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23:2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择校热”、“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信息化是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昆明市教育局局长宋栋在近期召开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这样表示。
事实上,为了迎接教育信息化这场革命,昆明市已经做了必要的准备。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中强调,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和水平,着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校园’。”2011年,昆明市又提出“建设校园一卡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安校园、家校互动等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
目前,昆明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市已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115个,移动多媒体设备387套,固定多媒体设备350套,基础教育现代远程教育1872个。基础教育学生用计算机增至34778台,生机比提高到23.1:1;教师计算机、办公计算机数、教学计算机数分别为6 2 8 4、6197、8170台;多媒体投影机2851台;电子白板765块;122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监控系统,平均每校监控点为3.39个。其中,晋宁县、西山区、安宁市3个县区市已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教育城域虚拟专网。全市基础教育接人因特网的学校396所,接入率28.3%。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并且全市已初步建成能够体现昆明特色和水平的市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基于昆明教育信息港的“昆明教育资源库”资源已达1100GB,内容涉及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及继续教育、师资培训等领域。部分县(市)区如西山区、晋宁县、安宁市和昆一中、昆三中、安宁中学等学校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昆三中、昆十二中等学校能够共享网络课程资源;信息化应用效益初步显现。以教学应用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活动正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教育资源大量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打造“数字化校园”
即使你不是名校的学生,即使你不是名师的学生,同样可以上名校、名师的课。2012年7月,随着云南昆明五华区教育局与北京赢璟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约,为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的五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式启动。经过建设,五华区师生可以畅享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名师团精品课程中心、虚拟数字化3D实验室、学生互动交流中心等简单、实用、趣味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昆明市教育局副局长穆仁早说,信息化是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据了解,此次昆明市教育局经过多方考察选择的赢璟网络是一家以中国的知识分享与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新兴高科技技术企业,多年来从事中国知识信息化研发与推广,并致力于成为知识分享、新数字媒体、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业界领跑者。此次五华区教育局与北京赢璟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旨在高效推进五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五华教育现代化。据悉,合作双方将围绕五华区教育信息化及城域网建设积极开展多项合作,包括建立一个集教育管理、网络应用、资源共享、教学科研、培训评价等服务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推进面向全区各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决策、科研等在信息技术方面应用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等。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效果是明显的,昆明市第十四中学一年前在高三学生中推广应用了赢璟网络资源,今年高考中大学一本上线率显著提高。今后,五华区7所高中将推广这些信息资源,覆盖人群从高三推广到初中,最终使得辖区所有中小学都能畅享信息化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最终为搭建全区公共教育平台打下基础。据悉,五华区计划用4年时间分5个阶段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现代教学模式;创建五华教师网上研训平台;实现课堂教学远程辐射,放大名校名师效应;搭建家校互动平台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2012年3月,昆明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昆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计划》,成为指导未来昆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英文名称:China Education Info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8454
国内刊号:11-5572/TP
邮发代号:82-7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瑞典;概览
一、统计数据一览
二、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责任
瑞典的教育体系强调地区控制和教师专业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系统进行了去中心化,并在随后的二十余年中不断增强本地化。从那时起,主要由当地学校和地方政府负责资金分配及学校运作。作为政府组成机构的教育部设立大体课程框架、国家教育目标和指导方针。教育部还负责分配经费,但并不具体规定如何实施指导方针和目标,这些职能被分配给各个机构。
学校署主要负责教育部的小学和中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像瑞典的所有其他机构一样,该机构拥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和法规独立性。教育部基于政府和议会的部署,决定各机构的资金分配,并设立教育指导方针和目标。教育机构对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具有自。法律禁止政府和部门官员干预教育机构的工作,这意味着相关机构在决定如何实现目标上有相当大的自。学校署大约每3年便会收到教育部的工作指导方针。
学校署负责管理小学和中学教育机构,并提供包括资源访问、学校和学生成绩数据搜集在内的服务。地方政府和学区有权分配资金及决定学校的运作。另一个机构,学校监督署(the Agency for School Inspection),则负责对学校进行检查以确保所有操作都符合《教育法》(Education Act)的相关规定。学校署“跟踪、评价和监督公立学校系统”(Karlberg 2009)。该机构负责鼓励专业发展、传播研究成果、支持教师和学生及收集学校数据(学校署2008年从另一个机构接管了此项工作)。此外,瑞典教育部特殊教育署(the Agency Swedish Institute for Special Needs)负责监督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小学教育方面,教育部学校署制定了通用课程指南,在得到政府和议会批准后,该机构可以将其作为编写课程计划的基础以指导各学区。在中学教育方面,学校署创建并授权通用课程指南和课程计划。这些将作为学区的纲领性文件,并最终决定课堂上的使用资料。
总之,学校和地区当局在决定其课程和教学实践方面有相当的权力。学校署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支持市、区学校及教师。ICT的相关数据主要是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调查得来的,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指导并提供支持。
三、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瑞典没有国家层面的科技规划(Dykes 2009: Karlberg 2010a)。“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规划甚至从未有过”(Karlberg 2010b)。然而,政府已经了一些指导性文件。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政府了关于学校ICT应用的公文,强调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重要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出台的另一份文件提出了类似欧洲校园网(the European SchoolNet)的举措。最终公布的信息化指导性文件的是一个名为“学校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的大型政府项目。该项目由两部分组成:教师服务培训和改善基础设施的市政投资。“学校信息技术”作为支持ICT的大规模政府计划于1999~2002年实施(Karlberg 2010a),但其早期的蓬勃发展在2002年受到了科技产业低迷的影响,也在较大范围内让人们对技术有了清醒的认识,进而转变为一个非政治问题(Karlberg 2010a)。利益的相对缺乏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不断成为教育领域政治辩论的主题。直至近期,人们的态度才开始发生变化,国家ICT战略需求再次被提上议程(Karlberg 2010b)。
学校署每隔3年便从教育部接收任务书(Mission Statement),其中明确了学校署的目标和优先发展事项。最新的任务书于2008年。该任务书中不包括对软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指导,这些并不是一个国家机构应承担的任务(Karlberg 2010b)。另一方面,任务书在教育与ICT基础设施方面也没有给任何其他组织布置工作。早期任务书中明确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探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改善评估ICT使用能力的追踪系统。
鉴于瑞典学校系统的分散性,大部分学校独自开展其ICT规划,很少与其他学校分享。这些规划往往强调设备、人员能力以及学习和信息收集等相关问题。在中等和成人教育领域,ICT规划主要针对设备问题,学校的信息化计划通常每年更新一次,但在小学却很少更新(Skolverket 2009)。
效应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首先表现为改变对传统学校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的认识。互联网促使学校、图书馆与各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并在不同角度为众多优秀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合的时间、地点,利用网络设施,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按照自己学习方式,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学习,这就使得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材施教,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打造智慧课堂提供了上述这样的平台。
效应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行为的改变。在智慧课堂构建中,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签订“智慧教育示范校”项目。30余名种子教师接受为期一年的面对面培训和听评课指导。为了使培训更具实效性,学校牢牢把握如下“三注重”原则:一是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注重培训的多样化;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上述“三注重”原则的指导下,学校选取对翻转课堂有兴趣的骨干教师,成立“翻转课堂小组”。为了激励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学校大胆尝试,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对首先试水的老师进行政策倾斜,并以“师带徒”方式,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成立“微课录制小组”,东北师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实施远程指导,微课小组成员很快就成为微课制作方面的行家里手。
学校采用“以活动促应用”方式,在全校范围举行每位教师一节“智慧课堂展示课”的活动。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让教师主动认识活动、走进活动,最后成长为学校活动的牵头人和组织者。
效应三: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当传统课堂学习方式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之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将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知识的探索欲,并使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将带来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和生活化。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积极探索电子书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与创新,而电子书包的应用首先从建立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开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阅读纸质的文章,因此,培养学生电子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打破学生纸质阅读的原有习惯,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和个性化学习。
在电子书包的移动设备终端下,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并发现课堂学习中的疑惑点,进而查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与教师在线互动,让接下来的学习更加顺利。
效应四:改变传统教学过程
教育信息化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造空间,每个教师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选择和设计最符合学情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校独创的教与学“二平台、八环节”模式,则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二平台”是指“高效新课堂”和“阅卷易”――“两大”教与学的网络服务平台。借助“高效新课堂”,形成“微课助学”“合作互学”“重点导学”和“评价促学”等“四环节”,实现如下方面的教学特征:一是教学起点弹性化,二是学习进程个性化,三是教师指导具体化,四是课后学习兴趣化。借助“阅卷易”平台,形成课后自学巩固的“四环节”,即“精准命题”“科学诊断”“深度分析”和“巩固提升”,从而实现如下方面的教学特征:一是试题命制精准化,二是问题诊断具体化,三是查漏补缺个性化,四是知识构建系统化。
上述“两大”平台具有显著的独创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特征,全校师生每人一个账户,实现在线网络学习和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生通过数据,从原有依赖教师的评价与指导,发展为对自己的W习进行数据化分析,从而促使自己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地提升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作为知识的载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信息化是当今的一大特点,教育作为信息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发端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上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将信息技术和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继美国之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旨在推动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本文论述了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化的相互影响,以及面向信息化教育我们邢台学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以企引发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感、机遇感和紧迫感。
1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冲击,形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客观需求;教师专业化趋势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我国在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口号,旨在提高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以往的信息观念,促进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改革的中心,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种政府文件中教育信息化这个词经常被提及;同时以“教育信息化”为名称的各种刊物、专著纷纷出版,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股研究热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网络和通信等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教育中来,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合理整合和综合利用,改变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的重要变革。
当前,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卫星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远程教育、CAI教学、网络课程、小组协作、在线学习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等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育时空以及教学模式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兆已依稀可见。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文化思维层次;二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系统层次;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如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与协作、学生的探索、任务设计、媒体与技术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日益凸现。教改多年的趋势表明,教学工作的专业化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教育信息化所形成的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环境,要求教师要都能够像医生、律师那样,成为一种不可盲目替代的专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或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致使完善的信息设施被迫闲置、丰富的资源尚待开发、信息高速公路无车走无货运。这种现象使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投资受到质疑,并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2 教育的信息化特征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
我们通常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和形成信息化教育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改革,也可能加强传统教育,这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和水平。
要想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师要具备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信息应用,网络知识和网络法律素质等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有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专业化不仅能够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能够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掌握可用的最新技术,并能及时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当前师范院校和教育培训结构,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邢台学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组织广大师生学习相关资料,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向信息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挑战,终身教育、远程教育、CAI教学、网络教学、交互式学习等冲击着教师们的传统课堂。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学院从课程设置、科研导向、优质课评价等不同角度注意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成为学院教师教育实践创新的主流。
然后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邢台学院在“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项目中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做到“能够制作本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讲台进行学科多媒体教学、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和能力”。教务处和电教中心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外专题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形成师范生初步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培养广大师生成为学科中的教育技术专家和教育技术中的学科专家。
3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保障措施,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必然途径
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决定了教育的信息化,对于推进整个教育的信息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才能尽快达到面向信息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轨,就是要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教师教育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我国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无论是在信息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方面,都与基础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教师教育信息化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方面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师教育。包括加强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建设、启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采取一切措施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其它教育机构的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师范教育课程,开发信息化课程与教材,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育要从基础做起,让教师先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使信息技术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部分,达到推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建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素质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3,5.
[2]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进入到21世纪,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师范院校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多数直接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如果学生们在学期间就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就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中坚力量。否则,在中小学教学中面对信息技术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师范院校应该采取积极姿态和行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它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文字录入技术,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写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能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
2.教师进行信息化课程整合的能力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方法,从而能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3.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如何培养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观念、意识、习惯和能力,即“学会学习”;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等。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注重知识创新的信息素养的教育,以培训教师信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 推进教育创新进程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思想
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那么,怎样进行教育创新呢?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准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的意义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一、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对于旅游专业而言,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属于基础阶段;而旅游英语教学则属于应用提高阶段,一般安排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进行。该阶段教学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水平来看:该阶段学生的英语已具有一定基础,一般词汇积累在4000个单词以上,语法基础较好,初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阅读为主”、“重基础,轻应用”、“重语法,轻写作”、“重翻译,轻口语”的能力缺陷;
2.从教师队伍的素质来看:旅游专业英语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很强的复合能力,即英语水平和旅游专业知识都要过硬;海归和外籍的专业教师虽然能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但人数太少。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一类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前者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所以授课重点不得不偏重于语法、词汇的讲解,减弱了对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后者又往往被自身的英语水平所限,难以将旅游专业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削弱了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3.从课程的地位和成熟程度来看:旅游专业英语在受重视程度、教学资源分配方面远不及“大学英语”课程。在许多旅游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仅为选修课,为36~108学时,并且缺乏专任教师。而“大学英语”课程为基础课程,一般分配有216学时,并且在师资、设备的配置方面也享有优势。有些旅游院校甚至没有专任的旅游英语教师,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交由外语院系的领导和专家决定。因而许多任课教师缺乏对旅游领域的了解和实践。此外,旅游英语的课程建设也不够成熟,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或权威性的教学大纲,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去制定大纲并选用教材,容易造成教学的片面性。
4.从课程的内容来看:目前国内旅游专业一般包含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和会展等多个专业方向。据此,旅游专业英语其实也可以细分为酒店英语、导游英语、旅游规划和管理英语和会展英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各自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例如酒店英语和观光英语应侧重于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旅游规划和管理专业英语则可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迅速提高其专业词汇量。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为其设置旅游英语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师资、学时等捉襟见肘,许多高校便笼统地冠之以“旅游英语”的名称,让授课教师“看着办”。
5.从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等为主要就业方向。这些行业是对外交流的窗口,要求其从业人员不仅具有相当的语言水平,还应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旅游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文化导入,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和认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历史、民族、宗教等多个方面,强化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并培养他们对待文化差异宽容、平等的态度。由于受到学时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这项目标很难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旅游英语教学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化、丰富的学习资料: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传递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多样化的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者可以更迅速、生动地掌握所学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以强化练习,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酒店英语中关于酒店预订的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利用booking.com等全球预订网,辅以GoogleEarth等虚拟街景导览软件,在巴黎第13区预订住宿,预算分别为每晚300欧元、100欧元和20欧元,并了解房价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细的预订条款。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有关酒店预订的英语表达,还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为其今后在酒店或旅行社从业打下基础。
2.“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学习方式: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更多地是扮演“教练”的角色,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例如,笔者将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链接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从中查找资料,完成一些专题调查,结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提高了他们使用英语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内涵
学前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愿望,使学前儿童能够得到多种学习体验,促进学前儿童的整体全面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也逐渐将现代信息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使得儿童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现代信息化教育,在信息化教育中表达自我、感知世界、能够尽情游戏与交流,积极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氛围。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学前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部分,而且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因此,学前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以及国家信息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在上世纪910年代将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全国的统一带领与组织下,将在农业、工业、商业以及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深入信息开发,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1]。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普遍运用,使得现代信息化教育资源更加的丰富,这有利于学前教育过程的优化,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化素养,使得教育的信息化逐渐向学前教育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学前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对学龄前儿童的深吸发展进行信息化教育,使幼儿能够在学前能够热爱学习,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愿望,使学前儿童能够得到多种学习体验,促进学前儿童的整体全面发展,使幼儿能够尽快的进入小学阶段。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念指出:学前教育信息化用科学的思想占领教育阵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成果更加完美。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和新时期人才的累积,从而也使教育事业更加茁壮成长[2]。因此,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判定过程中,最直接的表现是教育的过程是否采用信息化技术,以及能够塑造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配备适宜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适合的信息化资源,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学前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学前信息化教育。近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被人们片面的认识,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并没有将学前教育信息化形成完整的教育模式,并向多种方向的发展。这导致在学前信息化教育中,幼儿只学习了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等,忽视了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无法有效实现。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信息化中,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学前幼儿,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以,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必须牢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强加给幼儿压力,要保证幼儿在信息化环境中快乐的游戏和学习。第二,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教师要采用合理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根据国家或者地方的教育经费选取合适的教学设备。使得教育经费的拨付遵循整体发展、特色化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渐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避免教育出现较大的盲区。第三,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教师要利用教学资源适宜的开发信息化课程,加强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和管理工作,使幼儿确实能够在新颖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到新知识,有效的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四、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在工作制度上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这严重的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基础设施比例不平衡,导致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依然没有实现,出现了新的教育鸿沟[3]。因此,要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做好资源和硬件的基础建设工作,对学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培训,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管理,保障信息化教育的目标实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学前教育信息化用科学的思想占领教育阵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成果更加完美。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和新时期人才的累积,从而也使教育事业更加茁壮成长。在学前信息化教育中,要培养幼儿能够表达自我、感知世界、尽情游戏与交流,积极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氛围。因此,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当中,要求教育教学要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寻找并开发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培养学前幼儿的信息化素养,使学前信息化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马婧旖 单位:沈阳市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文涛,赵栋栋.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
政策落实顶层设计
威尔逊认为,执行一项政策要比制定一项政策困难得多。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政策执行的困难性在于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存在一定的时滞。对我国体制来说,行政部门政策推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与落实是2014年建设与应用的关键。纵观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看到了政策与措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如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掀起了一股“校校通”建设风潮。2014年,当审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时,我们看到了政府政策执行的脉络。有关行政领导重视与政策推动执行促成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政策
2014年,教育部继续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袁贵仁部长还是具体分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长,都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在讲话时强调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于2014年3月12日印发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正式明确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杜占元副部长先后出席了多个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并且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参观、检查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管理司局,教育部科技司先后出台了多个教育信息化专项工作管理文件,对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实施了具体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各省市采取措施推进建设与应用。
2.各地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
由于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推动,2014年各地都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宏观文件或者具体措施。例如,2014年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对深化广西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工程。2014年3月24日,安徽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安徽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重要手段,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发展。2014年4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下发了《兵团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兵团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2014-2018年)》。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外,许多省份都拨出专项建设经费,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在各地的政策推进与经费保障下,全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学校宽带网络联通率,还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具体落实政策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点之一,执行是关键。政策的制定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构想而已。从政策变为实现,需要有效的措施、经费的保障以及督促检查。
1.专项行动方案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需要将宏大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细化分解,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任务分解。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截至9月底,全国5.9万个项目教学点中,除尚有少部分偏远教学点还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外,其余项目教学点已全面应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又如,“宽带网络校校通”项目,仅2014年第3季度,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实现网络接入学校2262所,新增多媒体教室7.6万间,新增建有多媒体教室学校7126所。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份的1132个区县建设了教育城域网;61.2%的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
2.企业参与建设
教育信息化从来都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与相关企业密切相联。国家教育部与相关国际与国内企业创新了合作机制,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助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已全部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合作协议,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参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而且体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研究与人员培训。例如,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就先后资助了许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进的科研项目;根据教育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微软、英特尔等国际企业推动了“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引领、示范以及推动作用。许多专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其与具体区域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也在扎实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3.试点与督查推进落实
国家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实践推进路径上采取了教育信息化试点与督查。作为一项工作,试点是很好的政策推进策略,教育部选取了省市、高校和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并且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了检查和反馈。另外,配合国家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督点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措施,以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等。正是试点与督查将教育信息化政策从顶层设计变成了现实效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割裂开来。教育信息化应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2014年11月,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表示,教育部正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已被纳入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纳入到教育现代化指标之中,代表着其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真正成为区域与学校必须要着力努力推进的事业。
4.立体全面系统推进
与此同时,学校为师生提供良好校园电脑应用体验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推动这种趋势发展的原因不仅来自于期待随时随地与网络连接的学生,而且来自于学校使用新技术降低成本的需求。那么,到2020年,高校信息化的面貌会怎样呢?
校网络是应用体验核心
师生携带个人移动设备在校园使用的趋势将日益增强,这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随着学校网络流量成倍的增长,接入网络的能力以及在校园里实现结构性及非结构性数据无缝、快速地互换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这是学生的基本需求,当学生评估一所学校时,校园电脑应用环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现在,学生偏好拥有高数字化内容的混合式学习环境,这种环境需要强大的网络做支持。
未来的校园网络必须能不仅仅是支持学校师生电脑设备的使用。随着物联网概念普及,大量机器和传感器将会被安装在校园。据IDC预测,到2020年底,将会有2120亿个互联网产品产生。它们包括楼宇监测设备、医疗传感器、门锁、摄像头、显示器、灯、空调设备以及所有涉及校园生活的电器。这种网络设备的衍生需要更密集的、更稳定的以及更便捷的方式来管理WiFi连接。
除了移动,社交、云、大数据、Apps等大趋势将会对学校产生巨大影响。正如其他行业,高校教育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传统的沟通、市场营销和管理方式正在被数字的、线上的和高度集成的方式所取代。校园网络必须能够承担日益增长的数字内容量,以及利用网络分析监控校园数据。据Educause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ECAR)数据显示,74%的大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电子书,其中,一半的学生表示电子书对于帮助他们实现学术上的成功十分重要。同样的趋势在亚太地区同样盛行,例如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就实现了技术的广泛应用。该新近成立的大学决定采用去纸化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出更多的行业专业人士。
进入学生全球化时代
现今,对于来访师生,当其在其他学校时访问校园网络和互联网是非常容易的,更多全球各地的校园将会通过Extreme的eduroam被连接起来。Eduroam系统能让学生使用本校的凭证在异地访问所在校园的网络。
最终,那些已经帮助过一些大学有效分辨具有挂科或离校风险学生的保留系统将会被升级并得到更广泛地应用。这些系统已经成为学校教授辨认学生很重要的一部分。未来,网络分析也被期望用于与成功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比较,一旦发现问题就会提出预警。这些工具能帮助学校减少学生流失,提升毕业率,同时,它还能帮助筹集学费。
教学环境演变及新趋势
到2020年,教室的样子将不断演进,而且可能不会被2014年的标准所认知。重点在于,归功于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教学将变得更具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内容将会显示在诸如无线平板、投影仪或者类似Google glass和3D全融入式虚拟显示器等个人设备和可穿戴设备上。包括视频在内的实时数字内容将会不断地在全球的教室内进行分享。
关键词 学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26-02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zation in Preschool//Wang Ji
Abstract Although China has seen great progres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in kindergarten, the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 un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congruity in implement which is result from the missing of development paths.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the building of assessment index and the development on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rresponding to the assessment index.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igital learning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China 121000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因素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信息化研究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覆盖到中小学,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这种研究上的偏失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但社会的发展使学前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国家也因此做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决策,并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在这个背景下,梳理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找到一些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学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
首先,学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良好的外部氛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其次,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在早期介绍借鉴国外信息化情况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近年来开始本国、本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并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在幼儿园英语教育[2]、礼仪课程[3]等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本土化探索。
最后,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稳步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也超越了早期的理念上的数字化学习空间[4],出现许多学前教育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甚至出现一些专门面向学前幼儿的专题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加入使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实践发展迅速。从2001年起,IBM公司就与我国教育部合作,通过“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为600多所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5]。
2 学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成果固然可喜,但我国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时间尚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宏观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而这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缺少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2.1 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均衡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信息化水平也因幼儿园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例如,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上海,截止2009年,上海的各区县园所就已经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到2010年,上海的“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也加入“园园通”系统,其中黄浦、奉贤民办园的应用分别为80%和100%[6]。而在一般城市这些目标还远未达成,更不用说边远地区的一些幼儿园了。
2.2 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括教师、基础设施、软件、教学模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如果缺乏规划就容易顾此失彼,导致应用上的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滥用、机械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不但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师生交流,限制幼儿主体性的发展[7]。实践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滥用现象其实是教师与信息化设备不匹配的表现。此外,也有一些购置了设备却没有配套软件,导致设备成为摆设的现象,这是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的表现。还有一些不顾幼儿园的教学目标,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灌输小学才学习的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成为“电灌”的工具的现象,这是教学模式与信息化不匹配的表现。如此种种不匹配现象,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内部应用的不协调的表现。
2.3 发展路径不明确
这种宏观上的不均衡、微观上的不协调,根本上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虽然大家能认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而且往往也将信息化作为幼儿园的办学标准的一个指标,但相关指标的界定不够清晰,就信息化发展本身缺乏一个统筹教师、硬件、软件等各要素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按自己方便,随意购置信息化设备,造成信息化发展动力的缺失以及微观上发展的不协调,使学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
3 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软硬件建设,特别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和配套的软件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许多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区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配套的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当前,虽然部分地区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来看软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与学前教育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仍然是重要任务。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前教育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综合考虑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等内容的目标体系,客观评估一定时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能更好地引导教育信息化沿着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当前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标准中往往只是将信息化水平作为园舍设备的一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相关指标界定并不准确,往往用电视、计算机等设备数量等片面的指标来代替信息化水平,缺乏整体性,直接导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应用的不协调。因此,应该在信息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省略/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温小梅.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1(4):39-42.
[3]孙碧华.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礼仪课程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2):106-107.
[4]张伯邑.数字空间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5]杨昌江,夏军.IBM和教育部携手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91.
众所周知,教育的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从而促使现代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地有序发展。现如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过依然有一些矛盾存在于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而提出对策,正确解决问题,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同,它关系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改革及教育现代化,目标明确,过程独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因此,针对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为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计算机的配置都不健全,很多时候上课期间是3到5名学生共用一台机器,有的甚至于是十来个学生共用一台,因此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很多小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呈现出落后的局面。
(二)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管理程度相对较弱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对硬件设施的建设极为关注,而在软件方面就相对较弱一些。在空间管理上,大多数小学采取集中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如在图书馆等还没有配置计算机的公共场所。而在时间管理上,很多农村小学生只能是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计算机,独立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很少。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两个重要特点为:第一,由于在经费方面投入不充足,因此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不合理;第二,在投资上缺乏统一而又明确的设计与规划。
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一)大力筹集资金,加强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
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来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不过现实情况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小学经济基础薄弱,很多时候一定要依靠政府、教育机构、社会捐助等进行资金的筹集,从而逐步改善我国小学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使我国信息教育可以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要做到更快更好地推进,就一定需要高素质、多数量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优秀师资团队。与此同时,教育界还有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将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人才吸取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使得其能安心地投入到农村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升,要更好地与政策、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三)加强科研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其他各类学科教育教学的结合,并且要倡导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效而且广泛地使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进一步对学科教学做好补充。在信息化教育的引导下,所谓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看成是我国学科教学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在进行学科教学时,要尝试着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融合进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启发小学生自助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对于每一个农村小学来说,政府要及时提供充足的各类信息资源,从而鼓励学习开展其各自校园网工程的建设,包括增加多媒体信息设备,从而为多媒体教学的开设做好准备,在教学资源上,要做到定期更换,并且要做到保证资源的新颖度与有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好不同小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学校之间的资源可以做到共享与合作,使我国乡村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更具备特色。
(五)加强我国农村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要切实做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白网络空间里的是非镇山。并且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提升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面对一些真实的、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有利信息。
三、总结
简单来说,对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来说,我们一定要清晰地明确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创造与改变,有利于强化整个教育系统的素质化改革,并且可以为小学师生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荣国.农村小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2]何香萍.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