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19:5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用口才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语文;写作;口才;模块化教学
学院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之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不论是教改成果还是教改实践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全颠覆了传统大学语文的模式:由传统的人文文学教学改革为三大板块:应用写作、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但一直苦于课时少、内容多,倘若机械地将写作与口才两个板块的内容分开来讲,不但课时解决了不了教学内容众多的麻烦,而且也割裂了两者之间关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引入了“模块化”教学,将应用写作和实用口才中一些相关联的内容,有机地组成若干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模块划分组合
按照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照不同的专题,将其分为沟通模块、日常文书模块、演讲模块、专业模块、求职模块、事务文书模块等六大模块:沟通模块――社交口才、申请书、报告、请示、批复、函的写作等;日常文书模块――通知、启事、海报、声明等写作;演讲模块――演讲稿、述职报告、演讲口才、辩论口才、欢迎词(欢送词);事物文书模块――计划、活动策划书、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等;专业模块――营销口才、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写作等;求职模块――求职信(自荐信)、求职简历、自我介绍(自荐)、求职面试口才。每个模块侧重突出一个主题,例如求职模块,主要围绕大学生求职工作展开,从求职写作和面试口才两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既加深了两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语文的应用性,并懂得具体如何运用。
二、实施方法
1、注重专业特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侧重不同的授课内容,注重其专业特色。比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应用写作方面就侧重市场调查报告、广告文案、经济合同等文书的写作,而在口才方面则侧重社交口才、营销口才等内容;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方面侧重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的写作,口才方面侧重于社交口才、谈判口才的训练。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写作方面则侧重培养其日常文书、事务文书、市场调查报告、招投标书等的写作能力,在口才方面着重训练表达的条理性、表达能重点突出和一般沟通能力即可。教师只有认真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才能将基础课与专业培养目标挂起钩来。
2、着重培养实践能力。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依教学条件,为学生创建活动平台,让他们很快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营销模块”的教学时,设计营销任务,让学生事先去进行市场调查,针对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营销策划等文书,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场商务洽谈,使学生分角色坐到洽谈会议上,真正进行一次协商谈判,将双方协商的结果形成书面文字――经济合同;最后分小组进行模拟营销。整个教学过程衔接紧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再例如,在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求职”这一模块,由老师先讲授求职信、求职简历的写作方法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写一份求职信,再由教师讲授自我介绍(自荐)、面试口才,最后由师生策划组织一次现场模拟招聘,让求职信、简历写得和制作得优秀的的学生做求职者,安排其他学生作为招聘方,事先设计好面试环节、面试场景、面试问题等;教师拟好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再请部分学生充当评委,为面试学生打分。这样既进行了“求职信、求职简历”两个文种的写作,也训练了学生面试口才表达技巧,一举两得。
3、强调课堂互动。这样,如此模块化教学充分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关联内容之间、相关文种之间、理论实践之间、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师生共同积极参与、认真实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也让他们在紧张竞争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三、教师的作用
这样,模块化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里,不再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用型本科注重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教师就要尽量压缩理论知识的讲授,只求“够用”,并且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做、及时进行应用和反思。自然,这样任课教师自身也面临很大挑战,首先自己要拓宽视野,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在授课课程方面做到“精”,且在其它学科方面还要做到“博”,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地根据各专业和实际情况及时组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才能高屋建瓴,更好指导和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应用性[J] 教育与职业,2009(08).
[2] 张琦 中职语文主题式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田.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 (19).
[3] 王继红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4] 余亚森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 文学教学研究 2007(04).
[5] 童媛华《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方式刍议[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6).
论文摘要: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课程应顺应人们接受信息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索实践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两者的最佳契合,影视案例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创新,以开发影像教学资源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不仅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视觉文化素养。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各种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影像的强势正在超越文字,成为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人类扩张视觉、形成视觉霸权的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的冲击波自然会涌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与文化变迁的敏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排斥抵触视觉文化,而应正视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审视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顺应时展,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视觉文化对实用口才课程的启示
视觉文化时代,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包围着。电影、电视、广告、卡通这些典型的视觉文化样式自不待言,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图片、图像所占的比重也急剧上升,图像媒介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征服读者,以独特的魅力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人们逐渐习惯于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图像审美正在成为人们接受信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1]。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视觉活动普遍地渗透于当代人的文化整体经验之中,文化的基本价值属性是视觉性的,文化构成的基本方式是视觉化的。伴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的是对文字的冷落,这给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其固有的语言和言语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受到来自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电子媒介的发展构筑了视觉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媒体平台,视觉传播的诸多优点必然会在教学中带来新的突破。
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得传统的教育资源相形见绌,教学资源的载体不再单单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有丰富的网络文字资源和影像载体[2]。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极大改变,影像素材可直观生动地提供真实交际场景恰好为实用口才课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用口才课程可以将影像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视觉文化的魅力,让说教式的语言文字让位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这些鲜活的视觉对象,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分析解释这些视觉信息,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或错,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之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3]。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实用口才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将让实用口才课程焕然一新。
二、实用口才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1.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进行实用口才课程改革应将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视觉文化的优长有机结合,积极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策略,跟上时展的步伐,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欣赏习惯。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即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说适当的话。目前的各种口才教材中都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大量的文字案例,而口语表达的魅力在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完美结合,文字案例无法具体再现交际时间、交际场景、交际主体、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效果等众多要素,也无法体现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个人品质、知识涵养、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礼仪修养等综合素质。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影像素材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影视案例,影视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用口才教学可利用影视作品中精彩的片段创设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形象直观地传达出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影像资源,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拓师生的视野,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虽说影视作品浩如烟海,都可以作为影像资料的来源,但必须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截取与实用口才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欣赏口味的具有典范性的精彩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因此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一,必须有技术的支撑,掌握操作方便的视频剪辑软件。第二,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影像案例的专题或主题。第三,必须有大量的观影积累,独居慧眼,搜寻选取与各专题相吻合的精彩片断加以剪辑。第四,对所选影视片段反复品味,把握影视案例所蕴含的口语交际基本规律,所透露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该案例。影视教学案例资源就是这样渐渐积累而成,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笔者已建成了拥有50个视频片段的影视案例资源库,涵盖了实用口才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初步满足了教学要求。随着同课程教师的对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共享共建,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荐视频案例,资源库中的案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这个资源库是动态、开放的,随时可加入最新的影视作品案例。
2.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
有了影视视频案例资源库的支撑,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质的突破。
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口语能力要求,分基础口才、社交口才、演讲口才、辩论口才、求职口才五个专题,既有精炼的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又有生动的相关影视案例相配合。在这五个专题中,尤其强化了以往教学中比较薄弱而对大学生非常需求的社交口才,全面涵盖了招呼、介绍、拜访、接待、赞美、批评、劝慰、道歉、说服、拒绝、建议等主题的口语交际技巧。课程的内容要点用影视案例加以阐释,影视案例多选择符合大学生欣赏口味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热播影视剧片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口语艺术的魅力、口语能力的构成,提供丰富的口语交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教学模式方面,通过有效组织课堂观看与讨论,发挥影视案例的效用,将“听”和“说”两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但与平日娱乐消遣的目标不同,“听”后要评析,所以,学生的观影态度不同,用心专注的程度也不同,必须察言观色,眼、耳、脑并用,因此锻炼提高了包括语音辨别力、语言记忆力、语义理解力、话语品评力的“听”的综合能力。在观看影视片段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分析案例中的成败得失,总结口语交际中的基本规律。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学生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启迪,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是多维听说互动的过程,更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影像的冲击力、感染力与充分深入的课堂讨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理性思考,有效突破原有教学模式中的空谈理论或分析文字案例的抽象无味的弊端。影视案例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打动着他们的心灵,获得了口语交际知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学习。实用口才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学习更快乐有效。
三、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相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口才课堂教学的实效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视觉元素是以感性的,强调直观形象的视觉感知,因此,它们所传达的教学信息通俗易懂,易于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和记忆。学习者对视觉符号的阅读和理解,比起文字和语言,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内涵,增加了传播的信息量。视觉传播的过程富有审美刺激,虽然教育传播以传播教学信息为主要目的,但审美信息在教育传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信息是学习者关注教学信息的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者情绪上的共鸣,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育传播的效率[3]。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基本学习模式,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的融合促进学生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有效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
在泛图像时代,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夯实基础,才能消除图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媒介文化冲击;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中取得突破,才有可能使受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经受得住文化多元化的考验[4]。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选择能力、评判能力,超越停留在感官刺激、浅层次消费的层面,使其成为理性的图像信息接受者、成熟的媒介使用者,是弱化、消解图像误读、图像污染影响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口语艺术,在获得口语交际的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接触到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领悟到了分析评判影视作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了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对教育的渗透是必然的,教育领域也会因此发生变革。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课程教学创新正是顺应这种变革趋势,挖掘并发挥视觉文化本身具有的教育潜质,探索和实践视觉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最大化,实现视觉文化与教育这两者的最佳契合。
参考文献
[1]黄建军.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及其社会影响[J].丝绸之路,2009,(1).
[2]蒋涛涛,王正坤.信息化背景下的口才课教学模式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09,(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用口才” 过程性考核机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也应该寻求切入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导向。“实用口才”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通用的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它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的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针对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特点,在“实用口才”课程构建过程性考核机制是该课程改革的重大要务。
一.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构建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实用口才”课程过程性考核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教学改革能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郭海霞副教授在《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中系统阐述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总结下来,高职学生的学习呈现以下几个值得教师关注的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学习意志力不强。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是他们面临挫折时,就缺乏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意志力,而且现在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普遍很差,这与现在的家庭教育有关。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往往急功近利。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高层次的需要,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大部分同学的求学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自己有一份很好的职业,但自身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不多,更谈不到兴趣,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3)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自主学习意识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仍然需要在别人的督促下进行学习,而且完成作业的时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十分薄弱,极少学生会在业余时间主动自觉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创新教育方式不是很适应,绝大多数同学的再学习能力不强,很难获得学业上更大成功。
4)对不同的课程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心不是学习,而是社团、恋爱等其他事情,他们对教师的课的质量缺乏关注,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对那些按新的课程标准开发出来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相当高的。
2.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与过程性考核方式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一般采用终结性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分数和通过率。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期终考试,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却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内心体验,也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忽视了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单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而过程性考核,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侧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进行监督和评价。它是教与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措施,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课程的内涵开发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为学生服务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增强。所以,近年来它在不少高职学院课程教学中被推广使用。
二.“实用口才”课程考核机制构建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将“实用口才”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标准确定如下:
“实用口才”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实用口才”课程过程性考核机制解读:
1.“实用口才”课程为考查科目,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出勤占20%,最后一次口头测试占20%,另外60%属于过程性表现分。这一内容再配合我校过程性考核文件中缺勤次数达20%或请假次数达30%重修这一要求,就可以保证学生的到课率,让自主意识薄弱、学习坚持度不高的同学至少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过程性表现60%的具体内容及分配比例:
首先:小组测试分30分,每班分若干小组,每周一测试,测试题在上周课结束时公布,测试时每组轮流派一代表参加测试,测试要求完全脱稿。测试由老师打分,最后全组算平均分,分数算科目成绩的30%。这样既能保证班上每一位学生都参加过一次有准备的测试,也能让学生通过积极准备的过程有效提高表达质量。
其次:小组积极表现分占10%,每次上课都有分组讨论探索环节,这时小组积极参与,派代表发言,按表现次数加分,分数占总分的10%,即加分上限10分。
再次:个人自主表现分占10%,在“牛刀小试”或其他分享表达环节中,主动上台表现的学生,按次数加分,上限10分。但每人一学期自主上台次数至少为3次。
最后:综合表达质量分10%,学习积极性上来了,但每个学生的表达素质和学习态度依然会有差异,为了体现这一差异,我们用10分为每位学生的表达打评价分。
3.奖罚制度:
加分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团组织的以口头表达为主的活动,每参加一次加5分,获奖再加5分。
扣分项目:上课玩游戏一次扣5分(五次以上者取消本课程考试资格);睡觉一次扣5分;影响课堂教学秩(如随便讲话干扰老师上课等行为)一次扣5分。
三.“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机制的实施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机制给积极学习的学生以新的挑战,他们认识到,要全方位地在这门课程中获得好成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对于平时学习不努力想浑水摸鱼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一种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促动下,尤其是以组为单位的群体压力下,他们只能被动学习。同时过程性考核理念渗透到作业、出勤、互动参与、实训演练、测试等环节,达到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兴趣的教学目的。
2.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每个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质量等因素记录课堂成绩。课堂内和课堂外学习的效果在学期成绩评价上能够得到体现,这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课内外相关活动的参与。
3.融洽了师生关系。过程性考核机制中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机会,课堂气氛活跃,团队意识和学习兴趣都有所增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4.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化。过程性考核方式赋予了老师考核学生较大的灵活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进行综合判断,有更多的机会来实践利用考核分数引导学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老师逐步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建立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在内容设计时更加着重于导学,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各种任务。
过程性考核机制的建构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公正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实用口才”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2]郭海霞.《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6月.
[3]刘艳.《过程性考核对高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1年10月.
关键词:高职语文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1、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取向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大学语文以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理性情感和独立的文化视角。
但是,职业教育具有它的市场导向性。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要么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功用性强的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要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差,将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基本沿用中学语文的教法,讲课的重点放在段落划分,中心归纳,写作特点上。
市场经济是功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语文所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大学语文教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用品,用“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注重人的内省,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人文的形式来把握世界。
2、大学语文的功用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较低。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语文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从而发挥自己的功用价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都重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和功用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二个价值向度,做为职院的大学生,两者更应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应偏颇。做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其价值取向也应全面,既要着重强调人文性,也不能忽略功用性。
二、建立高职院校自己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1、探究模块化教学
文学欣赏模块,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学既人学。大学语文要落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操,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公民。
应用文写作模块,相对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偏弱,许多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令人担忧,有的同学甚至连一份简单的应用文书都写得错误百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要担负起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一方面从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着手;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一些实用性文体(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的写作能力。
口才训练,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扎实,但在求职时却由于沟通能力差而屡屡失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指出我们的毕业生缺乏起码的表达沟通能力。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来说,在同等的条件下,是否能顺利进人职场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口才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一定要从利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才训练。
2、探索教学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仍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缺乏开拓意识,函待改进。
语文基本功与文学素养并举。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主观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教师的角色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体会文学魅力,在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审美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发学生的意志,鼓舞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言素养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5-02
语言素养指社会人在语言方面所具有的日常修养,包括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语言素养也是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语言素养高低最终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状况,从而更好的指导他们适应社会需求,更有效地推动语言表达技能训练,2009年,笔者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语言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文理科各100份,文科涉及中文、广告、新闻、英语、法律专业;理科涉及数学、化工、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业;文科收回问卷100份,理科收回问卷95份。调查问题主要涉及汉语表达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表现为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优化策略可以从优化语言意识,激发母语学习热情、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以及优化校园语言实践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重在探讨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1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高校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发展和文明延续的需要。针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这个目标,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如下设想:
1.1 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直以来只要说到普及人文素质教育,大家不约而同就会想到在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面广、线长、点多,在教学目的上包括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欣赏、审美陶冶、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多方面的要求。很显然,在一门30 学时的公共选修课中,确立多项教育教学目的,使人感到课程内容大而不当、面目不清、缺乏特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可操作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在《大学语文》暂时不能成为必修课,学时暂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大学语文课进行分科、改良、扩充、提高, 设置语言文学类公共课课程群。
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程群包括: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外国文学)、写作(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欣赏、小说戏剧欣赏、语言文字专题、诗词格律赏析,等等。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在目标和功能上尽量体现合理的分工与配合,避免课程之间的相似、重叠。这些课程不以学科命名, 而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命名的。这样设课,可以使每一门的内容相对集中,特色更加鲜明。
1.2 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
既要发挥语文公共课专职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文学院专业教师的作用。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的开设, 要突出本类课程的两个特点, 即文学的熏陶和语言文字的应用:所谓文学的熏陶, 是指这类课程的开设, 是使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欣赏, 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从中获取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而净化心灵; 所谓语言文字应用, 是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文学类中各门课程的筛选、保留、变化, 要充分考虑这两个特点, 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1.3课程设置上分三个阶段
课程设置上分阶段,按阶段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将语言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基础技能的训练,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文学素养的培养。前者是对普通话语音进行系统矫正,后者则为语言表达的内容做知识储备。
提高阶段:提高阶段一般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这一阶段主要开设逻辑思维训练以及形象礼仪课程。在前期普通话语音矫正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提升,诸如一些社交礼仪等礼仪类课程,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而《演讲与口才》、《口才学》等则是从交谈技巧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加大训练的力度,多说多练,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等能充分表达能力的活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就多多安排,以练带学,以赛促练。
强化阶段:随着学生毕业的临近,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该更接近实际、接近社会。加之四年级的时间不长,因此本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不多,主要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各个方面整合加强,达到表达能力综合提升的目的,同时为配合学生找工作求职,有针对性的开设面试技巧类课程(或讲座),最好是能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不仅实用性强、针对强,而且还能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实际面试提供更大的帮助。
1.4课程开设班级规模上建议小班教学
作为通识公选课性质开课的语言课,都有实践性强但课时少的特点,比如《教师口语》、《言语交际》等,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位同学都获得同样多的训练机会,因此班级规模不宜太大,对这一类公选课的教学规模要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小班授课、深入讨论,增强选修课的实效,这也利于提高师生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口语教学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位职场人士迈入成功的必备素养。技工院校(后简称“技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进社会,故技校语文口语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口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心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上大胆创新,打造活泼生动、富有职业色彩的口语课堂。
一、技校语文口语教学现状
1.学校轻视语文口语课程教学
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要求,当前大部分技校过于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意义不大,可有可无,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优先安排专业课程,不断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待排满专业课程后再“见缝插针”般“塞”进文化基础课程,不断压缩课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必修教学时数为224―272,一般专业教学时数不得少于224,对语文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时数应达到272,但实际上多数的技校语文课时远远低于大纲的标准。以笔者学校为例,语文课程已被压缩为40学时,只占《大纲》规定的五分之一。考虑到语文课程一般由口语和应用文写作训练组成,即能分配给口语教学的学时只有20左右,学时捉襟见肘,学生口语训练成效甚微。
2.学生参与课堂口语教学度低。
技校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的落选者,中学期间就有了厌学情绪,进入技校后对学习抱有功利心态,认为读技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只愿意学习专业课程,对“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程有排斥、抵触情绪,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表现得漠然、倦怠的样子,不愿配合口语训练。同时,大部分技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忙于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在正式场合说话或忸怩胆怯,缺乏自信;或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或语言粗俗,缺乏涵养。如此种种,使得学生在技校语文口语训练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参与口语教学度低下,难以形成轻松活泼的口语课堂氛围,口语教学效果欠佳。
3.教师实施口语教学缺少积极性、创造性。
技校教学计划对口语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技校学生对口语教学的不配合,使得一些教师对口语教学持消极心态。既然课时短缺,学生又不愿意开口说话,那就采用单向的“满堂灌”方式上课,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自己乐得轻松,学生也乐得自在,皆大欢喜。
当然,并非所有教师都是悲观消极的,也有一些语文教师希望在口语课上能够吸引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他们的教学观念滞后,对技校学生专业不了解,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未能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保守,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以语文口语教学为载体培养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决定职场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是人才选拔的第一标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技校学生实际上是“半个社会人”,一只脚在校园,另一只脚已踏上社会。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助力学生寻得理想的职业岗位,为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语文口语教学是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
首先,通过口语教学训练,让学生敢说话、会说话,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分析能力,往往能赢得职场的主动性,在工作中左右逢源。其次,通过口语训练内容的甄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如“即席发言”训练,让学生谈谈对工匠精神的看法,比对大国工匠的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追求。最后,通过口语n程中对学生本专业各种职场情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未来的专业文化氛围,既能调动学生上口语课的参与积极性,又能间接地加深学生对未来专业工作的了解。
三、改革语文口语教学的策略
1.结合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对接培养职业素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必须服务于职业工作中语言能力的需要,“人文性”应与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相联系。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口才,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交际能力,口语课程应该力求贴近学生的专业和工作,这就要求口语课程需与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向专业教师请教,根据职场实际场景设置相应的语文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职业期待、职业规划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汽车专业为例,在讲“协商训练”时,设置客户对汽车销售和售后各环节的投诉,如客户投诉优惠价格货不对版、投诉提车等待时间过长、投诉汽车使用过程中频出问题等;讲“演讲训练”时,命题“我的职业梦想”,让学生畅谈汽车行业职业之旅,描绘职业蓝图;讲“模拟应聘”时,设置广汽丰田4S店招聘汽车销售、维修接待与机电维修人员若干名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面试……在口语教学中嵌入职业元素,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有用、实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2.营造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加强培养职业素养。
口语教学不用局限于口语主题的教学内容,还可渗入应用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包括课堂讨论、学习成果汇报、畅谈学习体会与收获等。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建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笔者把每节课前的5分钟交给学生自主支配,命名为“请你听我说”,学生自由讲演,形式题材不限,科普、文学、历史、旅游,甚至笑话、脑筋急转弯皆可,关键是让学生就地取材,主动开口。总之,教师善于捕捉、创造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方能让学生“站起来-走上来-说出来”,有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与羞赧心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3.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培养职业素养。
学生对于亲自参与的事件会特别关注和感兴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脑、心、手、口并用,积极主动参与口语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举办朗诵会、演讲比赛、阅读分享会、社会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演,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要完成的任务和课堂的要求,并随时做好辅助和引导工作。
4.灵活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夯实培养职业素养。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口语教学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表达技巧和效果,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包括对道德情操、职业态度的评价;对与人合作、团队精神的评价;对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
(2)评价形式多元化
既可以用个人口试形式,如演讲、叙述等,又可以合作表演形式,如协商、模拟应聘,还可以小组成果汇报方式,如访谈。尽量采用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完成任务。
(3)评价时间多元化
改变传统的侧重“终期性评价”的做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期性评价”相结合,把平时评价、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以4∶3∶3的比例M行分配,有意加大平时的评价比重,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口语实践。
(4)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评价要有学生的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结果中,学生自己或者是学生评审小组的意见要有一定比重,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与民主。对于评价他人的表现,学生尤为积极,往往会出现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体现了评价的公开性和公平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人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是:原子、美钞和口才,现在他们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是:口才、金钱和电脑。由此可见,口才是赢得机遇和成功的关键武器,职业教育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硬实力”,又应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种“软实力”,两条腿走路,以语文口语教学为载体,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口语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能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开启绚丽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康兴婵.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6(19).
[2]吴军.探究中职中文口语交际训练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关键词:工程管理;民办高校;专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ABC分类法
引言
许多的专家学者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如马辉提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创新训练”三位一体的结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工程项目进行总体把握[1]。但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实证方面研究较少,而且也没有把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区别分析,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某些地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有着办学历史较短、经费短缺、生源差以及师资条件弱等劣势[2]。如果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过多地复制了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如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等,而没有把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发挥出来,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好脚跟[3]。因此如何发挥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优势,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课题对福建省建筑行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并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应重点开设的课程,以供参考。
一、福建省建筑行业现状
调研课题组首先对福建省建筑行业的目前状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反映部分工程管理毕业生存在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缺乏以及心理素质低等专业素质问题。究其原因,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乃至课程实践体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学生上述专业素质很少有专门的培养,或者隐含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接受调研的建筑企业建议学校可开设相应的课程尤其是课程实践环节来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训练,以解决上述问题。
二、初步拟定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课程
1.确定调整课程范围
为保证课程调整及人才培养的合理性,课题组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框架中寻找可调整的课程范围,其建议的实践内容中有一个是“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建议周数是6周[4]。故课题组把“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部分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部分,而其他部分保持不变。同时课题组将在该部分设置6门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实践性环节的课时数为一周。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需求,课题组进行总结综合拟定了涵盖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等能力培养的12门相关课程,并以此清单为蓝本,展开课程的问卷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及其权重
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除了有教学质量保证外,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构建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制[2]。因此首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只有他们想学、爱学,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其次,民办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仍是教育人才资源的竞争,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人才[5]。因此也应该征求该专业教师的意见,只有他们想教、愿意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最后,市场是民办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应该始终以市场为导向[5]。因此也应该征求企业的意见,只有企业认可的课程才是最有用的课程。为此,课程组以上述拟开设的课程为基础编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福建省内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他们分别代表该实践体系的受教育者、教育执行者以及教育成果评价者,他们的权重各占1/3。
三、拟开设课程的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该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认为大部分的工程管理毕业生存在人际交往差、工程类的公文写作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弱、职业道德素养缺乏以及心理素质低等专业素质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作为学生/教师/企业,您认为下列课程(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论、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职场口才综合实训、职场为人处事、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心理素质训练、生活中的心理学)中哪些课程应该列为重点开设的课程,哪些课程应该列为次要开设的课程。请按课程的重要性给分,0分代表不需要开设,100分代表最需要开设。调查组同时对上述12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备注解释,以便以调查对象理解。
2.问卷调查的开展
调查组采用邮寄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组共发出学生类的调查问卷5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483份;发出教师类的调查问卷1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96份,发出企业类的调查问卷200份,最终收回有效份数182份。
3.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分别对学生、教师及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将该课程的得分与所有课程的总得分之比作为该课程的权重。对于教师,他们认为心理素质训练等心理素质方面课程更重要,而知识应用方面的课程重要性次之;对于企业,他们对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等专业素养方面的课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则要求不高。根据表2可以看出,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以及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等10门课程的累计权重为84.75%,超过80%,所以应该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重点实践课程。又因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方向相关课程设计与实习”建议周数是6周。因此可设置的课程数量最多为6门,则取前6门,也即取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职场为人处事以及职场口才综合实训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他重点开设的课程可以考虑安排其为选修课程。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与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应该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次要实践课程,民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
四、结论与展望
1.虽然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相比有着很多的劣势,但也有对市场变化反应快速、灵活的体制等优点。民办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就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灵活的体制,也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2.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实践体系课程构成应该加强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方面的训练,而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当弱化。即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心理素质训练、职业道德与工作价值观、职场为人处事以及职场口才综合实训等课程或其相类似的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他课程民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
3.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的总有效样本仅为761份,样本数量略显不足,不能很有力地说明民办高校的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议,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同时本文在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的权重系数的分配上仅进行平均分配,其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上述缺陷,笔者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使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马辉.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项目管理技术,2011,10(9):40-43.
[2]向磊.论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李宏波.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4]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典型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征概述
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速写、表现技法、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第二,软件类课程,如photoshop、Illustrator、AUTO Cad、3D max等;第三,专业课程,根据专业不同有所区别,如室内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居室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的包装设计、标志设计、POP、图形创意等;第四,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现代设计史等。
二、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征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方案制作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高职高专类院校,较普通高校而言,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除了倾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之外,需具备自己创造、动手、制作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应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范围较广,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强调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意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尤为重要。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各类学科的教学建设,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特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方式、过程和考核方法等三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技能培养方法。①项目导入法。在实践技能教学阶段,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入实际正在施工或设计的项目,使学生直接参与真实的案例分析,得到学科和行业前沿信息,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工作流程。即课堂与就业紧密联系,形成链条。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培养更加实用和适合的人才,在理论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了解今后的就业性质。目前,本校学生根据教师自己在校外进行的项目,参与具体工作,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已获得初步成效。学生毕业之前已经充分接触到校外的工作环境,进入工地,了解制作流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②工作室制度。目前全国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正在实施工作室制度,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等,利用专业和学科方向的不同,进行工作室制度建设,根据专业划分学科,针对不同要求配置机器、工具、材料、设施等,使学生在固定工作室进行实训课程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制作、完成各类课程方案。如产品设计工作室、首饰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如首饰设计工作室又分为金银首饰工作室、铁艺首饰工作室、概念首饰工作室等。近年来,本校也已建立了家具实训工作室、陶艺实训工作室、电脑实训工作室、摄影实训工作室等,材料实训工作室正在建设中。工作室利用率达到95.2%,并且各工作室所配备的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中。
(2)教学过程改革——实训课程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弱化实践能力,而高职高专类院校旨在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故从教学模式上应大力推广调节教学法,使“讲、练、评”相结合。通过教师课堂引导,使学生自主训练,进行方案、课题的讲解,分析利弊,培养学生口才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以创新性思维方式带动实践操作。在本校学科建设方面,将所有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严格分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实训课程改革,在实训教学中提倡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教学,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多元化。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本校灵活教学,利用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积极查阅资料,思考自己课题,形成合理的上课方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提升了实训课程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分析他人方案或自己制作的方案之前,先进行策划,再实施,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要利用先进手段,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设计,同时生动地进行讲解与表达。这既锻炼了个人口才,又展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受到广大师生好评。
(3)考核方式改革——个性与共性兼顾。在考核方式中,摒弃一贯的出卷考试制度,运用教学观摩、方案讲解、视频演示、模型制作等综合手段进行考核,最终达到学生“用作品发言、用表达展示”的考核效果。在制作作品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主动启发,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特征,发挥最大潜力。本校对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分析,认识到原有的教育方法过于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在工作实际遇到诸多问题。目前,就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已经有了全面认识。
结束语:本文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高专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有的改革方案。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需深入加强教学研讨和学习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积极参与的一分子。较普通高等学校重视理论研究的教学思路而言,本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避免填鸭式教法,要求每个任课教师针对不同课程,进行更加细化的渗透教学方法。在备课、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更加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点,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以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理论与实践知识。本校在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分析、学习与借鉴,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改革。故每位教师都需要秉承着神圣的教育信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的课堂结构设计,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旭龙.高职院校设计类精品课程的建设[J].神州民俗,2011(4).
【关键词】情景模拟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它系统的研究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个模块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更好的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务。作为一名高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老师,要时刻牢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用企业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粉笔+讲授”,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通过准确地讲授系统的理论,辅以清晰的板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课整理笔记、接受老师的课堂内容,并课后准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参加考试。这种讲授法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变传统“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情景模拟法的特征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是指通过对事件发生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指定的场景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去扮演模拟的角色,去讨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而具有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实践性。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学生自始自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全过程的参与促使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能力,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和解决而难踢,需要相互的讨论、表达和沟通,需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辨的活灵活现,把抽象理论变得丰满有形。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生自身和其知识与情景高度结合,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各管理模块的要求,可进行以下几种情景模拟训练:
2.1 员工招聘环节模拟: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面试环节的情节模拟可以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知识的能力。因为在模拟中,要求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进行全局思维,实施完整的管理活动。比如,扮演招聘方的同学,不但要根据所招聘的职位,撰写相应岗位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说明书,还要设计应聘申请表、招聘广告,设计有效面试的招聘测试的题目,同时运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如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就是说,必须熟悉并熟练掌握招聘的整个流程。而扮演应聘方的同学,对招聘的过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也必须十分了解,对知识的要求很高。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综合管理素质有很大帮助。
2.2 员工培训模拟:在讲授员工培训的内容时,可由学生轮流充当培训讲师,指导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全方位的培训计划,并且具体实施培训模拟训练,可以通过生动的录像来进行现场的演示或练习。
2.3 工作分析模拟: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可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如:超市、食堂、教学管理部门、保卫处等,预先设计几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这些岗位都是符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条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各组进行工作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工作分析模拟如果能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4 劳动纠纷模拟:选取若干个企业劳动纠纷的典型案例,设置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练习,掌握劳动法等相关知识。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过去依靠角色扮演很难进行情景模拟的模块,比如绩效评估和薪酬系统等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学生也较难把握,可以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来指导学生进行现场的模拟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将虚拟现实呈现出来,把学生置身于直观的感受中,激发他们浓厚的参与兴趣,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3 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景模拟法教学的运用都是围绕课堂讨论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作讨论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的思想参与交流。
其次,要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多少、人员、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再次,情景模拟教学应该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临场敏捷思维能力和辩论口才,一方面,引导和点拨可借助提示、追问、反驳等形式,使学生的分析、归纳、类比、综合和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恰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以及幽默自由的气氛,则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高效率地使用大脑,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习的能力。
最后,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走近学生,并尽量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发言的成绩进行随堂评定。成绩虽然是现场评定的,但是不宜现场公布,以免影响气氛和情绪。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综合学生发言与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教师不用再为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而烦恼,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部分学生对自己提出了“我要学,更要学好”的更高要求。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1)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实现了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全组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3)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使学生懂得了合作与团队的重要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与集体观念。(4)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思维能力。(5)提高了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现场反应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人力资源实践教学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研究,使各项教改措施更加科学可行。
参考文献
[1] 李莉.谈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 宋之帅.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6(9)
[3] 李琦.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教学实践[j].北京市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4] 赵玉田.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6)
3 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景模拟法教学的运用都是围绕课堂讨论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作讨论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的思想参与交流。
其次,要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多少、人员、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再次,情景模拟教学应该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临场敏捷思维能力和辩论口才,一方面,引导和点拨可借助提示、追问、反驳等形式,使学生的分析、归纳、类比、综合和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恰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以及幽默自由的气氛,则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高效率地使用大脑,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习的能力。
最后,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走近学生,并尽量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发言的成绩进行随堂评定。成绩虽然是现场评定的,但是不宜现场公布,以免影响气氛和情绪。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综合学生发言与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教师不用再为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而烦恼,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部分学生对自己提出了“我要学,更要学好”的更高要求。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1)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实现了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全组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3)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使学生懂得了合作与团队的重要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与集体观念。(4)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思维能力。(5)提高了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现场反应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人力资源实践教学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研究,使各项教改措施更加科学可行。
参考文献
[1] 李莉.谈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 宋之帅.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6(9)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多学科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类型
1.学科综合型
它整合了多个学科的单元题材,围绕语文教材为中心的形式进行教学。
2.观察实验型
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切身感受,倡导学生经常参与实际活动和观察。学以致用,结合书本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汲取多样文化。比如,教师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广告语的活动。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身边的环境里哪里有广告语的应用,记录广告语,探讨这些广告语的含义和作用。在课堂上交流心得。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应用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综合性培养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设计活动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有效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相关难题。所谓的难题就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因此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同时要考虑以上因素的存在。适当地做一些引导工作。可以采取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更便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亲身感受和感想,从而总结出提高自身和收获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出学生探索和参与的欲望,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合作,从而保证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综合性语文学习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还凸显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综合性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综合性学习方式有效地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有助于加快实现教学目标的步伐。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开展,必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块;教学方法
当代艺术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关岗位从业者为目标的,具有自身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当今社会,“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创造财富,是否对学生的就有有着直接的帮助成为教育选择的标尺。”[1]于是,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艺术职业教育中存在一种现象,由于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入校后专业发展、性格塑造、能力培养都不能与其期望相符,学生就业能力较低。因此,转变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不仅成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职业导向,高职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创新研究迫在眉睫。
一、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块
(一)拆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目前,大多数高职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学制一般都在2年,有的院校选取一些本科通用教材,越来越多的学校都使用了自己编写的教材。大部分教材都按照以往教材的体例,做了部分调整和改变。一是按文学史为主来进行编写;二是按照人文专题来进行编写;三是按照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来进行编写;四是选择名家名篇按照历史年代编写。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无法突破语文教学常规化和教学的思维定势。结合高职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以我校近几年来创新改革为例,创新语文教学模块是能达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二)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结合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在入学后两年开设大学语文相关课程。大一阶段:上学期开设《现当代文学赏析》,下学期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两门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为主,提升人文素质内涵。大二阶段:上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下学期开设《演讲与口才》,以结合岗位需求提升学生的业务实作能力和职业要求的综合技能。这样一来,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拆分了四个板块,告别了单一的文学史、作家作品等惯用的学习模式。
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将“结构化讨论”引入课堂
结构化研讨是围绕某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催化师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灵活采取团队学习、团队决策工具,帮助学员分步骤、多角度开展研讨的一种形式,是多种研讨方法和工具的综合运用。目前,结构化研讨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方法,在各类培训课堂中都频频出现,根据其特点和优势,将“结构化讨论”引入大学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比如《现当代作品赏析》《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都有大量给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具有学习的天然倾向,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人具有求生、发展和实现的内在需要和无限的发展潜能。这种学习动机是以个体的自我价值、理想的实现为终极目标的,它决定人的发展的方向性,一旦个体意识到这一发展目标,就会在学习中自觉融入自身的情感和意志因素。[2]因此,大学语文课堂引入结构化讨论,理念在于努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
(二)开启“互联网+”的教学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教学,特别是大学课堂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育方式随之而来,开启了课程变革的新时代。“互联网+”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课堂展示中来,在网络化的教学互动平台上,师生的交流更加自如。教师从主导课程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师生将成为更加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在大学语文课堂中,以《现当代文学赏析》为例,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一个自主交流活动的空间。将过去的课前预习放到网络平台上,大家可以就某一主题自主的收集资料,与师生探讨。在课堂上,颠覆传统,先以学生收集了解的内容切入,学生可以就现当代作家作品做自己的分析思考,老师真正的起到引导的作用,最后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指导和总结。总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大学课堂,做到真正的互融互通、教学相长。
当代的大学语文课堂,学习不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与教师共同构建和推动的。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模块化组建课堂内容,将语文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创新引入“结构化讨论”的形式,开启“互联网+”的教W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和主动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心理培训讨论式教法案例式教法情景模拟式教法一、教法改进的背景
随着职工教育培训越来越得到重视,专门针对各个职业领域的“如何进行心理疏导与调适”的相关课程需求不断加大,指导着心理学教学研究逐渐向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心理学的方向上发展。经调研发现,职工压力大、心理冲突多,有强烈希望在职业培训课程中安排心理课程的愿望,希望心理学课程可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指导。调研发现,不管是哪个领域的职业培训,首先,都重视自己的家庭心理保健;其次,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注,而工作难题的心理化解一般是排在第三位。但是,如果以职工领导干部为主的培训班,第三点会得到提升和重视。说明现代职工重视自己的生活品质,希望呵护家人,希望释放压力,希望获得幸福、轻松、愉快的工作心理体验的需求明显。
当我们反思各行各业职场今年发生的具有社会影响、造成社会危害的事件,的确给职工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职工间的情感互动处于相对警戒、相对对立的消极状态。心理疏导与心理调适可以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的作用,还能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态度,塑造良好的社会行为,帮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的安全感。心理调适技术是社会和人类的一种智慧,目前,除了心理专家提供的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外,专门针对职工职业管理特点的心理疏导与调适方案还鲜为学者所涉猎。在职业心理学课程上的应用,以前也都单纯从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诠释。专门针对各职业特点的心理培训一直以来由于受专业领域限制,心理学培训教师会采用回避或减少授课时间比例的方法应对。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弥补这一短板,教法更新,到逼出具有符合各行各业职业特点的心理调适课程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思路。
二、教法的创新与应用
教法创新具体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效果上,主要是在心理培训的过程中将讨论式教法、案例式教法、情景模拟教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员的参与意愿,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鼓励学员群策群力,共同寻求解决问题,促进形成具有本培训班职业特点的心理疏导与调试的路径与方法。具体操作思路为:
(一)运用讨论式教法
鼓动与激发内动力,由学员自身产生渴望交流的动力是关键。具体做法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发学员对于问题的关注。如通过画面和语言引导学员的注意力关注到本职业的日常事件上,引发学员对于自身所处职业环境的联想和回忆。第二步,鼓励学员在大脑中迅速整理出自己日常中职业困惑事件,希望交流解决的案件类型。第三步,是采用小纸条的方式,让学员把自己的想法或渴望交流的问题以标题的形式写出来。教师迅速地在课堂上进行整理分类,现场公布分类情况和热点问题。这一环节是转换学员课堂参与情绪的关键。学员在这个环节会打破互相观望,打破交流戒备,打破讨论抵触心理。人的心理有害怕别人窥探自己,对别人的世界却充满好奇的普遍心理现象。渴望化解自己的困惑,却害怕自己的缺点被人发现。但若发现别人和自己的想法有类似和相同的情境后,公平心理随机产生,讨论的欲望就升级了。
组织讨论要根据学员的班级人数与能力做事前准备和现场判断相结合的方式。50个人的班级可以分成4个大组,每组的人数在12~14人之间。每组指派组长和记录人员。有的可以是上课之前就分好组,有的由于受教室条件的限制,可以采用课间休息时搬动桌子现场成型。当然,如果教室为桌椅固定的阶梯教室,这种讨论式教学形式会大受限制,效果也非常有限,可考虑采用其他教学模式弥补。
竞争表现是激发学员热列讨论的关键。因为教室在分组讨论实施前已经给小组讨论思路铺设了适当的心理准备,所以分组讨论可以说每个成员都已经是有备而来,都不觉得无从思考,也都心理清楚,本组的讨论结果同样也会在全班面前展示,能否拿出有力的案例,能否讨论出化解案例困惑的途径,是展示本组学员的关键性内容,成就动机会促进思考和团队协作的动力产生。
教师根据各个小组讨论的进行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发掘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尤其还应设置一个评审小组,小组成员2~4人,对案例的代表性,可展示性以及职业应用进行筛选和评估。评审组成员的设定可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角色沟通,也可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进行指派。
(二)应用案例教法
标准实施步骤包括提前一到两周的学员自行准备阶段,分小组讨论阶段,小组集中讨论发表阶段以及总结阶段四个步骤。受职业培训时间的有限性决定,虽很难完整实施案例式教法,却可承接讨论式教学成果,将本组讨论集中决定的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每组指派代表对于案例进行发表意见,最后由学员进行总结和评价。
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教师根据自己的调研,直接拿出真实的案例,让学员分组后通过不同的角度,深度剖析案例以及提供解决的建设性意见。然后,再由小组的代表人物发表本组的分析报告,以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三)实施情景模拟式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