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03:1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保障局长“三新两提高”心得体会
劳动保障局长“三新两提高”心得体会
前不久,市劳动保障局召开了“三新两提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传达贯彻了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三新两提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会议精神,要求按照建新部门、作新贡献、塑新形象,不断提高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大局的贡献率和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部门的满意度,努力在服务工业促进就业上有新提升。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要在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创最佳创业环境、最快办事效率和群众最满意劳动保障部门,扎实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全力服务好我市工业大决战。为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我认为,主要抓好“五个加快”:
一要加快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类创业资源,充分发挥和放大资源整合效应,推进全民创业;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融资贷款、税费减免和“绿色通道”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延伸创业服务体系网络,利用覆盖全市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拓展“12333”咨询热线服务范围,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建好创业孵化基地,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完善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要加快优化创业者经营和项目建设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政策,着眼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宽松透明的市场和企业经营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成长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和社会环境,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深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加大投诉受理和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占”等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创业者和群众投诉以及监测点反映的问题,深化“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和“示范窗口”创评工作。
三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服务。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免费培训,主动兑现企业用工培训补贴和中介机构职业补贴。以开展“决战工业亿促进园区用工对接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为大项目、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举办用工对接专场招聘会,继续开展以“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为重点的“就业直通车”活动。利用“两个合同、三个台账”动态收集的人力资源信息,为我市优势产业、高科技、低碳经济等大项目、大企业以及园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继续完善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政策措施,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四要加快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步伐。深入贯彻落实首问责任制等“三项制度”,完善“三同管理”、“六不准”工作纪律、行政审批“六公开”等制度建设。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三新两提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即建新部门、作新贡献、塑新形象,不断提高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大局的贡献率和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部门的满意度。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设成“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制度上形成统一、文化上形成风格”的部门;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三年决战工业亿”、创业服务年活动和“强工兴城”作出新的贡献;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机关效能,优化政务环境,维护部门好形象,打造“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和廉洁型”的“四型”干部队伍。
五要加快营造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按政策扩大小额贷款范围,支持个人创业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继续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工作岗位。足额兑现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以“平面铺开+网络跟进+立体强化”的多维式宣传方式,大力宣讲创业就业政策。利用“市-县(区)-乡(镇、)”三级网络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贷款担保等“一条龙”服务。大力宣扬创业典型和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全民创业。
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一词。??上提出推广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利举措,更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之举。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自主创业环境较差、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等因素有关,但高校普遍注重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业心理教育也是其重要原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心理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
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所需具备的个性、品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的培育、创业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业品质的优化。
(一)创业意识的培育
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主要包括创业的价值感、兴趣、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等。培育大学生明确的创业意识,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体会创业的价值,认识到创业的作用与意义,进而激发其创业情感,产生创业兴趣。其次,要帮助其挖掘自身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就动机,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再次,要帮助其把内在创业动力和源泉转化为自觉的创业行动,引领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二)创业人格的塑造
无数创业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创业不仅与其知识和能力有关,而且和其人格特征息息相关。创业人格是个体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塑造大学生创业人格,要树立其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培育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勇于承担、对新目标不断追求、对新困难不断挑战的精神,养成其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团结协作的习惯。
(三)创新思维的开发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现,它能以独特、新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创业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处于时代浪尖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在创业心理教育中要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开发,打破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突破思维定式,发展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都得到提升,才能为创业成功注入新的活力。
(四)创业品质的优化
创业品质是个体在创业过程中对其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它是创业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中,首先,要激发其创业动机,坚定其创业信念,增强其创业信心。其次,要塑造大学生顽强的创业意志,主要培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独立性、果敢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再次,要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能调整自我、积极应对。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心理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离不开高校配套创业心理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编制创业心理教育教材,开设特色创业心理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创业人格塑造》《创新思维培养》等,通过创业心理教育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增强创业认知,挖掘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精神,形成积极的创业心理资本,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潜能。
在创业心理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将创业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理论性和实操性有效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心理问题,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除创业心理教育相关课程外,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和渗透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如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心理教育结合,进行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结合,进行创业意识的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结合,进行创业人格的塑造和创业品质的培养。
(二)丰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
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离不开创业实践的不断磨炼。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将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完善创业心理教育“第二课堂”,通过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创业心理素质的各项内容才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首先,要丰富创业训练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和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形式,与学生分享创业心得体会,交流创业成功经验,帮助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举办创新创业培训班,筛选具备一定素质和潜力的学生,为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创业训练与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业技能。通过设立创业项目、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举行案例分析论坛等模拟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检验,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其次,要强化创业实践体验。利用校内资源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让学生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体验创业实践的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知识技术、市场分析、企业运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学生通过创业孵化过程的实战参与,自己发现并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亲身体会创业过程的艰辛和收获,帮助他们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增强全面创业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设立创业基金,奖励优秀创业项目,扶持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项目和创业团队。
(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重视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让校园充满创新创业的思想火花并让其深入人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渐染创新创业精神。
首先,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对创业精神的宣传和培养,使其渗透融入每位同学的思想中。利用校园广播、刊物、专栏、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创业知识,普及创业的意义,并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服务。定期组织创业经验交流会和创业计划大赛,使校园中洋溢着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创业热情。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这个有效载体。大至开展校级活动,小至深入各个班级,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沙龙、论坛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同、接受创新创业,并为同学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再次,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和创业成功者的宣传,用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事迹,教育并启发广大同学,激励学生追求个人成就,积极创业,给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和典型。此外也可以发掘校园中具备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广大同学从自身找寻优势和差距,完善创业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自信,培养创业意识。
(四)注重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
创业的道路是曲折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创业过程亦是如此,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对创业大学生加强心理辅导。
首先,借助心理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目前自己在创业心理素质方面的基本情况,明确自己的优势,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测评让教师了解大学生群体普遍的创业心理素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心理教育内容。其次,要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创业心理教育中注重心理发展规律的普及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创业心理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提高创业过程中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再次,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的服务。心理咨询师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分析和化解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培育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通过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锻炼大学生创业意志,并将其内化为创业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综合素质。
[关键词]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61-05
[基金项目] 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项目(15C03);2016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职教创新创业研究专项);2016年泉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6E06)。
[作者简介] 熊毅(1974 ― ),江西赣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杜朝运(1973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大学生是社会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从优化劳动力和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两大途径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关于创新创业的内生增长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运作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不少人热衷于在金融和资本市场投机炒作,而没有耐心经营实体经济。从长期看,高质量的供给必须优化人力资本,培育高层次劳动力,激发微观主体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笔者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EGM)来验证①。
EGM包含四大关键要素:物质资本K、劳动力L、技术参数A、产出Y。假定有aK比例的K和aL比例的L投入到研发部门,则物质生产部门得到的K和L比例为1-aK和1-aL。给定aK、aL,我们得到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函数:
为了知道经济体的稳态,还需要知道技术A的增长情况,为此我们建立了研发部门的产出函数:
其中β、γ、θ分别表示研发部门在生产新知识新技术过程中,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现有知识技术总量的贡献力度。
模型结果表明:第一,当资本的积累达到一定限制,这时如果提高技术增长率,则生产能力提高,允许经济体以更高的增长率来积累资本。第二,当技术的积累达到一定限制,这时如果资本的增长率提高,则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本到研发部门,允许经济体以更高的增长率来积累知识技术。第三,提高研发部门产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将会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第四,如果能增加研发部门的投入,则知识技术在短期内会有一个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勾画了一个清晰的不可逆转的可以预期的路径,有了可预期的回报,大学生可以成为创新的中间力量。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
供需错配结构分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自成系统,但脱离区域经济发展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组织创新创业研究团队用两年时间访谈了131位大学校长, 于2013年公布了研究报告《创新创业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与创业》,该报告科学地把大学创新创业分为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创新创业、积极支持技术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五大方面。2015年5月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紧随其后的6月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教育部75所直属大学首次了2014年大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几乎没有大学教师直接创新创业的表述,内容涉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学只有两所仅占2.6%,大部分大学停留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是参加各类创业大赛。2016年2月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根据77所普通高校上报的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年度数据,首次公布了《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报告》。报告中上报创新创业投入数据的大学有75所,统计发现其中投入最多的大学1430万元,平均228.51万元,来自校外的经费仅占28.71%,说明校外投入较少,主要依靠大学自己投资,而且许多大学投入还很大。
(二)教师注重常规教学缺乏创新创业经验
目前大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用于保障常规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完成常规教学,大多教师熟悉理论,但没有参与过创新创业,十分缺乏实践经验。我们将《福建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中创新创业投入与创新创业产出的5项核心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增加经费能够对学生创办企业的数量、师生专利数、成果专利的转化数、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总数产生有利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限。究其原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显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创新创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建设场地和购买设备等,而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不深入,内涵建设仍然很薄弱。目前福建省上报创新创业数据的大学共77所,仅有15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占福建大学总数的19.48%,福建省75所大学创业教师中有创业经验的占比平均为4.79%。
我国大学占据了相当多的科技资源,但多年以来大学创新成果转化面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限制,教师积极性不高。大学科学研究缺少创新,重复研究和跟踪模仿的较多而自主创新的较少。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仅占总量的 0.96%,2015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2015年福建大学成果专利转化整体水平很低,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中提交数据的大学共69所,师生成果专利转化数最多45项,最少0项,平均2.65项,转化率为0的大学占比高达73.19%。
(三)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亟待提升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全球创业观察――中国青年创业报告》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年创业者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项目不到2%;《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也表明:94.6%的大学生创业从事的项目与他们大学学习的专业无关。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服务、教育培训等低端行业。缺乏创新能力使得许多大学生不得不从事技术创新要求低的项目,这些项目容易启动、融资不多、操作简单、风险较低,不需要太高的管理和营销能力。福建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中大学生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创办企业都非常薄弱,提交创办企业数的大学共63所,平均12.54家;提交创业率的大学共76所,平均1.65%,1%以下的高达46.05%。
三、构建高效供给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建成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 实现大学创新创业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的转变
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是由大学生新创企业及其依存环境共同构成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大学创新创业不能固步自封在象牙塔中,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良性互动,与周边企业深度交融,着力构建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校企距离每增加10%,大学的技术溢出效益就会下降0.15%,美国的硅谷及北卡科技园都与著名大学交叉融合、相互依存,合作中企业节省了研发成本而大学提升了创新能力。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大学利用优势专业建设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突出科技人员的核心地位,以实现成果转移转化为目的。美国的创客空间非常强调工程技术的思维,开源、协同和分享的理念深入每个创客的内心;而我国将创客空间定义为开放式、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不重视利用技术创新,过分强调商业模式运作,设备主要是桌椅板凳,最终沦为路演演讲比赛的礼堂。因此,建议大学的众创空间必须包括三部分:一是工科设计交流制作室,配有实验、加工和制造的设备。二是商业协同开放工作室,布置要青春时尚,用于举办头脑风暴、投资路演、培训交流等活动。三是技术转化办公室,密切联系商业机构推介大学师生的发明创造,进行市场化运作产生商业价值,提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服务。
2. 大学成为国家创新创业系统中创造扩散知识的中心
基础研究的探索成果寻找到合适的商业应用往往难以预测且风险极大,是典型的非线性过程,知识的商业价值可能和研究人员最初的设想毫无关联,主要还是依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的扩散耦合。研究表明,1000人的机构一般没有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单一学科的实验室必须超过三百人才有力量进行学科交叉并探索前沿领域。大学拥有齐全的学科资源,具备短期集合不同学科的人才开展合作的条件。美国的拜杜法案通过立法破除了大学授权许可的障碍,大学可以得到专利转化后的商业利益,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科研成果的落地生产。美国大学的研究已经向产业部门开放,是国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创造、传承和扩散知识技术的中心,大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的源泉。美国由政府投资在大学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既从事基础研究,也接受产业部门委托合作开发商业项目。美国大学承担国家实验室的日常运营管理,而政府则主导国家实验室专利技术的转移扩散。美国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取得发明成果后,转交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申请专利;技术转移办公室首先视情况决定发明成果是否需要专利备案,并保护备案发明成果的知识产权,接着客观评价发明成果的商业潜质,对具备商业潜质的发明成果进行技术转让同时授权商业许可,最终发明成果转化为新商业产品。韩国科学技术院鼓励有技术创新理念的师生到技术创新中心(TIC)租用场所设备进行研发,研发成功后再进入技术商业孵化器(TBI)开发,开发成功后授权转让给企业生产产品,韩国科学技术院因此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新力唯一的非美国大学。
(二)通过教师引导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结构
1. 构建学科交叉与互融递进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创新和创业是两张皮,创业教育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中游离,简单地把人力管理、生产管控、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等课程相加,而创新主要集中在工科等自然科学领域,创新创业课程整合性差。现实中的创新创业不可能仅仅发生在单一学科内,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沿着一个创新企业的生命周期交叉互融,把零散的知识技术整合为一个体系,让大学生对变幻莫测的创业过程形成系统的认识,使未来的科技创新者掌握商业知识,而商人又具备科学知识,促使创新创业实现水融。大学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建设跨学科协同创新实验室,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为抓手,构建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三层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普渡大学副校长迪巴q杜塔研究团队深度访谈了60位创新成功人士,包括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q亨尼西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研究报告在美国国家期刊(National Academies)发表,研究指出:许多大学创业教育注重创业而忽视创新,要将工科和商科交叉融合,让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商业知识,把大学科研人员培养成商人。大学要改进工科类课程,教师讲解技术的同时要介绍技术诞生的背景和发明者事迹,特别是失败的创新过程,创新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前苏联著名发明家Altshuller指出:“大量创新碰到的问题矛盾是相同的,创新的科学原理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的技术创新原理会被反复应用,提炼已有的创新原理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可以指导以后的创新”。在创新创业学习中教师至关重要,大学教师要共同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编写成创新创业指导手册,指导大学生从有兴趣的领域入手,利用学科交叉方法发现问题,再依据指导手册精准地找到创新切入点。大学教师必须加强创新技术技能教学,注重过程探究、项目参与、案例讨论、情景启发等教学方法,要让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用于创新创业。
2. 大学教师要身体力行创办企业
国务院2016年3月2日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公办大学发明成果转让后收入全部留归单位,将用不低于50%的收益奖励发明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允许科研人员3年内保留基本待遇及人事关系,带着项目或成果到企业创新创业。”美国多年以来积极鼓励大学教师创办企业,大学教师创业可以自由灵活的往返于校企之间。美国大学通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大学技术的高效外溢,创新创业各主体从简单的双边互动转变成为政府、企业、大学、银行等多边交流的网络。仅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就成功创办了2454家企业,包括Instagram、Linkedln、雅虎、谷歌、惠普、思科。斯坦福大学校园承载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内涵,师生们潜移默化地被创新计学院、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所蕴涵的思想所熏陶。创新创业经验离不开实际的体验,创新创业的次数、年限和管理心得体会都是创新创业经验的重要内容,大学教师走出了校园才能真正看清现实社会。斯坦福大学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创业,有创业愿望的教授允许离岗请假两年自主创业,创业假期为斯坦福大学带来了明显的效益。截至2012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创办了近四万个效益良好的企业,其中许多还是直接在斯坦福校园孵化。教授的引导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教授回到教学岗位后会将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包括首创、开源、协作、分享、团队等创新创业要领,深奥的创新创业方法变得有迹可循,教授能够指引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梦想变成现实。
(三)建立大学生主导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 立足创新提高创业质量
创新创业是一个互融递进的复杂系统,创新统领创业的方向、水平及层次,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创业、高质量创业和高增长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从社会发展动态中有效识别创新创业机会,创造出能够产生社会或经济效益的技术产品或管理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具备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效益四个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目的要明确,通过创新创业四要素的组合变革创造出新成果。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创新时95%至99%的问题通过整理已有的科技信息就可以解决,系统挖掘现成的专利文献能够缩短创新周期的60%并节约创新经费的40%。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掌握必备的信息整理能力,立足前人的经验成果创新创业就能事半功倍。大学生创新首先是技术创新即发明新技术或者改善现有的技术;其次是管理创新即导入新要素变革企业的管理,高效产生企业效益。可根据美国布法罗州立学院的四个过程来实现创新:首先是精准发现问题;接着抛开固定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再接着尝试各种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是推广创新实现价值。
2. 通过创业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
创新后面加上创业明确了创新的应用指向,创新技术必须走出实验室通过市场化应用产生商业价值。大学生创业需要仔细分析市场需求,从技术、材料、产品、流程等要素创新,解决市场的痛点并产生效益。高质量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具有生存时间长、技术含量高、创业者收入高、有效服务社区、社会贡献高等特征。研究显示:学历高和学习成绩好的创业者创新创业的质量会随之提高,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具备更高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创业环境分析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大学生要根据学校环境、专业特长和擅长的领域选择创业项目,创业项目最好有资源积累,项目要围绕创新或创意设计,如转化导师的科研成果、完成团队创新创意项目、继承发展家族事业等,项目要可控且涉及环节较少。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自身和外在因素有:人脉资源、从业经验、创业经历、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优惠政策、经济环境、风俗文化等。大学生在某一领域从业的时间越长,人脉资源就会越丰富,就能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信息,容易捕捉到创业机会,持之以恒地经营就会创业成功,因此先在拟创业领域学习或就业,积累行业经验后再投身创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娇.质量年报新要求――创新创业 [J].麦克思研究,2015(10):19.
[2] 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福建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报告(2016)[R]. 福建: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2016.
[3] 杨绪辉,沈书生.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 [J].教育研究,2016(3):29.
一是主题鲜明。报告开宗明义,深刻阐释了大会主题,主题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鲜明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为指导、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立足发展新要求与人民新期待,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
二是指向明确。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通过学习,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是内涵丰富。报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并对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八个必须坚持”。
四是部署全面。首次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五是务实科学。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并明确了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项建设和四自三型的推进思路,
六是重视青年。报告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各级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前期,我们先后组织全市13处镇街和8个市直团建工作系统团(工)委书记举办“‘喜庆十,青春共奋进’团干部比奉献、求作为座谈会”和邀请团市委专家到我县进行十专题辅导报告,初步在全市青年中形成了学习宣传十精神的热潮。下面,如何保持学习活动的持续性,如何以十精神为指引,开展下步工作,我汇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学习领会到位。一方面强调示范性,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一要读原文,仔仔细细、反反复复精读党的十报告原文,领会报告精神实质。二要立足团的工作实际,深入思考,找准我市共青团贯彻党的十精神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研究具体贯彻措施,抓好落实。三要深刻认识到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至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上来。四要完成硬性考核要求,所有专兼职团干部都要至少参加一次党的十报告学习辅导、参加一次党的十精神交流会,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学习体会。另一方面是突出普遍性,抓好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一要广泛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统一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让团员青年接受教育。团市委机关干部分片联系,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面向基层团员青年宣讲好党的十精神。二要丰富活动方式。广泛通过报告会、宣讲会、研讨会、读书班和团干部恳谈日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宣传十精神。三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通过报纸、简报和网站等团属媒体,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式形成宣传声势。四要重视新媒体和时尚、情感、艺术元素的运用,使用青年喜欢的话语体系,在团属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利用微博开展微话题讨论,使学习宣传更有形、更直观、更易为青年所接受。
二是学以致用落实到位。抓住育人根本,在青年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以学习党的十精神为重点,深化青年者培养工程。二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培育青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气质和品格。三要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模范”、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四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微志愿”、“微公益”理念,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工作项目,推动青年志愿服务阵地化、专业化发展。
突出青春建功,团结带领青年积极服务“五位一体”总布局。一要在服务经济强市建设中有所作为。动员全市各界青年奋力投身经济建设,大力做好全市青年人才库建设,助推全市经济发展。在企业中广泛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青年岗位能手和创新创效活动,提升青年素质,服务企业发展。二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有所作为。培养青年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帮助青年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团内民主,围绕基层团干部公推直选、团代表任期制、团务公开和团员青年民主恳谈等开展有益探索。三要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作为。充分激发青年文化创造活力,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年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三下乡”活动、青少年才艺大赛和风采展、大学生艺术节、鸢都青年文化行等活动,丰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四要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有所作为。不断完善服务、管理、引导青少年的体制机制,完善“青少年启航驿站”、“希望乐园”、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等活动和项目品牌,积极参与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制度化推进“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团干部恳谈日”等活动。五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深入开展绿色教育,提升青年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展红领巾收旧利废、青少年植绿护绿、湿地环保、自行车骑行等活动。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领导,提高认识。全县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层层召开动员会,进行思想发动,使广大教师全面了解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意义,同时要求广大教师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县教育局成立了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确保了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研究制定了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学习计划,对教育系统的大讨论活动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二是对照标杆,全面查摆。根据大讨论活动方案安排,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要求,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为重点,创新工作载体,大力推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实施为目标,把乡、教育局确定为发展标杆。同时通过座谈会、网上信箱等多种渠道,采取自己查、群众提、领导点等方式,广征各方建议,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加强宣传,丰富活动。为全力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系统内部宣传平台作用,在教育网开设了大讨论活动信息专栏,并积极向大讨论活动办公室上报材料,多方推介教育系统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同时积极丰富活动载体,举办以大讨论活动为主题的全县第二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各中小学校共十三支代表队参加了论坛发言和答辩,畅谈教育理想、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探讨治学理念、办学方向、管理方法和发展愿景等,研究、破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进了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引进优秀文化进校园,邀请省金永玲艺术团来我县演出省建国以来首部原创歌剧《祝福》,让学生重温文学经典,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震撼心灵,使其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学会辨别美丑、思考人生。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县教育局在本次大讨论活动中,主要是做到了“三个坚持”和“三个结合”。
“三个坚持”:
1.坚持领导带头。在大讨论活动中,局班子成员带头学习,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工作,先后到沈村、石浦、龙门、瑞滩等村,走访农户近30户,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联系村捐款9200元,落实结对帮扶资金20000元;带头指导督促各中小学校,了解农村学校“八项工程”实施情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坚持不断学习。始终把学习教育贯穿活动始终,狠抓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的落实,突出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做到“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人员、学习风气、学习效果”五落实。同时,通过到考察教育发展情况、派遣德育骨干教师37人到大学进修、外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6人到、考察学习、邀请省内专家进行集中讲座等“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
3.坚持纠建并举。改进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我们把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了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
“三个结合”:
1.解放思想大讨论与办实事、解难事相结合。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从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将社会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活动开展成效检验标准。一是全力做好了2012年秋季中小学阳光招生工作,进一步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解决外来务工及进城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二是加快古坊小学改扩建工作步伐,为解决城区学生上学难和大班额问题作出积极努力;三是组织学校工作大检查,对校舍安全、校车安全、收费管理等内容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学校高效有序运转。
2.解放思想大讨论与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相结合。在大讨论活动中,我们将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管理水平当作一项核心任务来抓。一是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成立县名师工作室,并确定7名主持人及47名首批学员。落实《第三轮乡-教育对口支援方案》,继续选派小学和初中骨干教师100多人参加乡市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二是加强质量监控管理,实施《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邀请学军中学、第十四中学等省内名校专家开展学科问诊活动。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根本,结合目前教育实际,争取出台了《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办法》。
3.解放思想大讨论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全系统广大干部教职工中坚持开展以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教学改革、科学管理知识为内容的教育培训,使科学发展观在系统上下形成了共识,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做好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评价的首要内容。建立师德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立足本职、开拓进取、争创业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严格规范教学行为,强化教师行业作风建设,严惩有偿家教行为,提高教师形象。
三、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安排
一、产生背景及活动开展概况
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研究型大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中,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批栋梁之才。在指导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湖南大学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和全员导师制,辅助以班级(全程)导师制的模式来实施,通过千年学府文化熏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兴趣培养、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以及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帮扶等实际工作或活动来支撑,形成了一个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庞大的生涯发展指导体系。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是可行的,也是有效地。但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带来知识和信息的大爆炸,加上学校扩招而致的学生人数增加,使得学校在教育、管理和培养学生上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开展生涯规划这一辅助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运而生。
自2008年起,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2008年开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开始)两院系先后在本科学生中开展了选派优秀研究生到本科班级参与生涯指导的工作,在院系中取得了良好反响。
笔者所在的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于2009年开展一项名叫“优秀研究生担任本科班级学习指导员”的生涯发展指导活动,当年即有32名研究生被选聘至2009级17个班级担任学习指导员。2010年9月至10月,由当时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肖月华老师牵头,分团委张佳老师负责组织,学院五位助管具体负责,在2009年第一批学习指导员活动开展的基础上,面向全体研究生选聘本科班级学习指导员,活动开展年级扩大至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等三个年级,学习指导员群体也由原来的32人增至现今的59人。这些学习指导员在选派至本科班级后,以朋辈的身份迅速融入本科班级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有效学习方法、指导本科生开展生涯发展规划、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科研,在参与指导和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与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为班级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做出了努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
1.指导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各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帮助学生合理制定生涯发展规划。研究生与本科生由于经历相同、年龄相似等特点,与本科生交流沟通更容易,其学习经历、工作经验、社会认知和人生体味更能让本科生接受,使本科生信服,其成功经历也让本科生更易实现。可以说,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这一工作,有立竿见影之效。
2.引导本科生认识科研、热爱科研、参与科研,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辅助培养研究型精英人才。作为传统的工科院系,电气学院在科研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如何发挥出优势,培养出人才,笔者认为仅靠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是不够的,需要发动我们的研究生群体,有效利用该群体具有的科研优势,在遵循以“导师制”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下,辅助进行研究生帮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本科生入学开始抓起,组建各种形式的帮带小组和科研团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潜力。
3.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这一过程中,不仅能让本科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有所收获,也能使研究生实现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在交流、指导过程中,研究生自身不可能是百科全书,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中,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均不同程度的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因此,该项工作是一个能让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的工作。
4.辅助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导师开展工作,使学院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上更加全面,更加到位。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级导师由于身份的不同,时间的限制,与本科生交流不能完全对接,而研究生由于本身就是学生身份,而且与学生同吃同住,因此与学生交流沟通、开展工作更加容易和方便,能更真实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心理问题等,对学院培养人才起辅助支撑作用。
三、实施方案和思路
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生涯发展规划活动,是一种朋辈之间的互帮互学的学习活动。国内外目前还尚未形成完善的实施体系[2-3],也鲜有该类的学术研究成果见诸报端。以电气学院开展的学习指导员活动为例,学院对此项活动的具体实施模式和工作开展机制仍处在探索阶段,其当前的总体思路和做法是:
①前期——在学院组织下,积极发动优秀研究生参与,通过面试和组织考核,确定选聘人员,结合学习指导员自身特点,再将其分派至本科班级;
②中期——学习指导员在分派至各班后,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个性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活动;
③后期——对学习指导员进行工作考核和总结表彰,对考核通过的在本人自愿原则上予以续聘(其中对特别优秀的进行宣传和表彰),对不合格的则撤销该研究生与对应班级的学习指导员身份。
四、实践效果
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以及全体辅导员老师、参与该活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开展生涯发展规划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该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可贺的成绩。该项活动的继续深入开展也获得了学院领导、辅导员老师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和好评。
1.依托具有科研优势的研究生群体,学院了成立电气院创新创业团队。为最大限度的发挥研究生的科研优势,学院分团委于2008年牵头成立了电气院创新创业团队。创立该团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研究生的引导和帮扶下,使我院本科生群体的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国家和学校给予的扶助政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事实证明,这项举措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在电气院创新创业团队的帮助下,我院孵化出了6支创业团队,获得了包括“挑战杯”在内的20多项科技大奖,在这其中,我们处处能看到本科学生活跃的身影,这也为本科生的将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参加学校组织实施的SIT项目人数以及“主动跑关系,找学长求帮助,找导师要项目”的学生逐年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在全国大型科技比赛中,参赛的本科生队伍已成为我院学生获奖群体中的一支生力军。在2009年第四届和2010年第五届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比赛中,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帮带的本科参赛学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2010年全国“电脑鼠走迷宫”比赛中,本科生参赛队伍也收获颇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活动的深入开展是密不可分的。研究生进入本科班级指导学习生活、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已成为我院人才培养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3.本科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指导与帮助,生涯发展规划更加务实,人生发展路线更加清晰。参与指导本科生活动的研究生大多是研究生群体中的学习尖子、工作能人、科研牛人和社交强人,他们的学习经验、工作心得、科研收获和生活体会是在学习与实践中一点一滴积淀下来的,正是本科生求之不得的宝贵财富,能够让本科生在求知、求职、做人等方面少走许多弯路。与此同时,在研究生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本科生的生涯发展规划在好高与平庸中找到了平衡点,达到理想远大,脚步务实的效果。
4.研究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交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与提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生涯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研究生需要交流自身心得体会、指导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其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考验,也得到了锻炼。参与该项活动后的研究生都有很深的感触,他们的各项能力与素质得到提高,受益匪浅。在2009—2010年学院“两争两为”总结表彰大会中,张永旺、王玲和刘建成等三位学习指导员因工作能力突出,荣获“优秀学习指导员”荣誉称号,他们是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生涯发展规划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先进代表,其先进事迹是广大研究生甘于奉献、勤于探索的缩影。
5.促进了学院良好院风、学风的形成,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学院优良的育人氛围。良好院风、学风的形成需要大批能让同学切实受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来支撑,需要大量积极且较易让本科生接受的思想作为助手来推动。研究生在参与本科生生涯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沉稳的为人风格,势必影响和熏陶本科生的求学态度和人生观,对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实施“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进程中,对一定限度的缓解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巩固育人氛围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由于该项工作在国内还没有成熟,也无具体的机制来规范其操作,因此我院在开展该项活动时是抱着“边探索,边学习,边总结”的态度来实施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总结和深思。
1.学习指导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由于学习指导员活动在我院还是刚起步,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大部分规章还不十分明晰、不很规范到位,甚至存在制度的“盲区”,在具体执行和落实过程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对学习指导员开展活动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些都不利于该项活动规范化、高效化、精细化开展。
建议学院在总结前期学习指导员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各级领导和老师的看法,收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建议,对规范学习指导员活动开展的各项制度进行一次修订和完善,使该项活动尽快步入正轨,最大限度发挥该活动的作用。但也应该注意的是,学习指导员活动是一种志愿者形式的互助活动,在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分寸,同专业化的导师队伍区别对待。
2.参与活动的研究生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工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通过对我院学习指导员活动在本科班级开展情况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有少数学习指导员在应聘后不能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长期不与学生见面,不与学生交心,不给学生指导,学习指导员的身份形同虚设;有部分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敷衍塞责,流于形式,传授的心得无指导意义,开展的活动无实质内容,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生涯发展等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有个别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由于自身经历和能力限制等因素,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任由学习指导员队伍中这些不好的现象、风气存在和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学习指导员队伍的形象,最终导致学习指导员活动的破产。
鉴于学习指导员队伍与学生会队伍存在一定的共性,建议学院可以借鉴学生会的运行模式,引导学习指导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此同时,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习指导员队伍的指导、管理、培训和考核力度,使学习指导员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做到尽职尽责。
3.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生涯发展活动还没有真正形成“分级实施、因材施教”的机制。学院在选聘学习指导员活动后,对学习指导员活动开展的分级实施工作还有待加强。开展学习指导员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大学学业、制定生涯规划。众所周知,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四个学年(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都有不同的课程学习计划和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也是考虑到这一点的。学习指导员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学生在成长的各个时期的需求规律,深刻领会学校的育人方案,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做到对四个年级分级实施,对学生个人因材施教,使具备不同特质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发展、健康成才,真正发挥学习指导员的“指导”作用。
4.活动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深入人心的氛围。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生涯发展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形成品牌效应,需要长期宣传,力争让广大的老师、同学认识、接受并参与其中,在全院范围树立一种“人人都说这个活动好”的良好口碑,藉此打造我院人才培养品牌。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宣传效应,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享受其乐,得到实惠,健康成才。
五、结语
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开展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工作和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老师,以及全体同学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需要规范化的制度和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作为保障,更需要作为最大受益主体的本科生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实施,深入推进。
但是,在开展该项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研究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加上自身学业和科研任务繁重、社会经验和认识不成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4],因此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生涯发展这一活动只能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辅助支撑,不能将其作为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开展者和实施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0):109-110.
[2]范新南,黄波,朱昌平等.研究生模式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3(1):89-92.
[3]俞晓菁,叶志清.研本互动式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学校管理,2009,11:26-28.
【关键词】建筑类 高校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51-01
目前国内需求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尤其是地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1.职业指导认识不到位,全员化程度较低
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对于职业指导的认识不到位,目标功利化,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就业稳定,引导学生实现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以及如何与用人单位、社会“无缝对接”的问题。
职业指导在学校的发展中应该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地方建筑类高校并未真正将其纳入学校发展一盘棋工作当中。很多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置若罔闻,无法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合力而为的良好局面。
2.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地方建筑类高校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现象普遍,缺乏正确的职业观点和态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应届毕业生不能有效找到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学生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创新意识缺乏,共同创业发展的精神需大力提升;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不能与用人单位、社会的当前需求无缝对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陈旧,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等。
3.职业指导重视“一站式”就业指导,轻视全过程化职业指导
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由于师资、教学培养方案制定等因素的影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不能做到全部学生,全过程覆盖。许多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生就业率,工作中心依然放在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而忽略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需求。一些学校也比较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但是仅停留在入学后的新生专业指导讲座和短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培训上,没有真正做到职业指导的全过程化。
4.职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
一直以来,许多地方建筑类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组成,力量比较单一。扩招后学生数量激增,老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只能是普遍式指导,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另外,许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教师缺乏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制约了职业指导工作的高效高质量的开展。
5.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当前诸多高校在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上存在工作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工作网站建设内容单一,没有起到职业指导网络化教育功能;职业指导信息主要依靠传统媒介,未形成立体化信息覆盖模式;职业指导信息只注重了学生群体,没有兼顾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息需求。
二、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开展与实践的建议举措
1.建立全员化参与机制,科学化认知职业指导
高校主管领导应将职业指导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列,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正确认知职业指导,纠正错误认知,同时建立可依据、可操作、可考核的全员化参与机制,真正投入到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去。
学校应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机构,组织和协调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积极探索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多个有效工作抓手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多途径促成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解决地方建筑类高校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脱节”现象,首先要做好调研工作。高校应深入用人单位、社会做广泛的调研,以了解他们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期待目标和需要诉求。其次,高校应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再者,通过邀请用人单位资深人员和优秀校友回校访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职业发展要求和路径。同时学校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
3.构建全过程化职业指导模式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制定个性化、系统化、递进式的全过程化职业指导模式。专业不同,学生的发展路径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职业指导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学生群体,职业指导需求自然各不相同,对于他们,我们应做到区别化指导;对于想自主创业的学生,要加强他们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为他们提供创业相关支持等。年级不同,职业指导的侧重点也不同,要进行分年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在大学一年级应侧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质等,在此基础上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在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开始尝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在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和能力,并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假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写简历、求职信,收集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做职业调研。
4.多措并举,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应将职业指导的课时工作量考核和职业指导师的职称待遇问题明确化,尽可能为职业指导做好政策支持。其次,加大财力投入,输送现有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接受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打造专业化队伍。再者,加强与企业、校友之间的沟通,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校友做学生的课外职业导师。最后,要大力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各种职业指导类学生社团,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
5.强化职业指导信息化平台建设
职业指导网站建设应将职业指导网络学习平台和职业测评、学生简历、企业网宣平台、学生与企业互动交流平台等功能完善,真正起到促进职业指导,积极服务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功能。此外,应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微博、微信、qq群、校信通等新媒介宣传平台,把职业指导信息更快更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群体,并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无时差,多触角,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目前,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和创建学习型企业方面还处于学习、完善的阶段,我们将吸取兄弟单位好的作法和经验,以安全文化和学习型企业为起点,全力推动我__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下面我谈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一、我__反“三违”活动进展情况
按照____反“查隐患、挖根源、反‘三违’、保平安”的总体部署,在开展反“三违、遵三程”活动中,我们针对__混合提升的特殊性,开展了以打击违章扒、蹬矿车为重点的运输治乱会战,重点解决扒、蹬矿车屡禁不止、乘车秩序混乱的问题。一是强化思想引导。为了在__营造反蹬车、反“三违”氛围,__副总以上领导、党群各部门深入班前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利用有效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反“三违”活动的意义、目的,扒、蹬车带来的危害,提高职工对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二是加大思想灌输。为了使这次反“三违”活动真正达到入脑、入眼的好效果,我们在聘请____安全宣讲团宣传安全知识的同时,组织了反“三违”宣讲小组,成员主要由各采区书记、工会主席、公亡家属组成,跟班向职工宣传自我保安和安全知识,增强职工安全忧患和防范意识,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强化安全监察。为了制止违章蹬车现象的发生,我们成立了机关安全小分队,配合保卫科开展井口检身活动,打击“扒、蹬、跳”矿车、机斗行为,维护人车的秩序。同时,设立曝光台,违章人员一经发现,便在井口曝光。此外,对党员干部“三违”现象,则给予严肃的党纪、政纪和经济处罚。四是强化制度落实。今年3月13日,我__发生一起因违章蹬车导致死亡事故,为了防止“3.13”事故的再次发生,__下发了《____安全行车的有关规定》,对安全行车、人车运行时间和检身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不论什么原因违章蹬车者,干部撤职,工人开除,规定实施后,开拓区两名干部、安检科一名工人违章蹬车,被举报,经__核实后,__按规定进行了严肃处理,张榜公布,在__职工中反响强烈。
二、关于创建安全文化的打算
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方面,我__和其它兄弟单位相比,差距较大,需要借鉴的东西很多,还处于起步、学习、完善阶段。对于安全文化建设,下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构建。
1、从观念入手构建先进的安全理念。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建设安全文化更需要用正确的理论来引导。一是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研究、整理、提炼符合____实际的安全口诀和安全理念,在职工中形成遵守安全的氛围。二是把“生命重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认识,在职工的头脑中扎根,使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对操作规程能达到应知应会的水平,做到基本掌握本岗位工种注意事项,干部认真管安全,职工人人关心安全,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2、从行为入手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职工在生产中遵守技术标准、操作规程,控制不安全行为的话,很多事故是可能避免的。职工的素质决定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创建安全文化,提高职工素质过程中,我们重点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重点解决各级干部对安全思想教育态度和认识问题,只有各级干部在思想上对安全教育真重视,才能自觉为职工做出表率,从根本上杜绝违章指挥的问题。二是重点解决职工的自主保安问题。把强化干部和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作为重点,采取有效形式进行“安全第一”思想教育,遵章守纪教育,“三违”危害性教育,教育干部和职工要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自觉地克服和反对“三违”现象。三是重点解决好安全培训问题,职工不仅上岗前要进行教育,还要在职工上岗后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岗位安全知识培训和专业安全知识教育。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法规、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责任制教育;明确安全奖罚,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安全,人人搞好安全的气氛。
3、从制度入手促进安全制度科学化和规范化。一是要通过安全制度规范干部管理行为和职工操作行为。坚持日常性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安全定级检查,实行“全天候”的安全管理。二是转变井下班队长的职能,使其由生产型向安全型转变,积极推行正规循环作业,使区队长管理做到按章指挥,以身作则,按章作业,杜绝突击生产,加班延点的现象的发生。三是拓宽安全管理领域。强化安全薄弱环节的治理,积极开展创建精品工程,提高现场施工质量,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文化。
三、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几点认识
学习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产物,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方面,我们要按照《____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把学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是提高认识。把创建目标定位在企业学习力、竞争力和价值观的整体提升上。按照“成功的企业首先是一所学校,优秀的职工必须终身学习”这两条创建主线,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健全制度。强化全员培训。①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结合__职工队伍现状和自身存在的不适应时展的负面影响,采取以教育为载体,以适用为目的,切实把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纳入培训日程。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对__职工队伍进行理论培训,大体用二年的时间使__职工队伍都受到一次系统的理论培训。在进行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在采掘区队级管理人员上先行一步,把采掘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思想先进、技术过硬、技艺超群、业务一流”的硬队伍。其主攻目标是在2—3年内使90以上一线管理人员成为复合型人才。主要途径是对井下各岗位、各工种职工,进行技能要领熟练操作,应知应会的培训。主要采取班前讲理论、班中教操作、班后议总结和以师带徒等形式,使广大采掘队级管理人员达到技术能手的标准, 从而带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②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要通过两级中心组学习,采取自学、集中辅导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理论,通过培训、学习,使广大领导干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初步构建学习型企业的构架。三是严格考核。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将学习与评先树优、晋级提干,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制定完善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末位淘汰机制,初步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本文的格局,大力营造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有效增强职工学习力,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健全完善学习培训载体,多方开辟学习途径,深化“创业创新创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做新贡献”“青工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全面推进职工学习一体化,全面规划,构建学习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