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

时间:2022-12-25 18:54:24

资本运营

第1篇

营运资本有应收账款、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票据、预收票据、预提费用、其他应付款等占用的资金。 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从广义角度,营运资本也称营运资金,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 营运资本公式: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非流动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非流动资产=长期资本-长期资产。 营运资本作用:可以用来衡量公司或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金额越大,代表该公司或企业对于支付义务的准备越充足,短期偿债能力越好。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资本运营 理论 构建

20世纪90年代企业开始重视资本运营,在资本运营基础上完善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公司控制等措施,形成了系统化、层次化的资本运营结构,为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资本运营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核心,该运营模式可以全面展现企业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企业资本运营理论基础

资本运营主要指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交易型战略,可以实现股权经营,通过策略方式实现资本的筹划和管理。该运营方式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运营主要包括融资和投资两部分内容。融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融资手段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资本市值的提升,实现资金的变相“筹集”,为企业运营奠定良好的资金环境。民营企业融资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自我累积实现融资,而外部融资过程中企业则通过与自身相关的市场金融机构实现融资,两种融资对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投资过程中企业通过投资方式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以投资手段获取收益,实现资金价值的转变。企业投资主要包括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混合投资三种方式。

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主要涉及企业上市、兼并与收购、企业重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内容。这些手段实现了企业资本的全面调整,使资本成为企业的灵活资源,完成了资本形态的转变,是当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实施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资本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运营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当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企业原始投入不够、融资难度较高两方面。民营企业原始融资多源于业主、家族或合伙人,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内部融资为主,原始资本薄弱,导致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投入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当前多数民营企业都不具有从银行贷款的能力,外部融资限制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原始投入减少,融资难度加大。随着市场体系的发展,民营企业内部融资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传统企业融资过程中主要通过私人借贷资金等实现融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管理的完善,这部分融资难度逐渐加大。

(二)资本运营产权障碍

民营企业对资本运营认识不全面,缺乏相应的产权意识,最终加大了企业资本运营模式风险,导致资本运营效益降低,具体表现在:(1)内部产权界定问题。民营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大多只是确定了产权内容,并未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如家族型民营企业中只表明了产权属于家族,但并未细化个人产权,没有对产权家族范围、家族成员掌握比例等进行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的资本障碍,很容易影响资本运营效益。(2)外部产权界定问题。外部产权主要指企业运营过程中经营人所掌握的产权内容。民营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企业资本和企业范围的拓展,这很容易产生挂靠纠纷,造成民营企业经营效益受到限制,导致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权益人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资本运营认识问题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模式构建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资本运营认知,只是将资本运营作为投资方式,希望能够通过该方式实现企业的扩展,这种牟利型资本运营模式忽视了资本运营的实质,与资本运营效益最大化本质背道而驰,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最终导致企业资本运营效益大幅降低。

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资本运营组织,强化人力资本培养

资本运营模式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要正确理解资本运营的理念,通过资本运营需求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体系,从而为资本运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民营企业要对资本运营模式管理队伍进行改革,严格控制组织机构招聘环节,依照本企业资本运营模式需求筛选领导层和基层员工,保证人员能够适应企业资本运营工作体制;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对资本运营模式应用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提升,保证员工能够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观念和资本运营能力;要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使员工正确认识资本运营体系,形成良好的资本运营氛围;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依照招聘和培训过程中的员工状况合理安排员工工作,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在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中全面展现自身才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益。

(二)形成正确融资途径,转变资本运营方式

资本运营模式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要对融资方式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状况适当调整融资途径,从而保证能够在最低的融资成本下满足企业资本运营需求,双管齐下,达到企业运营效益的最大化。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内容:

1.转变融资途径。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要对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尽量减少当前的间接融资,从间接融资转变到直接融资上。企业在日常经营时需注意开拓融资渠道,通过合理的方式与相关融资单位、融资机构等构建良好关系,达到融资效益的全面提升。企业要对市场进行分析,适当运用常规直接融资方式,如股票上市、债券发行、外资投资、融资租赁等,在法律范围内及企业需求下形成科学化的融资体系,为企业融资效益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条件。

2.强化融资约束。民营企业要对融资约束机制进行完善,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保障结构,通过约束体系保障融资效益,提升融资质量。从宏观角度而言,民营企业要对资本运营模式进行完善,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融资约束结构,在该基础上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保证其向技术型、骨干型企业迈进。从微观角度而言,民营企业要对融资过程中的融资细则、投资细则进行明确,确定资金的来源与流向,实现程序化管理,确保融资方能够充分信任企业,从而提升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3.形成新型渠道。民营企业融资体系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好融资渠道的拓展。企业可以适当寻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提升融资的支持力度,从而为企业资本运营创造新的契机;企业要把握好风险投资,对政府及相关部门构建的风险投资扶持基金进行合理利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细化资本运营管理,规范资本运营体系

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主要是由于管理力度不到位和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在该状况下企业必须把握好管理内容,达到资本运营效益的全面优化。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对资本运营模式进行细化,在国家法律及政策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资本运营管理制度,全面规范资本运营体系。企业首先要明确多元持股规则,对资本运营中的产权进行明确,对内部产权和外部产权进行严格约束,防止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产权问题。其次,要完善资本制度,明确企业资本内容,确定企业实物资本及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对上述资本进行全面分析,将其高效运用到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最后,要规范资本运营方式,对各项运营内容进行严格控制。

(四)着力优势运营内容,实现资本的集中优化配置

优势运营是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效益改善的重要途径。优势运营时民营企业要把握好科学技术体系,通过科学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资本运营融资处于优势,为企业资本运营构建坚实的基础。该过程中企业要引入先进技术,把握好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氛围。要突出技术内容,保证技术优势,从而弥补民营企业模式、人员等的不足。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还要实现资本的集中优化配置,要将资本运用到企业的优势产业中,发展优势产业,抓大放小,将资本与企业优势发展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资本带动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提升资本,从本质上提升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效益,为企业积累充足的发展资金。

四、总结

资本运营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石,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对民营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民营资本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对其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优化策略;要把握好市场环境和企业环境,依照资本运营需求细化体制、结构,全面提升资本运营效益,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X

参考文献:

1.乔全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外贸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76-79.

2.毛剑峰,茅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非系统性风险防范――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视角[J].特区经济,2011,(02):154-155.

3.姚江红.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类型及其模式选择浅析[J].价值工程,2011,(31):80-81.

4.王文正.现代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5):114.

第3篇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

第4篇

一、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国有经济的定位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紧密相连,要明确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在新形势下的功能,必须首先明确国有经济的功能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向。

国有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2)投资私人资本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的领域;(3)实现政(论文库)府的宏观经济目标(诸如就业、税收等);(4)作为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手段。

在早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功能更侧重于保证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投资私人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的领域,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几乎涵盖了上述四个方面。现在,在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功能则越来越侧重于实现政(论文库)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和作为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手段。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例,经过20世纪后期的大规模“非国有化进程”,国有经济不仅从制造业中迅速退出,而且逐步从许多基础产业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产业中退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经济从工业社会的绝大多数产业中退出,目的是为了更大规模地和更快地进入竞争激烈的科技创新型研发产业,以保持其经济在这些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这一趋势的存在,暗示着国有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立足于满足实现国有经济功能的需要。

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尽管有关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进行了多年,但由于其存量较大、结构刚性较强等,效果并不明显,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仍然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旋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升级的叠加(从工业社会的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升级、从工业社会后期的产业结构向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的更为激烈的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基于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国有经济作为保证公共产品供给、支撑就业和税收的作用应大幅度降低,而作为实现区域产业政策有效手段的功能要大大加强。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区域性国有经济应在战略调整中,尽快地和较大幅度地退出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流通领域,在保证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逐步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研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金融领域集中,通过国有经济的这种定位,适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二)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结合目前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我们认为,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在经济转型期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促进区域内国有资本重组的功能。作为国有资本运作载体的国有资本营运机构,首要的功能是推进区域内国有资本的“运动”——流动和重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2.为区域内产业发展实施战略控制的功能。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特色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将打破过去分部门、分行业管理国有资产的框框,对国有资本实行综合性营运,这就要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具备为区域内产业发展实施战略控制的功能。在新形势下,分析某些产业,由于前景不明朗、投资回收期长,或是存在外部效应,可能民间资本不愿进行投资,而这些产业的投资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又存在重要的意义,如一些高科技的导向性产业、园区建设等,需要国有经济的进入。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一些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有经济在城市产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为提供公共产品进行投融资的功能。在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较多地体现在公共产品领域十分重要。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条件,改善人们的居住、工作环境。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如上海、南京等将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在能源、交通、公用设施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投融资平台,其目的也正在于此。

4.推动企业改制的功能。从国有资本营运机构本身来讲,它的构建基本上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司制,资本营运机构与持股企业的关系由公司法规范,即资本营运机构依据出资额对持股企业行使股东权力,但持股企业不接受政(论文库)府部门的行政权力,政(论文库)府与企业实际上是在这一层次上分开的。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多数情况下对企业同时有“管资产”与“管人”的权力,可以资本为纽带把国有企业改制成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等,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现出资人代表权与企业生产经营权分离,最终达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生产经营权的分离。

5.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国有资本营运机构推动企业改制和重组,必然涉及职工下岗、提前退休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解决这些关系社会稳定的问题,在目前经济转型时期还是应该由国有资本营运机构来负责,一则改革时期利益格局调整较大,社会稳定任务较重,需要方方面面来配合;二则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必须由国有经济来支付,国有资本营运机构也就责无旁贷。但是,从长远和规范化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任务的逐步完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应该逐渐由政(论文库)府来承担。

二、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发展模式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取决于各级政(论文库)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取决于国有资本营运机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采取相应的运作模式。

(一)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是建立三个层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一层级,是代行所有者权利的专职机构。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家已经确定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在目前公布的改革方案中,新组建的国资委管辖范围明显缩小,所要监管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权威性增强,既要管财,又要管事与管人,将国家经贸委的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的职能,中央企业工委管人的职能,以及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能全部归并到国资委。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如指导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制定具有导向性的政策;向所监控的企业派出监事会;通过法定程序任免企业负责人,并考核奖惩经营者;通过统计、稽查,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管等。

第二层级,是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依法将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委托给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资本营运机构接受相应国资委的领导,完成与之签订的各项契约。国有资本营运机构依据其在各企业中的国有股份行使法人财产权利,对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运作。

第三层级,是国有资产参与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国有资产参与企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存在产权关系,它接受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自己行使股东权利。

(二)优化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发展模式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应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界限,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组建。

2.效率原则。要建立有利于机构提高效率、防止腐败的制度性机制。要立法明确该机构只有类似公司股东会的职责或有限的特定权利,只能按法定程序行使;实行政(论文库)府一把手负责并向人大报告的制度;明确该机构与国家其他机构的关系,包括接受审计和相应的监督;实行向国民公开信息的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权责及纪律,合理设计相应的薪酬制度。国有资本所有权行使机构必须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即所有或绝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都必须向社会公布基本的经营和财务信息,公布国家给予的支持政策和基本管理制度。这样做符合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所有权行使机构必须向企业真正的“股东”——全国纳税人提供信息的原则,有利于所有权行使机构和企业提高效率、防止腐败,有利于各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是国外国有企业及地方公有企业通行的基本制度。

3.平衡原则。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后,应该考虑把本来与财政关系密切的国有资产统计转变为科学准确的国有资本预算,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国有资本预算还不可能直接只对全国人大负责,应该把国有资本预算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或者把国有资本预算系统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系统的子系统。当然,国有资本的分级预算应该随着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而进一步逐步实现。因此,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无论是否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都必须保证国有资本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信息对称。

4.简化与明晰原则。国有资本营运机构与生产性企业集团不同,它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政(论文库)府与企业之间又加入了一层委托——关系。在国家所有权主体因过于抽象而不能实施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层次的增多就意味着成本的提高和资本运营效率的降低,以及国有资产流失危险的增加。因此,要本着简化与明晰各个部门角色与功能的原则来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使行业资本营运机构真正与政(论文库)府机构脱钩,一定要达到精简政(论文库)府机构的目的,防止再度出现“翻牌公司”现象。

(三)优化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发展模式的对策

基于对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角色的重新定位,结合我国各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先进经验,我们对优化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布局进行调整。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设立应该由国有经济的目标所决定,而城市国有资产,包括以企业资产为主的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其所承担的社会目标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设立从整体上进行战略性考量。

2.减少在竞争性产业领域设立的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结合国有企业“国退民进”的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把非国有资本引入国有企业来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格局,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在企业改制任务完成、国有资本经营职能弱化后,可以让该产业领域的国有资本营运机构逐步退出。

3.扩大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直接授权经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具有较强实力,能带动集团内企业发展,资产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具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的,国有资本所有权行使机构也可以直接持股,绕过国有资产的中间管理层次,行使所有权管理,直接授权企业经营国有资产,即实行“两层次”体系。

4.对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实施大范围的重组整合。直接改革“翻牌”公司,如打破原来的部门或行业的隶属关系,重新按市场化、规模化原则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资产经营公司,推进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

第5篇

关键词: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筹集政策

营运资本筹集政策,是营运资本政策的研究重点。研究营运资本的筹资政策,需要先对构成营运资本的两要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作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再考虑两者间的匹配。

营运资本筹集政策,主要是就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而言的,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种,即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和稳健型筹资政策。

一、配合型筹资政策

配合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对于临时性流动资产,运用临时性负债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对于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统称为永久性资产,下同),运用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筹集资金满足其资金需要。

配合型筹资政策要求企业临时负债筹资计划严密,实现现金流动与预期安排相一致。在季节性低谷时,企业应当除了自发性负债外没有其他流动负债;只有在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求高峰期,企业才举借各种临时性债务。

这种筹资政策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与负债的期间相配合,以降低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和尽可能降低债务的资本成本。但是,事实上由于资产使用寿命的不确定性,往往达不到资产与负债的完全配合。如本例,一旦企业生产经营高峰期内的销售不理想,未能取得销售现金收入,便会发生偿还临时性负债的困难。因此,配合型筹资政策是一种理想的、对企业有着较高资金使用要求的营运资本筹集政策。

二、激进型筹资政策

激进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不但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还解决部分永久性资产的资金需要。

激进型筹资政策下临时性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大于配合型筹资政策。由于临时性负债(如短期银行借款)的资本成本一般低于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的资本成本(关于资本成本的计算,将在第九章中详细讲述),而激进型筹资政策下临时性负债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该政策下企业的资本成本较低。但是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永久性资产的长期资金需要,企业必然要在临时性负债到期后重新举债或申请债务展期,这样企业便会更为经常地举债和还债,从而加大筹资困难和风险;还可能面临由于短期负债利率的变动而增加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所以激进型筹资政策是一种收益性和风险性均较高的营运资本筹资政策。

三、稳健型筹资政策

稳健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则由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作为资金来源,见下图。

第6篇

成长期高速公路公司可以通过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来筹集资金,经过萌芽期的运作,此阶段的高速公路公司股权与债权融资的渠道有所不同。

(一)债权融资

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开始进行小规模区域内扩张,无论是公路桥梁项目的收购还是投资新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很多,高速公路公司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以最小的成本筹集资金,不要认准一种方式进行融资,以降低融资风险。国内银行贷款程序简便,运用灵活,成本开支相对较低,不会稀释公司股权,还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为股东创造价值。如宁沪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筹资运用的就是银行信贷这种方式。

成长期的经营公司主业逐步走上轨道,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主业收入增加,进入了盈利阶段,债券融资的限制因素不再构成高速公路公司融资的障碍。而公路行业良好的资信度为债券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发行债券,政府主管部门常常会提供一定形式的政策支持甚至直接提供担保,这无疑是极大的提高了债券的偿债信誉。公路债券的发行利率和发行成本将会随着信用等级的提高相应降低,这些先天优势为利用债券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

债券是一种非常具有融资潜力的渠道,现在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国外已有成功的做法可供我国借鉴,利用债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在许多发达国家,债券融资在公路建设投资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表现突出的是韩国的公路债券融资,其公路债券占到投资计划的40%。韩国发行的公路债券期限一般为3~5年,债券利息率以当时银行利息率计,年利率约为12%~17%。因此,高速公路公司因大规模扩张而需要扩大融资渠道时,可以将一部分注意力转向国内的债券市场,依靠地方政府和国内证券管理机构的支持,努力实现在国内发行债券,进行债券融资。债券发行是高速公路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比起普通公路,高速公路更具商品性,更有稳定的收益,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应充分抓住企业债券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拓展企业债券融资这一融资途径,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资金供应渠道。

(二)股权融资

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业绩增长,逐渐盈利,部分已经符合国内上市融资的条件,业绩良好的高速公路公司既可以采用国外上市融资,也可以利用国内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在目前的证券管理体系下,配股和增发新股是企业最为常用的股权融资方式。虽然目前证券管理当局对增发新股还有较多的限制,但作为一种更为企业化的融资行为,这种融资方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使用。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借助证券市场,对高速公路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运营,是广泛吸收国内外资金,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一条成功路子。在1999年,我国有13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其中8家在国内上市,发行A股或B股,共筹集到约58亿元人民币,而截至到2004年3月,我国就已经发展到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市场融资净额达到273.44亿元人民币。发行股票,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资信,降低财务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劳资关系,增强公司凝聚力,为经营公司资本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高速公路股票因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属性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有:(1)高速公路股票具有收益稳定性。高速公路公司以收取路桥通行费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通行车辆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而且,通行费收入多为现金收入,不存在应收帐款对通行费收入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收入的稳定性决定了公司股票收益的稳定性。(2)高速公路公司股票具有风险可控性。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对高速公路的投资者给予保护和优惠政策,高速公路股票的投资者可以减少投资风险。(3)高速公路公司股票具有需求强劲性和增值稳定性。由于高速公路股票具有以上两个特点,资本市场对其需求量很大,同时高速公路公司一般不会受到其他高速公路公司的竞争,对高速公路股票的需求量将稳步上升,相应的其价格也会随着不断攀升,从而确保投资的保值增值。(4)高速公路股票一般不会受到投机的影响,投资者一般都是看中公司未来良好的收益前景,而不是公司短期的收益预期,资金实力较为雄厚,投机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

二、成长期高速公路公司的资本运营战略选择

成长期,高速公路公司主业逐步走上轨道,车流量不断增大,主业收入逐渐增长,员工对经营业务逐渐熟悉,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但尚未成熟。此阶段高速公路公司的特点为:(1)高速公路车流量逐渐增长,资金流也随之增加,但由于车流量还未能够达到饱和,资金流量并不稳定;(2)公司主业经营不久,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3)公司经过萌芽期的运作,主业逐步走上轨道,公司内部各项制度正在逐步完善。此时,高速公路公司的经营目标还应放在对主业的经营与发展上,筹集主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适当发展区域内路桥产业与主导产业经营。

一些观点主张成长阶段的高速公路公司不但可以进行集中化与一体化的资本运营运作,同时可以进行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适度向多元化发展。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可以介入其他产业,分散企业的风险。但是,笔者认为高速公路公司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基础,一味的大规模的多元化扩张不但不会使企业形成规模经营,带来利润,还会由于经营公司资源不足,无力经营,经营风险大幅度上升,公司面临经营危机。因此,根据此阶段经营公司的特点,处于成长期的高速公路公司应该选择适度集中化与一体化相结合的资本运营战略,即重视企业的融资的同时,主张企业的适度区域内产业扩张及主导产业经营,发展沿线经济。这种战略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实行企业的高度资源集中,着重于高速公路公司的主业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不必面对太大的经营风险,为企业将来的多元化发展奠定资金与主业基础。

三、扩张运营

在重视融资的同时,主张高速公路公司在适度区域内产业扩张及主导产业经营,发展沿线经济。

(一)区域内主业扩张

高速公路公司的主业扩张包括区域内扩张和区域外扩张,区域外扩张虽然有利于企业向外发展,但是主业经营地域的分散不但给经营公司带来地方进入壁垒,还使其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区域内主业扩张企业不但拥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而且有利于扩大区域内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经营公司的发展。

区域内主业扩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收购区域内已建公路、桥梁项目;二是投资新建区域内公路、桥梁项目。投资新建路桥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企业需要承担建设风险,经营风险较大,项目前几年的收益水平较低,而后几年则没有保证。收购路桥项目和投资新建路桥项目相比,投资见效快,可以做到当年投资当年获益,还可以享受该项目原有的优惠待遇,如土地开发、沿线广告及服务设施的优先,回避了建设风险。所以目前高速公路公司大多选择收购已建路桥项目的资本运营方式。例如宁沪高速股份有限公司除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外,还拥有宁沪二级公路江苏段、锡澄高速公路、广靖高速公路以及宁连高速公路南京段等位于江苏省内的收费路桥全部或部分权益,使宁沪高速形成了区域内的规模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经营

我国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普遍规模太小,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还不能实现规模效益。以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对高速公路沿线项目的经营开发,可以形成辐射带动的良性循环,便于其滚动发展和资本实力的不断壮大。

1.服务区。高速公路公司可以经营本公司所管理的高速公路沿线的宾馆、餐饮、维修、加油站、广告、救护等业务,对高速公路公司而言这些业务并没有太高的进入壁垒,企业若要全面的介入这些业务相对也比较容易。进入主导产品经营模式对高速公路公司最有益的一点是,它能部分的避免由于调低收费而对企业收入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公路收费降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车流量,从而间接的增加辅助业务的收入。

2.广告。高速公路公司在经营主业的同时,利用本身拥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停车场和收费等票据载体上经营广告业务,为广告客户提供广告宣传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报酬。高速公路公司可以经营的广告业务主要有广播广告、户外广告与交通广告、印刷广告,这样既能增加经营公司的业务收入,又可以为司乘人员和乘客提供服务与商品信息。高速公路公司可以和经营区域内的广告公司合作,参股或控股,利用自身固有的资源进行广告宣传,既能为经营公司带来利润,又能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3.仓储开发。仓储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向客户提供货物装卸、材料堆放等的场地,从而收取费用,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一种服务活动。例如,可以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立交桥下的边角地带,通过加工改造、整理,可以出租给承租方,向社会客户提供货物、机械的场地。广深高速公路和广州市北环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在公路通车前后,就着力改建立交桥下和其他规定地方的土地,以租赁方式给承租方,用作货物库存、料场和停车场等,为经营公司增加了收益。

4.旅游产业项目投资。高速公路公司开发旅游业具有自己的优势,旅游业依托高速公路,不但可以实现快速、舒适、安全的旅游目标,还可以搞活和带动沿线餐饮业、旅馆业、商品零售业的发展。如,辽宁省高速公路公司在沈大高速公路的鞍山甘泉服务区,利用温泉和其他天然资源,开发旅游宾馆,环境优美、价格优惠,集旅游、休息、疗养于一体,颇受欢迎,效益很好。食宿于自己的饭店宾馆,不但可以扩大高速公路的知名度,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旅游公司竞争力。

四、结语

高速公路公司资本运营战略研究,就是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发,准确了解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特性的前提下,通过融资、扩张、收缩三种模式的不同组合建立适合各阶段的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以实现经营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强.委托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营中的应用[J].学习月刊,2006,(22).

[2]夏飞.高速公路经济属性及其融资模式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6).

[3].高速公路融资渠道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6,(10).

第7篇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

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并成为同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成员,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因此,公司人力资本人文性质的多元化、多样化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2.人力资本的开发。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潜能开发、职业培训等方面。对于基础性的潜能开发,企业应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可提供部分资助并在时间安排上予以照顾,但员工个人应对其负主要责任,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开发成本;对于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由于开发的目的是形成为企业所用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企业应负主要责任,在内容、时间、资金、师资和厂所等方面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第8篇

首先,简单陈述下华瑞公司出现面临分家前出现的危机。

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汇率的变化造成外汇的短缺,外方股东造成损失。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向好快速发展,造成人民币对国际货币汇率的快速变化,导致外方股东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损失。1990年中瑞双方的谈判,始终找不到解决外汇的长期办法,最后只能够和瑞典方面谈分家清算。

二、阿斯特拉公司意图分家。作为瑞典方面的股东之一的阿斯特拉公司,在其公司的产品中,销售非常不如人意,加上外汇等多方面的问题,阿斯特拉生出了伏尔加的意图

三、华瑞生产的药品在中国国内没销路。在90年当时的中国市场上,中国人的富裕程度还达不到使用外国价格昂贵的营养液产品,瑞典派出的市场调查团队得出的结论是,眼下中国市场上,脂肪乳最多能卖到每年25万瓶,而且每瓶价格不能超过30元,这在当时华瑞的期望值相差太远,市场销路的缺乏加剧了危机的产生,导致危机出现直接原因。

四、经济的困难加上政治的动乱。89年到9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上出现困难,政治上出现轻度动乱,把瑞方在中国投资的信心打沉了一下。

4个原因快速加剧了华瑞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急需进行新的资本运营模式的探索和改变来扭转华瑞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危机的化解和得到的成果:

新上任的总经理措施。

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承诺对华瑞发放130万美元无息贷款。

最后经过华瑞上下各方的努力,终于把危机初步解除并得到一定的骄人成绩:

(1)提前实现扭亏的现状。

(2)销售额上升了150%,脂肪乳生产线开始两班制生产。

(3)曙光初透,最艰难时期基本过去

并购模式的前提条件:

华瑞公司的主要并购模式是杠杆式,杠杆式并购模式,结果往往是公司资本结构基本达到双方的平衡状态,把原来退出去股东的股权采取对留下来股东相对平衡的方式出售给外来参股方,而不改变以往公司的管理结构和领导权的变化。

杠杆式并购模式能够降低资本重组后所带来的管理上断层的风险,可以使新资本重组的公司的适应期缩短,避免因资本过度而形成的适应期内部的混乱和矛盾。

进行杠杆式并购的前提条件主要有:

(1)稳定而充足的现金流量。

(2)良好的经营前景与升值空间。在阿斯特拉公司分家和1%股权转让后,华瑞进行了公司的有形与无形资产记性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在正式投产7年之后,企业净资产已增值141%,达4.25亿元,而由于华瑞在制药行业、三资企业和无锡所占的地位、商誉及良好的前景,评估单位运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方法估算出其无形自产价值也过亿。因此,华瑞公司的经营前景和升值空间非常乐观。

(3)收购者富有管理经验和良好信誉。收购1%股权以及阿斯特拉分家所出的股权的公司是德国著名只要企业费森尤斯有着先进的只要生产技术和零线的管理体制。

(4)管理层有一个可行的企业经营计划。

(5)收购前负债率特别是长期负债率较低。

(6)业务性质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小。华瑞所经营的是药品行业,药品是人所必须的物品,而且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和保护,因此,产品受到的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非常小。

综上,华瑞公司基本具备了进行杠杆式并购模式的前提条件,能够进行比较主流的此种并购模式来重组华瑞的资本结构。

并购模式的难点与分歧

(1)股权转让中费森尤斯公司没明确答复其在中国的计划。在最初的谈判过程中,在中方认为,法—普和费森尤斯的交易中没有提及、也不应该包含中国项目。这样给中方的错觉认为,费森尤斯是以资本运作为目的,而将来可能会将华瑞变卖以完成其资本的动作而产生对中方不利的各种因素风险的存在。

(2)费森尤斯北京公司和华瑞之间的重复生产和竞争关系难以解决。费森尤斯在北京建立的营养产品合资公司刚投产不久,与华瑞的产品线基本重合,一旦合并,公司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抑止。而且费方也没就这个问题对中方作出详细的说明和书面协议上的承诺。

(3)中方和外方对华瑞公司控制权的争议。在这个问题上,中方坚持原来建立华瑞时的领导和管理权上的分配方案,就是1:1对等的方式,而对方缺不尽愿意以这种方式进行并购,其中控制权的争议是双方热论的焦点。

(4)中方资金的问题。由于控制权问题的争议没达到完全的双方统一意见,中方不得不行使“优先购买权”来迫使对方进行让步,使用优先购买权中方就要把51%的股权收购,产生的费用在中方资金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杠杆式并购模式产生分歧矛盾的深度分析:

杠杆并购模式却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差异引起的纠纷问题。这在新形成的股东结构中要有个适应调整期。而在调整期中,这样的分歧需要双方进行长期的磋商与让步,中方在磋商中占有领先的地位,因为中方占有着巨大潜在市场和华瑞令人乐观的经营前景。因此进行谈判中中方要牢牢抓住这筹码。华瑞公司出现的文化差异主要出现在硬指标和不容商量的强硬态度上。中庸之道在中国根深蒂固,而外国的文化思想就是弱肉强食,凡事进行硬指标的标准。管理文化上巨大的差异需要时间来磨合。

但如果文化差异能够经过调整而形成公司的统一文化理念后,能够促成公司内部的团结和效益的提升。

并购模式模式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双方的谈判,让步,调整,并购协议最终1999年8月签订。

技术上的成功,华瑞获得原法—普公司和费森尤斯—卡比肠外营养产品在中国的独家生产、销售权以及费森尤斯的所有肠内营养产品专有技术,对费—卡开发推广的有关新产品,华瑞有12个月的优先选择权。

管理上的优化,华瑞信息管理上进行系统优化,引进MOVEX管理软件,使得生产、仓储、销售、财务和日常管理连成一体。公司每日内部信息能够快速、整齐、准确地反应出来。

杠杆并购模式给企业引来的进步体现在新技术的引进和管理上优化上。

通过新股东的新技术和优秀管理方式,使企业效益更进步,资源整合利用能够得到提升到新的层面。

但是如果不能得到迅速调整,会对企业造成损伤,带来的风险成本也会相当惊人。

因此,杠杆并购模式带来的高风险应该要提前做好准确的评估。

对华瑞公司资本运营模式深度研究:

1、资本的再投入问题:

作为中外合资企业的华瑞,在资本运营过程不可避免发生中外双方的资本再投入比例问题。

在华瑞控制权对等的模式上,双方对等的只是决策权的问题,资本的再投入问题一直是双方的争议性话题,且中方总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和当时的中国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中方可充分利用股权结构上双方的比例对外方进行磋商,寻求最有效且公平的投资结构比例。

中方资本的优势在于政府在中方股东结构上占有席位,这也是国营企业对于私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政府可采用一定的财政手段对必要的投资项目进行资金拨款。华瑞前期发展就在于政府资金的支持下顺利进行。

政府对华瑞的资金帮组不只是直接的作为股东方式投资,可充分利用行政手段的方式对华瑞进行低息甚至无息贷款。

2、外来资本参与方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国际化的演变,资金的短缺必然会成为障碍。

在这过程中就必须要引进外来资金的参与。在不以技术作为条件的前提下,适度引进风险投资商的资金参与。风险投资投资的进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权和控制权不清晰的问题,这以中方股东和外方主要股东股权比例远高于风险投资作为前提,且引进风险投资必定要以这作为前提条件。

3、华瑞公司资金发展模式:

华瑞公司长期的发展模式应该要以继续进行并购的模式发展。

在中外双方股东不断地进行资金再投入的前提下,公司发展必然走向国际化道路。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前期以产品出口为主要战略,目的是摸清目标市场的环境。

目标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以收购或入资目标市场本地企业为主导,即直接资本投入,并购目标市场企业相对于投资建厂有着时间成本低,管理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利用并购的企业成熟的市场基础可以快速地将资本打进目标市场,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营销成本。

而且,制药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和质量的行业,各个地区对药物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采取并购目标市场企业的方式能够利用目标企业本身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准确把握市场的信息并吸收其精华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17-02

一、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风险

影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风险主要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前者是指由于全局性不确定所引起的资本运营效果的变动,而后者则指非全局性事件所造成的风险,这些风险受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与其他企业没有关联,只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收益。通过识别技术识别出的风险如下。

1.体制风险

在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涉及到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问题很多,在中国现有的体制环境下,由于资本运营涉及到产权的易主,因此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存在着各方利益的差异,从而必定会出现某些利益矛盾。同时这些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这种由于体制本身缺陷带来的企业资本运营效果实现的不确定性,即为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可细分为产权体制风险、财税体制风险和社会保障风险。在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提到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产权交易不规范是资本运营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另外,现行企业所得税体制是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交纳所得税。这样跨地区、跨行业、跨不同财政级次的并购必然影响企业原来隶属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有可能使一些并购活动搁浅;还有,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被兼并重组企业的人员安置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战略决策风险

无论民营企业将要上市、实施并购和重组,还是进行多元化的经营,这对于企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决策。就单个民营企业来说,不能因为“上市热”的趋势,就一哄而上。上市确实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募集巨大的资金,这对于有着资金瓶颈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诚然,上市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并购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的扩大。但是,民营企业还是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找准运营的时机和适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向,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将导致极大的战略决策风险。因此战略决策风险可从运营时机风险、运营方向风险和运营规模风险来分析。

资本运营是一项风险极大的企业行为,巨大的损失往往产生于战略决策的失误。资本运营的成败不在于是否完成了上市、抑或并购交易等,而在于完成后的经营业绩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资本运营必须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是关键。

3.谈判与签订合同风险

在资本运营中,总是会涉及产权的易主,而买卖双方最关心的就是交易价格问题了。然而,价格问题一般在谈判中得以解决。由于成交价格的高低牵涉到各方的切身利益,谈判双方必定会有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成交价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中的实力,而影响双方实力的主要因素是已掌握的信息量和谈判技巧。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影响成交价格及并购工作绩效。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经理层出于各种考虑,对本公司成为并购目标,一般都是持不欢迎和不合作态度。尤其是面临敌意收购时,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收购防御。这势必增加并购难度,提高并购成本,对并购方构成相当大的风险。谈判之后,就是合同的签订问题。在并购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想回避与转嫁风险,使自己受益。但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并购方一旦考虑欠周就会导致签订合同风险的产生。它主要包括的风险是合同签订后将资产产权正式移交这一期间可能会出现资产管理失控局面,和产生的或有负债风险。

4.财务风险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资本运营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而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风险又可以具体分为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即由于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价值(获利能力)估计过高,以至出价过高而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比如在民营企业借壳上市这一运作上,对于壳资源的价值评估就存在着定价风险,并且在中国很多壳资源还都是亏损的国有企业。而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筹集足额的资金,能否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或安排合理的资本结构,从而保证资本运作的顺利进行。在中国,企业并购特别是要约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短期内筹到所需的资金是关键。而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债务期限安排不合理,而到期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的风险。

5.整合风险

民营企业为了突破规模上的瓶颈,频频进行资本运营,然而很多民营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后,不但没有出现预期的战略协同效应,反而出现持续的经营绩效变差的迹象。这就是资本运营中的整合风险,使资本运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整合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因此,整合风险可细分为管理整合风险、经营方式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

收购后的整合是资本运营过程中的最为重要因素,然而,在现实的企业并购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把整合的重要性提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从而没有取得经营、管理、财务上的协同效应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强调短期利益的实现,而缺乏战略发展规划,造成他们在实际的运作中,将精力和资源只投放在研究行业状况、不断地寻找目标企业、购并扩张,而没有对已控制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如此资本运营的企业常以少量的自有资本几经变化控制了巨量的产业资本,若并购的产业因整合效果差而不能实现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依赖银行贷款,最后是巨额贷款下潜伏着巨大的资金风险,随时能使这些重扩张而轻整合的企业崩溃。

二、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对象

对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对象主要是目标企业(即“壳”公司)的财务报表及附注和目标企业内部管理等,从这些方面来查找风险来源。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及附注

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信息。会计报表主要是有基本报表、附属报表和报表附注组成,是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主要关注资产、负债以及财务报表附注隐含的风险。资产中隐含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资产的数量、质量以及权属问题。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资产的所有权归属清晰是交易的前提,资产的实际实用价值是焦点问题,在财务报表中并不一定都能对这些作出充分的披露。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中一定要关注资产所隐含的风险,以免并购后发现存在很多不良资产,加重企业包袱。对于负债隐含的风险是指进行资本运营后,有时不免要承担原有企业的债务,而在资本运营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纠纷和争议,形成潜伏期长短不一的或有负债。要重点关注目标企业的附注和其他信息资料,看看企业是否存在法律上的诉讼等等。

2.目标企业的内部管理

目标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是目标企业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以及经营方式。目标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主要通过以下领域反映出来:企业的经营现状,主要是指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销售状况、企业在行业链中的位置;目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信念;目标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目标企业尚未发挥的潜力等等。

三、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技术和工具

1.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技术

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技术,是指民营企业在搜寻资本运营风险来源、分析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性质和特征时,所采用的专门识别手段和识别方法。资本运营风险的复杂性使得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运用相应的识别技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资本运营

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教育公共支出的比例,而这项比例的增加与合理调整下的逐步降低是相背离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而必须运用资本运营这一经济手段加以改革,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压力来自于经济,经济的量变和质变是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最终动力。我国的经济,正向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足够发展资金的渠道,理应是市场渠道,在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中引入资本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其教育和研究职能的作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职能,其中基础研究是公共品,不能市场化,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可借鉴市场机制,采取政府以招标的形式布置任务,高校以竞争的方式争取研究项目和相应的经费,政府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予以鉴定,并记入档案(含高校能力、信用程度的评定);而其中的应用研究则以企业或社会团体、个人购买高校的研究成果的方式运行。此外,高等教育中的服务职能,除公益类服务以外,可以市场机制方式运行。如: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规范;高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制定自身的办学战略与战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高校的具体情况选择学校与专业,交费并选择,获取相应的教育劳务,确定自己在高校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对此负责。成功的例子有各类民办高校,如江西南昌的蓝天职业技术学院、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现更名为南昌理工学院)。

一、高等教育改革中的资本运营理念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运行模式正在由过去单一的“经费申请”向“经费管理”,“资源管理”或“资产管理”模式转变,并已出现“资产经营”模式。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提高资产在运行中的流动性,也就是必须摆脱资产的实物烙印,当资产与实物分离,就成为了资本。高等教育的“资产经营模式”应该以资本运营为支点,转升为“资本运营模式”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资本运营的一般规律与高等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高等教育的一切资源视为货币化的资本,决非实物化的资产,以资本经营手段经营整个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绝非经营个别的资产,以获取尽可能高的资本增值来支撑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效益最大化的运行模式。

从高等教育的整体价值看,高等教育资本运营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目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本运营,可为实现高等教育的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的知性和理性的教育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提供充足的经济保证。没有充足的资金,高等教育无法正常生存,更谈不上顺利发展,而教育发展的不利,直接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高等教育资本运营要以经济规律和经济手段提高高等教育的运行质量,使高等教育走集约化道路,既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又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

二、高等教育资本运营的具体操作思路及方法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把高等教育的一切资源当作资本,建立“经营高等教育”的理念,像经营企业一样来经营高等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以求在办学中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具体为:第一,以市场机制或准机制向社会的个人或单位、部门出售高等教育产品(教育劳务、学术成果及向社会提供其他服务),所得回报构成高等教育的主要经费支撑,受教育者应付的学费是其中主要部分。如:各高校开办的MBA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等。第二,活化存量资本使其成为营利资本,由此获得的利益,构成高等教育的辅助经费支撑。如:高校的各种形式的租赁经营项目。第三,政府为获得促进高素质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增加而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及对其基础研究的支持,以公共财政拨款的形式构成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经费来源。实现上述思路可从下面几点考虑:

1. 资本投入环节采取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投资机制,活化存量资产的价值,建立社会直接投融资机制;建立社会捐助机制;进行资本重组;建立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2. 资本增值环节的手段: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开展教育改革;建立校内风险投资机制;实行全面经营与成本控制。

3. 增值资本实现环节中的运行手段:建立新的教育劳务价格制度及其配套机制;完善研究成果和实物商品价格制度;运行开发推销技术等。

4. 增值资本分配环节中的运营手段:建立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再投资机制。

高等教育资本运营,作为一个新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得到各相关方面的支持。确立高校自主经营权,明确投资者、经营者之间的权益关系,保证投资者的权利,保证经营者的权力。没有自主经营权的企业,不可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没有自主经营权的高校,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高等教育事业不应以赚钱为目的,但高等教育事业的运行离不开钱的支持,高等教育事业不能围绕着经济效益转,但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事业可以不讲效益。大量的经费投入,必须产出大量的、高能、优质的教育产品,否则就是对社会,对人民的不负责,甚至是犯罪。所以,走一条“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资本运营新道路,不仅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也有普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雪峰:高等教育资本运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

[2]谢万华 任允熙: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状况与优化配置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第11篇

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那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整体经济环境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宏观经济环境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经济增长超速发展和中期逐步从无序向有序的调整,许多政策、体制甚至企业的各类资源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使许多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从企业初期迅速膨胀、到本应步入发展初期或再次创业时期却面临着非正常的衰退和灭亡的生存威胁,为此,多数企业都不得不适应突变的环境,并为此重新制订相应的经营体制和运做方式的战略定位。资本运营因此成为许多企业家们日益重视的课题,也逐步成为许多企业进一步实现飞跃的经营核心。

1992年,一些处境困难的国营、民营企业,在超前意识的驱动下,利用历史性机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在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结果是这些企业不但摆脱了困境,而且获得了奇迹般的飞跃发展:企业资产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远远超过了上市前若干年增长幅度的总和;新产品的推出、先进技术的引进,前所未有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是企业上市前所不敢想的。这就是资本运营的巨大威力。与企业联盟、公司上市以及技术转让相比,企业的兼并收购是更复杂和更经常的运作手段。一家上市公司通过对非上市公司的兼并,使该公司注入了新的资产,扩大了市场规模;而非上市公司通过某种形式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不仅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而且拥有了股市上的运作载体,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购买具有上市前景企业的股份,并将该企业包装上市,实现价值增值后套现。目前我国可行的企业并购方式主要有:

一、承担债务式重组。

指并购企业将被并购企业的债务及整体产权一并吸收,以承担被并购企业的债务来实现的并购。即在资产与负债基本对等的情况下,兼并方以承当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往往同时也接受被并购方的职工。据统计,在已发生的企业并购中,通过承当债务方式进行的并购约占并购总额的70左右。

百大股份有限公司在1992年4月以承担债务的形式兼并了连年亏损的杭州照相器材厂。通过重组,盘活了原杭州照相器材厂的生产经营性存量资产,扭转了经营亏损的局面,使新组建的杭州照相器材厂当年就创利近20万元。1995年8月28日,全国最大的化纤生产企业仪征化纤以担保债务方式与佛山市政府正式签约,以为亏损的佛山化纤10.81亿元人民币债务提供担保的形式,获得了后者的全部产权,并3年付清9400万元土地使用费。并购后,仪征化纤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扩大了整体规模,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

这一方式的优点是:

1、交易不用付现款,以未来分期付款偿还债务为条件整体接受目标企业,从而避免了并购方的现金头寸不足的困难,不会挤占营运资金,简单易行。

2、容易得到政府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如本金可分多年归还,免息等,有利于减轻并购方负担。

3、目标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破坏程度较低。这一并购方式适用于急于扩大生产规模、并购双方相容性强、互补性好且并购资金不宽裕的情况。

二、收购式重组。

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以获得其产权的并购手段。在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用银行贷款的方式去收购股权,是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切实可行的手段之一。并购后,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消失。

案例:哈尔滨龙滨酒厂连年亏损,1995年资产总额为1.4亿元,三九集团在征得哈尔滨市政府同意后,出资买断了该酒厂的全部产权,而新建一个类似的酒厂,至少需要2亿元以上的投资和3年左右的时间。

这一方式的优点是:

1、并购方并不需要承担被并购方的债务,并购速度快。

2、并购方可以较为彻底的进行购并后的资产重组以及企业文化重塑。

3、适用于需对目标企业进行绝对控股;并购方实力强大,具有现金支付能力的企业。

三、股权协议转让控股式模式。

股权协议转让指并购公司根据股权协议转让价格受让目标公司全部或部分产权,从而获得目标公司控股权的并购行为。股权转让的对象一般指国家股和法人股。股权转让既可以是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转让股权,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转让股权。这种模式由于其对象是界定明确、转让方便的股权,无论是从可行性、易操作性和经济性而言,公有股股权协议转让模式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997年发生在深、沪证券市场上的协议转让公有股买壳上市事件就有25起,如北京中鼎创业收购云南保山、海通证券收购贵华旅业、广东飞龙收购成都联益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珠海恒通并购上海棱光。1994年4月28日,珠海恒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拆资5160万元,以每股4.3元的价格收购了上海建材集团持有的上海棱光股份有限公司1200万国家股,占总股本的33.5成为棱光公司第一大股东,其收购价格仅相当于二级市场价格的1/3,同时法律上也不需要多次公告。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

1、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机构持股比例达到发行在外股份的30时,应发出收购要约,由于证监会对此种收购方式持鼓励态度并豁免其强制收购要约义务,从而可以在不承当全面收购义务的情况下,轻易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权,大大降低了收购成本。

2、目前我国的同股不同价,国家股、法人股股价低于流通市价,使得并购成本较低;通过协议收购非流通得公众股不仅可以达到并购目的,还可以得到由此带来的"价格租金"。

四、公众流通股转让模式。

公众流通股转让模式又称为公开市场并购,即并购方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从而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为。1993年9月发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宝延风波",拉开了我国通过股票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序幕。自此以后,有深万科在沪市控股上海申华、深圳无极在沪市收购飞跃音响、君安证券6次举牌控股上海申华等案例发生。

虽然在证券市场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并购都是采取流通股转让方式进行的,但在中国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可操作性却并不强,先行条件对该种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不可流通的国家股、有限度流通的法人股占总股本比重约70,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占的比例过小,这样使的能够通过公众流通股转让达到控股目的的目文秘站:标企业很少。

2、现行法规对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有严格的规定,突出的一条是:收购中,机构持股5以上需在3个工作日之内作出公告举牌以及以后每增减2也须 作出公告。这样,每一次公告必然会造成股价的飞扬,使得二级市场收购成本很高,完成收购的时间也较长。如此高的操作成本,抑制了此种并购的运用。

3、我国股市规模过小,而股市又有庞大的资金堆积,使的股价过高。对收购方而言,肯定要付出较大的成本才能收购成功,往往可能得不偿失。

五、投资控股收购重组模式。

指上市公司对被并购公司进行投资,从而将其改组为上市公司子公司的并购行为。这种以现金和资产入股的形式进行相对控股或绝对控股,可以实现以少量资本控制其它企业并为我所有的目的。

杭州天目药业公司以资产入股的形式将临安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宝临印刷电路有限公司改组为公司控股69的子公司,使两家公司实现了优势互补。1997年,该公司又进行跨地区的资本运作,出资1530万元控股了黄山制药总厂,成立了黄山市天目药业有限责任瓮,天目药业占51的股份。

此并购方式的优点:上市公司通过投资控股方式可以扩大资产规模,推动股本扩张,增加资金募集量,充分利用其"壳资源",规避了初始的上市程序和企业"包装过程",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六、吸收股份并购模式。

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并购方,成为并购方的一个股东。并购后,目标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不复存在。

1996年12月,上海实业的控股母公司以属下的汇众汽车公司、交通电器公司、光明乳业公司及东方商厦等五项资产折价31.8亿港元注入上海实业,认购上海实业新股1.62亿股,每股作价19.5港元。此举壮大了上海实业的资本实力,且不涉及资本转移。

优点:1、并购中,不涉及现金流动,避免了融资问题;2、常用于控姑母公司将属下资产通过上市子公司"借壳上市",规避了现行市场的额度管理。

七、资产置换式重组模式。

企业根据未来发展战略,用对企业未来发展用处不大的资产来置换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资产,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产权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钢运股份是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该公司长期经营不善,历年来一直业绩不佳。1997年12月,交运集团将其属下的优质资产---全资子公司交机总厂和交运集团持有的高客公司51的股权与钢运公司经评估后的资产进行等值置换,置换价10841.4019万元,差额1690万元作为钢运股份对交运集团的负债,从而达到钢运公司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战略转移的目的,公司也因经营范围的彻底转变而更名为"交运股份"。

优点:

1、并购企业间可以不出现现金流动,并购方无须或只需少量支付现金,大大降低了并购成本;

2、可以有效地进行存量资产调整,将公司对整体收益效果不大的资产剔掉,将对方的优质资产或与自身产业关联度大的资产注入,可以更为直接地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资产质量,且不涉及到企业控制劝的改变;

3、其主要不足在于信息交流不充分的条件下,难以寻找合适的置换对象。

八、以债权换股权模式。

即并购企业将过去对并购企业负债无力偿还的企业的不良债权作为对该企业的投资转换为股权,如果需要,再进一步追加投资以达到控股目的。

辽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辽河集团和深圳通达化工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其中辽河集团以其属下骨干企业辽河化肥厂的经营性资产作为发起人的出资。锦天化是一个完全靠贷款和集资起家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但锦天化设计规模较大生产设备属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恰可作为辽河化肥厂生产设备的升级。基于以上原因,辽通化工将锦天化作为并购的首选目标。1995年底,辽河化工以承担6亿元债务的方式,先行收购锦天化,此后,辽河集团以债转股方式,将锦天化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辽通化工在1997年1月上市后,将募集的资金全面收购改组后的锦天化,辽通化工最终以6亿元的资金盘活近20亿元的资产,一举成为我国尿素行业的"大哥大"。

优点:

1、债权转股权,可以解决国企由于投资体制缺陷造成的资本金匮乏、负债率过高的"先天不足",适合中国国情;

2、对并购方而言,也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方式。

九、合资控股式。

又称注资入股,即由并购方和目标企业各自出资组建一个新的法人单位。目标企业以资产、土地及人员等出资,并购方以技术、资金、管理等出资,占控股地位。目标企业原有的债务仍由目标企业承担,以新建企业分红偿还。这种方式严格说来属于合资,但实质上出资者收购了目标企业的控股权,应该属于企业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

青岛海信现金出资1500万元和1360万元,加上技术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分别同淄博电视机厂和贵州华日电器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控股51,对无力清偿海信债务的山东电讯器材厂和肥城电视机厂,海信分别将其393.3万元和640万元债权转为股权,加上设备、仪表及无形资产投入,控股55,同他们成立合资企业,青岛海信通过合资方式获得了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达到了兼并的目的。

优点:

1、以少量资金控制多量资本,节约了控制成本;

2、目标公司为国有企业时,让当地的原有股东享有一定的权益,同时合资企业仍向当地企业交纳税收,有助于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从而突破区域限制等不利因素;

3、将目标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与优势企业合资,规避了目标企业历史债务的积累以及隐性负债、潜亏等财务陷阱;

不足之处在于,此种只收购资产而不收购企业的操作易于招来非议;同时如果目标企业身初异地,资产重组容易受到"条块分割"的阻碍。

十、在香港注册后再合资模式。

如果企业效益较好,交税也多,你可以选择在香港注册公司,再与原企业进行合资,优化组合,享受中外合资之政策。在香港注册公司后,可将国内资产并入香港公司,为公司在香港或国外上市打下坚实之基础。如果你目前经营欠佳,需流动资金或无款更新设备,也难以从国内银行贷款,你可以选择在香港注册公司,借助在香港的公司作为申请贷款或接款单位,以国内之资产(厂房、设备、楼房、股票、债券等等)作为抵押品,向香港银行申请贷款,然后以投资形式注入你的合资公司,依此满足流动资金缺之需要,还可享受优惠政策。

优点:

1、以合资企业生产之产品,可以较易进入国内或国外市场,可较易创造品牌,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2、香港公司属于全球性经营之公司,注册地址在境外,经营地点不限,可在国外或国内各地区开展商务,也可在各地设立办事处、商务处及分公司;

3、香港公司无经营范围之限制,可进行进出口、转口、制造、投资、房地产电子、化工、管理、经纪、信息、中介、、顾问等等。

十一、股权拆细。

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与其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上市集资,还不如通过拆细股权,以股权换资金的方式,获得发展壮大所必需的血液。实际上,西方国家类似的作法也是常见的,即使是美国微软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走的也是这条路-高科技企业寻找资金合伙人,然后推出产品或技术,取得现实的利润回报,这在成为上市公司之前几乎是必然过程。

十二、杠杆收购。

指收购公司利用目标公司资产的经营收入,来支付兼并价金或作为此种支付的担保。换言之,收购公司不必拥有巨额资金(用以支付收购过程中必须的 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费用),加上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及营运所得作为融资担保、还款资金来源所贷得的金额,即可兼并任何规模的公司,由于此种收购方式在操作原理上类似杠杆,故而得名。杠杆收购60年代出现于美国,之后迅速发展,80年代已风行于欧美。具体说来,杠杆收购具有如下特征:

⑴收购公司用以收购的自有资金与收购总价金相比微不足道,前后者之间的比例通常在10到15之间;

⑵绝大部分收购资金系借贷而来,贷款方可能是金融机构、信托基金甚至可能是目标公司的股东(并购交易中的卖方允许买方分期给付并购资金);

⑶用来偿付贷款的款项来自目标公司营运产生的资金,即从长远来讲,目标公司将支付它自己的售价;

⑷收购公司除投资非常有限的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的义务,亦贷出绝大部分并购资金的债权人,只能向目标公司(被收购公司)求偿,而无法向真正的贷款方---收购公司求偿。实际上,贷款方往往在被收购公司资产上设有保障,以确保优先受偿地位。

银河数码动力收购香港电信就是这种资本运营方式的经典手笔。由有小超人李泽楷执掌的银河数码动力相对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蓝筹股香港电信而言,只是一个小公司。李泽楷采用以将被收购的香港电信资产作为抵押,向中国银行集团等几家大银行筹措了大笔资金,从而成功地收购了香港电信;此后再以香港电信的运营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十三、战略联盟模式。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根据构成联盟的合伙各方面相互学习转移,共同创造知识的程度不同,传统的战略联盟可以分为两个极端---产品联盟和知识联盟。

1、产品联盟:在医药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产品联盟的典型。制药业务的两端(研究开发和经销)代表了格外高的固定成本,在这一行业,公司一般采取产品联盟的形式-即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之间相互经销具有竞争特征的产品,以降低成本。在这种合作关系中,短期的经济利益是最大的出发点。产品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抓住时机,保护自身,还可以通过与世界其他伙伴合作,快速、大量地卖掉产品,收回投资。

2、知识联盟: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它是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与产业联盟相比,知识联盟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联盟各方合作更紧密。两个公司要学习、创造和加强专业能力,每个公司的员工必须在一起紧密合作。

(2)识联盟的参与者的范围更为广泛。企业与经销商、供应商、大学实验室都可以形成知识联盟。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用报表观 投资策略 筹资策略 相关性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一)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国外对营运资本的研究开始较早,且主要集中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研究:即营运资本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营运资本策略研究及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研究。本文拟讨论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属于营运资本策略研究的范畴,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Herbert J.Weinraub 和 Sue Visscher(1998), Afza和Nazir(2007)。

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方面较为落后,且对于在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方面在2006年以前主要停留在规范研究层面,这之后学者才陆续开始对其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而对于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的关系研究方面,唯一能找到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吴娜和韩传模(2010)。

(二)问题提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指标的选取上,它们都是基于传统的财务报表观。实质上,管理用财务报表视角下,将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分类,分为经营性和金融性两类,这种重分类更符合财务战略的思想。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管理用财务报表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具有显著稳定性

假设二:营运资本筹资策略具有显著稳定性

假设三: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7―2011年沪深两市的62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二)指标选择

1、投资策略

选用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作为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越宽松。

2、筹资策略

选用易变现率作为营运资本筹资策略的指标。易变现率越高,筹资政策越宽松。

三、实证研究过程

(一)描述性分析

本文对2007―2011年沪深两市62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流动资产/营业收入比率和易变现率按年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投资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从经验值来看,0.90082的总体均值水平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较为宽松,而2007-2011年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的均值依次为0.8408、0.874、0.9446、0.9098、0.9349,从五年均值来看,呈现出波动性上升的趋势,说明投资策略随着年份的推移表现的越来越宽松。同时,笔者发现五年均值比较接近,初步判断该比率虽然呈波动性的上升,但是变化的较为温和,即随着年份的推移策略选择比较稳定。为了进一步验证五年来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稳定性,我们按年分别对五年样本与总体均值0.90082进行了T检验(检验过程略),得出2007-2011年的T值依次为 -2.324、-0.535、1.434、0.311、1.075,得到的相伴概率依次为0.020、0.593、0.152、0.756、0.283。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只有2007年的均值与总体均值有显著变化,其余年份与总体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变化。综合以上分析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投资策略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

2、筹资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根据上表可知,0.5975的总体均值水平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筹资策略比较激进。而2007-2011年易变现率的均值依次为0.5764、0.5746、0.6039、0.6293、0.6033,从五年均值来看,该比率呈现微弱上升趋势,说明筹资策略有向宽松发展的意图。为了进一步验证五年来营运资本筹资策略是否存在显著性上升趋势,我们按年分别对五年样本与总体均值0.5975进行了T检验(检验过程略),得出2007-2011年的T值依次为 -1.546、-1.679、0.463、2.462、0.418,得到的相伴概率依次为0.123、0.094、0.643、0.014、0.676。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只有2010年的均值与总体均值有显著变化,其余年份与总体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变化。可见,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筹资策略的上升趋势不显著,这表明从2007-2011年,其大致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3、小结

通过对各年样本与总体均值进行T检验,验证了假设一和假设二。

(二)相关性分析

对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和易变现率两个指标分年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和t检验,得出2007年分析结果,见表一。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知,2007年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与易变现率的相关系数为0.150,且当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说明经营流动资产与营业收入比与易变现率显著相关,且表现为弱的正相关关系。

对2008-2011年做同样的分析(图表略),得出两指标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124、0.158、0.204及0.216,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依次为0.002、0.000、0.000及0.000。可知,2008-2011年,两指标均显著相关,且表现为弱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呈显著的弱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不支持假设三,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放宽松时,会选择将营运资本筹资策略也放宽松,两者的相关性在0.12-0.2之间。

四、实证结论及思考

本文以2007-2011年在我国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24家制造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各自的变化趋势及稳定性,并且用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又用分组T检验对二者的相关性做了进一步分析。在指标的选用方面本文是基于管理用报表观的,这样的指标选用是对传统分析指标的重大改进,更符合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要求,这种对指标的改进是以往学者都未曾尝试过的。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选用上较为宽松,在筹资策略的选用上较为激进,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营运资本策略运用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他们不会随意改变自身的营运资本投资或筹资策略。通过研究还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与筹资策略呈显著的弱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Herbert J Weinraub ,Sue Visscher. Industry Practice Relating to Aggressive Conservative Working Capital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rategic Decision Fal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