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住宅空间设计

住宅空间设计

时间:2023-02-11 11:53:27

住宅空间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住宅;空间形态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people in the house of the activities in the space has also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change, daily life activities from the original has been isolated in the bedroom, living room or a residence hall of the main activity space. Residential house in meet its function besides, space form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quality. Based on many years' experience in design,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spac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residential; Space form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住宅空间模式

笔者把设计理念分为五代:第一代为经济节约型,第二代为经济适用型,第三代为发展转变型,第四代为景观舒适型,第五代是生态化、多元化高品味住宅空间。第五代住宅空间需要多方位设计,具有完整的体系特征,如总体规划方面,应注重大环境资源的利用、小区整体布局的生态及完整的配套设施;建筑设计方面,要求建筑有整体的风貌、漂亮的外观,户型要多元化、个性化;技术设计方面要有节能环保的设施体系和智能化的物业服务体系等。本文主要从空间设计角度探讨如何在经济可行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设计手法提高住宅的空间品质。

住宅空间往往被认为是住宅的内部空间,从而增大了住宅空间设计的局限性,其实住宅空间的很多品质是内外联系的,空间本身的一些趣味也是通过内外对比产生的。因此,可以将住宅空间的范围定义为住宅内部空间及与内部紧密联系的外部空间,这个空间本身具有扩张性,从而为生态化、多元化提供更多的可能。

住宅除满足基本功能性外,应该是温馨、舒适的,是可以实现多种可能的活力居所,并且可以容纳空间自我表述的私人场所,这个描述更能代表一般人对住宅的向往,是我们设计高品味住宅空间时的依据。根据实际使用者的描述性需求,从空间实现角度来说,需要设计人员提供的是一个相对自如的室内居住空间,允许多种布局格式,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居住过渡空间,便于人们健康居住。因此,空间模式的构思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居住空间富有弹性,存在着变化的可能性;②居住空间存在差异性,表现为多个空间层次的组合;③居住空间允许异质空间的存在,增加空间趣味性;④室内和室外要有空间过渡,提供邻里交往的空间场所;⑤开放和封闭的尺度应适中,既能保证足够的私密,也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二、空间模式的具象化

有了构思中的空间模式,设计的重点便是分析在建筑的哪个部位,通过什么样的设计手法,让建筑空间产生这种感觉。主要通过六个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来实现:院落空间、立体户型、个性空间、过渡空间、空间细节和绿化空间。

(1)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根源,天人合一、传统生活的继承是中国居民在住宅日渐发展,层数逐渐增多时仍然十分热衷的空间[2]。在追求设计生态化、多元化的高品味空间时,自然会想到如何将院落空间融入住宅,来迎合人的院落心理体现在建筑的具体设计中。

运用院落空间原则是要善于运用每一个面层,善于创造有用的面层。实际做法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水平院落,主要体现在住宅底层花园的运用。如图1所示的多层住宅中,设计者在底层通过院落空间的运用,将底层与地下室空间做整体处理,创造出类似别墅空间的品质,使一层住宅中的居住问题,如空间潮湿、私密性差、采光不好等退为次要矛盾,深受居住者喜欢,为一层住宅增色不少。

图1 院落空间的运用

二是垂直院落,是在建筑的立体上做文章,寻找院落空间的设计点,常用做法有入户花园、空中花园、屋顶花园。入户花园是在每户住宅的入口处做空一部分空间,加上绿化等处理形成的,其优势是户户有院落;空中花园是在住宅户型的内部做空一部分空间而形成的,处理上可以在立体上更多样一些;屋顶花园结合屋顶处理,是顶层空间的一大特色。

(2)立体户型

立体户型是通过不同层高、垂直楼梯等元素,创造不同的空间感觉,室内空间层次丰富的载体,具体体现形式为复式、错层、跃层等(图2)。与立体户型相对的是平面户型,平面户型是传统设计中常用的方式,具备经济适用的优势,设计经验表明:户型面积超过160m2时,再采用单一的平面户型设计手法,不但空间过于重复,呆板无趣,而且使用起来也不利于功能分区,同时也会产生很大的交通空间,失去经济适用的优势,因此在面积较大的户型中运用立体户型的手法,可以提升空间的品质,也更利于功能分区、私密性等基本问题的解决。另外,立体户型在小户型中的运用也使户型更丰富,空间更具个性,更能迎合一部分居民想摆脱生活的枯燥,摆脱生活模式的雷同,从而选择空间变化丰富的立体户型的思想。因此,在很多小户型的住宅中也使用了立体空间的设计。

图2立体户型的运用

(3)个性空间

个性空间是满足使用个体需要,防止功能空间划分呆板的另一种设计手法。个性空间就是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空间分区模式,通过空间的上升、下沉、咬合、相互穿插创造个性空间。这种手法在新户型设计和旧户型改造中均能运用。

在个性空间创造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个性加适用原则,避免过多的处理影响使用功能;二是空间尺度的把握,讲究空间的实际效果,避免出现图纸上美观,实际上拥挤的设计;三是经济的原则,个性的处理一般追求变化,但这并不是不用考虑经济因素,应尽量用简单经济的手法和在关键部位设计的手法,避免处处设计、处处奢华。

如图3所示,原住宅户型入口空间拥挤,餐厅空间形状不佳,次卧室空间较小,整个户型显得呆板而没有生机,而改造后的户型通过主卧室和客厅空间的互换、客厅与餐厅空间的相互搭接、异形空间的充分运用、特色装饰空间的创造,将一个功能有缺陷、特色不鲜明的空间改造成为一个个性十足的现代住宅(图4)。

图3原住宅户型

图4 改造后户型

(4)过渡空间

私密性是住宅的本质属性,设计住宅应保证足够的私密性,然而人们也不愿意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而是想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这就要求住宅空间应该开放与封闭的尺度适中,于是住宅的过渡空间便显得尤为重要。过渡空间是公共场所与私密空间的逐渐转化,邻里交往的空间场所。好的过渡空间一般是成体系的,室外空间、室内(户外)交往空间、室内交通空间、室内空间,每一个步骤便是公共与私密程度的一次变化。建筑设计中,一般包括宅间空间设计、底部架空设计、入户空间设计、空中花园设计、阳台过渡设计等。充分体会每个空间的私密程度要求,将私密性较弱的空间与过渡空间相搭接,也是常用的手法(图5)。

图5过渡空间的应用

(5)空间细节

通过建筑构件的特殊设计、开窗形式、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层高、不同的界面交接手法等空间细节设计,提高空间的趣味性和精致性。图6中的窗、弧形构件、圆形装饰、绿化、色彩等细节共同构成一个惬意的空间。

图6空间细节的运用

(6)绿化空间

中国住宅一直崇尚的是与自然的结合,绿化更是现代住宅空间必不可少的元素。住宅中的绿化主要包括户与户间的公共绿化、露台绿化、屋顶绿化、空中花池及室内绿化。绿化空间应强调层次、多种类、健康与美观。

三、高品味住宅空间的营造原则

追求高品味住宅空间的同时,也应该首先考虑结构的安全性、造价的经济性、功能的适用性及建筑的节能性,因此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尊重以下营造原则。

(1)结构支持的可能性原则

高品味住宅空间一般以框架结构为基础,适当使用可滑动的轻质分隔墙体,最好不用砌体结构,避免对空间过度限制和特殊空间的不安全。设计重点是根据每种空间品质的要求,确定相对固定框架结构的最大立体效果和滑动轻质墙体的适当位置。

(2)以功能为基础的差异性原则

高品味住宅空间体现个性化特征,设计时应注意以功能为基础的差异性原则,多层、高层住宅中优先确定固定性空间(如:厨房、卫生间)的位置,保证整栋住宅的合理性,其次根据每个功能空间对私密性的不同要求,充分发掘空间的潜力,在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差异。

(3)空间感觉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原则

高品味住宅空间的体现一般与内部空间的流动有一定关系,且总是伴随着大洞大窗的处理与室外空间相联系,建筑表面追求立体化,这与建筑节能的许多原则背道而驰,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固定的,使用率高的使用单元的封闭性、节能性,与阳光室、阳台、空中院落等过渡空间的灵活性相结合。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住宅区绿地;整体性;空间形态;景观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28-02

1 引言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环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做到:美观、温馨、舒适、健康、节能。

人作为万物之灵,也象其他生物一样,从生物圈中获取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大自然还给人类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人类是不能脱离大自然环境的。居住区绿地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环境,是家的归宿,优美的居住区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得到心灵的休憩。

2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定位

绿色植物景观形成居住区环境的母体。确定好居住区绿地景观的风格定位,有利于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个性化环境居住区景观,避免不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雷同。绿地景观的个性,体现在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选择;植物种植形式的确定以及植物组团的塑造上。

居住区绿地的总体布局提倡自然、简洁、整体性强,强调秩序感。使园林景观达到简洁而不单调,丰富而不零乱,从而形成鲜明的自身风格的定位。达到置身其中,心旷神怡的效果。

3 景观的空间形态设计

3.1高程变化

大凡园筑,必先动土。地形起伏构成绿地的高程变化,不仅有利于植被的排水,而且能够拉开植被层次,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使景观生动而有趣。

根据住宅风水理论,我国地处北半球,因此坡地的坡度一般应北陡南缓,忌北缓南陡或坡度均匀对称。为此,在绿地设计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调配土方,利用竖向的变化,解决整体和局部的高程交接关系。堆土不应该在局部小范围做局促的陡然变化,绿地中坡地的起伏变化应注意整体性,地形起伏变化应舒缓有致。

3.2节点处理

住宅区在住宅出入口、会所地周围以及主要组团内部形成规模不一的“节点”区域。这些区域是交通组织必经之处,也是居民公共交往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节点”为户外环境中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段,所以比起宅中其他空间,这里的布局以及处理方式更加精细。在不同的节点,景观绿化的处理方式上需进行不同层次上的划分,重视实用性,兼顾艺术化的视觉功能。

3.2.1居住区入口部分处理

居住区主次入口的标识设计,可以加强居民的认同感并很容易找到“家”的大门。在植物种植方面,通常会在居住区主次入口集散广场部分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特大乔木,高大挺拔的乔木让住宅区的入口部分格外醒目,可以成为居住区的重要标志,同时浓密的树冠,也提升了住宅区的景观品质。

居住区主次入口的种植应多用色叶植物,如红叶石楠、金叶女贞,以及开花灌木如毛杜鹃、红帽子月季等,营造出吉祥喜庆的氛围。

3.2.2景观的情境性营造

基于对居民生活习惯、活动规律的研究的结果,住宅区组团绿地空间,能够激发引导人们参与休闲,增进邻里间的相互交流,以体现汇聚人气的和谐住区氛围。

植物组团是营造私密空间的最好素材,植物的枝叶能够吸收噪音,组团绿地的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住宅环境绿化的健身娱乐和文化休憩功能,以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巧妙地利用植物空间布局,使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不干扰影响居民的私密性,以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植物的色、香使人心情愉快,平缓紧张心情。住宅区组团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组团中树木种植参差,高大的乔木搭配小乔木;大灌木辅以下层的植物模纹,以少量的植株展现气象万千、层次丰富的林带。在我国传统造园手法中,树木常常拟人化赋予一些性格,像松树表示高风亮节;梅花不畏严寒表示高洁;竹子中空表示虚心、宁折不弯,傲雪凌霜表示坚强等等,在住宅区绿地中巧妙运用这一手法,孕育出诗情画意的深远境界,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风格。

3.2.3宅前屋后的绿地空间处理

住宅环境中宅间绿地,是在住宅建筑不同朝向布置合适的绿地宽度,以满足防护、美化和基础种植作用。原则上住宅建筑南面绿地宽度应不小于8m,北面绿地宽度不小于3m,东面、西面绿地宽度不小于2m。

住宅建筑周围的绿地应布置植物模纹,作为基础种植,目的是柔化建筑的线条,建筑物与绿地很好地衔接起来。入户周围基础种植侧重考虑了人行步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人在行走过程中,视线向下偏离10°,表现为总注视眼前的地面,为此底层设计将特别注意细部处理。如果住宅设有架空层,绿化层次也可以延伸到架空层内。这种在较低视觉内的景观处理到何种精细程度,最能体现整个住区品质所在。

3.2.4围墙边界的植物种植

住宅区的边界绿地种植通常选用高大、树冠浓密的乔木,成行成片种植,以形成足够的绿量,达到很好的生态效果。边界林带能将住宅区掩映在绿树丛中,营造出住宅区的远视风景。浓密的枝叶有吸收尘埃、杀灭细菌、过滤噪音的功效,成为住宅区的绿色屏障。

4 景观“生态性”设计

4.1 植物材料立足于适地适树

绿地设计应优先选择乔木的树种。乔木灌木、地被、草地得配比合理,住宅环境冬日需要阳光,酷夏更需遮荫,为此提倡乔木以快长树为主。乔灌木:草坪(乔灌木树冠投影面积中草坪除外)应以7∶3为宜。住区强调秩序感,应该在植物配置中加以体现,形成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景观,绿树成荫生机勃勃,使之成就小区的绿肺功能。

4.2综合考虑光照条件的影响

根据建筑规划日照分析并参照相关分析指标,运用到种植设计中,如在分析植物的日照影响,耐阴、耐阳植物搭配时,必须考虑日照分析、住宅建筑的不同朝向进行布置。

建筑南面种植应能保证建筑的通风采光,选择喜阳、耐旱的乔灌木,注重不同植物花期以及颜色的衔接,尽量延长花期。建筑北面应布置防护性绿带,选择耐荫、抗寒的花灌木。建筑的西面、东面应充分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抗逆性强的常绿乔灌木。在住宅南面的绿地里,应该种植落叶乔木以及较多的观花植物,而观花植物通常在足够的光照下生长旺盛,形成花团锦簇的效果。

在住宅北面绿地一般多用常绿的植物,常绿植物即使在肃杀的冬季任然是青枝绿叶,使植物景观也不至于很单调。

住宅的西边绿地中可以种植一些树冠较大的植株,达到挡西晒的功效。

5 景观“时间性”设计

5.1观赏效果兼顾建成初期与永久

景观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建成初期的效果,也要兼顾到长久的观赏效果,住宅区的绿地环境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完整的构架。除了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对设计地补充以外,其绿地环境的效果有赖于岁月的积累,才变得有深厚的文化内容和生命的持久。

5.2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设计

植物是有生命的造园材料,植物的枝、干、叶随季节交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利用植物色彩、形态、味道、结合周边的不同环境, 形成一年四季的不同、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结构。

参考文献:

[1] 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健康;空间;设计

健康住宅是在小康住宅“经济舒适”层次上的提升舒适性与健康性要素,全面提高居住质量。健康住宅居住质量主要体现为套型设计应多样化,并具有一

定的适应性,满足个性化的居住需求;居住空间大小为满足家庭使用功能为宜,

应具有相应的私密性与安全性

1、居住空间的适用性

适用是住宅的根本要求,住宅性能应能适合居住者的需求。健康住房的第一

位选择要素应能满足现代居住生活行为和现代居住心理的要求,使居住者在住宅

内感到适用和方便。

1)合理的功能分区。在健康住宅套型设计中,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以确保

基本功能的实现仍是最主要的。从使用出发,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即套内合理布局,在分区中要处理好各区域内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

和交通衔接。我们一般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心理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公私分区、

动静分区、洁污分区来进行室内空间的组合。例如,合理地将客厅、餐厅、厨房

集中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而卧室、卫生间等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

口,私用区设在住宅里部,从而公私、动静分区明确,使用顺当,防止活动行为

的交叉干扰。过去那种阳台改厨房,卧室改厅堂的局面,既不合理,又不舒适,

同时还影响了房屋的整体结构。所以,在健康住宅的套型设计中,客厅、餐厅、

公共空间、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

2)提高居住质量不仅指居住面积的增大和房间的增多,重要的是拥有一个

合理的与家庭生活行为需要相适应的舒适尺度。功能空间面积主要

取决于:

(1)必要设施、设备、家具等布置所需要的面积。

(2)人体占有面积。

(3)活动或操作所需要的面积。

功能空间面积过小会显得拥挤,大而不当,也会失去家庭的温馨。尺度的适宜,突显健康住宅对居者的人文关怀,使之亲切近人。

3)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等功能空间的数量,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

构成和生活方式,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当然市场也

需要有一部分大面积套型,各房间的面积也应适度扩大,更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

空间数量,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

藏间等,有的还可设家庭团聚室、电脑工作室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

式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一直持续增加。其中固然有房地产投资增

长过快、老百姓购买力有限等原因,但在住宅消费趋于理性的现在,有些住宅套

型面积及功能房间面积过大,但实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布局空旷,

既不精细,面积又浪费,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宅消费。

4)住宅内部各个房间的布置和相互联系要恰当。起居厅是家庭的核心部位,

它的位置应起到组织家庭生活的中心作用,厅内不应有太多的门和洞口,否则就

会因没有足够长度的延续墙面使家具布置发生困难,还会因有人在厅内来回穿行

而干扰会客、团聚、视听、体闲等公共性活动。由于厅内活动人数相对较多,厅

又是一个家庭的集聚点,厅内需要有良好的光照、通风和视野。厨房由于家人提

着菜篮或拿着垃圾进出,应使其靠近入口,不致污染其它空间。厨房与餐厅要紧

邻,端上菜肴和撤除餐具就会方便。卫生间与卧室要相近,对老人或晚间使用不

会发生麻烦等等。另外在健康住宅设计中还应增加贮藏面积,有条件的主卧设可

进入式衣橱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储存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如体育休闲用品。总之,只有合理的房间布局与配置,才能使家居舒适。

2、 居住空间的私密性设计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双重性:互助与互争。互助是人的内在本质,互争

是人的外在本质。居住者在希望邻里交往的同时,也希望私密性得到满足与保

护。私密性是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它有助于增强个人的独立性

和选择意识。私密并不意味着隔离,而是个人与邻里间,甚至与家人间的生活行

为关系的控制。私密性与公共性是相对而言的。为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行为内

容、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居住区建筑空间环境本身应具备公

共性-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私密性程度不同的空间层次和领域感,使居民既能

与公共生活密切联系,保证邻里交往,又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私密性要求。人的私

密行为扰或破坏,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私密性往往受

到来自于户外或家庭内部的干扰。

建筑之间距离,除日照、通风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视线、噪音的干扰。两

户之间的窗户设置应该避免窗户正对;各户的生活阳台之间应有所遮挡;退台的

屋面平台既要防止楼上平台的俯视,又要避免相邻住户之间的视线干扰。多层住

宅居室与对面居室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8-20m,低层住宅则不宜小于12m。窗户毗邻道路的住宅,可以利用半地下室提高底层的室内地坪或者在窗户边合理的配置绿色植物避免室外视线的干扰。

在户内空间,虽然是家人之间的活动,但户内不同的功能空间也因不同的

居住行为内容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特征和要求。一般而言,户内各功能空间

私密性由弱至强的梯度顺序为:户门-过道(过厅)-客厅-起居室、餐厅、厨房

-卧室-卫生间。住宅建筑私密性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合理组织从公共到私密

的空间序列层次,明确室内与外界环境、户与户之间以及户内各功能空间之间的

分区、分隔和界定,通过合理地划分与组织空间,采取适当的阻隔视听干扰的措施,满足家庭成员对私密性的要求。因此一般要求:不设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开向起居厅,卫生间最好设在私密区;卧室、书房的门不宜直接开向起居厅,卧室、书房也应集聚在私用区;分户墙、分室墙及楼板应达到空气声和撞击声的隔声标准等,使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行为得到充分的保护,从而人人能身心健康,和谐相处。

合理的居住空间环境应该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

间,这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人的私密行为能否得到保证,行为内

容是否得到保护,是住宅自主性的直接体现,也是评价住宅的一项心理尺度。也

是评价健康住宅的一项重要心理尺度。

3 、居住空间的安全性设计

居住空间的安全性首先表现在结构的安全、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结构安全主要应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的可靠性。防火疏散是高层住宅设计的重点,按不同等级安全要求保证底层疏散口的数量、疏散楼电梯的数量、消防电梯的设置、防烟前室的设置、通风排烟措施等。关于防盗问题,公安部与建设部曾共同发文,要求户门为防盗门、防止从住宅建筑的附件如水落管、阳台,楼梯入口上部的雨蓬等处攀越入户,加强住区的保安与物业管理。防坠有两种可能,一是防护不周,产生人体坠落,一是没有遮栏,物品下坠伤人。在设计时要注意阳台栏杆和上人屋面或平台围栏的设计,对多层和高层住宅分别必须保证1.05 和1. lm 的高度,垂直栏杆之间净距不得大于llcm 防止物品下坠如花盆从阳台掉下,设计时应考虑搁置花盆台板宽度,栏板高度以及单元出入口处的安全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安全性已不仅仅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防火、防盗、防坠等问题,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

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住宅入口、走道、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场所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性,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2)随着电器、信息产品大量进入家庭,电气安全尤为重要。调查显示,我国住宅中插座数量普遍偏少,居民不得不乱拉电线,接用一些不标准的电板,这是一些电气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控制住宅插座的安装间距,例如规定插座的安装间距不得大于插头线长度的2 倍。同时也应加强漏电保护、等电位连接等用电安全措施。

3)应按《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的相关要求控制居住空间的声、光、热环境和空气环境。充分关注光照、保温、隔声、隔热、排气通风等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与安全产生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空间消费;商品住宅;设计;研究

住宅是人类生活最为基本的物质资料之一,同时也是提供人类生活的方式。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住宅已逐渐走向市场,尤其商品住宅消费占到总家庭消费的35%左右。住宅商品化不仅带来了住宅市场的繁荣,而且也带来了较大的困惑。特别是作为住宅开发的房地产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住宅设计师及居民的意愿是相悖的。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住宅设计师如何对住宅社会空间进行塑造,体现人文关怀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空间消费与商品住宅概述

空间消费是指以人为主体,分析主体由置身特定空间进而获得自身需求及欲望的满足过程。与空间需求及空间要求是不同的,是一种反馈及交互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空间关系的形成过程。也与空间使用不同,比空间使用的内涵要广,是主动的有选择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空间,并与空间形态对应意识形态,最终形成人与空间的互动。空间消费包括功能性消费、社会性消费及精神性消费,其中功能性消费侧重非个人性、实用性,社会性消费侧重空间的社区性、地域性及互动性,精神性消费则侧重差异性、风格性及享受性。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及使用价值两方面因素,进入到流通领域是商品的必然过程,若住宅进入到流通领域,就称之为商品住宅。对于我国的商品住宅具有几个特征:建成时间新;建于大中城市或周边地带;以市场销售为主;由不同房地产公司开发。

若从住宅结构来看,家庭的消费空间是住宅,同时住宅又是家庭的基本空间单位。住宅不仅仅是家庭消费的空间环境,同时也是家庭消费的内容自身及对象。商品住宅的空间消费同样具有功能性、社会性及精神性的特点。

二、空间消费与商品住宅设计方法

长期以来,住宅设计坚持“有房住,住的下,分得开”的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尤其住宅商品化之后,其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及实用性已成为当前商品住宅设计的根本要求。因此,下面重点介绍几种空间消费的商品住宅设计方法:

1、总体设计方法

商品住宅设计首先应对总体进行设计,设计师提出自己的设计构想。总体设计包括规模设计、混合设计、地区性设计及可持续设计。1)规模设计。为了能够使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更加体现人文性,以人控制环境的认知能力作为居住空间规模的依据。为此,在当前居住社区的设计中,最大限度减少社区规模不仅能够增加邻里互动,而且还能够顺应商品的开发模式,避免一些大量闲置房屋。对于同一城市干道划分的地块中,可在地块中插入其他职能,改善原有的组织结构,形成有效的街区模式。同时,还应根据人口数量进行全面规划,适当调整人口结构,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住宅规模,实现长期稳定发展。2)混合设计。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受到现代功能主题的影响,常常将城市空间机械分为工作、游憨及居住等,对于传统城市中功能空间的混乱无序持否定态度。为此,进行混合设计时为了满足更多的空间需要,可采用多功能混合促进社区的安全及促进社区功能空间的混合,适应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3)地区性设计。对于地区型设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顺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地形条件、植被情况、气候条件等);继承地区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对地区的居住形态进行详细研究。4)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应实现和谐,最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建筑、人及社会之间的三者关系,进而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坚持以下可持续设计原则:最大限度利用当地材料、技术,降低建造成本;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及通风等);充分考虑建筑场地环境(如周围植被、布局、建筑物朝向及气候等);与气候相协调;对污水及废气排放进行妥善处理;充分考虑节能(土地、水等资源);坚持健康设计。

2、空间布局设计方法

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人们居住舒适度,在充分考虑人文环境时,应注重住宅空间及周围空间的布置。1)公共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一般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及外部空间两大部分,对其布局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建筑进行混合化设计;形成特质的中心焦点;设计的内部空间应具有多功能性。2)自然环境空间布局。自然环境空间往往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该空间的设置应坚持保持生态原貌、集中保留绿地及合理融入自然空间的原则,进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居住的和谐相处。3)交通空间布局。交通是人类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恢复交通空间的活力及空间被居民使用的权利。实现多元化的道路设计;控制道路步行范围;增强公共空间与交通空间之间的联系;实现主道路及自行车为主的道路,建立良好的公共空间秩序。4)住栋空间布局。对于建筑住栋的空间设计应实现混合类型化的设计(建筑混合化布置、建筑多样化布置);设计生活化参与(采用主动适应及反馈的设计方法,确保居民共建和参与);设计紧凑式,紧凑式的设计可有效解决土地紧张的问题,同时利用原地生态环境,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态资源的自然土地,且保留居住社区之间的土地,实现居住环境的无边界扩张。

3、住宅单体设计方法

对于住宅单体设计应坚持两大原则:舒适性及适应性。一方面,舒适性。住宅单体舒适化要体现出亲和性、温馨性及健康化的特点。其设计不仅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而且还能够达到心理及生理的舒适。其中,住宅室内的健康化及舒适化与住宅空间尺度大小有着较大联系。如:若住宅单体面积过大,常常使人感觉到不安及孤独;若住宅单体面积过小,又会使人感到单调及压抑,不利心理健康。为此,应充分考虑人的尺度、家具的尺度及空间尺度,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舒适的目的。另一方面,适应性。主要是在基本空间格局不变的前提下,能够适应不同居住者的需求,使用多种方式,达到适应的目的。如;要实现结构的适应性,其结构可分为主体结构和次体结构,对于主体结构则包括围护构件,而次体结构则是进行空间调整活动的对象。好比主体结构是棋盘,而次体结构就是棋子,棋子在棋盘中可实现万千变化。对主次体结构的设计应分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住宅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安居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对居民生活消费进行预测,不仅包括空间消费预测,而且还包括了解这些需求的使用,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实现时间上的弹性。为此,本文特从商品住宅的总体、空间布局及住宅单体进行设计,概述了不同空间所需要坚持的设计方法,提倡以“空间消费”作为指导原则,进行商品住宅的设计,以望对后期的商品住宅设计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雷.商品住宅户型设计思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32,34.

[2]白广阳.浅谈城市商品住宅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第5篇

关键词:高层住宅板式外部空间

前言

高层住宅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建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指标与此有直接关系:一是建筑密度、二是建筑容积率,而住宅高层化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高层住宅可以分为板式高层与塔式高层及板塔混合式三种,板式楼相对于塔式楼无疑是更人性化的一种居住方式,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如何进化,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是不会泯灭的,对阳光、清新空气的热爱是不会改变的。塔式楼由于先天的缺陷如不可避免要牺牲居住的舒适性,因此,研究板式高层住宅成为折中的解决途径。

好的居住住宅小区各有各的特色,但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经济、实用、美观、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易于识别的邻里空间、小区是城市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等等,住宅楼本身设计的好坏只是一个方面,住宅的外部空间设计成功与否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探讨一些外部空间设计中的问题:

1 安全感与小区外部空间

安全感是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纽曼在《可防卫空间》一书中指出,象高层住宅中很多人使用的公共门厅、电梯间、长走廊,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住宅区活动场所道路等,是犯罪的方便之处。调查资料表明新建居住区盗窃案件作案率高于旧居住区;新建区中高层住宅的作案率又高于低层住宅。

从塔式高层住宅的平面特征可以看出,塔式高层住宅的性格是内敛的,是自成一体的,塔楼和塔楼之间的联系感不强。而板式高层住宅则正好相反,由于其形体是“线”性的(塔式高层住宅可以认为是“点”的)、可伸展的、就为各种形式的组合创造了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小区既有板式又有塔式高层,这样线与线、点与点、线与点的组合就更加灵活,板式高层住宅所形成的领域性空间使居民对其空间有心理上的控制和心理上的占有。

2 容积率与宜人环境

容积率指标是影咱地价重要的因素,其大小决定了土地开发得益率的高低。板式高层住宅小区的容积率是低于塔式高层住宅小区容积率的,这也是前些年塔式高层住宅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板式高层住宅较塔式高层住宅优在居住环境的均好性,住户生活品质的较大提高。我们知道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和建筑层数紧密相关,解决板式高层住宅与容积率矛盾问题可以通过小区内板式高层与塔式高层混合开发的方法,将高层板楼与高层塔楼有机结合,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又使小区内空间形式丰富多样,容积率也不会很低。

3 城市化社区的设计原则

城市中原有的区域一般都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积淀的产物,而很多新区不是处在城市的边缘地段就是在旧城里完全推掉重建的地段。如何在规划设计上杜绝新旧割裂问题的出现,而让新住宅区的建设能使原有的城市地段焕发新的活力,并呈现出新的面貌呢?

首先板式高层住宅小区对相邻的城市区域而言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区,而不能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包括本身的配套设施应该面向城市开放。其次城市社区对外的临界面要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单调乏味的街景立面与空间是很难融合到周围密集的都市肌理中去。另外新的住区不应该隔裂了原来都市的“文脉”,及大环境空间的联系,应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在人流交通方面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步行空问与内部流线的合理连接与过渡。

4 住宅间距、小区庭院空间与d/h的关系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文中论述了两建筑之间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随着d/h比1增大即成远离之感,随着d/h比1减小则成近迫之感。从人的视觉要求而言,住宅建筑的间距与高度之比d/h大于等于1才感觉不过于压抑,因此住宅建筑最小间距的视觉要求也是d/h=1。芦原义信还指出: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当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薄弱了,因此d/h=4是室外空间由亲近趋向疏远或由亲切感趋向公共性过渡的临界条件。如上所述住宅户外庭院空间的d/h应在1与4之间较为合适。

严格地说这样大范围的空间还有待于继续划分。d/h在l与1.5之间时常常是控制多层及中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也是人视觉不受干扰的最低条件当。d/h在l.5与2.5之间时亲切感与人情味之感受较理想,且又不感到压抑,它较适合于住宅组团的户外庭院与公共空间的尺度,邻里交往空间更易体现。当d/h在2.5与4之间时,更适合于小区中心庭院的公共空间,因为在这样的空问里,邻里交往有所减弱而公共交往有所增强。

以上所说的建筑高度h是指两建筑高度相同时所围合的空间,在实际设计中往往有不同高度的建筑结合布置或互相穿插,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高低错落的户外空间,从视觉而言,这样的空间其d/h之比的h应取两建筑高度的平均值较为合适。

5 日照要求对住宅间距与庭院空间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中规定:城市居住区的有效日照在大寒日不应小于1小时,而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又与所处的纬度有关,纬度越高同一时日的高度角也就越低,所需1小时的目照的建筑之间距也就越大。毫无疑问住宅的间距越大,日照的时数越多为,为了节约用地,建筑师常常在最小的日照间距中做文章,如建筑屋顶北向放坡或做退台、平面规划错位布置以减少遮挡、半围合向阳开口、住宅高低结合、低层住宅布置在南向等手法以增加日照时数,这些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住宅自身获得日照固然是重要,但组团与小区庭院空间的充分日照也不容忽视。板式高层住宅由于自身特性的,其组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形成阴影角。对于北方的住区来说,由于冬季的时间较长,设计上无法彻底解决,但建筑师应积通过其他途径来减轻,如减少围合、东西向尽可能通透、做架空层、把握好宅前庭院空间与周围建筑高度的尺度关系、合理布置塔式住宅等。

6 板式高层住宅小区通风

居住建筑的自然通风不仅受到大气环流所引起的风向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局部地面特点所引起的空气湍流变化的影响。高层住宅组群的自然通风与间距大小、排列方式以及迎风的方向等有关。当建筑间距较大时,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也较强,此时风的入射角对通风的效果至关重要,当风的入射角为60度建筑间距为1:1.3h时的通风效果比入射角为30度建筑间距为l:2h时更佳。当建筑间距较小时,风的入射角对通风的影响就不明显。可见建筑间距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通风效果,主要选择合适的朝向使建筑物迎向夏季主导风向,保持有利的风向入射角。

小区设计中,周边布置的板式高层住宅有时会遮挡着内部的其它住宅,使小区内的小气候受到影响,为此在建筑朝向上不仅要考虑主导风向问题,还要考虑建筑物对空气流动的干扰。

7 板式高层住宅户外空间景观规划

高层住宅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两栋建筑实体的组合并不简单的等于两栋建筑的相加,他们构成了另一种功能空间,这种空间或场所人们在其中生活不易感觉到它的存在价值,然而正是这个空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安定或不安。所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知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那么如果把整个社区看作一栋住宅,这些住宅之间的庭院广场空间、道路转折停留点、交通界面等就相当于大小形态各异的联系“房间”,如同住宅中的各个功能房间,随地形而自由布置的道路将这些公共空间串连起来,使整个社区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如何使这些公共住宅空间变得有序而生动,这就需要设计师从一开始就将景观设计与建筑单体等同对待,为住宅增加丰富的第二层次的住宅环境。

第6篇

关键词:高层住宅;公共交通空间与套型设计

Abstract: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from the various factors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tower public transport space design.

Key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space and mode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使得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开发商也越来越关注土地的利用价值,从普遍的多层建筑到大量的高层建筑,高密度住宅区不断增加,塔式、板塔式高层住宅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式,此种形式不仅对日照比较有利,还节约用地,是目前住宅设计中大量应用的一种形式,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塔式高层住宅中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是影响整个住宅设计品质的重要因素,单元中各户均围绕公共交通空间展开,它的设计是整个住宅户型设计的起点,直接影响着各套型设计的走向。

本文将以18层以上的塔式高层住宅为例来说明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及其与套型设计的关系。

塔式高层住宅的公共交通空间主要由疏散楼梯、电梯侯梯厅、前室、公共走道、设备管井等构成。其相关规范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住宅建筑规范(GB50386-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规范规定18层以上的塔式高层住宅设两部防烟楼梯间或剪刀梯,至少两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侯梯厅净深度满足无障碍要求不小于1.8m,走廊净宽不小于1.2m。目前综合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塔式高层住宅多以每单元四至六户的形式出现,本文就以每单元四户的塔式高层住宅为例说明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及其与套型设计的关系。

一.套型基本特点

每单元四户是塔式高层住宅中常用的空间组织形式。其集约度适中,各户均好性较高,同时用地比较节约,还可两或三单元拼接成为板-塔。

如左图,其中A型通风采光条件均较好,可以设计成较舒适的三室、四室户,B型通风条件较不利,不宜设计过大,同时板-塔中为避免对A型造成过多遮挡,也不宜过多突出,因此B型常为小户型。

二. 影响该类住宅设计品质的主要因素

该类住宅的集约性导致了一些套型设计上的先天不足,而这些问题又都围绕公共交通空间产生的,可以通过公共交通空间的优化设计得以改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争取自然通风。B型被北侧公共交通空间遮挡,自然通风条件较不利,若公共交通空间能够南北贯通,与B型共同形成南北通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B型的室内环境。

2.暗空间的合理处理。靠近公共交通空间部分自然采光较弱,可在此处设卫生间、厨房等自然采光要求不高的空间,在北方地区,因节能要求不宜再过多开缝增加建筑外表面积的可在此布置储藏室等次要功能空间。

3.便捷入户。公共交通空间功能复杂,很难随心所欲地安排各户的入户位置。协调好公共交通空间的形成与套型设计的关系,使各户都能以最便捷的方式入户,可以节省公用面积,争取从套型中部入户,也可避免套内面积的浪费。

三.公共交通空间的基本形式

在该类塔式高层住宅的公共交通空间中,通常设两部电梯,两部防烟楼梯间(通常为剪刀梯),他们的组合模式决定了公共交通空间的形式。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楼电梯组合模式:

1. 将侯梯厅与公共走道合并,此为较节省面积的做法,在实际项目中也较常用。如图一:

公用面积:64m2,交通核7.7(宽)x7.2,

优点:•公用面积小,公摊小。

•侯梯厅为明厅,可自然采光通风。

•入户两南两北,入户不嫌拥挤。

•北入户可设计成入户花园或保姆间,明储藏室等。

•前室防火门为常开防火门时,可与南侧套型共同形成南北通风

缺点:•南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2.上个交通核也可横向放置,如图二:

公用面积:61.5m2,交通核7.6(宽)x8.1,

优点:•公用空间方正,面积小,公摊小。

•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

缺点:•侯梯厅北侧被楼梯间阻挡,采光通风稍弱。

•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3.交通核电梯也可近临楼梯放置,减小井道对住户的干扰,如图三:

公用面积:61.5m2,交通核7.6(宽)x8.1,

优点:•公用空间方正,面积小,公摊小。

•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

•电梯近临楼梯放置,井道对住户干扰小。

•户门开口位置最为自由,利于多样化的套型设计。

缺点:•侯梯厅北侧被楼梯间阻挡,采光通风稍弱。

•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4.电梯分设,可设置一部容纳担架的电梯。如图四:

公用面积:64.5m2,交通核6.6(宽)x9.9,

优点:•北侧靠外墙面宽小,侯梯厅可自然采光通风。

•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减少风井数量。

•可设置一部容纳担架的电梯,

•交通核占面宽较窄

缺点:•公共走道较长,公摊面积较大

5.上个交通核也可横向放置,如图五:

公用面积:63.6m2,交通核7.8(宽)x8.5,

优点:•管井集中,水电管井为大面宽小进深,方便使用。

•楼梯可自然采光通风。

•入户两两分开,入户不嫌拥挤。

缺点:•侯梯厅北侧被楼梯间阻挡,采光通风稍弱。

•南侧两户入户空间较暗,稍显局促

结论:在该研究中,以每单元四户的塔式高层住宅为例说明了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要点及其与套型设计的关系。总结如下:

1.公共空间集约化:我国建筑规范对塔式高层住宅交通核中各元素的要求较高,易造成公用建筑面积过大,这是塔式高层住宅比较大的弱点。通过合理设计,劲量避免公共空间的浪费,可减少业主买房时在公摊面积上的花费。

2.入户位置合理化:塔式高层住宅中,各户围绕交通核布置,很难使每户都能做到南北双向自然通风。同时考虑节能问题又不宜将建筑轮廓做的过于曲折,可以说这是塔式高层住宅较之板式住宅在套型设计上的先天不足。

而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恰恰时套型设计核心。正确处理公共交通空间与各户的关系,合理安排各户的入户位置,可以有效利用套内面积,避免按房间的产生。

3.公共空间环境优化: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除应符合各项规范,满足为各户服务的要求外,其本身也是楼内居民每天经过和短暂停留的场所。设计中尽量争取侯梯厅的自然采光通风,布置好等候空间及入户空间,也可提高整个住宅的设计品质。

参考文献: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

作者简介:

谢朝芳(1975-),女,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职于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第7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存在,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高层住宅社会交往层面的缺失问题,简要介绍了传统民居庭院交往空间,对现代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影响,着重分析了高层住宅交往空间塑造。

关键词:高层住宅 交往空间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量也与日俱增。由于人多地少,在大中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兴建高层住宅。然而,高层住宅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面性。高层住宅的迅速发展,为解决我国城市人口居住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居住空间多样性的需求。但是,在高层住宅频频拔地而起的同时,愈来愈多的研究和调查发现,高层居住模式在社区认同、邻里安全、空间优化设计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邻里交往的日益消失。社会调查发现,住在单元集合住宅内的居民之间感情淡漠,缺乏相互帮助和关心。住宅楼栋内如果设置交往空间,则能增进邻里生活融洽,创造居民相识环境,但是这个交往空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二 高层住宅社会交往层面的缺失

1 缺乏安全感

传统居住环境有清楚的领域空间界限,带来明显的安全性。而现代许多高层居住环境中,由于功能化分区和公共面积的节省,使其公共空间缺乏层次,丧失了吸引居住者交往接触的积极功能,沦为无人的消极空间。居民们既没有领域感,又无法对公共空间形成有效监视,使这些空间极不安全,成为犯罪分子的活动场所。

2 对儿童和老人的不利影响

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中儿童到地面活动的时间明显偏少,层数越高,这种与地面生活的隔绝越明显。由于缺少了同自然、社会的接触,极大地影响了高层住宅中儿童的健康成长。老年人最难耐孤独寂寞,无庸置疑,交往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老年人生活健康的重要手段,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退休后的老年人的社交圈变小,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的社交范围以居住区为主,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充分的邻里交往,能有效地调节老人的心理状态。如果长时间生活在封闭、与自然和社会相隔绝,没有公共活动场所的高层住宅中,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尤其对身体不好的老人,这种感觉会使他们感到绝望。

3 邻里关系的冷漠

邻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表明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冷漠,正是导致高层住宅居民缺乏安全感和对老人、儿童的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好的居住规划设计,不仅应是生活方便、居住安全、环境舒适,而且也应是便于邻里交往与互助的。然而,在现代高层住宅设计中,过多关注的是居住条件的物质质量,忽视了居住者邻里交往的心理满足。

三 传统民居庭院交往空间对现代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影响

传统庭院式民居邻里亲近度,远胜于现代新建筑区,这是与传统民居的形成特征密不可分的。传统民居的围合式布局在传统意义上,是封建家族制度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同一家族的人聚族而居,由小家组成大家。庭院肩负其生活居住等许多功能,是另一种形式的邻里交往空间。而现在则由许多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一起,各家庭的日常居住生活中必然与庭院发生密切的联系,促成了邻里交往。传统的庭院空间的形制没有改变,其空间特色、庭院美学(包括庭院围合、分割及其装饰,陈设、铺装等)、庭院生态、庭院文化等都没有大的变化,于是传统的居住行为、人际交往尺度、生活习性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而这种尺度正是小家与大家的尺度,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了情感上相当于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的大家庭。这是现代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所追求,而始终没有达到的人性关怀。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道:“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良好的居住群体是达成居住者邻里与共、守望相助和身心愉悦的基础,也是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教育的载体。现代社会居住空间结构相对于原来的“单位大院”、“城市住宅区”,虽然更加注重改善居住的舒适性、健康性,注重加强居民的认同感、领域感建设,但这些仍然基于价值驱动的原动力,而不是真正基于从“人”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因此,现代住区中居民的交往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对比传统民居建筑居民的邻里亲近度仍然低很多。传统庭院兼顾了居民的家务行为、文化行为和社会行为,现代住区的宅间庭院则没有了家务行为的发生,而正是这种行为使得交往在某些时候能够与人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交往的内容更丰富和人性化,在不经意之间拉进了邻里关系尺度。

从交通方面来看,相对于传统居住建筑户门直接对庭院开的方式,现代居住建筑的交通要复杂很多。最常见的模式是住宅单元的入口向院落开门,每个住宅单元由于层数、梯户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户数。随着现代住宅高层化趋势的发展,在宅间庭院之下再建新的更细化的一级邻里交往空间,在住宅建筑中构建立体化的庭院,形成新的交往空间结构、新的住宅建筑模式,是顺应居民交往需求和居民的交往行为心理特征的途径之一。

无论从建筑设计还是住区规划的思路上,借鉴传统民居的设计方法,将规划与建筑设计一体考虑,将规划的平面思维与建筑的立体思维相结合,在进行交往空间的设计时,引入传统民居庭院的设计手法,并将庭院设计与建筑的立体化设计相结合,而不是仅仅从平面规划的层面构建庭院空间,才可以真正做到借鉴传统庭院空间与现代居住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营造居住亲近自然、邻里亲密无间的居住氛围。

四 高层住宅交往空间塑造初探

住区交往空间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空间层次,应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亲密性交往、个人独处等不同的交往行为相对应。在设计中,尤其应该注意有助于亲密性交往的半私密空间的塑造。不同的交往空间领域为不同的交往规模服务,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该对不同的空间层次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在围合感、空间尺度、设施安置等方面,采取不同的设计对策。

1 户外交往空间

高层住宅中心广场、绿地是公共性的交往空间,是居民在住区内部集中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高层住区楼与楼间距较大,公共性的广场、绿地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在空间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空间层次的划分。在设计中应根据交往群体的不同和活动内容的差异,综合设置既有综合性可供居民集中活动的空间,又有适合小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

组团院落空间是小范围邻里日常交往的地方,这种半公共半私密的交往空间,能有效促成邻里间亲密的交往行为。设计中应注意尺度宜人,环境亲切,景观小品的配置以小尺度为主,营造半封闭半围合的幽静,又不失活泼的氛围。

高层住区的院落空间无论规模上还是公共性上,都与传统的院落有很大差别。但是高层住区的院落空间在现代生活中,还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院落空间和单元入口处,是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

人的户外活动尤其是个人独处和亲密性交往活动,对于空间的私密性是有较强要求的。而公共性的交往活动,比如儿童游戏、居民散步等则相对较弱。院落空间能满足人们独处以及私密性交往的需求,属于住区交往空间层次中的半公共或半私密性交往空间,重点在于其空间围合的方法以及程度。

2 栋内交往空间的设计

传统村镇中居民户门对着街巷而开,私密性空间与公共性空间仅一墙之隔。而对于城市住区中高层住宅而言,从户门到单元门口之间还存在一个空间层次,就是楼梯间这一垂直交通空间。与传统民居的家门空间、檐下空间相类似,垂直交通空间实际上也是介于居民户内交往空间和单元楼外交往空间之间的中介空间,既不同于私密性强的居民户内交往,又不同于单元楼外的公共性交往,是一种过渡性的交往空间,可称为栋内交往空间。与水平交通空间的交往相比,垂直交通空间的交往价值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城市住区中,一个单元内的居民楼上、楼下甚至对门邻居互不相识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这与垂直交通空间的局限性有关,栋内交往空间,主要是指户门至楼梯的走道,以及楼梯间之间的空间范围。通常考虑经济上的原因,都是只满足交通这一基本需求,人们的交往行为是伴随着上下楼这一交通行为发生的。而通常人们在垂直行进中停留的时间会比较少,在楼梯休息平台或走道中停留的时间则相对较多。垂直交通空间的这些特点,导致了栋内交往行为的单一性和短暂性。

栋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善尝试:

首先,虽然栋内交往空间从形式上类似于传统院落中的檐下空间的过渡性特点,但从心理上并不存在这种过渡性。居民走出户门,即从户内私密性空间进入了走道与楼梯这一公共空间,居民对这一空间是没有私密感和归属感的,同一单元内的居民在栋内的交往也是很有限的。为此我们建议在住户门前与公共过道之间,增加一个具有半私密性质的过渡性空间。

针对目前栋内交往空间局限性较大的弱点,可以尝试在住户门前到楼梯间增加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缓和栋内过道与楼梯的生硬感觉,创造栋内居民更多的亲密交往的机会。

其次,可以设置小邻里交往空间,可以通过对栋内交往空间进行合理分割,使得住户在栋内形成规模更小、更紧密的小邻里交往空间。例如可以在栋内每隔几层设置公共走道或者是空中花园,并有好的景观和朝向,形成可促使人们停留的邻里交往空间。

此外,还应该合理利用底层架空空间塑造交往空间,将高层住宅底层架空,设置绿化庭院,也是城市中用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改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和居民间交往空间的有效途径。架空层既具有内部空间的领域与防护性,又具有外部空间接近自然的特性。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住户生活圈交往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使建筑占天不占地,使这部分空间作为本栋楼居民生活圈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成为生活圈与住区圈的结合部。在底层架空区域设置一些景观小品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大尺寸的空间划为若干近人尺度的空间领域,并赋予各种活动内容,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又便于人们相互交往。为增加人们在住区中户外交往的空间范围,可以考虑利用居住区中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屋顶空间,作为增加户外交往空间的一种形式。

3 其他方面的设计

在高层住区中,完全可以利用中间楼层作为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场所,比如对于一栋16层的住宅,可以将10层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层,设置图书馆、健身会所等,同时将每栋住宅的第十层用空中走廊联通,既提供了方便的交通联系,又便于居住在不同单元的居民之间的交往活动。住宅底层可以设置公共电梯大厅,适当增添一些绿化及景观小品,为住户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专门的邻里交往空间。

从心理与环境上营造交往氛围。交往氛围的营造,也就是对人们情绪的引导和激发,要自发地形成某种接触和交往,随和、轻松、无拘无束的气氛是不可少的。它应该可以让人随时乐意进入,且随时中断退出。

交往空间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太阳光线在室内空间形象中所产生的光影变幻的丰富气氛,是无可比拟的。其次色彩先于其它形态首先进入眼帘,具有情绪激活的作用。在空间造型诸元素中,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最敏感,最易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反映,对于强化空间的视场,有显著的效果。它对营造交往空间的气氛,主要起到形成视觉焦点、调整空间尺度、体现个性等作用。

五 结语

高层住宅虽然不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居住环境,但它却是在我国人多地少国情下,解决城市住宅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在我国大量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发展和存在下去。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并积极地探索解决高层住宅弊端的各种可能性。探索了传统邻里生活的友好情感和现代居住方式的舒适便利,这两者间的结合,将是未来高层住宅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 建筑设计 空间组合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生活中,虽然我们时常对周边的空间不以为意,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情绪。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情况下住宅标准是无法大幅度得到提升的,如何将多个小空间的使用功能整合到一个大空间中,使其融为一个整体,满足现在住宅寝食分开、私密空间以及生活娱乐空间的分离的现在居住理念,是现在建筑师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由于现代住宅对空间功能的细化及最大化利用,促使人们住宅空间进行合理化评价,从而得到一个舒适、亲密、温馨的住宅环境。因此对住宅空间合理化设计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住宅建筑空间的组合原则

住宅内部空间组合由人的生活需要所决定,同时又在改变着人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因此,既要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又要满足精神要求,还要考虑它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1.1功能分区合理性原则

住宅内部空间有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有公共性的和私密性的,有动的和静的。在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它们的功能关系,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使之动静分区、公私分离、洁污分离,这是住宅使用功能良好、居住舒适的先决条件。在进行合理功能分区时,还要做到室内流线顺畅,交通面积集中、紧凑、减少干扰,突破单纯的交通功能,做到交通面积的综合利用,提高室内空间利用率。

1.2空间组合灵活性原则

住宅内部空间组合灵活性要求指可以按照不同住户、不同时期的使用要求对套型空间进行灵活分隔和重组。设计时可以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连接,不做明确限定。如将起居室与餐厅合并;把厨房设计成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减少固定构件,用可活动的轻质材抖构件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域;减少固定的墙体,使得室内空间流动开敞而不闭塞,同时也使得套型可以根据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空间形态、位置和尺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3 室内环境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是一个综合概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舒适性要求的标准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在住宅设计中,应根据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争取较好的朝向,获得较多日照和较好通风环境,利用自然对流通风,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起居室、卧室等主要空间应力争南向,提高舒适度。客厅与户外应有过渡,人户门处最好设玄关,避免家居生活被一览无余,失去私密性。主卧最好设于离入户门较远处,卧室与客厅之间最好设一段过渡空间,避免卧室直接朝向客厅开门。卫生间离卧室要近,窗台设高一些,保证私密性。厨房位置应接近户门,便于食品、蔬菜及垃圾的进出,力求与服务阳台和餐厅应力求联系方便.减少对其它房间的影响,创造一个和谐、安宁、舒适的家居环境。

1.4 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

1.4.1 面积的合理分配要分清不同功能空间的不同要求,如大套型和小玄型的卧室、卫生间除数互不同之外,每个卧室、卫生间的功能要求、设备尺寸基本相同.面积需求也相近;而起居室、厨房、餐厅虽然功能相同,大套型比小套型服务的人数多,其面积也应该大一些。

1.4.2 卫生间与卫生间或厨房邻近,便干管线共用,节省投资。

1.4.3 节能方面主要是关于房间朝向。卧室是以夜间睡眠用为主,白天的活动很少在此进行,大部分时间是空关着,其向南还是向北,有无直接日照,对于建筑节能而言差别不大。在满足通风采光,保证窗户的气密性和隔热性的要求下,卧室不向南不影响建筑节能。而起居室已成为家居生活的核心,如果起居厅向南,白天有充足的日照,室内的自然热环境较好,可以大大地节约采暖和空调的耗能。

2 住宅设计中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处理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要求。在住宅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2.1 空间的体量

住户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

2.2 空间的尺度

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住户设计中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建筑使用亲近度,创造良好的尺度感,尺度在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2.3 空间的形状和比例

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组合以产生变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处理好建筑物整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从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

2.4 空间围与透关系的处理

在建筑空间中,围与透是相辅相成的,只围而不透的空间会使人感到闭塞、气闷;只透而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但这样的空间犹如置身室外,违反了建筑的本意和初衷。所以在设计中应把围与透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住宅设计中的居室和客厅、餐厅等应朝向环境好的面,并且应争取透;特别是对着室外风景优美的一面处理的既开敞又通透,从而把大自然引入室内;像卫生间、厨房等房间所需朝向不一定很好,且应尽量围。如:

2.4.1卫生间。卫生间是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盆洗等活动的空间。(规范)规定“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第四类住宅宜设二个或二个以上卫生间;每套住宅至少应配置三件卫生洁具。”卫生间的数量应根据居住的人数和住户的生活习惯来确定,原则上宜多不宜少。卫生间的位置在住宅中应靠近卧室,并应有可靠的通风措施,尽且争取天然采光,应注意私密性的要求,避免视线干扰。卫生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①设座便器、洗浴器(浴缸或喷淋)、洗面器三件卫生洁具的为3㎡;②设座便器、洗浴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5㎡;③设座便器、洗面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

2.4.2厨房。厨房是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厨房是家务劳动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室内噪声和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厨房的功能已从过去单一的烹调行为发展为集仓储、加工、清洗、烹饪和配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厨房的设计应有足够的面积。良好的通风、排烟、排气,减少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和影响。(规范)规定:一类和二类住宅厨房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三类和四类住宅为5㎡;大小尺寸应满足设备设施布置的需要,单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净宽不应小于1.5m,双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其两排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0.9m;操作面净长不应小于2.1m,厨房的净高不应低于2.2m。

3结语

住宅空间组合只要满足生活行为所需的空间即可,根据家庭行为的需要来确定住宅的宽敞程度。对生活区域进行功能区细化,使公共与私密空间得到分离,有效来缓解现在住房需求不能满足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蒋蓓蓓.大开间灵活性住宅初探.浙江建筑.

第9篇

1.1尊重自然

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整体,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设计应当结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体现地段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其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并且契合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风貌,与当地的自然地形相得益彰。对于自然与人为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当加以协调,根据自然进行调整,人为建筑、道法自然、因地制宜进行勘察,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景观个性进行探析,对于空间、环境以及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住宅小区的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特色,促进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更加美丽。

1.2以人为本

新形势下,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当充分接纳居民参与其中,形成有效的互动与交融。一个小区除了有住宅之外,不应该仅仅是单调的景观。户外空间同样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因此,其承担着许多休闲娱乐的功能,包括嬉戏的儿童、晨练的老人等,同时对于住宅小气候有着重要的改善作用。景观设计必须使得人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加以关注,强调人的参与性,并且不应该局限于形式美。

2住宅小区休闲空间景观系统设计

2.1绿化生态系统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小区环境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景观设计师都认识到,必须在城市生态中对于发展进行平衡,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对其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区内的休闲空间可以有效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合理设计住宅小区的绿化,将建筑、小区居民以及绿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居民融入其中,形成有机运行的休闲空间生态机制,人与自然并存。当前进行植物栽植配置的时候存在诸多雷同,设计师不是采用树篱、灌木球等剪切,或者是将许多草坪大片的连接在一起,景观效果没有得到凸显,反而会在特定的季节显示出一定的萧条之感,使得小区景致更加单调,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保持原有树种的基础上,多使用当地树种,而不能一味地引入其它地域的植物,追求新鲜感。在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应当配置具有特色的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以及种类选择,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对于人的身心健康起到有益作用。

2.2景观形象系统

住宅小区的休闲空间景观系统同样需要一定的意象,包括如下3个方面:首先是自然观,应当是朴实的。也就是以软质景观为主,利用步道对于休闲空间进行自然的串联。对于景观空间中的各项环境因素,包括水体、植物等通过隐形广场处理有机组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艺术导向性。对于建筑风格以及休闲空间的地形进行把握与处理,使得景观设计后的效果与小区建筑能够融为一体,在色彩等方面处理上达到综合性的视觉效果。

2.3户外休闲系统设计

住宅小区广场是主要的户外休闲系统,也是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景观设计系统更类似于户外休闲系统,由硬质铺装地面形成为主,这类场地的目的在于使得小区居民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能够实现,在这一空间中实现各种娱乐与休闲。许多大型广场的设计并没有为居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便利,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气派与辉煌。应当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为居民营造更为舒适的空间,适当进行缩小,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地形进行理解,充分利用户外空间。自身形式的完整性一直是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主要形式与追求目标,但是,近来更强调与整体设计相联系,构图方式应当采用灵活、小巧和不规则的构造形式。虚空间的构筑适合广场外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可以显得不那么突兀。采用隐形广场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做法,包括如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与环境相契合是居住区内建筑与其它建筑边缘发生冲突的一个有效规避方法,不能片面地强调自身特色,与建筑相呼应才能更显得景观的特色。其次“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它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

3结语

第10篇

居住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应在设计层面体现其伦理的需求,表达其伦理价值。作者首先分析了设计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接着通过对现代住宅的分析,来表现在审美、功能、人本主义等层面怎样表现伦理需求的过程,表达对其伦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

设计伦理;住宅设计;可持续发展;空间

一伦理学与设计伦理

1.1伦理学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法律另一个则是伦理,如果说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话,那伦理则是对人道德的规范。“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指规则和道理,伦理最初是指人际关系中和谐有序的辈分关系,后进一步发展演变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和谐有序关系所应遵循的规范和规律,也就是对人的道德规范。在2001年出版的《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给“设计伦理学”的定义是“:设计伦理学是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将伦理观念与各种社会关系相联系,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运用一定的手段作用于设计活动的一门科学。

1.2设计伦理

人类的设计活动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是日益增强的,从而现今社会要求设计人员对个体以及自然负起伦理责任的呼声日高,对其某些设计行为进行的伦理反思也越加迫切,加上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这种关注在深刻而广泛的层面上显现出来。美国学者保罗•古德曼(PaulGoodman)提出“:不论技术是否利用新的科学研究,它都是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不只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可见对于设计之中伦理的思考早已提上议程,简单来讲伦理学是一个“应该”的问题,是一个作为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这种意识的产生是受其周遭环境的影响,然后根植于内心。自古伦理法度,礼仪尊卑。西方东方世界,都是如此。《黄帝宅经》中的经典名句“: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明确表达出建筑既要符合社会的伦理秩序,又需满足人们感性情感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伦理纲常,“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讲究秩序性。而在西方世界,则在约翰.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提出:“建筑是门艺术,它这样安排和装饰人们所建造的大厦:不管它什么用途,它给人的视觉形象,应该带来心理健康、力量和愉快”,可看出强调了应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审美体验。居住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应在设计层面体现其伦理的需求,表达其伦理价值。空间是居所最基本的组成因素,它的演变也反映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之下它所包含的概念和内容也逐渐充实和丰富。从设计的层面上来说,最基本的是“功能层面”其次是“审美层面”,最后则达到“伦理层面”,而它的价值,可看作是设计超越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之上的属于更高道德层面上的价值。“以人为本”、“人文精神”都是它的首要目的,在现代住宅日益发展的高速时期,追求商业化价值最大化往往成为首要目标,加之设计行业对于伦理价值的忽视,逐渐使得世界环境污染、能源危机逐渐加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割据,而住宅作为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在设计方面也应考虑到伦理层面。设计师应凭借社会伦理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为标准进行设计。赋予设计人文、情感关怀,深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注重设计本身的各种因素。

二设计伦理在住宅设计中的体现

2.1审美层面

现代住宅设计,伴随着人类居住的方式和居住的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居住空间的功能要适应人们的居住需求变化,而一直不变的则是对功能及审美的追求。如在《论语》之中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其意思是指居住的场所需要慎重选择,仁厚风俗的地方是最好的选择,择优而居。在此可看出从古把“美”与“善”作为标准之一。而讲究伦理,首先要做到“美”才能体现其价值。人们对空间的追求,通俗来说是要好看的,合乎自己的审美需求的。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伴随的建筑设计在不断发展。从传统的风格上来看,东方常见的是吸取中国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的中式风格或是日本传统风格。而西方传统风格则是基于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如英国仿维多利亚时期和法国路易式的传统家具造型和室内装饰设计。而这些传统的风格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文脉或人文环境而被运用的,集中凸显了民族的文化形象特征。而现代住宅一般的现代风格,都是来自于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院而形成的包豪斯主义,与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构成了现代主义的基础。主要是强调用简洁的几何语言,成为空间的组织结构的基本因素。崇尚“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注重发挥材料的运用,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高技派、白色派、光亮派、新洛可可派等流派。发展到现今为止,还出现了自然风格,解构主义等。住宅设计之中,也将古典与现代进行融合,出现了新中式,新古典主义等风格。虽然从历史发展角度上阐述,风格种类繁多,但是基本上是围绕着“人文”这个要素的,体现其伦理的人本主义精神。基于风格的特征,合理定义人群的需求,仔细探究现代人的人文背景和年龄阶层。注重提炼风格特征与户主需求相协调,才能使现代住宅设计在风格的运用上保证其“美”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风格进行具体的把握,不要混淆其之间的特征,真正达到满足空间的理想诉求,再者应是理解其客户需求,不仅是在于户主交谈方面进行了解,还需要从其年龄、家庭结构、经济阶层、职业爱好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再将其风格进行提炼融合,达到审美的人性化。例如,在生活与事业上已经取得相当成就,得到普遍认可的人士,其人生阅历也相对丰富,为展现他们的社会地位,通常会倾向于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如源自于英国的乔治时期的美式风格,家具的稳重敦实,在保留古典家具的色泽和质感的同时,造型上也可以看到精致枫木滚边,枫木或胡桃木的镶嵌线。墙面没有太多的装饰线条,有装饰的地方则做到简约、精致。空间设计一般趋于大气通畅,而又富于家庭的温馨。表达了他们兼顾优雅又注重生活起居及家庭氛围,且不过分张扬。而步入不惑之年的人士,拥有了外界的认可,经历人生的沉浮之后,往往是沉稳内敛的,他们想依靠传统的优雅收敛起浮躁,享有恬淡而从容的心灵,通常选择中式风格,运用明清家具,案几。简洁的线条,配以传统的中国工艺品,对称式的摆放手法来表达其对意境美的追求。而相对年轻的群体,通常保持有猎奇心,尤其是艺术工作者和互联网这些新兴行业的人员,对于现代简约风格或者后现代风格接受性较大,运用简洁夸张的线条跳跃的色彩,个性化的材料进行装饰,往往独具匠心。其实做到“美”应是要求设计师对于整个空间整体氛围进行把握,需要因人而异和考虑其周围的人文环境。在不断的思考和改变当中,使生活更加舒适、美观,才能更加显示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使得现代住宅达到“至美”与整个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2.2功能层面

而在功能方面,首先是需要合理,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设计过程中要着重调整各种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尺度与色彩也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新。“空间一旦固定,也就有了限定生活方式的能力。”也就说空间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或者习惯,而人的习惯也是影响空间的设定,两者是相互的限定关系。首先因是空间的尺度问题,柯布西耶就曾经制定过一个人体模度,他将人向上伸手的高度作为基本尺度,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平均身高(183cm)作为标准。并将这种模度运用到了各项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之中。无独有偶,里特维尔德所设计“红蓝椅”时,也是参照了一定模度,如扶手和椅脚尺寸都是英尺的倍数,以英尺为单位的模板。特别是赖特设计住宅时,二乘以四英尺为基本模板来进行考量,在获得正确的空间尺寸的同时还可以使建材因尺寸的规范而更加经济。以上可见尺度对于空间的重要程度,它是使一个住宅能够合理正确实用的首要考量因素。而人的生命周期中呈现的状态的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居住的空间作为一个固定的载体,需要在固定的基础上考虑其住宅功能的多样性来满足人的生命周期不同的需求。从幼儿的成长到壮年的工作,最后老年时的起居生活,都是要考虑不同需求和影响的,这就涉及到了无障碍设计,需设计师站在伦理关怀的原则之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才能做到“至善”真正以人为核心。如老年公寓设计时,不但要考虑他的功能设计方面,如在空间动线的设计尽量减少功能区域的移动距离,而又需要在厨卫、卧室等活动频繁区域做到细节的合理处理,在卫生间的防滑扶手,灯光的处理尽力保证没有无光死角以免摔倒,家具符合老年的人机工程学,避免出现尖角。还要考虑老年人心理关怀,情感需要。在色彩处理上以淡雅、柔和的色彩为主,色彩对比采用弱对比,以免对比强烈产生刺激。经科学证明,红色有助于小肠和心脏等疾病的治疗,黄色可协助脾脏和胰腺病的治疗,蓝色有助于大肠和肺部病的治疗,绿色有助于治疗肝、胆的病变。老人需要的是关爱与关怀,害怕孤独感。而为空间增加活力、温馨也是基于伦理的情感关怀。从群体上,也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要求,如现代社会的单身上班族,所需要的住宅应是什么样的,大多数处于合租的环境之下,隐私性是首要的,其次是对狭小的空间最大范围的利用。所以对于空间的分割要十分讲究,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西班牙的Insider公寓,其性质是一个单身公寓,属于小型居住空间。坐落于西班牙班牙萨拉戈萨市的概念公寓,由两套房屋组成,通用一个公共区域,厨卫、储藏间和走廊都属于这个范围。(如图3)整个空间是可以进行变化的,两个独立的部分能够通过拆分成为一个单一的传统住宅。从空间布局上看,把功能区集中到一个中间区域即能保证最大的使用空间,又能使个人的活动空间独立出来保证其私密性。因以中心的功能区辐射到周围,提高了使用效率,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合租者私密空间的影响。还有个设计亮点则是,百叶窗的完美利用,每个空间都有百叶窗遮挡,可开启或关闭。通过对Insider公寓的分析,可看出设计者完全站在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进行考量,解决了最窘迫的问题,功能性达到最大化。

2.3可持续发展

住宅的设计是一项综合了规划、建筑、环境、物理和心理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设计伦理思想的诞生是伦理学的进步,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途径,我们熟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它是一个被全球普遍接受的设计理念,也是属于设计伦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所表达是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现代住宅设计之中应该怎样进行考量呢,节能住宅绿色住宅是现今的热点,而设计师因从选材到使用和最后的弃置都应考虑生态问题。例如通过增大窗口可容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和绿色景观,采取增加保温隔热手段或防热隔膜玻璃等措施。把不必要的热量拒之室外,通过会“呼吸”的绿色建材,不断改善和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让居住更为舒适。通过及时更换室内污浊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清鲜等,在住宅中重新引进自然通风的概念,将会起到在夏季取代或减少空调的作用,采用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设计,可减少照明用电。利用太阳能并实现光电转化,使太阳能系统和房屋面构造结合为一体,既实用、美观,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

三结束语

现代住宅设计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和考虑,无论是审美还是功能。都是基于人本主义的出发点,在伦理的视角上去探讨现代住宅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面对现今设计行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伦理体系的建立,将对重新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为创造更美好、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提供保证。住宅是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满足其最基本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社会尊重需求,并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是含有一定道德因素,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相信现代住宅设计的不断创新,考虑的因素越加详细,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经过设计工作者、研发者和政策上的不断优化,现代住宅设计会越加接近我们的理想状态。

作者:易夏媛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注释

①周智,基于伦理思想的设计理念分析与研究.湖南大学.

②(日)小原二郎、加藤力、安藤正雄:《室内空间设计手册》,张黎明、袁逸倩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

③董万里,许亮.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4.

④〔西〕UrielFogué,EvaGil,CarlosPalacios合二为一西班牙新概念单身公寓,设计师

⑤王艳红,浅论住宅设计的新理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87卷第9期

参考文献

[1](日)铃木敏彦、松下希和《住宅设计》,朱波、郑炜峰、陈兵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13

第1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人性化设计;优化设计;

0 前言

在今天的都市化进程中,高层建筑的鳞次栉比似乎成了都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高层办公楼、酒店一直延伸至老百姓的住屋,无不闪烁高层塔楼的光环,成了现代人不得不接纳的一个现实。人们也许还来不及思考,就别无选择地在使用它,还未做好应有的精神与物质准备,就要强迫自己适应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这是都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1 高层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涌现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匮乏的矛盾。但是,单看看伴随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产生的异化现象:诸如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城市原有的自然风光;使城市风貌趋于单一,而失去个性和区域文化特质;交通拥挤阻塞,空气混浊;人远离地面和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缺乏交流,邻里关系淡漠,出现悲观、失望、自私、冷酷等“摩天楼综合症”和“空调病”,犯罪率与日俱增;高能耗,遇灾害不易疏散,死亡率高(“9.11”灾难便是最好佐证)等等。不难看出,先进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高层建筑在装扮着现代都市面孔的同时,也推动着人性的逐渐冷漠。人们更多地依赖电话线、网络进行对话,信息传播快捷,生活节奏加快,然而生活的品质却在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淡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在消失。这真的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所谓现代生活吗?人类在初步品尝了现代文明的果实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怀疑目标的投掷方向是否偏移,并开始着手修正和弥补。

2 人对居住的基本需求与人性化设计思想

丹麦心理学家英格丽特•格尔在《生存环境》一书中,将人的生存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心理需求等三个部分,其中与居住建筑有关的是睡、休息、卫生、光、空气、太阳、一般居住安全、安全防卫、噪声控制、交往、私密、活动、玩、建造、正名和美感。我们所要讨论的正是如何以人性化设计思想来满足人对居住的基本需求,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与亲和,提高高层住宅的空间品质与环境品质等设计理念问题。建筑一直充当着人与自然对话的中介。为此,以笔者主持设计的某高层住宅为例证,反思创作构思历程,阐述对前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思路,以求专家同仁的斧正。

该住宅组团位于整个住宅区的尽端。根据业主的户型要求(130m2,150m2)和户数的规定,结合场地特点,我们设计了一梯两户、一梯四户两种单元形式。户型平面是住宅设计的核心,体现了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是建筑师感悟生活、文化艺术修养、设计理念及敬业精神的集中展示。历史上不乏因为建筑师的超前设计,而成为一种新生活的倡导或推动。我们也不例外地将设计构思的着眼点放在户型设计上,希望展现新的设计理念,以合理而巧妙的户型组合,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温馨、放松、自然的居家环境。

场地地形虽然复杂、垂直落差较大,但用地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地形,与住宅南北布置的要求正好吻合。总图布局因地制宜,在满足规划、消防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拓展中心绿地面积,以体现家园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居住理念。由于前述高层建筑带来的种种异化现象,加之目前城市住宅普遍存在密度大、绿地少、人与自然远离、配套设施又不尽人意等弊端,人们渴望阳光、新鲜空气、绿叶和自然风光,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渴望不仅居有所屋,更要居有所质,对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是人们目前选择住屋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一切品质要素在传统居住模式中具有充分的体现。难道建筑师擅长破坏原有自然和谐,而在达到新的自然和谐时,就苍白无力了吗?

3 人性化设计思想与提高居住空间品质

3.1传统庭院空间的场所精神

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传统住屋模式的成功要素。传统的“家”建立在围合的场所概念上,四面是房屋或墙的围合,通过向内开敞的庭院采集阳光、新鲜、空气、雨露等自然要素,庭院是“家”的开敞式客厅,为邻里交往提供场所空间,同时,也是人们养殖、栽培、建构的场所,这种半私密化的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内部与外界的交汇点,也是由公共通向私密的过渡。然而在前些年城市住宅建设中,因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加大,城市改造急功近利等原因,使传统庭院功能退化,庭院空间浓缩成阳台,甚至在面积紧张或为了街道视线的美观而将阳台也封闭作房间。人们渴望阳光、绿叶、交流的天性被忽略,当种种弊端开始显露时,人们意识到他们得到与丢弃的同样多。在追赶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流失了许多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3.2空中花园―――传统场所精神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再现

居住者的活动和领域有密切关系,有关对某居住区的调查发现,选择“大公园”活动的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13.6%,选择“小游园”的占31.5%),而选择“空间庭院”的占53.5%)。显然“空间庭院”有更强的领域感。

交往是邻里友爱形成的必要条件。马丁•布伯特认为:“人类一个非公开的秘密是他既想使自己的存在被别人证实,也想自己证实别人的存在。也许在隔壁一家的门口或窗前,一个问候、善意的一瞥,紧张、不信任将被同情心克服;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懂得他的存在是人生存需求的最低限度之一。”正是在这种反思下,笔者多年来一直企盼着不仅是能为高层住户们提供放置花盆的阳台,更应为居者提供富有生活情趣的集绿化、交往、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个与绿色、阳光、空气、自然对话的窗口,一个具有安全感、邻里友爱和自我表现的场所领域。与此同时,开发商们也开始从只重容积率,忽略居住环境品质的歧路上猛然醒悟,于是本工程中的空中花园便应运而生。在引用这一传统设计手法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引入“庭院”这一概念设计,更强调空中花园在户型平面中的流线和对居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故此,将空中花园置于户型平面入口处,穿过空中庭院然后进入起居厅,这与传统住宅由院入室的行为流线是一致的,以此唤起使用者对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及习俗的记忆,在心理上产生“新”与“老”的共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美好生活品质的重现,实现居住环境新的自然。

在设计理念上不仅提炼出传统庭院空间的概念和形式,更使之在现代住宅设计中得以发扬。这一概念的引入导致户内生活质量出现突破性飞跃,不仅增加了空中绿化面积,在流线组织上更是符合人的传统心理,这和前些年许多住宅将主卧和客厅的阳台加大而形成的大露台在空间品质上有了本质的区别。其一,露台是秘密性空间而空中花园是半公共空间,住户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将客厅入口作为入户门。其二,前些年有不少建筑师(包括笔者)将楼梯平台扩大,以形成一个邻里间交往的空间,这种良好的愿望却被住户们当成了堆放杂物的空地,而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邻里关系淡漠的现象。而入户处设置的这种空中花园将开敞空间纳入私家空间范畴,避免了使用权不确定的矛盾,对那些酷爱整洁却又不便让客人换鞋的住户提供了随意自然的过渡区域,又为喜好交际的住户提供了把酒论英雄的一方天地,同时,会客和起居的分离使户内空间的功能更加细化。

3.3户型组合的合理性与优化设计

人的自我表现过程体现在住户对自己住屋的理解、使用和改变的过程。在我国传统民居和农民自建住宅中这种自我表现随处可见,即使在城市住宅中,也体现出在选择居住地、居住建筑、空间使用方式与改造、装饰等方面的特色性和一定的可识别性。

笔者在户型组合中,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和流线的自然性,从外到内依次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秘密等空间层次,住户的领域感与安全感逐渐建立并肯定。公共活动与交往的“院”、厅置于户型前区,纯粹秘密的休息区、卫生活动区相对独立,与交往娱乐、劳作区形成动静、干湿、洁污的分离,既满足了居家生活的各种功能要求,又使空间紧凑、主次分明、互不干扰。在为住户提供合理户型的同时,亦考虑了住户自我表现的需要,并为此提供了可供表现的机会和发挥空间。如起居厅与用餐区、娱乐区的不限定性,空中花园的尺度和简单围合的边界,都为住户提供了进一步建构的可能和自我表现的场所。其次,在现代公寓式住宅设计中,大多将卫生间存水弯暴露于下层住宅顶棚下,住户常因渗漏等问题产生矛盾,使邻里关系紧张。本设计采取降低卫生间、厨房地面的作法,将存水弯搁置在本层自家厨卫房间的楼板上,使自家矛盾自己消化解决,不致影响邻里住户的正常使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邻里关系不必要的矛盾。另外,在利用阳光窗,转角窗巧妙设置空调机位置的同时,又使立面线条简约而不乏层次,且有效解决了空调机穿墙打洞、随意搁置这一老大难问题,可说是一举多得。

第12篇

关键字: 空间组合 住宅设计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ten referred to a building to be used, people, than the other, but it 's space. Mainly elaborated the spatial combin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 spatial combination; residenti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1 住宅设计中因功能的要求不同而导致空间形式的变化

1.1大小不同。在我国,起居室(客厅)是一家人生活、起居、娱乐、会客的主要空间,应考虑到人的多种活动,其应设计为最大者;相对来说,卫生间在一套居室中仅需必要的卫生设施,为最小者;卧室和厨房也应有相应的面积,不能只是单纯的扩大面积而不完善其功能。

1.2形状不同。各房间因功能不同,对形状的要求也不同,如居室太狭长,就欠灵活且令人不舒服,而厨房即使长一些也无损功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1.3朝向不同。为争取必要的阳光照射而又避免烈日暴晒,以及建筑同环境关系,得根据房间性质而各得其所。并尽量在南向布置一个或一个以上卧室。

1.4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住宅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以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以上所述为住宅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2 住宅设计中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处理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要求。在住宅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2.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 (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卫生间被扩大到18㎡.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m.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1)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2)相对高度指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在某生活小区B类住宅设计中,根据地域特征、气候环境和以前的工程实际经验,层高是取2.8m还是3m才恰当?这是一个困扰人的问题。在向老工程师们咨讯,了解当地气候资料以及对职工进行调查后访问后,取得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采用3m的层高,在满足空间要求上是最适宜的,也是相对较经济的。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2.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组合以产生变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处理好建筑物整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从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

2.4空间围与透关系的处理。在建筑空间中,围与透是相辅相成的,只围而不透的空间会使人感到闭塞、气闷;只透而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但这样的空间犹如置身室外,违反了建筑的本意和初衷。所以在设计中应把围与透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住宅设计中的居室和客厅、餐厅等应朝向环境好的面,并且应争取透;特别是对着室外风景优美的一面处理的既开敞又通透,从而把大自然引入室内;像卫生间、厨房等房间所需朝向不一定很好,且应尽量围。

3 建筑造型(外部体形)和空间的关系。建筑的外部效果,其实就是内部空间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空间,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体形。外部体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形式和组合情况,又必须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所以,建筑体形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