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8:0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染病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付款方式 | 定做论文 | | 注会考试 | 企业上网
最新公务员考试题库
全新的计算机论文中心
最新的面试资料文库
论文中心 ∷ 哲学类 ∷ 经济学 ∷ 法学类 ∷ 教育学 ∷ 文学类 ∷ 艺术学 ∷ 理学类 ∷ 工学类 ∷ 医学类 ∷ 管理学
当前位置:论文中心 > 医学 > 基础医学
出处:学生大
[2003-4-3 11:14]
作者:der
提 要:传染病学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表现在病种、病例数逐年减少;年轻授课教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材内容落后;传染病科向感染病科转型期的纷乱,等诸多方面。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改革,而能否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观念的改变,既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闯出一条新路,又要真正高度重视,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学 感染病学 教学改革 对策
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路还将越走越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传染病科及其配套的传染病学教研室更是困难重重。笔者任传染病科主任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难,以及为抗衡这些压力和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时常让我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不改革,我们将无法生存!不改革,我们将误人子弟!不改革,我们将愧对后代!
困境之一: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并将逐年减少。教学医院的教研室,没有相应的病人,让学生看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起码,在学员见习和实习期间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们能见到几个“常见”传染病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染病的减少乃至绝迹,这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但是,传染病的发病有地区、季节、人种等差别,和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没有绝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绝迹,何况还在出现更多的新的传染病种。因此,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目前尴尬的处境表现在不是无病可教和无病可学,而是有病难寻,教、学脱节。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学员去上海郊县?南汇县南华传染病医院见习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刻意地靠近发病高峰季节?/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们从10月初开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热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大多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在1998年的9-11份之间,该院却曾收治过150余名出血热病人,两年的差别已如此明显,再过两年、五年、十年……,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传染病教学将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
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员无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教员一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从事传染病临床的新一代教员(包括本人)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大概不会超出20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显然谈不上“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而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员更是无经验可谈。然而我们现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或助教,或讲师,或教授,是承担大学本科学员教学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担着军、海医系两个班级250多名学员和50余名护理大专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其负担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不得不倾巢而出,老、中、青教员人人上阵。当然出此“下策”还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让年轻教员上讲台也是培养后续师资队伍所作的必要举措。但是让这些既少有教学经验,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年轻教员上讲台,难免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更严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
困境之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员无所适从。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难还是难在“尴尬”二字。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军医大学传染病学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编写著作的一般规律,所介绍的内容大概不会晚于1993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霍乱一章中,这本教材对霍乱弧菌O139只字未提,这样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学显然已经很不合适。我们在备课时不得不基本脱离原教材,大量参阅一些新的大型专著和学术资料,并尽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论的内容。但是,学员意见很大,他们不反对接受新的东西,但他们需要有与教员授课内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应试教学模式下的医科大学的学员不仅负担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无暇看更多的课本外书籍,尤其是传染病学参考书。对教研室而言,新编教材或发放补充教材,不仅有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些“规章”、“规矩”的问题。可谓“难”!
困境之四:教员梯队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以及学科的萎缩使得传染病学学科缺乏吸引力,导致从事传染病教学和医疗的师资队伍趋于衰弱。教学医院的人员配备是一种双轨模式:医师兼教员。而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做什么科的医生,真正乐于献身传染病医、教者为数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扩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否认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仅如此,部分学员也或多或少地对传染病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人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员大多把做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作为首选,问津传染科者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学而无欲的学员,再加上前面谈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情况,教员感到“没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之五:教学手段混乱,学员好恶不一,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很大,其总体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员、不同教研室、不同学校,在教学器材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一堂课上,板书、挂图、实物、幻灯、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要么五花八门,什么都用,令学员眼花缭乱;要么形式单一,使人乏味。但这些年来,争议颇多的,或可称之为焦点话题的仍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确是一门艺术,对这个问题我们曾作过探讨。总体看来,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当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员。要么完全依赖,要么使用不熟练,要么干脆不用,这种现象已经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我们对去年传染病教学效果做过调查,其中针对教学手段的问题,学员反映的几点意见值得重视: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不受欢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体幻灯却大受青睐;第二、个别教员用的手写薄膜视觉效果太差,令学员不满;第三、使用机械幻灯时明暗切换显得杂乱。
困境之六:医学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别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别。第二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市,本地区常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见。我科在近三年内只收治过一例恶性疟;没有诊治过一例乙脑。而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分别在广州、重庆、西安,传染病谱和病种比例各不相同,与上海比较差异更大。比如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经常诊治到疟疾、立克次体感染等;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员经常接触到肾综合征出血热。同样是军医大学,由于地区差别,见到的病种不同,培养出来的学员所掌握的疾病知识肯定有差异或多寡之别。但对于部队医学院校的学员来说,为适应将来的工作,似应当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见到更多病种。可是,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怎么办?
困境之七:“感染”与“传染”的争论扩大到校园,教、学员均不知所措。迄今,国内没有感染病学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们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也设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实;也有大型著作名为“现代感染病学”、“感染病手册”。更有大型的、取名时采取折中方法的专著叫“现代感染病学和传染病学”。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教人员,都明了“感染”与“传染”之争的原委,但绝大多数学员却不知争论的起因。问题是,“感染”与“传染”之争何时休止?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和何时干预这场争论?争论的结果将给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今后的课程设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学术界能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认为“感染病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当前转型期的“传染病学”或“感染病学”的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和实施?可谓“惑”!
传染病学教学的确困难重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我校今年将吸取地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和参照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组建临床医学院。未雨绸缪,前两年为这一改革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校内各教研室的教员座谈讨论。但是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还是在全校教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强烈的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害怕失败。无论是校、院领导,还是教员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教学改革牵涉到一代人的问题,不可简单化和粗线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针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问题,在教员中也产生过不少疑虑和争论,对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是尖锐和针锋相对的,焦点问题是课程设置:教“感染病学”还是“传染病学”?
走出困境,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观念,观念是问题的源头。第一,应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授课目的是什么?要求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抱着“传染病”这个老框框不放?是不可为,还是不敢为?“感染病”不论是名称还是内涵,从来就不排斥“传染病”,“传染病”是小概念,是传播能力较强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们并不是试图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从事感染病或传染病工作的专科医师,即使将来学员毕业后从事感染病专业,那么他必须在工作中逐步积累,没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全面掌握传染病所有病种的知识;第三,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感染”这一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见的。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至于是否见过某一个具体传染病可能不成为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大胆地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并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
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观念变了,改革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建设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学员尽早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医学教学策略。要大幅度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自学和接触临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引路的过程。据此,我校给各教研室安排了临床前期的总论课程和进入医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课程。课程内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总体方针是少而精,并体现一个“引”字。
传染病学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有人提出把绝大多数经典传染病按发病率高低和所谓重要性分别在总论、大班课、小班课依次排列。这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有改革的实质性动作,不符合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和充分酝酿之后,最后形成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具体思路是:①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因此总论部分以“感染病总论”为题,内容包括经典传染病的共性问题。②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也更贴近临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员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员进入医生的角色,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④授课的侧重点放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正确处理上;强调横向联系,启发学员的主动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面,例如:临床综合课和大班课侧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统性疾病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大组课侧重于一些常见的、危害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组课及床边教学则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少见病则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员辅导。⑤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偿。
我们在2000年本科传染病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尝试,即增设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学员极高的评价。本课程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课堂上教员讲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贴近学员们的需要。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今后多开类似的课程。他们表示这样的程课才真正是为培养临床医生而开设的,“听完课之后有一种马上就想做医生的冲动”。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其中,临床上改“传染”为“感染”是最艰难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取得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对传染科转型的正面干预;其他学科对感染病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原传染病科医师如何提高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感染病的水平;怎样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分病区管理;如何让老百姓和病员了解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感染病科就诊,等等。只有在完全理顺或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感染科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感染病学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传染病学。我科更名为感染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科名与内涵的真正统一,形成了目前的局面:除了有肝炎门诊和肠道感染门诊外,还有一个“感染与发热门诊”;病区划分为肝病病区和感染病病区(收治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承担院内和部分院外各种难治性感染和长期发热的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者具有独立处理、住院医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各种常见内科急、重症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我们对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在今后教学中的顺利运行充满了信心。
一、征文内容
1. 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2. 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预警预测研究与控制;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及干预控制;
4. 伤害流行病学及行为、心理障碍与疾病研究,精神卫生研究;健康教育与促进;
5. 分子流行病学与疾病控制;
6. 流行病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二、征文要求
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字数不超过3000字,附800字以内摘要,用Word文档打印;要求论据充分、观点明确、内容真实;首页写明题目、作者单位(加盖公章)、姓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E-mail。稿件请于2008年6月30日前(同时发电子邮件)寄至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山西路1380号,邮编:200336)。电话:62758710-1323,联系人:李凡,电子信箱:fli@scdc.省略。
三、论文排版具体要求
1. 论文标题(第一行):三黑字体,居中排。
2. 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3. 作者单位、邮编及通讯地址(第三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4. 关键词:需列出3~4个关键词,小三楷字体。
5. 正文:五号宋字体。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字用五黑居中。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份,起页-止页.
期刊: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起页-止页.
如有2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
7. 作者简介。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用五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简介内容。作者简介内容50字左右,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专业领域、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
8. 论文文字和格式务必符合本通知要求,否则,将会影响文章的收录。
四、征文截止日期:2008年6月30日。
关键词:苏涟;名老中医;历程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01―03
苏涟,1927年9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5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从事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发表论著50余篇,获卫生部、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4项。曾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国一西班牙两国联办“加泰罗尼亚一云南”中医学院第一副董事长、科教委员会主席、卫生部首届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云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副主编。现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苏涟,1927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其父苏镜川系云南省名中医,毕生致力于岐黄之术济世救人,德高望重。苏涟自幼即受庭训,少年之时已熟读《内经知要》、《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常随父临诊抄方,学习医药,感悟医德,耳闻目睹中医药之效而立志学医。上个世纪40年代末昆明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在著名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中,他和云南大学附中医学小组的同学们就承担起了医疗救护工作,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参加了革命工作,也开始了其最初的从医生涯。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昆明五华学院中文系,1949年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内科、传染病科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曾师从于著名中医、针灸专家蒲辅周、鲁之俊、朱琏、聂焕然等学习中医、针灸,并结业于云南省首届针灸班、中医骨干班。在北京“卫生部传染病高级医师进修班”学习期间,其在蒲辅周教授指导下进行乙型脑炎的诊治研究工作,并学习有关温病的理论和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受益良深,蒲老是他运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引路人。他通过临床实践深切地体会感受到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确切疗效,增强了他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信心和决心。1957年他在昆明医学院开设《传染病学》课程及传染病科,为奠基人之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苏涟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潜心于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从事传染病、中医温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他认为中西医结合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也更能体现中国医学的特色。
云南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解放前被称之为“瘴疫之地”。解放后面对传染病流行和缺医少药的现状,防治传染病是云南省卫生工作的重点。数十年来他一直工作在防治传染病的第一线,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省107个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并培养了大批的各民族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为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是基础,治疗上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疗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他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边学习边实践,取长补短,从实践中探索总结提高疗效。他通过实践,从大量的病例中总结有效的防治方法。在1965年以前就总结了十余种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经验,撰写论文16篇。1957年昆明猩红热流行,青霉素虽对病原菌敏感,疗效显著,但早期应用影响抗体形成,复发率高,为此,苏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结合中医文献记载和云南名老中医的经验,选用桔梗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110例治疗组和100例青霉素对照组的观察,症状体征恢复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早期导师,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他医德高尚,常以《大医精诚》作为严以律己的镜子。时时教导学生“仁者而后有仁术,为医之道,医德为本”,“老老实实做学问,诚诚恳恳待病人”。他接诊患者,热情耐心,循因释疑,据理解惑,告之宜忌,帮贫助困,解急救难;在临床一线工作抢救患者争分夺秒,他为抢救传染病患者而不顾个人安危,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因血源紧张,为抢救危重病人而义务献血六次。他高尚的医德医风,深得患者的赞誉和衷心爱戴。
他不仅亲历亲为实践中西医结合,多年来还为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等单位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骨干,并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的学术继承人有张超、王丽、陈文慧、林青、李顺英、苏平。现苏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仍勤学不倦,诲人不厌,临床也从未中断,还在为广大病人服务。他常引用前贤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勉,他说自己的知识学问是很有限的,要珍惜时光,多学一点,多做一点,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人,多为病人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可谓“术济三滇,德护桃李”。他崇高的医德医风、治学精神和精湛的医术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7-02
1 背景
1.1 21世纪的疾病控制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已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以及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病的发病不断增多,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意外伤害与精神障碍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对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及病原体的演变等等,使疾病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人口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的促进,医学的发展,新疫苗的不断问世及新的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实施,又使21世纪的疾病控制充满机遇。预防为主是新世纪疾病控制的主旋律[1]。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卫生体制的改革是适应当前所面临巨大挑战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控制体制的改革的进程, 卫生防疫站原有的监督和疾控职能, 将转入新的机构,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卫生体制的一场重大的变革, 当然这也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在机构改革以后, 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改革的根本宗旨也是改革的目标。21世纪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
1.2 包头市昆区位于包头市西境,处于"呼、包、银"经济带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包头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75.4万多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个镇,1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大,政府对其各方面要求都相对高而严格,面临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形式也比较严峻。2008年12月原昆区防疫站正式划分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两个具有独立法人的单位。昆区疾控中心现有职工48人。年龄结构:25~34岁 10人(22%)、35~44岁 23人(48%) 、45~54岁 13人(27%)、55~64岁 2人(3%) ;学历结构:大学本科学历28人(58%),大专学历18人(28%),中专学历 5人(10%)、高中1人(2%)、初中1人(2%);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5人(31%),中级职称18人(38%), 初级职称14人(29%),工勤人员1人(2%)。2009年转为全额拨款单位。
2 疾控工作的现状
2.1 随着“非典”的肆虐、禽流感的爆发、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及流动人口大量涌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关注程度逐渐提高, 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尤其是国家把一些重大疾病、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控制工作,以项目的形式交给疾控,比如,已经完成的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以及正在实施的全球基金结核病、艾滋病项目以及中央补助地方疾病专项控制项目。一方面是对疾控的考验,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防控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在工作目标上疾控中心的工作已从疾病防治延伸到维护健康,从单一的防治急性传染病为主拓展到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兼顾。如何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同时,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重点防治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耐药性严重,发病率居高不下;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登革热、流感等疫情暴发时有发生;手足口病仍然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3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量薄弱,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虽然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网络日趋完善和敏感, 能及时发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但目前区疾控中心经历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少, 具备现场流行病学处置能力人员不足,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现场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匮乏,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难以形成合力, 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4 受传统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 疾控中心一方面很难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工作人员, 而另一方面难以阻挡和控制低水平甚至非卫生专业人员的加入。
2.5 科研能力相对不足。目前区疾控业务人员紧缺, 兼职较多, 面对大量的工作积累资料, 无法静下心来梳理、分析、撰写学术论文, 造成资源浪费。由于缺少高资质专业人才, 一些先进的统计软件无法应用于常规工作, 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自主承担的课题级别普遍偏低, 或只能参与省市级的协作项目,而且参与数量甚少。
2.6 仅仅把卫生监督看作是政府职能, 而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看作是简单的社会预防保健服务。因此,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财力不足,资源匮乏; 设备陈旧老化, 检验检测手段落后, 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工作思路探讨
3.1 思维方式和思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各级政府管理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疾控服务,政府必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落实疾控工作公益性,保证提供公平可及的基本疾控服务。作为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产物, 疾控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作机制,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能贯穿于、服务于疾控机构的建设和改革管理这一中心任务的全过程[2]。明确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有偿服务向无偿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一种理念和思维:通过不断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挖掘深度,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快速高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使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以体现,服务质量达到全面提升。
在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方面,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力量,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首先要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性上下功夫,尝试在全区开展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试点,建立适合本区的社区疾控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基层卫生疾控工作机制;其次要加强与卫生执法机构的协作,特别要加强饮用水安全、医疗安全和职业卫生安全的监督,加大餐饮及“五小行业” 整治力度,努力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做到规范化管理,高效督导整改,联手确保我区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挖掘深度方面,应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做到突出特色,彰显疾控机构作用。如传染病防控工作在以往提出了“提前预防,主动控制”的理念,只有加强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才能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如何才能使这项工作取得成效,则要在重点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注重疫情的动态监控和分析, 建立疫情会诊制度。在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的基础上,对重点传染病、多发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流行因素和控制措施上进行分析评价,对重点传染病发病、流行趋势做出预测、预警、预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以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全面防控工作。
3.2 工作方法和措施
3.2.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疾控工作的公益性,较大幅度地增加疾控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疾控经费保障机制,扭转疾控机构创收倾向,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疾控服务,促进健康公平,逐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病防治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2.2 增加疾控机构人员编制, 按照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形势需求, 与大专院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疾控系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订区疾控中心人员准入资质标准,加强原有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3.2.3 特别注重对卫生检验和预防医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 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疫情分析评价能力, 保持疾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准确地对突发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和预警, 及早为领导决策和制定疫情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管理和系统, 防止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3]。
3.2.4 疾控中心要加强自身宣传,让群众了解什么是疾控中心、疾控中心的职责是什么。根据季节和疾病流行特点,及时向群众宣传疾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对疾控中心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3.2.5 要正确处理好和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卫生监督所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考虑本单位利益较多、考虑其他部门利益特别是全区整体利益较少的“思维峡谷”,真正树立“大卫生”意识和大局意识。
总之, 目前卫生防病体制改革尚处于转折期, 处于探索阶段, 探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思路, 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积极开拓, 顺应改革大潮,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4]。21世纪必将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1]。
参考文献
[1] 叶冬青.21世纪疾病控制前景的展望[J].疾病控制杂志,2000,4(1).
[2] 舒彬,邓利康.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创新问题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04期.
[3] 陆静珠,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7期.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控制效果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之一,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1]。2008年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各地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并通过国家疾病监测管理直报系统及时上报疫情信息[3]。自2006年4月18日至2010年12月30日深圳市宝安区先后暴发手足口病疫情21起。1起疑似暴发疫情,1起重症病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06――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各街道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过程、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流行环节与传播方式、暴发影响因素和疫情控制措施及效果。人口资料来源于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
1.2暴发定义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1周内出现临床诊断或和实验室确诊的手足口病病例大于等于3例。
1.3暴发判断疫情持续不断,病例发病有明显的聚集性,所有患儿都有典型的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且有首发病例。
1.4方法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应用Excel2003与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宝安区是深圳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区(2010年底人口数667万),而且2006――2010年宝安区手足口病暴发数占总的各病种暴发数的12.85%。无死亡病例。中国也是手足口病多发国家,自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后,手足口病已波及北京、河北、天津、广东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6月报告178680例,死亡45例[2]。说明手足口病是一个需要重视的传染性疾病,为了更好地防治手足口病,分析报告如下:
2.2时间分布2006年有2起手足口病突发疫情报告,分别在4月份与12月份。报告疫情占全年报告总数的6.90%。2007年有2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分别在4月份与6月份。报告疫情占全年报告总数的8.33%。2008年有4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分别在4月份与5月份。报告疫情占全年报告总数的13.7%。2009年有12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分别在4、6、8、11月份,其中7起集中在6月份。报告疫情占全年报告总数的16.4%。2010年有3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分别在3月份与4月份。报告疫情占全年报告总数的12.5%。暴发高峰集中在4月至6月,详见表1。
2.3地区分布23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分布在宝安区的7个街道,报告最多的是新安街道,共9起,占总发生数的39%,其中新安兴华幼儿园发生2起确诊暴发疫情,1起疑似暴发疫情。新安街道五年平均人口数为138731人,占宝安总人口的34.48%。辖区总面积24km2,人口密度大。松岗、民治、龙华自2006年至2010年间没有暴发手足口病疫情,详见表2。
表2宝安区各街道2006――2010年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发生数Table2 The street,Bao'an District,2006――2010 HFMD outbreak occurred cases
2.4人群分布
2.4.1年龄分布将2006――2010年间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年龄分组,详见表3。暴发的23起疫情中21起发生在幼儿园。2起发生在家中。总发病人数为156人,总波及人数为2242人。按年龄分3-岁组的发病人数最多。报告病例按职业分,托幼儿童最多,占97.79%,其余3人为务工人员,也均为被幼儿传染。
表3宝安区2006――2010年手足口病年龄分布Table3Baoan District,2006――2010 Age Distribution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2.4.2性别分布156例病例中,男性发病人数为96人,女性发病人数为60人,男女性别比约为1.6:1。
2.5临床特点见表4。
2.6流行环节23起暴发疫情中,2009年大浪和石岩街道、2010年石岩街道分别有一起的暴发疫情传染源尚不清楚,大浪街道另有一起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其余19起的传染源均为首发病例(占82.60%)。2008年沙井有一起暴发疫情的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2009年大浪有一起暴发疫情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其余均为日常的接触性传播(占91.30%),其中有6起为同源日常接触性传播。23起暴发中对11起进行采样,由于回家隔离治疗的患者未采样,所以只能对部分现患病例进行采样。人群对CoxA1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到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易感性随年龄增高而降低,但以隐性感染为主,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23起暴发疫情采样结果有10起阳性,1起阴性。阳性中有6起为EV71阳性(占60.00%),4起为CoxA16阳性(占40.00%),有19名患者被检验出EV71阳性,11名患者被检验出CoxA16阳性。流行持续时间最少1天,最多20天,超过最长潜伏期的有6起。3起原因为家长怕患儿在家隔离时间太久影响学习,在患儿未痊愈的情况下提前返园,2起为传染源没有及时隔离,参加公共活动造成传播,1起原因为居住环境通风不良造成。
2.7危险因素分析手足口病在我国已经流行了较长时间,但危险因素研究却相对较少,我国台湾对其做过一定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手足口病与小年龄(OR:2.5)、上托幼机构(OR=1.8)、与病例接触(OR=1.6)、家里孩子数量较多(OR=1.4)[3]。以上数据从一定程度上为控制手足口病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线索。
2.8控制措施及效果2006――2010年手足口病回家隔离治疗的有104人(占66.67%),在医院隔离治疗的有52人(占33.33%)。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现场调查的具体情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部门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方式来控制疫情的蔓延。控制传染源:对有症状病人采取隔离治疗,隔离至痊愈后才能返园,阻止其进入公共场所或参加社交活动,同时对同园未患病的幼儿采取密切观察。切断传播途径:用1000ml/L含氯消毒剂对全园的餐具、玩具、水龙头、门把手、课桌面等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消毒,一日两次,持续一周;保持教室良好的通风环境;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手足口病现已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实行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疾控部门可据此制定预防与控制策略,建立完善的HFMD流行监测系统,开展疫情分析,掌握流行规律,进而预测手足口病流行发展趋势。医疗单位在疾病流行期间要实行预分诊,规范诊疗流程,建立独立感染性疾病科,强化全员培训教育,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降低医院交叉感染风险,防止医源性传播[7]。保护易感人群: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幼儿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加强晨检制度,密切留意幼儿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类似症状立即嘱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23起暴发疫情最终都得到了控制,未发现续发病例,说明控制措施有效。
3讨论
中国也是手足口病多发国家。从历年疫情资料看,我国手足口病多发于4-9月,6-8月份达到高峰,婴幼儿最为易感[2]。宝安区2006――2010年手足口病暴发逐渐增多,这与2008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各地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有关。发病时间高峰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手足口病春夏高发,与邹城市报道的2005――2007两年病例均集中在5-9月份,山东省报道的疫情主要发生于5-7月,上海浦东报道的6月份为发病高峰,7月份下降的情况有差异[4-5],这可能与深圳市地处亚热带,进入夏季较早有关。新安街道为发病例数最多的区域,由于新安街道地处宝安区中心地带,人口密度大,感染机会比其他街道大。其中兴华幼儿园由于对首发病例隔离治疗不彻底导致五年间发生3起暴发疫情。2006――2010年3岁组托幼儿童发病相对集中,与该年龄段儿童学习生活集中在托幼机构有关。男女发病比例为1.52:1,可能与男孩喜好活动,接触密切频繁,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6-7]。根据资料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为首先首发病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消毒隔离工作没有做好,其次该年龄段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同伴幼儿一起就餐、玩耍、生活密切接触多。还有部分家长怕小孩在家影响学习,在小孩未痊愈的情况下要求提前返园,导致传染源隔离不彻底。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迄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早发现、早隔离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方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用品及托幼机构玩具进行消毒,室内通风,勤晒被褥,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都是预防的重点;另外,对儿童家长、教师也要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教育,使其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搞好环境卫生以及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展望
本论文还应探讨手足口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用数据说明哪些措施对防治更有效。但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展开病例对照。但通过冯银彩等报道的幼儿园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可知,家长知晓情况和幼师知晓情况干预后幼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正确率明显提高,12项目知识指标中分别有9项和7项(P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4―30).
[2]王利花,李军,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6:419-421.
[3]刘益民,李红,李苑,等.手足口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8:66-75.
[4]庄严,赵亚双.哈尔滨市2008年――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0,3:9-10.
[5]李苑,詹志强,余光清,郭永乐.深圳市宝安区2006――2009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2010,11:25-26.
[6]庄振荣.天津市开发区手足口病三起小型爆发的调查分析[J].口岸卫生控制,2006,12(1):36-37.
查新范围
按查新项目的检索要求分为只检索国内文献的国内查新和全面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国内外查新,具体项目数见图1。图1显示,2004-2007年国内查新多于国外查新,但2008年国内查新比例为43.9%(186/424),低于国外的查新比例56.1%(238/424),主要是当年仅要求检索国内文献的中医药项目查新减少所致。
1查新学科分布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学科标准分类》(医药卫生)对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详见表2。表2显示,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项目查新较其它专业多,中医学与中药学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学科、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础医学、药学,其余学科比例均较小。
表3为部分学科进一步细分后的统计结果。选择研究项目较多或每年数量有所增长的专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类研究较多的专业依次是肿瘤学、妇产科学、普通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等,而近几年研究也侧重于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口腔医学等,预防医学类的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以及中医学和中药学研究较多,生物医学工程学每年都有项目查新,卫生管理学2008年增为7项。
2项目负责人职称
查新项目负责人的职称统计见表4。表4显示,20.0%的科研项目由正高人员负责,41.4%的由副高人员负责,38.1%的由中级人员负责,副高人员和中级人员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与人才战略
甘肃省2004-2008年医药卫生项目的科技查新统计结果显示,查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平均查新数量比1999-2001的260项/年增加了65.4%,查新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密切相关。甘肃省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指导下,加大了科研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增设科研基金项目,增加科技奖项,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通过项目申报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确保了科研质量。甘肃省全面实施了领军人才工程,强化了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副高和中级人员已经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属医院的查新项目增多,承担了国际前沿科技项目。
比较偏远的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受当地经济、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专业人员科研水平低,项目文本质量差,低水平重复研究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医药卫生行业的传帮带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与知识产权意识
查新目的结果显示,成果鉴定多于科研立项和报奖查新,报奖项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为14.0%;查引和专利申请的查新比例虽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记录,表明研究人员开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识产权。国内将论文被SCI、EI、ISTP等权威数据库收录和引用的情况作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论文查收查引也已成为甘肃省科技奖励申报的必备材料。
知识产权保护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加大专利产权的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单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医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是除医疗和教学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专利保护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做好医务人员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工作,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二要强化发明人对产权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3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
查新项目学科分类可反映我省医疗卫生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专业仍在科研中占主导地位,中药学、肿瘤学、妇产科学、骨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尤其是肿瘤治疗方面。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流行病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传染病学等项目较多,表明研究人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较重视。我国中医药学的研究项目数量较大,也是国内项目查新多于国外查新数量的主要原因,占总数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趋势。
中医药研究已成为我省医药卫生科研的一大特色。目前甘肃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0〕32号),扶持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展了“西学中”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活动,大力提升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高度重视“陇药”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体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促进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与创新。
Abstract: The essay made a review on the main measures of medical subject and health talent constructions in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we planned to take these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club, building multi-arrangement talent culture system, actualizing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consolid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Fudan University subjects.
关键词: 学科;人力资源;建设;传染病医院
Key words: subjects;human resource;construction;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86-03
0 引言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中心”)运行之初,由于搬迁、路远等原因,中心的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影响中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原传染病医院历史虽悠久,但专科特色不明显;成绩虽突出,但整体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硬件先进,但软件和人员结构不合理。面对困境,中心就现状展开了专题调研,比较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状况,可以明确看到中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科人才队伍薄弱。因此,中心把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选择科研工作为突破口,在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1 “十一五”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回顾
“十一五”之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机制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以取得新的突破点。国家长期对传染病防治的投入太低,相应的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等学科间尚存在严重脱节等缺点,目前还普遍存在着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效率的技术平台而影响重大科研开展以及取得突破性成果等的现象。为进一步发挥原传染病医院的传统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心应对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应急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树立中心在上海乃至全国和世界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地位,中心广泛研讨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以保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
1.1 制定中心发展规划,出台保障性政策和制度 中心制定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方针,进行了学科架构的初步调整和学科建设规划,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中心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中心论文、专著奖励制度(试行)》、《科研经费匹配管理办法》和《中心科技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有章可循,逐步推进。
1.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及中心科学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心大力实施“招才引智”的战略规划,通过多方渠道引进人才。中心给予引进人才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除安置配偶工作、给予住房补贴和岗位酬金外,还提供其科研启动、项目资助金和实验室建设费,便于其开展科研工作,更好更快的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学科带头人10名,聘请15名各领域专家担任中心客座教授;引进复旦大学双聘教授2位,兼职教授1位。五年中,招收博士生学历员工27人,硕士生学历员工104人,研究生学历员工人数增加将近10倍。经过“十一五”的努力,146名医生中,研究生学历占41.4%,高级职称人员占20.55%;240名护士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专以上学历占67.5%,大大扭转了“十五”期间高级职称仅占8.02%的局面。
1.3 进行科室学科建设规划和论证,启动科室学科建设工作 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学科发展规划是进行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2007年中心邀请上海市著名专家对各科室的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以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特色和主攻方向。通过论证,初步明确了中心重点发展领域。中心对论证合格的科室给予滚动的经费资助,还每年举行一次学科建设评估,检查和督促科室的建设进度。中心第一批共有7个临床科室通过论证。2010年中心开展第二批学科建设重点科室论证工作,根据专家论证和中心意见对11个科室划分三档给予资助。自此,学科建设重点科室覆盖所有临床和医技科室。
1.4 设立“中心科研启动基金”,以科研为载体,提高医教研和管理水平 2005年,针对原医院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中心设立了面向医院青年骨干人员的中心科研启动基金,涉及医技、护理两类课题;2006年,为全面提升管理人员水平,新增管理类课题。2008年,设立“交叉基金”,促使临床与科研相结合。2010年,首次增设党建类课题。启动基金使一批课题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为申报院级以上课题创造条件。五年来,我院共资助课题146项,投入经费总额达210万元。医院强化激励机制,承诺给予局级以上中标课题30-100%的配套科研经费,对获奖的科研成果也给予匹配奖励。
1.5 举办“科技节”、“研究生学术沙龙”和“联合学术天地”,促进基础和临床结合 为实现基础和临床结合,中心举办“科技节”、“研究生学术沙龙”,借此构建平等分享的交流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学术氛围,切实推动中心学术水平的提高。另外,组织临床科室和科研部门举办“联合学术天地”,组织课题讨论、科室发展设想讨论,形成联合攻关小组,共同申报和实施课题项目,大大提高了中心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实施能力。
1.6 加强科研培训,完善科研平台,提高科研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者的科研能力,中心定期举行“科研技能培训班”、“动物实验技术培训班”,并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形式开展培训班,使临床工作者熟悉基本的实验技术,提高课题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同时,为支撑临床科研,中心努力完善公共卫生科研平台的运作和开放,建立了病原学检测平台、传染病专业研究平台和临床药物试验平台,并实施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认可工作。
2 “十二五”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探索
随着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入,改革将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补偿机制的逐步完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投入,为中心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也对中心落实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人员配置、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心“十二五”将继续遵照“以特色科室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以促进基础和临床合作为纽带”的学科人才建设总体思路,继续探索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创新的能力,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
2.1 组建科研协作组,深化合作互利双赢 为打破固有行政框架,真正实现临床科研零距离,中心组建以疾病诊治和研究等为一体的跨科室、跨平台的科研协作组,共同探讨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导向,以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自发自愿参加不同专题的科研协作组。目前中心已成立5个协作组,包括慢性肝病科研协作组、艾滋病科研协作组、结核病科研协作组、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协作组、中医协作组。
2.2 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个人有专长 中心大力谋划学科人才建设,建立并完善目标清晰、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掘具备自助创新意识的潜力人才,加快培养传染病学科后备人才,形成以“萌芽计划”、“新星计划”、“优青计划”三位一体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萌芽计划”以30岁以下的具有初级职称的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新星计划”以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人员作为培养选拔对象;“优青计划”以35到40周岁之间中级职称以上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为对象。该培养体系将进一步挖掘中心的优质人力资源,期待经过培养后能够形成一支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2.3 实施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和聚集人才 “十一五”期间,中心主持和参与“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重大专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大专项的实施也为研究生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锻炼一大批站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前沿、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的研究生。“十二五”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申报,为中心“十二五”科研和学科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4 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建设高水平科研高地 中心已搭建成包含“常规科研技术平台”和“传染病特色科研技术平台”的科研共享平台,已发展成为集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科学研究、平台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开放的现代化实验室平台。2011年,“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落户中心,研究所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整合资源、开放竞争”的原则,围绕上海及我国新发与再现传染病诊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做好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吸引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优秀科技人才,为开展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提供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
2.5 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借势发展 2011年,中心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双方在临床资源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升学科与人才建设,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引领未来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及生物医学的发展。中心聘请复旦大学专家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协助中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复旦大学将定期对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志投入临床科研的医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包括复旦大学开设的研究生理论和实验课程等。复旦大学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也优先派员参加;在同等情况下复旦大学优先招收中心人员在职攻读硕、博学位,优先考虑中心人员作为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3 思考
3.1 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以人为本”理念,真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必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1]。科学有效的考核是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必备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奖优罚劣,并形成淘汰机制。对于考核合格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层次;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则需要沟通谈话,找到问题的原因,连续两次不合格则淘汰,退出其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直至退出人才建设工程[2]。加强培养期间及期末的考核力度,完善科学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确保后备人才的储备。
3.2 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更是高科技的科学,它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3]。之前,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人员常是“非专业人员”;培养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以干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缺乏专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轻视医院管理、不安心医院管理的现象,影响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养。
医院应进一步探索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合适人选参加包括党校培训、医院管理课程培训、挂职锻炼等综合性的培训。组织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素质拓展培训,每年选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多途径、多模块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罗涛,孙凯洁,张建.从战略角度谈医院人才建设规划[J].中国医院,2010,14(12):60.
__同志,1959年9月出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中专学历,主管护师。
__1981年毕业于__市第二卫校,7月到__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妇产科护理工作,1995年根据工作需要调至职工保健科,2003年从事预防保健工作。
30年来,她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追求上进,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热爱卫生事业,遵守医德规范,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认真务实,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医德修养,敬业爱岗,始终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从事妇产科护理工作10余年,在护理岗位上,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踏踏实实做好护理工作。在思想上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和业务素养,撰写数篇论文,曾在《中华护理杂志》刊登。克服三八班和家庭的繁忙,不断更新知识,像蝴蝶一样生活,像蚂蚁一样工作,热爱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工作中分工不分家,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工作,认真书写护理记录,遵守规章制度,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在创爱婴医院期间,按照爱婴医院要求,坚持协助参与做好母乳喂养培训工作,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母乳喂养好处,对孕妇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对新妈妈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讲解培训,鼓励按需哺乳,做到思想不松懈,宣传指导到位,圆满完成了创爱婴医院的工作任务,为爱婴医院创建奉献力量。
在职工保健科负责诊断证明章、全院职工的就医、健康查体、职工病案管理等工作;随着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我院承担了全市慢性病鉴定工作,负责全市慢病人员的病案管理,参与鉴定病人的查体和资料准备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医保慢病病人在我院的鉴定工作,得到上级医保部门的高度评价。在创三甲活动中,面对新的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创建促规范,以规范促创建,团结协作,相互学习,态度积极,共同提高,通过创甲工作提高了业务水平,规范了各项工作。
医疗卫生下乡活动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疾苦,增进人民健康,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1997年积极响应党和共青团的号召,服从医院安排,下乡到基层起凤镇医院,在此期间,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工作积极主动,加强技术指导,促进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在特殊事件中表现积极,工作突出,非典疫情爆发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问题奶粉事件筛查工作中,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有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实干精神,积极参与此项筛查工作,早六点半上班,做好每天筛查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午休,严格按照计划流程,及时对奶粉事件中阳性患儿身份及其他资料的核对核实等工作,在院领导及科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地完成了政府部门交给我院的筛查工作和光荣使命。
为切实保障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严格按照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按照我院制定的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相适应的措施及医院的要求认真工作,诚心为患者服务,认真做好医疗保险门诊的一切工作。协助科室主任做好定点离休人员的就医,住院审批工作和生育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住院审批等工作,及时督促医生严格执行参保病人三个目录和知情同意签字制度,以减轻病人负担,方便参保人员的诊疗活动。
在从事传染病病例上报工作期间,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遵循疫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准确地完成网络直报,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多次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好评;对社区内结核病人的治疗实施全程督导;及时完成手足口病住院病人
的信息监控、网络订正、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住院病人情况日报传真等工作;积极做好艾滋病的宣传防治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按时完成艾滋病哨点单位自愿检测任务,每年4—6月份完成自愿检测健康调查问卷400余份;按时完成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月报,及时到检验科、儿科、产科、妇科、外科、内科、皮肤科等各科室进行疫情核对,并督促各科室做好传染病例的登记。积极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及时网络上报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等地慢信息,多次被张店区疾病控中心评为先进个人。30余年的工作历程,有喜悦也有心酸,有成功也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忙碌的工作中收获的那一份充实。三十年如一日,无愧于本职。
案例式立体教学麻醉教学学习水平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上重要的组成学科,是麻醉专业学生主干学科,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相关的课程不同,麻醉学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其理论复杂,学科发展水平较快,此外,麻醉专业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涉及纵多临床专业知识,且不好把握。现行的麻醉学教学方法主要为填鸭式教学,该种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及僵硬化的教授模式,师生之间互动甚少,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从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为了能提高麻醉学教学效果,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弊端,克服内容抽象的教学缺点。本院系将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对麻醉学专业学生应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进病例讨论,加强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得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现对教学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麻醉专业2009级(1)班的50名学生为教学实验组,其中男生25名,女性25名,年龄为19~22岁,平均年龄为(20.5±1.4)岁,对其应用式立体教学法,另选取同一专业2009级(2)班的5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其实施传统性教学,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为20~22岁,平均年龄为(20.9±2.2)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式教学方法,教员按病种对学员进行讲课,理论课程结束后,让学员在医院相关科室临床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让学员完成实习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并做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
1.2.2 案例式立体教学
由教师选取临床上常见病例并对病例进行分析,将病例编写成教案,并将案例诊断及处理的相关知识点编写进教案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思考,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收集资料:收集案例资料时需判断资料是否准确、完整,并对资料的附属性质进行辨别,确定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并从不同角度对案例病情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应采取的措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问卷,并合理设置相关障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并营造活跃的课题气氛,以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以麻醉专业为教学背景,提出模块式教学方案的内涵及理念,并对每个模块进行分解,研究每个模块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并对学生选取典型的模块案例进行教学,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及知识水平。由于临床情况千变万化,因此教师在选择典型案例时需有效反映临床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实施案例式教学方法时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案例转化为动画或声频,使得案例教学更加立体及动感,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慎重的临床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案例诊断技能、学术论文撰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麻醉学属于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纵多医学院中提供给学生学习及实习的病例很少,从而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技能实践,使得学生实践与理论课程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更使得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案例式教学方法强度学生积极参与及主动学习,从而使得被动的教学方法变得主动。教师通过案例对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及掌握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从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知。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案例诊断技能、学术论文撰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表明对麻醉专业学生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案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及实操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稚娜,殷晓春,刘桂香.案例式教学在组织学教学中的实践[J].解剖学杂志,2009,3(5):874.
[2]凤民,李玉军,付英梅.以案例导人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7):856.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4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N072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529 中国卒中杂志
G29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502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743 中华耳科学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474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68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235 中华高血压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728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G691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G263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30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579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280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83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692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G693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G824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282 中华男科学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736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G462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473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 G463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G526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G515 中华全科医学
G505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G472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737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G703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77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G367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506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G739 中华糖尿病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 G761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740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847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978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87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G990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Q92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S590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G705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G307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G915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610 中华胰腺病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攻略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攻略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攻略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院交流资料;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价值
医院交流资料是图书期刊的重大补充,它具有出版速度快,传递情报新等特点,在科学研究和防病治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医学情报信息服务【1】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在目前书刊价格不断上涨,图书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本文结合实践从交流资料的情报价值、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1 内部情报的研究价值【3】
1.1 出版周期短,传递补充信息快。交流资料同公开期刊相比,实效性更强,根据需要随时出版,不受刊号(期)限制。如专业学术会议资料专深而集中,具有参考与保存价值,若公开出版,往往要一年左右,价值要损失30%,交流资料能以最快的速度提供。但实用及推广价值要探讨。
1.2 数量多,信息量大。交流资料包括科技报告,技术档案,政府文件,会议文献,学术资料,讲演稿等各类文献,形式多样,内容可涉及很多领域,与公开期刊资料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情报学家米哈伊若夫指出:所谓不发表的科技文献占全部文献资料的50%以上。
1.3观点新颖。边缘学科的读者往往狭小,该类学科在发展初期,常以内刊为载体出版;交叉学科的新观点,新概念,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是首先在交流资料上展开学术讨论,成熟后逐步转移到公开杂志上的。因此,交流资料在此方面的作用是公开刊物难以取代的。
1.4 潜在作用大。交流资料大多是科研人员初步或阶段性成果,能从各方面反映正在进行中的科学实验动态,近期科研水平及发展方向,尽管其中许多是未经鉴定,还未作出结论及准确数据的材料,但对科研人员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同时,由于资料不受篇幅限制具有大量的原始数据,论述较充分、自由,对读者是极其珍贵的,其情报信息价值客观。另外,交流资料也是某些期刊公开出版前的试刊或过渡形式,注重交流资料的搜集,可保持期刊的完整性【4】。
1.5 实用价值高。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编印的交流资料,往往集中反映了该地区或单位的科研、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及经验,通过交流可以达到互相借鉴、促进、取长补短的目的。
2 收集与整理
文献资料搜集人藏多少,质量高低,能否适用,文献整理归架是否准确对图书情报工作优劣有着直接影响【5】。
2.1 确定专业方向重点收集。我院是省内最大的一家专染病专科医院,同各国各省市200多个单位建立了联系,每年可收到大量的交换资料还有许多国内外传染病会议资料。在重点手机的基础上,对于一些传染病学研究联系不大或其他学科的交流资料如管理学、经济学、卫生政策等方面的资料也予以收存,以满足广大医务人员和各种专业读者的需要。这些交流资料很好地为临床科研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2.2 稳定资料交换单位,保持连续性。广泛的交流资料交换是我单位获取非正式出版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全国一些大型的医院、医学会、医学院校及部队医院,都有信息资料和院刊交换工作。同这些单位保持稳定的联系,对于收集比较高层次的传染病资料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使获得相对连续流资料有了保证,并且减少了经费开支,丰富了馆藏。
2.3 广泛订购。有选择的订购一些针对性强、信息量大的交流资料,从中获得有用信息,更好地为科研和临床服务。例如《医学信息荟萃》和一些有学术价值会议资料、学术论文、科研管理等,均尽力订购。
2.4 努力收集会议资料。每年国内外会议不少于几十次,想全面获得这些会议资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尽力收集。
2.5 整理归架。收集是工作起点,更重要的在于整理归架。进入信息时代,情报信息激增,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归类,针对我院科研课题与临床工作需要,以及当前预防医学的发展动态和工作重点,确立专业服务范围,对交换回来的全部资料进行浏览、鉴别,按学科,病种选题,例如:把交流资料粗分为肝炎、脑炎、出血热等;围绕重点科研课题,及临床工作重点,在科学分类的前提下,整理归架,方便查阅。
3 开发与利用
收集整理工作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如果不能开发和利用是最大的浪费,为了使静态的交流资料信息及时转化为动态信息,使其潜在情报信息价值变为现实情报价值,我馆努力做到:
3.1 及时分专题报道,全方位传递补信息。按不同的传染病种类设立资料信息栏,制成题录卡。提供最新预防医学动态,使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产生增值效应。
3.2 开发交流资料信息资源卡,开展咨询服务,以报到过的题录卡,随后进行编目、分配、整理、分析研究保管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交流资料人信息库,以供检索服务用,大大方便了用户的咨询查阅,这种科技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咨询服务, 是科技服务的文明形式,是科技信息的扩大再生产的再创造。
4 交流资料信息服务的作用
为了提高服务效果,使读者全、准。快的获取情报信息,必须经常收反馈意见,以改进服务,多年来反馈意见证明,科技人员的临床医护人员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遇到专业资料来源较少不能解释报到时,读者就主动询问,交流资料在我院医疗及研究工作中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为医院科研服务。及时准备提供传染病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试验方法及阶段性。实验成果。 从而弥补了省市科技情报部门“查新”的不足。以保证选题准确,成功。如在我院“重病肝炎血清病情研究”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中,由于借鉴了资料中先进的试验方法,保证了课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顺利的通过了课题的评审,其研究成果,获市科技一等奖。
4.2 为医院技术发展和引进新技术服务。随着专科诊断,治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流资料能及时提供本专业的新动向,以及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国内外的进展趋势,如分子生物学进展的交流资料中出现后,肝病专家来家骐等医务人员及时掌握信息。学习引进,在国内较早的把LAK细胞回输和白细胞介素II应用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并获得疗效治疗效果。这一新技术在1990年全国专业会议上做了第一个大会发言。从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4.3 为中青年医护人员知识更新服务。青年医护人员来院以后,面对专科医院诸多诊断、治疗、护理新手段、新技术,深感技术不足,而交流资料中由较多传染病基础知识,尤其是“综述”文章,大多就某一问题,深入浅出的做论述,既更新了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又节省了大量学习时间,利于进行更全面的知识提高。
参考文献:
[1] 安平,李建明.构建新型医学情报信息服务系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26(02):136-138
[2] 廖果.20世纪的中外医学交流.第17次全国医学史学学术会议,2003.
[3] 任建琳,江力波,徐文怡等.医学情报研究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学,2010,31(05):44-47.
[4] 刘洪花.浅谈网络资料搜索实用技巧[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4):89
[5] 郑劲辉.企业医院图书馆文献管理与检索[J].中华医学图书馆,2000,9(03):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