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8:4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师师德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和人民的观念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不断变化的同时,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挑战,外语教师自然也包含在内。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使得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亟待提高。如何加强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不仅关系着高校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及进步。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职业而产生和发展的。
高校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高校教育活动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高校师德属于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有着基本共同的要求,又有更特殊更严格的道德底线需求。它与其它职业道德一样,都要求爱岗敬业。同时,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有着共同的师德要求但又有所区别,例如,学生的年纪不同,身心特点也就不同,这就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差异。总之,教育的发展是以教师为本,而教师的素质又以师德为先。因此,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虽然现今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大体上还算过关,但因为缺乏足够的道德规范,师德匮乏的现象在不断增多,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仍需改善,例如,对学生和职业更加热爱、教书与育人并行、为学生立下榜样、增强学术研究等。
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必备要素之一。外语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而这种提高的动力也来源于教师的素养。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旨在督促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重要目标,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得到最高效的课堂反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另外,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还是弘扬高校精神的重要体现。高校精神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而师德是高校精神的承载体,是高校精神的基础。要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就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因此,高校教师在重视科研、教学及学科等方面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师德等精神层面的建设。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是激励教师做到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所以,要将高校精神与师德建设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下,最大程度的完成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
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也有利于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外语教师的全面发展包括了教师素质的改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的完善以及各项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发展自身的源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原动力。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刻不容缓。
三、现今高校外语教师师德现状及改善方式
1.体现高校教育目的,建立健全的师德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并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综合性人才。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不是应试教育。高等教育为的是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后能够实际应用的技能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如今,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更加严格,且学生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考取相关的专业证书,还要有过硬的交流沟通能力,才能在就业大军中崭露头角,获得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外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平台进行锻炼,但由于严重缺乏语言环境,教师所面临的困难也随之增大。所以,高等学校外语系部还应注重师德培训。一方面做好教师上岗前的培训,避免培训形式化,让教师明确师德规范和各项教育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已经就职的外语教师,要明确将师德建设贯穿始终。学校可通过各项主题活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教师的师德信念。高校作为社会科学技术、社会人文发展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比社会实践中的科技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更加先进,才能够起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风气。
2.结合外语教育特色,建立合理的师德评价制度
身为高校外语教师,本身就有机会也有义务接触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便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身教学实践所用。当然,由于外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引入国外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高校外语教师在具备较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兼具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性与道德的平衡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摒除文化垃圾的影响。反过来说,在评价师德的时候也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用客观且感性的原则来评估一名外语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
其次,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媒体等对教师进行评价,形成督促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学校督学小组在督导教师授课水平之外,还应对师德进行检查评估,将师德评价体系落实到可量化水平,帮助教师及时完善。也可向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师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听取教师意见,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使师德评价更加人性化。当然,作为反馈形式之一的激励机制也不可或缺。学校可通过表彰先进来树立榜样和师德标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将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典型及其事迹广泛推广,直观地感染其他教师,同时也能使先进教师本身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
3.反映当代教育体制,建立完善的师德建设观念
在追求创新,追求全面的当代,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外语教师,就必须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建立独特的教学风格,积极了解各方面外语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也就是说,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比从前更大了。随着社会发展,语言每天都在更新,新词每天都在产生。另外,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也变革了语言教与学的模式。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语言敏感性,时刻关注新词的产生和使用,努力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会大环境是否尊师重教、崇尚道德对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对于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明白自己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尤其是外语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外语人才,就能协助国家与世界联通,拉近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距离,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丰富的精神与物质收益。教师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便获得了动力,端正了态度,为教育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发展高校外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提高对教师及其所讲授的课程的尊重,加强校园文化和高校外语教师的和谐进步。其次,高校外语教师的形象也需要改善,职业道德训练需要加强。教师应多关爱学生,在心理上多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身素质也能得到提高。最后,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需要一个标准且科学的系统来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最终成就稳定而高效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盖晓晶.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8).
[3]刘艳萍.高校外语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1(10).
[4]契尔那葛卓娃.教师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一、当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职业幸福感不强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在虽然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教师在职业道德领域的提升方面还略显薄弱。部分教师并未真正理解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对教师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缺乏认同感,仅仅把从事教育教学、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般的职业,简单的归类为一种谋生的方式。因此,教师对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缺乏奉献精神,更多的关注物质利益和自我满足,服务意识淡漠,由此也致使教师队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疲于学术科研,管理模式陈旧,创新意识不足
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特点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应有学术科研意识,疲于钻研业务,缺乏对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认同和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的时效性较差,学生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民办高校相当一批教师属于外聘模式,不少教师安于现状,机械式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对当下学生的特色认识不足,坚持旧的管理模式和思路,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突况往往表现的手忙脚乱。
(三)纪律意识淡漠,自我约束力不够
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忽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纪律意识淡漠。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言行举止出现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的情况,冲击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还有部分教师课堂纪律意识较差,迟到早退,授课过程中流露出反政府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更有甚者,物质利益大于一切,私下进行违背师德的各种交易。
(四)教书育人的热忱不够,责任感淡化
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受民办高校的性质、社会认可度的影响,对学校本身的忠诚度不够,把当前的工作作为跳板或过渡,过多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发展,只顾“小家”,忽视“大家”。另外,对学生的教书育人过程缺乏热忱,部分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劳动对象,仅仅履行“教书”职责,片面的完成教学任务,忽视“育人”环节,与学生日常交流甚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漠不关心,这样,教书与育人环节未能很好的结合,不仅难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配合,同时也无法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动向和突发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影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不断发展,当下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人们普遍关注物质利益和短期利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这类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各大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时间较短,文化底蕴不足,更加容易受到冲击;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不断壮大,但由于自身体制与公办院校的差异,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不高导致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体制上的原因使得民办高校的教师相较于公办高校的教师缺乏被认同感,”[1]价值观念受到更大的挑战,对自身职业更容易趋于利益化,从而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思想和行为的失衡,最终影响民办高校师德的建设。其次,民办高校自身的局限性。民办高校不受国家财政支持,独立办学,教师社会地位、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较之公办高校教师低,压力较大,稳定性较差,普遍缺乏归属感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德意识淡薄,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缺乏热情和鼓舞,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师德建设。同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例大,经验不足,自律性欠缺,在言行上往往存在一定偏失;固定教师比例小,外聘教师比例大,教师队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长久的敬业精神不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和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民办高校师德状况。第三,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道德评价保障机制不健全。民办高校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生源的录入、办学成本、教师队伍数量的增长等方面,而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才轻德,没有建立合理的道德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只重科研和学历等可见因素,造成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2]另外,民办高校受国家政策和办学特点的限制,对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师德建设成本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水平。
(二)内部因素的制约
首先,部分民办高校教师个人道德素养有待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大,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岗位意识模糊,自身角色把握不到位。“一部分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教书不育人,只顾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课堂内外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3]这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存在偏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师德建设的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相对公办高校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懒散,人生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少民办高校学生家境优越、家庭社会地位高,这样学生自身素养不高却明显优越感十足的状况对于从事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考验,如何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师德熏陶,这也对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探讨
(一)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
“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保障民办教师的合法权益。”[4]首先,国家要从制度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全方位宣传,营造健康公正的教育环境,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与此同时,更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从教师的社会地位、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这样使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提高,对民办高校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把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作为终身职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掌握主动,充满热情和动力,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功利化思想的普遍存在,社会要从各个领域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民办高校内部要加强党建工作,改进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师德舆论环境,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加大师德理论、师德规范等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和监督考核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学校层面的构建
民办高校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有所发展,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质量的培养和建设,这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提升业务技能,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在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教书与育人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制度,通过一系列体系化的措施对师德建设予以引导和构建。首先,民办高校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最初的教师招聘环节就要把师德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优良的品质,热爱教师职业,了解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各环节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对已录用的教师队伍进行专门的岗前师德教育培训,使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有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定期开展教师师德培训和经验交流,根据时展和学校、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自我提升;民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之间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交流,汲取不同院校的经验教训,及时更新观念,明确师德要求,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其次,民办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促进教师师德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民办高校要根据相关规定和学校自身和教师队伍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师德考核体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学校考评、教师互评、学生考评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掌握及创新、爱岗敬业状况、纪律意识等各方面量化考核,同时,把教师师德考评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约束教师师德水平。第三,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制定监督制度和处理措施。“监督机制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起着督促和制约作用,因此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要有良好的成效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5]民办高校根据各校特色,吸取其他院校优秀经验,制定相关的监督措施,并予以落实。例如,监督机构建立教师档案,要不定时对教师师德情况抽查,通过与教师本人的交谈、学生的了解教师师德情况,对违反师德的教师作出评议并警示等。第四,完善师德评价的激励机制。民办高校要制订出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的师德考评方法和激励措施,在完成正常的考评、监督环节后,对各教师予相应的奖惩,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评选先进模范典型的方法,对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授予相关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树立典型模范的引导,鼓舞他人,营造良好的舆论激励氛围。
(三)教师的自我约束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8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高校35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60万,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7%。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如今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这使得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1],其职业道德操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意义重大。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3]。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和行为[5]。
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遵循教师行业的行为规范,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必备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和行为。特别是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改造和提高,达到高校教师的道德境界。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李春秋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6)根据教师劳动中的各种关系,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教师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二,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教师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四,教师言表风纪的道德要求。
杨芷英主编的《教师职业道德》(2007)具体列出了八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志存高远;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终身学习,严谨治学。
邢永富、吕秋芳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7)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际交往。
以上各家都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概括。本文采取邢永富和吕秋芳的分类方法。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当代青年中较为杰出优秀的群体,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总体表现是良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热爱教师行业,愿意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懂得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注重自身的师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忘加强自身学习,基本能够做到把教学、科研、学习三者结合。其中一部分业务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骨干力量。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不容小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书育人方面
1.角色转换缓慢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无论是本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基本是毕业直接工作——即从一所大学进入另一所大学,甚至有的是直接毕业留校任教,大学环境都没有变化。无论学校变化与否,身份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即由“学生”变为了“教师”。名称的改变是瞬间的,但是心理角色的转换却无法轻易同步完成。总是把自己当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职责的顺利实现。这里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即没有在学校当过实习教师,也没有以任何形式教过课;第二种,有一定教学经验,即在学校做过实习教师或兼职教师,甚至课外辅导教师。前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极为缓慢,后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速度与其之前具有的教学经验成正比,即教学经验越丰富,角色转换速度越快。
2.教学方式单一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牢固,一般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现在高校流行的PPT①教学,在视听方面对教学有极大促进,弥补了以往粉笔黑板教学的不足,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首选教学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分依赖PPT,因需要操作电脑而无法脱离讲台,准备的幻灯片用完了,即使课时没有达到,也要下课。教学内容不是储存在教师头脑当中,而只是储存在PPT上,教师完全受制于PPT,出现了“一旦停电,只能停课;电脑坏了,停课;U盘数据无法识别,停课”等怪现象。
(二)学术研究方面
1.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现在能够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某些青年教师自觉已经登堂入室,自信满满而止步不前,已有的专业知识逐渐落伍,新观念、新方法不去接触,使得专业知识水平每况愈下,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2.急功近利,肆意抄袭
个别青年教师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搞研究,为评职称或争职位急功近利,甚至做出偷梁换柱、将他人的观念成果改头换面纳为己用的事情,严重缺乏学术研究意识,缺乏科学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三)人际交往方面
1.师生关系复杂
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比较接近,一般较易沟通,但是也出现了以下三种现象。第一,教师与学生关系太过随便,称兄道弟,呼姐叫妹,有时出现对人不对事,有失公平的情况;第二,教师对学生存有“复仇”情绪,如上学期间受过老师的严酷管教,自己为人师后恶性模仿,把学生当做宣泄撒气的对象;第三,一些青年教师假装老成,与学生拉远距离,冷漠无情,师生之间死水一潭。特别是大学教师一般不实行坐班制,这些教师有课则来,无课即走,从不参与学生活动,甚至课间也不与学生交流。教师授课不屑互动,对学生态度生硬,形似路人甲乙。
2.教师之间剑拔弩张、恶言相向
个别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中的摩擦或者职称评定的竞争等原因,相互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同事面前互相诋毁,学生面前互相拆台,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学生无所适从,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受到影响。
这些都有悖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符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形象,不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第一,时刻提醒自己进入教师角色,珍惜一切教学机会,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
第二,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既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也不放弃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要及客观情况随时调整。
第三,持续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带动他人。做到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注意师生关系。既要踏踏实实传授知识,也要真心真意关爱学生,既不冷言冷语,也不过度热情,给学生以温暖,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一切学生,既做严师,也育良徒。对学生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第五,注意同事关系。同事之间要互敬互爱,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
所谓青年教师师德缺失,这其实不是青年教师的问题,而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一个有道德缺陷的人,他做了教师,就是师德缺失;他做了医生,就是医德缺失;他做了司机,就是司机道德缺失。所以不能把矛头指向青年教师,关键是提高个人素质,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
参考文献:
[1]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2011-10-
24.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3]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17.
[5]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8.
[6]张玲,刘毅,印晓星.浅析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现象[J].西北医学教育,2008,(2):134-13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朱俊.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研究项目、获奖成果、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育人状况视作软任务,没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政策杠杆让一些教师只注重硬指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而将师德修养视作可有可无,将不计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动视作额外负担而不愿意承担。
3.教师自身因素。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的角度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当前的教师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努力学习道德理论,树立高校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信念融合,从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以作用于社会。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受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组织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然而,规章制度不是摆设,要重在实施和落实。高校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纪律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明确无故迟到、早退、缺旷如何处罚;挖苦辱骂学生,体罚学生,以不适当的方法处理学生而影响上课如何处罚等等。而后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让他们都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是与之相悖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一个时期以来,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分配制度上改变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都一个样的做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考核评价制度上,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营造“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完善的教师道德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它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师德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就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应当成为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应成为评价依据。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师师德修养的有关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这样便于教师经常调整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校现有的自我评价仅限于一年一度年终考核时的工作总结,且多侧重于教学总结。在这类评价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评价都是偏高的,甚至少数人的自我评价有虚高的倾向。要想教师的自我评价尽可能客观、真实,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如制定比较客观、详细的自我评价表。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准确地定位,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从而获得成功。(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生不能胜任对师德的评定。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本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或者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专题信箱,还可以设计师德修养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3)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在一张评定表上记分或作书面的描述等等。(4)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在一个学期中,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领导、教师、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道德水平和评价水平,保证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高校师德;内涵;存在问题;对策
一、师德的内涵
师德又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我国师德的内涵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新的内容。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崭新的命题,这是新时期对师德内涵做出的表述,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诠释师德的新内涵: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的根本职业准则,它会帮助我们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其次要热爱学生,这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表现为主动理解、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岗位责任,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三)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严谨治学要求每位高校教师都应该铭记科学精神,烙守学术道德,对科学知识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为人师表要求高校教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在言语习惯、行为方式、举止作风等方面“以身立教”,正面影响自己的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网调查,78.6%的网友认为近年来师德素质相比以前有所下降,这表明少数不良师德现象已经对整体师德状况造成了较坏影响,这些现象表现为:
(一)职业认同感不高
根据教育机构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的职业,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欠缺敬业精神,表现为:第一,爱岗敬业意识淡漠。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更新比例低,讲课时常常出现教学内容不熟练、概念模糊和自相矛盾等问题;第二,进取意识差。对教学任务只限于完成,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第三,对教学投入精力不够。个别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作生意、炒股票、有偿家教、到外校当兼课教师,致使投入本职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在校的授课质量。
(二)职业行为失准
1、重教书,轻育人。现实中很多老师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由学校党务政工干部来负责。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信任和理解,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借社会的阴暗面大肆宣讲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影响了学生看待社会不公问题的态度;还有的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迟到、睡觉、看课外书、交头接耳、旷课等现象不闻不问。
2、对学生缺乏爱心。在一份针对毕业生关于 “高校教师对学生态度如何?”的调查中,学生回答一般的占63%,回答冷淡的占11%;当被问到“你对高校教师深入学生、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感情方面的满意程度时,学生回答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了27%。这表明目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很不够。许多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不愿意花精力去主动了解学生,有的教师上了一学期课,对班内的学生还认不全,甚至有多少人都不知道。
(三)学术道德行为失范
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行为直接决定了其职业操守的优劣,调查显示,有24.4%的受访教师认为当前高校学术功利化现象普遍,突出表现在:一是学风浮躁。有的教师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二是学术不诚信。有的教师在论文中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解决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师德培养
1、更新教育观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教师群体中树立新观念: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严格但不苛刻、温和但不随便。处理问题时,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避免使用挖苦和讽刺的语言。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最后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进步,只要教法得当人人都可成才。
(2)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随时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在行为上要特别注重树立自身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课堂上,教师的威信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尤其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以第一堂课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这将会给课堂教学的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师德培养。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对教师内在素质的培养。
首先,强化隐性教育,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高校,对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渗透到思想里,落实到职业行为中。
其次,提高青年教师“慎独”的自律意识。有的教师出现的职业行为失准等现象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个人品质有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高校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引导,缓解他们工作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
最后,拓展师德教育的平台。在学校内,可举办一系列健康向上的名师教育讲座,成立不同专题的师德教育咨询小组,发挥老教师职业道德 “传、带、帮”的作用;在社会上,借鉴国外师德教育的经验,建立师德建设基地,联合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校园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二)健全师德考评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考评标准。考评指标的选取应当以师德规范为依据,内容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细化,注意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二是确立科学的考评方式。考评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或把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三是注重反馈考评结果。考核结果是对教师进行奖惩或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及时反馈给本人,让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四是将学术道德引入教师考评制度,督促教师在学术科研上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优良的学术道德。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能对教师产生强大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会使教师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笔者认为加强校园建设,一是培育校园精神。校训是对校园精神最好的提炼,高校应当注重对校训的传播,使其成为凝聚全校师生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风气。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思想道德类、科学知识类、文化艺术类和娱乐体育类的,使教师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升华道德境界;再次,可以构建“网络师德建设”平台,在校园网上设立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时事与政策、师德师风、学校新貌等栏目,随时更新内容,同时开设BBS论坛、心理咨询等服务,使教师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探讨和咨询。
参考文献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到教师队伍中,特别是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为高校的新生力量和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必须要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所以如何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要求和科研要求,提高育人质量,完善自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及其自身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关系着学校发展的高度和速度。愈演愈烈的现代教育竞争,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然而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一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水平提升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一)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思想境界不高,缺乏足够的爱岗敬业精神,对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与学生必要的沟通,重教书轻育人。部分青年教师在治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有的教师按酬付劳,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缺少奉献精神;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主次颠倒;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个人本位,为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失去了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尽职尽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去从事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好
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技巧和经验,讲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很多都是从毕业的校门走到工作的校门,一旦参加工作,就要迅速进入角色,登上讲台,实现身份的转变,这使他们未及熟悉就已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以外,也进行了教师上岗培训并通过了考核,但这些考核几乎变成了单纯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考试,而无法实现大学对青年教师职业修养及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所以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除了极少数出身师范院校的教师外,大部分人都只能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模仿和学习来达到,而学习效果又因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而通常不够理想。另外,由于青年教师工作时间较短,往往由于教材熟悉程度不够,对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掌握,从而极易忽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调,导致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由于本身经验不足,不能自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教法僵硬,教学过程缺乏互动,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由于年青教师本身阅历不足,知识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起到学习引导者的作用。有一些青年教师缺乏耐心,不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备课,讲解内容过于笼统,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传授知识缺乏过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不高
大多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科研意识比较淡薄,科研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高。教学与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只羽翼,教学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和责任,科研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深入总结与内在支撑。如果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另外有的教师从事科研只是为了应付科研考核或职称评定。青年教师科研经验不足,通过自身努力能争取到的科研项目较少,较难在科研上有大的突破,在学术研究上存在着较大的挑战。
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在道德影响上, 教师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更广、更远。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问题,它还关系到一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高职教师的师德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师德不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高质量地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而且还能大大提高教师“ 教书育人” 活动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当前部分教师价值观念向个人倾斜、敬业精神有所减弱的情况下, 更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青年教师的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定期召开师德教育座谈会,举办青年教师师德论坛活动,让青年教师充分交流和学习。同时,把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同事、领导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测评,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摘要:本文以分析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当前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辅导员师德师风重要性素质教育
高校辅导员从事德育教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尤为重要。
1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高校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辅导员的调解与引导。作为从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工作者它是优化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要剂,首先辅导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以外的事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有助于教学的各种实践活动等;其次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对学生本身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校园的安全。而辅导员在工作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就会获得学生的认可,他们就会将自己内心的困惑向辅导员阐述,而辅导员通过耐心的引导,有助于及时地消除他们的迷惑,从而有助于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最后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辅导员师德师风的构建对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2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
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与引领者,大学生正处于品德操行的定型时期,此阶段他们接受的教育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文化水平影响着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辅导员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如果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那么他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学生。例如一个没有高度政治觉悟的辅导员,其所培养的学生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1.3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高校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提高社会知名度吸引生源,而提高高校社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认可度。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只有具有优秀师德师风的辅导员管理队伍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提高辅导员自己素质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2 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虽然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辅导员的数量配比也做出了相应的约束,但是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缺乏责任心,不安心工作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一般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以及不满于现状的工作,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对本职工作不满意。很多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职业生源中的一个过渡,而没有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毕生的事业来看待,从而辅导员在工作时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管理中,而是将精力放在如何转换到别的岗位或部门中;二是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比较繁琐,而且没有所谓的“大事”,因此辅导员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样他们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例如辅导员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处于情面因素,采取得过且过的方式,甚至一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时,他们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及时开导学生,结果造成学生的成长出现问题。
2.2 奉献意识不高我们不可否认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非常大,而且从事的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但是辅导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却不高的现实,但是其决不能成为辅导员消极工作的理由。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会以薪酬福利等作为自己工作业绩差的借口,其实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辅导员的奉献意识不高。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公共价值,以至一些辅导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商业活动,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2.3 创新意识不浓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平凡与繁琐
的特点,导致辅导员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首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工作的繁琐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激情,辅导员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常常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辅导工作的创新问题;其次辅导员的业务理论功底比较差。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文化层次结构分析,发现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学科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样导致他们的理论基础功底不强,进而会影响到辅导员对具体工作的创新。
3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辅导员工作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要重视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且将其纳入到高校重要议事日程中,组建以高校党委领导负责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强化高校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师德师风的建设责任;其次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师风规章制度。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制定符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规则制度,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约束辅导员不规范的行为。
3.2 加强对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辅导员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针对高校辅导员所存在的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只有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才能保证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影响到工作,也不会将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学生;其次培养辅导员的团结协作精神。高校属于一个大家庭,其成员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因此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求辅导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处处以学校的大局为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主。
3.3 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辅导员的个人魅力是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与感染学生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个人魅力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与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首先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能力;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分析与总结自己的缺点,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缺陷,但是关键就是要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最后辅导员要注意为人师表,诚心实意关心学生成长,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进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的导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帮助学生进步与发展。
3.4 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为辅导员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高校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优秀辅导员事迹的宣传。通过对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的宣传一方面可以激励辅导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让他们认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实现稳定辅导员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可以为其他辅导员提供榜样示范,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进而提高整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
3.5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需要高校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首先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物质奖励。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他们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甚至一些辅导员远离家庭,居住在高校的宿舍内,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完善的物质奖励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其次完善辅导员资格认定与聘用制度。基于当前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的局限性,高校要多为辅导员提供各种发展渠道,比如在职称评定方面要尽可能地向辅导员职业岗位倾斜,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最后改善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标准。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具有繁琐的特点,很难根据工作结果评定辅导员的业绩,因此要建立多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思想和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一项提高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综合政治素质的系统工程,所以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伍洲.浅谈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及意义[J].才智,2011(10).
(一)治学不够严谨,缺乏敬业精神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要以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当代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治学不严谨的现象。部分教师只看重评职称、获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成果不惜造假,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个别教师还利用手中职权,牟取私利,败坏了学术风气,玷污了高校校园净土。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疲于上课,获取超课津贴,由于教学任务过重,而忽视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和一些商业活动中,把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无心钻研教学,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有的上课甚至没有教案,手捧一本书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既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不可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不强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目前高校小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化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经常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不注意自己话语的导向性;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自己却组织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开会讲话,随意调课,讲课时接打电话或抽烟,随心所欲;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客观,动不动就发牢骚和怨气,以致对学生造成误导;还有一些教师授课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随意用参观、看电影、阅读等方式代替上课;有的甚至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的同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言行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形象。因自身缺乏修养,师表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所以在学生中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应该倾注同样的关爱,同样的尊重。眼里只有学习优秀的学生,看不见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学习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提携、指点和鼓励,而不是冷眼想看,漠视他们,更不能说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作为老师,说话一定要注意:教育他们,但是不能口不择言。师生真诚相待,用真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生,许多学生在真情感染下会慢慢改掉劣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考评、监督和激励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师德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对师德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因此,高校的师德建设首先要明确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以便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考评体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考评体系应该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内容组成,每一方面内容由若干项指标构成,可以根据具体指标分别进行考评。师德考评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进修、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本文来自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第二,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目前的师德监督、制约机制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健全测评标准,必须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德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师德监督必须自律、他律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根据师德考评体系指标认真进行自评;然后要有学生、同事和院系领导等分别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每位教师的师德情况。在师德监督过程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最后,要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高校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不仅缺乏合理、具体可行的师德奖惩标准,而且未能真正贯彻执行,因此没有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相反,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评优奖励、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取消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因为教师的评价体系和绩效工资都与每年的教学成绩挂钩,使得很多教师眼里只注重优等生、中等生,不能兼顾后进生的学习。这不但挫伤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家长面前的形象。由于教师的偏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家长认为自已的孩子的确不可造就,从而让他们放弃了读书的念头。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一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地教好学生、育好学生。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兴趣盎然地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探索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并引导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积极和崇尚的境界。我们教师应该在“不抛弃、不放弃”的前提下,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关心、了解那些“后进学生”。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生就差,只是在长期的失败中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才导致厌学的。因此,对于“后进学生”我们要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给予耐心的辅导。对“后进生”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应该让他们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开始,在这期间,一旦发现他们有进步,即使只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可见,师德建设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红烛精神,更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三、总结
1.内涵分析。
目前学界对高校师风师德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指出,师风师德是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核心,同时还要将爱岗敬业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原则,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基本要求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有的学者则将师风师德概括为:终身献身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业,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并始终保持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热爱并关心学生,在教导学生时要始终保持耐心的态度,在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够团结协作。有的学者则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理念,从现代师德观的角度将高校师风师德的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身立教的职业观,二是平等互爱的师生观,三是立身为正的诚信观,四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五是德利合一的利益观。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庆100周年的讲话中,同志对教师提出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三点希望,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这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精神的新阐述和新概括。师风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作风,它不仅是教师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道德、才学、素养的集中反映。师德主要是指包括教师的道德关系、道德意识、道德活动等在内的职业道德,它不仅是教师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关系分析。
师风和师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体现,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内涵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社会怎样变迁,师风和师德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从二者的概念来看,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它更强调的是一个整体概念,代表的是教师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范;而师德同样也是个教师群体问题,它所代表的是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和风气问题。由此可见,师风和师德二者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师风建设必须以师德为基础,没有优良的师德作为土壤,良好的师风就无从谈起;而师风又是师德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对学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作为学校办学软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师风师德建设对教师整体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整个教育行业的兴衰成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同时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在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形势下,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方面来说,要想依靠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此我们提出高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风师德风范,通过学习和交流等方式不断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教育形势和教育需求。
二、师风师德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分析
自2005年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之后,高校加大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金投入,加强了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管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不仅是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1.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教育的需要。
一直以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倡导的原则和核心,其中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导师。第一,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带动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中的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第二,教师的自身综合修养和职业道德操守是衡量教师能否作为学生典范的尺度。由此可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
2.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也日益紧迫,这就要求各大高校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能够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并不是纸上谈兵,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师风师德也不是抽象空洞的,而要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具体工作展现出来。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也需要在把握规律性的同时富有创造性,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主旋律。
3.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学生和社会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这个时期更加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教师素养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为社会培养出精神状态昂扬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工作,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教师的政治立场坚定、鲜明并且热爱教育事业;二是精心施教,严谨治学,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对学生给予关心和爱护;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师风师德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四是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够统筹全局,坚持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4.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如今,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具体表现为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竞争,在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中人才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能够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为了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风师德的优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对于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衡量都是以人才培养功能、知识创新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为标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良好的师风师德是其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正面临着重要转型,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部分人追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秉承优良传统、发扬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出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使教师保持优良传统,这不仅可以为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树立典范,而且有利于高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象征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风格;缺乏优良的师德师风,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就难以实现。
三、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使命,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围绕的主题和中心,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通过思想干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修养,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做事和做人的方式,这就使其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爱岗敬业的作风,但是也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市场经济所诱发的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道德失范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观念不强,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和观点,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二,缺乏进取精神,不钻研业务,得过且过;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学术道德修养;第四,缺乏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忽视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第五,过于看重个人利益,整体协作精神不强。这些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建设以及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重点关注。
1.以师风师德为基础严格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准入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维护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教育的活榜样,这就决定了其职业的特殊性。师风师德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工作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人面前要有良好的“德行”表现。然而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中普遍存在重学历轻品德的现象,这就为师风师德的建设带来了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要在教师的选拔制度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其品德的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业务素质,还要敢于挑重担,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作出表率,并且能够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求其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坚持人本教育,关注对学生思想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是才德双优的教师。
2.以师风师德为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进行完善。
要想更加准确地把握师德状况并且发挥师德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师德考评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中,高校要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并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来贯彻实施;同时还要广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对其合理意见进行参考和采纳,以保证考评的全面性和客观公正性。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师德师风奖励和惩处机制,对师风师德不良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惩处,对师风师德表现良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并将师风师德的考评与教师的聘任、晋升、工资、评优等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3.以师风师德为基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肩负着传播知识文化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肩负着传播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任务,要想做好思想教育就必须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起到表率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提升个人修养、严格行为规范,保持蓬勃向上的良好心态;此外,还要做到以“德”感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素质教育的精神。
四、结语
【关键词】幼师院校青年教师 新木桶理论 “新木桶现象”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83-02
自从高校扩招以及教育部实行高校评估工作以来,高校学生在校生数快速增长。为满足师生比的要求,教师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这就造成两个局面:一是高校教师数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青年教师数量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多数比例;二是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他们很快就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力量。在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及个人成长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新木桶理论探讨幼师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以期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幼师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幼师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青年教师师范技能不够强。近年来,幼师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硕士研究生,有的甚至是博士研究生,普遍政治与专业素质较高,工作态度认真,教学充满热情。但是因为他们的毕业院校不是师范类高校,也不是师范类专业,所以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表现出师范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够高的弱点。如授课中对教学规律掌握得不够、重点难点不突出、与学生缺乏互动、板书及PPT不规范、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不够强、教学水平提高较慢和仪态风范不当等,无法很好地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
(二)青年教师行业企业兼职经验欠缺。高校青年教师本身也承担着大部分的教学工作量,从时间安排上,能到企业行业兼职的机会不多,因此兼职经验欠缺。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企业兼职经历,在进行日常实践教学和指导学生带幼儿园见实习过程中,显得指导经验不足,缺乏对幼儿园一线教学经历和实践经验总结,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信服度不高。如今从社会引进行业、企业骨干作为部分实践课的任课教师已是高校共同的做法。
(三)青年教师整体素质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幼师院校不仅注重“高等”,还注重“职业”,即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目前,幼师院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具有真实操作性质的实践课教师较少,见习实习指导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和普通任课教师,他们年轻、职称较低,实践经验少。也有部分专业教师具有幼儿园一线实践经验和能力,他们多为原来中职时期的教学骨干,但目前已接近退休年龄,对教学和课改缺少激情。
二、理论基础:新木桶理论
(一)新木桶理论的提出。木桶理论(Buckets effect/Cannikin Law)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也就是说,一只水桶的盛水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关键取决于桶壁最短的木块。在组织中,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经过演变,新木桶理论出现新的内容,主要强调三点:第一,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还由木板和木板之间的紧密度决定;第二,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还由桶底的大小决定;第三,木桶能够装水的多少,还由最短的板能否更换升级决定。
(二)新木桶理论的启示。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新木桶理论给人的启示是:处理短板是关键,提高木桶的容量是途径,确保最短板的更新升级和保持木桶紧箍的稳定性是保障,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是关键。
三、幼师院校教师队伍发展“新木桶现象”分析
一所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即是一只木桶,队伍的领导团队就是木桶的底部,教师队伍成员就是周围木板的长度,只有教师之间团结协作才能形成整个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夯实桶底――加强教师队伍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的领导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在当前高校内部各项工作和考核任务繁重、外部面临中国要建设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做好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首先,领导者应树立人力资源管理长远理念,采用全局性的眼光和思维,避免管理视角窄、眼光短等行为;其次,要围绕做好专业建设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教师队伍管理者的建设;最后,围绕专业教学团队基层教师建设抓基础,重点关注一线教师的成长,从而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幼师院校教师领导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二)增长短板――强化青年教师实践素质。所谓“短板”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实践素质,即实践教学理念、能力和水平。这犹如“短木板”一样,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素质和实力。因而,笔者认为,对待“短木板”要及时进行修缮,及早提高。一是积极学习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制度,先从理论上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二是积极投身于实践教学改革中,多参与高校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各项教学能力;三是在与幼儿园合作见实习过程中,积极做好教学反思,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四是青年教师应从教学规范做起,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衡量、提高和完善自己。这样,“短木板”就会逐渐变长,从而使教师队伍这个“木桶”的存水量不断加深。
(三)弥合缝隙――优化青年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教育教学工作能否达到快捷、高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协调沟通和默契配合,否则,诸多工作就会开展不力,陷入困境。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乏有综合能力较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在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个人能力再强、素质再高的教师也无法形成整体优势,也无法突出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如果没有专业教学团队全体教师间的通力协作,是很难单独完成一项工作的。同时,处理好教师之间、教师与普通行政人员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老教师与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相互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携手并肩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四)收紧桶箍――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箍在木桶中能够起到收拢聚紧木板作用。那么如何收紧教师队伍这只“木桶”的“箍”,增强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逐步实现以事务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性为中心的管理,切实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好、引导好,努力将他们的潜能真正发挥到需要的岗位上,使蕴涵于青年教师身上的创造智慧得到体现。二是逐步实现由刚性管理为主转为刚柔相济、宽严相适的管理。要注重青年教师的职业情绪、自身需求,并努力为其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是逐步实现由强调制度约束转为强调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自律,倡导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觉养成,通过教师自律自醒达到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目的。这样必然会营造心齐力聚、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启示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青年教师要通过学习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尽快熟悉和掌握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具体措施、规划和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执行。
(二)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师德不断遭到质疑,也出现一些师德低下的个人和事件,给高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新形势下,幼师院校青年教师应比普通高校教师具有更高的标准、要求和目标。在长期、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师德修养过程中,青年教师应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教学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做一个知法懂法、依法执教的老师。
(三)采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青年教师应该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力量,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积极使用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积极推广教学过程与实习实训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积极参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
(四)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新升格幼师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做好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在采用“专任教师比其他教职工更多一点”为原则的基础上,更应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不应忽略其他岗位的教师,特别是处于一线教学管理和服务岗位的教师。学校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通畅度将决定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学和管理一线的教师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激励机制应有利于新老师之间、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管理者与专任教师之间、学校领导和普通教职工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许伟泽.“扬长”还是“补短”――反思木桶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2]麻月明.木桶理论之多桶论[J].现代商业,2009(7)
[3]黄卫成.领导班子建设的“木桶理论”[J].领导科学,2013(4)
[4]罗红卫.基于新木桶理论的企业后备人才开发与管理[J].商业时代,2012(2)
[5]骆闽.浅谈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J].管理观察,2014(8)
[6]赵静.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4(11)
[7]王运锋.浅议欠发达地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9)
[8]虎保成.论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9]钟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4(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04LX100)
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注重师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注重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暑期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优秀范文2020,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有关暑期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优秀范文1暑假里,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素质教育讨论活动,通过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相反,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必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热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平等地对待学生,绝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当学生犯错或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侮辱之话泛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你会得到的回报。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诚实正直,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如果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远大的理想,其教育必定失败。教师要教育学生勤奋刻苦,好学进去,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文雅和亲切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有关暑期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优秀范文2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指道德、品行、思想品质。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我认为:做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一个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因此“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是我紧记的。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是我要做的。
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不愧对人民教师的称号。
有教育调查表明:知识渊博、教法得当的教师,教学效果就好,学生就喜欢。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只具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我在工作中,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热爱学生不仅是人民教师道德的一个标志,而且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标志。教师热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形成学生的良好情感,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热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做为班主任,更应该更好的了解、爱护学生。只要我知道的,我力所能及的,我都管。学生闹矛盾,我给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说服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并改正错误。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等等。
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材施教,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不但要在教学和工作中遵纪守法,而且还要肩负起教育学生识法、懂法、守法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运用生动的现实例子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懂得法制的重要性,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我觉得,一个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做一个人民教师的乐趣。
有关暑期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优秀范文3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一年半多经历了数不清的琐碎事情,也正是这些琐碎的事,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细心,注重细节的人。
但是琐碎的平凡,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每一个琐碎可以说联系到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和快乐!
这一年半多来,我面对着孩子,懵懂、迷茫、不知所措、惊慌、焦虑也有喜爱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总的来说,自己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和专业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爱孩子是母鸡都能够做到的事,所以真正做到爱孩子,要不断学习师德师风,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使孩子一生受益。
通过培训,我反思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本人在培训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以爱为本,尊重理解幼儿
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尊重孩子是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幼儿人格,允许他们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中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生活空间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颗爱心,这是衡量一名教师最起码的标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需要具备这样的爱心,或者说,需要具备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更多的爱心和包容。我们要学会怎样爱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记得刚接触幼儿,他们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
孩子在老师爱的教育下轻松快乐的学习,生活。即使他们有时候违反了纪律,严厉批评时,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师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了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们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是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学会爱每一个孩子,但要注意爱不要偏爱,偏离的爱有可能会害了孩子,比如孩子自己能吃饭,你为了爱孩子就喂它吃,什么都不让他做这不是爱,这样的爱就偏离了,所以孩子能做的尽量让他自己做,一定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事事关心每个孩子,从小事做起,做到每时每刻让孩子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善于观察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做事要让孩子感到我们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的做到以身示范,学会为孩子服务,为孩子服务是各方面为孩子的一切发展而着想,帮助他们坚强、快乐成长,使孩子的思维活跃,快乐健康起来。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幼儿的表率。我面对的是一群五六岁的小孩子,我就是他们的榜样。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我乐观向上,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看到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孩子在我的带领下玩的很开心,我觉的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其实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天真烂漫喜欢模仿。教师的文明动作行为也是影响孩子的行为因素,孩子与老师朝夕相处,行为的养成是环境决定的。教师应当以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行为来指导幼儿的一日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让孩子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喜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这一举动可以说为社会创造了和谐。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自认为,不但要告诉每个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应该将这种要求内化到自身的行为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改变孩子,让孩子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知识广博
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孩子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里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急教学过程,是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的统一起来,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所谓知识无止境,我们只有实事求是的学习,要对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常识专精博览,以适应两教育的要求,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四、教师要学会反思
应该说,反思对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思考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分投入其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二次学习。教师的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能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不断的,有效的提高和成长。
现在有些独生孩子由于家庭的宠爱,从小养成了事事占先,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个孩子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比如: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家长来说情,学校的纪律是严肃的,学生是平等的,可面对家长,我们得尊重,得给面子,我们需要他们支持,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好孩子。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工作,我们教师可以退一退,让家长释怀,有面子,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老师胸怀宽广的一面,赢得家长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家长是学生家庭的中心,尊重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对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走投无路。
有关暑期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优秀范文4师德是为师之魂,师风是为师之本。师德师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一所学校的师德师风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风校风。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师德师风,作为社会、教育本身及教师这种职业对其从业者的规定性要求,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的师德师风教育,必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一行业的风气和风尚。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并通过其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而对学生及周围的人们产生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
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人格力量。而这种人格力量以人格美学角度,在中国常常是“人品”的代名词,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提倡“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以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行为准则积极影响学生。高校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可诠释为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就要真正从思想行动上做到“学为人师”。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其知识、智慧、情感、人格影响学生的心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甚至可以通过塑造学生的品德、个性、人格影响其一生。_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每个教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品行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可以使师生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同时以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直接感染和熏陶着学生,使学生成为具备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崇尚奉献等良好品德的人。在和谐校园里,教师高雅的气质和风范往往都是学子们争相效仿的楷模,以至于他们“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影响大学生的一生。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崇高职责。只有让教师队伍拥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全体教师做到相互配合,和谐互补,才有和谐的高校,才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和谐社会。
虽然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在市场经济等的种种消极因素下,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乃至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一些滑坡迹象,具体表现为:
1、爱岗敬业精神弱化: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下,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
无心研究本专业理论,视教育为副业,严重影响了教学和教育效果;有些教师备课不认真,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上课当是完成任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些教师除上课之外,很少与学生接触,很少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情况下,有些教师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把高等教育作为事业的责任心;有些教师热衷于第二职业,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还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倾向,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得失。
3、行为规范不严,师表形象模糊化: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
然而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行为规范不严,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有的教师举止不雅,言语不文明,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印象;还有个别教师上课观点偏激,以自己的片面认识对学生进行误导,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
4、师生关系庸俗化,功利化:尊师爱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体现,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
但是作为好老师应该恰当地把握好亲疏度,平等的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要把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功利化的基础上。
有关暑期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优秀范文5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习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加紧学习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当今正面临着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教育同时也面临激烈竞争。学校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作后盾。
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真正认识善和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
本文作者:张丹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当前,大多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道德情操融人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由于社会转型、机制转轨、观念转变以及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有的青年教师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浮躁、趋利等非理。比如,有的教师备课不认真,应付了事;有的教师上课不投人,心不在焉;有的教师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不善于与同事沟通,自命清高;有的教师总嫌收人低,怨天尤人,等等。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必须把师德放在首位,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忠诚和献身于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泊觉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始终保持健康心态,注重团结协作,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感染和鼓舞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面对人生。
人文素质是指个体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具体讲,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素质高低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单纯的语言教学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英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在自身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通过政治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法律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等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树立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升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为其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从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等基本的教学能力,能够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及教学情境进行设计,进而将教学设计方案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评价和反馈。与此同时,青年英语教师必须能够结合教学实践,运用科学方法,主动探索教育活动规律,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要擅于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此外,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还必须熟练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接受、处理和传递信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网络教学。
广义上讲,实践能力是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包括语言实践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实践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实践能力等。教师的实践能力一般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社会实践能力或动手能力。近年来,医学院校高学历青年英语教师不断增多,这些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实践能力低、实际工作经验少、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高青年英语教师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当务之急。提高实践能力,必须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人手,鼓励和督促青年英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类讲座、演讲、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等实践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自己动手、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培养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中,真正提高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困难、挑战、挫折和成败。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出色的适应力、情绪控制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始终能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人到教学中去。
师德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重业务轻师德、重技术轻能力的现状。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要制订完善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培训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师德培训;教师自身也要经常自我反思,注重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磨炼和自我调控。相关部门要注重树典型,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青年教师看身边人、学身边事,切实强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医学院校来说,由于专业特色突出,医学英语词汇更新快、实用性强,客观上要求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特别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总量剧增、教学方式手段日趋现代化的今天,“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更应成为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中不注重自学提高,只懂语言、不懂医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的教师,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必须立足医学院校专业特色突出的实际,在工作中留心自学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特别要广泛涉猎医学专业知识,主动接受和运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校本培训是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目的,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的状况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由学校组织实施的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校本培训的优势在于:作为培训组织者,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安排培训内容,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强;培训在课余时间开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有选择性地参与,灵活性强;学校的培训规划一般是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性强;学校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师资、教材和培训场所,成本低廉。作为专业性强、特色突出的医学院校,开展校本培训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最为便捷和有效的途径。要结合医学院校青年英语教师比较集中的实际,针对其基本素质好、有上进心、求知欲强、英语底子厚的优势和教育基本理论欠缺、教学实践少、医学知识匾乏等不足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努力跨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其摆脱只会语言不懂专业的尴尬局面。#p#分页标题#e#
访学进修是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及师资队伍建设发展需要,有计划地选送各学科、各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单位学习或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此提升其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以往,医学院校基于自身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开展外派青年教师访学进修工作中,往往更多地倾向于临床医学、药学、生理、病理等专业,英语教师访学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医学院校青年英语教师或眼界狭隘、孤陋寡闻,或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阻碍了医学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青年英语教师访学进修,特别是到英语国家学习进修。对于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在教师本人承担部分经费的基础上,学校也应尽力帮助其解决一部分差旅费、生活费和其他必要的开支。同时,访学进修教师应享受与在校在职教职工相同的职称评定、住房、医疗等相关待遇,以此促进青年英语教师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主动吸收借鉴国内兄弟院校及国外名牌院校和科研单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跟踪学科前沿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最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