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验教育论文

体验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6 07:0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验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验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教的过程中,把握主体(教师)的客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做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作为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生活化,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第2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我班开辟了环保展示厅、绿色故事街、绿色生态墙及环保操作区:在这里,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带领、引导下,进入各个操作区,在联一联、拼一拼、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下,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动植物的秘密,学会用心与自然对话,学会用心聆听自然的声音。通过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感悟,激发起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帮助幼儿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教育一代人,带动一代人的效应。

二、实施活动,感悟价值

我班每一项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仅要追求形式的创新和完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更要打动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悟其价值所在,内化为孩子素养。争取每一次活动都让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收获,力争每年都有一次让孩子值得回忆的活动,要让孩子感悟到“生态体验活动终身难忘”。

如:我班举办的结合环保节日“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开展的十·一黄金周亲子旅游、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开展的“参观淹城野生动物园”,幼儿制作保护动物倡议牌,争当小小环保宣传员;还有利废制作大比拼、家庭时装秀等活动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展示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又增强了孩子从小事做起,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1.从幼儿心灵要求出发,开辟更多的体验式课堂

我班致力于充分开发生态区域、教室、墙面等课程资源,同时与社区、家庭共建,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庭,把它们都纳入生态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范畴。在每个话题中,增加了一定数量的生态体验课,如:每天一个生态体验活动、每周一节生态体验课,每月一个生态专题活动。使课程内容成为充实幼儿生活、引发幼儿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活教材,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及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例如,《小鸟的家》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带领着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伴着老师优美的朗诵声,头脑中展现百灵鸟在蓝天中自由自在飞翔的美丽的画面,于是教师再用可怕的声音转换画面,进入另一个环节。孩子们的神经一下子紧张起来,眼睛一下子瞪得圆圆的,然后流露出的是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原来是百灵鸟被抓了……

2.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让体验教学更深入

在体验式教学中,有些事一时利用图片很难说清楚,尤其是许多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都很强,又很难与生活联系,如果只靠老师用语言描述很难建立起直观的形象。例如,在教学《过度包装》时,如果只利用课本中的几幅插图,而不让幼儿实际操作,就很难让幼儿理解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的存在,在教学这一课时,老师就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做成了变魔术的课件,并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材料如:重叠的三角形片和正方形片。然后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做一做。在《大米那里来》等一些语言活动中,老师做成了动画课件,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体验活动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有了从体验到感受到理解的过程。还有“垃圾变宝贝”、“青蛙在流泪”、“动物与天气”、“会说话的眼睛”、“动物的本领”、“布衣的一生”、“让爱住我家”、“心灵的对话”等等活动,都适当地借用了课件来增强体验的感觉,让体验教学更深入。

3.创设情景师生互动,达成主体体验的交流与升华

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24-02

科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验证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实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同时,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启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实现学生认知系统的科学性发展。探究思维是指对问题不断进行质疑、探索、深化的思维。探究思维是人的认知系统科学性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一、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

为了尊重课堂的完整性,现阶段大多数实验教学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小,基本上仍停留在演示实验和学生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实验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从而加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课堂进行的轰轰烈烈、人气很旺,但学生的思维始终被老师牵引着、搀扶着、甚至封锁着。遇到意外的实验现象,偶有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的处理往往不外乎三种:①对意外现象作出解释;②回避问题——等以后有时间再探讨;③装聋作哑——感觉自己没听到学生的问题。这三种处理方式均体现了现阶段实验教学的功利性,这不仅会大大削弱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实验课的真正意义和精髓所在。实验课最大的特色是: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尝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样的课堂可以全方位开启学生的各种思维意识,让学生自己走进知识、走进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尝试课堂的多角度开放性,比如,我们在学习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时,我们告诉学生这节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Na2CO3和NaHCO3的水溶性、Na2CO3和NaHCO3水溶液的酸碱性、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Na2CO3和NaHCO3与酸碱的反应情况以及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所需试剂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比如酸可以同时提供强酸和弱酸,不要完全照搬教材。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自行设计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于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开放,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更灵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的、自由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开启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合作与交流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认知结构不同,因此,遇到相同的问题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中学生正处于认知结构和思维的发展阶段,受自身知识的局限,往往在分析问题和设计实验方案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要求在实验课上,我们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比如:让学生探究如何制备Al(OH)3沉淀时,我们指定了实验目的,提供了AlCl3溶液、NaAlO2溶液、盐酸、醋酸、CaCO3、NaOH溶液、氨水、蒸馏水等试剂,希望学生找到较优的制备方案。实验结果汇报基本分为:①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②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③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再滴加盐酸;④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再滴加醋酸;⑤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再通入CO2。针对这五种结果,我不主张教师急于揭晓谜底,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交流一下,交流之后可以再次进行实验探究进行验证。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实验结果就剩下三种:①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②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再滴加醋酸;③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再通入CO2。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肯定很期待搞清楚各种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整节课,教师只需在这里略显身手,Al3+、Al(OH)3和AlO2-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就会水落石出、清晰可现。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他们不仅找到了制备Al(OH)3沉淀的较优方案,同时也将Al(OH)3的两性以及Al(OH)3、铝盐、偏铝酸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搞清楚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实验课上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思维互补;这不仅能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探究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优良科研素养。

三、及时、科学整理实验课的探究思路和过程

人的记忆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记录、分析、整理自己的探究过程,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可能完全或部分忘记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做、所想。因此,在实验探究课之后,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记录该实验课的探究目的、实验试剂、试剂用量、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反思以及实验中产生的异常现象。这种记录当然不是简单地复制课堂内容,它要求学生课后依据实验的原始纪录内容,对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现象以及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行分析整理,类似于写研究论文。例如:在探究Na2CO3和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时,多数学生的原始记录为:Na2CO3溶液+HCL产生气泡;NaHCO3溶液+HCL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针对这一原始记录,在课后进行整理时,要求学生就两者产生CO2气体速率不同的原因进行加注说明,从而让学在彻底了解Na2CO3与盐酸反应的过程首先是CO32-+H+=HCO3-,接着HCO3-+H+=H2O+CO2,因此,产生气体的速率会慢一些。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我们化学中第一个很神奇的字:“量”,同样的反应物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仅因反应物相对量的不同,反应产物竟大相径庭。这样的反思与总结需要严密的思考过程,它要求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探究之后,对潜意识中留下的直观形象思维重新进行保温与加工,使科学知识客观、理性地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这一过程不仅科学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这一习惯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是探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通过对“量”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唯物地、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知识。

四、全方位挖掘教材,让学生走进实验室

看到高考化学卷中实验题与化工流程题的得分率,许多一线的教师倍感辛酸,抱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太差,知识应用能力太差,知识迁移能力太差……我们很少去想,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常言说:名师出高徒,学生的能力差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学思路或方法不够恰当呢?根据生物学常识,要想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就必须经过多次的强化刺激。如果在教学中,我们想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探究思路,增强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就必须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思维过程。这些能力锻炼的最好方法不是让学生跳进题海,而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化学教材人教版必修1、必修2模块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成实验探究课来进行学习。当然这里所说的实验探究课不是验证性探究,而是指在探究目的明确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自由地进行思考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教材知识进行全方位挖掘与探讨,首先解放自己的思维,走进教材的同时能灵活地走出教材,用心设计出包罗万象、思路新颖的实验探究课,大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机会,让学生真正把实验室当课堂,在实验课上自由主动地进行着所思所想。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相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真正实现给学生提供持续、长久的探究性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断强化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以及各方面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这说明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即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重视实验课,尽力挖掘实验课的潜能,从而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1999,(2).

[3]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杨春燕.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5]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D].浙江大学,2006.

第5篇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 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22):63-65.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科课程;整合

一、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方法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层次整合的有效手段。因此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与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1.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利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现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多媒体虚拟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网上畅游,或与其它同学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三、构建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学中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题,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各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问时也存在着过度和滥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而的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性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并在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我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五、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理科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小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州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第7篇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1

  20xx年7月5日起,我参加了江西省第二期农村骨干教师科学课程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集中培训,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另一部分是参加教学实践及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黄建国、喻金水、谭少虞、邱伟华、王金瑞、胡银泉、黄宗仑等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万安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本文由免费提供,转载请注明)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参加了这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意味着我们将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走进课堂,同时也意味着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和影响周围的其他教师。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充满困难、挫折或困惑,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新经验、新发现以及新的飞跃。

  智慧不是靠灌输获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之上的。本次培训通过专家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本人受益匪浅,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科学教育事业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骨干教师的作用。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使教师更加明确在新课改下如何做好教师,我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教师政治业务培训。在培训中,我认真听,认真记,并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交流,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提升道德修养,锻造高尚师魂

  以师德建设为首,创建博爱、诚信、敬业、勤业、乐业、精业的新型教师队伍,塑造教育服务名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谈了着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深化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强化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有关理论知识。确立“三全、三爱、三服务”意识,围绕“执教为民”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真情塑造未来”师德教育活动,要求结合建设师德月,将温暖送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我的道德修养。

  二、围绕共同目标,营造学习氛围

  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群体的共识,是校本培训的基本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我确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与书籍为友”的理念,营建起自己的广泛的.教学支撑体系,并逐渐掌握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现代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多方创设条件,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进一步增大学校教师阅览室藏书量,特别是增加了反映教研教改前沿水平的教育期刊杂志供教师阅览,不断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帮助教师形成宽泛的阅读视野。另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功能优势,在校园网络上开辟“研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文交流”等栏目,为教师提供便捷、前卫、实用的操作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构建起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自主的、开放的、智能化的学习模式,培养教师迅速、有效地选择、储存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专题研究、实践创新

  1、树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创建“教师论谈”制度,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实践、反思,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通过“教师论谈”制度的确立与实施为教师们搭建平台,让教师们在“论谈”的平台上进行理念的洗礼。采用教研组交流与全校汇报相结合的方式,由每一位教师轮流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讲座甚至辩论。通过论谈活动中的实践和体验使教师在不断交流、不断讨论中获取新知,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了我的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创新的热情和主动性。

  2、我会将此次校本培训与实施课改有机结合。为进一步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运行机制,增强校本教研的生命力,促进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我会将培训所得用于教育实践。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了xxx学校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第8篇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第9篇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因此,叙事学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即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像。教育叙事研究十分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2.叙述的故事中必然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不仅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同时采用“心理分析”技术,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想像。

3.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定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

4.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可见,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包括重视这些生活故事的内在情节,不以拍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这种研究,让叙事者自己说话或让历史印记自己显露出它的意义它面向事实,从事实本身寻找内在的“结构”,而不过多地用外来的框架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从结果的表现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报告体现为蕴涵细腻情感的叙事风格,既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出一种现场感,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要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转贴于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焙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②曹诗第:《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转载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美]伯格姚媛译柯平校:《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10篇

关键词: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学生发展

“动物繁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求以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的模式共同推进,既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又能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更好地开展实践应用,从而加强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动物繁殖学”课程先后作为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网络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并开展了多项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改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整个教改过程中不仅思考了“教师如何教”,而且探讨了“学生如何学”。因此,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进行“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教,老师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对等的地位,对教学产生等同作用。当前,由于观念和认识等因素的局限性,还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改的突破点,对学生的研究和探讨比较薄弱。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由此,导致教学中的弊端频频出现,制约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推动教学发展的突破口。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均已逐渐成熟,世界观已基本形成,无论学习或生活,均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起关键的内因作用,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活动只起外因作用,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学活动的目的。而且,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学习手段、环境和条件都非常方便,学生的学在教学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占主要作用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另外,教改方案的实施、教改效果的检验,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反映出来,忽视学生因素而行教改,则教改的效果难以达到。因此,在完善教学梯队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举措使教师与学生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之中,为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让学生参与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重提到了增强高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体现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是新知识的源泉,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科知识,丰富学习方式。有人认为,教学的更高目标不是让学生确信,而是让学生处于不断质疑的状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过程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科研促进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动物繁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研室具有完善的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和经费等资源,为支持本科生教学实验实习、大学生科研训练(SRT)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实施提供了保证。近五年来,本教研室累计承担了20余项SRT计划项目(约80人),其中5项获得了国家或江苏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并指导数名本科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并获得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的佳绩。此外,教研室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于2010年与江苏省海门市联合组建一个校外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南京农业大学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包括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科研楼及14栋约8000多平方米的羊舍,不仅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助于增加高校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率。总之,教研室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有效地推进了教学改革。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学习渠道和机会

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的结果。所以,培养学生学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校教改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丰富度,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同时,学生在网络教学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地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从2004年起,教研室就建立了专门课程网站,并在2006、2009、2011年三次更新改版。该网站包含了课程简介、教研教改、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参考资料及在线答疑等功能模块,另外还有新闻动态和公告,及时展示动物繁殖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延伸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成了“不下课”的在线课堂。此外,还充分利用QQ、E-mail和飞信等平台与学生双向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学习的环境。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大趋势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必须提高学生满意度,科学地评价学生

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高等学校的感知质量与他们对学校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况,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内在标准”和自己的“内在标准满意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它是学生心理层面的一种体验,是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一种反馈。因此,教师要赋予学生对其所消费的教育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力,从学生期望出发,了解学生的理想、想法、看法及内在标准,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满意度,是提高“动物繁殖学”教学质量,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凭感觉、经验办事的有效方法。

通过调研发现,不符合学生对课堂教学期望有“课堂教学沉闷”、“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太少”;“教师上课时间过长,讲太久”等。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将必要的、核心的思想与观点解释清楚即可,注重知识结构的构筑,非重点部分不必面面俱到,将更多的时间用来鼓励学生回答及组织讨论学生的各种疑问,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求,模拟解决现实的问题,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另外,学生满意测量除了课程讲授质量,还有诸如能力训练、师资和学科建设、学校管理和其他服务活动等。尽管一些服务不直接涉及教学环节,但若处理不当,也会降低学生的满意度而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以及制度的完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系统的愿望愈来愈强烈。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只是为了选拔甄别,而是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不仅注重现实表现,而且注重未来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科学地评价学生是否发展,评价内容必须全面。从传统的成绩考核模式向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课题组教师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来设计评价方案,引导学生对照评价结果反思,进而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以上几方面的尝试和实践证明,促进学生发展在“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更适应现代农业、畜牧兽医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高校课程。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克东.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周雪梅.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39-140.

[5]李长印.试析新世纪历史教学方法转变与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在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3(2):39-42.

[6]潘涌.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4):1-4.

第11篇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鉴于此很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产出少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的条件上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项行动策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CO)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一般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其特征是能够对数量巨大的、格式变化的、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忆、展示、发送和使用。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宗旨就是要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经过组合、重构,达到相互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从而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结构。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在实际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从各个角度展示三维立体图形,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形,可以动态地演示一些变化过程,也可以把一些变化过程分阶段进行演示等等。这都使得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有利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例如在物理学科平台方面:《CSC电子备课系统》初中物理版、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高中物理版都是面向教师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又如《青鸟师友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集声音、图形、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再如几何教学平台的“几何画板”不仅适用于几何教学,而且也适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课程,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老师的欢迎。以上四个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就很好的体现了“积件”思想。

在多媒体资源处理方面,物理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物理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物理教师都在Internet 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 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它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物理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 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二、 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本人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如本人曾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com.cn )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广东教育资源网(edu123.com )资源中心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cpenet.org )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本人在进行初二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所以我通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com.cn )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相。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com.cn )上的物理试题中心、中国园丁网(teacher.net.cn )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cenre.com )我们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teacher.net.cn )、中国物理教育网(cpenet.org )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但我们确信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中整合中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骨干教师培训;实践探索

叙事就是叙述故事。教育叙事是指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指以教育叙事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它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①,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倾听教育参与者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②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1.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事件。这些事件主要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的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科研等活动中曾经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心体验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故事,也可以是教师对自己教育对象情况的描述。其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指向对个体经验意义的理解,以及这些经验是怎样对现在以及将来的经验发挥作用。

2.叙述的故事具有“人物”和“情节”,其中包含与教育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传统的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一般只有理论知识、抽象的某类学生,根本没有具体的、独特的学生。也没有教师个人真实的理解和体验。而教育叙事研究必须有与教育事件密切相关的人物。

3.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转化过程。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要进行现场观察、记录、搜集个体教育故事,同时还要从理论的视角对“事件”进行研究。一般来说,现场文本接近经验,是围绕一系列事件描述形成的,它们具有相对性。叙事研究仅有叙事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理解叙事的意义及其对他人和社会问题的意义,需要将“现场文本”转化成“研究文本”。研究文本可以灵活多样,它的正文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实施过程、研究的结果与分析四个部分。③

二、教育叙事研究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骨干教师培训。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大多数培训部门认为中小学教师最缺乏的是理论研究方法,因此在培训中重点帮助他们补充理论知识,聘请全国、全省的知名专家来做讲座。那么中小学骨干教师最期望的专业引领是什么呢?为此我们以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2008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的学员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培训者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把行为引领、理念引领、精神引领结合起来,提高骨干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和“培训者亲自示范,解决骨干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两项排在前面,可以看出这两种要求都指向教育实际问题。这说明骨干教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非常渴望能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指向具体的问题或困惑,旨在解决具体问题和澄清困惑,特别强调问题的解决、经验的获取与理论的通透。这将有助于中小学教师跨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分离的鸿沟,不再单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以教育现实的理解和真实教育问题的解决为直接目的,这对中小学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研究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引领他们带着一种研究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探索课程改革,反思课程改革,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骨干教师认识专业经验的价值、激发其教育教学热情

一般来说,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自身教学经验的重要意义,而经验不仅有助于教师形成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还能促进教师创造实践知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监控才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说故事或经验描述的方法,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与想法,促使自己形成个人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因此叙事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师深刻地认识其专业经验的重要性。

(二)使骨干教师协同反思成为可能

反思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职前教育重在养成,而职后培训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等。通过反思,引起教师认知上的矛盾,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更新自己的观念、行为和决策,从而进一步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各自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且各具特色,他们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共同的话语。为他们创设一个可以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挖掘他们的资源,把他们的经验变成财富,不仅有利于学员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也是教学相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训质量,探索培训模式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培养参训教师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研究所曾对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和教育方面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作了调查,结果是:在教育探究上,大约只有11.76%的教师把“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理解为把自己的一切教学行为作为批判式反思对象,树立起明确的探究意识,高达44.12%的教师多年来从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作过较大的调整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流传,它来自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许多学者通过文章与专著不断地宣传这个观念。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是情境性、真实性和过程性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这将有利于教师真正读懂和会用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往往收效甚微,而教育叙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说事件、说问题、寻启示、得结论的质的研究过程,共同的实践基础,以及叙事的情境性、真实性和过程性使得中小学教师愿意参加教育叙事研究,培训过程也成为集体反思、切磋、集体提高的过程。

三、教育叙事研究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实践策略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研究者,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2)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研究。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主要运用的是第一种方式。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建立导师制度。将培训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以中小学学科专家和高校教师或教育专家。以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叙事和反思为基本形式。

(一)确定主题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由小组长负责确定主题,每位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会感受和体验到一些难以忘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其中有些事情会表现为某种矛盾、问题,使教育者感到困惑,那么此类事情就可以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材料。因为教师叙说自己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就是教育叙事研究,对一些事件的简单白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当这些故事具有“问题”性时才能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确定一些共同的主题。这些主题可以从当前教育教学的状况入手,如哪个教学设计取得了效果?哪些片段值得回味?哪个突发问题值得探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观点受到学生的挑战?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追忆评析。还可以由教师挑战自己,从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入手,挑战自己的理念和倾向。选定的主题要具有典型性,在同一小组内不能散,尽量围绕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考虑是否符合教师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否有利于激发教师更大的学习动机和潜能的更进一步挖掘。⑤

(二)研究资料阶段

各小组参训教师围绕主题,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加以回顾,进行反思。发现教育教学中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和自己有关联的事情,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一般以“学生档案”“教师日志”“自传”等方式将有意义的教学生活、教学事件与教学研究活动构成一些比较完整的故事,将这些完整的“教育故事”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个案”,敞开自己的经验,与文本进行反复、辨证的交流,在研究个案的基础上提出某种相关的理论并做适当的讨论。

(三)叙事、倾听阶段

各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叙事研究,组员轮流围绕主题叙述教育故事,叙述之事要真实,但不能进行纯客观的记叙,要融入叙述者自己的体验、思考,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行再理解和再探索,引发自己和听者对教育问题和事件的积极思考。对那些教学矛盾集中的“情节”尤其要进行细致描述,专家要认真旁听骨干教师的叙事研究,在适当的时候提一些问题。但要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员要求下也只能作平等的参与者、引导者、提问者和质疑者,虚心认真听取每一位骨干教师的发言。

同样,对于其他学员来说,同行的教育故事丰富多彩,在倾听别人的教育故事中,能够

得到很多的启示,因为这些教育故事记录着叙述者成功的历程、记录着叙述者的教育智慧,也记录着叙述者的困惑,反思。作为教育故事的倾听者,在倾听同行的教育故事时,设身处地地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教育情境中,从这些思考、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联系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形成与叙述者的一种事实上的交流与对话,于是就某一特定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主动地加入到这类问题的有意识的探索与研究当中。

(四)撰写报告阶段

叙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主要介绍研究目的、相关的理论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包括对被试的选择、访谈的时间、地点以及文字资料的转化,尤其是所有原始资料要求附在报告后。分析和讨论:研究者要对故事进行分析和解释。要悬置前人的假设以及研究者的先知先见,以完全自然的态度进入研究情境,在资料的收集、分析过程中形成研究假设,并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更改。⑥评价:在报告中要对整个研究进行评述,包括访谈是否成功?对资料的解释是否真实可信?研究的信度、效度如何?等等。

(五)具体应用阶段

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是使实践得到理论的启发和提升,让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批判,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素养都得到提高,因此,中小学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应该是:借助教育叙事故事的过程,学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的教育思想,使抽取出的理论对自己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实现积极的自我建构。

注释:

①刘华良.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4,(2).

②岳龙.教育叙事:感悟教师的真实生活.省略/Article_slow.aspArticleID=226.2004.02.28)

③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④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