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17:3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流行病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结核病;采样;调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71-02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国先后在1979年、1984-1985年、1991年和2000年开展了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2010年我市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以下简称流调)的国家调查点之一。我市流调点天彭镇天府中路地处平原,原为天彭镇东南村,在90年代中期的彭州市(当时为彭县)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因规划占地村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新农民街。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78元/年,月生活最低生活保障线400元。2010年5月10日至5月20日,我市集中组织开展了流调现场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流调的调查对象为15岁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不包括外出超过6个月的人口)及外来常住人口。
1.2 调查内容与检查方法
1.2.1 肺结核患病率 本次流调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的患病率。
1.2.1.1 检查方法 采取的检查方法是对所有调查对象(含已知的肺结核病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符合下列条件的调查者进行痰涂片检查与痰培养。①所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②胸部X线呈肺结核病变或疑似结核病变者。③已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但X线影像未见异常者。④确实不能参加拍片检查的调查对象(行动不便者、孕妇等)。对上述每个检查对象均收集及时痰、夜间痰和次日清晨痰3个痰标本(依次编成1、2和3号)进行痰涂片检查;根据痰标本的阳性级别和形状选取2份痰标本采用氢氧化钠处理直接接种酸性罗氏培养基方法进行痰培养检查。
1.3 诊断 本次流调肺结核诊断根据调查对象的既往史、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及诊断性抗感染治疗等结果,按照《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经各级验收后定诊。
1.4 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
1.5 调查结果
1.5.1 流调点抽样、应检和实检人口数量 本次流调抽样人口为1777人,其中户籍抽样人口数1774人,外来抽样人口3人;现场调查实检人口数1673人,其中户籍实检人口数1670,外来实检人口数3人,受检率为95.6%。
1.5.3 核心信息知晓率 现场调查的1673人参加了公众结核病只是知晓率调查,其中男性669人,女性1004人。应答核心信息条目数为8365,答对核心信息的条目数为4691,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为56.1%。其中第五条信息的知晓率最低34.6%,问卷显示有745人(44.5%)选择的是肺结核全都是可以治愈的,见表2。
2 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实检人口1673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12例,其中菌阳2例,无涂阳病例。经统计学处理,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717/10万,菌阳患病率为120/10万。菌阳肺结核占活动性肺结核的16.7%,无涂阳肺结核病人。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比较我市的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高于全国的459/10万,菌阳患病率接近全国的119/10万,调查期间未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市的结核病防控形势还很严峻,这可能与我市为西部农村城市,监测点设在城乡结合部,被调查者大部分是占地农民有关。下一步我市将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治措施实施质量,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并加强结核病知识宣传力度。
为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市2001-2005年肺结核病人发现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1-2005年本溪市各区(县)网络报告的肺结核病人发病数。
2 结果与分析
2.1各年发病情况 2001-2005年本溪市累计报告肺结核发病5323例,年均发现率67.78/10万,其中2001年为60.91/10万,2002年为46.37/10万,2003年为59.78/10万,2004年为发病高峰,发现率为97.60/10万,2005年为75.47/10万,总体发病率维持在年均发病率水平,处于一个波动持续高发状态。
2.2 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 2001年-2005年全市四区两县均有发病,年均发现率依次为南芬区89.33/10万、平山区78.47/10万、溪湖区76.19/10万、明山区70.54/10万、本溪县56.55/10万、桓仁县51.23/10万。总体来看,城区是我市肺结核病的高发区,5年间发病数占全市总数的69.12%。
2.2.2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但5年总体发病在冬末和春季,在1月~6月间发病处于高峰。
2.2.3人群分布 5323例病例中,男性3863例,女性1460例,男女性别比为2.65∶1。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5—45岁发病较多,共发生3863例,占发病总数的72.57%,最高峰在35岁年龄组,说明青壮年为发病的高危人群,见表1;各职业均有病例发生,但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工人1382例,占25.96%,农民1347例,占25.31%,家务待业人员945例,占17.75%,离退人员483例,占9.07%,学生402例,占7.55%。
3 讨论
从2001—2005年我市肺结核病发病情况看,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我市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全球基金项目、中央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支持,开展大量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及业务工作的培训,加强了综合医疗机构的转诊、追踪工作,加强了乡镇查痰点培训工作,加强了结核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等等,大大提高了病人发现的水平。
表1 2001-2005年人群发病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我市肺结核病流行特征是: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总体发病大约在冬末和春季。在1月~6月间发病处于高峰。从发病地区看,本溪市肺结核病人发病城区高于农村,与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结果相反,这可能与我市城乡结构比例、城市居民居住比较集中、人员繁杂、接触密切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应考虑农村医疗条件和农民就医能力问题,农村疫情报告工作薄弱,存在不报、漏报现象等问题。各年龄、性别均为易感人群,但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且以工人、农民为最多,家务待业人员也占有相当比例,这与该人群劳动强度、卫生环境条件有关。但最终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身机体抵抗能力。
根据国家疫情报告系统统计,我国近几年肺结核病人报告一直排在各类传染病之首。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控制高发态势,势在必行。
参 考 文 献
一、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档案实行分级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档案的划分范围,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总体水平的资料以及基础监督监测且有一定学术价值,保管时限长的资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业务档案能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包括:(1)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纳入中心档案管理体系,由中心办公室统一领导、档案室组织实施。(2)将业务档案分为中心、科两级。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监测资料,可分为中心级档案和科级档案两个层次。中心档案:凡划归中心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负责立卷,定期交中心档案室归档,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科室档案:凡划归科级管理档案,由各科室收集整理立卷,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提供利用。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档案范围的确定
1.中心档案范围:(1)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如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等。(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分析等。(3)年度或跨年度疾病监测总结分析。(4)重大事故、重大疫情、暴发疫情、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资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分析总结。(5)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资料。(6)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7)中、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2.科级档案范围:对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提供的报表、总结等资料。因疾病流行规律,防治措施来自于长期、大量的日常性监测工作的积累,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若干年发现或分析疫情流行规律,不少资料需要逐年加以补充。这些资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可随需而定。因此,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资料应作为科级档案保管。科级业务档案可有以下几方面:(1)疾病监测报告,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调查方案;(2)基层常规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年报等;(3)重大暴发疫情的处理资料;(4)疾病监测原始记录、督导检查记录及总结。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档案的管理途径
业务档案不仅反映本单位业务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为疾疾预防控制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由于业务档案范围明确,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滞留在一般性工作小结,而是要在大量的监督监测资料上做进一步加工,形成分析报告,促进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连续性很强。在开展疫情的分析、预测预报,制定公共卫生实施监督监测的过程中,都需要掌握对比前年度的监督监测数据,预防医学研究更需要比较长年度的相关数据作为依据,做出针对性的统计分析。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业务档案分级管理有助于业务工作的开展。
1.建立管理网络是通过中心、科室的管理而实现的。由主管中心主任牵头、各科长参加的全中心档案管理委员会,负责业务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除管理中心业务档案外,还要指导科级业务档案管理,以保证业务档案的完整性,提高信息利用价值。
关键词 副流感病毒 感冒 分析
资料与方法
均来自2006年12月20日,我市疾控中心对22名小学生因病未到校上课情况的全部调查资料。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患病学生均来自我市某小学4年级2班,但结果并未发现发病较集中的4年级2班存在特别的发病因素,本校其他班级和其他学校也未发现类似病例,也没发现当地有禽类或其他动物病死的情况。当日下午16时报告,学生发病人数已增至31人。对情况核实后,我市疾控中心立即电话进行了网络直报上级疾控部门。
采用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完善调查检验每一个环节及相关分析内容。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对血常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疫情进程状况:经调查核实,自2006年12月18日~12月27日,该校累计发现发热病例共45名,有38名患者体温超过38℃,其中35名病例分布在4年级2班 ,其余病例散在分布在其他班级,年龄均9~11岁,其中男生25名,女生20名。经对症治疗,全部病例已痊愈,并恢复上学,无新发病例出现。
流调进程:疫情发生当日,我们及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并把调查报告通过网络进行了直报到上级疾控部门。省、市疾控中心人员于当日晚到达发病学校现场,对该发病事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对疫情控制的应对措施,对病情较重的病例采样并做出了快速的诊断,排除了流感发生的可能。同时我们继续增加流调人员开展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扩大流行病学调查的范围,对全校发病情况的防控措施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落实督导检查,并对全校师生做好预防冬春季传染病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了宣传。
病因分析:对这起集体发病的情况,疾控中心已对症状较明显(体温曾达到过38℃)的病例进行了标本采集。所采取的8份血标本的检验中,其中4份为副流感特异性抗体阳性、3份疑似阳性、1份阴性。 通过检验及临床症状分析,最终确定为副流感病毒引发的普通感冒局部暴发。
讨论
副流感病毒侵袭人体后,初期症状和流感较类似,都是鼻塞、流鼻涕、眼结膜出血、全身酸痛等症状,此症状较轻,也容易治愈。副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潜伏期是3~7天,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6~7天自行痊愈。在预防上,应该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室内经常通风,尽可能少去公共场所,加强体育锻炼,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同时还要做好疫情登记及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一旦发现病人,应隔离传染源。普通家庭中还可以用醋酸、84消毒液等消毒剂消毒。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112.
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聚焦的场所。由于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抵抗力较差,极易在学校内发生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因此,加强学校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概述
在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暴发疫情是最主要的类型而且日益增多[1]。2008年―2010年平顶山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共4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事件为34起,占全部起数的85%。据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资料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五分之四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在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四月和十一月。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2 学校传染病暴发的调查
学校传染病暴发的调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河流一样,也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传染病现场,调查工作难以套取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况且,每一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班级分布、学生人群、住宿情况、走读生上学的乘车工具、居住条件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并总结出事物的内部规律。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查找到病因并控制。
2.1 调查准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学校传染病暴发的报告后,必须了解有关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情况。详细询问传染病暴发的疫情信息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填写专用记录表格,立即汇报单位分管领导。并将有关信息上报同级行政主管部门,为现场调查提供有效的保障。一旦确定要对暴发进行现场调查,就要提前做好精心准备,因为现场情况千变万化,无论调查人员得到的信息多么充分,在传染病暴发事件现场都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事情。这样可以较为从容地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领导组、专业技术组、后勤保障组),明确调查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织、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查、各种数据的收集、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其次,要及时与教育行政部门联系,通报相关信息,求得其对调查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2.2 证实暴发
根据此传染病暴发的定义,调查时只需看实际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对事件的清晰的认识,对病例的明确诊断,是证实疾病暴发并制定干预措施的基础。
2.3 确定诊断标准
传染病暴发确定后,尽快制定本次暴发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只有诊断标准确定之后才能决定什么的个人可被纳入病例范畴。因此,该定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必须精确、同时又不至过于严格。对于病因明确的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可以采用国内外公认的诊断标准;对于病因不明的传染病暴发,其诊断标准的制定较为复杂,应与临床、预防和实验室检验人员共同协商制定。在对传染病暴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可以视调查目的的不同而多次制定不同的定义,如在调查早期,病例定义的敏感性应该高一些,以便能够尽可能多地发现所有病例。而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则要求病例的特异性高一些,尽可能地排除非病例。目的不同,病例定义的标准也不同。
2.4 发现、核实病例
建立病例定义后,就需要根据病例定义去寻找并核实病例。收集病例的要求是快速、准确、不遗漏。快速要求动员各方人员迅速参与病例收集。准确要求应用统一确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不遗漏有两个方面,第一不要遗漏病例,这就要求尽可能收集所有的病例;第二不要遗漏信息,即应了解相关社区、环境及每个病例的信息。
核实病例则主要参考病例定义,根据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该病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核实、将不符合此标准者排除。
为了能计算暴发的新发病例的发病率(罹患率),当进行病例搜索时,要尽量确定分母人数,按年级、班级、性别、年龄别统计。还要了解此传染病在当地其他学校有无类似发生,以便将本次暴发和当地以往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对比,对流行强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还应收集其他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发生疫情的班级在学校的位置(平面图)、疫苗接种情况、全部患病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等。
2.5 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及分析
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时,首先要核对在调查中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完整(该工作最好在现场时就完成),对于不完整的资料要设法补查、补填,确实无法补足或者有错误而无法纠正的资料要加以剔除。然后按时间、地点和人群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列表、制图和计算所需要的发病率(罹患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等。对比分析资料,常常可以找到暴发的原因。通过对流行特征的分析,可以提出传播方式的初步流行病学判断。(一)时间分布:需要收集的几个时间段为:暴露时间与发病时间的间隔可以估计传染病的潜伏期或潜隐期;病例及接触者中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危险性因素或治病因子暴露的时间或时期;何时给予治疗;何时采取控制措施;或干预措施(评估);潜在的相关事件或异常情况出现的时间。常用流行曲线来对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绘制流行曲线常以适当的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发生的病例数为纵坐标,将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绘成直方图或线图。流行曲线能提供大量的有关流行的信息,包括传染病的潜伏期、可疑暴露日期、暴发类型、流行发展趋势等。此外,流行曲线分析可以简单明了地显示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可以提供传染病流行形式的线索、流行曲线可以清晰显示事件所处状态(上升期、下降期、流行已经结束),可以用来预测可能出现的病例数、可以用来评估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可以清楚地认识局外病例,这种病例可能是重要的线索,早期病例可能是不相关病例,也可能是流行的传染源,或者是暴露较早的病例。后发病例可能是非相关病例、长潜伏期病例、二代病例或暴露较晚的病例。这些局外病例应该应该进行仔细检查,假如它们是暴发的一部分,则它们的暴露因素可能就是病原。(1)潜伏期的推算:如果流行病的病因和潜伏期是未知的,利用流行曲线可推算传染病的平均潜伏期。(2)暴露日期的推算:暴露日期的推算对于传染来源的调查是至关重要的。暴露日期推算的依据是潜伏期。如果病原是已知的,暴发为同源性暴发,则暴露日期的推算有两种方法:一是从中位数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另一种方法是从首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例病例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该两个时点之间即为同源暴露的可能时间。(3)暴发类型的推断:根据暴露于病原体的性质、时间长短、蔓延及传播方式的差异,可将暴发分为同源暴发、连续传播性流行和混合型三种。暴发类型的推断是暴发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同的暴发类型在流行曲线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源暴发是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暴露于某共同的传染源或污染源而引起的暴发,一般说同一次暴露,其发病日期曲线呈单峰型,受感染的日期通常是在暴发高峰往前推一个常见潜伏期的日期前后。如一次聚餐后引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型暴发。如果是一次暴露,且病例不能通过人与人传播,则流行曲线是单峰型,病例发生集中在最长和最短潜伏期内。如果同源暴露感染的病例还可通过人与人进行传播,则流行曲线可持续一段时间,即出现所谓拖尾,这种传播又称为混合型传播。连续传播性流行是病原体从受感染者转移到易感者,即通过人传人引起的流行,如乙型肝炎的传播,这类流行病例出现缓慢,流行曲线平坦,有时可看到波浪型的曲线。如果易感人群多次暴露于受污染的传播因素,则发病日期持续较久,或有多个高峰;如果同源暴露是多次发生的,持续了较长时间,或同源暴露后的人―人传播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则流行曲线的拖尾会更长,甚至出现持续高峰。而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一般不形成暴发,多表现为校内内多发。另外,流行曲线还可用来预测流行发展的趋势,即还会有多少病例发生、何时流行将终止;并可以帮助一目了然地认识传染病流行的强度与趋势。(二)地点分布:分析相继发生病例的班级、年级分布及其关系,有时可获得关于病原体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可能传播媒介的重要线索。可以用标点地图法来进行描述,即将每一个患病学生的感染地点都标注在平面图上,以帮助我们判断高发或低发地点。通过这个办法,可获得病例分布平面图以进一步分析患者发病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甚至可以查明通过空气传播的某些因素与发病的关系。寄宿制学生的宿舍位置,地理分布图。(三)人群分布:对年龄、班级、宿舍事件发生前后的经历以及发病群体中学生的相互接触情况等因素进行描述,确定其他学生是否处于被感染或可能发病的危险状态。对学校暴发调查所获数据通常用班级的罹患率来表示,而不是用年龄别罹患率来表示,因为同一年龄的儿童可能来自不同班级。因此以年龄别罹患率作为流行病学调查指标的意义不大。另外,调查时,仔细询问患者中家庭成员的发病情况,往往提示学校外的传播情况。
2.6提出假设与检验假设
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假设可能的暴露因素,这是分析的主要目的。可围绕患者感染时间前后,追查感染和未感染学生的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从中可推断出主要传播因素及传染源。如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对比吃与未吃某种食物者的发病情况,可以较容易地初步分析出该食物是否为引起暴发的原因。对传染病暴发进行调查时,应及时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提出假设要大胆,要具有流行病学的敏锐性,要善于从病例描述中找线索,从特殊事例中找原因;检验假设要谨慎,要具有流行病学的逻辑性,应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检验。提出假设除了从典型事例中找线索外,最重要的是在初步描述性研究(即上述对病例的三间分布的描述)的基础上,仔细审核资料,结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可能的假设。由于暴发调查的特殊性,提出暴发原因的假设也应该是超常规的,可根据调查者的推测,少量的发现等随时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亦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一些衍生类型,如病例―对照研究,累积病例对照研究等。在某些情况下,可采用队列研究,特别是历史性队列研究。有关暴发原因的假设应能解释本次发现的绝大多数的流行特征。
2.7 明确高危人群
在对致病因子、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发原因提出假设并初步检验之后,即可提出继续受威胁的高危人群。及时对高危人群采取保护性措施,阻止流行进一步蔓延,是暴发调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学校暴发存在时,疫苗的保护常常是主要措施之一。
2.8 验证假设
经初步调查后提出的假设,再经分析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检验后,应进一步做最后验证。验证假设的根据是事实,是实践。常用的验证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全面收集与本次暴发有关的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本次暴发在这些方面特点是否与假设应该有的特点相符。例如,如果假设本次暴发为一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其原因是某食堂的某种食品被污染,则这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应与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相符,病例集中在该种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最长与最短潜伏期之间,所有病例均有进食该种食物的历史,从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出相应的细菌或毒素等。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则假设成立。另一种方法是做干预实验,可以是标准的流行病学实验,也可以使类实验。如在上述例子中,在对可疑食物采取措施后,经过一个该传染病的潜伏期,流行即告终止,这就是验证假设的一个很好的事实,但也应注意流行是否自然终止。在暴发调查中,标准的流行病学实验一般难以进行,比如设立一个对可疑危险因素不采取措施的对照组是不允许的,但将在假设提出前已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个体设为对照组是可以的。
2.9 及时采取控制暴发的措施
在暴发调查中,制定与采取控制暴发的措施应与假设的提出同步,不必等待假设的验证,以免延误时机。假设一旦提出,则应针对假设立即采取措施,假设修改后,控制措施亦应同步修改。控制措施的采取,在暴发调查中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迅速控制流行的蔓延,保护受威胁者的生命与健康,其二是通过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可以反过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控制措施一般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重点是针对致病因子的措施。现患病人的治疗与隔离科根据情况开设家庭病床或进行集体隔离治疗,或住院治疗,并注意抢救危重病人;实行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如通风换气,环境消毒、杀虫、接触者登记、医学观察、或留验,健康教育,病人访视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对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的一个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就是日罹患率的下降。然而对该指标的解释要慎重,因为日罹患率的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1、控制措施开始发挥作用;2、所有易感高危人群均已受感染,易感者人数减少;3、诊断标准、发现病例的方法不一致;4、某种自然现象减少了病原因子的来源,如气温下降可使蚊虫活动减少等;5、发病到诊断、诊断到报告时间间隔的影响。如果暴发的真正原因没有被消除,那么在稍后阶段将可能出现再次暴发。另外,在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时,应考虑传染病的潜伏期。如果传染病的潜伏期长,或者病例诊断和病例发现方法得以改进,即使控制措施有效,日罹患率在短期内仍可能持续增加。在初步防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暴发发生的原因、拟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尽快落实,以便控制疫情。在实施预防控制措施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如不再发生新病例,可以认为调查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正确。否则,还应再深入调查分析,重拟和开展预防控制措施。在传染病的现场调查过程中,经常遇到关于采取控制措施与开展调查的矛盾,总的原则是边调查,边采取控制措施,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但可根据不同的情况优先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于病因和传染源或传播方式均已知的传染病暴发,重点应放在控制暴发及流行,而调查应该为次;对于病因未知而传染源或传播方式已知的传染病,调查和采取控制措施应同时作为重点;而对于传染病或传播方式未知的传染病,不管病因已知或未知,可先以调查为重点,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10 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暴发调查的重要一环。一项成功的暴发调查,总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成功经验及值得借鉴之处,应及时总结并力争发表,使所有的公共卫生人员都能受益。不仅如此,暴发调查报告还可供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决策时参考。因此,总结报告要认真、全面、准确、实事求是,有时还需要得到官方的允许方能公布。暴发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前言:简要介绍整个经过与工作情况。2、背景材料:暴发学校的一般情况,以及与暴发发生、发展有关的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学校的班级、年级的平面图、学生数,学生寄宿情况,气候条件,以前当地同种传染病的暴况,本次暴发首例病人发现的经过。3、调查方法:病例确定标准,流行病学调查中所用的调查表、调查队伍、调查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性调查、回顾性调查等)、实验标本的采集及所用的实验室技术。4、调查过程:叙述暴发的调查过程。5、资料分析及结论:这一部分是总结的重点,因此对资料的可靠性应充分核实,切忌牵强附会。分析内容包括:感染时间、感染地点,引起暴发和促进发展的可能传染源、传播因子、传播途径,影响暴发经过的社会自然因素。(1)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的发生频率、病程、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等;(2)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传染病发生的方式、三间分布、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影响传播的因素等;(3)实验室资料:包括可疑病原因子的分离、血清学实验结果及实验结果的意义。并且应对资料进行合理的解释,包括暴发的综合描述、病因假设的形成与检验。6、趋势预测: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及现场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客观依据。7、控制措施:此部分包括控制暴发的策略与方法、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包括对费用效益及费用效果的评价)、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措施等。8、经验教训及建议:从暴发到扑灭暴发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防止今后发生类似的暴发,向有关单位建议今后工作改进的内容。
3 学校传染病的消毒处置
3.1 消毒处置原则
接到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后,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开展消毒处置,及时采取有效地消毒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阻断传染病流行和蔓延。
3.2 确定消毒对象和范围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地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趋势,确定疫点疫区。对其污染对象、可疑污染对象实施消毒处置措施。
3.3 技术要求
3.3.1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待消毒区域内,对出入区域的人员、物资和有关物品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必要时在疫点(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
3.3.2疫点(区)内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物品、用具、场地、排泄物、呕吐物等要进行严格消毒。
3.3.3 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确定消毒持续时间。
3.3.4 消毒过程中,必须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必要时实施疫点(区) 封锁。
3.3.5 做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3.3.6 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加强公众自我防护消毒意识。
3.4 消毒工作人员要求
3.4.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齐全够用。
3.4.2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3.4.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3.4.4消毒过程中,消毒不得吸烟、饮食,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3.4.5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3.4.6消毒完毕后,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3.5 现场消毒
3.5.1 消毒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消毒时,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更换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口罩、帽子;如使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应戴防护眼镜。
3.5.2仔细了解患者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不同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3.5.3 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3.5.4 测算污染范围内需消毒的面积,估算需消毒的用药量。
3.5.5 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3.5.6 呼吸道传染病,可使用超低容量喷雾、气溶胶喷雾或消毒剂熏蒸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3.5.7 肠道传染病,在关闭门窗后,应先于室内灭蝇,然后进行其他消毒。
3.5.8 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
3.5.9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再用清水洗净;作擦拭消毒时,必须反复擦试2-3次;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焚烧。
3.5.10 室内消毒后,根据污染范围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水等进行消毒。
3.5.11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卫生处理。
3.5.12 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3.5.13 到达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3.5.14 填写疫点消毒工作记录。
3.5.15 离开病家前,嘱咐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试打扫。
3.6消毒处置效果的评价
传染病疫情消毒处置结束,填写并保存消毒工作原始记录,表一:疫点(疫区)首次消毒工作记录表;表二:疫点(疫区)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表三:疫点(疫区)终末消毒工作记录表;表四:疫点(疫区)终末消毒效果检验记录表,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确保资料完整。
【摘要】目的:了解兰州供电公司退休员工人群的口腔卫生状况,为兰州供电公司合理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做好退休员工的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的方法,对兰州供电公司退休员工中55岁(n=286)至65岁的人员进行普查,了解缺牙情况、卫生状况、后续治疗需求等内容。其中男性136名,女性150名。结果:该退休员工人群人员平均年龄59.6岁, 38.46%部分牙齿缺失,其中男性53名(35.33%)缺牙,女性44名(41.33%)缺牙,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18);缺牙人员中20.87%带有活动义齿,其中1/4需要重新进行治疗和修复。所有人员中,286名受检者恒牙龋均5.81,患龋率60.49%,龋齿充填率38.46%,牙龈出血罹患率68.4%,牙结石62.4%,牙周病炎发生率为56.29%。结论:兰州供电公司退休员工口腔健康情况不容乐观,需要投入更多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定期检查和治疗。
【关键词】退休员工,口腔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An oral cavity health survey of retired employees in Lanzhou Power Supply Company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ral cavity health status of retired employees in Lanzhou Power Supply Company .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 for the 3rd National Oral Health Survey,286 of retired employees in Lanzhou Power Supply Compan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male 136; female 150. Results: Average age was 59.6 years, 38.46%(n=115) retired employees’ denture was incompleteness, male was 35.33%, female 41.33%, in all 115 retired employees, 20.87% (n=24)had removable denture, and 6 retired employees need replace their removable denture. The caries prevalence was 60.49%, the mean DMFT was 5.81. About 38.46% of the caries teeth were filled, and gingiva bleeding prevalence was 68.4%, calculus dentalis prevalence was 62.4%,periodontitis was 56.29%。 Conclusion: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the prevention of oral cavity health.
【Key words】Permanent teeth;oral cavity health; Survey
兰州供电公司员工工作地域范围广、医疗水平不均衡,口腔疾病治疗容易出现不及时的情况,特别是退休员工,每年公司的医疗费用中有约1/20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本文拟对兰州供电公司退休员工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公司退休员工口腔卫生状况,为兰州供电公司合理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做好退休员工的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方法:选择兰州供电公司退休员工400名,年龄55~65岁,将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按姓名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286名受检者,其中男性136名,女性150名。
1.2 检查项目: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专业项目:恒牙冠部及根部患龋情况,以及因为龋坏而造成的龋失补情况、残根残冠滞留数及牙列缺损和缺失情况。
1.3 调查标准: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龋病的检查标准[4]进行。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1)冠龋:牙齿有明显龋洞、或有因龋坏造成的明显釉质破坏、或明显的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记为龋齿。使用探针证实视诊所判断的咬合面、颊舌面、邻面的龋坏;(2)根龋:釉牙骨质界暴露,探针探及根面有软化或皮革样感觉的病损记为根龋。(3)牙周探诊:采用牙周探针,检查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LOA)。
参与调查的2名医生均为本科毕业,从事口腔临床工作3年以上,事先进行了检查方法的标准化和一致性测试。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使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牙列缺失情况:286名受检者的平均年龄59.6岁,115名受检者(38.46%)部分牙齿缺失,其中男性53名(35.33%)缺牙,女性44名(41.33%)缺牙,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18);缺牙人员中24名(20.87%)带有活动义齿,其中1/4需要重新进行治疗和修复。
2.2 龋齿情况:286名受检者中, 恒牙龋均5.81,男性5.79,女性5.84,女性高于男性,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龋坏恒牙的充填率为38.12%,其中男性37.74%,女性38.47% ,女性高于男性,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见表1) 。
286名受检者恒牙的患龋率为60.49%,男性60.29% ,女性60.67%,女性高于男性,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其中,因龋坏而进行过充填治疗的患者比例为38.46%,其中男性27.21%,女性48.67%,女性高于男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表2) 。
2.3 牙周情况:兰州供电公司退休员工中286名受检者牙周情况见表3。调查对象牙龈出血患病率为68.4%,人均11.8颗牙齿有牙龈出血,男女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5) 。牙石总检出率62.4% ,人均8.6颗牙齿有牙石,男女间均无显著差异( P > 0. 05) 。牙周炎患病情况为56.29%,男女间均无显著差异( P > 0. 05) 。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的标准是: 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2-4]。然而,兰州供电公司由于其业务范围和工作性质,造成员工分散广泛,工作环境差别较大,医疗条件和设施各不相同,特别是分散于各地居住的退休员工,口腔健康状况参差不齐。在本公司退休职工中,55至65岁的人群(即年轻老人)是健康状况较为良好且占退休员工比例最大的一个人群。同时,该人群在公司各项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意愿较强,对该项调查工作配合良好。为了了解本公司退休员工的口腔健康状况,为公司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体系和方式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了兰州供电公司退休员工中的286名员工进行口腔健康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本公司退休员工中年轻老人的恒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60.49%和5.81,这一结果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结果一致[1],也与北京[5]、广东[6]、湖北[7]等省市一致,说明本公司退休员工的龋病发生率符合我国现阶段整体龋病流行病学的特征[4]。
在本次调查中可见,有66.4%退休员工受检者的牙龈有出血现象,有62.4%退休员工受检者的口腔内存在牙结石,56.29%的退休员工受检者有牙周炎,且男性员工的情况均较女性员工严重,说明男性员工的口腔保健意识低于女性员工。
通过本次调查,反映出本公司退休员工中年轻老人的口腔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同时由于本次研究的受检者在年龄阶段上是由55~65岁之间的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年轻老人构成,因此本公司退休人员的整体口腔健康情况可能更加糟糕。这一情况与甘肃省处于相对贫困地区,医疗保健水平差、口腔健康知识贫乏、口腔保健态度消极、口腔卫生习惯差等因素有关。说明本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加大口腔预防的投入,从而提高公司退休员工的口腔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2005:28.
[2] 王晓琴。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应对思考。法制与经济,2008; 163 (2) : 148-9
[3] 杨蒙燕,周毅。上海市静安区800名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上海口腔医学, 2001; 10 (9) : 263-5
[4] 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53
[5] 张辉,侯玮,韩永成等。北京市中年组人群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北京口腔医学。2009,17(6):333-336
[6] 欧尧,黄少宏,范卫华等。2005年广东省成年人恒牙根龋病抽样调查报告。广东牙病防治,2007,15 (5):220-223
[7] 杜民权,台保军,江汉等。湖北省中老年人群根龋抽样调查分析。口腔医学研究, 2007,23 (2) :226-228
【摘要】有手足口病发生的村屯、乡镇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疫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防止出现重症病例。疾控中心定期编辑手足口病疫情信息简报,报送至市卫生局。将手足口病疫情信息向当地卫生院及时反馈。对患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责任包保,由当地村医负责跟踪随访和卫生指导措施。村委会负责对患儿看管及落实患家家居环境消毒工作。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10年4月27日,接到市医院网络直报,我市康大营镇出现1例手足口病病例。接到报告后,市疾控中心立即派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到市医院及康大营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康大营镇座落于我市北部,与磐石市接壤。该镇共有自然村17个,全镇人口14638人,7岁以下儿童930人。有三个幼儿园。此次疫情波及该乡5个村,当地两所幼儿园。
1流行病学调查
1.1首发病例情况:首例郭晶亮,男,3岁。住址:梅河口市康大营镇北赵村1组。家长姓名:郭玉清 。发病日期:2010年4月24日。初诊日期:2010年4月25日。入院日期:2010年4月25日。所住医院:梅河口市医院。该患于4月30日痊愈出院。
该患者于2010年4月24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口腔颊粘膜、足背、手掌处出现红色斑疹,无发热。随即到市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WBC:13.54×109;N:50.14%;L:41.24%。经市医院皮肤科、儿科、传染病科会诊诊断为手足口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患者于患病前10日内未与患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也未与其他幼儿近距离接触过,平时常到当地小卖店玩。该村与磐石市接壤,距离该市朝阳山镇仅7公里,村民常到该镇购买农用物资,该村儿童有10余名乘坐班车到该镇就学,据村民介绍,朝阳山镇手足口病疫情较严重。北赵村有一名学生在朝阳山镇上学曾患手足口病。很可能为在朝阳山镇就学的患病学生及隐性感染者将病毒传入康大营镇并经公共场所(幼儿园、小卖店)传播引起此次疫情。
在首发病例郭晶亮发病后一周该镇手足口病出现发病的高峰。从4月27日至5月18日,该镇陆续出现21例病例。北赵村二组、二道河村幼儿园7天内发病达5例以上,已构成聚集病例。市疾控中心对出现聚集病例的患儿采集便样进行病原学检测。
1.2三种分布情况: 1、年龄分布;发病年龄集中在2-6岁。2、职业分布:散居儿童12例,幼托儿童9例。
男性发病14例,女性发病8例。3、地区分布:疫情波及全镇5个村,北赵村8例,前赵村4例,二道河村6例,康大营村2例,孟家沟村1例。
1.3康大营镇手足口病疫情传播链
1.4病原学检测情况:共采集4份便样送往通化市疾控中心,经检测3份为C0XA16阳性病例,阳性病例占75%。
2预防控制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卫生局、疾控中心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先后组织督导组多次到康大营镇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直接将存在问题发聩到乡政府、市政府。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对当地村支书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28人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
2.2对此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
①对全部个案进行流调,全面追踪密切接触者,并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并对患家及当地小卖店进行终末消毒。立即对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二道河幼儿园、红阳幼儿园停园两周。
②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包保、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对患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责任包保,由当地村医负责跟踪随访和卫生指导措施。村委会负责对患儿看管及落实患家家居环境消毒工作。
③加强宣传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入户宣传,并通过当地广播进行宣传。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每户居民,告诫有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的村屯居民要减少聚集,特别是儿童要少到公共场所。
④加强对康大营镇及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垃圾、粪便用生石灰覆盖。
⑤控制疫情传播关口,对接送朝阳山小学及中学班车进行消毒,停运接送朝阳山幼托儿童。
【关键词】儿童 龋病 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60-02
为了解大连开发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流行情况,以进一步指导口腔卫生教育工作,我科于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龋病及口腔卫生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3-5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160名,女200名。
1.2 方法
本调查大连市开发区医院口腔科医师实施,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在自然光下采用口镜、5号探针进行口腔检查,辅以问诊。参加调查的医生在调查之前先进行培训,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可靠度优。
1.3 检查内容
1.3.1 患龋情况 指标为龋均、患龋率。
1.3.2 口腔卫生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受检儿童及其家长并填调查表,包括刷牙习惯及方式、饮食习惯、牙齿治疗就诊记录
2 结果
2.1 患龋情况 360名学龄前儿童,患龋病者226名,总患龋率为 62.77% ,龋均3.14 (见表1)。
表1 龋病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2.2 龋齿患儿及家长的问卷结果
360名患龋病儿童中90名儿童无刷牙习惯,所占比例为25% ;在饮食习惯方面,360名儿童中有120名儿童每天有饮酸性饮料或含糖饮料,所占比例为33.33 %。
3 讨论
龋病是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不分民族、地区、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龋病不仅使牙体硬组织崩解,破坏牙体的完整性,如再向纵深发展,尚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以及颌面部一系列病变,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对于3~6岁儿童而言,口腔卫生保健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酸性饮料及含糖饮料的致龋作用在孙雷华和饶美如的《饮料、牙酸蚀与龋病》中做过研究,其对牙齿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在我们开展的爱牙运动和口腔卫生宣传及龋病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对此宣传与指导。
从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龋病也是本地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1]。在儿童不同性别之间的龋病发作无明显差异性。本组调查中平均患龋率为62.77%;龋均为3.14 。与资料的调查结果:患龋率为71.29%,龋均为3.88相比[3],患龋率、龋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口腔卫生宣教,提高了家长和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有关。
我们在幼儿中用临床检查区分出龋病的高危组和低危组,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个儿童建立口腔保健卡,制定口腔卫生保健的指导计划,采取相应的防龋措施;对需要治疗的儿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确定定期检查的间隔时间和要求,得到了良好反应。
从口腔卫生状况与患龋率的关系来看,口腔卫生良好者患龋率明显低于口腔卫生一般(p
针对学龄前儿童患龋较早、患龋较高的状况,应强调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因为3岁年龄组患龋率和龋均已经较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家长应重视儿童乳牙龋病。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应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乳牙龋病的危害,从思想上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龋病高危人群的控制。(2)应在幼儿园开展龋病筛检,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积极的防治措施,控制这些高危人群,则能较大程度减少龋病的发生,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龋均。(3)氟化物的应用,氟化物与龋病的关系现已明确,可在幼儿园定期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涂氟等局部或全身应用氟化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儿童乳牙龋应该成为今后口腔预防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儿童以及家长关于乳牙龋知、信、行的教育,加强健康教育项目的监测与评估;提供更多更好的能为广大家长和儿童普遍接受的保健项目,尤其是在卫生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做到早期检查、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控制儿童龋病的流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3-168.
[2]周春泉,梅银娥,卢秀兰.623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9):573.
关键词:肺结核;流行特征;监测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被列为我国法定重大传染病之一。全国第5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患者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1]。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结核病报告发患者数始终位居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前列。为了解和掌握苏州原三城区肺结核病的发病水平及流行特征,探讨结核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决策依据,现将原三城区2012年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资料来自"国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自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2012年三城区常住人口数101.98万)。
1.2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苏州原三城区2012年肺结核病例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地区分布、职业分布、时间分布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患者资料:登录 "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导出肺结核患者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人群肺结核三间分布特点。
2 结果
2.1全年报告病例情况 2012年苏州原三城区共报告肺结核病162例,肺结核病发病率为15.89/10万;其中涂阳患者74例,涂阳发病率为7.26/10万,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5.68%;涂阴患者88例,涂阴发病率为8.63/10万,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4.32%。
2.2地区分布 2012年报告的162例患者中,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是原金阊区,发病率为18.44/10万;最低的是原平江区,发病率为11.96/10万,各地报告发病差异有显著意义。(χ2=0.25,P
2.3时间分布 2012年1~12月均有病例报告,2月份病例最少,报告发病6例,占病例总数的3.70%;11月份病例最多,报告发病22例,占病例总数的13.58%;涂阳患者5月份呈现一个发病高峰,涂阴患者11月份出现一个高峰;各月份发病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4.35,P
2.4年龄、性别分布 从发病年龄看,随着年龄增长,结核病发病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5岁以下没有病例报告;55~64岁年龄组报告发患者数最多,占全年报告病例的20.99%,25~64岁年龄组报告发患者数69.14%。从性别分布情况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报告发病率为10.30/10万,占报告病例数的64.81%(105/162);女性报告发病率为5.59/10万,占报告病例数的35.19%(57/162);男女之比为1.84:1,差别有显著意义(χ2=1.78,P
2.5职业分布 2012年苏州市原三城区肺结核病职业分布,以家务、家政及待业最多,报告发病4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29.63%,涂阳病例21例,占涂阳总数的28.38%;其次是离退人员,报告发病31例,占报告病例数的19.14%,涂阳20例,占涂阳总数的27.03%;第三是工人,报告发病21例,占报告病例数的12.96%,涂阳11例,占14.86%;各职业病例分布见表3。
3 讨论
综合上述信息发现:2012年肺结核患者报告发病数较前两年(2011年157例、2010年158例)基本持平,与苏州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现情况基本处于小幅波动,相对平稳态势一致[3]。
从地区分布分析, 2012年报告的162例患者中,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是原金阊区,最低的是原平江区,可能与近年原金阊区辖区内卫生行政部门加大了综合性医疗机构的执法督查力度,强化了网络直报、转诊和追踪措施。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月份病例最少、11月份病例最多。涂阳患者5月份呈现一个发病高峰,可能是春夏交替,天气转暖,人们外出增多,使结核病发病进入了流行期,与国内结核病发病情况季节性分析情况相符(结核病的发病数在5月6日~6月30日为高峰期[4]);涂阴患者11月份出现一个高峰,原因或许为临近年末,为完成患者发现任务数而加大了行政干预力度。
2012年结核病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男性病例显著高于女性病例,这是因为青壮年男性社会活动活跃等因素多有关。国内外众多文献也有类似报道[5]。
从发病职业分布看,报告病例集中在家务、家政及待业、离退人员等人群,主要因为该人群体质差,基础性疾病如老慢支、糖尿病等有重要关系。主要防治措施:
3.1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trategy,DOTS),即直接面试下督导化疗,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最为经济、科学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在我国实施DOTS策略的近10年中,结核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控制[6]。
3.2加强综合性医疗机构疑似肺结核患者的发现、转诊,定点肺结核医疗机构的痰菌检测、痰培养提高肺结核病例的发现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加强行政干预、强化归口管理有效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7]。发现肺结核患者是当前控制结核病疫情的一个重要工作措施。
3.3要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使结核病防治工作能均衡发展,整体提高[8]。
3.4重点加强肺结核减免政策力度,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5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加强防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根据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我国近几年肺结核患者报告一直排在各类传染病之首。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控制高发态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黎霞,成诗明,陈明亭,等.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 :485-508.
[2]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
[3]蒋骏,李海.苏州市2005~2009年涂阳肺结核新患者登记情况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0,12.
[4]汪文新,刘晋洪,赵梅桂,等.我国结核病发病情况季节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15.
[5]黄玉,钟节鸣,陈彬,等,2010年浙江省结核病发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8):601-603.
[6]曾伟,张冬梅,凤翀,等.DOTS策略下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2003年9月1日以来,在该4家民营企业居住或工作的人员中,陆续有发热(≥38℃)或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生,我们以上人员作为本次调查的病例。
1.2 调查方法
用统一设计的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血做LP-PHA快速诊断试验进行筛查,部分症状明显病例采血和肛拭子进行沙门菌培养;对食堂和副食店从业人员采肛拭子标本进行大便培养。对该开发区自来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及2家企业的井水进行细菌学检测。
1.3病例确诊依据
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LP-PHA≥ 180,或血、肛拭子标本培养到伤寒、副伤寒杆菌者,作为确诊病例[1]。发热3d,体温≥38.5℃,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作为临床诊断病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4家民营企业均位于义乌市江东街道某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同一条路上,其中3家位置相连,另1家位于其对面。共有员工3 606人,其中98%以上是来自安徽、江西、四川等省份的外来流动人口,95%以上住在厂内宿舍。生产、生活饮用水主要由该工业园区内的自来水厂集中供应,其中2家企业同时还使用自备井水。4家企业均有食堂,实行分餐制,碗筷自行保管,供应开水。
自来水厂的水源取自于5~6m深的地下水,水抽入蓄水池内直接加氯消毒后向4家企业提供生产和生活饮用水。2003年6月后因长期干旱原取水口水源不足,则从水厂旁边的一5~6m深的水井同时取水,该水井周围环境卫生状况较差,边上有菜地、粪池和污水沟,沟内随处可见粪便等脏物。调查显示,10月8日自来水厂加氯器损坏,23d后修复,期间的水源水未经任何消毒直接向外供水。
2.2 疫情发现与确认
2003年10月30日,义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医院电话报告):某工业园区一企业最近有34人来体检,其中10余人有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 3人肥达氏试验阳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派出应急小分队赶赴现场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工业园区内与之紧密相连的其他3家企业也有类似病人出现,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判断这是一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经调查共发现病例22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62例,临床诊断67例。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人群分布 229例病例中,男性96例,女性133例,男女之比11.4,总罹患率为6.4%。其中本地人口发病1例,外来人口228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48岁, 15~24岁197例,占发病总数的86.0%。
2.3.2 时间分布 10月8日自来水厂加氯器损坏,11日出现首例病人,23日以后病人逐渐增多,于11月1日达到发病高峰(23例),10月30日加氯器修复,11月4日病例数开始下降,7日以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每天病人数少于4例,30日以后未发现新发病例,疫情持续时间达51d(见图1)。
图1 4民营企业甲型副伤寒发病时间分布(3日计
2.4 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采血和大便做相关检验,37例现症病例同时做血培养,结果LP-PHA≥ 180有148例,大便培养检出甲型副伤寒杆菌20例,血培养检出甲型副伤寒杆菌13例。对食堂及小卖部全部从业人员共47人均采集大便进行沙门菌培养,结果阴性。自来水厂水源水及4个企业管网水的细菌总数为120~140cfu/ml、总大肠菌群及粪大肠菌群均超过1 600个/100ml、沙门菌未检出。2家企业的井水经检验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3 讨论
本次4企业的爆发疫情经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依据临床特点和病原学检查,可以确定为一起由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的爆发疫情。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来水厂集中式供水污染,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病时间集中,发病曲线为单峰型,说明有共同的暴露史;且4企业间病例无共同的聚餐史和饮食史,但是均饮用同一水源水,即园区内集中供应的自来水。②病例分布与集中式供水范围一致,不使用该自来水的人群(包括4企业内不饮用该自来水的企业员工、附近不使用该自来水的其他企业员工、附近不使用该自来水的居民未见病例发生。③ 4企业所在的江东街道是甲型副伤寒的高发区,近几年该工业园区内曾发生多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可能存在较多的慢性携带者,自来水厂新增的取水口周围是菜地、粪池和污水沟,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及粪大肠菌群严重超标,说明水源水已严重污染。④ 4家企业内员工98%以上是来自安徽、江西、四川等省份的外来流动人口,经调查,工人大多存在饮用生水的习惯。其中车间内无开水供应的两家企业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另2家供应开水的企业,这可能也与饮用生水的人员比例不同有关。⑤ 自来水厂加氯器损坏后第4天出现首发病例,加氯器修复、按常规进行加氯消毒后第8天疫情得以控制。
本起爆发疫情流行时间长达51d ,一是因为自来水厂加氯器损坏后未及时修复,向4家企业供应未经消毒的已严重污染的水;二是早期病例出现后,诊治医院和企业内部都未依法及时向疾病控制部门报告,影响了疫情的及时处理;三是义乌市流动人口众多,生活饮用水严重短缺,居住、工作环境拥挤,卫生状况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加上连续干旱和气温较高,为本次伤寒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水源污染引起的爆发疫情屡见不鲜 [2~7]。本次疫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4家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采取政府、集体和个人投资的方法,及时构建科学、规范的饮用水供给网络;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集中供水单位和企业卫生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指导;供水单位应加强水源保护和水的消毒;企业要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另外企业和医院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也不容忽视。
4 参考文献
[1]孙昼,邓晶,俞月芳,等.一起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5):24~25.
[2]张昆照,龚俊平,袁辉,等.一起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1,16(5):190~191.
[3]郭影,薛浩,韩钦孝.一起伤寒爆发的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1,16(1):16~17.
[4]杨静淑,张云生,李继华,等.阿坝水族村一起水源污染的伤寒爆发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2,17(4):132~133.
[5]保洪伟.一起伤寒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疾病监测,2003,18(2):74~75.
[6]胡丹标,曹品元,黄美林,等.一起甲型副伤寒水型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4,19(2):61~63.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2.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55-01
【关键词】 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倒水中学暴发一起以眼红、发痒、灼热感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证实为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经专业人员调查所得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统计。
1.2 病例判定标准 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 h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眼刺激症状重、异物感、畏光、流泪可伴有发热、流涕、咽痛;主要体征: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伴有结膜下出血,多有滤泡形成。多数患者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病例之间常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基本情况 该校为全日制、半封闭式乡镇中学,位于市区西北约30 km,学校位于倒水街公路边半山,有七、八、九3个年级25个班,共有学生1 485名(男生735名、女生750名),每班学生50~60名不等,教职员工100名。学生为内宿生,均为本镇、本村人员。校区宽广,有3栋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校内绿化环境及自然环境较好,但学生居住条件较差,男、女学生共住一栋楼,一间宿舍住16~36人不等,宿舍内环境较为脏乱、通风差。学校所在乡镇和学校近几年未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暴发事件,其他传染病发病呈常年发生的水平。
2.2 流行特征
2.2.1 流行概况 学校从9月6日起出现首例患者至9月30日末例病例为止,共报告发病146例,罹患率为9.83%,所有病例均为学生,无死亡病例,教职工无发病。疫情波及村镇,引起多人发病。
2.2.2 时间分布 首例发病于9月6日,末例病例于9月30日,流行期25 d;病例主要集中在14-19日,占总病例数的77.40%,为流行高峰。
2.2.3 年级分布 各年级均有发病,七年级发病60例,占总例数的41.10%;八年级发病58例,占总例数的39.73%;九年级发病28例,占总例数的19.19%。七、八、九年级的发病率分别为11.83%(60/507),11.91%(58/487),5.70%(2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
2.2.4 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12岁,最大17岁,以14~15岁发病最多,共98例,占总发病数的67.12%。男生发病122例,罹患率为16.60%;女生发病24例,罹患率为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7,P
2.3 临床特征 病人临床症状较轻,起病较急,表现为眼睛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结膜单发或双发充血等。
2.4 暴发原因 本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主要因为病例发生后没有及时报告,对病例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上学生住校内宿,居住密集,环境条件差,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在学习、生活上密切接触,增加了感染机会,是造成暴发的重要原因。
3 疫情处理
2007年9月13日,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即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主要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开展疫情日报告制度,进行疫情动态监控;(2)发病学生回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接触感染;(3)主动搜索病人,及时收集学校周边村镇的发病情况,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和处理;(4)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对学生寝室、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及学生个人洗漱用具进行消毒,清洁学校环境卫生;(5)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教室、寝室、周围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并要求教室、寝室要常开门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过以上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4 讨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新型肠道病毒70(EV70)、柯萨奇病毒A24变种(CA24v)感染引起的,以显性感染为主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后,95%将会发病。本次处理结果虽无实验室检测依据,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特点,综合分析认为是1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流行。造成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有:(1)疫情报告不及时,失去了早期采取措施的机会[1]。9月6日就有学生发病,但未采取防制措施,造成大量续发病例出现,未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2)传染源未及时隔离。疫情初期学校未能进行晨检,学生带病上课,从而造成传染源在校内持续存在,续发病例不断出现,同时该校许多学生来自同一个村镇,虽然发病学生回家隔离治疗,但健康学生回家后仍常有接触。(3)学校人口密集、学生宿舍内环境脏乱、居住条件差,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提供了传播条件。(4)学生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普遍易感,缺乏抵抗力。(5)男生天性好动,卫生习惯比女生差,是造成男生发病比女生多的主要原因[1]。
学校是学生聚集场所,学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一旦有传染源侵入,极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和蔓延[2],甚至暴发流行[1]。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3],依据《学校和幼托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切实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1)建立、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2)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要高度重视疫情监测和晨间检查工作,发现疫情苗头及时报告[3];(3)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保持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做好通风消毒工作,是切断学校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4)加强对学生卫生宣传教育,普及防病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5)教育学生开展日常性卫生工作,防止类似疫情发生。
5 参考文献
[1] 朱名树,孙长喜.竹山县擂鼓中学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调查处理报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28-29.
[2]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案例与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这项调查发现,那些肥胖的受调查者死于癌症的可能性,要比体重正常的人高出21%,而超重者面对的风险,也比体重正常的人高6%。
调查还发现,肥胖者罹患的癌症以结肠、直肠、乳腺、卵巢、子宫颈、前列腺癌和白血病为多。
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每当体重指数(BMI)增加五点,癌症死亡的风险就增加9%。而此前的调查已经发现,对白种人来说,一个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增加5%,癌症风险就会增加10%至60%。
目前,亚洲的癌症病患有620万,与之相比北美为160万,而欧洲为340万。
研究人员说:“在亚太地区的人口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死于癌症的风险已经有了明显增加。”他们的调查报告周三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
帕尔领导的小组认为,“为了防止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癌症的负担,急需在亚洲实施应对肥胖流行病的新战略。”
解读/鲁湾
欧洲人在研究亚洲人的肥胖问题,亚洲人都干什么去了?是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亚洲人还没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而欧洲人已经经历过这个阶段,回头看看亚洲人后来居上,切身体会地发出警示。其实世界肥胖冠军依然是欧洲人,他就是48岁英国人保罗・梅森,今年体重445公斤。中国第一胖重庆人梁用才仅仅225公斤,只是保罗・梅森的一半。
但是,专家说了,中国人虽然还没有人家胖,但胖的不是地方。外国人人高马大,浑身上下都是肉,胖得匀称。许多中国人站到体重秤上,指数可能没有老外大,但腹部凸出。这叫苹果形身材,很可能脂肪都堆积在内脏器官,危害更大。在相同体重指数下,中国人体内脂肪含量比欧洲人高,即使看起来没那么胖,很可能已经超标了。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体重指数,对中国人来说一般要降一个数量级。欧洲人体重指数可以达到25,中国人体重指数不能超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