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化发展论文

专业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7-22 05:0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化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业化发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护理专家;角色

护理专家的产生是由于医疗科技的急速发展,社会对增进健康期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护理发展的趋势所致。本文将讨论护理专家的定义、护理专家的发展、护理专家的工作任务、护理专家的核心才能和发展护理专家的策略。

一、护理专家的定义及称号

美国护士协会指出护理专家是在某一专科内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I临床护士。及能够施行高级护理实践(AdvancedNursingPractice)的护士根据国际护士会(ICN)及美国高级实践护师(AdvancedPracticeNurse,APN)专科学院所提供的中文翻释,把护理专家的职称定为高级实践护师。英文Practice可以理解为与实践、业务或与临床操作有关的一切概念。在香港,专科护士或专科护师已经是护理专家的旧称号;新的护理专家称号是APN,在香港APN被翻译为资深护师。

美国护士协会认为一个护理专家一定要拥有的特点包括:要有护理学位;有高度的自主性;懂得为其患者施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以及能对其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施行最适当的治疗。美国APN专科学院给APN的定义是指拥有以下特质或能力的护士,包括:具有专业知识基础;拥有复杂的决策技能;以及能胜任各种临床实践、业务、操作的专业护士。

美国APN专科学院认为APN的教育准备应包括:高水平的教育准备;曾接受相关的专科培训;以及有正式的认证机构给予的执照、注册或证书。而APN的工作性质及范围应包括:整合研究、教育、实践和管理;高度专业自主,能独立实践;个案管理或有自己专门负责的案例或患者;拥有高级健康评估技能、决策技能、诊断分析技能;拥有高级临床实践能力;提供咨询服务;计划、实施和评估项目;是患者的首选接触者。而APN的调节或监管机制应包括:诊断权、处方权、治疗权、转介权、入院权,并要立法保护高级实践护师(APN)的专业职称。

香港医院管理局指出护理专家需要:负责患者的整体护理;要建立安全及有效的护理文化;应在其专业领域作为顾问;是整个护理团队的领导;主动地在护理知识、循证护理及服务发展上作出贡献;不但关怀其患者,也要关怀其护理同仁。除了要拥有护理硕士学位的基本人职条件,医院管理局在选择一个护士担任APN时,会考虑这位护士是否拥有以下特质及资历,包括:①可以展示资深护师所需要的能力;②具备护理专业实践与发展的知识;③具有计划、组织和评估的技能;④具有分析、逻辑思维能力;⑤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建立人际网络,与多元化医疗专业团队、小区机构合作及面对公众的技巧;⑦具有教授、训练和辅导的技巧;⑧具有发展循证护理和执行科研的能力;⑨取得护士注册后,具有不少于5年的护理工作经验;以及取得专科资格后,不少于3年在该专科的工作经验;⑩参与护理专业发展活动;⑩具有参与护理质量改进及科研活动的经验。

二、护理专家的发展

设立护理专家的目的是希望提高护理水平,改进患者的医疗成效,例如:降低感染率、死亡率,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以及增进患者满意度。

2.1美国护理专家的发展

护理专家最早是在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40年)期间开始的。刚开始一些短期的专科训练出现,目的是要提高临床护理水平。1954年,HildegardPeplau在美国新泽西(NewJersey)Rutgers大学开设第一个护理专家(精神科)硕士课程。后来这些课程推展到其他专科,包括:ICU、急诊科、糖尿病科、造口科、肿瘤科等。护理专家在美国的早期分类可包括: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执业护师(NursePractitioner)、专业助产师(CertifiedNurseMidwife)及麻醉护理师(RegisteredNurseAnesthetist)。这些护理专家全都需要拥有硕士学位。临床护理专家主要服务于急诊或危重症病房,例如:ICU、CCU、急诊部。他们的职能主要是利用其知识、专长和技术提高其科室内的护理水平,以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这相当于香港的专科护士(NurseSpecialist),现改称为专科护师。执业护师主要服务于非急性病房,或一些小区医疗单位,例如糖尿病科、造口科。其职能是负责管理护士诊所。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康复。执业护师有权力开一些简单的处方,例如糖尿病科执业护师可以调节降糖药物的剂量。专业助产师专职助产工作,并担任部分产科医生工作。麻醉护理师在外科手术进行时执行麻醉工作。

2.2中国香港护理专家的发展

在1990年医院管理局成立以前,香港在医院内的护理人力结构比较简单,与中国内地差不多,只有护士、护士长、高级护士长及总护士长。在1991年医院管理局成立后,医院管理局在医院人力结构上引进了很多崭新的管理及专业概念。

1992年,医院管理局希望改进护理专业发展,在12个专科推行专科护士(NurseSpecialist)先导计划。专科护士在香港是指护理专家的意思,是一个护士长以上的职务,专门负责临床业务上的工作。任职条件包括:在专科内工作,最少要有5年经验,受过专科培训及拥有硕士学位。经过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专科护士的设立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在提供高素质和符合成本效益的护理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医院管理局便在1994年开始在超过21个专科内全面推行专科护士服务口]。Lnm指出在医院管理局的专科发展计划里,专科护士只是第一步,其最终目标是要全面推行护理专业化。所以。医院管理局在2003—2005年再经过18个月的APN先导计划,结果也证明了APN的临床价值,因此医院管理局便在2005年全面推行APN制。要求无论是负责管理的经理,还是负责临床业务的专科护士都要达到护理专家的水平。从1992年到2008年,经过了16年的时间,香港的护理专业发展才可以说达到全面发展的地步。

香港在几个不同年代的护理人力结构可分为4个阶段:

(1)在1991年以前,香港医院内的护理人力结构与内地的护理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简单的4级制,包括:注册护士、护士长、高级护士长和总护士长,分别对应内地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

(2)在1991—2005年,医院管理局在医院的人力结构上引进了崭新的管理及专业概念,如在护士长以上加设了专门负责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的病房经理(WardManager)及专门负责临床业务的专科护士(NurseSpecialist);而护士长则专门负责日常的Il缶床管理及护理常规工作。高级护士长改称为部门运作经理(DepartmentOperationsManager),总护士长则称为护理总经理(GeneralManagerNursing)。

(3)从2005年后到现在。医院管理局开始实行全面APN制。病房经理、专科护士及护士长成为旧的职务称呼。2005年后所聘请的护士长以上的职务都称之为资深护师APN。APN可分两种:资深护师(管理)APN(W&UM)专门负责行政管理;而资深护师APN则专门负责临床业务。所以在现今这个过渡期,科室中同时存在新旧称呼的护理专家。

(4)在2008年医院管理局所建议的计划中,本科新毕业的护士称为实践护士(PracticeNurse);如果他们接受了专科训练后,便会成为专科护士(SpecialtyNurse),但这个”专科护士“不等于护理专家,只代表接受了专科训练的护士。当这些”专科护士“拥有了硕士资格后,才能够有资格报考护理专家APN。另外,资深护师APN有机会晋升为顾问护师(NurConsult),顾问护师也是专门负责临床业务,地位相当于部门运作经理,他们互不从属,都是直接向护理总经理报告。

三、护理专家的工作任务

APN的工作应该拥有以下3种特质:施行目标导向的护理,提供全人护理,开展有创意并有循证基础的护理项目。

3.1施行目标导向的护理

Wong认为APN不应只执行病房每日的常规工作,例如基本护理、执行医嘱等,而要有目标导向地工作。有目标导向的护理可以以不同的模式进行,包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例如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项目;以项目为中心,例如执行措施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以部门指引为中心,例如执行部门所采用的镇静评分系统。以调整镇静药的剂量,使患者的脱机时间加快。

3.2提供全人护理

Wong又认为APN应确保其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问题都得到适当的治疗。例如失禁科的APN不但会评估其患者能否控制排泄功能,也会评估其患者有无心理所导致的失禁,并给予适当的治疗或转诊,例如推介心理学家。

3.3开展有创意并有循证基础的护理项目

APN需要开展有创意并有循证基础的护理项目,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改进患者治疗效果。例如实施呼吸机干预体系或呼吸机集束治疗(VentilatorBundle)以减低VAP的发生。呼吸机集柬治疗是指一连串有循证支持的呼吸机治疗及护理,包括:每天试停镇静药;每天试行脱机;床头抬高。;胃溃疡预防及深静脉栓塞预防等。其他集束医疗策略有:脓毒症集束治疗(SepsisBundle),中心静脉导管集束治疗(CentralLineBundle)等。BundleofCare是近年ICU专业内一种崭新用语,中文翻译是集柬治疗策略或干预体系,意思是集合一连串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去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病患。

四、护理专家的核心才能

Sparacino列举出护理专家的7种核心才能,包括:直接临床实践,教学及训练,医疗团队问的协调,专科顾问,科研及循证的推广及应用,临床及专业上的领导或革新及道德上的决策。

4.1直接临床实践

APN应该拥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巧,能够直接为患者施行优质护理。例如:造口科APN能为其患者的造口选择最适合的敷料。因为APN拥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巧,所以应在其专科负责护理标准的制定,例如在ICU内制定施行气管内吸痰的标准。

4.2教学及训练

APN应该对患者和家属,及对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提供有关的教学及训练。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学及训练包括:健康教育,例如:CCU的APN为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复康教育;ICU的APN为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术前探访及宣教。而对护士及其他医疗人员,APN可以进行临床带教,例如:向新护士或学习班的学员提供临床带教;向部门内所有护士提供先进的技术训练,如呼吸机操作、CRRT机的操作、CPR操作、除颤等;学习班授课,例如在部门内、医院内、护理学会或大学承担专科讲学工作等。

4.3医疗团队间的协调

APN应该担任医疗团队问大型项目的协调及统筹工作,增进医疗团队间的沟通,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施行,例如:建立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CIS);推行质量管理审查;开展肝脏移植等新项目。

4.4专科顾问及咨询工作

作为某一科室内的护理专家,APN应该设立一个咨询途径或系统。让部门内外所有的医疗团队在需要时能获得其专业意见及服务,例如:造口科APN到病房协助护士进行复杂造口的敷料更换;ICU的APN到病房协助护士解决复杂的通气护理。

4.5科研及循证的推广及应用

作为某一科室的护理专家,APN应该在其科室内进行科研,例如:比较每天更换呼吸机管道与7d更换呼吸机管道在呼吸道感染上的区别;将循证的结果在临床中应用,例如:利用Joannabriggs循证中心的指南,设定所在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标准。这样APN一方丽可以协助提高科室内的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4.6临床及专业上的领导及革新

APN要提倡新思维,开展并推行崭新的优质护理项目,例如:责任制护理(PrimaryNursing),部门外的护理拓展服务(Out-reachingService),集柬治疗策略(BundleofCare),成效管理(OutcomeManagement)。

4.7道德上的决策

APN要作为患者的代言人,为患者争取最合理的治疗、护理及权益,例如:在部门决定是否要停止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前,APN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争取最合理的权益。

五、发展护理专家的策略

5.1LumE31建议从结构、过程、人及文化等方面促进护理专科发展

(1)首先要做结构性的革新。确立APN的核心才能,以巩固APN的水平及定位。改革护理职称体系及结构,让APN在病房内的职位定位,达到护士长或以上职位;制定晋升阶梯,如设立顾问护师职位。

(2)其次是过程的测试。开展先导计划,先测试,后评估,再全面推行,例如护士诊所先导计划、APN先导计划等。医院管理局在26个专科开设51个护士诊所,研究结果证明,护士诊所的设立能有效控制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第三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行全面大学护理教育,以提高基础素质。设立持续性学习制度,培养护士在自学方面的责任。在各专科设立专家小组,制定规范化的临床护理标准。

(4)最后是要培养专业问责文化。推行责任制护理,以强化护士的专业问责性及成就感。建立电子信息网络,让护士能迅速掌握最新信息,以帮助临床决策。推行循证护理,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5.2个人经验及建议

通过多年的护理专家实践,笔者也体验到很多苦与乐。苦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乐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推动力。阻力可以包括:护理结构内的晋升系统未能配合,例如:部分护理专家因为看不见明显的晋升阶梯而最后也转向经理职务;角色发展上的意见差异,例如:部门或领导希望护理专家主要重点专注于教学及培训,而护理专家本身却更希望能全面地发挥其临床实践、顾问及科研的角色;职权分工上的意见差异,例如:可能与经理、护士长及医生在工作职能及范围上的重叠,由此产生冲突等等。推动力包括:

领导的支持及赞赏、医护同仁的认同及工作上所获得的成就感,例如:护理水平的提高、患者疗效的改进等。同时,笔者对内地的护理专家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①确立并统一护理专家的专业称号:首先要确立并统一”护理专家“在内地的称号,例如:专科护士、专业护士、专科护师、高级实践师等。因为”专科护士“的职号会被误会为”在专科(例如:ICU)里面工作的普通护士“。另外,在内地,护士一般仅有中专学历,而护师则一般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所以护理专家应采用专科护师或意义相近的称号为好。②界定”护理专家“是一个专业资格还是职称:专科护士是一个专业资格(受过专科训练的护士),而专科护师却是一个工作职称(是一个护理专家)。所以,受过”专科护士课程“训练的护士不一定是护理专家;但护理专家一定要受过”专科护士课程“的培训。③护理结构上要进行定位:确立最少相当于护士长级别的护理职称及工资,并且要有高度的分工。如果专家没有相当的权力和地位,很难在临床发挥影响力。护士长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专家则负责临床业务上的事务。不要让护士长同时兼任管理及专家的工作。这样只会吃力不讨好。什么都做不好。④清晰的工作范围及汇报系统:护士长与护理专家均属同级,互不从属。护理专家应直接向科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报告。护理专家应该与部门主管及科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一同设定工作范围,并要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并定期评价其成效。⑤平衡角色:护理专家应该适当地把时间分配到每一个角色上,包括:临床实践、教育、顾问咨询、科研、循证及制定标准等,让其角色功能平均及全面地发展。避免把大部分的时间偏重在某一角色上,如教学。不要把护理专家错误地局限在某一个单一角色上,专家不仅仅是带教老师,而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护理精英。护理专家的临床”曝光率“要足够,让所有的人(包括部门内外)知道你是临床业务上的专家及资源提供的负责人。⑥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所有工作伙伴维持良好关系,这有助于减少执行工作时出现的阻力。⑦加强联络:成立院内及院外组织网络,如护理学会内、卫生部内的护理专家小组或网络,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第2篇

关键词:德育课教师小学专业化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效性低是长期困扰德育的问题,也一直为多方所诟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随着教师的产生而同时进行的,而真正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教师专业化应该如何界定,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当然,国内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部分学者都强调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应该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基本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提高中小学生教育效果的基础。在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开展德育的基本途径,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自然是应有之义。

(二)德育课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化的教师

所谓的德育课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的。德育课与其他课程,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对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的引领和转变,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课堂上。德育课的课程与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样,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与其相应的专业素养才能完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各门德育课教师多由专业对口的师范生组成,小学阶段的德育课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多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1.教师队伍方面。小学品德课教师绝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专职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较少。2006年,江西省针对农村骨干教师德育课程班全体学员、九江市市直小学及十三个县(市)区小学的德育课程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11%为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除个别是因为年龄大受学校照顾只带德育课程外,其他多为学校领导或德育处主任;89%为兼职教师,兼职学科多为语文、数学。这些兼职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课教师,而且常常受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而接受调整。他们当中接受职前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层次较低,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上岗。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加上德育专业知识缺乏,不利于德育课程的教学。

2.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但是不少教师不了解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认真学习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虽然大多数教师明了德育课的性质,但缺乏开展综合课程的经验,在内容处理、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多沿袭以往的其他课程的做法,专业化程度不高。

3.教师的专业执行力。教师的专业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具体实施的各个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在备课环节主要还是依据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也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讨论方法;教学场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多沿袭纸笔测验,或是评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规范的方式。

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德育课教师是否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在理论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实践中,小学德育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即德育课教师无需特殊的素质。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走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奠基时期,小学阶段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部分。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专业情意则主要关涉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在构建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时,除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外,我们尤其强调德育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利于其开展教学,并以其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师应该针对新课改以来的课程与教学要求,在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强学习。

三、德育课教师德育素质的获得与提升

德育课教师的德育素养的获得与提升是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和教师个体自我修养的结果。现实的教育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教育经验的丰富,教师的德育素养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教师教育

1.职前教育阶段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认为,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进行德育的专门人才。但这些人才多流向中学。建议增强专门针对新课改以来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师资培养。对于这些对口的德育课师资,同样应该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使他们对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应有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注重各领域学习的针对性,各不偏废。在课程设置上,建议丰富有关道德发展、道德教育和教育专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师德底线,使未来的教师队对教育专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2.职后继续教育

入职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和外出进修等多种途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训时应紧扣当前德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除了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学习;针对道德课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而且在培训时间、内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应更具针对性。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保障教育经费,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线德育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高校教育学院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专门的德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

(二)教师自修

除了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和进修,德育课教师提升德育素质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自我修养。这里提出教师提升德育素养的三个策略:

1.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要圆满地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对于实施德育有一种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激发起德育主体内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以此激励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就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形成其践履师德和进行德育的巨大动力。

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德育研究不仅仅是专业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学地开展德育活动,一线教师除了理解和运用已有的道德发展心理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德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才能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带有观察和反思的视角,不断地探求适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注重实践与反思

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效果。教师对道德的体认和反思对于提升个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德育实践也是检视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径。正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惟此才能实现“实践——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教师也才能收获学生进步和教师自我专业成长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

第3篇

1构建职前、人职、在职三位一体的专业化培养体系    

在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时期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时期专业院校的学习阶段。在其职前培养阶段,学习重点应当是掌握大量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专业知识主要指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即有关体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及其技术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等等书本知识。专业技能不仅包含体育理论知识、相关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等,而且包含知识讲解、观察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要提升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编制训练计划的能力、裁判能力甚至是挑选训练方式的能力等。另外,专业实践指的是教师所开展的专业实习。在人职之前,教师接受培训,这是体育学院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不同体育院校有责任同时一也有义务借助各种方式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加速体育院校的学生的身份转变,让他们成为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教师。    

人职的时候,其接受的培训不仅包含教学案例分析、教师经验展示、青年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等,而且还包含参与的各类教育科学高峰峰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其采用的方式不仅有集中培训、老教师的引导、新教师的研究修习等。依据新教师人职之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联系他们的特征,使用新的符合现实的培训系统,让新教师能够耗费最少的时间实现身份的转变,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体育教师。    

在人职之后,在职培训体系内培育的重点在于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让他们转变为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针对课题主导方向进行研究的体育专家。假如要达成这样的一个高度,必须在培训的过程中彰显出个人特征,扩展专业知识面,强化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专业水准。所以,培训的核心在于学科前沿的相关内容,与本人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提高个体专业知识素养。运用的培训方式不仅有校内的各类专业培训,而且有国际专业培训以及会议交流等。借助各类交流形式实现扩展教师的专业视线的目标,达到提升他们专业素养的目的。    

2构建学习型组织平台    

学习型组织属于一种互动性极强的组织,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具备社会性质的学习中,建立学习共同体,而且能够让他们借助这些途径和互动方式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健全自己的知识系统川。同时,借助这一互动系统,教师们能够相互扶持,通过相互帮助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获得职业认同。教师借助组织之内所完成的互动学习,不仅能够传递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能够通过这些知识逐步生成新的知识,逐步加速知识的更新,推动教师知识升值,让体育教师掌握更完善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会形成一种教师相互扶持的多赢局面。在本类组织之内,其成员特别是刚人职的教师,借助学习型组织,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    

针对体育课程进行变革,不仅给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因为主客观条件的不足,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数都是“单兵作战”,基本上不会进行沟通,也很少进行交流。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正好能够营造一个新的教师协作平台,推动教师的分享,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抬升自身的目标。营造教师相互配合的文化,必须要能够让教师相互信任,让他们身心感受到愉悦,各类情感能够顺利流动,实现个性的传达。在此环境下,教师和教师中间建立的属于伙伴关系,他们能够进行平等的沟通,教师一也可以借助这些组织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组织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思想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吸收别人的智慧,以此来提升群体智慧的力量。学校和教研组一也应该考虑体育教师的协作文化,借助建立教研小组和学习型组织来达成这一目标。    

3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在高校,开设体育教育的相关专业的目的在于专门为学校培养和输送专业体育教师。所以说,学生从大学阶段开始就已经进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时期。在整个大学阶段,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在现阶段,我国的学习制度通常是学生一旦进人大学就直接被划分到了专业院校。无论是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所开设课程的设置上,相关专业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当教师进人工作阶段,这种不足就直接影响了工作表现。比如,在教学意识上比较陈旧落后,在教学方式上一味地模仿别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成的,却从来没有去进行创新。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就是由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掌握不足。所以说,只有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制度和课程的设置进行革新,才会推动体育教师专业的极速发展。

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调研

引言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特指职业学校在职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制度不断成熟,职业学校教师在教科研和实训的推动下,在教育教学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各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内容。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此后,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都相继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如《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第七项建议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6年美国“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发表的《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转折。

21世纪以来,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从国家到省市级都在加大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这些内容一方面明确了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来源于对现状的把握和分析,我们试图通过调研准确把握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在评估和诊断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优势、不足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职业学校教师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据此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保障措施,完善和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

调研分析

1.调研方法

本研究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一手数据,调研以江苏职业学校为样本,选取了24所学校,每所学校发放100份问卷。江苏每个地区的我们都有代表性的抽取了几所学校,有办学规模大的,也有小的,有师资力量强的,也有弱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不发达地区的。在每个学校,我们选取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专业的老师填写问卷,尽量避免系统偏差的产生。最后回收2284份问卷,去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268、和答案错误(如单项答案为多选)的问卷214份、连续几份问卷答案一致的疑似抄袭问卷4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98份。

2.问卷设计

问卷涉及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教师基本信息、教师的专业化现状(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来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教师满意度和期望。问卷有47个问题,其中46个选择题,以单选为主,最后一题为主观题。问项定量、具体化,方便教师清晰的了解题目并准确的回答,避免模糊的、追溯时间过长的、抽象的问题。通过请专家讨论和在本校进行前测,修改数次后定稿问卷。

3.数据分析

(1)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我们对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专业、职称、是否专职以及学校所在位置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男性比例占41%,女性比例占59%,职业学校女性比男性稍多,符合学校女性教师较多的客观情况,但基本均衡。教龄结构上,5年以下教龄的占21%,6年到10年的占31%,11年到20年的占32%,20年以上的占16%。可以看出,20年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6年到20年的占60%以上,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较多。

学历结构上,以本科为主,占80%以上。硕士14.6%,博士极少,占0.5%,专科极以下也较少,占2.4%。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任教学科上,文科和工科较多,各占30%以上,理科较少,占23%。职称结构上,教授极少,讲师和助教总共占80%左右,副教授或高讲占22.4%,总体职称较低。我们的调查对象以专职教师为主,占92%,但也兼顾到了兼职教师的声音。调研学校中苏南占44%,苏北占56%,基本均衡。如表1所示。

(2)老师专业化现状。

①专业知识

对社会文化知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62%,对教育学知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76%,对专业技术知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62%。由此可知,教师在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无论是社会文化、教育学还是专业知识,都较丰富。但对于行业前沿信息,了解的占58%,不了解的占42%,基本上一半对一半,这一块知识是教师缺乏的。

②实践技能。

70%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教龄11-20年的教师参加调研最多,5年以下教龄教师参加调研较少,他们对行业知识了解也少。75%的教师没有企业兼职经历,49%的教师没有参与调研企业,只有9%的教师在岗前培训时进行了工作场景实训。而技能证书79%的教师都拥有,并且中级以上的占69%。由此看出,教师普遍不缺技能证书,但是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技能证书和实际技能之间是有差距的。

③实践技能。

多媒体运用状况较好,72%的教师经常使用,较少及从未使用的占28%。参加教学竞赛省级以上的占37%,53%的参加校级及以下,90%参加过竞赛,10%未参加过。91%的学生有学习兴趣,这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是能吸引学生的。77%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做得比较好。80%的教师在去年一年开过公开课,情况良好。97%的教师都对课堂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设计会用和精通的占88%,大部分教师有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但精通的只占20%。

④科研能力。

参加多次教材编写或教具开发的的才16%,从未参加过的占51%,33%的参加过一次,教师参与教材和教具开发普遍不足。近5年92%的教师参加过课题研究,教师普遍有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的主力是6-20年教龄的教师,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参加较少。近五年70%的教师都有发表教育论文,近五年74%的教师有发表专业论文,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教师在近五年里有发表专业论文和教育论文,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没有进行教学研究与专业研究,没有。教龄6-20年的教师是的主力,5年以下教龄的老师最少。61%的教师没有在核心杂志上,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样本里没有发表专业论文的教师全是苏南的教师,苏北教师全部有发表专业论文。

(2)老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60%的老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效果较好和很好,认为一般的40%。对只有24%的老师对学校帮助其个人成长表示满意,61%认为一般,15%认为不满意。教师在业务上最大的期待是改进教学效果,然后是理论水平。35%的教师尝试过教学改革,且效果好,49%尝试过,但效果不理想,17%想尝试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从调研数据看,苏南的教学团队交流比较多,苏北的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交流。教师认为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是校外进修培训和校内外教研活动。然后是教学团队和校本培训。苏南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从教学团队里得到帮助较多,苏北相对苏南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学团队里得到帮助较少。目前教研室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交流和整合教学经验、资源,专业引领的作用较少。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对个人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分别是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学团队。教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效果一般,苏北的效果更差一些。不管哪个教龄的教师对自己作为专业教师的满意程度一般。其中,苏南教师比苏北教师对自己作为专业教师的满意度要高。

教师对校本教研提出的问题主要在这几点:

①形式化严重, 缺乏主题,缺乏与行业、学生需求的结合,实效性不足;

②希望多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多给年轻教师机会,多点校外交流;

③未能形成统一的教学团队,团队合作欠缺,缺少校外交流研究;

④投入费用、资金少;

⑤师资力量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⑥教师工作量很大,班主任工作、竞赛等活动过多,无法静心教研;

⑦教本教研中“研”不足,缺乏理论学习,专业性不强,缺乏课题研究;

调研结论与建议

1.调研结论

(1)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一,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具备基本实践技能。无论是社会文化、教育理念还是专业知识,教师普遍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知识存量。教师普遍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具备职业教育的资格和基本能力。

第二,教师掌握并熟练应用教学技能,普遍参与科研。多媒体运用熟练,普遍参与教学竞赛和开设公开课,并能进行及时教学评价,课程目标明确,掌握教学过程设计技能。

第三,校本教研的效果得到充分肯定。教师认为,学校对其个人发展帮助最大的是校本教研,然后是教学团队和校本培训。目前,教研室发挥了交流和整合教学资源的作用。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企业全职和兼职经验,对所在专业的行业知识欠缺。特别是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缺乏行业前沿知识,缺乏科研。

第二,校本教研对教师发展作用重要,但却流于形式。教师反映教研活动多,但活动内容与教师需求脱节,缺乏对行业知识的“研”,对学生问题的“研”,对专业教学的“研”。

第三,针对教师发展的培养系统性不足。教师反映各种培训层出不穷,相关竞赛目不暇接,不缺培训。但培训内容重复,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希望各部门能统一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期待。

教师在业务上最大的期待是改进教学效果。学校对个人发展最有效的帮助是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学团队;希望多去企业实践,多给年轻教师机会;让教师少参加其它活动,静心教研。上述内容如下图所示。

2.建议

(1)加大教师企业实践的支持力度。

由调研可知,教师欠缺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虽然普遍拥有职业技能证书,但仍然缺乏专业前沿知识。学校需要提供机会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特别是对教龄5年以下的年轻教师。让教师参与一线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教材和教具的开发,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和交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5年以下教师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鼓励教师发表更高质量的文章,而不是追求文章的数量。

(2)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突出“研”。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研、培训以及科研,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中未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功能,在教研、培训和科研方面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研室主任年轻化,其本身的专业内涵有待提高,为了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作用,需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让学科带头人在教研活动中引领专业问题探讨,教学问题探讨,分析学生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突出“研”的特点。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深入的对教学和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学习。加强校本培训的经费支持,结合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有的放矢,避免形式化。建设教学团队,加强团队交流,帮助教师成长。

(3)系统化教师的培训,减少无效培训。

第5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美国教育财政协会前任主席奥德( Odd) 等于2000 年对研究学校/ 学区规模和教育成本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得出: 绝大部分的证据都不支持继续进行学校和学区的整合, 应该使那些根据学校规模而划拨教育经费的州再次认识到学校整合缺乏实证支持。

【关键词】研究学校/ 学区规模和教育、教育成本关系的研究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2000 年西维吉尼亚州的交通费用比1990 年增加了10%, 占全州教育总经费的7%, 位于全美之首。查伯( Chamber) 的研究也显示: 学校规模与生均费用呈U 字形的关系。他认为: 最小的学校也能通过增加生源来实现规模效应。然而, 在校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中, 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合作的机会较少,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如毕业率等一些指标都会有所下降。此外, 美国教育财政协会前任主席奥德( Odd) 等于2000 年对研究学校/ 学区规模和教育成本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得出: 绝大部分的证据都不支持继续进行学校和学区的整合, 应该使那些根据学校规模而划拨教育经费的州再次认识到学校整合缺乏实证支持。倡导学校整合的第二个假设就是: 因大型学校内有较多需求相似的学生, 学校就能提供特定的教学设置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小型学校却不能在核心课程之外, 向有能力差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所有的学生, 除了那些严重残疾的外, 都要接受一样的学术课程。然而, 研究发现: 在实践中, 较少的课程选择反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业, 特别是那些能力有限的学生。李( Lee) 、布莱克( Bryk) 等在对研究有效中学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得出: 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增加课程的专业化是有利的, 并指出一些证据显示在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学校中, 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是因其能力差异引起的。大量的研究都表明: 小型学校和小型学区的学生毕业率较高,而辍学率则较低; 小型学校中的暴力行为和故意破坏公物的现象较少, 而学生的归属感较强, 出勤率较高; 社区成员, 包括学生家长对学校事务及活动的参与都较为积极。还有研究证明: 小型学校能有效地降低贫困对学生的影响。社区贫困程度越高, 小型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就越明显。然而, 财政上的压力使决策者们都倾向于整合小型学校, 使建立大型学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节约经费。他们同时声称: 整合小型学校可以使他们以较低的生均花费来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教职员工、更多的非教学支援服务以及程度更深的课程。

【文章来源】/article/74/623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职称 教师发展 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教师职称是一个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职称评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导向与激励之一。因此,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标准与晋升制度,将引领教师向着专业化发展方向持续前进。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自1980年初明确提出概念至今也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因此,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至今未从普通高校教师(本科)职称评审体系中完全分离出来,制约了职称评审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与促进作用的发挥。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为现代社会经济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分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国内职业教育学者俞启定教授曾撰文论述:研制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新标准应坚持“独立设定、双师导向、分类考量”的原则。河北省于2015年最新印发《河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虽强调了师德、教W业绩等的重要性,但仍以论文、课题、获奖等学术成果为主评定,2016年对于外语与计算机的评审要求也有所松绑。从国家到地方职称评审标准在不断修改,但从整体来看,仍与普通高等学校使用基本统一评审条件,未能从根本上达到高职教师工作专业化发展与职称评定的统一与有机结合。

三、职称评审与高职教师发展的错位表现

1.职称评审方向与高职教师个人发展特长的角色性错位。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属性,因此,高职教师的来源非常多元,高等院校毕业生、企业技术能手、社会能工巧匠等均可成为高职教师。来源不同特长自然不同,而人作为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高职教师个人发展方向和特长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目前职称评审的方向上,过于强调高职教师的“学术角色”,忽视了教师个人发展的“职业角色”。比如:对于一位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任教高职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他必然要多花精力去做不擅长的“学术研究”,而丧失了深入发展其实践能力这个优势的更多机会。

2.职称评审内容与高职教师日常工作内容的导向性错位。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师日常工作内容本已庞杂,主要有理论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资源建设、专业比赛、企业调研、技术服务等。而职称评审还在课题、论文、成果、获奖等方面做了高标准的要求。日常工作内容与职称评审内容的错位,导致了高职教师综合工作内容的急剧膨胀,人人疲于奔命,均想快速成为千人一面的“全才”,磨灭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热情,高职教师发展个性丧失,职业发展积极性下降。

3.职称评审标准与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程度的结构性错位。在职称评审标准上,为了便于操作,多使用“硬性的、量化的、结果的”指标衡量,比如:在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上详细规定讲授课程门数,在业绩成果上描述为所有奖励级别,在论文著作上明确了篇数或字数等。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继续教育的经历与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通常使用“软性的、质化的、过程的”衡量指标。这种标准上的结构化错位将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功利性,只在显性的硬性指标“规模”上努力,而忽视隐性的软性指标“内涵”建设。

四、高职教师个人发展策略

1.职称准备与个人特长相结合,分级制定个人发展目标。目前,台湾地区已经开始分教学、实务、研究三类推动“教师多元升等”,侧重教师个人特长发展的多元职称晋升已成为可能。因此,高职教师在职称准备中,一定要保持自身在某一类别中的个人发展优势,尽量在实际教学和职业实践中从问题出发寻找学术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提取研究成果,不断维持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与成就感。根据职称发展级别,结合职称评审条件,高职教师符合实际的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比如:助教评讲师,先从上好一堂课开始;讲师评副教授,重点提升教学和实践能力,做好课程设计等。

2.工作内容与评审内容相统一,分类规划职业发展内容。当前已有一些省份尝试试行单独设置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因此,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职称评审分离已是趋势。因此,高职教师在职称准备中,对于与日常工作关系不紧密的评审条件做到基本达到,对与自身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的评审内容进行重点提升。要根据自身所处岗位类别,科学规划职业发展内容。作为普通教师,可以将教学与实践能力提升作为发展重点;作为专业带头人,可以将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作为规划重点;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将教学管理能力作为提升重点。

3.软性过程与硬性成果相结合,科学设定继续教育实现途径。高职教师要将提升自身内涵与达到职称评审指标相结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继续教育作为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脱产和非脱产方式、内外部培训、线上线下课程等多种方式,结合讲座、观摩、参观、座谈、研讨等多种方法,每一次继续教育进行 “目标-内容-方法-成果”一体化设计,在达到职称评审硬性指标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个人专业化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启定,王为民.审视与反思: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套用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3(1):16-21.

[2]雷家彬.高职教师职称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 [J].高校教育管理,2016(4):91-97.

第7篇

关键词 校本培训 专业成长 平台打造

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而校本培训是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尊重教师自尊心、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前提下,将教师分为“年轻教师、基础教师、骨干教师”3个阶梯,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大工程”,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下面结合我校“三大工程”建设的实际,谈谈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一、实施以培养骨干教师为先导的“名师工程”

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全校中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不足进行逐个分析,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有序进行培养。同时,激励他们依据自身的优势,拿规划、订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引路子、压担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市县优质课竞赛,主持或参与县级以上的立项课题研究,选派他们到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名师工作室学习培训,要求他们每年至少要有两篇以上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教育类报刊上发表,定期上好研究探索课、示范公开课,系统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活动。组织教师赴扬州、南通、南京等地学习、考察,接受更多的前沿教科研信息。

通过学习培训,这些教师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并逐步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发展。我们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市县骨干教师的申报、参评工作,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近年来,我校的市县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由原来的3名上升到17名,约占一线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以技能培训促专业成长的“强基工程”

针对我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和专业发展单一的现状,我们抓薄弱学科、薄弱师资,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做到“研有主题,学有内容,有的放矢,校内外结合”,大力提高教师技能,促进专业化发展。如我们尝试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周集中教师进行一次信息技术专题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利用网络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专业水平和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再如,为了丰富大课间及社团活动内容,我们邀请县内外名师来校,对体艺老师进行“剪纸艺术”“体育游戏”“儿童稻杆画”等专题校本培训。对部分学科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我们采取分批派送培训的措施,尽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满足各科教学的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学校各科教师初步实现了专职化,许多教师一岗多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强化以力荐新人为目标的“青蓝工程”

我校以年轻教师为重点培养对象,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师徒结对为抓手,切实抓好4件事:(1)自主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学校刚性规定年轻教师每学年至少要读好一至两本教育名著,撰写学习心得,笔记不得少于1万字。(2)搭建平台,聚焦课堂。在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中,我们注重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帮助他们上好过关考评课、自我亮相课、成长展示课。(3)严格要求,促其提高。学校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到骨干教师的教室跟班听课,要求达到两个不少于:每周听骨干教师课不少于一节;每周参与骨干教师集体备课不少于一课。同时通过“听课――说评课――改教案――再听课――再评课”的培训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4)开展教育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大比武。我们利用校本培训,集中学习论文,促进青年教师提升理论素养。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第9篇

论文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高师院校为了顺应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从改革效果来看,高师院校仍然没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教育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教育培养模式滞后于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本文针对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探讨了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高中新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进行了新的诠释。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教育实践环节、教师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该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是学科专业的播种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厶作探究的协作者,是资源保障的服务者,是终身发展的示范者……由此可见,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高师必须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满足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一、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H{如下的要求。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掌握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具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

2,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而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具有驾驭新教材。有效指导学生提高课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进行教学和具有教学评价的能力。

5,对课程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要具有新的价值观,同时具有在新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能力和组织教学评价能力。

从高中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目前,作为培养教师“母机”的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准教师”来说,显然还不具备上述的诸多能力。

二、当前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仍然陈旧。

近两年,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对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把传统的三大模块体系,即专业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改为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七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选修类又分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60,以上下调至15,左右,教育类课程由原来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实习,改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和教育实习。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另外还加入了创新教育的课程。从课程设置上看,改革后的课程更加合理,也更有利用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而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大部分高师院校也进行了改革。规定各门课程都尽量采用最新出版的教材,但即使这样。其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完整性远远达不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达不到迅速发展的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技能的要求。由于高师的教授们用惯了老版本的教材,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仍然以老教材为主。许多新版本的教材,更新率低,有些作者只是变化了教材结构,教材的内容和老版本的大同小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教材多数虽都已更新,由于教材的出版周期长,当今新高中新课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变化,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不断产生,致使教育类的教材不论怎样更新。其教学内容、观点总是落后于当前,总是无法满足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式、手段仍然单一

从整体来看。高师院校师生对新课程的认识比高中迟缓,表现在教师方面,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外,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阻隔,长期致力于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因此,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理念滞后表现在学生面。尽管高师院校在相关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新课程的通识教育,还专门增设了32学时左右高中新课程培训。但由于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空洞,仅限于理念上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的似是而非,有的若明若暗,有的浅尝辄止,有的一知半解。反映在以后的教学中,就是不能将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仍然重教轻学,以教代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多年来,高师院校教师基本沿袭了前苏联的学科中心体系。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习惯沿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发展。虽经多年改革,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同,教师主体的地位少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显得很不适应,教学方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如高中新课程中新增设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及选修课,但我国现在大部高师院校却大多实行分科教学,授课的方式多为讲授式,强调“专”“精”效应,很少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具有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的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及师生互动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PPT文件取代粉笔和黑板,从以三维动画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到网络教育平台的利用,都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然而现时不少高师院校教师依然习惯于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上课。或者将Word文档、P胛文件照搬到屏幕上,成了电子黑板,教学手段及其单一。 (三)增设了实践课程,但实践过程封闭,缺乏竞争与活力。

在实践课程改革上,高师院校除设置教育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外,还增设了教师口语、板书与板画和微格教学等教师技能课程。但实践教学过程并不理想,缺乏竞争与活力。例如,微格教学课程,每个学生仅有一次10分钟的微格教学实践,这样的机会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实在是珍贵而且稀少,学生通过微格教学的环节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教育实习是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最重要的环节。但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的存在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够。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见习、实习基地。有的高师院校干脆就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自主安排实习。导致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薄弱。甚至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师范生教育技能的提高。由于实践课程的环节严重缩水,导致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管理等教学技能水平上存在缺陷、延长了师范生入职的适应过程。以至于高中优秀教师普遍认为高师院校的课程与教育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低下。

(四)评价理念已更新。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师院校虽然早已实行学分制。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多年来落后的评价体系,高师依旧沿袭多年单一的课程闭卷考试评价式。学生们仍然是“60分岁”。考试过关便是事大吉。这种单一的评价式早已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泯灭一空,致使大学课堂睡觉、说话的现象严重。学生们各行其事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们也早已找到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考试规律。虽然高师院校也尝试着评价方式的改变。把有些课程闭卷考试改成开卷考试,但开卷考试的题目缺乏新意,学生往往是迅速地在书上找到答案后,抄到试卷上,之后交卷大吉,考试过程变成了一项抄写的体力劳动。有些课程虽以小论文的形式考核,但因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有关科研论文撰写的指导和训练,最后交给老师的小论文大多是没有自己观点,东拼西凑图书馆资料整合后的文本。毕业论文的评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面对学生写出的“糟糕”的论文,有些高校教师甚至呼吁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虽然高师院校加大毕业论文的学分、课时,加强了论文导师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但这却依然不能改变和提高论文的档次和质量。毕业论文的题目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拿到实验。做问卷调查的题目,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题目还是局限于理论层面,这使得大多数学生无暇思考自己论文的框架、结构和观点,就从网上大段大段地下载资料。之后大量的资料堆砌在一起,变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的评价体系势必使师范生把在大学期问评价理念带到高中,这样的评价观也必然妨碍高中新课改更深层次的推进。

三、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高师院校仍须加大改革力度

“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服务对象”教师教育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为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从理念到思想,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等方面都要作相应的变革。

(一)加大实践课程管理力度,让实践课程真正发挥实践作用。

发达围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和“师徒相授”。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可以认为。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途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教育见习的管理,改变教育见习走马观花,走过场的现状,二是以微格教学训练为抓手,加强模拟实习、试教、说课训练,三是加强教育实习各环节管理。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实习过程管理等,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要针对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偏重学科知识与高中新课程相脱节的现状。紧密结合生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努力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充分体现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更新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少而精,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要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面满足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反对“满堂灌”和“填鸭式”等做法。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选精讲教学内容,及时介绍学科发展动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第10篇

1、改革教师资格认定的体制

完善教师教育的制度,应该重新审视界定教师资格条件,加重教学实践的比重和教育能力的考核,并且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定期进行考核,打破终身制。对教师的工作认定奖励是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应该对教师进行不断的考核和评定,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按不同的角色职能、胜任工作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或培训要求,给予不同的专业职称和不同级别的待遇。

2、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

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它一方面会提高教师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一种社会竞争力,促使其他职业的优秀人才向教师这个职业进行转移。提高教师行业的待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使教师行业成为吸引人的一种高尚的专业。

3、建立激励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机制

激励的核心是满足人的不同需要,这是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考虑教师的不同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培训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要做到:(l)重视学历提高教育。(2)建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用于进修学习、学术交流,从事教改实验、承担科研项⑧默思sIs目等。(3)在教育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赋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如:名教师、首席教师等。(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并与教师的职评、聘任、工资晋升与先进评比等挂钩。

4、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评价是一种激励,它能开发人的潜能,培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进取性。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不断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其目的是培养敬业精神,激发工作热情,启发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注重教师积极参与的自主性评价。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互动关系;对教师的工作和潜能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注重教师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师评价模式S审视和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对人才的创新要求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对培养人才的教师的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探究型”的学生;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培养将把职前与在职、普通师范与职业师范、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师范统合在教师教育的概念中,它将具有以下基本走势。师专业化将是教师技术特征和地位特征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业吸引力产生的内在条件。教师专业化实际上是提高从事教育行业的职业门槛,它必然从某种意义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必将提高教师和教育行业的地位。从社会各大行业的地位状况来看,凡是教育层次比较高的行业,都已经获得或将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正如马丁.特罗格所指出的:大学生从事某项工作能够提高这项工作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应用技巧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同时,最终提高了这一行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教师教育将成为被广泛理解的提高考专业化的制度。正如布鲁贝克所言:实际上历史上不断重演的,只是并不完全原样地重演而已。这种重演在教育问题的处理上是特别常见的,只因时间和空间而有所不同罢了。而我国早在1920年就出现过师范大学是否独立设置的论争,到20世纪末的师范教育升格和向非定向型师范的急剧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的重演。用“教师教育”的理念取代“师范教育”的观念。传统的,’9币范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在于片面强调教师的定向和计划培养,缺乏开放与竞争;过分突出教师的职前培养,忽视教师的职后培育和终身教育。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日益逼近的今天,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己经总体上落后于时代,教师培养模式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师范教育必须吸取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终身教育理念等新的教师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实现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观念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系列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是多层面、多领域的。

参考文献

[1]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2]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陈琴,庞丽娟,许晓辉.论教师专业【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1).

[4]GibsonWD.SoeialPerspeetivesonEdueation[M〕.NewYork:JohnWiley

[5]史宁中,柳海民.教师职业专业化:21世纪高师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9).

[6]袁锐愕.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经验、理论与改革实践【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旧〕永井圣二.教师专业职论再考【J〕.教育社会学研究,1988(54).

[10]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0).

[11]1奥田真丈.现代学校教育大事典〔Ml.日本:行政出版公司,1993.

[12]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42、443).

[1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涵意与课题[J].教育参考,1999,(4).

[14]旧〕佐藤学.教师:两难问题[M].日本:世织书房,1997,66一67,68一69.

[15]旧]浅沼茂.21世纪的教师形象[J].教育展望,2000,(l、2).

[16]旧]j混坂修.当今所示的教师形象、所期待的柳币形象〔J].学校经营,2001,(6).

[17]刀程晓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J〕.《光明日报》,2008年01月23日.

[18]卢真金.论骨干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47“51.

[19〕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0.

[2]李天鹰.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9).

[21]安保先.谈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交流材料,2001.

[22]任学兵.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3]廖霆.教师继续教育保障制度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4,(6).

[24]程红兵,刘民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应以内涵为本【J〕.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8日第5版。

[25]马立主主编,杨晓青,邵宝样副主编.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预测与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6]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7]余文森,连榕等编著.教师专业发展[M1.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8]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9]杨小峻.寻求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6,(4).

[30]彭拥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问题与展望【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1]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张奠宙.高师数学系改革的若干设想. 数学教育学报[J].1999,(2).

第12篇

关键词:温馨教室,班主任,教育质量

 

有灵魂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幸福成长的感受与师生共同营造的环境密切相关。从2006年起,上海抓住教室这个学校教育的关键因素,,“温馨教室”建设工程在上海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更多的学生在学校这个“温馨”的“家”中感受并获得真正的幸福。成为优秀的班主任,是增强温馨教室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论文大全。

1.加强职前班主任培养

主要指师范生在接受高等师范教育期间的班主任专业培训。如果说培养合格的班主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给班主任专业课程以一席之地。首先建议开设班主任专业课程。要培养合格的班主任就要有一定的培养途径,所以相应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相应的课程学习,培养班主任所具备的素质。通过班主任专业知识课程,帮助学习者掌握班主任专业知识。通过班主任专业能力的训练,帮助学习者形成班主任工作的专业能力。通过班主任专业道德课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当今世界科学知识正在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各科学相互渗透,互相交错,出现了很多边缘科学。班主任工作是以青少年一代为教育对象的,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各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随着班主任工作的深入研究,班主任工作己逐渐从教育学、学校管理学中分化出来。吸收心理学、统计学、卫生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规律、过程、原则和方法。应作为师范院校学生及中小学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必修课。班主任课不仅包括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包括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如音乐、美术、编墙报、演节目。同时还要进行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加强实践环节。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将会大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局限性。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质量,改进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另外,加强班主任的见习和实习。中学里由于缺乏教育实践,不少刚毕业的高等教育师范生教一门功课还行,带好一个班却很难。为培养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建议师范院校实行“见习班主任制”或“助理班主任制”。可以借鉴前苏联师范大学的做法,将班主任见习贯穿整个师范读书期间。这样可让师范生在职前培养期间就熟悉班主任工作实际情况,为胜任班主任工作进行必要的储备和积累。我们知道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到中学进行实习,这是他们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这场实战演习,对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实习内容、任务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学科教学的实习,另一个是班主任的实习。本意要求两个任务都要认真完成,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很重视学科教学的实习,投入的精力时间都很多,把学科教学的实习作为中心,班主任的实习往往只是附带。建议对实习时间适当延长,以便有专门的时间开展班主任实习工作。建议班主任专业培训制度化,纳入学分范围。建立班主任岗前培训制度,特别把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纳入班主任培训的内容之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困惑甚至障碍,只要教育者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一般不至于酿成大问题。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天然的联系优势,若班主任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就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还可以在班级管理、学生品德发展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班主任必须对班级管理的概念、流程、方法、可能性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学校应利用班主任例会时间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指导。论文大全。包括班级、学生管理的理论知识培训及具体的业务操作培训。

通过理论培训,让班主任接受最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教育理论。让班主任了解现代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科学、民主的观念和合作的意识。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指导开展工作;通过业务操作培训和工作方法指导,班主任能有条不紊地、有效地开展常规管理工作。如在培训中针对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师生心灵沟通的方法等指导。定期组织班主任老师开展经验交流、问题会诊,有效地指导班主任的实际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由以前的“传”、“堵”逐渐转变为学生乐意接受的“疏”、“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实效。改变当前一些班主任仅仅把自己作为上级管理的执行者和传声筒现象,只被动执行命令而不考虑班级实情和学生需要,导致班级管理的僵化和形式化,优良的班集体难以形成.。人心涣散,班级既定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立足校本。根据班主任的工作实际、年龄结构、治班水平、带班特点,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对其进行分层培训、分类指导。

3.实行班主任专业化

班主任工作虽然有很多条例、规范指导,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学习与训练,班主任工作的随意性、经验性、盲目性仍十分明显。因此南师大班华教授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认为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需要用专业化的体系来规范、用专业化的机制来运作,专业化的标准来评价,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智慧性,树立班主任职业新形象。

班主任专业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要求班主任具备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和爱去关爱学生的思想境界,还要求班主任懂得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具备广泛的交际沟通能力、心理疏导和调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班主任由经验式、敬业式向专业化变。班主任只有向专业化方向不懈努力,才能享受到班主任劳动的快乐和幸福。论文大全。才能真正做到给学生营造家的氛围和良好的精神家园。将班主任工作真正做到得心应手。学习是班主任走向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学习,树立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帮助班任实现专业追求。只有学习才能提高班主任生命的质量,丰富班主任生命的内涵,才能让班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班主任教师由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特殊,其专业化水平日渐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温馨教室建设中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马国勋. 创建“温馨教室” 营造和谐校园[J]. 小学德育, 2009, (02) .

[2] 梁丽丽,杨建明. “温馨教室”建设初探[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 (05) .

[3] 张丽霞. “温馨教室”凝聚你我他[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 (24) .

[4] 高永平. 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关于建设“温馨教室”的实践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 (24) .

[5]学校细节:温馨的教室让我们更爱这个家[J]. 上海教育, 2009, (08) .

[6] 任绪斌. 试谈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内涵与特点[J]. 山东教育科研, 2000, (Z1) .

[7] 俞东. 浅析温馨教室建设中的人际关系[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 (05) .

[8] 严立云,蔡文香.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 (03) .

[9] 毛佩珍,顾芸华. 游戏使校园更和谐——行知小学“温馨教室”建设初探[J]. 生活教育, 2008, (06) .

[10] 匡伟好. 建立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J]. 江西教育, 2004,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