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05:0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人才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关键词:新商科;投资学;人才培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金融业态具备了更大的服务群体规模。在整个新商业领域中对投资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得以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改变了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结构。金融行业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有所提升,这也促使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成复合型、专业化与创新思维,高校作为培养投资学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对新商科背景下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也已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需求。
一、应用型高校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商科模式
(一)新商科背景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内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作为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则应包括具体的运作模式以及组织体系。就国外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是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定位主要侧重于微观领域,也就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而通过分析其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了解到商学院在对投资学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是以两大原来作为依据的,首先需要明确投资学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肩负起哪些职责和义务,其次是企业在对投资学专业人才进行招聘时所提供的实际岗位,对该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要求。比如侧重于在金融市场中进行大量实践,或是和微观企业建立非常密切的联系密切、对国际性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等。事实上,新商科教育模式最初是由美国所开创的,由于该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能够突显其模式先进性,这使其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诸多商学院进行纷纷效仿。以美国哈佛商学院为例,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的安排是每天上午三节课,课时80分钟左右,通常还要设置单独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而对于学生来说,为了能够对该案例进行独立完成,往往要收集与该案例相关的大量资料,以便于采取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开展集中讨论,然后共同在课堂上针对该案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由此可见,虽然课堂上课的时间是相对有限的,不过学生们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必要的预习与完成课后作业,对一个案例进行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往往要达到13个小时至18个小时左右,并且学生每年需要学习的案例数量更是超过400个以上,之所以会有这些案例,是因为美国具有非常发达的商业投资环境。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此对投资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既可使整个国家的高等金融教育得以更快的发展,而且也能为国家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国外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在投资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产业需求作为导向,并将行业实践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投资学专业人才,而这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进行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构建新型商业模式过程中,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而新商业模式也将呈现出以新技术、新智能和新能源为重要载体,其驱动力量也将包括知识、智慧和数据,这样的新商业模式必将兴起,与此同时,人文、商业以及技术方面也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并且新型的商业文明也将展现出更加鲜明的主体特征与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在新商科背景下,本科院校需要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主体,并且需要与新商业发展相适应,以此制定出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使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内涵特征应体现出其应用性、特色性、实践性与技术性,进而使新商科背景下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
(二)应用型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传统商科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之一便是投资学,对于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而言,需要侧重其职业能力导向,也就是对某个固定职业方向的专业化人才进行培养,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现阶段,在就业市场中的主流依旧还是传统商科。而新商科则是知识与技能进行相互融合的一种行业的全新趋势,比如私人投资顾问、财731富管理等,对于新商科而言,其强调行业特质,同时对学生的培养也关注于其职业发展技能,而学生则可结合自身的爱好及兴趣来选择就业方向。由此可见,新商科模式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新商科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是为了更好地为传统市场的产业升级提供服务、力求对新兴市场中存在的主要供需矛盾进行解决。近年来,我国金融产业的快速升级,科学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得逐渐模糊,而多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已逐渐成为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产业融合可使新兴产业得以催生出来,进而加快产业间产品与技术的融合速度,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投资学专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财经类的本科专业,对新商科职业化以及行业化转型所带来的契机进行准确把握,也成为我国开展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二、新商科背景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一专多能”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确保其专业基础牢固以外,还要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有效适应,使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了实现该过程,便应该由学校、企业和教育服务机构共同合作,以此对相应的合作平台进行搭建,利用平台来实现对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进而使商科教育生态得到共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在深度合作方面应主要集中在联合师资培养、联合实施教学、联合设备投入以及联合课程开发等,以使实践教学平台乃至课程体系得到共建。通过该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将行业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使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得到不断的优化,进而使投资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以及实践课程群凝练出更加鲜明的发展特色。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化调整机制进行建立,以使整个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需求得到完整而全面的体现,使为更多的投资学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商业。
(二)打造“双新+服务+双创”的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对其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以此打造对应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验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比重。强化投资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在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实践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力求加快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从思想上彻底根除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需要加快建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实习基地等。此外,还要对投资学专业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对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不断完善,使更多的案例能够存储到资源库中,以此更好共享实践教学成果。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使人才得到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培养,并且对投资学专业的师资结构优化也具有很大助益,所以应将校企合作作为新商科背景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使短期的人才刚性需求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双导师培养制度进行建立,也就是“一师一企”,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共同培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来提高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在实施过程中,专业人员应由企业和高校共同派驻,并对实习基地导师制进行制定。由企业向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以便于学校能够对投资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市场所需。
(四)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搭建一个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圈,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圈应具有系统联动特点,这样有助于对多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多个部门能够共同参与到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培养中。此外,还要对校内教育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使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更加趋向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理念。在教育资源开发中,应重视立体型资源的建设,即教育资源不仅包含有传统的文本类资源,还包含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微课、音视频等。通过对校内教育资源进行丰富,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其学习自主性。
三、结语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 人才 模式 改革
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是突出中职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国家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增强专业对口度。中职模具专业改革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平台、多证书、强技能”教学机制,按照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及职业规范设计实训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拓展实践教学渠道。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番探讨。
一、模具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模具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模具专业,已成为快速制造优质模具的有力保证。中国模具行业在先进技术应用方面已经走在其他行业的前面。在设计软件方面如UG、Pro/E、Moldflow、AutoCAD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许多企业还应用了CAD/CAE/CAM一体化、三维设计、高速加工、快速成型、逆向工程、热流道、敏捷制造、仿真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应用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特别是既有实践经验又掌握现代技术的模具专业人才更是非常紧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模具企业的管理者们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单靠高薪挖人不能解决人才匮乏的根本问题,因此除了花大气力到人才市场去招聘,还主动与学校联系要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高素质的技术团队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模具专业人才校企培养模式的思考
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模具专业的人才需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国内的模具产业集群地对模具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是不相同的。模具专业主要依靠设计软件和先进加工技术,各模具产业集群地使用的设计软件和加工系统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江浙一带“长三角”地区各模具制造业几乎全部使用UG三维造型软件设计模具,很少使用PRO/E等其他设计软件,广东的模具企业主要使用PRO/E三维软件,而东北地区的企业大部分使用AUTOCAD及国产CAXA软件。在模具制造种类上,不同的省份也不一样,如“长三角”地区主要以塑料模具为主等等。 总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技能体系及课程结构多年来基本上都是同一模式,没有随着模具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也没有与区域模具产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已经落后于模具专业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掌握模具先进技术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构建一套符合中国模具产业技术发展并具有区域特色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在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岗位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以“一专兼能、实践为重”的理念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应采用“2+0.5+0.5”的教学模式:即第1阶段学生以两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等课程,获得职业基本素质;第2阶段以学校为主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获取职业技能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3阶段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段时间以企业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完成理论到实践、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2.校企培养模式的思考。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接轨,必须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改变了以往“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的办学模式和理念,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实训条件生产化,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既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对现有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方式起到冲击和促进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工人,以生产创设教学情境,以模具产品为载体,实施项目式教学,所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培养和造就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强和综合职业素质高的模具人才,是实现社会、企业、学校三方满意的结果。学校今后还应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模具人才。
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
根据能力目标,形成四个课程模块:文化素质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拓展能力模块。文化素质模块通过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与系列化素质拓展活动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根据模具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项目教学、情境训练”的教学方式,学生取得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
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
整合、改造现有课程内容,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为主流的多样性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项目贯穿、任务驱动、情景教学、模拟教学(虚拟教学)、仿真教学、案例教学、实操教学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提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878(2016)02-0053-02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方面有机融合,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服务机电设备制造、机电设备检修、机电工程安装、机电产品销售和适应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人才。①在前四个学期实施2年的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和专项职业能力。绝大部分专业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强调“学中做”。②在第五学期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生产线维护方向、机器人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激光加工方向、3D打印方向),开设“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应用性课程,实施“校企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校内实训课程采取“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实境”,强调“做中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③在第六学期安排8周的顶岗实习,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岗位工作的学习,强调“岗中学”,提升学生的实际生产能力。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初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和课程体系,最初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提炼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专基础、活模块、主干+分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四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学习进程。在第三学年,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岗位需求弹性模块。对未参加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另行提供若干岗位需求模块供其根据个人就业意愿自主选择。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而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会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经过多次开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再一次提炼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如图3,“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培养中,以项目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用比赛和实训(实习)融合方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三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赛事要求,融合在实训中开展技能培训。在第五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开展项目培训,以学校研发的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项目孔雀开屏和冲床光幕保护等项目开展,使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机电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怎样办出特色,怎样吸引学生报考,一直是高职院校在考虑的问题。要把专业办好,发挥这个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就要把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要按照学校的特点,按照“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好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明秋,刘峻,等.谈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J].科教文汇旬刊,2007(9).
[2]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3]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1.1是培养合格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研究与实践表明,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要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适应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方法,实现校企的实质性合作,从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1.2是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是改变教学与实践的单一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优势、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无缝对接。二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轮岗实训,学生能掌握生产操作规程、企业管理程序、质量检测与产品研发技术等技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合作的深入,能帮助学生和企业更好的成长,既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1.3是立足高等药学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对高等药学教育来说,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径,既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有效实施,一是能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二是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极大提升了药学专业的办学水平,使高等药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2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1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拓宽,已经建立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药学学科群体。②目前大多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或因陈旧教材制约,或因实践基地的匮乏,学生整体素质较低,不能达到行业、市场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标准。所以创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是办出特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
2.2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市场所需存在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企业更需要懂技术会操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能独挡一面,不管是生产组织与管理,还是在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都具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高等教育传统教学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在医学院校培养理工科人才问题上更为突出。而“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经验紧密结合,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市场、企业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缓解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所需的矛盾。
2.3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1 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刺激并带动酒店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酒店行业中知名品牌酒店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对酒店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伴随着酒店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1]。一方面,酒店企业无法找到适应企业经营和生产需要的足够的管理和操作人才;另一方面,旅游酒店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其中高职类旅游酒店院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也仅有50%,本科院校就业对口率仅为25%左右。酒店人才培养和酒店企业发展适应性成为行业性难题。
在传统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下,酒店企业、酒店院校和酒店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均未得到满足。
酒店行业人才的不满在于:1)酒店企业工作量大,薪酬低,提升慢;2)酒店企业用人目光短浅,过多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较少考虑人才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
酒店企业更是存在抱怨,认为:1)酒店专业毕业生职业理念差、动手能力差、稳固发展性差;2)酒店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脱离实际,培养方式与企业人才需要错位。
酒店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也存在很多的无奈,认为:1)现在的学生较浮躁,自我意识太强,职业思想容易改变;2)企业向学校要人、要能人、要有用的人,但少给学校支持和帮助。
现行的办学体制不利于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学校没实习场所和条件,缺少企业的支持和帮助[2]。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酒店人才培养过程中酒店企业、酒店院校和酒店人才三方的矛盾。
2 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有利于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1 校企一体的合作模式
建立院校所属的酒店企业,便于营造教学中的真实工作环境,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3]。如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有自己的星级酒店,学生入校一年后便进入酒店实习,教师进入酒店给学生上课,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不具备建立校内酒店的院校,与酒店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同样可实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育人才。将课堂移入酒店内部,教学与顶岗(轮岗)实习并进。
2.2 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立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形成“主题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好,是酒店管理专业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4]。
“主题实验教学模式”是对“封闭式、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创新,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上更符合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主题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性”,强调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服务和管理问题为主线,探索服务和管理问题的产生、发展的过程,研究服务和管理结果或者趋势,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主题实验教学模式的要点有:1)学生组成实验小组,自己设计实验项目,进行运作;2)教师采取开题论证——项目启动——过程评估——结题答辩——期末推优的实验教学指导方式进行教学指导;3)实验教学中强调自主式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团队意识的养成;4)实验室采取时间开放、空间开放、项目开放,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的教学管理方式。
3 酒店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提升教学
能力
酒店行业在不断发展,合格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教学的需要[5]。例如,原有的酒店定义未得到行业的统一认可,不便于酒店企业的从业的理解和运用。酒店行业专家已经总结出最新的“酒店”的定义为:以间(套)夜为单位时间出租客房,以住宿服务为主,并提供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相应服务的住宿设施。酒店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在获悉酒店的定义后,应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应明确酒店是由空间要素、服务要素、时间要素三个要素组成。空间要素是住宿设施,也就是饭店中的客房,也是饭店的主体。服务要素是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饭店与其他房产出租的一个重要区别。时间要素是以间(套)夜为时间单位出租,即以过夜为单位出租。同时应明确与“酒店”新定义相适应的酒店设施设备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以下特点:前厅强调实用性,客房强调舒适性,餐饮强调品质,康体将会弱化。
在酒店发展的新形势下,酒店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亦发生改变,原有的酒店单一的盈利模式不适合酒店,新型的酒店可以考虑在酒店内售卖物品。像酒店客房内的床上用品、马桶等,客人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这会促进酒店产品的销售。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更积极思考酒店的发展趋势,提升为企业培养需要人才的能力。
4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
强教学效果
现在多数酒店院校采取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学生一直在“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严重影响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教师授课、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教别人等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的研究发现,其回忆率分别为5%、10%、20%、30%、50%、70%、95%。也就是说其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是学生实践和学生教别人。这与“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想起;理解的,会记住”这一有关教育效果的阐述是一致的。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实践开展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创新及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共享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传播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游富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错位与规避路径[J].职教论坛,2010(8):50-54.
[2]刘健.苏州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董伟杰.浅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接的原则及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29-31.
[4]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87-190.
关键词:旅游酒店;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人才
我国旅游业因其综合性较强、开放程度较高、就业带动能力较强等突出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全新增长点。酒店行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品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依据一项统计,到2018年,我国每增加8.3个就业岗位,其中就有1个就业机会在旅游酒店行业。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存在每年200万人的缺口。目前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供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酒店业发展之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就为我国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旅游酒店用人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旅游酒店行业工作,其原因往往是酒店行业的总体薪酬水平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刚刚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身学到的知识得到较高的收入,然而,因为旅游酒店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不仅工作的时间非常长,节假日休息机会很少,工作自由度相当低,而且工资待遇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旅游酒店难以留住毕业生。同时,旅游酒店在实际用人上也具有明显不足,虽然每年会通过人才招聘会招录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但是往往没有对这部分新员工进行合理的岗位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这些新员工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相当多的高职生会因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而想方设法跳槽,其中还有少数旅游酒店将新毕业高职生员工视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只看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员工的切身感受,导致这部分员工会会因为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归宿感而选择离开,这也是我国旅游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
其一,是我国旅游酒店在用人数量上的实际需求。鉴于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行业的用人需求连年持续增加。立足于对近年来的旅游酒店市场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如今酒店招聘变得十分困难,愿意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减少,且旅游酒店在职员工的流失状况也非常严重。旅游酒店行业最为合理的人才流动率应保持在8%以下,然而,实际上我国旅游酒店的员工流动率高达24%,一些旅游酒店甚至达到45%以上。为切实解决用人数量上的不足,旅游酒店对于员工录用要求正在变得愈来愈低。面对这一现状,有相当数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二,是我国旅游酒店在人才技能上的实际需求。在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后,旅游酒店业也变得愈加繁荣起来,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服务能力上也得到了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酒店管理人员能够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会议等部门的管理和实务操作等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接待宾客投诉能力等。依据旅游酒店业对于从业者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实实在在地培养出符合其实际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三、适应旅游酒店用人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服务当地经济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所具有的职业教育特性也决定了高职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之所在。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了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类专业旨在培养旅游酒店专门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一定要在设置相关专业前就实施专题调研和市场预测。要全面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酒店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集酒店理论知识、酒店实务操作、公关交际、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管理者。笔者觉得,因为岗位的差异,对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分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类培养。这样一来,才能依据其所学方向,有侧重点地将其分配至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等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其最为擅长的工作。
(二)积极创新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
在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在课程体系中做到学习者职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并重。要在课程体系之中融入服务礼仪、形体、形象设计以及急救等方面的内容。要积极指导本专业高职生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旅游酒店行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安排上,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数量,尤其是实训课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让高职生们在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能在实践上得到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学生们在第一学年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学、管理学、酒店管理、旅游政策法规、酒店英语以及形体训练等;到了第二学年,学生们作为旅游酒店实习生,主要是在实训企业的客房、前厅、餐饮等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心理学、电子商务、服务礼仪、酒店客房前厅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食品营养学等,要求学习者们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密切结合;到了第三学年,高职生们已经成为旅游酒店业的熟练员工,一般岗位是旅游酒店基层管理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是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下一步的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创新办学方式实施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高职院校和旅游酒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双方之间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形成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新型办学方式,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对对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分别整合自身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元素则应当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体系。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把酒店日常管理中用到的服务案例、本行业领先的设施设备、酒店服务真实场景等资源和本专业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等优势凸显出来,从而促使校企合作得到不断升华,进而实现从量到质之转变。其一,是校企之间应当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企业方要选出最为适合高职生们实训的场所供学生们进行实训,全力实施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健全顶岗实习的各项具体制度。校企之间应当一起协商与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明确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流程以及步骤,创建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有效保障顶岗实训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在顶岗实训过程中,要按照酒店为主、高职院校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明确彼此的分工。要以旅游酒店为主体对学生们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实训管理等。在实训结合之后,校企双方应当一起对学生们的顶岗实训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在分数配比上,应当以高职专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为主,并配以旅游酒店兼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从而形成高职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其二,是校企之间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实训教学场地、实训教育设备等相关方面一起投入资金加以建设。校企共建双方应当确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分配,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教学实训基地要落实项目负责制,一起建立基地管理机构,保障基地能够合理地运转。要按照基地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情况,共同拟订出《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由双方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共同形成实训教育教学方案,并做到严格实施。其三,是校企工作人员要通过彼此兼职建立起合理的运行体系。校企之间要制定出《合作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管理制度》,选聘旅游酒店中的高层管理人士兼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院系负责人,聘任旅游酒店一线业务骨干兼任实训教师。要不断健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式,确定企业兼职教师应得的兼职报酬。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出台《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管理制度》,明确本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研修的时限,并且和其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出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传授给学生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用人需求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各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适应于新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制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创新旅游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求更好地满足旅游酒店业对于高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作者:陈春菊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91-94.
[2]李成.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3-27.
[3]张娟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调研分析报告[J].空运商务,2013,(5):57-61.
关键词: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式
本文通过调查劳动关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专业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采用定量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等不同方法、手段来分析和研究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培养劳动关系人才现状
1.国外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外对于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培养体系较为完善。192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芒斯教授领导的附属于经济学系的商业及工业关系处首次将劳动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实践领域,随后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第一个完全将劳动关系作为主体成立的学术单位,美国的产业关系协会(IndustrialRelationsAssociationofAmerica,IRRA)也成为第一个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的实务界组织。2.国内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现状我国在劳动关系专业方面设立较晚,相关研究较少。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劳动关系课程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杨体仁教授为研究生开设了“劳动关系研究”,同年时任中国工运学院(现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的常凯为本科生开设了“劳动关系学”。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方向。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收全国首届劳动关系专业本科生。目前,全国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仅有5所院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
二、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新时期我国大学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劳动关系专业学生应注重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结合,以通用能力为基础向专业能力转变;并要有外显的关键技能和内隐的关键特质。近5届劳动关系应届毕业生专业工作能力满意度备注: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麦克斯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归为五大类型,分别是a管理能力、b理解与交流能力、c科学思维能力、d应用分析能力和e动手能力。单位:百分制对于劳动关系专业就业毕业生来说,由上图可以看出,其重要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另外,通过有效的方法构建本专业的素质模型,对现有的劳动关系专业从业人员以及应届往届毕业生展开调查。据统计,法律知识、政策;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信;人际关系等要素相对更加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重视通用能力与专业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在专业教育中将两者融合,实现学生“通用能力”向“专业就业能力”的合理转化。劳动关系专业是适应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性学科。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并具备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物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物和理论政策研究。因此,对于劳动关系专业来说,知识、能力、素质是统一的整体,其中专业知识是专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目的。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这是提高劳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把创新培养模式作为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三、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关系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劳动关系学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这既是劳动关系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在研究方面,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将劳动关系系统视为社会关系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在就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对各种职位的把握,如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同样由于此种原因,导致学习的程度不如专门研究其专业的同学精通。2.课程结构不合理劳动关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较为简单以及课程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四年学习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链,对拓宽学生视野作用不明显。这种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缺乏协调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内容重复较严重,劳动关系教学建设,事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3.师资队伍不合理,因人设课严重劳动关系是新兴学科,合格教师数量不足。高水平教师更是严重缺乏。目前从事劳动关系教学研究的教师多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其学历背景大多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缺乏专业师资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胜任授课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针对不同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安排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应学什么样的课程,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这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低下,学生难以学到有用的知识。4.实践课程薄弱劳动关系专业本身的额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在劳动关系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实践教学工作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虽然设置如学年论文、社会调查等环节,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事做的状态。同时,学生学习专业内容不与实践操作挂钩,高校也未能建立劳动关系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企业、劳动仲裁部门的实训机会。
四、如何完善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教学方向,提升教学质量劳动关系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毕业生就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加以定位。院校负责就业的教师应积极辅导毕业生,力促学生根据所学专业与个人爱好确定工作岗位。切忌以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的传统理念,让学生拥有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良好就业观念。教学方式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建立多种专业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此外,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亟待调整。这需要高校根据劳动关系专业的特点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以当前结构调整为导向,构建出专业与就业市场相对接的机制。以此为基础,高校应转变办学思想科学调整课程设置,理顺专业结构,以就业市场需求和反馈系统为依托,规划专业课程结构,这种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制,能培养出技能型、实用型的新型人才。2.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拓展学生知识面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应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打造“双师型”师资。培养途径包括:一是提高专任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继续深造、访学等。另外,可以采用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也可以利用自有创业平台鼓励教师,聘请专业老师开设专业讲座。3.明确专业就业方向劳动关系专业应立足于应用型社会服务管理,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除去部分学生走学术型路线外,院校本身应以应用型教育为指导思想。作为应用型人才,劳动关系专业应以企业和基层服务岗位为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为保证学生就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需加强定向专业培养工作,通过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保证他们能够尽快转换角色,为单位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劲。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应不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关系管理实际,关注劳动关系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情况,关注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的鲜活案例,广泛阅读劳动关系管理相关资讯,积极参与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活动,提升劳动关系管理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夯实基础。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将所学知识与岗位、社会相融合。此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尤为重要。所以专业院校应更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调整就业期望值逐步转变“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观念,也能有效地避免“毕业即失业”现象发生。院校应结合入学新生的特质加以引导,通过“因材施教”提升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思维、语言表达为前提,不断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从而逐步达到事先的预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五、结论
本课题旨在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等层面提出了普通高校如何科学地建立劳动关系课程设置体系,优化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探寻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分析改革与完善的方向与途径,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观来,赵小仕.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关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市场,2015
[2]王志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
[3]潘泰萍.非公企业劳动关系与工会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
[4]戴晓霞等.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工学脱节”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本文中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室内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提出新要求,这些无疑带动了室内家装业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少高校纷纷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但大量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通过深入企业市场调研,我们发现,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综合职业素质低,学生所具备的岗位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工学脱节”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团队通过走访企业、教师企业实践,企业专家研讨会等方式,深入分析社会需求,对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定位,最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负责人面向职业岗位,确定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湖北地区,服务房地产及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满足室内装饰设计绘图、设计、预算、资料整理、施工等岗位需要,具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较强的创作设计思维,具备室内设计基础理论、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管理与预算等知识,熟悉室内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室内装饰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构建“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校企合作企业为资源平台,紧密联系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企业,构建了“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团队提炼出室内装饰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的教学过程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学习目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培养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技能积累阶段、能力发展阶段和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第一、二学期为基础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专业职业能力;第三、四学期为能力发展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基地,教师会模拟企业环境进行项目教学,要求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家装、公装装饰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五、六学期是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会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真实项目训练,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装饰设计、预算、施工任务,逐步养成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递进提高。
三、深入调研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召开专业论证会及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各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如下表3.1。分析岗位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整合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等相关人员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形成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坚持贯彻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业的培训措施,让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积累设计与施工的实战经验,提高教师设计创意水平,培养和建设一批创作能力强、设计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校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政策,聘用一批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企业一线设计师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构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与行业企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应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标准,制定出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37-39.
[2]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59.
[3]王玲.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工程科技,2012,(9):186.
关键词: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据《2013—2017年中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房地产及“铁公基”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短期内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威力,并将贯穿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因此形成了工程造价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工程造价复合应用型人才将大有可为。但如今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如何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变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帮助大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怎样才能使培养的大学生更具有社会竞争力,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我国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8年实行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工程造价隶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基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造”的,偏理论,偏项目管理或现场管理,弱工程造价管理,其课程设置只是简单地删除了一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添加了一些与工程造价有关的课程。第二阶段:2003年以后,有一些先行一步的院校将工程造价方向从工程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目录外专业进行招生,但其培养模式依然基本沿用原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和教学内容。第三阶段:鉴于基本建设及建筑市场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2012年起,工程造价专业进入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程造价专业的高等教育获得新的历史机遇。至2014年短短几年间,全国已有135所本科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开始注重培养适应工程建设需要的良好职业素养,开始重视打好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开始加强合同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训练,然而目前高等院校更多地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培养方案宽而不专。
1.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英美发达国家与我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相比较,他们非常强调成本、法律和合同知识的掌握,着重培养工程商务及其管理(包括工程初始定价、中间定价及最终定价)方面的人才。但纵观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现状,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动手能力,尤其缺少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投资估算管理、工程设计概算管理、工程发承包造价管理、工程竣工决算管理等)系统能力的训练,学生经济分析能力不强、法律意识薄弱和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学校缺乏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深度不够,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欠缺。这都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脱节,满足不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由于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而就业困难。
1.3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脱节
在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现行课程体系比较强调理论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忽略了职业能力的要求,以书教书,所学理论知识难以与职业岗位实务对接;其次,毕业生存在现场知识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弱,满足不了企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第三,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要求等是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区别于基础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但是学生普遍对本专业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合同范本等掌握得不好、不够。
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精神,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依据,校企合作为平台”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工程造价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能教育,耦合专业培养与行业需求,在充分整合“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法律、工程管理”四大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融合到知识体系中,在“做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锤炼具备“造价基本能力、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力、岗位职业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工程造价人才(如图1所示)。
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1)以“知识凝练和职业资格教育”为重点,构建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对接的课程体系。对本专业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调整原有不适合的课程,整合出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调整大学4年中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综合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前后关系,包括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问题,课程内容侧重点等问题;对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整合和改革,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优化,构建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同时考虑执业资格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基于知识结构设置与其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a.工程造价专业四平台基础课程建设。从行业对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要求来看,工程技术、精通法律法规、懂管理、善于用经济视角分析问题是一名注册造价工程师必备的能力。因此在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必须包括技术、法律、管理和经济为平台的课程,同时每个平台配备相应的课程作为支撑,利用实际案例图纸边讲边评边练,保证学生学透学通。b.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不仅要保留现有的技术、法律、管理和经济等课程,更应重视学生对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课程的设置,同时与造价注册工程师的知识体系融合,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未来岗位要求和就业方向设置选修课程,以此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2)实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反馈的意见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经济分析能力不强、法律意识薄弱、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和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差的问题。我们应在保证专业课程学时的前提下,调整校内课程的授课形式和节奏,将缩短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用于他们的校外实践环节时间。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和校外毕业实践、毕业设计1年或校内学习3.5年和校外毕业实践、毕业设计0.5年。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入企业行业,到实际造价岗位接受训练,积累职业经验。这样的培养方式也大大缩短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和时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3)以工程造价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安排专业实践环节。紧紧围绕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计量计价能力,利用实际工程图纸安排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安装工程造价实践、水暖电工程造价实践和工程造价软件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编制完整建筑及其水暖电配套设施的造价能力。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即一位具有理论基础的校内导师和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一人一题,真题真做,综合提高学生工程造价能力。4)引企业进入学校,共建工作室。“工作室制”符合专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能使学校教学更加贴近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室的建设对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企业的支持下建立工作室,同时派技术工程师进驻学校,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企业“项目多”和学校“成本低”的优势。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将教师科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和生产内容,工作项目和职业能力的融合。5)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成立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模拟实训室,以典型的企业项目教学带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组织学生组建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策划项目投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运作模式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在实际运行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实践与学习中会有不同思维的碰撞,可以扩大相互间的专业知识面,在软件以及理论等知识点上相互学习、交流。在教学中运用典型的工程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以不同结构、不同基础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图纸为教学背景,将工程实际案例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各门课程按照工程实际案例内容明确其教学任务,课程与课程有机结合,教师无需花费很多时间讲解工程背景,学生也无需将太多精力浪费在熟悉图纸上,学生可以在大学4年课堂中熟悉完整项目的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的“零距离”接轨。
4结语
在我国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为依据,校企合作为平台”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能教育,在充分整合“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法律、工程管理”四大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融合到知识体系中,锤炼具备“造价基本能力、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造价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丽,刘海芳.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12(3):57-60.
[2]陈德义,李军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执业资格制度和行业认证为导向[J].高等建筑教育,2011(6):40-42.
[3]吴瑛.“双层次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学交替实践———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5(5):110-112.
【关键词】 制药工程专业 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
我国制药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如何尽快的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适应集约化生产以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是我国制药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因此,教育部于1998年调整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其中在药学类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是集化学、生命科学、药学、工程学及相关管理法规五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个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又属于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如何办好这样专业,使之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领域,并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对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及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都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广大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所以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不同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这既是地方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因此,研究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可以发展制药工程专业,从而推动我国制药行业发展。
1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调整后的一个整合专业,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药物研发与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具有教强的工程技术特点[2]。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药物的制造、分离、制剂、过程控制等工程问题和质量管理法规。因此应当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确定培养模式。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强调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所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较系统的掌握化学、药学、制药工程学所必须的基础理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对化学药物生产工艺研究、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能力;具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有较扎实的制药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解决制药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化学制药厂、制剂厂、药物研究单位、医药商业企业及各级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培养药品生产、新药研制、制药工程设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
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不同: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于工程研究型和技术实践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我校属于医学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掌握医药知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我校定位立足于区域经济,面向全省和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从这个定位出发,我校制药工程培养的定位应紧紧围绕“工程应用型”这个主题。
3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目前,国内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比较多。但总的来说,医药院校开办的制药工程专业偏理科,而且中药、西药分离;综合性大学开办的制药工程专业偏工科,与药学难以融合[3]。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规模发展较快,这是与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但由于药物是特殊商品,制药企业的建立和扩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绝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同时制药行业又是高技术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对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但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这就提示我们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上可以有多种模式,即: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型长学制本硕连读和工程硕士培养。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医药工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工程硕士为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而长学制本硕连读主要培养目标同工程硕士,只是培养方式不同[4]。
浙江中医药大学属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明显的特色,较侧重于工程方面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选课,也不利于明确的向社会进行特色宣传,进一步的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体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必须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理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使相关专业、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和同类课程的整合,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医药工业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医药行业,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结合,做到新体系、厚基础;新手段、重实践、促自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3.2 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
对现行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注重体现中医院校的特色,使制药工程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研究和探索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3 积极探索专业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结合浙江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特色明显、目标明确、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及目标。
3.4 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要求包括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业务素质三个方面。其中业务素质应体现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要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等。
(3)较好地掌握生物化学、分离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个或以上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
(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6]。
4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奠定在药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7],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于某一学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门类繁多、混乱,课程名称繁多、重点不突出,容易产生混淆。在参考国内外不同类型学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考虑我校的办学特色,有必要重点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置。根据我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制药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图1)应该包括:化学、医学和工程学三个主要的课程体系。
三个课程体系之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在医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相关基础知识的介绍,结合国内外新药研究实例,使学生对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在工程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通过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制剂工程等单元操作知识的讲解,结合制造药物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程技术,介绍药物制备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三废处理和GMP改造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药物生产放大、设备选用、质控与优化等方面认识[8]。此外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加强和制药企业的联系,发展和巩固一批学生的实训基地。与国内的,特别是省内的药物研究院或大型制药企业建立基地,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和设计,提高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9]。
5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学即是专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应是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递与创新。高校的本科教育应该从新世纪对人才素质品格要求,教育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
基础课应是本科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课程。所以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最根本的是要切实加强基础课的教学[10]。不论任何专业无一例外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好专业。只有基础雄厚,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有可能具备创造能力。否则只能异想天开,非科学地蛮干。
5.2 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验实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11]。实验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来源与实验,二者本身并没有主与从的关系,只有掌握了基本实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同样,也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所以在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5.3 注重学生工厂实习
工厂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制药工艺、设备、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之后的又一个实践教学环节[12]。学生亲临工业化生产,为他们提供实际练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工厂实习与校内实验教学相比,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较大,因此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考核办法。实习成绩考核应该采取全面考核的方式,保证基本的实习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对制药工程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了讨论,同时结合我校办学特色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能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静.地方工科院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24.
[2]邹祥,石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出探.实验科学与教育,2006,4(2):96-98.
[3]曾爱国等.制药工程新专业的建设.化学高等教育,2005,3:18-20.
[4]帅翔等.制药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和教材建设刍议.化学高等教育,2004,3:20-23.
[5]沈超颖.巧妙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维.中国西部科技,2006,13:72-73.
[6]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pre-1986). New York: Spring 1972. Vol. 14, Iss. 2:8.
[7]Chemical Engineering. New York: May,1998,Vol. 105,Iss.5:46.
[8]Anurag S Rathore, Marcella Yu,Samuel Yeboah, Ashutosh Sharma.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New York:Jun 1,2008.Vol. 100,Iss.2.306.
[9]彭代银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药学教育,2004,20(4):3-5.
[10]王娣.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72-73.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吉林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地位日益凸显,这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战略布局,建立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9.9%。2016年吉林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16.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等因素,加之吉林省内企业在手订单量未有明显增加,导致2017年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基于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行业企业深度调研,以及生源构成情况等诸多因素,国际贸易专业把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确定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规格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扎实的国贸操作技能,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在经贸领域,面向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电商企业的贸易岗位,从事制单跟单、报关报检、函电制作、商务谈判、跨境电商、贸易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与否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充分调研及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经济理论类为基础,贸易管理类为辅助,贸易技能类、贸易法律类为核心,国际金融类为外延的“五位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通过构建课程群、理顺课程顺序及学时分配、整合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更突出、课程衔接更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更明确,知识掌握更系统。2.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三个方面,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三方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确保三个要求的实现。
三、实验室建设
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国际贸易专业应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通过教学软件的仿真模拟操作,使学生基本满足实践环节的专业技能需要。理论课程的内容通过实践得以实现,实践环节手段丰富,专项技能训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得到显著提高。
四、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以往文科专业课堂讲授为主的问题,积极拓展教学方法改革,引入微课、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国际结算》《外贸单证业务》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双语课程。调整课程评价标准,不再单一以试卷作为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引入实践表现、平时表现、技能展示等多方位因素评价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技能提升。
五、以赛促建
专业学科竞赛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国贸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原则,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有竞赛指导项目、专业学生都有参赛项目,教师组建团队积极参加各类专项技能及综合技能学科竞赛。
六、实践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