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于春天的古诗

有关于春天的古诗

时间:2022-09-28 21:3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于春天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于春天的古诗

第1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获取能力、发展智力、张扬个性,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激发兴趣、重视学法、激活想象、鼓励创新等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激发兴趣;重视学法;激活想象;鼓励创新

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尊重学生、激发兴趣,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发展学生个性,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发展个性,燃起自主学习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下架子,由“居高临下”的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中的“平等首席”,做到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课堂上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出错”,让学生给老师“挑刺”;课下深入学生中间谈心,嘘寒问暖,解惑释疑。这样学生由害怕、躲避老师变为喜欢、敬重老师,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语文这门课,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语文成绩也会得到较快提高。

二、重视学法、培养能力,做到“授人以渔”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语文观”方面的综合知识将会不断地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

古诗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总结出了学习古诗的“五字诀”。一“查”,即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来扫除字词障碍,或查阅有关古诗书籍,弄清诗题意思,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读通全诗。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二“扩”,即在理解古诗时要进行适当的扩充或增补,使诗句结构完整,意思具体明白。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可这样理解:我寻访隐者,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了他的书童,于是便问道:“你的师父在家吗?”书童回答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三“调”,即对古诗中词序颠倒、句子错位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春晓》“处处闻啼鸟”中的“啼鸟”,即“鸟啼”。四“诵”,即在初步理解诗意后,要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如读主席《》一诗,就要读出藐视困难、英勇无畏的革命激情,从而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情、感悟诗境。五“联”,即在理解诗意的同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想象,让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暮江吟》等诗时,均可采用此法。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五字诀”理解古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古诗教学“五字诀”在全镇教师中得到交流与推广,并发表在《小学生读写报》上。

三、激活想象、发展智力,让学生思想“自由飞翔”

心理学研究表明: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将会变得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多次采用想象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

我在作文课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训练:“春天又悄悄地来临了,万物在春风的轻拂下复苏了。在这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请用心去感受春天,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春天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发现、感受。题目自拟。”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到校园里去观察,并要求大家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留心一下田野或小溪的变化。结果有多位同学因为观察深入、细致,能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来着笔,语言清新,感情真挚,读来别有一番情味。请看韩奇同学的习作《我爱春天》:

冰天雪地的冬日过去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来临了。微风轻轻地次着,小草绿油油的,展开着嫩黄色的叶子。柳树发芽了,嫩绿的柳枝随风飘扬。麦田也返青了,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

是的,春天来了。阳光灿烂,有粉红色的桃花,有雪白和梨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它们是那么美丽可爱。

是的,春天来了。小蜜蜂已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花蜜呢;蝴蝶也在忙碌着,它们在田野里翩翩起舞……

是的,春天来了。人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衣,穿上了漂亮的春装,五颜六色的真好看!小鸟们也放开歌喉,快乐地唱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

啊!多么美丽的春天!我愿你永留在我们的家乡,永留在我们的校园,永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四、鼓励创新、张扬个性,让学生感到“好样的我最棒”

创新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不竭的原动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论述,如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日子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光”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学生用谚语来表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的学生摘抄了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的学生吟出了岳飞的名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一些喜欢画画的同学更是别出心裁,他们有的画出一轮红日,映照在草地上的露珠上;有的画出一条河流,河面上一只小船正东去;还有的画出一枚火箭,在追时间……对于这些同学的不同理解,我大为惊叹,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以致后来他们在作文训练、书画比赛、黑板报评比等活动中,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参考书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心理学研究》

第2篇

【教材分析】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

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绿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教学反思】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第3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品德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明确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动”中获得快乐成长。把体验式活动贯穿于教学之中,才能使努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外出体验

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捉,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天的脚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引导学生唱春曲,课本有关于春天的古诗,教参也有“吟古诗”活动建议,可是从儿童实际出发,应该侧重儿童的兴趣点。不能把它作为一堂像语文课一样复习古诗的课。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连串的体验活动,引领孩子们走出校园,来到河堤上,观察春天,去体验春天的变化,在春风中奔跑,与春风低语,通过各种感官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孩子们发现沙河边上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寻找到河堤旁的一排排光秃秃白杨树又长出新叶;看到冬日里有些泛黄的小草换上了新衣裳,听见成群的鸟儿在蓝天中欢唱,知道春天来了。

在第二课《一年之计在于春》中,我让学生动手参加自己喜爱的种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播种一粒种子,在细心呵护的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孩子们兴致很高,用稚嫩的语言,记录下种子每一次细微的变化,用多彩的画笔,绘画出种子的生长过程。下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的绿豆发芽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学生在体验春天、领悟春天勃勃生机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充分让孩子走进春天,动眼观察,动手播种,动脑制作,动笔写、画的基础上,举办“留住春天的盛会”,让孩子把自己平时收集的各种春天资料进行处理和整理,以各种形式展示整个单元主题探究的成果。有的展示了手抄报,有的展示了绘画作品,有的展示了小作文,有的唱春天的歌,有的捧来了成长的小苗……孩子们在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了爱美的情操,激发了想象力。

2、情感体验

体验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说声我能行》一课中,我设计了几个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在困难面前要相信自己,勇敢面对。首先是一分钟鼓掌游戏,让学生猜测出自己一分钟鼓掌的次数,后来通过验证得到的次数远远高于估计,学生心中充满了惊讶,强烈地意识到原来通过努力,我也很棒。

接下来通过“好心情列车”游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验,找到在不快乐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最后是“优点大爆炸”游戏,让学生集中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学会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对自己说,我自信,我能行,做生活中的强者。

整个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通过一个个体验游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学得快乐得以真正实现。

3、多媒体课件体验

根据课程标准描述: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我认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包括图书、图片、网络资源等等。

在上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四课《家乡,我为你骄傲》一课中,提前布置学生了解家乡的美景、名胜、名人和特产。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对家乡的美景和特产知之不多,汇报会零星、散乱。所以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起学生的体验。

首先展示给学生“黄河游览区”“武汉黄鹤楼”“桂林山水”“长沙爱晚亭”“山东蓬莱阁”等几幅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图片。旨在通过这些著名风景区激活他们的经验联想,使他们认识到自然风景、名胜古迹都是家乡的美,引导他们开展家乡寻美活动。

接着说说家乡的美景,摆摆家乡的特产。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抗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对家乡了解得多。同时出示家乡典型美景和家乡的典型特产的图片,激起对家乡的自豪感。

最后在总结的时候,出示一段视频资料,全面地介绍了漯河名字的由来,漯河的美景、名胜和特产。激发学生为家乡而骄傲的自豪心理。

课堂上,通过课件的播放,使学生整合了对家乡的了解,记住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特产,效果很好。

第4篇

1、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

2、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里又春归。

3、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步。

4、这就是春,因着萌生在这里的生命的齐奏,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神奇的美丽。

5、春天是新年的开始,是美好的季节。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大地复苏,万物欲生,树在泛绿,花在开,草要返青,虫鸟鸣,生命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春天也由此和生命、生机联系在一起,在人间也就把起死回生称之为”妙手回春“。这在医学上获得了一种最为广泛的春的意象。

6、春,绝对是一桢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

7、春天,她来得快,去得也早。但只要你能迈开脚步,不停留在原处,你就会感受和发现春天在延续。春天在以风轻气新的方式抚摸着我们,在我们心里萌生出柔和而明媚的春意。用心放飞我们理想的鸽子,用手牵住我们飘在蓝天上的风筝,用我们爱的激情来歌唱春的美好,来证实春的可贵和可爱。

8、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

9、春天像母亲的手抚摸你,让你感到母爱的伟大。

10、当春携着她特有的温煦,潮一样地涌来时,也能让人断魂。

11、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满眼的绿色呀,温柔着我们的视线。还有那星星般闪动的一点点红、一点点黄、一点点粉、一点点紫呀,也惊喜着我们的目光。

12、当春带着她特有的新绿,海一样地漫来时,真能让人心醉。

13、在乡村,春天将是另一种景象,农民的春耕春播,实指望着秋后的喜悦,因此,他们懂得“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道理。()其实,春天在谁的眼里,在谁的心里都是新鲜透亮的,她会让你去想,去猜,并呼唤你对她的追求和偏爱。

1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15、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16、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

17、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

18、你看,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而每一种特定的形态,都包含着特定的生命信息。无论是高大的,还是弱小的,都要经历着有生也有死的历程,也都有稚气和成熟的时节。无论是引人注目的,还是平淡无奇的,都要沿着那特定的时令轨迹,在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里,完成一段生命的壮举。也无论是否有名有分,无论是生在富饶的家园,还是长在贫瘠的沙土,所有所有的、所有的在春天萌生的万物呀,()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尽全部的热情,谱出一曲生命的颂歌。

1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0、春像催醒花草树木的闹钟。

21、无论你是在深秋,还是在隆冬,只要你能听到、看到或触摸到有关春的音乐、歌曲,春的画面,春的环境,春的装潢布置,春的气息和氛围等,你也就自然而然地在享受春天,感悟春天。为春的到来,为春的拥有,你会由衷地赞叹而动情。珍惜你人生的春天,将青春与爱情融为一体,涌动出人生初恋时的“春情”,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情思。春的浪漫维系上了爱情的风雨,春天总是和爱情睡在一起。

22、春,也是一拱彰显着生命神奇的画廊。

23、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另人回味。

24、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25、披着柔媚的春光,让略带甜意的风,从身边掠过。就会领悟到春的气息里,其实包含着一种最令人感动的柔情。也会觉得大自然就是一位奇特的母亲,她竟选择在万物萧条的冬的尽头,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孕育而出,让它们踏着那最为柔媚的第一缕春光,相拥而至,把无限的生机带给人世。

26、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游。

27、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也无论是悄无声息的,还是莺莺絮语的,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他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28、春是山涧的小溪叮冬流淌。

29、残花酿蜂儿蜜脾,细雨和燕子新泥。

30、踩在她松软的泥土上,才知道生命的温床可以如此地平实。只要季节的老人飘然而至,所有沉睡的种子,都可以在这里孕育,并赋予生命一种变换的姿态。

31、春是天空的小鸟欢快歌唱。

第5篇

关于春天的好词精选:

春风送暖 春风得意 春风和煦 春风轻拂 春风瑞雪 春山如笑 春山如黛 春意正浓 春意甚浓

春色怡人 春色迷人 春色正浓 春江如练 春山如妆 春和景明 春景优美 春燕回巢 春满人间

春露秋霜 春种秋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百草萌动 百草权舆 百花争春 百花争艳 百花盛开

春意融融 春光溶溶 春水盈盈 春水淙淙 春水湍湍 春水潺潺 春雨绵绵 春草如丝 春草繁茂

春草发芽 春芽破土 春花怒放 春花盛开 春花万朵 春木发枝 春大蔚然 春树萌芽 春树葱茏

春树繁茂 春阳和煦 春光初露 春光荡漾 春光明媚 春光无限 春光万里 春光勃发 春光艳丽

百花齐发 百鸟争鸣 万物照苏 万物复苏 万物苏醒 万物萌生 万物蓬发 万木竞秀 万紫千红

草木知春 草木复苏 草木新绿 草春桃艳 草长莺飞 花红柳绿 红桃绿柳 柳绿花红 李白桃红

柳绿花香 红情绿意 绿肥红瘦 流水桃花 桃花流水 飞花喷绿

关于春天的佳句精选:

1、在春天的一朵云里,我发现了生命是蓝色的海,在春天的一缕炊烟里,我看到了母亲脸上深深的皱纹,在春天的阳光里,我听到了父亲厚重的嘱咐声。春天的小草是希望,春天的花是希望,春天的树也是希望,春天是一个复苏生命的季节,春天也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

2、是春,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变迁;是春,让我知道了生命的轮回;是春,让我懂得如何去欣赏美,珍藏美。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寨奉,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

3、我终于找到了春天。春天是一个鸟语花香、桃红柳绿、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季节。眼前虽然还残留着冬天的痕迹,但处处已显露着丝丝春意。春风、春雨、春草撩动游人的发梢,与人们嬉戏。哦,你看见春天了吗?它就是那柳丝上的嫩芽,就是那草丛中的小野花。

4、天空中,春天歌唱在小鸟温暖的窝里。小鸟听到歌声,努力张开翅膀,飞翔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着春天的赞歌。春天停留在风筝上,风筝带着春风,越飞越高,给太阳公公带去一份美好的祝福,给小鸟带去一封报告春天的信,春天,充满了欢声笑语。

5、校园的春景是多么迷人、美丽啊!暖风习习、花香缕缕,醉人的春意使我陶醉,暖风佛面,轻轻地卷着校园的美丽。那时,大地将万物复苏,校园的花竟相开放,争先恐后,树木也长出了新芽,草儿也织出了绿色大绒毯,校园生机勃勃一片,我们的校园被五颜六色的花装扮得更加美丽迷人。

6、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贩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7、在春天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湖水、河流、小溪的冰雪融化……它们唱着欢快的歌感谢春天带来的美景,春天她挥舞着马良的神笔绘出美好的蓝图。她用神笔在花丛中轻轻一点,花朵立刻展开笑脸,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好一派春天的美景啊!

8、阳春三月,春姑娘迈着轻健的步伐,已悄然来到人间。冰雪消融,春回大地,碧水蓝天。高高挂起的太阳光芒四射,温暖人心。一阵柔和的春风迎面吹来,夹杂着泥土的清香和花朵的鲜艳。小草仰着头,看者蓝天白云深思着:我什么时候才能和大树一样高?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呢?而花朵微笑着对着天空,尽情地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好让自己更加艳丽,更加引人注目。

9、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10、在春天里行走,在激情跳动的文字里,聆听春天的足音。看一路山水,听一路歌声,闻一路花香,勾起无穷的思绪,幸福而又迷醉。然后,温柔地躺在她的怀抱里,做着甜甜的梦。

11、小雨“沙沙沙”地响,远处烟雨霏霏,悄然润物,我听到春芽破土的声音。“轰隆隆”,第一声春雷响彻云天,唤醒了田野里的麦苗,蜇伏的小精灵,万物复苏了。呢喃的燕子,也加入了百鸟大合唱,到处莺歌燕舞,演奏一曲春天的交响。

12、我爱春天。当淅沥沥的春雨从天而降时,我总有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特别是春雨过后,空气清新得很,彩虹也随之绽开笑脸。我国民间有关于晴雨预测的农谚,象“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有大收”等。也有关于春雨的诗句。比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曲》中的“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13、我们一头扎入大自然的怀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沁入心脾,倾听着万物苏醒、小草抽芽的声音,贪婪地享受着春的味道。全身轻松了许多,心情出奇般的愉悦。我爱春天那种荡漾在春风中的温馨;我爱春天里滨纷色彩冲击视野的感觉。绿水青山间品尝各种具有田园芬芳的美味…我们寻找春味,寻找开心,寻找…分享踏青、分享快乐!

14、我也要做像春天一样的人,带走荒凉,留下繁华。我要做无私奉献的人,为人民做出贡献,那么我也会感到无比光荣。春天是一个可以奋发向上的季节,只要有付出,就有收获。就像春天一样,有许多诗人赞美他,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5、一年之中,春天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它处处充满着生机,充满着希望,容易让人产生彩色的梦幻。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耕牛遍地走。雁的归来,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大地泛浆了,麦苗返青了。阳光和空气都放发出一股股芳馨的春的气息。

16、迎春花儿在阳光下开着金灿灿的花朵,那桃花还打着那粉色的花骨朵是不敢露面呢,还是正在化妆呢?那不知名的花儿也争着开放着,这使我想到一句诗:“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这不就是那“花枝俏”吗?

17、有人说,春天是绿色的;有人说,春天是白色的;有人说,春天是透明的;有人说,春天是粉色的;还有人说,春天是金色的……我觉得,春天是五彩的,春天里的花,是粉色的,春天里的草,是绿色的,春天里的阳光是金色的,春天里的风筝是五彩的。美丽而又富有生机的春天,是许许多多的颜色交织出来的。

18、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诗人都很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写进诗中。贺知章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杜甫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 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一、前言

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只有改变古诗文教学现状,树立以培养学生学习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甚至语文学习的整体素质。

二、初中古诗文掌握学习教学法的实施

1.加强诵读,感受音韵美

初中阶段都是一些篇幅较小的古诗文,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品味。古诗文一般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这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能陶冶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诵读成为了一种基本形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一人读,多人评”的方式,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学生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评,这位同学哪些地方值得我去借鉴,哪些地方存在有不足之处,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要产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联想想象,描绘画面美

古诗文讲究意象,语言具有凝聚美和含蓄美,学生要将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贯穿在审美鉴赏过程当中,要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美妙的构思,并描绘出古诗文当中所展现的意境。在教学杜甫《春望》中,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那样一副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用画笔将其画出来,并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将其描绘了出来:国都沦陷,城池破败,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在教学李清照《武陵春》,就引导学生以“愁”为线索,生动地描绘词人的生活场面,感受词人伤春、惜春却无心欣赏春天的满腹愁绪。有位学生如是写道:风终于停了,整个园子里弥漫着悠悠的花香。坐在窗前,对着铜镜,轻轻梳着发髻,可满地的桃花勾起了我的无限愁思,“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想起以前在这园子里与亲人们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饮,可如今……景物依旧,人却已经离去,也罢,我再做梳洗又有何用呢?我又为谁而容呢?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来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情景交融、主观感受和客观对象融为一体,便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完成一次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愉悦的赏析过程。

3.体会意象,品味意境美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就是意象。诗人借助意象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进行探究欣赏。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品味诗歌中的意境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小令当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组意象。正因为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同样利用“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风”、“马”这九个意象来改变小令当中那凄清的氛围。有学生写到“新藤绿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东风肥马”,虽然没有“秋思之祖”当中的意境,但学生明白了同样的物象,借助不同的修饰词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也完全不一样。还有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借助月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适时的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于月的诗句,李白将月作为知心的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还将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张九龄把它当成良辰美景的化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学生在积累的过程当中不但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还明白了同样的意象,因为诗人的主观情感不一样,它所构成的意境也大不相同,这更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

4.再现人物,学习精神美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当中,将自己体悟到的表演出来,再现当时的人物情境。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中,学生根据课文编排白话版课本剧,学生在编排的过程当中将自己体悟到的通过语言和动作、神态再现历史情境和矛盾冲突。经过表演,秦王的骄横虚伪、仗势欺人、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有胆有识、谦卑礼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唐雎的人格魅力。唐雎在言辞上毫不妥协的同秦王针锋相对,更在关键的时候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的精神,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还有在教学《愚公移山》中,学生在再现人物的过程当中,同时对愚公这个人物形象提出了质疑,有学生认为愚公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也有学生认为愚公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有勇无谋。学生们在讨论愚公人物形象的过程当中,丰富和提升了学生多人物的认识,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评价人物,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总之,要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效益,不仅依靠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更要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以及思想素质。

三、“掌握学习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元学习技能的意义

古诗文“掌握学习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和教师指导相统一的原则,问题主线与活动主轴相统一的原则”,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书活动,学生经历了自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掌握学习教学法”,让初中学生在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的同时,形成一种学习技能,便于从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继承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提高对祖国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B&C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听懂、会说、会读B部分的单词及补充的snowy.

2.能熟练运用日常交际用语: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I like …best

Why?Because it’s… I can…

3.能用所学句型进行情境对话。

【教学重点】

日常交际用语: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I like …best Why?

Because it’s… I can…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

【教具准备】

课件、道具、单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te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How many days are in a week?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Four.

Step2.Presentation

1.利用刚才的最后一个问题引入:

T: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What are they?In Chinese.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图片并随图片出示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2.T:Now let’s play a game:Watch and guess

What season is it?

出示春天的一些特征图片,生答出spring,师带领学生简单学习这个单词,并对比

以前学过的Spring Festival.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 in spring? 引导生回答出warm 、windy 并学习、板书。

3.看春天活动的图片:

T:What can we do in spring?

S:…

4.继续猜下一个季节autumn,并结合以前学过的Mid-Autumn Festival来学习这个单词。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utumn? 引导生回答出cool 、sunny 并学习。

看秋天活动的图片:

T:What can we do in autumn?

S:…

5.师课件出示句子:The days are long and the nights are short.It is very hot.We can go swimming and eat ice-creams.What season is it?

学习summer、rainy、hot.

6.直接出示最后的一个季节winter并学习。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winter?引导生回答出cold,并补充学习snowy.

看堆雪人的图片来回答问题What can we do in winter?

S:I can make snowmen.

7.Read the new word together.

然后请学生到黑板前带读或者指读,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8.Play a game:Choose and guess

What season is it?(袋子里面有关于季节的古诗、英语短文、歌曲、图片等)

9.Sing a song: Season fun

Step3.Practice

1.T:In the four seasons,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请一位同学回答:

S:I like …

T:Why?

S:Because it’s …I can…

2.学生们自己先讨论PartC

3.出示C部分图片,学生分组回答操练。

4.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找其他同学回答,包括老师都可以提问。

5.Do some exercises.

Step4.Homework.

第8篇

一、从语文课堂学习和教材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学校实施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蕴藏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发现。

1.着眼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抓住时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例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与《秋天的图画》一组内容,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教师顺势布置了“寻找秋天”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图画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记录下来,并准备开展一个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教师先请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一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进行归类,贴成美丽的“秋天风景图”;最后再请小组代表用几句话介绍贴图的内容。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围绕“寻找秋天”的主题,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协商、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地运用了课内所学关于秋天的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2.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二度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例如,《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讲给大家听”的练习要求提示了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有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来到校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用眼睛看,用小手轻轻摸摸,用小鼻子闻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接着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找到的春天以后想干什么。

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中,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3.可从名家名篇中提炼追随名家的主题

如在五年级有老舍先生的四篇文章《风》、《草原》、《林海》、《养花》,通过学习,学生充分体验老舍先生在写景抒情中细腻而豪放的写作风格,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高尚情怀,也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之情。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确立《走近老舍先生》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去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去赏析老舍文章的精彩片断,写读后感等。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语言魅力,达到积累、感悟、体验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目的。

二、从小学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

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请看以下一位教师的教学案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画报上看到了一张震撼心灵的画页,标题为:西部――希望的田野。我忽然很想抓住这个主题,让孩子们去关注一下西部,关注一下那片希望的田野!

有了这个打算,我很快就想到我们第九册的语文课本上有几篇课文就是和西部有关的,像《可爱的草塘》《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白杨》《高粱情》……我想,其它学科的课本上也肯定能挖掘到一些和西部有关的内容。于是,我翻开了第九册的音乐书、美术书、社会书。果真,本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认识行政区划》,这对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的大致面貌肯定是有帮助的。而下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西部一些省份的专门介绍,这当然也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音乐书上,有一首《谁也离不开谁》,不就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吗?除了这首歌,我的脑海中突然又冒出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泥湾》,相信孩子们也曾听过吧!至于美术课呢,它提出了想象画的要求,这自然又多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根据这个设想,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活动流程。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搜集、交流有关西部的资料,由学生汇报介绍懂得了什么,共享彼此的收获,然后在社会课上初步认识西部。其次,利用语文课,以“西部课文”强烈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西部。再次,音乐课上把《谁也离不开谁》这首歌也提前教,并补充教学一首《南泥湾》,除了唱以外,课堂上更多地穿插学生的说,让学生说感受,说畅想。并且通过图片和音乐的组合,让学生向往西部风情、赞美西部人民。美术课上则安排了想象画练习。最后,在对西部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星期天为西部做一件最想做的事。让学生在极其深刻的体验之后,进一步自由地表现自我。

案例中的教师在画报的启发下,敏锐地抓住“西部”这个“整合点”,充分利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与西部相关的内容,协同社会、音乐、美术这几门学科确定了“关注西部”的学习主题。并调整了各学科的进度,将这些内容按比较科学的逻辑顺序整合起来。整个活动贯穿了“关注西部”的主题,综合运用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读书品味、唱、说、画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了西部图片集、西部特产小宝库、西部传统节日汇编,还有学生给西部小朋友写了热情洋溢的交友信,引人注目的想象画等等。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整合,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从小学生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

1.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的欲望,有了这种探究和追问,生活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儿童也因此实现自身的成长。但是,由于儿童生活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容易停留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难以看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1]

例如,在生活中,用一次性塑料袋买菜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可能熟视无睹的现象,教师设计了《关注“菜篮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有多少人买菜用篮子,多少人用一次性塑料袋,大概统计一下这一个菜市场一天用掉多少一次性塑料袋。接下来。采访父母长辈、朋友邻居等,了解过去买菜用什么,为何塑料袋取代了菜篮子。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然后,再去查阅资料,点击相关网站,了解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成本及其危害。通过调查,学生们了解到这种一次性塑料袋埋在地下几年、几十年都不能腐烂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围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活动主题,学生又协商确定了活动计划:1. 发倡议。认真学习如何写倡议书,如何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2. 搞宣传。打起自制的绿色小旗,走向社区、闹市区、菜场进行宣传。用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展吸引人们驻足观看;用有理有据的宣讲打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3. 做“篮子”。自己找材料、请师傅做“篮子”。4. 送“篮子”。把自己做的篮子送给左邻右舍,用行动唤起了大家的环保意识。5. 说感受。把活动过程、活动体会、活动收获写成文,编成诗,绘成画,谱成歌,并进行交流。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发挥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专业引领功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形成,让学生自己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从地方风俗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教师可以“依据儿童当前的经验、需要、兴趣等等,选择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侧面,寻找足以满足和培育这些需要的材料,从而使儿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理解。”[2]在了解和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

3.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中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里发掘主题。如在八月中秋这样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里,我们就可以围绕“中秋”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查寻中秋节的来历,以“月亮”为主题收集历代文学家的诗词赋,中秋对联大荟萃,再通过多种形式把他展示和交流出来,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四、从小学生游戏活动中构建主题

依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处在小学阶段年龄的主要特征以游戏为主,爱好游戏活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也是感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如果教学的主题能与将游戏活动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指导,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兴趣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小猴子下山》与《狼和小羊》等童话故事后,可让学生练习排练课本剧;学习《捞铁牛》这课后,可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和设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捞铁牛”的方案。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链接性

从一二年级学生作业的反馈上,弊端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业形式缺乏层次性,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状。二是作业形式单一枯燥,重数量、轻质量,缺乏多样性,把学生固定在一定的框架中,机械的抄、读、背,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特长跟能力。三是作业形式缺少趣味性,作业一直围绕课本做文章,拘泥于教材中,着眼于学过的课本知识。四是作业形式缺少链接性,认为语文就语文而言,与别的学科无关。

生本作业主要是指以学生为本设计作业,充分发挥小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小学生被动完成作业的模式。与传统的作业设计不同,生本作业的表现方式更活泼,所涉及到的范围更广泛,也更能够提高小学生参与作业完成的兴趣。

依据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和新课标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相关论述进行优化双休日作业设计。

一、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语文教学以生为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当然也不能忽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教师所布置的双休日作业就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如,在学完人教版第四册《泉水》这篇课文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双休日作业:

必做题:

(1)积累《泉水》中的好词好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选做题:

(1)读了这篇课文,你感悟到泉水的哪些精神?

(2)小伙伴合作,说话写话: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里,遇到了谁,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请模仿课文第2、3、4自然段,展开想象写一写。

第一类是必做题,属于基础性作业,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行更好的巩固、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积累词语。后一类是选做题,视学生的个人知识基础量力而为,让学生自由选做,既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让学生以教材为榜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课文,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空间,把自己的学习快乐分享给别人,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口语交际和情景写话。

二、多姿多彩,讲究多样性

双休日“生本作业”的设计,形式要多样性。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是书面,也可以是口头;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亦或者是由学习小伙伴合作来完成;既要有动手实践的,也要有大胆想象。

如,在学完人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四篇春天系列的课文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双休日作业:

让学生用绘画、歌曲、古诗(除本单元里出现的)、剪贴画、书法作品、观察生活中春天的踪迹等各种形式来感受春天的气息,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两三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说的: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于是我将原本单一的文本作业,进行修改,找到适合学生感兴趣的事,并将作业予以融合。将单一的文本作业通过绘画、歌曲、古诗(除本单元里出现的)、剪贴画、书法作品、观察生活中春天的踪迹等形式化为多样作业来表现,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通过以看、听、触、闻、尝、摸、想象、玩耍和操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使学生在已有的对春天的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春天、观察春天、想象春天,甚至能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等。

这样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表演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妙趣横生,凸显趣味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业设计上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学完人教版第四册《雷雨》一课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双休日作业:以下3题,请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

(1)可以摘抄本文的优美词句,写成一幅书法作品。

(2)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画一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

(3)可以小组合作,通过查阅书籍、电脑等方式,了解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又如,在学完人教版第四册《画风》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双休日作业:

(1)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吧!

(2)读读写风的诗歌吧!

(3)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吧。

我之所以将双休日作业这样设计,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小学生都喜欢画画,这一设计来源于课文,又跳出课文,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绘画、口语表达、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包罗万象,体现链接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科,让学生在双休日走进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让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各个学科从分散的、相对隔绝的、自成体系的小科学形态向综合的、联通的、互相紧密相连的大科学体系形态转换,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如人教版第四册语文第一单元是《找春天》等有关春天的内容,我们音乐课中也有描写春天的歌曲《小树快长高》、《郊游》等。在《葡萄沟》中,写的是新疆维吾尔葡萄沟里的一些家乡的特产;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也有《家乡物产多又多》这样的的内容。虽然不同的学科,在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这些学科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为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做了铺垫,有的对课文内容做了后续,有的为课了延伸,拓展。

因此,通过作业的链接性设计就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实现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进行更有效的学生双休日“生本作业”的设计。

双休日“生本作业”的设计的实施策略融动手、动脑、音乐、绘画、书法、合作等为一体,五花八门、充满特色,让学生学得轻松,心情也好,心理负担轻了,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使学生不仅仅是在完成作业,更多的是在享受作业,并在享受作业带来的乐趣中得到发展。

低段学生双休日“生本作业”的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业完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重视选择,体现以生为本,用新颖多样、多层次、多趣味、多链接的作业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点滴含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许培卿从课程开放视角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第10篇

关键词:唐诗、伤春、气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诗人的情绪而变幻无穷,在简单的意象之中夹杂多种情感。例如:季节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变万化的气象特征在诗人笔下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政治失意,凭栏而悲秋;客居异地,望月而思乡;纵情山水,怀古而言志。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也因诗人的情怀而展现出别样的姿态。分析研究气象现象对古人心情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气象意象在唐诗中的作用和价值,发掘历史时期气象现象的记录,从而了解唐朝时期的气候以及物候状况,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文学和历史气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诗歌的分析,来阐释唐诗中季节变化这一气象现象对诗人主观情绪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从气象角度阐释古人为何具有“伤春”情怀。

一、唐诗中的“伤春”现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谈及春天或者描写了关于春天的天气意象的诗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直接描写春日天气现象的诗歌就有四十六首;而其中表达诗人伤春情怀的诗歌则有二十八首,超过半数均为伤春之作。春日本是象征美好、希望的季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也都喜在诗歌中赞美春日风光,而在唐朝许多文人心中却有一种伤春情怀,其大多以春日物候和气象记录为载体来阐述自己的伤春愁思,这是唐诗中比较独特的现象之一。

二、“伤春”诗的类型和特点

针对唐诗中的伤春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政治失意诗人的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十一首,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韦应物的《长安遇冯著》等;表达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有七首,例如李白的《春思》、刘禹锡的《春词》、王昌龄的《春宫曲》、《闺怨》等;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例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咏怀历史而感伤春日美好的诗歌也有四首,例如韦庄的《金陵图》、杜牧的《金谷园》、杜甫的《丽人行》、《蜀相》。

为探寻《唐诗三百首》中关于伤春诗歌中所记录的天气现象与诗人情绪之间的关系,下面将通过对政治失意诗、闺怨思夫诗和羁旅送别诗三大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

(一)政治失意诗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鼎盛,这使得很多诗人大都热衷政治,渴望入仕。然而也就是这一现象导致入仕之后的文人们虽拥有豪情壮志,但现实境遇与其人生理想之间的反差导致这类诗人失意之感颇多,所以即使在描写春日风光的唐朝诗歌中也有一种悲伤情怀。《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春日气象描写的诗歌中,提及或表达出伤春情怀的政治失意诗歌有十一首。本文按其具体的气象就进行了逐一分析:

1、物候中的“伤春”情怀

(1)花草

杜甫诗《蜀相》中描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诗人眼中此时的春天景象只是“草自春色”,表现出来的春天更多的是一种独自一人的荒凉,往日春天的美好也因作者壮志未酬的心境而蒙上了一层悲凉落寞的色彩。又如李商隐诗中对暮春的描写,一曲《落花》,客散楼空,斜阳将近,花落随风,一片暮春的萧条之景展现在诗人眼前,暮春代表着美好繁盛景象的离去,诗人通过慨叹春天的离去,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落寞都融进了这花落的暮春时节。

(2)黄鹂

用黄鹂之音绕耳一片春意繁盛之景下,反衬失意诗人的落魄与惆怅。《赠阙下裴舍人》(作者:钱起)中写道:“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小阴阴。”春意笼罩的紫禁城内,春风和煦,黄鹂之音声声悦耳,但这热闹春景之下却徒添了诗人的一份落第的怅恨。又如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对春日景象的描写,也运用了黄鹂这一物候意象:“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春游晚潮带雨的野渡,由黄鹂幽草联系到自己的政治生活,美好春日游玩的随性中也包含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伤感。又如上述提到的杜甫诗《蜀相》中,也有关于这一物候的记录:“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春风和煦温柔,春雨细腻多蕴味,春日风雨本应给人以美与安宁的享受,而在政治失意运途坎坷的唐朝诗人眼中,春日气象又是另外一种风采。如钱起《增阙下裴舍人》中的“龙池柳色雨中深”、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韩翎《寒食》中的“寒食东风御柳斜”等,都因诗人飘零的政治命运而多了份淡淡的忧伤,春风春雨中也多了对前路茫茫而无知的无奈与伤感。

(二)闺怨思夫诗

在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描写春日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诗歌通过对春日天气现象的描写款款道出了女子的无限愁思。高墙之后宫瓦楼阁中独守闺房的女子们在春日里,迸发出淡淡情思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诗三百首》中写道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总共有七首,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1、物候记录的“伤春”情怀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李白)燕塞的春草已经碧绿如丝,而秦地桑枝已低,本是春日美好,而燕秦两地春景差异之大,独处秦地的思妇面对此景此境也不由发出“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感叹,春景因思妇美好中多了一份愁情,让人读来更显得委婉动人。

杨柳枝也是春季中常见的物候现象。例:“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作者:王昌龄)便是以春日杨柳这一物候现象勾起情思,本是登楼赏春,一片天真浪漫,而忽见柳树又绿夫君却未归来,不由感叹时光流逝,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虽是写赏春,并无刻意写思妇愁怨,但面对柳枝春色而勾起的情思也不由让人感慨。

2、天气现象中的“伤春”情怀

闺怨思妇诗也有对不同天气现象的涉猎――春风,春雨等。例如李白诗《长相思・其二》,“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写出了春日深夜,月光皎洁,并以春风春花起兴,道出了女子望月怀思的悱恻缠绵。又例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春季暖风袭人,花丛茂影重重,伴着细碎的鸟声本都是美好的意象,而深宫女子面对此景却凭添了一份愁思,春日时光虽然美好娴静,而更衬托出处在深宫高墙的宫女们却无暇欣赏的拘束,显得更加哀愁,对着春日美景也随着多了一份哀怨的心境。

(三)羁旅送别诗《唐诗三百首》中,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在这些诗人眼中的春日风光

又多了份孤独之美。

1、物候记录中的“伤春”情怀

柳树是春天到来的代表物候现象,而在羁旅送别诗人的路途中,柳树也就成了他们感怀春天最典型的一

种物候意象。如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描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春光春色中的江南水乡,诗

人满怀离愁别绪,风吹柳花,正映衬了诗人离愁时的那份情意绵绵,希望离愁也能随柳花吹走;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春气和暖之时,诗人宦游他乡,望

见梅柳抽芽,这一番新春景色中,更加怀念中原故土,不由感伤。又如《杂诗》中写道“近寒食雨草萋

萋,著麦苗风柳莺啼。”写出了寒食将到而诗人却客居不能返乡,本是春日美景麦苗浓绿柳树发芽,却

听到杜鹃悲泣,伤春之情更加浓重。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渭城朝雨轻尘”,王维的《渭城曲》,写春日早晨送别之景,因这离情本是清新的春日清晨也下起

了微微细雨,更添离愁;另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早春之景,本是

春潮上涨,江上红日升起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而诗人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莫名而起了一份乡愁。

三、结语

千变万化的春日气象在唐朝诗人笔下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从上述所列举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

春天时十分温暖的季节,万物兴盛繁荣,一片安宁之景。对于多情思的唐朝文人墨客,春日风光自成笔

下寄托思绪之物,那一花一草,一轮明月,一袭春风,一帘春雨,在不同诗人的眼中都有了不一样的情

韵,政治失意之人望春而感怀自己的坎坷运途;闺阁女子赏春而自怜;羁旅途中的异乡游子们行走于春

日的天涯海角而想念起远方的亲朋好友更多一份伤感的情愁。气象现象影响着人的思绪与情感,古人的

伤春悲秋里包含着着他们的多愁善感,也包含着变化万千的气象现象记录。唐代春秋时节常见的气象现

象,催生了诗人们绵绵长长的感伤情怀。因而,在唐诗里“伤春”不是简单的字眼,它是一种情感与自

然的交融,一种独有的诗意的咏叹。(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资助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编号:GYHY201306064)

参考文献:

[1]杨珊. 唐诗东风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王梦玉. 唐宋鸿雁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张晓青.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郭晓婷. 唐前伤春悲秋诗歌研究[D].青岛大学,2006.

[5]陈婧. 白居易咏花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6]郭晓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01:121-124.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现代化教学 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内容不同,选择教学用具自然有差异,不是单纯采用一种方法。例如,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在学习古诗《长相思》时,对于学生们而言,古诗不好理解,而且时代背景很强。教师应该采用ppt的形式首先将作者的背景和古诗的难懂的词语进行解释,学生们理解之后,再播放视频、音乐和声音,将诗的韵味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配上教师栩栩如生的介绍,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古诗的含义,并背诵,实现学习目标。

二、拓宽课堂的容量,锻炼学生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邃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习语文。如,观看电视名牌节目,拓展学习领域。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新闻周刊、世界周刊,还有每年举行的“动中国人物评选”等。这些栏目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科学、时政等。学生喜欢观看,并从中吸收了营养,潜移默化地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学艺术素养,使学生养成了关心现实、关注生活的习惯,能使学生不出校门而知天下事。

三、创设情境,激感。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充满情趣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学作品。这些课文是听说训练的极好材料,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语文教学的听说训练,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如那些以事物描写为主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百闻不如一见,一画能达万言。如果能用音像媒体把这些图画展示出来,那么,学生就可触景生情,由情入景,有如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景色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讲授课文时,播放有关录像,让学生面对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训练,效果比学生手捧课本朗读强多了。对于那些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含作者的喜怒哀乐,运用音像媒体介绍课文的有关背景材料、场面气氛,就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敢于取舍,灵活运用。

电教媒体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师的优势,选择恰当媒体,力求机动、灵活地运用,善于做到舍弃:首先,不要过于热衷先进的媒体。最先进的媒体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堂用录音机会比幻灯机效果更佳,有的课堂用一种媒体会比用几种媒体更强。因此,在使用媒体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取舍。比如有些文章可以通过听录音使同学们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在同学们体会到后,要关闭音乐。让学生充分表现,以自己的方式感受文中的律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素材,扩大教学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丰富教学素材,扩大教学容量,拓宽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拓展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材料,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景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接收量。这为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力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视觉听觉并用,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所证明的规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学习兴趣得以持久。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教《春》一课时,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境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5):124-125.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评价;命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24-02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的学业评价研究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分项测试、档案袋评价等逐步被老师认可并运用。朗读、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实践性强、缺少关注的项目也进入了学业评价范畴。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书面评价仍旧是小学语文主要的学业评价方式。

由于受“知识化+能力知识化+答案唯一化”语文命题思想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试卷仍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命题内容过于陈旧繁杂,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过于注重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差异。而在教学一线,教师又往往把教研部门和上级单位组织编制的试卷作为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尺子”。因此,如何利用好书面评价这一指挥棒,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简化知识考查,降低试题难度

过去的命题受知识中心论的影响,导致语文本质的迷失,最明显的就是过于强调学生对难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给汉字的音序加以排队,如:把“廊、蕴、繁、陶”四字按字母表的顺序重新排列,这里有必要吗?如修改病句:好多病句都是编者和老师人为制造的所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的病句。最典型的如:“经过努力,我作业本上的错别字大大进步了。”“北京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等。缩句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也没有必要出现类似“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这样的缩句造成了偏颇,造成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降低难度,不是降低要求,少出些偏的怪的试题,并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二、关注语言积累,突出整合运用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评价命题走向,语言积累已被大家所重视。但是试题模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词句填空和课文默写在很多试卷中还是主要的考查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存在必要,但当成为一种模式后,最后导致的是教师眼睛只能紧盯显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简单化倾向严重,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改理念下的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叠加,其终极价值应当在于运用。换言之,就是如何把消极语汇转为积极语汇。因此,衡量孩子的语言积累水平,最终的考查坐标应当是运用水平,尤其是陌生语境中的运用。

例1:在作文中恰当引用古人的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请大家想一想,下面的几个作文片段可以引用哪些诗句?

1.春天的柳树的确迷人,难怪古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

2.叔叔独自一个人在外地过中秋节,他给亲人写信时说:“()。

以第一题为例。这道题回答时要把握三点:古诗是写柳树的,写春天的柳树的,赞美柳树迷人的。这种具体语境中考查孩子古诗积累的方式,学生思维的锻炼价值无疑比简单的默写和填空的方式要高明许多。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这一板块的提示语“在作文中恰当引用古人的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让孩子看到了我们语言积累的终极目的就是运用。

由于学生掌握的语言材料是不成体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有成语、古诗、谚语等。如何更全面地考查孩子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整合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当然这种整合,不仅是对语言积累考查的整合,还有对其他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

例2:根据情境,完成填空。

春天的清晨,我漫步在校园里,看到花园里的景色真美啊!我不禁想起了许多描写优美景色的词语。请写出其中四个( )、( )、( )、( )。这时,我发现一棵小树苗被风吹倒了,一向顽皮的我忙蹲下身来,把手伸向小树苗。这时值日老师批评我把小树苗弄倒了,不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我忙向他解释。请写出你是怎样向老师解释的:( )。值日老师听了我的解释,他不但向我表示歉意,还奖励我一个任务:让设计一条爱护花草树木的广告语。请写出广告语内容( )。

我来到阅览室,看到同学们正在专心地读书。我不禁地想起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请写出其中两句:

( )、

()。

在这里,孩子已经不再是储存语言的容器。这样通过情境创设对孩子进行的语言考查,命题者很好地运用了整合思维。这种试题易于唤醒孩子的经验储备,有利于激发他们答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在考查语言积累运用的同时,也测试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深层次的素质。

三、开阔学科视野,体现综合功能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依托教材向生活社会开放,体现命题的综合化、生活化,这同样应当成为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例3: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共有五个小伙伴,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把这五个福娃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你会读出这其实就是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_____________。这道题既涉及拼音技能和句子能力的考查,还渗透了对学生关心奥运,真是一举多得。

例4:假设你遇到一位从外地来家乡旅游的游客,他想问你一些情况,你准备怎样向客人热情地介绍?请写下来。

游客:小朋友,你们家乡哪一个地方最值得游玩?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真有这么好吗?我一定要去看看!我回去想带点特产回去,你说带什么好?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谢谢小朋友热情精彩的介绍。

完成这道题,既需通过阅读收集、处理文字带来的信息,又需要通过谴词造句来表达。如果仅停留于此,这也只是一道普通的语文能力试题。但因为有虚拟的交际情境,而且需要热情的介绍,因此应对表达得如何得体将成为考查的重难点之一。这样的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是应用之学。

四、渗透人文情怀,彰显语文魅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让学生感受母语魅力、提升学科兴趣是我们所有语文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

1.考试内容应体现人文情怀。

①命题应有利于激趣和创新。以十分熟悉的词语理解的考查为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根据意思写词语、根据词语写意思、联系上下文写意思等,但其局限性在于形式呆板,答案侧重于唯一,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过于狭小,缺少情感体验的参与。同样是考查词语理解,下面的实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命题视角。

例5:由“五光十色”联想到阳光下多色的葡萄。由“川流不息”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由“金碧辉煌”联想到______________。由“震耳欲聋”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由“五彩缤纷”联想到______________。

要完成这类题型,学生的思维必须经历以下过程:首先是需要建立词语意义的心理图式,其次是需要循着这种图式的指引,筛选个人阅读生活经验,寻找与之匹配的情境,最后调动个人的语言积累,呈现答案。由于每一个孩子阅读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答案的呈现也是丰富多彩的,这全赖于命题形式的开放和弹性。

②内容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如上述例3就很好地关注了生活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动的时代气息。

例6:再如《小学教学》2007年第二期上所载的一道六年级阅读题《非雪天不能读书》,文章描述了作者个人的读书经历感悟,文章旁征博引,语言隽永。再看其中的一道题目:文中说“一个不大的旧木箱,里面零零散散地摆放着一些比较破旧的带点霉味的杂书,在箱子盖上写上一幅对联就成了我移动的‘书房’”。那对联一定是关于学习的,你能帮他写或者在文中选一幅吗?

让孩子根据文意写、选关于学习的对联,不仅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母语传统文化的回应和继承。同时,试卷所提供的阅读材料《非雪天不能读书》,全文氤氲着淡淡的文化气息,其实也是在为孩子的书香人生做着默默的指引。

2.命题形式要体现人文情怀。

语文是有情有意的,语文课程的评价本身就是一种语文,需要有人文因素的参与。以我们所出的《语文乐园》练习卷为例,命题时不仅以工具性为明线来安排考查内容,而且十分关注以人文性为暗线,来设计考查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