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牛郎织女教案

牛郎织女教案

时间:2022-06-30 21:34:30

牛郎织女教案

第1篇

关键词:牛郎织女;保护;策略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2008年,沂源县与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定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之乡”称号;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2008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如何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加以保护和利用,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一、做好传说传承人培养工作

作为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故事,属于口头文学,因为民间传说的民间性,只有立足于活在民间,那这个传说才有恒久的生命张力,也正因流行于民间,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不断地把牛郎织女传说加以丰富加以深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参与。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保护好这些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鉴于在目前的考察状况来看,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人状况并不乐观,继承人就那么几位,而且年龄都偏大,所以极有必要,在沂源牛郎官庄一带培训下一代年轻的传说的传承人,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独一性,让他们以作为遗产的传承人而自豪。那么沂源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传讲人才库,对民间传承人进行挖掘、评选、建档,用引导、资助、扶持、培训等手段,鼓励其传承与传播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还要关心这些传承人的生活,商品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发展,是需要经济利益为支撑的,因此就要提高那些传承人的生活待遇,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后勤保障,能够使得他们有能力、有精力去完成保护遗产的心愿,这是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各界的历史责任,也是一件需要精心思考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单纯地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应该是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为遗产的传承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不脱离他们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一旦脱离开这样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会逐渐地褪色和干枯,让他们乐于传承、安于传承。

二、加大传说研究力度,深度挖掘传说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必须继续深入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因为在四大传说里面牛郎织女研究是最为滞后的,必须以沂源“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为载体,在前两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继续召开此类型会议,不要搞了两届就不搞了。特别是文化部门与科研部门要通力合作,或者搞一些学术论坛。在研究上出新意、多深入调查、多深入比较研究。特别是要继续深度挖掘牛郎织女传说这种爱情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内涵,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永恒和最美好的主题,而在牛郎织女传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和婚姻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而又美丽的想象力,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的真实书写,因此在中国民间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极为必要的。从另一个层面看,牛郎织女传说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情主题那么简单,仔细分析,牛郎织女由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到分离,并于“七夕”相会,在这样的轨迹中表达出了中国人建立享有天伦之乐、美满和谐家园的思想。在这相互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不仅人与神和谐,而且也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故事中的主角之一老黄牛对牛郎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死而后已,喜鹊则是架起爱情桥梁,它们是和谐家园理想的和谐使者,这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优良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总之,发掘、保护、传承牛郎织女传说,深入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对于当下日益泛滥的婚姻、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增强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凝聚力,能够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保护传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一、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保护传承,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课堂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市教育局以淄文发〔2009〕118号下发《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此活动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文件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各区县、高新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出台措施,制定相应活动方案。各中小学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各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形式要多样,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要紧密结合,要注重活动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的传承肯定是需要广大青少年参与的,淄博市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见地的,沂源县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此方案精神,真正把方案的精神落到实处,极力促进牛郎织女传说进校园,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自己家乡的灿烂文化,让他们人人都知道牛郎织女传说,人人都会讲述牛郎织女传说,培养他们自觉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人人有责、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散落于民间,民众的热情与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至关重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所以,要想让牛郎织女传说很好的传承下去,必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传承机制,打造各种不同的传承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牛郎织女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牛郎织女传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不只是政府的行为,也不只是几位传承人和学生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民的参与,不仅要进学校,也要进企事业单位,甚至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传承局面。

第三、要加大资金投入。资金不足,依然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瓶颈”。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资金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甚至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开发资金,但紧靠政府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沂源县虽然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政府的资金毕竟有限,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牛郎织女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就可以通过招标方式,请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来开发建设,也可以请一些赞助商来做一些事情,比如景区广告的投入、景区设施的建设冠名等等,都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并一定要坚持量力而为原则,切忌盲目一窝蜂的硬上,可以通过边投资、边开发的方式,以通过旅游收入来保护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并达到以旅游养旅游。

四、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促进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传承

牛郎织女传说既然是动态、不断演化的艺术,那么就应动态运用,正如在前文所说,在原汁原味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爱情文化的内涵,所以在有效利用牛郎织女传说方面,不要走入死胡同,不要只是把牛郎织女传说搬进博物馆、民俗馆,而是一定要结合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可以大打“文化旅游”牌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谐并举,而这个模式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保护传承方式。

第2篇

某日,我组织诸生默写《天上的街市》。原文为: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甲生写道:“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车儿来往。”

我心中暗想:必是牛郎织女生活改善了,鸟枪换炮。下次没准能“开着车儿来往”。

乙生写道:“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女儿来往。”

我不由一惊:骑女儿?这实属虐待儿童呀!

再看丙生写道:“那隔着河的牛郎之女……”

我顿时呆若木鸡:夫妻何时变了父女?

忽见丁生写道:“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牛儿在走。”

我无奈:牛郎织女果是天上星宿,好大的力气!

一日,我留字词作业,只见――

甲生本上赫然写着:“坚持不懒(懈)。”

我大喜,若能长将此念挂心头,“坚持不懈”,何愁语文学不好?

乙生却笔走龙蛇:“改歪(邪)归正。”

我一愣,随即释然:人言歪门邪道,二字差相仿佛,只要“改邪归正”了就是好的。

丙生更吓人:“七窍生灯(烟)。”

我脑海中出现一幅奇景……

更有甚者,二生分别在本上写着:“比肩断(接)踵”、“披麻带笑(戴孝)。”

我摇头叹曰:“不过上趟街就要遭断脚之祸,家中 出了丧事竟还能面带笑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我的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有所了解了,那么看到如下这些语文题的答案,就应该不觉得奇怪了:

语文试题:“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

答一:碧血洗银枪。

这位老兄应该是个古龙小说迷

答二:乱世出英雄。

有气魄!

语文试题:“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

答:好酒同品尝。

要么本身就爱喝两口,要么是广告看多了。

语文试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后一句是什么?

答:飞来峰上有晴天。

若不知正确答案为“只缘身在最高层”,似乎此答案还蛮像那么回事,有意思的是,经查实,该考生如今就读于某著名高校建筑系!

语文试题:“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什么?

第3篇

古老的织女洞

织女传说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织女的形象就被载于《诗经》之中,后来随着民间的口头传述和文人墨客的加工润色,银河两侧的两组星星就被人们认可为“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星还因此而相亲相爱,最终结成眷属,下凡人间,给民间百姓带来了说不尽的美好理想和向往。但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到底起源何处,曾经在江南江北引起过一些争议。

最早的织女画像出自山东和河南两地。在济南市长清区东汉早期的孝堂山石祠堂画像中,织女坐在织机上纺织,牵牛星则以三星取代,而河南南阳的织女则仅仅以一个坐地女性的形象象征了织女星的女性性质。孝堂山的织女不但是一个纺织姑娘,而且还被划归到太阳和南斗的星系之中,而牵牛星则和月亮、北斗为伍。按照常规,织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阴性,织女星应该属于月亮的范畴。这种颠倒阴阳的处理方式,既可能是画像作者的错位,也可能是有意所为,那就是让女性的织女贴近阳性的太阳,以密切阴阳的和合。此外,在庞大的星宿世界里,单单挑选出牵牛和织女二星与太阳、月亮以及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属阴阳两大阵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是阴阳相隔的。这可能就是牵牛织女在天庭婚配以及天河相隔的故事原型。

从东汉初年直到南宋年间,1000多年来,牛郎织女的图像销声匿迹,无处可寻。直到一个道人来到了沂源的燕崖山乡,在山环水抱的大贤山发现了久已隐藏的织女洞,并在此建立了修炼场所后,织女洞才为世人广泛知晓。在织女洞一侧的金代墓塔上,镌刻着一通“先师铭”,铭文称道人张道通游方到此,因“大贤织女岩洞”及其周边“山清水秀而乐居焉”,遂率领徒众烧炉炼丹,普济四方,直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仙化于此。这是十分明确地最早记载织女洞的石刻资料。而大贤山顶玉皇庙中的碑刻,则更将织女洞的由来追溯到了唐代。

织女洞为天然石洞,分上下两层,宛如小姐的绣楼。洞内有织女和王母娘娘的塑像,二层楼上还面对沂河开了一面窗户,据说是为了方便织女凭窗遥望沂河对岸的牛郎。织女洞内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石碑,表明了该洞民间崇拜历史的久远。织女洞南侧山腰的“天孙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眼泪造成的。王母娘娘因为怜悯织女被拘禁在织女洞而心酸落泪,泪珠滴落在山石上,形成了山泉。这个版本和王母娘娘狠心划出天河阻断牛郎织女的的恩爱家庭不一样,织女的不幸和王母娘娘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宋代的碑刻,还是金代的塔铭,织女洞至少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织女洞的古老,所以大贤山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圣地,成为探寻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源头的重要场所。

附会的牛郎家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是天生的一对,在上天是星宿,下凡来做夫妻。但是沂源的牛郎织女和各地有所不同,这里是先有织女,后有牛郎,先有织女洞后有牛郎官庄。织女隐居大贤山的时候,牛郎还不知道在哪里放牛种地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明代一位文人在一首游览诗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当地传说织女洞中常常有机杼之声,所以一座天然的山洞就和织女挂上了钩。实际上,织女洞被推为唐代宋代,很可能与古代山东地区发达的纺织业有关,人们重视和崇拜织女,也可能因为纺织女性在推动地方农业经济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山东是古代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不但司马迁称说山东“千里桑麻”,人民多穿着漂亮的丝绸布帛,而且西汉的皇妃班婕妤,也在一首诗歌中,赞美山东地区出产的丝绸“皎洁如爽雪,”“团团似明月。”由此可知,织女传说所以在沂源地区历史悠久,应与当地传统的纺织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借助织女洞来纪念织女,实际上也是对纺织女性功绩的肯定和赞美。

比较织女的贡献,牛郎虽然也是农村经济生活的重要成员,但其定居织女身边却是又晚了几个世纪的事情。

牛郎的村庄名牛郎官庄,和织女洞隔河相望。庄里原来有一座牛郎庙,牛郎庙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庙内原有牛郎及其儿女和老牛的塑像与壁画,后和其他庙宇一起倾听。目前散乱在庙宇遗址上的数块碑刻和建筑遗址,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牛郎的故事,只是这些碑刻所记载的都是明清及民国时代的事情,和唐宋时期的织女记载相比,年轻了许多。

让牛郎入赘织女家,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另一个版本。这是因为织女来自天庭,她或者是玉皇大帝的孙女,或者是王母娘娘的外孙,总之她是天上的仙女,天上的五彩云都是她的手笔,是她为人间百姓纺织了色彩斑斓的云霞。她的居住环境和家庭背景,处处透视着高贵,所以,让一个放牛娃娶天仙做媳妇,并不门当户对。因此,牛郎和织女的婚配一开始注定要经历磨难,穷小子配天仙的好事必须要狠狠地被挫折一下,所以牛郎织女的结局是让牛郎在短暂的享乐和幸福之后,只能一个人带着一对儿女,和织女隔河相望,只能七夕相会,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相会一个晚上。

这种高攀的婚姻,造就了牛郎入赘织女家族的无限痛苦,这也可能就是牛郎为何在数百年后才来到大贤山和织女艳遇的根由。但牛郎织女的婚姻结合,除了穷小子一厢情愿的高攀因素外,也以牛郎的勤劳善良和织女贤惠的品质树立了典型的男耕女织形象,树立了模范的农村生活模式,同时,牛郎织女所生育的一对儿女,也树立了标准的农村家庭结构:四口之家,儿女双全。这也正是中国农村小家庭梦寐以求的小康之家,是中国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理想。牛郎虽然晚于织女来到大贤山,但他却为这里增添了人间的香火气息,让一个放牛娃的牛棚发展成就了一座小村庄,让一些孙姓村民自豪地和牛郎续上了家谱,成为牛郎的后裔。

传说的落脚地

传说是民间的口头文学,这种传播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至于让寻根探源的人们头痛挠心:究竟何处是源头?无奈的人们只好按照传播的密集程度推断和确认其传播区域,并根据故事的演化而推断核心传播区。但是大贤山织女洞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则以文物的形式将牛郎织女传说物化到民间,为传说源头的追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佐证。

一般情况下,传说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地点被指定或刻画到碑刻之上,是一种共识的表现,说明这种传说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有着广泛的影响了,所以人们才可能对照故事的内容在自己居住的周边地区安排传说人物的生活场所,并以镌刻在石碑或其他石建筑物的形式,记录在案,让传说人物或故事得以长久保留,以增强传说的可信度和亲近感。这种方式,不但让无形的传说有了有形的载体,而且还因为不同时代的记录,给后人以不同时代的历史认知。

第4篇

关键词:布置活动;个别辅导;精讲善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23-01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指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学讲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读到这儿,我们会有所疑问,既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为主,那教师的教是不是就不需要了?通过研读关于学讲的理论及个人上课的体会,我的答案是:必须要教,还要教好。

一、教师在布置活动任务之前,要精讲善教

语文课教学中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体现学讲方式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给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任务,在布置任务之前,不少学生对如何去做不清楚,即使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也讨论不出所以然来,只有通过教师先教,先示范,然后带领学生打开自己的思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例如在执教《牛郎织女》这节课时,让学生对喜欢的句子加批注,这项任务是考察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题型,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赏析老师自己加的批注,和同学们共同欣赏老师批注的妙处,潜移默化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加批注,从哪些方面入手,我在课文的这一段边上写道:“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读书求学,而他却天天放牛,她的哥嫂也真的太狠心了!”又在另一段边上写道:“看来,牛郎的生活还是很有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这更可看出她的哥嫂待他不好!”有加上诸如“他的心地真善良!”“好人格会有好报应!”学生们看了我的批注后,明白作批注就是要写出自己阅读时对某段、某句、某人的所感,茅塞顿开。这时教师友适时补充添加批注的方法,还可以谈写作方法、重点词语、也可以质疑,让学生亲自操练批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添加的批注真的很精彩。如“牛郎的勤奋和善良感动天女,为啥感动不了他的哥嫂,可见他们心眼太坏。”“看来幸福美好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老牛死了,牛郎该会是多么难过呀!”“民间故事真美!”“牛郎的童年太惨了!”“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而牛郎勇敢离开了家庭去追求新生活的勇气感动了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等等批注,又长又短,角度不同,但看得出孩子们读懂了文本,读懂了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时要随机教授

“学讲方式”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不少老师只是走到学生中询问讨论结果,这种做法收到效果是不明显的。教师应参与学生讨论过程中去,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或者讨论不深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给学生引导,给学生示范,教会学生找准讨论的切入点和讨论的方法,还是在讲授《牛郎织女》时,让学生们自己做批注时,我就参与到学生交流讨论之中,强调指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一定要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所思所想。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因为会疑就会学。比如《牛郎织女》这一课,我让学生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后,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质疑,有的小组提的问题很有概括性,也很深入。如:“你觉得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牛郎长大后又过着怎样生活的?”“牛郎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等,反映了学生们读书时的思考。针对小组质疑,我随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才能交流的更加深入,更加精彩,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就会发挥到极致。

三、教师在个别辅导时要巧妙教授

一堂课下来,总有几个学生对当堂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不少老师认为这些小学生接受能力不强,灌输式的给这些学生讲解。其实不必要这样,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看看到底是哪个地方没掌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在教学《燕子》一课结尾段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修辞以及表达作用。这样一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找准切入点,小组展示了“作者把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这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春天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含蓄写出了对故乡的怀念对春天的赞美。”等讨论结果。

又如教“日月如梭”这一成语时,一名学生不理解它的意义,我明白他主要是因为不知“梭”为何物。所以我把字典给他,让他查“梭”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个意思放到成语里理解,他马上就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所以个别辅导时要巧在发现他的疑难之处,那么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当前,学讲计划正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教师要大力推进学讲计划,努力做好助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巧妙示范、随机教授,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推测,"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特别是古代中国人对于"七"这个数字的崇拜。例如,那时的人们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yào) "。又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起来就是所说的"二十八星宿"。因此,七月初七也就被看作一个特别的日子。而在一些地方,"七"和"吉"又是谐音。"七七"也就有了吉利的含义。这样,人们当然会把这一天当作节日来过了。

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不同,过七夕时不用举行特别隆重的一些仪式,主要以民间带有娱乐性的一些习俗为主。可以说,这是个比较轻松、愉快的"小"节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好像都把七夕这个节日给忘掉啦。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才又恢复了过七夕节的活动。那么,七夕的习俗都有哪些呢?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七夕节习俗。从汉朝开始,人们便把七夕节和"乞巧"的含义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女孩子,在这一天举行一些以穿针引线为内容的比赛,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例如,在唐代,皇宫中设立专门的锦殿,嫔(pín)妃、宫女们在其中借着月光,用五彩丝穿九尾针,同时还以音乐伴奏。最先穿完的人被封为"得巧之侯"。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连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后,也"入乡随俗",在宫中举行过同样的仪式。

喜蛛比巧

这个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内容呢,其实就是--蜘蛛比赛!五代的一位学者王仁裕曾经记载说,七月七日这天,人们捉一些蜘蛛关在小盒中,第二天早晨再打开,看哪一只蜘蛛织出来的蛛网最密,便将它选为"得巧之侯"。到了宋朝,这个评比的标准又有了变化,改为看哪只蜘蛛织出来的网更圆……喂,怎么也不问问咱们蜘蛛乐不乐意参加这种比赛?还一会儿圆一会儿方的,征求咱的意见了吗?真是的!

吃巧果

过端午节吃粽子,过中秋吃月饼。七夕节也有自己的节日食品,就是"巧果"。主要就是用油、面、糖蜜等材料做成的甜食点心。它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化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成薄饼,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手巧的女子,会将这种糖面块捏成各种花朵、人物等形状,再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就做好了。宋朝时,每到七夕节,大街小巷都会出售各种花样的巧果,称为"笑厌儿"。而且,如果你在谁家店里买了一斤巧果,店主还会送你一对身披战甲的木雕娃娃,叫做"果食将军"--看看,那时候就有买小食品附送玩具的习俗啦!

此外,过七夕节时,大街上卖的瓜果也都要打扮打扮,来个"大变身"。有手巧的师傅,会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雕刻各种图案,称为"花瓜" 。嗯,这么一来,水果摊可都要变成艺术品展览馆了。

露水洗头

在湖南、江浙一带,一到七夕这天,各家各户的阿姨、阿婆、姐姐妹妹们就要早早出门,去打泉水、河水来洗头发。有的还要在水里放上柏叶、桃枝,先煮一下,再用这种水洗头。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水洗头,就和用银河里的"圣水"洗头一样,可以获得神明的保佑。在有些地方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洗头。传说七夕节时,早晨结下的露水就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下的眼泪,把它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魁星

前面说到七夕节源于古人对于"七"这个数字的崇拜,这里怎么少得了大名鼎鼎的北斗七星呢?相传,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因为古代把读书人中状元称为"夺魁",所以魁星就成了所有读书人的守护神。要想念书念得好,考试考得好,当然少不得要拜一拜它的。传说魁星神的生日便是七月初七这一天,于是,七夕在读书人那里又被叫作"魁星节"。他们在这一天除了要郑重地祭拜魁星之外,还有一种习俗是要把屋里堆的书籍拿出来晾晒,因此七夕又称"晒书节"。至于这么做的意思嘛,大概是和我们现在让老师检查作业差不多,让魁星看看他们的书都读得怎么样了,上面有没有做点听课笔记、用红笔划划重点什么的……要不然,魁星怎么知道明年保佑谁去中状元啊?

牛过生日

还记得牛郎织女的故事里,牛郎身边的那头老牛吗?它不但帮牛郎耕地、干活,而且还给他出主意,排忧解难。最后,为了让牛郎能去和织女相会,老牛还牺牲了自己,让牛郎披着自己的牛皮飞上天。真是一个又善良、又忠诚的好朋友!有感于老牛这么好,在南方一些地方,人们都有在七夕的这一天给牛"过生日"的习俗。特别是在最早流传牛郎织女故事的河南南阳地区,当地人在这一天把自家养的牛刷洗得干干净净,给它们的牛角上挂上采来的野花,让它们好好地休息一天,感谢它们为人们付出的劳动。看来,不光好人有好报,好牛也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呢!

第6篇

关键词: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51—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激发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从而使认识得以升华。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堂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得到了一些收获。但是近来我发现了一些超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

《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认为她是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人。

2、我反倒觉得她是个佷有人情味,而且极富同情心的人。大家想一想,王母娘娘为什么要选择牛郎下地干活的时候去抓织女呢?

就是因为她不想让牛郎织女因分离而伤心难过。李商隐不是在诗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吗?每年七月初七,王娘娘还允许两人鹊桥相会,以解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以上两点不正说明王娘娘有人情味和富有同情心吗?

3、我觉得王娘娘是一个深明大义、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人。织女私自下嫁到凡间,违反了天条。虽然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可是王母娘娘并没有网开一面,这不正是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典范吗?……

案例二:

《秦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秦兵马俑规范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觉得应该感谢谁?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因为秦兵马俑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发现和发掘秦兵马俑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偶然发现和精心发掘,那么我们将永远欣赏不到就庞大的地下军团。

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秦始皇,假如他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这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我觉得叫秦始皇兵马俑更合适。

案例三:

《守株待兔》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你收获了哪些道理?

生:1、我明白了要热爱劳动,不能养成不劳而获的环习惯。

2、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我觉得那个守株待兔的人是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虽然最终一无所获,但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不是告诫我们要多讲付出,少图回报的吗?奋斗的过程比取得成绩更重要。我崇拜这个守株待兔的农人。

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真是不胜枚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关专家指出: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教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学生表达“独特感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不能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恰当的引导。

上面三个教学案例中,我们能仅仅欣赏“独特的感受”,而忽视其中的价值导向吗?显然不能。尽管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不同的面目,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庐山,而不是其它山。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是唐吉诃德。

第7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代汉语词汇;影响;学习策略

一、中国神话传说对当代中国汉语词汇的影响

在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国人经常引经据典,涉及神话寓言、诗词歌赋。这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更是吸引人之处。许多神话传说依旧“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语言文化中,本文选取两个典型事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两个神话传说,以此为例来谈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嫦娥奔月”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诗歌用语的影响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做诗《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古至今,“嫦娥”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一看到“嫦娥”这个词,就会想到月亮,想到冷清的生活。

2.对专业词汇的影响。中国人有登上月球的渴望,也因此将自己比作“嫦娥”,希望能像她一样飞往月亮,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即命名为“嫦娥一号”,此系列还有“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另外,相传嫦娥在月亮居所叫做“天宫”,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被命名为“天宫一号”,“嫦娥奔月”对专业词汇的影响可见一斑。

3.对节日用语的影响。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称为“拜月”。“拜月”一词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每逢中秋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希望能与之“团圆”,中秋又称“团圆节”。

“拜月”、“团圆节”等词语被保留在节日用语里。

(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专用语影响。用“牛郎织女”称呼某对夫妻时,多指分居两地的夫妻,如果夫妻长期分离,就会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在中国,介绍青年男女相亲,就说给他们“搭鹊桥”,因为被迫分开的牛郎和织女,是在喜鹊搭桥的帮助下才得以相会。

2.对节日用语影响。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日被中国人定为七夕节,这一天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

二、基于古代神话传说的汉语词汇学习策略

了解与汉语词汇相关的文化既可以增强词汇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运用汉语词汇,对真正掌握汉语词汇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来培养词汇学习兴趣

平常我们在说话中会经常用到一些含有中华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

“母夜叉”(传说中很丑陋,很厉害的一个怪物,现在指凶悍、不讲理的女人)

“玉皇大帝”(传说中天上最大的神,F在指有权势的人)等等。

其中有很多词语留学生能通过对中国神话的学习理解,而这些大部分是无法靠翻译来形象感知的,只有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些词语。

(二)通过阅读古代神话传说来扩大词汇量

多阅读有利于汉语词汇学习。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大量的汉语阅读有助于增加词汇量。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而不断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古代神话传说来理解汉语词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神战胜灾难或与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做斗争的题材,分布相当广泛,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以及精卫填海等,体现了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对大自然的抗争。

三、结论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汉语语言文化、词汇学习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覆盖到各个领域,是汉语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在当代汉语词汇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的词汇有很多,汉语语言及其文化又使古代神话传说持久不衰、世代流传。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典故,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学习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憬.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戴禄华,尹乔,谢锦芳.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81-84.

[3] 樊小玲.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3):12-15.

[4] 景莹.现代文学中“奔月”“射日”神话题材重写及价值取向[J].求索,2015(01):148-152.

[5] 李海霞.中国神话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 沈华.中国神话传说[M].合肥:黄山书社,2013.

[8] 尹泓.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0(05):93-99.

第8篇

七夕民间有俗语:“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又叫“乞巧节”。由于织女心灵手巧,在凡间曾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着织女与牛郎团圆之时,女孩们为之祭拜,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祈望美满幸福。

若可,请许他一帘幽梦,素年锦时,那些被流水阅过的时光,总是于袅袅处开出婀娜的花,就让他以梦的姿态,别致婉约呓语中的一眸浅笑。花开花谢花满园,谁的轻唤,于花开处,疼痛温暖了一季的守候?又是谁的心思,在低回旋律中与这个秋水共长天。

七月七,在花海边,四指相对,扣成一颗心,能见证的,是定格时光的这片花海。

没有人知道,这世间,究竟有多少情份,属于浅相遇,深相知;更没有人知道,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际遇,属于默然相伴,静寂欢喜。

于万千的人群中,无涯的时光里,一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奔赴到你的人生中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缘?

花不再为媒,因过了媒约之期,花见证,这一季的绽放,是为这个七夕的到来,若相惜,花海边,每一天都是你与她的七夕。

若可,请许她一个回眸,岁月静好,红尘安然,奢望浓墨处,有一场盛大的邂逅,以你明净的眸,给他一汪深情的凝视,将那份怦然心动脉脉珍藏。

一如这万千株向阳花,化为一只五彩的蝶石,每个晨起,一羽缠绵;每个黄昏,一袭温婉。端坐在心的世界,与太阳对望。

你知道,纵隔了天涯,他也是你今生最美的相遇,。一言相识,仿若倾心已久;但凡交谈,已默默相惜。

想象着,在吹着秋风的小径上,与他十指相扣,不求永恒,但愿莫忘;想象着,在这个8月,记得七夕他给的承诺:陌上花开,一起来这片花海。

若可,带她来这片世外,不带记录时光的文件夹,远离钢筋、水泥和远远的霓虹灯,让它们凝固成记忆,一定记得,带上彼此的爱,带上交集的故事,带上彼此喜欢的棉花糖,来寻找这片陌上花,相思扣,来寻找喜桥上恋人洒下的花海,花上会有露滴,晶莹剔透。

七夕佳节,上之牛郎与织女鹊桥,泪隔数光,然犹着无悔,仍年年岁岁望至鹊桥上行,只为要与爱著之容见。传奇故事辄太凄美,教人有许多恨,许多惋惜。而人情事,又有几成?往事依稀,当软风吹过纱,最恐其为,心期隔了天涯。

坐夜深处,放上些温柔婉之曲,令心于曲中,寻隔世空之柔。七夕,为爱之时,亦是思念之日。邓丽欣则金石之声,在我者耳飘来荡去,使我生无限意。眼前,如现出雨余空巷之石路,女微笑而,执我之手,与我在日中之青?,清爱?。

于是,忆昔君言之有语。君尝言,要紧牵我手,平生不解;君尝言,欲与我暖之家,曲予生;君尝言,欲与吾牵手,汝今生,约来叶。凡所言历历如昨,而无声。可知否?无过矣何者,你仍是我梦翩翼之。此刻,思昨日之媚,一理之心不觉乱,绕一丝丝之清凉,至忆深处,与汝情相拥。而吾心之思,依旧清,风戾之七夕之际。

多,等一无雨之夜,看月倾城,看君踏月而至,与吾牵手,遥望天边河,复书一阕情,安于七夕之思里。而今岁之七夕,鹊桥上可有汝习之影?今之七夕,情之语可能再彻耳?夜拨响心,待中之歌绕不去。但愿,今生之琴,有子之和。

悠悠落雨,风轻携我之心,一路飘扬。思念,芳且痛而,寡人无倦。而思之也,寡人之心,空得犹如一片幽谷,恬静纯。于是,在爱之时里,余以指尖扣键盘,以轻浅之心,浓浓之思,借一曲河恋歌,我则想了无数编次之缱绻梦儿。

君知,纸短情长?我只望,因七夕佳节,许下美意。愿岁、月静好,举案齐眉,后之起承转合,但与卿有。

汝不在吾左右之日,我在日之中不停泊暗影。七夕,满街满巷皆于染爱之馨香,道着柔情,歌曰爱耳。雨洗轻尘,周遭一片氤氲迷,我撑着油纸伞,唱其遇之旧韵,当日青烟雨中子。然,又过几个七夕,尔乃踏浅风微微而来,与吾牵手看云卷云舒,看细水长流?

我亦尝涉,过天涯,越海角,惟求一柔之拥,一倾情之相对。此时,风起,忆记深深。回眸来时路,虽其夫日者既远,然而不模糊。一段时光,携泛黄而美之味,频奉我一,发昔之事。

今,花开矣,花又落矣,我不敢去数,已经数次之季轮,亦不敢求,君臣之间,岂徒为膈山而望之剪影?我但静地,守在长者阴里,无论悲喜,无论寒暑,都只在望中,抱今生今世之约,轻唤汝之名。

每叹,年华易往。常怀,你与我之笑和泪。原来,两情相悦,此心已许,则无论隔天涯犹海,那份真情,早已永恒。记沈从文尝言:“我行过多方之桥,看过多次之云,饮酒过多种之,独爱一方最幼者。”。”余幸,我遇于当好之年里,尝于静夜沉沉,皎皎朗月,倾心相爱。我之嚬笑,皆自一至诚之心,若浑浑然,不须他饰,爱则于彼,不增不减,情亦在焉,不来不去,温暖微甘。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残缺的夕阳点缀着江南盛夏的黄昏,牵引着我仿佛依稀间看到他们的影子,早早的就凝望着天空等待牛郎和织女星的约会,默默的祈愿这永恒爱,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忠贞不渝的爱情,虽然遥远但终有相聚!

自幼年时常常在夏季众星朗朗的夜晚,听父亲讲牵牛织女的故事,如今清晰的缭绕在耳畔,银河两地如天地日月之遥,即便如此鹊桥普渡真爱永存!也许今天物欲横流的我们为金钱迷惑为富贵屈尊,忽略了真爱价值!我坚信真正的爱情是永恒的,只要努力的付出,真爱永远存在,任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也阻止不了他的如花绽放!今天我们排斥着父母的劝说和训责,只为真爱的誓言而付出一生的代价!哪怕是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我们都在以七夕银河为伴,星辰为证坚守这份永不言弃的爱!

第9篇

一、创设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导语,如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启迪思维火花;如戏剧序幕,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如巨大磁石,吸引学生眼球。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传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悬疑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可以联系课文内容,为学生讲一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然后利用“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疑问:“在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牛郎与织女的生活是否与神话故事中的一致,其结果是怎么样的?”通过利用民间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创设出课堂的导入,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再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然后由教师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通过展示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让学生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

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领悟奥妙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悟出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对下列语句的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古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语文特有的美。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形式

新课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智慧,还能使其更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就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式,如温故导入、疑问式导入、多媒体导入、歌曲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等等,本文列举了几种供大家参考。

一、“由温故而知新”式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好的导入语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也是一个老师推陈出新、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比如,我在教《人琴俱亡》时,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买橘子时留下的肥胖的背影告诉了我们父爱的真挚和深沉;我们也学过黄飞的《甜甜的泥土》,体会到母爱比那糖还要甘甜,比那家还要温暖。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人琴俱亡》,走进王子猷、王子敬,去感受他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使他们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由质疑而探究”式

什么最能激发人的求知欲?那就是对一个想了解的事物的疑惑。充满悬念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引导他们思维的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境地。例如,我在教读《都市精灵》一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都市的精灵吗?拥有了都市的精灵能怎么样呢?怎样才能让都市拥有都市的精灵呢?怎样才能实现都市精灵和城市中人的和谐相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通过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疑问让学生有了求知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会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

三、“由抽象而形象”式

教师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真切感,它能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如教读《航天英雄出征记》时,我把学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上我将航天英雄出征前的画面播放给学生,学生马上被画面所吸引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自己置身于欢送的场面中。当航天英雄出场时,学生们情不自禁鼓起了掌,并高声呼喊“杨利伟,杨利伟”。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于是就势导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那堂课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由歌曲而活跃气氛”式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大多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唱流行歌曲。用歌曲导入极易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将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呢?所以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先让学生听满文军的《懂你》,悠扬的旋律让学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感人的歌词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了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五、“由实验而获取感性”式

人的认识规律总是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先从观察现象入手,获取感性认识。比如在教《斜塔上的实验》这篇传记时,我用准备好的实验用品:两根长短不一的绳子,一把钥匙,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然后把钥匙系在两根绳子上,在同一个起点让学生摆动,并让他们记住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再让他们爬到讲台上,从同一高处同一时间把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空落下,看是否同时着地;接着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结果,并让他们把答案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有何不同?想知道答案吗?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吧!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六、“由故事而激趣”式

第11篇

一、从比较意象审美意义的角度设题考查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审美概念,也是诗歌意境、情思、风格的依托。只有理解了诗词的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解读诗歌。

解答意象比较鉴赏题,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题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扰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通过阅读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爱国志士的象征。范成大《窗前木芙蓉》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之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二、从比较意境营造的角度设题考查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而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因此,比较诗歌的意境的营造便成了一个常见考点。

【例题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析:“优美”和“壮美”一字之差,内涵有异。前者侧重优雅、清逸,后者侧重壮丽。刘诗展现的“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绰约多姿,引人悠远的联想。苏诗写特定情境下望湖楼的所见晚景,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不料,这场雨来去匆匆,雨收云散,湖面浩阔如海,一望如碧,天空不时闪出电光,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属典型的壮丽景象。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三、从比较思想感情异同的角度设题考查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同时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无病,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鉴赏诗词时就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找出能传达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例题3】(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第12篇

内容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学习积极性强,我们的教学才能高效。为此本文笔者试图从三个维度来谈如何巧设问题,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巧设 问题 诱发 积极性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时,常常会有一些教师,把教学质量不如意的原因归结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积极性不强上。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可细深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更深原因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改观这一现象呢?我采取的有效办法是巧设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投身课堂。上课伊始,学生刚从沸腾的课间活动中回到课堂,许多学生的身心仍沉浸于课间的活动之中,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更谈不上学习积极性了。怎样能让学生“回心转意”,在刚入课时就积极投身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呢?初中生好奇心强,倘若据此特点,设计悬念,定能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带入学习之中,并能积极思维。

如:学习小说《窗》一课时,在我直接板题,准备让学生按照我设计的“学案”自主学习时,仍有学生透过窗户往外张望什么。我突然灵机一动,据此设计了有趣而又颇具悬念的系列问题:“这位同学,你学习太有灵性了,刚刚看到课题就认真观察起窗户来,那么你能说说我们教室里的窗户是什么样的吗?”这位学生先是一愣,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又很快镇定下来,扫视了一下窗户说:“铝合金推拉窗子。”“那你透过明亮窗户看到了窗外什么?”“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的大雁!”随之我表扬了他观察细致,描述得也极富诗意后便迅捷地将话题转接到课文上来:“同学们,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中,有两位病人也常常透过同一个窗户往外看,可奇怪的是,一个病人看到的都是绚丽多彩的美景,而另一个病人看到的却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是为什么呢?”听此,学生已经一个个急不可待地自读起课文来,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发言的手……如此抓住课堂生成现象巧设悬念问题,不仅巧妙地嫁接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并初步把握了人物特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状况:有时学生学习的情绪不高,对于课文重点内容或主要写作方法也忽而不见,更不会有什么质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多用设计疑问的方法来引发学生对课文重点或写法的注意与探究。

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同学们对白杨的象征意义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都能注意把握,而对课文第七自然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觉察不到。为此,我在随后的课文探究题中巧设疑问来让学生讨论:课文是通过赞美白杨来赞扬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而课文第七自然段开头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不是与课文的主题不一致?采用的是什么手法?结果大家终于发现:这段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先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以在烘托、对比中突出与赞美白杨树的品质。

三、巧设串题,诱发学生克服难点。有些课文,尤其是课文的主题难以把握,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较为困难,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更会知难而退,不愿认真领会。为使学生积极克服难点,我多巧妙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来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

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学生对于诗中改写“牛郎织女”传说不以为然,以致对本诗歌的主题也不能真正把握。为此,在学生赏析诗句后,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要求:①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②人们传说中“牛郎织女”故事是什么内容?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③本诗中的“牛郎织女”平时却能渡过“浅浅”而又“不甚宽广”的天河,“骑着牛儿”自由地“来往”?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④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是什么?⑤综合前面四个问题,归纳本诗的主题。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与对比联系,学生终于明白了诗人改写神话故事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以此来激发人们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勇于斗争的这一主题。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学生心理探究,认真钻研教材,同时及时捕捉课堂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成现象与疑问,巧设各种问题,不断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临淮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