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4: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脱贫攻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十三五”脱贫规划“时间表”出炉
“十三五”期间,380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和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四川定下的目标。四川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一仗?近日,《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出台,对四川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给出了明确计划。
“380.3万”“11501”“88”……这些数字都是四川定下的“十三五”脱贫大目标,五年时间,四川将如何和时间赛跑,“跑”完这些目标?《规划》为这些数字背后明确了时间推进表,将其细化成每年的“小目标”!
根据《规划》,到2020年:
――确保3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何让如此庞大的数字化有为无?根据《规划》,从380.3万走到“0”,就需要在2016年帮助10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105万人口脱贫;2018年100万人口脱贫;2019年,剩下的69.6万人口也全部脱贫。
――确保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规划》把这上万个贫困村退出的任务分配在了4年里,其中,2016年需退出2350个、2017年3700个、2018年3500个、2019年1951个。
――确保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16年的5个贫困县已顺利完成摘帽,今年则需要完成16个贫困县摘帽的任务,2018年37个,2019年30个,目标明确。
此外,《规划》还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这“四大片区”明确了详细的时间推进表。以秦巴山区为例,在贫困人口脱贫方面,到2020年,秦巴山区的目标为167.5万贫困人口脱贫,分摊到4年时间则为:2016年46.2万人、2017年44.4万人、2018年42.5万人、2019年34.4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年均目标的划定,《规划》也根据地区情况“因地制宜”,例如,由于大小凉山彝区的特殊情况,贫困县摘帽目标为13个,但在时间表上可见,“摘帽”任务主要分配在了2018年4个、2019年9个,而2016年、2017年则作为了“铺垫期”。
目标表12个百分之百显示“四川决心”
大目标“时间表”出来了,细化目标又是怎样的?《规划》明确了“目标表”:到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人数达到116万人;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30个,力争建设特色旅游村1000个;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20494元……
在“目标表”中,有12个目标覆盖率/达标率均需达到百分之百,由此可见四川脱贫“决心”!其中,村卫生室覆盖率,村文化室覆盖率,安全饮水覆盖率,通电率,市(州)高速公路覆盖率,乡镇油路、硬化路覆盖率,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定下硬性目标(约束型),到2020年都需达到百分之百。而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广播视覆盖率,县文化馆、图书馆覆盖率,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等5个目标则是“预期型”,力争在2020年全部完成。
“五个一批”让科学扶贫“落地”
为了落实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规划》提出了“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重建帮扶一批。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省开展如火如荼,在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上,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就再度被划为重点,根据《规划》,到2020年,四川将指导和推动贫困地区创建10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特色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着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品牌,结合农村电商,推动建立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网络。
易地搬迁安置一批方面,在21个市(州)144个县(市、区),对11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修建安置住房约2789.89万平方米,建设安置地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在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中提出,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到2020年集中供养满足率达到100%。
在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上,到2020年,遴选培养200名基层学术技术带头人、200名中青年骨干,建设100个左右重点团队(学科)。
重建帮扶一批里要求,全面完成“4・20”芦山地震、康定“11・2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确保7.9万灾区受灾贫困群众精准脱贫。
针对突出问题,四川出了这些招
针对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规划》给出了化解“招式”,逐一击破。
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规划》从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上破题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通畅工程2.4万公里;改造水质净化设施1953处;贫困地区户通电率达到100%;所有已通电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11501个贫困村为重点,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整治环境,切实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全面小康步伐。
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到2020年底,生态功能保护区供电和用水得到彻底解决,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20年底,贫困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并对贫困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每年培养“四川省免费师范生”3000名。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促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成88个贫困县中未达标的205个乡镇卫生院和2530个村卫生室。县级医院医疗服务项目覆盖率达到75%。
最近,我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带动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看”涉及3749个贫困村、44.3万户贫困户。汇总情况表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覆盖贫困村97.9%、贫困户91.8%,项目资金实施惠及贫困村32.9 %、贫困户35%,解决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12万户,贫困户的满意度达到97%。同时我们也看到,项目资金惠及贫困村、贫困户的面还不宽,不同区域的工作、效果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脱贫攻坚的形势和任务,笔者认为,今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应当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优先考虑脱贫攻坚、全面融入脱贫攻坚、切实带动脱贫攻坚,把带动脱贫攻坚的目标作为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一根钢鞭,把带动脱贫攻坚的实效作为检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败的第一把标尺,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牢记“四好”目标要求。省委提出并强调,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意味着就是要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让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实现人人住有所居,住得安全;人人衣食无忧,生老病死有保障;人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讲卫生;村村寨寨讲文明,树新风,移风易俗。
坚持两个优先考虑。研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必须优先考虑脱贫攻坚;安排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项目资金,必须优先考虑脱贫攻坚。在省级层面,今年启动的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县,共有63个,其中55个属贫困县,占87.3%;2016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专项资金27.2亿元,89%安排在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
推动“两个”全面覆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要全面覆盖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建改保”要全面覆盖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前者各地已经基本做到,应当巩固;后者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增添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无论如何,到2020年,“建改保”必须覆盖到所有行政村,惠及家家户户,首先是贫困村和贫困户。
坚决做到“两个防止”。省委领导强调,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要防止把贫困户漏掉,防止农民因建房而债台高筑致贫。“回头看”发现,漏掉贫困户和农民因房致贫的现象都存在,必须高度重视。前者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容易解决。后者涉及农民的观念问题,应当一手抓教育,一手加强政策和规划管控,引导农民合理建房。
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做好全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我局认真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扶贫项目推进情况
1、县镇村桥建设工程:由于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将原设计临时钢结构便桥方案变更为预制梁的桥梁形式,现需重新进行规划与设计,目前正在设计图审阶段,并准备后续前期工作;
县2020年水毁恢复工程:已完成全县范围内的水毁调查,目前正在进行立项等其他前期工作;
县乡村吊桥建设工程:已完成财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挂网工作;
目前所有扶贫工程均暂未达到扶贫资金的拨付条件。
二、2014-2020年扶贫项目库建设情况
县交通运输局2014-2020年扶贫项目均已录入完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开展督查,确保项目进度。领导小组不定期对脱贫项目施工进行实地督查,对查出的问题要求限时整改。及时沟通协调,落实要素保障。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得实效,及时与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保障工作,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提供有效保障。最后我局将下足功夫,长抓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不松劲,不松懈。
经过全市上下持续几年的全面发力,X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决定性进展,成为全省首批整体基本脱贫市。但不可否认,当前脱贫攻坚仍存在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全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X市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截至2019年底,XX个贫困县摘帽、X个贫困村全部退出,X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全市只剩下X户X人未脱贫,成为全省首批整体基本脱贫市。“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贫困户吃、穿、住、医疗、教育、吃水等生活必需有了基本保障,贫困村的面貌有了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很大提高,脱贫攻坚的任务整体上基本上完成。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X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转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根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项涉农政策的合力,统筹规划,协调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干部队伍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松劲懈怠、喘口气、歇歇脚的问题。随着X县的摘帽,脱贫任务的基本完成,有的领导出现工作放松倾向,把巩固提升当作一般性的工作来安排,一些部门领导在帮扶人员配备、帮扶力度上出现应付思想,一些县(市)对驻村干部的管理出现明显松懈。干部队伍这种苗头性问题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二是脱贫村干部、群众依然存在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问题。一些脱贫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素质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反主为客,把村里的工作都交给驻村工作队或第一书记,缺乏主动带动群众致富的动力和能力。一些脱贫户主要依靠政策帮扶实现脱贫,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三是脱贫产业基础不牢,脱贫人口存在返贫潜在风险。总体看脱贫产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小、带动主体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及产业项目雷同、市场风险大、运营管理不善、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致使脱贫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是易地扶贫搬迁遗留问题还较多。有的搬迁户因年龄偏大仍靠种地维生或搬入安置点就业无着落及上学、医疗等不能衔接,搬迁积极性不高或占新不拆旧,导致拆除复垦进度缓慢,集中安置点入住率不高等问题发生。
五是脱贫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待进一步改善。普遍存在标准不高、发展不足问题。如一些贫困村饮水安全标准还较低,一些村虽建了卫生室,但能为村民提供的服务很少。多数贫困村没有小学、幼儿院,陪孩子外出就学成为贫困村村民沉重的家庭负担。
六是脱贫攻坚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就我市来说,主要是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矛盾、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矛盾及边缘人口致贫风险问题。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贫困村的面貌普遍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户得到了很大的实惠,而与贫困村、贫困户相邻的非贫困村、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本与贫困村、贫困户条件相差不大,这几年因得到的扶持很少,反而发展滞后于贫困村、贫困户,特别是一些边缘户因生活变故致贫风险很高,导致村与村、户与户、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增加,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和稳定发展。
三、X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
一是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将乡村振兴规划与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统盘考虑,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彼此融合。以县、乡为单位,统筹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市场要素和投向农村的财政、社会资金,布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资源、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弥合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大边缘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干部是脱贫攻坚的领导力量,脱贫攻坚的成败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和扶贫干部的综合素质、决策水平、执行能力。要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政治属性,克服松劲懈怠倾向,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各有关单位在帮扶人员配备上要克服应付思想,选派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会帮扶的党员干部到扶贫一线。同时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管理,克服软弱涣散倾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三是进一步激发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村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稳定脱贫最终要靠贫困村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针对贫困村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的实际,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贫困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和能力。要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多形式、多渠道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通过宣传、教育,在农村营造“勤劳脱贫光荣,坐等靠要可耻”浓厚氛围,要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搭建就业平台,加强就业培训,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等,逐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其稳定脱贫基础。
结合当前工作形势,的会员“978qa”为你整理了这篇自然资源局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2016年以来,毕节市七星关区自然资源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立足部门实际,充分用好、用活、用足自然资源政策,努力培树“三精两注一加强”党建品牌,秉承一切工作为脱贫攻坚让路,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坚持尽锐出战。加强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坚持聚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事择人、人事相宜,立足精准选派,以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业务骨干作为标准,安排2名班子成员带队,抽派35名干部驻龙场营镇、阴底乡、朱昌镇、长春堡镇等4个乡镇共19个村(龙场营镇、阴底乡占16个村)。在35名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凭32名,占91.43%,含研究生1名;党员25名,占71.42%;第一书记11人,占31.42%。要求驻村人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下沉基层,吃住在村,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真抓实干,发挥好自身优势和作用,真正成为一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是坚持吃透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乌蒙山片区支持政策,学深吃透深刻领会政策精髓,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好支持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助推“四场硬仗。1.用好用活增减挂钩。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任务生产工作,按照全区2016年以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开展宅基地复垦复绿工作进度情况,利用增减挂钩政策积极组织宅基地复垦复绿区级验收,其中2018年度实际完成宅基地复垦复绿验收513.34亩,2019年度实际完成宅基地复垦复绿验收589.09亩,2020年度验收工作预计年底完成,至今已累计完成验收1104.43亩。验收后的指标报备后由省级统筹流转使用,按省级统贷统还原则为脱贫攻坚筹措资金。2.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统筹安排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注重与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土地流转、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乡村振兴等方面相结合,强化利益联结增加群众收入,提高贫困群众“三个获得”感。自2016年以来,实施脱贫攻坚村民自建土地整治项目41个,总投资7160.46万元,惠及贫困人口944户4518人,贫困人口获得优质耕地1.09亩,贫困户参与项目工程施工务工,就地增加收入。3.全力做好脱贫攻坚项目用地保障。抢抓七星关区属乌蒙山片区的历史机遇,脱贫攻坚项目用地实行应保尽保,省级以下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建设项目,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可纳入重大建设项目范围,依法办理用地手续。4.积极做好水文地质调查。争取资金800万元开展4个图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图幅名称分别是:长春堡幅、重新幅、周骥站幅、阴底幅,直接为约8000名缺水群众提供饮用水源。5.积极申报地质灾害防治项目。2019年以来成功申报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个。其中省级项目1个(海子街镇坪山社区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正在施工),补助资金420.75万元;市级项目2个(生机镇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清水铺镇李家坪村芦稿田组滑坡、兰田村马老田组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正在组织项目招投标工作),补助资金648.24万元。
三是坚持倾力帮扶。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着力抓好结对帮扶同步小康工作。1.帮扶阴底乡。帮扶资金1076.08万元,其中,筹资129.03万元帮助阴底乡开展地灾防治、产业结构调整、不动产登记、“夏秋攻势”等工作。联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投资50万元打井2口。争取资金334.13万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个,为脱贫攻坚注入项目支撑。此外,拟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6.33亩,预计可为当地财政收入750.34万元。2.帮扶龙场营镇。争取资金157.42万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个;拟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51.17亩,预计可为当地财政增加收入120.14万元;帮扶电脑1台,价值约0.5万元。在2019年全区两次通报中考核均位于前三名。3.帮扶朱昌镇。争取资金579.21万元,实施“补充耕地三年行动计划”土地整治项目3个;拟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08亩。4.帮扶长春堡镇。拟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1.49亩。此外,帮助完成上述乡镇总规(修编)和村庄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规划引领;正在筹资30万元以上资金,拟向条件最为艰苦的村寨倾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组织干部职工定期到帮扶联系点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推进脱贫攻坚。
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统计、民政、农经、农技、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专门班子,以村为单位,按有无劳动能力进行分类整理,锁定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和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把任务落实到村,明确到户。在确保完成脱贫攻坚指标的前提下,选择有产业基础、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强、比较稳继续进行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在全面完成第一批脱贫攻坚财政奖补资金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决定扩大规模,详细、客观、实事求是的制定脱贫攻坚奖励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县下达的指标。
二、确定项目,落实具体帮扶方式
依托乡高效农业龙头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多年来农户一直以畜禽养殖业为主,积累丰富畜禽养殖管理经验,有充足的水资源、电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认真总结第一批脱贫攻坚财政奖补资金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合理规划,科学规划,缜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决定扩建鹌鹑养殖场1座、生猪养殖场2座、鲜切花大棚8栋。
1、在新建鹌鹑养殖房舍80间,
2、在新建标准化双列式猪舍80间,
3、在新建花卉大棚8栋,
4、在养殖场内新建标准化双列式猪舍80间。
对畜禽养殖集中区配套电力、道路、通水、排水、卫生防疫、消毒、粪便处理等基础设施及绿化亮化;
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本乡贫困户1868人发展肉鸡、生猪、肉牛、鹌鹑养殖及鲜切花种植,使其尽快脱贫。
三、抓好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业务水平
为了提高农户养殖的业务水平和利益,从提高养殖水平上下功夫,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定期邀请市县农业技术骨干来我乡为养殖户及种植户进行授课培训,帮助解决在种养殖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指导,传授更新种养殖技术,在促进农户种养殖水平的同时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2015年是“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的收官之年,省委、省政府把精准扶贫攻坚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以罗霄山片区和贫困县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2015年一年就召开了两次全省扶贫开发会议,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1+5+23”政策框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重大工程,为“十二五”完美收官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
(一)主要成效。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15年全省减贫72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十二五”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38万人,减少54%;贫困发生率由12.6%降至5.7%左右,下降6.9个百分点。二是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25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十二五”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全省累计用于34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达到近30亿元,同时较好地整合了新农村建设、村组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农村危房改造、农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和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建设之中,五年完成了1.5万个贫困村村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这些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贫困村由3400个调减到2900个。五年来江西省整合各级资金,投入300多亿元,帮助34.6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和农村重点污染区,搬迁到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和中心村。四是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扶助贫困户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多万人。不断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资助面,提高奖助标准,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
(二)经验做法。突出体现在做好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全省发展大局,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三农”工作、民生工程的重点任务,以及纳入全省战略布局的全局中谋划。按照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制订“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工作总体规划以及各方面工作的专项规划;根据“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出台《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江西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等。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扶贫攻坚促进小康提速的意见》以及《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等,加大投入,支持产业、保障、安居三大扶贫攻坚战,高位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程。
二是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根本实施方略,帮扶到户。江西省早在2012年便开始科学测定当年贫困人口在各县、乡、村的分布,这项工作比国家部署要早一年。2013年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完成了25个贫困县、3400个贫困村、119万贫困户和346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对当年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调查核实和建档立卡,全省贫困农户全面达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在此基础上,以贫困问题为导向,根据“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做到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工作主线,转型发展。近年来突出推进工作制度改进,主要是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加大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建立了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调整项目论证审批时间,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强化了专项扶贫机制的创新,积极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探索“五个基本”搬迁扶贫新路径;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创新“四位一体”产业扶贫到户新模式;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四个转变”转移培训新方式;统筹加强村庄整治建设,实现“四个渠道”村庄整治新举措。这些探索创新,在全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四是坚持把五级联动作为重要组织保障,合力攻坚。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了扶贫开发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了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有力推进全省精准扶贫攻坚深入开展。省级层面,重点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全国首创“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由省领导带领有关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赣、省属大型企业定点扶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省财政连续十年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领导力度。据统计,2012年以来,相关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达33.5亿,新增行业扶贫资金116.1亿,新增贷款42.4亿。市县层面,强化组建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产业扶贫、设施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结对扶贫等七个工作组,确保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乡(镇)层面,每个乡镇组建或强化了扶贫工作站。贫困村层面,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对贫困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构架,为我省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是坚持把社会行业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动员参与。创建了定点帮扶新机制,开展了“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十二五”291个省直单位参加帮扶工作,共投入帮扶资金4.16亿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新发展,“十二五”各地组织30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近70万户贫困户。精心组织开展“扶贫日”活动,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共筹集社会各界扶贫捐赠资金及物质折款6.72亿。
春节前来到江西视察,对江西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更高要求,并对江西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帮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积极谋划和推进2016年及“十三五”全省脱贫攻坚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扶贫战略思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具体要求,谋划推进“十三五”脱贫攻坚,为全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2016年及“十三五”脱贫攻坚措施,我们提出的思路是“1234・10”。
第一,紧紧咬定一个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江西省脱贫攻坚总体目标是:确保到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为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部署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落实任务,层层传导压力,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有序推进。2016年到2018年,25个贫困县按年度分别摘帽退出2个、9个、14个;2900个贫困村按年度分别脱贫退出500个、1000个、1400个;200万贫困人口按年度分别实现脱贫70万、70万、60万,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第二,正确处理两大关系,统筹协调综合推进。一是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因此,要强调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首位,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一些同志在观念上还存在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贫困县发展水平上,工作措施想的还是推进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者龙头企业发展中。从社会进程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了,贫困对象也有发展,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因此,必须坚持把精准扶贫放在首位。当然,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所以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区域发展是系统工程,精准扶贫攻坚是细胞工程,处理好系统和细胞的关系,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二是正确处理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的关系。在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发性扶贫对象和保障性扶贫对象分别占建档立卡总人数的73.6%和 26.4%。因此,要突出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兜底两轮驱动,今年2月19日,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重点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在区域分布、对象识别方面实现基本一致。首先要做好比对工作,一种情况是扶贫人口多于低保人口,理论上此种情况低保人口应全部纲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但实际工作中可能由于识别标准不一样或认定方法不一样,比如建档立卡按户识别,而低保认定按人识别,因而部分低保对象没有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对此要注明没有进入的原因。第二种情况是低保人口多于贫困人口,即所谓“倒挂”,那么贫困对象应该从低保对象中识别。经比对后,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将加强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统筹协调,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4.4%,到2020年我省农村低保标准将高于同期全国扶贫标准40%。
第三,建立健全三大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一是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中央已经出台了对省级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我们也正在研究并出台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去年已经出台了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考核总分值为300分,扶贫开发占60%,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今年3月初省里正式启动对25个贫困县2015年脱贫攻坚实绩考核,3月底前将会出考核结果, 5月底前省委省政府将召开表彰会。今后对贫困县的考核,将于当年11月份开始,争取当年底完成对当年的考核,数据考核依据为上年的11月份至当年的11月份。对定点扶贫单位的考核,国家也正在研究,我们在适时也将根据国家部署研究制定。同时研究制定对省级23个出台了行业扶贫实施意见的部门考核。二是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我们已经出台《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退出的工作原则、退出标准、退出程序、退出后的扶持政策、退出规划的年度计划。贫困户的退出要以户为单位,以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标准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地方,凡纳入低保或五保的家庭,其收入视为稳定超过国家贫困标准。贫困村的退出,以贫困发生率和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完成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原则上退出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应低于4%,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全部完成。贫困县的退出,其贫困发生率应低于3%。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至2020年,继续享受中央、省级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投入分配整合管理机制。江西省将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2020年省财政将筹集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以上。省级每年安排的扶贫资金,原则上按因素法分配,由县级政府包干使用,统筹用于扶贫工作,自主确定扶贫项目。市县财政也要相应加大投入。增加金融投入,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建立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加强扶贫资金监督检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确保资金项目安全有效。
第四,构建完善四大体系,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一是政策支撑体系。在已构建“1+5+23”( 也就是:1个纲领性文件,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5个配套文件和23个行业实施工作方案)构成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实施。二是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乡村五村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重点加强乡镇扶贫工作站建设,进一步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三是信息网络体系。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和共享机制,推进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对扶贫指标数据的相关信息实现在网络平台上“一键搜索”,使扶持对象一目了然。依托扶贫大数据平台,提高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精准度。充分运用扶贫信息数据系统,把握减贫工作进程,监管扶贫资金使用,考核精准扶贫实效,科学作出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工作决策。四是社会帮扶体系。对接好国家部委和央企在贫困县定点扶贫和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完善省级领导协调随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开展驻县定点扶贫,扎实开展各级部门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为每户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鼓励政策,发挥“10・17扶贫日”引导作用,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多元社会参与主体,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搭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平台。
第五,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围绕江西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从增长收入、改善条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即;产业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保障扶贫工程、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生态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
三、当前需要着力把握的几项重点工作
关于精准脱贫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是对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路径。江西省明确提前两年到2018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实现精准脱贫目标,首先必须打牢建档立卡工作基础,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脱贫攻坚就是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工作。但是建档立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订的过程,按照“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回头看,第三年规范运行”的要求,需要对信息定期核查,对遗漏的、返贫的、新致贫的要纳入,对造假的、脱贫的要退出,不仅要摸清楚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搞明白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做到信息准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前两年通过“回头看”清理不合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万,2015年底到现在通过再次 “回头看” 核查,全省共退出贫困人口27.31万人,新进符合条件人口19.56万人,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建档立卡是各项扶贫举措能够精准的基础和前提,务必要精益求精。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明确脱贫的标准。现在有个倾向,就是简单以农户家庭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脱贫。判断是不是贫困户,收入是个重要指标,是对贫困状况的综合判断,但其最核心的还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也兼顾了长远发展需求,是农户跳出“贫困陷阱”的度量衡,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紧紧扣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问题就会更聚焦,思路就会更清晰,措施就会更具体,从而打破惯性思维,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坚持扶贫到户,按照“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要求,瞄准贫困户,一家一户摸情况,逐村逐户搞帮扶,把扶贫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落实好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性政策,提高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的瞄准度。通过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进而完成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的任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对精准脱贫退出机制作了明确要求。3月中旬,根据部署,由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等相关专家和民主人士组成核查评估组,对当年退出的贫困户和贫困县进行第三方评估,以增强公信力和诚信度。
关于扶贫资金整合问题。扶贫资金整合提了很多年,但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对此已经作了研究,很快将出台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试点的目标是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支持贫困县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基本原则是:渠道不变、充分授权,县抓落实、权责匹配,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就是说对纳入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仍按规范的渠道下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贫困县作为实施主体,根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统筹整合使用,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的具体责任。试点统筹整合资金的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农业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中涉及农村公路部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对农民的直接补助除外)等24项之多,还有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表态将积极支持整合,谁不整合重点审计谁,谁违规插手干预资金整合就处理谁,解决“整不动”等问题。试点要求各省、市也要参照上述资金范围,明确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中贫困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
关于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驻村工作队相当于村级扶贫办,是推进脱贫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把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目前全省省、市、县共有3792个部门单位,10656名干部定点帮扶2900个贫困村,确定30万结对帮扶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摸清情况、资金监管、政策宣传、培训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地要明确驻村帮扶的主要任务:一是做好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编制好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组织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四是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到村到户政策;五是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公平公正。需要说明的是,贫困户对驻村帮扶的满意度已纳入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我们也将对此纳入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工作脱贫攻坚的考核作为指标之一,请各地要高度重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加强培训、指导和协调。
关于产业扶贫问题。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资金使用上重点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从扶贫产业业态角度看,有种、养、加等特色产业,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等服务业,以及光伏扶贫产业;从经营方式角度看,有自营生产型、资产收益型、自营生产和资产收益结合型;从组织模式角度看,有“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五定”产业扶贫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扶持发展自营生产型或结合型产业发展,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主要是资产收益型。今后随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退出,将加大对资产收益型的投入。扶贫产业组织形式上,支持贫困地区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贫困村继续推行“五定”的产业发展模式。现在还有电商扶贫,今年在贫困村组织推进900个农村E邮等电商扶贫,各地要高度重视。
对于旅游扶贫,因其投入大、局限性强等特殊性,不宜过多扶贫资金投入。特别是,随着县级整合资金力度的加大,不能以扶贫的名义,整合扶贫资金投入到旅游扶贫中。对于产业扶贫,我们将于4月中下旬召开现场会,专题部署推进这项工程。
关于健康扶贫工程。从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分析,因病因残致贫最为突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患大病和残疾人占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 31.4 %。同时,因病因残致贫又往往与其它致贫原因交织叠加。因此,无论是预防新增贫困人口,还是减少已有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都要把医疗救助保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在转发赣州市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就是鼓励各地采取切实措施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减轻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近期将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意见,参照赣州做法,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设大病商业附加保险。
关于村庄整治工程。重点抓好“十三五”2900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将省级贫困村中的重度贫困村组全部纳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点。省级贫困村以外的重度贫困村组,各市县要自筹资金,在2018年底前完成全面整治工作,2900个贫困村全面消灭“满目疮痍”村组。
关于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对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把“雨露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贫困大学生。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关于搬迁移民扶贫工程。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搬迁的范围与搬迁对象的关系,在搬迁的定位上,要把自然村或居住点的整体搬迁放在首位,再把搬迁地的所有居住人口全部纳入搬迁的范围,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搬迁重点扶持的对象,努力做到应搬尽搬,做不到整体搬迁的,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他们搬得起,搬得出,能脱贫。二是以前搬迁和今后搬迁移民的关系,由于前后补助标准相差较大,已搬迁的群众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影响。三是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新的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差距较大,给搬迁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了新挑战,搬迁工作的矛盾也将发生转变。在过去,搬迁的补助标准不高、差别不大,是困难群众不想搬,不敢搬,搬不起,而条件较好的群众希望搬,主动要搬。而现在是,同步搬迁人口补助标准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偏低,他们可能会有攀比思想,产生抵触情绪,搬迁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搬迁的组织实施难度会增大。因此,各地要在做好政策宣传解释的同时,采取奖励性和组合式补偿的政策和措施。
关于扶贫宣传调研和信息报送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和信息战。宣传工作既能造声势,又能鼓干劲,还能推典型。要全面宣传江西省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效,用信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要生动报道各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鲜活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促进脱贫攻坚不断深入。
2月18日上午,水利部定点扶贫暨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市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出席会议并讲话,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央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水利部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十三五”水利部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
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水利部与重庆市政府联合下发了《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方案》,下一步,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责任意识,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千塘万亩特色产业支撑工程、小型水库水源保障工程、贫困户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程、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帮扶工程、水利建设技术帮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等8大定点扶贫工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刘永富指出,水利部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对口支援工作,亮点突出,“十二五”期间,共安排13个定点扶贫县水利投资185.3亿元,累计解决284.45万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去年,水利部启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措施实,力度大,必将推进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明显改善。同时,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制定了详细脱贫规划,扶贫督查、第三方评估、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建设等走在了前列,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时期,要以提出的扶贫开发战略为指导,认真做好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和方式,坚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进一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把政策措施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身上,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进一步严格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脱贫攻坚质量;进一步严格考核评估,认真总结推广宣传定点扶贫先进典型。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致辞中表示,感谢水利部、国务院扶贫办长期以来对重庆的关心和支持。全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水利部再次确定城口、巫溪、武隆、丰都等4个县为新一轮定点扶贫县,量身定制了产业扶贫、水利扶贫、人才支持等8项精准扶贫政策,这些举措必将进一步改善重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重庆市制定了“1+1+1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重庆将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压实责任、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重庆市扶贫办)
一、提高三种意识,激发奋战精神
(一)提高思想上的自立意识。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围绕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会、先进事迹讲述会、感恩教育、环境卫生评比以及“同吃农家饭、同讲农家话、同干农家活”等系列活动,教育和鼓励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主体意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全方位立体式挖掘、宣传脱贫攻坚好声音正能量,引领全镇扶贫干部牢固树立拼搏奉献、真帮实驻的思想意识,做到贫困不除,绝不收兵。
(二)提高工作上的决战意识。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的重要标尺,将脱贫攻坚纳入镇级部门和村委班子考评考核体系,以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绝对负责的态度,不断在安排部署上“扣扣子”、在责任履行上“担担子”、在任务落实上“钉钉子”,举全镇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推动一切工作部署围着脱贫攻坚,一切优质资源汇向脱贫攻坚,凝聚各方力量发起冲刺,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三)提高发展上的担当意识。把“担当意识”融入到脱贫攻坚战中,要求广大镇村干部大力发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推进脱贫攻坚,筑牢敢想敢干敢担当的苦干实干意识,让牢记责任、担当使命的意志更坚,决战贫困、攻城拔寨的劲头更足。
二、完善三个体系,扎实高效推进
(一)完善责任组织体系。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度,坚持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落实一岗双责,结合班子成员分工、联村,驻村干部驻村和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全面实行专项工作、包村工作、综合工作联动运行机制,严格落实任务链、扣紧责任链。
(二)完善精准体系。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支撑体系,围绕“一超六有”脱贫标准,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精准摸清底数,精准帮扶措施、精准政策落地、精准建立台账。通过建立健全防范返贫预警机制,全面完善已脱贫户的后续帮扶措施,落实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的监测帮扶,不断巩固提高脱贫成效,最大限度防止返贫致贫。
(三)完善督导督查体系。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多样化、常态化的督导督战,确保脱贫攻坚责任层层压实,督促工作落实、政策落实、责任落实。
三、聚焦五场硬仗,确保打法精准
(一)聚焦收入达标打硬仗。采取产业奖补、就业扶持、政策兜底等方式,精准施策,增加收入。鼓励发展小微产业17户22人,发放奖补资金1.21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就业142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235人,新增低保90人,贫困人口收入全部达标。开展消费扶贫,“以购代扶”助力增收,累计资金4.59万元。实现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收入稳定达标。
(二)聚焦住房保障打硬仗。多次排查贫困群众住房情况,用尽用好各项住房保障政策,2020年进行危房改造25户,投入资金51.9万元,进行修缮加固85户,投入资金35.9003万元,现已全部竣工。并通过房屋租赁、投亲靠友等方式,实现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三)聚焦教育医疗打硬仗。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现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100%纳入相应资助,39人中高职学生享受2020年“春季”雨露计划,发放补助资金5.85万元。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县域内住院医疗报销比例达90%以上。实现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四)聚焦基础设施打硬仗。加快推进农村村组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020年整治主渠道20.5公里、塘堰8座,整修河堰3座,新建蓄水池6口,技改提灌站6座,新建3米宽的道路0.5公里,规划新建涉改村4.5米宽道路共4.5公里,完成覆盖11个村的小型水利设施整治工程。持续开展电力和通讯基础设施的检查,确保100%的行政村有供电保障和有可靠供电、100%通讯网络全覆盖。
(五)聚焦问题整改打硬仗。终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导向,常态化推行“查、找、补”工作机制,全面核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一超六有”达标,扎实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问题清零行动、中省市反馈问题自查自纠,全方位梳理脱贫攻坚各类问题2542个,其中“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问题1487个,2016年以来中省市反馈问题35个,2020年以来自查发现问题1020个,截至目前,2542个问题已100%完成整改。健全“当下改”和“长久立”紧密结合工作机制,标本兼治抓好问题立行立改和防止反复发生。
四、抗击一场疫情,降低攻坚影响
中央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备受世人关注。
所谓现行标准,是指2011年中央决定的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根据购买力平价按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现行标准到2016年为3146元,2020年为4000元。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推进,特别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各地纷纷采取超常规举措,制定贫困退出机制,规划扶贫的路线图,宣布脱贫的时间表,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但是出现了一种倾向,把提高贫困农户的收入、帮助贫困农户收入跃过现行标准线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标准,这显然是不完整的目标要求。
贫困的识别是多维的,有的因病,有的因残,有的因学,有的因灾,因此脱贫的标准也是多维的。2010年联合国曾经提出,要用教育、医疗和食品这三个维度来衡量贫困。我国的扶贫政策也是以消除多维贫困这个理念为指导,《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从解决温饱到巩固温饱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把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扶贫攻坚新的着点力,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目标。“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因而考核脱贫,要重点考核“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多维目标。
判断是不是贫困,收入是个重要指标,是对贫困状况的综合判断,但更强调“两不愁、三保障”,原因就在于这是贫困户跳出“贫困陷阱”的度量衡,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看似目标定得不高,要做到却极为不易,其通俗表述实际上反映出我国扶贫形势的变化,从过去以解决温饱问题为核心向给予贫困人口更有尊严的生活转变。这个多元目标,表明我国扶贫工作从过去相对狭义的开发性扶贫进入到相对广泛的大扶贫领域。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
因此,在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时,要重点以“两不愁、三保障”来尺量,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统筹加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旧房改造扶贫、搬迁移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贫困村村庄整治扶贫等公共服务建设等力度,缩小差距,使经济发展惠及全体贫困群众。
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紧紧扣住“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这个多维标准,并做到既不随意提高标准,吊高胃口无法实现,也不随意降低标准,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思路才会更清晰、措施才会更具体,脱贫效果才会更牢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才会实现。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充分展示全县扶贫开发成就经验,积极宣传先进典型,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坚持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牢牢把握主旋律,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二)协同联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县性活动,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区域性、专项类活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三)广泛宣传。强化宣传发动,把活动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全面介绍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广泛宣传全省、全市、全县脱贫攻坚生动实践、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动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直接参与,激发内生动力。
(四)创新务实。运用新媒介、开辟新思路,探索新的宣传动员路径,推进扶贫日活动的载体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
(五)节俭实效。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做到节俭务实、公开透明、讲求实效,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三、活动内容
(一)认真做好全国脱贫攻坚奖推荐报送工作。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按照评选条件,积极发掘全县脱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推荐上报并积极争取。(县委农办负责)
(二)开展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开展宣讲活动,宣讲和宣传各类脱贫攻坚奖推荐人选先进事迹,号召社会各界学习宣传。组织学习2017年10月12日《新闻联播》《代表风采——胡中山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报道,并安排在全县范围内收听收看,广泛宣传老百姓身边的典型故事;组织听取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以典型事迹拓展帮扶工作思路;组织学习《禾中·中国力量》精准扶贫研讨会,围绕如何通过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实现脱贫和致富相结合,从而创立持续脱贫机制进行研讨;进一步树立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宣传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精神动力。(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办、县农牧局牵头,各乡镇负责)
(三)组织收看2017减贫与发展论坛、全国脱贫攻坚颁奖典礼。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以先进典型事迹和脱贫攻坚新进展新成效为引领,推动全县脱贫攻坚不断深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四)组织开展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主题实践活动。以“10·17,邀您一起”为主题,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贫困乡镇村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宣传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专题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深化精准帮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县委农办负责)
(五)开展东西协作、定点帮扶扶贫日专题活动。联系协调东部协作省市、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及“携手奔小康”结对县区,深入开展协作交流活动。科学编制帮扶规划,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建立和完善劳务对接机制,广泛开展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努力开拓“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新局面。(县委农办负责)
(六)民主监督助力脱贫攻坚。结合派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试点工作,协调配合农工党省委会牵头开展的“精准扶贫、民主监督”为主题的民主监督专题调研,拓展监督形式,广泛倾听意见建议,诚恳接受监督,切实把民主监督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工作动力,精准聚焦扶贫。(县委统战部牵头、县委农办配合)
(七)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行业部门优势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1.以“10·17,邀您一起”为主题,广泛动员广大团员和青年,发挥自身知识新、创新意识强等方面的优势,以“青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阵地,借助新媒体优势,将全县广大驻村帮扶单位、驻村帮扶队队员和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成果充分展示给广大干部群众,号召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团县委牵头,县委农办、县帮扶办配合)
2.开展“陇原妹”劳务输转、“陇原巧手”培训,为广大妇女提供创业就业平台,使更多的妇女有一技之长,能够居家就业、增收致富。举办县2017年“陇原巧手”作品创意大赛。通过走访慰问贫困户、助老义诊等行动,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让广大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以“共享蓝天·携手成长”为主题,通过“爱心妈妈”结对帮扶,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需要关爱的现实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县妇联牵头,团县委、县民政局配合)
3.宣传、科技、文化、卫计等部门充分利用乡村大舞台、集贸市场等,组织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扶贫宣传和服务活动。(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科技局、县卫计局负责)
(八)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户活动。结合脱贫验收工作,各帮扶单位要深系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集中开展慰问活动。各驻村帮扶工作队要结合驻村帮扶工作,全部蹲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户等社会帮扶活动。(县民政局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配合)
(九)播放扶贫公益广告和宣传扶贫政策
1.县电视台于10月14日—20日期间,连续播放扶贫公益广告。(县委宣传部牵头,县电视台配合)
2.利用政务公开网和电视台等县级媒体,为基层干部群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县委农办牵头,县委宣传部、县电视台配合)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1.2017年扶贫日活动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县乡两级同时开展。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扶贫日活动的协调工作;县帮扶办负责组织开展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主题实践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协调全县扶贫日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团县委负责组织实施“10·17,邀您一起”主题活动;县妇联负责“爱心妈妈”结对帮扶、“陇原巧手”作品创意大赛等各项活动;县精准扶贫各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配合工作;省市属驻古有关单位要主动参与,带头开展相关活动。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乡镇扶贫日活动方案,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和舆论声势。
2.坚持节俭务实的原则,严格扶贫资金募集、管理、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坚持村为主体、多方合力原则。强化村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贫困村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帮助、服务和支持,切实构建县负总责、乡抓协调、村为主体、农户落实、多部门配合的扶贫工作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原则。针对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按照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旅则旅,以及多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指导帮助贫困户做规划、选产业、促脱贫。
坚持长短结合、持续增收原则。既放眼长远,打造优势支柱产业,增强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能力,又立足当前,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确保完成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特别是今明年有脱贫摘帽的农户的脱贫任务。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充分应用精准脱贫识别成果,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科学规划养殖产业发展,制定“一户一方”措施,做到帮在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增收脱贫。
送政策落实强农惠农措施。指导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等;积极研究,更好地整合和发挥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各类帮扶手段的效用,确保这些帮扶要素落地见效,切实推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送技术提升致富脱贫能力。结合农业生产和动物防疫要求,加大水产畜牧养殖业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种苗有效供给。针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需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菜单式培训方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等活动,开展养殖技术、加工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农民工转移等培训服务。
帮助制订养殖产业扶贫规划。帮助和指导贫困村找准优势产业,制订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规划,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纳入县乡总体规划中,努力做到“四个一”:有一个整体产业规划,一张产业布局地图、一个精准实施方案、一个任务进度时间表。明确帮扶思路、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责任主体、帮扶形式、实 施年度、脱贫年限等内容,将水产畜牧养殖产业脱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有序推进养殖产业精准扶贫。
帮助找准适宜的脱贫产业。指导贫困村制定“十三五”养殖产业脱贫规划和精准到户的年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贫困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养殖资源,结合当地养殖习惯和农民意愿,把握养殖产业当前实际和发展趋向,定准脱贫产业的选择,找准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找准切切实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做到超前谋划、认真规划。
帮助规划创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区。指导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村屯,因地制宜创建水产畜牧养殖产业示范区,推进发展休闲渔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帮助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帮助和引导贫困村根据发展实际,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更广泛享受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让农民更直接有效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帮助建立产业脱贫信息平台。帮助和指导贫困村建立养殖产业脱贫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养殖产业现状(规划)资料、制作电子地图,结合精准脱贫识别成果数据等,为科学发展养殖产业提供信息参考。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收集提供务工就业信息,推动贫困村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开展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