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误区论文

心理误区论文

时间:2022-03-30 18:0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误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误区论文

第1篇

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的误区”。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形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原因,试图引起同行的重视,以期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

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往往放任自流,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嗜趣。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迁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很不成熟,看语文作品,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偏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就以为古诗词以外别无书读;热衷钻研文言散文作品的学生,对现代文一类的东西往往觉得不屑一顾;港台及内地的某一类文章读多了,部分学生就认为文章不绮丽,不柔情,不浪漫就不够味。我们曾抽查过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发现了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的多是些古典诗词,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尽是些绮丽柔情的支言片语,还有一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取的大多是些险僻的词句。学生如此进行课外阅读,仅在课堂测试里边,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来。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一些类似的反映:对文言语段的阅读感觉还可以,对现代文语段的阅读却没有把握;写起记叙文来还比较顺手,写起议论文来却无所适从,如此等等。针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我们曾借用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对1996届高三毕业班的部分学生进行过模拟测试和抽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文言语段阅读(第二大题)平均得分率在65%左右,而现代文语段阅读(第四大题)平均得分率只在53%左右。这一结果与上述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作文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记叙文(32小题小作文)的得分率也明显高于议论文(33小题大作文)。

以上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全面的,而制约这种能力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因学生阅读“偏食”而形成“误区”,有所偏废,导致“受力不均”,终至无所“增益”。

二、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

“涉奇猎异”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尤其是中学生,阅历浅,求知欲旺盛,“涉奇心理”更加突出。具体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顾。比如读长篇小说,一些学生一般只追求离奇的情节;读报纸杂志,总是对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

我们曾作过这类实验调查,暑假前,布置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红楼梦》,学生返校后我们拟出六个小问题要求学生回答:①有人说,袭人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②贾宝玉吟诗、题对、制艺(应试作文)三项,他最擅长哪一项?最讨厌哪一项?③宝钗身上有缺点吗?若有,试举两例说明。④贾蓉与“红楼二尤”是否是亲姨甥关系?⑤晚唐的李商隐以抒情诗而盛名,多情的林黛玉对李诗持何态度?⑥“木石前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果显示,前面三个较重要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后面的三个问题,反而有多数学生答得上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后面三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小说情节有一定的“奇”味在里面,比如“红楼二尤”的情节,“黛玉论诗”的情节,“木石前缘”的“神话”情节,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片段。因而比较关注,而对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情节内容以及鲜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反而忽视了。所以,学生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读了《红楼梦》,仍然还是懵懵懂懂。

我们还在学校图书馆进行过一次“热点图书”调查,发现同样是1995年的新杂志,《知音》、《少男少女》、《爱情·婚姻·家庭》等杂志很抢手,而于语文学习有直接帮助的《散文》、《散文百家》、《杂文》等杂志,学生反而较冷淡。这一状况同样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盲目的涉奇猎异,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而被五花八门的奇闻异事所吸引。

三、因“求速”而形成“阅读误区

“求速”,是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以期“学以致用”、“现趸现卖”的一种表现。有些学生反映,他们为了提高作文水平,“中学生写作范文”一类的文章也读了不少,可是写起作文来,眼前还是一片茫然。我们甚至发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考试中,有些学生竟将所谓的“范文”照搬或“移植”。这类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种“贪便求速”的心理,试图取那些“优秀作文”的“现成之长”来填补自己的“眼前之短”。于是就有一些学生竟像清朝的童生读“八股文”一样,捧着《中学生一流作文荟萃》之类的书籍如获至宝,不管是与不是,硬是横念倒背,朝夕揣摩,而对其他优秀作品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步入这一阅读误区的学生,写起记叙文来就只见“故事”而不见“人物”。写起议论文来几乎每篇都只是填充一些司空见惯的例证。古人说,欲速则不达。部分学生通过背几段“妙文佳句”,或者眼光只盯在一些“同龄人”的“佳作”上,来模仿套用程式,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作文越写越别扭,越写越空洞。比如今年湖北省考生高考作文,在谈“人无完人”的问题时,许多考生仅能列举秦始皇等的功过是非来作论据材料,而那些典型、新颖、独到的论据材料在考生的试卷里几乎很少发现;在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问题时,有些学生甚至“强拉”张海迪、居里夫人来佐证。

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论文选题、收集资料、设计提纲、选择案例、逻辑论证及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科学、综合、系统的工作。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通过确定选题,能够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也决定着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到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误区

(一)缺乏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是学生是否通过答辩的关键,但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是将一些已有定论的论题进行翻新,根本没有进行理论创新,毕业沦为依然是传达一些已经存在的结论性意见。这样的选题缺乏创新性,根本没有学术价值,丧失了毕业论文创作的意义[1]。

(二)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是不能围绕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而是将论文难易作为考虑的重点,这样会造成学生以侥幸心理“打球”,或者是直接偏离本专业。

(三)选题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单一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增加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度。研究过于宏观的选题对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宏观选题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容易凑数字,这样大大降低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很多通过答辩的。部门学生不懂理论创新,一味的照搬参考文献的选题及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论文选题及指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由于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论文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除了招聘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指导工作[2]。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对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兼职教师尽快投入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学校也可以聘请博物馆、图画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论文选题讲座,为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二)选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毕业论文最关键的就是选题,选题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随便选择一个题目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学生一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检索,然后确定最终的题目。要建立在对某一项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与兴趣进行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向指导教师请教自己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论文的初步构思。需要注意的是论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这样显著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缩短论文完成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选题的直接认识,使得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阅读,从而发现信息的独特性,再根据自身思维的特点进行写作方向的寻找,进而确定论题,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指导教师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会显著降低论文的指导效果,学校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向学生进行选题的提供,将自己在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数量增多的学生,选题要准确,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家席.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51-154.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误区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加强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并指出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探索。[1]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仅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益处,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合作、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评价已不容忽视。

一、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环境,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主体不只有学生,还应有教师、家长和专家等;教学要注重情境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自然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很多种能力并且相对独立,每个人的各种能力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他们的表现形式都不同,还认为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我们要重视人的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知,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多元化的,要注重每个人的差异及发展。

二、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2],要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仇大成和杨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运用策略》一文中提到:“要善用赏识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学生评价,促进共同发展;巧用自主评价,培养倒新意识;采用综合评价,提高信息素养。”[3]

查德清认为,教学评价应具备督促、教学、强化、激励等作用。通过制定规范化的制度发挥督促作用;通过开展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发挥教学作用;通过课上课下的测评练习发挥强化作用;通过家校合作发挥激励作用。此外,还应建立档案袋,全面客观的评价。[4]

经过对文献的整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为学生制定任务、目标和标准,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学习。2.发展性,要为学生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地诊断。3.多元性,强调多主体、多角度评价,注重学生评价。4.全面性,不仅仅看中结果,还要注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5.定量与定性结合,即将可测量的分数与不可测量日常心理、思维等方面的评价结合到一起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为:第一分析评价主体,即对学生之前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应用情况进行了解,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要确立评价目标,指定评价标准,简洁明了,有针对性,重视个人差异。第三围绕评价目标设置评价任务及任务情境,注意真实性及任务难度。第四确定评价方式,既要能能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也要方便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第五学生实施评价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第六收集和判断评价数据,要注意个体差异,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的进行判断。第七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学习成果,检查评价结果。第八教师和学生均要反思评价,做出反馈。

三、误区及建议

(一)误区

1.评价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只按照评价的标准和过程走一遍流程,没有做到反馈指导。

2.教师设计的评价内容过于详细复杂,没有针对性。

3.评价标准过于统一,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的课程和学生的差异性设定标准。

4.评价目标过于量化。设计评价指标时,忽视学生的情感、思维等不便被量化的方面;因过于注重量化的评价结果使学生不计方法只求成绩;量化评价操作起来显得机械;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5]

5.评价结果往往都是评价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评价,客体大部分处在被动状态。

6.过分夸大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忽视了其他评价主体。

7.滥用激励性的评价或对错误不给予批评而是保持中立态度,甚至有些时候不符合当时的内容或情境。

8.误认为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即时性评价虽然可以快速判断问题的对错与否,但有时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

(二)建议

学校要重视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度。评价的内容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简明扼要、易操作。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情景、时段和对象有差别地合理运用相对标准、绝对标准以及自我标准进行评价,必要时可结合使用。[7]在教学评价时注意负面影响,考虑到情感等因素的效应,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效结合。评价过程应该是相互的、多向的,可以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适时反馈,保证评价的公正客观性。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表扬,不能过多或过于频繁,对于错误的地方要指出问题,必要的时候要给予严肃的批评。适当进行延时性评价,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或让学生听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都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平平.表现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钟晓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法的尝试――Word模块教学后记[J].现代教育技术,2008,(4):75-77

[3]仇大成.杨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运用策略[J].教与学,2013,(3):67-69

[4]查德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4):42-43

[5]蒋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实践究[硕士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第4篇

    [论文摘要]声乐技能学习是声乐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存在于技能学习中若干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得出:排除本能发声意识对歌唱技术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声乐演唱技能。

    学习声乐的学生大都懂得获得好的声音技术离不开歌唱器官的协调合作 ,但在具体实施发声练习或演唱作品时,总会出现声音虚弱无力,气息用不上,共鸣腔打不开,咬字吐字不清等现象,尤其以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为多。究其原因,还是对歌唱发声的技术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文章即针对声乐技能学习中在用声、呼吸、共鸣、语言等方面出现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用声的误区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二、关于呼吸的误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三、关于共鸣的误区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第二种误区是:过分强调头腔共鸣,造成声音听觉上的“假、大、空”现象,却误认为是产生了共鸣。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声门闭合无力,气息泄漏,声音沉闷、空洞,失去了良好共鸣所应具备的音色。

    另外,也有学生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产生了胸腔共鸣。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很有力度,实则是喉和胸部压力过大,用了纯粹的“力”,而不是“气”,没有体会到共鸣产生时胸、肺部的松弛和气息的流动。

    上述几种理解上的误区说明,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基音作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泛音,也就不会产生各阶段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务必要考虑共鸣产生的基础和它的整体性,任何强调局部共鸣的要求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四、关于语言的误区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把发声和语言协调的运用以达到自如地歌唱,乃是诸多声乐学习者苦恼的问题。

    这里存在着自然的语言动作与歌唱的发声动作之间理解与运用上的误区。语言动作涉及我们常说的五音(唇、齿、舌、牙、喉)、四呼(开、齐、撮、合)。歌唱发声动作主要指喉、咽部的正确打开,声门和呼吸的协调运用。文章前面分析过喉、咽打开状态的要领是喉头下降至深呼吸完成时的位置,而这个下降动作的完成能够带动喉部多种肌肉组织参与运动,舌骨下肌群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完成两种动作参与最多的部位就是“口腔和咽、喉的交界点舌体”。发声动作符合歌唱的要求,语言动作还处于自然意识状态,就必定造成发声性能的破坏。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喉、咽部状态的稳定是无庸质疑的,那么语言动作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发声动作的稳定呢?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舌体在歌唱发声时始终处于放松状态,不能随母音、音高、音量的变化而僵硬或紧缩。

    (二)辅音的发出应在喉咽稳定打开后迅速完成,听觉上如同时进行的一样,要点是辅音的除阻不影响喉咽状态的稳定。

    (三)相关的部位发生作用时,“只用最必要的力量,排除任何支援性的和连带性的紧张”。

    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字音的音韵、声调,才能真正做到歌唱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字正腔圆。

    通过对以上存在的几种问题的误区分析可以看出,生活中发声动作、呼吸动作、语言动作等的本能习惯是产生诸种歌唱认识误区的直接原因。在声乐技能学习中,只有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排除讲话习惯带给我们的影响,声乐演唱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子正编着,《声乐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作用

一、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趣。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而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二、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者。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研究活动。

3、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组织者。研究性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活动的资源也是多渠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需要多方面搜集活动资源,这种活动可以是: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这些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进行预先的资源特点方面的介绍。以防止因组织不当而浪费时间,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三、指导者的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

第6篇

关键词:数学;笔记;学习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某某名牌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前将自己在高中阶段的各门功课的学习笔记摆摊或在网上出售,不仅“生意兴隆”,而且价格不菲。有人认为,这些笔记是由一些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学习方法优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总结、提炼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效果检测了这些笔记值得花钱去买。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我认为这些笔记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主要是针对做笔记的本人而言,其他人可以拿来作参考,但不能迷信依靠这些名牌大学生的笔记就一定能学好数学;其次,广大高中生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必须学会自己去做好数学笔记。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从教师的教学目标到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这些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对待笔记要更新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应该重新定位做好笔记的意义,做创新笔记。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向我咨询,为什么自己上课时能听懂,课下也大量做题,平时感觉还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会出问题。其实,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笔记没做好。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和对新课改的认识,谈谈做数学笔记的作用、误区和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

一、做好数学笔记的意义

1.从认知规律角度来看,做笔记可以增强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更富有效率。课堂上学生在动脑的同时积极动手――做笔记,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另外,课堂上,老师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很多内容都是只讲一遍,学生听课时,虽然当时听得懂,但部分知识点留下的记忆是短暂的,时间一久,等到要用相应知识时,就会出现记忆的空白。按照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遗忘曲线的规律,学生必须按时复习。如何复习呢?很多学生一到考试前复习,就不知该干什么,部分学生总是再找很多题目来做,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笔记在这个时候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2.从学习方法角度来看,做笔记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可以发现学习中的许多漏洞和毛病。老师要求学生课堂上必须做笔记,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上走神,通过动手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学生通过整理笔记可以提高解题的规范性,通过对易错题、典型题的积累,可以有效提高解题技能;学生在做笔记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3.从知识体系构建角度来看,好的笔记就像整个数学知识的骨架

笔记可以将庞大、繁杂的知识串接起来,并可以具体扩充新知识、补充教材的不足。让有关知识、规律的掌握变得更为容易、更为系统。学生在复习数学的时候,可以脉络清晰地照顾到知识的每个层面和角落,不易留下空白,在解题遇到困难时,可以轻松地检索到相应的知识内容。

总之,通过做笔记,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选择、重组、提取、构建知识结构,学会自我评价和调整,优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做数学笔记的常见误区

1.笔记做成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怕遗漏老师所讲的内容,只顾埋头疾笔,一堂课下来,笔记倒是写了好几页,却忽略了老师在知识的引入、展开、细节的分析、总结等讲解过程,事与愿违。而课后却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笔记,因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应处理好做笔记和听课的关系。课堂上,以听课为主,该思考时思考,该练习时练习。在笔记本上可以将老师讲的知识框架先记下来,比如,讲到概念、公式时,可以先记下标题;列举例题时,可以先抄下题目和最终的答案,在笔记本上给有相应的留白,课后花时间再去补充相应的内容。这个过程不仅能做好笔记,还可以作为一次复习,一举两得。

2.笔记形式单一

经平日的检查,我发现许多学生的笔记过于形式化。只是将每节课中老师讲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从知识点的讲解,到典型例题的分析,再到课堂总结,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笔记中缺乏自己的整理、分析、总结,笔记的形式缺乏新意。其实,好的笔记中应该有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再处理过程。如,知识的结构体系的再次整理,对解题思路方法的见解和创新,文字语言的重新组织等等。总之,笔记应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实际的体会、心得的展现。

3.笔记的利用率低

有些学生做完笔记后就扔在一边,以后的学习中基本不会用到笔记,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个别学生的笔记内容不全面、结构杂乱、本身价值不大的原因外,主要还是许多学生有只要做题就可以学好数学的心理作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做题固然重要,但不能一味地去做题,缺乏对题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比如,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探究式学习方法,对“易错题”的分析,对“最优解”的掌握的反思型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笔记中独自整理相应的类别,长期坚持下去,从而达到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系统性。让笔记成为学生复习数学的第一手资料,让笔记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激发点,充分展现笔记的特点和优势。

三、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去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那笔记到底该怎样做呢?其实,数学笔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完成,即课堂笔记和课后笔记。

1.课堂笔记的做法

(1)提纲式笔记。让学生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列成提纲,要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记下课堂上的疑点、方法、总结。课后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去解决,去填充。

(2)以课本为载体的笔记。让学生对课本上一些重要的文字、图表作标记,旁边附上必要的说明,并与笔记本上的知识作相互的提醒,做到课本上的笔记和笔记本上的笔记相互参照,相互统一。比如,学生可以在课本上一些重要的地方打上着重符号,需要进一步详细分析补充的内容,可以做在笔记本上,标上“参考笔记第X页”,而在笔记本上需要引用长篇的摘录时可以直接利用课本,标上“参考课本第X页”等形式。这种课本笔记不仅能提高做笔记的效率,还能充分利用课本的知识讲解特点和脉络结构,不至于脱离课本。

2.课后笔记的做法

课后笔记是课堂笔记的再加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再延续。应该提倡笔记形式的多样性、创新性,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日记型。将当天所做的课堂笔记进行及时的整理,主要包括把课堂上没有记下的内容补充完整,对课堂上留下的疑问进行思考并解决,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和创新,对总结性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对当天课程内容掌握的整体感觉和体会等等。这是课后笔记的主要形式。

(2)周记型。这属于阶段总结性的笔记,学生可以每周或每节内容学完以后,做一个回顾。首先可以总结本周或这段时间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难点在哪里。比如,在学完立体几何中距离的相关内容后,自己可以总结出许多距离问题,都可以用向量来解决,而且都要去求法向量,用到的公式都是统一的。点面距、线面距、面面距存在内在联系,重点要掌握的就是点面距。以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其次总结自己的掌握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要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以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评价自己,调控自己,进一步激励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反馈,去寻找在教学中的不足,想办法去弥补,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论文型。可能有人认为高中生写不出什么有质量的数学论文,其实,这里所提的“论文”不是专业学术论文,高中生能写的论文可以是学生通过对自己数学知识经验带有感彩的回味、反刍,或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和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可能部分学生刚开始写时有些困难,这需要数学老师首先给学生指引方向,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它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数学的理解与看法,对数学老师的真情倾诉。也可以是反思学习中的某些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还可以是分析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探寻解决办法。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论文”给予有针对性、鼓励性的评语,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增强对课本知识理解、提高数学表述能力的同时,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能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数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和阵地。

总之,指导学生以良好的习惯做好数学笔记,利用好数学笔记,不仅可以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学好数学,而且有利于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做好笔记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广大师生应该意识到做好数学笔记的重要意义,让数学笔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铮.心理学教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08.

第7篇

关 键 词:音乐课改 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实际 误区

多元智能理论被介绍到我国后,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已产生一定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强调教育应促进八种智能的全面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音乐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并已成为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于是,关于借鉴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音乐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音乐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某些报喜不报忧的毛病和理论与实际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笔者就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课改中应用背后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音乐课改中的应用与教育实际的错位

多元智能理论不是对传统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不同教育观念的渗透和整合,将为音乐课程的改革开辟广阔的道路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却大都忽视了与我国教育实际结合的问题,因此给人以“闭门造车”的“作秀”之嫌。

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多年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使我们从传统教育的怪圈中完全跳出来。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标准化考试仍占上风,音乐智能作为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仍未得到普遍重视和认可。在中小学里,对音乐的“学科歧视”仍普遍存在,“精英”教育观念未真正转变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未得到有效改善,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实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严格地说,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面貌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但如何操作,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问题。实际上,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还有很多目前尚不可穿越的“瓶颈”。这就使得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教学实验虽然也很优秀,却只能停留在研究(或仅仅是论文)层面上得不到支持而无法推广。

比如,加德纳强调,多元智能观的核心在于认真对待个别差异,支持“教育的个性化”。因此,“学校教育如果考虑学生的差异,考虑学生个人的优势,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教学,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音乐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所表述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也是与之相一致的。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育制度的差异和教育实际的差异,要真正实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谈何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现阶段走不同的道路,走符合教育实际的道路。当我们满怀激情地热衷于介绍、借鉴、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时,我们不仅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方面探讨其指导价值;不仅要在智能观、学生观、教学观与评价观等方面找出与传统的差别并探讨其有效的运用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探索实践和发展的可行性,不照搬也不扭曲,最大限度地弥补我们音乐教育背后现有的缺失。

二、在音乐课改中应用易步入的两种误区

如果说,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课改中的借鉴和运用还存在上述不尽如人意的客观因素,那么,作为可行性探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很容易主观上走入误区。归纳起来不外两种:

一种是表面化的“多元智能教学”。这种误区的特征是“以不变应万变”,大摆“花架子”。把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能不加分析地搬上音乐课堂,牵强附会。笔者不反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其他七种智能相结合,比如,加德纳也倡导多元情境化教学,我们可以在一节课中设置或与语言(朗诵)、或视觉空间(影视动画)、或身体运动(舞蹈律动)等相结合的情境,有两三种即可,决不能一哄而上。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

一种是断章取义的“多元智能教学”。这种误区的特征是缺乏“拿来主义”的态度,缺少研究精神。如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绝对化,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以为“教学活动只要动用了图画就是空间智能,用腿跳一下就是运动智能,有背景音乐就是音乐智能”,就算得上“研究性学习”。而加德纳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后还告诫我们:没有任何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通往知识天堂的阳关大道。有的知识需要背诵就应背诵,有的知识需要计算就应计算。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的,不能用一种方法覆盖全部的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互补的关系,“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总之,这两种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常见于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和“示范课”中,“作秀”嫌疑很大,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怎样避免走入这样的误区呢?就是既需要认真研究、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真谛,又需要从音乐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符合我们国情、校情的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减少或杜绝弯路,或步入误区。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10.

[2]范绪锋.多元智能理论应当怎样借鉴.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7日第3版.

第8篇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恢复 负荷

[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41-01

对于运动员来说,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但是,由此也在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进而对于运动员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训练中的连贯性产生很大的关联性。体育界学者也在普遍关注着这一课题。而追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学界大致的观点是与运动负荷密切相关。

运动负荷包含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影响因素也较多。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而这个过程对于运动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访问法。访问了珲春市第三中学资深教师,为研究该论文提供了研究依据,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解决在论文实际写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对各教练和多年从事中长跑训练的工作者进行访问,积累并总结出用合理的方法消除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性疲劳,并感谢刘老师等为论文给予了大力支持。

2.文献资料法。在吉林体院图书馆大量搜集了国内中长跑运动员过渡训练的恢复方法,使论文的理论性价值更高,观点更准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

珲春市第三中学高三学生14班全体学生男18人,年龄14―15周岁,女23人,年龄13―15周岁。

二、结果与分析

运动性疲劳属于疲倦范围,属于内伤不足之虚症,主要表现不同形式的虚症,运动性疲劳可分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智疲劳三种类型。

1.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探讨,基本上已经统一为运动负荷是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对于运动负荷产生的影响的因素较多,因素变量之间的不同组合,就会对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刺激信号,导致不同的训练结果。所以,很难准确科学地定义出运动疲劳的生成原理,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认为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

2.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三个基本因素。“没有疲劳就没有恢复”“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运动量就会造成一个极大的误区。高强度训练后,如果运动员得不到恢复,等于摧残运动员。在运动负荷控制的同时,还必须明确了解恢复过程的控制。

(1)医药学治疗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研究。汤剂内服:采取内服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分为服用复方药和服用单味中药两种 ,以前者居多。从中医医理角度来说,“补益”和“调理”是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的方剂的重点。中医学的观点对于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预防和治疗中长跑运动员运动疲劳。在运动训练中,一个忽视的现象是肌肉运动能力下降,这也是用来判定是否为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运动训练的过程代谢是一个基质不断消耗衰竭,代谢产物逐渐堆积起来,代谢环境呈现酸化状态的一个过程。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特别是耐力型运动员。

(3)贫血属于运动性疲劳。中长跑运动员出现贫血大多属于运动性疲劳,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血双补,则补而不腻”。清代李中梓《医学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在临床上用药依据“气能生血”的方法,常在补血药中配益气之品。

3.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与下肢支撑器官疲劳的联系。人体是一个整体,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客体。人体不均衡发展,使运动训练存在不可控性,主体某一方面失衡,运动训练的持续性必将导致破坏。教练员必须充分认真地思考各种问题和训练要素,全面衡量,统筹兼顾,反复论证,从而使作出的决策完善,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为此本论文从系统论角度设计,从制约中长跑主要矛盾入手,为系统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三、结论

长时间并且有针对性地,采用医药学疗法。为了方便运动员的服用,以医药学手段进行治疗,内服汤药统一煎制。中药不仅重视配方,也能更好、更快地消除运动性疲劳。

【参考文献】

[1]张国华,杨剑,范红旗.论运动补剂的立法思路与改进[J].体育科技,2000,19(03):35-37.

第9篇

【摘要】在做绩效管理中,通常有很多误区,本文主要对中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常见的六个误区加以分析,或许能够启发更多的中国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绩效评估这个工具,并管理好组织的绩效。

【关键词】绩效管理;误区

下面,我们根据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总结出目前中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常见的六个误区,希望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有所察觉。

1责任人误区

绩效管理中一个基本的、不得不明确的问题是:到底谁来管理谁的绩效?谁来评估谁?由于绩效管理关注的是企业中“人”的问题,因此,常常被看做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了始终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经理却成了“配角”,他们只是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完成打分等非实质性的工作,而没有话语权,自然没有积极性管理和激励员工。实际上,在绩效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部或者其他第三方人员都不可能替代员工的直接上司。绩效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中的“全员”,当然包括了作为关键责任人的员工的直接上司。人力资源部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辅助平台,收集汇总信息,应该是支持和辅助的角色,不应越俎代庖。

2流程误区

技术的进步促使企业管理中的许多体系都自动化、网络化。同样,对于绩效管理,人们也总是期待有一套一劳永逸的自动化工具。正是因为期望用系统来代替管理者完成绩效管理工作,一些企业在设计和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往往喜欢把流程和工具弄得非常复杂。而事实证明,复杂的流程和工具不仅不能提高绩效,反而会让管理人员和员工日渐厌烦。我们认为,首先,要尽量选择有效、简单和可操作的流程和工具;其次,不能指望用自动化来取代诚恳的沟通和讨论。如果不通过沟通来获得正确的信息,即使自动化做得再好,得出的也将是错误的结果。

3绩效计划误区

有些任职者在“绩效目标”栏中填写的内容和岗位职责没什么差异,有些则将绩效目标写成了阶段性的工作计划。比如,对一个会计来说,“每月按时完成会计报表”应该是一项基本的岗位职责,而“控制或降低成本”可能是一项绩效目标。又如,对市场部经理来说,“年底以前把产品A的市场占有率提高5%”是一项绩效目标,而“一季度完成某项促销活动”则是支持其目标的工作计划。由于混淆和重复,我们经常看到,组织和个人制订的绩效计划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毫无重点。

如何清晰地界定绩效目标、岗位职责和工作计划呢?我们认为,绩效目标是指公司、部门、员工在绩效周期内所要达成的工作目标和成果,岗位职责则是某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活动的概况,而工作计划则是对某个阶段具体工作内容或流程的进一步详细定义。

4绩效指标误区

绩效指标误区可以说是绩效管理的各种误区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个。陷入这个误区的企业,通常会把绩效指标定的过细,失去重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绩效计划阶段,管理者们没有明确的评估重点,生怕“不评估工作便难以落实”,因而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绩效指标众多,指标的权重细微(5%~10%),员工难以明确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工作重点。

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绝对量化而又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不存在的,单纯的量化指标往往难以囊括现实工作中的很多关键内容。事实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衡量量化指标不仅会浪费管理资源,而且收效也甚小。

其实,对于KPI来说,找到核心的、少数的、重要的、可衡量的指标才是关键。可以参考SMART原则来确定这些指标,即要求指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有合理挑战性的,有时间限制的。

5反馈与辅导的缺位误区

很多企业管理者抱怨,不进行评估,员工就没有压力,任务就难以落实。于是,他们频繁评估,却忽视了对员工的日常反馈与辅导。

其实,在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中,反馈与辅导是真正能够帮助员工提升绩效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作用和方法与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方法完全不同。评估是阶段性的,其对象是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结果,而辅导则存在于整个过程中。我们说,绩效管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持续改善过程,其中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辅导而产生的效果。

日常反馈和辅导应该坚持做,另外,管理者还应视员工的能力情况来调整反馈与辅导的频率。能力弱的员工,或许要加大辅导的频率;而能力强的员工,则可相应减少频率。在这个环节,特别应该发挥沟通的作用,以获得员工的承诺和绩效的快速改进。

6强制分布误区

强制分布在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特别是通用电器的运用被广为宣传后,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标杆手段。国内企业主要用它来确定奖金的分配,以及确定需要淘汰哪些员工。公平地说,强制分布这剂简单而有力的“猛药”,对处于特定情况下的一些企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强制分布寿诞是否有良好的效果,还依赖于多个条件,企业也需要评估自己的文化是否适合使用强制分布。

首先,强制分布将竞争引入了内部,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内部竞争的强势文化,这在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员工之间产生戒备心理,不利于团队协作。所以,强制分布比较适用于更强调员工独立完成工作,而不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工作的情况。

其次,企业首先要具备良好和透明的沟通环境才能顺利实施强制分布。每位员工必须清楚公司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透明、可沟通并且公平的。

另外,强制分布更适用于工作内容相似、且样本量足够大(比如20~30人)的群体,比如客户服务中心的接线员、大规模的直销队伍、流水线工人。工作内容要一样,是因为只有同一把尺子才能够比较公平地相互比较员工之间的绩效;要求样本量足够大,是因为只有这样,评估结果才可能呈现正态分布,适用强制分布才有一定的可行性。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看到过强制分布造成的许多尴尬后果。比如在一家公司的销售部门,由于不分青红皂白地采用强制分布,员工为了维护自己的相对排位,有意识地不再和同伴分享信息和经验,甚至背后挖同伴的墙角。在末位淘汰的强大压力下,每个员工都在想,只要有人比我差,我就安全了。这和企业希望激励员工的本意恰恰背道而驰。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课堂 学生 主体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一批有着良好素养的教师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目标教学、体验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模式,从以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并用。

一、大学课堂传统教学误区探析

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的挑战,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从现今教学的现状来看,还没有冲破以往传统的教学误区:强调课堂纪律,强制学生听课;对教材内容不加选择,缺乏时代的、动态的知识;讲究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对教学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布置作业形式主义严重。

二、大学课堂学生在教学中的合理定位

吴椿研究员认为:学生不是被动装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还课堂于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负责传播知识,引导思维,激发兴趣,提高认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工程

(一)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课堂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自己的未来合理定位,是一位教师把握课堂的永恒的主题。特别对于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就更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设定恰当的成功目标。都说教育要讲个性,那么这个“个性”也包括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成材标准。 “先就业,求生存;后深造,求发展”“为四十岁的辉煌做准备”让学生更相信未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二)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实践证明,课堂气氛越活跃、轻松、自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因此应解放课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环境。鼓励营造自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规矩不宜太多。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再次,善待错问、怪问、错答、怪答的学生,不轻易给予否定和批评,并要表扬学生敢于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储备知识,站在理论的制高点。适当添加一些本专业发展状况和方向的新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动态的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切忌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生搬硬卖。(2)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趣味性、实用性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要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讲课离不开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一个教师只有通晓当今最新的理论体系和创新,才能算是全面把握本课程的全面情况。才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索,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

我认为,目标教学、体验性教学、研究性教适合学生个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教学,是指老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制定长期的、短期的或者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体验性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看、听、动手等实践活动,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我校有一些课程和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如计算机专业、机械专业、财会专业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实践课、情景课,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研究性教学,教师通过设置课题或论文题目,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讨论、查找资料,自主地完成所设置的课题,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老师根据作业质量正确引导、指导学生。除此之外,还有问题式教学、探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等,不管哪种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值得学习和推广。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5]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也生入人心。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要求也更为迫切。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不至于落在起跑线上,这个也是早期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新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要求。

随着政府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学前教育来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不仅仅是对学校老师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挑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这是在我见习的期间看到的,去年冬天我在一所公立幼儿园见习,我所在的班级是大四班,有一天早上我发现有两个孩子在争吵甚至还动手打人,我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明明想借圆圆的玩具,明明不肯,圆圆就动手抢了他的玩具,所以两人就了打起来。

我和带班老师钟老师聊到这一现象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深受老人的宠爱,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一辈的人幼儿教育论文,这种现象使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带着一丝骄纵和自私。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有什么好吃的也让着孩子,仅孩子吃,孩子根本不懂的什么叫做分享。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筱筱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忙与做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筱筱和外婆住在一起,外公早已去世,而外婆自己开了一个小店,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筱筱,筱筱没天都一个人呆在家里,没有人和她说话,陪伴她的就只有一个玩具娃娃。。在学校筱筱也不爱说话,和小朋友们的关系也很差,从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总是独来独往。

我想这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长甚至存在着这样的教育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教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

熟不知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种永恒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社会的起点中国。父母的爱好、言行、行为习惯对幼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家长的期望,,教育态度对幼儿的行为,性格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改善家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改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方面

1、家园合作。促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纠正家长的教育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如请家长来园参观了解幼儿的这一天的学习生活,在园表现,让家长观看幼儿在学校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举办亲子游戏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二、家庭方面

1、尊重幼儿。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单一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应重视对现有阶段的教育,即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以幼儿的兴趣为第一导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幼儿潜在的天赋信号就能发现幼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2、提升父母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仅仅等同于“保姆”的看附义务,只负责幼儿的衣食起居。而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

3、理智地对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妥善的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教育论文,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父母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启齿时父母往往会说:去去去小孩子家的问那么多干嘛或者是没看见我在忙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只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比如当父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做出回答时父母往往会做出模棱两可或者错误的回答,这不仅仅使幼儿失去一个观察事物的好机会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直接说出妈妈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查查书本或者电脑,不仅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4、让孩子学会爱。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故而孩子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等学许许多多亲人得爱,幼儿无时无刻不被爱所包围,可是他们却不懂得用爱来回报他人,认为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并不会感到珍惜,这是十分可悲的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故事,儿歌等一些幼儿喜欢的形式或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们形成真、善、美的概念,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操。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得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的环境

09学前

39号

陈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