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10:0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高速公路突发性事件研究起步较晚,应急机制建设还不完善。但是,我国高速公路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速度较快,继交通运输部2005年制定颁布实施的《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后,交通运输部又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制定并实施了《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初步形成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1缺乏完善的应急反应机制
按照我国国家突发性事件管理条例规定,我国突发性事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务院。但是,由于受到人员、编制以及经费问题的影响,大部分突发性事件管理部门的职责起到的作用仅仅是预警作用,针对出现的高速公路突发性事件难以作出有效反映,不能够及时独立的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同时,我国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涉及到了诸多的政府行政部门,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缺乏统一的调度,导致办事效率低下,针对突发事件很难及时的进行合理、妥善的解决。除此之外,虽然在我国中央已经初步形成了科学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但是在地方却还为形成系统的应对措施,应急机制的建立只是在做表面文章,难以真正的取得实际效果。
1.2高速公路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缓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高速公路应急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严重不足的现状。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即使高速公路发生了突发性事件,信息也不能够及时的传播出去,对于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减小事件的影响极为不利。
1.3应急管理观念淡薄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再强调要实行安全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但是,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总是是缺乏预见性,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高速公路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所做的也不是去寻找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而是急着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忙着相互推卸责任。这就导致了我国告诉公路突发性事件,经常出现,每次都妥善解决。但是,每次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管理者的观念问题。
2我国高速公路应急体系研究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存在的这些严重的问题,必须要提出有针对的解决措施,才能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高速公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才能减少因不可抗因素导致的高速公路突发性事件带来损失。如此,才能推动我国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
2.1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管理机制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影响范围广等特点。针对高速突发事件我们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协作的应急管理机制。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要加强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统一调度,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同时也要分级管理,要做到条块分明。
2.2建立信息化网络系统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在人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中,要注意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可以全天候,无间断的对高速公路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以及时将消息传递出去。如此,可以提高管理部门的反应速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及时将路况传达给社会公众,减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2.3转变管理理念
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严重滞后。高速公路应急管理针对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事件的影响较少损失。与此相对我们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设速度明显滞后。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针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存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切实减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维护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结语
本文根据当前环保面临的形势要求,阐述了建立环境应急监测机构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监测仪器、防护装备、交通和通讯工具等硬件技术保障,同时需要加强应急预案、技术方法、指挥网络等软件建设。
关键词: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保障;对策
1前言
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我国境内接连发生了多起重大以上级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加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环境应急监测是指在环境应急状态下,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范围,以及生态的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监测。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状况,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环境造成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
2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2.1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的必要性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是一起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该事件对流域内沿岸吉林、黑龙江两省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中俄两国关系带来了很大影响,对环保系统也造成了巨大震动。自松花江污染事件后,环境保护和国家环境安全问题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环境污染事件正式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得以重视,环境应急监测由此引起人们关注。2003年12月23日,中国石油重庆开县罗家16H井井喷失控,高浓度硫化氢泄漏,造成243人死亡,数千人中毒,10万群众连夜紧急撤离。以上事例说明,石油化工、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等是高危行业,存在原料泄漏、井喷溢流、燃烧爆炸、火灾等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都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各行各业生产建设都要要考虑环境安全问题,有能力的企业有必要建立并保持一支环境应急监测队伍。
2.2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其作用主要有:(1)负责生产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生污染事件时的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预测并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2)负责事故污染现场的快速定性监测,及时判明污染物与污染类型,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快速定量监测,确定污染范围、污染变化趋势、受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为现场应急救援和疏散工作的应急处理与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3)负责对污染物扩散和短期内不能消除、降解的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对环境污染的预防、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等。(4)避免事故后果被人为夸大,以致造成经济损失,造成紧张气氛,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通过环境应急监测,就可以及时信息,以正视听。因此,环境应急监测也是一项严肃的、特殊的、重要的政治任务[1]。
3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保障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作为保障,熟练的操作技术人员和准确快速的监测仪器设备必不可少,既要考虑交通、通讯、实验室条件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又要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3.1建立高素质的应急监测队伍
首先,要选择建立一支稳定的从事环境监测的职工队伍。监测人员要有克服天气、交通、现场地形复杂等不利因素的能力,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不断开展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仪器在不断发展和改进提高过程中,不断采用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学习新标准,采用新方法,开展监测项目,不断拓展监测领域,同时,要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第三,要保持监测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环境监测人员接受应急监测任务时需要反应迅速,携带监测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齐全,需要较好的体力和日常训练基本功,因此,监测队伍中年轻职工要占绝大多数,并有部分高素质的环保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在内。
3.2购置较为全面的应急监测设备
环境应急监测需要配置固定的交通工具、监测仪器、通讯设备、个人防护装备等。(1)环境应急监测车。车上配备常规水质、大气应急监测设备,以及GPS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气象多参数仪、应急电源系统、对讲机等设备。再根据报告的不同污染类型选择携带相应的监测仪器。(2)水污染应急监测需配备的仪器:便携式多功能水质检测仪、便携式离子计、酸度计、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流速仪、溶解氧测定仪、化学耗氧量快速测定仪等仪器。(3)大气污染应急监测需配备的仪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气体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有机毒物测定仪、甲醛分析仪、硫化氢检测仪、烟气分析仪、粉尘测试仪等仪器。(4)实验室应准备的仪器:按常规监测实验室的项目和要求进行规划布置和仪器配备。
3.3制定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3.3.1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应自行建立或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制定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组织对预案的评审和论证,不断修订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加强应急协作部门的联动联合和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存贮和物质准备[2]。应急预案的流程及主要内容应包括:(1)污染事件的分类、分级;(2)建立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3)应急报告:明确报告程序、报告内容;(4)预测与预警:事件发展预测、处置预警,以及预警解除;(5)应急准备:根据职责范围进行物资准备;(6)应急处置:应急上报、处置程序和应急行动;(7)应急终止:应急处置后,满足终止条件时应急终止。
3.3.2应急监测安全要求
野外应急监测要按照各项目监测技术、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应急监测车安装有正压防爆系统,配有风向风速仪等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监测人员每人配备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空气呼吸器、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品;监测人员随身携带报话机保持通信联系;根据监测时段和环境状况,还需随身携带电筒、照明灯、救生衣等。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布点监测,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报送应急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确保监测数据保密。
参考文献:
[1]宋笑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组织保障到位有力
县老龄办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狠抓落实,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任组长,全面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党组书记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成员。根据重特大安全事故、消防安全等不同分类,分别设置了现场救援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置组等。做到了组织、机构、人员的落实,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还加强应急资源保障建设,科学合理地储备防火、防汛抗旱等应急专用物资
二、科学编制预案,狠抓落实
为确保我单位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我县老龄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积极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根据县应急办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并根据可能会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应对措施,切实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制度
一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及办领导接待日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热情接待每一位群众,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声请坐、一杯茶水、一份满意”。并严格按照“来访有记录、来信有答复、处理有反馈”的工作要求,做好来信来访登记记载,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二是建立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整改和通报机制。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及所管行业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情况分析会,对老龄系统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形势及时进行通报,分析矛盾纠纷隐患,研究排查措施。对涉及乡镇和部门的隐患,把情况及时通报给相关乡镇和部门,为有关乡镇、部门及时制订实施相关防范措施提供了依据。
四、加强业务培训学习,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在认真抓好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是组织全体职工开展应急管理法规等的学习。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文件,重点进行了《老年法》、《条例》等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二是积极参加县级培训工作会,通过学习培训,接待和处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针对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演练,积累了应急处置经验,提高了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了应急队伍综合素质。
五、加强应急值班,畅通信息渠道
关键词:轨道 突发应急 预案
Abstract: the emergency plan in China has been to have infiltrated to all walks of life, as a rail traffic is not exceptional also,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this paper to suzhou rail transit line no. 2 Ⅱ-TS-10 section of emergency plan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design, for the industry for a certain reference.
Keywords: track emergency plan
中图分类号: U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Ⅱ-TS-10标段含两个车站(宝带西路站、旺吴路站)、两个盾构区间(宝带西路站~旺吴路站、旺吴路站~石湖路站)。平面图如下:
2突发应急预案设计
2.1应急救援组织设计
根据本标段的工程特点,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等周边环境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案,加强突发性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调度能力,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工程意外情况及事故,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副经理、安质环保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项目经理任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指挥、协调,必要时亲临现场指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见图2.1。
图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图
指挥小组职能:拟定救援路线、应急演练组织、应急物资准备与管理,应急救援命令,组织指挥救援行动,汇报突发性事件发展、通报救治情况,参与调查、分析,善后处置。
2.2应急指挥人员与机构职责
(1)项目经理负责调集有关人员、材料、设备及资金等资源,负责向建设单位、监理等有关部门上报事故情况、进展及应急处理措施,全面组织事故抢险救援工作。项目总工程师具体组织制定抢险方案、技术措施,并组织实施、监督。项目副经理负责按照既定方案组织实施抢险救援。
(2)综合办公室:负责拟定救援线路,并与医院、消防、交警、公安等部门取得联系,以便在救援时及时联系并签定有关协议,负责传达贯彻领导指示,报告事故处理情况,负责组织危险区人员撤离,设置警戒区域,疏通道路,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抢险道路的畅通和抢险车辆的顺利通行,协调外部消防、医疗、公安部门组织救援工作。
(3)安质环保部:组织制定抢险方案,提供抢险技术指导,督促抢险保护措施的落实。做好事故现场拍照、记录、收集证据工作。
(4)物资设备部:负责调集现场抢险所需的运输、挖掘、堵漏设备和物资,保证抢险设备、物资的供应。负责现场电力、通讯、及生活用品输送,保证救援工作不间断地展开。
(5)专业工程施工队:负责事故现场救治,控制事故扩大。如搭设临时支护、挖掘坍塌体、灭火、隔离有毒有害物质等。
(6)机动预备组:由项目经理临时确定、调动、使用。
2.3通讯装备及联络方式
应急预案小组的成员,每人配备手机一部,总指挥与副指挥保证24小时开机,确保通信联络畅通无阻。
2.4日常检查和演习
为了确保应急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效果,还必须研究和制定安全排险救助的技术措施,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搞好协作和配合。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实战演习,当突如其来的险情发生时,能够指挥得当,应对自如,真正发挥其抢险救助的作用,达到减轻或避免损失的目的。
(1)施工现场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随时提供救助服务,与现场附近医院及时联系,根据医院特点,就近选择医院,并签订有关救助协议,记录相应联系方式及拟定抢救路线,确保突发疾病和受伤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2)聘请专业救护人员,对职工进行自救和急救知识的教育,添置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3)施工现场配备受过急救培训、掌握急救、抢救和具备工程抢险技能的专兼职人员。
(4)发生火灾时拨打“119”火警电话,并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抢救。
(5)项目部从各工班中抽调30名精干人员组成抢险小组,由一名副经理任组长,做好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日常检查工作并负责突发的抢险工作。
(6)必要时调动社会援助力量投入抢险救助,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2.5救援物资的准备
项目部物资设备部门与各生产厂家保持联系,签订供货意向协议书,确保一旦紧急事态发生能够取得联系,在24小时内随时可以发货。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向各供应商提供信息,做好准备。同时,施工现场储备一定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一有紧急事态,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态发展。
(1)储备一定数量的钢筋、水泥、钢管、黄沙、草袋、编织袋、方木、钢支撑等材料及潜水泵、注浆泵、钻机等设备。抢险救援物资数量详见表13.6.1-1。
(2)配备担架、绷带等急救医疗设备。
(3)起重机、吊车和类似设备均应装有超载报警装置。
(4)现场将办公区、生活区、仓库、设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并经消防部门的检查认可,同时经常抽查,保证性能完好。
(5)现场配备抽水机和发电设备以备抢险应急时用水用电的需要。
2.6应急资金留置
通过申请公司有关部门同意,从项目财务直接划拨一定数量资金专用于应急抢险,并不得擅自动用。
3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由项目总指挥通知各相关部门,向业主、施工单位、设计方、监理方等单位汇报,并及时向公司上级领导部门汇报。组成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制定处置方案,同时宣布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项目的应急预案小组进入事故处理程序。安全突发事故一旦发生,应急救援小组应在现场应急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起动应急程序:
(1)向甲方及上级有关领导报告,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或损失程度、发生单位、简要经过、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事故情况,撤离人员、设备,抢救伤员,如有必要拔打“119”火警、“120”救护电话。
(3)抢险措施,落实人员、材料、设备到场,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抢险作业。
(4)注意各重点保护对象的变化情况,如,房屋的沉降、管线变形、围护的稳定、基坑区间的安全,将情况随时通报应急指挥部及有关单位,以制定进一步抢险措施力争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
(5)事故调查: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发生过程、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为责任认定、事故处理和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撰写调查报告。
3.1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意外情况发生后,负伤者或最先发现事件的人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接到报告后,立即将事故情况以最快方式向总监理工程师汇报。由总监理工程师以最快方式上报业主,业主逐级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逐级汇报时间不超过2小时。
同时报上级安全质量部,上级安全质量部立即报告董事长、总经理,发生重伤、死亡的突发事件,逐级汇报时间不超过2小时。报告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或损失程度、发生单位、简要经过、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3.2突发事件处理
(1)应急抢险
突发事件发生后,项目要有组织、有指挥地组织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并根据险情,请求当地消防、医院、交警等部门协助进行抢险。同时,为方便事故调查分析,应对事故现场实行严格的保护。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各种物件的位置、颜色、状态及其物理、化学性等,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秩序维护
突发事件发生后,派专人或请求公安、交警等协助维护事故现场秩序,有序地疏散事故区域人员和围观群众,防止意外伤害,对需要取得证据的事故现场进行保护等。
(3)交通保障
请求公安、交警等部门对危害区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阻止事故危害区外的公众进入;对事故现场周围的交通秩序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防止交通拥堵,指挥、调度撤出危害区的人员和使车辆顺利地通过通道,并确保事故应急救援的队伍、技术专家和设备、物资能及时赶往现场;对重要目标实施保护,维护社会治安。
3.3突发事件调查
事故调查应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发生过程、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为责任认定、事故处理和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
(1)轻伤事故及一般事故发生后,立即通知监理、业主,并在12小时内提出事故分析报告。
(2) 死亡事故和非伤亡的重、特大事件上报上级单位,由董事长、总经理组织有关人员组成的事故调查组亲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重大伤亡事故,应按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和规定进行调查。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逐级上报。
3.4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按规定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3.5善后处理
(1)在事故调查处理的同时,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应由事故单位负责善后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上报上级单位相关部门。
(2)突发事故处理应严格做到“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3)发生职工死亡事故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对家属进行安置、发放抚恤金。
(4)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对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凡接到抢险紧急通知后,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致使事故蔓延、扩大的,要追究有关单位、人员的行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对在事故抢险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励。
4专项应急预案设计
(1)制定深基坑施工应急预案
(2)制定联络通道施工应急预案
(3)制定盾构进出洞应急预案
(4)制定起重吊装应急预案
(5)制定模板、脚手架应急预案
(6)制定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7)制定防汛防台应急预案
(8)制定工伤事故应急预案
(9)制定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5结论
本工程通过详细全面的突发事件预案设计,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及质量,通过实施,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土建工程Ⅱ-TS-10标段施工图设计;
[2]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土建工程Ⅱ-TS-10标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3]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土建工程Ⅱ-TS-10标段地下管线及地下障碍物探测报告;
[4]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土建工程Ⅱ-TS-10标段现状地形地貌及施工用地范围平面图;
[5]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土建工程Ⅱ-TS-10标段管线搬迁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
群体性食物中毒[1]以病人短时间内先后发病,病人多,集中在一个科室治疗护理为特点,是对急救护理、应急与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分院于2009年10月2日收治了一小区的23名集体食物中毒的物业管理人员,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后陆续就诊,我分院经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药房、设备、总务等部门作好物质准备,开启绿色通道,安排检验、药房、后勤等科室协助救治工作,人力、物力上的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病人按食物中毒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给予补液、解痉、抗炎及对症等治疗。危重患者在两侧手腕系红布条。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该起食物中毒系本市一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共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1±1.23岁。经抗感染、降温、补液治疗,23例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5天
1、2临床表现:该23例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均有恶心、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表现,其中12例伴发烧,7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荨麻疹。
2、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提高应付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院医务科、护理部特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当发生群体食物中毒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该起突发食物中毒,最早就诊时间为凌晨4时,当收治到第4名患者时,四时二十分,值班护士立即电话报告总院总值班,分院院长、总护士长。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当日恰逢国庆长假期间,分院部分医务人员已外出度假。总院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调配应急人员到分院配合工作[2],物品准备,补充各类急救用品、药品及抢救设施。第一批医护人员四时四十分到位,五时二十分全部急救人员到位,一切物品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
3 护理急救工作管理
3、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从凌晨4时起有患者陆续就诊,将护士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分别安置在不同岗位[3]:不集中在护士站,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预检分诊组设2名护士,在病区入口处进行登名、发大小便标本杯及血标本试管、安排床位;治疗组6名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如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皮试、肌注等;护理组3名护士,负责采集大小便标本,并送检各类标本,更换患者因急性腹泻弄脏的被服;观察组4名护士,负责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记录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及时向医生反馈观察情况,以确保治疗措施。由于该起食物中毒除一名女患者,其余22名为青年男患者,衣着单调,短时间就诊,护士不易区分,且患者先后就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情不符,如一男患者入院3小时出现荨麻疹,9名患者入院1-2小时才出现发热或原有发热症状加重,7名患者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出现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混住一间病房,部分重症患者不靠近护士站。我们根据医嘱给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便于加强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23名患者均为年青未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突发性事件,多无心理准备且无家属陪伴,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而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则表现为紧张、不知所措、怕负责任。这时医务人员给予充分理解,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病人的恐慌、烦躁不安、紧张等思想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3 健康教育: 23名患者在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以腹痛、腹泻、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没必要进行催吐及洗胃。轻症病人可以多饮盐水、姜糖水,吃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白稀饭。重症病人应禁食6-8小时,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白稀饭等易消化食物,2-3天内不吃油腻食物。平时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厨房的卫生消毒,妥善保管好食品,防止蝇虫叮爬,要将生、熟食品分开,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4 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对食物样品的取样、封存、中毒原因调查或传染源、传播情况等调查。
4、 讨论
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有效对策[4],当收治到第4名相同病史的患者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管理小组统一指挥、调配,相关部门及时到位,参与抢救,如检验科、药房、后勤等,开启绿色通道,发挥通讯工具的作用,电话通知药房、库房、食堂所需药品、物品、治疗餐等,送至病房,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效率高。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抢救指挥系统,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分组进行,采取流水作业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责任,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严格"三查七对",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团结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确保了群体性食物中患者的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2-483.
[2]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0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 按教育局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开展防欺凌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明确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学校成立“防欺凌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防欺凌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专题会议,集中学习《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和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
三、完善制度,制定预案。制定和完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安全责任书,将安全工作列入教师期末考核内容中,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防校园暴力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学校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事故处置防范和处理预案》、《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四、宣传教育。学校集中对学生开展了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了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的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学校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讲座、国旗下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学校经常开展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防范能力,预防、避免、抵制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三防”建设。一是提升学校“三防”建设水平。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要求配备保安,建设标准化警务室,安装“一键式”报警,安装校园全方位监控系统,无盲区、无死角。配齐强光手电、防刺背心、防割手套、盾牌、安全叉、橡胶棒等必要的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装备。
二是强化校园周边巡逻防控。学校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积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做到上下学等重点时段有专人防守。我们针对学校周边存在的问题,组织协调相关单位认真开展整治活动。中心校选派专人深入到学校督导检查日常工作,指导学校开展了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派出所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场所和出租屋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打击了学校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了学校周边的治安秩序;食药监部门对学校周边餐饮业和食品业多次进行了突击检查,查缴过期、掺杂使假食品5种,打击了违法经营行为;派处所所还选派专人到校为学生上了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其它相关部门也都分别对自己所管辖的范围进行了检查执法。通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协作,使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六、措施有力。一是相关岗位教职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行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制,对玩忽职守,对学校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其责任。 二是班主任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者是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 三是每天值班教师要认真负责,对校园内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段要做好巡查工作。 四是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向政教处报告,学校要及时到位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加强“防欺凌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们远离不良信息,加强预防。我们还会集中对学生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近期,福建南平、广西浦田、广州雷城、江苏泰兴和山东潍坊等地,连续发生五次针对中小学、幼儿园的恶性伤害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影响,再次给我们敲响了防范校园事件的警钟。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安全工作,全面落实安全责任,预防校园事件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家长放心和社会满意,结合我校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要求,请全校教职工严格执行。
一、学校实行安全责任制度。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师生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全面落实监管责任。主管副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直接管理者,负有监管的直接责任;值周副校长、值周主任和教师对本周的校园安全负监管的责任;各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安全负直接监管教育责任。
二、落实值周人员监管巡视责任。值周副校长、值周主任和值周教师每天要戴袖标值班,学生上下学期间提前10分钟到校门口值班,监管校门内外安全,在校门外巡视,注意防范社会闲杂人员。
三、严格执行来访审查登记制度。学校门卫既是值班人员,又是治安协管员,学生上学期间不许离开学校,必须严把死守学校大门,既要看住、看好,又要看牢。学生在校期间校门必须上锁,门卫不许离开校门,杜绝一切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确需进入校园的来访人员或学生家长以及上级检查人员,必须经校长同意后方可审查登记后进入,由有关人员接进来,送出去。教师请家长一律在校门口值班室接待,不许进入教学楼。学校组织重大教育教学活动期间,要制定相应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增派值班人员,严防校内及周边突发事件。
四、建立学生伤害事故报告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后,值周人员和教师应立即报告校长,学校应在1小时内口头报告上级,24小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书面报告。
五、健全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和完善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预案,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大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校园安全实行日检查(安全员)、周检查(主管副校长)和月检查制度(校长)。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动与派出所、社区、城管等部门联系,对校内和周边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排查,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七、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政教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加强防范校园暴力教育,切实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应至少组织一两次防范演练活动,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自护自救、逃生和报警知识。
八、装备校园监控设备和消防设备。在学校校门和重要地方装探头监控,并逐步配备齐全安全设备。
九、消除教学楼外墙砖安全隐患。今年暑假对教学楼全面维修,铲除外墙砖,粉刷涂料,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关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总之,本学期本着务实、踏实、扎实的工作作风,高效率地完成安全教育教学工作。
__县人民政府信息产业办公室:
根据《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__县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评议考核办法的通知》(陆政办发[20__]102号)、《__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__县政府信息公开施行办法的通知》(陆政发[20__]57号)文件精神,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安排政府信息公开专人对20__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县商务局现有__招商网、__县商务之窗、__县电子政务门户网站、__县商务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四个网站,现在正常运行的有商务部提供的__县商务之窗和__县商务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自开通以来,四个网站还没出现过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各网站都由我局人员自行监管,定期更新,及时商务公开信息,为公众方便快捷地了解__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1、领导重视,机构落实
为保证我局重要网站的安全,我局严格按照“统一领导、归口负责、综合协调、各司其职”的原则、“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及时控制”的要求,明确成立了由局长陈红钢任组长,党支部书记朱学林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王有培、政策法规科科长陆康冲、招商引资科科长他石红、外事科科长刘双林、政策法规科李翠娥为成员的__县商务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我局4个网站的安全工作及突发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同时,明确了由局办公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对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防范、监测、预警、报告、响应、指挥和协调、控制。在出现安全事件后,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遵循正确的流程,采取正确快速的行动作出响应,提出事件统计分析报告。
2、专人专管,务求实效
自20__年初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陆政办发[20__]10号)以来,我局领导就安排专人对我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全面准备,认真学习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文件,积极参加政府信息公开培训,对涉及商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及行政认可的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编制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并按时上报到县政府信息产业办。至20__年12月10日,我局共各类信息70条,其中:机构职能信息4条,法律法规依据信息16条,行政执法信息4条,商务发展规划4条,招商引资信息2条,四项制度信息5条,公开指南信息2条,商务动态信息29条,其它信息4条。
3、双网并用,加强宣传
20__年,我局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和商务之窗加大对我县商务、招商引资政策的宣传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工作将围绕__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监测情况通报情况进行完善。
1、进一步全面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做到目录内容与站内信息的一致性,及时更新目录内容;
2、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开内容。重点做好机构职能、法律法规政策、发展规划、行政执法及动态信息的分类,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3、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工作。及时更新图片,合理布局网站页面,做到图文并茂,保证页面美观。
4、全面梳理和整理商务法律法规、行政执法信息,做到每天至少有2条信息。为科学应对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建立健全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按照《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__县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对我局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情况进行自查,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县商务局现有__招商网、__县商务之窗、__县电子政务门户网站、__县商务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四个网站,自开通以来,四个网站还没出现过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各网站都由我局人员自监管,定期更新,及时商务公开信息,为公众方便快捷地了解__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为保证我局重要网站的安全,我局严格按照“统一领导、归口负责、综合协调、各司其职”的原则、“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及时控制”的要求,明确成立了由局长陈红钢任组长,党支部书记朱学林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王有培、政策法规科科长陆康冲、招商引资科科长他石红、招商局工作人员刘双林、李翠娥为成员的__县商务局互联网网络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局4个网站的安全工作及突发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同时,明确了由局办公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对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防范、监测、预警、报告、响应、指挥和协调、控制。
(二)防范为主,加强监控
我局随时宣传普及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知识,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经常性地做好应对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提高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加强对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隐患的日常监测,发现和防范重大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性事件,及时采取有效的可控措施,迅速控制事件影响范围,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责任到人,监测到位
我局明确了由计算机水平较好的他石红、刘双林、李翠娥对我局的四个网站及网络安全进行管理,在出现安全事件后,向委托管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单位报告,由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遵循正确的流程,采取正确快速的行动作出响应,处理发生问题的系统,检测入侵事件,并采取技术手段来降低损失,提出事件统计分析报告。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依据
(三)指导思想
(四)适用范围
(五)审批及修订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领导小组组成及其职责
(二)应急现场指挥组
(三)应急信息保障组
(四)应急技术组
三、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三)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四)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四、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
(二)坚持以人为本
(三)坚持统一领导
(四)坚持平战结合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二)信息报送和处理
(三)协调和指挥
(四)污染处置
(五)污染警戒区域划定和消息
(六)污染跟踪
(七)调查取证
(八)结案归档
六、附图
(一)环境污染事故报告程序图
(二)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流程图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规范和强化全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综合应对能力建设,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确保我县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将突发危机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三)指导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规范和强化本县环境保护机构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以环境污染事故侦检、善后工作为重点,形成本县环境保护机构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协调一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四)适用范围
凡属xx县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具体包括:
1.危险化学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
2.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他严重污染事故;
4.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5.其他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五)审批与修订
本应急预案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根据实施具体情况需修订的应报县政府批准,本预案由xx县环保局负责解释。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领导小组组成及其职责
1.成员
组 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环保局长、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县安监局局长
成员:县环保局、县经贸委、县安监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 国土资源局、县电信局、县供电局、县机关事务局、县气象局、县旅游局、县供销社等部门分管领导及有关乡镇主要领导。
2.职责
提供和解决处置应急事故所需的人员、设备、车辆、物资等;统一协调,做好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组织和技术准备;建立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技术组,提供科学决策意见;减少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建立健全我县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档案,组织监察和监测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负责与上下级的报告、指示和协调工作,统一对外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环境污染的信息。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县应急现场指挥组、应急信息保障组、应急技术组。
3.成员单位职责
(1)县环保局:履行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协调;负责组织协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负责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监测和实时报告;对事故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的处置提出建议,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防止污染扩大。
(2)县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物资保障和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具体参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实施。
(3)县安监局:负责组织协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和贮运中发生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事件的应急救援;按照危化品应急救援预案的程序负责组织本县的危化品专业技术人员或邀请省级安全生产专家到场,对本预案提出适用范围内的事故应急处置和抢救救援实施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派员参与事故的调查和处置。
(4)县公安局:负责组织协调剧毒危化品生产、经营和贮运中发生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事件的应急救援;负责事故现场警戒、治安维护和交通管制以及警戒区内群众疏散等工作,保障现场治安秩序稳定,协调县消防大队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和抢救救援。
(5)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6)县财政局:为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提供经费保障。
(7)县建设局:负责组织协调城市供水、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燃气等领域造成环境污染,致使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重大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8)县交通局:负责组织协调通航河道污染事件的应急救援相关工作;负责协调组织保障应急救援所需的交通运输工具。
(9)县水利局:负责事故发生时的水源供给保障和协调工作,帮助、指导事发地保障水利设施安全,参与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10)县农业局:负责组织专家对本预案适用范围内的事故造成的农业损失提出处置意见,并参与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11)县林业局:负责组织专家对本预案适用范围内的事故造成的林业损失处理提出建议,并参与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12)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专家对本预案适用范围内的事故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提出处置意见。
(13)县旅游局:在旅游景区景点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负责采取措施,疏散和撤出旅游团体和个人,禁止旅游团体和个人进入。
(14)县气象局: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气象条件的实时监测,并提供气象要素变化预测意见。
(15)县电信局:负责保障应急处置的通讯畅通。
(16)县机关事务局:负责应急处置的后勤保障。
(17)县供电局:负责保障应急处置过程中电力安全和电力供应。
(18)县供销社:负责组织协调化肥、农药品运输、经营、储存中发生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事件的应急救援,并参与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应急现场指挥组
1.人员组成
现场指挥:县公安局分管副局长
副指挥:县环保局分管副局长、县安监局分管副局长
成 员:县经贸委、县卫生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供销社、县水利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旅游局分管领导以及县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县消防大队大队长、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
2.职责
调度人员、设备、物资等,组织应急小组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小组展开行动;通知监测站按照“应急监测预案”进行监测分析,确定污染程度;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并参考技术组意见,确定事故处置的技术措施;指挥各小组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指挥污染区域的警戒工作,指挥污染物的处置工作;负责现场调查、事故处置、调查取证、形成报告;负责对外协调沟通、事故分析、信息上报等工作。
(三)应急信息保障组
1.成员
组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
成员:县环保局、县机关事务局、县交通局、县电信局、县供电局、县气象局分管领导
2.职责
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布置,负责提供和解决处置应急事故所需的人员、设备、车辆、物资等;以及确保应急处置现场供电、通讯畅通,提供 处置事故需要的气象数据资料;负责与上下级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报告、指示和协调工作,统一对外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环境污染的信息。
(四)应急技术组
1.成员
组 长:县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
副组长:县卫生局副局长
成 员:县环境监测站站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及安监局、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专家、危化品处理专家及技术人员。
2.职责:制定现场监测方案,及时提供污染监测数据,负责确定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技术方案,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决策意见。
三、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突发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ⅳ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环境污染事故;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
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4.高致病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在实验室研究过程中造成的特大泄露污染事故。
5.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或造成高度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灾害。
6.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5000立方米(幼树25万株)以上的事件,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1500亩以上,属其他林地3000亩以上的事件。
(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环境污染事故。
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因环境污染造成3000亩以上农田污染、农业生产直接损失在500万元以上,或对种养业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3.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1000-5000立方米(幼树5万-25万株)的事件,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500-1500亩,属其他林地1000-3000亩的事件。
4.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环境污染事故;因资源开发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导致主要保护对象或其栖息地遭受毁灭性破坏,或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游客安全的事故。
5.由于自然、生物、人为因素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或可能造成物种灭绝事件。
6.进口再生原料严重环保超标或进口货物含有爆炸物品的事件。
7.非法倾倒、埋藏剧毒危险废物事件。
(三)较大突发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的环境污染事故。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市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四)一般突发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的环境污染事故。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的群体性影响。
四、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首要任务。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前,要及时采取人员避险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首先开展疏散、救援工作和控制事件扩大的应急行动;加强抢险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坚持统一领导。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充分发挥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作用,坚持属地为主,实行分级响应。
(四)坚持平战结合。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急救援力量,发挥各类专家作用。引导、鼓励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我防范、自救互救能力、有序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事发单位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迅速、准确上报县应急领导小组,并提供给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县领导小组接到信息后,应做好启动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信息报送和处理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单位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行政主管部门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和先期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初报从发现事件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置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及时上报。报告应采用适当方式,避免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不利影响。
初报可采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的事件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传真),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传真),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主要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三)协调和指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情况,通知各应急小组,各应急小组接到指令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应急指挥组统一指挥下,按照预案和处置规程,迅速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态,各应急小组必须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处置行动。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
应急状态时,应急技术组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需要取得上一级业务技术支援的,应及时向省、市环保技术部门汇报,取得技术支持,包括人员、装备、技术等。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为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应急处置行动;指导对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价。
(四)污染处置
应急现场指挥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技术组意见,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责令、监督、指导有关责任单位、人员或专业处置单位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置,以减少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或查取事故发生地有关空气动力学数据(气温、气压、风向、风力等);涉及水污染事故的,现场监察人员要测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做初步调查。
(五)污染警戒区域划定和消息
根据污染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应急现场指挥组向应急领导小组建议建立污染警戒区域(划定禁止取水区域或居住区域)。应急现场指挥组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后可受县政府委托警报决定。
应急现场指挥组要组织各应急小组召开事故处理分析会,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情况,由应急信息保障组负责对新闻媒体污染事故信息。
(六)污染跟踪
应急现场指挥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清除、警报解除。
(七)调查取证
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收集相关证据,确定事故责任人,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八)结案归档
污染事故处理完毕后,形成总结报告,按时上报并存档。
附件1:
xx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
注:领导小组成员变动须报组长审批。
附件2:
xx县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为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管理,及时掌握污染事故情况,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造成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县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除核污染事故、电磁辐射污染事故外)的应急监测管理,具体可分如下5类:
(一)危险化学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大面积泄漏等事故;
(二)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发性污染事故;
(三)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他严重污染事故;
(四)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五)其他突发性的污染事故。
二、应急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通过媒体宣传和环境管理途径,强化预防措施,积极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力争减轻或消除其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后监测并作出安全评价。
(二)就近应急,建立网络。
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来势猛的特点,按照就近应急的原则,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应急监测网络。
(三)有备无患,反应迅速。
成立机构、落实人员、配置装备、储备技术、明确程序。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监测处置系统,快速判断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造成危害,妥善处理污染事故。
(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根据xx县产业结构、污染事故的类型,突出重点,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逐步形成完整的应急监测系统。
(五)技术支撑,信息联网。
建立和完善xx县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危险品档案库。危险品档案库包括其理化特性、监测方法,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置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制定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一)领导小组
应急监测小组设组长1名,由县环境监测站站长担任,副组长2名,由副站长和副总工担任,小组成员由科室主要业务骨干组成(见附表),应急监测小组主要承担:
1.负责组织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应急小组接到监测指令后,启动应急监测程序,快速组织各工作小组成员或应急监测网络成员,赶赴现场,进行应急监测。
2.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污染事故的信息和应急监测状况,评估污染事故的污染程度,提出污染事故处置建议。
3.负责应急监测人员专业技能、防护措施的培训、快速测报方法的研究及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应急监测仪器、通讯、防护设备和工具等)的建设。
(二)工作小组
应急监测小组下设现场监测组、分析测定组。
现场监测组:主要承担环境污染事故现场的采样监测任务。具体人员如下:
杨飞、陈亮
分析测定组:主要负责实验室内的分析测定。具体人员:
王水琴、林淑君
(三)应急监测网络
纵向监测网络: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横向监测网络:联合本县专业测试机构,组织横向应急监测网络。
在本站遇到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或暂时没有能力进行分析测定的项目时,可向技术网络成员寻求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援助。应急监测网络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二)应急监测速度及注意事项
应急监测小组接到监测指令后,应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以应急小组成员为主的现场监测组和分析测定组。现场监测组应尽快赶赴现场采样监测,分析测定组在30分钟内赶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准备工作,并在样品送达实验室后,立即进行分析。现场监测组和分析测定组成员在布点采样和分析测试时,应遵守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相关文件规定,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按数据审核规定进行审核后,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本着尽快报出的原则,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现场监测中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采样。
附表:
xx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小组成员名单
……
附件3:
常见环境污染事故一般处置方法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应急处理处置的艰难与复杂,通过了解 一些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基本性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应急处置技术,对我们处置危险化学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危险化学品时,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参照相关处置技术进行处置。以下一些步骤或原则可供参照。
一、确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和危害情况
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应尽快确定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或种类)、数量、形式等基本情况,为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供第一手资料,这对减少和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至关重要。
(一)对固定源(如生产、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通过对生产、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单位有关人员(如管理、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调查询问,以及对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位置、所用设备、原辅材料、生产的产品等的判断,一般可较快地确定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险化学品的名称、种类、数量等信息;也可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遇水的反应特性等,有时也可作出初步判断;通过采样分析,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污染范围等。
(二)对运输危险化学品所引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可通过对运输车辆驾驶员、押运员的询问以及危险化学品的外包装、准运证、上岗证、驾驶证、车号等信息,确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或使用单位;也可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遇水的反应特性等,有时也可作出初步判断;通过采样分析,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污染范围等。
二、常见几种(类)危险化学品的一般处置方法
处置危险化学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将剧毒、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尽可能处理成无毒、无害或毒性较低、危害较小的物质,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通过物理的(如回收、收集、吸附)、化学的(如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置。在可能的情况下,用于处置的物质应易得、价廉、低毒、不造成二次污染,或易于消除。同时,应确保处置人员及周围群众的人身安全,按规定佩戴必需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进入现场进行处置。
(一)溶于水的剧毒物氰化钠、氰化钾的泄漏处置
若固体物质泄入路面,可用铲子小心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尽可能地全收集;再在泄入路面喷洒过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溶液,清除残留的泄漏物。
若氰化物溶液泄入路面,可在泄入路面喷洒过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溶液,消除泄漏物。注意对周围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监控。
若泄入水体、对少量泄漏,可在泄入水体中喷洒过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溶液,清除泄漏物;对大量泄漏,必要时,应在江河下游一定距离构筑堤坝,控制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泄入水体中喷洒过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清除泄漏物,直至监测达标。
(二)微溶于水的剧毒物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泄漏处置
若泄入路面,可用铲子小心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尽可能地全收集;
若泄入水体,可对水体进行喷洒硫化钠溶液,使溶于水中的三氧化二砷与硫化钠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化砷沉淀,经监测水体达标后,还应对沉积于河床的三氧化二砷和硫化砷沉淀进行彻底清除,以消除隐患。过后,在水体后喷洒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溶液,以消除喷洒硫化钠溶液时过量的硫化物对水体的影响,并测定水体中的硫化物至达标。
(三)无机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氟酸、氯磺酸、高氯酸)的泄漏处置
若泄入路面,对少量泄漏,用干燥沙、土等惰性材料洒入泄入路面,吸附泄漏物,收集吸附泄漏物的沙、土;再用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洒入泄入路面,中和可能残留的酸。对大量泄漏,一开始应避免用水直接冲洗,可在泄入路面周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耐酸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中,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再用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洒入泄入路面,中和可能残留的酸。
若泄入水体中,在泄入水体中洒入大量石灰(对江、河应逆流喷洒),进行中和,至水体监测达标。同时应注意对氟离子的监测。
(四)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的泄漏处置
若固体泄入路面,可用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尽可能地全部收集。若液碱泄入路面,对少量泄漏,先用干燥沙、土等惰性材料洒入泄入路面,吸附泄漏物,收集吸附泄漏物的沙、土;再用稀醋酸溶液喷洒路面,中和残留的碱液;对大量泄漏,可在泄入路面周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中,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再用稀醋酸溶液喷洒路面,中和残留的碱液。
若泄入水体,可在泄入水体中喷洒稀酸(如盐酸),中和碱液,至水体监测达标。
(五)相对密度(水=1)小于1、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液体)(如苯、甲苯等)的泄漏处置。
若泄入路面,对少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或就地取材用如木屑、干燥稻草等吸附;对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中,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若进入水体中,应立即用隔栅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小心收集浮于水面上的泄漏物,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六)相对密度(水=1)大于1、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液体)(如氯仿等)的泄漏处置
若泄入路面,对少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或就地取材用如木屑、干燥稻草等吸附;对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中,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注意因向下渗透而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若进入水体中,由于比水重,沉入水底,尽可能用防爆泵将水下的泄漏物进行收集,消除污染及安全隐患。
(七)有毒、有害气体及易挥发性有毒、有害液体(如液氯、液溴)的泄漏处置
根据事故现场的风向,迅速划定安全区域范围,转移下风向人员至安全处。
如对液氯的泄漏,由于泄漏后即成气态,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同时,向泄漏源及上空喷含2%~3%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的雾状水进行稀释、反应。
对液溴的泄漏,若泄入路面,少量泄漏,向泄入路面及上空喷含2%~3%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的雾状水进行稀释、反应;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中,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尔后对泄入路面喷含2%~3%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的雾状水进行稀释、反应,清除残留泄漏物。
甲醛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扰乱高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
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 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游行、罢课、绝食、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
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二、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受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0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应付学生安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3.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也是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制定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必须规划得周密细致,不能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要易于实际操作。另外,应急预案应该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高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从而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应急预案一般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要作明确规定,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2.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高等学校行政机构级别多、学生多、校园面积大等原因,必须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各学院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
3.应急预案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预案中间
按照以人为本、保护师生、预防为主、教育在先、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
4.应急预案应具有超前性
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急预案要能够弥补这些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今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础。
四、科学启动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程序
1.信息监测与报告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值班室,开通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收事件信息报告。各院各部门应注意收集本单位范围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领域可能对本范围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2.预警级别及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即:一般级(Ⅳ),较重级(Ⅲ),严重级(Ⅱ),特别严重级(Ⅰ),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经校有关部门审定后统一。
3.应急预案启动
应急预案由校相关部门统一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及社会秩序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较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影响全校稳定和师生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社会财富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特别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遭受破坏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或暴发疫情,事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启动本级预案和相应救援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难以控制灾害事故时应迅速报请上级应急指挥部门请求增援或支援。
五、科学处理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
1.指挥与协调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现场均应开设现场指挥部,先期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首先负责现场指挥;多灾种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参加救援时,由主要灾种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各种资源由其统一调配指挥。
现场指挥部的组成: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救援组负责人;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全保卫负责人。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迅速查明灾害事故状况,依据救援预案和灾情,快速形成救援方案;对灾害事故源进行紧急处理;组织人力抢救和护送危难人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取科学施救措施,消除灾害事故危害;抢救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预测灾害事故发展趋势,果断决策、指挥人员撤离和转移物资;对灾害事故邻近危险源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灾情蔓延;根据救灾需要,紧急调动增援力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保障;组织实施现场和交通管制,维持应急救援现场秩序;视情况开设现场急救所,对危重遇难人员进行紧急处置;果断指挥救援力量处置意外情况;当灾害事故危害完全解除、人员解救结束时,下达结束应急救援命令;善后处置工作移至相应的管理部门。
2.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根据有关协调管理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相关部门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组织事件调查。对严重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指挥部门。
3.善后处置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损失额度和后果进行全面评估,经核实审查无误后报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后安抚工作,紧急发放各种应急用品。
四是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教学、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
五是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六是调查和总结。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要深刻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得与失,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
无论哪种行业,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素质过硬,才能精干高效。员工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水平、精湛过硬的服务技术、正确安全的防护措施,担当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新教职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切实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技能。譬如,分批组织教职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学习参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职工的视野,这些措施对提高他们的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难点问题
在下大力做好平时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搞好重点培训,集中攻关。从教职工中抽调部分服务意识强、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骨干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分队,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攻克业务难关。对校领导如何正常有序地安排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如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领导;如何制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预案,组建应急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情况急、任务重、要求高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注重积累,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经验是反复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只有注重积累,注重总结,才能出真知,出经验。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历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料的原始积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求各部门收集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原始的资料,总结本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譬如,就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形成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准备整理汇编形成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
4.扩大交流,构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网络
加强交流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相互交流能使我们互通有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高校不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邻近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从理论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给予援助,协助事故地高等院校及时扑灭事故和成功进行自救,从而体现高校间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构造高等学校间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5.加强建设,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设施设备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我们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没有优良过硬的设施设备,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便无从谈起。高校平时应该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做好必要的物品储备工作,使我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有充足的物质用品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确保我们的服务快捷、方便、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的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2004,(4):151-153.
[2]牟柏林.论高校治安管理中的道德教育[J].保卫学研究,1998,(1):14-17.
[3]韩连生.高校保卫工作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水源水;污染; 应急处理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镇江市某水厂位于长江镇江段下游与大运河抽水站长江引河段交叉处,由于平时抽水站不启用,在洪涝灾情出现时才启用。水厂取水口设在抽水站长江引河段,引河段1 000 m,引河段长江入口的上游2 000 m范围内有某发电厂,化工厂、化肥厂等工业企业污水排放口。
1.2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水厂上游5 000 m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按照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污染前、后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检测,结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几年来对该水厂的水质检测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07年4月7日上午8时20分,镇江市卫生监督所接某水厂报告,该水厂源水取水口水质受到污染,颜色为红黑色。为确保供水安全,水厂已紧急停止制水、供水。要求派人协助调查水源污染原因。接报告后,我所立即派卫生监督员立即赶赴该水厂进行调查。
基本情况该水厂,位于镇江市东郊,1995年建厂,现日供水量:2.3万~2.5万吨/d;供水人口:4.2万;供水范围:东至大港化工开发区、西至丹徒化肥厂、南至鼎胜铝业,约80 平方公里;水厂取水口设在长江某抽水站处引河段,引河段1 000m,引河段长江入口的上游为某发电厂,取水口距水厂500 m;水厂采用常规水质净化消毒处理,水处理剂是液体聚合氯化铝,消毒剂是液氯。
2.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取水口处无船只停靠、无其他漂浮物和围网捕鱼活动等,取水口水位属正常水位。取水口源水水质发红发黑,并且整个水源引河段水(1 000 m)均是一样。
引河段1 000 m范围内未发现化工污染源,引河段长江入口上游3 000 m、下游1 000m内,依长江入口向上游有某发电厂码头、纸浆厂和化工厂排污口,对上述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内均有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排放记录资料。
该水厂集中式供水卫生许可证在有效期范围,从业人员20人均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水质净化消毒所采用的水处理剂液体聚合氯化铝和消毒剂液氯均符合相关要求。水厂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每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检一次。建厂以来,水源水检测记录提示,有过3次挥发性酚、氨氮指标超标严重的水污染情况。
2.3水样检测根据现场调查情况,通知市疾病控制中心,结合上、下游污染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性质,对水源取水口水质、出厂水质进行检测。
2.4现场处理
2.4.1立即向当地地方政府汇报相关水源污染情况,并请求政府启动相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4.2要求该公司与市疾病控制中心、环保等部门联系,请求到现场,对水源水质采样分析,对污染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检测。
2.4.3会同环保部门对该水厂水源长江口沿江上、下游污染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2.4.4水厂启动水污染应急预案,通知各相关单位,特别是各用水大户,水厂将降压供水,希望用户做好储水工作。
2.4.5与邻近的大港自来水公司联系(在化工开发区有阀门隔断,只要打开阀门,主管网就相互连通),请求加大制水量,做好应急供水准备,必要时开阀向该水厂管网供水。
2.4.6要求水厂立即购买足量的活性炭,水质净化剂和消毒剂,准备对水质的应急处理。
2.4.7要求水厂对反应池、沉淀池、滤池进行排泥冲洗,一旦水源正常后立即开始制水。
2.4.8加大减压供水水质的跟踪检测,一经发现水质问题,立即停止向用户供水。
2.5调查结果
2.5.1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发现,取水口引河段长江入口上游3 000 m、下游1 000 m内的某发电厂码头、纸浆厂的污水处理排放情况正常,而化工厂在夜间对工厂内污水排放沟进行清理,清理出的大量污水污物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违规进行排放,短时大量污水及排水沟内残留污物,在污水排放时一起被冲刷下来,流入长江,排放的污水在流入长江后未得到有效的稀释,造成约70 m宽,5公里长的黑水带。该水厂取水口引河段长江入口位于其下游,由于水厂取水,黑水带在水流作用下流入引河段,故水厂水源水受到污染。
2.5.2市疾病控制中心水质检测结果,水源水水质色度、挥发性酚、铁等指标超标严重。
2.5.3当日下午1时15 分水源水质在水流作用和抽水站排水后,水质得到明显改观,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样对水质检测分析,水源水基本符合制水水源的要求,公司开始制水,同时在制水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状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24 h投加活性炭。同时对成品水进行化验分析,符合标准后恢复供水压力,正常供水,同时要求加大供水期间的水源水、出厂水水质检测频率,确保供水水质的安全卫生。
3 讨论
本次以长江水为源水的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是典型的由上游工业企业违规排放工业污水引起。
根据本次以长江水为源水的水源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原因分析以及采取的措施,为预防水污染事故的的再次发生,提出一下建议。
3.2.1以长江水为源水的选择应便于防护、地方政府在水源保护区上游对污染企业的审批,应严格控制,并应加强对污染企业信誉的监管,本次黑水污染水源水事件就是由于污染企业违规排放污水所致[1]。
3.2.1供水单位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水源上、下游的污染情况,制水的特点,制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本次水污染事件能及时查出分析污染源,供水单位启动突发水污染应急方案,措施积极,处理恰当[2]是关键。
3.2.3为保证卫生安全供水,区域之间的供水管网应预留相应的应急互连接口,以便为双方提供紧急供水水源,一旦水源水污染源不能排除,应急安全供水[3]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蔡宏道.现代环境卫生学.人民出版社,1995:320-520.
(一)目的
为科学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以下简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安全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协同配合。全区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由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归口负责、综合协调、各司其职”的原则协同配合,具体实施。
2.明确责任,依法规范。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救治、及时控制”的要求,依法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防范、监测、预警、报告、响应、协调和控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分工制和责任追究制。
3.条块结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设施,整合我区所属信息安全工作力量。充分依靠省市各有关部门在地方的信息安全工作力量,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合力。
4.防范为主,加强监控。宣传普及信息安全防范知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意识,经常性地做好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提高公共防范意识以及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加强对信息安全隐患的日常监测,发现和防范重大信息安全突发性事件,及时采取有效的可控措施,迅速控制事件影响范围,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III、IV级应急处理工作和具体响应I、II级应急处理工作。
基础通信网络的应急处理按照信息产业部有关规定实施,区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和配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设立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为区人民政府处理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综合性议事、协调机构。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省、市、区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的要求开展处置工作;研究决定全区信息安全应急工作的有关重大问题;决定III、IV级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组织力量对III级和IV级突发事件进行处置;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重大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置工作;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交办的事项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由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
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设在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1.督促落实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作出的决定和措施;
2.拟订或者组织拟订区人民政府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工作规划和应急预案,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3.督促检查各镇、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信息安全专项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执行情况,并给予指导;
4.督促检查各镇、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情况,并给予指导;
5.汇总有关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各种重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
6.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各镇、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7.组织制订信息安全常识、应急知识的宣传培训计划和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演练计划,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督促落实;
8.区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统筹规划建设应急处理技术平台,会同___公安分局、国保大队、区国家保密局等有关单位组织制定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文件及技术方案,负责安全事件处理的培训,及时收集、上报和通报突发事件情况,负责向区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___公安分局:严密监控境内互联网有害信息传播情况,制止互联网上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的恶意炒作,监测政府网站、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国家重大活动、会议期间重点网站网络运行安全。对发生重大计算机病毒疫情和大规模网络攻击事件进行预防和处置。依法查处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扰乱社会秩序、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的有害信息。打击攻击、破坏网络安全运行、制造网上恐怖事件的违法犯罪行为。
国保大队:收集潜在的国外敌人攻击计划和能力信息,依法对间谍组织以及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势力等内外勾结,利用计算机网络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开展各种侦察工作;依法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进行查处;依法对在计算机网络上窃取国家秘密或制作、传播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查处。
区
财政局:制定经费保障相关政策及方案;保证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区国家保密局:依法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计算机网络上泄露和窃取国家秘密的行为进行查处,做好密级鉴定和采取补救措施。
(三)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
发生安全事件后,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成立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按照正确流程,快速响应,提出事件统计分析报告。
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由以下各方面的人员组成:
管理方面包含应急委副主任,以及相关成员单位领导及科室负责人。主要任务是确保安全策略的制定与执行;识别网络与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威胁;在出现问题时决定所采取行动的先后顺序;做出关键的决定;批准例外的特殊情况等。
技术方面应包含市有关专家、区信息安全有关技术支撑机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从技术方面处理发生问题的系统;检测入侵事件,并采取技术手段来降低损失。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信息监测及报告
1.公安、国保大队、区计算机信息中心等单位要加强信息安全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监察执法能力,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
2.建立信息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单位应当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保存相关证据,并在事件被发现或应当被发现时起5小时内将有关材料报至区计算机信息中心。
(二)预警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接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在经初步核实后,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报告。在进一步综合情况,研究分析可能造成损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行动对策,视情况召集协调会,并根据应急委的决策实施行动方案,指示和命令。
(三)预警支持系统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建立和逐步完善信息监测、传递网络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要保证资源共享、运转正常、指挥有力。
(四)预防机制
积极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逐步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基础信息网络的突发性、大规模安全事件,各相关部门建立制度化、程序化的处理流程。
四、应急处理程序
(一)级别的确定
信息安全事件分级的参考要素包括信息密级、公众影响和资产损失等四项。各参考要素分别说明如下:
(1)信息密级是衡量因信息失窃或泄文秘站:密所造成的信息安全事件中所涉及信息重要程度的要素;
(2)公众影响是衡量信息安全事件所造成负面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要素;
(3)业务影响是衡量信息安全事件对事发单位正常业务开展所造成负面影响程度的要素;
(4)资产损失是衡量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信息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资金代价的要素。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级别分为四级: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
IV级:区内较大范围出现并可能造成较大损害的信息安全事件。
III级:区属重要部门网络与信息系统、重点网站或者关系到本地区社会事务或经济运行的其他网络与信息系统受到大面积严重冲击。
II级:区属重要部门或局部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重点网站瘫痪,导致业务中断,纵向或横向延伸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较大经济损失。
I级:敌对分子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宣传、煽动和渗透活动,或者区直单位多地点或多个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重点网站瘫痪,导致业务中断,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巨大经济损失的信息安全事件。
(二)预案启动
1.发生IV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后,区政府启动相应预案,并负责应急处理工作;发生III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后,区政府启动相应预案,并由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负责应急处理工作;发生I、II级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上报市人民政府启动相应预案。
2.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区应急委,并会同相关成员单位尽快组织专家组对突发事件性质、级别及启动预案的时机开展评估,向区应急委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报区人民政府批准。
3.在区人民政府做出启动预案决定后,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三)现场应急处理
事件发生单位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尽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判别事件类别,确定事件来源,保护证据,以便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检查威胁造成的结果,评估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如检查系统、服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或可用性;检查攻击者是否侵入了系统;以后是否能再次随意进入;损失的程度;确定暴露出的主要危险等。
抑制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可能的抑制策略一般包括:关闭服务或关闭所有的系统,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的物理链接,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阻断可疑用户得以进入网络的通路;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设置陷阱;启用紧急事件下的接管系统;实行特殊“防卫状态”安全警戒;反击攻击者的系统等。
根除。在事件被抑制之后,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与此同时,执法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对攻击源进行准确定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将其中断。
清理系统、恢复数据、程序、服务。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彻底还原到正常的任务状态。恢复工作应十分小心,避免出现操作失误而导致数据丢失。另外,恢复工作中如果涉及到机密数据,需要额外按照机密系统的恢复要求。如果攻击者获得了超级用户的访问权,一次完整的恢复应强制性地修改所有的口令。
(四)报告和总结
回顾并整理发生事件的各种相关信息,尽可能地把所有情况记录到文档中。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在事件处理完毕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备案。(《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处理结果报告表》见附件三)
(五)应急行动结束
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意见,区计算机信息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组对信息安全事件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应急行动结束建议,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应急行动是否结束,由区人民政府决定。
五、保障措施
(一)技术支撑保障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建立预警与应急处理的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从技术上逐步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通报等多个环节和不同的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
(二)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安全核心人才和管理队伍,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防御意识。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服务业,增强社会应急支援能力。
(三)物资条件保障
安排区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预防或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的物资保障条件。
(四)技术储备保障
区计算机
信息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开展应急运作机制、应急处理技术、预警和控制等研究,组织参加省、市相关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的应急技术。六、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公众信息交流
区计算机信息中心在应急预案修订、演练的前后,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开展宣传;不定期地利用各种安全活动向社会大众宣传信息安全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应急的常识。
(二)人员培训
为确保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有效运行,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或研讨会,以便不同岗位的应急人员都能全面熟悉并掌握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的知识和技能。
(三)应急演习
为提高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水平,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各环节之间的通信、协调、指挥等是否符合快速、高效的要求。通过演习,进一步明确应急响应各岗位责任,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补充、完善。
七、监督检查与奖惩
(一)预案执行监督
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负责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成员单位按本预案指定的职责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及时、到位。
1.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地报告事件的有关信息,不得瞒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有瞒报、缓报、谎报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情况的,有权直接向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举报。
2.应急行动结束后,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对相关成员单位采取的应急行动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奖惩与责任
1.对下列情况可以经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评估审核,报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批准后予以奖励:在应急行动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先进单位和集体;在应急行动中提出重要建议方案,节约大量应急资源或避免重大损失的人员;在应急行动第一线做出重大成绩的现场作业人员。奖励资金由区、镇财政或相关单位提供。
2.在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后,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有瞒报、缓报、漏报和其它失职、渎职行为的,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办公室将予以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将视情节由有关主管部门追究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对未及时落实区信息安全专项应急委指令,影响应急行动效果的,按《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八、附则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设备软硬件故障、内部人为失误或破坏、黑客攻击、无线电频率干扰和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原因,本区政府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网络及重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业务中断、系统破坏、数据破坏或信息失窃或泄密等现象,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宣传、煽动和渗透活动,或者对国内通信网络或信息设施、重点网站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活动,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信息安全事件的主体是指信息安全事件的制造者或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最终原因。信息安全事件的客体是指受信息安全事件影响或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依据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特点,信息安全事件的客体可分为信息系统、信息内容和网络基础设施三大类。
1.本预案通过演习、实践检验,以及根据应急力量变更、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和应急事件发展趋势,及时修订和完善;
2.本预案所附的成员、通信地址等发生变化时也应随时修订;
3.本预案由区计算机信息中心会同___公安分局、国保大队、区国家保密局负责修订,经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批准后实施。
4.本预案修订采取改版或换页的方式进行。
5.本预案由区计算机机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6.本预案日常工作由区计算机信息中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