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园区规划方案

智慧园区规划方案

时间:2022-11-27 20:2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园区规划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园区规划方案

第1篇

关键词:智慧园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13-02

引言

国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1984年开始设立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继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由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由民营和政府合办的产业园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吸取对方经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智慧园区概念、发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智慧园区的概念

“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园区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智慧园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也有其发展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智慧园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百度百科上对智慧园区的定义为:一般由政府规划建设,供水、供电、道路、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等。张擎[1]、张凯书[2]都认为,智慧园区是借助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慧响应的方式,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园中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起来。吴君[3]则认为,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技术,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强调“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模式。太极总经理洪劲飞对智慧园区的理解是以园区为平台,由政府或企业规划建设的,通过对园区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联,提高园区的运行效率[4]。综上所述,智慧园区是以智慧城市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其核心也应该体现“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合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时刻感知园区动态,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

二、智慧园区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基础

(一)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的建立是为了落实国家政府,增加政府业绩,没有将园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仅仅是照搬照抄国外园区建设的模式,没有体现中国特色[5]。

2.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园区整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园区内的网络设施存在多网并存,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园区的企业效率。虽然大多数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整体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资源利用困难[1]。

3.园区服务功能薄弱。传统园区强调简单的物业服务,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对企业、政府及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也单一落后。

(二)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更加强调“智慧”,是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全面实现网络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管理协同化和产业结构集约化。

1.智慧园区是以泛在网为支撑平台。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主,实行三网融合,通过信息管道网络、无限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园区的智能化,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这种网络设施一体化的建设,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联合创造了便捷条件。

2.园区智慧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完整统一的网络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园区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园区内信息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智能。园区智慧化建设将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复设置,节约成本。

3.智慧园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园区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业园区,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智慧园区的服务方式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及社会的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

三、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园区统一、协调的建设将利于传统园区改造升级,转变传统园区管理和服务上的发展方式。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园区经济牵引智慧场所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内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6]。

第二,智慧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城市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集、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作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 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2] 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 吴君.关于智慧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41-142.

[4] 洪劲飞.智慧园区建设解决方案――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2):30-31.

第2篇

工业园管委会2020年工作计划5

X、超前谋划,高起点做好规划设计。在智慧产业园规划和产业布局设计上,力求将智慧产业园作为西部新区经济汇聚点、爆发点、引领点进行超前规划、高起点设计、本地化融合,以顺应和助推西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围绕全市产业导向,确立“智慧引领、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制定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智慧园区板块布局。做好企业培育与孵化,注重和“北上广深”等新经济产业园区和产业运营机构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互动交流,学习和利用其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有针对性的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X、精准扶持,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入园孵化。针对智慧产业企业特性,出台专门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优质本土电商平台企业力争年内培育X家以上交易额过X亿元企业;扶持广告文创企业,力争年内培育X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广告企业;扶持x等科技型转型发展企业;扶持科技孵化器基地和有众创空间阵地建设。

X、强力对接,重点吸引行业龙头进驻产业园。在企业筛选引入方面。要重点对行业内极具影响力企业进行贴近招商,确保引进X-X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总部或单独业务总部进驻产业园;在广告文化产业方面。要争创国家级园区,着力引进

X-X家全省前X强公司或子公司进驻,夯实产业园品牌;在企业培育方面。要依托省级科技孵化器平台,着力引进或培育省级高新科技企业X-X家,并争取培育X-X家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在校企融合上。要和文理学院、高职院、技师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本土院校全面合作。与省内、国内知名高校搞好技能培训、科技应用、创业推广等方面的深层次联系,争取引进军转民高新科技应用项目X个以上,博士站点X个以上。

X、搭建平台,进一步完善园区综合服务体系。一要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手续代办服务、资金申请服务和商务服务。二要加强园区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园区金融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担保服务、助贷服务和信息服务。整合政府、银行、产业引导基金、信托保险、投资机构等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金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偏好,形成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全覆盖的金融投资生态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三要加强园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园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事关系和人才政策咨询服务。通过园区、政府与高校或园区、企业与高校的模式,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或实训基地,为园区输送人才,并邀请高校讲师到园区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X、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园功能配套。一要完善智慧物流、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和面向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加大人才公寓的建设力度,解决好外来人才居住问题,增强园区人才吸纳能力。二要完善网络服务器配套建设。优化网络质量和运营服务水平,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整合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三要完善多功能会议室、产品展示中心、公共摄影棚、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满足入驻企业现实需求。

X、加强监管,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一是抓好园区应急管理网络平台的升级,升级版本将全面实现移动互联网即手机终端设备管理。二是组织管委会的应急管理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已初步与省防震救灾体验中心进行衔接。三是继续加大投入抓好园区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与培训。四是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力争实现园区全部生产型企业完成企业端的应急管理网络平台建设。

第3篇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今天,由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商业)管理运营的越界品牌文化产业园已经脱颖而出。锦和商业到底有什么样的杀手锏?

智慧是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多地了解锦和商业,记者来到了锦和商业旗下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丽园路、蒙自路路口的越界・智造局一期园区。

记者了解到,越界・智造局一期是锦和商业经营管理的23个项目之一。园区充分利用原上海紫光机械厂厂房的空间布局,采用ART-DECO设计风格,用连廊将园区内功能不同的建筑串连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街区式”建筑群,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锦和商业各个园区面积虽大小不等,但企业入驻率均超过95%,并仍以每年2~3个项目的速度在全国开拓市场。

锦和商业公共关系部经理顾燕告诉记者,锦和商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锦和商业提供的是全价值链一站式服务,即从项目承租,到后续的项目定位、设计改建、招商、运营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一站式商用物业服务链,而非一些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只是负责招商。值得一提的是,锦和商业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线下活动,让园区真正做到“创意办公、文化体验”。

第二,锦和商业较早涉足文创园区管理领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创品牌园区开发模式和品质运营标准体系,并且以品牌化的方式将这些管理经验输入到新的园区。园区在不断完善商业配套设施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锦和商业在园区改造方面别具特色。顾燕介绍,锦和商业在园区设计方面非常用心,大多是邀请国外知名设计公司进行规划设计,符合文化创意企业对建筑风格的喜好。比如,越界・智造局一期就是邀请加拿大LSK国际建筑事务所进行规划设计。

第四,通过智能化建设强化园区的软实力。这种智能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园区本身的智能化,比如引入智能停车系统;二是构建内部运营管理平台,对园区房屋和客户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进而实现对园区入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三是公共服务平台“i越界”的搭建,可以实时、便捷地满足园区客户的多样需求。

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模式

锦和商业的内部管理平台,也就是园区服务平台,选择了由用友网络建设。顾燕告诉记者,锦和商业之所以选择用友网络作为园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合作伙伴,主要由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解决方案在个性化方面做得不错,能够很好地将锦和商业的各种经营理念落地到系统中。用友网络房地产及园区行业事业部专家王培虎补充说,用友网络园区服务平台是基于用友NC研发的,是个开放性的平台化产品,除了提供基础应用,用户还可以轻松地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二,用友网络在智慧园区领域做得比较好。值得一提的是,用友网络的解决方案能够让锦和商业之前建设的相互独立的IT系统互联互通。顾燕解释说,因为历史原因,锦和商业采用了由多个软件供应商提供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导致信息孤岛严重,这成为锦和商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瓶颈。

第三,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锦和商业各种需求。王培虎介绍,园区行业是用友网络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分支,用友网络在该领域已经拥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用友网络在服务万达、上海恒隆和上海金桥等众多园区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刻了解成熟园区的应用需求,因而用友网络园区服务平台能够覆盖用户所需的各种基本功能。

第四,用友网络可以提供便捷的优质服务。

据悉,锦和商业的园区服务平台主要包括门户网、项目管理、招商管理、租赁管理、物业客户服务管理、CRM、资产管理和BI等模块。根据用友网络提出的分步实施策略,项目一期主要实现对房屋和客户资源的集中管理,二期主要为了实现对园区入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管理,后期还要扩展工程成本管理、移动设备的信息化应用、智能硬件的应用、园区支付一体化应用。

如今,园区服务平台帮助锦和商业对内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分权管理等功能集中起来,并通过与第三方OA系统的集成实现了业务的统一管控。园区服务平台帮助锦和商业优化配置园区资源,降低入驻企业的成本,并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与此同时,平台的应用使得锦和商业的数据报表不再受人为因素影响,变得准确而又高效。

不仅如此,园区服务平台还帮助锦和商业快速复制成熟的管理模式。“我们新项目都通过园区服务平台快速复制运营管理模式。”顾燕进一步补充说,当前锦和商业还在不断开发新的园区,园区服务平台将大大节约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的复制成本。

关注移动应用和大数据分析

在各种有效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锦和商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顾燕透露,近三年锦和商业的业务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在此背景下,锦和商业还将加大智慧园区的投资力度。接下来锦和商业将更多地关注移动应用和大数据分析:

首先,将所有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整合效应。

第4篇

“e-Tovvn”开新路

尽管没有“智慧东莞”规划,然而在2011年广东省经信委《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中却明确提出,“建设智慧东莞,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新突破”:要充分利用省市共建物联网产业基地契机,启动“智慧产业”工程,培育一批物联网龙头企业,夯实物联网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无线城市示范应用。推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云计算产业链。部署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商贸流通业的试点应用,推动虎门港“智慧港口”建设,提升物流、仓储和通关的全程智能化,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并提出,发挥东莞石龙镇作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镇”的建设优势,探索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智慧城镇建设新路,打造数字城镇(e-Town)品牌。加快推动智慧城镇新一代网络建设,探索物联网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应用,开展包括民生、环保、市政、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和城镇管理,争取到2015年,成为全国智慧城镇建设的创新示范镇。

由于东莞市的行政区划是市、镇两级建制,智慧城市建设自然就落在了各专业镇的肩上。而石龙镇可谓东莞“智慧”转型的一个缩影,这个从1999年被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城镇”,经历了2006年被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确定为“数字广东”推进计划试点,到2011年再次被广东省定为“智慧广东”试点镇,凭借“科教兴镇”战略,石龙镇不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确立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策略,并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石龙镇镇委书记黄贵洪表示,“十二五”期间,石龙将继续坚持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以及人民幸福生活等相结合。其中,将重点推进无线WiFi热点覆盖、“无线城市”实时路况监控、E-town(数字城镇)信息服务平台升级、基于GIS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道路智能停车管理工程、市政巡查监管平台、红海现代物流平台、公交E卡通等项目。石龙镇将以“数字石龙”向“智慧石龙”试点提升为依托,进一步打造“E-town”品牌,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管理模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智慧城镇发展模式。

“东莞智慧城市建设,原动力就是要改善东莞各产业里面的粗放成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形象地说,就是用信息化来包装‘东莞制造’”。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炯贤表示。

事实证明,东莞智慧城市建设,正是结合以各镇街为基点形成特色产业集聚的实际,在石龙、大朗、虎门、长安、大岭山等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以及松山湖、虎门港和东部生态园等产业园区,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五金模具、家具建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等行业普及应用,推动园区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大幅度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智慧园区”新转型

东莞转型是自新世纪之初就着手酝酿开始的。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2011年12月,东莞市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再次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新的发展目标。高水平崛起是一个涵盖产业、城市、文化、创新、人才、管理、生态等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产业高级化是其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012年东莞再次提出以“三重”建设引领东莞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战略,即全面部署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的建设提速提效,首先就从东莞四大园区(长安新区、虎门港、生态园、松山湖)试水“智慧”转型。

在风景如画的松湖烟雨公园,拿出一个iPad,登录个人定制账号,你就能直观地看到景区导览。要是碰上刚好跳槽需要办理社区医疗、个人医保等,不用挤到一站式大厅,同样可网上轻松搞定。这是“智慧松山湖”项目所描绘的2015年后可实现的场景。2012年东莞松山湖管委会计划投入逾亿元财政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松山湖、东莞市实现高水平崛起。

为此,松山湖将投入逾亿元财政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探索,使“智慧松山湖”建设初显成效,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绿色园区和平安园区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届时,园区居民通过多种终端可随时随地享受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健康等智慧生活服务;园区硬件、软件、资源数据可实现共享,园区的企业、居民都将拥有统一的信息账号,随时随地登录网络,享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根据《智慧松山湖实施规划》,“十二五”期间,松山湖将建设成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园区“一张网”、

“一张图”、“一片云”、“一套库”、

“一把锁”,5个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高新区基础设施的集约化、系统化和承载能力;以互联互通和共享协同为主线,建设政务管理、产业服务、社会民生、绿色园区和平安园区共“5大应用板块、16个重点项目、81个子项目”的建设,构建服务型、科技型、创新型、生态型和宜居型的“5型智慧园区”。

东莞市副市长冷晓明表示,纲要明确了今后几年在推动“智慧松山湖”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路,随着“智慧松山湖”的启动,东莞也正式加入到了智慧城市的行列,这将为东莞经济与社会双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智慧松山湖聚焦于松山湖内部资源的挖掘、整合和高效配置,以此增加松山湖知识经济的含量,激活松山湖的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促进松山湖的可持续发展。”冷晓明表示,智慧松山湖五大应用领域包括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绿色园区、平安园区五大板块。五大应用领域通过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有效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及城市发展。

“智慧松山湖”具体来说,就是园区居民通过多种终端就可随时随地享受衣食住行等智慧生活服务,园区硬件、软件、资源数据实现共享,园区的企业、居民都将拥有统一的信息账号。从理论上说,“智慧松山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超强海量运算能力,提高松山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松山湖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智慧松山湖总体规划纲要》,该项目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第一个周期建设将使松山湖高新区在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绿色园区和平安园区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营造出园区社会加速发展的环境,具体包括十大工程。

第5篇

在胡奎看来,智慧城市就是要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便利,更舒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应该回归理性思考,不能“”;真正的智慧城市是有地方特色的,要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们愿意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就是它的特色。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难题很多,顶层设计最为艰难,难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而在这方面,方正集团优势明显,旗下五大产业集团的资源整合,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一些“智慧点”上,方正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像智慧医疗、智慧公安、智慧社区等。然而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路途还很遥远。这不仅需要跨界思维,更需要政产学研相结合。

以下内容根据胡奎的演讲实录整理:

智慧城市热潮涌动

智慧城市是方正信产集团主打的业务方向,今后若干年会在这个领域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很热,截至目前,全国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另外有300多个城市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

但是智慧城市真正做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些人把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叫智慧城市,也有人把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叫智慧城市,这都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不管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都看得见摸得着。

怎样让城市具有智慧呢?如果城市能像人一样,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适应环境,并能给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人们就更愿意在那儿工作和生活。我想这样的城市,可以慢慢把它叫做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号称”是智慧城市。但是有些城市已经在服务智能化和服务贴心化方面慢慢逼近,会让人越来越向往到那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大家如果关心IT产业,关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今后的应用领域或者服务方向的话,也应该关心关心智慧城市到底要做什么?很可能大家能从中发现一些商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可能会延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意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要给城市灌输一种能力,让它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这实际上也是方正信产的理念。我们就是要做智慧城市的真实贡献者。

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对智慧城市非常感兴趣呢?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有政绩。在不再只追求GDP一元要素的前提下,怎样让自己管理的城市脱颖而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理念,而且符合国家大战略。

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政府层面,甚至是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层面,大家都有很高的战略高度。当然也在向国际学习,比如美国专门出台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N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GII等,其实就是想把城市打造得更智慧、更智能。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智慧城市排名。排在前几名的有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纳赛罗纳。排名仅仅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了什么样的投入和布局。

顶层设计难在统筹

要建好智慧城市非常难,包括方正信产刚开始做智慧城市的时候,都是从一个点切入的。比如先做一个智慧交通,再做一个智慧园区。一个城市的建设就更难,因为要涉及城市综合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城市运营和综合管理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条块分割。一个城市按照职能划分了很多条条块块,但是划完之后,各自都往纵向深度发展了,横向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交通部门就只管交通,医疗部门就只管医疗,互不搭界。

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施工队在一条路上挖沟,一个月挖三遍。先是水务局开挖,过两天电信局也来挖,再过两天煤气管道部门又来开挖,给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这就是没有统筹规划导致的结果。

中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地面以上的东西是最关心的,比如盖一栋楼,楼有多高,容积率是多少,管得非常严。但是地下部分就漠不关心,其实地下埋了很多管道,纵横交错,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曾经在中关村西区的一栋楼里办公,有一天突然网络断了。后来查清楚原因,居然是地下光纤被另外一个施工队挖断了。这就是当时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没有统筹规划,导致城市各个部门做不到互相协调配合。

做顶层设计,仅仅靠信息化的人才是解决不了的。方正是北京大学的公司,有天生的学校资源和研究资源,所以产学研结合得比较好。即便是这样,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仍感到困难重重。如果光靠IT团队,别说做顶层设计,就连综合设计都很难。顶层设计是跨界的,它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它的难点所在。方正集团有这方面的优势,下属的五大产业集团互相配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实力。

北大医疗集团依托北大。北大下面有9家直属的顶级三甲医院,并辐射28家关联医院。北大医疗集团不光做北大的医院,也在全国拓展医院,现在在全国已经有多家三甲医院加入阵列。此外,北大医疗集团还依托北大科研力量,做基础药物研发。

北大资源主要做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这个时候,可以把方正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全部导进去。这些资源统筹起来后,社区和园区的房子就更加好卖了。有教育资源的话,孩子上学方便。有医疗资源的话,看病方便,等等。

方正物产集团主要做产业流通,以大宗贸易为基础的产业形式。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设计流通领域,能做出好多的贡献。

方正金融集团主要做投融资。金融服务很多还是要落地的,不能简单在网络上签一个合同就完事。对于投资的来源和融资方案都需要综合设计,这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团队,否则光靠IT解决问题真的不现实。

方正信产集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垂直行业软硬件解决方案、再到城市大数据运营的全面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是把方正集团下面的五大产业集团协同起来,再配套北京大学产学研的支撑来做顶层设计。最后把政府加进来,走政产学研之路是绝对正确的,这也是今后的重点方向

智慧城市要成功,政产学研必须要结合,否则建不起来。

信息共享难在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大家在不同的时期,上不一样的系统,由不同的厂商提供不一样的标准的东西。比如,北京的地铁最早都是人工检票的,因为那时候信息化不够,标准化不够,一跨线就不认了。所以智慧交通需要标准化信息化作支撑。

十几年前,日本作为一项产业政策推出了ITS(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一段不到十公里的路,全世界很多人都去试乘试驾,模拟各种车流由自己控制,有车怎样避开,碰到障碍物怎样避开。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以前提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但是即便这些都建好了,仍不是智慧城市。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一条一条孤立的纵向系统。

我们要力争做到,通过城市数据服务与交换平台,把这些独立的系统全部贯穿起来,做信息标准化。也就是要做分层数据管理模型、分级数据交换模型,以及主数据的规范、定义和标准。各个系统是插拔式的,透过系统的耦合,能够全部接在一起。在信息化系统能够支撑的范畴内,真正实施信息共享。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优化流程。这就跟人体一样,首先要保证血液通到全身。

落地实效要借助大数据

在日本,地铁和轻轨的月台上画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区分六节车厢门、四节车厢门、急行车厢门,停车位置不一样,乘客排队也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同一条地铁线,发车的种类会多达10种,有每一站都停的,也有隔几站才停的;有特快、有快速、有急行、有准急,还有区间车。整个设计非常细化,管理车次调度的系统非常多,也非常精密。所以智慧交通真正落地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既要有经验,更要追求实效,而不是做面子工程。

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设计得就非常不合理,很多司机会步入“迷魂阵”。如果从动物园方向去西二环官园方向的话,其实就是一个直角拐弯,但是却要转3个360度的圈才能到达,绕三圈的线路轨迹就像一只蝴蝶。

今后,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城市要真正智能化,大数据必须要起作用。通过分析建模形成一种智慧的判断。还以智慧交通为例,什么时间段派什么车次,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日本,连公交车都有准点的,每一班车几点几分到基本上是靠谱的。支撑其运营的就是大数据。他们对人流、车流、路况,以及各个信号灯的情况都做了综合分析。

20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发现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时间是可调的。没人的时候,不变灯,人一出现,灯就亮了,就可以过去。交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所以要让城市有智慧,落地实效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可以借助一些IT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顶层设计和多方位人才形成经验积累,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才能真正做到。

安全可控要靠民族产业

安全可控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又一大难题。我们国家尤其是信息安全领域是最可怕的,所有事情都不太安全可控。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个人信息天天在分享。苹果表面上把GPS定位关了,但实质上还是在偷信息。这是没办法的。所以在新一轮国家政府主导工程中明确要求安全可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怎样做到安全可控呢?首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可控的核心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要靠民族产业的创新,真正替代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从国家宏观战略上考虑,一定要把它当成核心关键词,否则今后遇到的屏障可能会越来越大。

要迅速采用新的思维逻辑进行综合布局,把我们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硬件相关的解决方案尽量朝高精尖创新发展,在国家安全策略提升的前提下有一个很好的支撑。这是城市运营者在智慧城市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第6篇

2014年,东莞东城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东莞市 “优秀镇街”以及年度考核“单打冠军”3顶,各级各类荣誉共100多项。东城还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

立足新常态,谋求新发展,2015年东城提出紧紧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发展的智慧商贸新城。

跨境电商:“一点四仓一平台”

新常态下,东城立足地理区位优势、先行发展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城市基础优势、法治环境优势,在“城市化”、 “国际化”、 “市场化”、 “信息化”、 “法治化”等方面力争走在前列。

作为“十大工程”之一的东莞市跨境电商中心园区,位于东城区同沙工业区,占地面积达87.06亩,建筑面积约70776平方米。园区内各分区形成一定专业及功能分工,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形成“一点四仓一平台”的支撑体系,努力打造“园区仓储+公共平台+智能核放”的跨境电子商务“东莞模式”。

“一点”即设置关检监管点。该监管点将由已建成的东城跨境电商公共仓改建,公共仓业主单位东诚公司正在组织实施综合楼改造、查验卡口设置等建设事项。

“一平台”即东莞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贯通海关、检验检疫、外管、国税等部门数据,为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和服务提供支持,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上线运营。

“四仓”即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公共仓、企业自用仓。公共服务仓的库管系统及云关码系统能够与海关数据形成交互,实现跨境电商杂散数据的合理快速修正,使得货物在到达出口监管仓前即整理完成,真正实现跨境电商碎片化订单包裹的高效通关。

支撑体系构筑成功之后,将推动东城成为国内跨境电商监管通关、综合服务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实现全国领先的跨境电商阳关化、规模化、持续化通关,带动大型跨电企业、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等要素在东城的集聚,形成转型升级的强有力引擎。

发展蓝图:“一城三创五争先”

新常态下东城确立新思路。结合现有基础,立足新的发展常态,东城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提出“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新思路。

“一城”是指依托产业结构和城市环境的基础优势,以跨境电子商务为龙头、以现代生产业为主导、以创建智慧城市为抓手,将东城打造成为高水平发展的“智慧商贸新城”。

“三创”是指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东城综合实力。

“五争先”是指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争先、在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上争先、在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上争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争先、在幸福社会建设上争先,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动力。

“一城”是总体目标,“三创”是实现基础,“五争先”是战略举措。围绕这个总体思路,东城表示要动员全区上下,统一思想,主动作为,务实创业,全面加快东城各项事业的高水平发展。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启动的衔接之年,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型、依法治区的关键之年,也是东城实施“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开局之年。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东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区本级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3%,各项税收收入增长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8%。

根据今年发展要求和工作目标,东城将重点抓好6个坚持:坚持转型升级,坚持新型城镇化,坚持先行先试,坚持依法治区,坚持惠民导向,坚持从严治党。

智慧驱动:“宜居美丽新东城”

2013年,东城区成功入选国家智慧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后,东城就正式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具体化。2014年7月3日,东城举行智慧城市推进暨东城中韩智慧城市产业园启动仪式。2014年底,东城区智慧城市创建办公室正式成立,开始了东城区打造“智慧城市”的调研与实践之路。

自2013年成功抢占先机,入选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东城就立马紧锣密鼓地着手规划、布置、落实一系列“智慧”项目,争取早日提升区域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构建生活、生产、社会管理新模式,实现“智慧美丽新东城”。

第7篇

“一枢纽多窗口”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清真产业是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的清真食品、清真工艺、清真文化小微企业是宁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就宁夏回族自治区羊绒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已成为自治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灵武市,依托原绒贩运的传统优势和人脉优势,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科技创新研发为突破口,倾力提升羊绒产业聚集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加快,产业规模实力、集约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灵武羊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自治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枢纽,计划搭建起“中国(灵武)国际羊绒产业服务窗口平台”,通过改造恒温恒湿标准实验室、原绒检测实验室、分梳绒实验室、物理检测室、化学分析室、纱线检测室、电子显微镜线微分析室,搭数据监测实时传输、信息共享资源库,实现分梳、绒条、纺纱、制衫、面料一体化联网监测,达到生产智能联动。与此同时,固原市马铃薯产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吴忠市清真产业园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等建设也在规划进行中。

据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自治区中小企业服务大厦为基础,建设了自治区公共服务总平台,按照“区域覆盖、产业调优”原则,根据当地产业的优势和服务需求的差异化,因地制宜,突出产业集群的优势特色,重点规划建设吴忠、灵武、固原、石嘴山等6个市级综合窗口平台,羊绒、马铃薯、酿酒、清真食品、高新科技园区等符合自治区产业布局重点的8个产业集群服务窗口平台。各地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定位,构建以自治区服务平台为枢纽、窗口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一枢纽多窗口”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总体格局。

“133”搭建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是指电信运营商或IT服务商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综合信息化应用平台,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应用超市”,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按需购买,即开即用”的租赁式信息化服务。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巨大,行业广泛,如何能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用户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宁夏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以自治区级综合服务总平台为中心枢纽,利用云计算模式,与若干个贴近需求提供直接服务的“窗口”服务平台通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构成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骨干架构和基础环境,统筹全区优势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各地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综合窗口平台和产业集群窗口平台。提供信息、技术、质量、人才、市场、融资、创业、管理咨询、法律维权,同时提供中阿在线电子商务服务、移动应用服务,建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的宁夏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目标。

具体来说,1个公共基础网络,基础云、在线应用服务和移动应用服务3个平台,数据资源、呼叫和项目运营管理3个中心,是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基础。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3年时间,建成以自治区服务平台为枢纽,14个窗口服务平台为节点的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功能完善、覆盖全区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全区统一的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系统、服务平台网络运营管理系统、共享数据资源中心等,基本形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骨干架构。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牵头下,按照服务平台网络总体规划,银川中小在线建设了示范窗口平台,开发建设的中小微企业服务超市、中阿在线、灵武羊绒产业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窗口平台。银川中小在线依托已建成的线上中小微企业服务超市,通过服务团购、服务补贴、优质优价以及免费赠送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的中介服务包括:财税、信息化建设、融资担保等。2012年,数百家企业通过服务超市获得了服务,100多家企业获得了服务补贴。

“网络版+纸质版+手机版+语音版”

宁夏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仍在首期建设当中。采用“网络版+纸质版+手机版+语音版”等多种形式,通过整合已运行的“中国中小企业宁夏网”载体、“政企通”移动载体、4008700198语音载体以及网络载体,联通所需的在线应用服务平台应用,面向全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使中小企业更加方便捷地获得针对性强、成本低、效益高的各类信息,是当前的建设目标。

此外,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还将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运营商,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多款移动终端产品。通过协同办公和手机短信相结合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政务信息、商务信息、通知公告、协同办公、移动营销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

“生产上,实现企业生产、市场销售能智慧联动;销售上,实现客户订单、仓储配送能智慧调度;服务上,实现产品服务和客户价值达到智慧感知;管理上,实现企业管理达到风险可控、智慧运作;通信上,实现多元通信和智慧共享;环境上,实现创业辅导、融资维权的智慧成长环境”,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理想预期目标。

第8篇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回归企业网络市场后频频出招。针对教育行业,华为企业网络、IT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 统一通信与协作三大产品线提供完整、丰富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理念,推出“教育云”、“数字校园”、“多媒体教室”、“电子书包”四个层次的ICT解决方案,分别对应教育主管机构、学校、教室、个体的需求,积极策应教育部“三通两平台”规划。“2013炫动ICT中国行・华为企业业务巡展”在全国陆续召开之际,记者应邀参加了成都一站,并采访了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路由器产品总经理李先银、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网络解决方案总经理刘立柱、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基础网络产品总监潘曙光,三位老总为我们解读了华为重点针对教育和广电行业的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

网络的进化带来运营的挑战。伴随着网络的世代更替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校园网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步深入,加上学校自身的特点,网络运营管理的问题日渐凸显:校园网的用户规模较大,学生上网的行为较集中,接入终端的种类繁多、移动化,使接入场景变复杂;管理者、教师、学生,校园网不同的用户及业务,同一用户不同的应用,需要网络按需实现不同的计费策略,解决学校运营的困扰;多媒体应用的丰富,大量P2P下载及VOD视频点播等新应用往往导致出口访问速度慢,无法保证重要网络应用的正常访问,无法有效利用多出口资源等。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针对接入、计费、带宽管理和流量控制三大环节,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帮助学校的校园网络实现细腻的管理,以更好提升网络的价值。

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可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部署,用户可随时选择是否添加AC功能,快速形成移动业务模式。同时,能提供PPPOE/IPOE/802.1X/WEB/快速认证/绑定认证等全面认证方式,支持PC/PAD/SMART PHONE/哑终端等各种设备接入及认证。而内置FW/IPS / VPN GW/P2P限流,则保障多种接入场景下的安全。

计费方面,采用DAA( 按地址计费)模式:能按目的地址(目的网段)区分业务类型,形成不同业务流量统计,不同业务对应不同费率,满足用户差异化费用结算、业务增值等需求;针对不同目的地址推出不同业务带宽需求的灵活组合套餐;用户可登录自助服务界面,选购、激活/去激活各种增值业务,降低运维成本。

此外,该方案通过基于用户及业务的带宽管理和流量控制、应用识别、用户行为精准溯源多维度优化网络带宽。基于用户、业务的带宽管理和流量控制:BRAS设备支持强大的HQoS能力,实现基于用户和业务的带宽分配,通过不同的业务策略模板,实现基于用户、时段等的带宽管理;应用识别:实现对管道内网络流量的深入检测和分析,并把对象和访问情况进行数据化统计分析,形成直观报表。针对特殊定义的检测目标和执行策略,深入到访问内容,为满足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撑。流量管理和行为管理与认证体系融合为一体,对网络内的各项安全、网络数据信息实现统一的分析;用户行为精准溯源:每秒百万次级NAT会话独立能力,支持静态、动态、策略、扩展NAT功能和丰富的应用层协议,准确无漏地识别对象。可堆叠高性能日志采集,百T级日志存储容量。可与AAA服务器联动,或根据上网行为管理设备中的用户信息,直接定位到用户。

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能带给教育用户哪些应用体验?据介绍,校园网的最大用户群――学生和教职员工上网获取信息的通道将变得更加简捷。同一个用户账号,无论是固定终端上网,还是拿着移动手持终端在校内其它场所上网,都能以同样的客户体验接入网络,当然,在不同的区域获得的流量、计费的标准也可能不一样。对于校园网的管理人员而言,接入认证、流量控制、行为管控和溯源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能识别不同的用户和用户组,不同的用户上网的行为会接受监管,分配给用户的带宽也将符合管理策略,自然减少了很多对突发的网络状况的疲于应付。

从校园网的经营来看,因为很多学校是混合组网,有运营商的线路,也有教育网的线路,用户可能既是电信的用户或者联通的用户,也是校园网的用户。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的可兼容模式,可对不同的用户及业务进行认证和计费。譬如说,学生访问本校内部网络资源免费,访问国内网络实行较低费率,而访问国际网络实行较高费率,从而使学校可自主和运营商实行经营分成。

此外,对用户统一管理和认证之后,通过应用的识别能够实现流量链路的优化选择。譬如一些校园网提供远程教育的服务,希望支持从某个运营商网络来的用户访问,流量就也回到那个运营商网络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管理,大大优化了校园网的出口流量。

据了解,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主要依托的,便是华为公司推出的系列化BRAS产品:ME60、NE16EX。ME60多业务控制网关(简称ME60)主要应用在大型宽带城域网接入边缘位置和大型园区网出口位置,以及IP/MPLS核心网边缘位置,主要包括ME60-X16、ME60-X8、ME60-X3。NetEngine16EX路由器(简称NE16EX)主要应用在各行业骨干网汇聚和接入节点、大中型园区网出口、大中型企业总部或分支等场景,目前包含1款设备NE16EX-8。

不同网络规模的学校如何选择BRAS产品实现按需配置?据介绍,学校可以按照现有用户规模及未来需要进行选择。大型校园如985、211院校可以使用ME60,中小型校园如3000-4000用户规模可以选择华为公司此次重点推出的NE16EX。ME60和NE16EX基于同样的软件管理平台,它们提供的功能主要区别在规格、性能和用户数量方面,因而具有较好的扩展性。ME60目前已有一些应用案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NE16EX将很快进入商用。

近年来,华为公司看到企业网络市场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是大数据。譬如“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将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由事务型转向智能分析、决策支持型,这是大数据应用的实证,在大数据的发展应用中将广泛运用云计算的技术。其二是移动性。智能化网络终端越来越普及,从而网络的接入,信息的接收和运算,数据交换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华为公司捕捉到这些变化,并构筑着相应的解决方案。据介绍,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实际上是下一代智慧园区方案的前奏。规划中的下一代智慧园区方案是希望把网络的控制逻辑和实际的流量交换逻辑进行分离,把控制逻辑定义为一个控制中心,把传统的网络接入访问管理,动态的访问路径,流量隔离控制,以及对于安全全网协同的网络策略统一进行管理和运算。

第9篇

五华区要用四年时间,做一笔智慧的生意。

2013年6月26日,云南省昆明市华山西路1号楼705室,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局长杨苍容不时地被桌上的电话打断采访,通话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智慧城市。在昆明市五华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后,杨苍容和他的团队忙碌了起来,这样的电话每天可能会有几十通。

在杨苍容脸上,显然能够看出自豪感。五华区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对于五华区土生土长的杨苍容而言,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更是对自己家乡的认可。

在杨苍容递给《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的《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下称“任务书”)中明确写着:“昆明市五华区智慧城市创建周期为2013年至2016年。”

仅有3年,杨苍容面对的挑战还很大,对于这个瘦高皮肤黝黑显着干练的男人而言,接下来的四年,绝不轻松。

五华起航

“其实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开始得很早,比如我们的智慧城管方面。”早在多年前,五华区在师从北京东城区的城管信息化系统后,在区内建设了一套国内第二领先的智慧城管系统。对于智慧城市这个话题,五华人并不陌生。

所以当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区申报工作开始后,昆明市五华区成了整个云南省最为积极的参与者。“当时,基本上每个省份都有好几处申报智慧城市的,云南省只有我们五华区申报了。”

让杨苍容对五华区申报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有信心的,是当时五华区相比云南省其他地区的特殊优势。“基本上云南省能数得上的好大学都在我们五华区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智慧城市是一个需要人才的事情,我们有人才优势。”另一个让杨苍容有信心的,是五华区整体发展中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重视。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迅认为,五华区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而智慧城市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王迅看来,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五华区可以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完美结合,“最终可以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示范”。

从一开始,五华区就充分发挥着自己这些天然优势,比起东部发达地区,五华区必须将自己仅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在申报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时候,请来了很多五华区大学专门研究这些领域的学者进行座谈,包括我们五华区具体该怎么建设智慧城市,从五华区的学者这边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其实在申报智慧城市的时候,五华区巧妙地运用了一下策略。

“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短短3年将整个五华区全面建成智慧城市。副区长王迅这时候非常有战略眼光,提出了我们可以把五华区中最具备发展智慧城市优势的泛亚科技新区设为集中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区域。”

在最早交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资料中,五华区仅仅申报了泛亚科技新区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在当时全国申报的地方中,泛亚科技新区是最为“微观”的一个智慧城市项目。

“如果倾尽全力建设一个泛亚科技新区,我们可以非常圆满地从顶层规划到具体建设全方位地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优质的智慧城市试点区。”

按照这样的规划,泛亚科技新区未来的智慧含量远远不止于日常生活范畴: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园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检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与此同时,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可以更加方便地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智慧城市新形态跃然纸上。

“部里对我们的方案非常支持,但是可能仅仅做一个园区的话有些过于微观了,所以后来部里建议我们把这个方案扩展到整个五华区。”

其实杨苍容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考虑。“我们是想以点带面。”通过泛亚科技新区进行探索与尝试,而成熟的模式和经验,自然会成为建设整个五华区智慧城市项目的重要组成。

航线确定

摆在杨苍容们面前的现实是,五华区资源有限,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时间紧迫。如果没有一个清晰适合的打法,那么五华区的智慧城市梦仅仅是个纸上蓝图。

“我们经过多次研讨,去了很多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好的地方调研,最终确定了以点带面,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创建特色为切入点的智慧五华试点建设方案。”

根据规划,“智慧五华”初期建设的重点项目可以概括为“11315工程”。“我们要通过4年时间,打造1个适度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1个绿色五华云计算中心,构建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3大体系工程,在15个重点应用领域进行指挥系统的专项建设。”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较为薄弱的五华区而言,基础是否坚实,将是决定整个项目最终成败的关键。

“首先是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在杨苍容看来,信息基础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信息流通的便利。“我们在这个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中套入3个子工程:城市光网工程、城市宽带城市工程、三网融合工程。”

“城市光网”工程具体来讲,就是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总之是提升网络传输速度、覆盖范围和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而杨苍容所说的“无线宽带城市”工程本质上就是无线宽带的普及率提高:“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无线上网。”

为了将“无线宽带城市工程”更好地落地,杨苍容首先和他的团队在昆明市通信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昆明五华区政府大楼的Wifi工程。“在这个大楼里,已经实现了免费的无线网络,下一步我们会实现几十个重要办公地点、公司大楼的无线工程,这样由点到面最终实现无线宽带城市工程。”

在实现了信息基础设施环境的升级换代后,五华区将开始通过“以工程带动”的战略加速完成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其实可以分为政务、产业、民生3大智慧应用板块。”杨苍容将3大智慧应用板块又细化为15个智慧应用重点项目工程。

“比如15个项目工程中的智慧文化资源共享项目,就是要通过建立‘五华文化’专题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集中。”按照杨苍容的预期,基于数据库和移动互联网设备,日后五华区居民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访问、下载更加方便地获取文化服务。

在这一系列工程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云计算中心,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中心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云计算中心。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一个让杨苍容高兴的好消息是,目前联想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厂商已经纷纷对五华区的智慧城市项目抛出了橄榄枝。

争夺自

其实,在云计算中心建立的过程中,杨苍容曾有过疑惑:“是否可以借用外省的云计算服务器资源呢?”

在智慧城市、云计算热遍布我国多省的时候,很多省份凭借地理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云计算中心,甚至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云计算服务器外租服务。

“这里面有一个自问题。”

根据五华区整体的发展规划,五华区最终目标是要成为能够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中心,能够成为西南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示范。

“如果我们租借别人的服务器,那么我们就缺少了自,我们只能采用合作模式,不是说合作模式不好,而是说以丧失自为代价的合作模式并不是我们所最终希望的。”

鉴于此,五华区决定全方位打造自己的云计算中心。

“我们非常愿意和外省市合作,比如我们会吸取借鉴不同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特色。”在杨苍容看来,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每个领域之中做到至善至美。“每个地区都会有其最有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所以,这是一个竞合的关系。”王迅分析认为,五华区和很多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是一种简单的竞争或简单的合作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吸取、互相借鉴实现共赢的关系。

目前,杨苍容和他的团队扮演的是一个球场组织者的角色。“智慧城市绝非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智慧城市涉及到住建、教育、城管、公安、交通、卫生、文化、民政等等方便。我们科信局就是要将大家串联在一起,一起完成智慧城市建设。”

一个杨苍容非常关心的问题是,五华建设智慧城市中探索的经验能否最终上升为省级和市级标准。“如果以后其他地区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中采用同样的标准和接口,那么就能有效地避免信息孤岛的存在,可以最大化地节省资源,提高效率。”

第10篇

智慧城市离我们很近,却又离我们很远。

出门之前,按一下手机,就可以知道道路是否拥挤;行车途中,想起家里热水器、窗户没关好,再按几下手机就可以全都搞定。这样的智能生活场景,已经或即将成为现实。

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我国在该领域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分的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智慧城市,似乎很近,却又很远。

城市发展的一剂良方

“城市病”催生了智慧城市。

据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超过600万的特大城市有58座,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则有13座,城镇化率已达51.27%,预计205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与此同时,城市却也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即所谓的“城市病”。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城市病”,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概念提出。据了解,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健全、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通畅、广泛、安全的信息共享和有效、规范、科学的信息利用,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让城市成为和谐社会的中枢。具体而言,家居、能源、金融、医疗、交通、物流、商贸等诸多领域,均可利用智慧产业技术,让城市生活变得智能、便捷、高效。例如智慧技术运用在交通上,约可使交通拥堵降低20%、车祸减少50%至60%、油料消耗减少30%。

由于智慧城市理念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因此该理念自提出以来,即得到国内外城市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行动。据《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2012)》显示,现在全球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中;截至今年4月,全国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51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方正国际副总裁周大良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智慧城市实践者”,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依托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近年来逐渐在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崭露头角。

智慧城市正在改变生活

在苏州工业园区上班的王涛,每天早上都坐公交车去公司。最近,他用上了苏州移动的掌上公交业务,每天早上出门前,发一条短信,就可以先查询离家门口站台最近的公交车到达所需的站台数,当每天乘坐的公交车辆即将到达时,他会收到提醒短信通知,现在他每天都可以踩准点出行了。

幸福指数飙升的王涛尝到了智慧城市带来的交通便捷,而这一智能公共交通综合系统项目是由方正国际承担并完成的,在采访中周大良说:“该系统主要由车载实时监控、智能排班调度、车载视频监控、电子站牌预报站信息管理与、公交掌上通等平台组成。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使整体公交运营效率大幅提升30%,并节约燃油消耗,为城市节能减排、缓解拥堵、惠及民生做出贡献。”

很快王涛还将享受到更大的便利。近日,方正国际在苏州了综合性云计算平台——方正飞云,并藉此打造多领域的云计算服务,通过各类不同的云,如医疗云、政务云、交通云等,使智慧城市生活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

除了便民以外,智慧城市也将为政府提供更加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美国一个采用IBM智慧方案的城市,遇到贩卖人口、绑架小孩的案件,警察在47分钟之内就破了案,极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管理效率。” 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告诉记者。

而由方正国际承建的北京市实有人口管理数据库,可以通过数据整合、采集、更新和交换,建立服务于区、街乡两级政府的人口与房屋基础数据库。“将人口与房屋基础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辖区不漏楼、楼栋不漏户、住户不漏人、人员不漏项,为人口的精细化服务。”周大良说。

据悉,目前,方正国际正与海淀区政府合作,致力于在海淀区逐步实现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实有人口管理、智慧社区管理等,使之成为一个“智慧海淀”,进而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

智慧城市仍然挑战重重

智慧城市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我国众多城市纷纷展开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部分城市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当前的发展规划,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应用模式、信息安全、体制机制等诸多困难和障碍。

“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周大良认为,“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技术优势和先发机遇,尽快出台智慧城市的总体标准,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指导意见与规范标准。”

第11篇

园区教育科研积极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职能,围绕区域教育重大主题,加强科研指导与管理,创新工作,求实进取,为打造具有园区特色、园区风格和园区气派的“智慧教育”的美丽殿堂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营造教育科研文化,培育良好的区域科研生态

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现实效应,彰显出其“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极大功能和在教育文化中的极大活力。如何使得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使之成为他们教育生存方式,从而提升教育的境界,我们觉得应该从培育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层面着力推进。

多年来,我们按照显性到隐性、由浅入深的步骤,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大力打造区域教育科研文化。推进制度建设,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行动方案》中把“教育科研”列为评估五大项目之一。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办法》,每年开展“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或“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型学校”评比,并授予铜牌。获得教育科研铜牌的单位实行相应年审制度。修订完善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苏州工业园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苏州工业园区课题研究成果评奖细则》。这些制度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激励的作用,全方位地保障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深入,培育科研生态,催生自觉、自主科研。建设“科研先锋队”“科研沙龙”“名师工作室”“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学习型组织,培育组织生态。构建“主干”“枝干”“绿叶”层级的“大树型”课题结构模式,培育学术生态。

改革科研方式,开展合作、开放研究。课题联动、协作研究;教研科研联动;校际联动,扩大科研文化辐射的半径。立足职场生活,一课多上、同课异教,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力推贴近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倡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写作,架设专业成长的阶梯;追寻价值观念,探寻文化形成中的倡导示范、学习灌输、氛围感染等心理机制。注重发挥制度英雄(组织中的管理者)和人文英雄(先进分子)在教育科研中的号召、示范作用。加强宣传营造主流的舆论氛围,开展群体活动营造群体氛围,借助仪式、器物营造情境氛围,无形地熏陶、规约、同化广大教师,使大家产生趋同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的科研文化核心理念得以确立,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得以确立。园区教育科研态势喜人,区域内各学段、各类型学校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二、着力深化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径。自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园区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校均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初步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各高中校深入探索拓展性课程建设,所有学校都研制了系列的校本课程。为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园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探寻教育的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必然要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在认真开展全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上海、浙江等课程改革先进地区的经验,拟定了《苏州工业园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旨在把课程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精彩。确立了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建设的路径。明确了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致力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力;统筹利用课程资源,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力;有效推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建设的发展力。提出了近期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求区域内中小学积极研制课程改革方案,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做好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增强国家课程的适切性;抓好拓展性课程建设,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致力于探究性课程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专门举行课程建设的专题培训会,宣传教育部课程改革文件精神,介绍上海、浙江等地课改经验,分享课程设计的理论。区域内学校积极行动,将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特色打造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教育改革项目推进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课程基地开发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新城花园小学的“太阳花课程”、方洲小学的“方圆课程”、文萃小学的“365体验课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先后出台。

三、扎实推进“课例研究”课题,促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课堂。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养培训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行动研究,注重反思。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在职培养模式得到国际上普遍的青睐,一些发达国家都把课例研究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加以推广。国内课程改革的深化,倡导教师角色的深度转换和课程范式走向多元开放,教育理论界越发认识到发展教师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呼唤教师培训范式的蜕旧出新,课例研究作为行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进入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为了做好区教研室向教师发展中心的成功转型,发挥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四位一体的功能,我们成功申报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并且成为重点立项课题。

课题启动以来,我们收集了大量文献,了解国外课例研究的起源背景、开展现状,掌握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型学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把握它得到重视、推广的真正原因;了解国内外课例研究组织,开展的基本流程、方式,收集典型的研究案例;汇编了课题学习资料,在多层面开展课题方案解读和理论辅导,培训研究骨干教师。

我们借鉴国内外课例研究的基本经验,以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人员为主体,在实践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适合教师研训实际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在分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学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不同学段、学科、课型的课例研究不同变式。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在课例研究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决定着课例研究的方向,制约着课例研究的价值。从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的角度看,课例研究主题的实质就是学科教学知识(PCK)。从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以PCK的框架作参考,可以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通过积累和学习特定课题的PCK,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从教师培训的角度看,通过编制PCK案例库,把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特定课例的PCK积累下来,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内容,为教师专业发提供支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深入学校教研组,掌握各学段学科教学现状,学科教研热点、难点,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际,带领学科骨干开发出一批既基于一线教师学科教学实际,又能增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促进教学效能提升的课例研究主题群,总结提炼出课例研究主题开发策略。区内各幼儿园、中小学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独立开展课例研究,组织起成功的课例个案研修活动,形成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案例,提供给区案例库。整合区教研、教科、培训、信息等条线力量,在课例研究中发挥各自作用,探索其分工协作机制。科研处多次组织各学段的“课例研究”观摩研讨,举行“课例研究”优秀报告征文评比。

第12篇

打造三融合数字产城模式

今年3月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拟在全国推进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2.0新时代。

启迪控股拥有22年的科技园区建设运营经验和先进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超过百个节点的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并已在环保、新能源、大健康、教育、文化传媒、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结合当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启迪控股率先提出了“数字产城”新模式:即“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园区数字化”三融合模式。

清华控股总裁周立业在致辞中认为,智慧城市从不同层面上对产业发展和应用提出要求,今天启迪控股提出“数字产城”概念,组建启迪数字集团,牵头成立中国数字产城联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他相信启迪数字会在整个产城融合方面做出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会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注入一些新力量。

成立仪式上,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对启迪数字集团提出“五大”工作重点:以技术为核心,坚持科技服务;贯彻“三合一”模式,坚持集群式创新;坚持国际化,转向输出形式交流;坚持政、产、学、研、金、介、贸、媒联盟方式,共同推动数字产城发展;坚持务实精神,行胜于言。

“‘数字产城’模式就是要将城市政务数据、产业应用数据、园区创新数据打通,实现城市政务平台、产业应用平台以及创新服务平台的对接,在数据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管理流上实现互通共享,形成统一的大数据,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平台。”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数字集团董事长赵东强调,“数字产城”主要有三个参与主体――以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以应用为核心的产业,以创新为核心的园区服务平台,而在这三个主体中,产业的数字化应用部分是当前最需要提升的,也是启迪控股及中国数字产城联盟最具优势的部分。

启迪控股“数字产城”战略的实施主体,也就是在这次会上正式亮相的启迪数字集团,将作为启迪控股数字产业投资与运营平台,以“平台化、数字化、移动化”为发展方向,依托启迪控股全球集群式创新网络与核心科技产业实施能力,通过“孵化+投资+并购+联合”等手段搭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启迪数字集团在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下设立的“数字中国研究中心”现场揭牌成立,后续将在信息经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数字中国战略落地夯实基础。

共建中国数字产城联盟

出于对“数字产城”理念及创新模式的认同,启迪控股牵头,依托启迪全球创新网络,联合中兴通讯、紫光股份、世纪互联、软通动力、未来国际、同有科技、启迪国信灵通、国智恒北斗、启迪创投、力鼎资本、安益资本等业界龙头企业,和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等著名学术与研究组织共同发起,于此次峰会上共同签约成立“中国数字产城联盟”。中国数字产城联盟签约成立后,特邀IBM、霍尼韦尔为联盟顾问支持单位。

未来该联盟将秉持“共享共赢、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整合成员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科技服务、环保环卫、新能源、大健康、教育、旅游、文化传媒、网络基础设施、存储、北斗等产业领域形成领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解决方案,共同建设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服务平台,并通过丰富资本运作手段,有效推进中国数字产城创新生态圈建设。

为了从各层面支持数字产城计划的运作,启迪控股与IBM现场签署启迪数字产城业务平台顶层设计协议,启迪数字集团则分别与赛伯乐绿科投资集团、广西汇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设立10亿元移动互联网基金;分别与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拟向启迪数字集团授信10亿元,拟设立50亿元数字产业基金;并与浦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酝酿于一年前的北京银行―清华科技园一卡通也在现场揭牌。这张由北京银行联合清华科技园共同开发的京卡-清华科技园联名卡,不仅涵盖全部金融功能,全方位嵌入园区数字化应用,更为下一步数字产城计划预留了充分的开发空间和想象空间。

共话“互联网+政务”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中,“互联网+政务”是贴近民众需求的基础工作,也是给予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的重要工作,是智慧城市中的特色服务,有助于推动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启迪数字集团未来将牵头中国数字产城联盟,以“互联网+政务”为切入点,嫁接企业资源与搭建为企业服务的创新服务平台,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围绕“互联网+政务”主题,启迪数字集团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以《开放数据战略下的政府治理创新》为题,从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服务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