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14:4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活动记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1、强化了组织领导
全县及所查学校都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所有项目学校的领导小组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探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制定有关工作措施。全县83所项目学校都建立了考核制度,将留守儿童之家考核结果纳入校长年度考核内容。秋季开学检查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全面掌握了基本情况,找准了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目标。促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规范化。
2、健全了规章制度
各项目学校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等。绝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底子清,信息准,情况明。多数学校相关制度上了墙,能按照各项制度要求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3、加强了硬件建设
除个别学校因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正在维修加固外,绝大多数学校硬件建设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用房面积都超出20平方米,配备了电视,安装了亲情电话,配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和文体器材,能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杨庙中学小学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便于学生学习,观看影视节目,亲情电话使用率高,电话记录详细,有的一天多达30余人次。杨庙邱园小学将亲情电话通话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科学安排,每天中午12:10-12:50对一个班级开放。
4、开展了结对帮扶
各项目学校都建立了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悉心辅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适时进行谈心交流。实验中学建立了“爱心妈妈”、“家长”、帮扶“2对1”(1名学生和1名教师帮扶1名留守儿童)、青年文明号集体和精英青年志愿者结对100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等关爱队伍,让留守儿童真切地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情。刘集中学号召非留守儿童中的优秀学生做留守儿童的爱心伙伴,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帮助结对伙伴解决一些小困难、小问题。仲兴中心小学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发动优秀学生志愿者帮助留守学生。仲兴中学坚持实行“家长”制度,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5、丰富了活动内容
一是注重道德品格培育。实验中学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杨庙中学各班举行了《心存感恩立志博学》主题班会----我爱爸爸妈妈,留守儿童纷纷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九湾中学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观看影片和专题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各项目学校积极组织留守儿童举行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拔河、象棋、围棋等体育比赛,举办留守学生书画作品展,文艺汇演等项活动,着力培养留守学生的体艺特长和兴趣爱好。新马桥高湖小学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科普活动、带领留守儿童赴镇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参与文体活动。
三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部分项目学校配备了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动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对留守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与心理疏导。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少数学校因实施校安工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没有落实,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2、活动室设施配备不到位。多数学校活动室图书、报刊数量不足,文体器材单一,满足不了留守儿童活动需求。个别学校亲情电话没有开通。
3、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大。有的学校规章制度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制订。有的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的未及时更新数据。部分学校没有亲情电话记录,未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4、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统计做得不够细致。未能按要求及时更新数据,留守儿童的
有关信息不够全面。
5、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不够规范。部分学校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内只有一张留守儿童登记表,缺少反映留守儿童成长与进步的相关材料。有的学校成长记录袋内装的仅仅是学生的作业本、考
试卷。6、软件资料不齐全。部分学校不注重软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有的学校甚至提供不了关于留守儿童活动开展的材料。
7、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性不够。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比较薄弱。
8、部分学校不注重对留守儿童之家的环境布置与氛围的营造。同时,信息报送及有关留守儿童活动情况的宣传报道工作比较薄弱。
三、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近期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不断创新工作内容与方式。
2、健全规章制度。要建立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等项制度。要做到领导小组、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组织网络图“四上墙”。
3、硬件建设要达标。凡是活动室尚未落实的,10月底前一定要落实到位。室内要配备200册图书,或每两个月流动图书不少于100册,10种报刊、20件文体器材,其中围棋、象棋不少于4件。亲情电话必须安装在活动室,要有完整的电话记录。
4、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以“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鼓励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五老”人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5、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留守儿童人数较少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及时将各类反映留守儿童成长进步的相关材料放入成长记录袋内。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学校,可以使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用表格和文字实录的形式记载留守儿童成长轨迹。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每一位留守儿童参加一至两项文体活动,每月读一本好书,促进留守儿童全面进步和发展。
6、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留守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体验、社会实践、文化体育等项活动。要努力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通过开设心语信箱、倾诉信箱、视频聊天室、爱心小屋等,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情感交流。让留守学生的心理话有地方说,委屈有地方诉,心结有地方解。加强对留守儿童辅导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的理论培训。
为了学习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借鉴先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促进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新进展,5月,由甘肃省妇联副主席徐亚荣、省妇联机关党委书记丁文建带队,省妇联儿童部、省教育厅及部分市州妇联主席一行12人,赴安徽、湖北、湖南三省,重点学习考察了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歙县民营寄宿制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等,通过现场考察观摩、看资料、听介绍、座谈交流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启迪了思维,加深了思考。
一、考察看点情况
1、政府投资,项目运作型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是由省发改委支持资金40万元,县财政配套50万元,社会各界捐助20万元,为广大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活动、生活(住宿、就餐)一站式服务的公益性阵地。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走低偿服务、独立发展的新路子。由妇联对项目运作进行监督,对工作业务和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利用乡镇(或学校)闲置房屋,由省发改委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房舍进行维修改造),使其具备宿舍、厨房、餐厅、洗浴室、卫生间、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电话吧、工作人员值班室等基本设施;当地政府配套一定的资金,配备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500册以上的图书、文体器材等;利用社会捐助资金完善留守儿童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争取电信部门支持免费安装亲情电话等。托管中心实行“保姆式”服务,吃、住、行、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心理关怀、亲情联络等都有专人负责,同时担负对监护人进行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中心的留守儿童实行完全寄宿制,每两周回一次家,平时上学和周末回家均由托管中心负责接送。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工资由留守儿童每月交纳的管理费用中支出。每所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可辐射周边5—6个乡镇。目前,湖北省发改委已投入资金660万元,在全省建有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8所。,已列入省预算项目建设资金390万元,将在13个乡镇扩大实施。
2、民营带动,市场运作型
安徽省歙县民营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是由私人投资在县城建办的民营学校。主要接收对象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学生有寄宿、非寄宿制两种形式。每名学生每月交纳400—500元,寄宿生相应增加。寄宿的留守儿童正课时间在全日制学校上课,放学后接回到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晚上有老师进行作业辅导或学习书画、音乐等课程。学校设备主要以私人投入为主,当地县妇联、教育局投入少量文体器材,多为全国儿基会、省妇联配送。歙县被联合国儿基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
3、依托基层,村委会管理型
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又一新尝试。主要由村委会为主导,整合资源,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利用村部文化设施、场地、图书室、文体器具等与留守儿童共享。日常由村上指派专人管理,每周对村民开放,节假日组织活动,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主题活动,同时还聘请有特长的退休老教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绘画、写字等。县妇联投入元和少量的器材,平时进行指导检查。
4、多方协同,家校关爱型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主要是由县政府主导,县妇联牵头,教育局、团县委等相关单位和学校、乡村一级的关工委、综治机构多方协同,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劝导和说服工作,教育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劝说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双方一人外出务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二、考察点的特点及做法
总体看,湖北、安徽都是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的省份,四个点都是抓建的示范点。不论是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还是留守儿童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各项制度,都制作有一定的能够反映留守儿童工作的版面和标牌。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实际紧密,机制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设施配套齐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资源共享氛围浓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扎实细致,效果好。总结他们的做法,主要是: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借政府部门之力,集中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困难。所看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点,都是借助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教育、关工委、妇儿工委等部门及村委会的作用,齐抓共管。妇联充分发挥监管、协调、指导作用,调动政府及社会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和共享,实现以政府为主导,跳出妇联抓工作、着眼全局抓落实的社会角色定 位。
2、找准切入点,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氛围。在政府职能、家庭教育和外出务工人员需求之间找准切入点,开展各类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履行职能抓稳定、抓教育、抓人口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的家长寻求代管人;妇联正是抓住这一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平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3、多方齐努力,建立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各示范点管理规范、细致,有领导机构,有各项制度,有专人管理辅导,活动丰富,成效显著。有岗村结对、集体结对、个人结对,爱心妈妈结对等形式多样,开展活动有组织、有记载,有专人管理。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初步形成。
三、甘肃省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的思考
学习先进经验,寻找自身不足。目前,甘肃省市县区均成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机构,省妇联创办的32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项制度,配备了活动室、电脑、电视、电话、部分文体器材和留守儿童档案、成长记录、监护人登记表、外出家长登记表等软硬件设施,一些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但整体上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爱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从近两年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均开展了结对关爱活动,但不少市州主要是学校教师和爱心妈妈结对,五老队伍、广泛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结对后联系及开展活动的次数有限,形式不多,不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尚处于失控、失教状态。
二是创建方式比较单一,管理运行难度大。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方式基本依托中、小学和幼儿园,政府投资,妇联牵头,统一配备图书、电脑、电视、文体器材等设施,学校和幼儿园提供室内室外活动场所,教师作为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和爱心家长一样都是提供义务服务。这种方式优点是整齐规范,覆盖面广,但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难度大,需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建新模式,不断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四、建议
1、加强协作,理顺渠道,重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职能作用。近两年,甘肃省建办和即将建办农村留家儿童之家均在乡镇学校。特别是今年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政府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依托学校管好、用好这些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得实效,仅靠妇联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作用,加上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和支持,才能使留守儿童之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取得实效。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现状
1.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经常会反应出各种问题,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父母的缺位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良,对于生活十分消极,并且难以和他人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很多农村学校那些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于学习乃至生活都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有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应有的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位。
2.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几乎都会有缺乏家庭关爱的问题,很多孩子都是被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带大,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和父母不仅联系非常少,甚至关系也十分生疏。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往往有很大的心理缺失,而这种缺失又会直接折射为孩子性格上的各种问题。
3.缺乏有力监管,安全意识差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力监管,他们在行为方式上非常随意,并且安全意识很差。由于家长和家庭关爱的缺位,这让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有力监管,对于社会中潜在的危险没有认知,经常会产生各类安全事件。
二、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对策分析
1.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监管
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学校应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和多方机构的有效合作,辅助建构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加强多方合作很有必要。
同时,要构建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园关爱平台,给这部分群体以更多关爱与帮助。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给学生提供应有的关爱与照顾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的东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借助集体的资源优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帮扶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两个学生成为学习生活上的好伙伴,还可以一同分担生活中的难处,共同解决问题。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给予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他们需要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最后,学校可以每学期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学生档案,并且强化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能力。每学期开始,班主任可以对于各班留守儿童展开登记,将这部分学生群体具体的状况都登记在案,并且要着重记录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后续给予他们其需要的帮助与指导。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档案的建立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这部分学生,也可以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教育,这样收获的成效会更理想。
关键词:留守儿童;偏差行为;行为失范;社会工作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因为受到家庭遗传、教育的综合影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生活规范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偏差行为的出现。这些孩子不仅很难或根本无法获得父母在思维方式、行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指导和帮助,加之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情感的依赖的缺失等导致了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好冲动、孤单、恐惧、自卑,害怕与人交往、敏感、多疑、忧郁、早熟、世故,其中行为偏差的问题尤为突出。
然而,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多多少少是可以得到来自家庭、父母、现有的监护人、社区、同辈群体等的支持的,只是周围人群能够给予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当留守儿童出现偏差行为所能给予的帮助、纠正和引导还远远不够。很多留守儿童还不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智力发展尚未健全,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等之间的联合,制定改善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支持的相关应对对策及建议十分必要。
一、家庭层面
1、父母给予留守儿童的引导和关爱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对于留守儿童的正确认知的树立、道德行为的引导、自尊的养成和学业成绩的提升等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父母支持的缺乏与儿童的偏差行为甚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使父母意识到自己不在身边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要求其经常与孩子保持电话联系,同时电话中不能一味的给孩子过多的学业压力,不要切断孩子的情感来源,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是否有偏差。
2、要考虑增进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监护人能给予的情感支持。这对于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控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要保证父母和监护人应当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和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分担他们每一次失败的打击和痛苦,参与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是否取得了成绩的进步。当然,一定要时刻关注其是否出现偏差行为,思想认知上是否偏离正常价值观,对他们不良陋习和错误的行为偏差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供给留守儿童一个有意义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同辈群体层面
1、要关注同辈群体的情感支持和重视同辈群体的发展。同辈群体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无论对儿童正确思想认知、良好性格的养成,还是对儿童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加强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越轨行为的关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安慰十分必要。
2、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关系密切的同辈群体的监督与干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特别关注与留守儿童的关系密切的同辈群体的状况,在帮助纠正有偏差行为的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对其同伴进行一定的监督,一旦发现他们有意做出不良的活动时要及时的阻止和干预。帮助他们摆脱不良群体,融入积极乐观型的朋友圈中,使积极型的同辈群体成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情感的来源,也成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中感情支持的主要力量。
三、学校层面
1、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改善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现有的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虽然也有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服务活动,但效果都并不是很明显。很多学校给予的期望多是能够享受到的比如食堂是否可以提供孩子们喜欢的饭菜、能否多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学校是否能保证一个优美舒适的宿舍居住环境等,相比那些浮华的活动,这些才更适合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如果能够开设一些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学学科,不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无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的缓解、行为障碍的疏导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班主任老师要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背景以及时的给予帮助。班主任老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和了解,包括他们的家庭状况,父母务工的地方及务工时长和联系方式,监护人的详细情况和联系方式、现有监管留守儿童的数量进行记录并与时刻关注与非留守儿童进行的行为差距,一旦发现偏差时要及时将其记入档案,向监管人和长期在外工作的家长汇报孩子们的成长状况,一旦出现偏差行为,务必及时与父母和监护人沟通并商量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对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进行矫正和正确的引导,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四、社区层面
社区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矫正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首先,要加强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者妇联开展一些帮忙矫正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活动以及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的宣传活动等,建立社区监护体系,同时进一步发展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其次,呼吁各方力量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护活动中。与此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同时应争取社会力量、慈善团体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挖掘更多的留守儿童帮扶资金来源渠道,使其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更有效的修正留守儿童已由的偏差行为。
五、政府层面
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无疑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助推作用。我们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多的考虑农村和乡镇的发展,制定专门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同时,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完善的。这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偏差行为的一个心理因素,他们羡慕大城市的孩子的学习娱乐环境,攀比的心理作祟极易引发事端。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从根本上弱化乃至取消户籍制度带来的与父母隔离才是杜绝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产生的根本所在。
六、专业社会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的介入
在农村并未形成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团体,无论是共青团组织、妇联等工作人员,还是村支书,都不是专业的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对于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矫正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志愿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专业性的服务,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案辅导、团体治疗、对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等活动能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和越轨问题的解决和控制。当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适当的开展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预防的宣传和讲解,吸引和呼吁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矫正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活动中来。
农民工进城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的积极影响:首先,农民工进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实现了农村人力要素的合理分配和优化组合;其次,进城务工农民大多承担了如楼宇清洁、病患看护、家政服务、建筑拆迁、搬家快递等被城镇居民认为“脏”、“累”而无人问津但又不可或缺的工作,因而为城镇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如“留守儿童”问题,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是焦点话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由于隔代监护人的自身素质、忙于农事,无暇管理以及隔代监护人的生理原因,其对孩子的监护很少,其监护主要体现在孩子是否身体健康的程度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情况、安全问题、价值观等方面都顾不到。如果隔代监护人要同时监护更多孩子,以上问题更加严重。正是由于隔代监护人对孩子的监护不够,使得很多农村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厌学情况严重;养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等等,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学校和政府因职责的缺失也无法弥补上述隔代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影响。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
1.1 城乡发展不平衡
1.1.1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平衡。
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投入城乡间的比例不平衡,国家把财政资金大部分投入城市,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而用于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则很少。就拿公路来说,城市的公路在政府财政的投资下四通八达,而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较低,目前仍有很多建制村不通公路,数十万计的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很多地区公路晴通雨阻,农村公路的覆盖能力、技术状况和管理水平等都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1.1.2 城乡教育差距明显。
城乡教育间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城乡间教育的软硬件设施上。硬件设施方面,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校舍较差,部分贫困地区的学校甚至连教学场所都没有,更别说其他诸如体育等娱乐设施、少年宫等活动场所之类的条件了。软件设施方面,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远远比不上城市。由于农村教师在工资水平及其他待遇上都比城镇的教师要差,大量的优秀教师都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的教师以临时或短期的代课教师居多,从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
1.1.3 城乡就业差距突出。
城乡就业差距突出表现在农民工只能进入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福利低劣的低端劳动力市场。而在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体制下,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高端劳动力市场,是专门针对具有当地户籍的劳动者的,农民工根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实际上,城市居民所从事的许多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而不被允许干。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只能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而低端劳动力市场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所以农民工在就业的过程中,随时面临着被解雇的命运,就业情况极不稳定。
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虽然农民人在城市,可是在城里人眼中,他们从来不属于城市,使得农民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无法融入城市。农民进城务工,有限的专业技术知识限制了他们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而低收入就注定了他们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留守儿童也由此诞生。
1.2 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
城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农民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下的必然产物,其规模呈现出日益扩大之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乡村流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旧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农民工本应享有的与城市同等的待遇并没有得到实现,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
2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弊端
2.1 现状
2.1.1 隔代家庭教育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概括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即隔代(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杜鹏教授针对流动人口的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进行了一项调查,该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子女中,抚养方式主要为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且以隔代抚养的比例最高,为48%,单亲抚养的比例为45.3%这表明了隔代家庭教育和单亲家庭教育一样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2.1.2. 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
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隔代监护人的知识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多数处于文盲、孩子交流沟通;半文盲的状态,且在思想观念上与孙辈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与有的忙于农事没有时间监管孩子,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而没有精力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再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也略显单一,主要以放任型和粗暴型为主。隔代家庭教育的这些弊端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屡屡发生,特别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的上升,更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2.1.3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
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后,其家庭的经济能力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祖辈吃什么,留守儿童就吃什么,吃的花样单一,只能填饱肚子,没有营养可言。
尽管祖辈很疼爱和关心留守儿童,可是他们一向节俭,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舍不得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上。
祖辈年迈,其生理因素限制了其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关注,时间精力上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心有余而力不足。
2.2 弊端
2.2.1 在学习上缺乏管教与督促,使得智力开发受到制约。
从一些资料来看,相当一部分在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好好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有的经常抄袭别人的作业,甚至还有的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逃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阮梅在其著作《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一书中写到过这么一个案例:“妈妈,我让您失望了—这次的期中考试,我考得很糟糕,原因是我上课有时候不太认真,在家里只顾着看电视,不看一下书,不搞学习,还有就是英语分数赶不上来了,我实在是搞不懂英语……妈妈,我对不起您,我逃了两次学,还出去帮人打过两次架,不过是和我的两个好朋友在一起,他们不会让我吃亏的。不管如何,妈妈您今年一定要回来看我,您己经有四年没有回家了,再不回来我就会离家找您去了。”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有上述案例所说的经历,不思学习、逃学、打架是经常有的事情。因思念父母而无心学习,又没有人监督指导他们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智力的开发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祖辈们的受教育程度注定了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只能是温饱式的哺育,而对其智力开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接受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其智力的总体水平在起点上就较同龄儿童低,因为其社会早期经验的确制约了其智力的发展。此外,由于文化知识的匾乏以及生理条件的限制,祖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基本上都采取了放之任之的态度,疏于管教或者管教不严,对其缺乏学习督促,且不能为其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看守,在学习上比较松散,学习不自觉,浪费了美好的学习时间。此外还有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情况是,很多留守儿童知道父母在外的艰辛,学习也很认真,但是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其的期望值太高,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一遇到挫折便会一撅不振,这也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无用,毕业后还是同样跟父母一样外出打工,因此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有的留守儿童很早就辍学走入社会。由于隔代家庭教育限制了对留守儿童智力的开发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2.2.2 在心理上缺少亲情关怀,导致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21世纪网”以《父母国外打工三年,十四岁儿子成抢劫犯》为题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十四岁的小雷,父母常年在韩国打工,年幼的他跟随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小雷花钱大手大脚,并沾染了打架斗殴的不良习气。姥姥、姥爷管教他,小雷不但不听,还威胁他们:“再管我就离家出走!”一想到女儿女婿在国外拼死拼活地挣钱,两位老人多次在给女儿的电话中想告之一切却欲言又止,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对小雷的变化只字未提。论文格式老人的态度无疑纵容和助长了小雷的畸形心态,自从迷恋上上网后,小雷就在某网吧里长期包了一个单间……钱不够上网了,他便去了抢劫的念头。有一次,小雷伙同另外两个男孩抢了一个过路女孩的小灵通,随后,三人又来到某银行门前想砸开自动取款机直接弄钱,钱虽未取出,价值三十多万元的自动取款机却被他们砸得面目全非……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其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与父母对其的关爱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息息相关。父母的关爱是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即使是最亲自己、最疼爱自己的祖辈也无法替代。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2.2.3 在亲子关系上缺少有效沟通,导致产生亲子间的隔阂。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对父母的那种亲情,是通过父母满足了孩子在物质和情感上的需要,特别是在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的情况下出现的。只有当这两种需要满足了,孩子才能对父母产生依赖、依恋,直至产生亲情。而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其与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见面的次数和时间不多,因此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得不到产生亲情的各种条件。也许在物质上父母可以满足孩子,但是情感和安全,父母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情祖辈又不能替代。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与父母感情疏远,有的留守儿童不但不理解父母,甚至还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伤村》一书中,作者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案例:黄求平,男,25岁,两年前结婚不久和妻子一起到深圳打工,将当时只有一岁的女儿交给母亲照顾,为了赚钱,他们省吃俭用,甚至为了省火车费,他们中间都没有回过家。今年春节夫妻两个实在熬不住了,黄求平买了一张火车票,让妻子回家看看孩子。他说他的“工作”很忙,脱不了身。妻子死活不愿意,非要和他一起回来,最后他下了好大决心才买了两张车票。回到家里,快三岁的女儿,已经会走,会跑,会说话。本来,难得的团圆,一家人应该很高兴的。但是,女儿却不认识他们,不和他们说话,不和他们亲近,躲着他们,任凭奶奶怎么解释,父母怎么拿好吃的东西哄她,她就是不和父母说话,到最后甚至哭起来。两口子很无奈,吃肉不香,看春节联欢晚会也不笑。黄求平一直不甘心地说:“回来这一趟,要少赚好多钱呢。”据说,春节他如果留在深圳,可以赚上几百块钱。
范芳经研究认为,隔代抚养导致亲子关系的缺位,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造成亲子间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这种亲情关系的缺失不仅会导致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代沟”的产生,还可能会影响到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对自己子女的情感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要通过多种渠道与孩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不要让类似上述案例再次重演。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
3.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口大量流动,合理的人口流动才能达到人员的优化配置。我国目前人口每年都在大规模的转移,然而,现有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民的合理转移,而且使得农民被排斥在附着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权益保障制度之外。从长远看,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农民拥有同等待遇,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扭转农民弱势地位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迫在眉睫。政府要改革附着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权益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委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享有与城市人口同等的权利及权益。要采取措施打破城乡的就业、医疗以及教育等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打破教育壁垒,因为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子女进城接受教育需要昂贵的借读费用,而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本身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力拿出这一笔费用,经济上的原因占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必须出台政策让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以便进城务工子女能够入学。这样,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缓解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过多而导致的难以管理的问题。
3.2 多种途径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父母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明白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古人尚且深知如此道理,接受了现代思想熏陶的父母更是明白“生之养之育之”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能在双亲的关心爱护之下健康地成长呢?但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农村贫困的生活使得他们必须外出务工,想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物质环境,就必须得省吃俭用,甚至连电话费用都得省着。这就说明了,孩子的父母即使明白亲情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节省电话费,他们平时很少打电话回家,打了电话也只是匆匆问问学习成绩,问问衣食而己,然后匆匆挂下电话。为了节省火车票钱,他们只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一次,有的干脆好几年都不回家。从这可以看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交流,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当父母回家后,孩子却不愿意亲近自己的父母了。缺乏与父母的正常交流,往往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很可能为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带来影响,例如,害怕与人交流、极度自卑等等。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在务工场所就近的地方就学,以便于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同时也能督促孩子的学习,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利于孩子更好的成长。对于没有条件的,应该尽可能多地打电话或写信给孩子。给孩子充足的物质需求很重要,但是给孩子更多精神需求、与孩子常沟通更加重要。如果打电话成本较高,家长们也可以减少通电话的次数,选择通过写信的形式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表现,及时把握孩子成长的动态过程,及时指导和教育孩子,鼓励孩子经常亲笔写信与爸爸妈妈保持情感上的沟通。父母通过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体现出对孩子的和关心,用心理关怀来拉近空间距离,尽可能使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3.3 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除家庭之外,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也应该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学校要延伸其教育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而应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将学校教育从课堂教学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并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平台。总之,学校应充分发挥补充作用。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比有双亲在家管教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老师要经常注意观察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
3.3.1 在学校教育中要增设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和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为农村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要对留守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3.3.2 学校还应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重点辅导,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对于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切实采取补救、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危机,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保障自己健康成长。
3.3.3 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有必要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着联系,也有必要经常走访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及时了解儿童的成长表现并作心理档案记录。对此,要开通家长热线,教师要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定期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而产生的消极影响。要主动与家长联系,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并指导留守儿童频繁的与家长通电话或是通信,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这样既可以让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联络沟通感情,弥补亲子间的隔阂,也可以让家长对其孩子在校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4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很少与孩子沟通,造成了其亲子关系的隔阂,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一些不良文化、不良思想就很容易地趁虚而入,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就应该转变其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断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激励留守儿童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尤其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原则,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在集体的生活中得到乐趣,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让留守儿童在自身实践中接受教育,以弥补他们由于亲情缺失而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多举办一些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留守儿童集体生日聚会等等让留守儿童能感到温暖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年来,在市教育局和镇教委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切实制定好学校的各项计划和制度,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认真落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构建文明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和谐校园,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具体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团队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学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学校发展和干好工作的前提,一方面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年初,对校领导班子明确要求,职责到位。要求对照分管工作,扑下身子干实事,不等不靠。班子内部加强团结,密切配合,真正将思想统一到学校发展上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广大干部、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把学校管理好、发展好,树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师队伍,经常和教师在一起畅谈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中了解各位教师的需求和困难,在加深相互之间感情的同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有利的开展,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同心协力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我们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契机,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借力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1、借助上级督查指导加强整改。认真对待市教育局、镇教委办组织的每一次督导检查,对督查中提出的各项整改意见及时研究分析,对照创建评估标准,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努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2、借助地方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大宗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孝心第一村”,学校将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入校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积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大力开展“孝心文化教育”、“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走班选课”、“科学创新在身边”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构建起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
3、推进学校幼儿园建设。2017年8月学校餐厅投入使用。
三、提高学识水平,增强管理才能
1、转变教育观念,校长引领教改
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第一线的老师,而老师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了加快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们采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辅导”的方法来加以强化,带领、选派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到实验小学、西岗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听课、座谈、分项交流,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通过新课程理念培训帮助教师们理解教改理念的内涵,树立“为每一个孩子架起实现梦的桥梁 让每一个梦想在这里起航”的教育理念。经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尝试,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教学评比,优质课观摩活动,提升了教师眼界和课堂教学水平。此外,指导规范班级多媒体使用,如今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究型、拓展型教学内容的设计已成“家常便饭”、屡见不鲜。
2、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交流平台
每两周一期的《大宗村小学工作简报》成为教师间资源共享、智慧碰撞、展示交流的新平台,为每位专任教师多层面、多规格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提供了舞台,在展示自我中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中发展自我,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成为认识他人、融入群体的场所,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艺术的百花园。
四、聚焦课堂教学,狠抓薄弱学科教学管理,提升教科研水平
1、在加强各学科教学的同时,学校特别注意抓好薄弱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按照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注重加强小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校本、品德与生活等课程一薄弱学科教学,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任教学科。开学初即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和完善了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校本、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教学实施方案、管理制度,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使薄弱学科推进有章可循。
学校成立推进薄弱学科教学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包年级包学科、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心得,每学期末举行薄弱学科推进实施的教研活动,跟踪指导教学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薄弱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研究:学校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各教研组有明确具体的学期教科研计划,并根据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记录详实、规范;教研活动和优秀资源评选结合,根据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评选要求,各教研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互评、修改、整合,形成精品教案,在活动中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相互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也把教研活动、优秀资源评选落到了实处。2017年2月以来,教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葛继峰、宗慧玲老师的德育教案入选枣庄市优秀案例。另有杨文奇、徐延峰、黄体瑞、赵丹等老师被评为滕州市教学能手或骨干教师;孟凡洲、黄体瑞分别在滕州市音乐、综合实践学科优质课评选或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3、狠抓教师培训,追踪听评课,向课堂要效益。
薄弱学科主要存在课堂教学效益差。为此,学校大力加强薄弱学科任课教师培训,积极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学科培训50余人次。此外还要求薄弱学科教研组长上示范课课,弱科教师上研讨课。先听骨干教师讲的公开课,感知、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再举行本学科的研究课,做到学用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提高。为了帮助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听课、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音乐、体育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当场评析、反馈交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贯彻落实滕州市、张汪镇教研室作业教学改革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开学初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作业图章,制定作业评价细则、作业批改规范实施方案,每位老师每科作业均要有作业布置记录本,学生有布置作业记录本,方便家长检查、签字。经过一学期的规范,作业批改规范化、精细化。
5、深入开展“经典诵读 海量阅读”师生读书活动
以国家《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全面落实全体师生课外阅读整体实施,促进学校全体师生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浓厚学校读书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凸显语文“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核心价值追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读书的良好习惯,达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学校加强和改进图书借阅活动,明确图书管理员年级负责人职责,规定每个学生平均每学期借阅3本的借阅量,真正实现开架借书。投资3500余元,为每个班配置图书架,在每个教学楼楼梯处设置书香小站,方便学生随时阅读经典。
6、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完善实验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强化实验教学过程性管理,确保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帐册制度,实现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五、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
1、加强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创建高标准的德育展室。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孝心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之孝心教育、感恩教育,依托“中华孝心第一村”大宗村孝心文化,把孝心感恩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既有知识传授,也有感情的浸润。为加强德育文化阵地建设,2017年10月,学校投资0.5万余元,布置两个文化墙,融入孝心教育元素,把开展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教育、“十佳小孝星”评选等德育活动,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2、进行小学生“三十佳”评选活动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细则,坚持每年一度的“十佳少先队员”、“十佳小孝星”、“十佳才艺之星”评选活动,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学习的标兵,通过榜样示范促进孩子的共同成长。
3、建设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推行“德育导师制”
我们发挥好市妇联援建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作用,针对父母离异、经济困难、行为习惯差、学业成绩差、心理欠健康等问题,学校从本学期起推行“德育导师制”,共为18位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结对了德育导师。导师直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德育导师已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今后,我们将延伸、发展导师制的内涵,增加被“导”学生的数量,用真情去感化、教育更需要关爱的群体。
六、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孝心文化特色校园
2017年,我校精心打造孝“让孝心文化润泽校园”办学特色,树立“让博爱之光照亮童年 让感恩之泉润泽心田”的育人理念,力求达到“一墙一壁都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首先,我们投资2万元精心制作了高标准的文化墙四面、走廊内布置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选教育宣传牌匾12块、感恩教育宣传牌16块,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滋养。其次我们在校内外醒目位置设置警示语和标志符号。如在校门外公路旁的线杆上挂有“学校驻地,减速慢行”的提醒标志,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分别张贴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条文,悬挂了举报箱和急救电话号码牌,在楼梯口、楼道内分别张贴了“上下楼梯靠右走”、“爱护墙壁”、“讲究卫生”、“安全疏散”等高档优质宣传画和催人奋发的警示语等50余幅,时刻提醒、警戒广大师生。第三、对花园进行了整治,集中清理、修剪花草树木,整个花园异彩纷呈,让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在花园里、草坪内,我们专门设计了“小草在睡觉,请你勿打扰”和“花儿羞答答,请你别惹她”等富有人格化语言的警示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第四,重视教室文化建设。极富创意地在教室内开辟了“两栏两角两报”,即小公民道德争章栏、优秀作文展评栏和图书角、卫生角、手抄报、黑板报,浓厚了教室的文化氛围。七、打造“群众满意教育”落实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本学年,修订了《张汪大宗村小学家校联系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家校联系工作。2017年3月以来,每学期召开两次级家长会,通过家长会,沟通了感情,宣传了教育,并对家长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进行了指导、规范。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对所任班级全部学生家纺一遍,并实施家访反馈制,家长通过反馈表把教师家访的情况内容、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于第二天由学生带到德育处,并把这些指标纳入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考核。继续设立校长信箱、校长热线,讨论热点,沟通思想,提高教育满意度。
3、实施作业的科学管理
要求教师分层次布置作业,学生各取所需;不搞有偿补课,不向学生推荐、提供市场上的参考书、测验卷及其他教辅材料,不擅自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
4、以人为本,创设自由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