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10:3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马铃薯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冬马铃薯;免耕栽培;密度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8-0096-02
近年来,冬马铃薯免耕栽培因其省工节水、保温保湿、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优势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2]。为了解冬马铃薯免耕栽培的不同密度对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寻找出适合玉林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于2010年冬季进行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泉东村黄坭垌进行,面积733 m2,土壤质地为潴育性沙坭田,肥力中等。
1.2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脱毒二级种;供试肥料:洋丰牌45%硫酸钾复合肥、尿素(N 46%)、硫酸钾(K2O 51%)。
1.3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栽培密度(A)为主处理,施肥方法(B)为副处理。其中栽培密度设4个水平:9.00万株/hm2(A1)、8.25万株/hm2(A2)、7.50万株/hm2(A3)、6.75万株/hm2(A4)。施肥方法设2个水平:一次性基施肥料(B1),即一次性基施纯N 250.5 kg/hm2、P2O5 124.5 kg/hm2、K2O 375.0 kg/hm2;分基肥、齐苗期和现蕾期追施3次肥料(B2),即基施纯N 50%、K2O 34%、P2O5 100%,齐苗期追施纯N 30%、K2O 30%,现蕾期追施纯N 20%、K2O 36%。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76 m2。施完基肥后,统一用沟土掩种盖肥,再覆盖稻草4 cm,然后用沟土覆盖草面4 cm。
1.4试验过程
2010年11月6日切种消毒,室内晾置2 d,11月8日催芽,11月19日播种。12月22日和2011年1月15日进行齐苗期和现蕾期追肥,用水30 t/hm2将肥料溶解淋施,同时喷药防病虫害[3-5],12月26日清沟沥水。
1.5调查报告
出苗后至植株生长期间每个处理定点选10株,每隔7 d调查1次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情况。2011年2月28日成熟,分区采收,分级计薯数和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冬马铃薯免耕栽培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6.75万~9.00万株/hm2的播种密度范围内,马铃薯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但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种施肥方法对产量影响不大。栽培密度为9.00万株/hm2, 1次施肥和分3次施肥的马铃薯产量分别为31 489.83、31 344.48 kg/hm2,比对应的6.75万株/hm2水平分别增产5 639.54、4 476.75 kg/hm2;栽培密度为8.25、7.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1 082.85 kg/hm2和31 395.35 kg/hm2、29 745.64 kg/hm2和29 018.90 kg/hm2,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产5 232.56 kg/hm2和4 527.62 kg/hm2、3 895.35 kg/hm2和2 151.17 kg/hm2。对产量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A1、A2产量差异不显著;A1、A2与A3、A4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A3与A4产量差异也极显著。
2.2不同处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密度的2种施肥方法,生产成本以分次追肥的水平略高,但相差不大。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成本则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总产值也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除栽培密度6.75万株/hm2不同施肥水平的产值有明显差异外,其他同一栽培密度下2种施肥方法的产值基本相差不大。栽培密度为9.00万株/hm2时产值最高,1次施肥和分3次施肥的产值分别为46 816.20、46 679.70元/hm2,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分别增值8 228.10、6 472.05元/hm2;其次是栽培密度为8.25万、7.50万株/hm2,产值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值7 659.90元/hm2和6 443.40元/hm2、5 760.30元/hm2和3 123.30元/hm2。各处理的收入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大,但同一密度水平、2种施肥方法的收入差别不大,栽培密度为8.25万株/hm2时纯收入最高,分别为25 566.15、25 519.20元/hm2,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收5 994.90、4 778.40元/hm2;其次是栽培密度为9.00万、7.50万株/hm2,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收5 730.60元/hm2和3 974.55元/hm2、4 927.80元/hm2和2 290.80元/hm2。
2.3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密度对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同密度水平下2种施肥方法则对其影响不大。各栽培密度水平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在出苗期差别不大,进入现蕾期至开花期后逐渐出现差别,而在薯块膨大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随着栽培密度的递减,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呈递增趋势。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研究表明,同等施肥条件下,冬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中熟品种费乌瑞它(生育期90~100 d),栽培密度以8.25万株/hm2增产增收效果较为明显,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 王慧,郑元红,肖莉,等.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09,111.
[2] 蔡尔秀,李敏清.福鼎地区马铃薯紫花851最佳种植密度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74-75.
[3] 王克雄,王效瑜,吴林科,等.宁夏南部丘陵地区马铃薯密度、肥料丰产栽培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39-40.
[4] 田丰,张永成,张凤军,等.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6):95-98.
[5] 谢小燕,李桂平,向红梅.铜仁市稻田马铃薯地膜全程覆盖高密度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0(1):62.
以“漫谈一次性物品”为主题,以学生搜集信息、自由辩论、合作探究为形式,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依托活动,加强语文实践,增强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展示交流、自由辩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锻炼思维,发展语言。
2.正确认识一次性物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主动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填调查报告、写建议书、书信等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交往。
三、活动内容及形式
1.本次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课前,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查询、报上查找、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况,井填写调查报告;课中,学生在汇报交流、自由辩论、合作探讨等过程中认识到一次性物品的利与弊,完成调查报告;课后,通过贴宣传画、标语,向有关部门递交建议书等形式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一次性物品,扬长避短,使其发挥实效。
2.学生分工: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为三组:第一组到社区去调查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和回收情况,获得感性认识;第二组通过采访,调查市民使用一次性物品的程度及使用人群,深入实践;第三组通过网上查询、报上查找等方式查阅资料,获得理性认识。
四、活动过程
1.以导激趣,启迪思维。【课件出示带有“生活”字样的配乐画面】同学们,我们红领巾电视台又和你见面了,欢迎大家走入我们的“生活”演播室,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们的口号是——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生齐答)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漫谈一次性物品”,有谁知道什么是一次性物品?(指名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一次性物品?(生畅所欲言)看来,一次性物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2.创设情况,在体验中提出问题。【放CAI课件,出示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场景】包括:菜市场里,人们手提一次性方便袋购物;医院中,病人使用一次性输液管;餐馆里,人们吃饭使用一次性碗筷。
你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根据所看所想自由地表达)一次性物品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响呢?在这次节目之前,你们已经去搜集了有关一次性物品的信息。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将本组的调查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组的同学出示调查报告,交流本组的调查成果。使用情况:80%的家庭使用一次性方便袋购物,普通餐馆每天使用的一次性碗筷达几百双。医院使用一次性针头、输液管给病人治病。回收情况:垃圾堆的一次性物品堆积如山,废品回收站里一次性物品的回收率很低。利:外型美观、便宜,使用方便,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弊:会毁掉森林,造成白色污染,绿色植被遭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组的同学出示调查报告,汇报采访结果。在采访的50位市民中,有8位不使用一次性物品,10位偶尔使用一次性物品,32位经常使用一次性物品。可见,使用一次性物品的人群非常广泛,大多是家庭妇女及工薪族人士。
第三组的同学读一读有关一次性物品的资料,进一步获得一次性物品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作相应补充。
从同学们调查的情况看,使用一次性物品有利有弊。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呢?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他们重新分为两大组:赞成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同学一组,为正方;反对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同学一组,为反方。在两组同学中间开展一场辩论赛,以双方的辩论结果论输赢。
3.开展辩论赛,在辩论中探究问题。【显示CAI课件,创设法庭辩论的场景】第一轮,陈述观点。正、反两方各选派三名代表陈述本方观点。随着辩手的发言,课件相机显示双方观点。第二轮,自由辩论。要求辩论双方针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若在5秒钟内不能反驳对方观点,即为输,对方则为赢。第三轮,总结陈词。双方各选派一名代表总结本方辩论的结果。
4.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刚才,正反双方结合本方观点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表现非常出色,一时之间老师也难以分出胜负。不过,从辩论的情况看,一次性物品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及森林资源带来了危害。那么,面对市场上充斥的一次性物品,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合作交流,达成共识:(1)通过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一次性物品,奉劝家人、朋友少用或不用不易回收的一次性物品。(2)改用易回收的材料做一次性物品。如用麦秆为原材料做一次性碗,大量生产已经开发出的一次性纸杯、纸袋和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一次性碗、筷。(3)运用高科技将不易回收的一次性物品转化为原油。
5.活动结束,延伸课外。大家在今天的“生活”节目中,展现出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相信大家长大后一定会为我们的生活添砖加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地震发生后,Google借助与卫星图像公司Coogle的合作。在GoogleEarth上更新了地震灾区最新的卫星图像,另外还在英文首页下方放置了链接,号召网友协助绘制海地地图,让救援人员取得最新地理信息。施密特的手直接伸向了海地,而乔布斯却只能在iTunes网上音乐商店号召其产品使用者进行5美元-200美元的捐款。
更让乔布斯郁闷的还有Google越做越大的所谓“互联网‘扶贫’工程”――O3b网络(O3bNetworks)。按计划,这一涉及全球30亿人口的庞大工程,将在2010年~2011年建成。由于这项计划主要针对连电脑键盘都摸不到的人,其中苹果产品的用户还真是届指可数。
订购16颗卫星
海峡群岛风景优美,花卉繁多,草木茂盛,以养牛和输出水果、花卉、番茄、马铃薯闻名。最近让其进入人们视线的,还是03b创始人、公司董事GregWyler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的愿景是将尚未连通的连接起来,我们将向这一目标不断迈进。”该公司的总部就设在海峡群岛泽西岛的圣约翰。
听起来Greg Wyler似乎想将整个地球连接起来,而事实也是如此――通过发射16颗卫星将网络服务带入地球上还未连上网络的地区。
2008年9月Google第一次宣布了这一惊人计划――为了缩短差距,让新兴国家也具有上网能力,Google金融集团汇丰银行(HSBC),以及国际有线电视集团Liberty Globau名为“O3b Networks”的网络计划,取名为“Other 3bn”就是指地球上另外未有网络建设的30亿人口,Google希望借这样的网络计划工程,真正建立在地球上任何区域皆有联网能力的环境。负载范围预计要涵盖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与中东等地区。
这项网络工程第一阶段就预计花费7.5亿美元,向法国观测卫星设计与制造商Thales Alenia Space订购16颗卫星,发射至北纬5度与南纬5度一带的国家,为区域内地面手机基地台提供连网眼务,并与这些领空范围的国家电信业者衔接。卫星预计将于2011年初交付使用。
非洲人很买账
美国企业来非洲地区投资,非洲人很欢迎,据2009年一份来自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报告显示,非洲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4%,远远落后于全球其他地区。非洲互联网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70%的人口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要使互联网覆盖到偏远地区成本非常高。
于是尼日利亚和加纳的网络运营商纷纷找上了门。
目前,O3b已经与尼日利亚和西非领先的网络运营商及互联网和内联网网络服务提供商Direct On PC,Ltd(DOPC)签署了一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多年期服务合同。此外,加纳SatconsuR,Ltd也与03b签署了一项多年期、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合同,使用03bNetworks的高速、低延迟IP中继。
在非洲入和一些新兴国家的帮助下,2009年第三季度O3b已完成价值约6亿美元的服务合同,并已为所有产品建起了各自的客户群。
还要继续放卫星
订购的卫星到位后,O3b公司首先将发射8颗卫星,这些卫星将运行于中地球轨道(距离地球8000公里),与运行于距地球35000公里以外的地球静止卫星相比,距离地球的距离近了四倍左右,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网络的低延迟特点。
依靠O3b目前在Ka频段分得的频谱,该公司今后还可以发射更多的卫星。该创新卫星系统将按照有吸引力的条款和条件,利用光纤品质的互联网连接,覆盖全球近70%的人口。
调查时间:11月22日
地点: 滕州市
人物:我的爸爸
话题:滕州市地理位置
过程: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北依齐鲁孔孟圣地曲阜邹城,南邻苏淮平原、枣庄新城,东连沂蒙山,西接微山湖,地处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四省交界处的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作为南北交通要地和枢纽,非常出名。滕州有中国第一大县之称,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市区人口超过40万,城市规模甚至超过了某些地级市。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境内有被命名为“北辛文化”的73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有“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岗上遗址,有商周时期的滕国、薛国遗址等景观。是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的故里。
滕州水资源充裕,是我国北方盛名的富水区,总量为6.55亿立方米。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蕴藏量近60亿吨,被煤炭部和国家计委列为全国重点煤炭开发基地,素有“鲁南煤田”之称。西部滨湖区水产资源丰富,东部山区丘陵的药材品种齐全,有野生药材150余种。滕州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是鲁南地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交通发达,境内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南北,沿湖有通往京杭大运河的滕州、岗头、向阳等港口,年吞叶量300余万吨,开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济蓬勃发展,市场繁荣兴旺。滕州素有“鲁南粮仓”之称,农作物有323个品种,动物有145个品种。被国家和山东省列为商品粮基地、优质蔬菜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工业拥有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37个门类,是“中国建筑之乡”,是鲁班的故里。商业网众多,已建成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170余处,其中副食品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山东省十大批发市场之一,年市场成为交额达70亿元以上。已成为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鲁南经济中心。
附 故乡滕州序
仰观牛斗,玉月流辉。神驰星汉,云袅袅而游弋。阔别故土,数十载光阴;常念乡音,几千回梦呓。漫游桑梓,心雀跃而飞扬;历数变迁,城壮观而靓丽。顾盼洋溢乡土情怀,流连品尝滕州风味;畅聊兰室,少女奉茶献歌;契阔良朋,骚人举酒赋诗。知交零落,先父驭鹤做古;懿范传承,后人秉德增谊。聆听乡音,恰值岁寒天晓;辗转楼台,翘首龙泉塔立。清风漫步,微山湖水行舟;遥岑远目,天光云影迷离。
古韵滕州,美似画图。南邻苏淮,北依曲阜;东连沂蒙,西接微湖。环微山湖,湖光掠影;临抱犊崮,崮峰突兀。舟楫借运河通达,天堑凭沂蒙险阻。北辛文化悠久,陶纹藻饰;历史人物众多,汗青诠注。微子视周,爱戴黎庶以铭碑;毛遂自荐,合纵歃血而联楚。三国五邑之地,滕并薛倪立户;文化昌明之邦,科圣墨子结庐。平民圣人,论述“兼爱、非攻”;木工始祖,研究钻锯凿斧。演绎《营造法式》,辉煌东方建筑。奇思巧作,奚仲造车受封;凿壁借光,匡衡读书有路。孟尝君逃难,鸡鸣狗盗;冯谖士买义,狡兔三窟。罢黜百家,半部《论语》治世;创建儒派,双圣孔孟游说。孙叔通审时度势,汉家儒宗;贺敬之写诗编戏,歌剧先驱。忆古思今,痛定思痛;战争烽火,血肉横飞。滕州保卫战,同仇敌忾;铁道游击队,巧击日伪。
滕文公法先王善行仁政,名声远播;孟轲君倡王道以德行仁,君子性善。齐家修身,平等博爱传世经;武略文韬,出将入相河海晏。滕州誉为“善国”,民风淳朴;微湖称作水乡,鱼米香甜。王家祠堂,常盛茂林修竹;千山盛景,摩崖石刻洞天。一步两井,墨子开凿化瘿沟;电闪列缺,蛟龙窜入黑龙潭。龙泉塔,九极高标凌云雾;目夷亭,六角重檐啄青天。古皇城,滕薛星移斗转;熊耳山,群岭雄伟壮关。
微湖湿地,红荷旅游。远山翠黛,近水清幽。碧天飞鸟,红莲醉秋。滕州妙景,美不胜收。拙序初成,明石作酬;故土情怀,永志存留。谨记,诗云: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畔沐霞晖。
龙泉塔映千重影,熊耳山悬万壑堆。
足踏滕州双圣土,心藏儒墨两修为。
关键词:蔬菜产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调查;调查报告
近几年,随着全国范围内农业结构的调整,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与产量迅速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销售问题也日见突出。为了探索新形势下贵定蔬菜销售的新路子,根据县委领导的安排,县农村工作局、县“185”办、县供销社、相关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单位组成9人联合蔬菜市场调查组,于7月28日至8月4日对广东、广西两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县委领导的安排,联合蔬菜市场调查组分别对广东徐闻农产品交易市场、海南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市场、湛江市兴隆蔬菜批发市场、深圳市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虎门富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石碣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和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蔬菜批发市场进行调查。据调查,除了深圳市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石碣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等蔬菜批发市场外,贵定县蔬菜进入的市场有海南海口南北蔬菜批发市场、湛江市兴隆蔬菜批发市场、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和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入量较大的是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有国营股份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始建于1994年,是一家主要从事蔬菜、水果批发的专业市场,目前市场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主要经营蔬菜、水果两个大类近千个品种的果蔬产品,蔬菜交易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其中蔬菜交易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500多家经销大户。每天的蔬菜成交量达1000万公斤,占广州市蔬菜上市量70%,成为粤港澳果菜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地,果菜销售辐射全国各大城市,市场果蔬总成交额150多亿元。是广州市最具规模的果菜批发市场。
贵定县销往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的品种主要是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等品种。随着贵广高速铁路、夏蓉高速公路开通,过境的快速通道到达目标市场在10-18个小时范围内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贵定县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销售市场。据当地蔬菜经销商向我们介绍蔬菜批况,建议贵定县秋冬季大量种植荷兰原种的马铃薯,明年3-4月份上市。据老板介绍贵州由于气候原因,除了独山西红柿,江南市场中其他的贵州果蔬品种很少,特别是秋冬蔬菜更没有竞争力,贵州蔬菜具发展潜力的是4-10月,品质好,价格也较高。由于基础设施差,雨季6-8月过于集中,很多老板在贵州建种植果蔬的基地,都不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地农民没有很好地掌握种植技术。此外,因为土地条件有限,很难大面积种植,产量也上不去。
从调查总体上看,蔬菜批发、零售价格的走势不完全一致,批发价格今年3、4月份涨幅较大,而零售价格则是2月份涨幅最大,其次是4月份,5月份蔬菜、批发价格的涨幅均收小。
二、存在的问题
1.贵定县蔬菜发展虽有一定基础,但因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加上缺乏政策支持,一些品种虽有特色优势,但由于种植面积小,产品数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形不成规模经济效应,基本处于有品牌、无产品、有市场、无商品的情况,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种植户缺乏资金投入,比较蔬菜发达地区来说,生产方式较落后,种植水平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严重影响市场开拓和经济收入。农技人员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带领群众致富的路子不宽,导致部分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3.由于缺少经费的长期支持,技术储备和品种储备非常欠缺,适应不了蔬菜生产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4.缺乏市场和种植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有时仅考虑种的问题,没有很好考虑卖的问题,造成本地消化不了,外调数量不足,导致卖难现象发生。技术管理力量薄弱,产品质量外观差,畸形果多,大小不一致,商品性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5.6月-8月雨水过于集中,种植技术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病虫害防治几乎束手无策,蔬菜产业发展专业人员非常之缺乏等原因制约蔬菜产业的发展。
6.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条件落后,田间便道路况差,排灌设施差,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直接影响到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目标市场定位。随着贵广高速铁路、夏蓉高速公路开通,过境的快速通道到达目标市场在10-18个小时范围内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贵定县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销售市场。所以应把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作为贵定县目标市场。
2.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每个蔬菜产业基地应控制在500亩左右,不宜发展太大,主要是防止由于病虫害的发生导致毁灭性损失。基地建设主要在定南、都六到昌明、云雾和盘江、沿山到昌明、云雾的人字型示范带,围绕交通干线以500亩为一个基地规划成若干蔬菜产业基地,便于运输。明确蔬菜品种,统一规模化种植。
3.争取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由于外商投资主要用于生产投资,基础设施投入是公益性投资,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只有积极争取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时机,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增强对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相关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外资投资发展蔬菜产业。
4.加强冷藏贮运体系建设。蔬菜运输前的包装、打冷保鲜是确保运送到目标市场品质好坏的关键,发展蔬菜产业必须有冷库设施,贵定县应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在云雾、昌明、盘江分别建立200吨以上冷库3座,才能满足蔬菜生产的需要。力争今年在昌明镇修建一个200吨以上的冷藏库,以便提升贵定县的蔬菜质量。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市场+基地+种植大户、市场+基地+合作社(协会)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带动,积极吸引外资投资发展蔬菜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协助联系销售渠道,按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茬口和种植模式。采取激励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种植大户领办基地,带动农户发展, 加快贵定县蔬菜产业发展步伐。
6.加强销售市场管理。明确市场定位,确保市场稳定,积极拓展外部销售市场,广泛联系客商,鼓励规模种植户和蔬菜经纪人把产品直销到目标市场,树立品牌观念,走产业化道路。
关键词:生物教学
融入 生活元素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与多学科相互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成为当今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学阶段,生物课程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但目前,中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的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生物教学质量。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物学科在中考、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重较低,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不太重视,把它当做副科;二是生物学的部分章节内容难度较大,使学生望而生畏;三是现有的生物教学方法枯燥,形式简单,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种状况若长期持续下去,就必然会影响公民的科学素养,乃至我国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关键在于让生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与生活接轨、教学情景和氛围与生活合拍、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与生活牵手。
一、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生活接轨
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有着天然而广泛的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就明确指出了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生活接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突出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更容易调动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介绍科学家采用基因技术成功地在老鼠背上长出人的耳朵,这种“自己的耳朵”在技术成熟后可望进行器官移植,这样既解决了器官来源问题,又可避免移植后的排异现象。教学中教师还可从耳朵推导到其他人体器官的再生和移植,达到挽救生命,造福人类的目的。
2.突出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物学知识源自于人类生活,生物学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在于服务生活、改变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并做好素材的收集、分类和归纳,选取与所学章节相关联的生活实例来凸显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讨论森林公园与市区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别并自己归纳出结论,再导入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明了光合作用提供了氧气,所以森林里空气清新;蒸腾作用降低了温度,所以森林里比较凉爽,使得学生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生理代谢。
3.突出生物教学中语言的生活味。生物教学语言首先要保证科学、准确和严谨,在此基础上力求生活化,突出生活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教师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来讲解自然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可以用学生常用的成语“飞蛾扑火”来讲解部分生物趋光性的特性;还可以用“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学生熟知的典故来讲解生物机体的条件反射原理。
二、生物教学情景和氛围与生活合拍
教学情景是连接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生物教学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的基础等实际情况来衔接生活,植入浓厚的生活气息。
1.创设的问题情景必须源自生活。创设问题情景是学生理解和接受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点和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要使教学与生活合拍,实现由远到近、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设问“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何会感到浑身酸痛”用以解释细胞在无氧代谢过程中产生乳酸,从而使人感到浑身酸痛。
2.利用直观教具凸显教学情景和氛围的生活味。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生活化的直观教具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因此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并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3.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情景和氛围的生活味。发展迅速的多媒体早已渗入到当代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许多学生对多媒体的接受能力之强和感悟水平之高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一种“顺势而为”“顺水推舟”的好办法,这种教学手段可谓源自生活、服务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氛围,如生活情景、游戏情景、故事情景等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多媒体动态的效果更易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不同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充分调动,使其在欢乐中学会知识。
三、生物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与生活牵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直接从课本走进生活,实现与生活牵手。
1.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实验魅力。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选做实验外,还可选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课题进行实验设计。如,发芽的马铃薯为何不可食用,其中哪些成分对人体有害;实验花草对家居空气的影响等等。教师也可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于找到的实验物品和材料动手自制标本或在实验室里独立进行研究,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目的就是让生物教学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融入自然,回归社会,促使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生物与生活的关系”“生物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系列知识讲座,以拓展和延伸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饲养家蚕、小鼠、果蝇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也可尝试自制酸奶、泡菜、家酒等,让学生了解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开展讨论,明确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全体成员认真贯彻执行兵团、师和团党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扎实工作,勤奋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团党委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XX年年团场各项指标制定、完成及与上级下达任务对比情况:
XX年年师下达计划生产总值36301万元,较XX年增长5.66%。截止9月底,实际完成21721万元,完成师计划的59.84%,预计全年完成36500万元,(第一产业计划完成5457万元,计划增长2.48%;第二产业计划完成8858万元,计划增长-2.38%。其中:工业计划完成5904万元,计划增长-8.39%;建筑业计划完成2954万元,计划增长12.36%,;第三产业计划完成21986万元,计划增长10.17%)师下达计划职均收入16634元,预计全年完成17000元,超出师计划任务的2.2%;师下达利润指标698万元,截止9月底实际完成517.66万元,预计全年完成800万元。师下达团场上缴各项款项165.27万元(其中:国有农用土地使用费37.4万元;国有资本收益61.07万元;职教费7.4万元;XX年超额实现利润59.4万元),截止9月底,团场实际已全部上缴各项款项。
二、具体工作及完成任务情况
1.根据团党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团第七轮承包实施办法规定,下达了XX年年度“四个计划”( 财务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生产指导性计划、各单位上缴养老金、医保统筹金计划)通知,制定了基层各单位承包指标,对各单位应当完成的任务细化,有利于年底督促检查各单位完成各项指标。
2.参与制定团内管理费用的实施细则办法,特别是对XX年下发的团发〔XX〕25号文件——第七轮承包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团场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
3.关于文具厂土地资产的盘活工作顺利开展,豫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了集住宅超市为一体的综合大厦。
4.积极参与兵团十二师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合作区外业调查工作,编写了《兵团十二师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合作区外业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为十二师分区104团片区的规划和前期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为开发区的建设入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项目编写工作成绩显著:今年,我科室共完成西郊城区供水设施建设、西郊城区排污管网建设与改造、中学教学楼建设、104团绵羊良种繁育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目前,十二师殡仪馆设施建设已实施完毕;西郊城区排污管网建设与改造项目、人畜饮水项目、住院楼改造扩建项目的可研已获批,正着手编写初步设计文本。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已获批复,明年就有望实施。
6.农业连队连部的规划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年,我科室协同工交建商科共同完成了青年连、四连、九连、五连、育肥羊场等5各单位的连部规划的编写工作,七连、八连居民定居点,八连文化活动室的规划选址已经完毕,有利于指导团场连队建设按照国家、兵团的规划发展要求进行。
7.项目监督督促工作力度较大:目前,团场农电网改造项目、社区综合活动中心、企业联合办公楼、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农贸市场项目、养禽场农贸市场、业余党校续建项目、连队(一连、七连、牧一场、牧二场、牧三场)综合活动室及卫生室的规划和建设、门球场建设、养禽场自来水改造项目、小学水冲式厕所建设、生态厕所建设、九连危旧住房改造平房等建设,在我科室得大力督导下,这些项目已顺利完成。大大的促进了团场基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团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8.牧三场药浴池建设、连队道路建设、危房改造的规划改造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9.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遵照师党委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师发[XX年]7号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团党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具体发展目标,在我团农牧业单位开展“巩固提高,创优增效”的竞赛活动,并做了具体安排,竞赛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化,安排了领导小组的具体成员并明确各自的分工,确定竞赛参考指标和奖励条件及奖励办法标准。这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力地激发了团场农牧员工的积极性,巩固和提高了“五个80%”,其他相关指标也得以完成,南区土地整理项目也正在实施,使我团农牧业发展呈现出新面貌。
10.摸底制订、督促检查年度生产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财务计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书面呈报团领导。
11.我科室在团党委的精心规划安排下, XX年年退牧还草项目得到了认真实施。有利于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扩大绿化面积,调高调优产业结构,逐步改良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后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已获批准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目前,正处于实施阶段。
13.认真书写我国在兵团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交流材料,为支持兵团改研体改工作的快速发展,总结我团的工作经验,推广方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科室成员对我团52个单位及所属企业、农、林、牧、公、交、建、商等行业全面摸底,搜集相关数据资料,从农业结构调整入手,分析我团种植业改革发展的成功得失,将土地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及经营权一一细分,充分落实土地流转政策,牧业及奶牛场的改革经验在我团其他牧场和单位得以推广。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该工作,实事求是,既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也不夸大取得的成绩,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让人信服。共3页,当前第1页1
14.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团场50年大庆、老君庙的竣工庆典、广场的植树绿化、扫雪、打扫卫生、美化环境、帮贫扶困,捐钱捐物都倾注了科室成员的大量心血。在违法建筑治理活动中,我科室更是冲锋在前,为治理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15.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团机关组织的各次党政会议精神和文件的学习,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结合团场实际,从自我做起,践行“三个代表”,服从组织安排,学习先进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16.严格求实,科学行文,牢把团场团报文件质量关,特别是团场与企业单位实行的合作协议合同,要求极为严格,为了团场利益,同时,也为企业考虑,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从快从实地办理相关手续。
三、督促招商引资工作
XX年年,我科室继续努力按照团党委的要求,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今年,加大了对引进项目资金到位的监督力度,截至目前,共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500万元(其中九龙生态园投资2600万元;新疆蓝希络公司投资2500万元;一龙印刷有限公司投资480万元;银通房产公司投资9000万元;和田街商住大厦投资7000万元),在加大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监督的同时,我科室又同其它外来我团、有志于团场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的企业多次洽谈,为招商引资工作铺设了道路。
四、科技工作:
XX年年我团加大了科技投入,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43万元,占本级一般财政指出3860万元的1.1%,全团科技经费的投入达408.3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仅西城热力公司节能减排就投入104.27万元,牧三场引进牦牛种公牛72头,投资22万元,投资35万元元对寄宿制学校教师安装了计算机设备。
在农牧科技推广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800亩,其中滴灌马铃薯65亩,洋葱喷灌100亩,温室叶菜喷滴灌实施200亩,果园小白龙软管滴灌435亩,节水灌溉技术总体运行良好,很有推广价值。
积极引进新品种并试验。推广种植222亩美国“白雪”洋葱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平均亩产达7-8吨,亩产值3500-4000元,亩纯收入达2500元-3000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为推广机械化作业,今年举行了机械化播种技术培训班,加强了机械化操作技术服务指导,今年机械化播种土豆面积达2950亩,占土豆播种总面积的53%。
另外,还做了如下的具体科技工作:
1.根据团场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团场XX年年度科技计划和104团科技考核办法。
2.联合机关7大科室的9位同志和基层7位领导、技术员,开展了历时24天共八期的第十八届“科技之冬”培训活动,基层单位又自行对职工进行3期培训,培训达5307人次。
3.申报了兵团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连项目——《牛羊新品种改良技术应用示范》。
4.顺利通过了兵团对我团XX-XX年科技进步考核。
5.联合环境监察和综治办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了“科技示范宣传周”活动。
6.6月25日,,参加兵团科技进步奖评审活动中,经国家科技部验收的《天山牦牛系列产品深加工工艺的提高和完善》项目,获得了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04团一号水库除险加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项目,参加了师科技进步奖评审,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7.制作展板参加了自治区。兵团、中国科学院举办的 “第四届科洽会”和东盟世博会。
8.申报了2009年科技项目2项:104团绵羊品种改良项目和西城热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综合利用项目。
9.对XX年年基层各单位的科技工作进行了考核,推动了团场科技工作。
五、统计工作:
1.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经基层单位广大统计人员的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能源、固定资产投资、个体商业、餐饮、劳动工资、综合、国内生产总值等专业统计报表的收集、汇总、上报任务。此外,还连续开展了“工业品价格、城市住户调查、企业景气调查等专项调查”,为兵、师、团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必要的统计信息。按时、保质完成XX年统计年报和XX年年定期报表及兵团各级政府各项调查工作。
2.认真布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并经常到农业普查的各基层单位进行检查指导,要求基层普查员认真填写光电录入格,组织集中各基层普查人员认真进行互查,做到有差错立即进行修改,紧跟兵团及师统计局的普查进度,通过投入100多人次,投入资金2万余元对团场40多个基层单位包括社区,进行了长达4个多月时间的地毯式普查,摸清了团场农业状况,圆满地完成我团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任务。
3.认真做好城市住户调查表工作
统计室认真完成师统计局下达的XX年年城市住户调查表的工作,XX年年师统计局给我团下达了17户城市住户调查表的任务,统计室每个月末都要同个普查户联系,及时收集城市住户调查表报送师统计局。在工作中经常同普查户联系,强调数据的准确性,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六、 安全工作: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
今年以来,我科室认真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强化人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有效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发展。共3页,当前第2页2
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上,根据团场及各行业、单位各自实际,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范围。对责任单位制定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今年在4月27日召开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兑现了XX年度安全目标考核奖罚,44个单位受奖,1个单位责任人不奖不罚)。并同各行业、单位、机关职能科室共计23个单位、部门责任人签订了“XX年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单位、部门与所属单位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实现了一层抓一层,一级管一级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落实了团场内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加强安全生产宣诳?怪氐懔煊颉⑿幸蛋踩???ㄏ钆挪橹卫砘疃?校?彝沤岷瞎ぷ魇导剩?葑グ踩???ぷ鞑环潘桑?岢侄ㄆ凇⒉欢ㄆ诎踩?觳楣ぷ鞑患涠希ㄌ乇鹗窃诮诩偃铡⒔谇旎疃?龋?辉诩觳橹校?源嬖诘奈侍猓?殖〉泵嫣岢觯??笪侍獾ノ患笆甭涫嫡?墓ぷ鳎??才抛ㄈ烁?偌觳檎?那榭觥?/p>4.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今年来,共组织全团性安全生产大检查6次,检查单位40余个;专项检查5次,检查单位19个;开展日常安全检查16次;通过检查,有效促进了团场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积极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我们坚持早动手、早行动、早安排,提前安排布置安全生产月活动,制定了安全月活动方案,并下发了“活动”通知;在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成立了“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团属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活动组织机构,组织开展“安全月”活动,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安全月”活动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全团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活动中,在办公楼前悬挂宣传布标4副,制作安全月专题板报2块,增添了活动气氛。团属各单位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月宣传教育活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板报、会议、知识竞赛等),制作板报27块、宣传横幅34副;6月10日,师安监局组织、举办了“安全宣传咨询日座谈会和板报展”活动,我团积极参加。在6月份中,我团开展了“安全科普知识学习”活动,参加单位40余个,参加人员600余人,知识答卷600余份。
5.正确审视安全生产形势,妥善处理10.22火灾事故。
今年,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工作进展顺利。虽然10月22日金汇德公司(小西门)添资市场,因经营户违章用电造成火灾一起,但所幸无人员伤亡。截止目前,全团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七、加强科室间的团结协作
与其他科室团结协作是做好团场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也是我科室的工作原则,更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我科室从来都没有将属于自己工作范畴和领导安排的事推到其他科室,也没有发生推诿和相互扯皮的现象。
八、勤政廉洁、执行廉洁制度情况
我科室坚定不移地执行团机关制定的财务制度,坚决杜绝各类乱花钱的现象。在购买办公用品时,做到了事前请示,不超标准购买。在购买前先向主管团机关的常委汇报,在征得其同意以后才购买。
关键词:贵州白山羊;山区;规模化;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S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68-02
贵州白山羊是贵州省山羊种类中一个珍贵的生物资源和山区农民的宝贵财富,也是目前贵州省惟一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志的山羊品种。近年来,随着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和“1 000万只肉羊工程项目”的相继实施,沿河县山羊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养殖异军突起。然而,由于大部分规模养羊户缺乏科学意识,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效益普遍不佳,有的甚至呈现亏本现象。为充分发挥贵州白山羊种质优势,提高山区农民养羊经济效益,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集成贵州白山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供同类山区养羊农户借鉴参考。
1建立优质高产种羊群
山羊养殖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羊的繁殖水平,种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后代品质和羊群的发展速度。为此,养羊户在选择组建种羊时,要严格按贵州白山羊品种种质特征要求和种用等级标准进行选种[1,2]。种公羊必须来源于年产两胎,胎产双羔以上母羊后代中的优秀个体,等级最好为一级羊以上;种母羊以选留初产双羔以上的母羊和双胎公羊与双胎母羊繁殖后代的母羊作种用为宜,等级为二级羊以上。这样可有效提高种羊的多胎性能和产羔率。同时,要及时淘汰老龄羊、低产羊、病残羊和不孕羊,不断选育补充优秀青年种羊,保持适龄(1.5~5.0岁)能繁母羊在羊群中的比例达65%~70%,凡不符合选留种用的羔羊和己失去种用价值的种羊要及时育肥出售,使羊群保持旺盛的繁殖能力,提高种羊繁殖水平。
2推广优质高产牧草
饲草饲料是舍饲养羊的物质基础,只有提供四季均衡、充足、优质的草料,才能保证山羊的物质需要,从而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3]。为此,要按饲养规模和发展需要,利用农闲地、果园地和退耕地有计划地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如黑麦草、紫花苜蓿、牛鞭草等),刈割饲喂,或晒制青干草以备补饲或过冬越春之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夏秋青草茂盛期大量收集贮存野生草、树叶及农作物秸秆等制作青贮料和干草粉等,以保证饲草饲料的全年均衡供应,实现山羊高效养殖。
3推广高床漏缝楼式羊舍
根据山羊生物学特性,结合沿河自治县自然生态及气候特点,在严格选址、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以推广双坡单列式高床漏缝楼式羊舍为宜。由于境内立体气候明显,高低海拔悬殊,四季温差大,属中亚热带温暧湿润季风气候区域,为此,修建时要按照不同海拔高度确定楼床高度和羊舍面积,一般在海拔800 m以上的地区,楼床高度为0.8~1.0 m,每间羊舍适宜面积10~12 m2;海拔800 m以下的地区,楼床高度为1.2~1.5 m,羊舍适宜面积为12~14 m2。应用证明,该类型羊舍在高海拔地区具有防寒、保暧,低海拨地区具有通风、采光性能良好的优点,符合山羊生长发育环境,有利于山羊健康,可有效降低羊群发病率和死亡率。
4推广山羊适度规模养殖
适度规模养殖是实现山羊高效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4]。根据沿河县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现状,结合贵州白山羊在自然情况下公母搭配的最佳比例(1∶20),农户饲养规模其能繁母羊的饲养量最小不得少于20只,适度规模应以40~60只为宜,年出栏肉羊65~100只。这样对于养羊户来说,无论在放牧强度、饲草饲料供给、日常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都较容易,并可使养羊户每年获取7.5万~10.0万元的养羊经济收入,完全可以使山区农民通过养羊走出贫困、迈入小康行列[5]。
5推广山羊常年“放牧+补饲”
受气候变化、野生牧草生长规律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白山羊在不同季节放牧条件下其采食量不同。据研究,春季采食量为日需要量的49.2%、夏季采食量为日需要量的82.2%、秋季采食量为日需要量的93.6%、冬季采食量为日需要量的57.4%。可见,仅凭放采食均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和生产的营养需要,为此,结合贵州白山羊具有夜间采食行为的现象对羊群实行补饲十分重要[6]。即白天(恶劣气候天气除外)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充分放牧,收牧后2~3 h,根据山羊采食的饥饿程度酌情补饲优质牧草和混合颗粒精料,以满足山羊营养需要。精料补饲量:成年羊0.3~0.6 kg,羔羊0.1~0.3 kg,饲喂时要先干(草)后青(贮),先粗后精,自由采食和饮水,水温应保持在28~35 ℃,严禁饮用冰冻水、污蚀水和饲喂霉烂变质饲料、冰冻饲料、农药残毒饲料以及未经处理的发芽马铃薯等有毒饲料。
6推广羔羊短期舍饲育肥
贵州白山羊羔羊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的特点。据测定,贵州白山羊9月龄平均体重可达22.65 kg,周岁羊平均体重达26.82 kg,分别为成年羊体重的66.62%和78.88%。为此,要利用羔羊早期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质鲜嫩、、瘦肉多、味美、易消化、产品价位高、市场需求量大等优点,抓住越冬前草多、营养丰富的时机,对羔羊和淘汰种羊进行短期全舍饲育肥,育肥期为60~90 d,每日每只羊除饲喂青干草、青饲料或青贮料3.5~4.5 kg外,并按早、中、晚等量饲喂混合颗粒饲料0.50~0.75 kg,自由采食和饮水,达到迅速增重,实现羔羊当年出栏的目的。这样既可加快羊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出肉率,当年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减轻了冬季草场压力,避免了羊群越冬渡春因草料缺乏而掉膘、死亡造成损失。此外,要认真分析产品市场价格走势,适时出栏,以实现规模肉羊生产最佳效益。
7推广山羊疫病综合防治
做好山羊疫病防治是实现高效养殖的基本保证。要建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山羊疫病防治技术体系,做到适时驱虫灭疥、定期环境消毒和科学免疫接种等技术环节,才能有效防控山羊疫病发生,减少羊群损失。
7.1适时驱虫灭疥
调查表明,造成羊群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草缺、造成营养不良;二是寄生虫病的危害。据资料报道,目前沿河县境内危害山羊的体内外寄生虫共有19科32种,感染率高达100%。由此可见,山羊体内外寄生虫病对山羊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为此,搞好山羊寄生虫病的防制十分重要。根据沿河县山羊寄生虫病发生的季节动态规律,对山羊要实行夏秋季节每月1次,冬春季节每季度1次的预防性驱虫灭疥,羔羊断奶(2月龄)后必须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灭疥,以增强山羊抗病能力。药物以选择高效、低毒药物为宜。在使用药物时,不要连续或长期使用单一品种药物,应选择多种药物交替使用,可取得理想驱虫灭疥效果。
7.2定期环境消毒
要严格实行定期清扫、消毒制度。每天定时清扫羊舍、运动场及周围环境,并将粪便、污物进行集中发酵处理。每月必须对羊舍、运动场、净污道、净污沟等饲养环境选用10%~20%石灰乳、30%草木灰、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等多种消毒药物进行交替使用;每周对饲养用具、料槽、水槽、水池、粪便和羊体表(寒冷天气除外)等选用10%漂白粉、0.5%~1.0%强力消毒剂、0.5%~1.0%灭菌净、0.5%~1.0%抗毒威等药物进行交替消毒处理,羊群转舍、出栏、引入、产羔和炎热季节的大雨过后,必须对所有饲养环境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孳生繁衍,以净化养羊场(舍)内外环境,保证羊群健康。
7.3科学免疫接种
科学免疫接种是有效防控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根据山羊疫病调查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目前,在疫病防制上应重点对羔羊痢疾、口蹄疫、山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进行防控,要严格免疫程序,切实杜绝重大疫病发生。对已发病和疑似病羊要及时清出安置在300 m以外经消毒处理后的隔离舍内进行观察治疗,并迅速对羊舍环境及受污染的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对病尸粪便及污染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参考文献:
[1] 陈永泽.贵州省畜禽品种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
[2] 杨光,陈小玲,崔玉林,等.贵州白山羊品种资源调查报告[J].草业与畜牧,2013(2):32-34.
[3] 叶韬,胡红霞.中国南方山区种草养羊实用技术百问百答[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3.
[4] 陈小玲,杨蛟,谯玉红,等.浅析喀斯特山区规模养羊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1):26-28.
长江中游地区所习称的"垸田"(也称"院田")就是下游地区所说的"圩田","垸"与"圩"都是指堤岸。嘉靖《沔阳志》卷8《河防》谓"沔居泽中",地势低下,"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则洞庭沔湖汇为巨壑","故民田必因地高下修堤防障之,大者轮广数十里,小者十余里,谓之''''院''''。"乾隆《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禀制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云:
自京山以下,次潜江,次天门,次沔阳,地形愈洼,众水汇归,南北两岸夹河筑堤。其州县民人纠约邻伴,自行筑堤捍水保护田庐,谓之"垸"。各垸之田,少者数百亩、千余亩,亦多有至万余亩者。
因此,所谓"垸田"就是筑围堤、防御洪涝的水利田,堤垸实是垸田的标志,其功用主要是防御洪水。(注:当然,为了有效地防御洪涝,仅仅筑起堤垸是不够的,还要开挖排灌渠系、兴建引排涵洞、并保留蓄涝湖泊。因此,张国雄先生给垸田下的定义是:"两湖平原河湖交错的水乡地区一种四周以堤防环绕、具备排灌工程设施的高产水利田。"参阅梅莉、张国雄、晏昌贵著《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7~91页。)
张国雄博士对两湖平原垸田的兴起与发展作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注:参阅前揭《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第四章"垸田的开发",第87~134页。)他认为:两湖地区垸田的兴起,大致在南宋晚期,不迟于13世纪中期的南宋端平、嘉熙年间(注:这一看法最初是石泉先生提出的(见所编《中国历史地理专题讲义》,武汉大学历史系1981年油印本,第174页),张国雄对此作了详尽的考证,见石泉、张国雄《江汉平原的垸田兴起于何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南宋晚期与元代江汉平原的垸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江陵、荆门一带。明朝前朝,随着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江汉平原的广大湖滩河滨很快得到开发。嘉靖《沔阳志》记沔阳州垸田之开发云:
明兴,江汉既平,民稍垦田修堤,是时法禁明白,人力齐一,堤防坚厚,湖河深广,又垸少地旷,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故自洪武迄成化初,水患颇宁。其后佃民估客日益萃聚,闲田@①土,易于购致,稍稍垦辟,岁月浸久,因攘为业。又湖田未尝税亩,或田连数十里而租不数斛,客民利之,多濒河为堤以自固,家富力强则又增修之。
洪武至成化初(1368~约1468年)是汉水下游平原垸田的初兴阶段;成化至正德中(1469~1521年),垸田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垸田兴建以来的第一次。嘉靖以后,由于移民继续大批移入,垸田增长速度更快,其分布也进一步向沼泽化的湖区和淤塞河港扩展。在明清之际的动乱中,垸田受到破坏,绝大部分堤垸均被废弃;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年),垸田逐步恢复,并在数量与规模上超过了明代。乾隆时期,垸田兴筑再次掀起,垸田实际上已臻于饱和;嘉庆、道光以后,垸田围垦恶性膨胀,或"随淤随筑","凡湖渠泽薮有为泥沙填淤者,即争垦筑垸"(注: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3册,"堤垸"。);或竭湖造田,湖泊渐次被垦为桑田。
汉水下游平原的垸田主要集中在沔阳、景陵(天门)、潜江、监利、汉川和汉阳、应城、云梦等州县,其中沔阳、潜江、监利、天门、汉川地势低洼,湖泊相连,垸田开发最早也最为密集。嘉靖《沔阳志》卷6《堤防》录嘉靖三年(1524年)知州储洵疏谓江水若自监利车木堤冲塌,"不惟其县受害,而沔阳后@②茅埠凡一十六村、熊家@③潭凡四十余院、税粮八千余石高低淹没,尺寸不堪耕种";若潜江排沙头、班家湾、新开便河及沔阳石牌铺等处水口冲塌,"每遇襄汉水发,则潜江、景陵二县,沔阳深江西范凡二十七村、莲河柘树凡七十余院、税粮一万五千余石亦无尺土耕种",则到嘉靖初,沔阳州至少已有110余垸(注:光绪《沔阳州志》卷3《堤防志》也称嘉靖中,沔阳垸田"百有余区"。诸堤之名难以详考,除嘉靖《沔阳志》所及之熊家、@③潭、莲河、柘树等院外,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1沔阳州"山川"栏记有百石湖堤,堤内皆田,也当为垸田。)。潜江县在成化、正德时己有48垸,到万历间增至百余垸(注:康熙《潜江县志》卷3"乡区"记载明成化间潜江县有5乡1坊48垸,万历《湖广总志》卷32《水利志》录有潜江37个"旧垸"、9个"新垸"之名,张国雄认为它们很可能就是正德以前的48垸,并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复原了明早、中期潜江境内垸田的分布情况(参阅前揭《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第105~106页,"图4-1",其中可能有个别失误,如江@④院、车老院,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6荆州府"山川"栏,并"边临襄江";而张国雄先生将之置于潜江东南境,可能有误。)。监利县在成化间由知县焦钦主持一次即修建堤垸25处(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6荆州府"山川"栏"监利"县下。),"田之名垸者,星罗棋布。"(注:康熙《监利县志》卷尾,刘鸿浩:《重筑吴家lóu@⑤堤记》。)景陵县在宣德中(1426~1435年)也己出现垸田。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1沔阳州"山川"下记景陵县有古堤二,"一在县东北,长五里,以防义河水势,宣德间知县杨安修。一在县东北,上下有lóu@⑤,一名穴河,一名红花。遇旱则贮湖水以灌田,泛则开lóu@⑤以防潦,水势高则不开,成化间知县姜绾重修,弘治间川襄洞庭水泛冲滔,知县周瑞重筑以杀水势,民甚利焉。"此二堤虽不以垸为称,但由其功能来看,显然是垸堤。
汉川县垸田之出现似较沔阳、潜江、监利为晚,嘉靖《汉阳府志》与《湖广图经志书》所记汉阳府农田水利多为陂堰,垸堤较少(注:《汉阳府志》卷2《方域志》记汉阳县有谭家院、东西杨树堤、李家堤、莲花堤、青草堤、山嘴堤、柘林堤、洲家堤、万家堤、郑家堤等,无以判断其是否为堤垸。)。汉川堤垸之大兴大约是在隆庆(1567~1572年)、万历(1573~1619年)年间。白鱼垸原为汉江南河分流的一个支汊,"隆庆时,白鱼垸淤阜成陆,障堤成垸。"细鱼垸"本湖渠,明万历年间因淤筑垸。"(注: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3册。)南河垸"隆庆间民人于湖渚障堤为垸,延袤八十余里。"(注:同治《汉川县志》卷7《山川》。)天启四年(1624年),汉川县同时兴建了教子台、太实、永固3垸(注:同治《汉川县志》卷9《堤防》。)。尽管如此,汉川堤垸的数量与规模看来都远远比不上沔阳、监利等州县。
清代堤垸之分布更为广泛,凡可资利用的河湖沼泽都渐次被围垦。汉水下游平原垸田分布最为密集的仍然是沔阳、潜江、监利、天门、汉川5州县。乾隆年间,沔阳州共有1368垸,支河港汉与湖地多被"垦为阡陌,且各修堤垸障之,尽占水道。"(注:乾隆《沔阳州志》卷《赋役志》、光绪《沔阳州志》卷2《山川》。)潜江县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已有156垸(注:光绪《潜江县志》卷10《河防志》。这156垸中,有的沿袭明末而来,有的则属新筑,如猎塌湖、东西白湖、张蓼湖、枝江湖等等,都是康熙年间淤垫为垸田的,见康熙《潜江县志》卷3《山川》。),到乾隆间,增加到160余垸(注:乾隆《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制宪鄂奏移驻厅员分汛管堤》。)。监利县,据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统计,共有498垸,"人稠地狭,绝少旷土。"(注:光绪《荆州府志》卷20《堤防志》;光绪《潜江县志》卷8《风俗》。)天门县(即明代景县)菜子、老鹳、岳港、龙潜、上帐、下帐等湖在乾隆年间相继淤为平田,全县共有109垸(注:乾隆《天门县志》卷1《地理志》,卷6《水利志》。);后来较深的杨桑、高台湖也"大半淤塞",到光绪间(1875~1908年),天门县垸田增加到200余座(注:《襄堤成案》卷1,《职员蒋元鸿等呈请督抚宪札饬钟潜二主勘估等修溃口不得观望协帮禀》。)。汉川县在康熙年间有35座官垸、8座民垸,乾隆年间民垸增加到265座(注: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4册。)。
除以上5州县外,汉阳、应城、荆门也有部分堤垸。光绪《汉阳县志》卷2《营建略》"堤防"称:汉阳县于康熙五十年筑永丰堤,"外距群湖,置石闸蓄泄内湖诸水。而蔡店迤南卑洼处亦有汉水旁溢忧,随建芭芒堤,作后障,是为修堤圩田之始。"在应城县南境与汉川县交界处,有郭家垸,始筑于万历二年(1574年),因常受yún@⑥水之害,屡废屡修(注:光绪《应城县志》卷2《建置志》"水利"。)。荆门州的垸田主要集中在濒临汉水的沙洋一带。在沙洋西南的青村堤下,有彭家垸、南湾垸、小@⑦垸、浩曾垸、王家垸、庄家垸等等(注: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2《建置志》"堤防"。)。
以垸田为主要特征的汉水下游平原农业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麦类及黍、粟等杂粮也占有较大比重。这首先从农业用地的结构方面表现出来。明清有关记载中常把耕地分为田、地、山塘四类,其中"田"专指水田,"地"专指旱地,"山"指山林牧业用地,"塘"包括湖荡、陂塘,其实并非耕地,而是一种水利设施,可用于蓄水灌溉和养鱼。田、地、山、塘在全部农业用地中所占的比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水稻、旱地作物生产以及林牧业、渔业(捕捞养殖业)在当地农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嘉靖《靖阳府志》卷5记载了不同年份汉阳府及所属汉阳、汉川二县的耕地状况,我们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为例计算出表1。
表1明代汉阳府农业用地的结构
府县田地山塘
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
汉阳府2730顷76.34674顷18.8562顷1.73110顷3.08
汉阳县2005顷74.23570顷21.1053顷1.9673顷2.70
汉川县725顷84.40104顷12.111顷0.1229顷3.38
说明:(1)资料来源:嘉靖《汉阳府志》卷5《食货志》。(2)原记载中田地山塘各项面积记至亩、分、厘,表中仅取其约数。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汉阳、汉川二县之和与汉阳府总计数并不相符。
龚胜生博士曾经对清代两湖地区的耕地结构作过细致的分析(注: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69页。),我们根据他的计算,撷取汉水下游地区部分州县的情况列出表2。
表2清代汉水下游部分州县农业用地的结构
州县农业地的构成(%)
田地山塘
汉阳县31.026.937.54.6
汉川县40.324.95.829.0
沔阳州75.913.111.0
潜江县90.39.7
监利县46.553.5
京山县40.533.621.84.1
钟祥县31.1
二汉水中游以旱作为主的水旱兼作农业区
本节所说的汉水中游农业区,包括随枣走廊、襄宜平原与南阳盆地3个地理单元,虽然随枣走廊在自然地理的意义上基本属于汉水下游地区,但考虑到其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更与汉水中游的襄宜平原接近(特别是随州与枣阳),所以我们将它归入汉水中游农业区。
汉水中游农业经济区最重要的特征是水旱兼作、而以旱作农业为主,稻作农业在地区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由随枣走廊而襄宜平原、而南阳盆地逐渐减少,旱作农业所占的比重则相应地递增。这首先从各州县载籍耕地的结构中反映出来,在本区最东端的安陆县,据龚胜生博士的计算,载籍耕地中水田所占的比重为64.8%,旱地占23.7%,山林占3.9%,湖塘占7.5%,水田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在本区西端的光化县,则是旱地占据着绝对优势。据正德《光化县志》卷1《田赋》记载,正德七年(1512年),光化县共有官民田地湖荡688顷,其中水田72顷,占总数的10.7%;地615顷,占总数的89.39%;湖荡81亩,占总数的0.12%。到清朝后期,光化县水田的比重有所增加,大约占全部农业用地的24.0%(旱地占75.9%,湖塘占0.1%)。在南漳县,水田所占的比重为9.9%,旱地则占90.1%(注:此处安陆、光化、南潭三县清代水旱田地的比重均据前揭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表8"清代两湖州县耕地结构表",第61~64页。)。南阳盆地的水田面积更少。盆地内生产条件最好的南阳县,在清末仅有稻田100顷,占全县可耕熟田的0.31%。这些稻田都分布在南阳县西当境低山中,靠泉水灌溉(注:光绪《南阳县志》卷9《沟渠》。)。到解放初的1953年,南阳专区的水田只有437163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4%。邓县、新野的水田占全县播种面积均只有0.02%(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汉江流域地理调查》附表24,"汉江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率和水旱地比例统计表(1953年)"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地方志中有关物产的记载也加强了我们的这种认识。道光《安陆县志》与同治《随州志》有关物产的记载均将"稻之属"列于首位,其下才分别是麦之属、豆之属等;而《襄阳府志》及各县志中则一般将稻、麦并列于"谷品"下,不再将稻单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水稻地位的变化。乾隆《襄阳府志》卷6《风俗物产》下总论襄属各州县物产状况云:
襄郡居楚北上游,地势颇高,水田少而旱地多,襄麦较下游诸郡独胜,以界连豫境,作面食佳。稻以光化六股泉产者为上,枣阳香稻亦不减也。
在襄阳府各州县中,以宜城县种水稻最多。光绪《襄阳府志》卷9《建置志四》"水利"栏称:"宜城三面临水,汉水绕其东南,蛮水饶其西南,地势平衍,为一郡稻米之乡。"但宜城的水稻种植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治《宜城县志》卷3《食货志》"物产"栏称:
宜境山泽原隰参半,有宜稻者,有宜麦菽杂粮者。初夏麦熟,民多食@⑨,即大麦仁也。小麦不充常餐,恒储以市。宜稻之乡,自二渠废后,惟恃陂塘,偶值夏旱,即难有秋。一遇岁歉,多食蜀秫,或食荞麦,且有杂有野蔬者。
显然,宜城县在木渠、长渠湮废后,水稻种植受到水源的限制而大幅度减少。枣阳县东南部赂属于yún@⑥水流域,陂堰较多,水稻种植较广;其西北境则"重冈九十九间,原田每每恒苦旱干",以旱地作物为主(注:国民《枣阳县志》卷14《食货志》"农业"。)。至于南漳、襄阳、谷城、均州、光化以及属于郧阳府的保康县,则主要是在水源充足便于灌溉的河流谷地间有水稻种植,面积不大。南漳、保康二县的稻田集中在较为宽广的漳水、沮水和蛮水谷地,各水"岸侧暨支流均有平畴产稻","所产稻谷仅足供城市平坝之用,山农饔饔以包谷杂粮为主。"(注:国民《南潭县志》卷6《建置志二》"水利";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襄阳县的稻谷产地主要有峪山、黄龙荡与张家山三处,谷城县与均州的水稻则集中在南、北河下游及其它山溪性河流谷地,光化县水田大都在汉水南岸沟溪两侧,汉水北岸的丘陵岗地几乎没有稻田存在(注:同治《襄阳县志》卷3《食货志》"物产";同治《谷城县志》卷2《水利》;光绪《均州志》卷6《赋役志》"物产";光绪《光化县志》卷3"物产"。)。
南阳盆地在汉代曾是著名的稻米产区,但自六朝起,水稻种植即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虽然在唐宋时期曾有反复),到元代,文献中已见不到关于南阳地区种植水稻的记载,估计当时南阳地区即使有水稻种植,面积也不会很大。明朝中期,丘浚曾说荆襄唐邓有水陆之田,"可水耕之地,则引水立堰,募南人耕之"(注:《明经世文编》卷72,丘浚:《屯田·荆襄唐邓之田》。)。开发水田,需要募南人经营,说明水稻种植技术在当地已失传,这当然是水稻生产大幅度减少的结果。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河南"下记载,"确山南多稻田,近楚俗,北乃旱地,渐见风尘"。确山今属驻马店地区,唐白河流域大片田地都在确山一线以北,显然,其水稻生产已微不足道。嘉靖年间邓州水利屡复屡坏,致使地方官员考虑"不如听其种旱田之愈"(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3,河南四"南阳府"。)。在明代后期和清前期地方志关于物产的记载中,水稻的地位已很不重要。如嘉靖《邓州志》卷10《赋役志》"物产"栏的记载是:"多粟、多麦、多菽、多脂麻,有黍、有稻、有稷、有荞。"顺治《邓州志》的记载与此相同。清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干脆就没有水稻或者是间有水稻了。乾隆时人萧韶相《召父陂》诗云:"南阳草莽已连阡,水到空闻召父贤。鹦鹉不知香稻少,秋声犹集废塘边。"(注:见乾隆《续河南通志》卷75,《艺文志》。)正是南阳农业沧桑巨变的写照。虽然在一些水源条件好的滨水地带还"间种jīng@⑩稻"(注:光绪《南阳县志》卷2《疆域志》"风俗"。),但总的说来,南阳盆地在明清时期已基本上成为较单纯的旱作农业区。
总之,汉水中游农业经济区虽然在总体上看是水旱兼作,但水稻种植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安陆、随州、枣阳、宜城四州县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在当地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较高;南漳、襄阳、保康、谷城等县已较少,光化、均州、新野、南阳、邓州、淅川诸州县更少,至于南阳北部诸县的水稻种植更是微不足道。同时,历明清两代,汉水中游各地的水稻种植面积还在持续下降。这种农业布局和演变趋势显然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环境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汉水中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16℃,5~9月或6~9月平均气温均大于22℃,1月平均气温2~3℃,7月平均气温28~29℃。年均降雨量700~850毫米。一般说来,这样的气候条件是比较适合水稻生产的(注:前揭《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第五章"气候",第36~45页。)。但是,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正是我国著名的小冰期,年均气温比现代低得多,降雨量也要相应减少(注: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4页。)。年均气温与降雨量的降低,势必要影响到对水热条件都有较高要求的水稻种植。
但是,地理条件的变化并非决定性因素,导致汉水中游地区水田面积减少的最直接的原因应当是水利的废驰。汉水中游地区降雨集中,7、8、9三个月的雨量常占年降雨量50%以上,春、秋则常发生干旱,特别是5月底为插秧季节,却正当少雨时期;同时,丘陵岗地的落差较大,平原地带多沙质土壤,地表水不易自然保存,因此,稻作生产必须仰赖于蓄水灌溉,水利事业的兴衰也就决定着稻作农业甚至是地区经济的兴衰。又因为溪流含沙量大,土性疏松,蓄水陂堰易于淤浅;遇有洪水,堰堤又极易被冲毁。喜靖《邓州志》卷11《陂堰志》称:"(邓州)壤土沙涸,而强为堤筑,则易坏。"光绪《南阳县志》也指出:"(南阳诸水》依冈环注,随地可渠,然水流迅急,多沙易淤善徙……故县境陂堰名天下,其实难久而易淤。"所以,水利工程必须常加维修整治,稍加懈怠,就可能淤塞湮废。可是,汉水中游地区的农田水利并没有象汉水下游和荆江堤防那样的重要性,不足以引起政府的关注;虽然在一些勤政的地方官的提倡与主持下,部分州县的水利工程得到一定程度和整治与维修,但大多没有延续性,更未能形成制度。因此,就明清时期汉水中游地区而言,官府对于农田水利实际上是极不重视的。这是农田水利废驰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农田水利的衰败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顺治《邓州志》卷11《陂堰志》云:
天启以后,陂堰为豪强兼并,民间失其利,闸口淤塞,尽成旱田,讼益众。崇祯七八年后,陂堰尽荒,福府岁收租,至有被累死者。皇清十五年来,陂堰尽荒。
此言明末清初水利废驰之原因有三:一是为豪强兼并,民失其利;二是陂堰租税太重,业主不堪负担;三是战乱破坏,人口流散。光绪《南阳县志》卷9《沟渠》云:
凡农治田,人三十亩,水田则减三之一,而所收倍。蓄泄以时,不忧水旱。自明季陂堰失修,河深渠高,水不能至。旧农多宛徙,新籍者率来自秦晋,昧水利;或富连阡陌,不亲田事;佃农迁徙不恒,虽欲修不自主。又兴陂,动连数十村落,议龃龉多不合。旧陂废久,疑所用,则颇盗其堤堰土石,或境堙平之。
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南阳水利仍多失修的原因有数端:其一是迁入的人口多来自陕西、山西,不知水利;其二是业主不亲农事,不问水利之有无;其三是"亲田事"的佃户迁徙无常,不能也无力兴建水利;其四是水利工程动辄牵涉到几个乃至十数个村落,村落之间很难合作。此数端相结合,农田水利的衰败自是必然(注:明清时期汉水中游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普遍衰退与汉水下游平垸田的高度发展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原因何在,颇值得探讨,限于篇幅,这里不拟展开充分讨论。除了正文简略提到的几点外,我还注意到黄宗智先生关于宋代以后太湖汉域水利事业之衰败原因的分析,其中颇有与汉水中游地区相类似者。请参阅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42页。)。
在旱地作物结构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玉米(包谷、玉蜀黍、玉高粱)和棉花种植的推广。玉米大约在清初开始进入汉水中游地区,到乾隆、嘉庆、道光时期逐渐推广,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湖广总督开泰在奏折中说:
楚省所属产有包谷一种,即京中所谓玉米者,民间每于山头崖侧、地角田边零星布种。其性易生,兼耐旱涝。二三月间种后,止须锄去野草,便自生发,无庸灌溉。六七月间结包,即可煮食;俟其包实坚老,收获碾碎可以拌米作饭作粥,并为汤饼之用,颇有香味,力田之家籍以佐米粮之不足。约略每一株结五六包至二三包不等,以每包百粒计之,收成不啻百倍,是以近年以来种植者日益加多。……现据襄阳府、随州、东湖县禀覆,各称可买二三千石、四五千石不等,尚有数处未经覆到,核其大势,如二万石内外。(注:《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湖广总督开泰奏。)
稍后成书的乾隆《襄阳府志》卷6"物产"栏述襄阳府粮食作物在麦、稻之外,"又有秫,一名玉高粱,俗名包谷,最耐旱。近时南漳、谷城、均州山地多产之,遂为贫民所常食。"显然,玉米种植已比较普遍,但面积不大,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岗地,在平原地区则主要是于"地角田边零星布种"。乾喜年间,虽然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主要是在新开垦的山地,原有的"熟地"较少有改种者。因此,就汉水中游地区而言,山地较多的州县如南漳、保康、谷城、均州、光化、枣阳、淅川、裕州等,玉米种植也较多(注:同治《南潭县志》卷6"物产";《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同治《谷城县志》卷2"物产";光绪《光化县志》卷3"物产";民国《枣阳县志》卷6《舆地志》"物产"。)。
棉花于明代前期已在汉水中游地区普遍种植。天顺《襄阳郡志》卷1"土产"栏中已记有棉花(写作"绵花"),万历《襄阳府志》卷4"物产"仍之,且增加了绵布。同书卷12《食货五》"万历岁贡数"条记载:"南京库折绵花绒米,共五千石,每石折绵花绒十斤,共五万斤。"说明襄阳府棉花产量已相当可观。乾隆《襄阳府志》卷6"物产"将木棉与绵布列为全郡之"通产"。在襄阳府所属各州县中,枣阳产棉多且优。其所产棉布远销陕西(注:民国《枣阳县志》卷6《舆地志》"物产"。)。
宜城也是重要的产棉县。同治《宜城县志》卷3《食货志》"物产"称:"邑少丝麻,惟恃木棉,乡野亦多种者。当岁晚务闲,闾阎争事纺织。"在随州,民户广种木棉,"人习为布,秋熟后贾贩鳞集,随民多恃此以为生计。"(注:同治《随州志》卷13"物产"。)在南阳,张履祥《南园先生全集》卷43《近古录》引钱懋登《厚语》载:
南阳李义卿,文达公之曾大父也。家有广地千亩,岁植棉花,收后载往湖湘间货之。是时价颇贱,停于邸舍。越三月,适临江三商议值,三百两交易讫。
文中所说的"文达公"即李贤,据《明史》卷167本传,是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成化二年(1566年)59岁时故去,其曾大父李义卿不会是晚于永乐年间的人。因此,可以认为在明朝初年南阳即有较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嘉靖《邓州志》卷10《赋役志》"物产"栏中记有布、绵花,顺治《邓州志》与嘉庆《南阳府志》均仍之。光绪《南阳县志》卷2《疆域志》"物产"栏称南阳县"惟丝棉麻靛漆玉颇著。"但南阳地区的棉花种植远远赶不上襄阳地区广泛。在1953年的调查中,南阳地区的棉花种植南积占播种面积的4.33%,其中最高的邓县占6.65%,新野县占5.66%;而襄阳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则占总播面积的11.62%,其中枣阳县多达24.92%,宜城县为12.49%,襄阳县为11.31%(注:前揭《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附表25,"汉江流域各县1953年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这虽然是后来的情形,但考虑到作物种植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可以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后期的情况。
三汉水上游农业经济区
汉水自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是一个多山的地区,但有不少山间盆地散布其间。在陕西境内有汉中、西乡、安康、汉阴、商州--丹凤等盆地;在湖北境内有郧县、郧西、房县、均州等盆地。这些盆地,或因断层而生,或因侵蚀而成,成因不一,但同样都有广泛的新生代地层分布,易受侵蚀,故每造成平原、岗地和低矮的丘陵,在地貌上和四周矗立的山地形成明显的对照。由于土壤和水资源条件较好,这些河谷山间盆地经济开发较早,水田在耕地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经济上成为上游地区最重要的农业中心;而周围的山地(即所谓的"秦巴山区")则直到明清时期才得到逐步开发,作物种植以旱地作物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与河谷盆地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汉水上游地区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农业经济区域,即水旱兼作的河谷盆地和以旱作为主的秦巴山地。
1河谷盆地水旱兼作区
汉中等盆地的土壤、水热条件与汉水中游地区比较接近,但由于水利事业较发达,所以水稻种植一直比较普遍。汉中盆地的灌溉水利起源甚早,很多地方志常将一些水利事业的起源远推至西汉时期,当非无因。到宋代,汉中地区已形成较系统的堰渠。《宋史》卷95《河渠志五》称:"光元府褒斜谷口,古有六堰,浇溉民田,顷亩浩瀚。每春首,随食水户田亩多寡,均出夫力修葺。"其中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萧何所作,嘉yòu@(11)中,提举常平史zhào@(12)奏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中兴以来,户口凋疏,堰事荒废,累曾修葺,旋即决坏。乾道七年,遂委御诸军统制吴拱经理,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明清时期,以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等为主的许多堰渠仍在发挥作用,还新修、改建了不少堰渠。据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20《水利》的记载统计,清中期汉中府南郑、褒城、城固、洋县4县共有堰63处,灌田17万余亩。在汉中盆地西端的沔县,有12堰,灌田17970亩;在汉水支流牧马河谷的西乡盆地,在41堰,灌田7740亩。
安康盆地和汉阴盆地的水利远赶不上汉中发达。"汉阴有月河一道,纳观音、仙溪、龙王沟、板峪各水,引水作渠数十道,灌田二万二千余亩。"(注:《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嘉庆《汉阴厅志》卷2《疆域志》境内共有灌溉河渠20余处,灌田二万余亩,与此大略相近。)"安康惟恒口引恒河、傅家河、南沟作千工堰、大济堰、南沟等堰,灌田六七千亩。余引黄洋河、观音河作渠,灌田无几"。但在黄洋河、坝河上游的平利县,山间坪坝发育,其大贵坪、丰口南、曾家坝、白土关、上下坝等18坝,"大者广一二里,长七八里,引水作渠,灌田约四五万亩。""这些堰渠大都是乾隆、嘉庆至道光中兴修的。光绪《续修平利县志》卷4"堰渠"下称:乾隆二十年旧《志》中仅有丰口坝、狮子坝等处小堰渠6处,至道光中,"凡傍山小田能引水灌溉之处,均由乡民自行修浚。"
丹江横穿商丹盆地,河谷宽广,乾隆《直隶商州志》卷2称:"丹水自胭脂关东流,过说法洞,绕(商)州城南,又东至张村铺、商洛镇、龙驹寨,经流二百里,两岸随地皆可开渠。"《三省边防备览》卷8云:"商州城外及东南各村,其平旷之处,与安康之恒口、汉阴之月河相似溪涧之水足资灌溉,而湖北武(昌)黄(州)、安徽潜(山)六(安)流徙之人,著籍其间,用南方渠堰之法,以收水利,稻田数万。"
郧县盆地河谷甚宽,两岸均属丘陵,其水利以武阳、盛水二堰最为著名。但因为地近河南,客民多来自秦豫,对于开发水利不甚重视。堵河上游的竹溪盆地"川原平旷,溪流潆回,水田一带,风景绝似江乡。"房县东北境"平原@(13)@(13)溪流清漪,间有小阜,而锦畦锈塍,风景绝佳。"(注:《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同治《房县志》卷2记堰池51处,"或七八百石种,或五六百石种,或百余石种,皆系顺河之大小闸以灌之也。"其中最大的@(14)解堰灌田近二万亩。
除了这些较宽广的盆地外,山间狭小的平坝上也尽可能地利用水源以资灌溉。郧阳府郧西县处万山丛中,而天河、夹河(金钱河)河谷间有平坝,农民"或掘地而为塘,或筑堤而为堰,以予三农之用,虽曰瘠壤,而亦得为膏腴也。"(注:同治《郧西县志》卷6《水利志》。)汉中府留坝厅,"本无水利。近年以来,川楚徙居之民,就溪河两岸地稍平衍者筑堤障水,开作水田。又垒石溪河中,导小渠以资灌溉。""各渠大者灌百余亩,小者灌数十亩、十数亩不等。"(注: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20《水利》。)(今镇巴县)处大巴山中,"山大林深,然过一高山,即有一田坪。星子山之东为楮河,厅西为九军三坝,南为渔肚坝、平落盐场,西南为仁村、黎坝,均为水田,宜稻。九军坝产稻最美,其粒重于他处。渔肚坝、楮河、平落盐场周围各数十里,俗称''''万石平落,五千盐场''''。"(注: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
汉中等较大盆地的水利事业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山间小盆地(平坝)农田水利的兴修显然与川楚等南方移民的进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引《三省边防备览》与嘉庆《汉南续修郡志》中关于商州和留坝水利的兴修与川、楚、皖移民的关系即可见出一斑。人口来源结构的变化显然给土地的利用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水利事业的发展,使稻作生产的规模得以扩大。据彭雨新、张建民先生不完全的统计,在清中期,处于汉中盆地的南郑、城固、沔县、褒城、洋县五县水田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43.3%、21.2%、26.4%、8.5%、8.1%(注:参阅前揭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第282页,表5-7"部分州县水浇田地比例参考"。著作者指出:由于各种记载悬殊甚大,这一统计数据仅能供作参考。)。在1953年的调查中,以上五县水田和水浇地在总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8.7%、35.55%、19.5%、37.3%、21.21%,汉中市为64.65%,西乡县为27.69%(注:前揭《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附表24,"汉江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率和水旱地比例统计表"。)。由于这些县还包括盆地周围的大片山区,因此,实际上盆地内水田所占有的比重也明显比其他县高。许多地方志记载中都称这些州县的水田居十分之一。在前揭1953年的调查中,上述五县水田所占的比重分别是16.9%、5.12%、7.5%、12.23%、11.06%(注:需要说明的是,水田面积并不等于水稻种植面积,尽管绝大部分水田被用于种植水稻,但仍有不可忽略的部分水田被用来种植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
[在条件优越的汉中盆地,至迟到清中后期,水田已较广泛地推广了稻麦复种制。《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云:
(汉中)水田夏秋两收,秋收稻谷,中岁乡斗常三石(京斗六石);夏收城(固)、洋(县)浇冬水之麦亩一石二三斗,他无冬水者,乡斗亩六七斗为常。稻收后即犁而点麦,麦收后又犁而栽身秧,从不见其加粪,恃土力之厚耳。
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3《风土志》称:县境主要种植以稻麦为大宗,水稻"除南北深山及北境高原不能引水灌溉外,余皆产之。产量沃田每亩约二石至二石五斗。"大小麦则"于水田收稻后种之",腴地每亩五斗至八斗。
汉中盆地内的旱地"以麦为正庄稼,麦收后种豆、种粟、种高粱、糁子。上地曰金地、银地,岁收麦亩一石二三斗,秋收杂粮七八斗。"(注:《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西乡、汉阴、商州、郧县、竹溪等小盆地内的情形大致相同。
汉水上游河谷盆地所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棉花等。烟草之种植大约始于清初,到嘉庆间,汉中盆地的烟草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严如煜说:"汉川民有田地数十亩之家,必栽烟草数亩",每亩可摘三四百jīn@(15),卖青蚨十千以外(注:《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岳震川《赐葛堂文集》卷4《府志·食货论》称:"城固@(16)水以北,沃土腴田,尽植烟苗,盛夏晴霁,弥望绿野,皆此物也。当其收时,连云充栋。"棉花种植的推广则与两湖籍移民的进入有密切关系(注:汉水上游河谷盆地棉花种植始于元代,同治《房县志》卷11"物产"录元人熊涧谷《木棉诗》可证。唯在明代乃至清代前期种植面积都不大。直至乾隆年间,随着两湖及赣皖移民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植棉技术,棉花种植才逐渐推广。乾隆二十三年《续商州志》卷8称:棉花,"近来植者渐广。"这正是南方移民逐渐进入商州地区的同时,光绪《洵阳县志》卷14《艺文》录竹枝词云:"洵河大半楚人家,夜夜篝灯纺手车。宝庆女儿夸手段,明年多种木棉花。"更证明了两湖籍移民与汉水上游地区棉花种植之间的关系。),因此,商丹、房县、竹溪、安康等两湖籍移民分布较广泛的盆地内棉花种植也较早。到嘉庆道光间,西乡、汉中盆地的棉花种植也逐渐扩大。嘉庆《续修汉南郡志》卷27《艺文》称:"近年汉南知种木棉,秋收之际,白英满畦,亦兴利之一端也。"但汉水上游棉花生产在国民以前一直不占重要地位,所产不敷本境之用,仰赖下游输入(注:成书于光绪三十二年的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在"入境货物"中记录了大宗棉布,说明陕南棉织品不敷本境使用。)。
2秦巴山地旱作杂粮区
在河谷山间盆地的四周是广褒的秦巴山地。秦岭海拔高度一般约2500米,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其南坡坡长而缓,形成波状山地,有"九岭十八坡"之说。大巴山平均高度2000米左右,其北坡为变质岩和石灰岩山地,土层瘠薄。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秦巴山区都是丛山密林,除少数山间通道外,鲜有人迹。直到明中期,特别是清中期以后,随着外来移民的大量进入,秦巴山区才逐渐得到开发。到嘉庆、道光年间,秦巴山地的丛山密林中,到处都有客民的足迹,崇山峻岭,无不开辟垦殖。同治《房县志》卷4《赋役》云:
房居万山中,林木阴森,刚卤交错。自国初以来,日渐开垦,小民择高陵大阜,凡可树艺处,几至无地不毛。
土地资源条件较差的竹山县,"幅员宽广,昔时土浮于人,又山多田少,水田十之一,旱地十之九。近则五方聚处,渐至人浮于土,木拔道通,虽高岩峻岭,皆成禾稼。"(注:同治《竹山县志》卷7《风俗》。)大巴山深处的砖坪厅处川陕交界地带,海拔大都在1500米左右,"弥望皆崇山峻岭,民居落落如晨星。自yǎn@(17)山毕公(沅)巡抚陕西,廉得南山中多隙地,谋于方伯、观察暨郡太守,招集开垦,俾无旷土。数年间,四方之已襁负而来者,不绝如缕。由是启之辟之,昔之黄茅白苇,今则绿壤青畴矣"(注:乾隆《兴安府志》卷26《艺文志》,曹希昆:《新设砖坪厅县丞衙门记》。)。到道光初年,砖坪厅"境内皆山,开垦无遗,即山坳石隙,无不遍及"(注:卢绅:《秦疆治略》。)。秦岭南坡西安府、汉中府、兴安府与商州四府交界的地区,在清初还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约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四川湖广等省之人陆续前来开垦荒田,久而益众,处处俱成村落。"所以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设五郎厅(后改为宁陕厅)。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屈指建治方三十二年,昔之鹿豕与游、上巢下窟者,今则市廛鳞接、百堵皆兴矣;昔之林木阴翳、荆榛塞路者,今则木拔道通、阡陌纵横矣。"(注:道光《宁陕厅志》卷4《艺文》。)佛坪是秦岭山区开发最晚的地方,道光四年(1824年)才设厅立治。至迟到嘉道之际,秦巴山区已经得到普遍的开发。
在流民大规模移垦之前,秦巴山地低山丘陵地带的作物种植以黍、稷、荞等杂粮为主,高寒山地则只有零星的燕麦、苦荞等作物。移民进入后,除在河谷与山间平坝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扩大水田面积外,在低山丘陵地带主要是推广玉米种植,而在中高山区则广泛种植马铃薯。
萧正洪先生的研究表明:陕南最早种植玉米的确切记载,见于康熙二十二年(1681年)《西乡县志》,但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前,只有西乡、石泉、山阳、洋县、略阳、镇安等6县有玉米种植;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山区的玉米种植面积终于超过粟谷杂粮,跃居旱作物的首位(注:参阅萧正洪:《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中国农史》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道光《石泉县志》卷4《事宜附录》云:
乾隆三十年以前,秋收以粟谷为大庄,与山外无异。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鄂西北山区玉米的普遍种植当比南山地稍早。同治《房县志》卷11"物产"栏称:"(包谷)自乾隆十七年大收数岁,山农恃为命,家家种植。七八月清暖则倍收,山乡甚赖其利;间或歉收,则合邑粮价为之增贵。"说明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前,鄂西北山区已普遍种植上玉米。无论是鄂西北,还是陕南,在清中期以后,玉米都已成为山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云: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取于此,与大麦相当,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丰歉。
郧阳府各属"崇山峻岭,平畴水田十居一二,山农所恃以为饔餐者,麦也,荞也,粟也,总以玉黍为主。至稻麦,惟士官与市廛之民得以食之。"在商州各属,"镇安、山阳寸趾皆山,绝少水利;商南商雒间有水田,然亦不多。故商自本州而外,属城四邑,民食皆以包谷杂粮为正庄稼。"兴安府七邑水田计"不逮南(郑)、城(固)一邑之多,山民全资包谷杂粮。"汉中府属留坝、定远、凤县、略阳、洋县等,也"均以包谷杂粮为正庄稼。"(注:《三省边防备览》卷8《民食》。)在南郑县,盆地四周的山区也多产玉米,其产量每亩约三斗至五斗(注: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3《风土志》"物产"。)。
马铃薯(洋芋)在秦巴山地的推广,比玉米要迟一些,大约是在嘉庆年间,童兆荣《童温处公遗书》卷3《陈报各属山民灾歉请筹拨籽种口食银两禀》云:
查洋芋一种,不知始自何时,询之土人,佥称嘉庆教匪乱后,各省客民来山开垦,其种渐繁。高山地气阴寒,麦豆包谷不甚相宜,惟洋芋种少获多,不费耘锄,不烦粪壅,山民赖此以供朝夕。其他燕麦、苦荞,偶一带种,以其收成不大,皆恃以洋芋为主。
光绪《续修平利县志》卷9《土产志》"洋芋"条下称:"旧《志》未载。相传杨侯遇春剿贼于此,军中采以供食,山中居民始知兴种,故俗又称为杨芋。或云,乾隆间杨口仕广东,自外洋购归。"看来乾隆间山中已有种植,嘉庆以后才全面推广。
山区的作物种植呈现出典型的垂直分布的特征。在河谷和山间平坝,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条件,兴修渠堰,开发水田,种植水稻;在低山丘陵地带,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在中高山地带,则只能种植洋芋和部分杂粮。道光《石泉县志》卷2《田赋志》"物产"栏称:"五谷不尽种。水田种稻,坡地种包谷,麦豆则间种焉。"又说:"石邑水田十仅有二,稻谷无多,高山随便播种,更难概论,惟坡地须酌种麦。"道光《紫阳县志》卷3《食货志》"树艺"栏也说:浅山低坡,尽种包谷、麻、豆;山顶老林之旁,负谷麻豆清风不能成,则种荞麦、燕麦、洋芋、红苕。道光《宁陕厅志》卷1《风俗》谓:"其日用常食以包谷为主,老林中杂以洋芋、苦荞,低山亦种豆、麦、高梁,至稻田惟近溪靠水,筑成阡陌,不过山地中十分之一。"但在道光以后,由于山区人口压力越来越大,而地力下降,产出减少,所以高产的洋芋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光绪《定远厅志》卷5《地理志》"风俗"云:"高山之民,尤赖洋芋为生活。道光前惟种高山,近则高下俱种。"
要言之,汉水上游地区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依次形成三个大致清淅的作物分布区域:河谷盆地和山间平坝是传统的主要农业区,以种植水稻和麦类作物为主,玉米等杂粮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普遍实行稻麦复种或麦--杂粮一年二熟制:低山丘陵地带乃是在乾隆以后逐渐形成的、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种植区域,以一熟制为主,间有实行麦--玉米(或粟谷、洋芋)二熟制者;中高山地则是嘉庆以后开辟的、以种植马铃薯、苦荞为主的区域,普遍实行一熟制(注:参阅萧正洪:《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中国农史》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队的左半部右加巢
@②原字为原字为法的左半右加又下加丰
@③原字为法的左半部右加旱
@④原字为法的左半部右加义
@⑤原字为豆右加划的右半部
@⑥原字为法的左半部右加员
@⑦原字为土右加台
@⑧原字为禾右加占
@⑨原字为米右加见
@⑩原字为禾右加杭的右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