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贷工作报告

信贷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27 14:2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贷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贷工作报告

第1篇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信贷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2014年11月,我信贷部累计发放贷款107,630(自改)万元,累计收回贷款107,091(自改)万元,贷款余额100,153(自改)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0.18(自改)%,全年贷款增幅达0.54(自改)%,存贷比60(自改)%,全年新增贷款57,580(自改)万元,新增贷款结构调整50万元以下贷款31,578(自改)万元,占比54.84(自改)%,50—500万元贷款10,102(自改)万元,占比17.54(自改)%,500万元以上贷款15,900(自改)万元,占比27.6(自改)%。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4,848(自改)万元,不良占比4.84(自改)%,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938.7(自改)万元,不良占比0.94(自改)%。现金收回上年不良贷款139(自改)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3(自改)%。

(二)信贷部主要工作成绩

自年初以来我信贷部尽职审查贷款600(自改)笔,退回信贷员重新调查20(自改)笔。调整以前年度发放贷款用错科目56(自改)笔。按照规定调整中长期贷款利率19(自改)笔。重新对信贷档案进行整理装订,登记造册,共计整理560(自改)份。完善抵押质物交存领取流程,控制操作风险。建立新的信贷业务流程,加快贷款发放速度。建立前台信贷员电子管理台账,督促每位信贷员管好每一笔贷款,防范风险。做好信贷报表的填报工作,便于领导及时掌握信贷资产状况。建立了《贷款报审登记簿》(自改)、《信贷档案清册》(自改)、《档案资料调阅登记簿》(自改)、《合同签订登记簿》(自改)、《银行承兑汇票台账》(自改)、《抵质物登记簿》(自改)、《信贷流水台账》(自改)、《信贷员管理台账》(自改)等8个登记簿,通过全年的实践,从目标确定到考核管理,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已初步形成。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目前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仅仅依靠资信信息系统来防范风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建立自己的客户信用档案、信用评估体系,并在法律的保护下,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也要同步加强,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强化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以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考核机制,与信贷员收入挂钩

年初以来,我信贷部领导非常重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为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信贷工作。具体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形成管户信贷员制度

对小企业部和公司部按照贷款金额进行划分,100万(含)以下的贷款由小企业部管理,100万元以上的贷款由公司部管理。再将所有贷款按户分到每个信贷员管理,一笔贷款由调查、发放到收回都由一个信贷员管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明确贷款管理责任。

2.建立管户信贷员台账

按照每位信贷员管理的贷款户数建立详细的电子台账管理,后台人员每天对每位信贷员管理的贷款进行登记,督促信贷员对该笔贷款进行例行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做好该项工作,后台人员将对信贷员发出相应的通知书,并从通知书发出当日开始计扣绩效分。这一措施更好地调动了信贷员的积极性,主动积极地管理好手中的贷款,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又提高了我部的信贷资产质量。

3.季末考核前台信贷员绩效

季末将根据信贷员管理的贷款笔数、收息率、不良贷款率、发放贷款笔数、以现金收回贷款笔数对信贷员进行考核,将信贷质量的好坏与信贷员工资收入的多少进行挂钩,较好地调动了信贷员积极性。

(二)转变风险观念,加强风险防范宣传

“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宣传”是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的第一要务。因此,今年以来我部借助市场调研和咨询机构,正确分析潜在市场和群众认知度,组织员工自上而下的学习、推广与自下而上的分析、认识结合起来,对比发展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的优势,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业务。同时,还要借助各种媒体加大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信贷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充分利用目前县域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的大好形势,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宣传,通过宣传,向农村种植大户,养殖户以及城镇工商户、市场经营户等推介自己的金融产品。另外,我部根据“三农”经济的发展,及时拓宽市场,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发放额度,充分满足农村更多微小企业及经济组织的融资需求,把信贷业务打造成为了老百姓服务的“绿色贴心银行”。

(三)创新业务种类,在惠农中培育市场

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仅仅依靠目前单一的依托存款开展业务,是难以实现今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因此,我部紧跟市场需求,扩大业务品种,更新业务产品,逐步开发适应“三农”经济活动需要的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个人贷款业务、居民教育储蓄、个人信用卡业务、个人支票及其它的个人金融中间业务。办理个人金融中间业务通常不需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收入也不受存款规模的限制和影响。同时,我部个人中间业务还具有产品种类丰富、客户群体分散、金额相对较低、大大降低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等优点,应该说是最具成长力的业务。

三、存在问题及下年度工作打算

2014年,我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总行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信贷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二是考核办法出台后,没有信贷员因为某项工作没有做好而被扣分的,是因为信贷员对考核中的有些项目不适应,因此也没有执行。

在新的一年里,我部将根据总行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执行力,严格执行信贷考核办法,提高信贷员的业务素质。

2.举办专题培训,使信贷员掌握我行相关信贷政策。

第2篇

政府工作报告在确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时特别指出,“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目前,政策转型已进入快车道,未来政策调整会围绕转型来进行。

政策退出:前紧后松

从字面上看,2010年宏观政策取向仍然是“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实际内容已经发生改变,刺激性政策退出势在必行。这是因为:1.经济已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区间,如果不对应对危机的大力度刺激政策做出调整,经济有可能走向偏快或过热。2.应对危机中大量投入的流动性如果不回收,将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3.去年政府为保增长制定的刺激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失衡或不合理性,比如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等问题。今年会有很多的政策调整,上半年相对密集,下半年逐步转向平稳,全年可能呈“前紧后松”。

货币政策面临调整

首先,公开市场操作强度将加大。由于2010年央票到期所释放的基础货币数量巨大,超过经济体所需要的合理的货币数量,因此,未来央行需要对此进行大量的对冲,未来公开市场操作的强度将非常大。(见图1)

第二,存款准备金调整将常态化。作为调节流动性的重要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情况。2010年由于贸易顺差继续存在,FDI将有所增长,以及境外资金流入国内,需要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过多的流动性,为此,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将常态化。

第三,信贷政策已经转向正常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广义货币M2增长17%,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两个指标均明显低于2009年水平(2009年末M2同比增长27.68%,全年新增信贷9.59万亿元)。相比较2009年“极度宽松”的信贷状态,2010年信贷总量已经有所收紧,转向正常状态。同时,信贷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以促进结构转型的需要。比如,“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提高涉农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增速和增量、支持和扩大消费信贷和绿色信贷;同时,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第四,两会后加息窗口将逐渐打开。目前已经到了进行利率调整的转折点。主要原因是:从目前经济增长态势看,宏观经济景气继续向好,经济已基本回到了危机前的正常增长状态。但从利率水平看,目前我国一年期利率整体上处于一个历史低位水平上。此外,预计通货膨胀的趋势是上升的,如果保持现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可能出现持续负值,这将导致经济过热和加重产能过剩。因此,利率也需要回归到中性水平。预计2010年将加息54个基点,加息时间窗口在“两会”后将逐渐打开。(见图2、图3)

最后,人民币对美元将小幅升值3%~5%。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因素将促使人民币升值。首先,2010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的情况下,外需将改善,这将拉动中国出口,中国出口增速明显回升,存在一定的超预期。其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长期升值有助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最后,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加大,危机过后,重提人

民币升值的论调在抬头。人民币可能小幅升值3%~5%,人民币升值开始的时间可能在二季度或三季度。

积极财政政策重点转向促进结构调整

2010年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较2009年继续增加1000亿元,绝对规模仍有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相对比例大约为2.8%,仍处于高位。这预示着2010年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依然是积极的,但政策内涵已有所变化,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关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运用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工具,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从两会后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财政预算来看,与2009年相比,商业服务业、国土气象、国债付息、环境保护、“三农”等五个领域财政预算支出增幅最大,增速分别为38%、37.6%、22.7%、16.2%、12.8%。其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民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公共安全在内等公共性支出也高于中央财政预算支出平均增速。财政支出的变化反映出政府对于保障民生、治理环境的决心与态度。

从财政预算收入结构看,2010年财政预算收入中增长较快的包括:车辆购置税、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出口退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5%、10.3%、10.1%、9%、7.4%,均高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6%。前两项税收车辆购置税和增值税恰恰是2009年减税的重点,这说明政府结构性减税能够有效地“做大蛋糕”,使得税基进一步扩大,在降低企业负担的同时,也不会对财政收入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从两会提出的2010年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来看,未来财政政策还将延续保民生、调结构的大方向,加大对落后地区以及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调整居民个人所得税,深化增值税转型,同时择机开征资源税和环保税。结构性减税将取代大规模投资成为宽财政的代表,并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实施推进。

首先,在企业端,减轻中小企业税赋政策已经展开。截止到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户,约为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高税负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开始陆续实施。例如国税总局等三部委2009年12月底宣布,从2010年开始,小型微利企业还将获得一年期所得税优惠,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其二,在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方面,个税调整成为财政政策新着力点。根据谢旭人在财政年度会议上的报告,2010年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积极支持收入分配等改革,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再次提上日程。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可能通过提高起征点,简化征收层级,降低各档税率,扣除标准动态化(扣除时考虑CPI变化)等方式进行。以提高个税起征点为例,目前收入在2000~3000元/月人群占总工作人口比重25%左右,个税起征点上调1000元将使得这部分人群增加可支配收入75元,以城镇人口中适龄工作人群占比70%计算,财政收入将减少175亿元。

其三,未来增值税转型还将继续深化。具体以扩围降率的方式进行,将更多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同时适度放宽抵扣标准,辅以适当降低费率,最终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同时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服务业税赋将有所下降。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010年工作计划》,增值税立法成为年内力争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增值税的进一步转型值得期待,这也将对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一定的支撑。

最后,目前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资源税改革有望加速。2010年财政年度报告明确指出“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近期表示,“资源税从价计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央有关部门已就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达成共识。”随着各部门逐步统一认识,资源税改革方案有望近期出台。资源税改革将重点从征收方式着手,如从量计征改为从量与从价复合计征,改定额税率为比例税率,改按开采量或销售量计征为按资源储量、回采率计征。

分类型看,煤炭和矿石资源税可能会先行推出,5%左右的税率将带来资源税4~6倍的增长。石油石化行业由于已经征收了暴利税,如果征收资源税可能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因此最终可能采用以资源税替代暴利税的方式进行改革,两者相抵后,行业整体税收略有增长。2009年全国资源税收入接近330亿元,假设资源税二季度出台,平均从价税率5%左右,对应税收增长5倍,则相关行业将会多支付资源税约600亿元。

区域政策:重点锁定和四省藏区、新疆、海西经济区、珠三角

区域政策仍是2010年经济政策的重点。自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12个区域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后,2010年区域政策从国家层面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培育多元化经济增长极与关注重点区域发展相结合。并将今年的重点锁定在和四省藏区、新疆、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等具有特殊政治经济背景的地区。2010年,区域重点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而且对遏制、、推动内陆与港澳地区、内陆与台湾地区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预计这些区域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将会取得快速发展。(见表1)

产业政策: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重点,新的产业调整思路把引入创新型产业放在了重要的战略高度。而且,从2010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目前已有20多个省或直辖市将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列入其2010年政府工作。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成为继4万亿投资后下一个引发投资的热点。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环保总局等相关部委将会密集地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金融财税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见表2、表3)

三大需求:消费加力,投资在建优先,出口重平衡

2010年三大需求政策侧重点呈现明显的转变:消费政策重在多项政策支持;投资政策重点体现在建优先,确保续建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出口政策重点由“保出口”转向国际收支平衡。(见表4)

焦点领域相关政策

第3篇

从紧政策基调、从紧货币政策不变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08年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国家在综合考虑最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之后对宏观调控基调的最新判断,将决定全年的宏观调控基调。

在关注总体政策基调的同时,一些调控的细节也同样值得关注。首先是调控的目标。尽管调控目标是指导性的,并没有太强的约束力。同时从过去的情况看,实际的经济指标和预期目标往往有较大的偏差,但是我们还是能够调控目标的变化方面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而这将是全年政策的重点。今年的调控目标在坚持GDP增长8%的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有两点变化(见表1)。

一是通货膨胀目标从过去几年的3%提高到4.8%,有大幅度提高。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正在从高增长、低通胀走向高增长、高通胀,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表明了国家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

二是就业目标略有提高。今年制定的新增就业人口数是1000万人,比去年目标提高100万人;今年制定的失业率目标是4.5%,比去年目标低0.1个百分点。我们认为2008年实现这一就业目标应该问题不大。

其次是调控的工具。双防要解决的是总量型问题,主要由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承担这一职能,财政政策和其它政策主要起到配合的作用。在去年中央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改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何谓从紧的货币政策引起广泛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含义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贷款不超过去年;2、M2增长速度不超过去年;3、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不超过去年。这里的"从紧"更多地是指结果,而不必然是政策力度的加大。实际上根据我们判断,除了汇率升值幅度从去年的6.5%加快到8%-10%之外,2008年准备金率将提高3.5个百分点,利率提高0.81个百分点,力度都将小于去年的水平。

从紧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表现在财政扩张力度的缩小。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央预算赤字为1800亿元,比去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为300亿元,将比去年减少200亿元。

有保有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7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这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计划投资额巨大,换届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强烈,国家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的判断是"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将坚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通过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三个途径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总量和结构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扶持的重点是三农、电力、交通、通信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领域以及中西部地区建设。在投资增速回落,消费增长稳定加快的背景下,消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减弱,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有望从投资、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见图1)。

二、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向低消耗低排放的集约式增长转变。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存量入手,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实施节能减排。根据政府工作报告,问题比较严重的电力、钢铁、水泥、煤炭、造纸等行业仍将是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

2、从价格机制入手,通过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来约束企业行为。这是影响改变企业生产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尽管由于通胀的影响,改革的进程会比预期的慢,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为了推进资源税费改革方案,国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一待时机成熟,便有可能推出。同时,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也有望在今年提高。

3、从扶持政策入手,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将达到1134亿元,比去年增加134亿元。同时,政府采购以及信贷资金也将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根据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的表态,有助于风险投资退出的创业板将在两会之后推出。可以预期在2008年,真正有意愿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的政策环境将有明显的改善。

民生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相关行业面临投资机会

今年政府支出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的投入力度将明显加大。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增加到1562亿元,比去年增长45.2%。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从而在全国城乡普遍义务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也将有明显提高,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城市;对于农民来说,今年将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两年内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2762亿元,比去年增长19.9%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过去3年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国家将再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在住房方面,国家将进一步强化住房保障体系,改变过去过于强调住房市场化的弊端。根据建设部的有关表态,国家对现阶段的住房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朗的政策取向:低收入家庭主要通过廉租房解决,以经济适用房作为配合;中等收入家庭主要通过限价商品房和经济租用房的办法解决;高收入家庭主要通过市场解决。在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的同时,2008年政府政策的重点是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在通过土地、规划引导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的同时,财政投入也将明显增加。今年中央财政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将达到68亿元,比去年增长33.3%。

第4篇

今年的“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绝不能“脱实向虚”,而是要把实体经济做实。因为,实体经济转差,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同时也认为去年中国采取的一系列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不是量化宽松,主要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负债杠杆率。

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政府工作报告重新简述了“新经济”。“新经济”覆盖面涉及第一(农业)、第二(工业)、第三(服务)产业,不仅仅是指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端运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及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第一产业中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等。因此,“新经济”就是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此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可以看到,今年两会改变了以往的思路,让整个中国的金融改革放缓,强调金融不能够“脱实向虚”,强调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并具体地列明要发展的产业及行业。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这也让今年中国货币政策再度宽松有了更大的理由。

不过,放缓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步伐,让中国金融市场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这没有错;特别是强调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更是重要。而且这一点多年来一直在强调。但是,为何这些年通过过度扩张的信贷政策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就是不流向实体经济?为何金融市场就是要“脱实向虚”?

其实,这些年来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只要市场运作,信贷最宽松,其资金一定会流向高利润的地方,要改变这种利益的驱使是不可能的。试想,房地产开发可能是几十、几百倍的暴利,那么哪一家企业愿意去从事实业生产?我上课时,有学员告诉我,他们企业炒作几套住房就高于他做主业一年的利润,他们岂有心思把主要资金放在做主业上?而房地产开发暴利,一定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房地产。比如目前有2000多家P2P企业,它们的资金流向就是房地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弱势企业及行业要获得资金肯定是不容易。

二是住房的性质没有清晰界定。住房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房地产投资既是金融也是实业。如果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住房税收制度对住房的性质作一个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个市场最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投资为主导的金融市场。因为,住房投资投机炒作者对住房的出价永远比消费者要高,从而把绝大多数消费者挤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住房市场看上去是实体经济,但实际上完全是一个金融市场。因为,这时进入住房市场购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购买之后如何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比如,当前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疯狂,就明确是一个投机炒作金融市场,这是一个完全的金融问题而不是实体供求关系问题。如果政府的政策不能够对这个市场进行严格的区分,那么中国的金融市场要不“脱实向虚”是根本不可能的。目前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互联网金融爆炸式的增长都把资金推入房地产投机炒作,就是因为房地产投机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活动。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第5篇

1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今年上半年,我国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政策也不断出台,但离预期效果仍有一定距离。

现状描述:

总理曾指出,今年将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上半年所经历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一季度,人们还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而担心,但到了二季度,却开始对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忧心忡忡,前后反差之大,超过历年。

在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工作力度始终没放松,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防止房价出现过快上涨;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清理力度;调整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新非公36条;出台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就实际效果来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预期目标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如,“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十一五”计划前四年,经过努力,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在降低单位GDP能耗方面压力仍较大。

专家点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今年上半年,最大的进展是转型成为市场共识,都充分意识到原有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同时整个转型的方向和政策框架已经较为清晰,但是具体的政策落实需要时间,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经济学家张卓元明确表示,中国经济面临很多两难问题,如果不拿出“铁的手腕”,要想彻底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另外,我们也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巴曙松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表示,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企业营销重点从外需向内需的转换,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很大的努力。

对于今后的政策走向,专家表示,后危机时代,调结构势在必行,目前来看,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压力较大,相关政策措施仍不能放松。

2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同时强调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今年以来,我国CPI涨幅节节攀升,引起业内关于通胀的担忧。如今已到年中,关于上半年的物价走势,有关专家普遍认为仍比较乐观,全年来看实现CPI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困难不大。

现状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CPI涨幅3%左右,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事实上,对于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有分析人士一直有疑虑。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实施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去年也投入了天量信贷,这使得许多专家担忧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来临。

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5%,2月上涨2.7%,3月上涨2.4%,4月涨幅达2.8%,5月则超过3%的警戒线,达到3.1%。多数学者认为,今年上半年物价涨势尚属稳定,国家对物价的调控措施十分得力。

事实上,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看来,5月份我国CPI之所以有较大幅度上涨,关键原因在于食品价格上涨以及翘尾因素影响,5月份CPI环比呈下降趋势,当前以及今后价格上涨压力有缓解趋势。

今年6月,发改委曾在一月之内6次发文,针对价格问题做出反应,表明有关部门对于物价问题的重视。

专家点评:

经济学家王小鲁认为,未来几个月我国仍然面临通胀压力。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做了一些调整,信贷投放看来也在放缓,全年CPI有可能突破3%,但估计不会太高。目前南方自然灾害较为严重,有可能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但是估计对整体物价影响不会太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今年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问题不会太大,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执行力度没有去年那么松,房地产调控也出台了不少措施,这些措施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状况产生了影响。 张永军认为,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7月份前后稳定在4%左右应该问题不大,目前来看整体价格走势比年初预计的情况要好一些。

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国务院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总理还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现状描述:

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1.9%。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的评价是,国民经济回升的好势头进一步发展,开局良好。

目前,我国上半年的GDP数据还没有公布,但专家普遍预计,总体上应该保持了回升向好的势头。

6月25日~26日,总理在杭州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

专家点评: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之所以这一项能得到较高分数,是因为“只要出口没有太大意外,中国经济就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他说,今年与2009年不同,当时,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是负3.6个百分点,即便是这样,2009年全年的GDP仍然保持了8.7%的增长。“而今年出口对GDP的贡献起码会是正值,全年的增长数据不会太差。”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认为,自从二季度房地产行业调控开始后,GDP增速就明显回落,这说明之前的高增长是不健康、不真实的。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GDP保持高增长有一定难度。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时至年中,随着央行日前宣布进一步推进汇改,以及随后市场的一系列表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合格的“中考”成绩。

现状描述:

2008年年中到今年6月中旬,人民币一直“盯住”美元,对美元中间价维持小幅盘整态势。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符合我国经济的自身利益,有助于我国经济较快的实现稳定和复苏。

而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已趋于平稳,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为此,央行新闻发言人6月19日发表谈话,表示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市场对此反应积极,宣布进一步汇改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在即期市场一度上涨0.45%。

宣布进一步推进汇改以来的几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充分体现了“增强弹性”的汇改意图,同时人民币并没有形成单边升值的一致预期,也符合央行关于“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的表态。

据记者计算,上周一至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0.54%,期间经历中间价大涨296个基点、回调122个基点,而后又大幅攀升204个基点的行情。即期市场中,人民币走势也呈现双向波幅扩大的态势。

专家点评:

综合几位专家的打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取得了75分的平均成绩。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要达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第一步要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人民币比较紧地“盯住”一篮子货币;第二步是在紧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基础上加大双边浮动;第三步是不再盯住一篮子货币,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准。 他认为,目前人民币刚刚开始第一步。从改革的方向上,可以给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打80分。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主任陆前进则表示,目前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难度很大,因为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结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等多方面因素。他建议将实际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最终目标。

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未来数月,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下,可能会有更多资金流入中国,但如果央行能够成功地在外汇交易中实现汇率双向变动,则热钱流入可能会被抑制。短期来看,伴随着汇率调整,有关部门可能会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

5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广义货币(M2)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专家认为,上述目标仍属适度宽松,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就上半年情况来看,专家给这一目标的执行效果给出了77的平均分,且认为全年执行效果与目标值将无太大偏离。

现状描述:

今年1~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万亿元,与此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幅也逐月降低至5月的21.0%,逐步向17%的目标靠拢。

按照监管层“3322”的季度信贷投放节奏要求,上半年新增信贷投放量将占据全年目标的60%左右,即4.5万亿元,不过1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2.6万亿元,超过计划投放量3000多亿。据称,这一超出额度被要求在2季度予以消化。

而为对冲银行流动性,控制信贷投放节奏,且考虑到外汇占款一度大幅增加等因素,央行分别于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三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增至17%,距离17.5%的前期最高点仅一步之遥,与此同时,央行还多次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二季度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控制的升级,以及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码,也使得商业银行对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与目标趋于一致。

具体来看,二季度信贷投放节奏得到了更好控制,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740亿元,5月进一步下降至6394亿元,即前五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投放累计为4万亿元。目前央行还未公布6月份数据,据专家预计,6月人民币贷款偏差幅度不会太大。

对今年上半年政策实施效果,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给出了最高分90分,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也给出了80分的较高分,但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则认为,上半年执行情况中规中矩,并给出了60的及格分。由此,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平均得分77。

专家点评:

鲁政委认为,整体而言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较好。但他认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可进一步加强。同时,货币政策使用工具的灵活性以及使用的力度和节奏均有进一步改善空间。

他认为,实际上4月底就开始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但5月央行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力度把握出现偏差,且一个手段的持续使用也值得商榷。 不过,鲁政委认为,从1~5月的数据来看,今年总量目标以及投放节奏预计能达到年初目标。下半年,如果央行判断未来一两年经济稳健复苏,即经济增速不低于9%,那么在物价上升的情况下,可能会加息。

刘煜辉则认为,央行无论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公开市场操作都较为被动。他认为,按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央行应提早加息,去年四季度就应该有所表示,或最迟至今年1季度,但因各种因素未加。不过他还是认为,今年货币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与年初设定的目标不会有太大偏差。

6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已悬崖勒马,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初现,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没有达到,这道考题得分算及格,可以打60~70分。”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说。

对此,著名土地专家邹晓云也持相似看法。他认为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还未走入正轨。

现状描述:

国务院4月17日出台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新国10条”。自“新国10条”出台以来,各地住宅成交量普遍大跌,房价大幅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涨幅创14个月来新低,环比上涨0.2%,涨幅比4月份下降1.2个百分点。二手房价更是率先回落,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 从土地市场来看,也出现了向理性回归的趋势。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5月份全国70个重点城市住宅用地成交188宗,环比减少14%,同比减少11%;成交土地面积134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3%,同比增加11%。

专家点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房地产市场距离“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仅从近乎于零的成交量来看,就是明显的“病态”。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若想实现目标必须强化更深层次的改革。 此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空前,但许多政策(如北京的限购令等)是临时性的,并没有解决楼市的根本问题。因此今后必须在住房制度、财税等方面深化改革。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则表示,为避免出现市场长期观望的僵局,上海市的有关调控细则和房产税等政策不应长期悬而不决,他呼吁政策早些出台。同时,他鼓励开发商快点降价,“退一步,海阔天空”。

7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境资源税改革一直是政府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工作,可喜的是,这方面工作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现状描述:

据本报记者了解,居民阶梯电价方案已经在征求意见。而近期,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已经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也已率先在新疆进行。

关于深化资源价格改革领域,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扩大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推进资源税改革。改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

而5月底国务院同意并公布的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又进一步将其具体化,包括:出台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实施办法,简化电价分类结构,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等。

专家点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过半,资源价格改革领域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包括已经公布方案的领域和尚未公布方案但是确有积极进展的领域,应该说进展状况不错,可以获得90分的评分。

林伯强认为,居民阶梯电价方面,已经征求各方面意见,下半年出台可能性很大。而水资源价格机制改革下半年也有望推动。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能源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彤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政策建议各方面已经提了很多,最重要的在于政府有实质性的举动。

8稳定发展对外贸易

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与外部市场关系最为密切的对外贸易,在2009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发展对外贸易,而着力点在于“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

具体而言,商务部将今年进出口目标定为:货物贸易实现同比增长8%,服务贸易同比增长10%。除了保证一定的增速外,更要注重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现状描述:

从前5个月的外贸数据看,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4%。

“拓市场”方面,在巩固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上半年,我对新兴市场的外贸明显加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双边贸易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东盟自贸协定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表现出色,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调结构”方面,6月中旬,有关部门宣布,包括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化工产品等在内的406个税号商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全部取消。这一力度空前的调控措施剑指“两高一资”产品,突显我国决策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促“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的决心。

“促平衡”方面,1~5月,我国实现出口5677.4亿美元,增长33.2%;进口5323.5亿美元,增长57.5%;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下降59.9%。在出口增幅持续进口的状况下,我国外贸顺差持续收窄。

专家点评:

综合专家的评价,上半年外贸政策实施情况得到了75分的得分。专家普遍指出,外贸增速、保份额的目标完成得比较理想,但调结构、促平衡作为长期目标,短期内实施起来略有困难,并且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引导性政策。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由于2009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全年外贸实现增长8%目标,和2009年相比是毫无悬念的,事实上,今年全年的外贸增长大致能保持在20%左右,“我们始终坚持‘前高后低’的判断,到四季度外贸增速会有明显的回落。”

国务院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胡江云也认为,虽然下半年的外贸增速较上半年会有下降,但全年8%的增速没有任何问题,他也坚持“前高后低”的判断。 但对于调结构的任务,霍建国和胡江云都表示还有待加强。

目前虽然有为了节能减排,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但是专家认为,政策应该有保有压,在压一头的同时,政策缺少对应该鼓励环节的引导。 霍建国说,因为调结构不是说出来的,一定要有引导性的政策。最理想的是,政府把调结构的一些自己省下来用于支持外贸结构调整,例如对品牌创新、营销网络建设、企业走出去都可以加大一些支持的力度,这样效果会更好。

9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制定一系列规划思路。

事实上,作为“十一五”的最后一年,2010年区域经济概念仍然热度不减,上半年海南国际旅游岛、长三角等多个区域振兴规划获得批准。

专家指出,今年仍将是区域规划成果累累的一年,从年中情况看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问题不大,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在不断推出区域规划的同时,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更要稳中求精。

现状描述:

对于上半年我国区域经济规划批复的进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认为可以打80分,他指出,今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是将局部热点强化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动前所未有的积极,在经济总体走向尚未明朗化的时刻,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形势有非常好的推动意义。

陈秀山认为,和历年相比,今年我国区域振兴规划推出的频率很高,涉及的空间层面很多,总体上应该能达到年初预定的目标,一些区域甚至会超过年初目标。

专家点评:

当然,对于今年的区域规划推进进展,专家也提出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我国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虽然立意很好,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势必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国家目标与各级地方行政政府目标可能会不一致,需要很多协调。

对于今年区域规划落实情况,因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振兴规划还是很有必要的。但从现状来看,国家近两年出台的区域规划已经很广,下一步应该是怎么完善落实已有的规划,真正实现区域振兴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再增加数量。

据有关专家透露,接下来还有京津冀都市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规划陆续出台。其中包括成渝经济区等区域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区域规划。

10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现状描述: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已经发行438亿元地方债。由于赤字规模是全年的安排,目前还不能看出全年赤字水平,但从去年的情况来看,财政赤字水平达到了年初设定的目标。

结构调整上,为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降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财政部日前取消了406个税号产品的出口退税。与此同时,为继续拉动消费,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执行期限延长。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财政部出台了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财税政策,启动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在新疆试点资源税改革,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前5月全国财政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方面的支出也增加较多。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方面,财政部及相关部委正在积极细化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专家点评: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研究员张德勇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首先是体现在保增长上,从一季度的GDP可以看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回到正轨。 在看到得分点的同时,专家也指出,财政政策在一些题目上也不应该“失分”。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拉动投资和消费,从扩张性政策实施以来,财政政策对投资的拉动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但对消费的刺激还不够,尤其在上半年投资空间减小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刺激力度不够,拉动作用也不如对投资的拉动有效。

第6篇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摘自

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包瑞嘉):“以人为本”是崇高的理想,中国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努力将其变为一项政策,是一大进步。强调人的尊严,首先要消除贫困,使人民过上好日子,但其它方面也应关注。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产阶级是任何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重视民生,应致力于中产阶级的成长,建立一个消费社会。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现在出口面临贸易保护主义障碍,中国应利用这一时机,促进内需。比如说,去年是“家电下乡”,今年应考虑建造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房子。中国如果能采取重视民生的社会政策,就有望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并为中国今后稳健的政治改革奠定基础。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总监李文: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缩小贫富差距。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现在中国政府听取民意,在政策上特别重视民生,值得肯定。要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从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意识上入手。如果能把民生问题作为官员施政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解决民生问题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摘自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韩国北方圈交流协会理事长丁海勋:中国的社保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中心,个人的工资成为社会保险金的基准,因此个人工资的差距延伸为社会保险的差距,使得社会保险制度既无法充分承担安全网作用,也不能发挥再分配的功能,反而隐含着加大贫富差距的可能。社保制度改革首先应扩大普遍性。不管是农村人口还是城市人口,不管用人单位的所有制度,不管有无职业,均应享受社会保障的惠泽。此外,还要加强社保再分配的功能。再者,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险发放的额度也应提高。应建立由国家主导、社会保障、适合于中国现实的制度。

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副院长克莱顿·杜布(杜克雷):目前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税收调节是各国重新分配财富的普遍做法,政府应提出更为完善的税收制度,使富人缴更多的税收,以缩小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经济研究员郭生祥:中国30多年的市场放开是逐步的,始终是先针对部分人的,这自然需要在分配上给予抚平。当然,实行最低保障不能冲击社会差异这个现实。此外,国有资产的产权和利润分配,要通过立法监管,防止国有变为人所有,否则不如直接将国有资产利润直接纳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工资是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应从私有企业开始,从劳动合同法入手,以建立农民工工会的谈判能力为手段,以消除农民工歧视性身份为政治保障,提高农民工工资。

“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摘自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丁海勋:中国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增加更多人受教育的权利、培养更多的人才,但现实并不令人满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人,贫困阶层子女接收学校教育变得越来越难,这将不利于全社会人才的培养。

李文:中国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应是让所有人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像英国目前覆盖全民的医疗服务体系,每年就占用了政府很大一部分财政预算。同时,应该允许不同体制、不同档次的医疗机构并存,在保证民众都能得到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又可针对不同的人群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

第7篇

两会如期召开。正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述,当前的“物价问题”乃 “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的关键问题, “稳定物价总水平”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包括“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在内的5项具体措施。

毫无疑问,困扰2011年A股市场最关键的因素是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过热的风险)。通胀高企对市场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胀高企意味着政策面资金面必须从紧,在此大背景下市场难有大的系统性机会;(2)应对通胀的政策措施如果过紧的话,经济有“硬着陆”之嫌,有“滞胀”的风险;(3)通胀如果失控的话可能会“影响稳定”。

在我看来,第一方面的因素确实是影响当前A股市场做多情绪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扩大到后两点因素似乎有点把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局面过于严重化了。其实目前的市场与2010年市场所面临的困扰有几分相似。当时市场担心的是刺激经济政策退出后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2010年上半年担心的是房地产调控之后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进而在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呼声下怀疑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当时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每个月银行的信贷数据。实际上,尽管季度间有所波动,但2010年的中国经济在强劲的内需和出口的双重推动下,实际增长速度远超当时的预期。现在想来当时大家都太悲观了。现在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将目光集中于每个月的CPI数据时,同样也会在经济数据和市场的波动中再次迷失方向。

我之所以对当前通胀趋势可控保持偏乐观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轮通胀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主要在食品领域的局部通胀,而没有形成由总需求推动的全面通胀,“煤电油运”未见显著的瓶颈,工业生产领域虽然产能利用率高,但未见明显的短缺现象;(2)既然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应对的主要思路恐怕主要不在抑制总需求方面,而是要着力于供给的改善;(3)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列,政府有充足的经验、储备和手段来应对目前的通胀局面,人民收入水平整体性地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善使对抗通货膨胀更有基础,时间的推移(农产品周期)有利于通胀缓解。在如此重视之下,通胀失控的风险相对是小的,由通胀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也是小的;(4)从近期宏观调控微观层面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操作方面注重“相机抉择”,着力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从这个意义而言,保增长与防通胀、调结构一起同样是政府考虑的重点,特别是在先行指标连续回落的背景下;(5)虽然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固有的内生增长动力,在2011年外部经济大幅改善的背景下,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也偏小。

尽管我们判断通胀趋势不致失控,但对于输入性通胀可能的冲击以及政策面和资金面从紧的消极影响不能小觑。市场的做多热情很可能会一次次受到紧缩政策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的趋势有可能比较震荡,或者说阶段性上涨空间可能有限。但另一方面,金融和地产可能已经经历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股价中饱含负面的预期,其余的大盘蓝筹股估值水平也处在历史上较低的区域,尽管仍可能面对紧缩的冲击,但市场下跌的空间可能十分有限,从这个意义看对市场过于悲观似乎并不可取。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而言,通胀的大环境下,既然房地产的配置受到严格限制,那么股市吸纳流动性的作用会再次受到重视,在中国配置股票资产仍是对抗通货膨胀的优先选择。因此,面对通胀阴影下的2011年A股市场可能还是应该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捕捉可能的投资机会。目前看来,2011年市场可能的投资机会来自于:(1)利用市场对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的过度恐惧逆向操作带来的超额收益;(2)通货膨胀的投资主题,这样的机会不仅来自于身处上游具备较强资源属性的上市公司,也来自于身处集中度较高的中下游行业的优势企业,它们一般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在通胀的背景下仍然能通过有效地提升产品价格提高企业的毛利水平;(3)低估值蓝筹板块,如机械、通讯设备、电力设备等,这些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受到宏观调控的压制处于过低的水平,而其中的优势企业2011年盈利增长不仅比较确定,而且还有超预期的可能,因此仍存在介入机会;(4)下半年可适当关注食品饮料、商业、医药等稳定成长行业可能带来的确定性收益机会。

(作者系南方避险、南方恒元基金经理)

第8篇

无疑, 去年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交出了最靓丽的成绩单, 让世界为之瞩目。而今年的所谓政协一号提案前两天掀起了股票市场的低碳炒作狂潮。如何解读总理的工作报告, 众说纷纭。可爱初步感觉让资本市场格外振奋的亮点并不多, 关于积极扩大直接融资的表述甚至于可以理解为利空, 也预示着大量的新股发行今后将成为常态, 但整体让人踏实, 让人期待。

关于今年的GDP, 目标提出是8%, 定位相对保守, 强调的是结构转型与质量, 8%自然不是什么困难, 难的在于质量与转型问题在于, 对于CIP的定位有点问题, 3%的目标管理实在是过于保守, 其实, 温和的通胀对于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如果政府过于恐惧CPI的上涨, 必然在信贷资金方面的控制会过于保守。可以说, CPI定位3%是败笔, 其实定位在3。8%是比较合适的目标, 目前的定位无法全面激活民间资本的持续投入, 也预示着今年政府财政政策会倾向保守。

关于房地产调控, 无疑是本次两会的焦点, 但从政策表述看, 应该是雷声大, 雷点小, 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小于市场预期, 对于当前商品房市场的冲击有限。两会过后, 若下来没有更大、持续性的调控政策出台, 不管实际的房价如何表现, 股票上的房地产板块可以考虑中线建仓了。

关于调整提高国民收入分配问题, 是两会讨论焦点。无疑, 目前基尼系数超过0。5, 是相当危险的信号, 若超过0。6, 社会的不稳定必然加剧, 这是政府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 如果用升值来提高普通公民的收入, 则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 在国际竞争中更处于不利地位。但愿, 这不是两会一个伪命题。有效提高国民收入, 不仅仅涉及公平正义, 社会稳定, 而且可以刺激内需, 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笔者的建议是:一要注重税收公平, 特别是抓大放小, 特别是提出提出工资所得税征税点至5000元是可行的;二是, 国家加大对于公民社会保障的注入, 特别类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注入, 减轻公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切实创造条件, 让公民能提高财产性收入, 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就要求政府

;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站内范文搜索 应该更加重视投资环境的公平与透明, 更加爱护资本市场,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

关于新兴产业的问题, 两会过后, 必然有配套措施陆续出台, 低碳、环保是大方向, 这也关系我们今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如此, 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有长期的投资机会, 个人而言, 比较看好低碳概念的核电、新能源汽车电池, 而三网融合、3G的新经济增长方式, 也是笔者比较看好的投资板块。

两会期间, 大盘如何走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不会改变, 重要的是股票市场大方向上不会改变。就下周而言, 可以关注证券、世博、航空、银行的机会。不破3006点, 可以耐心持有, 上证指数若放量1500亿突破3076可以大胆做多。即便大盘选择向下, 也是有限的, 更是短暂的, 在经济向好, 股指期货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 没有理由杯弓蛇影, 更没有理由放弃中线建仓的良机。

;

第9篇

1月24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工作会召开,在首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这次会议格外引人关注。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工所做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同时部署了2011年工作重点。这些重点工作都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报告》提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比往年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其中价格翘尾因素影响在3.2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2011年发展改革工作要重视六个方面工作。包括:一是加强经济综合调控,确保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二是切实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四是切实促进功能完善和布局优化,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五是切实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六是坚持改革攻坚,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报告》所指六大项工作任务有许多具体安排,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重点工作。

科学安排政府投资

《报告》中说,今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安排347亿元,同比增长9%。要继续坚持集中力量、分阶段、有重点、系统性地解决一批重大问题,重点向轨道交通建设、核心区交通缓解、重点新城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保障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从空间看,要继续按功能区统筹安排政府投资,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涵养区安排投资比例为2:3:3:2,郊区政府投资持续超过50%。加快落实《城南行动计划》和《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意见》,投向城南和西部薄弱地区的政府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投资与消费相互支撑看,重点支持各类政策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特色街区建设等能带动和促进消费增长的投资领域。从节奏和时序看,要坚持保续保竣优化增量,优先保障存量项目早竣工、见成效。对新开工项目要量力而行、有序有度。从今年的形势看,资金需求比较旺盛,信贷政策或将趋紧,要更加强调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

优化全社会投资结构

《报告》指出,要出台和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政策,拓展领域,有效消除“玻璃门”、“旋转门”现象。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下放审批权限,健全“绿通”长效机制,发挥好审批服务大厅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房地产建设向保障性住房、承载生产胜服务业的商务楼字、疏解中心域功能用房、新城和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转移。合理引导房地产开局,核心区严格控制旧城区新增住宅开发项目,严格控制大型公建项目,促进新城居住、产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协调发展,完善公共交通为纽带的住宅规模化开发,承接中心城区人口转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对符合国家要求的平台通过资本金注入、重组合并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融资能力。努力扩大地方债、企业债、集合债发行规模。继续采用BT、BOT、融资租赁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完善企业上市联动机制,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农业银行改革,邮储资金,政策性金融,农信社改革,农村金融机构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一、面向三农推进农业银行改革

如何面向三农推进农行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农行内部也进行了大讨论,并将县域支行分为粮棉大县支行、贫困县支行、青海地区支行、经济强县和大中城市郊区支行,实行差别定位,确定相应的重点服务领域,争取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作用。

在改革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细节问题能否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行改革的成效。也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不同之处,才是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差别所在。

细节一:农行的贷款手续比较繁琐。

例如,一位农行的客户是农村的城镇居民,他向某农行支行申请贷款40万元,抵押品是自家的一座建筑面积520平方米的房屋,和11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为了拿到这笔贷款,他需要支付的费用有:一是评估费用,房产评估40万,评估费按评估值的0.4%收费,共计1600元;二是登记费用,房产抵押登记费130元,查档费400元,土地登记费100元,共计630元;三是保险费,按房地产评估额每年0.06%收,共计240元。以上费用总计约2470元,占贷款成本1.235%;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如银行上浮40%,则利率达10.458%,借款人实际支出成本约11.7%。农行针对个人的贷款利率和农信社差不多,比民间利率也低不了多少。一些农行的贷款不管额度大小,大部分要上报市分行审批,有的甚至省分行审批,并且在审批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补充有关材料,不少贷款等审批下来,已经误了农时和生产旺季。农行要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还需要简化县域贷款的手续,否则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细节二:惜贷问题还有待解决。

近年来农行实行了较严的贷款问责制,导致部分县级以下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方面存在这样的思想,那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一些支行行长为避免贷款损失,年终被通报和扣奖金,不是看准了,有十分把握,宁愿不做贷款业务。

细节三:系统内上存问题。

农行存款的平均综合实际付息率约为1.27%,而系统内上存的平均利率为2.5%左右,能赚一个点以上的利差,并且几乎不用承担风险。我们都知道,涉农贷款风险一般较大,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贷款风险系数较高,贷款利息收入扣除贷款营销费用以后,与系统内上存资金利息收入差距较小,而且还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一些基层支行不想也不敢发放涉农贷款,宁愿将资金转入系统内上存获取利息收入,而不愿主动营销贷款,去获取风险不确定的贷款利息收入。调研中了解到,某省农行存款相当于农信社的1.6倍,但支农贷款只有农信社的44%。农行改革的定位是“县域金融的主渠道”,但如不解决系统内上存等细节问题,农行要想恢复在农村金融的龙头老大地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细节四:农行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较高。

某县农行支行对有信贷关系的251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被评为A至AAA级的中小企业占37.45%,B级的占5.98%,C级以下的占55.38%。按照农行的有关制度规定,B级及以下的企业属于信用不佳、限期退出的企业,按照这个口径,该县6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偏低,很难从农行得到贷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除了严格的贷款问责制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县域担保机制不健全,银监会规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的贷款担保机构的注册资金应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且必须是实缴资本,这对从事县域信贷担保的公司造成了冲击,一些资金实力较弱、贷款困难、真正需要担保的县域中小企业,往往无法进入担保公司的视野。如果不健全县域担保机制,就很难解决县域支行“惜贷”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农行自身能解决了的。

二、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

2004年之后,农发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服务领域逐步从产后的粮棉油收购等产后业务,扩展到产前和产中。

从2004年起,农发行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了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贷款、与邮储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降低了资金成本,改善了负债结构。

三、促使邮储资金回流农村

邮储银行已于2007年3月20日成立,作为一家长期承担普遍服务职能的新企业,其优势十分明显:一是网点多,3.6万个网点,遍布全国2800多个县市;二是网络大,拥有全国一体化的电子网络,能够实现资金实时到帐;三是资金实力雄厚,存款余额1.6万亿,仅次于四大银行;四是客户群体广泛,绿卡近2亿;五是历史包袱轻,不良资产几乎为零等。

当然,邮储开展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储备不足,风险控制能力弱;邮政的全资子公司,来自股东的支持不够等。另外,邮储银行是一级法人体制,这种体制能否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还有待研究。

在农村,邮储和农行、农信社系统有许多重合之处,都有大量网点,重点业务特别是零售业务基本上以吸收存款为主,客户以中低端客户为主,网络、客户和业务重合,如何在竞争中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引起注意。

四、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等8省市,启动农信社改革试点,2004年8月在全国铺开。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末,已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93家。资本充足率从-8.45%提高到5.89%;不良贷款率从36.93%降至17.54%,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从2005年开始,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开始营利,结束了从1994年以来连续10年的亏损。

农信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各个地区要有所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信社改革,可继续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经济发达地区,美欧等国社区银行的做法,可能更有借鉴意义。在美国的农村,社区银行的数量很多,其营业机构数量占农村社区所有银行营业机构的58%,存款份额占49%。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社区再投资法》,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美国还规定社区银行免征各种税赋,不用交存款准备金,可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在我国,如何建立一套适用社区银行发展的规章制度、监管机制和可供推广的操作性经验,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很重要。另外,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像一些国家硬性规定:社区银行要有一个较大比例的储蓄资金,用在本地,同时社区要定义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否则将很难保证社区银行的资金不会流向工商业,不流向城市。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农村山区的农信社改革,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

要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严禁上级联社指定下级联社负责人。省联社不能办成行政性管理机构,要在尊重法人经营权的前提下,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系列金融产品;要重点发展金融咨询、、保管、担保和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加快银行卡联网,实现联合经营。

五、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至今年2月末,已在6个省、区试点三类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了34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将在全国各省、市积极稳步地推进试点,正在筹建当中的还有62家机构。

应该说,这是个好办法,但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东必须是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不包括社团法人。一些NGO(即非政府组织)人士感到很遗憾,由此引发了一些争论,比如NGO的小额信贷是否应该向银行类金融机构过渡?如果能过渡将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现在全国各地的小额信贷形式很多,差异很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一,银监会合作部将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纳入监管范围之内。发展小额信贷需要有个总体的规范。建议银监会制定一个“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指引”,并在实践中逐步规范。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在成立之初,要到银监会的县监管办备案,这样也便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各地小额信贷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拓宽小额信贷融资渠道。股本融资是最好的融资渠道,但持有小额信贷机构股票不能在二级市场销售,所以投资者不会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股票感兴趣。国际经验证明,只有当小额信贷机构发育成熟并有一定的营利能力后,才有可能吸引社会投资者。考虑到我国尚未建立起针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短期内小额信贷机构债券融资的前景不乐观。另外小额信贷机构的信用贷款缺乏抵押物,虽然有预期的现金流,但信息不够充分,小额信贷顶多能算作关注贷款,想通过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目前还不现实。目前社会各界向小额信贷机构的投资大多被看作是一种公益行为,很少被看作是一种商业行为。

第11篇

全年或在窄幅震荡胶着状态将持续

采访黎颖芳恰逢两会召开,市场人士虽对两会给予更多期待,但市场并未出现预期上涨。行业板块轮动趋势明显,自2009年8月以来,上证综指围绕3000点上下震荡已超过半年,而目前仍未有明显的单边上涨或下跌态势。黎颖芳认为,震荡向上的原因主要来自基本面。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GDP增长目标是8%,新增贷款为7.5万亿元,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虽然经济增长目标没有超出预期,考虑目标的稳健性,实际增长速度可能超预期,而经济总体仍处在复苏向上中,这将成为股市震荡向上的基本面基础。”

从信贷和资金角度来看,2010年新增7.5万亿元贷款的目标意味着M2的增长仍将高达17%左右。“与2009年相比,M2增速有所下降,从长期趋势来看,仍属偏松的货币政策。对股市而言,资金并未如市场预期的明显收紧,预计市场的下跌空间有限。”

处于复苏期的市场,最大的担心来自刺激政策的退出,2010年经济复苏态势能否加快也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黎颖芳认为,从央行2009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来看,政策不会全面退出。“政府不会对经济强行硬着陆,全年信贷规模与2009年相比下降是大趋势,不会大幅萎缩。但信贷规模短期下降,对证券市场的投资情绪还是会产生一定影响。出口数据能否持续,需看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复苏程度。消费增速开始回升,但需要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分配保障制度的完善。”国内经济增速短期回落的风险,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金融市场、资金流动和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成为2010年的最大风险点。

短期跟政策长期看价值

黎颖芳指出,通胀是2010年的主要问题,市场关注的通胀主要是CPI的上涨。国家统计局3月11日了2月份的经济数据,1~2月CPI同比上涨2.1%。2月份2.7%的涨幅,逼近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价格调控目标,也使得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有所增强。“中国的CPI比较特殊,其中食品和农产品占比接近1/3,该部分产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短期影响较大。预计货币政策短期倾向于数量化收缩方式,二季度加息概率将明显上升。但全年看,基于经济周期处于温和扩张阶段的判断和对政府通胀管理政策持正面态度,我们认为全年通胀将是温和的。

两会期间各种提案涌现而出,也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在统计的2010年两会热词排行中,除了传统的养老、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外,通胀预期、低碳经济等新热点也榜上有名。对于两会热点,黎颖芳看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看好新能源、低碳经济、环保节能产业、生物育种等,对传统产业中的产品结构升级也很关注。如房地产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消费等方面,两会之后,相关部门可能会落实一些细则。政府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很大,我们希望在两会召开后,能看到在收入分配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实质性改革和进展,从而拉动消费和内需。”

黎颖芳表示,两会效应等短期内可以有投资价值的行业不见得对长期投资策略适用。“如两会期间给出了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时间表,对市场短期产生了一定刺激作用,但不会改变长期趋势。”她坦言,现在中小盘的价格较高。“两市中小盘企业不乏一些市盈率不高的中小盘企业,而且现在新上市的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市盈率也在下降,可以通过优选一些高成长的企业来投资。”

重视资产组合的安全性

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及加息预期都显示了货币政策逐步收紧的趋势。黎颖芳坦言,这对债市而言是较大的利空,但央行对信贷投放规模的控制使得银行体系的部分资金转移阵地,增加了对债券的配置需求。但她同时表示,投资者不需要过分悲观。“尽管大家都觉得处于一个加息周期,出于对经济复苏持续性和人民币汇率压力的考虑,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

许多投资者认为2010年的市场情况下投资赚钱难,甚至容易亏损。对此,黎颖芳表示,投资者可以考虑在资产组合里加入一些低风险的产品。“2009年的市场上涨了80%,投资者赚到了钱,他们担心会不会在下跌或震荡中由于波段操作不好把钱赔回去?还有一种担心就是市场上涨时,会不会错过机会?要解决这些问题,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好资产配置。”黎颖芳建议,以下几类人尤其要重视投资组合的安全性。 “一是本身风险厌恶,对本金安全要求比较高的投资者。二是特定需求的投资者,如养老或教育,这部分钱必不可少,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

链接

保本基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平衡型基金,主要通过投资组台中固定收益类资产(债券为主)和股票,衡生金融产品(期权)的策略配置来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此类基金产品风险较低,并不放弃追求超额收益的空间,所以此类产品颇受投资者的青睐,在前端时间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保本基金创下了基金销售的佳绩;而在牛市中,由于此类产品能分享股市上涨带来的收益,表现出来的赢利能力并不比股票基金差多少,也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无论牛市,熊市保本基金都有很强的卖点。

保本基金的主要特点主要有:

第12篇

房价与住房保障问题不仅受到老百姓的热切关注,也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年“两会”议案提案中,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也直指高房价。针对这一问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并具体提出了三条措施。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

这实际上是从房屋供给的角度解决住房市场供求矛盾。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未来住房存量的增加缓解高企的住房需求对房价的推升作用,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保障性住房是对商品房市场的分流,而且分流出的绝大部分是自住型、消费型需求,而这部分消费者的福利往往最容易受高房价的侵蚀。日前,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我国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若这项计划能落到实处,那么我国住房压力、房价过高等问题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有效缓解。当然,如何将保障房落到实处,杜绝保障房建设中的权利寻租,保证真正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

我们不难看出,打击投机性需求,将投资性购房从购房需求中剥离,使商品房回归自住市场,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着力点。长期以来遏制房价的政策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在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通胀预期等背景下,有钱人越来越将房产作为首选的财富保有方式,引发了大量投机投资需求,扭曲了房屋的自住属性。从今年1月出台的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到上海、重庆等地推出的房产税细则,其效用旨在通过限购、税收、信贷政策、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组合拳”合理引导住房需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使房地产市场只能成为像粮食、蔬菜一样的消费型市场,不能成为像股市一样的投资型市场。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

以往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稳定房价、提供保障性住房的直接动力,因为高房价、旧城拆迁改造等带来的土地增值能给政府的土地财政带来丰厚的收入。所以,“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温总理在报告中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完善考核问责机制,正是要约束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建设和gdp增长的冲动,追究其在稳定当地房价中的不作为责任,使各级地方政府真正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让老百姓“居者有其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