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7 18:2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德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开展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学生的性格、人生目标、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全面提升中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有效的提升。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完善中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开展方式,将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全面的、高效的中学教育下,获得更加理想的成长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主要将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同时由于很多中学生为独生子女,因此其生活条件十分优渥。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中学生受到社会上所流传的不良风气――“享乐主义”的风气的影响,生活态度的积极性较为低下,自私自利、盲目攀比以及性格懒惰,是很多当下中学生所具有的通病,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极不利于中学生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合格品德的养成。中学生是中国未来进行良好的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由于网络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宣传,加之中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很多中学生的人身观和社会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致使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很多校园打架斗殴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甚至很多女生也参与到了暴力之中,新闻报道的校园欺凌以及中学生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无疑是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缺失的结果,由此可知,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小到决定了每个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大到直接决定我国的社会的未来的发展。
二、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
在传统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课堂上,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完全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真正的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使得传统的中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的开展成果十分的不乐观,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完善新时期下的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的提升中学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时效性。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主要可以将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
开展中学德育教学课堂,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将新时期的思想理念与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有效的促使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良好的符合时展需求。同时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的弊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良好的品格的形成以及自我价值的良好体现,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在德育教育课堂上,真正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的品格的养成。
(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
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不明确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开展等同于思想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认为德育的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政治科目考试成绩,这种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定位上的缺失,致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往往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的结果也成必然。提升对于德育教育的地位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的提升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三、结语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首先应当明确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进而思考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是全面提升我国的人才综合素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慧磊.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甘志像.中学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91-02
诚信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立足之本,是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中学生存、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需求。任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信仰都需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教育是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公民道德素养的基础。最近几年,中学诚信教育面临严重的冲击,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学诚信教育面临巨大的障碍,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因此,为了强化中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引导学生强化自身道德修养,主动应对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中学诚信教育造成的冲击,在课堂、课下和日常生活中都要强化中学生诚信教育,确保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在中学开展诚信教育意义重大,它是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最有效的突破口。目前,在很多中学校园内,学生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德育工作浪费时间、金钱和人力资源,是在做无用功,中学生诚信观念越来越淡薄。德育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重视,这是德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要想保证德育工作能够切实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个现实,采取对症措施将问题解决。以诚信教育为基础,逐渐扩大到中学德育方面,有步骤、有目的的深化德育教育。在中学生思想中树立了诚信品格之后,必然会引起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保证了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诚信作为人格的基本组成要素,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在中学生心理适应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保证中学生广泛接受诚信教育,德育工作才是有意义的。
二、诚信教育课堂内外相结合
1.依托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中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中学生诚信意识,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以信任为基础,只有保证学生信任教师,教师信任学生,才能保证中学生诚信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后,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学习中,因此我们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中学生诚信教育基础;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务实求真,学习没有捷径。在具体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揭示知识和事件发生的内部规律。学生完成探索是诚恳对待科学、真理的过程,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只有保证学生认真学习和总结,在学习中体会到求真务实的精神,实现对中学生诚信教育;最后,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会涉及到诚实守信的内容,这是对中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人与人共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讲求诚信。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最受考验的则是诚信和规则,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和学科优势,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正反面案例教学,向学生阐述诚信在于人于己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2.依托校园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
首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学生诚信教育活动。例如利用每周升国旗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利用班会开展专题诚信教育辩论赛,利用橱窗、宣传栏和黑板报宣传各种诚信事迹,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的社团、共青团、业余党校等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其次,中学校园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和自身校训校史相结合,保证中学生诚信教育具有本校的特色。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办学标准,是一所学校文化精髓的凝聚。挖掘校训和校史中的诚信教育因素,引导中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是中学诚信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和校训、校史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性。要将中学生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并不断的进行融合和探索;最后,中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和中学基础文明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学生诚信教育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缺乏诚信,说明了学校的基本文明素养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保证学校提高育人水平。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重视中学生诚信教育,重视中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全面将中学生诚信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3.依托家庭和社会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
从中学生诚信教育过程和教育手段来看,道德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且更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增加学生的道德意?R,转变道德价值观。中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要通过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中学生诚信教育除了传统的理论教育之外,还重在进行实践体验。学生的这种实践体验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参与。中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和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影响密不可分,如果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参与,中学生诚信教育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学校要不断创设道德教育情景,让学生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通过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接受诚信教育,使中学生能较为全面的感受到诚信道德形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对于一个人成才、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多种诚信实践活动中,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到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的喜悦之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组织家庭诚信教育活动,保证家长的全面参与,让家长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让家庭成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另一个“战场”,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自己选题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道德经验和切身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不断完善和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品格。
一、认真反思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德育关键是改进德育,而改进德育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目前我县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忽视”、“五个脱节”。“四个忽视”即忽视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内容有成人化倾向;忽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缺少针对性;忽视素质教育的要求,缺少创新性和实践性;忽视中学生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教育方法、手段滞后。“五个脱节”即智育与德育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脱节;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脱节。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今后增强实效性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认真总结德育工作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只有善于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认真总结已取得的德育经验和成果,正确处理好发扬和改进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总结:一是总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经验;二是总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中学生法制观念的经验;三是总结德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四是总结家教工作的经验;五是总结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六是总结加强师德队伍建设的经验。通过总结,展示德育成果,丰富德育经验,增强德育工作信心,更重要的是理清思路,扬长避短,开拓创新。
三、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第一,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德育的地位与作用涉及到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人才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德育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构成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因此,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第二,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指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我们的决策服务。
第三,突出重点。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开展这五项教育,我们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顺序性。从重要性上看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但从入手点看,应先是重在导向的品德教育,然后依次是法纪教育,适应环境、调节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最后是最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在五项教育中,品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导向,政治教育是根本。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有计划地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第四,尊重规律。时代呼唤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这一规律主要指人的发展规律。人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品德形成则是知情意行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工作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忽视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育内容、方法成人化的倾向,同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德育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广大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
第五,抓主渠道。德育的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课,它是德育主课,主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二是各学科的育人,必须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和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德育作用,形成德育合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渗透力,使学生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因此,要把德育渗透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引入课堂评价标准之中,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要把德育和教学紧密结合,不要搞两张皮。
第六,建设队伍。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所以德育队伍建设主要是建设班主任队伍,而抓班主任工作重点是培训,要把培训工作当成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1)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集体学也可以自学,但要有计划,有考核,有交流。(2)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学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艺术,而且必须学习政治理论。(3)在培训对象上,要分层次培训。一是普遍培训,大面积提高;二是重点培训,培训班主任工作带头人,建立优秀班主任资源库;三是对青年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队伍后继有人。
第七,拓宽途径。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这方面我们有优势:众多的教育基地;怀柔区优美的环境、众多的旅游资源;革命老区光荣的传统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拓宽途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制订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第八,搞好三结合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三结合的重点是家庭教育,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互相沟通。其中,主要形式是举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应做到“七性”,即:保证参加培训家长的稳定性;授课内容的系统性;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授课单位以年级和班级为宜,增强针对性;调动家长教师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表彰,听取意见,体现家长的主体性。
第九,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它给我们学校的德育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如何发挥网络资源的教育优势,克服其不利影响,做到趋利避害,这将成为我们今后要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德育工作者首先应具备四种意识,即:网络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只有具备这四种意识,才能从容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中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当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和教师片面重视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不良的成才观和价值观。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中学生普遍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叛逆心理,因此,对于当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全封闭”的管理模式极度不满。
2.教育方法单一
当代中学生思想多元化,内心世界丰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于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活动来陶冶和教育学生。但是,当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比较单一,操作性不强,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和机械式的说教方式阶段。
二、中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其教育与管理一直是教育难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管理者,因此通过班主任工作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1.从自身素质的角度,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1)提高班主任的自身价值,使其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新形势、新环境下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是学校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随着时代的推进,班主任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认真总结归纳不同学生的特点,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在学生中的作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敬业的工作精神,自觉地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用心来进行教育。
(2)提高中学班主任的学历层次,使其具有雄厚的知识底蕴
中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思想开放,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旁人思想的左右,他们希望能够有人跟他们谈心交流、沟通,而不是训斥、教导。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提高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与学生多多沟通和交流,运用自己丰厚的知识底蕴让学习在沟通交流中钦佩和信服。
(3)班主任要不断丰富自我,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难在短时间内或者是通过简单的言语交流转变学生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因此作为中学班主任,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丰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才能去感染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达到一种感染教育的目的。
2.从学生心理辅导的角度,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知识的增多,以及学习时间、生活方式、就业等的影响,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小学和高校学生的压力明显要大。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中学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作为中学的班主任,要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从心理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采取心理辅导的方法教育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中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薄弱。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应该对政治理论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坚定政治的方向和理想信念。对国情和世情树立敏锐的判断能力,高度重视新事物,研究新情况,关注政治新问题,勇于开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对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因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形式也必须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合理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端.班主任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20.
[2]李刚.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1(9):33-34.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
中学德育伴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开展,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来探究如何改进中学德育方法这一角度虽然比较少见,但对于产生本文思考源头的课程《社会心理学》来说,这是一个兼具社会与心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所以又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予中学德育方法以良好的启示。
1.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1.1社会角色引导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一致,并依据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在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中,凝结成了一种集体大于一切,社会这个最大集体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社会成员价值最重要评判标准的习惯,而且无论个体对具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有着怎样的分野,对于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倾向仍然是赞同的。比如虽然全国各地中学生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一些基本价值观的问题上,全中国的中学生都表示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倾向。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这个“社会”中,其成员都想通过对社会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角色的模仿来获得认同和安全感。[1]
青少年具有日趋成熟的社会性,自我意识也急剧增强,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做事多不假思索,鲁莽冲动。[2]所以,社会角色引导仍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
1.2社会比较机制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所谓社会比较机制,就是个体在与自我和他人的不断比较中,推进自我观念和行为方式向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同样,在中学德育过程中,中学生也需要一种与自我和与他人比较的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概括,社会就是自我与他人的组合体。而社会比较机制恰恰包括了这两类主体,所以,社会比较机制一直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引导他们进行他人横向与自我纵向的比较,深化比较内容,提升比较意义,是促进中学生社会化取得良好效果和未来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机制。
1.3社会学习机制
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最终取得成果的过程,但是正如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同等重要一样,个体社会化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根据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众多学者的总结,社会学习机制(社会化的强化机制)主要有三种:(1)由于外部社会对个体的行为所做出的正强化(或负强化),导致个体的一系列反应――叫做外部强化机制。(2)强化力量虽然没有作用到个体自身,但其作用和后果也能被个体观察到和感受到――叫做替代性强化机制。(3)社会化中的个体会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进行自我引导――叫做自我强化机制。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中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4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又叫做次级社会,主要指家庭、工作群体等群体构成的社会部分。他们虽然被认为是处在第二位的次级群体,但是他们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直接而又现实的。相对于具有间接接触性质的其他社会化环境来说,个体在生活中,首先获得的多是来源于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等的社会化内容,因此,个体会非常主动的适应亚社会的要求,遵守亚社会的规范,以融入其中并被接纳认同。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定既存在着与主流社会相一致的社会化内容,又同时存在着与主流社会相背离的社会化内容。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灵活运用亚社会的认同机制,使主流社会与亚社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增强个体社会化的成效。
2.现今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者角色失范对教育对象的角色引导产生不良影响
教育者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角色形象对教育对象来说起到的作用很大,因为在学校这个社会化场所中,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虽然青少年最大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独立性,但在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时,在学校他们很大部分都是在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他们仍需要一个规范性的、高度社会化的角色――即教育者来给予他们一种引导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然而反观现今的一些中学德育场所,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动能拥有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思想品德。一些中学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知行不一,没有真正成功的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导致教师最重要的育人角色失范,给教育对象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2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德育过程并不合适合理
观察我国现今的中学德育过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形式多时,内容单一。很多中学定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班会或是全校性的思想品德活动,但内容上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让人不免觉得华而不实,不能有切实效果。另外,中学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对象上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差强人意,马克思所说的“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其中强调的一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使用不甚合理的教育方法,导致中学德育迟迟不见成效。
2.3中学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其他群体缺乏交流
学校不是中学生每天生活的唯一场所,对于其他活动场所:如家庭、同辈群体等来说,对教育对象仍具要重要意义和影响。可是,现在的中学教育者由于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其他群体缺乏交流,导致学校与家庭脱轨、学校与社会脱轨,甚至出现“5+2=0”的现象,即在学校接受五天教育,回到家庭等群体环境中接受两天教育,由于两种教育环境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导致最后的教育成效为零,极大地阻碍着教育对象的社会化效果和中学德育的发展。
3.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3.1规范教育者角色,为教育对象树立好榜样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的或者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丑陋,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 [3]社会角色引导对个体社会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中学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言行一定要加以规范,使其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也要趋利避害。对于用来教育学生的人物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扩大这个形象中的优秀品质,而对于所包含的不良品行应及时给予有利的引导和规避。
3.2确立横纵结合、合适合理的中学德育体系
根据社会比较机制对中学德育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3.2.1横向他人比较与纵向自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阿希的“从众实验”告诉我们:当个体在失去自我这个参考系或者这个参考系的作用减弱时,便会依据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注意到他人在社会比较机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应该着力把整个班级成员的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进行教育,并鼓励整个班级的成员互帮互助,互相进步,以使中学生再通过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横向比较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将他人的优秀之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要重视纵向的自我历时性发展。比如现在一些中学为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让学生自行保管,档案内容也由学生自己记录。学生可以在档案中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点滴并进行反思。这种类似于成长日记,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社会化状况反思,不断的形成社会化的自觉动力与新目标的方法值得肯定。
3.2.2运用合适合理的德育方法
在中学德育过程中,对于不同个性的中学生来说,教育者应当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合理的方法。比如,对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学生,教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真正的实力,正是自己的缺点,更好地进行个体的社会化;对于具有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的学生,则应该选择比他(她)更优秀的学生作为比较对象,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还未建立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稍显自卑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防止自我肯定感继续丧失,学生的自我努力行为减少,最终阻碍学生自我发展的不良后果的产生。
3.3与亚社会接轨,发挥亚社会的积极作用
协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与家庭这一亚社会也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是亚社会的存在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起到积极作用。中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成分,而鉴于亚文化对群体成员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一定要善于引导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家庭是中学生离开学校后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教师要想规避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与主流社会相悖离的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应该做到先入为主,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做到经常沟通,互相交流,以使这两种社会场所之间的摩擦变小,冲突变少,以求共同合作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完善。
中学德育方法的问题已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它的产生与存在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是大概浅谈了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要想真正提升中学德育质量,还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6-70.
关键词:德育、中学语文、教学、渗透
德育即思想品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想品质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创造力、情趣、健康个性、使其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⒈陶冶爱国情操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⒉体会语言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产生感情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教学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认识语言、品味语言,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⒊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首先应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品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其次,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素质将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虽然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错,但是,我们仍会看到有一部分教师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观念。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二、创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创建问题情境教学是中学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而创设的一种能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建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
三、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教育到理性教育的复杂过程。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的感性教育,并没有实现理性教育的升华。我们应该加深学生对感性德育的认识,使其逐步上升为德育的理性认识,这样才是我们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留下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些话题。
四、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
⒈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
我们应建立校、处、班三种管理机构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在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的核心,各项管理活动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学校德育管理者应加强组织力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把握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科学制定出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目标。各教研组、各学科教师要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德育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融为一体。促进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结束语
一、成立专班,强化领导
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XX同志任组长,政教主任XX同志任副组长,XX为成员,学校设政教处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成员分工合作,职责明确。XX负责学校德育的全面工作,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和管理。XX负责德育工作计划和各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裴兵负责校园文化建设,XX负责学生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负责学校安全卫生工作。
二.切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养成教育是指人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
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基于这些认识,作为初中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情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突出重点,养成教育与落实《纲要》、《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
养成教育的实质是开展"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我校把养成教育同各年级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尽可能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推出"小公民"的社会道德"五小"行动;学习落实新修订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号召学生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励、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同时,继续开展好"三做人"活动。今年开学以来,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如通过拔河比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通过体操比赛,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通过心理健康讲座,促使学生正确对待青春发育期的生理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预防各种儿童疾病;通过拒网签字,使学生自觉远离网吧,养成同一切不良诱惑作斗争的习惯;通过德育培班,纠正少年儿童不良言行,倡导学生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
2、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美育德。
为了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制定了《厉山中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标准》,力求使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培养人、养成自觉维护行为的效果,拓宽了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内涵。学校设立了常年广播站,每天广播表彰好人好事,学校德育先进班级和文学作品欣赏,用来表彰先进,陶冶情操;学校设立宣传橱窗,内容有学生活动展览,十佳中学生照片和事迹简介、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公布,各班教室和清洁区检查结果公布等等,学校黑板报表彰优秀少年儿童,宣传德育知识。
3、抓教师师德形象,牢记教书育人。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实践证明: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开展学生养成教育、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在全校开展师德标兵与师德楷模的评选,组织了师德交流与演讲活动。学校在倡导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
4、内外一致,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各班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通过开家长会、电话联系,请学生家长到学校面谈教育学生事宜,到学生家中走访,向学生家长进行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宣传,向家长详细宣讲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
1.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理念不足
高中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德育教育的理念,关系着德育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实施。对于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来讲,讲好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以及高考的考试结构是最重要的事情。高中地理教师一心扑在了地理教学中,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科教学重点的认识不足,对于德育教育的忽略,使得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方法不足
德育,不像地理教学那样,通过分析地图、总结知识点就可以完成。加强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技巧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相联系,需要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引出德育教学内容。对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体制影响的教师来讲,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上进行创新,更不能成功地实施德育教育。加强、丰富德育教育的开展方法,是高中地理课中做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德育教育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分析
1.从教材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德育教育内容。沉浸于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时,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会忽略德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使德育教育的成效得以突显,教师需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提出德育教学的重点,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讲解中为学生呈现德育内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地理知识对应着不同的德育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中分析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与人格,是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今昔的环境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当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时,其心灵会受到震撼。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然观与环境观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每一寸绿色,每一分土地。如果教师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德育教育的开展还是十分容易的。在具有德育教学意义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学科知识,更收获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关注地理背景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地理事件的发生以及环境变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事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地理知识背景,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知识的巩固力度也在提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地量学习,会使学生分析问题与看待地理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也会让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家海洋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国际局势,为学生讲一讲的归属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个关于归属权问题的明确答案,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所占。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任务。
3.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的,让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会使学生的掌握程度更深。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将生活案例作为引导,去完成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地理学习任务,会让高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得以建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城市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环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行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社会调查,来总结一下近些年来自己所在城市的气候变化,从温度、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等角度对气候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自己所统计到的数据,会被这些数据所震惊。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因为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更加精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思想观念上也会有所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因为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内容而有了积极的改变,这些正面作用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化。
关键词 中学生;道德教育;认识
一、思想道德教育,从全方位渗透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德育的主渠道,教师承担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引导学生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品质和情操。
1.教师以远大的人生目标激励学生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准确定位,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
2.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中学生可塑造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中,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最直观最富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学生在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可通过树立中学生熟悉的,甚至是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形象,能使抽象的伦理道德、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以个性培养个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
3.教师以多彩的实践活动陶冶学生
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法制观念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提高,人生信念的确立,在中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激发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才干,使学生摆脱枯燥的课堂说教,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有趣而生动的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
二、蕴育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古代孟母为子三迁、择优而居。就是因为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思想品德教育者应该肩负起这一重大使命。
1.建立充满家庭气氛的班级小组
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由几十个个体组成的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组织教学。教师在具体的分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公正、合理,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组建班级小组,并选用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相互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关心、快乐,慢慢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小团体,为建立强大的班集体做好充分的准备。
2.建立充满温馨气氛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个体生活的大家庭。优美的班级环境,温馨的班级氛围,强大的班级团队,奋进的班级精神,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做到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好学上进、奋发向上的品质。
3.建立充满和谐气氛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校园里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校园文化要处处营造出爱学校、爱班级、爱他人、爱科学、爱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在校时间每天都达到八小时以上,只有校园的保持和谐气氛,才能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校园内张贴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展板;宣传栏、黑板报也要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园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因材施教,减负增效,使每个学生乐学、会学,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加成功的记录,以智育促进德育。让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全员参与,不断创设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营造了民主科学的集体生活环境,增强学校德育实效。
三、通过转变德育评价观念,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学生德育教育课教学受到了一些挑战。作为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而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地去体验这些道理,力争成绩、道德水平都同步提高。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课改形势,做一个合格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
1.以正确的思想价值为导向进行评价
思想道德评价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以客观的真实记录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学习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阶段的德育工作没有做好,就算是高中生的数理化学习成绩好,那也不能够算作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观念,将德育放在首位就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当前很多中学迫于升学压力,为了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往往在思政教育等科目的教学上所做的工作并不多,再加上国外腐朽思想的侵蚀,让很多中学生的德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本文正是基于班主任的角度来探讨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中班主任最为重要的工作莫过于提升班级的高考成绩,而且很多学校将高中班主任的绩效和学生考上大学的数量等同起来,这样很多高中班主任只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督促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对于学生的德育的教育以及辅导就出现了明显的忽视。
(二)德育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由于高中生基本上都是精力充沛,而且兴趣广泛,但是心理的自我调节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却相对较低,行为的自控能力也相对薄弱,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变化非常的敏感,容易受到社会各个因素环境的影响,这些都会造成高中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增添了诸多困难,但是很多班主任对此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在思政教育方面更多的还是依托班上的思政老师的教育,而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工作明显做的不够,而且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没有根据复杂的形式而采用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三观正确的形成。
(三)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工作做的不够
由于高中生随着思想不断成熟,以及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想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并根据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水平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关的教育方法来进行针对化的德育教育,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德育教育中,很多班主任基本上采用大锅饭的德育教育模式,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德育的教育效果。
三、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改善措施
(一)提升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更加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德育需求同样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展现自身的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热情。所以高中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培养出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这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来影响学生,同时还要组织班级的代课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起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步。同时作为学校的高层领导,同样也要做好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德育教育的首席地位。
(二)创新教学方法搞好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的复杂性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对于高中班主任来说,可以采用组织社会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着手。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够通过社会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上存在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进而让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另外高中班主任还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平台来和学生进行互动,而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也往往更为活跃,能够说出在现实中不容易说出的话以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班主任就可以对此进行开展,从而引导学生摆正思想心态,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可以发起网络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他们的讨论来不断总结自己的思想认识,并整理给班主任,然后班主任根据这些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指出学生们思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改善。
(三)搞好个性化的德育教育
搞好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是促进高中学生德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通过大锅饭式的教育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以及网络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生的思想意识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此老师需要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心理,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来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谈心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部分,通过和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对于犯了错误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所谓差生的交流和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作为班主任能够和这些学生进行认真交流,往往会让这些学生的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扭转,因为他们在学习成绩上或者说是在思想道德的层面上看起来和优秀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或许就有一种自卑的心态,如果班主任能够很好的认识这一点,并能够积极沟通,化解隔阂,就能够很好的帮助这些学生重新树立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高中的德育教育水平。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虽然繁重,但是作为基础工作的德育教育却是最为核心的工作之一,班主任不仅仅要督促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同时更要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够为社会培养素质更加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季韦伟.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浅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4)
[2]向燕羚.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J]. 考试周刊 2010(40)
[3]赵玉敏. 新视野下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J]. 新课程(中学). 2013(06)
作者简介内容:
关键词: 中学生 道德失范 成因 解决对策
所谓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过渡或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旧有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已经破裂,而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社会的道德规范丧失。①
一、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是来自善良动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②但少数中学生的道德失范也不容忽视。当前中学生的道德失范表现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少数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社会公德缺失。
在当今物质化严重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凸显,中学生也出现了些功利性的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出现了危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只有利用与被利用,只有自私自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感情越来越淡漠,没有利用价值就不会有感情的付出。对待教师和长辈也缺乏应有的尊敬,举止不够文明。
《中学生守则》明文规定――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可是现在有些高中生却完全不顾这些规定,公然在课桌和教室墙壁上刻画,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甚至为所欲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都被渐渐淡忘,乱扔果皮纸屑,浪费严重,节俭意识淡薄。
(二)极少数中学生道德态度失范――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现在中学生违反校规,不尊敬师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屡见不鲜。校园暴力事件,包括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如辱骂甚至殴打教师,以集团或集团力量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如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等现象也是接二连三发生。这些违反了纪律和法律的事情是不允许的,而作为学习过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的中学生来说却没有意识到,足以看出他们的纪律、法律意识的淡薄。
(三)极少数中学生道德观念失范――道德行为评价标准出现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一些中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其判断评价标准是模糊或者错误的,其突出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非道德行为的推崇与模仿。如某些中学生对拉帮结派、群架斗殴等行为不仅不认为不道德,还认为是讲义气,进而推崇甚至模仿。而对一些道德行为反而认为是不道德的,如学生尊敬师长的行为,在某些中学生看来是“拍马屁”,从而对其嘲讽和打压。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与行未必合一。有了对道德的认知,可能产生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不产生道德行为。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就是行为者的自觉和努力。中学生对于究竟应该如何行为,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有关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学生不是不清楚,只是由于缺少自觉自愿地选择,在实施行为时偏离了这种道德认知,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二、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
(一)家庭对子女的溺爱。
现如今的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十足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其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放纵,这样就使孩子产生了优越感,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觉得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认为只要有爸妈在,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逐渐养成了一些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德育的偏离。
现在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智育,毕竟应试的总方向没有变,德育成为配角,道德教育由此松懈,给学生一种错觉,只要成绩好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道德之类的都是次要的,评价学生用得更多的是成绩优良。正是由于此,现实中品德兼优的学生越来越少。再者,学校的道德教育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以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讲授的是人生观、世界观,这些长效性的东西无法真正地成为道德素质,只是说教,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符合身心发展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却很少涉及。
(三)社会风气的影响。
人是社会化了的,所以社会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完整的思维能力,逐渐接触了社会。“由于社会处在改革转型期,人们往往在实用性、功利性、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思想指导下,把人才片面理解为一种生产力资源,把人看成是未来生产实践的工具,认为谁向客观世界摄取得多,创造的财富多,业绩大,谁就是人才,导致当代人在生存实践中,更多地关注如何凭借知识技能去认识、支配或征服外部世界,并获取物质回报。”③
互联网的盛行,使网络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一切都是虚幻的,中学生有可能会觉得在网络中很难讲道德,也不需要讲道德,导致了学生有一些不良行为。再者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也错误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颠覆了在学校学习到的、形成的价值观。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行乞行业的盛行、见义勇为反而被索取赔偿……这一系列的事情已经使那些从小听着雷锋、孔融故事的高中生迷惑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很多中学生选择了沉默或木然地接受。导致这些的原因就是当今的社会风气、人们的觉悟。
三、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解决对策
分析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后,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是有很深的社会环境根源的。青少年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兴衰,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为此针对道德失范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家庭应该放弃溺爱,给孩子正确的爱。
溺爱是错误的,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后应坚决地放弃,给孩子以正确的爱。给孩子自由不是放纵,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不把孩子当成家里的“中心”,而是家里平等的一分子。以身作则“告知”什么是对的,身教重于言传,这个道理是人人皆知的,先做给学生看,经常地做给其看,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的暗示、从众等效应,让孩子慢慢地去学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
(二)学校改变德育方式。
学校应该改变知识化德育的模式,应该重视道德知识的宣传和道德意义的教育,使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是道德,使学生掌握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把德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与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上来,通过一些直观的事件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内化为自身的东西。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知‘道’为‘智’,体‘道’为‘德’”④,德育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要求,还要引导他们重视个人修养,“知”与“行”的重点在于“行”上。
(三)净化社会风气,人人有责。
社会是大家的,净化社会风气人人有责。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大力宣传,造成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建构正确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青年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提升当前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注释:
①闵德美.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②湛涛.家庭溺爱成因的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及矫正.生活与德育.
③郑洁萍,邓煊东.论学生的道德偏失及其素质改善.教学与管理,2007-2-20.
④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闵德美.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湛涛.家庭溺爱成因的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及矫正.生活与德育.
[3]郑洁萍,邓煊东.论学生的道德偏失及其素质改善.教学与管理,2007-2-20.
[4]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 智育教育 共同推进
一、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融合问题的背景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而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保驾护航。虽然,国家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在部分城镇地区试点推行高中免费教育,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学生辍学,这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联系,但也发人深省。素质教育如何改善提高才能增强其对民众的感召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让社会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当前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我们看到总体状况是良好的,越来越多学生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在该阶段树立了正确价值观念,为后期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学生德育教育缺乏,或是重分数轻素质等问题的探讨也折射出中学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只有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问题探讨
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与智育教育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存在很多问题,要不断进行改善和提高。
1.教育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目标要求。
当前,中学生阶段学习课程内容众多,升学考试的压力依然存在,学校作为学习知识的摇篮,理应关注学生的智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然而,虽然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原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学校虽然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但更重要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用人才不仅是指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德行操守。学校教育内容应该是立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对学生终生成长有益的。教育工作中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缺乏。
2.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改革创新精神缺乏。
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求高,手段的多样化必不可少。然而,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还是以思想教育课程为主,以书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引导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性活动十分缺乏。
此外,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性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学生在校期间以书本知识为重,德育课程和智育课程是混合统一的,而德育教育本身教学难度大,教育工作上的不清晰使得教师教学工作难度大,有的德育教学内容无法通过语言准确传达出来,并让学生领会。教育方式多样性突破难度大,改革创新道路还十分漫长。
3.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考核机制缺乏,成果考核难度大。
在目前的中学生教学成果考核体系中,主要以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考试进行,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在校学习成效的唯一考核方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提现智育教学的成果,但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考试成绩为标杆,使得德育教育成果无法很好体现出来,考核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德育教学有一个过程,在与智育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德育教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终身的,本身考核难度大。因此,寻求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生德育教学与智育教学工作的改善提高
1. 加大德育教育重视程度,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双管齐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无小事。未来,教育工作中要加大对德育教学工作的关注力度,在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社会上影响力大、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模范示范作用的案例,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从而树立良好的行为品德。此外,学校在教学课程上,要适当调整原有内容,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课程,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工作双管齐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操守行为进行修正。
2. 增强教学工作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首先,增强教学工作的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善提高。为了更好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学校要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程。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当地道德模范讲座,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养老院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实践感染学生,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要做一个品德端正的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性。
其次,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上,学校应该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录制视频课或是播放视频录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例如,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如感动中国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接收道德的感召。
此外,通过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双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学习文化知识,对不好的行为要用巧妙的方式进行引导,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3. 完善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考评机制,考核内容更加多样化、合理化。
针对考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努力进行改善。在以分数成绩考核为主的机制下,辅之以多样化的方式,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考评、道德学习课程感悟考核等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模式。
其次,要更好做好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工作,就应该完善考评体系的设置,不单以知识考核为主要内容,还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状况进行考核。
此外,考评体系的内容不仅要以学生为主,还应该与教师教学工作相联系,对教师的教育成果、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个人感受等进行考核,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同等重要。
4. 加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因地区差异问题,贫困地区中学生的德育、智育工作一直十分落后,即使是在条件好的城镇地区,教师素养也继续提高。作为人类灵魂建设者,教师队伍要进行道德责任感培训工作,首先从教育者出发,以身作则,树立模范示范作用,学生才能更加注重自身行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老带新,通过教学能手、高水平教师的培训、教师间交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实现德育、智育教学的融合工作。广大教师工作者只有从自己出发,脚踏实地,将教学工作做细,关注学生成长,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成果才能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常天义、郑崇辉.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