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

时间:2023-02-04 16:4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学生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学生毕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 师资力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29-001

一、前言

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洪流中,中等职业学校被赋予了培养全国各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重任,中职毕业生直接走上基层工作岗位,参与祖国的建设和管理,因此,中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决定了毕业生的素质。而现阶段,中职院校中的数学教育并不让人满意,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为中职教育打开新的天地,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二、中职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国家基层技术人员的桥头堡。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入学在读人数所占比例也较高,足见其重要性。其生源主要是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或者是高中未毕业的,不愿意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

(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数学,是初等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于立志参与基础建设的中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必须学、也必须学好的一门课。

但由于中职院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薄弱,很多学生都是未能顺利进入高中的,或者是由于家庭困难,从小学习环境就差,导致学习成绩不够好,最终只能进入中职院校,以期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在社会立足。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尤其是数学的学习,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这是数学教育的第一个挑战。

学生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很多同学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抵触学习数学,只想着60分万岁,能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根本没想过学习数学的意义,没想过数学在工作岗位上的重要性,这些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很多教师不能长期为中职服务,中途离职现象较普遍。他们曾经是天之骄子,毕业后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中职院校为人师,但当他们认清楚中职的现状之后,很多教师不是选择勇于挑战自我,尝试去改变现状,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离开,逃避现实。这就导致中职院校师资流动过于频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延续性。

(三)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现阶段,很多中职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课时,仍然按照初中或者高中的那种全面灌输的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考核、轻能力的培养。这样,面对一群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中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的学习基础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这也不在中职院校的控制范围内,但可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欠缺、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学校应该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向他们讲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长期共同努力。学校可以以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需要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想办法让学生不再恐惧数学,不再抵触数学,建立起征服数学这座大山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其次,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可能相同,都有适合自己的特有的学习方法,也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但一些基本的学习数学的思想则是永恒不变的。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思想,之后再在个人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比如“数形结合”、“变量代换”等等这些基础的数学思想,学生必须具备。

再次,要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多学生面对问题不知所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解决,不能联系所学知识,不能联想以前遇到过的相似的问题,不能应用以前所学到的解题方法。他们只会死板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面对稍微复杂的问题就无可奈何,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表现。

好的学习方法是建立在好的学习习惯上的,学习习惯又有细致入微的表现,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去发掘,善于从学习中总结,总结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数学就变得很有规律性,容易驾驭,学生也可以建立起信心。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其主体是任课教师,这就要首先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中职院校应该出善的政策,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设置优秀教师奖励机制,以此鼓励、吸引优秀教师,使得教师能够踏踏实实地为学校出力,耕耘在讲台上,为人师表,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之后,才能够致力于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全盘灌输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讲授知识,确定重点,以及确定考核机制。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设置、专业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运用到的数学知识,来讲授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兴趣会提高,讲课效果会更好,不仅讲授了数学知识,也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可谓一箭双雕。

教师在课堂或者课后可以设置一些紧密联系实际的作业题目,而不是一味地讲解难懂的理论推导证明,或讲解很抽象的数学理论。考核时候也要做到重基础、轻理论,重应用、轻记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数学水平。

第2篇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高端技能IT人才;中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507-02

1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在国外职业教育中,德国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主导地位,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与并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在德国,中职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进入继续教育(即高职)学习或者平等的进入研究型大学进行深造,实现了中高职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在德国深受学生青睐,这源于德国政府的重视、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度,这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

在国内,随着近几年部分省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共同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衔接模式。目前计算机类等大多数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五年一贯制,即学生初中毕业后,可进行5年制职业教育学习,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大多是在一个学校进行学习。

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毕业生首先在一个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期满后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另一所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继续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

三是对口升学模式,即学生首先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制学习,然后通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选拔后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对应专业的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

1.2 选题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要协调发展,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第十六条指出,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及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第四条指出,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进展。总结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启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确定一批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从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中高职衔接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在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2 预期目标与研究内容

2.1 预期目标

通过将高职院校与所对接的3+2、对口升学和单独招生等各类中职学校生源基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各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分析各种模式的优劣,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模式。最终,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类各专业特点,探索校企合作途径,总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包括专业衔接、校企合作、课程衔接等衔接模式。随后在省内进行推广,推进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

2.2 研究内容

2.2.1 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

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五年一贯制,即学生初中毕业后,要进行5年制职业教育学习,有“2+3”和“3+2”两种模式。首先完成中等职业教育(2年或3年),然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大多是在一个学校进行学习。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毕业生首先进行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期满后通过选拔考试择优进入另一所有合作协议的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继续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学生只能进入签有合作协议的高职院校,不能进行自主选择。三是对口升学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然后通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进入本省内的高职院校进行对应专业的学习,最终毕业时获得大专文凭。

本课题主要结合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目前的几种模式,探索出利于中职和高职招生培养的贯通模式,比如成立专门升学班,招生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机制,从而促进中高职繁荣发展。同时探索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机制。

2.2.2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同属于职业教育大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断满足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高职教育只是学生起点不同,教育机构不同,但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3 课程衔接研究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由于中高职衔接模式不同,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又存在差异,因此课程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阶段主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则更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但是,现有的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重叠,课程内容和要求层次不清。

对于五年一贯制而言,职业教育大多都在同一学校进行,因此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对于分段3+2衔接模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不同学校进行,也意味着有两套课程体系。课程衔接就会出现重复课程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 课题研究方案

以某高职院校和部分中职学校的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研究计算机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根据目前合作途径,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并实施验证。主要策略有:

3.1 建立良好灵活的选拔机制

目前,中职毕业生主要是通过由高职院校组织的“3+2”升学考试和对口升学考试选拔进入高职阶段的,主要根据成绩进行择优录取。但这都是在学生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统一进行考试。其实对于中职学校接受能力快的优秀学生,可以由中职学校提前推荐到高职院校进行面试后直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学生,可以采用免试入学机制。高职教育可以打破“3+2”的固定时间限制,提前介入。另外为了促进中高职的繁荣发展,可以实施升学专班,探索应用型本科招生,吸引更多的适于进行职业教育的优秀生源。

3.2 组建阶梯式教学班级

由于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同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在中职已经具有高职学生的应用素质,而相反有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将他们统一编班,采用同一套人才培养方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今后,可以考虑采用阶梯式教学,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各个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3.3 校企加强课程合作并贯通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

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那么课程体系衔接就是重点。因此,中高职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中高职课程系统相互独立,造成学生在中职学习过的课程,到高职院校重复学习。这样,不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无益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4 总结

在河南省,共有中职学校460余所,2011年参与3+2招生的中职学校有82所,2012年中专招生计划中包含“计算机专业”的有228个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办学形式,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IT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研究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发展,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影响力,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21).

[2] 产文良,张文凡,梁方波.“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1(48).

[3] 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第3篇

[关键词]中高职 数学 课程衔接

[作者简介]田杨(1975- ),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进入到高职学习,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中职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已接近高职总生源的50%。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因此在中职和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学习方法的改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学习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一、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方面。对于这些刚刚考上高职院校的中职毕业生来说,不仅学习环境是全新的,老师、同学、教材、学习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经过在中职的学习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职院校,肯定有一些学生会觉得应该松一口气了。高职院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使得新生在入学后就没有紧迫感。也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听说高等数学很难学,而在高等数学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就更增加了他们的恐惧。使这部分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因为怕学高等数学,进而就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

2.教材方面。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程中,由于现在都提倡增加专业课、实训课比例,和工作实际接轨,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使得中职数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做了一些删减,降低了难度,内容相对简单了,题型也很少,这样也造成中职的数学课和高职的数学课有些内容出现了断档,衔接不上。而高职一直以来都是以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教材的编写也主要是考虑高中生的能力水平,因此高职课程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很少有仔细研究过中职教材后再编写的,往往按照高中毕业生的数学程度来编,这就造成了中、高职数学课在教学内容上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难度差距,增加了中职毕业生学习高等数学的难度。

3.学习方面。由于中职数学学习的课容量比较小,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学进度也比普通高中要慢一些,题型也少,因此老师在讲解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可以将常见题型都进行示范讲解,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适当的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而且中职教材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编写的,所以学生学起来不觉得太吃力。而升入到了高职以后,不仅知识点增多了、灵活性加大了、难度加深了,而且课容量也加大了,为了保证进度,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各种题型也不可能都讲到,这使得习惯于跟着老师走的中职毕业生就更不适应高职数学课的学习。中职学生不大注重独立思考和自己总结规律,而是习惯于依赖老师。而到了高职以后,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而课时有限,老师只能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来讲解,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刚刚进入到高职的中职毕业生如果还在沿用在中职时的学习方法,就会无法适应高职的学习,有些甚至完成当天的作业都很困难,就更别说做到自我消化了,这自然就难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中高职数学课衔接的措施

1.做好思想教育,提高认识。要想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要从入学教育开始,使学生一入学就能够明白高等数学在高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应该尽可能消除松懈的情绪,产生一种紧迫感。一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清楚高等数学在理工类专业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让学生明白中、高职数学在内容体系上的区别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介绍中、高职数学课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早适应高职的学习。也可以请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介绍经验,是新生能够少走弯路。

2.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教学计划。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职数学课的学习,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一方面应该通过摸底考试,对比分析入学成绩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认真对比研究中、高职数学在教学大纲方面的不同要求,以及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找准需要铺垫搭桥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备课和讲课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优化教学,提高效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高等数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目标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解,然后逐层落实。一开始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情况,放慢一点教学进度,在学生逐渐适应后,再逐渐加快教学节奏。在高职数学课上,对于跨度较大的内容一定要先做好知识铺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一些重点知识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职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脉络,能够自己建立知识网络,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以起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作用。

高职数学与中职数学相比具有更强的抽象性,要求学生要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如果还停留在死学硬背的层次上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为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也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知识的产生背景及其探索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集中攻破,帮助学生学会对某一类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了解数学课的作用。在讲解新知识、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教学相长。

4.优化教材,顺利对接。中、高等职业院校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各自为政,应该建立连贯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尽可能避免知识不必要的重复或出现断层,造成人为地增加中职学生进入到高职后的学习难度。中职数学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到本专业的具体要求,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学习。为了更好地和高职课程衔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选学内容,供学有余力、想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学习。

5.优化管理,促进衔接。要想实现中、高职数学课的成功衔接,还应该注重运用情感和成功的原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学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要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上以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从心里接受了老师,才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另外,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注意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当的习题,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一定要教学生正视困难,不要被困难所吓倒,知难而进。而且一定要学会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学会自我调整学习状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还应该注重进行教学反馈,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思路等,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要顺利完成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要积极思考,努力尝试,相信一定会顺利的完成过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第4篇

由于我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制造业是主导产业,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从事制造业以及相关附属产业。中职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并不高。在直接就业工就业后未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月工资高于2000元的仅占15.68%,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在职参加继续教育的月工资高于2000元的占59.14%。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凸现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和后续发展不足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就业率已经不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上升到提升就业质量的层面上来,这应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

二、继续教育是中职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升就业质量,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竞争力。我国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社会现实已经大大改变。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学历、技能也不断提高。在此次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参加了继续教育的学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势:1)入职敲门砖。在招聘岗位中,有些岗位招聘是大专以上学历。继续教育给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职位的敲门砖。2)升职、涨工资必要条件。3)入职后定位提高。4)为学生日后其他的继续教育提供精神支持和自信保障。不难看出,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教育的弹性教学特点,正是中职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和动手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加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等院校,二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是参加现代远程教育。

三、探索适合中职生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通过培养,使其有仅具有本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掌握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敬业精神;具有独立解决本职、本岗位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提高继续教育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毕业生学历提升,可以通过参加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来完成,而对于同属继续教育范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则应该由企业与高校联合承担。因此高校应该坚持走联合办学的道路,鼓励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邀请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双方的联合办学,企业提高了自身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校增加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效互通

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与沟通,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充分利用我校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发挥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牵头学校的作用,依托设在我校的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密切与中职校的联系,把握中职教学动态,中职毕业生动态,便于因材施教,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其量身订做。

四、总结

第5篇

二战后遭受严重创伤的西欧和日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是战后国家重新崛起的“秘密武器”;日本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柱石”。21世纪以来,我国的杜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未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0%,这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能力的提升。而自1999年秋季以来,农村中职教育出现了招生严重滑坡的现象,至今办学情况仍处于艰难的境地,因此探索我国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1出路不畅是中职教育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

1.1.1就业压力。1997年以前,我国对大中专学生实行分配,由国家承担学生就业的责任。1997年以后,国家毕业生分配政策改变,就业模式从国家分配为主转变为市场与学生双向选择为主。继而受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B向,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中职毕业生在就业领域处于竞争劣势。城镇生源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在双向选择的就业中显示出有效力量,就业相对容易,而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农村生源中职毕业生处于稳定就业的边缘,导致出现了农村中职教育领域的“读书无用论”,同时造成杜会上技术工人尤其是中、高级技工的短缺。

1.1.2升学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毕业生升学的渠道并不畅通,高等教育一般只录取高中毕业生。这种升学模式剥夺了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无形中也制约着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向高素质熟练技工的发展。

1.2招生困难是中职教育处于困境的直接原因由于出路不畅,很多农村学生宁可出去打工或在家待业,也不愿意接受中职教育。生源的流失致使中职招生异常困难。

1.3教育模式落后是中职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职教育缺乏出路与招生困难归根结底与教学模式落后有关。长期以来,学校和企业双方都缺少主动寻求合作的行动,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中缺少行业的参与和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有的中职学校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即使实行新的教学模式也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毕业生不能适应杜会、就业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难以招到得力的人才,发展受到限制。长此以往,教育和市场之间形成供需矛盾。

2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九年基础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进入后义务教育时期。后义务教育是指职业义务教育,主要是中职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需要从招生、教育和就业3个方面建立与完善。

2.1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招生环节的建设与完善农村中职教育招生义务化。由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有2种类型,即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多年来,职业教育通常被视为后一种。这就使得国家把投资重点主要放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基层政府也把投资精力主要放在义务教育方面,无暇顾及职业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国民普遍达到初中学历水平,但初中毕业生在年龄和技能上并不具备直接从事职业劳动的资格,无法顺利实现就业,尤其是体面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国家义务教育应该随经济杜会的发展继续延续。2007年,国务院就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这对农村中职教育招生形势的帮助不大(表2)。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为全杜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应当结合国力的发展,将农村中职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2.2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环节的建设与完善2.2.1农村中职教育国家、企业、学校三方联合。21世纪,学者将眼光投向国外,总结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总体来说,可借鉴的经验有: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层次丰富,与普通教育综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目前,我国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等。但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要迅速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明确国家、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政府与用人单位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扶持、积极参与。在政府的调控下,企业与学校建立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协商安排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合作企业学习,企业也可派员参与教学工作。2.2.2农村中职学校要优化教育结构。目前,我国农村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对接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优化农村中职学校专业结构,避免同质竞争,实行错位互补、差异化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

2.3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就业升学环节的建设与完善

2.3.1建立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模式的就业模式。在就业从国家分配为主转变为市场与学生双向选择为主的形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应该无所作为或者欠作为,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应当承担起帮助毕业生就业的重任。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只有就业顺畅,才能招生兴旺,才能办校繁荣。中职学校要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实行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建立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模式,需要学校有组织地帮助农村中职毕业生妥善就业。要能妥善安置毕业生,学校应该切实投入力量进行市场调查,积极参与各类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校企合作会。广泛考察就业单位,不断地巩固和建立就业基地。应该准确地把握就业时机,深度开发用人单位。与管理规范、业务前景好、学生发展机会多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双方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既可免去高额的中介费,又能降低学生就业的安置成本,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形成“三赢”局面,形成良好的杜会效益。完成学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后,还要做好就业跟踪管理工作,确保农村中职毕业生真实有效地就业与工作。

2.3.2升学模式的建立与完善。除了就业,多数农村中职毕业生还有明确或潜在的继续学习的愿望。教育模式应该铺平中职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渠道更加畅通。中职教育应和高等教育实行联合办学,而高等教育,也应该对中职毕业生进行“扩招”中职毕业生通过考核合格后进入相应的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学习。

建立和完善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的机制,变终结性的中职教育为阶段性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同时有利于扭转中职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也有利于进一步拉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具备更为广阔的前景。

3结论

第6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应用文写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45

On the Teaching of Applied Writ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Xuchen

(Dongfeng Comp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Shiyan, Hubei 442001)

Abstract Applied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aster the writing of the applied writing for the students' work, life, employment and so on. However,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o this e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carry out a number of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applied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应用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是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等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字工具。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正式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因此,在职校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1 影响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个方面

然而现实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中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普遍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另一方面,现行各种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虽然相应地编入了应用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但内容安排相对形式化,未能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如何有效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笔者从改革与创新角度做了以下尝试。

2 应用文教学的具体措施和创新

2.1 明确学习目的及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要培养学生应用文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让学生从心里真正认识到应用文的写作是“很有用”、“很必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因此,教师不要一味单调地给学生讲应用文是“政事之先务”等大道理,而是要多讲讲他们身边的事,关注的事。例如:本校一名学生在工作后,由于专业技能非常突出,单位有意提拔他,年底,安排他写一份工作总结。然而这位学生费尽气力才勉强写出半张纸,其中还有很多的错别字,结果自然是错失良机;再如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写不好个人简历,错失工作机会的例子等等。通过这些现实的例子,让学生有所震动,深刻地感受到应用文的写作不是为学分而学,不是为毕业所学,而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2 结合专业实际,突出教学特色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职业性,因此,教师在应用文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不拘一格”,不要拘囿于教材教学,也不用把教材里所有的内容都作为必授内容,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一些陈旧的,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不大的内容,可以省略不教或少教,尽量选取与学生专业有关或者与其将来职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所学能受益于其工作和生活。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在组织学生学习常用的应用文体之外,还可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岗位工作的要求选取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文书的写作等。

教师教学的难点、侧重点也应据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对于管理、营销等偏文科类的专业,可以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难度比重加大,除了完整地讲授申请书、求职信、启事、计划、总结、合同等非公文文种外,还增加了通知、会议纪录等公文写作中的常用文体,以着力于写作能力的锻炼,满足其日后的工作需要;而对于机械、电控等以工科为主的专业,可采用降低难度,适当缩减教学内容,增加训练学时的教学思路。这样,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几种常用应用文体的基本写作格式,并能正确写作。

第7篇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语文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知识的缺失和结构的断层,因而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效接受教学内容,领会教学实质。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中职语文有必要实施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此处的学习条件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情感资助、给予个别指导和给予必要的重新学习机会。

分层次教学为中职学生提供了最适宜的“学习条件”,使他们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这能促进在校中职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

中职学校推进分层次教学与社会环境的要求分不开,其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分层次教学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依据市场信息做出预测,针对市场体系展开。

分层次教学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打下基础,更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新兴行业的和市场急需的人才。中职学校应该追踪调查毕业生、整理优秀毕业生成长档案、总结毕业生成材经验,了解公司企业对人才的新的要求和需求,和社会各界联系,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不断了解新行业发展的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修改课程结构、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中职语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分层次教学。

(一)通过科学合理地分班实施分层次教学

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其实际情况指导其职业规划。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和学校正确引导分成的班将更有利于开展分层次教学。语文课程应以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的指导思想来制订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以因材施教为核心,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

科学合理地分班是一个过程。在分专业、分班后,老师们要不断关注学生的成长,指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发展方向。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此后每期开学时,学生可申请转班。通过整合的班级不仅利于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更利于实施语文分层次教学,也利于班级管理。在不断的调整中,科学合理地分班制度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才是以人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实施语文分层次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二)结合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实施分层次教学

结合学分制,针对各专业开设“多选一”的限选课,还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跨专业、跨班级的任选课。还应开放式地设为校内“自选”和校外“限选”,即在校内开展训练队或社团形式的,学生自主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自选”项目,而在校外应针对所选专业,到相关企业或相关岗位“限选”相应的“实习”或“见习”,定时定量。如每周“限选”一至两天,到企业实地“实习”或“见习”。

针对某些层次的学生开设的课程还要对其他层次的学生同样敞开大门,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共同学习,促进其进步。

1 开设加强实用技能的选修课

为了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工作、参加单位的各项活动,开设写作(如“广告语写作”、“产品介绍写作”、“对联写作”等)、朗诵、演讲(包括即兴评论事件、分组辩论、命题演讲等)、主持(综艺、会展等)等课程。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开设增强了解社会文化的选修课

为了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较快地融入社会,同时也为了让他们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宽的知识面,可以开设茶文化、酒文化、鉴赏邮票、纪念章/币收藏、通读中外神话传说、简介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简介知名企业家等课。我们在这方面不是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而是让学生通过广角镜头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在茶文化的课堂上,不仅老师当场煮茶、沏茶,还让学生使用精美的茶具,在课堂上感受茶文化的韵味。在介绍企业文化时,把知名企业的老总请来介绍;在介绍就业和创业时,把优秀的毕业生请回母校介绍;在介绍开拓和创新时,把当地的青年企业家请来介绍。

(三)开展专题活动来实施分层次教学

很多单位都需要宣传、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生。如针对宣传专题,开设黑板报、宣传栏、报刊杂志的写稿选稿和编辑排版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对指导教师的美编、文字功底、书法等有较高要求,但对学生的考核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放宽评分尺度,考核时可让几个学生共出一期刊物。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交叉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时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多面手”打下基础。

(四)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补充课堂内容,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组织多种校园活动,如组织文学社、话剧社、讲解队,开设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等,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能力。要想在校园活动方面特色鲜明,成绩显著,语文教师肯定要参与策划和组织,并注重结合课内教学。不能只要结果不看过程,教师应事先设定目标、布置任务,了解活动的进程,事后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找回自信、提高积极性,在活动中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五)利用多种媒体“因材施教”,与课堂互补,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对兴趣和爱好不同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相应的电视节目或杂志报纸,让他们学会通过多种媒体掌握知识和技能,如《百家讲坛》、《新闻周刊》、《一站到底》、《天天向上》等。通过观看电视记录片积累社会人文知识,如《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等。

总之,现在中职学校推进分层次教学,并不是要在学生中制造出某种隔绝,更不是限制或束缚学生的求知愿望,而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最好实践。分层次教学就是因材施教,我们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转化待进生,而是从评价体系上更以人为本,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长。我们不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些思想,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才不会拘泥于形式上的分层、疏忽于整体上的教学。

第8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实习管理教师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行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颁布,以及在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正式颁布,中职学生首次被纳入资助体系,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工作也逐步推进。因此,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大幅扩招,使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如何使迅速增长的中职毕业生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的实习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管理教师在中职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做好学生职前教育工作

中职实习管理教师在中职学生的职前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情况而决定的。

在学生实习前,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和各专业部长、实习管理教师等组成实习管理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其中主要由实习管理教师做好学生的职前教育引导工作。首先,通过集中培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由实习管理教师协助专业部部长带领各就业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开展学生的实习动员工作。其次,通过分散培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引导工作。实习管理教师通过学校专门安排的一些课时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

二、做好实习管理协调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学生实习,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因此,实习管理教师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学校相关实习管理规定做好实习管理协调工作。

首先,做好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协调工作。学生实习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和管理。实习管理教师在联系实习单位,分配学生到各单位实习的同时,要代表学校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并且在学生实习期间,做好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协调工作,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其次,做好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实习管理教师要代表学校,向学生和家长解释清楚学生实习的相关情况,并代表学校和学生本人及家长签订书面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通过实习管理教师做好学校、实习单位、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为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首先,做好实习单位的稳定工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努力创设良好实习教学环境。”[5]实习管理教师通过走访和考察一些单位,多次与实习单位沟通,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其次,做好学生实习的稳定工作。学生到单位面试或者实习报到,一定要实习管理教师带队,亲自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同时详细介绍学生的情况,协助学生尽快熟悉单位环境。学生到单位实习后,实习教师一定要做好单位回访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实习单位的岗位需求等,做好学生实习的稳定工作。

最后,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性,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思想问题。这时实习管理教师就要不断与学生沟通,同时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等。

通过实习管理教师的稳定作用,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从而平衡中职学校招生和实习就业问题,促进学校发展。

四、做好实习资料收集工作

职业教育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过实习教师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实习资料,有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首先,实习管理教师通过实习资料收集,对学生实习作出评价。学生实习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应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纪律和学习表现挂钩。

其次,实习管理教师根据收集整理的实习资料,从正反两方面整理出本届学生的实习案例和历届优秀毕业生事迹,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实习应的努力方向。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 教学 改革措施

为了顺应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满足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深化改革。当今社会需要那些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然而实践证明,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因此中职机电专业的教育者必须就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改革。

一、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当今教育对学校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了增加机电专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可以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增加实验的比例

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专业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一纸空谈,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切身融入到实践当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无异于纸上谈兵,增强社会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比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不断总结与创新,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教育者要稳住阵脚,切忌在改革浪潮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在需要舍弃的时候毫不犹豫,减少以往理论讲解所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增加演示、验证实验的比例,由此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上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时刻谨记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独特性,从而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引入生产环节

机电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不应架空在抽象的理论之上,实践内容也应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把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放入到生产过程当中,授课时可以把生产工件带入课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生产车间,观察实物运行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了解。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课程需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简单明了的解释语言,又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完善考核体系

事实证明,中职教育为了永葆青春与活力,就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谨记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现今考核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考核结构不合理、考核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考核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完善实践考核体系,首先实践课程的考核理念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只有拥有正确的向导和核心目标,才不会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一致,在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实践特点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从而评估实践效果和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考核要进行分类,以分类教学为发展方向,弘扬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理念,落实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是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教学即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两个主体缺少任何一方的配合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组建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团队是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加速学校的发展,以其优秀的教学业绩、扎实的教学作风、过硬的教学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感染每位学子,能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实现共生、共创、共享的效果。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处理与学生间关系并且授之所学,优秀的教师团队给教师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教师本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职机电专业教育目标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重要性,旨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考虑到学生择业和转岗能力,机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职业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日后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安排仍未形成最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排课程之前必须经过大量横向纵向的比较,课程前后要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循序渐进或接近企业工作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为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从而实现教育与工作的完美结合。其次,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就要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此外,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教师应把课堂中心由老师转变为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导过程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需要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抓住机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总结的机会总是十分宝贵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既要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即要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又要把实践教学置于核心位置,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摒弃传统“填鸭式”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迎合中国现阶段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良好专业技能与高尚职业道德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红平.浅析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技能大赛引导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4,(9):65-66.DOI:10.3969/j.issn.1671-4822.2014.09.047.

[2]陶存和.基于技能大赛的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2,(11):100-100.

第10篇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依旧较大

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面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十分短缺。加之,很多大型企业对于学历的高要求,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市场竞争激烈,中职毕业生如果专业技术不够精湛,就很难找到自己期望的就业位置。

(二)专业对口相对较少

虽然自2005年以来,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2006年为95.6%、2007年为96.08%、2008年为95.77%,2009年为95.99%,2010年为96.56%,2012年则达到了96.71%,但是由于片面的了解这种高就业率,很多中职生并没有主动去了解实际的就业形势。事实上,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许多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大大减少,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很少,且就业后的工作很不稳、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就业理念较为落后

中职毕业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理念的误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正确处理“我要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这就导致中职毕业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帮助中职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深化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树立就业目标

中职学校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素质和就业形势两方面出发,树立就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这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关键。只有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给自己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优势和潜在能力有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消除盲目性,提高面试成功率,最终得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职学校也应该尽快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中职学习期间的就业指导,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切实的就业目标,并且实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求职目标的全方位对接。

(二)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中职学校来说,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冷静地面对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以及社会发展走向,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适应职业,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1.形成勇于竞争的理念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勇于竞争的观念,应该形成一定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一个人很难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中职学校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同时中职学校应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实习或者就业。

3.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

中职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利用学校优势,建立本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建立人才供求沟通的桥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毕业生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学校还应该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联合协作办学的路,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稳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之路。

(三)克服消极心理

由于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咨询对毕业生渲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近年来我国整个就业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遇到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即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开设就业心理辅导等课程,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一个部分,积极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择业心态,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一颗平常心,坚强的面对就业压力。

(四)提高综合能力

目前,随着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所招聘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以及团队意识。因此,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不仅要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加强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学习和接受能力等等,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中职毕业生还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抓紧业余时间进修学习,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应该从中职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注重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定位、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进而提高毕业生质量,适应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中职学校应该抓住机会、认清形势,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实行角色转换,进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静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J】职业2011(33)

【2】常兴李正全科学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4)

【3】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

第11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校企联办 培养质量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产教脱节,校企难以深度融合”等问题。漳州工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中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差距

中职学校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以下差距。

(一)职业意识模糊。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规划,不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体该担负什么样的岗位职责,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择业时,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及技能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定位不准确。这就使得一次就业率低,学生就业以后不断更换工作。

(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欠缺。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专业知识的传授各课程相对独立,重理论教学轻实际应用。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将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运用。工作中面对实际问题,很多学生无从下手,缺乏清晰的思路,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由于职业意识不清晰,有些学生在学校安排的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不敢动手,不愿动手。有些学生虽完成了实训项目,但不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明白实训内容和所学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往往过后就忘,不知道自己做过些什么。这些都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自信,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

校企联合办学,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校企联办,有利于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打通和拓宽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通道;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使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三、校企联办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轻工机械专业与福建标新集团联合办学,双方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习内容和岗位能力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一)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有效提高培养质量,我校与标新集团共同协商,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要求,确立符合企业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实训与工作有机融合,努力培养职业素养好,职业能力强,具备专业知识,善于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为使教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们与标新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导反复研究讨论。基于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根据企业的车间配置、主要生产任务和核心技术,综合考虑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精心制定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对轻工机械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保证“所学即所用”。

(三)合理安排生产性实训。采用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将课堂移到企业生产一线,以真实的岗位对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融于实训过程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轮训计划。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学生所学内容,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在岗位轮训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技能。

(四)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尽早清楚未来工作岗位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了解、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实训项目,逐步培养专业兴趣,具体、客观、现实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企业选派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技术精湛、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不断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能力,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制订、实施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方案。适时安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有些专业课,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大型练习、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分散的专业知识整合,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出既“会”又“懂”、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经过校企双方的不懈努力,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职业训练扎实,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岗位技能水平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毕业生在公司留存率高,岗位稳定性高,业绩好。

实践证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计算机行业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型人才。要让中职计算机专业适应行业需求,就必须接轨市场,接轨职业,使“课程设置方向化”。文章就此对农村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以前往往是按部就班地开设“操作系统”“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等,在2008年、2009年也曾经做过VB、JAVA等初级语言课程的尝试,但最终都是回到原点。近几年随着学校示范校建设的学习,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笔者认真思考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CPU工作原理、进制转换、程序思想等理论显得遥不可及。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通过两年示范校的建设,开始用学生主体以及市场的角度来看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符合地域经济发展的就业岗位群,再根据就业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来选定相关课程。要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促进学生素质与技能、教学管理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原有课程设置就必须进行改革,重新构建,才能使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出不同层面的应用型人才。

一、改单一培养为多方向培养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看,旅游、学前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技能竞赛选手能够进入相应网络管理、系统维护、办公文秘等岗位外,大部分学生都进入相应工厂流水线,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吗?当然不是。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型人才,而中职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一技之长了,说好听点是“全才”,所有皮毛都懂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什么都不会。如果公司同意录用中职毕业生,那也要重新进行专业方向化培训。“职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专门化,也就是其课程设置有单一的目标,有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全才”。比如学文秘办公就不学习平面设计,学网络管理就不必学办公系统,学平面设计也不必学软件开发。行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岗位需要专才,我们就培养专才,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有生命力。要让中职计算机专业“永葆青春”,就必须接轨市场,接轨职业,使“课程设置方向化”。2014年起,计算机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深入广东、上海、武汉、宜昌多家计算机相关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专业岗位群和企业文化等内容。并到同类职业院校如“中山市竹溪理工学校”“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通过“面谈式”“问卷式”“座谈讨论式”调研,获得大量一手数据及资料,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前期北大青鸟、平面设计联合办学经验,专业改革确定了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三维装饰设计、影视动漫制作6个专门化方向。

二、设置多方向核心专业课程

本着以就业为指导,以行业工作任务为目标,针对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岗位群见表1,P79)进行分析、重构课程,积极实施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互补,奠定文化基础,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的分阶段设置。经过多次研讨,并请专家论证,计算机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核心课+岗位技能结业设计+岗位实习”组成(见图1、表2)。三、建立、完善方向性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更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改进、发展。为了这个目的,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体验与进步。在评价中,不仅让每一位被评价者参与进来,同时由学生、家长、老师、行业专家共同评价学生的成长,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对传统的考核方法从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革评价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对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对方向性能力等课程实行“活模块”的教学方式。“活模块”是关键,在选择“活模块”课程时,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应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修养,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恰当设置活模块课程,或增添或删减,并且每个模块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二是改革评价方法,实行“岗位能力学分制”测试法。由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制定、编写出本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指南,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能力指南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除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能力”之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把这些能力通过学分量化考核,鼓励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活动获得奖分。三是改革评价形式,以实战操练代替考试。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上机操作课,学生都以“岗位能力”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操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小测,一课至少有一得,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每个模块的总结性测试采取用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维护维修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以评委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要对自己所辖领域课程结合国家课程标准有些系统的思考,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基础、需要、特点,才能做到整体把握;同时更应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使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周小平.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浅析[J].教育,2015,(23):285-285.

[2]叶勇.优化专业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许志刚 蔡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