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时间:2022-08-02 22:1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他们本就是一身,他是一棵桃树,名唤灼华,她是这棵树上的桃花,名唤夭夭。

一年四季,他苦苦等待,等到春天,只为与她相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很漫长,但是他们很开心,因为,他们至少还能相见。不像那彼岸花,花叶永不相见。若那么想的话,他们算是幸福的人了。

春天又来了,他们绽开了笑容,可是他们不知道,厄运已将来临。

桃花盛开,他们正含情脉脉的相望,却听到了脚步声,是有人来了。

人们来这儿赏花,看到了灼华这棵高大的桃树,便驻足欣赏。看到了夭夭那粉红的脸颊,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在那儿摇树,一个小孩子,劲竟如此大。摇得桃花摇摇欲坠,桃花纷纷落下,小孩子高兴的跳起来。

灼华心痛不已,等待那么久,才能与夭夭相见,可这个小孩子,那么小的年纪就那么狠心,将他与她拆散。

他独自一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要为夭夭报仇,他拔地而起,将深埋在地里的根,全都扯断,忍着痛,将身子倾斜,压住了人,可他生命已到了尽头,他看着地上飘落的桃花,笑了,他笑着说,你看,夭夭,我给你报仇了,我要去陪你了,你要等着我。

第2篇

这句话的句意为: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1、夭夭:茂盛的样子。

2、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该诗意说的是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时蜀国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就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名列前茅“名列前茅”的“茅”何所指?按常人理解,“茅”指茅草,但世上又哪有举茅草为旗的呢?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早已指出:“‘茅’字当读作‘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因此,“前茅”就是“前旄”,即前军所举之旗也,引申为在前面的人。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实际上,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老头,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反倒更形象生动了。

逃之夭夭《诗经・桃夭》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这里是以桃树的茂盛、桃花的鲜艳,来形容美丽的新嫁娘。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有人由“桃”想到谐音的“逃”,把“桃之夭夭”调包为“逃之夭夭”。结果,“逃之夭夭”得到了公认,迄今至少已有数百年。

目不识丁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此词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后人考证,“丁”系“个”字所误。由于印刷或书写之误,一般读者又不深究,故而流传为“不如识一丁字”,后演变为“不识一丁”。后来,干脆称一个字也不认得为“目不识丁”。

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的写法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它没有汗腺。但狗却长有一条比较特别的舌头,炎炎酷夏,狗就借助这条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的。由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于是,后来人们干脆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这个成语变成了“狗屁不通”。

第4篇

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浓桃艳李: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夭桃襛李: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第5篇

NO1.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NO2.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NO3.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NO4.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NO5.汉乐府铙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NO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NO7.摸鱼儿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NO8.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NO9.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NO10.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黄T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第6篇

1、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先秦·佚名《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赠内》 唐·白居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3、《贺同年林簿同卿龟从新婚》宋·王迈金华门外浥京尘,乌石山前结帨巾!

4、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

5、求结婚祝福诗词。两汉·苏武《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6、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李中令挽词二首》宋·宋祁家赐齐侯履,人推却縠文!

7、之子与归,宜其室家!来岁梦兰叶佳兆,犀钱玉果出娱宾!

8、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9、《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10、《归雁吟》元·杨维桢江南荷叶黄,见尔来江乡!

第7篇

无字无题一梦,央央和铃何从?

——题记

“千里莺啼绿映红”烟雨蒙蒙,明媚春光,鹂音婉转,春木之?。潭水倒景芰浦溆,杨柳汀洲。菀彼千紫红难过半夏季,丝雨飘渺惊镜起涟漪荡漾。不过战舰瞬时无痕似梦一场。

轻去鞋恐惊鸢莺缓与石阶略显苍然。张开双臂任由雨打风吹于春相融。仰不愧天,俯不愧地。若问苍生何可谈笑说我挥霍生时?

近于江堤,坐于杏下,花满天、漫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已见谈笑风云杏叶辉黄落遍地奈何丝毫不知。芳草萋萋百花争艳以为平常,何时可得夜静春山人闲桂花?风流人物爱之花草有情自古无外,今朝残剩多少?

风起原?随风飘。见公英来之则安之随遇而习自愧不如。自爱海棠香雾空蒙,娇艳抚媚不可一世,妖无格、无形。见枝折之把玩不忍释手。良久颔首方知独字怎托?同喜桃华。还记儿时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到底各花各眼罢了。

风拂乎,喜者。

雨渐大,者打发肩显微凉。走至楼台,映得烟雨。沏盏乌龙,自倚阑椅,俯视苍生,为我独大!

音余缠绕,飘渺虚朦,寐实难分,明昧不定。景起波澜,涟漪荡漾。不过浮容繁华梦一场。

央央和铃何从?仙歌绕梁焉。眸前忽见华晕,元是梦寐。

此去今年再会,人去楼已空。

第8篇

桃花与情感结盟,本是与祝福婚姻美好有关

说了很多,言归正传。“桃花”正式与情感结盟并沾亲带故的解为“桃花运”,最初是源于《诗经》。在《周南·桃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很显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这里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喻将来的后世子孙人丁兴旺,这样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合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应该算是“桃花运”一词较为官方的说法啦。此外,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桃花的诗句和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多是与爱情和美好有关。

在古代,还有很多与桃花有关却在映射“寻春”的记载。如《韩诗章句》曰:“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三月桃花水”,就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水滨洗浴。《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说是仲春二月,也就是郑国的三月上巳,此时桃花盛开,男女相会,不守礼法,私奔而去。这种“寻春”之行,视为男人获艳遇走“桃花运”。不过这种“寻春”,难免有之感。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他的《题都城南庄》记录了自己的感情经历,也让“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影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诗,一路风靡到了21世纪。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这水不喝还好,一喝便喝出一段千古佳情。

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可谓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绛娘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色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满脸通红,含羞不语。喝水完毕,崔护离去,再未归来,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念念不忘,思念成疾。崔护这小子也真够坏的,既然不爱人家,何必又撩拨人家呢?如真喜欢,为何又让人空等一年。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护顿感事情严重,伤感悲痛(是不是逢场作戏再议),请求进屋。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深情地哭诉说:“绛娘,我来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过来我就娶你为妻。”不想绛娘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不久二人成婚,崔护的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于是,后人便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

撞“桃花”,是男人们的福利

第9篇

描写桃花美丽成语

凡桃俗李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逃之夭夭 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红柳绿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羞杏让 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腮柳眼 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李白桃红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浓桃艳李 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花人面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争妍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夭桃襛李 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描写桃花诗句

1、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4、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6、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7、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

8、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9、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10、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11、碧桃天上栽和露。——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2、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13、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1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15、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6、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17、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

18、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

19、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第10篇

盛夏,蝉鸣不绝于耳,心里却念着富顺西湖的一池荷花。

听着“荷塘月色”优雅的旋律,晕窜过几条小巷,眼前竟豁然开朗:汉白玉的九曲回栏连接着碧波亭的古风,湖面小桥上的青石台阶上留下了孩童欣喜的脚步。对面的山峦郁郁葱葱,依稀还听得声声鸟鸣。

富顺西湖不大,却别致有加。柳丝儿随风轻摆映水自顾,如镜的湖面撩起几波漾漾的细波。犹让人感怀湖中荷的飘逸和婉约:只见翠色绵延,一团团、一簇簇随风摇曳,似裙裾蹁跹伴笙箫曲言。是谁濯清涟而不妖在这一池碧波中起舞弄清影?几枝粉荷径出水面吐露着夏的清丽和惬意,这一脉幽幽荷香能让人忘记炎炎烈日、忘记满怀愁绪。

池中的荷花并不密集,走上曲栏,三三两两或绽放或含苞的荷花就鲜活地开在了你的世界,此刻才感受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诗句有多美!夏花怎开得如此绚丽,娉婷羞笑的花瓣、凝珠欲滴的香蕊、碧玉般的小莲蓬煞是可爱之极。这大花朵儿实在耐人寻味:不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似陌上花开然然其浅。哎!该有怎样的蓄意才能绽放出如此美妙的景致,真有点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了。自古咏荷的诗句多不胜举,人们喜爱荷花,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在各自心底无法复制。她的美可蕴诗、可入画、可鉴心!

这俗世纷纷扰扰、繁华浮躁,看官可有一日清闲?让美景入眼,让纯净入心。

第11篇

小时候,去湖南旅行,妈妈让我背“桃花依旧笑春风”,又让我背“桃花春色暖先开”。那时,不知道这算不算学诗,只是跟着你边走边背,跟着你在平平仄仄间懵懂的游走。

幼稚的我不知为何,你总喜欢让我在旅行中体验诗词的美。你带我来到江南,我仍拉着你的衣角。有一刻,我倏尔想起,朗声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你转过身来,脸上浮漾起了淡淡的笑。可是,又不知为何,我这背诗之举,竟引来旁人诧异的眼光。暮然之间,窘迫的我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想,一定是我破环了大家赏花的氛围吧,真不应该啊!

迤逦山峰中的景色不管有多美,我都无心欣赏。回到家,我忿然地斥责道:“我再也不学诗了,因为它已非我“炫耀的资本”,在没有鲜花与掌声的日子里,它成为了我的负担!”那时的你,缄默。

从那以后,你再也没让我背过诗,在旅行中,我们少了些许的话语,多了几分从未有过的陌生,我与诗歌渐行渐远,直到——

不知是与桃花有缘,还是老天特意的安排,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江南,那一日——风光旖旎,烟雨朦胧。你依旧握住我的手,只是选择了沉默。倏尔,我浅吟道:“春来遍是桃花水。”你回眸一笑,见我木然,只得默默继续走。后来,在班车上,我与你谈论在湖南的所见所闻,有说有笑,清辉透过车窗,送走最后一抹余晖,桃花陈酿,满园春色盖不住醇香。我吟诵道;“桃花乱落如红雨。”那一刻,时光将你我镶嵌,先是愣住——紧接着,两幅灿烂的微笑在芬芳中绽开。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氤氲的时光。

那一刻——诗香满地

往日陪伴我的桃树啊!今日怎么不见你婀娜的踪影,勾勒起我淡淡的忧伤。每当春天来临,你总是尘世烟弥漫花香绕家乡,点缀庭院。我在梦里仿佛再次来到我的身边,沉醉在扑鼻而来的沉香里,不禁吟诗一首“昔日倩影今何在?花枝招展满庭院。梦里又见陶君来,扑鼻馨香醉我怀。”

不知为何我如此喜爱湖南,如此喜爱诗歌,也许是因为桃花的缘故,我想更多,是因为有你的陪伴......

指导教师:郭艺

第12篇

关键词:色彩 表现手法 直接 间接

《诗经》中的色彩世界缤纷绚丽,其中运用了大量丰富的颜色词汇,来表现自然事物和生活之中的颜色之美。在色彩的表现手法上,除了直接运用颜色词汇来表现事物的色彩,主要采用间接表现的手法,即用类比、烘托、对比的、渲染、联想等方式来表现事物的颜色状态,使得事物的色彩更加真实可感。

一、 直接的色彩描绘,具体而鲜明

1、丰富的色彩词汇

《诗经》中出现的色彩词非常丰富,来直接表现诸多的动植物、自然山水、人物容貌以及服饰器物等的色彩,比如描写动物昆虫的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小雅・白驹》)“白鸟”(《大雅・灵台》)“黄鸟”(《周南・葛覃》)等;写植物的有:“何草不黄”(《 小雅・何草不黄》)“隰桑有阿,其叶有幽。”(《小雅・隰原》)“幽,黝的假借。叶之肥者呈墨绿色。《说文》:‘黝,微青黑也。”[1]p728《诗经原始》:“幽,黑色也。”[2]p464;描绘自然山水的有:“英英白云”(《小雅・白华》)“白石皓皓”(《唐风・扬之水》)“月出皎兮”(《陈风・月出》);描写人物容貌的有:“赫如渥赭”《诗经今注》:“赫,赤色鲜明貌。赭,赤土。此写舞师的面色。”[3]p55“发如云,不屑也。”(《风・君子偕老》)《诗经原始》:“,黑也。”[2]p159;描写服饰器物的有:“青青子衿”(《郑风・子衿》)“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豳风・七月》)《诗经原始》:“玄,黑而有赤之色。”[2]p313“朱帻镳镳”(《卫风・硕人》)“以其黑,与其黍稷”(《小雅・大田》)《诗经今注》:“,红色。”[3]p332。《诗经》中出现的颜色词汇主要有白、素、皎、皓、皙、、缟、黑、幽、缁、、玄、黄、皇、绿、綦、青、赤、朱、丹、彤、、赫、赭、、、蓝、驳等,其中主要涉及到了白、黑、青、红、黄五种色系。

2、较为细腻的色彩名词

《诗经》中的颜色词在表示颜色浓淡度和使用方式上有着细致严格的区分。如表示白色的词有:白、素、皎、皓、皙、、缟;表示红色的颜色词有:赤、朱、、彤、、丹、赫、赭、;表示黑色的有:黑、幽、缁、;表示绿色的有:绿、綦、青。不同的色彩词表示的颜色度不同,使用的场合也不同,如表示白色的七个词中,“素”、‘缟”主要用于描写服饰配饰,如“素丝五”(《羔羊》)《诗经今注》:“素,白色。”[3]p24“充耳以素乎而”《齐风・著》)“素衣朱”(《唐风・扬之水》)“缟衣綦巾”(《郑风・出其东门》);而“白”、“皎”、“皓”则主要用于描写自然界的事物,如“白茅包之”(《召南・野有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皎皎白驹”(《小雅・白驹》)“月出皓兮”(《陈风 月出》)《诗经今注》:“皓,月光洁白。”[3]p184“有如日”(《王风・大车》)《诗经原始》:“,白也。”[2]p201《诗经今注》:“,同皎,白也。”[3]p105;“皙”则主要用来描写皮肤颜色,如“扬且之皙也”(《风・君子偕老》),《诗经今注》:“皙,白色。”[3]p67;在表示红色的八个词中,“赤”、“朱”、“”主要描写衣服车马,如“朱帻镳镳”(《卫风・硕人》)朱幢,指的是缠在马镳上的红绸子之类的饰物,“路车有”(《小雅・采芑》),《毛传》:“赤貌。”[4]p340。“ 彤”、“”则用来描写器物颜色,“彤管有炜”(《邶风・静女》)“角弓”(《小雅・角弓》),为深红色。描绘身体皮肤则用“丹”、“赫”、“赭’三个词,如“颜如渥丹”(《秦风・终南》),形容秦君脸色红润。“赫如渥赭”(《邶风・简兮》),“赫,《毛传》:‘赤貌。’《郑笺》:‘硕人容色,赫然如厚傅丹。’王先谦《集疏》:‘谓其颜色赫然明盛,如沾渍赤土然也。’指诗中舞师脸色红而有光。”[4]p86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色彩名词是比较细腻的,并且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修饰搭配关系。

二、间接的色彩表现手法

《诗经》着重描写事物存在的环境氛围,间接刻画事物的颜色状态,引发读者的想象联想,从而将事物绚丽的色彩表现得更为生动传神。

1、用对比的方法来增加色彩对比度和生动性

将色彩差异较大的事物放置在同一画面之中,利用颜色差异来形成对比,使得画面更为生动,色彩鲜明,如: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郑风・山有扶苏》

“扶苏,亦作扶疏,大树枝叶茂盛分披貌”[1]p240,“荷华”即指荷花,“桥,乔之借字,高大。”[4]p171桥松就是指高大的松树。“游,本指旌旗的流苏,此处用以形容茏草的枝叶舒展。而“龙”是“茏”之借字,《毛传》谓之:“红草也。”陆玑《疏》:“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余。”[4]p171在诗中,大树茂盛的绿色与荷花的粉红色,松树的苍翠与游龙的赤白,绿与红,翠与白,都形成了对比,使得色彩鲜明活泼,烘托沉浸于爱情之中的女子的热烈情态。再比如《唐风・扬之水》中的“素衣朱”“素衣朱绣”,《鲁颂・宫》中的“公车千乘,朱英绿”,白衣红领,红缨绿绳,比较大的色彩差异,鲜明的颜色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

2、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色彩的浓艳

通过对一种颜色的描绘,衬托、突出另外一种色彩,两种或多种色彩相得益彰,互相衬托,从而使描绘出的色彩更加明丽动人,活泼而不失华艳。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周南・桃夭》

《诗经今注》:“夭夭,形容盛貌。”“灼灼,红色鲜明。”[3]p9 “”指颜色驳杂的状态,“蓁蓁”是指桃叶繁盛茂密。桃花明艳的红色,熟的桃子红白相间,茂盛的桃叶绿意盎然。红色的桃花因绿叶的陪衬更加娇艳欲滴;红花绿叶簇拥下的繁密的桃子,红白相间,煞是可爱;红色之中的绿色桃叶,加上红白相间的桃子点缀其间,更加生气勃勃。在现实当中,桃花桃叶与熟的桃子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但在《桃夭》之中,它们却是热热闹闹地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之中的,并且在色彩上相互映衬,使红色的更娇媚,绿色的更茂盛,将桃花、桃子、桃叶的色彩情态传神地表现出来。而《郑风・野有蔓草》中则是用晶莹剔透的露珠来衬托蔓草的新鲜嫩绿。“野有蔓草,零露兮。”“野有蔓草,零露。”遍野的蔓草葳蕤,无数丰满的晶莹剔透的露珠点缀其间,蔓草本身枝叶蔓延,一片绿色无限延伸,再加上浓重、圆润的露珠儿的衬托,新鲜、润泽的蔓草的绿色便似乎触手可及了,色彩变得充满生气,清新明丽。

3、用渲染的手法来突出色彩的真实性和可感性

《诗经》在表现事物色彩时很多是通过渲染描绘事物存在的状态,从侧面来展示事物的色彩的。这种表现方式在《诗经》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如:

有之杜,其叶

有之杜,其叶菁菁

――《唐风・杜》

这里的“”“菁菁”都是植物生长茂盛的样态,描写“杜”时着重描写它的枝叶,“”“菁菁”来描绘杜枝叶郁郁葱葱,繁盛茂密的状态,从而将杜的浓浓绿色通过其枝叶的茂盛表现出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依依”在这里是茂盛的样子,描绘杨柳枝柔叶嫩,随风舞动的情态,将杨柳的万种风情展露无疑,《文心雕龙・物色》赞曰:“依依尽杨柳之貌。”[6]p693杨柳那一抹绿意也尽在“依依” 的情态之中了。再如“苕之华,芸其黄矣。”(《小雅・苕之华》),《诗经今注》:“芸,黄色深浓的样子。”[3]p366对凌霄花的颜色状态加以描述,使这种黄色更显得浓艳醒目。《小雅・菁菁者莪》中的“菁菁者莪”,“菁菁”,《毛传》:“盛貌。”通过对罗蒿生长茂盛状态的描写,从侧面表现罗蒿的旺盛的绿色。《卫风・氓》中对于桑叶色彩的描绘也极具典型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处于生长旺季的桑叶肥大柔嫩,绿意润泽,而即将陨落的桑叶则干燥枯黄,灰黄驳杂,对桑叶存在的不同时间环境的描写,侧面渲染烘托了桑叶的颜色,符合植物随着时序而自然荣枯的事实现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主观经验,使所描绘的色彩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感性。

4、用同色联想的手法来表现色彩的神韵

有些色彩用眼睛可以欣赏,能给予我们以愉悦感,但难于言明或付诸于画笔颜料,因为这种愉悦感要靠我们的想象联想来完成,来丰满。而《诗经》在表现这样的色彩时利用了同色联想的手法,自由灵活地表现出了色彩的神韵,即色彩带给人的愉悦感,最典型的当为《卫风・硕人》中对庄姜肤色牙齿的描绘: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依次用柔荑、凝脂、蝤蛴、瓠犀四种事物来描绘美人庄姜的白皙细腻的皮肤和洁白的牙齿,既具有颜色特质,又具有质感,单纯的颜色词或者单纯的表示质地词都很难表现出皮肤的颜色,而这里则利用同色联想,由肤色的白皙联想到到柔荑、凝脂、蝤蛴的白色,牙齿的白色与葫芦籽的白色联系,柔荑、凝脂、蝤蛴、瓠犀四种事物除了共同具有白色特征之外,还具有细嫩、光滑、柔软、整洁的特质,四个白色的事物连续出场,层层推进,强调了皮肤的白色,并且将皮肤细嫩、光滑、柔软和牙齿的整洁的质感表现出来,赋予了皮肤的白色和牙齿的白色以质感,这种具有形质的色彩就有了神韵,更加动人。同时也由此四种事物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想象联想,在自己的想象中来完善这种白色,感受这种白色带给他的愉悦感受。

《郑风・有女同车》中对美人的红润肤色也运用联想手法来表现。“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表面上是单纯的比喻,其实是同色联想,即由肤色的红润联想到木槿花的红色,王夫之《诗经稗疏》引萧炳曰:“其花虽不雅,而亦鲜媚。以比美女之颜,所谓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在红白之间也。”[4]p169红色的木槿花除了具备红色的色相,还具备鲜、媚的特征,这样就赋予了肤色以质感,肤色与花色交相映衬,肤色更胜于花色,红润鲜媚,灵动传神。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其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古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画面,给我们触手可摸的真实感受。独特的色彩表现手法,浸润着中国古代注重和谐统一的传统文化,体现出先民的色彩审美追求,给后代文学创作留下有益的借鉴,可以说《诗经》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色彩描写的滥觞之作。

参考文献:

[1]蒋见元、程俊英.诗经注析(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9.9

[2]方玉润.诗经原始(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3]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