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执业医师培训总结

执业医师培训总结

时间:2022-12-08 16:5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执业医师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执业医师培训总结

第1篇

为切实做好招聘执业医师工作,根据《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市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知》渝卫〔〕126号)和《市卫生局关于年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工作的通知》渝卫人〔2011〕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和意义

践行科学发展观,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促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有益探索。通过此项工作,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一批执业医师,解决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和有一定经验的专科医生的现实困难,吸引一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带动我县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探索并逐步建立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每年为我县无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招聘一批执业医师,从年开始。力争五年后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执业医师。

三、招聘对象及基本条件

开展注册执业范围内的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医技工作,招聘具有以下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县无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工作5年。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立志扎根农村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决心;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三)身体健康;

四)男年龄在55岁以下、女年龄在50岁(具体年龄时间界限以当年的招聘简章为准)以下。

以及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不属于招聘范围。县乡镇卫生院在编职工不属于招聘对象;尚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

四、工作组织实施

一)实施原则

县人民政府负责工作的实施。按照政府推动、单位需求、个人自愿的原则,市级相关部门指导。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标准,招聘有真才实学的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二)组织管理

进行监督指导检查,1.卫生部、财政部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和相关标准规范。安排中央财政补助经费。

办公室设在卫生部人事司,2.卫生部成立全国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指导意见、相关政策并进行指导检查,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人事处,3.市卫生局成立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会同县财政、人力社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执业医师招聘、岗前培训、跟踪服务和监督评估考核,制定招聘执业医师办法、岗前培训办法、经费管理办法、招聘执业医师管理办法和评估考核办法,建立招聘执业医师信息库,加强招聘工作的管理、监督和协调。

并根据考核情况核拨项目补助经费。要将招聘执业医师培养和管理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4.县卫生局具体负责受聘执业医师的日常管理、考核和服务工作。根据招聘执业医师管理考核办法、经费管理办法,负责落实相关具体工作,确保招聘执业医师能充分发挥作用,使招聘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宣传动员

分别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卫生信息网、医药卫生信息网、市内各大媒体进行宣传动员,市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招聘工作宣传办法。扩大社会知晓面和参与面。

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报名。县卫生局、县人力社保局和有线电视台、今日新华网频道、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

五、人员招聘与管理

一)招聘指标与具体职位

再由市卫生局下达具体指标,每年由县卫生局根据需求上报招聘指标与具体职位。使用招聘指标原则上按照“集中使用、重点扶持”方式,重点解决无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提高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

二)招聘方式和程序

采取面试与考核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聘按照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市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卫〔〕126号)精神。

按下列程序进行:简章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核体检考察公示签订合同集中培训注册上岗。县卫生局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市项目管理办公室做好招聘工作。招聘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

三)签订合同

聘用合同由县卫生局统一上报市项目管理办公室备案。由聘用单位和招聘医师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聘用合同》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聘用期限。

四)人员管理

1.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统一负责招聘医师的户口、档案、继续教育、职称晋升、保险等管理。户口也可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

认真执行市项目管理办公室制订的人员管理办法。每季度对招聘医师进行德、能、勤、绩随访;负责办理招聘医师注册手续或执业地点、范围变更手续;按月拨付招聘医师补助。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招聘医师日常管理和监督管理。

并作好出勤记载,3.乡镇卫生院负责招聘医师的行政、业务日常管理。负责招聘医师年度考核、继续教育、职称晋升、党团组织关系等,为招聘医师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住宿条件。

五)培训与注册上岗

时间1个月。县卫生局、用人单位负责办理招聘执业医师注册手续等。所有执业医师统一参加市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培训。

六、保障措施

以中央财政为主。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一)试点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对招聘医师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财政按每人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用于招聘医师的五险”单位缴纳部分。

按照招聘单位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参与绩效分配。二)招聘医师在服务期间。

符合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按政策规定申报评审(考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招聘医师在服务期间。并享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优惠政策(不含离退休的人员)

本人自愿申请留下的经考核合格,四)招聘医师男年龄在45岁以下、女年龄在40岁以下(具体年龄时间界限以当年的招聘简章为准)人员(不含离退休的人员)服务期满。可直接招聘为该单位在编正式职工(不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其参加工作的时间从招聘之日起计算(此以前属国家公职人员的工龄连续计算)

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县卫生局要加强领导。积极会同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开拓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执业医师参与到试点工作中来,为乡镇卫生院引进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人才。

七、监督与评估

第2篇

一、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 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 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 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均以学术型为 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而学生 的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主要靠卫生部门的在职培养。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在统招的硕士生中尝试以专业学位模式培养,即由 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 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出现培养与使用脱节、 专业学位层次与临床工作能力不符等问题。我国医 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 位二类,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 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 次临床医师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绩效评估与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培养过 程中,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标准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靠拢,背离了专 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生 的临床工作能力难以胜任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 在着重复培养的问题,延长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周期。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当 前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医生,是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同处于医 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以提高医师的临 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3,4]。从 培养方式看,二者均采用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 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培养方式[34]。既然二者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为有效解决培养与使用脱 节、学位与能力不符等问题,避免重复培养,缩短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就有必要将二者有机衔接,以 提高培养对象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教育资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 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以临床技 能训练为核心的“5 +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招录有机结 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 的质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 训过程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机制,把好“过程 关”,提高培养的质量;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 医师准入标准有机结合,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把好 “出口关”,保证培养的权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 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 医师。

三、培养目标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持续提高医师的临床工作 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 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方案

     5, 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分为4个学习阶 段:通识教育1学期,基础医学教育2学期,临床医 学教育3学期,临床医学通科实习4学期。在临床医12学通科实习阶段,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 临床检验学、病理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完成教 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成绩合格,达到学士 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3,即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 入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普通 专科培训,培养合格后,可实现“四证合一”,即经历 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 书”四个证书。培养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参 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这样能有效解决培养对象在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时所面临的违法和违规行医风险。由于“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培 养对象的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关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再重复进行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 论文答辩,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 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X,即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入 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X年的亚专科 培训。由于不同的亚专科医师执业难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亚专科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上 有所不同,导致培训时间不一致,我们称之为“X” 年,一般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经外科则是4年。培养合格后,可实现“二证 合一”,即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亚专科合格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位证书”两个证书。由于目前我校仅在非学历教育中 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所以学生不能获得博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课程设 置、主要考试及获得证书详见表1。

    五、培养过程

      1.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 招录有机结合按照“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 原则,制订学校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 培训基地共同组织招生工作。根据各附属医院住院 医师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资源,测算每年所能接纳住 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的人数,同时结 合社会对不同专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合理确定临床 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 专业招生计划数,专业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 准》中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来设置。这样可在满足社会 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培养对象进入“3+X” 培养阶段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病种病例数、技 能操作数和手术数。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 程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环节和必要手段[5],本培养体系,特别是在“3+X” 阶段,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实践 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

临床技能训练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 办法》中规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 床工作”[3],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 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且具体执行情况不理想等 问题。而本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 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专业学位 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轮转时间、轮转学科以及相 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 养和考核,这样有效地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 研究生临床医疗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 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以我校统一组织的周 末集中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公共必修课程、公 共选修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理论学 习相结合,主要有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 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有关法律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根据卫 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要求,学习 和掌握各轮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临床文献 资料分析报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但在具体执行时,许多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去完成实验室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 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而本 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 临床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单 纯实验室研究方面的论文,将不同意其进行论文答 辩,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 标准向科学学位论文标准靠拢的问题。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口 口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养对象通 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 转,通过培训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 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 到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证书”。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 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X年住院医师 亚专科培训阶段也经历上述类似过程。

六、改革实践

    2009年,我校开始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作。 2009级临床(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毕业,其中112人顺利获 得了学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78人参加了 2012 年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考核分 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论考试69人 合格,合格率为88.5%。理论考试合格者中,68人参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为66.2%。阶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 专科培训合格资格认定条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即2009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2012年毕业时, 有20人实现了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14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四证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订了 “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 作。此次修订的显著特点是,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增加了临床技能训练时间,特别是增加 了轮转科室和轮转时间,如内科临床技能训练时间 增加到27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12个,轮 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5个月;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时间增加到28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9 个,轮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6个月。2010级临床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2011级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2012级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订的“培养实施细则”进 行培养,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必将有更多的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时实现“四证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在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各培养基地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 和细则)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采用 床边实践、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等多种训练方式, 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 采用工作场所评估(WPBA)、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 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多种考 核方式,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水平进行了客观、有效 的评估。逐步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临床技能训练与考 核体系,持续提高培养对象的临床技能水平,促进培 养合格临床医师目标的实现。

2. 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培养对象在“3+X”培养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就 业一住院医师”或“在读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单 —身份模式,而具有“住院医师”和“专业学位研究 生”双重身份。身份发生了变化,配套政策应作出相 应的调整,以保障培养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培养协议 方面,培养医院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培养期间计算工龄,协议期限即为培养时间,培养结束后 协议自然终止。在薪酬待遇方面,按照培养医院同 类人员薪酬水平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依法参加 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社会保障。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方面,培养 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注册地点可在培养医院,培 养结束后如到其他医院就业,依法办理执业地点变 更手续。

第3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希望有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卓越临床医师,是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对于维护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健康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是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上海市于2010年启动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即“5+3”项目),成为最早开展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迄今,复旦大学等5所上海市医学院校已经招录五届共计2193名“5+3”项目学生。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5+3”临床医师培养模式

“5+3”模式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质性结合,促进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健全。

1.探索我国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

1998年起,我国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1999年5月我国正式施行《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一方面,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训练难以进行;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系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行业)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接受的有限临床技能培训也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导致全国医学院校不同程度沿用科学学位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即“重科研轻临床、重论文轻技能”,毕业研究生临床技能难以胜任岗位实际需求。

在临床技能方面,“5+3”临床硕士能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化实践环境下,逐步达到独立行医所必备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基本要求,胜任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成为“会看病”的医生。在学位论文方面,明确规定“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选题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扭转了“重科研轻临床、重论文轻技能”的倾向,保证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需临床轮转时间。在执业资格方面,由培训医院组织“5+3”临床硕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技能培训不再面临违法行医的困境,并且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促进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健全

临床医师培养包含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美英等世界主要国家均已建立政府主导的、较为成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尚不健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年招生规模13.4万人,而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数量只有4.48万人。临床医学教育只是培养了合格的医学毕业生,没有培养出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合格医生。

根据我国人事制度,研究生学历学位者在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上优势显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5+3”模式,大大增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对于建立健全国家层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在上海召开“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会议明确,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数量将从2014年的4.48万人增加到11.2万人,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二、以能力为重点,创新临床医师培养体系

上海市医学院校在“5+3”项目实施过程中,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着力于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明显加强,创新临床医师培养体系。在“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X为专科医师培训)。

1.教育制度创新

“5+3”模式不仅有机结合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且有效衔接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通过明确临床硕士“双重身份”,打破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束缚;实现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学位授予标准与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以“四证合一”解决了医学教育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的矛盾。临床医学在读硕士经住院医师规培1年以后,可以本科学历报名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经学位论文答辩可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四证合一”包括《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协同机制创新

“5+3”模式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立足教育和卫生两大民生工程,既是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又服务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5+3”模式在上海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医教结合,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3.实践教学创新

“5+3”模式突出了能力培养,以培养合格医师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住院医师“不能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基础理论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010-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满足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个体学习时间的自主特点,也体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5+3”模式下,专业学位硕士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的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而目前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科学学位硕士,改变了“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

三、以需求为目标,深化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教育改革聚焦社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立足教育和卫生两大民生工程,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应当不断深化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以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

继续推进“5+3”模式。2013年5月,教育部、国家卫计委联合下发《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要求北京大学等64所试点高校,根据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目标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制订“5+3”项目试点方案,做好实施工作。在“5+3”试点实施方案中,应明确落实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明确落实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结合的具体措施。在推进“5+3”模式过程中,要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即“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并符合国家学位要求的临床医师,可授予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要求,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第4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发改委等六部委制定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推动基层卫生服务协调发展,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我市按照省厅《关于印发XX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2010年版)的通知》要求,及时制定下发了《XX市201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培训方案》和《XX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和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现将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培训工作组织管理

市、县、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分管领导主抓,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培训工作;按照省厅要求,及时制定培训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承担全市全科医师转岗临床技能培训任务;各县(区)人民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层实践基地,承担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层实践培训任务;加强与培训基地的联系,及时掌握学员培训情况,适时进行督导。

(二)明确培训对象、时间和内容

1.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包括全科医师骨干进修、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社区适宜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全科医师骨干进修对象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得执业资格并经省级转岗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师,培训时间为8个月;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对象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员,培训时间为2个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对象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得执业护士资格的专业人员,培训时间为2个月;社区适宜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对象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培训时间为5天。此项工作由省厅统一安排。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工作1年以上,具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有一定的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并优先从近年来参加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全科医师骨干进修的人员中选拔。培训不少于 12个月,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重点学习全科医学及相关理论、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康复医学、心理卫生、预防医学和医疗信息管理等内容。此项工作依托我市确定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开展。

(三)严格培训基地教学管理

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及时制定教学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培训工作,加强学员管理,按照《XX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要求,为学员制定科室轮转计划,确定指导老师,严格考勤制度,采取临床观摩、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组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对象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实用技术,提高学员对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确保了培训效果。基层实践基地及时安排社区实践教学和学员临床实践工作,有序组织开展急救适宜技术、慢性病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卫生适宜技术实践,加快提升学员医疗技术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培养一支适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适应基本医疗卫生体制需要的全科医生队伍。

   (四)学员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

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珍惜培训机会,在学习中既注重全面提升业务理论素养,丰富知识内涵,加强文化底蕴,又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习中去求解,到思考中去探索。学员们认真、主动、自觉投入到学习培训中,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把学习所得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落实到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各位学员把加强学习作为创新思路、推进工作的第一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各项业务知识,使之成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带到学习中充分交流,互相借鉴,力求在转变观念、规范行为、破解难题、推进工作上有新的提高。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把经过学习得到升级的思想成果,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体现到实际工作当中。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单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的报名资格把关不严,安排未取得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的学员参加培训。

    2.个别培训基地对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员管理较松懈,学员组织纪律涣散,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3.少数学员所在单位对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处理工学矛盾,一些培训学员存在边学习边上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培训的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1.加强领导,深刻认识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是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层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我市基层卫生单位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按照培训方案、计划的要求,按时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2.切实履行组织及监管职能,组织落实好培训人员。把好入门关,严格筛选,对于不符合报名要求的学员一律不得报名参加培训。加强跟踪管理,定期了解学员培训情况,及时与学员所在单位进行沟通,解决工学矛盾,督促其落实学员待遇,使学员能安下心来学习。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

Abstract:medical students, a clinical practice are faced with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factors, medical care as an intern the legality of activities, pupils and pati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rengthen law and human knowledge to learn, improve the medical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 ,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是临床专业医学生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医学生要在实习期间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巩固、应用并升华,使之转变为临床工作能力,完成医师从业前的最后训练,为日后顺利成为执业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变化、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医学生临床实习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击。

1常见的影响因素

1.1学生就业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一部分人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医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用人单位主动或被动对人才招聘追求高学历,使得大部分学生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加入考研的行列,把实习的时间用于准备研究生考试,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脱岗复习等,对实习只限于应付。其余学生者疲于参加形形的各种供需见面会,而无心顾及对他们很重要的临床实习。总之,就业因素可导致学生对实习不感兴趣,被动应付,更谈不上动手操作,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1.2医学实习生医疗活动的合法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实习生不是执业医师,当然也无医师的权力。那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是非法行医吗?卫生部公开表示,严格意义上说,医学生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活动是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活动,而非正式的行医。对这种活动的管理,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不属于非法行医范畴。根据卫生部、教育部两部门联合印发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医学生在临床带教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可以接触观察患者,询问患者病史,检查患者体征,查阅患者有关资料,参与分析讨论患者病情,书写病历及住院患者病程记录,填写各类检查和处置单、医嘱和处方,对患者实施有关诊疗操作,参加有关的手术”。随着《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实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医学实习生任何医疗活动的权力。因此见习、实习医生并不具备独立工作的权利,这一点在从学生进入临床的第一天就应该明确。实习医师所有的工作,包括书写病历、处方、下达医嘱以及进行相关操作都必须在带教教师指导和监督下完成。若未经老师允许,擅自进行相关处置,都有造成医患纠纷甚至触犯法律的危险。

1.3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影响良好的沟通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1]。我国的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时,基本无社会接触及人际交流经验。实习中,学生常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加之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上缺乏技巧和策略,与患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这使他们在今后在处理复杂的医患矛盾中,极易处于被动状态。

2相应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临床带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带教老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熟练正规的操作技术,而且还应有娴熟的沟通技巧,要有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带教能力。实习带教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接触学生的时间更多,了解更深入,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学生渴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哪些地方存在缺陷,帮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技能,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对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医学知识,从而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2加强法律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走向法制化轨道。近几年多部涉医法律的颁布,一方面对医务人员依法行医提供了依据和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进步了,各种法律知识的普及使民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处处以法律法规来衡量和要求医疗行为和医疗结果[2]。所以医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依法行医、知法、懂法、守法。例如在未取得执业资格证时,一切医疗活动都必须在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完成,避免自己的行为引起不良的后果,引发医疗纠纷。医生这一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危的职业与法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应享有的权益更加重视。医学生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既要了解医务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又要了解患者所享有的权利。才能不侵犯病人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同时也为自己在行使医疗行为中树立自我保护的观念,减少未来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3]。

2.3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目前医学院校基本无系统的沟通能力课程,有些院校虽有相关讲座,也仅以业余安排,学生自愿参加形式出现。而沟通能力的培养,仅依靠1、2次讲座时不可能完成的,应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不同设立相关必修课,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可在医学院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小组角色模拟和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小组模拟活动包括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某种疾病“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并和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医学生从单纯的学校课堂到相对复杂的医院病房,学习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的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导致了部分医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很快适应实习生活,在临床实习中欠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能力,不能很好处理与同学、带教老师和患者的人际关系,造成医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只有端正临床实习思想,解决好实习态度,保证有充分的实习时间,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医疗事故防范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完成医师从业前的最后训练,为日后顺利成为执业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yedidia mj,gillespie cc,kachur e,et al . effect of communications training on medical student performance.jama,2003,290: 1157~1165.

第6篇

1.1岗前培训

医疗机构新进人员岗前培训是上岗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部分人员可能有过工作经验,对于相关医疗制度、法规均有所掌握,但各单位规章制度、医疗流程方面仍存在差异,故也是很有必要参与培训学习。本院安排1~2周的培训课程,精心组织医院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就各自所涉及的业务工作、管理流程进行讲解、分析、指导,并在培训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推行集体核心价值观、提升新入职员工凝聚力、培养职工归属感等内容。内容需注重日常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落实好政府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严格培训管理,完善培训工作的客观评价体系等。通过岗前培训实现了新员工对单位的认识,对新同事的了解,对相关管理制度、职能部门人员的认识,对后续岗位工作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入职上岗后业务顺利开展建立了很好的铺垫。

1.2轮转与考核

新进人员按职业经历情况安排具体轮转,按科室结构分为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儿科专业系统。应届毕业以及取得医师资格,但执业3年内的医生需参与全院内外科系统轮转3年;取得医师资格,执业3年以上的仅轮转报考目标专业系统;取得中级以上职称以及人才引进者不参加轮转。科学制订轮转手册,明确细化培训目标,针对专业制订个性化培训计划,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并以此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具体包含轮转时间,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其中工作情况包含以下内容:工作态度,工作量;学习情况包含:自查分析,学习记录,三基考试情况。主要工作为值班、收治患者、参与手术、书写文书。轮转医师持轮转手册进入科室,由科室主任安排科内学习,带教师资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科主任手册记录对轮转人员的科室评价。医务部不定期下科室调查了解轮转人员的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及学习情况,并每月组织新进人员汇总学习、汇报,及时沟通存在的问题,做到经验共分享,不足共勉励,差错共警醒。轮转培训中制订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含工作出勤、工作态度、学习记录、文书书写等各方面,考核成绩与工作待遇相关联,就考核情况及时内部通报,出现严重错误及时诫勉谈话,重大原则性错误给予辞退。

1.3定科

轮转结束,顺利完成轮转培训,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进行定科安排,具体分为科人双选及医院安排两种。对于工作积极、勤奋好学、知识掌握良好的人员,能够得到科室认同,双向同意,符合科室录入需求即可完成定科。对于没能及时定科人员,由医务、人事等部门就学科建设与发展需求安排定科。对于无法定科人员,继续轮转。

2结果

自2011年开始,新进员工内部好评率由过去的63%上升到88%,执业医师通过率由72%上升到89%,新入职员工满意度由过去的61%上升到了92%,中级以下职称矛盾纠纷发生率由过去的86%下降至32%,中级以下职工工作完成情况明显好转。

3讨论

目前,事业单位实行合同化管理,在聘用程序、岗位职责、待遇、考核奖惩、辞聘、解聘以及聘用期限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合理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考核,实行竞争上岗。相应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就需要严格控制,定岗公招应运而生,然而该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时常出现就业人员岗不合用,怀才不遇;单位存在人不爱岗,培养困难的局面。定岗招录后轮转培训是符合人事管理及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制度的,通过培养与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员工的长处与不足,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对于试用期内人员工作情况可以进行全面评价,并为最终录用与否起到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院按照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人才待遇。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平台,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新入职员工质量,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的关键所在,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训过程与考核机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蒋跃庆等研究认为考核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方面,包括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培训结束考试。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培训质量得到提高。医疗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已经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增加科研型研究生住院医师预培训期,设立培训基地准入考核,针对不同学位类型的住院医师采取个体化培养,实行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考核评估体系,对高水平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科教部门日常督查中,针对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分析,通过深入一线的检查、总结,确定培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合理,主要效果指标是否实现,并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 培训 医学教育

【Abstract】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Standardized Pati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but the standard SP lacks effective guidanc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to explore effective forms of SP trai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 appli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tandardized patients; Training; Med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8-01

随着医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在我国逐步开展,为保证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工作质量,标准化病人SP应用而生,但规范有效的培训方式尚是热点之一。标准化病人分别作为“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评估者”和“教师”所应采取的培训形式,以促进SP参与医学教育应用的发展与成熟。

1.标准化病人(sp)的概念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p?鄄

atients),或者病人指导者(patientinstruc-tor),是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其经过培训后,能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1][2]。

2.标准化病人( SP)的准备

2.1 SP 的招募

目前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非医学专业的大三以上学生作为预报名对象。

SP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质:1.根据SP角色的需要,尽量有合适的年龄和性别,根据经验,正常成年人基本都可胜任,SP受训者文化程度越高、体力、记忆、注意力越好,具有守时,可靠,时间有弹性等良好的品质,培训周期就会明显缩短[3];2.SP受训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能接受学生的检查及检验。在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时能够很专注,结束问诊后 ,能够正确回忆学生的表现,并能记录下来。并且可以直接给予学生回馈意见;3.SP必须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演出数遍,而他每一次的表现都能完全相同;4.角色扮演是SP的主要工作,所以他们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能够表现出真正病人的反应,SP需要非常熟悉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还要尽量演出该病人的应有表情、声音与动作。5.具有敬业精神并乐意做此项工作;6.最好为非医务人员。

2.2 SP的培训

2.2.1培训计划和队伍

首先成立SP培训专门组织机构并制定SP培训工作计划,实行培训对象预报名和面试,尽可能选择符合上述基本素质的参与者作为培训对象。培训工作既有领导支持和教师参与,有计划实施的指导。陕西中医药大学在首次承担国家中医药类执业医师考核改革工作后,在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启动的初级阶段,就建立以教务处为项目领导机构,教务处、专项办公室、诊断学教研室负责人为负责人,组织相应教师负责培训和后续的教学工作。教师组织有诊断学专职教师、内、外、妇、儿等科的教师和医学教育研究与管理人员参与,学习SP培训方法及应用,互相磋商和学习。熟悉SP角色作用和培训方法后,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包括培训地点、时间安排排、内容进度和分组情况。

2.2.2 培训方法

确定SP 人选后,根据“脚本”( 国家中医药院校执业医师考核改革项目试点试用试题或学校教务处统一制定的考题) 对SP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问诊病人的培训、体格检查的培训和表演病人的综合能力训练。用完整示范脚本培训SP, 培训老师由各诊断学教研室骨干教师进行专门训练。并以中医专业毕业实习生模拟考试 SP,检查培训效果,同时经过校专家验收。

2.2.3 具体培训内容

根据SP所起的三种作用(“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评估者”和“教师”[4])进行培训。可以以此为培训方向,为培训做指导。

(1)首先开展集中授课,通过视频网络学习其他院校SP的培训方法,学习SP的职责及意义,SP应用现状等,调动SP们 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职责感。

(2)按照诊断学的学习要求和临床特点,使SP熟悉问诊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学习问诊的技巧和内容,学习配合和评价医学生的问诊过程。充分熟悉病案材料,让每名SP掌握1~2个病例,由培训老师介绍该脚本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症状表现等,使SP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基本地掌握所需模拟的病例。把SP分为4-5个组,用以下流程进行培训:讲解―示教―演练―讨论―互查―提问―评估―总结。

(3)流程培训完成后,让SP背诵脚本内容及评分标准,由专业医师模拟不同水平的医学生与SP进行一对一考核训练, 由培训者和 SP 分别评分并对比,并记录每次训练的成绩和评语。实战演练。熟练掌握脚本和评分标准后, 由专业医师或不知情的医学生与SP 反复演习巩固,SP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脚本,互相问诊查体。一般经过两个月左右SP即能完成以上培训步骤。

3.SP 在培训中的应用体会

如何对医学生和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进行客观、公正、可靠、有效的考核评估,多年来一直是医学教育中探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多个院校如浙江医科大学等几所院校用标准化病人( SP)对本专科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临床技能的经验,SP考评已作为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技能考核的重要手段。SP运用可以建立客观有效地临床技能考核体系;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助于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5]。

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基训练,其中基本技能操作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训练,以适应中医药院校执业医师考核的改革,通过参与SP的培训工作,我们将在未来把SP的应用扩大到诊断学教学等临床课程中来,希望通过今后的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SP的作用,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飞.SP 训练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及效果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79-80

[2]张健,苏晓琳.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考核及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9(23):1833- 1834

[3]沈婷,邹扬,缪青等.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7- 88

[4]沈婷,邹扬,缪青等.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7- 88

[5]姜宏,汪悦,唐宇宏等.中西医结合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技能考核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06―107

第8篇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精神,增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试行,至2010年正式形成了后期临床教学及考核方案,强化中医专业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现将我院近年开展的后期临床教学和考核改革工作作一总结。

1 从独立学院的特点出发深化后期临床教学管理改革

后期临床教学是医药类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顺利地从学生过渡到医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办学理念,利用母体学校优秀的师资和教学管理经验和签约实习教学医院,贯彻“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要求的原则,重新修订后期临床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临床见习、实习模式。同时,实行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和督导制度,以制度管人,并根据毕业生综合评价和督导结果对实习教学医院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合作。我院采取每两年召开一次后期临床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每年的上学期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亲自带领专家、管理队伍到实习单位检查和听取学生实习情况等措施,针对后期临床教学所面临到的学生多、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实际问题,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临床教学医院领导、带教教师一起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1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一是加大对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升级现有的组胚病理微免等数码互动实验室、生理生化微免、中医诊断基础、西医诊断基础、临床各科模拟机能实验室、基础护理实验室、药学(中药)专业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精密仪器等26个实验室;二是加快临床见习教学改革,组建了医药实训教学基本文由收集整理地,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模拟实教室、急诊技能培训中心、药物制剂模拟生产线等。我们还计划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先进的教学软件、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以弥补见习、实习生因临床操作机会少而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①②通过大幅度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我院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增多,弥补了临床见习病例不足,并在正式进入实习前就能够熟练地在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综合穿刺术、高级外科清创缝合、高级助产训练、新生儿抢救护理和腹部触诊、智能化心肺检查等综合的技能操作。结合实行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课外开放管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果地增强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为提高理论学习效率,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加强实习教学医院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我院实习教学医院基地的功能,在区内,重点整合母体广西中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邕宁区中医院等实习教学资源;区外则根据生源较大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出发,加强对医护类临床教学基地的联系和建设,并积极开发其他类专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实习点,目前已建立的24个实习教学医院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同时完善对实习生在实习点实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促使其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见习和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本科毕业生考核模式改革

考核既是检验临床教学质量的杠杆,也是改革的风向标。考核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所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能较好地完成对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客观评估,成为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取得毕业证书,成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我院后期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更是为我院今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加。我院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根据专业设置情况,结合目前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为我院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考核提出如下思路。

2.1 考核对象

考核改革方案适合于我院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外科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及针灸推拿学等五年制的中医体系本科专业学生。大三年级以上在校学生均应完成临床科目的见习和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生则均应在医院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实习满一年返校,且成绩得到医院认可方能参加毕业考核。

2.2 考核方式

根据我院设置的不同专业(方向),结合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对医学类学业考核按以下一至六项项目进行,其中对在校生要求凡临床科目考核均改革为理论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进行,实践应用测试从第二至第五项中抽查,占总评成绩40%;对毕业实习返校学生则要求考核全部项目内容,实行100分制,其中病历、体格检查、无菌操作要求70分为合格,答辩要求60分为合格。答辩科目的选择在考核开始前15天通过学生自己抽签决定。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第一项:职业道德范畴考核答辩(占10%)。要求学生完成对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医疗法规、医学伦理、卫生法律常识等相关内容考核,在这几个项目中任意抽取一项回答,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二项:病历书写(占10%)。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病例资料中随机抽选,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住院病历一份,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由教师根据病历书写质量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三项:临床技能操作之体格检查(占20%)。要求学生在“头面颈部检查、前胸部及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在“患者”身上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教师现场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四项:技能操作之无菌技术(占20%)。本项目在外科实验室进行,要求学生在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消毒与铺巾、缝合(含打结、拆线)、换药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进行操作(外科学和骨伤科学方向的同学全选)。要求在10分钟(40分钟)内完成,教师根据其步骤和熟练程度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五项:内科答辩(占20%)。要求每位学生回答3个问题。一是西医内科学基础理论,二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三是围绕毕业实习手册《实习量化考核册》进行,由主考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病种和操作情况现场提出问题。三个问题的内容要求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临床操作和适应症、操作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等,目的是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

第六项:分专业答辩(占2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兴趣特长等,从中西医外科、中医骨伤科、中西医妇产科、中西医儿科、针灸科等中抽选一门来答辩,由教师按毕业生的《实习量化考核册》中所记录的实习病种和操作情况提出,分科进行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本项目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

2.3 考核方案要求和作用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内科学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执业医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全面推进,给内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在中职内科学教学中存在诸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不当,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相脱节,基本技能训练不足,临床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内科学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

一、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相脱节

《内科学教学大纲》是内科学教学内容拟定的依据,其规定的教学内容一般多年不变.难以适应基本上每年变化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在教材方面,特别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采用的《内科学》教材,存在部分知识陈旧的现象,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不吻合;内科学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人数剧增,内科学临床见习需求与医药卫生资源不匹配,使得内科学临床见习难以顺利完成,这已成为各医学类学校共同面临的困难。医学生只能在理论教学完全结束后,才能接触临床实践,出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不当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内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合理、恰当的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合格医药卫生人才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为顺应时展,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但却存在盲目引用的问题。同时也很少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效果评价和对比。

例如内科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为了将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但很多内科学课件只不过是将原来的书稿转变为PPT等格式。教师讲述的仍然是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和接受。这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再如,有的学校将医学模拟病房、模拟人完全替代内科学临床见习。模拟病房、模拟人与临床实际情景仅仅是相似,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最根本区别是临床实践中存在生命的价值、内涵和意义。模拟病房、模拟人的过度使用.不利于人文关怀及“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理念的树立;同时,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临床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临床见习、实习基地是内科学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教学场所,是医学生观察、模仿及理论联系实践的主战场。虽然,各医学类学校大多建有较稳定的各级各类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但很多都不够完善和规范:而且普遍存在学校与基地联系不够密切,临床见习、实习管理、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疑难病例会诊等方面合作较少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基地教学意识淡化、带教水平不高、带教管理不规范等现象。

二、内科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引入病例的教学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理论授课是先认定疾病,然后再对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而实践是面对直接以症状出现的病人,与理论教学相比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学生刚开始接触病人,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脑子里装着书本描述的各种疾病的表现以及病人的各种症状,却无法把它们进行整理、对比和归纳,不会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的制订更显得无所适从。为了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困难时期,适时地引入病例教学:学生因摆脱了直接面对病人及诊疗环境陌生的紧张感,可以从容地对病例进行客观的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病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病例的特点,得出诊断,同时寻找鉴别诊断的依据,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以上病例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二)、建立模拟病房。采用模拟教学

一般临床见习,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往往仅是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而进一步的诊疗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对诊疗的效果更是无法直观,尤其是对一些危重病的抢救,由于情况不允许,就是实习阶段的学生也鲜有机会直接参与临床救治,因而学生的临床能力培训是非常局限的。近年来医学模拟教育的迅速发展,填补了这一缺陷。如果能建立一个模拟病房,引进模拟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益的。笔者充分地使用模型、模拟人、学生标准化病人,真实地再现临床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模拟人的各种疾病状态,学生能以医生的身份进行诊疗和抢救,并能真实体会救治成功的喜悦,以及抢救失败、模拟人死亡的沮丧。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真实环境中所需要的临床思维、诊治、应变能力都具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三)、创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

随着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导致见习带教教师寻找示范病例以及带教工作困难重重。因而医学院校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可以寻找教学伙伴,创建新的教学基地。为了给学生增加临床见习的机会,多接触各类病种和病人,学校应该与其他医院及临床科室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临床教学基地。又如,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带教,实现教师一体化。由于理论课教师熟悉学生情况,理论课和实践课由同一位教师教学,可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管医师虽与病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熟知病人的各种情况,但医院工作繁忙,常无暇顾及学生,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完成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收集到完整的临床资料,这对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三、结语

总之,内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务人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宜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创立的医学教育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然而,各地的学生状况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也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寻找适合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华云,内科学教学中的难点与先期机械记忆,[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2009

[2]马玲玉,内科学教学中临床实践的反思,[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2010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749 ,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4-0247-02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0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47-248.)

1 背景

20年前,国内一些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精神科相继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但由于医院的专业水平存在差异,培训方案和执行情况也自然反映出明显差别,而且缺乏全国统一的评估和考试制度,所以,只能说是“门派内”的规范化。

2004年,卫生部启动了“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研究”[2],精神科的专科医师制度建设由此步入统一轨道。2007年,出版了《精神科医师培训细则》[3],13家培训基地获得卫生部的认证(不含上海市单独认证的3家基地)。首批进入基地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有126名。2010年,卫生部提出“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准入”的制度建设指导原则,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CPA)在总结2007年培训细则执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本着“立足现实,着眼发展;借鉴经验,接轨国际”的原则和“培养真正会看病的精神科医师”的指导思想,制定了“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和“精神科培训基地专科条件”,将于2011年初由卫生部批准后正式公布。

2 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基本目标是通过为期3年的标准统一的规范化培训,使受训者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达到独立从事精神科普通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

培训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为期1年的临床基础科室轮转,包括神经内科4个月,急诊科3个月,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各2个月,选修科1个月。培训结束时需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后方可进入第2阶段。第2阶段是为期2年的普通精神科轮转,包括重症病房12个月,轻症和开放病房6个月,门诊3个月,选修科3个月。结束时参加国家普通精神科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正在筹备)。

3 主要问题和建议

3.1观念革新

一个临床精神科医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能力?如何看待学历、职称和临床能力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毫无疑问会对我国精神科住院医师的培养产生明显的影响。即将出版的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教材,试图在更新基本能力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指导上有所突破;而“培养真正会看病的精神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宗旨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与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审制度协调,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

3.2 教师培训

“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方式也可以“名师出高徒”。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规范化的培训体系并不要求有更多的名师,但是要求有更多的合格教师,否则就容易成为制约培训质量的瓶颈。截至2010年,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不到2万人,具有大学以上文凭的不到1/3,后者中大多数都没有经过规范化培训,对于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理解不一,执行能力差别很大。因此建议教师培训要走在培训的前面。

3.3评估和考核

要正视国情背景下考核对于培训的高度引导作用,尽快找到最有利于达到培训目标的评估与考核方法。

3.4政策和经费保障问题

全国通行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相关的人事制度是必须的。目前上海和深圳的地方政府按照住院医师培训人数给培训基地划拨足够的经费,对于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住院医师培训三方面都起到了保障作用,相关的经验有待于总结后以政策形式向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德炳.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2]孟群.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生;专业素质;临床能力

近几年来,我院在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培养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提高学生临床素质及能力训练,收到一定效果。

1思想上重视教学

首先临床医师要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关爱患者、善待病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才能悉心指导学生,做好带教工作,提高实习质量。将实习生培养和教育纳入到对科室考核的范畴等。主要措施可以包括备实习科室举办常见病诊治专题讲座、严格执行出科考试制度,并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医学生毕业的重要参考等,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工作的开展,增强医院的带教水平和学生主动参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意识。

2注重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专业素质[1]。首先,一个临床医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思维能力的强弱。如何获得良好的思维能力呢?那就要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为此,我院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入院的病人病历书写包括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中含有一个主要诊断,然后将其与该病人的症状、体征相近似的所有疾病的相同与相异点排列起来逐一进行鉴别。在每周的疑难病历讨论会上,要求每个实习同学要预先准备,在会上发言,使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病人的心理、行为、症状、体征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来判断病情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观察从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观察、定期观察,从内容可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每个临床医师都应当是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我院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病历,对医学生从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三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要求学生深入病房,多观察病情,充分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从观察病情变化上多思考,是否合乎规则,想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案,老师提问讲解,在每天上级医师查房前,自己先提前去查房,再向上级医师回报病人的心理、行为、症状、体征的变化。使之及早形成良好的医学观察能力。

4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机会,每周教学查房尤为重要,在查房质量上力求做到准备充分、目的明确、熟悉病史、查房程序规范、体检顺序及手法规范、病情分析时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正确评价辅助检查结果,归纳总结突出重点。通过真实病人――影像资料――病理报告――最新进展介绍――病案分析资料这一系列示教过程,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看到某一种疾病时,可去查阅其他相关资料,使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亦能对这些病种有清晰的认识。并鼓励实习医师多听多问,边听边思考,边提问,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看各种操作,如术前让学生复习相应手术的局部解剖、术式等有关知识,术中学生才会看,术中适当提问,让他们边看边想,术后要求他们学习术记录,体会总结,并注意术后各种情况观察处理。一定要让实习医生多动手,操作前告诫他们任何操作都有技巧学问,老师放手不放眼,按规范操作步骤实施每一步操作,严格无菌观念,锻炼其细心、耐心及条理性和协调性。学生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不要害羞,不要胆怯,不要怕丢面子,在训练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健康”。

5培养医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的思考

5.1现有临床教学的局限。国家执业医师法规定只有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才具有从事临床检查和诊治疾病的资格,因此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即使有带教教师的监督,也不能进行具体的临床活动[2]。为此,我院建成教学实训室,购买教学仿真模型,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

5.2由于就业的压力,部分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忙于考研及找工作,忽略临床实习。对实习只限于应付,对此,我们与学校密切联系,加强组织管理,与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明确实习的重要性及了解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及能力有助于考研及找工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 教学模式 临床实践技能培养

【基金项目】2014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4JGB162)。

【中图分类号】R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5-02

物理诊断学是教授医学生运用基本医学理论、基本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学科,是医学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技能过渡的桥梁,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基础课程[1]。所以物理诊断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临床技能,使其将问诊、体格检查及对仪器器械检查等结果运用临床医学思维融会贯通,完成对疾病的诊断[2]。通过物理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改进,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基本功,对其医学生涯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教学改革弥补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缺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级临床本科班中抽取2个班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位学生,男24例,女36例,学习前综合知识测评(73.15±9.32)分,采用基于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性教学方法;对照组60位学生,男22例,女38例,学习前综合知识评分(73.85±10.87)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组学生性别、学习前综合测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改革性教学方法: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带教老师是物理诊断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所有带教老师由主治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脱产担任,开办物理诊断学脱产教师培训班,进行规范化系统培训,合格后方可带教。通过培训提高带教老师的责任心,明确需要教学的内容,统一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检查手法,教学大纲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②改进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课时,减少理论课所占教学比例,采取10人1组的小班化教学策略,以物理诊断实习为主,老师示教、学生互查培训模式。带教医师集体备课,建立教学案例库,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强化知识积累。建立物理诊断学技能标准化考核站,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通过招募工作征集SP病人,组建专业的培训机构由专业指导教师对SP病人进行指导,增强SP病人的责任心,配合完成SP的角色,同时根据病种不同和培训方案的特点,选择具备培训内容明显特点的患者作为SP病人。在SP模拟环节,学生通过体验临床医生的角色,对病人进行全仿真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真实感受临床医生接诊的全过程,并在模拟环节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③改进临床技能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建立物理诊断学技能标准化考核站,全方位、多角度培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国家执业医师考核零距离接轨,实施三站式标准化技能考核。④将人文医学纳入教学。在应用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教学及特约典型临床病例协助教学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养成关怀病人的意识,通过模拟病人使学生明白,接诊患者后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资料并关注病情变化,与患者和家属建立信任至关重要,通过角色互换等方式进行相互体谅,对患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客观准确详细的讲解。教学时重视对伦理学、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将法律、心理及医患关系的处理有机的联合,使患者明白如何有效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

1.3 评价指标

①学期末考试成绩。学期末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主观题即选择题所占分数为40分;另一部分为客观题分数为60分,模拟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内容考核,学生采用抽签方式抽取考题,第一站为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第二站为心肺听诊和常见检查结果分析,第三站为体格检查和常用诊疗技术考核,每站所占分数为20分。②教学效果评价,参考有关文献[3]制定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7 项内容,采用视觉模拟法进行评分,即画一条10cm的直线,0代表没有任何帮助,10代表有极大提高,对两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线上画下位置,该处的刻度即为该项的评分,最终对学生的平均评分进行比较,每位学生均独立完成问卷后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期末考试比较

实验组主观题、客观题、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2.2 教学效果比较

实验组学生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表达沟通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物理诊断学包括症状、问诊、体检、辅助检查等众多内容,内容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知识点孤立分散,医学生面对概念抽象、专业性强的物理诊断学教学内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对教学和学习效果形成负面影响[4]。因此,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打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物理诊断学知识,帮助其顺利完成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一直是医学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重点。张贝等[5]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诊断学的兴趣,教师应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给学生提供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关键要让医学上走出课堂走进临床。李艳杰等[6]认为,实行小班授课、加强模拟教学、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知识临床见习实习、加强技能培训、强化临床思维等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中,我们对物理诊断学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引入标准化病人,通过模拟实验教学改革弥补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缺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主观题、客观题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教学效果评价7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果说明,基于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物理诊断学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物理诊断学教学模式的大胆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俊锋,李殿明,徐二琴,等.物理诊断教学改革及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6):650-652.

[2]周雨迁,蒋云生,高娅文,等.诊断学物理诊断教学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112.

[3]钱红,黄民江,刘理静.CBS结合PBL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1):1736-1738.

[4]王银娜,曾静波,陈萍,等.提高物理诊断学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