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

时间:2023-02-11 15:5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艺术教育模式

我国的油画教学受西方影响很大,并获得了不匪成绩,但在长期的探索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不能紧贴实际,已逐渐落后于时展,油画创作也出现瓶颈。为此,笔者经过深入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同步进行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

油画是众多艺术高校教学课程的重点科目,而我国油画教学发展历史相对较晚,经验较少,主要受写实派教学模式影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强调学生的技巧与技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与艺术理解能力。提高油画教学成效,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协调好基础创作教育与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方法手段。对于基础创作教育,应当以加强学生的绘画技能与造型语言为重点,创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教学。另外,还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绘画创作之中,寻找灵感与思路,不断提升艺术审美素养。艺术的创作与赏析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更需要有对艺术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认识。因此,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应当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能够不受常规模式的禁锢,尽情畅想,突破传统油画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体绘画、创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艺术是对生活的诠释,任何艺术都是源于客观现实的,当然,也只有符合民族特色、贴近实际的艺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油画最初是西方的艺术,要想让油画在我国有更好的未来,就要使油画充分体现我国民族化、本土化的内容。为此,教师在进行油画教学时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觉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对民族文化深刻的理解力注入到油画创作之中。具体来说,要让学生增强文化认知,在加强西方油画教学基本方法技巧的同时,也应当提高本民族文化在油画教学中的比重,否则,必将影响学生对油画的理解力。因此,只有将油画创作、油画教学与民族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性,才能实现中国油画的长远发展。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创作来寻找东西方油画的共通之处,找到契合点,总结经验。其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国文化与民族特色,并将这些中国元素有机融入油画创作,从而增强创造力,更好的诠释中国油画。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创作有其本身的生命力,它不像数理公式,只要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解题公式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油画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传统油画教学中,过于强调笔法技巧,学生则更加着重练习自己的技巧,一味追求绘画技巧上的“合格”,却忽视了对油画艺术的理解。学生无法调动自己的创作热情,往往会“临摹”而不会创作,到头来还是偏离的油画创作的真正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迫在眉睫。首先,我们要知道,创造性思维不是一味的否定传统,而是打破常规,更加以全面、系统、多层次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解决问题。它可以不受常规束缚,它可以另辟蹊径,它可以拥有无限可能,这便是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为此,高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不断训练学生能够改变以往固定不变的想法思路,大胆创造,无论是色彩还是设计都要勇于变换,进行改造重组。其次,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最大潜力,为提高创造力提供砝码。

四、健全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油画教学;创新发展

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运用与发展是引领时代的核心事物,油画作为数百年历史的传统画种被延续发展至今,现在它依然也是我国民办高校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科目。开设的油画课程有对景或对物的写生教学,学生在不断的写生中间,也会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积累很多有价值的素材,有益于今后的油画创作。但是当今也有很多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院校中的艺术系,对于很多油画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可以说只是在进入大学前的应试教育内容上进行的一个延续而已。所以,学校需要设法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准和油画创作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写生以及创作的能力。

一、民办高校油画课程开展的意

(一)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民办高校开设油画课程,不仅仅让学生认识色彩,还能通过观察感受和动手用油彩描绘对象,感受色彩,抒感。这个过程对于提高作画者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言道“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存在的,在油画课程教学中对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是一种默认的本职使命。比如,对古典油画的临习,和黄金分割线的讲解,在一定出程度上是对规律的探索,也是对美的感受和发现。但往往审美的提高并不是想象的那般简单,这关乎时间的积累和自身对美的学习认识,而油画课程学习就是最直接高效率的方式,直接让学生面对事物,去探寻美、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

(二)有利于学生积累创作素材民办高校油画课堂是对油画技法的学习,对美的发现,对画种的传承与发展,他也同国画外出采风一样,是对将来创作素材的积累。特别是安排的写生课堂,是面对实景实物的描绘和表现。很多瞬间的灵感,意外的画面效果,这些都被记录下来,如此以来,不但有利于学生们绘画基础的夯实,还直接对他们将来油画创作素材收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民办高校油画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教学方式传统伴随时代快速向前发展,对于社会构成的方方面面都有或多或少新的要求,中国民办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也一样有新的要求,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满足现行的教学需求。例如,对于抽象美的讲解,需要有一定的事物引导,调动视、听、触、味觉来慢慢体会,只是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效果自然不佳。还有老师的上课方式过于刻板,乏味,难以有效的激起学生们对油画学习的兴趣。作画时一定是心之所想的内容表达,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融入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再现,以此来进行个人的情感表达。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对于油画艺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曾减弱反到增强,民办高校要立足办学宗旨,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观念来推动传统油画的教学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高效的投入学习,取得成绩。

(二)轻视色彩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民办高校中,与其它理论课程相比起来油画课程有它的特殊性,目前的现状是普遍轻视色彩理论知识的掌握,偏重学生对技巧等实操的掌握。而油画学习中色彩知识却又是绝对的重点,它不仅是之后其他画种学习的基础,也是绘画实践的前提,甚至对于居家生活,美术以及美术相关从业者来说都是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学好油画色彩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返辅油画基础的学习。当然除了油画学习,还有漆画、水彩、水粉等画种都运用到色彩知识,油画课堂里学生对色彩基础的掌握某种程度来说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作品效果。学习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色彩规律变化,是在油画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三)不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如今,油画在中国民办高校迅速发展,由于部分同学知识水平的的薄弱,难以真正对油画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当然也源于部分老师忽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着重对他们油画技术层面的培养,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非正常发展。在民办高校油画教学传统里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重专业轻文化,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专业学生们同样需要文化素养的问题。想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就必须全方位的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度。否则,时间一长,学生既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也不利于民办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

(四)师资力量薄弱当前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偏年轻化,或是老、中、青师资团队梯队变化不明显,人才流动性大。很多高校的油画专业教师都是刚从艺术院校毕业不久的青年硕士或博士,自己还处于学生状态,教学经验缺乏,对学生心理变化也把握也不够准确,上课很难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另外,老、中、青师资团队梯队变化不明显,不便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效果,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当然,民办高校油画专业教师流动性大,这也不利于师资团队建设,更不利于学校学科发展。增加学校教师上岗培训开支,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民办高校油画教学的发展。

三、我国民办高校油画教学的创新发展设想

(一)加强对优秀作品的临摹临摹课程是民办高校学生快速理解学习油画的捷径,通过对西方文艺复兴至印象派经典油画作品的临摹,这不仅仅是对前辈大师的学习,更是对色彩视野的拓展。临摹经典作品对专业油画学习者提高自身绘画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是油画学习者快速提高绘画水平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现在国内的高校油画教学已从单一的写生模式,逐渐增开油画临摹课程,并取得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临摹过程当中同时深入学习临摹作品背后的详细情况,例如同时代的相关作品、相关文字、绘画材料的运用等等加以剖析、研讨,对原作的作画程序,做到心中有数,触类旁通,了解这种艺术个性的基本规律,尝试通过画面去体会传达的意境,从而体察艺术创作的原理。

(二)深化院校交流深化民办院校油画专业交流有益于学生们专业进步和学科发展。以往我们了解到的“院校交流”是相距不远的相关院校的相关专业互访互动,深化需要更进一步,更远的交流距离,更多互访频率,更长周期,更深交谈内涵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再局限相邻的兄弟院校,可以是跨国交换学生,老师学术交流,共办油画交流展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加强沟通,相互学习。老师们同样在交流中互访互谈,互相学习教育心得和教学理念。这些交流需要学校的全力支持,在交流学习中打破以往的教学传统,让思维更加活跃,找出不足,提升作画水平,创作优秀作品。长期组织的院校深化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

首先,它打破了原本专业间的专业壁垒,如,舞蹈编排和舞台呈现会运用到空间关系与经典构图的知识,以及服饰搭配与灯光色彩等美术相关知识。学习设计的学生如果没有美术史的知识,就很难把地域的民族特色与传统的文案符号结合好并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绘画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也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中一种古老的表达手段,了解人类不同时代的绘画,就可以了解绘画艺术专业的源泉。其次,可以了解重要的艺术风格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的表达方式。重要的艺术流派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多角度的,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电影等多种艺术表达。如,巴洛克风格是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并在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建筑、服装等方面得到兴起和发展。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可以让学音乐的学生在熟悉维瓦尔弟的创作风格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基础上,从视觉的表达方面理解鲁本斯的油画与贝尔尼尼的雕塑作品中的巴洛克风格,这将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再次,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

如今,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到今天的供大于求,大学本科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单一的某门类的艺术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如,某单位需要招聘一位舞台视觉设计人员,对人才的要求可能包括美术功底、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舞台色调的把握、音乐与灯光的配合、文案写作等综合能力。目前,高校教育依旧停留在专业教学的层面。美术鉴赏课打破了各个艺术门类间的阻隔,实现人才的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成为综合型人才,实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最后,以美术鉴赏课为桥梁,开展高校其他艺术门类的普及教育。

今天,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从中考到高考,都将加入对艺术素质的考核。作为高等学府中的艺术专业教师,也需要为教学改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仅在高校教育中增设一门选修课并不能实现全民艺术修养的提高,但在将来,艺术类的所有课程可供普通高校学生选读,并有一部分资源可供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学习。现在仅有美术鉴赏课程,未来的公选课中也许会有音乐欣赏、舞蹈艺术、摄影入门、编织与纺织、戏剧表演课程等艺术课程供大学生自由选择,而不仅仅是一门美术鉴赏课。

课程的性质也由选修课逐渐变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人才培养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事情,涉及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行政机构、文化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社会文艺团体等多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仅进行局部的调整就要达到改革的目的是十分困难的,需要自上而下多个部门综合协调、联合磋商、多次磨合后才能实现。综合类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也要依据社会发展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将伴随时代的进步与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实现。美术鉴赏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还让艺术普及教育开始纳入高等教育我们期待更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让艺术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一些。

作者:蒋莹 窦宇

第4篇

洛阳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道师范学校,历经省立河洛道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1个学院,4个公共教研部,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和省级特色专业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等18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3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5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9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440人,占专任教师的37%;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20人,硕士学位人员760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82%。教师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2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和“学科带动”战略。现有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绿色无机保温材料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2个,“激光光谱技术重点实验室”、“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13个。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多项,在国际期刊发表并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300多项。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中密西根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爱尔兰沃特福德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并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学校现有安乐、伊滨两个校区,安乐校区占地1000余亩,伊滨校区规划用地2850亩。其中,占地560余亩、建筑面积27.7万㎡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4000余名师生顺利入驻,成为新家园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建筑面积近40万㎡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工,预计2016年百年校庆时全部落成,实现整体搬迁。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8.78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中外文期刊4741种,电子图书30万余册,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学校建有“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园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目前,学校正按照“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韵,功能合理、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力争建成环境优美、功能合理、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学校园。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坚持“建新校、强内涵、惠民生、促和谐”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一工程五战略”,加快推进“两大跨越”建设步伐,为建设成为一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以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专业介绍

美术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中学美术教育及社会美术教育教学与研究人员。

主要课程:

油画方向: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油画材料技法与临摹、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油画人物、表现与抽象绘画、美术教学法。

中国画方向: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书法、篆刻、线描、山水画、水墨花鸟、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人物、美术教学法。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非师范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桢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展示设计、印刷设计。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非师范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环境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环境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历史、室内效果图表现、家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模型制作、景观设计。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动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动画研究与创作人员。

主要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场景设计、数字绘画、摄像、非线性编辑、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创作、影视特效合成、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绘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绘画创作研究人员及服务于社会的艺术工作者。

主要课程:

油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油画人物创作、油画语言探索实践、抽象与表现绘画、综合材料绘画。

中国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山水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临摹、水墨材料与表现、书法、篆刻。

版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黑白构成、黑白木刻、套色木刻、丝网版画、铜版画、综合版画、纸版画。

水彩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水彩静物、水彩风景写生、水彩头像写生、水彩技法与表现、水彩创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能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广播影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简史、声乐、钢琴、器乐、合唱指挥、音乐学科教学论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文艺表演团体、文化管理部门、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公司、广播影视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乐理与视唱、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简史。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舞蹈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具有较强的舞蹈教学与表演能力,能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广播影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舞蹈教学法。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在学校从事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教学、训练和编导工作,并能胜任艺术表演团体、演艺机构的表演、组织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学、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戏剧、戏曲舞台和影视创作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和编导技巧能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戏剧戏曲和影视相关学科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主要课程:中外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文学、语言学、编剧概论、影视编剧与实践、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影视制作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艺术理论知识与编导技能,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能够从事节目编导,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或独立制片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与实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原理、广告学、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专题与专栏、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电视栏目包装、中外广播电视名栏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播音与主持基本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备较高播音与主持技能,能够从事播音主持、新闻采编、广告与影视配音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主要课程:播音学概论、普通话与播音发声训练、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广告与影视配音艺术、节目主持人艺术、电视新闻采访务实、中外节目主持人研究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招生专业、计划、生源地及收费标准

专业

代号

国标

代码

专业名称

科类

层次

学制

招生

计划

招生范围

学费

(年/生)

01

130401

美术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5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2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文理兼招

本科

4

4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3

130503

环境设计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4

130310

动画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5

130402

绘画

文理兼收

本科

4

4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6

130202

音乐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64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

5700元

07

130201

音乐表演

文理兼招

本科

4

36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

5700元

08

130205

舞蹈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30

山西、江西、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09

130205

舞蹈学

(体育舞蹈方向)

文理兼招

本科

4

55

山西、江西、山东、湖南、湖北、安徽

5700元

1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9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11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文理兼招

本科

4

7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12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文理兼招

本科

4

65

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版画教学;独特作用;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一直是借鉴,甚至是沿用美术学院现有的培养模式,多侧重中国画、油画等专业,而忽视了版画教育。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其美术教育专业中有五个专业方向,分别是中国画、油画、水彩、综合材料以及工艺设计专业。而版画课程则仅仅安排为二年级的基础必修课中,总课时量为64节,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为版画历史的认识和作品的鉴赏,同时安排少量的课时来学习丝网版画的技法。专业美术学院在版画教学方面有着优良的资源和硬件支持,条件非常优越,然而其美术教育专业才得以开设了版画基础课。那么其它普通高校美术教育在版画教育方面的投入就更不用说了。据笔者调查,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版画通常为基础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而已,课时量在50课时左右,能够开设版画专业方向的院校只有极少数。即使在版画实验室建设相对健全的学校里,其版画教学也是形同虚设。这些主要是高校自身对版画教学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版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版画是一种充分应用媒体平、凹、凸、漏等原理,采用化学或物理性质的处理手段,间接或直接地在视觉上展示出有别于其他(架上)美术特征的艺术。①在这里对版画的定义可以看出版画与其他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间接的绘画形式,需要通过制版、印刷等技术手段来完成作品。例如黑白木版画,在制作过程中,它不能像油画或者国画那样用画笔直接地真实地描绘对象,而是通过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制后再拓印出来的。木刻刀在木板上刻下去的那一瞬间,注定不能完全真实的、客观的表现对象,在这里存在着很大成分的主观表达要素。那么其在点线面的构成、黑白色块的经营上都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它具有创见性、巧妙性、流畅性、突发性、整体性等特征。往往学生在版画教学中通过对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时,如在对实物拓印技术上的实验,不经意间的偶然效果的突现,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同时在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实验过程中,也常常带来创造性思维。当然,版画教学既离不开技法的讲解,还要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内涵的发展。因此版画教学就具备了比其他画种更丰富的教学内容。版画自身具有的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体现出灵活多样的教育面貌。所以,在版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从实验中吸收有益的启示和鲜明的借鉴,发展学生的潜力和个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者、引导者和建设者,通过实验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

2.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意志力的训练

版画创作需要通过制版、印刷才能完成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制版的复杂性、技术性、多样性以及整合画面的能力,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国内现阶段的版画创作过程,一张作品从构思到制版再到印刷完成都需要艺术家亲手完成。可以说作品是否能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能否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当今发展迅速的“三版”,更加需要脑力与手的协调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身心一致的艺术体验,理想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在版画的制作过程中,还会对学生的耐心、耐力等意志力起到很好地训练。如在印刷铜版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极其严谨,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进程安排好每个步骤,最后循序渐进地完成作品,做到一丝不苟。版画制作的周期性长、劳动强度大,只有在制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耐心地处理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稍有马虎,就会前功尽弃。

三、版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版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符合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省、地方的高校都在狠抓综合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更是备受重视。版画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的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一个人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目前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才。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归根于版画本身具备的特点,版画的生命就在于创造,且总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不论在技术还是观念上,总是紧跟时代步伐。正是因为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其中对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起了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迫使许多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得不改行。据了解,版画专业毕业生在走上非专业岗位上能很快地进入状态,胜任工作,适应能力极强。可见学生通过对版画的学习,不仅仅学会的是一门技艺,更多的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

2.对热爱版画的人群起到提高、普及与深入研究版画的作用

中国版画艺术有过辉煌的历史,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样式的多样化,版画渐渐被社会“边缘化”,甚至受歧视。主要原因是版画教育在我国的普及性不够,从而导致全社会对版画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版画。中国的版画教育没有继承传统,没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从小抓起,因而版画艺也不能不断创新。而我们对它所采取的态度是自生自灭,甚至就连举办的各类版画展览也是圈内人士孤芳自赏,从而导致国内版画艺术市场低迷,版画日益衰落。所以通过版画教学,可以培养热爱版画的人群认识版画甚至深入研究版画。还有,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备力量的基地和摇篮,毕业生将要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如果要改变版画在现今社会中的尴尬局面,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要有这样的教育,不要让版画成为无根之树。随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版画课程随之得到重视。而中小学生从小对版画的了解程度,无疑又关系着全社会对版画的认知程度。故而美术教育中重视版画教学也是大力普及全社会版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版画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对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的论述后,笔者认为版画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大的益处,更重要的是对版画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版画教学势在必行。如何加强版画教学,根据笔者在高校教学一线的亲身体会,以为可以在四方面改进:首先,必须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传统的培养方案对版画课程的设置是有歧视的,课程结构中版画所占的比重太少。可以在学生低年级版画基础必修课中适当加大课时量,随后在高年级阶段设置版画创作选修课,甚至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开始版画专业方向。这样就可以满足热爱版画的同学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其次,高校应注重引进艺术院校版画专业毕业的人才来讲授版画课程,以此保证版画教学的质量。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进行适当地改革和调整;再次,高校自身应投入更多资金建设版画实验室,在硬件上为版画教学提供方便。版画教学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极高,所以高校对版画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必然影响到版画教学的效果;最后,全国性的版画展览、年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应当多考虑普通高校版画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信心,又有利于提高他们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以及自身的专业水平。

通过了解和认识到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以后,各高校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以版画教学改革为契机,为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全面素质人才做出贡献,这些也是笔者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所在!

第6篇

关键词: 灵活就业 美术类专业 教学改革

灵活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是指不同于传统的、正规的就业形式的非正式就业形式。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中的界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名称”。近年来,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所占的比例已远远高于签约就业的毕业生。我们就“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对武汉地区开设美术类专业的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涵盖国画、油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动画等美术类专业(方向),学生对其中的“你希望的就业形式”问题的回答情况如下表统计:

这一调查结果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基本一致。以我校为例,2009年6月底的实际就业率为93%,而其中的灵活就业则占65.3%;2010年6月底的实际就业率为95.5%,其中的灵活就业是77.6%。由此可以看出,美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灵活就业,除去就业困难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美术类专业的特点及毕业生在就业形式上的个人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这应该说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就业特点。

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选择,反映出毕业生的择(就)业观念逐渐趋于理性,但同时也应看到,从事灵活就业不等于低要求就业,它不同于正规就业,因其“灵活”性而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全面、更高,压力则更大,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否则就无法适应灵活就业。就业形式的新变化和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对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规格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新变化,实现培养观念的转变

培养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实践,高校的职能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高校的存在价值。但实现高校职能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以求贴近社会需求。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选择,不仅反映出就业形式的变化,更对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美术类专业的培养观念不能还停留在培养艺术家上,仍沿袭着以往的精英教学模式,脱离社会而关门办学。高校应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及时转变培养观念,弄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应给予学生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将来能干什么、能否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等。如果办学者和教育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受教育者就更是心中无数,只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被动地接受教育,由此毕业生的质量和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高等教育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服务,它既为社会的需求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又为学生提供教育培养服务,社会的需要就是高校培养的导向。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对象对培养形式、内容提出新的要求时,高校不能熟视无睹,而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变化,适时转变培养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使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对素质、能力的需求渴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适应社会对美术类专业的人才要求。

2.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与美术专业相关的新兴文化(艺术)产业如媒体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网页美工、影视艺术等朝阳产业,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就是为振兴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培育人才、积蓄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实际上,创新是美术类专业的根本特点,也是艺术的生命。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艺术设计,离开了创新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就没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整体呈现出多元化,而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能力日益凸显。因此,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美术类专业过于注重专业培养,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理解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而且要结合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独创、什么是首创、什么叫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扩展、发散、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具有立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观照能力,学会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历史、辩证、有前瞻意识地认识、分析、研讨问题,从而具备丰富的形象感知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结合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欣赏、解读艺术现象的时候,结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实际对作品内容、作品形式、技巧等做独自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学生能把创新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不断创新的能力。

3.增强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是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现代课程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综合化的趋势。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发展应该以个体发展规律为基点,同时课程发展系统与社会系统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所谓综合化指课程发展与知识编排需要按照现代知识发展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变化,高校美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内容和形式等,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既要强调专业基础课程,重视美术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原理,加强实践美术课程,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综合性的基础教育,使学习“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使学生具备宽广的社会实践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的开放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建构开放式课程体系,使课程具备开放性,课程与社会发展、个体需要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课程选择的个体性,充分尊重个体价值,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强化课程的综合性。课程设置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建设包括诸如设计伦理学、美学、法律、市场学、行为学等在内的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工艺美术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术专业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单一的设计问题和造型装饰问题,而应该培养学生用整体的价值观念认识和研究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中的质量问题,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化教学。信息时代技术高度发达,美术教育应注意技术知识(包括高科技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民俗艺术和人文知识的培养,使艺术与技术实现完美结合。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

理论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知识的应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正是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培养、提高和检验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让学生走出去,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当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技能,综合提高诸如吃苦耐劳的能力、适应生产实践的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及竞争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教学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使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合二为一。让学生走出去,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实践,充分体现课程极强的实用功能性特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既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又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实践经验。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因此,实践性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实践性教学应该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二,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又使其在动手实践训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了拓展课堂教学功能、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实践性教学所达到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的效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实践性教学改变了过去学生课堂认真听课有余、活跃思维不足的消极课堂气氛,创造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增加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交流贯通的机会。

5.加强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二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富有趣味,而且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多画种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口头讲授变得更加直观和丰富,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绘声绘色。再如室外课堂的开展,这里的室外课堂不仅是指室外风景写生,还包括外光静物、人像写生和市场实践、课程调查等,原本只能在室内开展的理论、实践课,应当充分配之以适当的室外教学。教学场所的转换,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加深印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学应当注重开放搞活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教训的不断总结、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防止封闭和排它的倾向。改革、完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倡现代的教学观念,改革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着教师对知识资源的使用,以及对学生思想空间、眼界的关注。

我们要适时更新教材,从教学传统化、考试一统化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究行为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认真作好选修课的指导,并不断深化、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的理念和方法。实际上,美术教师不仅是技能技法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我们应当注意现代的艺术教育教法已扩展到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模式。这非常需要教师在艺术理念判断上的清醒和教学思想上的开放、宽容。教师必须注意对现代科技、材料、手段的及时借鉴,注意以此来改造、开发、研制、创造新的教具,并熟练掌握应用。

此外,在教学管理上,可以考虑建立工作室制度,将学生的专业热情与教师的教学责任完美地结合起来。实施工作室制度,可以将学生的专业热情与教师的教学责任完美地结合起来。具体实施如下:成立基础部、工作室部和选修部。学生进入二年级的同时由专业教师申报个人实名工作室,申报教师公开展示个人作品、专业方向、教学理念。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申报工作室的报名学生人数不足一个自然班则视为申报失败。所有教师都可以被基础部、选修部和其他工作室聘任。每个工作室申报成功后,在不超出学校学分总数的情况下,根据工作室自身的专业指向和教学理念自行拟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报管理领导审批。学生的阶段成绩和考核成绩一律由领导组织学术组考评。学校根据每个工作室的学生人数划拨教学经费,工作室以此实施组织教学。实施工作室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处在一种创造风格、研究技艺的学习环境中,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独特定位的研究领域中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作室有效地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处于一个在独立自主学术前提下能处于不断“动态发展”之中的“开放空间”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愿,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毕业生就业形式的转变,从教育需求上要求美术类专业的培养必须根据社会需要的新变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包巍峰.关于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6,(1).

[2]彭永林.灵活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6,(8).

[3]裴劲松、李佳.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6).

[4]蔡伟.关于普通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3).

[5]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

第7篇

[摘要]综合设计专业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催生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与文化财富与享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日益严峻、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并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自然生态危机、地区与民族冲突、文化冲突、核威胁、人的物质异化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譬如,生态问题研究,就需要气象、地理、化学、土壤等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而人文学科问题研究更为复杂,需要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民俗学等等学科的合作。

[关键词]综合艺术设计 改革现状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将自然界与人文界浩如烟海的知识实行分科、分类进行研究与传播是人类的进步的一种体现。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科相互间呈现出交织状态,很难运用“百科全书”派的方式把事物分门别类。并且,学科门类分得过细,人们的认知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极易犯“瞎子摸象”的错误,不利于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而学科间人为分割的界线,往往会阻碍自身学科的发展。于是,如何改革目前学科分类过细,界线过明的现状,如何更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与把握,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显学以及热衷讨论的命题。

艺术设计学科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针对我国高校学科分类过细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在二十世纪的1999年颁布了新的高等院校学科目录,把艺术设计学科与建筑学科、工业设计学科一起定为文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艺术设计二级学科下面,又由若干个专业组成。国教部的举措有利于改变学科分类过细带来的弊端。但是,在二级学科下面,很快又滋生出新的过细的专业,如影视摄影、影视动画、动画编辑等。针对新一轮专业分类现象的出现,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综合设计系,其办学宗旨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倡跨学科研究;在培养人才目标方面,倡导培养综合性复合式人才;在教学课程改革方面,提倡采用通识教育与课题化教育。综合设计的办学基本思想是:通过综合设计的实践,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采用“通识”教育的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经过三年本科教学与一届研究生教学,办学效果良好,毕业设计受到好评,第一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综合设计专业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催生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与文化财富与享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日益严峻、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并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自然生态危机、地区与民族冲突、文化冲突、核威胁、人的物质异化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譬如,生态问题研究,就需要气象、地理、化学、土壤等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而人文学科问题研究更为复杂,需要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民俗学等等学科的合作。艺术文化学科是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综合设计专业的设立,可以认为是对当代跨学科研究趋势的一种积极的回应。

高等院校具有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建设人才,为了应对高度复杂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单向度地向社会提供某一学科与专业的毕业生已不合时宜,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快速的应变能力,视野开阔、善于学习与合作,具备探索的勇气与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以面对未来社会更高的人才要求。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其事物并非是按照人们主观产生的学科分类存在与运行的,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所有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都是紧紧围绕着如何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综合设计专业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综合设计专业是在没有任何参照系与借鉴物的情况下创设的,所有的教育改革方案也是在其专业成立之后提出与实施的。经历了一个设想、实践、思考、理论总结的过程,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尽管如此,国内几所知名高校却有着承办综合性学科的丰富经历。在50年代,当时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成立“绘画系”.在“绘画系”,学生不分油画、国画、版画,只要与绘画有关,都可以在教室里学,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分跨两种、多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融贯中西艺术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综合绘画与综合艺术专业办得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深厚的学院传统人文背景,另一方面,在专业成立之前,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各专业积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积聚了大量学贯中西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也有一批艺术家开始中西绘画结合,打破不同画种界线的实践。上述这一切,为创立综合绘画系奠定了坚实的不可代替的学术基础。那么,综合设计的创立,是否已经在学院内部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呢?我们知道,办好一所学院一个专业,最重要的要素与关键是师资人才具备。所谓大学,非大楼校舍,乃是师资的具备.其次是各种教育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工房等的建立。

当今的综合设计教育改革工作主要着重在课程的改革方面。在艺术设计教育界,目前已基本改变了满堂灌的单向的知识传授方法,教学的互动性得到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将前人的道路继续下去,在此基础上将综合设计教育改革秉承与发扬,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水平。

作者简介:陶新(1983—),女,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系。

第8篇

[关键词]创作 市场

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有一定创作潜能和学术研究及动手能力强的高端人才。因而,对美术学研究生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市场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成果商品化。

一.现状及问题

1.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目前,高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脱节, 研究生的学习理念、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国的美术学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已经意识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但其教学模式尚且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革新,并未深层次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

2.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缺乏市场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缺乏开拓创作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观念陈旧,创作手法单一,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研究生动手实践等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实习实践多流于形式。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课程设置上较为陈旧,很少进行调整,如此便会造成研究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在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或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只会降低教学质量,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因此,我认为应培养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市场开发意识和能力,即指研究要有市场意识,创作要受市场意识指导。

二.主要对策

1.建立学术研究、创作、市场开发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服务于美术学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要为创作和市场开发服务,市场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学术研究;创作是学术研究和市场开发的成果,同时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

第一,学术研究教育为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美术学研究生普遍存在文字功底较弱的问题,这是学生创作缺乏内涵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大高校要想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当代人文素质和审美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以充实的学术研究作为学生创作的保障,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由内而外焕发科研活力,促进学生创作的内涵的提升。

第二,艺术创作是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创作承载着研究生对艺术的追求,它将前期学术研究成果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是美术学研究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也为后续美术市场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高校应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注重配套体系的建立,在机制运行中完善课程目标的设置。

第三,美术市场开发是美术学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方向。美术学研究生创作出的作品并非孤芳自赏,美术学学术研究也不能是象牙塔式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学校内部交流,并不仅仅满足于美术展览。美术市场的开发注重艺术创作资源与艺术投资资源整合。高等院校要能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办学资源为基础,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扩展教学改革视野,加强办学能力建设,培养与市场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下,研究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实践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检查反馈、交流,适当评价研究生创作成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研究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2.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构建市场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让研究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产业开发、漆画教学、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加强学校与市场的沟通。学校可与艺术经销商制定相关协议,创建合理的美术市场运作方式,将研究生创作的作品直接输送到市场,学校还可与装饰公司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学校还可与各大宾馆、会馆取得联系,制定相关创作题材,将其与美术创作类课程设置相结合,由点及面地开展创作环节的教学计划。

3.抓住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市场开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一方面,美术学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应追踪视觉文化前沿,对社会进行认识与体验,不停地创造,不停地推陈出新,解决物质与生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的要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为目的。 另一方面,漆画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面向市场需求。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只有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创作能力和心态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

第一,在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的教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对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在培养中,创作中要转换观念,改变以自我为中心,要以人的需求为本,重视了解社会大众的爱好、审美习惯。根据研究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研究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研究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研究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

第二,在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一是要营造和谐轻松的创作环境,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众不同的创作要加以鼓励、认可。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室,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拓宽创作工作室,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表现力、创作力、鉴赏力会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更深。艺术各学科既有差别,也有相似点。可以从文学、历史、油画、国画、民间艺术中找寻出创作素材,得到启发。因此,漆画创作与研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姐妹艺术以及人文课程的设置。

4.适应培养研究生的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改革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的教学体系

目前美术学研究生学术层面比较偏窄,对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创作后劲不足,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抗风险能力也较低。因此,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灌输市场意识,可以让研究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方向有清晰的了解,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明确自己需要学什么:抗风险能力,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市场的需求发展有预测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5.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市场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课题的设置要以“挖掘研究生创作潜能”、“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将研究生的创作方向与市场需求统一,着重对研究生的创作理念和对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培养。其次,要真正确立起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尊重研究生的自主精神,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例如,在漆画创作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借鉴西方抽象艺术语言,取长补短,应用于漆画语言的革新上;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强化作品的民族寓意,增强创作内涵,使其作品脱颖而出,也为漆画在艺术领域内的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高校应加快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力度,培养出既有较高艺术素质,又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动向,能设身处地地为市场发展着想的专业创作人才,是该领域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鹏辉,关于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第9篇

关键词:写生课学生个性审美倾向创造性

谈到写生,我们并不陌生,它是美术学院进行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色彩或素描造型、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它起源于16世纪欧洲学院教学,在20世纪初由老一辈油画家从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引进我国学院教学。它是建立在科学严谨基础之上的系统训练。建国以后,我国的美术学院教育引进前苏联教学体制,在写生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写实技法训练,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从而奠定了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基础。在引进西方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广泛吸收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形态丰富、具有东方特色的美术面貌。

今天,几乎所有美术学院仍然采用写生课教学这种方式。从静物、肖像、人体、风景写生,解决造型方面的所有问题,如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色彩等,而且这种方式将一直延续下去。各大美术学院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写生教学体系。当下,美术专业学生大量扩招,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欠缺,教与学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个体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同时也没有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被动地学习形成知识的无效化,老师所传授的并非学生真正需要的,也不是学生主动要接受、探索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开篇就对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和埃及人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比较研究,暗示学院写生教学方式的弊端,埃及人并非采用这种方式,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

怎样才能在保证学生在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写生课教学的多种方式再结合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马克斯·J.弗里德兰德在《论艺术与鉴赏》一书中说:“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别的科学,但心理学却总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充分认识写生课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内在联系,对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特征

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涉及个人先天的心理特征,又与后天的社会环境有关,尊重个性的倾向性意味着把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因素,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升华,甚至可以把某些潜意识的因素也整合到更为自觉、更为稳定的理性活动中。教育家赫德认为“创造性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由此可见,个性同人创造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审美倾向就是人在审美中选择对象的差异和审美感受的区别、矛盾乃至对立,它包括选择审美对象和美感倾向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含义。审美是一种自由的同时又有一定限制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无条件地,同时、同质、同量地进入人的审美领域,而是有着客观的制约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当代大学生由于时代、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他们所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比如生存方式、审美习惯、审美能力等,他们认识、选择把握的审美对象也不尽相同。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怀着习惯、求同、探究心理或求异心理,选择他感兴趣的某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在大脑中形成各异的兴奋中心,激发创造性灵感。

美感的差异性引发学生审美不同的倾向,不同的人或审美对象可产生不同的或对立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倾向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差异的普遍性,但它并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的审美选择的相似性和美感的共同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审美倾向的表现和根源,对比认识学生审美能动性、多样性、变易性,对于创造多样的美和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写生方式的意义

在美术专业写生基础教学中,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审美倾向,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写生是进行基础训练最直接的方式,它造就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如:印象派的画家就是通过写生方式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象,他们一改18世纪以前宗教历史画的传统题材,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艺术家柯罗等人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的传统,主张艺术家走向大自然,认为艺术的核心就是揭示大自然无穷的光色变化,在作品中减弱轮廓线,运用纯色,追求色调的高明度。莫奈是最突出的代表,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使色彩作最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感受到了作画时的愉悦,大自然也给了他不尽的灵感。通过写生,莫奈创作了数十幅不同时候光线下的《鲁昂大教堂》《干草垛》和数百幅《睡莲》。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大自然,而是在每一次的写生中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后印象派的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主张以静物写生研究画面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视觉语言的单纯化实验和直观性表达,而是进入自然物象精神感悟的本真和生命体察的内蕴,强调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自我性,内在性和结构性”,表现更为主动的精神意念和创作意识。由此可见,在写生的探索中,对象给予艺术家灵感的启示和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容忽视的。19世纪古典艺术大师安格尔说:“要不断临摹自然,学会认真观察自然物的能力,这绝不仅仅是模仿他们,这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观察力。”在这里,安格尔所强调的临摹就是写生,向自然写生,向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巨匠的雕塑作品写生,吸取他们已吸取的养料,继而去创新。

写生课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审美特征

针对高校美术专业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笔者在人体油画写生课之前,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人体油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艺术特征。比如在讲解通过画面的分割而实现的构图过程中,笔者通过所收集的百余幅人体构图速写,分析构图形式美的规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等,画面上聚与散、曲与直的对比关系,主体形象同背景形象之间的谐调关系,主体和画面边缘的呼应等。构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给观者和谐的视觉感受。有些艺术家在画面中捕捉完整的形体,衬之以少量的背景;有些仅仅选取对象最精彩的一个局部充满整个画面,给人别出心裁的感受。比如莫迪尼阿尼、杨飞云的人体艺术。

在画面色调的处理中,笔者引导学生要主动控制画面的调子。在此,笔者有意识地统一了画面对象、背景的调子,并和模特儿的气质、神态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回避以前固定的用色观念,大胆地采用自己很少用过的色彩和色调。当代艺术家靳尚谊、胡建成、祈东旺、何多苓等,每位画家的作品都会传达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以前的色彩写生最易出现的问题是画面花、燥、乱,色调极其不统一。克服的办法是根据画面需要和自己的感受选择性地使用临近色彩,通过有限的色彩种类捕捉色调统一而丰富的画面色彩。如果画面是冷色调子,就应选择倾向冷的临近色彩,再辅之以少许的暖色,以白色和黑色加以调和。当代很多画家也采用这种方式,形成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画面色调。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能适合所有学生。有的学生喜欢对比强烈鲜明的色调,有些喜欢统一柔和的色调,有些则居于这两者之间,这是同学生的个性审美相呼应的,或内向、或开朗、或活泼等等。这就避免了我们以前教学中教师先入为主的方式,以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限制了学生审美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主观处理画面能力的提高。

在素描教学的写生课中,强调造型能力的训练是主要目标,但并非局限于明暗、体积、空间、质感等因素,而是画面的结构造型。靳尚谊在《艺术院校素描教学改革》一文中说:“我们的基础教学或者说素描教学,要主动地研究形式规律,研究对象的点、线、面这些因素。但是不脱离写生的手段,离开写生手段去研究形式因素是研究不进去的。”从形式中更能发挥学生主观的、个性的艺术追求。此外还可以从工具、材料、媒介方面积极拓展,主动地表现个体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审美倾向的创新品质。

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正在着力提高本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扩大招生的现状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美术专业要以写生课教学为契机,改变固有观念。一是要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的同时,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具备独特个性审美倾向。今后,当我们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时,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坚实的专业功底,而且闪烁着具有个性审美倾向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术研究》,美术研究杂志社,北京,1998年第4期

[2]《艺术与幻觉》,冈布里奇著,工人出版社,北京,1988年8月

[3]《文艺美学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多维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法】G424.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行业新媒体的出现,对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得以全球化,使合作和竞争的级别也迅速升级,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将是创新人才。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服务社会塑造品牌的行当,更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培养设计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专业设计人才为首要目标,以此来解决当前一方面学生难就业,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高端人才的尴尬局面,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找出一条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之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建立创造性的专业内容体系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综观当今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大体存在以下矛盾:

1、单一的知识结构和复合性人才需求的矛盾。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广告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学、印刷技术、电脑制作等内容,而现在很多学校在院系体系的划分上却刻意、人为地分离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在某一知识结构上学得很精,但知识体系却很难达到一定的广度。这一差距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增强学科之间联系,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考虑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增大相关专业体系,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能力,实行交叉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渠道。

2、基础课程辅导方向与专业课程发展的矛盾。许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区分,而是大一统地安排不同专业上同样的基础课程,包括在课程名称、课时分布以及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都是脱离专业方向孤立地去看待基础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纯油画或国画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面临对构图的把握、光线的运用以及创意素描的创造性等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后面专业创意能力的培养效果。没有基础造型课程授课理念的转变和授课内容的相应改变,没有手绘创作能力打下的良好基础,基础课程将会和专业课程发生严重的脱节。课程名称要改变:如素描可以改为设计素描,彩画改为设计色彩等;课时要进行调整:如设计素描要包括基础素描和创意素描部分;专业授课老师理念要转变:要求在基础专业课程和外出风景写生等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上转变培养方向;除此之外,还可以强化图形创意等思维转型课程的力度,建立创造性的专业内容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实现对创意人才的起点培养目标。

3、强调电脑操作和忽略创意思维培养的矛盾。对于广告行业而言,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教师对于技术的强调与重视,容易使学生失去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重复模仿和抄袭的过程中反复,设计思维难以超脱。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在电脑设计课程的前面加入创意策划、手绘效果和虚拟客户辩论与学生互评的环节,使学生明白电脑只是一个实现作者想法的机器而已,没有好的创意思维,电脑对于我们将一无是处。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溶入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方式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一本教材书从头用到尾的状况导致了“死读书”和“读死书”恶性循环。学生上课积极性提不上来,注意力不集中,想法被压制,学生缺乏创作热情。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推动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方式转变。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或者偶尔以学生为主角,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最大潜力,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确定分工、给小组起名到选题、制作体现小组创意的PPT,再到由组长担任创意总监一职代表小组向虚拟客户进行讲解,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分工,他们学会了与人沟通、团结和在众人面前自如地演讲等,学生的潜力一次次地得到激发,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课题和作业的布置上紧密联系实际,这同样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可以与企业或公司挂钩,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做进行整套VI设计,由公司老总到课堂上为同学们现场提出要求,并在创作过程中随时进行参与,最后评出获奖作品并给出相应的报酬。教师课堂的巧妙安排可以使学生从课堂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到校外,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意能力的终极培养目标。

同时,课堂教学中布置的学生作业也可以与专业竞赛挂钩,让学生走出课堂的局限,与同类高校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竞争,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也就形成了。

三、深化实践技能课,创建课外艺术设计实训基地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必须加大专业教育改革,为社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对于设计类专业,在不断发展中的已经形成新的模式,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认识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优质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无论是感官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活跃和敏感,尤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关注度都要比其他专业学生高。所以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喜欢自由。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学习中更偏爱实践类专业课程,对于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通过实践课程能够更好的表现出学生自已的优势和特点,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学术钻研精神。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点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分析,其主要由三方面的特点,首先这一专业具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在学习中会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有规范制图方面的知识,尺度化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等。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别,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术和设计水平,还需要具备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综合几方面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并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根据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创意新颖、准确,表达清晰等。最后艺术设计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只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是由工艺美术演变而来,艺术设计专业的成立能够更加直接的反应出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特点,其中既蕴含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同时也包含现代设计的内涵。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包含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装潢设计以及动漫设计等多方面专业划分,在这些专业中,绘画基础教学是学习的基础。绘画基础教学又分为素描、色彩等几个方面,基础绘画教学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在表现上更加注重调色和具象。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绘画教学模式为主,比如说仿苏模式,在绘画基础教学始终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重模仿轻创意的现象,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当前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实际训练方法比较单一,并且与当前专业教学存在严重偏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造型的基本功上,没有将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绘画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其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画家培养和设计师培养,这就是纯艺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高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在学生进入校园以后大部分学生对绘画基础课程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教学前所学习的内容几乎一样,单纯的将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归为一类,因此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失去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绘画基础教学中过于重视绘画技巧教学,教师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科学的将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导致绘画基础课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训练目标,高职院校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创作设计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并且还有教师认为电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绘画造型设计的主要手段,可以适当对绘画基础教学进行削减。这一认识存在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会产生一定绘画造型问题,严重影响学生以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问题主要是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其次是绘画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性单一,教学价值不高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后期专业技术的应用,所以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和人才定位相联系。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目的始终沿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基础课程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因素。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单一性,削弱了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无法发挥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职业教学的需求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积累知识基础和前提,教学内容的质量影响学生后期对技术的应用。当前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并无二致,基本以简单素描和传统景物绘画为主,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修养,但是并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W生的发展。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而无法满足设计行业对人才需求。

(三)教学形式存在滞后性

当前高职院校绘画基础教学中存在滞后性,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以铅笔手绘为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电脑绘画教学软件,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和绘画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培训学校在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落后,没有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成长。教学形式的滞后性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四)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际运用,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比较少,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职院校教学不仅是育人还有对人才技术的培养,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学特点,因此导致实践教学课程不断缩短。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降低了教学的实用价值,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背离,缺乏对技术的应用培养,无法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要求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的传统性,传统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但是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不利于专业的发展,所以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必然选择。其次从学科建设角度进行教材编写,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过于注重专业性,从而束缚专业的开展和教学的进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教材编写,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是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所以必须深入到教学的本质中,抓住教材的实用性,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满足职业教育理念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专业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绘画基础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技术充分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计,加深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景物描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元素作为绘画参考物,从而强化教学的实用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以纸和笔作为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利于教学和专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改革进程中,加强对教学手段的创新,综合利用新型科技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手段改革措施其一,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在以技术为主的今天,纸笔教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依靠纸笔进行教学,所以必须注重社会发展需求,有计划的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其二,运用现代化的绘画软件进行教学,科技时代,各个行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定的软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加入基本的工程应用软甲进行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必须加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绘画基础课程对专业的影响以及作用。

(四)教学保障的改革

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合作,在教学中综合融入产业发展、学校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内容,实现综合化教学。教学保障改革可以在教学中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市场的了解,将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与教学相挂钩,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中对绘画能力的要求,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的企业这一场地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在高职院校中最为紧缺的就是实践教学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实现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学价值合实用意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骨干专家进入到课堂之中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的讲述企业内部的文化和当前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对专业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为以后的发展做好的准备。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渠道,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

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立足于学科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美以及捕捉美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创新。所以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一定重视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立足于学科特点进行改革要求脚踏实地,切实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形象思维,拓宽学生的艺术创作思路。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是主要目标。在进行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体现教学的人性化。教师不仅加强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而且在教学中制定适合的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并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绘画基础课程的知识容量。

(三)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原则

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习,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了解企业需求,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设计产业层出不穷,体现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设计能力,通过良好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开阔性思维。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对整个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切实解这些问题,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晨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02):117-119.

[2]月君.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教学改革摭议[J].艺术教育,2016(03):223-224.

[3]徐芬.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OL].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01).

第12篇

关键词 临摹 设计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高校中美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临摹,在“国、油、版、雕”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应用手法,但在设计专业中,却实施得唯唯诺诺。很多老师认为设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临摹会让学生失去自我,失去个性,甚至是滋生学生的惰性,从而失去创作的激情与能力。于是,设计专业通常将“鼓励创作”变为“要求创作”,并以“有没有创意”为重要的考查标准,迫使学生们在首轮接触字体设计、广告设计、封面设计等专业课程时,就需要绞尽脑汁地进行“创作”,而最终做出的作品,自然会与专业水准相差甚远。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初涉设计的学生来说,其创作的作品尚且谈不上特殊的艺术表现,就连最基本的元素构成、意图表达都不能做到完善,在这个阶段教学中,比“创意”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作品的完整性与完善度,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了解一幅海报、一张封面都存在哪些要素,如何分布,以及如何将创作意图归纳为视觉元素进行展现等,这些技能均会在临摹中得到训练,况且,“学生有必要在起步时先学会抛弃自我,以前人优秀艺术经验为借鉴,逐步培养具备艺术感知的自我意识”。①如果我们能对临摹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并给予正确的运用,会发现此种方法不仅会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2 临摹的意义及作用

2007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请默画出可口可乐的英文标志。看似简单的一道题却难倒了许多考生,可口可乐的标志可以说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图案了,我们成百上千次地与它交集,但若突然让你凭借“熟悉”的记忆默画出来,那些线条的粗细、波动与穿插竟会变得如此的陌生与模糊。本题所要考查的目标很明确:考生对经典案例的观察及细节处理的掌握程度。然而考生的“熟悉又陌生感”,则从反面证实了,紧靠“看”,是无法将技艺掌握实在的。这就需要“临摹”这一传统训练手段来补充。

临摹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临摹之前,学生通常要非常专注地将摹本仔细观察几遍,以分析摹本的构成方式,规划临摹步骤,从而更好地领悟设计语言,体会设计作品中的形式美。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已经实现了学生心中的“默临”,它可以记忆更多的摹本信息,这种程度的观察要远比单纯的“看”要深入得多。

临摹可以提高学生对细节的处理技巧。通过临摹,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设计各个元素间的构成方式,学习用设计的视角组织语言,同时对一系列的细节处理,如颜色、过渡、质感、穿插、排版等问题有直观且深刻的认识,化繁复为简洁,变深奥为直观,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技巧处理基础。

临摹还可以提升学生统筹材料的能力。正如贡布里希在《心理学和风格之谜》这篇论文中所阐述的:“我们开始时从眼前景物中看不出什么东西,只有等到用早已掌握或早已寻求过的标准去看这景物时,才能看出些名堂来。”面对同样的素材,不同的设计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材料的组织、统筹,作品呈现出的水平差异甚远。除了偶然间的“灵光一现”、“神来之笔”,更多的时候,只有我们曾经“运用过”,才能在再次面对同样局面时迅速地反射出“如何用”。这体现了一种设计思维和对材料的敏感度,通过临摹好的作品,会使学生统筹材料的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因此,对一个作品,从见到,到熟悉,到掌握,再到灵活运用,要经历多个认知级别,正如韦编三绝,对摹本临摹得越深入,越烂熟于心,运用时才会越灵活,越得心应手,这将直接制约着学生在创作时的思维维度和执行力。

3 临摹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3.1 明确临摹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在临摹时常出现的问题便是照猫画虎,对对象研究不够。这就说明学生在临摹之前没有在思想上对临摹本质做出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设计专业的临摹,应当把学习作品的“构成”作为中心任务,研究设计师是如何将背景、图像、文字进行统筹,营造出统一的画面氛围,并创造出有力的视觉冲击的。此外,还应将摹本中包含的操作技法作为突破重点,仔细揣摩图像的处理方式,包括色调、透明度、投影、穿插、变形等细节,提高电脑操作水平,培养对素材处理的细腻与敏感。只有明确了临摹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2 有目的地选择摹本,并了解摹本的基本信息

在选择摹本时,首先要选择优秀的高层次的作品。可以是名师之作,也可以是一个时代,一种风格的代表作,或是权威赛事的获奖作品,总之,摹本需具备优秀的品质,才能有被临摹的价值。其次,要选择可实现的作品。有些作品虽然品质优良,但它可能是经过繁复的前期准备的,如手工编织、3D建模、特殊技法下的摄影等,然后再翻拍为平面图像,这些效果用初级的软件技能难以实现,则不适于被列入摹本范畴。学生在选择时,应对其技法进行粗略的判断,适度选择。再次,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作品。针对性是指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想要达到的个别目的,比如想要学习一种恬淡宁静的风格,则可以选择原研哉大师的作品,想要打造一种自由活力的视觉效果,则可以选择美式涂鸦或拼贴插画类的自由风格作品等。

因为学生受到专业视野与素养的局限,教师应在摹本选择时给予充分的帮助,了解学生的需求,推荐适合的作品,并且应在临摹之前,对摹本的年代、风格、作者、创作背景、设计手法进行充分的解读与分析,加强学生对摹本的理解,启发他们的思维。

3.3 带着问题,有重点地进行临摹

临摹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对临,即复制性临摹,追求与摹本的相似度,这种方式适于训练图像的处理技巧,提升作品细腻度;也可以意临,即融汇了自己的理解与目的的临摹,可以临其局部、细节,也可单临色调、构图,比如有的同学用色不够大胆,作品总是以单调的灰色进行处理,那么在临摹时就应选择色彩丰富而艳丽的摹本,仔细体会摹本中的色彩感觉,对其中感兴趣的色彩搭配可以进行强化记忆,如果对色彩的认知能达到“心中有数”的话,对于今后创作活动中的大胆尝试非常有益。总之,要确立研究重点,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临摹,才能立竿见影,卓有成效。

学生在初步接触设计专业的阶段,既要思考创意,又要搜集素材,还要解决设计中各种复杂的构成关系,实属不易。在短期授课中,教学难度大,效果也欠佳。因此,让学生从临摹入手,暂时避免对创意和素材的过度追求,更直接地进入对技能和设计审美的学习,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思路。

注释

① 丁海涵 蔡可群.油画临摹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01(8).

参考文献

[1] 冯柳.如何看待高校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临摹与创作.新西部,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