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管专业

经管专业

时间:2022-09-05 13:3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管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管专业

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的调研,分析其目前国内(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校内综合实训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消极影响,以此提出建设“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在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中发挥的巨大的功能,如推进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完善校内实训软、硬件设施的功能、培养校内实训专业师资队伍等等。

【关键词】大经管生态圈 实验实训基地 校内综合实训 功能

1.“大经管生态圈”的内涵与实质

1.1“大经管生态圈”的内涵

“生态圈”一词首先出现在生物科学领域,指的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圈中应包含有若干个生物群体和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所谓“大经管生态圈”是在借鉴生物学“生态圈”的思想并融入经管学院的文化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的形象比喻和内在界定。大经管“生态圈”中的“生物群体”是经管学院的全体学生、教师和职员及工人;“自然环境”喻为大社会背景下的微观社会环境和我院本身所处的地域环境。

1.2“大经管生态圈”的实质

“大经管生态圈”的物质和实际作用体现就在于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的建设基于VR技术和jet技术,通过b/s架构网络结构模式构建的最新的大经管类跨专业综合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它将企业置于一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构建“企业经营环境仿真运营”的全景实践教学环境。 既满足了高校对校内实训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高校就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2.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的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虽然在积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及方法如加大对高校的实验实训的建设和使用,来迎合新世纪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好各方面。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仍然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公用性差及实验室专门教师人才匮乏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管类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发挥的作用。以下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校内实训的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2.1无法满足应用型大学转型对校内实训的迫切需要

为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众多的高校提出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口号,为此我校也设定“建立应用型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发展目标。应用型高校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培养能快速与企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亦或直接为企业提供成型成熟的科研成果。这些可以直接与企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一个专业的实训场地。而目前我院建立的校内实训场地不管从规模、数量还是与企业的仿真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校内实训是除企业之外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最重要的渠道,目前我校校内实训的发展现状远远满足不了我校发展目标的要求。

2.2目前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设施不完善的现状

2.2.1实验室的投入量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学生需求

目前我院各专业仅仅拥有4个实验室,随着近几年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我校的学生数量尤其是我院今年的招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再加上我校在努力推进“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的诉求,现有的实验室建设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学生规模及实验需求。

2.2.2已经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没有得到持续的更新

我院目前已投入使用的4个实验室,由于资金投入等等原因没有进行对各个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及时地更新。实验室设施的陈旧不利于我院学生对于现代不断更新知识的掌握。如我院现在正在使用的拥有“ERP模拟沙盘”的软件还是最初的手工软件,而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逐渐采用电子沙盘。手工沙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低于电子沙盘,不利于我院学生经营理论的掌握和经营实践的更新。

2.2.3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各实验室的通用性和共用性,实验室之间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院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基本是针对各自专业的需求,如我院的会计专业实验室基本上就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国贸专业的实验室也主要为本专业的学生服务,各个实验室的共通性和共用性^小。并且各个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某一专业技能很难做到与其他专业技能相结合,系统性有待提高。

2.2.4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仿真度不够,企业氛围真实体验度不够。

我院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虽然以尽量保持与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环境相一致,但由于软件设计、实验室实际建设等等导致目前我院的各专业实验室建设虽然可以满足教学实验需要,但带给同学们的企业氛围真实体验度相对较低。实验室的真实体验度较差对学生操作积极性和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3我院校内实训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我院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实验室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但专业从事校内实训建设的专业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现在我院各专业的实验室实训教师多数为本专业的普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方面的培训或培训的时间较短,对校内实训的教学、科研的专业技能掌握度还有待提升。没有专业的校内实训师资队伍必然会影响校内实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3.“大经管生态圈”在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中的功能

“大经管生态圈”覆盖了我院大经管类的全部专业,适应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它的建设也可以解决大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得到社会生态系统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大经管生态圈”在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中发挥的功能具体如下:

3.1推进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功能

“大经管生态圈”在范围上覆盖了大经管类的全部专业,并在后期建设使用中欲逐渐把全校的学生纳入。在知识探索上,包含了企业在“业务管控”和“战略管控”方面延展应用,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之间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必将可以推动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3.2完善我院校内实训软、硬件设施的功能

目前我院的校内实训是软、硬件设施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更新度上远远无法满足我院学生教学实训的需要。而“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室实训基地从建设规模上和每次可容纳148位学生同时进行实验、实训的数量,以及所使用的软件设施是目前全国较为先进的、基于VR技术和jet技术,通过b/s架构网络结构模式构建的最新的大经管类跨专业综合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它将企业置于一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构建“企业经营环境仿真运营”的全景实践教学环境。

“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将大大完善我院校内实训的设施建设,也必将提高我院校内实训的效率和成效,为我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为校内实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功能。

为完成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目标,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使命和特色。要培养出掌握失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必然需要具有更高实践实验和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为“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顺利建设,我院挑选出9名骨干教师从基地建设的前期考察、论证到后期施工到培训进行了全程跟进学习。尤其在软件使用的培训方面,在校、院的支持下,9名骨干教师分批次远赴全国各个省份参加培训、交流学习,为大经管生态圈的建设和教学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师资储备工作。被挑选的9名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普通教学的知识储备,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实现了实践能力的转变和提高。这种既具备了普通教学的渊博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关键,也为我院校内实训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储备。

3.4培养应用型人才功能。

企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实训基地,但由于受企业对在校学生的容纳度的限制,无法实现高校所有学生都参加在企业实训。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可以解决大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得到社会生态系统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

大经管生态圈通过建设完全仿真与企业生产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体验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等等实践学习,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和培训学生通过全仿真的多种实践能力,经过培训的学生基本完成毕业上岗的准备和训练。

3.5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的功能。

应用型大学所实施的教育应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中心的教育,这也证明企业参与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校及我院应做到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这也有利于有效地解决高校和我院是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

我院通过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和实训工作,可以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通过此窗口积极与各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有利于c企业不更新的先进技术交流,另一方面也有有利于不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的针对性,使教学环节始终把握住行业改革和发展的脉搏。同时,大经管实验实训基地的适用范围是针对全院所有专业,并在未来有可能向全校各学院各专业进行开放,基地的利用度较高,各专业设施共通性高,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1]揭红兰,刘海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研究[J].2016(3):147-152.

[2]吴兆奇.基于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与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为例[J].2011(12):117.

[3]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4]黄晓全.经济管理类高校实验室建设问题的再探讨[J].吴兆奇2010(1):149-153.

第2篇

[关键词] 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2

[中图分类号] F273;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35- 01

1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背景和目的

“工科要有实验,经管要有实训”,实验和实训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是经管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实践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对理论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综合检验学生的商科知识、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从2011级开始,将原先大四学生第七学期的10周校外实习转变为2周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加8周校外企业实习。我校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已连续两年开展。

跨专业虚拟仿真实习通过专业的实训软件模拟仿真的商业运营环境,把来自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按专业背景配置组成仿真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物流企业、工商管理局、税务局、金融机构、人才交流中心、会计师事务所机构,结合专业知识来进行模拟运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

通过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的管理知识以及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在实践中丰富和扩大专业知识领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后的工作之中。

2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实践过程

①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时间。此次跨专业实训每批次进行2周,10天,80学时。②虚拟仿真综合实习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管实验中心。③虚拟仿真综合实习详细流程。第一天:上午,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动员大会,竞选CEO,学生竞聘岗位需要准备竞选演讲。下午,各公司CEO张贴公司海报。海报张贴完毕后开始招聘员工,招聘完成后在媒体中心登记员工信息,并张贴录用员工名单。第二天:上午,公司注册流程讲解,讲解完毕后公司职员需领取注册用表单、收据。下午,进行公司注册,在公司注册期间,CEO安排好公司组建的工作,公司成员主动学习运营规则,确保运营正常开展。第三天至第四天:进行企业运营规则讲解,各单位CEO督促自己的员工严格遵守上课时间,并负责登记好自己公司员工的考勤。各职员需熟悉公司运营规则并进行软件使用。学生熟悉公司运营规则并进行一个季度的试运营。第五天至第九天:完成第一季度至第七季度的运营,并且举办海报评比大赛、点钞大赛、主题沙龙素质拓展等特色活动。第十天:上午,完成最后第八季度实训,检查并上交办公用品。下午,准备经营总结PPT总结大会。各公司CEO对全体员工做年度述职报告。

3 校内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特色

①组织主题沙龙、主题分享会。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经营实践结合,特加入多个与创业导师、企业家及成功校友交流环节,为大四学生就业进行面试前准备、面试应注意事项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未来择业的道路上目标更清晰。举办“遇见美好的时代――移动互联时代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新经济下如何合伙创业”“如何适应电商企业的企业文化”主题分享会,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方向指引。②完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公司进行考核,制造企业、贸易企业、供应商企业考核方式为:运营总成绩=经营业绩×50%+中期汇报×20%+考勤×20%+员工工作参与度×10%。公司(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物流公司)考核方式为:运营总成绩=经营业绩×40%+服务满意度×40%+考勤×20%。

4 结 语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是经管类学生实训化教学继单项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之后的第四阶段的训练,是整个实训体系的提高阶段。经管类学生学会适应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策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经营管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认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促进了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也深化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拓了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海荣,经贸类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1-64.

第3篇

[摘 要] 培养学生树立“大专业”学习观,目的使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谈谈纳入经管大类招生的利弊。

[关键词] 人才培养;大类招生;科学性;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16-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8[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财会专业纳入经管大类招生利的分析

大类招生模式是指高等学校在招生环节上,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需要立即确定专业,只需要选择好“大类”即可。学生入校后,经过一至二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以我校为例,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在大类内进行分流。分流采取2+2的模式,即学生用两年的时间修完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这种招生模式有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许多国家都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放在首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按文理大类招生及培养学生的做法,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它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二)有利于“宽口径”的人才培养

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可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2年的按大类培养,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

按大类招生能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克服原有院、系的框架,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同时可以有效地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四)有利于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按大类招生及培养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财会专业纳入经管大类招生弊的辨析

大类招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

(一)专业分流无法体现学生自愿和社会需求

大类招生显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多种出发点,有的是对某专业确实感兴趣、有些是听从家长意愿、有些是考虑未来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还有些是目标不明跟着潮流走。比如,我们在2005级经管大类招生分流之前,对学生未来自愿所选专业进行了摸底,结果有90%以上希望选择财务和会计专业,而个别专业只有十几人选择,尽管有些专业还是学院的招牌专业,因为选修该专业的学生很少,最终变成萎缩专业。学院最后只能根据学生成绩分流。而成绩处于前列的学生,未必就是热爱该专业、打算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学生,他们或许是趋众心理而选择。“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分流的原则就变成了“根据学生成绩”分流,长此下去,不利于专业建设。

(二)弱化专业基础课程教育

学科齐全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按大类进行培养,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专业口径,学生的适应性增强。但同时,由于财务、会计专业单科性强,在前两年学生并非明确自己未来所学专业,学科归属不一,所以对专业基础课本着知其然即可。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得尤为困难,专业课程只能后移,课时减少,授课减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教育,针对性降低。加之学校学分有限、三、四年级部分学生面临考研、考证,财务管理、会计专业本该是文科类的技术专业,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学生却收获甚微,比如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等核心课程学生只是浮皮潦草知道一点而已。

(三)教学资源无法合理配置

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致使各专业不能协调发展。这种专业分流方法,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当一个专业选的人很集中,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无法提供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会造成师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前几年曾经热门过、社会上人才过剩、近年来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可能选择的人数也少,致使学校既不能因选择人数少而放弃这个专业,同时又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比如,近几年,综合性大学或学院(包括二级独立民办学院)的经管类专业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居多,师资严重匮乏,老师疲于上课,无法外出进修学习,无法钻研科研,甚至连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挤不出时间,有些课程无法承担,只好外聘,教学质量是良心工程,而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劣只有自己衡量。

此外,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教学资源需要新的组合和分配。

(四)不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色

本科教育本身属于基础教育,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直接就业。然而财会类专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则更高。因此,大类招生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方案来支撑。将财会类专业纳入大类招生,势必将财会专业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完全不同的几个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视同,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的发展前景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专业概念淡化,不利于进一步深造

大类招生实际上是推行和强化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在培养通才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学生淡化专业概念的弊病,近几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学生选择考研,继续读书。而考研录取规则悄然发生变化。以往研究生招生录取主要在初试。考生只要通过初试就能进入复试,而进入复试后一般情况下都能录取。对众多高校而言,20%的复试比例往往是走走形式而已。而目前这种录取规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招生单位越来越重视考生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的考察,越来越重视复试,初试成绩比重越来越少。从考生进入复试分数线的要求来看,原来只要通过公共课国家统一分数线即可,而目前则对专业课单科成绩也做出了限定。特别是自主划线高校即使公共课成绩不好如果专业课成绩足够高也能进入复试。从复试分数所占比例来看,复试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教育部要求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而实际上一些高校尤其是自主划线的高校成绩已经占到了50%。复试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招生单位能够通过复试更加直观、有效的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潜质。这其中对专业课的考察占有最重要的成分。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研究生招生单位对广大考生的真实需求,也充分说明了专业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报考一些重点院校如北大、清华时,最困难的往往就是专业课,通常一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广泛、难度也较深。由于大类招生无法对专业进行精细化教育,所以学生考研征途中专业成绩成为一大障碍。

三、财会专业实施有效招生模式的思考

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一)以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

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制订的,教育的核心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规律。目前有些学校是按照学院招生,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大类,如果同一个学院里的专业相近还好,而有的学院专业大相径庭,则大类招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这两个专业合为一大类,前两年甚至前两年半修读完规定基础平台规定课程学分,后面两年或一年半针对专业的侧重点加强相关专业的深入、精细化学习。

(二)以尊重学生兴趣为基本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分流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选择,志愿优先,同志愿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择优满足专业志愿;分流限定在就读的学科大类所含专业和专业方向内,不得跨学科大类选专业。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还要考虑专业的布局是否合理,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对没有如愿选上相应专业的同学,以采取鼓励性政策和指令性措施为原则,引导学生报读相对冷门的专业。

(三)以理科背景的学生为优先选择对象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虽然常被称作“商务的语言”,但它的用途远远超越了商务领域。会计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经济环境,对日常事物进行管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人们来说,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然而,一般人认为会计是一门如同历史、地理的纯文科的专业,通过识记就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研究性特强的专业,学好本专业必须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较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简单而单调的表面会计信息下隐藏着深层次原理和奥妙。凡是有理科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方面较文科学生有一定区别,他们的理解和领悟性更高一点。

第4篇

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相对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在面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以能使学生通过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经济法律问题为目的[1]。目前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型、理论灌输型方式还比较多,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太适合经管类学生的培养需求,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特定意义。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教案安排不尽合理

经济法本身属于法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课程,经济法教学一般需要完成宪法、法理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前置课程后,才开设排课。在经管专业,不可能开设如此重多的前置学科,因此,使得经济法教学显得困难。课题上,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解专业法律术语,知识点分散繁杂,学生们业很难把握。目前,许多高校都对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法律基础课,而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因此时间上可以提前一些,争取能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便于知识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案,设计课件过程时,往往不能够根据专业区别,设计不同教案。不同专业间采用相同教案教学,将难以传授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不区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别,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果对经管专业学生采用统一的理论灌输形式,全面系统讲授知识点,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基本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基本的经济法律实务问题。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解存在课时冲突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编排与讲解,进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启本文由收集整理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与积极讨论,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课时总量有限,如何针对缺少基本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开展案例教学,并且还要能保证对基本法律理论留有充分时间讲授,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3]。过于重视案例教学,没有足够的理论课时,则学生们由于对基本法理、法条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就无法独立分析、解析案例,从而导致案例分析或者不深入,或者偏离主题,或者学生们难以配合而冷场。如果详解法理、熟讲法条,可能会出现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课后全部遗忘现象。讲授型教学,还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失去课程学习兴趣。

(三)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方式下,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型,教师往往偏重于追求教学任务及进度的完成,而忽视受众的真实需求。教师与师生间交流不充分,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参与课堂,因此,在期末考试时,试卷也多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而缺少对应用能力的考核。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经济法考试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考核发现学习弱点,二是有利于教师测评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考核手段,主要是闭卷方式,以考核对知识点记忆为主。试题卷普遍存着考试内容教材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试卷结构公式化特征,因此,难以实现通过考核反映和发现问题,以反馈和调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目的要求。平时成绩基本按照课堂出勤、课堂纪律、课堂提问等方式评定,这样的模式,由于多种主观因素的存在,也不具备客观科学性。考试内容基本是考核教材,缺乏对应用能力的重视。理论型试题考核,难以科学测评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案件处理能力,因此,应该强化对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二、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结构引导学习主动性

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求知型转变作为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趋势方向。要在课件内容上注重对经管专业学生的联系性,将课程体系进行按需定制,重新设计,以实现针对特定对象的专题化、专业化教学。比如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部分和专题部分,通过对基础部分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经济法律基本常识,培养基本经济法律素养。然后,通过对经济法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能能深入地了解一些经济法律事件,能对经济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产生认可和认知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并激发起自学热情。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民商法的一些基础理论,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培养经济法基本素养的基础条件;专题部分,则可以针对当前法律热点,过往的经典法律案件,开展趣味性与引导启示性的互动交流,要求做到在针对专业设计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专题的应用性与理解性,专题性内容重点应落在商法部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再设计,突出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由于经济法课程内容较多,经管专业学生又欠缺法律基础知识,因此,使得课程授课时间总体讲不够充分,往往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除了在课程设计上面进行基础知识、专题讲座形式的结构改革,以重点突出,部分强化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学,也是一种有效路径。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能力,补缺知识点。当然,针对自学行为,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以使学生能将时间有效利用。

(二)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在经管类学生中,显然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何使经管专业学生在适当了解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上提高实际能力、应用能力,是教授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采用以案例讲解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应用、实际能力,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应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案例的设计上,要做到深入浅出,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简单的,便于着手的小案例开始讲解,然后逐渐增加案例的综合性。对案例的分析,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能够预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先把案例在课前发放给同学,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辩论,形成一定的观点,带进课堂讨论,以免出现冷场现象,降低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的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不在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辩论、交流、理解、学习、掌握为主导。通过将案例教学设计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对经管专业本科生开展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各类真实环境中的经济法律问题,并分析问题,寻找方案,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经济法律意识,培育经济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选择,是案例组织设计与教学讲授的重点,如何根据各章节内容,收集整理恰当合适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起点与关键点。没有合适的案例,很难有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课件案例的恰当与否,也反映着教师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现有资料中选择案例,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但是,由于经济法律问题的共通性普遍存在,因此,要甄别寻找出针对性强,适合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并非易事。因此,加强平常收集与整理,不断进行案例补充与扬弃,并对案例背景进行优化组合,以保持精炼,突出重点,提高趣味性,紧随时代性,还需具备示范性,具备普遍意义。

(三)积极探索经济法课程考试方式创新

作为一种调节、管控、反映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手段,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很重要,在经管专业学生的考试形式上,应该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考试内容设计应该以能力测试为目的进行编排,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要相应减少学会背诵的内容,少出名词解释,少出法条选择,相应加强分析能力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考核方法上,还可以通过对过程评价型方式,取代结果型考核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取代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单一方式。采取重过程的形式,取代重结果轻过程的形式,有利于管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过程考核点可以包括课堂互动能力,个人作业质量,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由于经济法律、法规会跟随经济社会问题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对考核方式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本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可以具体将考核方式分为几个部分共同组成。可以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都能写出分析报告,并参与成绩评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经济法律案例策划讲解,对其效果参与成绩评定;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个经济法律现象进行深度调研,深入分析,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成绩评定。从最近几年的教改思路与教学实践来看,在注重素质教育提升的总体思路下,实践性教学及其考核方式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形式被广泛尝试与推广。但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推广的步伐尚属保守。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考试形式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理论教学的枯燥,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全新要求

经济法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设计主导,教学内容,又教师编辑安排,经济法教学改革效果优劣,主要由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讲授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决定,因此,对肩负教学改革重担的教师要求比较高。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经济法并无材,并且经济法的课程机构包括法律法规、条例细则等等,并且法律调整的领域涉及工农商贸等各行各业,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候,应该选择实践性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优秀教材,或者通过收集素材,自主设计符合教育目的教辅材料。同时,教师组也应该强化相互学习,教师队伍构建也应该有适合实践性教学需求的教师成员参加。教师课余时间,一是要加强相关科研活动,以提高教学深度,另外也应该加强教学能力的学习提高,多备课,多准备实践性教学素材。只有教师从理论深度上到知识面的广度上都有全面提高,才能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基本条件保证。

第5篇

摘要: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根据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的缺乏。本文联系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实际情况,对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经管专业;职业素养

一、引言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先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这两句话是想告诉我们,既要会做事,也要会做人,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关键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走什么样的路线。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将来能够更好地立业创业。

企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于2012年4月分别对西安人人乐超市有限公司、西安圣贝牙科医院、陕汽集团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湖北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西飞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在与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交谈中,几乎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现在80后、90后学生的基本素质问题:普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缺乏奉献精神,认为别人应该给他付出的多,一味地索取,缺乏感恩的心;另外,还特别提到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很差的问题,企业要求学生能拟订合同、业务函等商务文件、撰写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起草工作规范及管理文件,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欠缺。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三、经管类专业职业素养的内容

市场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如何?高职院校培养的经管类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实现有效就业、是否能在本专业领域找到工作、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是否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未来的发展需要?围绕以上的问题,我们对相关工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调查表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结论:

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要求较高的是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能较好处理客户关系;具有较强的企业忠诚度,热爱自己的岗位、乐于服务和奉献;具备较强的变通能力、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并有较强的工作主动性;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

四、目前职业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的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比较差,这是我们老师几乎天天讨论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差,原因在哪?

第一,高职学生普遍综合素质较差,主动学习的意识欠缺,使得学校培养的难度加大。

第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高职毕业生各种素质发展严重不平衡,如专业技能很高,但是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心态不好,诚信缺乏,人际交往沟通很差等。

第三,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不完整,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四,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较多,但各部门各行其是,重复活动多,偏重文艺活动,质量高有价值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少。

第五,职业素养培养手段不全面,重学校教育,轻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得学生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不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较差。

第六,职业素养培养考核机制缺乏。

第七,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反馈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已毕业学生不属于学校的管理范围,造成反馈时间滞后,导致反馈信息提到的问题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五、我院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发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1. 通过入学第一课,即“专业教育”,让每位学生入校后即了解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三年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有关专业课程方面的问题进行答疑,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进而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今后三年的学习制定计划。

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3.专门开设其他素质提升课程,如《形象设计与形体训练》《服务礼仪》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注重仪表、仪容、仪态和语言、操作的规范,通过《素质拓展周》《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大学生心理疏导》《文学欣赏》等选修课,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语言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

4.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专业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知识,教会学生能够解决专业问题,还应该包括如何做人,应该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1. 规范日常管理抓好德育

通过寝室文化节、餐厅文化、教室文化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诚信店等活动,从学生的言行举止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个人礼貌、礼仪、礼节,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形成“善行善知”的良好学风。

2.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

学院、系组织各种管理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学生会竞选、参与班级管理、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比赛、辩论赛、沙盘模拟赛、模拟招聘、模拟法庭等,院团委下设多个学生社团,如晨声报社、团刊南北风、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原翔剧社和舞蹈学社)、幽玄棋社、渭原文学社、龙魂武术社、电子俱乐部、蓝翔航模社、西航之声广播站、青竹书画社、影视爱好者协会、林海收藏协会、激扬英语协会、纵横辩论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并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另外,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不仅在经济上有所收获,关键是经历的丰富,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根据企业人士的反映以及毕业生的反馈,在校期间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在应聘中更有优势,工作也较突出。

3. 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我院管理类专业学生分别参加了全国市场营销大赛、ERP沙盘大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并取得了一些荣誉。因为大赛,我们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因为大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因为大赛,我们看到了一批敢于拼搏、乐于奋斗、善于应变、用于创新的具备“责任、合作、创新”职业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服务区域经济,构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学院所在地区有中小企业300多家,但有经管类专业的院校只有本校一家,每个企业都需要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办公管理等相关人员,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在真实环境和实践中形成。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会、模仿学习,加深认知,为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侠.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需要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9,(17).

第6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IT知识体系 信息应用系统 IT课程体系

1 经管类专业IT知识体系

近几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胆探索,面向应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与企业无缝连接,是这一改革的目标。在具体实施上,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或环节,如市场营销专业沙盘模拟,会计专业手工会计模拟,旅游管理专业的调酒训练等,这类课程本质上就是未来就业环境的一个模拟或缩影;另一类是IT类应用课程的开设,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深入广泛应用,IT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学生到企业必定与电脑、网络、应用系统打交道,所以这类课程不可轻视,本文的着重点也在这里,即探讨经管类专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IT类实验课程体系。

1.1 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界定与目标

经管类专业的IT类实验课程除了如计算机基础这样的通识课程之外,还包括一些课内含有上机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上机学时至少应占课程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且上机不是简单的查资料,也不是完全的验证性实验,而应有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要能让学生动脑筋,这样的实验课程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服务。像会计专业这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开设的单设实验环节(如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也归为IT类实验课程。

开设IT类课程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也不是为应付各种职业证书考试,它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与专业培养方向这个大目标是一致的,是为提高就业能力服务的。认识这点,对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经管类专业IT课程的具体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应用本专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能使用常用软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对IT在本专业的认识,对IT在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使自己始终能够跟上技术应用的步伐,甚至能提出好的应用建议,做一个懂IT应用的管理人才。

1.2 经管类专业IT类知识层次

尽管经管类专业的IT类实验课程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但IT类课程自身有一定规律,IT类课程技术性强,课程间逻辑联系紧密,在经管类专业中,它自身应构成一个子系统,它的层次关系如图1。

第一层次:IT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主要通过学习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知识来完成。包括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运行软件的过程;了解数据库的概念与构成,了解数据库是经管类信息系统核心部分。涉及的课程主要是两门,即计算机基础和一门数据方面的课程,这两门课程都有大量的实验课时,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基础训练。

第二个层次是对IT在本专业应用技术的掌握,可通过学习本专业的一个信息系统来完成。经管类专业的信息应用系统在使用顺序上,有很多共性,一般为:系统设置基础数据输入期间数据输入各种查询输出各种分析输出等。在学习信息系统时,不能简单的弄几个数据模拟一下了事,而应该用有实际意义的数据,数据量至少应跨三个期间,因为很多细节问题在少量数据上无法体现,在一个期间也看不出来,在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按部就班的过程谁都会,高手在于能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学习时就应刻留心,这对实验课指导教师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第三个层次是IT的深化应用层,这是由企业应用需求而提出的。何谓深化,就是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或者信息系统没有企业所需的功能,或者企业所需功能需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实现。一般会认为这不是经管类专业的工作,应属于IT专业范畴。实际不然,企业的应用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而软件的功能在一个时期相对稳定,软件的功能经常显得不足,这就需要企业工作人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IT专业的人员不懂企业业务,无法胜任,企业也不可能经常拿钱去请IT工程师,所以企业工作人员自己要能掌握一些IT深化应用的能力。

经管类专业IT深化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常用软件的较高级的功能,如EXCEL的函数来解决企业中的应用,许多小企业都用EXCEL来管理业务;二是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如用友财务软件提供的月末结转公式定义功能,可以来设计各种报表。要很好地掌握这两者,对IT技术和经管业务都要很熟悉,可能在学校只能做到很少一点,但应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

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三个层次是从IT技术到管理类专业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技术与经管业务相结合、以技术支持管理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层次的知识和能力,才可以说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2 经管类专业IT类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对经管类专业IT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分析,经管类专业IT实验课程应具有如下图(图2)的体系结构。

第7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学知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科学等多个社会领域,发挥了重大的应用价值。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学科,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来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以及预测对象未来发展,其内容设计面广、理论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对于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也会涉及到一些大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课程如何适应学校学习与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需要,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制,教师通过粉笔黑板加电子教案式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形同于直接灌输,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往往较差。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统计学原理介绍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常常更注重基本原理的演绎和统计方法的选择,而忽略了统计学在我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讲解,这样就更加剧了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发展没有关系,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于统计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经管类统计学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的讲解,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在讲解过程中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其就是一门简单的数学理论课目,没有实际的操作价值,从而忽视统计学在经管专业的地位。此外,教学材料普遍存在着知识面很广,但是不够精的现象,大多数统计学教材中没有建立统计思维的培养板块,只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上的统计方法,并且教学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与经管专业学生所实践的内容不相符,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中所占比重过低,而期末闭卷成绩所占比重过高,因此学生平时学习松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严重。学生考前几天突击式复习,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真正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命题方面涉及的内容也偏重于统计学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实际的知识应用,这样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

统计学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悠久,课程内容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要使得学生有效、自信、轻松地接受课程内容,要考虑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设法采用多种形式,多应用启发式教学,重点通过引入大量案例,如当前经济社会热点、经典的统计应用案例、统计方法的来源和思想等,尝试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更深刻理解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条件和分析思路。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学生讲课、游戏互动、课堂讨论、小竞赛等,活跃课堂气氛,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统计学知识与其所学专业的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定量的大型实验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实验作业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本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兼顾目前社会经济生活实际,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某一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他们具有成就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热情;二是教师必须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给学生示范应用统计学相关的具体方法,比如下载数据中国的数据资料,从新闻和广告等大家熟悉的渠道获取素材,使学生真正在实际生活中领会统计工作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学生对国内外经济、政治生活了解不多,对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较少的弊端。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题型丰富化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要侧重平时的考核,避免期末定终身,平时与期末比例应调整,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比如平时比重提高至6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降低至40%。平时考核要包含多个方面,例如小测验、期中考试、出勤、实验报告、组织统计调查、撰写统计报告等;平时成绩中增加上机实验操作选用普及程度最广的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定某个社会关注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设计完成调查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和调查报告,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考试题型应当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还应当增加主观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区分度,更重要的是将偏向考试能力的培养调整为偏向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避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取得高分的情况出现。

结束语

总之,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面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考核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赖流滨.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226-227.

第8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107-03

目前我国存在两大基本类型的高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其中,地方院校包含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两种基本类型。部属院校是属于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代表着精英教育的价值体系;而地方院校属于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代表着大众化教育的价值体系。在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高专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强调技能实用性,而地方本科院校则是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强调应用性、创新性。特色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地方本科院校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相应的特色专业建设。那么,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又该如何来进行相应的特色专业建设呢?本文试图以此来展开分析。

1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显著特点,它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我国教育部在其的《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中指出:国家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引导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和紧缺型人才的需要。可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就是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培养相应的人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来说,主要是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然而,这种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又具有什么内在特征呢?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去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线工作。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性质往往是属于组织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这些毕业生一方面要直接面对复杂的市场微观环境;另一方面要能高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贯彻组织的战略意图。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能持续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他们在大学时接受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和财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FQ)融合发展的培养。

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商数,它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同时后天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它的发展。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进行各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积累,当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发生质变,头脑中的知识就会通过整合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进而促进自己的智商不断得到开拓。智商扩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引导链式创新,而且转化程度越高,行为主体创新能力就越强。可见,较高的智商能使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中,往往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时,一般总能够创造性地设计有效率的工作思路,把握和控制好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智商主要有助于处理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情商则有助于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应对,以及对人生乐观的程度和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直接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市场经济之中,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能够适应、坚持,受得了委屈;能够与他人沟通合作,整合资源,等等。因而,对情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较高的情商,还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创造力。创造不仅与一个人的智商有关,更与情商有关,情商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在人的创造力中具有很强的驱动功能。

可见,智商和情商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处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能力保证。但是,它们不能为他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和创造性提供持续的动力,而财商在塑造这种动力方面却具有很好的效果。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或财富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一般人进行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更好,因此,追求财富就成为一般人工作的基本动力,这对工作于企业一线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他们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亟需要创造财富来为自己的未来提供保障。而财富的有效获取离不开财商的支撑,对他们来说,较高的财商,一则能树立强大的财富意识,以该意识来驱动和引导自己的工作;二则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较强的理财能力,严格进行个人成本——收益核算,有利于积累财富和利用财富;三则通过对财富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来制订自我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自我财富和组织财富的最大化。

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类专业 实践教学 对策

实践教学是电子商务类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迅猛发展和对电子商务类专业学生的广泛需求,各类电子商务院校逐年开设大量与其相关的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多,教学管理难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也相应加大。为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市场要求,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实践教学逐步成为各类电子商务院校的重大挑战。下面就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大家探讨交流。

一、目前经管专业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一)教学设施建设滞后

教学设施的建设是保证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然而纵观我国当前高校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设施现状能够发现,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室不多,实训资金和设备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实训项目并不齐全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虽然教师们依靠现有的条件去努力开设多种形式的实训课程,但是部分原有设备设施陈旧、性能标准不高、设备台套数少,这些都从客观上约束了实践教学的发展。部分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和电子商务材料管理任务也比较繁重。由于实训场地面积不足,不宜同时开展各类实训,只能分阶段进行不同的工种实训。

(二)实训机构制度不成熟

电子商务类专业具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同时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较为坚实,涉及面的广泛加之理论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具有着相应的特点。而当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类实训机构制度不成熟的体现一方面在于领导层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实训管理机构设立不完善,机构运作不顺畅,实训室管理制度不成熟,存在实践教学标准尚未统一的局面。另一方面,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激励机制的执行力也有着巨大的空间需要加强,这些都是影响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师资力量的强化是所有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前电子商务类行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进步,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亦是必然。与此同时,在人才的推动作用下,电子商务类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均沉淀出了越来越多的经验,要想在教育阶段即培养出大量优质人才,则需要高校师资力量能够具有着与时俱进的强大能力。然而通过实践分析并结合诸多相关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各类院校配置的实训指导老师数量不足,且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缓慢,存在刚从学校出来又回到学校工作的尴尬局面,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实训指导能力不足。部分青年教师还需改变常规思路适应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的建设是所有事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依赖,因此,构建强有力的实践教学机构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此,本文认为高校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想保证实效性,必须要首先重点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要求按三级管理体系构建相对独立实践教学机构:一级管理是校级领导,二级管理是实训部,三级管理是专业教研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力量的增长,实为促进当代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当前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师资力量配备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此予以充分的认识,全力推动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教师成长,刻不容缓。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电子商务工科类专业教师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操作。学校可通过校本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教师实验实训课程相互听课评课来提升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来带动学校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过程中强化学校“老带新”制度的实施,要求中青年教师应放低姿态,调整心态,认真学习和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

(三)建立实践教学多维评价考核体系

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知识具有着极强的系统性,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为了满足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趋势,因此只有保证电子商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才能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价值。本文认为,单纯的为了迎合新课改政策而执行的形式化实践教学不如不改革,既然电子商务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已被明确,则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当代高校教育者应当提升对完善评价考核体系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促进实践教学进程的深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负起责任,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管专业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滞后于理论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明确实践教学目的,规范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多方配套改革;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监控;要真正落实从一切学生利益出发,将少量的优秀学生的技能精英教育推广为普惠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广大学生技能水平,这才是工经管专业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周华兰,张B. 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第10篇

摘要:大数据时代,那些能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处理的人才有着广阔的职业前景。面对新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及时调整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统计软件的使用技能培训,将EXCEL与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高职学生;经管类;EXCEL软件

一、前言

大数据时代,人们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信息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要想找到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信息,首先要学好应用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有证据表明,近年来能够进行数据挖掘和处理的毕业生往往拥有不错的职场地位、工作环境、薪水待遇和职业前景。不仅如此,通过应用统计学的学习和训练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统计思维,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提升应用统计学的地位并强化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技能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诉求。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看,应用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统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即“应用”二字。遗憾的是,我们现阶段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二、高职应用统计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总体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的科学。在经济管理领域,人们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准确地了解经济和企业的运行,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目前,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很多都开设了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

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而统计学又恰恰是一个以数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充满了大量的数据、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导和冗长的公式,再加上一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学生们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致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储备知识回顾、简单的公式推导或理论证明、随堂练习等)很难得到有效配合。如果直接引入有关概念、公式、计算又会使学生感觉难度陡然增大,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难度。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精简数理统计部分的基础理论讲解,以最终应用为目的,将有关的原则、思想和方法直接运用到实战中,以练代讲,以用促学。

(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结合板书演示公式、定理的推导和讲解习题。但这一模式并不适用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原因在于应用统计学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运算。这些数据的录入和运算并不复杂,但却会耗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对于需要掌握统计原理和深入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以应用为目的的大专生来说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必要推导和讲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电子课件已经被广泛使用,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此,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作用,屏蔽简单重复的算术运算,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练习和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应用统计学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

学好应用统计学能够掌握数据的挖掘和处理能力,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和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就能获得的。学生们需要大量的练习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使用到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或教师补充的几个案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求。考虑到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里和互联网上,学生可以自行下载练习;另一方面,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是在一种没有压力下对软件的熟悉过程,缺乏实战的检验,此时如果能够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和实践,不失为对学生最好的锻炼和考验。

三、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探索

随着应用统计学地位的不断提高,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数理部分的讲解依然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而大量的数据录入又是板书教学和纸面作业方面一个耗时巨大且效率低下的工作。如何将“高冷”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实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将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成为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众望所归的方向。广大教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有人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也有人提出将统计软件引入教学。其中,部分教师采用IBM公司的SPSS,还有部分教师采用了微软公司的EXCEL。综上所述,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上,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做法大致分为:教学方法改革,如引入案例教学、CDIO项目教学法等;教学理念改革,如融入建模思想;教学工具改革:引入统计软件,如SPSS、EXCEL,同时采用偏向或结合软件操作的教材。其中,建模思想需要有很深的数学功底,不适合高职学生;SPSS稍显专业,也不适合高职学生。部分教师将EXCEL引入教学的想法仅仅是在本科层面进行了尝试,缺乏对高职教育的针对性。

四、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为何选择EXCEL软件

其一,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对常见的商用办公软件,如微软公司的“WORD”“EXCEL”“POWERPOINT”(金山公司的“文字”“表格”“演示”等具有类似的功能,也是常见的选择)等进行了基础讲解。选择EXCEL,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成果,节约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来说不陌生、上手快。其二,许多功能强大的专业软件,如Matlab、SAS、Stata、Eviews、SPSS、R等,需要专门的培训甚至资格认证才能上手,不适合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其三,经管类高职学生毕业后,在企业里主要从事营销、销售、会计等工作,尽管需要不时与数据打交道,但对数据挖掘和处理的要求没有那么专业。EXCEL完全可以胜任。其四,目前商用办公软件80%的市场份额都被微软公司占据。熟练掌握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商用办公软件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的必备技能。由于普及面广、应用领域宽、操作简便、兼容性好、结果认同度高,完全能够胜任企业管理的日常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微软公司的EXCEL是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最适合的教学软件。

(二)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本着“理实一体、理实并重”的理念,将整个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知识,实践教学需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两个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部分采用校本教材(涵盖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和EXCEL操作及函数应用),主要讲授基础的统计学原理和知识,并在课堂上介绍与之相应的EXCEL函数的使用方法,辅以上机操作;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虚拟任务或校企合作平台上的真实任务,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以此为基础撰写分析报告。除了课堂在教师带领下的操作和练习之外,我们还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练习。为了检验教学和改革成果,我们采取了过程考核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察。

(三)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项目表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从理念、模式、方法、教材、工具、评价、结果等角度分别开展。

五、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在选定EXCEL作为教学用具后,如何运用这个工具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此需要进行严密的课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进行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二)课程设置

建议将应用统计学的课程设置在高职二年级上学期,一方面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修完经济数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具备上机操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此课程可以配合市场调查、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课程标准设置为18周;每周2次课,每次课1.5课时或每周1次课,每次课3课时,共计54课时(含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工具

主讲教材可以考虑适用于高职经管类的应用统计学教材(最好为适用于本校学情的校本教材),参考教材为涉及函数部分的EXCEL使用手册以及教师自备的相关材料。

(四)教学场所

此课程应选择在多媒体实训室(安装有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EXCEL企业版等)。

(五)授课计划

以18个教学周,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为例。

(六)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本着过程考核的理念,以知识达标和技能娴熟为宗旨,将笔试和机试相结合,在期中进行笔试,期末进行机试。六、结语EXCEL虽然是一个常见的办公软件,但其数据分析的功能完全可以胜任一般的企业应用。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引入EXCEL,会使枯燥的“数学课堂”转变为人机互动、热情参与的“软件操作课堂”;摒弃抽象复杂的数理过程之后,应用统计学将变得更为贴近实战。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有关函数和模块之后,初步具备了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有关结果分析和解决常见问题,为企业和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将EXCEL引入教学,对应用统计学进行改革,是一个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肖翠仙.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思考[J].教学研究,2011(2).

[2]史文雷.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融入数学模型思想[J].职业时空,2012(4)

[3]冯叔民.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8).

[4]王育晓,张明亲.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工商业,2011(19).

[5]胡春春.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3(7).

[6]李燕.基于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适用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7]姜彤彤.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8]张华.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管类本科生《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2).

[9]卢方芳.统计学教学中如何利用Excel软件及其利弊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22).

[10]招莉莉.基于问卷调查的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观察,2016(6).

[11]农凤篇,何维华.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12]李保林,杨丽华.经管类专业《SPSS统计软件应用》实践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

[13]陈小慧.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4).

第11篇

关 键 词:线性代数;应用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3-0080-02

线性代数是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数学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不仅是数学后继课程的基础,如线性规划等;也是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如微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会(COMAP)在《数学原理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除了算术以外,线性代数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学科”。然而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却往往忽视对知识应用的指导。例如,现有的线性代数教材大多只有抽象的理论和方法,而忽略了如何具体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弥补教材中的这一缺陷,就会使学生难以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学习线性代数有什么应用价值。因此线性代数课程应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材改革

经管类专业的线性代数教材应采用将线性代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应用实例的模式来编写,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实例为导向。应用实例作为问题提出,而理论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具体应坚持以下几点:

1. 适当增加理论背景和应用实例。 应用实例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枯燥的理论知识。 在教材中引入应用实例, 并且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可以采取情景模式,通过情景模式引出每一个理论知识点。 这样学生在面对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时, 可以由实际到理论, 再从理论扩展到实际,逐渐培养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添加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内容。 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内容应是线性代数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数学实验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应用实例的理解, 更好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数学实验以及数学模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积极性。因此,在编写教材时,非常有必要注重添加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如,可以建立一些以线性论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实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理论知识,完成对应用实例的讲解。以此为基础,扩展一些数学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应用实例的分析与问题的解决, 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法改革

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线性代数教学应该从问题出发而不是直接从定义出发来展开课程内容的教学。应从介绍知识点的应用背景开始进行教学,逐步引出定义、定理或者计算方法,最后带领学生真正解决一些和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性代数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为不同专业讲授本课程时,应结合其专业背景,举出相关的实例。例如,可以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举出生产成本、管理决策的例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将线性代数与专业知识完美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教学手段改革

一是利用教学软件。 如,MATLAB等数学软件可以将线性代数中的抽象概念,如n维向量等在二维、三维空间中形象地表示出来,再向高维空间推广扩展。再比如在讲解行列式的几何意义时用数学软件,可以把几何意义直观的体现在电脑上,用MATLAB软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表示二阶行列式,用平行六面体的体积表示三阶行列式,这样就将抽象的问题变成了直观、简单的图像。将数学软件引入线性代数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自己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同时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还可减少板书,节约教学时间,从而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强知识的应用扩展和应用引导创造条件。

总之,教师要加强自我知识的积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线性代数的教学从单纯抽象的繁杂计算转化成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过程。 在讲解线性代数时要做到能联系实际, 用设置问题背景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圣梅. 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点滴谈[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8):220-221.

[2] 陈利娅,赖霞. 恰当使用目标教学法,提高线性代数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10(2):87-89.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管专业 职业经理人 基本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35-02

长期以来,经管类专业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不出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特色,从而导致教学成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课程教学强化理论灌输,而非学以致用,学生普遍未来职业定位不清晰,致使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学效果不高。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1.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独立学院现有的经管类专业培养体系暴露出种种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仍停留在单一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第一,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运用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第:,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实践环节较少,致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较低。第三,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踪最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第四,理论知识脱离I作实际,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经常出现社会需要的人才招聘不到,而高校培养的管理人才企业又不需要的情况。第五,各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雷同,缺乏特色,不能适应地方或区域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要。这种种不适应,正是造成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2.经管专业培养职业角色目标定位不明确。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很多是按照母体学校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不是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教学计划,致使专业培养目标缺乏职业角色定位,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培养。在培养目标中,对未来岗位角色的素质与技能,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缺乏相应岗位管理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的训练,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形成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模糊和错位。

3.管理实践教学特色不突出,导致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困难。目前在很多独立学院管理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体系。教学管理上,“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观点仍占据主流地位,学校的教学奖励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奖励薄弱。由于各高校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难以满足管理实践教学的需要,不能接管理岗位设置技能训练,很多院校没有培养职业经理人的综合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室。

缺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指导实习、实训的教师。目前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使得很多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枝外实习实训基地,即使是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大多数经管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和各类工商企业缺乏真正的认识和全面客观的了解,虽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专业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显得“功底”不足,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1.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经营权和管理权,由企业聘任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专家。通俗地讲就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将所经营企业的成功视为自已人生的成功,通过管理企业或部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专职管理者。

现代职业经理人要求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专业知识、管理艺术、管理思想。(1)专业知识素质。主要应包括:语言写作基础、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策划、外语、电脑操作、行业技术等理论知识与技能。(2)管理艺术素质。主要应包括:领导艺术、修养艺术、求索艺术三个方面,其中:领导艺术包括同上级、下级、同级之间的相处沟通艺术;修养艺术包括信仰、性格、言谈、心态、礼仪等,主要通过模拟修行法来实现;求索艺术包括:自我素质评价、职业目标设定、人生发展规划、朋友交往、求知技巧、体验生活等范畴的技能与修养。(3)管理思想素质,主要应包括: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目队与奉献精神、使命感与责任感、个人魅力和宽广胸襟、通过对管理知识的学习。工作、生活的阅历,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对客观管理环境的研究,形成辩证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

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培养主要应从专业知识与素质修养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才能逐步实现层次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经理的相关素质,为今后的管理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职业经理人的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未来的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应变与危机管理能力、理财与创新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等。通过不同岗位角色的职业要求,开设不同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培养模块,为提升上述能力奠定基础。

三、构建培养职业经理人基本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模式

(一)突出培养管理人才的职业角色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管理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应引入职业角色定位,按不同管理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设定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经理人基本素质的理论学习和管理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构建三大体系。打造职业经理人综合能力培养平台

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贯穿于职业经理人培养全过程。改革现有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职业岗位选修课等四个模块,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一注重在不同管理专业之间构建共同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在不同管理岗位之间,按管理学科大类构建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平台;按照职业发展趋势与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组建职业经理人素

质培养课程新体系。(I)在通识课程中,除开设高等数学和外语外、应设置人文与自然,法律、哲学、历史,艺术与审美,科技与社会等四个系列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修养,构建管理岗位所需的宽泛的知识结构。(2)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打造6+X。6是根据职业经理人素质要求,开设6门共同的专业基础必修核心课程,如经管各专业均开设《宏观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学》。x是按不同专业和职业经理人素质与岗位职业标准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程。(3)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依据需要开设非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如: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管理决策、领导艺术、管理心理学、企业策划、职业经理人素质与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职业经理人初级、中级培训等课程,使其与专业和职业素质教育有机衔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实践能力。通过管理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拓展职业适应能力,是打造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途径。独立学院经管类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由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管理技能运用、创新能力训练的递进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定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内容。实施管理学科实验、沙盘模拟、专业管理能力综合实训等课程。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管理调研、挂职、管理顶岗、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学生校园管理项目创新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动手能力。(1)大力建设经管各类学科实验室和综合实习、实训室。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财力,切实保证每个经管专业必须拥有一个综合实验、实训室。保障实验实训室配备足够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能满足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从实验实训内容上,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训。(2)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类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接受不同的实践训练,所以,学院也应针对这些实训任务建立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如大二、大三可建立认识型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学生对相关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大四可建立毕业实习型实训基地。在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下顶岗实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3)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开设一批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实验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以区别于高职院校。单纯的职业实务课程,如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等实训和沙盘模拟课程,开设创业学、职业前沿讲座和专业学术讲座等。降低必修课时比例、提高选修课时比例,使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拓展。(4)构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从企业引入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教师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企业调研,参与企业管理咨询和管理课题研究,丰富管理实践经验。

3.建立职业训练体系,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1)完善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体制和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素质修养课程与职业岗位证书教学体系,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修养课程学分和职业岗住证书学分。使学生毕业既有本科毕业证书,又有上岗资格证书,拉近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转变的过程与距离。为鼓励学生的社会与职业实践与创新行为,凡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突出、获得各种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发表科研和学术论文,只要学生达到相应要求或标准,即可获得学分,以此提高管理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个性发展。(2)开展管理学科知识大赛、商业计划书大赛、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竞赛、管理决策大赛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对于获得院级至全国级的竞赛奖项都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初级、中级考试测评。获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3)对本科经营专业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完3年基础课程后,结合自身的情况可以选择进行1年的实习实训,大四每个经管专业可开设两门综合实训课程,进行就业前的职业岗位培训。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三)培养学生对职场环境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职场价值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