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5 08:5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打样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加强示范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课堂展示—讲授—实训辅导—图例—样衣展示—实际操作—讲评结合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实践教学模式。自主实践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升华自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育过程、方法手段、节奏要得当,学生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各种认知本领,充分发挥出才能,创造出业绩。
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远远好于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真正做过的事情远比被动接受的事情记忆深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践项目:项目应该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第二,项目实施前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地引导,即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第三,项目实施中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出现一些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第四,项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学生的实践任务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起到辅助作用,只有学生真正能够自主进行实习实践,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第五,项目实施后进行必要的总结:项目完成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运用新旧知识探索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老师的总结也相当的重要。在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提示,帮助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校企合作校外实训模式。学校与多家服装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就业为目标,根据企业需要定期接纳服装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实践精神,使学生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便于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具体的实践项目,与企业确定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岗位及教师学生的食宿场地,并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共同参与指导、管理学生的实践工作,将学生分别安排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定时对学生进行岗位轮换。在双方达成共识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改革以往的实践模式,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把学生简单地变成生产机器。要根据条件安排相应的老师全程跟进实践任务,把实践老师带学生到企业实践的过程同老师进企业进修挂钩,让老师带着课题或任务进企业,可以推进学院与企业的横向课题发展。老师带着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真正让学生将做、学、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培养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校内实习模式。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拥有实践机会。在校内设立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服装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对服装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岗,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按照企业流水线设置岗位需求,可以从企业接单、制版、打样、排料、机工流水、后道、包装)严格执行企业标准,实行经济化运作,让学生在校同样可以实现带薪实践,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国际合作实习模式。虽然我国服装设计源远流长,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欧美先进国家基于市场经济完善的运作模式和服装业的高度发展,已建立起完善的高等服装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引进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此外,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服装院校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我们进行服装教学的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并且以国际视野进行学生培养,使学生做好与国际接轨的准备。
作者:卢啸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服装设计专业 《女装技术项目》 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服装院校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给服装企业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的开设等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1.《女装技术项目》课程定位
服装技术项目实际上是对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及服装制作工艺的一个综合,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紧跟当前行业任务运作流程出现的一门新课程。完成基本技能和单项技能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
《女装技术项目》是一门集女装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工艺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该门课程是在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该门课程是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模拟服装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具体措施是以小组为单位,4―5人自愿组成小组,小组虚拟一个服装工作室,在给定或者自选主题的情况下,设计一个系列女装,将所设计的系列女装按教学要求,绘制出全套工业样板,将该系列设计打板、裁剪、制作出成品。成品规格应以所定位的人群为标准,并做出该系列的成本核算表,使学生能较规范地掌握企业运作的每一个过程。
2.《女装技术项目》课程教改思路
2.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形成完整的印象,课程打破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互不相关的因素,通过对女装各种服类从任务书分析、面辅料搭配、结构、工艺一整套模拟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式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成衣操作流程,掌握不同服类女装变化款的纸样制作原理与方法,并能按照纸样和工艺要求缝制出成衣;通过项目的实例操作,学生会了解服装成衣化生产的内在规律,具备独立完成服装的款式解读、打样、制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服装企业的生产、开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研究,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2.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上,将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板、服装工艺制作三门课程进行融合,改革、构架、创新三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定为《女装技术项目》,树立开放意识、改革意识,增强课程的时代性、思想性与科学性。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企业项目为纬、以专题为经的体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课程之间相互贯通,每个环节落实专门老师,每位教师都必须熟悉整个教学流程,分工合作。
教学内容以实际的生产项目、主题性竞赛项目等来进行设置。理论部分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此前所学知识进行疏理、联系、贯通,使学生达到较熟练地掌握简捷、实用的服装面辅料搭配、服装制板及服装工艺技术方法;实践部分的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从任务书的分析、产品的面辅料搭配到打板再到完成工艺操作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过程,主要对不同服类服装进行学习操作,深化服装打样单、工艺单等制作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与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系列女装项目确立:任务分析,落实小组任务,让学生掌握女装技术项目概念并根据企业的产品开发任务书分析服类、服装的风格、特点。按照项目任务书进行市场调研,确定设计的品牌来完成新一季产品的女装开发。培养学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具备新产品开发与策划能力;能正确捕捉市场流行信息,具备市场应变能力;基本能胜任服装企划、服装营销、服装跟单等工作岗位。在女装设计中根据项目任务分析款式的基本构成及基本板型;根据项目任务分析材料元素,色彩元素、收集相关的材料;学习面、辅料与款式的搭配;制定打样单;要求学生能运用手绘及计算机绘图软件完成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具备面料与款式的协调、设计及表现能力,为正确制作服装工业样板提供设计依据,基本能胜任服装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等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女装项目的制作:通过打样单分析以及制板规格设计,进行系列样板制作,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在原型样板的基础上利用纸样旋转的方法完成结构图,制作成1:1的工业样板,同时由支持企业提供面料制作样衣。要求学生具备服装样板制作能力,能根据客户提供的款式图,准确地分析该款式的结构图并进行样板的制作;分析女装的款式造型,进行女装裁剪和工序分析,最后进行系列女装的工艺缝制。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缝纫基础,能准确地运用该款式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合格的服装企业制板工作人员;具备生产实践指导能力,为面料排版、剪裁及成品工艺流程设计进行指导;基本能胜任纸样制板师、裁剪、工艺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
第三阶段项目评价、总结:整理所有文件装订成册,其中包括造型分析、打样单、面辅料小样、纸样、工艺单、缝制技术研究过程素材与资料、成品资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企业也进行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教师、企业的评价,撰写学结报告。本项目课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对外交流、改革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强的责任心;基本能胜设计师、纸样制板师、技术总监、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根据服装设计的特点和教学所达到的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建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授课方式采取项目教学,学生分组落实项目内容,教师辅以学导式、启发式。要求任课教师不拘风格,实事求是,与企业一线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研究性、扩展性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探究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在学生,在教学中,注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指导艺术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学术视野,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并运用于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通过在线课堂开展在线交流、辅导;延伸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
总之,项目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女装技术项目》课程需要在客观要求进行改革。借助项目教学的优势,考虑从理念和操作层面改革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有益于建立高职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构建“双教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上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打破教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卓开霞.女时装设计与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16.
[2]许淑燕.服装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57).
【关键词】精品课程;服装打板与车板;四个转变
0 引言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打板与车板》是我校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在2007年被首批确定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师资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实现了四个关键性的转变。
1 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定位,学生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转变
近年来,我国服装企业发展方向已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产品的品牌和知识技术型,因而服装企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服装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培养大批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主要由中职服装教育来承担。我校服装专业在充分调查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要求,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能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CAD制板放码员、跟单员、质检员等技能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服装打板与车板》被确定为本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
服装打板即打样板,服装车板即做样衣。《服装打板与车板》将中职服装专业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专业课合二为一,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对服装打板与车板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服装工业制板、服装成衣制作的专业知识和必备技能,为今后从事服装制板、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等工作打下基础,积累实践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服装企业多个技术岗位,提升了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再就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工,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的转变,符合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用工岗位的需要。
2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由“独立分散”向“优化整合”转变
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能把他们分开。我们将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独立的专业课合并整合为《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编写了《服装打板与车板》校本教材。合并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中级的考核内容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职业岗位的作业流程将服装结构、制板、工艺等知识和技能要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重点的技能项目配写了实训指导书。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每一模块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品种的打板与车板为技能教学与实训项目,分阶段确定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岗位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呈螺旋式上升。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还结合服装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发展,将《服装CAD》教学整合在课程之中,组建了能将电脑绘制的样板按1:1输出的CAD制板室,让CAD教学与《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课程的科技含量,拓宽了学生的技能项目。
3 师资从“理论型教师”向“企业技工和现场专家”转变
精品课程建设还要求有一支师德崇高,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实践能力强、梯队合理的“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服装打板与车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决定了课程的主讲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所缺乏的。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从校外实习基地常年聘请技术员作为现场专家指导教学;2)每位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学习,鼓励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并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带到教学中;3)实行“双师证”,给教师施加压力和动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到目前为止,本课程团队的80%的教师取得了“双师证”;4)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规定在每年发表数篇有质量的教研教改论文;5)鼓励教师建立专业教学工作室。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双重素质。
4 教学模式从“封闭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的课堂”教学转变
《服装打板与车板》属于技能培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从“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就必须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界限。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首先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广泛实行项目式教学法,在企业现场专家的制导下,我们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的三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要点与典型的服装款式结合起来,从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板、服装工艺流程、服装成品制作、服装质检等诸方面,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编写教学与实训指导书,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示范、学生实习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有效地掌握服装打板与车板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另外,我们还以项目教学法为切入点,正积极探索如何将工作室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以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100%的主讲教师能熟练使用富怡服装CAD操作软件,服装打板的课堂教学,有80%的教学内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次是实习实训模式的改革。具体做法是:1)建立了由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生产实习与毕业综合实习组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链。根据课程教学模块的技能目标,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校外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改变了多年来沿用“2+1”模式。2)建立和完善实训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在参考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制定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实训大纲和考核大纲,《服装打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服装车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关于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开展教师技能教学考评的方案》。课程考核分两大部分进行,一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教学考核分学期、按模块进行。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考核。二是对学生毕业考核,实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制度,要求有90%的学生必须获得服装设计定制工中级证书。这样既突出课程的技能教学,又规范了课程教学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在创新、重在实践。《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特色鲜明,它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
[关键词]服装结构 服装工艺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80-02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开设的两门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中针对不同款式进行制图与制板的过程;服装工艺制作是将裁片运用一定的缝制技巧组合起来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两门课一般由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由于课程内容不够衔接,教学方法不够统一,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从1995年开始探索将这两门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合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分授教学的缺陷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分授教学,虽然任课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较好地驾驭教材、实施教学。但随着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新教材、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客观要求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必须紧密结合,而分授教学的缺陷就日渐凸显:
(一)教学内容不衔接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授课范围界定不清,往往在“裁剪”这个结合点上互相推诿,成为服装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而“裁剪”恰恰是服装成衣外观效果的重点,这个重点不突破,就无法进行服装成衣制作。例如:讲结构造型的教师,通常在理论上讲授几款服装造型,课程就基本结束了。上工艺课时,多数学生往往拿着面料无从下手。讲工艺课的教师只能再从打样板、校样板、排板与裁剪主料、辅料配伍等讲起,最后才能导入工艺制作的主课,直接影响了工艺课的教学进度。有时因为结构教师与工艺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连贯,两门课衔接不及时,造成信息混乱,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不统一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实践阅历的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学生习惯了一种教学方法,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还需一段适应过程。例如:在讲授案板扣烫零部件时,有的教师不讲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扣出来就行,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扣烫才能完成工艺要求;有的教师按照服装工艺标准,要求学生在扣烫止口时,必须将熨斗从外向里、从右向左进行,反面朝上沿线迹虚出0.1依次扣倒,以保证正面止口顺直,没有虚眼皮,一次成功。这样,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不统一,往往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三)理论和实践分离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的教师偏重结构的研究,讲工艺的教师偏重工艺的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理论与实习的联系不足,特别是理论和实习的教学进度不一致,教学中存在着重复讲授、重点难点不统一、要求不一致等情况。加之有的教师知识技能单一,难以帮助学生实现结构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例如:有的结构教师缺乏工艺实践,在讲授上衣结构制图时,照本宣科,讲解单一、死板。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特殊体型时,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调整肩宽与胸围的差数,做出的服装没有达到美化人体的目的,犯了服装结构上最忌讳的错误;同样有的工艺教师不熟悉结构或工艺不精,必然授课简单,做不到举一反三,甚至发现不了样板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服装成衣成为次品、废品。
由此可见,分授教学有违服装专业内在的教学规律,也不适应现代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加以改进。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就是把《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这两门核心课程由一位教师讲授,从款式设计到结构设计,从样板设计到工艺设计,直到制作成衣,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做到“做中学、做中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正如一位服装前辈说过的那样:“一个好的设计师,她的作品不一定是精品;而一个设计师配一个好的工艺师,她的作品一定是精品”。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把服装设计的最佳效果充分展现出来。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服装外观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三大模块为支撑的一体化模块课程内容,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习训练合二为一。围绕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把教材中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精缩成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时,重点讲授基础型(原形)应用和变化规律,通过若干款实例,使学生掌握女装结构原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讲授女装裁剪时,重点讲授款式与面料的搭配及面料性能、纱向对成衣效果的影响。在讲授女装工艺时,重点讲授领子、袖子、止口在成衣中的重要性。这样,把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专业理论更加连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围绕项目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统一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围绕工作项目课题,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习实训教室,通过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融理论、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生产实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三)着眼企业需求,实现理论实践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从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也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实操情况下完成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与工艺时,让学生走访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每位学生至少收集5至10款不同服装款式图(效果图),然后由学生选出最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几款作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打板,教师对各个样板逐一点评,使全体学生受益。在工艺环节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工艺方案,自己检验工艺时效、质量,最后将成衣与样板对照,互相讲评成衣质量和不同工艺方案的利弊,使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好地掌握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服装工艺设计的技巧。这样,拉近了学生的技能与岗位需要的距离,较好的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学生所学技术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制作出的成衣与市场的款式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相符度大大提高,得到服装行业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三、一体化教学的初步成效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一)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我从事服装专业教学16年,这些年就是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一名“双师型”专业教师。现在我不仅能够承担《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装材料与应用》、《中国服饰史》、《立体裁剪》、《服装推档》、《特殊体型制版》、《工业化样板》等多门课程授课任务,而且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2008年在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作工(制版)职业技能竞赛中,我经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成衣动态展演三个部分内容,最后获得第一名,荣获了“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版职业技能大赛状元”和“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同时晋升技师资格,并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又荣获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服装行业“十大技术精英”称号。
(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