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13:5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先看题目。少府,是唐朝的一个官职的称呼。按照唐朝的习惯,一县的最高长官――县令,其尊称是明府,而对县尉则称为少府。蜀州,有的版本是蜀川,但无论哪一个,都说的是四川地方。在这里,作者是在首都长安送别一个将要到四川去做县尉的友人,这个人姓杜,但究竟是谁,已经不可考了。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指的是城楼,城楼通常有两层,其下“阙然为道”,它的下面有一个缺口,是一条通道,这两个字交代了送行的地点。那么什么又是“三秦”呢?大家知道,长安在陕西省,陕西在那个时候被称为关中之地,即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是旧日的秦地。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其中,项羽的势力最大,成为诸侯的盟主。项羽灭秦后,就将天下分封给当时起兵的十八个诸侯,而且把旧日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故称“三秦”之地。“三秦”是何等的地势?人常说“关中八百里平原”。我在大陆旅行的时候,曾经坐飞机经过西安附近,那时正值夏天,只见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碧绿的庄稼。“辅”,本来指车辅,有辅佐之意,这里有环绕的意思。作者说,今天我送你远行。我们登上长安城城楼向下一望,但见四面环绕着的,是三秦广袤的土地。接着,“风烟望五津”。“五津”,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指四川省的岷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个渡口,包括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合称“五津”。这句是说:你就要到四川去了,我向西南望去,望不到你所去之处,那茫茫的遥远的地方,只有一片风烟而已。
王勃的诗在艺术性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好。以这首诗为例,首联二句说的就是在长安送友人到四川去这样一个简单的意思,可他语汇丰富,用了一个“三秦”,一个“五津”,这样就好像有了典故、出处,就显得文雅了。不止如此,“三”跟“五”都是数字,而数字往往给人一个“数量”的感觉,一种“多”的感觉。李太白不是也常常在诗中用些数字,说什么“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还说什么“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吗?还不止如此,“城阙”是很高的,登上城楼去望,能望到很远的地方。先是“城阙辅三秦”,一下子就给它提高了;然后是“风烟望五津”,一下子又将它推远了。所以,这两句诗就使人感觉到有一种气势。虽然他只是说在长安送友人赴四川,但他说得好,有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
颔联写二人离别的情事,也写得非常切合,“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他说,今天我跟你在长安城楼分别,我们心中都充满着离情别绪,而且我们有共同的一点,即“同是宦游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愿意你离开,可你又不能不离开;作为好朋友,我愿意随你而去,可我却不能随你而去。因为,我们都是仕宦而漂泊的不自由之人,都是身不由己的。在这里,与朋友离别是第一层悲哀,可如果离别是自由的,二人分别后想什么时候去看对方就尽管去看,那也可以。只是“同是宦游人”,因为此身不自由,所以此地一别,将来能否再相聚,都是渺不可知的,这是第二层的悲哀。
我们知道,如果一首诗是绝句,那么它的四句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如果是八句的律诗,则首、颔、颈、尾四联也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对于本诗而言,颔联写离别的情事,写得很悲慨,可到颈联后,他突然间一转,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古代的人总以为自己在世界的中央,周围都是大海,所以,“海内”是指整个中国。这两句是说,虽然离别了,可四海之内只要有一个知己存在,那么即使是远隔天涯,我们仍旧像是亲近的邻居一样。
只要在四海之内有一个知己,有过那就好了。因为凡是真知己的了解和认识不是表面上的,那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心灵或是品格方面最精微、最深刻之处的一种相通与默契。不管你的年龄、身份、地位如何,它完全不在这一切外在条件的限制之下。如果是真知己就一定应该有这样坚定的信心。并不是说今天跟你有点意见,想考验考验你;明天又有了新的意见,再想考验考验你,那都不是最高感情的知己的境界。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朋友,即使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那又有何妨呢?因为我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所以他接着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是说不要这样做,后边的“在歧路”应该与“儿女共沾巾”连在一起。“歧路”就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儿女”在这里是指年轻的男女。我们常常说“儿女之情”,就是年轻人彼此之间的恋情。这两句是说,我们虽然离别了,但是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在临分手的路上,像那些自命为多情浪漫的少男少女们一样,一下子就伤心落泪了。
(节选自《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华书局)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8、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10、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1、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3、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15、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6、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1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8、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20、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2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2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7、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28、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8、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0、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秋思》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体现出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一要求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的试题上。
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诗歌有直接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通过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而这些便是诗歌的形象。所以说诗歌形象是情感的载体。那么准确地把握形象、分析形象就成了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写出诗词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二是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三是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以下三种:一是人物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二是景物形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三是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其中通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是中考常见的考点。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依据是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鉴赏的角度为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答题时要明确形象的总体特征,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结合诗句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和色彩描写等。解答此类试题应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社会属性。
阅读闯关
(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莺争暖树”和“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
狼山观海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1.首联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阕写景,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黯乡魂,追旅思”两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词的下阕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八)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选自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 (体裁)。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
(九)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
(一)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1.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2.想为国出力,渴望得到引荐。
(三)1.燕啄春泥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1.首联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用“凿破”“拍”等颇具表现力的词语描绘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 2.抒发了诗人面对浩瀚水面时眼界开阔、心胸豁然开朗的欣喜、赞叹之情。
(五)1.①姿态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 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六)1.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景图。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纠缠不休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七)1.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2.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八)1.《诗经・小雅》 五言律诗 2.《采薇》表达了戍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1、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12、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13、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白居易《长恨歌》
14、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草书歌行》
15、形迫抒煎丝,颜落风催电。《古意赠今人》鲍令晖
16、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17、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18、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19、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20、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21、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九月份就要正式迈入初一了,六年级,我和班上的同学分开了,虽说唐代王勃有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是心中还是不免会有些惆怅。
毕业前夕,我精心制作了好多卡片,送给我的朋友们,给她们权且做一个纪念,没想到那些我曾经的好朋友一个个都是我记得她们,她们不记得我;好不容易有一个曾将其视为知己的朋友在毕业时对我说要送礼物给我,结果在书包找了半天才对我说,她忘记带来了···呜呜呜~ ~ ~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儿嘛(强烈鄙视《#?′》凸)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旧朋友虽然值得怀念,但最终还是会淡忘的。我马上就要迈入中学的大门了,好期待啊!O《∩_∩》O~虽然爸爸已经带我到新学校来了好多次,可是?儿对那里环境还是很模糊滴(不是?儿笨,更不是记性不好,是去一次后,玩了好长时间,就不晓得了~O《∩_∩》O~)
嗯,中学和小学有什么变化呢?听妈妈说,小学作文要求600字(六年级),初中起码800字捏!(初一)而且我再上也证实了,他们初一的不是800就是1000捏!好艰巨的任务哦,?儿可能完成不了它呢,好郁闷哦,《???》
不过,?儿可不像是那种悲观看待生活的人,我很乐观的,新的生活难免会有不好,但是?儿在悲观中看到了希望呢。因为我的愿望是当作家嘛,所以我发誓:初一一定要真实的记录下班上发生的事情,写出《70*班的男生女生》呵呵,O《∩_∩》O~,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哦!期待大家的祝福!
祝:
所有像我一样的准中学生,新学期快乐!
?儿
2012-8-10
纷纷扰扰的世界,兄弟似乎成了对男性同志的一种官称。兄弟干嘛呢?兄弟到哪去?随处可以听到。
90年代的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兄弟。兄弟就是义字当先,为兄弟可以两肋插刀。古惑仔系列里经典不变的台词:大哥对你不薄,你为什么要出卖他。仔细分析,何为不薄?无非就是金钱或物质上的给予,或者是地位上的赠予。让其为之卖命。也许只有知己才会明白:你出卖大哥也是有苦衷的。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被千古流传和效仿。可关云长败走麦城的丧命,也没见刘玄德张翼德的追随而去。义字当先的复仇:舍魏伐吴,到头来也去只不过是一场错误的决定。也许刘备只有在白帝城托孤的弥留之际,才深刻体会什么是兄弟?什么是知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足可以让诸葛亮为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扶不起的阿斗分得一片江山。自知不久与人世之际,还不忘写下《出师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这就是可以为知己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好证明。
也许只有你读过俞伯牙摔琴祭子期,你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知音、知心和知己。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恩德相接者,谓之知己。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是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是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在四海之内,就是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可见拥有一知己是多么令人羡慕呀。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己又分出了红颜知己、和蓝颜知己。大概是按亲密程度而分的。但我认为:知己要把握一个距离或者说是度。不要让知己成为暧昧的代名词。更不要让知己成为恼人的第三者。失去了它本应该有的意思。
四海之内皆兄弟,人生难觅一知己。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大都是近体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体诗,感受一下它同律诗、绝句的不同。
送 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不得意:不得志。
4.归卧:隐居。
5.南山:即终南山。陲:边。
【诗意】
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向何方。你说人生太不得意,打算归去隐居在终南山旁。你只管去吧,世间的事物不必再去留意,那里白云悠悠,一定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愉。
【感受】
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玩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
离别常常是让人伤感的,但也有乐观的诗人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大家品味一下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4.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5.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唐·王维《送别》)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
一、看题目。有时,题目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这类题目就表明内容是关于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可以猜想诗歌孕育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离愁别绪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词》、《天净沙,秋思》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等。
二、看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于浪漫气息。想象夸张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爱大自然,向往纯真的爱情生活,词作风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离,孤苦伶仃,词风婉约低沉。
三、看注释。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细小的一个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例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罢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简单。诗的题目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委婉含蓄。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表现的贴切生动。如果不分析题目鉴赏诗歌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四、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在诗歌鉴赏中也很重要。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叶知秋”,关注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例如张籍《秋思》写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心理细节(复恐)和行动细节(临发又开封)。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把诗人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具有典型意义;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_的精神。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里评价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清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可见在这首诗中就是细节描写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并且很恰切的传达出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腻情感。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及发挥智力与思维息息相关,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逐渐提高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又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并自主地开展学习。
一、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结构内容差异较大,可谓其升级版,需要学生不断综合地运用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理解掌握课本知识。传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令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导致语文变成极其普通的学科,难以使其人文学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无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及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时常用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可以说这些就是语文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例如学习语文古诗,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有怀古、思乡、送别等。初中语文送别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即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虽都为送别,但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景。《渭城曲》体现出诗人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表现出诗人王勃豁达送友的情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做到先分类后比较,让学生切身体会寻找二者异同的过程,学会如何区别观察事物之间具备的特点。
二、培养思维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重视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易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潜意识里将语文视作文字性学科,认为学生只需学习字词文章等知识,能够考出好成绩即可。然而,语文极优雅,它是借助语词,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谱写出来的优美文章诗词,但要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点,编织出完整美好的文章,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发挥作用。
(二)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惯用一言堂,整节课的讲解,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学习,等待教师讲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理解和记忆知识,几乎不存在个人意见与想法。另外,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不关注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无法将更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等,这些都将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影响。
三、初中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详细制订培养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属于目的性、计划性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又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制订完善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首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如学生改写、缩写等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如何科学联想或想象,转换表达方式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基于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和学情,详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计划,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即在不同情境下训练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要求学生想象小草是如何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再让学生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钻”和“偷偷地”这些词汇,利用这些词汇造句,使学生及时进行语言实践运用,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得到培养训练;又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并尝试将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再如教学近代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想象:如果我们仰望盛夏夜晚的晴朗天空,眼前将出现何种景象?又能想到什么呢?再要求学生针对“夜空”这个主题,发挥想象开展写作训练等。诸如此类训练都是对学生迁移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适时监控学生的整体学情,进行积极的反思,灵活协调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及目标。
(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基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则是积极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采取创设情境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要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就必须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及目标,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两难情境创设,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多样化,如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等,当然还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提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质疑知识,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中学生的思维亮点。以问题情境为例,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风筝为写实文,描述了两兄弟间的矛盾。那么,他们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文章中的嫌恶作何解释?可否以讨厌代替呢?这几个问题,前一个属于基础,后一个则是在比较两个词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我”极度厌恶风筝的一种态度。
综上所述,学生最关键的思维能力形成时期即初中阶段,该阶段语文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利于其完善掌握深刻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其逻辑思维的形成,进而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进步,实现不断完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作为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华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散发着恒久的魅力,洋溢着永恒的芳香。古典诗词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开拓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教学。
任何一项学生喜爱的事情没有做不好的。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去喜爱古典诗词。
一、以点带面,激发兴趣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诗眼”。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在古典诗词中不胜枚举。将每句所在的完整诗词抄写给学生,加以分析、讲解,将会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扩充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容量。记得多了,也就有了学习兴趣;记得多了,就会触类旁通,也就具备了赏析其他诗词的基础和能力。
二、由少到多,拓展兴趣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杜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从两位诗人流传下来的名句入手,请学生到课外去查找出处并抄写出完整的诗篇。这样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查找的同时,也进行大量的阅读,对古代诗词就会产生浓郁的兴趣。如李白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让学生从这些作家的名句、名篇入手,大量接触古诗词,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一作家的诗作进行整理,如整理苏轼大气磅礴的豪放词,整理李清照婉约含蓄的诗作,也可整理不同作家歌咏同一事物的词,如咏雪诗、咏梅诗等等。
三、由今知古,加深兴趣
学生对于三毛、琼瑶的作品都很喜欢,为揭开这些作品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看到这些作家深厚的文学底蕴,将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介绍给学生,作品的题目正出自《采桑》的典故,“春日起每早,采桑惊啼鸟,风过扑鼻香,花开落,知多少”和孟浩然《春晓》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琼瑶的作品《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寻找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这段歌词正是《诗经》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来”的白话译文
一代伟人的诗作,以及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影视作品也是学生喜爱的。如《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主题曲的创作正是受到了的词《沁园春・雪》的影响。老师将这些词语名句的意蕴和背景讲给学生,再联系作品,便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由知其一点变成了知其全貌,由今知古,自然喜欢古诗词。培养出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他们自然会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吟诵、赏读古典诗词。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