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

时间:2022-03-27 21:5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两学一做汇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

第1篇

社区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整改措施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推动广大党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部署,要有针对性的将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就我社区党员以及党建工作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措施:

1、平时的学习讨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将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明确党员学习要求,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党员学习教育,会前做准备,会后做报告,不搞形式主义,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会后要自我学习写汇报材料,以确保党员每次学习后的高效率,并且就此次会议组织安排党员党内活动,确保党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真正提高认识,明确作为一名党员所努力的方向。

2、不搞形式主义,民主生活会做到真实有效。支部班子及成员对照职责要进行真实有效的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面向党员强制性的征求意见,严肃认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鼓励全体党员对支部班子的工作和作风问题进行评议。挣脱党内群众不敢说,不敢言等问题的存在。

3、确保党内制度真实有效,教育引导党员无论身处任何情况都要铭记自己的身份,积极为党工作。每个社区的党内制度只存放在文件盒里,没有落实到位,实施到人,我社区就“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点落实党员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制度,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制度;促进党员模范作用,为居民办实事,做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党员的带头作用。

4、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民服务活动工作的延续开展。教育引导党员在任何岗位、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抽出空闲时间为所服务的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简单地嘘寒问暖,让困难群众的生活真正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引导困难群众走出生活的困境,努力积极的生活,使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民服务活动更加声声有色,更加贴近居民生活。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际就是不搞形式,搞实际;不喊口号,埋头干;不做敷衍,用心做;不嫌麻烦,为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根据我社区的实际情况作出党员学习安排,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

第2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素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32-01

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协作、创新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综合性学习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受到影响。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呢?

一、依托文本,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现行人教版各个学段的语文教材都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且跟单元主题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它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根据教材提示,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自主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尤其要注意学困生的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的落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课后综合性学习就安排了多种可以选择的内容:搜集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学唱歌颂祖国的歌曲等。基于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如,有的学生喜欢唱歌,就给他们演唱歌颂祖国歌曲的机会;有的学生喜欢朗诵,就鼓励他们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教师根据班级学情,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活动小组,把学习目标落到实处。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生活,关注综合性学习进展

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其他内容,从布置任务到汇报成果往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加上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教师疏于关注、督促,就会使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时进行督促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使课内外衔接,让综合性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多彩的生活”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记录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单元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的课余生活。通过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捉鱼、摸虾、采茶,有跟着家长制作根雕的。这些活动都是综合性学习的好材料。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就有内容可写。

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地利,丰富综合性学习资源

其实,各个学校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例如,我们当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贞一堂,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牯牛降,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采茶扑蝶。因此,我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附近走一走、看一看、演一演,充实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巧设平台,检测综合性学习成果

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结束前,教师都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上安排交流汇报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经过两个阶段的精心准备,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就有了收获,汇报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展示的方式多样化,有手抄报、展览、演讲等。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补充、修改,不断完善综合性学习,提高了语文素养。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就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由于班上许多学生的家长都会制作根雕,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动手做一做,因此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交流汇报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根雕拿到班上来展示,并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同时,我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这样,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供了机会,也为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平台,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3篇

新课引入: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表演:将易拉罐斜立在桌面上。(老师先在易拉罐中装少许水,利用平衡的原理使易拉罐斜立在小凳子上)学生感觉很惊讶,发出不可思议的议论。

师:“为什么易拉罐能斜立在小凳子上?”

生:“估计下面有磁铁。”“估计有什么机关。”“估计里面装了水或其他物质。”学生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议论纷纷。

师:“易拉罐里确实装有少量的水,老师将易拉罐中的水倒掉里面还有物质吗?”

生:“有,因为里面总有水。”(学生的思考很仔细)

师:“如果老师将里面的水全部倒出呢?还有物质吗?”

生:“那没有了。”另外的同学马上辩说“有,还有空气。”

【老师用魔术引入,不仅让学生被眼前不可思议的现象吸引,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课堂上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因为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中易拉罐不可能斜立在小凳子上,促使学生想探知原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因为“当且仅当存在问题时,思维才发生”。所以当老师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师:“确实易拉罐里还有空气,但是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怎么证明空气的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空气的存在

师:“我们学过物质都都有质量,那空气有质量吗?”

生:“有”学生异口同声的说

师:“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两个空塑料饮料瓶、两个气嘴、一个均匀的木条、一个支架、一个打气筒,你能用这些器材证明空气有质量吗?”

学生分组热烈的讨论,然后分组汇报。

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实验设计不断完善得出以下的实验方案:1、将细木条作为横梁固定在支架上;2、向其中一个塑料饮料瓶打气;3、将两个塑料饮料瓶挂在细木条的两端,调节它们的位置使细木条保持水平;4、将刚被打气的塑料饮料瓶的气门芯打开,观察现象。

教师一边演示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思考:1、将刚被打气的塑料饮料瓶的气门芯打开,你又看见了什么?2、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并板书。

【板书】一、空气有质量

然后就是引导对实验反思:1、我们用的活动装置和什么仪器相似?

生:“天平”

师:“为什么不用天平测质量的变化?”

生:“因为空气质量比较小,用天平测量不太明显。”“不直观,用天平测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2、这样的实验改进有什么好处?3、这样的改进对我们以后的科学探究有什么启示?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听取他人的建议并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在实验演示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现象的放大等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对学生的以后的科学探究的提供一些借鉴,比如如何将实验现象放大、如何选择更直观的的实验器材等,提高了学生实验思维的能力。】

师:“有三个一样但是充气程度不一样的篮球,你有办法判断谁充气更多吗?”

生:“按一下看谁更硬”“也可以用刚才类似的方法看谁充气更足”“用天平称质量”“用手拍一下看谁弹得更高。”

师:“能不能将实验设计更严谨些?”

生:“可以将篮球从同一高度自由释放,看谁反弹更高。”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也有一种方法:

演示三个篮球将注射器活塞推出的情况。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篮球内的空气对活塞有压力。”

【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将空气有质量和大气压的存在两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使这两个环节的过度非常自然。通过这个问题情景的出现培养了学生利用已有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比如说控制变量的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体现。让学生看见注射器的活塞被推出让学生觉得震撼。】

师:“上面实验说明了篮球内的空气有气压。能否用集气瓶、硬纸片、水证明空气有气压?”

学生讨论得出:将硬纸片盖在装满水的集气瓶,并将其倒置。让猜想一下可能发生什么现象?然后亲手做一做。

活动反思

1、集气瓶一定要没有留气泡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吗?自己亲手做一做。

2、集气瓶一定要竖直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吗?自己亲手做一做。

3、纸片没有掉下来,有没有可能是水将纸片粘住的?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让学生对上诉问题逐一讨论,教师用一个底部有孔的杯子做覆杯实验证明硬纸片不是被水吸住的而是被大气压住的。

师:大气压是否很大呢?

介绍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坩埚钳、水槽、空易拉罐、水。

活动:向易拉罐中加入少许水(约10毫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后,把易拉罐开口朝下迅速倒扣在水中(不要扣得太深),先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再亲手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现象

师:(边播放动画边讲解)其实300多年前有一位物理学爱好者就向世人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他们的市长,就是发明抽气机的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为30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让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16匹马都不能轻易的把它拉开,当两队马用尽了全力把两个半球拉开时,还发出很大的响声,像放炮一样。市民们惊奇的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市长说:“……”。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以致用

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事例与大气压的应用有关?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易拉罐的对比实验,回家用一个易拉罐放在火焰加热,当温度达到最高后用橡皮泥封住罐口让其自然冷却,观察和我们课堂做过的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

2、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应用到了大气压(两个以上)?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完备。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关注其表象,在观察记忆许多事物的形象后,才去分析研究事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再用事物的本质属性去衡量其他事物,或者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应用于其他事物。具体形象的东西和那些许许多多事物的形象,大部分来自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就失去了认识的基础,没有思考的依据,思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自然会感到学习困难。所以本节课主要从生活实际、课堂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出发研究科学问题,突破教学难点。科学探究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真正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感受实验现象、感悟科学原理,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惊喜的课堂实验,让学生能得到视觉的震撼,也被生动的科学课堂所感动,感动于科学的魅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绽放幸福求知的笑脸。另外,对于覆杯实验很多学生潜意识是因为水将硬纸片粘住的,我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坚信硬纸片是大气压压住的,而不是被水吸住的。还有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反思和评价、设计实验的科学性是相对比较薄弱的,所以我增加了实验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热力管道;施工;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热力管道施工质量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热力管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施工工艺,涉及建筑施工的方方面面,为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

1 热力管道施工前“路段”的勘测

1.1 热力管道施工“路段”勘察的重要性

热力管道在施工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勘察,对周围的各种施工情况要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其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管道深埋的深度,宽度,大小以及弯曲程度,固定起止点的位置,阀门井,泄水井以及固定墩的位置等。(2)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图纸设计平面图,准备材料,以及施工起点的位置。(3)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要在施工前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将水准点的位置进行确认,做好相应的标注,为管道施工开凿做好准备。(4)按照设置图纸的要求,协同有关部门,将施工周围设置好路面施工标示,以保障人们的安全以及施工的顺利进行。

1.2 积极与政府各级管理部门联系,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1)因施工需要,在必要时要采取一定的施工方法与措施,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周围行车人员的安全,又必须与交管部门取得联系,协商好将某些施工路段进行阻截。贴相应的指示牌,并由交管部门来传递相关信息,同时还要在特殊路段进行监督与夜间防护,可以派专人进行管理与指挥。(2)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要做到排水点的顺利施工,积极与市政排水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汇报施工情况,以便排水能够有效的进行。(3)道路管理部门要清楚的掌握施工破坏的路段以及破坏程度,依据相关文件进行实时监控。(4)一些热力管道施工要破坏资源环境的植被,故此还要与资源管理部门取得关系,针对破坏程度给予一定的修复与补偿。(5)做好施工宣传工作,保证施工各阶段的安全问题。

2 热力管道的施工方法

2.1 管道材料的验收与管理

针对进场材料要严格的进行检查,如发现质量问题要给予及时的解决与处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施工建设,管材的厚度要控制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并针对每种型号大小进行标记,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以后,要进行不同的分类与编号,放置相应的位置,还要查实质量保证书,维修证书等相关说明,待确认无误时才能放入库中存储。妥善保管好材料,不得使其变形、损坏、锈蚀和丢失,到货的材料按施工平面图的位置堆放,堆放时,底层不得用金属材料当垫层。防止滑滚,用术方垫时应用木楔订牢,防止塌垛,并派专人监护,将管材的接口进行封闭,防止杂物、雨水进入。材料使用之前应会同发料人共同清点其数量、规格、型号。如发现有损伤等情况其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发料人应记录备案并采取隔离措施。碳钢螺栓应加防锈油绦护,使用的剩余螺栓不可弃置现场。

2.2 管道坡口加工、对口、管口烘干及修复

(1)整根管子出厂时已经具备坡口,现场组对前。用机械方法进行坡口打磨.要彻底清除坡内外两侧各20mm范围内的油、污、垢、锈、漆、水份等杂质。使其露出金属光泽。在正式组对焊接前,管口用彩条布严密包紧,防止。(2)管道施工逢雨季时,坡口打密后仍有可能受潮,因此在焊接前采用氧一乙炔焰对域口两侧100mm范闸内进行烘干,以防止产生焊接气孔。(3)由于生产运输等原因,个别管口形状和尺寸有可能发生变化.无法满足彼此间的对口要求,此时要对管口进行修复。对于变形不十分严重的管口。可采用加热矫正、千斤顶冷矫正或两种方法并用的矫正方法进行管口修复。但矫正过程中,应避免强力锤击、加热过热,严禁强力组对。对于变形过大而无法修复的管口,只能对管子进行环向切割,去除变形大的管端.再仔细加工破口组对。(4)管道搬运时。应使用吊带或钢丝绳套,使用钢丝绳套时,吊位应是裸管端(或吊耳),不得损坏防礴层,更不得直接在地面上拖拉。不得使用撬棍,同时,防腐层如出理损坏,应及时进行修补。(5)管件上涂有黄色的定位支撑、运输支撑均为临时支撑,在开始做接口保温时,必须全都去掉。(6)保温层应严防进水,一旦进水应设法排除。(7)接口时严禁在管线上切割外护铜管,这样会损坏保温层。(8)现场的合适的工作坑是保证接口质量的必要条件,要保证沟底无积水,达到干场作业。

3 热力管道直埋的施工工艺

3.1 道路直埋式热力管道的施工顺序

破路面~挖探槽,破硬层~沟槽开挖、走土、做排水井排水一做沟槽防护、还砂垫层管道打连接、焊接一焊口探伤、发泡~管道吊装下沟一部门沟槽还土浇注固定墩一做阀门井、泄水井一阀门泄水井管道安装一水压试验。全线还槽土~交由道桥部门做路面一做井盖、交竣工。

3.2 注意环节

(1)挖探槽,其主要目的是依据已掌握的地下物情况及图纸标识,在槽边双侧用人工方式挖槽,深度应在1.2m以内,宽度在500mm以内,以探明地下物的情况,为正式机械开挖做准备,同时可以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不必要损失。(2)沟槽开挖过程中,沟槽的加固、防护、槽内排水井的设置及排水通畅,以及沟槽开挖后,地下物露明后的加固,损坏的抢修等,应制订相应的应急措施。(3)槽底还砂垫层的必要性与均衡性,槽底的砂层厚度均匀,主要是为保护管道在供热过程中热膨胀的水平移动,同时又不能损伤管道的外层保护层作用。(4)管道焊接及探伤:管道焊接、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焊口必须100%作超声波探伤合格后才能做现场发泡。(5)注意做好管道外层防护,在吊装、运输、堆放过程中,与管道直接接触的吊、索具应加橡胶防护垫。(6)补偿器安装:安装前应根据选型、检测是否做过压力值涨拉。(7)固定墩、阀门并、泄水井混凝土浇筑:固定墩必须一次浇筑成型,阀门井、泄水井防水应作渗漏试验。(8)阀门经泄水并内管道施工时,应做好通风工作以防操作人员中毒。(9)水压试验前应与有关部门联系好上水及泄水点位置。(10)沟槽全线还土后,应在道桥部门恢复路面时,再撤掉防护栏。

3.3 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施工前,用专用护栏、护绳将施工现场维护起来,同时在各施工段自起始处设置醒目的提示牌,并由专人监护。(2)夜间应悬挂专用警示灯,提醒夜间过往的行人、车辆等,并安排专人监护。(3)排水井、集水井应设专人昼夜监护,以防儿童落水。(4)施工管线与各路叉处及工厂、企业、商店门口处,应考虑适当搭设临时过沟桥,并作护栏,夜间挂警示灯,方便两侧居民的通行。(5)施工用材料、设备堆放整齐,施工现场派专人随干随清理,施工用电、用水设施安装统一标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6)尽量不在夜间施工,施工不扰民,如必须夜间施工,应办理相应的夜间施工许可证,同时征得周围居民的谅解,必须在夜间运输的材料、设备的收发应在夜间22:00前完成。

第5篇

关键词:水;测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62-01

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比较水的多少》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第四单元《水》的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但对学生来说,水虽然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因此以水作为物质世界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而《比较水的多少》是学生在用感官观察水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它物质的比较,更深层次的来认识水。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测量需要借助一些仪器来完成。

一、探究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溶液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3、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探究重难点:

重点: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多多少?难点:通过建立“毫升”的概念去估计液体的体积。课前准备:教师:瓶子(大小不一)2个、烧杯、量筒1个。学生:瓶子(每组1套)、尺、烧杯、注射器、记号笔、滴管等。

二、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

(1)《新西游记》故事引入:一天师徒四人在经过火焰山的路途中,天气非常热,猪八戒已汗流浃背,叫喊着要停下来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两瓶水,八戒要拿最多水的一瓶,但挑不出哪一瓶最多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西游记》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内在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意识到身边的科学)

(2)学生猜想:哪瓶水最多,并说说猜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判断水多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探究"比较水的多少

(1)瓶子不同,水位不同,确实很难看出哪瓶水最多,你们能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想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不做出评价,允许多种意见并存,引与课堂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引发他们探究欲望,想办法证实自己的结论。)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启动他们己有的知识经验并鼓励大胆的创造性的提出设计方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得到充分的发展)

(3)提出合作要求:

先讨论好用什么方法?要怎样操作,要考虑好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时,小组内要怎样分工。然后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改变统一按教师的的意愿统一做同一实验的作法,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研究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

三、实验比较

1、汇报实验方法及结果。(并让各小组交流实验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2、讨论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最科学,最简便,为什么?3、小结:我们以后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应选择最科学,最简便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训练学生观察,记录、统计等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的存在,来验证假设猜测的正确与否,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得到结论)

四、测量水的多少

1、引入:八戒拿最多水的那瓶时,被悟空拦住了,提出了问题:“你要回答出1号瓶里的水比2号瓶里的水多多少?回答出来才能喝。”2、学生讨论:1号瓶里的水比2号瓶里的水多多少。3、提问:为什么比出来的结果不同?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然后根据答案不同一而让学生自主地引出用统一的容器来测量,从而引出了量筒及毫升)4、了解量筒及毫升在生活中的运用。5、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很快地量出多出来的这些水是多少毫升。(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练习使用量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用科学、简便的方法,并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又能节约课堂时间)。6、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经常运用到量筒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体,但有的时候身边没有量筒,比如:某小孩生病了,医生告诉小孩每次要吃10毫升的止咳糖浆,你估计一下10毫升有多少?

学生猜测并动手测量10毫升的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测量初步估计10毫升液体的多少,从而对液体的多少建立一个初步印象,这也体现了科学就在身边这一指导思想)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

第6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和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个人责任感,协调人际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教师机械授学的陈旧作风,探索增强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新举措。合作学习可以将一般的学习落到实处,它要求合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相互沟通和彼此帮助,形成团结和睦的学习氛围,实现化学效果的最佳化。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

(一)教师素质

教师是合作机制的制定者和组织者,协调合作信息的传递,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起到引导和作用。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成效,毫无成效的合作,将无法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之淡化在小组参与中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组织合作学习任务的水平,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着眼以下两点:

(二)合作欲望

合作可以推动社会良性和高效运转,在学习中合作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在合作中,组织成员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这是认可合作的前提,否则合作显得多余而耗时,但是要激发合作成员的合作欲望,最重要的是合作成果可以得到更高层的认可。合作欲望的提高寓于合作活动的整个流程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光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听取他人的观点,怎么听取,如何听取,这本身就是一种沟通能力的提现。一旦沟通畅通,合作愉快,求知欲增强,合作欲便一发不可收拾。

(三)评价标准

对合作学习的成效进行考核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但是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做灵活的变化,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合作学习情况。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书面总结,找出优点和不足,同时组织所有合作小组进行学习,从个人、组内和组际三个层面上分析总结,使合作成员合理定位自己,以便做出相应的安排,从而做到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和能力的共同提高,教师也可以总结出较好的合作机制,完善评价标准。因此,开放性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教师的课程改革进度都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四)应用拓展

最基本的课堂合作学习仅仅是合作学习的一个缩影,合作本身就是开源的,只有引入外部力量才能永葆合作学习的活力,这就需要整个教师系统,甚至是家长的参与。第一,教师之间的合作。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化学体会和化学经验,教师之间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和跨区域进行合作学习,共享资源,提高化学质量。第二,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家庭的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意义重大,应建立教师家长联系机制,共同了解学生,相互通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双管齐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学习

根据课程安排,化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入主题。教师要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和目标。对难度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比较简单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元素的基本特点,环境保护措施、化学材料的介绍和常规的化学知识等。对一些比较抽象和有一定复杂度的内容,教师要精讲细讲。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元素结构和有机合成等。总之使学生对课程有一定的了解,能初步把握课程的重点。

第二阶段:互动

互动要有针对性,在开始互动前,教师要规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小组互动是最好的课堂合作方式,讨论的方法也可多样,对某个难点,可以组织所有小组分别讨论,然后各个小组发言,也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通过小组的发言实现资源共享,个人认为后者具有时间的高效性。 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 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指导。通过观察各个小组的互动情况,察觉相关的问题,是学生知识不到位还是比较内敛,通过体察,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三阶段:交流

交流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老师可以事前给出问题,每个小组通过归纳总结给出答案,也可以让学生总结某个问题的特定,只要有所发现的都可以汇报出来。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记录不同的意见,在小组汇报后,鼓励学生指出存在的错误,或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各组的汇报制定更完善更详细的讨论结果,力求精益求精。

第四阶段:反馈总结

教师根据互动的过程和交流的结果,整体上判断合作学习的成效。局部来说,对各组的初步学习情况、合作态度和交流的贡献度进行评价,促使学生改变思维,提高认知,发展合作技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总体表现,决定是否继续还是做其他的安排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模式可用图1表示,该模式反映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对合作学习整体有较好的勾勒。

图1合作学习的模式

三、合作学习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生在整个化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要想获得自身的认识和发展,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学习和主观努力,而教师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课堂化学中要更新观念,营造和谐的氛围,应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尊性和个性特点。

(二)运用情景化学,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化学中从多角度去培养,比如新教材中的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这些环节,以及化学配套光盘等,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丰富化学内容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在化学中融入生活情景,并且要注意引入情景问题与所涉及知识的相关性、类比性,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生活化”。

(三)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不仅仅是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化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一切实际的化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像化学家那样“去想化学”,自己去挖掘开发自己,要让学生在教师化学实践中获得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感觉到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四)充分利用辅助化学,提高化学效率

第7篇

关键词 党性教育 系统化 党性分析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为认真贯彻落实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州党校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在今年所有主体班次严格推进党性教育系统化,积极促进理论教育、传统教育、典型教育、实岗锻炼和党性分析“五大模块”的有机融合,创新性地以党性分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三步走”培训新模式。

1重读入党志愿书,找寻初心,增强思想自觉

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学员积极开展“重读入党志愿书”学习交流会,围绕“找寻初心,做到‘四个合格’” 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加深对“入党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感受,真正“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增强思想自觉。镇乡街道专职副书记进修班陈章木、万明、蔡丽、邱令、朱泯宇、胡军、周义琴等6位学员作为党员代表重读了入党志愿书。有着20多年党龄的陈章木同志重温入党志愿书,重新找到了自己青春年少时的美好情怀;万明、蔡丽、邱令同志结合个人的成长历程,恳谈了对党的认识的逐渐加深;朱泯宇、胡军、周义琴同志介绍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经历和入党以来的心路历程。部门区管副职领导干部进修班余爱东、陈晓静、徐迎春、肖墙林等4位学员通过重读入党志愿书,阐述和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党始终如一的情感,查摆和剖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立志要向老党员看齐、向身边的好党员看齐,时刻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做到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做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

2创新现场教学模式,勿忘初心,增强政治自觉

为有效促进理论教育与传统教育、典型教育相结合,大幅提升培训实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围绕“勿忘初心,增强‘四个意识’”主题开展现场教学,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志纪念馆及故居)和廉政教育基地(开州区看守所)作用,加深对“在党干什么 ”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感受,真正“在政治上入党”,不断增强政治自觉。

(1)注重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刘帅精神”的丰富内涵,积极开展“刘帅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刘帅生事迹展”、“聆听刘帅精神报告会”、“观看刘帅宣传片”等一系列活动,号召学员学习传承“刘帅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镇乡街道专职副书记进修班学员谭小朝表示,刘帅的一生和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敬仰,刘帅纪念馆和故居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要继续发挥好作用,让更多的人来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让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永放光芒。

(2)发挥反面典型警示作用。带领学员到开州区看守所进行警示教育,实地参观看守所监控室、民警办公区、提审区、医疗室等场所,以反面典型的深刻教训,教育学员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不少学员对此表示深受震撼,身临其境的教育、看守所的高墙与现实的反差,净化了心灵,升华了党性。目前,到同志纪念馆及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开州区看守所进行警示教育已成为主体班次学员的必修课,学员满意率超过95%。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刘帅典型为标杆,以反面典型为镜鉴,始终牢记组织交付的工作,做到在政治上真正入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做对党忠诚的模范党员。

3开展访贫问苦活动,砥砺前行,增强行动自觉

第8篇

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做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使本人深深地感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少一些预示,多一些沉默,把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资源和信息资源,像科学家一样,把新学的知识内容当作一项科学研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1.让学生想一想,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比一比:用手指摸一摸课本的周长给同桌的同学看。2.出示: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多少厘米?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线、剪刀和长方形硬纸片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组汇报探究成果。

算法1:6+4+6+4=20(厘米);

算法2:6ⅹ2+4ⅹ2=20(厘米);

算法3:(6+4)ⅹ2=20(厘米)。

学生汇报完,让学生说出每一种算法的数量关系,对以上的方法有什么疑问或想说什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得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这样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再提供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呈现出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剪一剪等实际操作活动,通过充分探索,知道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条长加上两条宽,再抽象出公式,最后进行应用。学生充分发挥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探索过程中既长知识,又培养了各种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有效地发展,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说数学”

有位哲人说过: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想互相交换却能激发出新的思想。师生、生生间多边交流是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冲突,进而激发向更深层次探索的必要条件。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摒弃直线性的教学,研究动态性的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如何捕捉、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反馈出来的学习信息,研究师生、生生的动态生成。

例如学习“圆的特征”时,教师导入:圆心是一个重要的点,半径、直径是和圆有关的重要线段。你能想办法找出圆纸片中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吗?看一看你们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在学生分组探究,小组负责记录,教师参与讨论的基础上,接着举行一个研究成果会:

生1:我用尺量了量自己画的三条半径,发现长度都相等,我想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反对:量了三条就能肯定吗?

生2:我画了二十几条,都量了,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师指出:一个圆里的半径只有二十几吗?还有吗?

生3:我认为有无数条而且都相等。当学生没有意见时,教师课件演示,验证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并让学生说说怎么样的线段是半径?

生4:从圆心出发到圆上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生5补充: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我还发现直径也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虽只画了几条,并量出长度但我知道直径是画不完的。

生6:我是用圆形纸片折的,折到后来,无法再折了。(演示:真的无法折了)

师故做糊涂:“看来直径不是无数条了。”(生迷惑状)经过细细私语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了。纸片无法折了,但还是有空隙的,如果放大些就能折了。我想纸片越大,它的直径也就越多。

立即有人反驳:难道很小的圆纸片的直径只有一条?我认为直径有无数条,但我说不出理由。此时,教师认为火候差不多了,适时用课件演示:从有限个点到无限个点引导学生联想从有限条到无限条。

这样,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接纳、反驳别人的发现,教师捕捉学生的过程资源,巧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挖掘放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情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看待生活,结合数学学习达到应用所学数学,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完“位置”后教师创设情景:小朋友,在班级中大家都有自己最好的朋友,谁来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给大家猜!(生说,师生齐猜,并评判)

出示小动物公寓图(多媒体):小熊家住四楼第4号,它家是哪一间?(生答并上来指,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物头像)教师进一步引入,我们人住的楼房都有几幢几号,谁能给你喜欢的小动物编门牌号。(学生汇报编号结果)

多媒体出示书橱图,《数学小灵通》杂志藏在书橱的哪里,谁能说出具置呢?(生说完后并上前找出它)

第9篇

【关键词】九宫图 四连方 24点 有序计数

【活动构想】

“九宫图”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数表,可以与其他的数学图形相联系――如“四连方”,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数学游戏。

“四连方”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显然,其中“一”字形的四连方在“九宫图”中不可能圈出。经过试验其他的四种“四连方”在“九宫图”中可以圈出36种不同的情况,这36种不同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胆的猜想,“四连方”中的4个数,是否都可以进行“24点”计算呢?

本内容适合于四下年级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单元后开展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在“九宫图”中找“四连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有序思考的意识。

2.通过猜想与验证,用“24点”游戏提高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开门见山 ,经历问题的提出过程

课件出示“九宫图”图片后,教师提问:这是什么?

生:九宫图。(师板书:九宫图)

课件出示五种“四连方”图片后,教师提问:这些是什么?

生:四连方。(师板书:四连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九宫图”中的“四连方”。(补完课题:九宫图中的四连方)

(教学意图:分别出示“九宫图”与“四连方”,再把两者结合,提出课题,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

二、层层深入,探究“九宫图”中的“四连方”

1.整体分析,发现不可以找到的“四连方”

师:这五种“四连方”在“九宫图”中都能找到吗?

生:“一”字形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九宫图”无论横着、竖着都只有3格,而“一”字形四连方一排有4格,超出了。

师:你的眼睛真亮!“一”字形四连方在九宫图中找不到,我们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0个。(课件出示“0个”)

师:那另外四种“四连方”在“九宫图”中都能找到?(学生赞同)分别可以找到几个呢?(课件分别在“四连方”后出示四个“?”)

2.用眼观察,找“田”字形四连方

师:如果现在要你来找,你认为哪一种四连方在九宫图中最容易找全?

生:“田”字形的四连方。

师:你可以找到几个?它们分别是哪几个?

生:我可以找到四个,它们分别是:

师:这四个“田”字形的“四连方”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后一个“四连方”都是通过前一个“四连方”平移得到的。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当我们找到第一个“四连方”,把它按不同的方向平移一格,又可以找到其他的三个“四连方”。

师:每一个“四连方”中都有四个数,我们可以用它来玩什么数学游戏?

生:算“24点”。

师:好的,下面让咱们来玩一玩吧。

教师出示要求:

(1)四人小组完成,每人选其中的一组完成。

(2)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

(3)活动时间2分钟。

完成后小组交流反馈,以一个小组为代表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速度很快,你们有什么诀窍吗?说出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生:我们一般先想到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凑3或8、4或6。

生:还有连加或十二乘二。

师:那如果这些都凑不到呢?

生:还可以16+8、15+9、30-6……

师:谢谢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算“24点”的诀窍和我们一起分享,相信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田”字形的一组“四连方”,还有下面三个四连方,我们也能用眼观察找全它们在“九宫图”中分别有几个吗?

师:是的,看来有一点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动手操作一下。咱们接着来研究“T”字形四连方。

3.动手操作,探究“T”字形四连方

师: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在九宫图中涂一涂,每个“九宫图”中涂一个。时间1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时候,教师巡视)

师:1分钟时间到了,同学们都找到了一些,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

预设:

(1)无序,不全的。

(2)无序,找全的。

(3)有序,不全的。

(4)有序,找全的。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反馈。

预设材料一:

(1)该生展示并介绍自己找的方法。

(2)请学生评价。

(3)教师总结提升:我们先找到一个,然后将第一个通过平移、翻转和旋转的方法找到其他几个“四连方”。(板书:平移、翻转、旋转)

预设材料二:

(1)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找的方法。

(2)请学生评价比较。

(3)教师总结提升:我们还可以将“T”字形拆成两部分,先确定其中一部分的位置,再确定另一部分的位置与其组合。(教师板书:拆分、定位、组合)

师:还没有找全的同学,请你对照自我反思一下。(停顿一会儿)

师:看来,“T”字形“四连方”在“九宫图”中可以找到8个。还有两种“四连方”,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快速准确地找出来吗?

生:可以。

4.自主合作,探究“Z”“L”字形四连方

师:为了提高效率,下面由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1)每两人为一组选择一种四连方,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九宫图里找一找。(时间2分钟)

(2)组内交流,有几个?是怎样找的?(时间2分钟)

完成后请一个小组为代表进行交流,其他组进行补充。

学生用实物投影相应的作业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实物投影九宫图中进行评价。对有序找全的学生,进行表扬,进一步巩固有序思考的方法。对无序没有找全的学生,师生共同给予一些建议。

师:同学们真能干,在九宫图中把每一种四连方的个数都找全了。(课件出示:16个和8个)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在九宫图中一共找到了多少个四连方?

生:36个。

(教学意图:从“九宫图”中找“四连方”,经历了四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是整体判断:是不是所有的“四连方”都可以在“九宫图”中找到?排除了不可能的;第二次活动是其余的四种“四连方”中,哪一种最容易找,可以找到几种?渗透有序思考,由易到难,分类寻找;第三次活动是其余的三种“四连方”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例子,引导学生用多种策略进行有序操作与计数;第四次活动是策略迁移,用第三次活动获得的经验,小组合作寻找余下的两个“四连方”在“九宫图”中的种数。实际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然后在交流反馈中不断总结与完善,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猜测验证,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面,我们用“田”字形“四连方”圈出的4组数,都能够算出“24点”,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否剩下的32个“四连方”中的四个数也都能算出“24点”呢?

生:能。

生:不能。

师:到底能还是不能?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验证一下。

师:我们的上课时间不多了,如果每组都算的话肯定来不及。怎么办?老师把其余的32组都罗列在了屏幕上,并编上了序号。请按要求选择其中的一题做一做。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

(1)每个人都先计算编号与自己学号对应的那组4个数,超出32号的请在其中自选。(时间2分钟)

(2)算好后,还有多的时间可以算一算别的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多。

师:有算不出的吗?

生:我有。

学生报数,教师板书4个数。

师:这4个数真的算不出吗?(学生反驳)

师:还有算不出的吗?

……

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一题:7、8、1、6。

和学生一起经历验证过程:用三八、四六、连加等常用方法不行,再用30减6、27减3、18加6等方法也不行。

师: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要去验证。学数学,我们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

师:在2分钟内算出10题以上的请起立。

生起立,教师表扬:你们真是算“24点”的高手!

师:算出5题以上10题以下的请起立。

生起立,教师表扬:你们也是算“24点”的小能手哦!

师:课后,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将还来不及算的题目算一算,然后贴在教室周围的墙壁上,让同伴一起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也让同伴来检验你算得到底对不对,好吗?

第10篇

关键词:预习动机;预习方案;预习过程;预习习惯

学生在自学习惯养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学生在自主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谈谈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

一、明确预习目的,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

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使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二、实施预习方案,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我通过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第一阶段:课堂指导: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预习卡,从而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

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数学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第二阶段:预习卡提示: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区分,不同类型的新知预习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预习提纲。

第三阶段:个性化预习: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三、关注预习过程,探索学生预习的策略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设计预习问题。数学教学中的预习应关注知识的迁移点、发展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盲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数学概念――“课本标记预习法”

数学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学生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最基本也是最简易的数学预习方法是课本标记预习法。

【具体方法】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本,做些简单的圈点标注。读一读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问题: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80~82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数学计算――“尝试练习预习法”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计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一般都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具体方法】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答案,然后自己再重新解答一次;尝试解答“练一练”的题目。通过尝试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比如,“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问题:

(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

58+203 1007-478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97页“练一练”第1题。

(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这组预习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并在得数中对应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预习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三)数学公式的推导――“动手操作预习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数学有相当一部分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具体方法】(1)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2)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3)把你在做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教师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的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预习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

任务:

(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引导学生回想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3)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猜想到了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这种猜想,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在学生猜想到转化后的图形时,接下来的便是实践操作,以验证自己的转化猜想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操作结束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转化前、后的两种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巧用预习评价,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检查督促,逐步培养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所以,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检查,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可盖朵小红花或写个“好”字。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如,预习应用题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预习内容:数学书第40~41页

预习方法:

1.仔细看书中例题。

2.划出重点,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效果检查:

1.写出不懂的地方或你想说的话。

2.做一做。

(1)甲、乙两人4小时共生产玩具280个。乙每小时生产32个,甲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写出解题计划:_____列出综合算式:_____

(2)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4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而行,3小时后还相距34千米。甲车每小时行驶64千米,乙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其他(你有什么好的预习方法或想法)

(二)正面评价,顺延学生预习动力

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预习的开始过程并不是轻松的也不是学生喜欢的,因为他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难题。学生容易倦怠,觉得很麻烦。因此,在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初期,给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建立能够预习好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预习之星、进步之星、小小老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颗小小的星星、一本方格本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三)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炫耀”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同时还可根据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进行评选“预习能手”

“资料小灵通”等活动,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

总之,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良好的预习习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多年来,我们给学生布置的语文作业只局限于抄写背诵,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实际上,语文作业应该是活泼多样的,呆板的作业形式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例如可以布置课前三分钟口语表达或讲故事、诗朗诵等等,要求仪态大方,表达清晰。这种“作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儒雅气质。也可以布置整理型作业。例如在讲《秋姑娘的信》一课前,让孩子们搜集小动物都有哪些过冬方式?冬眠的动物有哪些?搜集材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二、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所以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设计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以便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轻松、愉悦地巩固识字。例如在学习生字后,要求学生回家利用废纸,剪制偏旁部首和基本笔画卡片。在剪制中,要求学生先写上偏旁部首和笔画,然后沿线剪下,在剪制时,动脑动手,加深记忆。然后,再让学生把卡片拼在一起,组成所学生字,学生在拼摆中既掌握了汉字,区别了结构、字形,又激发了对汉字认识的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三、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向学无止境的文化智慧宝库延伸。这里的延伸,是指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只有实现这种延伸,才能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如第三册《识字3》课后练习有读读认认“藏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让学生了解中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在学完《春天来了》《我的画》等课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描绘一些心目中的美丽画面,然后张贴在班内展览。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四、作业设计的阅读性

要求低段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低年级学生虽然认字少,但他(她)们对图书的兴趣远远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所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交流,使其稍记忆一些优美句子,对低段学生来说,比什么都有味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陶冶情操,还能为将来写话、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把自己喜欢的或觉得很有趣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语言展示的平台,更为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创造条件。

五、作业设计的实践性

第12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一波三折;策略

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够一语道破得出实验结论,常令教师欣喜不已。而节外生枝或实验失败又常令教师头痛。其实,实验中出现一波三折的现象,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探究活动的关键环节往往是实验,实验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成败。学生有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设计、进行实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盲区,走一些弯路,这正体现出探究的新颖、独特之处。真正的创新往往是从学生最原始的实验设计的、改进、改良开始。身为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科学探究实验呈现一波三折。

一、巧设实验材料,使探究实验一波三折

例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一课的教学中,我预先要求学生准备好金属等材料。我的好几个学生家长是以回收废品为生,家里废品可多了,要求他们完成这项任务,轻而易举,而且品种多,课桌上五花八门地排着。由于这些是回收的废品,肯定有已被生锈、氧化的。因此我特意安排几组光泽好的、导电能力强的金属。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探索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有两个小组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金属不导电,因为他们的铁块不导电,而其余组的结论都一样:金属能导电。对那两个“不一样”,我并没有一言蔽之,先给予鼓励:根据实验的实际现象下结论,有科学的态度。然后,对不同结论的各请一组上台操作演示,这一组小灯泡仍旧未亮,而另一组的小灯泡亮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找寻原因。有的说是小灯泡坏了,有的说是电池没电了,有的说电路没有连接好等等。是不是这些原因呢?我和他们共同探讨,请学生边说边演示,把这些原因一一加以排除。接着提示他们从材料上找找原因,经过这样一点拨。有的学生恍然大悟:露出“亮亮的”金属的本来面目的材料导电,“黑黑的”,表面绝缘层未完全被打磨掉的材料不导电,所以会出现有的组小灯泡亮了,有的组小灯泡不亮。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那组学生打磨材料不彻底或没打磨,未能将表面的绝缘层除去。随后,教师再让实验“不一样”的组把材料打磨后做一做――小灯泡亮了。

在这一实验中,我特意改变材料,使探究实验一波三折,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掌握了电路故障排除方法,记忆深刻,而且还进行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知识,还要有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先照搬书本实验装置再改进,使探究实验一波三折

学生在进行“水的沸腾”的实验设计,照搬书上的装置用烧杯做水的沸腾实验,在温度较低的天气,实验不可能成功。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大试管、试管夹一组,学生将酒精灯点燃五分钟后,我让他们用手摸烧杯,再提出他们设计的这套装置是否有问题,让他们自主改变设计中装置,先让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烧杯改用大试管进行实验。学生重新实验,试管中水很快沸腾,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我开始询问记录结果时,学生由于缺乏分工协作的精神,没有观察到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情况,不是忽视,便是根本来不及记录结果。分工后,换用冷水再次实验,最终完成实验。学生进行这一实验,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在教师指导下,唤醒自我意识,培养起良好的团体精神。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实验,使科学探究一波三折

在《观察蜗牛》一课中,探究:蜗牛会嗅吗?会尝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桌上已有“自助餐式”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实验,先不作引导。很多小组只选择了生姜或蔗糖,并把它零乱地洒在蜗牛四周,这结论当然就各不一样。实验失败了。但他们能深刻体会到没有做到控制变量和对照组的后果。这时再分析原因,生姜放置在某一个位置,其余位置一概不放,还应选择桌上的一杯无味的清水或其他味淡的物质作对照,再让学生重新做,使课堂一波三折。

如果采用“教师先给学生提供范例―学生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实验操作”的方法,用意是为学生探究提供铺垫,使实验能顺利进行,但客观的效果导致机械模仿,不利于他们掌握和理解设计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也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利用学生的失败经验,通过学生的讨论来梳理和提炼设计科学实验的方法与原理,可以将隐性的不自觉的科学思想方法显性化、自觉化,并提炼完整的科学实验设计方法。

四、自主探究实验的操作方法,使课堂一波三折

如,在教学《水的净化》时,教师只给学生器材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对污水进行过滤操作。由于以前从未接触过过滤这种方法,所以学生的操作五花八门,有把污水直接倒入平放滤纸上的,有的直接把滤纸按进漏斗的等,这时我并不点拨或评价。

稍候请学生将过滤的水进行展示,结果有些学生的过滤液较为干净,有些学生的水过滤较浑浊,也有些学生没有过滤出水。

收集了实验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清晰度。

并请没有成果或过滤之后的水比较浑浊的学生进行演示操作。

学生讨论他们操作的错误之处,如右图。

再由成功者演示过滤纸的折叠方法。

这样,在互相交流评价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自主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有利于科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光平,罗星凯.一堂“失败”的好课[J].人民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