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科技论文

生物科技论文

时间:2022-04-29 14:4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科技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熊嫣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

伦理争论和冲突

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和克隆也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异源人工授精将会影响到传统的血缘关系,体外授精使用了供体卵,破坏了有夫妻两人婚姻关系的线形传递,而克隆技术打破了生育与男女结婚紧密联系的传统模式,人类繁殖后代的过程不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这将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冲击,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乃至颠倒,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义务观。克隆人在世界范围内冲击着人类社会现行的人权观念与生命准则,引发了公众对伦理道德观念的争论。

自然进化与定向进化的矛盾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由自然决定进化的方向和程度,物种包括人类受自然规律的强烈影响而进化。定向进化指的是利用生物技术,在分子水平改变物种的遗传基因或对蛋白质分子进行修饰,获得所需要性状的表达,使得其朝所特定的方向进化,与自然规律的影响无关。定向进化的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等领域,转基因技术在定向进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1983年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以来,2005年全球21个国家共种植了0.863亿公顷转基因作物,美国农田的1/3、阿根廷和巴拉圭农田的一半多都已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到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1.14亿公顷。毫无疑问,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优质、高产和各种抗性(抗虫、抗草、抗病毒和抗逆境等)转基因作物,已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对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农户为例,调查结果显示,3年平均种植抗虫棉农户每公顷收入增加1378元。但是,由于转基因作物作为自然界中以某一性状突出的物种存在,将会消除生物群落中的野生物种,威胁生物多样性,造成物种单一性的危险。比如,由于倾向于单一种植效益高的作物(甘蔗、油棕榈)而不是轮作,这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单一化,以及为增加产量和效益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可能会造成与野生亲缘的交叉授粉,使得转基因作物侵入自然,导致栖息地的破坏,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另外,以克隆技术为例,克隆技术的使用将使人们倾向于大量繁殖现有种群中最有利用价值的个体,而不是按自然规律促进整个种群的优胜劣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克隆技术干扰了自然进化过程。

第2篇

本文作者:程彦伟陈万光押辉远张耀武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扩大实习企业资源,建设合适的实习基地

在建设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和各种企业联系,特别是中小企业,扩大实习企业资源.中小企业管理机制灵活,人才匮乏,对高校师生的实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此外,中小企业相对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对生物技术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度

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5].首先,我们要积极呼吁政府制定企业接受实习生实习的各种优惠政策,为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应成立专门负责生产实习的机构,加强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例如,建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从校级对实验基地进行规范和管理.尽管我系实习基地建设中得到了学校教务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还缺乏专门的校企发展平台.第三,学校应该制定合适的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文件,明确目标、职责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的各种要求.第四,我系应该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实际规划好实习基地建设,努力促进其发展.例如,寒山啤酒厂实习基地就是按这样的要求建设的,厂里免费提供食宿,学生可以安心在企业实习,学校也节约了一大笔实习经费.

加强实习指导老师队伍的培养

实习指导教师由学校的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参加实习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4].学校带队教师主要按照实纲的要求组织实习计划的落实工作,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积极配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协调好实习基地双方关系.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业务学习、生活安排、安全教育等负责.因此,指导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随着我系领导对实习工作的重视,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正在建立起来.例如聘请寒山啤酒厂、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新春都生物制药厂、九九龄醋厂主抓技术的管理人员作为“双师型”指导教师,来学校做生产工艺及生产管理的报告,并协助做好学生生产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要求学生的班主任也参与进来,杜绝学生盲目请假、逃避生产实习.通过院系领导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充分认识生产实习在学生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5],通过两年的实习情况分析,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生物技术实习基地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应加大投入.另外,还可以在实验室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也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周边企业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自身科研人员缺乏,对和学校合作建立他们企业的研发基地很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企业资金,建立校企合作的研发基地,供给学生专业实习.这不但有利于稳定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严格管理与加强考核

加强组织管理、从严治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改革措施如下:①建立实习领导小组.实习领导小组由学校、院系实践教学负责人、指导教师及生产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例如,我系就组建了以教务处主要领导牵头,由主抓生产实习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的实习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生产实习基地的联系、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数次去寒山啤酒厂、九九龄醋厂、新春都生物制药厂考察了解企业情况,商量实习方案,确定实习计划;②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实习管理制度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规范作出明确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管理制度,做到奖罚分明,为完成生产实习创造条件;③学生实习考核采用全面考核的方式,而不是只看实习报告,要提倡成绩考核与实习过程的有机统一,从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报告和实习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表现.例如每当实习结束时,我系领导都主持召开生产实结大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第3篇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科技活动;探究

一、问题提出

初中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其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技活动是结合课堂教学,运用生物学知识,组织学生设计开展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创造性活动。生物科技活动在学校的开展,既可以给学生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实现塑造人格、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当今世界各国把科技教育问题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如美国的科技教育改革及《2061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巨大震动,美国“2061计划”以发展美国人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培养适应2061年发展水平的公民素质为目标,使其基础教育居于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进行的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十分强调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但与国外比较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从科技活动现状调查来看,我国的生物科技活动无论从质量、普及程度和场地设备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对于象我校这样的乡镇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都是远远不足的,科技活动虽然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却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很难取得真正的实效;还远远不能适应新世纪教学的要求。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能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这是值得每一个初中生物老师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说明。

二、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方法与内容

根据科技活动特点与新课标要求,开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方法主要有:探究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与收集资料分析法等。

探究实验法的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实施实验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利用它可以观察动植物人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史;观察生命在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与活动现象;调查法也是生物科技活动常用的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如实记录,最后是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收集资料分析法是把有关研究内容的现状、专著、论文、资料搜集起来加以研究分析的综合论述,能对某一生命科学问题提供全面的知识。以上的方法既可单独进行又可综合运用。而初中毕业生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所要求考查的实验有28个,其中探究实验9个,观察实验7个,调查4个,属收集资料分析3个与其它的有5个,其中I(模仿)要求的有10个,II(独立操作)要求的有18个。如表1:

三、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实践探究

近几年来,开展了一些生物科技活动,如植物标本的制作、细胞以及生物模型的制作、调查学校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学生的饮食情况调查和传染病对相关资料收集等等,通过这些生物科技活动虽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了学生设计方案、收集资料信息,记录统计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等科学研究的能力,但并没有有意识地紧扣考试大纲的实验要求,未能做到物尽其用,以致更好地发挥生物科技活动对学业成绩提高方面的作用。总结这些年的生物科技活动实践经验,结合考试大纲实验考查要求,显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极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中,既要紧扣考试大纲,又要激发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因此,教师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是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如准备一些稻谷、大米、米饭与碘液,介绍米饭的来源与米饭作为食物在人体中的作用后,取少量米饭加入少量蒸馏水于试管中并搅拌均匀,后加入少许碘液,这时学生会一直很专注地看着老师的实验操作,直至最后的颜色变化,这会让初中的学生感到很神奇,此刻趁机设问:什么物质与碘液混合时,会发生如此的颜色变化?这种物质是怎样来的?米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在人的口腔内会发生变化,为什么?等问题。将知识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挖掘知识的固有趣味,激发学生提问题并巧妙地加以引导,于是顺理成章地确定生物科技活动研究的课题:1、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2、探究食物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甚至还可联系出:种子萌发的营养来源与条件;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等等。

(二)根据活动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根据新课标与初中毕业生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所要求,初中生必须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理解不够,而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则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平台。

例如在上述课题中,学生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1、米饭来源于大米,大米来源于水稻的种子,水稻的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时能量的来源,能源物质位于哪里?其它种子呢?2、米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与利用,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等。3、米饭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量的产生以及来源过程。4、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等等,如图1所示。

通过一系列的生物科技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图1 知识网络

(三)评价活动过程,培养综合能力

初中生物科技活动更注重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及活动方案的实施,而与课标和考纲要求相吻合,其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考纲中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所涉及的方法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生物科技活动的一般过程可概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制订合理的活动步骤;进行有效实践,依靠实验获取资料,结果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科学结论。针对探究过程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要针对活动过程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活动过程表现进行评分,如表2所示。

当然,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具体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取样,取样的代表性是收集材料的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应随机取样,以保证科研结果的科学严谨;学会设置对照实验,对数据的记录、整理、处理和分析,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曲线,能为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铺设桥梁,获得设计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归纳和演绎判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从具体、个别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等等,能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开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应注意事项

首先要精心制订活动计划;再就是要根据学生能力梯度和实际合理设计与执行活动方案;

其次是认真指导活动的进行,放手让学生操作,真正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要适时进行评价与奖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落实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业成绩,同时又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以适应学生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结论

开展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探究,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生物科技活动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运用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3.黄祖荫编.中学生物科技活动资料[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

第5篇

[关键词]创新 生物科技 人才培养 工科高校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等院校尤其肩负着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调查显示,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日本高校重视学术研究,加强与企业联合,提倡个性化、多样化;另外,韩国、印度等国高校也十分注重高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1,2]。实践证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3]当今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是建设科技中国、富强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基础工作。

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技生产力的推动,生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环保、能源、材料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科大学开设生物专业的目的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适应性强”的应用研究型生物科技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和实践人才的需要[4]。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同时,获得实验技能,能从中发掘并培养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及素质,为今后从事科研、技术工作建立潜在的能力。生物科技人才的整体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针对工科院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问题,本文确定了一系列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工科院校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工科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性,创新自信心不足,创新主动性不强。调查显示,学生中真正能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三分之一[5],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普遍受挫力下降,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不太敢轻易尝试,害怕失败,缺乏对创新的自信;另一方面由于在校大学生对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的关注度比较高,所有与分数无关的事情都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因此,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二)教师教学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化发展。由于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考核压力日益加大,使多数老师“重科研,轻教学”,没有花太多心思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为了减轻备课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一直照着课件讲解,忽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讨论和沟通,使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在整个听课过程中,脑子一直处于紧张的被动接受状态,也很难有创新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在绝大多数考试仍然采用传统闭卷考试,这种考试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通过考前重点突击,快速记忆来应对考试,这种考核手段仅仅简单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评价。这种不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措施

(一)组建优秀的创新师资团队

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高质量生物科技人才,首先应该建立一支乐于奉献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创新培养师资团队。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优良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诚邀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切实落实大学的育人职能,通过专题研究、参与教师实际研究课题、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参加教学实践竞赛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科研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拔具有博士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优秀教师,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帮助学生克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在对工科院校教师的考评管理机制上,应该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教师计算科研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定中给予加分优惠,来推动教师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实验、实践、实习环节的比重

工科教育应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保证实验实践环节的一定比重。生物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及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改革实践教学中,应减少验证性实验课时,进一步加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的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工科高校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应全面照搬985、211等高等院校的方法,应将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突出工科高校优势,发挥学科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厚基础为前提,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工科院校的实习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这些实习环节没有实质上的联系,有些生产实习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形式主义,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实习的目的。应该个性化制定实习教学培养方案,针对各个实习环节进行分层次教学,环环紧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探索精神。让学生及早接触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使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

(三)依托工科院校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

工科高校的优势就在于与行业的发展联系紧密,学校的发展依托于行业的发展。学校要想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应该将部分教师和学生引入到与企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一方面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让一些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学生进入到实际课题中去,扩宽学生视野,分层次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与企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层次,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实习课题,将基础型课题分配给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简单联系;对一些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分配一些应用型的课题,使其尽早接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其自发探索的热情;对于小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而言,应分配给他们一些研发型课题,培养具有创新实力的拔尖人才,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这在工科高校进行科技人才创新性培养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我们迫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创新生物科技人才来推动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于工科院校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稳健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是高校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工科高校生物创新科技人才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同仁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为培养出一批批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具创新实力的生物科技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34-37.

[2]高红.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136-138.

[3]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2010-07-29)[2010-05-02].http://

[4]陈雄,乔昕.地方多科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72-73.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学生能力

一、运用“过程探索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上,笔者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探索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通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通过教师匠心独具的教案程序(含实验、实习程序)探索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情景和场面,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出现,通过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完成迁移运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发挥团体优势,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对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精心研究、认真分析,找准探索点,创设探索情景,使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大胆探索求知,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处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教材时,通过对教材深挖细研,发现教材知识比较凌乱,知识点间缺乏过渡和衔接,并且先把结论提出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按照认知规律,沿着科学家寻找遗传物质的过程,来处理这节课。即不是先把结论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当“科学家”自己发现。在写该节题目时可这样写: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找到后再填上。针对知识不条理,本着有利于过程探索式教学方法,把有关载体、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内容放在最后讲;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放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后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把整体设计好后,再突破每个知识点。

改革实验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可提前做,变验证为探索,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到讲光合作用内容之前而不是讲完内容之后做。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并进而归纳总结出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色素扩散速度不同造成的;有些实验边讲解新内容边做实验,例“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就是这种情况;有些实验教师只提供材料和仪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例“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酶受pH值、温度的影响”,学生在动脑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有些实验需学生动手制作的,例“DNA模型制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二、拓展学生课堂教学的外延,使课内与课外结合,构建生物学教学大课堂

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为这方面的实践提供了一个依托。为了适应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生物学教学大课堂,相继成立了“生物科技小组”、“环保小组”和“爱鸟活动小组”,设立了除“生物学实验室”以外的“生物科技活动室”、“地球村”活动室、“和平鸽养殖园”和“植物园”等一系列的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的创设,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利用生物科技活动室和生物学实验室,实施探索性改革,学生自备材料,自制标本,独立地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对于遇到的问题,学生可利用微机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查相关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与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大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物科技活动室和“地球村”活动中,教师利用标本、挂图、模型以及电教设备等对整个地球的不同生态环境做了缩影,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生动、逼真,也使学生及时地了解到了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有待攻克的难题,激发了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意识。

宽松的生物学大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创意性活动也多了起来。我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学生组织了一次“奇趣大自然”系列活动,该活动包括“20世纪最新生物科技动态”、“生物园”和“鲤鱼跳龙门生物学知识擂台大赛”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活动。

三、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将探索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一切课余时间,让学生即使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也能槁生物学研究与探索,决定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课题”的研究话动,首先将实验班中的每周3节课改为两节由教师主导,另一节完全由学生自由支配。整个过程的操作如下:

课题来源是教师设计和学生设计课题初审课题终审公布课题。课题研究: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方案评审开题报告小组独立研究形成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总结: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论答辩会评审组评定成绩结题。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生物;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87-01

网络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双向交互作用性强,它在时间、地域、学习内容、师生交流方式、学习方法和途径上都具有开放性。因此,利用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基于网络的生物课外活动内容

1.宣传生物科普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用来进行生物科普知识宣传的黑板报和宣传栏所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同时它也只能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来达到宣传目的,其效果也不够显著。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果利用校园信息技术平台宣传,则将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例如:4月到5月的“爱鸟周”,我们学校大力进行爱鸟护鸟的宣传活动。在宣传栏进行“爱鸟周”的介绍后,充分利用每天学校电视台演播时间,播放了象《朱》、《丹顶鹤》等有关珍贵鸟类的纪录片,同时在局域网上制作了配以精彩动画、漂亮图文、悦耳声音的网页《鸟类――我们的朋友》,从鸟类和人类的关系(鸟类对森林、农业虫害的防治、对鼠类的扑食作用、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鸟类的保护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地介绍,每个学生在课外都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或教师的终端进行阅览。对这一切,他们无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学们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天然的具有剥夺其他动物生命的权利,而是要学会和动物和平共处”,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2.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利用校园局域网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广泛性和统计的及时性上,取得的效果远远优于传统问卷调查。例如:在校园电视网上播出关于“克隆”的系列纪录片、科幻片之后,我们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没有被调查过的同学在登陆以后都会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克隆”的问卷。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选择,提交后计算机就会立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以迅速、全面的获得充实而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3.组织专题知识讨论。网络在时间、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开放性。在网上进行专题知识的讨论,能更好的扩大参与面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我们在完成了关于“克隆”系列片的播放和关于“克隆”的生物调查后,在学校BBS上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讨论组,讨论的主题是“克隆人就会带来?”很多同学在网上自由的发表了言论,有的持肯定意见,有的持谨慎态度,有的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表示赞赏,有的却提出了质疑,参与积极,讨论热烈。在讨论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又组织了大型的专题讲座《克隆与社会》。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们对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课堂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4.展示学生科技成果。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对科技成果的展示,将是学生获得一种荣誉感,从而得到极大的鼓励,也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生物科技活动中来。在网上展示学生的科技成果,不但能很好地解决展示场地、作品保管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更多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例如:我们组织进行“压花贴画”活动后,将各个班优秀作品的照片和制作说明在网上。这样,既保证了优秀作品不受损坏,又增强了展示效果,还吸引了更多同学来网上参观。又如:我们在组织了名为“生态校园之我见”的小论文比赛后,开设了一个名为“生态校园”的网站,发表了许多学生的优秀小论文,并欢迎继续投稿到我们设立的校园电子信箱,更多的同学甚至外校同学也来投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对生物与环境的课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5.设立青春心理信箱。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给正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带来了烦恼和困惑,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答,也是生物教师共作的一部分。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帮助,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立了“青春心理信箱”,凡是需要帮助的同学都可以把要求写到信箱,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用密码打开信箱,了解学生的需要后,根据不同要求,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辅导,或面谈,或回信,让所有学生能健康成长。

二、利用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大部分同学浏览我们的生物网页的同时,积极动员对生物和计算机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网页制作中来,让他们去查找资料、制作软件、维护网站,让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网站,自己在做自己应做的事。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品质、协作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了一批生物和计算机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8篇

本文作者:孙钠工作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生物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老师可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家中独立操作完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知识点时,提前布置学生在家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堂上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学生便很容易理解细胞吸水或失水原理。[4]

利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声、光、电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展现生物体。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发展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以播放一段北极熊生活的影片,让学生考虑为什么北极熊长有白色的毛,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听讲,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5]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生物教学除了重视知识的应用,还要和现代生物技术及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介绍现代科技的新发展、新成就,紧密联系现代生物科技成果,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体验同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进行生物小制作、小发明等。通过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内容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加速医学科学基础的研究和发展,使人类在疾病诊断和医学保健等方面建立全新的人类医学,为人类造福。

注重课外活动

在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课外作业和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做,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学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后,可让学生找出防治洪涝灾害的方法,并说明理由。重视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进行全校性的“科技竞赛”、“科技讲座”、“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等评比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录像,外出参观活动,如“航天展”、“科技制作展”等,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的科技课,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和学习兴趣。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冲施肥,番茄,生长发育,产量

肥料是提供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有植物的“粮食”之称。冲施肥是追肥的一种施肥方式,是将固体肥料溶于水,将液体肥进行稀释后,再随适量水施到栽培地里,是保护地蔬菜生产中的主要施肥方法,主要优点有:1冲施后肥料在田间分布较为均匀,不会像集中施肥容易发生“烧根”现象。2操作方便3作物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本试验所采用的冲施肥是内蒙古永业农丰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研制的一种膏状肥料。

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养分进入植物的速度和数量会随着溶液中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养分含量过高容易发生肥害。多年来,农业生产应以高产、高效、优质为目的,综合考虑番茄产量、品质、生产成本、人体健康等因素,农民在蔬菜生产中施肥过多和偏施氮肥现象较严重,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产品品质。因此,依土壤肥力水平和番茄吸肥特性,准确调节肥料用量及各种肥料的配比是获得优质高产番茄的重要措施。有研究还表明,适量的增施氮肥能够促进番茄根系的发育,增加氮磷钾养分吸收量,降低脐腐病的发生率和增加产量,而过量施用氮肥则有相反的效果。因此,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总养分含量的冲施肥来验证最适宜的冲施肥养分含量配比,引导农民严格按作物要求进行冲施,以达到作物充分吸收养分,不造成浪费,更不引起肥害的发生,能够使作物提早成熟,提前上市,为产品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肥料及供试作物

供试肥料:内蒙古永业生物农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冲施肥。

供试作物:无限生长型番茄(毛蜂908)

供试土壤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供试日光温室耕层土壤基础理化形状

Table1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inthegreenhouse

土层厚度

Soil depth

cm

全氮

Total N

%

全磷

Total P

%

全钾

Total K

%

有机质含量

Organic matter

%

PH值

0-20

0.17

0.07

1.8

第10篇

    论文摘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认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应围绕学生已掌握的课本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生活需求和环境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并对三种校本课程类型的内容设计进行较具体的阐述。 

目前多数中学开展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宏观来看在内容设置上基本分三类:一是生物科技前沿介绍,如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转基因等;二是生物知识和技能拓展,如动物行为、实验设计等;三是属于学科间综合,如酸雨的形成及防治、温室效应、仿生学等属于这范畴。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尊重学生意愿,以整合的方式形成。但从微观层面即实施层面看,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满足学生需求仍有待于研究。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展示课,课题叫《花和花絮》,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教师借助演示文稿图片,将大学植物解剖学课本中花的结构和分类、花絮的结构和分类内容,完整的讲了一遍。从一朵完全花的构造到不完全花,从周位花、上位花到下位花,从雄蕊的类型、雌蕊的类型到胎座的类型名称;从花絮的结构到分类名称。大学课本上的分类名称都一一告诉,如二强雄蕊、合生心皮雌蕊、侧膜胎座等,一节课下来,中学课本没有的生物名词术语就有二三十个,令人目不暇接。从学生课堂听课情况看,越往后,跟着听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那么,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到底应注意什么呢? 

 

一、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遵循的原则 

 

1.切合学生实际知识需求,注重实用性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本原理、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或实验能力的提高,即以学生的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包括学生兴趣,是二者的整合。应避免知识选择的无目的性,避免大学知识的生搬,避免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要让学生感到能学懂,对平时的学习有帮助,有点拨作用。当今的学生,除了上课时随着课程的进展进行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时间对知识再加工,形成知识网,并对原理、重点、难点知识深入思考并会应用或迁移。限于背景知识的缺乏,这对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如果围绕课本中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以丰富的典型事例再加以佐证或加深拓展,会起到夯实知识基础并适当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这样也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高考接轨,因此会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往往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也是牵扯国计民生和学生生活的重要问题,如果教师介绍和引导到位,也应是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校本课程的整合点。因此,生物校本课程不等同于奥林匹克生物培训班。 

2.与学生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原则 

学生是处于青春期发育中的人,是成长中的人,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平衡饮食与健康、生活中的环保与防病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个体生长发育和生活过程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有助于我们的育人。 

3.地域性原则 

校本课程具有地域性特点,根据学校所处位置,寻找能激起学生探索欲望的周边环境或地域性的问题。例如某中学地处古城西安的城墙边,护城河水异样的颜色和气味,会触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引起探索的欲望,可就此设计探究性课程。又如园林艺术与校园内植物种类的选择,学生健康与校园绿化植物种类等。 

二、具体阐述三种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对于生物科学科技前沿介绍,内容的设计宜围绕课本原理的应用,选择生物科技典型事例,进行举例和拓展,加强学生对课本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眼界。如转录翻译的原理与基因重组技术和转基因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转录翻译过程的再理解和记忆,又知道了生物技术对这原理的应用,还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应用前景,使学生张开创意想象的翅膀,想象出更多的人需要的基因重组技术产品或转基因产品,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如从抗虫棉到是否粮食作物也可导入抗虫基因进行育种,从基因工程产品胰岛素到sars病毒或艾滋病毒的免疫蛋白等。教师在引导时,要着重原理及应用,注意不要过于引导学生拘泥于技术过程的细节,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造成理解的困难,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2.对于生物知识拓展类,教学设计的内容可选择围绕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上做文章。因为平时限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课本上的这些重点难点,学生或只有初步认识,或认识不到位,或感到难以理解。以前面提到的《花与花絮》为例,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适当拓展深化,尽量避免太多的新的术语出现。例如可选以下作为教学内容:花的构造与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花的构造与杂交;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及无子果实、单倍体育种;花的构造、花的色彩和传粉的关系及与适应性和进化;花的构造与植物分类等。 

3.实验思维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方面,可做的有很多。如围绕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原则、简便和可操作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和设立对照等),选择实验事例,对学生从设计思想、设计步骤,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如何下结论等方面的训练,或针对学生设计思想的疏漏处进行探究等。实验事例的选择,应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应是学生课本所学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再应用,这样,达到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实验思维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在新情境下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历年高考题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事例。 

综上所述,生物校本课程绝不是一堆新生物术语的简单堆砌或大学内容的翻版。生物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首先考虑学生已有课本知识基础,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和生活需求,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适当开阔眼界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学中.谈校本课程的开发.pep.com.cn/200406/ca471356.htm.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6-02

2013年3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1]。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2]。

一、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与课程设置的纲领,而课程设置又是教学工作开展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表现。为此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合理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袁贵仁部长曾指出:要想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必须要完善和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在当今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实施和探索的重点。自2009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摸索和探究,现已形成了课内课程设置“三三制”,课外培养“联合制”,全员评教“持续制”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内“三三制”

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不像学术型硕士在本领域中具有较深较系统的造诣,为此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采取“三三制”,即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公共课程中除设置必修外语和政治课程之外,增设了选修课程英文科技阅读、英文数据库检索、专业外语、职业道德等课程,扩大学生的学识视野。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必修课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选修课程生命科学进展、基因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学方法论等课程,并根据吉林省产业经济结构开设了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专业综合实验、生物制药校内实训实验、新药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车间设计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除各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外,还增设了选修课生物合成与调控、药物动力学、制药过程自动化、生物药剂学、微生物药品新品种筛选、海洋生药学、药物设计概论、药物代谢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控制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4]。

三、课外培养“联合制”

专业学位硕士就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将从学科导向的系统性转向了应用导向的宽广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学生培养的模式中将侧重学生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与企业联手打造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与吉林修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吉林派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中生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大成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或博士后联合工作站,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实践技能,也为他们就业或继续深造拓宽了渠道[5]。学生进入企业后,浓厚的企业文化深深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良好职业素养的追求与向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科研素养。学校携手校内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先后与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农研所、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科技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吉林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中心、省重大疾病与化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校院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同时科研院所与院校依据自身优势,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达到多位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进行学术讨论,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3.与相关协会联合锻炼实践能力。依托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吉林省遗传协会、吉林省微生物协会等省内科协下属协会联合举办各类竞赛、论坛等社会实践性活动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已参加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青年科学家论坛6届、吉林省生物医药创业计划大赛2届,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四、全员评教“持续制”

第12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学与社会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发挥生物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生物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青霉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结合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

(一)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请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样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在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在介绍眼和视觉时,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进行介绍,能够更好的懂得爱、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知识点里,教材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植物不仅仅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也给予人们无限美的享受,让同学对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

2、联系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3、拓展教材文本,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

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就可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融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怀,爱花、护花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建立。

(三)通过学科评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