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00:4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现实数学教育教育目标灵活应用一、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主张数学与现实应密切结合,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创立了数学现实论。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是被传递的对象,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再创造数学。他将数学教育归结为五个特征:情景问题是数学的平台;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些特征可以用现实、数学化、再创造三个词加以概括。何为现实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现实是学生从客观现实中抽象、整理出来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的总和。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这也就是弗赖登塔尔常说的“数学教育即是现实的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就叫做数学化。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是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的再现。要求教师设想你当时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你将是怎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目前,扩招形式下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大学数学是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为各类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且综合培养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大学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为各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可以用三个转变来概括,一是教学对象的转变。让所有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数学课程必需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有意义。因此,又要关注个性的发展,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于他从事的专业所必需的教学技能。二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输式”教学。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向主动学习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三是教学现实的转变。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数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强调情境材料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开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以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理性的思维和轻松驾驭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但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反映高等数学难学,把学习高等数学看成是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计算、繁多的符号令人乏味,好多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造成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高等数学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和专业学习中有何用处。因此将高等数学知识现实化是势在必行的。
将数学知识专业化,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实现,选择实例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目标明确,不仅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要具有代表性,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三是要有趣味性,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有真实性和使用性。许多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有其实际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导数的概念起源于求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和变速直线的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为解决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再举一些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引出数学概念。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讲解古典概率的计算时可引进概率理论起源的一些经典问题,在讲解数学期望时引进“合理分配赌本问题”,同时增加与经济生活贴近的案例,如库存与收益问题、有关彩票中奖率问题。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著.刘意竹等译.数学教育再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晓天.现实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实践.学科教育,1995.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史炳星.现实数学教育中模型的运用.数学通报,200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委
主办单位: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9894
国内刊号:12-1194/G4
邮发代号:6-1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假如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喜好,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喜好。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喜好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喜好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参和教学中持趣
在教学中要注重喜好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和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为学生设计参和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和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把握了量和量之间、形和形之间、量和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心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学习的喜好。
(二)应用知识中持趣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特征之一。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新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初步的几何知识,去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如在学习“小数的熟悉”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熟悉。在学习“统计表”后,可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新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这样,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保持学习喜好,而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品质。
(三)目的性教育中持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喜好,保持浓厚的喜好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熟悉。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摘要:“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习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摘要:“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熟悉到数学的功能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四)榜样教育中持趣
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数学家的为了追求一个成功的实验或演算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解决思想上怵头学习数学的新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持喜好。如陈景润如醉如痴地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带病推理、演算,草稿纸成吨的故事;阿基米德为验证皇冠是否由纯金铸成,而在浴缺中侵泡而忘了洗的故事;牛顿、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就都不是靠天资,而是靠勤奋学习和肯钻研得来的。
同时,也可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选择在数学学科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如何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刻苦努力使成绩很快提高的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五)成功体验中持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兴奋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和学习喜好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把握,反过来,把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喜好。假如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喜好。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笔者曾做过调查,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而数学学习差生中,因为不会,就爱学习要占其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喜好起重要功能。
因此,选择练习时要注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增多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六)表扬评价中持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喜好。小学生的荣誉感非凡强,其学习喜好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抉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经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新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重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学,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喜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七)竞赛活动中持趣
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胜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喜好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高职数学教育方式中适当的引入数学文化,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的渗入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发展形式来看,高职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问题,需要重点深入研究数学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将数学文化模式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带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教育发展形式下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方式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证。
关键词:
数学文化;高职数学教;重要性;方式策略
一当前教育发展形式下,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自身方面的一些突出性问题影响着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式可以看出,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持续下降,扩招人数不断上升,学生数学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严重阻碍了高职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是我国大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知识内容完全是为了应对考试,缺乏对数学题型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很难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激情,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学也是为了简单的应对考试,而不是处于自己对高职数学的喜爱。师生之间在课堂学习中缺少互动与交流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真正的意义,更不会引导学生在高职数学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高职数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高职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案不够完整全面,只是照搬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很少将问题进行拓展研究,严重缺乏创新思维能力。高职数学教学模块内容繁多,但是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却比较少造成了严重冲突,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一部分高职教师也想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效果,但是受到专题模块和课时的限制,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导致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各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分布不平衡,学校的综合实力比较弱,导致一部分优秀教师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业,这些原因使得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二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全面加强落实素质教育
数学文化教育是提升素质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基础水平还达不到标准,如果老师在课堂讲解中只以课本为主要内容,学生很难掌握数学知识点,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授课方式整体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所以,从老师的角度考虑要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尽最大的努力和耐心将数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全面注重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综合水平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够增强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热情与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职数学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加大资料的收集渠道,积累教学经验以此来不断完善教学目标和方案设计,也可以对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研究讨论,找到最全面的解题思路,学生也能够从整个讨论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高职数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然后真正的融入其中,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有效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高职数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学内容相对反锁也缺乏合理的课时安排,给高职数学教师也带来了不便,只是选取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将数学文化适当的渗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数学的另一个文化世界,体验数学的抽象化和形象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掌握不同的解题思维模式,加深对高职数学知识要点的记忆力,有利于确保高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四)推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由于受到应试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具有片面性,有些专门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工作需要,进行突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只有一小部分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才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专业知识,大部分岗位和数学涉及到的内容还是不挂钩的,但是数学文化中的人为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有利于培养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将数学文化渗入高职数学教学的具体方式策略
(一)将数学文化渗入到课程细节中去
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创新思维模式跟不上,基础水平比较差,学习兴趣提不上去,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如何改善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是提升高职数学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当前高职数学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只是老师一味地去讲解,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比较紧张,如果在课程细节讲解中适当的渗入一些人文知识,将数学理论知识发展进程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或者适当的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带给学生们一些学习数学的动力,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合理利用时间,做好每个学习阶段的安排工作。比如说在学习微积分的过程中,需要提到的是牛顿这位伟人,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面对困难不是轻易选择放弃而是积极乐观的应对,微积分就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坚持学习的情况下发现的,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最终成为了科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牛顿的励志故事也在不断的激励大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想比别人收获的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通过数学文化的渗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的投入到高职数学学习中去。
(二)将数学文化渗入应用价值中去
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比较广泛,在其他领域范围也会有所涉及,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比较淡化,觉得有些数学知识根本不需要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被运用。学习高职数学的目的很明确,没有必要弄的这么复杂化。高职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举例论证,从而改变学生之前单一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比如说微积分就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现在社会正处于节约发展型阶段,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对于各项费用的使用都要以获取最大收益为前提条件,通过结合导数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费用的规整,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问题也需要运用微积分理论进行测验,比如说在切土豆圆形形状时,可以根据微积分的相关定理计算土豆片切成薄片时的面积和体积,土豆片越薄的情况下,体积和面积的计算越精确,在进行高职数学知识讲解时通过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让学生全面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不同的应用价值。
(三)创设新型的评价系统
创设完整的评价系统能够从每个细节中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细节完善,对学生起到了一种引导激励的作用。传统的评价系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出相关评价,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式,在创设新的评价系统时需要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评价系统要更侧重于对整个学习流程的评价,加大多种评价方式,不断完善评价系统的功能效果,能够第一时间让师生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的情况进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以上论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高职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解和根据专题模块适当的渗入数学文化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技术,专业方式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更快的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来,体验数学不同阶层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积累数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这个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传授不同的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作者:朱玲芳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
参考文献
[1]陈瑜.高职数学课程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6:31-32.
[2]陈杰.渗透数学文化完善高职数学教育功能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29-31.
[3]章俊成.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22:181-182.
1 兴趣乃数学学习之母
陈省身先生在谈到兴趣的时候说:“数学是很有意思的学科,所以我给孩子们题词:‘数学好玩’,数学课要讲得孩子们有兴趣,孩子们都是有好奇心的,他们对数学本来也有好奇心的,可是教得不好,把数学讲得干巴巴的,扼杀了好奇心,数学就难了.”[1]
2002年8月21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 大会组织委员会、小国数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以及“少年科学院”联合举办“走进美妙的数学家园”的中国少年数学论坛. 开幕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已经91岁高龄的陈省身出席开幕式并为论坛题词“数学好玩”,因为数学会给正在成长的少年带来美好的想象、无限的暇想、创造的冲动、理性的魅力. 所以学数学首先讲求的是兴趣,数学教育者如何保护好孩子们在一开始萌发的数学兴趣非常重要,因为这兴趣可能会影响或者改变孩子的一生. 陈先生告诉我们“数学好玩”,数学教育者们需要仔细琢磨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而不是“数学好难”.
那么对数学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为什么会对抽象的数学感兴趣?杨乐院士针对现在教育大众化现象提出:“要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第一条,应该从广大学生出发,中小学的数学教育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不要让学生负担太重,不能只面向尖子学生. 第二条,兴趣的养成要从比较轻松地学习和经常接触它开始.”[2]杨院士进一步指出,当今许多中小学生对数学很厌烦主要归为两个原因:第一是学校负担太重,要求很高. 如果学生老觉得是沉重的负担,老觉得压得透不过气来,是没有办法引起兴趣的;第二是有些学生从小就把数学作为负担,没有主动地接触数学这门课.[3]关于这点笔者也有很深的体会,兴趣往往是培养起来的. 许多好学生只知道埋头苦读,好成绩也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做题和反复练习取得的,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学数学真的好累啊!”数学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对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坚持不懈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而并非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在浩瀚的数学知识殿堂中畅游,真正感受着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的教学才是可持续的.
2 做“好老师”的标准
陈省身先生认为好的教师一席话,往往胜读十年书,陈先生回忆在巴黎追随数学家嘉当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4]刚才第一点已经提到陈省身先生认为“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数学教的生动有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概括起来,陈省身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好老师”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
杨乐院士认为“好老师关键在学术水平”. “现在有这种倾向,搞教育的人认为培养中学老师要注重教育的观点与方法. 其实我和许多学者的看法并不太以为然. 就是说要当一个好的中学老师,能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课讲得比较精彩,让同学们听得有兴趣,主要不在于他是不是掌握教育思想、教学法,或者是对数学教育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关键还是在于他自己学术水平的高低,在于他本身对这个问题理解的程度.”[5]杨乐院士这么说并不代表不重视教学方法,而是强调了教学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数学学术水平基础上的,建立在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运用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杨乐院士的看法让笔者想起了教学名师北京二十二中的孙维刚老师,他在授课之前自己总要钻研一大堆题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和心得,然后再教给学生. 在解题的时候讲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理解数学,发现数学中的美. 就这样,孙老师和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所以,作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不仅要“学得好”、“教得好”,还得“做得好”. “学得好”就是教师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教得好”就是教师能把自己所理解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种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做得好”就是教师能以身作则,亲自示范如何学数学,充分认识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引导. 就像孙维刚老师所坚持的那样“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
3 数学教学不在乎形式
当张奠宙先生在对陈省身先生访谈中,提到现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热衷时,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堂小学生的关于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教案. 就要求学生自己‘猜想’和‘发现’交换律,并把它和‘四色猜想’相比拟. ‘发现’之后,还举例说明交换律的日常应用:‘当用很长的柄的勺子自己无法给自己喝水时,可以两个人交换地给对方喝’. ”陈省身先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是:认为能够让学生发现确实很好,但关键要看发现什么和如何发现. 并且主张交换律在小学不要教,认为加法、乘法服从交换律,无须去猜想、发现,“做”就是了. 只有到出现“非交换”情形时,才需要认识交换律的重要性. 交换律的本质是“交换次序”后,“和”与“积”不改变. 至于给对方喝水,那是胡闹, 与数学交换律无关.[6]
同样,当沙柳先生在对杨乐院士的访谈中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现在一些小学里面搞教改,要求老师授课要贴近学生生活. 比如老师教长度的课,课堂上要带孩子到操场实地测量,这有必要吗?”杨乐院士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偶然这样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兴趣. 但数学主要不是靠这些,数学是要上升到理性得多的东西. 而过去中国的数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出色的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己不能形成很好的理论体系. 最明显的例子, 拿平面几何来讲,虽然早已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知道直角三角形的最重要的性质. 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变成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没有上升到这个理论的高度……. 而欧几里得在希腊时代,两千几百年以前,就能够从几条公理出发形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这正是过去中国数学发展的局限. 这是很不够的地方.”[7]
从上述两位数学家对数学教学形式的见解来看,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训练思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相对于直观性教学来说更偏重于抽象和理性. 在教学中,数学和其它学科比起来就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生动的一面. 所以教师就想办法引入一些生动的因素,比如举行“走出课堂”、“发现身边的数学”或者将适于其它学科的方法移植到数学教学中来等等. 这样做确实可能会使一堂数学课上的热热闹闹的,学生快快乐乐的,但学生是否从中受到了数学教育,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这堂数学课是否上的“高效”,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堂效率和教学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应该值得学习的.
其实,数学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比如它完美的符号语言、特有的抽象艺术、严密的逻辑体系、永恒的创新动力,以及它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 文学家徐迟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比喻:“数学里美的概念、定理、公式、问题、理论、思想等等简直就是一座大花园. 开的都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它们中有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数学中的美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挖掘和体味,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数学学习的过程将会变成十分快乐的体验.
参考文献
[1][6] 张奠宙.陈省身教授谈数学教育[J].高等数学研究,2005,8(2):2-4.
[2][3][5][7] 沙柳.在前人的基础上攀登――访数学家杨乐院士[J].人民教育,2008,(1):53-56.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教育 文化认识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1.初中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
根据维果茨基的“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学原理”儿童的文化发展所有机能出现两次或两个层面,先是社会层面,接着是心理层面。对于中学生的文化认知,首先它得有一定的社会空间作为心理间的范畴出现在人们之间,然后作为心理内的范畴被中学生所接受。
1.1 同喻性
一个时代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传递机制。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差异出发,将人类的文化变迁分为两个部分: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其中同喻文化是指学习主要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其基本特点是以当代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今天的中学生带有同喻文化的特征。
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力。我国绝大部分中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里缺乏可以沟通的兄弟姐妹。而在多数中学,一个班级通常有四五十人之多。家庭和学校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使他们更倾向于在学校群体生活中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同龄人的观念、行为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社会的迅速发展,正在淡化后喻文化中说教式的思想方式。教师再也无法通过施加压力来传播旧的文化观念,加之中学生知识的增长及心理的逐渐成熟,开始比较多地从个体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社会与人生,通过自己摸索和感受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想法和期望 。
数学本身即为一门文化,应以一种乐于认同的方式被传播。数学具备文化独有的特性:它是延续人类思想的一种工具,是描述世界图式的有力助手,精确的形式化、简洁的符号表征常常被成功地运用到其他科学领域。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联系数学,在数学新课程背景下,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进入中学教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学生得以快速了解大量知识。不断拓宽的信息通道,活泼平易的呈现方式,使数学有机会向学生展示它人文的一面。
1.2 不均衡性
人的认知源于大自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发展又与个体内部的认知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大量知识通过学校习得,他们的认知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联系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问题。
1.2.1 知识结构的不均衡造成学生对“数学”的文化认识产生偏差
学校的学科设置力求体现当代人类知识的主要特征,现代人类知识总体结构中,关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知识部门已大大超过了人文社会科学。人类6000余种学科中,属于科技类的知识约占总数的3/4。与之相应,我国普通中学课程虽然设置了政治、历史和地理,但在学校的地位却难以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相比。如果有若干可以机动安排的课时,学校更愿意留给数理化等学科。由此造成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理科学生人数的差距巨大,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浙江省的文科学生通常只占同年级人数的1/5左右。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不均衡,使学生文化素养不够全面,对待事物容易就事论事。有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确定的,数学问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学校中学到的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价值。
1.2.2 组织结构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文化认同出现逆差
人们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不只表现在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方面,更表现在课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换句话说,科技文化领导着学校教育,科技知识、理性思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和左右着学校教育教学过程”。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方式不均衡。在中学界,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相当重视数学,但他们对待数学的动机不同,其中大多数出于考试的压力。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数学中存在着重结果、重应用的现象,忽略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的生成是快速的,知识与知识之间被机械地联接,知识的运用中充斥着大量的习题。在“现成数学与做出来的数学”之间,很难将数学看成是人类的活动。学生数学“学”得很多,对文化的认同反而越少,使数学变为纯粹的的应试数学,通过考试的工具。
2.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形态
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融合的过程中,文化、数学、学习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必以某种形态表现出来,而这些表现形态又将决定我们采取相应的方式。
2.1 群体的活动性
群体与活动是数学文化进入数学教育过程的直接表现。一旦我们以文化的理念开展数学教育,这种表现形态便应运而生。
2.1.1 数学教育的文化观强调学生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数学作为人们描述客观世界的一种量化模式,它当然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承认这一“客观性”的基础上,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数学对象终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是一种人为约定的规则系统。数学的文化观念不仅承认数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还强调“人”在数学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数学文化的渗透性具有内在和外显两种方式,其外显是通过对数学学习而具有的认知、应用能力;而内在方式表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渗透力。因而,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数学在精神领域上的教育功效。
2.1.2 文化意义上的数学教育提倡群体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的概念始终与群体、传统等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在数学共同体内,每个数学家都必然地作为其中的一员从事自己的研究活动,从而也就必然地处在一定的数学传统之中,个人的数学创造最终必须接受社会的裁决。“只有为相应的社会共同体(即数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部分。”文化意义上数学正是关注到了数学与整体性文化环境的关系,数学“不应被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种以''数学共同体''为主体,并在一定环境中所从事的活动。”
可见,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蕴涵着一定的“社会性”。教科书上貌似明了的叙述,其实是经过历史荡涤的精华,承载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教师与学生自然构成了一个“数学学习共同体”,虽然他们未必能发明或创造出新的理论,但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各成员有着不同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些差异常常在相同的时间聚集于同一环境。鉴于中学生文化认知的同喻性,某个学生的见解需要接受共同体的评价才能被承认,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样需要经过共同体的认同才有可能真正被学生内化。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数学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微观的数学文化。
科学的数学追求完全确定的知识、精确的运算与严密的推理,追求用简单且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客观世界的规律。知识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纯形式逻辑的,而是常常与人休戚相关的。人类的知识分为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明言知识指以书面、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是指未被表述的、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既然这种默会知识藏于内心,无法用明确的规则来表达,那么该怎样学习传授呢?
中学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可见,数学文化已逐步从理念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当数学文化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教育;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88-01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数学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最初只是觉得“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会到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真正领会数学真谛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学生的学习数学情感容易转移甚至消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弄不明白,出现断层,衔接不上,就会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若不懂的东西有所累积势必成为学习的障碍,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所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情感自我控制的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之情感态度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情感教育的方法
首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数学课程标准》中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只有教师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才会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其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高昂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并能知道下一句。
数学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教育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
三、情感教育的注意点
在人的认识过程规律心理条件下,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发现的愉快、挫折的忧愁……诱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为此,应该注意下面几方面:
1、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指导
让学生学到一些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认识规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待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学生性格上的某些不良的品质。
3、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耐性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
激发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动机,保护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愿望。提高学生对自身感知和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自身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
四、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实施情感教育
华罗庚曾说:“学生听讲之后,有不懂之处就问老师。两次、三次,没懂再问……表面上近乎好学,但实质上是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去问’。自己懒于思考,缺乏主动性。”教师在学生提出疑问时,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尤其对懒于思考的学生就要多提问题,迫使他勤快起来。让他懂得遇到学习困难时要控制自己情感,尽量少依赖别人,只要自己勤于思考,探理寻源就可能把问题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考试不合格,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试着重做一遍,满足以下条件:可以自己研究、可以与同学研究、可以问老师,但做完后必须自己能说出解题的依据。大部分学生应该会选择问老师。学生认为这样容易“说出解题的依据”。但是没想到自己的一个问题却引来了老师一连串的“为什么”。在“为什么”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缺陷的具体所在,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在“为什么”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所问的问题如何解决,同时也学习了思维;在“为什么”中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推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阔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培养了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锻炼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就旺盛,在学习态度上则表现为积极主动。从而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智力才会得到开发,智力才会得到提高,并从中感受到创造性数学活动的喜悦,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烈和广泛,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趋于持久和稳定。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要求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丰富的鲜明的情感,很强的开放意识,有平等观念及合作意识,做敢于创新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数学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会使受教育者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
[2] 郑君文.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越来越凸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缺动力,创新欠活力。组我校数学教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解决了解放数学教育教学“算数学”的桎梏,同时构建了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并打造了多维度数学教育生态,在学生创新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键词:
学习动力;创新活力;多维度;数学;教育生态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数学教育[1]模式越来越凸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缺动力[2],创新欠活力。本文对数学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学生创新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本团队逐步形成了以“用数学”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打造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1)解放数学教育教学“算数学”的桎梏2)构建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该课程链由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数学应用实践群三部分构成,3)打造多维度数学教育生。
一、研究方法
项目组立足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以及再研究、再实践,形成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具体方法如下:
1、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重“用数学”的教学理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公共数学课教学中,教师把一些常见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分解分析,放到基础课程教学课堂上,便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数学”和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教材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学生将压力学习转化为动力学习的学习态度。
2、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重“用数学”的教学实践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群,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教学实践,学生渴望创新学习并积极参与“用数学”的实践。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因赛制宜。经过循序渐进的系统化课程群训练和竞赛,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数学应用实践群重“驱动学生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的教育目标
充满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学生群,与多梯度课程链,形成了积极的数学实践教育生态循环,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保持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组织保障,“想学习、要学习”的学生是促进数学实践教育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动力。学校的本科教学奖励办法、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奖励办法、历年获奖学长经验交流、赛题后续项目研究等措施,在“驱动学生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成果内容
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文化育人,以学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构建了多梯度的课程链和多维度的数学教育生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解放数学教育教学思想、构建多梯度课程链、打造多维度数学教育生态系统。
1、解放数学教育教学“算数学”的桎梏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下,打破“以教为主”“算数学”的传统数学教育桎梏,解放思想,逐步树立“文化育人”基本思想和“用数学”的教学理念。
2、构建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
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由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数学应用实践群三部分构成。1)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是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的基础,针对不同学情要求,分为文化基础层、专业特色层、自主提高层。2)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是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的重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整个过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各科知识被综合调动起来,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每一门课的知识价值,整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已逐步建立起将压力学习转化为动力学习的积极态度。3)数学应用实践群,是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的核心,强调学科竞赛等形式是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基础教育课程群、创新实践教育课程群的实践区,收获区,是学以致用的试验基地,真正做到“用数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打造多维度数学教育生态
具有“用数学”理念的教学团队,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想学习、要学习”的学生群,构成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教师、课程链、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设计的多种教学模式,形成了“用数学”课程链的多梯度,满足充满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学生群的各种学习要求。在这个教育生态中,“想学习、要学习”的学生群是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的动力。在此动力下,学生群与多梯度课程链形成了数学教育生态的正向反馈,使得整个数学教育生态良性循环,实现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培养目标。
三、总结
对数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三个部分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形成了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多维度数学实践教育生态,学生由压力学习变为动力学习,做得相当有水平;构建的多梯度用数学课程链,创新的“用数学”教育模式,符合国家“双创”计划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蒋伟 王帅 王政霞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编号: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4020013),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152025),重庆交通大学实验室教改项目(syjg201532),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404004)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育;数学美
古代的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中职数学教育中揭示数学美,使学生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陶冶情操,发展思维.自发地产生求知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数学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数学美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数学美可促进中职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传授数学知识,还应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数学发现过程及数学美的内涵.数学本身是理性的,但它的精神、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学美却是感性的,它使数学教学可以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当学生看到自然界的花瓣中存在斐波那契数列时,当学生算出斐波那契数列从第一项起每一项与其后面一项的比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数时,他们无不为这些美妙的结论而感到神奇.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数学美中得以形象地展现,它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数学美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数学美的思想,把握生活实践,认识数学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日常思维能力,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数学美有利于激发中职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的核心就是对宇宙规律的表现,几何演示与富于创新的绘画、和谐美妙的音乐,具有同样的欣赏魅力.人们甚至希望把美学变成一系列特殊的公式――数学公式,通过这些公式,实现对自然界中美的追求,这样不仅可以产生抽象的美的理想,而且可以掌握美的特征.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人们只要遵循所发现的这些美学规律,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美的作品.例如黄金分割点有着她内在的美.世界上很多自然美都与黄金分割数有着不解之缘.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最优美的身段是下肢长度与身高之比为0.618,维纳斯的身段就是“0.618”的杰作,此外,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大自然到处都闪耀着0.618的自然美,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掘数学的美,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必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在中职教育中使学生理解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对他们的专业发展,特别是艺术创作灵感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三、数学美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兴趣
中职生由于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生的畏学情绪同传统的数学教学环节中忽视对数学美的揭示不无关系,因为美与真一旦分离,数学确实会变得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数学的同时,诱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数学中的美.例如:椭圆与正弦曲线会有什么联系吗?做一个实验,把厚纸卷几次,做成一个圆筒.斜割这一圆筒成两部分.如果不拆开圆筒,那么截面将是椭圆,如果拆开圆筒,切口形成的即是正弦曲线.这其中的玄妙是不是很奇异、很美.通过实验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的简洁、和谐与优美,更在于以严密的结构和逻辑推理揭示广袤的自然规律的真实图景.数学美的这种强烈的感染力,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学生会主动自觉地学数学.
四、数学美有助于提高中职生审美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数学美的特征产生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理论美的特点充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王国也是充满着美的魅力.简洁是数学中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通行世界的符号可算是最简洁的文字,精炼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述,可算是最简洁的语言.例如:勾股定理:a2+b2=c2;椭圆的标准方程:x2a2+y2b2=1……;数学家希而伯特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
一、增强了科组成员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了思想觉悟。
实施新课程,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数学科组在学期初就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足校情,实践创新”的工作新思路,积极组织科组成员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有关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看光盘、观看课例、析个案、与专家对话等。例如三月份派出*、*、梁志伟几位老师参加广东省在清远举行的小学数学评优课观摩活动,四月份科组里梁素兴老师参加了中山市小学语文、数学骨干老师赴东北师范研修学习活动,通过老师们外出学习活动及进行学习反馈总结等大大提高了科组里老师思想觉悟,增强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开设讲座,做辅导报告,引导科组成员领会新理念;通过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大部分老师尝试新课程的教学;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时,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上学,也要上好学。一个好的教师除了热爱教育事业,还要树立明确的教育观念,学会反思和研究。一个小学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要时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观念。
二、落实科组工作计划和总结。
数学教研组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安排,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各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学期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工作重点。各年级通过认真展开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然后结合本组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组计划、进度计划及班主任工作计划,并以此为根据,时时、处处把工作落在实处,把计划既当作是对工作的指导,又当作是对工作的监督,由于计划制定周密、完善,再加上全组教师共同协作、集体努力,力求做到有的放矢、脚踏实地的开展教研活动,并且在每个期末制定工作小结。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系列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这学期为推进新课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交流,我们科组里安排11节的数学教研课,高中低年级都有,分别在一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这些教研课都按计划完成了,每一个上课老师都是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没有半点马虎,同样听课的老师也认真参与,积极讨论。通过听课,发现这些老师的课很多环节、细节给我们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比如:*老师和*老师课堂中那种饱满的精神状态,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始终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善于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活”字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学习。*老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用生动亲切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神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老师是我们科组最年轻的老师,但教学能力进步很快,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课堂教学各环节严谨,扎实,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得非常好,例如她在这节《找规律》教学中,强调学生从多方面去寻找事物的规律,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谭全通老师和梁葵红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善于组织教学,常规训练有素,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老师和*老师规范的板书等等,都值得我们听课的老师学习。从老师们的教学可以看出,我们的数学老师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
通过开展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数学科组里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评课能力。这学期的教研课都实行了同级组互评,大家再归纳综合的方式。一年级的课是梁平玉老师代表发言,五年级的有吴镇昌主任,六年级的是凤英校长和卢栩香老师,还有冯汝清、林淑颜、梁志伟等老师也对相应的课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这些老师在评价的同时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对别人的课提出意见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反思,从而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学习的机会。
四、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本学期末,我们科组的梁葵红老师承担了镇六年级复习课的数学交流活动,同年级组谭全通、卢栩香老师积极主动的帮助她选课题,找材料,订方案,大家献计献策,经过了认真的集体备课、评课,梁老师在这次承担的六年级数学复习课中表现优秀,效果良好。交流会上,市教研室的吴国辉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都受到了同行和其他学校老师的好评。只要有数学研讨活动,学校就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加,让骨干教师先走一步,然后很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成长。
五、主要成绩和努力方向。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数学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生理为基础,通过数学知识教育、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其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意识以及数学品质。具体来说,数学知识,即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所必需的,也是其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这些数学知识可以概括分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部分,数学思想指的是函数与方程、数字与图形相结合、分类讨论以及等价转化的思想,数学方法则指比较法、归纳法、反证法等一系列数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
数学能力则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当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运筹决算以及行为的能力。综合掌握了这些数学能力,学生还可以发展其数学交流以及数学审美的能力。
数学的意识与品质指的是学生必须具备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具体来说包括抽象意识、整体意识以及量化意识等。数学素质之间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数学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而数学能力的提高优惠加深学生的数学意识,更好的塑造学生的数学品质。
二、我国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不仅需要国家、社会、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自身进行学习方法的改进,以共同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进步。
首先,我国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数学教材极为单一。数学教材的内容也是值得商榷的,其内容不仅过于陈旧,而且具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特点。传统的数学教材着重逻辑的讲述,仅仅强调传授已有的知识,但是却忽略对学生学习特点、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能力的考虑。除此之外,由于统一的教材,导致数学教育严重忽略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也较差。
其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值得探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略对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忽视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以及逆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出概念、进行验证,却没有给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的机会,导致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论的思维能力的缺失,进而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再次,传统的数学教育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其仅仅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数学能力的唯一尺度,以分数为最终的目标,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的运用。这一单一的评价方法,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会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自己之间缺乏深度交流。这不仅是“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更是我国数学教育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构建新的数学素质教育新体系,即进行数学教育的改革,不仅要改革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还要对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综合的改良。要想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就要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优化,不仅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数学学习,还能促进其数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1.注意因材施教
在数学教学中要尤其注意因材施教,不仅要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符合其生理特点的数学教育课程,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启发,进行数学思维的个体性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喜欢举一反三,有的学生习惯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因此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这样才能将教学资源发挥到最佳。
2.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启发式教育的核心是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主动学习。
首先,教师可以吸收现代数学教育的精华,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进行问题的启发,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现存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并进行结论的验证与补充。经过这些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数学计算机进行充分讲述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以数学思维进行数学概念的推导演化,并反复进行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当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对彩票中奖率、奖金的分配、小组赛的次数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进行解决,在学生之间互相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对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客观准确的评定,还可以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的智力因素的考虑,还要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试卷以及考查内容进行设计,还可以参考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作为综合评价的资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更有利于其学习发展。在评价的基础上,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也会保证评价结果动态发展。参考文献:
[1]周仁国.浅析数学教学与数学素质教育[J].华章,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