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5:1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例研修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加强组织,健全和完善工作室制度
(一)张云华名师工作室成立了以华西中学张云华老师为领衔人,华西中学但成兵老师,代楠老师,列五中学游开林老师,49中袁明艳老师,实验中学鲜昭强老师为入室研修教师的工作室。在华西中学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时间、后勤等方面提供保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明确规定每位教师每月必须有集中学习、分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各阶段学习后要写出学习心得及经验体会,在工作室教师中交流。
(二)认真组织实施
1、研修方式:
①集中学习:每月固定于第二周周二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轮流到入室研修老师所在学校进行教研和学习。
②分组学习:按照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分别分组,在各组进行学习、讨论。
③自主学习:在规定学习时间定内容或自选学习,由工作室定期检查学习笔记,检查结果按成华区“名师工作室”年度考核标准纳入年度个人考核。
④网上学习:充分利用在学校校园网和家中互联网资源,加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学习。
2、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入室研修教师的辐射作用,现已经开始“备课分析、说课评价、优质课展示”等教研活动。
3、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二、研修实施情况
1、和成华区相关培训工作有机结合
在成华区组织的各项培训以及教学教育活动中,我工作室都派出教师积极参与,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把先进的作法、经验向工作室教师传授,使全体教师开阔视野、紧跟形势。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以入室研修教师的发展为本,设定研修目标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入室研修的教师,虽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不可能样样都强,这就要求工作室研修工作应重视树立以入室研修教师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对每个入室研修教师进行了“个别诊断”――了解性环节的听课,然后在后期工作室活动中注重“扬其长,避其短”,使每位研修教师得到最大发展。
3、开展富有实效的读书活动
从工作室工作开展的第一天,入室研修教师就拿到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体现了工作室对入室研修教师“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的活动宗旨。在本年度的读书活动中,全体入室研修教师集体购买了《希尔伯特几何基础》、《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着)》《数学总的美学方法》、《中国着名教师的课堂细节》《现代数学教学论》《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今天怎样“管”学生》等数学专业方面、教学艺术方面、甚至教学管理和科普知识方面的书籍,并在每次集体研修学习之时进行探讨。
4、注重实效,确定合理的工作室活动内容
本年度的研修充分关注入室研修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互相讨论一起帮助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入室研修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其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使其它入室研修教师在观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整年度研修活动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正在推行的高初中新课改,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工作室活动有针对性地构建合理的活动内容,使入室研修教师感到“受用”、“解渴”。为此,我们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就入室研修教师急需和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情境教育》、《问题解决》、《开放性数学教学》、《高一新课标解读》、《数学中考研究》、《课件制作》等专题研究,对《如何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怎样进行尝试发现教学》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5、强化自主学习,处理好入室研修教师自学与工作室领衔人指导的关系
入室研修教师的实践经验通常缺少扎实的理论背景,很需要边学习理论边研究实践,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性思考,寻找症结。为此,本工作室为每一位入室研修教师购买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着和优秀案例集供学员自学;同时,集众家之长进行个别化指导,通过相互听课,入室研修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本工作室教师切磋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校际交流,博采众长
张云华名师工作室除工作室的六位教师互相学习提高外,我们还充分挖掘全区的优秀教学资源,通过校际交流,博采众长。我们先后三次到华西中学和列五中学两次到49中观摩《试卷评讲模式》、《分层教学》、《变式练习训练》等课改实验课,并听取领衔人张云华老师《数学练习课型的设计》、《新课改实践》的经验介绍。各位入室研修教师,不论是使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抛弃了“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以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学生引导到一种探究学习的活动中。
三、工作室年度成果:
1、学习并尝试了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课例研究。通过本年度的研修,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六个步骤;课例研究的选题;课例研究需要把握的尺度;课例研究研讨的价值取向等等。
每一个工作室成员都进行了2-3次工作室内的公开课的展示。我们根据入室研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选取各自的观察视角,对同一堂课进行不同专题的课例研究。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中尝试研究。
2、享受研修的过程,营造了一种文化
在工作室入室研修老师看来,研修过程远比结果更加重要。在各位老师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和思考,才是每次集体研修的真正收获。在读书活动、分组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深入的钻研,没有反复的推敲,就没有实际工作中的驾轻就熟和教学艺术的豁然开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她需要每一位教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只有亲历实践,才能生成智慧,才能在教学教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3、工作室包括领衔人在内的所有入室研修教师在本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具体表现在:
入室研修教师代楠:根据教学心得所撰写的《关于帮助初中学生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益的尝试与思考》在2010年成都市中学数学优秀论文评审活动中被评为三等奖。积极参与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撰写的论文《基于交互白板的数学学科操作感知学习策略》获二等奖。作为主研参与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并于2010年4月顺利结题。在成华区进修校的组织下积极参加了省教科所“四川省义务教育七-九年级《数学》教材第二次开发和创造性使用研究”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出色地完成了相关研究任务。
入室研修教师但成兵:所带的高二5班有明显的进步,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我的论文“基于交互白板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获得全国二等奖;论文“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在“教育科研”上发表;2010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入室研修教师袁明艳: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浅谈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分别获得成都市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入室研修教师游开林:2010年2-3月担任《理科爱好者》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编写,该书于2010年5月出版(国际刊号:ISSN1671—8437,国内刊号:CN51—1638/O);2010年7-8月担任《理科爱好者》北师大版数学2011年中考总复习第六单元《解直角三角形》和专题八《动态型问题》编写,该书于2011年10月出版(国际刊号:ISSN1671—8437,国内刊号:CN51—1638/O);2010年3-8月参加由省电教馆组织的初中总复习(数学)课件制作,承担了专题十五、十六《圆》的课件制作,该课件于今年11月由四川音响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四、工作室年度工作反思
1、对入室研修教师需要加强更多人文关怀
入室研修教师均是各校骨干,工作压力过大,在每次集体研修课后撰写反思感悟,摘录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撰写教学论文等大量的学习压力,真正是身心疲惫。因此,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尽量减少入室研修教师在校的工作压力。
2、各种研修形式应该并举,增强研修的实效性。
在本年度的研修过程中,虽然注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教研和学习,但力度、深度、热度不够,还应增设比如模拟课堂,增强让入室研修教师重新设计课程,在模拟课堂上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课题研究,让每位入室研修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设计适合自己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可将每位研修教师主动地寻找问题,研究问题,在切磋中不断获得提升。
3、加强长效学习。
关键词:学校 实施 校本研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如何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机制,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就学习、探索、实践、实施校本研修工作,谈一谈自己的点滴心得。
一、校本研修的意义
所谓校本教研,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指出,以校为本的研修,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研修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概括地说,校本研修,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研修,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二、校本研修的特征
1.主体性。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人本性。校本研修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校本研修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而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也只是提供指导和帮助。
3.客观性。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去研究――尽管理论上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是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多年来,之所以最感枯燥无味的课程恰恰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因为它和真实的教学情境有距离,也无法解决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
4.依托性。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修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校本研修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研修,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三、校本研修的内容
目前,有些学校在实施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任然是“涛声依旧”,茫然无措,不知该研些什么?我认为应从研究自己的行为,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
1.加强理论学习。校本研修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2.加强教材培训。教材是教师赖以施教的依据,而对于新教材,很多教师还不懂怎么教,这就急需进行教材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3.落实集体备课。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4.狠抓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初中英语研修心得范文1通过六天的研修,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一、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流利的英语口语。在英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还要注意情感态度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3、利用学生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这次感触很深的是分层教学的理念,以前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采用统一的要求,这样对于差一点的学生由于听不懂,便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很低,如果采用分层教学,那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并且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对于有些连英语的皮毛都尚未闹懂且情绪极易波动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很少有人掌握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个人觉得课堂的主动权还是应该属于老师的,老师来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
总之本次培训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效果较好。尤其是是专家们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都是用现代教育的思想,站在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高度来认真分析教材,从确定教学目标入手,重点研讨如何使用材料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难点放在选择适应探索活动的教学方法上。整个活动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研究、学会了讨论,特别是研讨气氛异常活跃,好多好的点子,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应运而生,这次培训可以说是英语教学上的一次盛会,大家相互探讨、畅所欲言。因此这次培训活动对大家今后的英语教学大有好处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初中英语研修心得范文2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本学期我努力工作,使自己在校本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本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将本学期的个人研修情况做如下总结:
1、在业务方面: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她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要多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4、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5、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阅读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初中英语研修心得范文3转眼间,校本研修即将结束,喜悦伴着汗水,成功伴着艰辛。为了使自己在校本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表现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有效研修,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与知识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需求。通过这次网上教师培训,我深入思考了我校初中英语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活动。根据我校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我们英语教研组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常规验收为契机,完善和深化英语学科教学常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重点围绕“课例研修”通过一系例的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力求英语阅读教学既扎实有效,又开拓创新,积极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校本研修期间,本人是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完成这次任务的,我相信任何的收获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校本研修是我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平台,也是把知识转化为力量的平台,只有在校本研修中认真实践从培训院学到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进步才能与日俱增。
二、研修目标与措施
开展以“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并制订本校英语课评价标准作为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开展以观评课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本学年我们计划以个人观评课、备课组集体观评课,教研组集体观评课等多种形式调动更多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达到课堂岗位练兵的实效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育行动研究,力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努力去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轻负高效的教学;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强化教研组建设,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完善校本研修体系。积极参加“研修一体化”,开展“区域协作研修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让她们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让她们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快速提高。结合教研室和学校的其它工作安排,本学期有一些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评比活动。组内应落实专人进行针对性辅导。校本研修是集集体和个人的智慧的修行之旅,要做到带动一方的教育,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1、继续贯彻上级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有关会议精神,通过政治学习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进一步端正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对待苦乐观、荣辱观以及质量关。以工会活动为载体,开展学陶师陶活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坚决杜绝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有损教育和教师形象的现象,一经发现,即予教育,批评指正。
2、进一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纲要,了解掌握当前课程改革的任务,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教师发展目标,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3、以同轨学科为单位,组织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确立备课组教学质量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同学科的教师要做到“一结合、两发挥、三定、五统一”。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定时间、内容、主讲人;统一进度、重难点、作业练习、单元测试题和教学目标。
4、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人人上教研课,人人、参与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同时开展“一课例三讨论”活动,切实提高教研质量。
5、交流个体学习感悟,包括理论学习体会自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认真研读有关新课程教育理论,并认真撰写读书笔记。
6、专业知识和课程标准学习,包括新课标解读、教材分析、试题分析、学科发展前沿、学科方法、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
三、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取长补短
1)网上观课、评课
孟津县在网上提供优质课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我们积极参加学校资源库建设,毫无保留地上传备课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与组内同仁共享教学资源,在教学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校外听课、评课
学校经常组织我们英语教师集体外出听课、评课,听取经验介绍。
3)组内听课、评课
每学年每位老师开一节组内公开课,组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4)骨干教师展示课
校骨干教师每学期开一次展示课,供组内教师观摩、研讨。
四、以教学反思为基础,培养教学反思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需培养教学反思习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遗。我基本养成了“天天反思,月月总结”的习惯,每天上完课后,在备课本上做好简单的反思记录,每月月底写一个教学反思案例。我每上完一次公开课,都会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课堂来一次深刻的反思,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调控,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去进行反思,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作为以后的教学经验来储存。
五、个人发展
1)用心读书,不断学习。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能量,我深深体会到读书能给我增添乐趣,能扩大我的视野,能充实我的生活,能指引我的从教之路,因此,我在研修期间也用心品读着一些教学专著,其中精读的书有《爱的教育》,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刘良华的《教育自传》,并写了读后感。
2)在研修的过程中,我们接受别人的建议,反思自己的做法,积累了一点经验,虽然浅薄,虽然不成熟,但能用一点笔墨把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也算是一项成果,我结合自己在校本研修实践中的经验,融合在培训院学得的理论知识和跟班学得的综合知识,写了两篇研修论文,分别是《情景创设与有效教学》和《以校本研修为平台,实现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点滴思考》。
3)为了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我在研修过程中也认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博文上传到博客上去,还用心去浏览别人的博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作品发表评论。
八基本功训练。
参加本次培训学习,聆听多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参观多所名校,深为专家的博学和他们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先进办学理念所折服,为各校的校园风貌所震撼,久久不能息。对本次培训的感受我觉得可以用绍兴县实验小学 “行智园” 里的那幅楹联“行万里路里里可洞明世事,读万卷书卷卷皆点亮慧心。”来概括。
本次培训有教育专家对课程改革的深刻诠释,在钟启泉《静悄悄的革命——新课程的逻辑与课题》讲座中,领悟到课程改革成功学校给师生带来的巨大受益,钟教授以其对学校教育的独特理解,畅述了提高学生素质的精辟见解,让我对对学校教育的定义有新的理解“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新课程改革提倡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本次培训还有教育专家对课题研修的权威指导。在关景双《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的讲座中,我切身体会到学校课例研究对造就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倡导“教师学了,就有思想;做了,就有方法;写了,就有底蕴。”的教师自身发展理念。认为教师要获得进步,赢得质量就要做到“专业引领做中学,学习理论经验;同伴互动做中悟,提炼经验观点,用笔说话写中思,筛选观点方法。”其深入浅出的对课例研修方法的阐述,让我们对课例研修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本次培训也有教育专家对学校管理的精辟见解。每次考察完一所小学以后,总会在他们的精彩讲座中受益匪浅,在管理学校的许多方面茅塞顿开,明白了一个学校领导者要能够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有所作为。领悟到一位学校领导者若能珍爱自己的学校,又能用智慧去治理它,则办学之乐就在其中潜滋暗长了。
在名校考察中,行走在校园大道、教室走廊、各类用室之中,感叹其办学条件之优越。园林式校园布局,富有人文气息的亭台长廊、种类齐全的各类用室及教学设备,深为其学校的完善的办学条件及精致的校园文化布置所震撼,切身感受到何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曹杨二中附属学校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前沿的办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赋予学校前所未有的活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展露无遗。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亦是我对教育发展所向往,他们能做好充分前期安排和策划,让学生分批次走进各类博物馆,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社会科技发展的途径,切身体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个人远大理想,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巨大的。另外学校给师生创设出博览群书的平台,让学生在“悦”读中寻找人生前进的力量,也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是幸福的,从这样的学校走出来的孩子是阳光的,是有抱负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在这里,他们对优秀教师、有实力的骨干教师的在名利方面的“偏袒”,我们与之相比相差甚远。在骨干教师评定方面我们也许应该制定更完善的选拔程序,做好鉴定和斟酌,选拔出真正意义上的骨干教师。因为他们对优秀教师群体的偏爱,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无穷的原动力,激励着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学校的成功大多也得益于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理解,体现出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造福一方人民,在他们身上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奉献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具备的。
走过几所学校,听校长介绍,他们对学校教学设施的投入金额巨大,学校也有较宽裕的师资队伍,综合科目的教师大部分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甚至在个别社团活动中,能聘请外来高水平教师组织教学,这在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的铜管乐社团中,让我得以亲身体会。因为他们的演奏水平已经接近专业的乐队。
着眼所考察的学校,反思自己身边的学校。觉得我们当地学校,在办学条件无法与之比拟的状态下,他们在学校校园文化布置等方面还是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如在教室走廊,悬挂张贴学生作品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精彩瞬间;楼梯转台的地板贴上可爱的小脚印;教室门外,贴上全班同学的合影、班级宣言、班级愿景等;教室内边墙设置一排小书橱,摆放各类书籍,之间点缀些许盆花,营造书香氛围。通过我们力所能及的付出,让教室里凝聚浓郁的学习氛围,营造悠然而又生机盎然的生活气息,让校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管理者的用心,让养成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精心布置的校园环境中。充分挖掘教育中忽现的细节场景,放大其潜在育人功用,完善其教育操作过程,构建出学校的特色项目。
学校办学优劣,重要的还是学校管理者应具有着博大无私的教育情怀,有着对学校办学的正确理念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观念,以及有一批爱校爱生,专业知识过硬、不断学习、能为学生一生发展而考虑的好老师。
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认真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遵循“培训方式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题化”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课堂教学,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修目标
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研修重点
1.讨论完成计划各项工作。
2.建立电子备课室,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教学的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查找所需资料,互相学习和交流。
3.采取“板块”教研形式,进行分科教研活动。
4.认真组织开展
“精品课”展示活动,如“领导上展示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等系列活动,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5.继续加强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激活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逐步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使教师真正向实践——反思型转变。
6.大力培养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多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不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研修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讨论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本学年重点学习教育理论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具体要求,使各位教师弄清新课程标准内容,理解学科教学的性质、地位、理念及目标,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专任教师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学校的集中学习外,个人有学习、研修、提高计划。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至少细致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更新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把学习理解为一种现代生存状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每周二下午的业务学习以“统一主题,集中与分组学习为主,测评为辅”为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要做到:(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3)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3.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我校把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1)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常抓不懈。经研究决定每周一下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切切实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学校围绕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教研组组织主题性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教师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发展。及时记录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难免的失误、新颖的设想,并从中捕捉典型,撰写案例、设计反思、论文等,指导教学实践。反思每学期不少于5篇。
(3)建立电子备课室无疑是给教师创造了更先进的研修条件,有疑难可以上网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思路更宽了,问题也更容易解决了。
4.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为使全体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学校配合地、县的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和安排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任务,定内容。学校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写字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技能以及写字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促进教师的进步,努力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要求学科教师互相听评课,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结合听课的收获和自己的感想,写出学习汇报材料,上好汇报课,带领教师吸纳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益。
5.开展网络研修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系统,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研修质量,组织教师开展网络阅读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建立博客撰写网络日志,丰富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组织教师围绕典型课例开展网上议课活动,帮助教师诊断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知识;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围绕实践提出主题,运用网络对话交流平台展开探讨和交流。在充分运用上述研修方式的同时,各学校还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不同风格与特色的专业训练方式方法。
6.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
对中年教师提要求,压担子,同时又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才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带动更多的教师以他们为榜样。
关键词: PTD网络研修 专业发展 互研式成长
2006年,在华师大祝智庭教授指导下,诸暨市浣江小学与诸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联合开发了“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省略),即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平台,简称“PDT”网络研修平台,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不同层面的多维立体打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驾驭信息素养的能力,促进教师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提高,使得培养一支适合信息时代要求、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以下称为“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也加快了现代信息化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步伐,为实现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成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使得浣江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前景与更深的涵义。
一、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一)网络课例研磨,打造精品课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对形成互研式教研团队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平台上,推崇以课例(一次实际的教学例子)为载体,打造精品课堂的合作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网络“课例”教研中的“课”,不仅仅是短短的三四十分钟,还围绕这三四十分钟进行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PDT网络研修平台以课例研磨为载体,本着“个体带动群体互动,以群体促进个体成长”的合作研究宗旨,围绕一节课,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一系列研讨教学活动。网络课例研磨一般安排三轮“课”,其中,第一轮课为了充分了解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让教师自行解读教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因为这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在第二轮课前,同行课例研究者积极介入教学构课活动,素材收集、理念影响、参与讨论,这样的介入既是对上课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冲击,又是一个理念与经验的交锋与对话的过程,第二轮课也就是新理念之下的“新”课;第三轮课是教师在前两轮课的行动实践与行为自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轮课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二轮课的改善,缩短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效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教师在与同行研究者的合作之中,进行课例研磨,个人专业得到快速成长。
【磨课操作图例】
(二)现场即时点评,实现课堂反观。
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构有微格磨课版块,主要由“视频录制”、“即时点评”、“现场反馈”三个网络研修程序组成,是针对于磨课过程中互动式细节提升而设置的在线评课。首先是由开课教师将自己的视频上传于PDT网络研修平台的“精品课堂―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中,听课的教研员或同学科教师根据上传的视频,进行即时同步的评课。任何一堂课对于构课的思考,教学理念的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探讨,对于三维目标达成的反观,甚至对于开课教师教学个人行为的一些细节,都可以通过视频即时点评实现。同时,开课的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即时模块,接收来自于不同角度对本堂课的思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开放个人博客,加速教研互动。
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教师个人成长博客”空间板块,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加速教研互动。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能够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实现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中的博客板块,实现与本校教师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并可以进行课堂反省、知识梳理、困惑思考、学习积累,同时也实现同主题教学群体的现时交流、教学智慧的共享,快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升自我教学生命的质量。
网络教研也是一个涉外学习的过程,突破了同外界学习与交流的时空界限。通过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的教育博客的外链,教师可以在电脑面前,轻点鼠标,整个互联网都是自己的学习资源,从教材资源到名师理念,从专家研究到同行实践,无不可以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实现利用网络博客与专家名人以及校外同行进行远程的互动交流。自从开通“教师个人成长博客”以来,在2006年至2008年两年期间,注册教师达到133位(122位是本校教师,11位名特级教师),浣江小学教师几乎人人都拥有这块“教学的自留地”,教学设计上传篇目高达5423项,精品课堂在线展示达259人次,教学教育精选论文239项,读书笔记149项,观点报告144项,案例反思368项,心得随笔438项,网页的点击率高达20万人次以上。
PDT教师个人成长博客平台扩大了教研职能,提高了教师教学互研的自主性与目标性,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寻找到一条动态、开放、互动、便捷、高效的发展之路。
二、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促互研式团队的建设
加大网络互研式团队的建设力度,关注以课题为抓手的特色教研组、语数专业成长协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港湾”等概念团队为主的社群建设,围绕着“主题研究”和“团队活动”展开,增强网络研修操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实现对某一主题的相互交流、过程记录,成果共享,形成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
(一)特色网络教研组。
PDT网络研修平台团队板块的开发注重块状式专业团队的培养,学校推出的优秀网络教研组的建设,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特别关注教研组团队的细节建设,如团队建设简介、建设目标、主题研究、工作计划、成果展示等方面,一方面,对网络教研团队建设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与部署,另一方面,也非常有个性地展示每一个教研组不同的教研主题的特色。拿语文教研组为例,如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在趣味活动中说话写话”教研主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推出“我仿我快乐”的教研主题,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以“小学经典古诗文整体诵读研究”课题为特色等,通过教研组自校本自培为载体,探索自学模式、教学反思模式、经验总结模式等多元化的教师自主培养发展模式,以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同时各语文教研组还尝试建成教研组为单位的精品教案库、课件库和资料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特色教研组的创建,有利于加强教研团队实战力,从以上表格两种教研形态的对比中获析,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开展的网络教研比常规教研有着显明的互动优势,参与队伍的面明显扩大,参与实质也有了质的飞跃。采用网络教研模式,以团队协作、社群学习的形式,奉着一种求实有效的教研宗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互动型的教研组织模式。
同时,教务处通过“关注教研过程、关注教师参与、关注成长实绩”的“三关注”管理,用比较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使得学校PDT网络研修平台,也真正成为教研“团队成长“的重要阵地。
(二)教师专业成长协会。
重视PDT网络研修平台“专业引领”模块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在校园网首页上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引进专家的经验、经典报告,收集优秀的课堂教学实例,提供教师与名师面对面的机会,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教师对专家的课例、报告、讲座等进行学习、评论、交流。这是在“校外延伸,校内培植”专业引领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师学习观摩与反思跟进相结合的专业引领方向,让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与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结合,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设置的“专业引领”栏目中,子栏目有“专家报告会”和“观点文章”两个栏目,特别是“专家报告会”中,名人名嘴,点石成金,如有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省名师班导师吴卫东老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有绍兴市数学教研员汤春燕对基层教师关于《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的实践与思考》的指导,有语文学科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对虞大明老师课堂的透析等,这些都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很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宝贵的教学经验,使得“专业成长协会”的成员除了在网络上进行课堂研磨实战外,还从网络的“专家报告会”上,实现了“专业成长的对话”。让拥有共同兴趣、共同思考主题的一群人,围绕感兴趣同个话题展开活动,能够分享对方的观点,针对新生成的教学话题进行探讨,不断反思跟进自己个体或整个教研群体的教学行为。
(三)青年教师成长港湾。
“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集大成“航母”,活动不仅促进了毕业3―5年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更营造了一种乐学向上的职业学习的氛围。
1.电子杂志版“浣溪・晓春”。其是浣江小学青年教师成长港湾制作的文学样式版的电子杂志,是浣江小学PDT专业成长平台网页最受人关注的教师风采展示漂浮台之一。“成长港湾”的青年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活力,自导自编自制了这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从版式的设计到色彩重组调整,从文字的编排到版面生成的效果,彰显了一个“精”字。
2.网上阅读自助工程。“青年教师成长港湾”推行青年教师夜办公阅读制度,在“电子图书”中拥有三万余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使学校校园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图书资源中心,同步也通过联网建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优秀阅读篇目。推行青年教师阅读“三个一”自助工程――“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网络阅读的关键,在于能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把书看深;在于能温故知新――知“质”之不变,把书看薄;在于能融会贯通――知“道”之所在,把书看透。让青年教师们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俯视自己,帮助他们快速进行教学文化内涵的自构。
3.网络教研常规培训。“青年教师成长港湾”以贴近生活的教研团队意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年青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放手于感性的教学历练,凝重于理性的教学思考,让这群年青人在展示中自培、在成长中自立,逐渐形成个性化、独立化的教学人格。
(1)网络磨课。不断反思跟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追求课堂四十分钟的增效,在平实却不浅薄的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2)网络说课。青年教师说课的经历,成为一个融大家教学智慧集成的过程,同时也体现教师个体对课程改革理念再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体智慧再创造的过程。在成长论坛中的“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说课区,青年教师们面对相同的教材,呈现出一个丰富的教学结构横面,体现出青年教师们后力十足的大好局面。
(3)在线班主任支招。青年教师们领略着魏书生民主科学、“咬定青山不放松”式的班级管理策略,也从学校一大批经验型的班主任身上,感受班主任工作在细琐繁杂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管理魅力。
(四)“班主任成长园”。
PDT网络研修平台开设“班主任成长园地”,为班主任的继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班主任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提供了便利,为展示班主任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为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打造出了一支观念新、能力强、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双魅力”的班主任队伍搭建了平台。
利用PDT网络研修平台,学校专门在校园网成长论坛中开辟了“管理班级出妙招”、“书评茶馆”、“师生温馨港湾”、“我与家长面对面”、“班主任论坛”、“班级沙龙”、“专业成长月之专家引领”、“班队建设兵法谈”等和班主任工作相关的板块栏目,进行主题式探讨与经验交流,这些开放的、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班主任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在“管理班级出妙招中”栏目中,班主任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他人分享自己育人上最成功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专家指引”共享栏目,让班主任收益匪浅,学校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下载了大量教育专家、著名班主任的成长经历、教育讲座、班级管理经验谈,如魏书生、任小艾、李镇西等著名班主任轮番到我校的“专家指引”中做客;“师生心灵港湾”更是成了班主任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班主任在这儿和孩子共同讨论班级难题,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网络团队建设应努力做到: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位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重建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赋予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形成自主自律的管理模式;建立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成长论坛”。
这是一个有关于教育教学、新课程、专业成长等主题的论坛,它通过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帮助教师进行脑力的激荡,优化其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达到自我的提升和内在的成长。
成长论坛是教师最直接最活跃的思维盘活空间,学校将“我的观点我来说”的观点报告会与成长论坛紧密结合,通过成长论坛,激活、内化、共融各种观点,形成“众芸纷说争观点”的局面。如前期开展的以党政线开辟的“打造书香校园,彰显诸暨精神;争做当代诸暨人、建设和谐新诸暨”为主题的“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政教线开辟的第二届班主任成长园中班主任论坛主题“书评茶馆”栏目;教务处开辟的以“注重多元评价关注课堂细节构建理想课堂”为主题的“专业成长月专家之引领”、“与新课程再磨合”等板块,都体现了论坛主题的三特色:小切口、近生活、聚焦点,我们的教师也因为观点来自身边,便有心里话可说,有新观点可表,有新思想可交流,让成长论坛真正起到“激活理念、盘活观点”的作用。
三、构建PDT网络研修平台,力探网络校本教研模式
我们不断探索PDT网络研修平台校本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通过构建小学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
(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与学科小课题的有效整合。
基于PDT网络研修平台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我们的概念团队也相继研发了一些提升网络教研实效性的课题,在摸索中积累,在积累中突破,在突破中提升,不断提高浣江小学21世纪PDT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的实战性、实效性,成为提高一流师资素质的网络平台,从中各个学科,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进行研发,收获颇丰。2007―2008学年,网络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的构建研究》获得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网络语文教研的案例《花开会有时,只需逢春来》获得诸暨市一等奖,网络德育论文《健全德育网络,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合格公民》获诸暨市一等奖。
特别是学校数学组2006年开发的《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的研究》的绍兴市级课题,此课题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习,是借助于浣江小学校内这一特殊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将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21世纪教师PDT专业成长平台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利用网络环境,更好地促进数学课堂内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内化生成数学操作能力,不断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铺路架桥,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课题开展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数学教研组围绕“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性课堂构建”这一问题,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互动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比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等,数学网络子课题出实绩,有成效。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大组各成员经常进行在PDT平台上进行集体研磨“课题研究课”,共同参与讨论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素材的制作与收集,参与互动课后的反思跟进,互相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不断网摘相关先进的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支撑,积极撰写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已有多篇教学设计及论文获奖。
(二)PDT成长论坛与教研员现场指导相结合。
【教研过程示意图】
将“成长论坛”这一PDT网络研修平台中最活跃的空间与教研的现场指导相结合。一般在非网络状态下,听评课局限在听课教研员与上课教师之间的一对一交流、一次性无跟进互动,而等教研员走出校门后,听课评课活动也暗示着结束。我们构建的“教研员现场指导课+成长论坛”教研模式,将教研员对执教教师的指导备课和听评课延伸到网络上,整个听评课活动结构发生了改变。上课教师将自己与教研员共磨的前后两次教学设计、实录,上传到PDT网络研修平台的“成长论坛”中,教研员组织青年教师教研会成员共同对上课教师的两次教案和上课实录,用评论的方式开展案例研讨。“一次互动”变成“连续跟进”的多人多次参与互动,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教师参与研讨和分享经验,大大放大了教研员的网络现场指导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听评课活动延伸到网络所形成的群体教研氛围,积极主动、民主对话、平等互动的教学研讨,让所有同主题教师在网络教研活动中唱主角。
教师们期待与教研员在网络上直接面对面,期待在“成长论坛”上与同伴互助双赢,也使教研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上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与大家共享,更多的是教学理论的丰富与教学行为上的跟进。
(三)录制网络视频课+专家现场指导。
上学期由我校F老师录制了《我们如何说课》的辅导讲座,内容包括教师说课的语言技巧,说课的环节内容,说课的程序,说课的方法,说课遵循的原则,并且还以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刷子李》这一课为例,示范了如何说课。通过录制网络视频,教师在PDT网络研修平台上反复观摩、学习,这与现场的辅导报告形成了一种互补。在现场教师不可能把报告的内容全盘吸收或消化,通过视频可以不断地进行再学习,或者对报告的一些细节讲解进行反复观看。同时邀请省特级教师虞大明来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上课+说课+评课”的系列网研,结合F老师关于说课的报告,由虞老师对说课环节再作深化指导。教研员或学科比较优秀的教师录制视频讲座或辅导也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教研模式。
(四)“精品课堂+QQ网研+成长论坛”。
以校园网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中的“精品课堂”为依托,以成长论坛为阵地,以QQ聊天室为即时交流的教研形式,弥补了成长论坛和QQ两者的不足。现在看来,这种教研形式还是比较理想的,实现了直接、快捷、见效的互动(QQ群组的建立很简单)。如S老师执教《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为例,在“精品课堂”―“课堂展示”区上传本课的视频录像,在统一时间通知数学大组的所有教师在同一时间在线观看录像,对“精品课堂”―“教学设计”―“讨论区”中的教研组成员对话,演变成QQ群组讨论,利用在线网聊,发表各自的观点。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中的两位特级教师先在QQ里教研主题,然后大家针对S老师的这堂课,纷纷发表自己观后感及思考。不到一分钟有十几位同教研组教师在QQ群组进行在线交流。教师们各抒己见后,再由S老师将教师们精彩的发言进行了整理,结合成长论坛进行发帖,既保证了教师对问题的持续思考,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达到互动的实效性。
近两年来,“浣江小学21世纪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平台”(上述的“PDT网络研修平台”)在学校教研工作中的作用与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满足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资源需求,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传递,形成庞大的资源库,而且实现了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共生互补,同时还实现了在网络教研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行动研究。PDT网络研修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研品质,使其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
[2]惟存教育网(省略.cn).
[3]中国电化教育网(cet.省略).
[4]中国教育先锋网(省略).
关键词 “国培计划” 乡村教师访 名校 实施 建议
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置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进入发达省市的优质中小学,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驱樱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的形式,改变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作为专门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得了中西部五个省区(以下简称“五省”)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任务,并顺利完成,获得委托单位和参训教师的高度好评。
一、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参训教师需求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式,我们对五省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有:更新化学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学习掌握化学相关知识;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能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和学校安全与法制专题课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培训的主题――深化新课标理念,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1.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进行方案的研制、论证与修改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一般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培训承担机构。项目申报书中要求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和设立首席专家。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读中西部各省的招投标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确立培训主题和目标,并研制方案,撰写申报书。有些省份还要求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论证。在此基础上,相关省份“国培计划”负责部门会根据网络平台专家匿名评审或者专家现场论证意见列出可能人选承担培训机构名单,并请申报单位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修改方案和申报书。通过多次反复修改,项目团队撰写的培训方案和申报书可以更好地符合委托省份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的主持下进行项目的实施
获得项目承担资格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着手按照培训方案和申报书的规划,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在收到委托省份参训教师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邮箱、QQ群或问卷星网站等途径,向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修正培训方案,并撰写出培训实施方案。开班式上,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围绕培训理念、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要求、学员任务、考核方式、培训预期成果等内容向参训教师作全面介绍,以便参训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或活动前,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设计的意图进行深入说明,帮助参训教师认识该课程或活动在整个培训中起什么作用或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或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或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进行深入总结或提升,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提炼课程或活动的收获,并形成一些观念性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或课程测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培训方案,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过程中,教学班主任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制作3~4期精美的、有指导价值的、专业性的培训工作简报。培训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根据委托省份的要求,撰写提交相关的培训总结材料。
3.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县的农村初中校,参训教师之间互相认识的并不多,培训时间一般为10天或15天。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要使参训教师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培训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项目团队行政班主任第一时间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班级网络研修平台,并发送短信或打电话邀请全体参训教师加入。在QQ群和微信群里,行政班主任通过培训方案、回答参训教师问题、福州市和福建教育学院简介等方式,与参训教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根据参训教师信息和交流情况,初步遴选培训班班委队伍,将参训教师进行分组。开班式结束后,行政班主任负责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破冰之旅,团队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参训教师们自主选出了各组的组长以及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等。课后,行政班主任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对班委的工作提出要求。有了强有力的班委队伍,行政班主任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就更为顺利了。整个培训过程中,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得到了有效构建,并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班委自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参训教师自觉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在项目团队和一线名师的导引下进行访名校跟岗实践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突出亮点之一在于引入了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活动,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优秀教师示范课进行反思,以期对参训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行为改进有所帮助。为实现教育部的这一意图,项目团队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名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参训教师的跟岗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这些优秀一线名师包括来自一线的国培专家、特级教师、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在访名校跟岗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线名师的实践指导教师作用,让一线名师与参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看法,既帮助参训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疑难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可以承担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线名师队伍。
5.在网络研修平台的助力下进行自主反思与改进方案撰写
在集中培训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乡村教师访名校专题网络研修平台。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参训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当天的课程或活动撰写研修心得或体会,全班教师均可以登陆平台阅读其他教师提交的研修心得或体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共同体。在专家讲座理论引领、名师跟岗实践示范指导、同伴小组交流互助的基础上,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感悟,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情况,撰写返校以后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案,以期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引领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教育部所期待的“先体验、后反思、再实践”的要求。这样的培训设计里,培训的结业并不代表着培训班的结束,项目团队还要对参训教师撰写的改进方案进行指导修改,并督促参训教师返校后进行实践。
三、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实施建议
1.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培训个体需求
在进行五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申报和实施后,发现五省的参训教师总体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个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年龄、教龄、职称、所在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参训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大部分参加工作时间都不足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教师参训工作的时间基本都超过了十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高级教师占大多数,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中学二级和中学一级占大多数;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全部是乡村一级的教师,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里面有部分来自于县城学校。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要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的再调研,以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培训个体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将参训教师吸引到培训中来,让尽可能多的参训教师都获得最大的收获。
2.全面保障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生活需求
后勤生活保障对于参训教师能不能全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部省份与中东部省份在生活、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引起项目团队的足够重视。在培训前,项目团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学员交流、咨询了解相关省份情况的人员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不同生活需求。比如,有两个省的参训教师到东部沿海城市参加培训存在时差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过程中适当调整每天的课程或活动时间,并帮助参训教师逐渐适应;沿海地区饮食方面偏好海鲜鱼类,口味偏清淡,中西部地区偏好面食,口味偏辣偏重,沿海地区雨季偏多,冬天阴冷没有暖气供应,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项目承担机构和项目团队在培训前广泛调研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尽力为参训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教育部对“国培计划”项目的质量进行了学员匿名测评,参训教师满意率最低的一般都是食宿条件这一项。2015年承担的五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了匿名测评,参训教师对我院提供的食宿条件非常满意率都超过了90%。
3.组建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
要真正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培训承担单位组建一支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既要有高校培训专家,又要有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形成“三人行”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参训教师。项目团队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指导让参训教师感受到项目团队成员除了是自己生活上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的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参训教师的理论导师,由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参训教师的实践导师。或者可以根据需要结合采用“主辅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理论导师,教研员或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他们共同作为主导师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辅导师,共同指导参训教师。
4.构建灵活多样的访名校跟岗实践模式
项目团队要设计好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的实践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我们比较不赞同直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将这些小组成员分散到若干个不同的学校,由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直接接管,参训教师直接跟着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因为初中化学学科每周的课程并不太多,加上一线名师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全程兼顾参训教师,也无法完全按照项目团队的实践方案落实,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达到访名校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校长
新课改推行十余年,实际成效如何呢?据人民日报援引《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中的数据称: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认同新课改理念的占74%,数据还算可观:但遗憾的是。对新课改成效表示满意的教师仅占21.3%。“认同度”与“满意度”的悬殊说明,教师们基本认同的新理念在实践中落实得并不顺利。
下面笔者试着结合自身亲历和学校工作实际,从课改现状、成败归因、解决对策及理性面对等几个维度,谈谈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种有效途径。
一、看现状:遭遇尴尬,还需突破解决
去年11月,笔者以市学科带头人身份参加了某兄弟县教育局组织的课改调研视导活动。期间,我们共抽样听课20余节,对象涉及城乡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学科的教师。以新课程理念的视角来衡量,在调研样本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教师的课堂比较生动,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得法,教学目标能很好达成;而其余多数教师的课堂则表现平平:近半数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教师讲得多,唤醒学生体验不多,点燃学生激情不足,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够。
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课改在实践中的尴尬境遇。现实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守着传统课堂难以走出“围城”。有些教师也试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可往往因具体操作策略的缺失,不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课堂看似分组合作了,气氛热烈了,但由于指导不得要领,教学走向了另一种迷失,变得无序和肤浅,效益大打折扣。如此窘况,抑制了教师的课改热情,影响了课改的实际成效。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殿堂。只有课堂自主、鲜活、高效,才能让师生真正身心解放,并享受生命美好。高耗低效的传统灌输式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挥,也重创教师的职业幸福。新课改推行至今,仍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感到无所适从,这种较严峻的形势,亟待改变。
二、论归因:成在教师,责任多在校长
我们池州市东至县作为承担安徽省2012年启动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实验主体,曾于2012年11月组织召开了全县首批试点项目学校负责人课改座谈会。会上,一些校长踌躇满志,充满期待,欲借改革实验的东风强力推进课改,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但也有少数校长很纠结,列举了诸如应试教育的冲击、评级机制不合理、师资不均衡等客观理由,觉得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举棋不定,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课改的阻力和困难是有的,但我们不能畏惧不前。放眼未来,我们再次审视新课改,无论是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还是对于师生幸福生活的理想重建,课改都不是选做题,而是必做题。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课改能否进行和成败的关键。校长消极,教师就会懈怠:校长积极,教师才有动力。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都向往先进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只是由于不得要领而步履缓慢,所以校长要主动担负起对教师进行微观教学指导的重任。只要校长引领得法,指导到位,教师肯定能学到课改本领。
排除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仅以学校视角来看,如果课改被耽误或者过多地出现失误,那么责任多在校长;如果做出了成绩,甚至形成了特色,那么功在教师。校长不但自己会上课,还要常听课,会评课,这样才有底气带领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
三、话对策:校本教研,需要多措并举
如何让新课程理念“落地开花”,切实转变成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这是校长要直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在于校长要拓宽引领和帮扶渠道,多途径抓实校本教研。下面,笔者结合学校工作实践谈几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
途径一:调查问卷,凝聚智慧,帮助教师攻坚克难
至德小学的一次例会前,每位教师领到了一张问卷调查表,表上设计了诸多关于课改的问题:你在课改中遇到哪些具体操作上的难题?你在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等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你对学校承担的高效课堂试点项目有何看法和建议?你觉得学校“至德讲坛”如何改进?经过教师认真答卷,学校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汇总,并将教师们提供的成功教学经验刊载于校刊《至德路》上,供大家学习分享。同时,将教师们反映的困惑梳理出来拿到专题会议上讨论,商议解决方案。
从某种角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工作中,校长即使再用心再细心,也不可能洞悉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遭遇的困难和烦恼。问卷调查让校长清楚获悉了每位教师在课改中企盼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因而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应对方案。
校长根据教师们反映的共性疑难问题和合理建议,迅速召集学校教研部门负责人、学科组长及教研骨干教师,共同商议“攻坚克难”的计划方案:并及时将方案反馈给所有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由于充分发扬了民主,最终出台的方案中,诸多举措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如何合理安排理论学习方式、如何确定校本培训专题、邀请专家名师做哪方面的报告、上怎样的示范课等。随后,学校按计划、按步骤、不折不扣地一一落实兑现,帮助教师有效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难题,切实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途径二:借力外援,研究课情,指导教师长善救失
3月11日上午第二节课,至德小学502班教室里,李老师正在指导学生朗读《梦圆飞天》课文:“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学生读得声情并茂。都为中华民族梦圆飞天而自豪。教室的后面则坐了十余位听课者,有县教育局教研员,有本地区学科带头人,有学校领导班子和业务处室成员,他们认真观摩课堂、认真记录。其中,校外听课者则是被学校特意请来给每位教师“把脉诊断”课堂的。
以上是学校邀请专家诊课的一个场景。至德小学经过认真筹划,借助区域内专家资源,共耗时半个月,把校内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考察了一遍,最后形成“诊断”报告,详细分析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情况,总结提炼学校整体教学状况无论是对集体还是个人,都从教学优势、明显不足、如何改进三方面进行课情研判。有了这一手资料,学校续推课改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了依据和指南。
接着,校长通过个别谈话、学科组调研、组织外出培训、常态化听课指导、开展教学观摩、组织同课异构等方式引导各教师长善救失,扬长避短,鼓励他们探索适合自身的有效教学方法,激励他们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途径三:课例研修,理论落地,扎实提高课改水平
4月26日上午第三节课,至德小学多功能会议室里,朱彬老师正在为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上数学观摩展示课,两百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朱老师手持教具,自信驾驭课堂,组织学生结合校园环境认识和体验方位……听课者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提笔速记。他们认真审视课堂,仔细品味教学过程,并从中收获经验,得到启示。
至德小学每年四月份都要举办一届教学开放周活动。五年来,共计向县内外兄弟学校开放了六十余节次展示课;四十余位教师曾先后登台献技,接受锤炼和挑战:吸引了近两千人次参与观摩和评议。多数课堂获得了同仁们的认可与好评,但也出现过乏善可陈,甚至失败的课例。无论成败与否,这些课例无疑都为校内外听课者提供了集体研修交流的资源和机会。
实际上,教师们敢于对外开课的勇气和底气,更多来自于平时在备课组内开展的课例研修训练。几年来,各备课组按照学校部署,一直常态化地抓实组内教师“家常课”的课例研究。每位教师既要听取、研究同事的课堂教学,又要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做样本给同事参照借鉴。在反复的磨炼、示范与交流中,各教师自然提升了课改水平。
途径四:开设讲坛,交流分享,积极传递正能量
一次例会上,张庆云老师登上主席台发言席,开讲本周的“至德讲坛”。她向同事们介绍自己在语文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构思作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同伴习作。举例信手拈来,亮点招数频出,语言朴实风趣,让大家听得兴趣盎然。
“至德讲坛”是学校自2009年3月起开辟的校本培训新阵地,至今已举行了130余期。学校每次例会都安排一位教师登台脱稿演讲,或讲培训收获、或论课改见解、或说教学策略、或谈理想追求、或议教育热点……去年8月份,学校将前几年的“至德讲坛”稿件汇编成名为《行吟至德路》的校本培训材料,供大家回顾、珍藏。这本材料还被兄弟学校和基层教师纷纷索要阅读交流。
“至德讲坛”既是教师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教师敞开心扉、分享经验的平台。教师把自己好的做法、经验、心得与体会通过智慧碰撞,传递“正能量”,促使同伴们在精神上互相支持,在教学上相互引领,在专业上共同发展,其作用和影响都不可低估。
除了以上几种途径,学校还通过师徒结对、教学“比武”、沙龙研讨、网络互动等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续推新课改。
四、需理性:尊重实际情况,因材施改
推进课改,应是新时期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和核心任务。但是,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的前提下,理性面对教师素质的差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改”,以此保证工作成效。
每位教师个性和禀赋不同,阅历与能力相异,不能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教师的课改成效。作为学校课改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在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应适时掌握每位教师课改表现与进步情况,并随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对思想敏锐、素质过硬的教师,可以要求其步子大一点,快一些:对基本功尚欠火候的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前行,切不可冒进。
【关键词】网络教研;专业成长;教育博客;教育论坛
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环境,建立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平台,营造“同伴交流”、“资源共享”,的教研氛围,优化学校教学手段。近年来,网络教研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是一项可研发的、有效的教研载体和形式。网络教研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的教研新模式。网络教研的三个重要手段――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研修平台,兼具多主体、跨时空、即时性等特点,有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实现,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双翼。
一、依托教育博客,促进自我反思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争当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勤于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教育博客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最佳技术支撑平台,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基本上是零技术、零成本、零时间的。教师可利用教育博客的写录、分类、更新、互动等功能,记叙生活感悟、教学心得,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教育叙事等等,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为工作总结准备材料、为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在进行知识梳理与积累的同时,阅读其他教师的博文,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教育博客是教师精神的家园,可以寻求认同,心灵沟通,给人归属感,增加成就感。教师因网络走到一起,精神上互相鼓励,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在博客上进行反思学习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赋予教师个人持续反思的动力。可以说教育博客是教师反思的活页记录,资源共享的便捷平台,教师自我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支持平台。
二、立足教育论坛,实现同伴互助
教育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一个贴近一线、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可以阅读版主、网友的文章,汲取他人的思想精髓,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可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取专家的引领。论坛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成为越来越多老师耕耘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教师也可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贴到论坛上,和同行切磋交流,相互启发借鉴。大家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是询问,或是答复,或是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原因的研究。在论坛上进行探讨,改变了老师的交流方式,倡导了真正的教研民主,教师的思维得到深度训练,从而引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论坛研讨真正介入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深度学习的场所,成为专业研究的资料中心,成为课题攻关的集体作业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三、借助研修平台,获取专业引领
第一,研修平台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教师在网络上参与学习的平台。借助研修平台,学员观看主讲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课程文本,提交课程作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培训计划,直接聆听和观看全国一流名家讲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评价以及其它教育理论。教师们从这样的培训中收获的绝不仅是理论概念和专业技能,贯穿于其中的平等、对话、协商、共享、共进、合作的教研文化必将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校本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具有适应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量需要和缺少的就是教学资源,尤其是适应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为此,我校走进一线、走进课堂、走近教师,积极自主地建设了来自本县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课堂教学资源库。这些本土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研文章和课堂教学视频等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方便了教师的网上学习、备课,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资源支持。
第三,进行课例研讨,对教师进行实际指导。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堂实录与点评”,组织开展“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观看课堂实况录相或利用教师曾经施教过的课例,围绕某一典型案例,让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示范课、新课程教学案例以及其它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研讨,学习借鉴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从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和相互的理性研讨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我校强化网络教研,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了教师快速成长,教研氛围浓厚。通过网络教研,我们收到了如下实效:
(一)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研讨积极性
听课的老师不用再面对面地交流,而是可以对授课老师在网上点评,这样不但节省了集中评课过程中所浪费的每个人的时间,而且还避免了听课老师评课逢场作戏,或碍于面子满口恭维,或闭口不言当听众的形势主义。网上教研,老师们感到既轻松又愉快,不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进来。
(二)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通过交流,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得到深入探讨,其相关知识也得到扩充,知识点更加明晰和准确。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教师可以随时到网上查找资料,交流经验,开阔了教师视野,拓展了教师交流空间,促进了教师素质提高。
(三)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
整理下载资源,构建远程教育资源平台。这种整理不是简单粗糙的分门别类,而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查找、选择、组合、加工,然后把它们存放到指定的学科文件夹中,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快捷、高效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从而实现了课题导入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情景体验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教学重难点突破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拓展资源与课堂的整合。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每位教师都能浏览下载有关信息、在博客上信息参与网上讨论,开展网上交流等。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如教师自制多媒体软件设计比赛、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比武活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等,并屡获佳绩。
(五)以校本教研为阵营,让“专家引领”成为教师成长的“导航灯”
在课程改革中,专家的专业引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水平,促进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教研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它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传统教研互补结合,共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
我校的网络教研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但我们相信,我们会依托最新信息技术的网络教研,让我校校本教研绽放绚丽的花朵、并能结出累累的硕果,为更多的教师提供自由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和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 -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
多措并举,优化信息平台,推进滨湖幼教新发展
为了推动滨湖幼教优质均衡发展,滨湖区教育局切实加强全区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努力建构全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
1.着力推进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滨湖区现有“教育局政务网”、“教师研修网”、“教育资源网”、“学前教育网”、“网上家长学校”五个教育网站,资源平台实现了“五网合一”。全区幼儿园依托五大区域教育网站,通过内部办公平台、即时通讯平台等实现信息传递“园园通”。全区41所幼儿园,班班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设施设备,班级有线与无线的互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了“班班通”。在短信通信技术应用中,滨湖区教育城域网与移动、电信互发短信,免费为幼儿园安装“校信通”,积极探索公务信息短信化的途径和方法。
2.着力推进优质化教育资源共享
滨湖区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站,为全区所有幼儿教师搭建了经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网站设立活动课件、活动实录、优秀教案、课后反思等板块,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实时性强,给教师自主学习交流提供了“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
3.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各领域整合
一是通过课题引领整合,确立了课题研究要对课程、资源、网站、视频等多方面进行整合的思想,每所幼儿园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通过“课题成果”、“微格教室使用”、“网上视频直播课堂”等研究活动,对网络环境下学与教进行研讨和推广。二是通过竞赛促进科研成果与实践的整合,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整合”的主题,连续多年开展“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大赛”、“基于交互技术的教学观摩比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大赛”等,推动教师的个人发展,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的专业化教师。
实践创新,开发网络运用,拓展教学活动新时空
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我们通过网络建设、网络教研、网络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型校园的尝试与探索,为教师发展和儿童成长服务。以下以我区震泽实验幼儿园为例简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运用。
1.网站架构:基于现代学校管理
思考:开发网站到底为了什么?幼儿园网站架构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受众对象?网站使用应该达到怎样的管理效果?
实践:震泽实验幼儿园有总园和分园两个园区,该园以网站建设为切入点,自主开发了集宣传、教育、研修、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站。网站架构既着眼学校管理者,又充分兼顾教师、幼儿和家长,实现园务管理互联,家园信息互通,师幼成长互动。
案例:震幼的教师正逐渐形成这样一种习惯,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幼儿园网站,查看园务公告、了解工作信息、浏览校园新闻等,从而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震幼的家长平时通过幼儿园“班级主页”了解班级活动进程,在“班级论坛”和教师进行沟通和探讨。教师每天利用“校信通”的短信留言和语音留言功能与家长进行个性化交流。震幼的幼儿在幼儿园网站上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宝宝主页”,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幼儿园新闻、班级通知、娃娃游戏等;有幼儿园推荐的适合孩子浏览学习的儿童网站链接,如“虫虫识字”、“娃娃丫丫”、“红泥巴村”等。震幼的内部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子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文章管理系统、公文收发管理系统、考核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论坛等。这个管理系统帮助园务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分类、处理、储存各类信息。
反思:网站的建立,畅通了信息交流平台,公文会签、计划日志、用款报销等工作流程审批都可在网上进行,工作流程变得井然有序;帮助了园务决策,教师与管理者沟通方便快捷,幼儿园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真实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2.教研方式:基于多元合作互动
思考:网络教研有何优势?如何借助网络技术使教研过程及时呈现与回味?如何让教研活动体现开放、合作与互动?
实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网络研修为呈现手段,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开展了主题式网络系列研修活动,为教师学习研修提供了再学习、再思考的无限空间。
案例:震幼曾以“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研究”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网络教研活动。第一次活动:网络备课。大班、中班、小班三个备课组各选取一个教学活动,以论坛的形式进行网络备课。备课时,同一备课组的老师由一人教学活动设计,其他老师根据这一方案以回帖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教研组长进行回帖梳理,合并成1~2个修改帖子。第二次活动:微格观摩。将教学活动实录放在网络上,教师在网上观看教学活动过程,针对研讨核心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之后在集体教研中进行回放,定格放大某些片段,帮助教师有重点地讨论,执教教师根据修改建议开展第二次课堂教学并进行教学实录。第三次活动:网上沙龙。通过“网上沙龙”平台,将两次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对照比较,展开第三次研讨。
反思:通过“网络备课”、“微格观摩”、“网上沙龙”等形式,记录了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心得、观点和收获,促进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互研和自研,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的整合。
3.教学组织:基于儿童快乐成长
思考: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优势组织教学活动?如何使儿童的视野突破教室的局限?如何通过网络技术促进儿童的快乐成长?
实践:震泽幼儿园注重运用QQ、博客、iPad等信息工具平台,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教学主题活动,将传统的班级教学连线到家庭,扩大到班级之间,延伸到幼儿园和幼儿园之间。
案例:家园连线——在教学活动“探望生病的小朋友”中,教师和患病幼儿家庭在约定的时间同时打开QQ视频,当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思念的同伴时,幼儿迫不及待地讲述慰问的话语,展示学到的新本领,有的幼儿甚至冲到了视频画面前,恨不得马上能拥抱到画面中的幼儿。
跨班教学——“探望生病小朋友”教学活动的成功,引发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QQ视频的兴趣,由此产生了基于QQ视频的跨班教学活动。传统的跨班教学,是把两个以上班级的幼儿集中起来开展活动,但由于场地小,人多嘈杂等因素,跨班活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安装了QQ视频设备的两个班级进行跨班教学,两个班级的幼儿和老师都可以很好地互动。
园际联动——震幼老师精心设计了震泽实幼大班与稻香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活动“超级大擂台”,在活动中通过QQ视频,围绕教学主题,实现了两所幼儿园间小朋友的即时交流。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但当课程改革进入到纵深发展阶段的时候,困扰学校管理者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反思以往的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形式单一,对话交流少,思维碰撞少;二是目标不明确,反思不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本校一百多名教师作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从调查和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教师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教师感到亲切、能够解[文秘站:]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交互性强,针对性强,是最有条件最真实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也是较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由此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
一、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1)利用每周的校本教研活动日,对全体教师作课例研究的讲座培训:了解有关国内外课例研究的新成果;选取典型的课例进行学习,了解课例研究的概念、过程、方法等。
(2)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自身发展中的困惑和问题,了解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了解教师认可的、受欢迎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本学期我们在数学学科主要开展“同课多伦”磨课式的研究,其流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自主探究阶段:原生态课堂。首先老师自己备课,自己设计,在组内上尝试课。以课堂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来引导开展组内教研活动,进行“一评”,关注原有教学问题,寻找个人与集体智慧的差异。
(2)备课组合作研究阶段(改进型课例)。在“一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在反思、吸收地基础上对“原生态的课例”进行改进,(二度设计)进行第二次教学,上“改进型课例”, 再进行“二评”,关注教学问题如何改进,寻求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效果的差距。
(3)骨干教师引领研究阶段(提高型课例)。在“二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广泛听取专业引领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三度设计)上“提高型课例”,作课教师经过多次研讨,将做过的课例,讨论和改进的全过程写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形成新课例。
这样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学相长,让教师们在合作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分享每一位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实现知识共享与交流,特别是对上课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位老师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三次试教之后,认识到:我想这节课的收获是工作一年也不会有的:在教材的钻研上,我开始学会揣摩编者的意图,试着问自己为什么教材要这样安排例题和习题,怎样发挥一道习题的最大作用;在对学情的了解上,我开始学着换位思考,课前去询问孩子怎么想问题,课后会思考为什么课堂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我们在进行“如何上好复习课”的研讨中,选取六年级下学期整理与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为内容,进行了一次课例研讨的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复习课课例,以下是《圆柱、圆锥的体积》三次试教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次课例研讨:听“原生态”课堂----交流研讨,设计“改进型课例”
龚老师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结合自己以前复习的经验认为: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目标设定为:①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②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简要过程为:
(一)复习引入:通过这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着不少的收获。谁愿意谈一谈你的收获?
(二)交流整理:学生交流后师进行归纳整理为:
①圆柱圆锥的表面特征及侧面积的特征。
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③圆柱圆锥的体积。
④实际运用。
(三)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大家都感觉到:龚老师教学中心放在学生收集的典型习题的处理上,(学生收集的习题单一,展示的体型又都是平时有难度的题目)关注的是学生解题的能力。课堂呈现的情况是:学习优异的学生很快能利用公式计算,显得没有事情可干,一部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还没有领悟透,计算能力不强,只能跟着这些优异的学生在“糊稀泥”。老师们发言很热烈,有一位教师说:在龚老师课堂中,虽然也是让学生整理,但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并未系统化的建构。另一位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在复习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知识的梳理,更为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应注重引导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由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使之逐渐趋于系统化。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学会归纳整理。
“一评”之后,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为:①通过自主整理,能够清晰的了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即特征、表面积、体积; ②通过复习,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为: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归纳整理---交流评价,形成网络。龚老师准备在三天后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
第二次课例研讨:二次教学实践---再次探讨,形成“提高型”课例
课后,老师们又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此次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地改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了一些整理的学习方法,如学生用表格把圆柱、圆锥的表面特征、表面积、体积展示出来,用画图的方法呈现出圆柱—长方体—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达到了窥一木而见森林的学习能力。但在习题的交流上任存在一些问题,老师没有筛选好习题,一题一题呈现学生收集的习题,像过电影一样,眼花缭乱,导致对话形式单一,师生一一对话较多,生生互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果教学时间不够,在延伸处没了时间,草率收场…….
一位教师感慨,对复习题,我们在精选的同时,还应该做到精用,不应求全,使之具有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包容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一题”的感觉, “多题”的收获。
这时,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复习课,究
竟给学生带来什么?复习课要除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能更加准确、熟练地解决相关的问题的能力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但对即将毕业的六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怎样的情感?是无休止的题海集训,机械乏味的反复操练,一大堆的符号公式,还是给他们留下一些对小学课堂的美好回忆,对数学的无限眷恋?围绕校长提出的问题,大家讨论后发现,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复习能在数学情感、数学观念、数学态度、数学思考等方面帮助学生获得一次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二评”之后,我们修改了教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①通过自主整理,能够清晰的展示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②通过复习,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③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准备两天后,还是由龚老师在另外的班级进行第三次试教。
第三次课例研究:再次研讨,形成“提高型课例”
在第三次上课前,龚老师向学生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方式整理《圆柱、圆锥的体积整理与复习》,在课堂中做一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因为要向大家介绍,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动脑,怎样的方法最特别。有的学生收集了很多资料,有的学生在形式上创新。课堂上,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快乐。
教学的简要过程为: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课始:师要求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与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类进行归纳整理,对比调整,代表汇报展示合作成果。
学生展示的方案丰富多彩:有画知识树的、有用表格完成的、有画知识链的。对于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们感慨:没有想到学生能想出这么有创意、个性化的整理复习的方法。
(二)编练结合 ,巩固内化
因面对的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的学生,龚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编编一些编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由学生作答、学生评价。一个个创意的小题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激烈地讨论着、争辩着,高兴的是有的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用举例子、画一画、切一切的方法验证自己的观点,从他们争辩得面红耳赤的小脸上我们感受到学生才是复习课的主人,没想到这样的小调整,竟如此精彩。
其次龚老师又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高是20分米。
师:展开你的想象,你能向大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提问?
生1:我想把这个水桶加个盖,是求哪个部分?
生2:我想把这个水桶加个漂亮的箍,是求哪个部分?
生3:我想把这个水桶的四周外面涂上油漆,是求哪个部分?
生4:我想用这个水桶装水,能装多少水,是求哪个部分?学生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没想到学生能围绕这个简简单单的题目,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个个争先抢着发问、抢着回答,此时龚老师神秘地对学生说:猜猜我会向大家提什么问题?谁又能解答我提的问题,机会只有一次呢,看谁能把握住机会,巧妙地把:如果往这个水桶注水,水深8分米,若将一个底面周长62.8厘米的圆锥体铁块完全沉入水桶里,结果水比原来上升了1/16.你能计算出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吗?渗透进去。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老师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轻松、愉快复习了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这样的设计使这些关系不紧密的题目能够变得更加“团结”,学生就会感觉那么多的复习题不再“单调”,做起才更有趣。
(三)引用延伸:理解数学的价值
课后找一找 算一算
寻找身边各种包装礼盒:如茶叶盒、月饼盒,先算出包装盒的容积和表面积,再算出实物的体积和包装所需纸盒的最小表面积。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心得写成建议书寄给环保部门。
对于这一教学片断,老师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应用,而是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种素养。民主意识,环保习惯,这可不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的目标,但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却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三次课例研讨活动中,老师们收获很多,在参与研讨过程中对数学教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位老师概况:第一次教学:关注知识体系,第二次教学:关注能力培养,第三次教学:关注学生体验。我们知道了怎样实现教学目标三位一体。在研讨的过程中,最有体会的应该是龚老师了,她写了几次教学后的反思:
三次试教的过程中,龚老师对高年级的段复习课如何上,有了自己的思考:
1、复习课如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课前先布置,让学生独立回忆、梳理、检索,课中交流对比,调整优化。将知识体系完善。(可列表、可绘图)
2、复习课如何设计习题。
复习课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贯穿数学方法一条主线,构建数学知识一个逻辑框架,具体到习题选择,切忌题海战术,出题答题的权利应放手交给了学生自已,学生的参与的意识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总之,复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应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科研方法,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思地进行研究。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围绕课例研讨教师们撰写的教育叙事、论文有4篇发表在cn刊物上,一节课获市优课一等奖,课例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熔炉。
二、活动成效
(1)构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流程图。(略)
(2)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特色
我们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听“原生态课堂”——交流研讨——,设计“改进型课例——二次教学实践——再次研讨,形成“提高型课例”——三次教学实践”——反思、整合,形成新的课例。四步特色教研有效的改变了过去高耗低效的教研现状,使教研活动日趋科学,有序开展。
(3)教研生活呈现生机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目的,突出并保证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研生活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幸福经历。分层推进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力和展示机会,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教研热情。四步教研活动的安排渗透“合作”意识不断引导教师和谐进行交流与对话,实现不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观点的冲突于碰撞,真正发挥了教研活动应有的研究价值。
(4)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校本研训 现代教学理念 活动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正所谓“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诞生的校本研训机制是一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培训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校为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校实际,全面启动校本培训工程。构建活力课堂,并收到了较理想的成果。
一、把握契机,确立研训主体地位
课改伊始,我校就把“校本研训”作为突破口,紧紧抓住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与训练相结合,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把开展校本研训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先导工程。基于这种思想认识,我们把重视和加强校本研训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大事来抓。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学主任为副组长,学科带头人、特色教师、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亲自策划、指导并参与研究、讨论制定《实验校本研训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指导各教研组制订教研计划,并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各教研组具体负责校本研训工作,组织教研课题的实施。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形成研训意识,自觉参与,提高素质。学校还定期召开校本研训工作会议,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特点,随时调整研训主题,找准问题,确立目标,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三种力量的作用,增强校本研训的针对性。
二、建立机制,探索实施有效途径
学校构建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形成学习型校园文化,为教师积聚能量,建立激励教师成长制度为学校加速,这种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为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装上了动力泵,也引发了每位教师头脑中的改革风暴,荡涤心灵深处的种种干扰,真正建构起属于自我的先进理念。
听课观摩:学校定期由校内名师进行公开教学,教师学习观摩,从而开阔了眼界,活化了思想。
自我反思:我校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写教学反思,每月写两篇叙事案例,质量高的随笔经常在校刊《教海芳洲》中展出,推荐教师阅读。
三实践两反思:以课例为载体聚焦课堂,进行不同研究主题的教训活动。一个课例就是一层脚手架,课例研究为教师反思提供了操作平台,由初始行为到跟进行为是一次反思,主要是理念的更新。从跟进行为到期望行为是又一次反思,主要是对怎样改进才会更好的建议。教师个人行为的反省,就这样在实践中操作,在实践中验证,在操作验证中再次反思,循而往返,从而达到思想与实践的同步升华。
集体备课:提早公布集体备课的课题,各成员收集资料,在会上各抒己见、言无巨细、取长补短、力求精品,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互动沙龙:学校组织各科教师参加本学科的教学沙龙。教师带着教学中的感悟和问题,真实地交流,自由地对话。
互动评课:对教师的研讨课从各个角度进行欣赏或批判,对课堂内容进行质疑问询,上课教师进行解答,以示思想的共融和提升。
专题讲座:学校定期举行领导和教师的专题讲座,把平时学习的知识、实际的教学心得、自己的认识观点整理成文,做到经验的共享。
课题研究:学校本着“不重结果重过程,把任何一次活动、课题当做教师学习提高的契机”的原则,承担多项省、市课题,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研究,在研训实践中,教师互相探讨、共同研究,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完成了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通过多种研训活动的开展,教师在这片水草丰腴的原野上呼吸着新鲜的氧气,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花朵。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努力发展自己,成为教育的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创新者和促进者。
三、追求卓越,构建活力课堂见成效
校本研究如高山之巅的一汪碧水,不仅激活了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思维和理念,更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几年来,校本研训确实使我校教师的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只重教书、不重教研转变为现在的既重教书育人又重视教科研的新型教师;学校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校园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校本研训提升了我校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也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校本研训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自主的研究者。在校本研训的进程中,令人欣喜的是,多年来默默无闻的教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也从未遇到过像今天这样来自时代的挑战,新的研究方式、新的工作模式、新的校园文化让教师感受了更有滋味的职业生涯,感受到挑战自我的魅力。
四、积极反思,展望活力课堂新天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反思实验的发展正是因为依靠校本研训,向内使劲,向内挖潜,为教师自主探索建构自由的空间,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体制保障,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互动、共享经验的宽松氛围。让每位教师在校本研训中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教学品质,建构了个人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课程改革的坐标上,我校将继续建构“点火—储能—加速—点火”这种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把握个人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质量”向品牌学校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