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

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

时间:2022-07-17 05:2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载体。因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理论实效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大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通过理论引导和灌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修养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社会实践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效果自然也要大于课堂上书本的教授。因而,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作用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效果。哲学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只能算作无主观意识的一般人类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随着时展,各种新形势、新变化应运而生,给社会实践的实施造成了各种困难和压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应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缺乏有力的管理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指导相脱节。

2.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力量主要放在团队的精英实践上,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以学生自主分散进行,仅要求开学后上交一份实践报告,缺乏一定的指导和保障措施,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直接抄袭或下载论文报告,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发挥。

3.基地化建设难以推行

社会给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有限,特别是面对就业压力下,各企事业单位能提供一定的岗位共学生实践的很少。[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局限于公益服务、支教扶贫、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社会调查等,缺乏与所学专业的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结合,也影响了长效稳定的基地建设。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

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到得修养课的教学环节,是高校两课中的重要改革,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能够更有效的围绕理论教学实现育人功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把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两课教研室等共同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机构要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程的教学安排,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同时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办法上也应给予奖励激励措施提升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2、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引导

目前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和宣传仅在寒暑假前下发文件或通知,这样不利于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各阶段的教育主题相结合,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目的性和态度。应把社会实践的宣传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让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扩大领域和渠道,让学生多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3、加强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

结合专业所学建立一批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又能使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巩固上还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多下功夫。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空洞的理论知识演变为了易于接受的现实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81。

参考文献:

第2篇

诚信建设是目前的热门话题,政府讲信用、企业树名牌、每个行业都需要诚信品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要担负起诚信教育的重任。但现在很多高校学生讲起履约、守信、诚实等道德问题头头是道,对社会不良现象口诛笔伐,但实际行动中却缺心诚信,如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求职材料不实等。失信现象体现出大学生在道德诚信方面的缺失,影响素质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活中的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现状

现代大学生重视提高思想修养,积极钻研业务和锻炼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勇于面对挑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将诚信道德教育当作是符合社会需要与培养人格的要求。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术腐败。此问题是笼罩在高校中的阴影和影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但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理解甚至认同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其二、考试作弊。部分大学生不重视提高学业而重视考试分数,考试中运用不同作弊方式,虽然学校再三强调此行为会受到处分,但难以完全杜绝作弊现象。其三、拖欠贷款。大学生以各种理由不还贷款,甚至运用隐瞒联系方式和工作单位的方法逃避还款。

其四、虚假利益。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为得到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运用欺骗或夸大事实的方式获得利益。其五、网络道德缺失。大学生在网络中盲目相信他人,随意欺骗与撒谎,恶意攻击他人或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等式。其六、缺少求职热情。大学生以虚假资材欺骗用人单位以达到就业的目的,或者不顾及学校、单位的利益和声誉,单方面随意违约或毁约。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法治片面、法制不完善以及缺乏健全的经济运行体制,导致出现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与观念。很多人重视实现个体利益,不关心国家和集体利益,社会道德的集体下滑对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

2.高校不重视诚信教育

现在高校教育特别重视增加办学规模,一直存在轻德育、重智育的情况,在教育中机械化的灌输道德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诚信品质出现的变化。学校管理难以创造出优秀的诚信环境,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制度、教学策略和教育方式,致使学生及学校诚信意识的不足。

3.大学生在道德认同方面存在矛盾心理

大学生需求的满足对应其行为动机,有获得交往、尊重、发展的内在需要,他们肯定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但对于个人和群体道德认同上存在矛盾心理。想让外部环境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忽略自己的非诚信行为。

4.对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涉及的范畴没有清晰的认定

大学生主观思想上认识到诚信对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但行为习惯与实际行动中显示出他们对诚信缺乏清晰的认识。实际行动与道德标准相背离,暴露出大学生较为薄弱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与认知的双重标准,没有体现出他们对自己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其诚信的判断尺度比较模糊。

5.大学生重视自身利益

当大学生触碰到诚信问题时,更多的考虑会不会对自己利益造成影响,忽视自身意志、个性、品格等情感及心理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难以很好的协调道德行为、道德态度和道德认识。在出现利益诱惑或者自己利益受损时,就不再遵守道德准则,具有明显的功利倾向。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策略

1.道德教育体系要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

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是特别重要的。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以及家庭、学校、社会融合的系统环境,诚信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保障、以学校为关键。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的诚信品质,将其纳入教学环节中,将学生诚信素质作为考核指标,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进而建立起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诚信教育网络,构建每位师生都守信、诚信的环境。高校通过演讲、报告、讲座、社会实践、网络教育、课堂教学等方式,有层次、有计划的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2.高校要建立起科学完善诚信测评体系

高校要积极引进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在学生全面考核内容上加入诚信评价,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测评整合在一起,建立起诚信档案和数据库管理及查寻体系,由学校调控与管理。在学生锻炼、生活、学习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道德评价。建立完善的诚信测评体系,测评要素包括友善、正直、信用、诚实等,以此为前提对各种指标进行细化,并分为不同等级,通过老师评论、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以及社会评论,客观、真实、全面的对大学生道德诚信进行评价。

3.建立健全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

高校将提高道德教育当作重要的学生工作来抓,在提高自律教育的基础上,将信用制度运用在学校诚信制度上,构建起完善的惩罚约束制度,在思想建设、学习生活、学术研究等环节进行诚信规范,运用诚信教育提高建设水平。建立规范机制后,将其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毕业分配、入党、评优等方面要考虑其诚信度。当学生诚信品质较差时,要运用惩罚与防范措施,开展行政和道义的约束。学校可以将学生诚信记录与社会沟通,确保用人单位可以查询到此记录,并作为学生生存、生活、求职、求学的重要条件。

4.大学生要建立起道德诚信主体观

大学生在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中占据主体的地位,需要其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将诚信道德教育转化成自身需求,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培养性格、提升品格、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等环节主动内化与实践。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提高人格魅力的切入点,推动其优化自己的素质结构,让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发展水平。

5.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教育

道德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优秀人品的重要方式,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道德选择能力,运用实践将认知统一起来。大学生要反省实践中的行为与思想,对违反要求的方面予以矫正,让自己具有诚信的品质。诚信道德教育的方式、内容要实现常态化和通俗化,建设起诚信道德教育的培养和交流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诚信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载体保障。

结束语

第3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析。我主要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

地位:以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认知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基础课

2.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一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4.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5.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大学生生活结合最密切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人才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基础。具体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掌握两方面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是非能力,培养大学生“知行統一”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大一新生有如下特点。

1.知识方面: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基础,但深度、广度不够,尤其理工专业,多数学生欠缺。

2.能力方面:思维活跃,认知能力较强,但多数大学生“知行分离”,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有待提高。

3.态度方面:思想纯朴,学风良好。但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本课程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学习过,日常生活中也有接触,缺乏新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

(一)理论课程实施

1.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36学时,由四部分组成。

成长适应教育:此部分提供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的指导及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学时2课时。

思想教育:此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18课时。

道德教育:此部分是前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学时6课时。

法治教育:此部分帮助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其法律素养。对应学时6课时。

2.教学重点

一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扬中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具备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教学难点

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无法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本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习得转化为行为的自觉。重点是“一个树立、三个实现”,即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该怎么做”的主动思模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的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准备案例,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三个结合。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和思维、表达的能力;二是课堂授课与个别交流释疑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在线交流、电话、面对面谈心等方式,为学生解惑答疑;三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授课之余指导学生的创业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1)日常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通过课内外作业、课堂讨论、提问抢答、考勤等方式实施考核。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内容上注重命题的科学性和教育性,通过对精选案例材料的分析,将考察重点放在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察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形式上采用论述、材料分析、小论文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课程实施

1.实践课程任务与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2.

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课程期末成绩的30%。没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或实践教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实践报告字数不少于

3000

字,另附相关佐证材料。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须写明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任务。

3.

实践项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议上,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质量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全员育人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二)德育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

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学生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三)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素质差,辅导员少,管理比值大,影响了政治辅导员德育工作的效果。再加上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两课”教师理论功底差,教学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注重教学效果,满足于照本宣科,德育教育缺乏应有的感染力。

(四)职业精神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我们容易忽视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部分学生不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社有机的结合起来,胸无大志,学习浮躁,爱岗敬业精神缺失,心理抗挫能力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以后的就业。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突出三种精神教育

我们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基础的社公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价值理论、中国特色社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精神教育,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质量的时代大学生。

(二)发挥三个作用

1、进一步发挥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管道作用

充分发挥思政课学科优势,并发掘其它专业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课程,创新教法,积极实施课堂教学、平台讲学、形势报告、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2、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支部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引领学生自觉培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质量。

3、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学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共青团组织要不断创新团组织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加强学生工作的指导,通过各种形式把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高职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搭建三个平台

1、校园文化平台

(1)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实践、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以此来提升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2)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报、校内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立红色网站,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弘扬主旋律,实时互动,加强引导。各班级还可充分利用QQ、飞信、电子信箱、班级网站等平台,开辟学生工作新阵地。

(3)坚持挖掘素材、树立典型、培育亮点,让一批先进典型从广大同学中脱颖而出,并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2、实践平台

社实践活动是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个人实践能力、个人素养、个性质量得到进一步培养、提高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可将社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成为高职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等各类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推荐就业的依据之一,使社实践活动长效化、规范化。

3、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以“奖、贷、勤、减、补、助、免、保”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二是健全“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三是健全“多层次、多样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强化三个保证

1、队伍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对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每一个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二是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队伍。三是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培养,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机制保证

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激励机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3、研究保证

学工人员要紧紧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为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热沙来提・托合提.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

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成才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就业成才关系密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讲政治的高度学好这门课非常重要,从现实性上讲,学好这门课对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也至关重要。

其原因是: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要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作为社会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健全的人格和专业技能,健全的人格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其核心内容。比如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价值观念、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心理素质、法制观念等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是教会学生做人,适应社会。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专业技能是学生在学校通过学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从事相关专业做的能力准备。一般来讲,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非常重视,在大学里也不例外,但对于道德修养的学习和培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重视或忽略了。在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或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的培养更难,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常言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人德为先。因此。道德修养是一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承担着这样的重任。

从实践上讲,学好这门课还意味着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非常必要。从权威部门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排在首位的的因素没有一项是学校或学历,而对企业的忠诚、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等等方面非智力因素欠缺,使很多学生被拒于用人单位之外。有些用人单位坦言,比起专业知识和学习背景,大学生的修养更重要。很多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实践之后,对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与自己的成长成才才有所领悟:

上海市对毕业5年,工作上得到社会认可的大学生作过调查:在大学你最不爱上的课是什么?他们说是“两课”。

当问到:走向社会后对你成长成才影响最大的课是什么?时回答也是“两课”。

这些大学生说,回过头来看,尽管当时的课并不爱听,但自己走向社会后很多理想、思想,包括做人的道理,恰恰是在“两课”中获得的。

为什么会出现“两课”在校大学生不爱听,毕业后又感到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矛盾状态呢?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两课”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从而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喜欢。怎样缩短"两课"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呢?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亟需改革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条件下,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技能是学生就业和成才不可或缺的两翼。高素质和高技能是德与才的关系。高素质是高技能得以发挥和施展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讲高素质就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较完善的职业纪律素质。职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载体和途径,一个大学生从毕业到退休,可以说人生三十多年的黄金时间都是在具体的职业中度过的。职业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倒工作的态度潜力的发挥,还影响道一个人是否幸福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直接影响到为社会是否做出了贡献及贡献大小。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模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等于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同时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停留在认知层面的弊端。也就是实践性不强。在授课方式上还以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老师个人一言堂为主,在考核方式上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张考卷定乾坤”的结果考核。这种不足的存在影响了本门课程主渠道育人作用的发挥,桎酷了思想政治理论的生命力,使学生感到此门课程枯燥乏味高高在上,远离社会生活和大学生个人的实际。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态度是被动学习,缺乏兴趣,应付考试。另一方面,这种教学弊端的存在也影响着大学生素质的质量,也一定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成才。2006年大学生就业严峻局面出现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成才是全社会社会责任,更是学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可以说开设这门课程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学校办学定位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

1.整合教材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着力点,体现职业性

目前,要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问题,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特别要强化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实践教学方面,体现职业性,比如,让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收集成功人士事迹、畅谈自己的创业计划、大学生与诚信等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也要体现职业性,坚持内容职业性的同时,体现完成的团队化和考核的过程化。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精选实践教学项目,促成知行合一

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计划,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做到每一章都有与学生就业成长有关的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中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也要体现职业性,坚持内容职业性的同时,体现完成的团队化和考核的过程化。制定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制约和检验的手段和措施,如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记录,成果的保存记录、成绩考核等等,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职业指导师、企业管理人员作关于劳动力状况、就业形势、岗位要求、职业生涯设计、应聘技能等做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就业能力。同时与校系团学部门合作,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比如通过考察调研、志愿活动、顶岗锻炼 社会服务等形式,增加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性认识。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效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解决学生所想、所忧、所求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将优秀影视资料引入教学之中。影视资料的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其能突破时空限制并提供丰富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抽象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中可采取讲授法、案例法、启发法、讨论法、视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少讲精讲,目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第6篇

摘要: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是其高尚道德素质的重要起点,同时也对我们培养国家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不良趋势。本文对这些道德认知上的偏差,分析了现状,查找了相关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以期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现状;原因;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等因素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挑战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和偏差。如果不积极加以防范、教育和引导,势必会给我们年轻的一代造成思想、观念、认识上的混乱以及良莠不分,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因此,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的表现

(一)基础文明修养可有可无,传统美德与己无关

现今的大学生时刻标榜自己是“新新人类”无视传统美德,不削于基础文明的修养。在校园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和看到各种不文明的语言、不文明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环境。部分大学生为一点小事可以争吵不休乃至拳脚相加;对长辈和老师视而不见,不理不睬;对待父母如同仆人,横眉竖眼;同时满口脏话、乱扔果皮、随地吐痰等等。作为当代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杜绝不文明的语言和不文明行为是其责任,对基础文明修养和传统美德没有放在应有的认识高度。

(二)于己有利才是真,名利追求是本能

看重自身利益,崇尚对名利的追求,甚至认为这是顺应了人的正常本能需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必然会导致在大学生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公益活动不愿意参加;人际交往中时刻算计自身利益得失;不顾自身经济条件超前消费,虚荣攀比追逐时尚与名牌:侵占学习时间盲目参加各种兼职、打工挣钱;部分毕业生把薪酬高低看成就业的首要条件等等。概言之就是大大方方自私自利,忙忙碌碌为名为利。

(三)集体协作不重要,个人中心才是本

团队和协作意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方面,但现在这种意识在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却渐行渐远。“团队”、“集体”的概念淡薄,协作更无从谈起,他们看待所有问题只从自我出发,一切行动的准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若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翻脸不配合而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集体活动更不会主动参加,或者参加也是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不愿听从统一的安排和指挥,常常一两人独处。在这些学生的眼里唯有自己而无他人更无集体,整日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当中。

二、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实践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认知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道德教育的概念认知及理解上,认为灌输了正确的观念讲透了道理,就能够逐步培养出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素不知没有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的观念和道理,是不能真正对大学生的认知有所触动的,在内心里没有真正接受过更遑论有良好修养的养成。当大学生在实践中因为美好的心灵与行为,符合了良好的道德规范而受到表扬与嘉奖,因为思想中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想法进而产生不道德的行为而受到一些“教训性”的回应,让其吃到“苦头”而及时纠正不良思想及行为。这样多次实践重复,必然能让大学生有“切肤之痛”而映象深刻,这比任何的说教都更有力量。但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对这些始终不太重视,所以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上,必然效果不佳。

(二)道德认知教育缺少实践环节

我们知道,道德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教育者所希望的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实现知、情、意、信、行的一致,尤其要注重“行”的统一。而如果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加强实践环节,实现“行”的统一就只能是空话。如,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的明礼诚信、知恩图报的良好道德时,只是空泛的说教,教学不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放任实际生活中的不尊重师长,不友爱同学,考试作弊,对别人给予的关心、帮助不知道感谢的现象发生,我们的道德认知教育就会永远是空泛和低效的。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

大学生只重视道德认知的学习,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必然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最终造成大学生的道德缺失。良好的道德修养必然要通过大学生的外在行为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行为做事等表现出来。我们很多大学生嘴上常常说的好听,什么言谈举止文雅、尊老爱幼、明理诚信、爱护公物等讲的头头是道,可要落实在自己身上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了。说和做的不一样必然形成两种道德标准,对自己的放任纵容和对别人的苛刻要求,这种人是不会有真正良好的道德认知和修养的。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对策

(一)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印象

长期以来他们主要以接受书本知识为主,这些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如果仅仅依靠课堂灌输“吃现成的”必然会造成消化不良。只有加强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理论和认识才会透彻和牢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将有些理解和认识升华达到道德的层面,不自然的促使其获得良好的道德印象。如,笔者所在的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着力让大学生对奉献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有深入的认识,就在学校放暑假时组织大学生以“重走路”为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让现在这些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的大学生去体验的不易,去感悟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互帮互助、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

(二)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体系

我们建立的道德评价体系首先在内容上要符合现实社会生活,因为脱离了实际的生活,评价标准就会是理想化的评价标准,其内容也会空洞和不实在。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道德行为的评价体系时,一定要避免“假、大、空”,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细化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道德评价的结果“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把公民基本道德的范围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方式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使大家一目了然的对公民道德评价标准有了确切的认识,从而达到自觉地遵守和执行。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奖惩力度,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是我们根据相应的道德评价体系针对大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即时性的反馈行为。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并不一定完全分得清哪些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这时就必须及时的对大学生的行为作出评判,也就是要加强奖惩力度,让大学生明白哪些做错了,哪些是应该坚持的。通过奖励和惩罚还能加深自己对所做行为的牢固映象,努力摒弃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坚持和发扬正确的,从而达到提高自身道德认知的目的。(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四川;成都;610101)

参考文献:

[1] 赵志毅.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J].人大资料中心2002,(3).

第7篇

诚信——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

诚信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了的洗礼和升华,诚信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扎下深厚的根基,悠长的历史渊源,培养了一大批倡导诚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为和做着。民族乃礼仪之邦,从来重信守诺,是最讲“诚信”的民族。关于“诚信”问题,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孟子曾说“朋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的伦理道德观念中,“诚信”的核心是强调忠诚,主要包涵朋友的信义、爱人的忠贞、君臣的忠实等。孔子把教育的定位于培养“士”,亦即君子,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君子的标准有“信”和“守信”,他曾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信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见,君子的道德标准,欲成君子不可“无信”。

诚信是对他人和社会的承诺、,诚信一诺千金。信用是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人综合素质的指标,是个人发展的必备品德。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指的是人的资信记录,是指人的任的能力,简单的道德人品问题。人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人生将会亮丽多姿。反之,处处背离信用的人,经常食言,久而久之他定会失去周围人的支持和信任,会抑郁、志,其人生必将黯淡无光。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信看成与生命一样,视诚信为自身道德品质的生命,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之地,更谈不上的人生价值,建设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诚信民族和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民族是不讲信用的民族,那么民族只能是可怜的生物群落。xx主席“以德治国”,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xx大报告中着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人们在遵守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可见讲诚信,是个人的事,关乎民族进步、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大学生——诚信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在举国上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在全国各族学习xx大精神的,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已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爱国学习、厚德成才,以诚信为处世做人原则,从道德操守着眼,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塑造了大学生的诚信新形象。,也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某些仍不成熟、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仍不理想,问题和弊端,亟待探讨解决。

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优秀代表,是的栋梁和希望。帮助经济的大学生学业,健康成长成才,推行贴息的助学贷款政策。多数大学生诚实守信,还贷,这使自信的看到,大学生是最有前途的群体,银行潜在的优质客户。但也有大学生却不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不利。为:片面理解助学贷款政策,将的支持误解为免费的午餐;个人诚信素质低劣,“就不想还钱,能不还就不还”;个人花销大,家庭和个人又无资金来源,想还又还不起;四是侥幸心理,就业不固定,又无担保人,“出了地边不怕见官”,银行很难找到,拖一天算一天。

殊不知,诚信是当今时代个人社会的要求,是做人、处事之本。享受助贷款的大学生是在用的诚信作担保,条件成熟时或者毕业后应当偿还贷款。如今助学贷款已大学生跨入社会的份信用记录,一名大学生,应该: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二)高校图书馆考验大学生诚信

第8篇

关键词:微营销;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 [1]《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网购的主体之一。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依附其而开展的微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它是指“通过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传输方式,扫描二维码,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建立一个更加即时、便利的营销平台。” [2]大学生作为微营销的主要受众和推广者,其在微营销交易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失范行为,我们必须给与重视。

一、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所谓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旧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日趋崩溃,而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社会的道德真空状态。” [3]网购道德失范是指在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在新的交易平台中表现出道德情感的冷漠以及道德行为的茫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分类标准 [4],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购道德失范的“目的理性”行为

“目的理性”型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以对外界事物和他人期待的了解为手段,去实现自己合乎理性的目的。微营销业主将产品信息及时发表在微博、微信的交友平台上,有意购买者可直接与业主联系,进行交易。但是,很多大学生是出于模仿攀比的消费动机,他们在付过款收到货后,会找各种理由执意退货。

(二)网购道德失范的“价值理性”行为

“价值理性”型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出于对某一品牌或者产品的纯粹信仰,而不考虑该产品的价值。以低成本、高性价比为显著特征的微营销逐渐在校园里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有些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认识很多微营销卖主,在对方巧言巧语的游说下,对产品产生好感而购买,不考虑产品质量的好坏,继而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同学。

(三)网购道德失范的“情感”行为

“情感”型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由于现时的感情状态和情绪而购买或退换某产品。有些女大学生会因为一时的心情悲喜购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在收到货后又想方设法的退货。也有些女大学生总是模仿身边朋友的产品喜好,当自己用的效果没有朋友的效果好,就将责任推到卖主,狠狠的给卖主一个差评或者在朋友圈里破坏卖主的名声。

(四)网购道德失范的“传统”行为

“传统”型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出于自身习惯而对某一产品持续热衷,或表示质疑。“微营销就是凭借“微介质”(移动手机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网络),借以“微动作”(鼠标点击)向“微受众”(小众传播)传播“微内容”(一句话、一张图片)的营销活动。” [5]很多大学生,总是习惯性的要求卖主给一个关于产品货真价实的保证,不然就不买。有些大学生因为对某一品牌持续热衷,就以此为条件对卖方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二、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自身道德自律意识薄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行为主要是指由个人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行为。青年个体的行为特征是与青年其他特征如生理、性格、气质、社会角色相联系相制约的”。 [6]大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薄弱是网购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身心发展不一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很容易受到微博、微信交友圈不良朋友的诱惑,从而在网购过程中做出道德失范行为。

(二)虚拟化网络社会道德真空化

“网络是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社会控制因素”的虚拟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缺少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 [7]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感,导致大学生网购过程中道德主体意识缺乏。另一方面,网络法律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网络法律制度已明显呈现漏洞。而且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三)社会、学校和家庭力量分化

首先,随着微营销逐渐成为一种凸显流行性元素的消费文化,社会在推崇的同时忽略了对这种趋向的合理引导。其次,网络德育是许多高校的“盲点”。一部分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在缺失状态,一部分开展网络德育课程的高校,由于沿用传统德育模式去解决网络道德问题,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再次,家长在消费价值观念方面缺乏合理的言传身教。很多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方面的内容是空白的,这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自律习惯的养成。最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不仅本身就存在问题,而且也没有形成合力作用。

三、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矫正对策

微博、微信的推出,将承载个体话语的私密空间打造成个人社区基础上的公共舆论平台,大学生网购道德道德失范问题应该以此为背景,结合其原因,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一)擅用微言微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传统的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注重对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其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社会或者学校需在彰显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和完善博客、BBS、QQ群等互动交流平台,开展主体间平等的交流,并将其植入微营销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像、视频创设生动形象的语境,不断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8]

(二)体验微情微意,全面打破虚拟网络固有的隔阂

社会和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学会通过网络贴近和了解大学生,通过学生在网上传递的只言片语或图片视频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动机,从而加以教育和引导,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聊天群,师生形成网上互动,在拉近双方心灵距离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虚拟空间里的道德情感。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探索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就网络的虚拟性的弊端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三)立足微博微信,着重推进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构

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冲击人们各方面的思想观念,也为创新高校德育模式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召开“微班会”,关于德育的话题,通过“@”学生的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以微博、微信为虚拟平台加强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紧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相关事宜更要积极关注。而且,教师应该适时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以全面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 姜帆.全媒体视域下微营销的数字化整合[J].东南传播,2013(6):103-104.

[3] 许书枝.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失范与道德重建[J].教育园地,2005(6):84-86.

[4]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8-139.

[5] 姜帆.全媒体视域下微营销的数字化整合[J].东南传播,2013(6):103-104.

[6] 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4

第9篇

关键词:高校主体性德育;道德发展;个性发展;品德发展

高校主体性德育就是以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为前提,引导他们自觉地、能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判断,并对自己的道德选择感到满意,积极的践行道德选择,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最终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主体性德育一方面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信大学生具备自觉能动的掌握社会道德规范的愿望与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与道德能力的养成。它主要表现为:以主体性道德人格养成作为德育最终目标;面向生活的德育内容;主体间性的的师生关系;协商、对话的德育方法。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道德发展中普遍伦理与多元价值的统一,协调了道德教育中社会规范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顺应了大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统一,充分肯定了高校德育对于促成大学生的个体品德发展与繁荣社会先进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道德发展中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伦理学认为道德源自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即为了种群的保存与繁衍,在自然界所有社群动物中普遍存在 “总适合度利它”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道德一直表现出“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特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同一种道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风俗习惯。例如,原始社会以维护氏族利益为最根本道德要求,封建社会推崇忠君、信奉男尊女卑等等道德规范相继淹没在时展的潮流中。又如,现代社会推崇自由、民主精神,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诚信交易等等新规范不断出现。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道德绝不是简单的动物本能的延续,而是在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共同作用下的不断继承发展的产物,是多种利益体不断博弈、协商、妥协的结果。道德的进化过程是批判的继承、有吸收的创造过程,这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源头。主体性德育反对传统德育将道德作为绝对真理、排斥一切多元价值或是非主流思想的做法,鼓励学生对终极价值、绝对真理等保持审慎的态度,用开放的心态兼容并包各种声音。例如,组织学生展开各种社会道德热点难点问题的辩论、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建构,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协商、对话中体验道德的真正意义,收获合乎规范的道德观念,启迪道德理性、增长道德智慧,不断完善主体性道德人格。

二、高校主体性德育协调了道德教育中社会规范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社会哲学的视角审视,表现为规范人的工具性,若以人学哲学为视野,则表现为发展人的目的性。” 传统德育活动在目标上要求人服从社会规范,方法上则倾向于简单灌输,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将社会的稳定规范与人的个性发展推向不可调和的矛盾困境。实际上,没有人是活在真空的世界里,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各种物质或精神资源,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是人对社会规范的内在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人就可能自觉自愿的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积极践行道德规范,把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律己,把外在要求变为自主行动。反过来,不断增强的自我规范意识鞭策着每个人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繁荣稳定。主体性德育关切社会的稳定需要,重视社会规范的意义,同时也看到了人的自由发展才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更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信大学生有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愿望,能够理性的进行道德认识和判断,鼓励不同声音的充分表达,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态度的养成,优化认知方式,启迪道德理性,最终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

三、高校主体性德育顺应了大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统一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德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实践体验性和形式隐匿性。举一个例子,一个人想学医药,如果他能拜个师傅、又勤奋聪明,那么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药剂师,但如果他心术不正,那就可能谋财害命。知识教育依托的是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机制;道德教育依托的是情感、体验、行为。如果说知识教育解决的是“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那么道德教育解决的是“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受惯性思维影响,传统的高校德育比较关注的是道德认知教育,对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塑造相对忽视。现实结果是德育实效性低,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流于形式,提不起兴趣,知而不信,信而不做,服从但不认同,认同但未内化。促进这对矛盾积极转化的关键就是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主体性德育重视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例如,组织学生自治管理活动、社会扶贫帮困活动、户内户外的观察与报告,国庆日活动、参观公共部门等活动,通过创设多种活动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建构,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恒定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曹永国:《解构与重建:后现代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困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高晓芝、石建国等:《后现代教育观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概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就业动态和行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制定出一份切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最终成为一名有价值、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简析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层次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中间层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健康、审美和人文科学教育等。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地将思想教育的三个层次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笼统。长期以来,高校只是关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其就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多数高校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部分高校简单地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只是象征性地举行几次形式上的就业指导报告,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质上的帮助。部分高校只看重学生的就业率,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长远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意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撑。大多数高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即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对策、职业道德及求职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职业生涯的长期性规划,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只关注短期的就业率,忽视了长远的就业生涯规划。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都是临时的聘请一些学者在学生毕业前夕做报告,笼统地灌输就业技能、就业政策及职业道德。

四、以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以生涯规划为平台,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例如,在大一阶段: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生成才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口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巩固学生成才意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三阶段: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开展各种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口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集会、集体活动等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成功的中小企业,访问某个职场成功人士,请他介绍个人成长、奋斗一的历程;三是建立职业规划园类学生社团,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他们通过发挥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社团为依托,提高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四是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设计比赛、模拟而试等。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职业世界,拓展职业素质。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四)通过课程建设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技育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教育内容,如在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时可以强调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普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课堂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继而引导实践的良好平台。

(五)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平台。信息化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摇篮”、“思政园地”、“职业规划”、“生涯设计”、“心理在线”等网站,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用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陶冶大学生的灵魂;同时引入人才测评和心理测评系统,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教育评论,2005(2):33

[2]张春香.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2007;(2):128

第11篇

1、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的中心内容是信息系统的安全,即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系统信息安全、信息传播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系统信息的安全主要涉及网络硬件方面的安全,包括物理环境、设备、媒体等方面的安全。信息传播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多涉及软件方面的安全,也是和大学生网络安全更为紧密的部分。

2、全面认识网络信息安全对大学生的意义

在网络信息传播和储存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其中对大学生危害最大的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这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及的问题。虽然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并不是网络安全问题的全部。实际上由于网络犯罪隐蔽性较高,再加上学校教育的侧重点的偏失,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4%的学生有过QQ号、MSN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90.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会对机密性文件、银行账户和其他价值较高的数据下手,而对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数据不感兴趣。但是事实的状况并非如此,根据《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一年中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高达74.1%,影响总人数达到了4.38亿,这其中年龄在19-29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29.5%,而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恰恰是在校大学生。所以,这样不难看出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并且需要我们马上应对和解决。[1]

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犯罪的方式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除了通过技术手段直接窃取个人信息,再进行后续欺诈行为的犯罪外,还包括使用手机恶意软件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情况下,通过自动订购收费业务、拨打收费声讯电话、偷跑流量等方式,为自己谋利;使用假冒网站/诈骗网站通过伪装成正常网站,以抽奖等方式骗取钱财;以网络中介服务平台的名义进行高利贷业务;开设网络赌场进行赌博活动或利用赌博的名义骗取钱财等。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了网络安全漏洞进行窃取或者骗取个人信息来实现犯罪目的的。因此,大学生必须全面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并非机密,犯罪分子不会感兴趣,因而就放松了警惕。事实上,犯罪分子获得个人信息不是目的,它只是为了达到犯罪目的的手段。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保护好自身免受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

2 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科技道德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科技道德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科技道德所要约束的主体是从事科学研究或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或群体,而对象是科技本身。通过定义可以推断出违背科技道德的后果: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2]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基础,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网络既是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肩负着传播流行文化的任务,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体之一,它有时甚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如果存在于一个拥有一定网络技术储备的大学生身上极有可能促使他走上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道路。所以,网络安全和技术道德之间存在着联系。技术道德是网络安全的前提之一,拥有良好技术道德的大学生断不会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利用所学知识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防止网络信息泄露。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也要做好技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关注。只有约束了不正确的技术思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阻断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

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技术道德水平

(1)将科技道德课程纳入专业教育体系

要将技术道德教育与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正确的科技伦理观阐述给大学生,帮助他们构建出完整的技术道德体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的社会逻辑,掌握辩证看待科学事物的能力。大学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突出提高技术道德层次的目标,在基础理论教学内容里,要努力将设计目标同专业技术应用进行相关结合,利用科技道德教学,学习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这些有助于学生调整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真与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3]

(2)将科技道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课程体系

扩充德育教育的?热荩?将生命伦理、生态环境伦理、信息 网络伦理、科研学术伦理等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在教授科技道德课程时要能够从“人与人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人与科技与人的关系”。另外,还要将科技伦理、技术道德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相结合,通过安全教育反作用于科技道德教育,预防科技犯罪。

(3)优化第二课堂,通过校园文化发展促进科技道德建设

利用已有的校园文化基础进行科技道德建设。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氛围,整顿学术规范,重申科技伦理底线,大力宣传科技史上著名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批评在日常学习、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中不道德的行为,充分认识不良科技道德和科研作风的严重危害。

利用大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树立优秀示范个人或单位,将伦理教育同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实践的功能和实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可以有效摆脱单纯地理论灌输,得到最直接的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院校;高质量;职业生涯规划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这无疑对新时期的职业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高质量就业,就要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作为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基础、层次和学历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此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如何开展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呢?下面就我院在职业指导方面的具体作法,谈点粗浅看法。

一、实施高质量职业指导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借助每学期的主题教育活动载体,从新生入学教育、指导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创新工作,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一)加强学业目标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实施目标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年级――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各班级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制定班级目标,学生结合班级目标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学业目标”规划。把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与日常考核评估成绩相挂钩,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创建优良学风,树立良好班风,促使学生完成目标、不断进步。

二年级――强化专业・拓展空间。各班级在组织学生进行“生涯设计”和“学业目标”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开设情况,组织学生对自己的 “生涯设计”、“学业目标”规划进行纠偏、执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为今后就业拓宽道路、蓄积资本;各系部、各社团通过组织技能大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二课活动,不断拓宽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年级――搭建桥梁・成功就业。毕业班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等方式,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培训;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系部和班主任及时收集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并及时;学生工作处、团委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形式,积极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更新就业、择业观念。通过开展各种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成功就业。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从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坚持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牢固树立以讲究职业道德为荣、不履行职业道德为耻的职业道德理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安排――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在学院职业指导的框架下,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能力要求及就业前景,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的三年职业指导内容,具体安排如表所示。

软件技术专业三年职业指导内容安排表

三、结语

职业院校要帮助大学生搞好职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仅靠“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是不行的,应把职业指导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根据学生就业、就好业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职业指导活动及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所作的职业指导效果来看,职业指导在高职生就业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在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不断地实践与创新,才能使得职业指导工作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田一竹,张典.转变就业指导思路 重视职业心理辅导[J].文教研究,2013(5):238.

[2] 丁翠玲.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4):154-155.

[3] 林欢,蒋锋.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大科技,2013(7):20-21.

[4] 孟蝶.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J].科技世界,2013(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