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学企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2-09-22 00:39:04

管理学企业管理论文

第1篇

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都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本文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就成本管理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里有大量关于成本管理方面的文章,敬请参考。 论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一、增强成本控制意识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要使降低成本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做到这一点,靠教育和灌输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项目运作体制和机制上加以保证。目前国有企业的项目经营模式,一般都是由项目经理承包或实行经济责任考核。但不论哪种形式,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利益与风险不对等,权力与义务不相称。有的项目经理权力很大,风险却很小。企业的盈亏很大程度依赖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损。正是由于这种弊端的存在,可能导致项目的经营者对各项成本不重视,管理不精细,甚至有可能出现“黑洞”。而项目的职工由于成本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并无太大关系,也会表现出对成本漠不关心,于是成本控制就成为一句空话,项目的利润目标会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因此,要从体制上做文章,如实行项目股份制或风险经营。其实质是维护企业利益和增加个人(项目班子)的风险度,即包盈包亏。这里包含二层意思,一是确保上交,可实行个人资产抵押;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属于管理不善,或管理上存在有“黑洞”导致亏损的应及时调离岗位并追究责任。在这样一种游戏规则下,项目成本才能真正与经营者利益密切相关,才能促使其真正地重视成本的管理。同时利用激励机制使各项成本与职工的利益挂钩,充分调动职 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企业与个人双赢的目的。 二、项目成本的全方位管理 项目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人工费、临时设施费、其他直接费以及项目管理费。对这些成本的控制涉及到技术、财务、材料、设备、行政后勤各个管理部门,直至一线的施工班组。因此,成本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的管理。如何使各项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所谓成本控制体系,指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个管理层面和施工班组人人参与其中的成本管理网络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担负着一定的成本管理内容。从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到现场管理员都必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明确职责,知道自己管理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怎么样的控制目标以及如何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工程的进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制订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 项目成本是否控制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要靠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特别是材料、设备和管理费用的开支等更是管理的重点。材料占了工程成本的60%左右,必须要有严密的材料管理制度。材料管理要从采购抓起,大宗材料由公司材料部门统一供应为好,有条件的可采取市场招标,以降低成本。项目部自行采购的材料,也要做到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合同签订前,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避免一个人说了算,杜绝暗箱操作。其他如收料、保管、发料等环节必须责任到人,做到账物相符,台账清楚,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机械,外租设备要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要制订设备维修和油料消耗定额,并按月进行考核。建立各项保养制度,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非生产性费用的开支可绅缩性很大,必须从严从紧控制。可以根据工程量的大小,确定合理比例,总量控制,分项考核。项目管理班子的搭建应是精干高效、避免人浮于事,以减少工资总额的开支。办公费用、交通工具、差旅费等开支,必须厉行节约,可采取部门包干,节约奖励的办法。业务费用开支遵循必要和从严原则,建立严格的审批、报销制度,规定权限不得突破。财务要认真执行有关制度并实施监督。 项目是施工企业

第2篇

1建筑企业作用

建筑企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同农业企业、服务业企业一样,是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工程建设提品,承包工程,不断地完善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体系,使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它还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它还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许多固定性的财富,为提高国民收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它也可以为国家增加大量的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建筑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前我国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从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适应于大多数的企业,但就建筑企业而言,却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建筑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的管理经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应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所以要想进一步的认识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就必须对建筑企业的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特点:(1)在与用户的关系方面。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一个工程,就必须通过投标竞争的形式来争取,并通过与用户建立承包合同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筑企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要对用户负责任,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完成所承包的工程,并且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有着一定的监督和检验。在工程完成后,建筑企业与用户要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2)在管理体制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它没有特别强的固定性,而是流动性较强,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就不是按部就班的依照固定的流程,而是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方方面面,来具体地、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管理体制。(3)在企业计划方面。建筑企业的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依照企业来指定的一系列的工程计划;另一方面是依照所承包的工程来制定一系列的工程计划。虽然分为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关系十分密切的,简单来说,第一个方面的计划是第二个方面计划的前提,第二个方面计划是第一个方面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二者互不可分,缺一不可。(4)在劳动用工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所承包工作的不稳定性,所以直接导致建筑企业不能拥有较多的、固定的企业人员。建筑企业一般来说只要拥有一些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员以及一些较少的文职人员即可,不需要大量的工程施工人员,等到进行工程时,再根据工程的特点来雇用一些合同工。(5)在预算体制方面。根据每个工程的具体特点以及投标工程前所做的预算,可以大概地确定工程实施的价格,而得出来的这个价格就需要建筑企业的预算具有相当大的可靠性。(6)在资金占用方面。建筑企业所投标的工程大都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它们占用的资金数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一般的建筑企业对计量支付都有着自己的特定要求。

3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1)生产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特别是比较大的建筑企业,一般来说都是资金雄厚、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拥有较强的工程施工人员以及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样的企业大都有承包大型工程的能力。(2)管理制度:因为前些年我国受到计划经济的大力影响,所以许多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都没能及时地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难以适应,并且更是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还十分地不健全,不具有灵活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3)经营模式:前面提到我国的建筑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这种企业现在仍处于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产品的投入成本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果,企业劳动力的增加与企业的生产总值密切相关,并且是成正比例的。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增加劳动力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并且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当地落后,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中基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样的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与国外同类型的企业相比,我们更为落后,国外先进的企业大都是依靠科技的发展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这种方式很少受到资源的影响,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企业还停留在增加投入,从而增加产出的层次,不重视效率的提高。(4)组织结构:我国企业的发展缓慢大都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受到地方的保护,另一个是行业的垄断,我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十分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我国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自成体系,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这样就直接造成了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落后,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使得它们的发展停滞不前。而且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大型的建筑企业并不能与国外的建筑企业相抗衡,大的建筑企业不是很强大,小的建筑企业不是很专业。(5)管理水平:我国的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企业在承包生产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管理,而且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上都比较的落后。(6)技术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杂而不攻”涉及诸多的领域,传统技术相当的熟练,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是比较的落后。(7)人员力量:我国建筑企业的人员力量是比较落后的,这些劳动力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8)分配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分配制度还是较为合理的,这种分配制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直接有关,每个人员的工资都是可以增长的,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模式,使企业的灵动性增强,更有利于管理和发展。现阶段实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不合理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打击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大打折扣,所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4结论

建筑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参考的解决方案,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更为健康、可持续。同时我们也要着手于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文化,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种体制,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克利 单位:河北保定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第3篇

1.1生产效率低下

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视企业的战略方针的制定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方向把握,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生产力同样是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造成整个企业虽然拥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但是生产力无法跟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企业在自身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完备的理论支持,只是一味的跟从主流管理形式,从别的企业直接照搬管理模式,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造成管理理论与企业自身不适合。既没有使企业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还制约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大大的阻滞了企业的发展。

1.2员工缺乏工作热情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差,对工作缺乏热情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没有合理有效、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目标与方向,缺乏基础的物质保障基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采用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本身是不错的企业管理理论,然而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在很多企业中都只是落在口头标语上,没有实际的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以及员工激励上。员工会认为企业对于人本管理理论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注重员工本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对工作失去热情,对企业失去信心,产生消极怠工的心理,只是为了纯粹的薪酬而被动的工作着。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整个企业的效率降低,经营绩效受到严重影响,工作氛围被破坏,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成为一纸空谈。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科学管理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员工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最终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新时代的企业科学管理

2.1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理论相结合

新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应当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形势,符合企业自身文化特色,建立科学的、人性化的、多元化的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形式。就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理论而言,两者各有各的特色,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企业管理又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采取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模式之间的相互补足,从物质与精神双方面对企业进行管理,是新时代企业管理的绝佳选择。

2.2科学管理的新内容

时代在发展,旧时的科学发展管理理论自然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保留旧有理论的精华之处,进行时代更新,对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满足时代需求,为科学管理理论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保持长久的活力,以更加适应新时代企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推动企业管理模式进步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开创新的企业发展时代。

三、结语

第4篇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本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内容。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的特征与理论缺陷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融合二者管理理念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ICM)的涵义、特征以及框架进行了介绍。最后对ICM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成本降低一直是企业管理当局永恒的话题。当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模式表现为两个主流分支:流行于英美的以市场价值链为源头的作业成本法和发源于日本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的成本企划。本文对这两种代表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融合二者优点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 一、成本企划模式的研究概述 1.成本企划模式的基本原理与特征 成本企划在国内也称目标成本管理,最初起源于日本的汽车业,而后逐渐扩大到其他行业领域。成本企画使日本制造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被誉为“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成本企划的基本原理是把成本思考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产品的企划、构思和设计阶段,主要通过各种非会计属性的方法不断改进产品与工序设计,最终使产品的设计成本不高于其目标成本。 实施成本企划首先应根据企业中长期目标利润计划,市场的战略价格和企业的现实生产环境确定由市场驱动的目标成本;比较目标成本与估算成本确定成本差距,按照既定标准分解和传递成本差异形成的成本压力,逐步明确降低成本的具体途径,确定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与工序设计方案,改进设计以达到目标成本。成本企画的主要优势是: 第一,顾客与市场导向。成本企画把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于“顾客满意”,以顾客/市场为立足点,基于最具竞争力的价格设计顾客需要的产品,制定必达目标成本水平。成本企画是一种价格引导的成本控制方法。 第二,成本源流管理。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条规则,即70-80%的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为约束性成本,90-95%的产品成本在产品生产之前已经确定。一旦产品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就相对较小。因此,成本企画提出成本源流管理的思想,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产品设计阶段乃至构思、开发、策划阶段。 第三,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企画中产品设计就类似于对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全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过程中赋予的条件体现了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要求事项,通过仿真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设计策略或产品功能来控制产品成本,便可实现对成本的前馈管理。 第四,综合性成本管理。成本企画的设计团队成员由总经理、总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各部门的代表构成,供应商也经常加入团队。团队的目标是在保证目标利润前提下,将具有目标功能、品质、价格的产品供给特定的顾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顾客不认同的功能不能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应当被消除。 2.成本企画模式的理论局限性 成本企画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 (1)成本计算缺陷可能导致成本估算错误、成本企画失效。没有解决间接费用精确分配等问题,极有可能扭曲成本信息。 (2)成本企画在时间层面管理成本,忽略了作业链成本管理(即成本动因在空间层面管理成本的作用)。由于忽视作业和成本动因,成本企画在对生产制造、销售产品的成本差异进行传递、分解、挤压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逆反效应,进而无法有效权衡(trade-off)当前支出和未来收益,无法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驱动必达成本目标实现。 (3)成本企画专注于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活动涉及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项作业,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努力以提高业绩。企业在非设计阶段实施的作业是实现目标成本的保障,然而成本企画对其缺乏相应的控制手段与方法。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本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内容。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的特征与理论缺陷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融合二者管理理念的集成成本管理模式

第5篇

摘要:近几年来,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企业重视。激励作为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文中就有关激励的一般性问题做了阐述,总结了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和使用激励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激励 薪酬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 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激励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 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从“绩效函数”(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优良好的行为表现的。 P=f(M×Ab×E) P------个人工作绩效 M-----激励水平(积极性) Ab----个人能力 E------工作环境 2,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索尼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对产品提出任何意见,由此,便有了随身听的诞生,这便是挖掘潜力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由此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剂良方。 二,激励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

第6篇

一、教学内容面向企业需求

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单位大部分属于国内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因此要想培养毕业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必须在内容上有所选择,即选择适合国内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相关管理类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也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管理层面的知识来镜像折射作为员工,应该如何配合企业的管理者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以及自己如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筛选、整合内容,对于不适合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原理性内容可以去掉,针对中小型企业日常运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短期战略发展、设备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物流管理等内容采用模块化,需求化。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教学内容贴紧企业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力求精简。

二、教学手段针对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防止单一教学手段的疲劳教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医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模块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法,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刻剖析,讨论的这种方式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且能够通过案例学习深刻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块也采用案例法的话,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在这个模块我们就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生产管理的专家来作报告。通过专家的实际生产中的管理实例的介绍,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生产管理技巧,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作为生产员工,如何来配合管理者按质按量的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医药企业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专家报告法均不适合,因此该模块应用实际医药企业供应管理软件是最合适的,尤其是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亲自模拟企业供应单,通过软件来模拟供应操作,这种实践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实践加强了业务操作能力。由于本校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药品类相关的供应、销售和管理岗位的不在少数,因此,在医药企业管理课程中加入这种实际模拟软件,相当于让学生提前在学校进行岗前培训,这样的毕业生对企业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总之,将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故事引导教学法、医药企业中常用的博源医药企业管理进销存软件训练和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专家专题报告等多种模式交叉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考核方式适应教学手段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考勤、作业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目标狭隘,形式单一且存在命题陈旧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思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学生属于学霸类型,期末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平时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述能力都较弱,相反的,有的同学期末不会突击复习,理论考试不是很高,但是其在平时的课程汇报和小组讨论,以及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和思维都优于学霸类型的学生,因此如果用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就体现不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对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及对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考核评价方式也应该相应的变化。例如上述用案例法来学习医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模块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则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对案例汇报结果直接影响该组的整体成绩;而采用专家报告形式学习医药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块时,考核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此时的考核应该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报告中发言的情况来决定个人成绩等等。总之,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而不同的教学手段需要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公正公平全方位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加强面临毕业的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是我系医药企业管理教学团队的方向标。以上就是我们对医药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具有准上岗的职业能力,也能够使学生还没毕业就具备未来工作需要的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实践能力。

作者:柴翠元 王谦 单位:淮南联合大学

第7篇

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会计账户系统上的。80年前,会计师和工程师们将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系统结合起来,创立了成本会计方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成本计量模式。它的出现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质量,推动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也形成了有独立理论和方法的会计分支学科——成本会计。80年后的今天,信息时代这股潮流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将在分析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成本计量模式框架。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内容。 企业成本计量模式研究 一、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市场全球化和需求主导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需求的多样性和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强对业务流程的过程管理,以保证企业能及时调整,顺应多变的市场要求。传统的管理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1)成本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现时滞。资料表明,制造行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在产品研发阶段已确定,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成本计量模式易发生失真现象。(2)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好量疏质”、“忽视核心竞争”等缺陷,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抵触。(3)传统的成本计量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个月到1年),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4)间接费用简单化对待,没有揭示出业务活动背后真正的成本动因。 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由于依赖于账户系统,存在着结构性的先天缺陷,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的要求。H•托马斯•约翰逊和S.卡普兰(H.T.Johnson&RobertS.Kaplan,1987)指出,目前的成本会计系统试图满足三个目标:(1)将部分期间成本分配到产品,以便能及时编制财务报表;(2)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3)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品成本估计数据。典型的是仅用一种成本系统来实现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目标。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然而,仅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要的成本系统,不能加强成本中心的过程控制,还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歪曲和错误。 总而言之,过程控制、产品成本计算和财务报告的三种职能,会有不同的报告期间、不同的变化和固定成本分类、不同的轨迹和分配程度、不同的相关成本结构、不同的对象等。这三种系统来自一般的汇总基础,为不同的职能服务,不是设法设计一个综合的系统,而是希望设计不同的系统,以便更好地履行每一个职能。可见,传统的单一的成本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多目标的成本信息要求。 以1920年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一体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已面临着“相关性消失”这一严峻的挑战,80年前,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师们曾为成本记录是否与会计账户体系结合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今天这个争论的问题又被提出。成本计量模式突破成本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这并不是对现行的成本会计计量系统的简单否定,也不是80年前反对成本与会计账户结合的英国和美国会计师们的成功复辟,而是一种新的升华。 二、企业管理层次与不同层次成本的特征 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都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面:战略管理活动、管理控制活动和作业任务活动。 第一层次为战略管理层面。战略管理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为企业少数管理当局(CEO、CFO、COO等)所关注和从事的主要工作。战略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外部环境带来机会或威胁;(2)企业核心竞争力判断;(3)企业组织机构如何适应环境;(4)长期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等。战略管理的特征是非系统化的。 第二层次为管理控制层面。管理控制是落实战略的过程,它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中坚,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保证。管理控制工作一般由公司中层管理的公司中间管理者所承担。管理控制涉及的

第8篇

正确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精华。实际上,先进的理念能在各个领域起到作用,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的就是让其与企业相适应。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引入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必要的。当然,这一理念虽然被中职学校认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不断的制定和调整与学校教学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一、企业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引入教学管理

了解企业经营理念是中职院校教学的根本目标,将这一理念引入教学中有助于发挥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提高其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管理质量,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企业经营理念中,核心竞争力是其生存的核心,为此中职院校教学中可在管理上引入企业竞争机制,使学生明确企业的生存理念,实现管理创新。在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应逐渐实现其管理效益最大化。在课堂教学和教学考核中以“效益理念”为依据,将课堂与效益挂钩,实现其效益最大化。引入市场理念,实现管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结合,使教学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引入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另外,在教学改革的指引下,中职教育也应逐渐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从而便于管理。在运行机制方面,选择合理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中职院校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教学中的管理体制和考评机制的合理性则决定了其能否完成构建。校企合作成为这一模式下衍生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与企业文化和企业产业化管理模式相融合的教学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的投入最大化的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提高,关注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质量监控制度引入教学管理

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主角,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基于此,教师应致力于建立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与企业相比。中职院校教学中应实行督导监控、同行监控与学生监控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中包括由课程质量监控、实验教学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合理的教学监控机制,建立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以及课后复习等一系列的监控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以人为本的监控理念作为质量监控目标,实现教学监控与企业质量监控目标一致,从而为企业培养满足其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企业多元评价考核体系引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项目教学已经逐渐被中职院校所接受。这种教学制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项目教学的考核过程具有多样化和立体化的特点,考核过程将教师的主导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结合,体现评价过程的综合性。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往往只重视教学结果评价,并且考核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在企业与教学联系紧密的时代,中职院校教学评价应引入多元化的企业评价考核体系,在教学中构建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模式,实现全员化的评价模式。将多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在评价过程中也要重视多方面的评价模式,而不是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基于企业评价考核理念,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注重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可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总之,在中职院校教学评价中,应秉承与企业评价相一致的前提,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评价模式。

四、总结

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入中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必然需求,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在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思路,管理机制还是考核评价都存在局限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文章提出了全方位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管理理念为依据,逐渐在我国中职院校教学中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提高其职业能力的教学管理体系。

作者:苏广明单位: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9篇

摘要:文章从5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资金回笼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强调要强化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应收账款

进入市场经济后,商品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适应社会需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争取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另一方面在营销过程中,还要运用赊销方式来保持和扩大销售渠道,开拓占领产品的市场份额。随着赊销方式的普遍运用,目前的“赊销、赊供”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这种营销方式有利之处在于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销售的收入,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利之处是给企业形成了“应收账款”,影响到企业资金运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今,不少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以致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摆在企业营销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和合理占用,加快资金周转率,盘活企业的资金和降低经营风险。现就企业解决应收账款的资金回笼问题初探如下:

一、要正视应收账款问题的原因所在

市场经济中,企业营销正常的商品交易不可能每笔交易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大量存在着商品信用。企业以信用方式对外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形成的尚未收回的被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所占用的本企业的资金称为“应收账款”,它属于“商品信用”的一种形式。由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供、产、销完全依赖于市场,而市场需求变幻莫测,它要求经营者具备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企业的产品必须应对市场竞争。而不少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缺乏竞争实力,一时拿不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老产品滞销积压。为了促销,大多采取赊销的策略去抢占市场,使大量流动资金被客户占用而无法及时收回。此外,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家有充分的自由权和经营权,缺乏相应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不少企业经营者为追求高收入、高利润,不考虑赊销后所占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无视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盲目扩大商业信用,大量赊销,经营方式的短期行为导致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不灵。再者,企业营销的销售和货款回收管理脱节,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形成了欠款明细不明、催款职责不分,致使客户长时间地拖欠赊款难以收回。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欠款超过诉讼时段,使企业的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再遇到客户人员流动、地点变更,企业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追讨讼诉,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客观上商业信用度的衰减,不少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困难,无视国法,不讲信用,对企业之间的往来款项,能拖则拖、能欠则欠,以补充本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形成企业资金长期被他人占用的局面。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二、要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

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应收账款是企业应索取的一种权利。应收账款这笔债权是企业未来可能的现金收入,而不是现实的现金流入,它存在着收不回来的可能性。在货款收回之前,所谓的“实现利润”只是账面利润,而不是现实利润。只有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到购货人手中,并收到货款才能是真正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完成现实利润;否则,应收账款越高,账面利润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不能自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形成的“三角债”现象在社会上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使企业陷入困境,还增加了企业纳税义务,加重了企业负担;倘若企业有大量逾期未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转销为坏账损失,还会造成利润的高估,“虚盈实亏”使会计信息产生失灵,对投资决策者产生误导,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作为企业经营者就要象抓销售额和抓生产那样,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针对客户拖欠货款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防范和监督回收工作。

三、加强资信分析评估,确定客户信用等级

对往来客户的资信进行分析和评估,是控制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和形成坏账的有效途径。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应具备的最低条件,可以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来表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不同的销售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不同的信用政策,尽可能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企业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区域建立应收账款的明细账,对赊销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定期统计应收账款中各客户的余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上报给企业主管和销售部门。为评估、调整赊销额和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可靠的依据。企业可以通过信用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客户的会计报表及其主管部门等多种渠道获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来判断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赊销额度。

四、制定合理的清欠收款政策

应收账款的收款政策是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款策略和措施。实际工作中,因为各个客户拖欠或者拒付账款的原因不尽相同,所以企业也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收款政策和清欠方法。在制定应收账款政策时,确定宽严界限,要考虑合理适度。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核算和权衡。

五、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监督

1.明确营销管理中资金回笼的部门职责。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是债权责任人。规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资金回笼负有直接责任;财会部门负责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状况,以便让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欠款的催收策略。要制定出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分工职责和协调办法。

2.建立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仅要将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构,还应将应收账款回收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使之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责任。赏罚分明,调动催收欠款的积极主动性。

3.建立监督控制机制。

第10篇

企业战略是企业资源配置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其核心是使企业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企业的生存、盈利与发展。面对现实的经营形势和竞争局面,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因应外部环境、调动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确定增长向量和市场范围,努力实践着他们的企业战略观。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商业企业集团成本控制研究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通常为,以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单元核心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环境的变迁,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在从事百货零售经营的过程中,组建配送中心及大型物流中心,开拓小批发业和配送业;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结构由原有的单店经营形式向连锁经营形式逐步地转化和演变,其经营业态从单一向多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在商业企业集团追求保持竞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的努力中,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自然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规律,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

第11篇

【论文摘要】 现代企业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和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会遇到风险,这些风险都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本文阐述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存在的原因,在考虑成本、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 风险管理 对策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本不仅是现代型企业高产出的资本,更是其高风险的资本。现代型企业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本,无论是决策风险、人员流动风险,还是道德风险,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可能。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指在招聘、工作分析、职业计划、绩效考评、工作评估、薪金管理、福利、激励、员工培训、员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和风险发生后的补救工作。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企业管理的主要风险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阶段。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工作分析风险、招聘风险、绩效管理风险、薪酬管理风险、培训管理风险、员工关系管理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等。 一、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人力资源形成的人力资本所凝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型企业赢得竞争的根本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如招聘、培训、考评、薪酬等进行积极地改革实践。然而,风险管理也应得到充分关注,而且,更要将它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升到战略层面统一规划。这将对现代型企业应对复杂环境变化产生重要意义。 1.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每个环节又具有各自特征,存在不同风险。将风险管理运用其中,在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联系,使它们在战略的整合下共同发挥作用,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 2.具有支持性,使人力资源战略更好的支持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人的角度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一个与企业战略动态匹配的过程。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是存在很多风险。人力资源战略要真正支持企业战略,那么也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意识。 3.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适应性 风险管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适应环境的变化。战略的确定,以对未来变化的预见为依据;战略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视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战略调整。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使人力资源管理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本不仅是现代型企业高产出的资本,更是其高风险的资本,如果现代型企业缺失了风险管理,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灾难。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关于人力资源风险的起因,应该从非人为的和人为的两个方面来考虑和分析,即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这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角度进行划分的。非人为的因素在于人的心理、生理的复杂性。人为的因素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中单个劳动力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产权。而正是人力资本产权的自主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的特征导致了人才外流或无所作为这样的风险。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一方面是来自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一方面是来自于对人力资源过程的不善管理。 1.人力资源本身的风险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他指出人力资源

第12篇

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成本成为决定企业成败、关系企业命运的决定因素,成本的高低也成为投资人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降低炼油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不可回避的课题。本论文就针对这一难题展开讨论,论企业加工成本控制的难点,管理学论文提供内容如下: 炼油企业加工成本控制的难点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难度很大的工作,但随着企业经营的日益国际化,降低成本将成为关系企业存亡的首要问题,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成为公司上下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把降低成本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需要企业各有关部门树立节约意识,从设计、采购、施工、生产等各个环节入手,把成本费用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 随着集团公司的重组上市,效益最大化成为来自广大投资人的最大压力,也成为全体石化职工的共识。对炼油企业而言,提高效益,一方面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吨油销售收入,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降低成本,眼睛向内,通过压缩成本赢得利润空间。从我们开展多年的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炼油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 事前控制的问题 从炼油企业的成本构成上看,其中折旧、财务费用、修理费用及安保基金等固定费用占到总加工费用的40%至50%左右,这些费用的发生均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装置建设期银行利率、选择的工艺路线、固定资产建设期设备的选型等有关。如果能在这些方面优化考虑,就可以降低投资,从而减少折旧、保险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华东某企业,在2000年底投产了连续重整和加氢裂化两套装置,使得2001年折旧额增加9300万元,由于自有资金比例偏小,造成项目投产后,带来的财务费用每年上升8300余万元,虽然2001年加工量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加工成本不但未下降反而上升了26元/吨。 在修理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修理费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保运费、工程结算费和材料费三种,其中,保运费是分(子)公司付给存续公司的,而工程结算费按“内内外”的原则,基本上也是付给了存续公司和系统内的建筑施工企业,这种状况实际上是一种垄断行为,买方选择余地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落后,使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因此,在石化系统引入内部劳务市场,建立竞争机制,使得检维修的资源共享,将成为降低修理费用的一个有效手段。 设备的选型、工艺路线的设计、国产化替代等,要平衡好首次投入与后期操作成本的关系,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一味强调投资省,则将在装置投用后有可能加大运行成本,加大修理费的开支。 从2000年统计数字看,炼油企业人工成本占到加工成本总额的12%以上,这与企业创立之初人员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有关。笔者对两家加工能力相近的炼油企业做了对比,在人年均工资水平相近的情况下,由于人数相差1700余人,造成吨油人工费用相差11元之多,影响盈利7500余万元。 另外,变动费用占加工总成本的30%以上,这与装置的技术先进性、设备的消耗情况有很大关系,一旦被确定下来,则降低的幅度就有限了。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炼油企业90%以上的成本是在企业投产以前就决定了,这样,就需要引入一个事前看成本、事前控制成本的概念,从源头抓起,做好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工作。而这正是我们的企业所欠缺的。从目前看,总部已加强了对项目的投资管理,这方面的问题有望尽快得到改善。 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成本成为决定企业成败、关系企业命运的决定因素,成本的高低也成为投资人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降低炼油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不可回避的课题。本论文就针对这一难题展开讨论,论企业加工成本控制的难点,管理学论文提供内容如下: 炼油企业加工成本控制的难点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难度很大的工作,但随着企业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