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21: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科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信息量大
农业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与生态环境等。以畜物业生产为例,农业科研既要研究畜禽的良种、饲料饲草、高产优质、病虫害防治等一些生长发育所遇到的问题,又要研究畜禽产品加工、畜禽生存环境、畜禽粪便利用等问题,还要研究国内外总体发展和适于本地区特色的结构调整、战略规划等。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涉及到的多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具有典型自身各种生命要素及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的对象。因此,这种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记录科研活动的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量的丰富性。往往一个很小的农业科研项目,从计划到实施过程的记录再到形成成果的档案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其它行业。
1.2连续性强
如前所述,农业生产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其科研信息的获取也必然是连续的,周期性的,而且这种周期往往较长。一个农业生产过程,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常常需要重复多个试验才能研究出结果,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往往需要几个生产过程或周期。如林木及畜禽的研究,仅一个生长周期就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可想而知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连续性的重要意义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成果本身也具有连续性。以育种为例,一个新品种的研究成功,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已经结题,但是,下一个品种的选育往往是在该品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因此这也需要连续性的收集和管理农业科研档案。
1.3社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多局限于成果的形成,而忽视成果的转化,农业科研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市场的参与意识不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仅仅成为一种公益性的工作,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应是急待改进之处。
2.信息农业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档案管理上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研究,如精确农业、专家支持系统、模型模拟、数据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也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农业科研档案提供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随着农业科技管理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方向推进而产生的。农业科研涉及的信息量大,且连续性强,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归纳起来,大致包括选题立项、开题论证、实施管理和结题验收四个阶段。对农业科研项目实现计算机评价和动态管理,必须有农业科研档案做后盾,适时提供农业科研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信息。
2.2农业科研档案是精确农业的基础
信息农业,即为信息化的农业,是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农业以数字化、精确化等形式进行,而精确农业是信息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精确农业的简单定义为“在准确的时空内,实施精确的农业管理”(DavidJ.Mulla),而“准确”的时空与“精确”的管理无一不与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有关。
2.2.1“准确”的时空,需要一些主要图件与数据,如卫星遥感影像图、地形地貌图、土壤调查图、地形测量解剖图、产量图、数字海拔图及有关的数据等。这些图件和数据全部来自于农业科研档案。
2.2.2“精确”的管理,需要对土壤状况(水分、养分等)、作物生长发育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农业管理措施,这就要求运用各种较为成功的模型及有关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而这些多以数据、材料、实物等形式存放于农业科研档案中。
2.2.3“准确”、“精确”的过程与实施,均需要大量的、可靠的试验数据、科研文献资料与成果等的支持,否则不可能做得到,而这些数据和资料都需要从农业科研档案中获取。例如施肥,由于不同的地块、地块内不同的部位施肥量不同,所以必须根据测得的数据,合理确定施肥量,而这些数据一般都保存在农业科研档案中。
2.3信息农业中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加工
国家科技部将我国农业科技活动分为六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生产性活动。前三类属R&D活动,后三类是R&D活动阶段产生的研究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和非商业性产品转化的开发及推广活动。农业科研档案按《中国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是实现科技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要进一步开发利用,与市场接轨,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就必须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这种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不同于一般的综述,是对农业科研数据及成果的“综述”,是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也是促进成果转化的主要手段。
3.讨论与小结
3.1随着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需求的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够重视
大多数科研人员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努力取得科研成果上,对经费报销和经费管理了解太少,对科研经费的支出范围也不很清楚,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与财务管理不协调甚至冲突的现象。有的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争取来的,经费归科研项目人员支配,只要是用于科研工作,单位不应当过多干涉。有的单位在职称评定、升级考核、业绩考核时,把争取科研项目的级别、多少和科研成果的取得,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因此,科研人员更多地注重对科研经费的竞争,而忽视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导致了管理制度不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另外,“管钱的”和“花钱的”各行其是,缺乏沟通,也导致了科研经费使用随意性和隐蔽性高,报销中违规支出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的大量流失。
2.科研经费管理核算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统一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较为偏重于收支管理。农业科研单位在业绩考核中,也更多地针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经费总量等情况进行奖励,并未对科研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没有对未完成预算的项目进行处理,更没有以立项时的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有的科研经费结余经费年底突击使用;有的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结余经费常被用于其他支出。
3.农业科研经费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
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变革深入,不但有来自于国家各类科学基金、科学计划项目以及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还有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横向科研经费,自筹的配套经费等等,科研经费来源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由于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对经费管理与核算的要求各异,要求科研经费管理按科研项目资金来源分项单独核算,给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带来了复杂的新课题。
4.农业科研经费管理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立项时不能完全准确给予预见,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预算开支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同时,由于科研经费的下达不能与农业科研的季节性同步,也给科研经费管理与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农业科研工作的这些特点,要求财务部门随机应变,及时作出必要调整,在讲求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管好用好有限的科研经费。
加强和改进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1.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机制,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建立科学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对科研项目全部经费来源和全部支出进行反映;对跨年度的项目,应注意保持其核算对象、核算口径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严格科研经费支出审批手续条件下,依据明确的经费使用权限,相关人员在核准的范围内自主使用经费,通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对经费支出进行监督,确保经费预算的严格执行,并在此制度基础上,建立与落实科研成本与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共享平台,对通用科研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有偿调配、专人负责、统筹使用。从而形成公开监督、协调合作、合理使用的机制,既避免重复购置、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又能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虽然科研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的权属不同,但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管理,并在日常核算及会计报告中加以体现。另外,设备使用费可根据设备折旧费、维修费计算,这样既能节约科研项目费用,又能保证定期保养维修,节约资金,降低成本。科研活动所使用的水费、电费等间接费用可以考虑按比例摊销计入科研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理顺科研经费管理与核算及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财务部门要积极宣传财务方面的有关法规和知识,使科研人员了解和理解财务核算工作,提高科研人员自觉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同时,要增强对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想在前面,经常和单位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沟通,了解科研项目的有关情况,用优秀的服务密切配合科研人员工作,保证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项目负责人应该学会如何合理支配科研经费,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多出成果;还要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只有理顺科研经费管理与核算及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促使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达成共识,主动配合、各负其责,才能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合理。
3.强化财务信息化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监督力度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物资;物资管理
一、科研物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管理职责不清晰
研究室(课题组)负责人、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三者在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物资管理中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往往将研究室(课题组)负责人作为科研物资管理的责任主体,在科研物资采购、验收、登记、保管、领用等环节中,由研究室(课题组)一手包办。财务部门在财务报销时,为了达到形式合规,通常要求提供材料验收单和领用出库单,单据只流于形式,而缺乏对实物的有效监管。
(二)管理意识不到
1.项目执行过程缺乏管理意识/部分项目负责人错误的认为科研物资采购回来,顺利通过财务报销,与供货商结清货款后,科研物资就不需要管理了,管理意识缺乏,抵制库存账簿登记工作,导致了库存物资数量不详,从而重复、多次购买,形成浪费。尤其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量具用具,由于没有做好领用、归还登记手续,极易导致人为性丢失。2.项目结题验收后缺乏总结意识。目前大部分的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物资都是由研究室(课题组、项目)的负责人提出购料需求、采购并使用,项目或者课题任务完成后,只注重对研究结果、经费执行情况的总结及验收,对科研物资的管理和消耗、剩余等情况,缺乏相应的总结和分析,这极其不利于科研物资的综合利用和下段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账簿登记不规范
账簿登记是科研物资的数字化体现,是库存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由于科研人员专业性限制,缺乏统一、正规的财务培训,导致账簿登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主要表现为账簿信息不全;账簿登记不及时;库存数量不实;无物资领用记录等。例如:部分记录人员只是简单将到货物资按送货单顺序抄录在“进销存”台账中,错误的将“进销存”台账当做流水账记录本;由于缺乏有效的、及时的监管,部分记录人员通常都是一段时间或者月末统一次性记录物资入库情况;在物资领用过程中存在不登记,或者另行设立出库台账,导致无法结出准确的库存数量;可以多次、重复利用的量具用具通常采用一次性出库,缺乏领用记录,导致无法进行后续跟踪管理。
(四)制度制定不实际
近年来,财政部陆续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单位也陆续出台了科研物资相关的采购、管理、领用等管理制度。但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物资的现实特点限制,同一单位不同的研究团队或者课题组之间的物资特点各不相同,导致物资管理方式方法大相径庭。然而内控制度主要是由各管理职能部门起草制定并监督执行,缺少必要的调研和了解,虽按时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内控建设任务,但是在制度执行时却变成了一纸空文,使得制度无法落地。
(五)实物管理不重视
部分项目负责人认为只要做好账簿登记,在单位内部审计或者科研项目审计的时候能够给出账簿记录就可以了,缺乏对实物的管理,从而将管理的目的变成了为了规范而规范,应付单位检查或审计。在研究室(课题组)内部实物物资混乱,无法做到账实相符。由于科研物资的特殊性,资产管理部门无法计入固定资产也未进行库存台账记录,从而导致大量科研物资游离在单位有效监管范围之外。鉴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物资管理中存在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以供参考。
二、科研物资管理改进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控制
农业科研单位可以明确研究室(课题组)为科研物资的采购、使用主体,主要负责物资采购和领用;资产管理部门为科研物资的实物保管主体,主要负责物资验收及库存账务登记;财务部门为科研物资的监管主体,主要负责物资盘点和账务核对。
(二)加强政策宣讲,提高管理意识
农业科研单位每年专用材料支出占比较大,而且项目经费通常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拨款无偿资助,但所有通过单位平台立项的科研项目所购买或形成的科研物资,均属于国有资产,而非研究室(课题组)或个人私产,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需加强政策宣讲,让所有经手人员需充分正确认识这一点。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充分发挥内部培训、案例分析、移动互联网等的作用,增强大家的法制观念和制度意识,从而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提高管理意识。
(三)增加财务培训,规范账簿登记
增加财务培训,购买或制定统一的“库存物资进销存”台账记录本。要求记录人员务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月度或年度终了,需要将所有的物资结出库存数量,和财务部门进行账账核对。
(四)细化管理制度,督导制度落实
首先,出台制度前,需要深入基层认真调研,集思广益仔细论证,要准确的分析每个环节的风险点,针对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科学制定制度,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其次要严格落实奖惩,正确引导和鼓励按制度办事,对责任履行不到位的进行追究问责。
(五)加强实物管理,确保账实相符
建立实物类资产信息数据平台,及时收集、更新物资库存变动情况;加强仓库环境监控,防治因管理不善导致的物资损失;实物管理部门应于月度或年度终了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确保库存物资数量准确、状态良好;财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库存物资进行抽盘或全盘,以达到账实相符,应于月度或年度终了对实物管理部门台账进行核对,实现账账相符。
三、结语
科研物资在农业科研单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提高管理意识、规范账簿登记、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实物管理才能真正管好科研物资,才能避免单位资产流失,减少浪费,防范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君红.关于专用材料费经费使用不规范成因及治理建议的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4):12-14.
[2]刘永花,陈海芳,崔立新等.农业科研单位专用材料管理的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13,4(27):11186-11187.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人类科学发展步入21世纪,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正接受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洗礼和冲击,旧的模式、形态、思维不断被打破,新的框架、理论、观念如潮水般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运作良好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决策层和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本论文通过比较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与本国农业科研管理的特点,汲取有益经验,得出有益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创新的启示。
一、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
1、政府主拨科研经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都把农业科研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从资金方面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1年美国各州农业实验站的85%经费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法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由国家经办,农业科研投资的90%由农业部拨款;印度、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拨款比重分别为93%、95%、97%。日本文部省将科研经费主要使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立科研费约占77%;(2)私立科研补助费约占17.8%;(3)农业大学科研补助费约占4%。文部省所属科学研究机构,每年根据上述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项目类型,将研究人员呈报的科研课题及申请研究费用情况召开评议员会议,筛选后汇总至文部省,一般能审批的科研课题为50%。其经费额也不是报多少批多少,一般只够所需开支的80%左右,所缺基金由其它基金会和支助单位解决。
2、重视制定本国的科技计划
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定本国的农业科技计划,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六大跨部门综合性科技计划以及九大农业科技战略计划和由一个部门牵头,联合一到多个部门共同主持的科技计划(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日本政府建立在各省厅的“研究开发制度”和“应用促进事业”两大基础上的科技计划体系和欧盟的第五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等。
3、根据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改革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以适应新学科、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1999年集中500名科学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制定了2000~2010年农业研究的纲领性计划,对研究课题和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该计划包括6个战略目标、24个研究项目和98个研究课题,建立一批各专业全国一流的研究中心,并按任务要求,有的研究机构要移交、撤消、转让等。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于1999年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重点加强了农业食品工业、农业能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按学科和科研目标设置的研究部和按行政大区设置的研究中心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4、建立适度规模的研究室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从日本20多年来研究单位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数量变化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单位从1990年的700个增加到1996年的800个,到2000年又减少到691个。同期,研究人员减少13%。为了有效地推进重点研究、着手紧急的课题和综合性研究,一方面确保研究室的适度规模,同时,在运行机制上要具备灵活性,因此,研究单位的大型化与确保机构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成为当务之急。
英国农业研究机构由于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纷纷采取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缩短研究战线等相应措施。英国政府采取这一做法,目的在于减少政府负担,促使科研机构提高效率,开始创收。90年代以来有一个共同趋势,许多国家增加了对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保护等优先发展领域的投资,匈牙利政府科学政策委员会决定,从90年起,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应用作为首要任务,在1999、2000两年从国家预算中拨出2.4亿福林用于此项研究,并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再拨出6亿福林。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均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到2000年,美国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将增加到约15亿美元,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总投资,1999年为57.6亿美元,2000年达80.3亿美元。英国政府最近也调整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决定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科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泰国,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费用也达6000万美元。为了加速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泰国专门成立了遗传基因工程学与生物技术中心。
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改革10多年了,在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开发区热”、“工业热”、“商业热”,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甚至不顾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农业科研机构盲目地“放开”、“断奶”,出现了农业科研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一意搞开发,凑凑合合搞研究”的状况,基础研究还受到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短期行为等消极行为的冲击,近年来有明显的被削弱的趋势。必须清楚地看到,基础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赖以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基础研究,将会导致农业科研的后劲不足,也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我国农业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够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课题多头下达,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其二,成果奖励直接与职称、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挂钩。而且与成果排名密切相关,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因而纷纷争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课题越分越小,研究难以深入。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3、科研经费短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有限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既便立了项,经费也到位很晚。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4、科研队伍不稳,科研队伍创新不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阶层、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力不足,有关政策没有配套等原因,使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农业科研人员跳入“商海”;有的无心搞科研,而去谋求第二职业。某研究所反映,170名科技人员中,只有30人潜心于研究。全国有9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员比重大,科研无法进行,农业科研队伍的严重不稳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外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的启示
1、创立创新型的科研队伍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一方面要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小组上,而非以前那种放在整个科研机构或单个个人上的方式。
项目小组式的团队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执行方式,其规模的大小有利于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却又一直没有达到的“管得好,管得活”的科研管理目标。小团队在提高组织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交流经验等提供了场所。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看,适当规模的科研团队非常有利于实现机构节约、减少交流成本、提高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水平与效率。
2、鼓励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研究属于追踪和模仿的比例很高,而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较少。信息时代不仅知识和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因素,而且由于创新所付出的巨大的投资,以及可能产生的巨大效益,使各国都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模仿和追踪研究只能永远居于人后,无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还是科研机构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从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受综合国力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研究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农业科研管理上要针对市场需求,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势在项目选择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物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科研课题一旦获得,执行的过程中在监管方面有时存在不足,使少数研究流于形式,最终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信息时代许多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大都是在多学科交叉点上产生的,如农业生物技术与医学的交叉,农业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交叉等。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科学研究条块分割,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流不足,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研究机构内也往往没有形成一套科研协作、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和管理规范。
3、将常规化工作模式转向高效信息化
信息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信息骨干网络的建设,先后实施了“政府上网年”和“企业上网年”等推进性措施。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上网。网络的发展为多渠道获得科研资金,迅速便捷地实施科研进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易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注重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是信息网络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4、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科研能力评估,同事考虑地域性等因素,引导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对这些应当稳定的农业科研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政策,逐步打破被分割、大而全或小而全、自成体系和分散重复的原有格局,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实现体系间的功能互补,发挥整体效应。
科研管理的创新要求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并在继续重视作物研究的同时,逐步加强重视养殖业、加工业的研究。注意发挥地区优势,重视特种作物、创汇作物和野生资源的研究,使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增强活力。
5、将农业科研管理转向国际化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随着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按国际共识的准则处理好各类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才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研究结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建立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流动人员基金,吸引国外、大学、企业和科技人员到国立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中兼职。通过创造出气氛宽松、管理严格的一套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动,以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应的高收入、高回报,维持一支相对稳定、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宏,张薇.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国家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5).
[2]日本大学的科研管理[Z].教育情报参考(28).
[3]赵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史先东.谈科研管理的创新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2).
[4]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Z].论苑.
[5]周兴和,于正,李一军.科研管理创新的新视角――科研软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基金,2002.
[6]府少辉.试论农业科研与“稳住一头,放活一片”[J].湖南农学院学报,2002(2).
[7]刘淑琴,陈桂芬,庄铁成.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管理,1995(10).
[8]边宝林.面向知识经济的科研管理创新[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19(3).
[9]任蔚.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1(3).
关键词: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粮食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成本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也是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国内外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得到了很多优秀的成果。近年来,农产品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不如投入成本的增长幅度大,农产品的经济收益呈下降趋势,这使得研究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
1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必要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已经用实践证明了现在各个国家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农业科研投资的高风险性所决定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天时、地利、人和等都是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天时这一方面,比如气候、土壤、病虫害等是难以控制的,所以各大投资方都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粮食生产当中去,企业和农户投资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使农业科研资源投资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1]。正是由于农业科研投资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国内外各大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其回报率一直呈增长趋势。加大对农业科研公共的投资,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品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我国能够加大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推动农业的发展。
2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现状
通过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粮食生产的投入费用呈现两种极端化的形式。中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源和服务费用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资本充足,但是劳动力缺乏,所以服务费用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恰恰相反。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2.1农业科研公共投资总量严重不足
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大部分源自于国家财政的投入。但是一直以来,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只占了国家财政投入的很小一部分,远远低于农业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地位,连基本的农业支出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谈政府投资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
2.2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增长缓慢
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投资从1990年的10多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0多亿元,增长了5倍多,但是同一时期其他行业的科研公共投入和国家财政总支出分别增长了近7倍和近10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得十分缓慢。
2.3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低
相对于其他行业科研的公共投入来说,我国农业的科研公共投资强度比其他行业的投资强度平均要低0.1个百分点,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强度都会高于2%。相比之下,我国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就略显逊色,有待进一步加强。
3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
(1)农业科研公共的投资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产来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农业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速率远远快于成本投入的速度。使用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技术后,单位面积产量所得到的收益也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农业科研公共投资来降低粮食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已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2)农业投入要素价格对于粮食生产成本有正的显著影响。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重点依然放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上,这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力。然而农业公共投资还没有发挥出它对于农作物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所以农业科研公共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待开发。(3)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资本代替劳动的趋势。所以,提高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并利用其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够节约人工成本,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还能够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资源的优化重组,改善当下农业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局面。
4政策建议
4.1加大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体系
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然导致政府是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的主体,而并非是企业和个人。我国长期以来就面临着农业科研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所以政府应该担起促进农业发展的重担,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农业结构的活动,提升农业科研服务的水平。
4.2大力开展节本增效型技术创新,加大节本型农业技术的研发
增效型的农业技术为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成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应该继续开展和推进中小型的技术创新。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优良品种还有待改善,以后还要特别注意成本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4.3统筹安排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注重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由上至下而设置的,扩大粮食种植区域是根据自然条件来划分的,这两种区分方式的不同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有些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区域,它的科研水平和投资力度都无法满足当地的需求[2]。而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区域,农业科研投资又过大,容易造成浪费。因此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进种植业技术的进步。总之,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于粮食生产成本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并且投入到正确的地方去,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琨.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农业科研院所内各单位从事的科技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类型,制度建设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上有着一致的需求,建立激励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要信守科研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创造人才脱颖而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环境,要提供服务优质、信息便捷、环境优美的工作环境。
2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各个管理制度为准则从事各种活动,使农业科研院所职工在各项活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管理工作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奠定基础,从而实现按法按规治所。2.1制度建设水平是管理好坏的重要因素。制度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尊重制度、遵守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21世纪,“领导影响力、管理手段、制度建设”三者的结合,是实现管理工作优化的重要手段。2.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管理效率。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就是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制度,推动科技项目和科技资源的优化,科研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营造奋发向上的科研环境,提高整体运行效率,推动农业科研院所持续发展。
3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思考
在加强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善制度。“十二五”期间制定和修改完善行政、科研、财务、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47个,基本建立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运行机制,使管理工作逐步地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3.1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宗旨。制度建设工作的宗旨是“为农业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科研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3.2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3.2.1建立健全所长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估机制。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事项,采取民主集中制,实行决策前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后评估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机制。3.2.2完善行政办公管理制度。建立科研、人事、财务、行政后勤等管理制度,还应在行政办公方面进行完善,设计各种办事程序表格,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管理,部门审核,逐级审批,责任到人,实施流程管理,做到公平公正透明,也起到了制约和规范权力的作用。3.2.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关机制。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支持机制,支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自主创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增强经济实力和社会贡献度。3.2.4建立健全人才相关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分配、奖惩等激励办法;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3.2.5注重道德制度建设。深入挖掘核心价值和优良传统,定期学习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在职工中开展形势任务、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组织纪律等教育,引导职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思想道德。
4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
4.1领导干部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为确保制度的正常运行,农业科研院所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严格遵守本单位规章制度,做到上行下效,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新性,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科研院所的制度化管理。4.2加强监督管理。农业科研院所还应针对关键部门和重点环节加强监督,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分管领导,针对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责任到人。4.3加大问责力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在执行力上下功夫,加强制度执行的督查问责,切实解决执行制度不到位、不落实、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制度重在建设,精在落实,贵在坚持,农业科研院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的进行创新,只有将制度建设落实在实处,才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有力的保驾护航作用。
作者:刘丹 张玉鑫 单位: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左旭.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农业科研院所跨越发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3):2-4.
科研单位多为财政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不同于企业,存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人员少、分工不明确、独立性不强、缺乏绩效预算管理、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手段滞后、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约束力和严肃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致使内部会计控制不能有效运行,造成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和财务收支失控,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科研单位重科研、轻管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习惯于用一般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用经验代替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随意,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在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已经建立的内部会计制度成了一种形式,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即使少数农业科研单位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规定”,往往符合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监督制度不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以科研课题、项目等为会计核算对象,科研项目经费大多是财政资金,应保证专款专用。但在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题项目经费开支混乱现象,如将一些本不属课题项目的支出直接列支,本可按比例分摊的费用全都列人课题项目支出等。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课题项目开支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绩效意识,主要是由项目主持人凭经验估计,没有利用财务信息编制,未考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制度了解少,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误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要钱,只要经费到位,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财务部门没有按科研项目预算和使用进度进行监督,最终导致决算与预算差距较大,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差。
(三)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本单位领导,大都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定期向单位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内部审计报告的职能要求,仅仅为设岗而已。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总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监督与信息反馈作用,使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状态。
(四)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责界定不清,分块管理,造成管理目标不清,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长期不受关注。有些农业科研单位只重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忽视其他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资产利用率低、使用与管理脱节的现象。加之没有指定专人管理,很多农业科研单位还停留在手工登记固定资产卡片、手工统计数据的水平,无法实现实时在线信息共享。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的实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的要求。另外,农业科研单位为了提升经济能力,通常采取资金、资产、技术人股等形式对外投资,但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成熟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审批及处置等管理体系,对外投资管理失控,投资风险增大。
(五)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会工作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还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的管理控制能力。如果农业科研单位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没有熟练运用会计核算、分析、检査控制和决策的能力,加之有些人诚信度不高,责任心不强,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二、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一)做好财务预算,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制定并执行财务预算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经费和部门预算编制原则和办法、预算内容、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的申报核定与监督执行。预算信息收集、整理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要对日常预算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为管理部门提供财务数据。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财务部门要协助项目负责人共同编制,使预算既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增强可操作性,又符合财务制度规定。要实行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科研项目资金要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要建立科研项目专项资金跟踪问责制度,对专项资金实施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综合考评,强力推行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实行奖惩兑现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农业科研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内控制度作用的认识,并引起各级人员的重视,做到全员参与。各级财政部门应举办相关财政法规、规章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培训班。通过培训,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音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三)加强各岗位的内部牵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秩序。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可以划分为5个步骤: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任何部门都$能在未经其他部门核准、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单独进行一项业务,以此减少错弊的发生。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务风险,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内部应做到如下分离:授权批准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大多是为应付检查所制定,没有实际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没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认识到流失国有资产是一种失职行为,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要完善实物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购建、使用、保管、维护、处置等方面的权限、责任及程序。定期进行资产清査盘点’对所有财产、设备都要设置卡片进行管理,对闲置、毁损的资产,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处置,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再次,对不经常使用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可实行一定区域内的共享共用,避免重复购置,造成闲置浪费。
(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必须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强化服务职能,突出独立性,立足于为科研管理和发展服务,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器”。只有配备精明能干的内审人员,全面、深人、规范地开展内审工作,加大内部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有效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财务风险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特点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来源趋于多样性,多层次性,例如共同承担着来自地市级、省市主管部门以及国务院部委等专项科研经费项目等。另一方面,若按照类别分析,科研项目可分为公益性行业转向、国际科技计划、省级科技技术、市级科技计划以及发改委项目等等,不同来源和类别的科研项目在经费管理的要求上也呈现不同。
(二)科研项目经费下达的矛盾性
随着科研项目朝着国库集中支付趋势发展,因此通过国库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比重也越来越高,但国库资金的科研项目经费支付一半采取直接支付形式,可以采取财政授权支付的比例相对较少,一般只占据当年下达经费的30%。由于我国农业科研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跨季节、跨年度的明显特点,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资金必须需要垫支,这与国库集中支付不允许直接垫付资金存在矛盾性。另一方面,经国库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有着结转次数以及使用进度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科研项目经费下达后,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
(三)管理的领域半径从内部拓展到外部
在我国,单一化的农业科研单位无论是在研发技术上还是研发资源上都是有限的,近几年,为了解决这一研发问题,具备不同研发优势的科研单位已经开始进行共同合作,并申报科研项目,这种方法已经成为科研项目申报的主要力量。但同时,共同合作申报的科研项目在管理领域上已经由内部扩展到了外部,导致管理相对复杂和困难。
二、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一)项目经费管理不严,忽视高级人才的培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只是重视内部科研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从而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一些农业科技单位中,企业虽然非常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培养,但却忽视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这使得企业内部会计队伍人员结构和专业素养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现状。此外,还有很多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人员因缺乏经验,其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对宏观政策把握不准,无法有效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项目预算对经费支出进行控制,这就造成了科研单位内部支出账目混乱,项目经费管理不严,影响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缺乏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影响财务决算的统一性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工作与经济发展和建设联系的日益紧密,科研经费的来源逐渐呈现多元化,例如来源国家政府的下拨经费、社会各界的横向科研经费等。但当前,我国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制度均是针对具体项科研项目制定的经费管理办法,缺乏一个统一的,对各类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适用的规范性,统领性管理制度。科研单位内的各类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匹配,造成资金管理和监督口径缺乏统一性,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科研单位无法用统一管理尺度衡量项目经费支出,这就给单位内部的经费管理和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财务分析缺乏可比性,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不利于企业的科研项目决策。
(三)重项目立项论证,轻经费预算编制
我国很多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进行前,只关系如何有效、快速争取到科研项目经费,从而导致重项目立项论证,轻经费预算编制的现象发生。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内,公司在申请科研项目研发立项时,在申报项目预算过程中要求科研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提交预算单,但因工作量大、时间紧,从客观因素上就导致了公司的科研人员无法按照本年预计实施内容对经费进行测算,而是对可能用到的科目之间按比例分摊进行经费预算编制,这就导致该公司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忽视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机制建设,缺乏管理约束力
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缺乏专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甚至有的单位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使得内部管理人员没有制度的约束而不能严格履行经费监管职责。有些项目下达部门虽然签订了协议,但缺乏管理约束力,使得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实施困难。
三、优化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管理理念
首先,统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理念。相关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并利用前期项目经费支出和应用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后面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参考,在科学的经费预算体制下,使科研项目活动顺利进行。科研经费管理者也要认识到,通过对科研经费实施管理,来达到对科研项目活动的监督,既能准确反映出项目实施的进度,又能杜绝项目舞弊现象;财务人员也要提升经费管理理念,主动加强对科研活动流程的了解,掌握科研人员对经费的需求度,转变由以往单纯的、机械的、被动式的经费核算,转为主动介入科研活动和项目经费拨出,使得财务信息对科研项目活动起到良好的指导、纠正作用,赋予经费鲜活、有效的生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提升工作自信心,增强经费管理理念,并主动参与进去,为经费的有效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还要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框架,例如,可以将单位内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制定到专门的科研项目组中,并明确每一个项目组的负责人和监督人,赋予每个人明确的职责权利,且科研项目组可以随着项目的结束和再次建设而改变。在科研项目实施期间,还应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到经费管理工作中,使所有流动资金和费用支出透明化,防止出现贪污现象。基于此,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约束单位人员的行为,提升所有者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有效整合三方资源,从而为经费管理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1.1科研周期长,从业人数不足农业科研工作以农业作物的自然生长为基础,而农业生产的自然过程本身就很漫长,生长周期较短的如水稻、小麦等也仅一年两熟或三熟,更不用说果树、畜牧之类。如果树,即使嫁接也需要完整地观察大小年和物候期5年以上。这样,农业科研出成果的周期明显变长,野数十年磨一剑冶导致农业科研的从业者数量稀缺。
1.2地理因素导致难以留住人才农业科研机构大多地处偏远的郊区、农村甚至山区,其优势在于土地廉价、自然环境优越,利于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劣势在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公成本较高等,最重要的是生活设施条件的落后难以吸引人才,即便吸引来也因诸多不便难以留住,实践表明,留住的大多是双职工。统计发现,地方上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大多原籍在本地,且又毕业于本地的农业院校,无形中造成野近亲繁殖冶,使得科研创新缺乏活力。
1.3管理体制落后农业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上是行政主导方式,用人计划编制、工资定级、职工晋级等都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这种管理体制束缚了用人单位的手脚,使用人管理易于形式化,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机制。在人事管理的思维方式上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固定身份野铁饭碗冶、平均主义野大锅饭冶,人事管理行政化等观念难以根除。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制约了农业科研机构的人事改革。
1.4物质保障不到位,职工待遇差农业科研机构以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主,财政虽能给予其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与科研发展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同时,职工收入与其他非农部门、非农行业的收入相比待遇较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整体科研人员收入偏低的问题,有些初级职称的职工工资水平还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此外,单一的按职称分配模式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制约了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2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现状
2.1管理人员难以顾全科研与管理大部分管理人员的现状是科研与管理野双肩挑冶,处级领导乃至科级干部一边从事行政管理,一边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出身的管理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且先进的管理知识曰在管理工作中往往顾此失彼、教条主义,或者管理方法落后,常以固定模式管理人,僵硬化处理问题。管理出身的科研人员又往往没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只能选择一些级别低、易于上手的课题,在从事管理的同时又要分出很大的精力去完成自身的科研任务,因此造成管理效率低下。2.2科研人员科研水平不高野近亲繁殖冶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曰科研院所的地理位置偏僻难以招录高质量的人才是科研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此外,考核途径单一以及科研序列中各级职称的比例失衡直接制约着科研人员的晋升,这都导致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足。
2.3农业技术工人专业知识匮乏农业技术工人的现状是农业技工群体庞大,学历层次较低,年龄结构偏高,农学专业知识匮乏,后备资源短缺。农业技术工人主要来自于所在单位职工子弟中未能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人员。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野旱涝保收冶,野接班冶成为大多数职工子弟的选择,因而绝大多数成为自然增长的劳力。
3对策
根据叶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曳的规定,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全省控制标准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1颐3颐6。按照这一办法的规定,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达到70%,且高、中、初级岗位比例要接近规定标准。为了实现管理人员、科研专技人员和农业技工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应该采取下列措施来加以保障。
3.1避免管理与科研野双肩挑冶管理和科研走不同的通道,尽量避免野双肩挑冶。对管理人员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给竞聘管理岗位的人员以充分的发挥平台。全方位、多角度考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特别有管理才能的要着重培养,重点提拔。畅通管理人员的晋升通道,制定完善的晋升办法,量化考核目标,弱化任职年限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将晋升工作常态化。
3.2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专技人员是农业科研机构的核心主力,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人才,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好、专业技术优、具有培养前途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网罗纳入科研机构。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引导、支持、鼓励在职科研人员的深造,打造一流平台,促进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以完善的深造通道吸引人才,广开学路,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继续教育。逐步建立符合农业科研机构特点的薪酬体制,德、能、勤、绩都要考虑,但更重实绩、重贡献。收入分配的政策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建立科学有序、团结进取的科研团队,以争取和承担国家级课题为手段来培养团队成员。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农业科研工作对于自然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在农忙时加班加点,农闲时适当调休。可以鼓励农业科研人员自我管理,对科研管理部门进行阶段性考核。
3.3提高农业技工整体素质加快优化农业技工群体,减量的同时提质,现代化的农业科研实践活动,农业技工贵精不贵多。呼吁相关技工院校在设置专业时,针对性地开设农艺工专业,农业科研单位可尝试直接与技工院校挂钩,采取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方式,以使高素质的农业技工人员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农业科研机构当中。同时农业科研机构可与技工院校合作,将现有的农业技工人员输送到学校进行再深造,以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资金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增加农业基础投入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性的战略部署。农业科研单位不仅需要承担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任务,还要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更好地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做好内部的资金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促使我国农业科研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财务预算编制、项目经费管理以及零余额账户和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等方面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项目的预算编制不够合理
当前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的科研项目大都是由相关的课题主持人来申报的,且许多项目的财务预算也是由进行申报的课题主持人来编制完成,最后在进行正式书面材料上报时才会交到财务部门来进行签字盖章。由于财务人员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这就使得其对该项目的内容、任务以及经费使用等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预算的管理和执行上就容易出现偏差。而另一方面,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一部分课题主持人由于缺乏财务知识,他们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仅凭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经费预算书的编制,而忽略了科研项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性开支需要,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使预算和执行情况出现较大的差异。
(二)对科研项目的一些外拨资金缺乏良好的监管
在当前的科研项目申报中经常出现多家科研单位联合申报一个科研项目的情况,而当该项目的相关资金落实后,其主持单位就需要将经费及时地下拨给联合申报的各家农业科研单位。但由于一些科研人员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了解,其在进行项目经费的拨付时常常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并没有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书或项目任务书,有些虽然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书或任务书,但却并没有将具体的项目支出预算表写入任务书或协议书当中,从而为项目的预算控制造成较大的困难。
(三)零余额账户在实际支出和收到的额度上存在着不符的现象
当前的零余额账户模式主要是有预算单位先通过零余额账户来向商户进行垫付,然后再通过国库中的单一账户来支付给零余额账户。目前许多科研项目的具体执行时间都是从当年一月份开始,但国库支付的额度到账通知单大都是在每年的四月份才下达,尤其是对于一些急用的专项项目支出,其要在人大召开会议后经过审批才能将额度下达,而在这之前预算单位并不能进行支付。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许多预算单位都会选择挤占其他已经由国库下达的额度,这样就容易造成零余额账户在实际支出和收到的额度上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
(四)一些科研项目在资金支出内容上存在不合规的现象
当前在科研项目的资金支出上存在着一些违反资金管理办法的现象,并在内容支出上列出一些不应开支的活动项目,如专家咨询费、课题人员加班费、参加课题的相关人员的讲课费、职工个人的取暖费以及移动通讯费等等。
二、解决当前农业科研单位资金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成立相关的项目预算编制委员会,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我国新出台的关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各级科学事业单位都要在相关负责人的主持下,由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和其它业务部门进行联合,并在对以前不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参考基础上来科学地进行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时,应积极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预算编制既能符合财务部门的相关要求,又可以满足相关科研项目申报中的具体要求。因此,要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就需要将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申报单位联合起来,并成立相关的项目预算编制委员会,以做好对预算编制的良好监督与审查,提高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
此外,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还需要改变过去的预算编制方法,充分参考和利用过去年度的一些历史数据,并根据实际需要在滚动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等方法中选择适合具体项目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细化每项支出,加强对每项业务所需资金的认真估算,从而使预算中的每个数据合理真实。另外,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科研单位内部预算年度的整个收支情况,不能隐瞒和遗漏任何收入。
(二)做好科研项目外拨经费的相关管理工作
对于一些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该项目的主持单位要在进行经费的外拨时要求每家科研单位都要提供相关的任务书或项目协议书,并且保证任务书和项目的协议书要符合财务审计的要求,必要时还可以交由经纪监察处进行审核,以确保任务书或者项目协议书中包含该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的详细预算表。而对于需要临时外拨的资金,如在试验点产生的一些试验费等也需要双方单位在签订规范的协议书或者合同之后,才能办理相关的外拨手续。
而在项目经费外拨之后,主持单位要对已经外拨的经费进行跟踪管理,全面、及时地掌握每笔资金的去向和具体使用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财政支农专项,主持单位还可以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并定期到项目开展单位对外拨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三)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规范管理
对于零余额账户实际支出和收到的资金额度不符合问题,一方面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可以向同级别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建议,允许当前不同期的资金额度根据需要来调整使用,从而保证单位内部各项科研业务支出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加强对财务资金的预算管理,并将纳入到零余额账户的所有财政资金按照不同的项目来分别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从而将财政资金更好地编制到使用单位中。
(四)加强对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
在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要做好内部的资金管理工作就需要加强对资金管理办法的进一步掌握和了解,并通过定期组织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学习不同项目的财务资金管理办法,让他们管好资金、用好资金,以充分发挥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还要根据本单位财务管理与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各种类型的财务报销手续,切实规范财务支出和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减少和防止资金的浪费与损失。同时还要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加强对现金结算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对于财政部门所公布的关于公务卡结算的具体目录,各个部门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在非特殊情况下坚决杜绝现金结算的行为,从而加强对各项公务支出的资金监控,以提高各项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科研单位要做好各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加强对资金使用和零余额账户的规范管理,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项目主持单位还要加强对外拨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从而确保各项财政资金作用的充分发挥,提升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海洋.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 2010(5).
[2]孙琪光.浅谈农业科研单位资金管理[J].农业经济.2013(9).
科技强国要求要在创新空间拓展迈出新步伐,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全方位深化,创新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和手段愈加先进。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层面越来越广泛,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农业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农业创新中农业单位科研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中国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调查研究、立项、实施、应用、实际推广的重要任务。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新型技术推广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为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农业科研室的相关研究及科研成果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新业态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活力,我国在农业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而由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会计核算基础及相关的会计要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遵循了“双基础、平行记账”的模式,提出了“费用”为新要素的规定,并重新对“收入”和“费用”这两个要素进行了界定,以收付实现制为成本与费用进行核算,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资产规模。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并未进行累计折旧,所以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上存在着虚增资产,从而不能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最终导致夸大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价值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资产监管的力度不够等因素,都导致了科研单位资产管理出现了资产管理效率质量差的现象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农业科研单位应按照新会计准则制度的相关要求,全面分析新会计准则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改革管理,结合单位自身管理现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最终达到拓展科研经费的使用空间,达到利用效率最大化;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避免铺张浪费,提高专项资金实际作用转化率的目的。推动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有序性发展。
一、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科技人才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雪球效应,注重科技创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造活力,进一步挖掘创新因子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成为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在这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攻坚的重要时期,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农业科研创新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农业技术生产力的加快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思路的实践者,以其自身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而随着研究项目的逐渐深入,以及科研领域的不断细分,对各类科研设备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科研工作存在科研项目情况复杂、资源分散、科研对象范围较大、相关设备更新慢的特点,从而对科研项目研究的技术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科研项目的相关设备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高成本性,这也变相增加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数量,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资产具有标准多、统计难、变化快、人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资产管理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面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及不同学科的资产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正确评估和管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资产日常管理缺“匠心”1.缺乏专业管理部门及人员。虽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单位的设备大部分仍旧是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其精密度极高,而且相关的设备采购及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才能发挥这些科研设备的利用价值。然而部分科研单位并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在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更是有很大缺失,这就使得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十分松散,无法明确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另外,还有部分科研单位虽然对资产购置的前期工作如预算及审核审批等十分重视,但是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回来之后,对资产的管理工作反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年中或年末的绩效考核之时,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以及项目资金等往往成为考核的重点比对对象,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往往不被纳入其中,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在科研使用过程中不被重视。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进行验收时其在财务上的核点往往也是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再一次被忽视。2.在内部控制中对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在权力以及管理任务上进行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科研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过程中,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的进行维修时以及日常的管理中便会出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责任推诿,既降低了办事效率,也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日常的登记核算实现了电算化、建立了固定资产卡片,但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总体价值等信息仍然存在本单位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采购入账阶段、后续的管理维修、计量等问题未实现及时管理,正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实际的资产购置中存在着一定的设备重复购置的问题,在使用效率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效率。3.科研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登记中,关于仪器设备耗费情况、使用效率等的涉及屈指可数。未能科学对相关制度进行设计,使得固定资产的而管理长期以来被忽视。另一方面,在科研单位的年末绩效考核中也并未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其中,并且在单位内部也存在过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多少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后续使用情况关注较少,这也造成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4.固定资产在相关准则中被分为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用具及装具等不同种类。在理论层面会计准则对于不同的设备资产折旧年限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界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却出现了分歧和差异。而且通用设备中有仪器仪表,而专用仪器仪表却属于专用设备一类,这就使得计提折旧额最终的计算结果出现分歧。这样一来,不同的折旧年限计算出来的计提折旧额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二)科研仪器设备资金效能低随着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研实践更加高效化、科研领域和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要求与之匹配的科研设备参数精准。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相同种类的设备过量购置、采购数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的情况,再加上大部分使用者在使用设备时往往喜欢选择新设备,在这种实际情况下难免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新会计制度下,过多的“僵尸”资产会随着其使用化为折旧,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当期运行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共享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表面共享,实际仪器存在闲置的状态,并且一些科研单位也存在着各实验室所配备的设施功能相近,数量过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设施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下降。
(三)固定资产折旧存在核算差异性在摊销或折旧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时,原有的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对非流动基金进行冲减,而不计入费用或成本。而这一规定就导致了固定资产发生的损耗在账面上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新会计制度下,基于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由原来“虚提”折旧的方式改为“实提”折旧,理论上解决了资产价值的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对于如何客观准确归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在这新旧制度衔接阶段的转换的问题,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科研单位采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实施期限通常仅为3至5年,科研课题周期比资产周期要小。大部分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与资产状况十分复杂,年中新购资产与已有的资产在年度折旧周期中并存往往是十分常见的状况,这些问题使得传统会计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核算。
(四)资产处置程序复杂,可操作性不强固定资产种类的在科研事业单位是十分繁多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进行了较为复杂的规定。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在科研单位附近无法找到产权交易的平台,或者相关平台数量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单位在对一些并无回收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却仍需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找专业人员评估,而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门支出的增加,加大了本单位财政压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单位闲置设备的处理存在废旧设备积压的问题,严重影响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上报及计算。
三、科研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相应资产部门或精专尖管理人员在科研单位中设立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具体使用部门等相关部门,采取多部门联动机制,将统一管理权划归于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而对那些用途较为单一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以功能为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对于价格在50万及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设备,科研单位应当将其统一纳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行管理,并对与之相对应的固定资产的调配机制进行改进。促使这些设备首先在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实现共享,提高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二)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提高资源共享效率,采取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设施购置之前对本单位的购置需求做更加全面的了解,依据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细化设备共享平台,查询设备资产时不仅仅要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者建造时间,还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数量、使用情况、维修以及保管位置等详细信息。这样的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折旧以及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设备设施购进审批准则,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购置数量,同时应转变观念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资产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要结合科研室的具体设备要求对科研设备进行有筛选性的购进及选择,进一步提升设备资源的利用效能。
(三)科研仪器设备具体分类须有目录,以便更好地计提折旧可以从财政资产管理系统中一次性计提关于科研仪器或科研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的折旧,可以从管理费开支方面入手,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运用PPP手段引导企业共同参与等。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实现设备资源共享,依据“成本回收”原则进行共享处理,进一步提升科研单位的设施使用效率,增强废旧资源的再利用效能。
摘要:介绍了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实施人才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战略;做法;存在问题;对策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果树专业机构。“十五”以来,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了学科结构调整,基本确定了以下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一是果树资源与育种,其学科的研究方向为苹果、李、杏、树莓、蓝莓等果树资源与育种研究;二是果树栽培,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苹果、梨、葡萄、李、杏、树莓、蓝莓、枣、榛子、板栗等果树栽培、设施栽培(李、杏、葡萄、桃、甜樱桃)、果树植保、果树土肥;三是果品加工与贮藏,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果品加工、果品贮藏;四是观赏园艺,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观赏果树及林木资源利用研究;五是干坚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枣、榛子、板栗等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六是设施蔬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国外优良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在上述研究领域中,果树资源与育种、果树栽培、果品加工与贮藏为重点学科。
1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在全所人才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了《辽宁省果树所“十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辽宁省果树所“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根据辽宁省果树科研所科研、开发、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学科、分层次进行不同形式人才培养,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视经营开发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既要开发现有人才,也要培养后备人才。二是将人才培养与所重点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人选,必须是重点课题或重点研究领导的优秀青年,引导人才的走向。三是选派一些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专业拔尖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到国外进修,或到高等院校攻读学位,“九五”以来,已选送6名同志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外进修,6名攻读博士学位,已有2名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0名,在读10名,学费等相关费用由所、课题、个人按比例承担,先以个人借款形式支付,毕业后按规定报销,签定协议并由经济担保人担保。四是设立“青年科技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申请所自选项目,经过个人申请,所学术委员会对论证报告把关,由35岁以下优秀青年主持,给科技人员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课题人员组合上,明确规定在科研项目执行中要有青年科技人员担任课题主持人,副主持必须是青年科技人员。五是注重学历层次,把好进人关。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层次,建立起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除鼓励在职人员继续进行学历教育外,重点把好进人关。规定今后新进人员原则上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实行考试、面试评议制度,严格把好入口关。六是创造用好人才的环境。在职称的聘任上按照科研、科技服务、科技开发、管理各岗位的不同特点,制定各岗位的聘任标准,单独打分排序,同时将指标数按同比例分配到各岗位中,在职称聘任上创造同等机会;对学术造诣较高、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的博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提供楼房1套;对新分到所大学生安排食宿,每人每月给100元生活补助,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关心人才成长,营造一种环境的亲和力。对于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能够推动“三农”发展的优秀科技人员,不拘一格让其脱颖而出,在职称晋升、奖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1]。七是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党政班子共抓人才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的工作机制;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在优势学科中筛选出学风正派、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能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具有组织和指导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3万元;获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2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获国家其他各部委一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5 000元。成果鉴定每项奖励2 000元;取得专利的技术(或产品、品种)或保护权的品种每项奖励2 000元。品种鉴定并登记备案后,通过杂交自育的品种每品种奖励5 000元,芽变选种每品种奖励3 000元,引进品种每品种奖励2 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一等奖,每项奖励5 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二等奖,每项奖励2 5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三等奖,每项奖励1 000元。不断完善培养、引进、使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科技发展平台,促进人才团队优势的集聚;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创业环境[2]。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总量和结构得到了优化,质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开发、推广等项目143项,科研经费从2000年的4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万元,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1项。其中,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政府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3项。18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备案登记,获专利2项,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1990~2006年,辞职、调出25人,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科研任务不足,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环境条件艰苦,科技工作者福利待遇低、负担重、压力大;由于和其他部门、行业比收入差距大,人才流向其他部门;地理位置偏僻,子女上学就业有一定困难;用人机制不灵活,缺少有效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等。二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才总量不足,在职职工354人,包括:专业技术人员130人;其中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40人;管理人员17人;工勤207人,专业技术人员130人,占职工总数的37%,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工人比例偏大。人才质量不高,缺乏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群体,尤其缺乏能解决辽宁省果业生产重大难题,能支持、开拓一批新兴学科或能够组织协调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才不多,硕士生以上2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6.2%,与一个省级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开发经营人才缺乏,管理及科技服务人才不稳。目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13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农业研究系列70人,科技服务11人,管理47人,科技开发5人。从事开发经营人才少,管理及科技服务人才不稳。缺乏经营、营销管理专业的人才;开发经营部门大都是所办实体,逐步走向经济独立,有一定的风险;个人的职称上,现行的职称制度评审上,过分强调、获得的成果、承担的课题以及排名等,从事科技开发、管理者科技服务大都与此无缘,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不愿意长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