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

时间:2023-02-22 13:3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交流轮岗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

第1篇

通知指出,严禁在招生过程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等职业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招生虚假不实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招生专业等基本情况进行严格把关,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确保具有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违规招生、办学秩序混乱、资助和免学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学校,要视情节轻重予以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招生开始前,分别公示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名单,未经公示的学校不得招生。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办学点。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监督举报电话,并在当地主要媒体和本部门官网上公布。

通知强调,加强东西部对口支援,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增加面向中西部地区跨省招生计划,为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机会。

(来源: 2016年5月6日新华网)

山东:

第三方评估助力青岛教育发展

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基础教育三年跟踪评估项目总结会上,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根据对青岛市8所学校追踪三年的教育综合质量评估,提出多项发展性建议。

青岛市市南区为推动管办评分离,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国内率先引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与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携手对青岛实验幼儿园、湖南路幼儿园、实验小学、金门路小学、太平路小学、第七中学、第五中学及市北区第五十三中学等8所学校展开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式教育发展评估项目。此次评估项目邀请国内外教育学各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配以专业的评估团队,以跟踪发展的评估模式执行评估项目。项目进行期间,课题组始终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大数据技术与教育评估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参评学校的地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经过三年深入开展评估工作,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产生了较大跨越。大会在总结青岛市基础教育评估项目完成情况的同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青岛教育教学发展所处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明确逐步实现由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的递进式发展的路径。

(来源:2016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江西: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交流轮岗工作

江西省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自2014年江西省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已有60%的县(市、区)启动实施相关改革,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6039人。2014年,江西省在南昌县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285人,其中校长172人,教师1113人。2015年,试点工作扩大到52个县(市、区),其中南昌市和宜春市已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两年来,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城区优质学校教师进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有效缓解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状况,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据介绍,为实现2018年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从今年开始,江西省将在各市、县(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第2篇

【关键词】大学区;联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教师轮岗

Sharing intelligence share the resources conspire together development-concerning university area allied the school network study and teacher round Gang exchanges of thinking

Cheng Xiao-ling,Zhou Qing-hua,Liu Qin-juan,Wen Yi-ling

【Abstract】Current education resources of unbalance not only body now hardware facilities up, return body now teachers equipment up,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choose a school" have become society of a little bit hot and crux problem.The writer think result in this problem of the source lie in people to the superior quality education of need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balance of creation of antinomy.Current the purpose promoting university area management to make be for the sake of extension superior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promote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This text how exertiv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area talked 2:00 thinking:The allied school study an activity of the normalization open an exhibition;Intercollegiate teacher round Gang exchanges of reasonable imple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area;The allied school study an activity;The network study;Teacher round Gang

“如果学校之间没有差距,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去托人、送礼、花钱为孩子择校”,一位家长如是说。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师资配备上,中小学“择校”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产生的矛盾。当前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大学区要真正发挥其被赋予的作用,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应该着力解决,首先是联校研修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其次是校际教师轮岗交流的合理实施。以下我分别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我的思考:

1. 关于大学区联校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

《碑林区教育局关于大学区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实施指导意见》[1]中明确提出了大学区教科研活动的四项基本原则:实效性、开放性、多样化、特色化。还强调“要完善联校教研制度,引导学区内各学科教师之间开展对话、合作和互动,通过同伴互助,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经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上表述为大学区研修工作给予了准确的定位。

大学区联校研修活动如何开展?别说是不同学校之间的老师,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们,想开个全体教师会、或者教研组会,甚至备课组会,往往都只能安排在学生放学以后。学区内各校想把相关老师聚集到一起自然是难上加难,到最后,所谓大学区联校研修就只能是形式重于内容,甚至连形式都没有了,只剩下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些看似丰富实则空洞的文字材料。

如何把联校研修活动做实?我们需要激活头脑、拓宽思路。我认为,网络研修是不二之选。众所周知,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对教育的辅助作用早已不容忽视。多媒体课件教学、网上备课、教师远程培训、课题研究博客、班级QQ群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态化的形式。而网络研修[2]正是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的方式,它借助网站、论坛、博客、飞信、QQ群等各种网络媒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师可以放开手脚,随时随地探讨、交流。作为传统研修活动方式的有效补充,要切实发挥网络研修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监督管理,完善评价制度

人的需要分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内在需要只要有兴趣就够了,外在需要则必须靠制度来约束。网络上有很多东西是虚幻的,但网络研修不能被虚幻掉。所以,为了规范网络研修活动,促进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教师投身网络研修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该加强监督,并完善评价制度。

这其中至少要包括:(1)学区内各校必须有主要领导专司其事。相对于传统研修,网络研修管理难度更大,校领导理应引导着教师研修工作的努力方向;(2)参与网络研修的数量(篇数或者次数等)应该是网络研修质量的保证。量的积累是质提高的前提,或者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如何,首先体现在网络研修素材的多寡上;(3)以评价促进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一团和气,是不可能触及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问题的。网络研修也要实名制,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都摆出来让大家看,共同评价,以评促研,提升研修工作的科学性。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技术学习

就好像很多老师一提到“网络培训”就认为不是正规培训一样,很多教师仍习惯于一支笔一本书,对研修的态度也是如此。对“百度一下”的行为不屑一顾,对网络研修更是敷衍了事。这主要是思想观念未变,忽视网络研修强大的能量及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博客为例,西安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小课题”两千余项,从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到过程性资料、结题报告等,全部都是通过教师博客完成,2012年4月顺利召开了结题总结及表彰会。“博客”是教师们存放、整理个人资料的最佳空间,也是教师的公共资源库。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毫不费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自身发展,开放的空间也会助力同行的成长。

认识了网络研修的重要性,还有必要学会有效使用网络。电子邮件、博客、QQ群、视频会议等网络工具,其实使用难度都不高,只要我们感觉到有用,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以此来拓宽联校研修渠道,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就一定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三)构筑良好氛围,鼓励网络对话

网络研修的最大魅力便是无限制交流,是一项参与程度越高效果就越好的活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基于课堂,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学习的过程;那么,网络研修就是基于网络,通过分享共同提高的过程。试想,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自觉地把博客当作一种乐趣。即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也会随时点开网页浏览他人的博客来享受学习的快乐。

因此,学区内各校间要构筑良好的研修氛围,打破校际界限,让老师们的心胸更开阔一些,交流的圈子划得再大一些。当你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别人时,对方也会张开双手拥抱你。

网络研修,是联校研修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研修活动,但对于打破校际界限,避免高耗低效或者有名无实的研修活动,毕竟拥有它无可替代也无可忽视的优势。我希望,网络研修能够促进大学区研修活动的积极开展,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思想的碰撞和特色的形成。

2. 关于大学区校际教师轮岗交流的实施

“好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好教师”,校际间教育发展的均衡,直接受制于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日本之所以没有择校现象,因为他们推行的教师轮换制发挥着有效作用。同许多国家一样,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一般3到5年内要进行一次校际间的轮岗。日本的教育法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校长的任期也只有2年,如果连任,必须在校际间轮换[3]。通过教师、校长的校际轮换,保证了各学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从而保证了各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在大学区背景下推行教师轮岗交流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而学生能否享有教育过程的公平,得到结果的公平,关键要看能否有相同师资水平的引导。长期以来,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价值观引导下,总是想方设法找“门路”往重点学校调,加上一些好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留在普通学校,形成了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远不如重点学校的局面。由于师资力量的差距,造成学生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如甲、乙两学生同是一所小学毕业的,当时两人学习成绩差不多。后来甲到了重点中学读书,乙在普通中学。六年后甲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乙只考了一个大专。之所以是这样,正如学生乙所说:甲有好的教师辅导,而我没有。客观存在的师资力量差距,不仅造成甲、乙两学生教育过程不公平,更造成了参与高考结果不公平。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教育行政部门正确指导下,使重点学校的好教师向普通学校合理流动,让普通中学的孩子也和重点中学的孩子一样,得到好教师的辅导,这必然会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

(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

取消教师岗位一校固定制,制度化推动教师的合理流动,不仅能盘活教师资源,打破重点学校对优质师资的垄断,更能促使教育硬件资源的合理使用。不少地方年年都发生“择校热”,特别是到了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更是如火如荼进行“择校大战”。“择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择师”。家长总想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读书,他们除了考虑学校环境外,更希望有一批好的教师和管理者栽培自己的子女。由于家长“择师”,使现有的学校硬件资源不能合理使用,甚至在有些学校出现较多浪费现象。其实,在一些普通学校,校园环境、教室桌椅、教学设备并不差,只是师资力量跟不上,使得学校生源越来越少,造成硬件资源大量闲置,不能充分利用。而在一些重点学校,由于好教师多,引来生源爆满,一个教室竟然挤了60多个学生,并且多媒体设备往往也不够用。如能实施教师流动制度,让重点学校的好教师向普通学校合理流动,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差距拉大、择校现象难以解决的问题,更能有利于均衡使用教育资源。因此,加快推进教师轮岗制度的建立,是遏制“择校热”的关键环节,更是合理使用教育资源的重要措施。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是一个教育组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如办学思路、育人理念、校风、教风、学风都有较大差异。一个教师长期在一个学校,仅仅只适应这一学校环境,缺少开放性,思想容易僵化,不利于个人发展。“一方水土一方人”,实施教师轮岗制度,让教师变换环境,必然使自己增加见识,使得不同的学校对他有不同的影响,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本人综合素质。一位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坦言:“上了一星期课,感受最深的就是压力更大了。因为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生源等都有差异,刚开始还真不适应,但交流轮岗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成长很有好处。”教师交流轮岗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好教师建设好学校,好学校也成就好教师。如果实施教师交流制度,一方面好教师流动到普通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不仅他的业绩仍然突出,更能带动其他教师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普通学校教师流动到重点学校去,在好的学校进修、学习也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他要比前任老师教得更好,至少不能差。因此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员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方法的切磋,让教师轮岗“轮”出了新气象。当然教师轮岗也有弊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教师的轮岗。

其一,全员性、常态性的轮岗很可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各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和多年形成的教学个性。如果实行全员性、常态性的轮岗,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风格势必每年都要受到冲击,教师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的状态,显然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由于教学环境的频繁变动,很多教师的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谁还会有心思和精力潜心于教学,极易出现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反常现象,教育教学质量受影响甚至下降很难避免。

其二,教师频繁轮岗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轮岗频繁,很多班级的学生每年都可能面临更换任课老师的情况,学生经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甚至悲观的状态中,容易产生厌学、紧张的情绪,对学生身心健康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其三,教师“流动制”还会带来更多的教育腐败。对很多早已习惯在一个学校工作的教师来说,被“流动”到其他学校,肯定是不愿意的,而要摆脱被“流动”的命运,教师们很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不被“流动”。于是,教师们不但不会安心教书育人,教育腐败由此可能会越演越烈,从而引发不良人际关系。

其四,教师轮岗不同于简单的支教,现实操作难度较大。如果教师轮岗作为钢性要求,不考虑教师个人诉求,难以保障教师流动的权益,有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不公平;给教师家庭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教师安居乐业。

教育专家指出,教师轮岗制度[4]是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建立长效的成长呵护和利益保障机制,让教师在经济利益上尝到甜头、业务提高上看到希望、职业发展上有奔头。这样,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才更有希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轮岗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为了公平而公平,为了均衡而均衡,盲目、冲动地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轮岗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师、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不同体制学校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通过集体备课、研、名师讲座等形式使教师交流形式多样化,同时建立健全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保障,增强教师流动的合理性、规范性,让教师流动程序化、制度化。在实施教师轮岗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轮岗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轮岗制度尽快踏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以上是对大学区推进工作中关于网络研修和教师交流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共同关注大学区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集思广益,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从而让各个学校在大学区工作中真正得到发展,最终使广大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碑林区教育局。《碑林区教育局关于大学区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实施指导意见》,2011年。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轮岗制;教育政策;教育均衡

由于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被取消,地方中小学的“择校”现象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巨大压力。因此,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教师轮岗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例如江苏省政府在《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中就提出:“在示范区推动教师轮岗制,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

教师轮岗制,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是指由县(市、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以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配置为目标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学校和周边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的一种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应该说,教师轮岗制的实施在优化配置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当前教师轮岗制的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轮岗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制度都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教师轮岗制在实施过程中也正面临着由制度体系不完善、实施过程不合理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消极应对或抵抗,实施难度较大。

1.教师轮岗政策没有得到深入执行

一项教育政策要想得到很好的执行,需要执行者具有较高的素养,能够深入领会政策的精神,担负起执行政策的责任。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教育政策执行者往往同时也是利益关系人,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因此也就无法深入地执行教育政策了。

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很多重点学校的校长不愿意把优秀的教师交流出去,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留下,而把一些教学水平较差的老师交流出去。即使是普通学校的校长也不情愿把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交流出去。因为对于很多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而言,教师轮岗政策涉及到学校自身的利益,为了不让自己学校的利益受损,管理者对于教师轮岗制大多采取敷衍的态度,并没有认真地执行。因此,教师轮岗制未能发挥优化配置师资等作用。

2.轮岗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教师积极性不高

推行教师轮岗、教师流动所遇困难之所以如此之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在我国现阶段,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是直接表现在工资上,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学校内部的预算外收入分配所得导致的差距。[1]而教师轮岗制在现阶段也无法做到统一工资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执行轮岗制度的积极性。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重点学校、城镇学校的老师显然不愿意去一个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学校任教。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则总是想方设法调入优质学校、城镇学校工作。因为在重点学校、城镇学校任教,不仅有更好的收入和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有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结果,一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甚至发展为向优质学校、城镇学校输送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区域、校际之间的师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很可能出现“马太效应”。这就偏离了教师轮岗政策的初衷。

3.良好师生关系受到影响,师生之间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关系的构建是师生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学生。而教师轮岗则意味着老师和学生需要不断地认识新的学生和老师,不断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心力来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学与效果之间的滞后性、师生相处的过程性,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较为稳定的师生关系。轮岗往往给教师造成一种短期心理,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薄弱学校的教学中去。如果说在官员轮岗中,上下级之间只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轮岗对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那么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处则是是一种逐渐建立信任和关爱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成长和升华。因此教师的短期心理很难让薄弱学校的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难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了。

二、教师轮岗制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1.教师轮岗制的政策目标超出其政策能力限度

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是指教育政策力所能及的范围和解决教育问题所能达到的程度。教育政策能力存在着限度,能否认识和把握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教育政策的执行以及执行政策产生的结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行教师轮岗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师轮岗来解决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不只是师资分布不均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仅依靠教师轮岗这个单一政策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远远超过了教师轮岗政策的能力限度。要想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除了实行教师轮岗外,还需要制定其他政策以及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2.教师是“学校人”

《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学校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等方面的权利。由此可知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聘任合同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聘任合同关系,学校就有权对教师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日常管理以及对教师进行任用、安排教育教学任务、依法进行续聘或解聘等等。学校拥有的这些权利,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能干涉的。因此,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教师人事关系是属于学校的,学校有权安排教师的工作。在执行教师轮岗制过程中,学校有权自主决定参加教师轮岗的人员、教师参与轮岗的先后、教师轮岗的时间及其回原学校的时间、提供给轮岗教师除国家所拨工资之外的相关待遇等等。现行的教师轮岗制受制于现有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而无法真正使教师合理流动起来,也就谈不上达到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目的了。

3.教师轮岗政策缺乏人文关怀

学者周继坚说:“推动教师流动知易行难,如果不考虑教师个人职业和生活诉求,不明确教师流动的权益保障,有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不公平。”教师轮岗涉及到教师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变动,针对这种情况,政策实施者应该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使其自愿加入到轮岗的队伍中。但事实上,很多政策执行者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些地方甚至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轮岗的人选,被抓到的教师必须去,也有些地方硬性指派某些教师去轮岗,这都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于轮岗教师的权益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加以保障。

4.教师工资没有达到统一标准

很多教师不愿去薄弱学校或是农村学校轮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差距大,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教师的工资水平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所以全国各地教师工资标准还不统一,甚至在同一个地区内都存在着多种工资标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而在西部或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多教师甚至无法按时拿到工资。不能做到同工同酬,教师显然难以接受轮岗位制度。

转贴于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教师轮岗政策的制度建设

现行的教师轮岗制度还不够完善,而且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保障措施,政府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政府应加强教师轮岗的制度体系建设,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实施程序、流动的定期性、流动老师的待遇等,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和有效。在完善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如对于流动对象的规定:(1)凡在一线连续任教10年以上及新任教师连续任教6年以上者;(2)为解决定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3)在区、市、街道、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等)不尽合理,有必要调整而流动者。对不应流动者也作了相应规定,如任教不满3年的教师,57~60岁的教师、妊娠或休产假期间的教师、长期缺勤的教师等。当然在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可生搬硬套。

2.建立健全政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监督机制是教育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一项教育政策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政策执行者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对该项教育政策的错误理解,或者由于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使得教育政策的执行偏离原来的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对教育政策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教育政策的正确、有效实施。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讲,提高政策执行者自身的素养,加强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畅通沟通渠道,提供民众发表意见的平台,这些都是保证教师轮岗制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3.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使教师无后顾之忧

在教师轮岗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解决与教师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关注教师的需求和精神体验,改善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才能激发教师对于轮岗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情感与心理状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应该关注教师心理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例如,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定为“教师关爱年”和“教师发展年”,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稳步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只有切实解决好轮岗教师的实际困难,才能顺利地开展轮岗工作。

4.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确立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地位

教师应该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由学校人变为社会人。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通过修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赋予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的法律地位,这既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师资的均衡配置以及择校问题的解决奠定法律基础,同时,可以进一步理顺教师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如果中小学教师成为公务员,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便可在其管辖范围内统一招聘教师、统一同级别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有权要求教师接受政府规定的轮岗和调动安排,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国家人”。这样,教育轮岗就属于公务员的人事流动,具有强制性。在此前提下,学校就必须服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调配,轮岗教师的权益也就有了法律保障。

5.规范教师工资标准,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师轮岗,并最大可能地调动教师积极性,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全面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在提高工资待遇的前提下,规范一定区域内教师工资待遇,实现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同级别的教师同工同酬。此外,应严格控制学校预算外收入,并且按照国家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规定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寒暑假还是业余时间都不得兼职,不得获得除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之外的其他收入。这样,便可实现不同区域、校际之间教师工资待遇均衡的目标,为教师轮岗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第4篇

我县有27所小学,19所初中校,2所完中,3所高中,农村教育是我县基础教育的主体。为了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我县教工委和教委领导在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从打破校际人才壁垒人手,在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县域教师的有序流动。教师岗位交流的时间为3年。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年,县教委对全县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师资结构在县城、平原、山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1)山区中小学、平原高中十分缺乏36岁―45岁的中青年教师。(2)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异不大,但教学质量相差甚远。山区教师大多是通过自考或函授等形式取得相应学历的,他们的教学能力、知识体系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3)农村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比较普遍。农村中学缺乏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中文专业的教师兼任;小学缺少音乐、美术、体育专任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有这方面爱好的其他专业教师兼任。(4)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我县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在山区偏少,在山区初中校尤其少。

在这种背景下,我县开始推进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一、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三个阶段

1、试点

2005年,我县按照市教委要求,实施城乡间、校际教师的双向流动:安排3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抽调50名山区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

2、全面实施教师交流

在总结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交流工作力度,将交流时间由1年延长至3年;计划用4年时间,分期分批安排450名没有山区工作经历的中小学教师到山区支教,抽调600名山区青年教师到县城学习。2006年9月,首批312名(小学115名、初中175名、高中22名)交流教师全部到岗,其中,149名山区教师进城学习、135名城镇教师到山区交流、28名教师在城内校际换岗。2007年9月,又有234名教师踏上新岗位,其中到山区交流的教师105名,到城内学校交流的教师129名。目前,共有626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交流工作,我县初步实现了县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

3、干部交流

在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实行校级干部岗位交流制度。2007年初,首批33名学校正职干部进行了轮岗。县教委对参加岗位交流的校长按照德为先、绩为重,注重社会舆论、教师公论,突出管理能力的原则进行统一考核。此举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内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主要措施

1、严格规定交流教师的条件

选拔没有山区学校工作经历的,男57岁以下、女52岁以下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小学和初中任课教师到山区学校交流;上年度被评为中级、高级职称且无山区工作经历的县城地区高中教师到平原及山区学校交流;45岁以下的山区学校任课教师到县城或平原地区学校交流。我们要求县城和平原地区一定要把政治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优先选派到山区。山区一定要把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优先安排到城内交流。

2、明确交流教师的待遇

任课教师在交流期间原聘用合同不变、工资关系不变、福利待遇不变,享受接收学校的交通费补助。在同等条件下,参加交流的教师优先参加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先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评先活动。到山区学校交流的教师,累计两年(含两年)以上考核优秀者,晋升一级工资。

3、落实交流教师的评价,考核办法

县教委制定了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工作评价细则、各项评价指标。接收学校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教育教学评价细则对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出勤、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评语。每学期,县教委到各校了解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检查各校执行评价细则的情况,审议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各项记录与评价意见。

接收学校建立交流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包括:交流教师登记表,本人的3年发展目标、计划,阶段性的分析、总结,日常工作的学习记录、听课记录,撰写的论文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获奖情况。

4、加强对交流教师的培养

中小学按学科成立交流教师业务提高小组。发挥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假日有计划地对交流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三、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基本经验

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现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很多做法成为我县“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了确保教师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工委和教委成立了由书记、主任任组长的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交流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了《密云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意见》、《密云县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密云县小学山区骨干教师到城内学校进修学习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规章,确保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人选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县教委批准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县教委要求:第一年,接收学校尽力合理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第二年实行竞聘上岗。对交流到山区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可以将其转岗;对交流到城内或平原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报教委审核同意后,可以将交流教师退回派出学校;对在交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2、重视宣传,统一思想

为了统一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思想,在交流工作上形成共识,县教工委在2006年暑假召开了工作动员大会。在2007年暑假前召开了第一年交流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使教师充分理解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对交流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成绩和先进典型。

3、加强督导,总结经验

县教委交流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岗位交流工作进行督导。在学期中,对交流教师工作进行专门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接收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研讨会,及时了解、研究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流教师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工作状况及对交流教师的管理问题等,认真总结经验。在学年结束时,召开交流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交流教师表彰会,及时总结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经验,查找问题。

四、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两年来,交流教师做研究课45节,进行讲座120余次,听课2500余节,直接指导山区教师150人。

城内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后,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研究等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城内骨干教师与山区青年教师结对子,每学期听每个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指导每个徒弟备课不少于15节。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外开放,各校教师可随时听课、研讨。

从山区到城内的教师,充分利用城内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生源条件。城内接收学校按2:1的比例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为每名交流教师安排了师德修养好、理论基础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

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对每位参与交流的教师在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从东邵渠中学交流到六中的贾小丽教师说:“是交流,使我看到了世界之外的世界,我的眼界更宽了;是交流,给了我博采众人之长的机会,使自己有了提高的舞台;是交流,让我感到学海无涯,任重道远!”

2、提高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城乡教师交流,双方学校的教学成绩均有所提高,山区学校的教学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从六中交流到新城子中学的王青老师承担了3个班的体育教学,这3个班的体育中考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7%,及格率100%。教师交流提高了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有些山区学生的家长说:“本来是想让孩子转学的,可是听说城里的老师来到山区教孩子,还费那个事干啥!”

3、加强了校际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通过交流教师这一纽带,互动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调用互动学校的多媒体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学资源及教育信息。

在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同时,山区学校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与城内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也实现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城乡学校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4、初步形成了交流教师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优质的教师资源由学校垄断变为全县共享。一年多来,在县教委和各校的努力下,教师交流工作已经被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之中,交流教师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县教委人事科根据各单位编制和岗位情况制定、实施交流计划,检查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对交流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接收学校共同做交流教师的考核工作。县教委中教科、小教科负责制定并实施交流教师的培养、提高计划,了解、掌握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派出单位按照县教委的统一要求制定派出教师周期计划;定期了解派出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协助接收单位做好派出教师的日常管理;按照派出教师所在接收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发放课时工资。各校在接收、安排、管理、引领交流教师等各个环节做到精心安排,在关系不变、薪金不变的情况下,对交流教师像本校教师“一样管理、一样使用、一样对待、一样培养”。

五、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本着“城乡一体、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有效开发和利用全县优质管理资源、教育资源,为城乡教师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全县教师专业成长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通过组建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学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教育资源合理调配,理念文化合作共享,质量管理共同提升、学生教师同步发展的目标,全面推动全县教育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均衡、协调、内涵发展。

三、组建方式

以县城6所学校(幼儿园)为责任校、联合14个乡镇学校、各民办幼儿园,在全县组建6个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即教育督导责任片区):

初级中学联盟三中责任区——联盟校:县二中、县三中、县四中;

城乡小学联盟南关责任区——联盟校:南关小学、三合小学、古城小学、鼎新小学;

城乡小学联盟解放路责任区——联盟校:解放路小学、北苑小学、中东小学、航天小学;

城乡小学联盟建新路责任区——联盟校:建新路小学、东坝小学、西坝小学、天仓小学;

城乡小学联盟东大街责任区——联盟校:东大街小学、大庄子小学、芨芨小学、羊井子湾小学;

城乡幼儿园联盟县幼责任区——联盟幼儿园:城乡各学区幼儿园、各民办幼儿园。

联盟责任区责任学校校长为联盟责任区召集人,负责联盟责任区开展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各联盟学校实施具体工作。县教育局选派到各联盟责任区的干部为联络员,负责指导、督促联盟责任区学校各项活动的实施。

四、活动内容

1.学校管理同步推进。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在相互尊重各校办学自和特色的基础上,成立联盟责任区责任学校校长领导下的校长联盟,分工负责参与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学校工作管理。联盟责任区要充分发挥各学校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师资优化配置、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校长座谈、联盟会议、现场观摩等形式,交流学校管理策略,使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要切实开展好校级领导互研互学、中层干部互动互学、管理资源互通互学等形式的管理互通工程。各联盟责任区每学期要召开2次以上校长联盟会议,要将每月工作安排、重大活动开展、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及时通报,要建立定期的研讨例会制度,每学期确定1-2个主题,开展1-2次“学校管理专题研讨”活动。城区学校校长和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中层干部到农村联盟学校挂职锻炼或拔高使用,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农村学校校长和有培养前途的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各农村学校也要以对岗互派和对口指导的形式,积极开展责任区内中层职能管理人员互动、指导和交流。

2.教师校长双向交流。联盟责任区校际间领导、管理人员、教师的交流是活动的重点,也是教育均衡的关键点,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要大力开展城乡挂职交流和师资双向交流活动。要建立管理人员、师资互动交流方案。可通过校长联盟会议,根据各学校学科需求自主提出教师交流计划,报教育局审批后进行人员交流。要妥善解决联盟责任区内各校教师结构性矛盾,促进师资均衡分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今后每学期选派一部分教师和校长,进行为期不少于一周的城乡轮岗交流。城区学校要重点向农村学校交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同时优先考虑没有农村工作经历或农村工作经历少于5年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农村学校要让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城学艺、挂职锻炼。要建立骨干教师引领制度,充分整合联盟责任区内名师资源,建立名师团队工作室,以名师蹲点、互动指导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联盟责任区内名师带徒、带教研(备课)组、带课题的“三带”活动。同时,联盟责任区内学校可以“组团”到教育名校进行“影子培训”,以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整体提升联盟责任区内师资水平和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3.教育教学统筹安排。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充分体现联盟责任区优势,努力提高校际活动的效益。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每学期要组织一次以上的大型活动,营造校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联盟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要制订联盟责任区教科研总体计划,各成员校共同参与教科研活动,实现联动互通。要建立联盟责任区内学科研训组织(区教研大组),集聚联盟责任区内名师和各校教研组长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联盟责任区内学科联片教研制度和主题式活动计划,通过开展联盟责任区内的学术论坛、教学沙龙、教学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活动,交流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4.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内教师之间可以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心得、困惑进行坦诚的交流,在贡献自己经验、思考与智慧的同时,不断引发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用心经历的实践、思考与智慧的重组,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与发展。各联盟责任区可大力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与班级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的联谊活动,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利用节假日等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要大力开展城乡学生“生活体验”活动。通过“走进乡村、享受自然”和“走出乡村,体验城市”同吃同住同学活动,让城里孩子感受农村的纯朴,让乡下孩子增长见识。可组织学生到联盟责任区内到其它学校、家庭相互亲身体验学习、生活环境。联盟责任区内学校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献爱心”帮扶活动,动员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对贫困生开展图书、学习用品、衣物捐赠等资助活动,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让城乡学生共享社会温馨,共同进步。

5.质量管理同步提升。各发展联盟责任区要加强区内各学科的教育质量管理合作,积极开展联盟责任区内学校在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合作,做到“调研共同进行、问题共同分析、措施共同研讨、质量共同提高”。城区学校凡获得县级以上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称号的,要与一名农村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开展好“青蓝结对”活动。教研室将搭建平台开展“师徒同台献艺”、“名师赛课”、“青年教师教学展示”等教育教学展示、观摩活动。从今年起,“发展联盟责任区捆绑式”教学成绩考核将在各校考核中占一定的比例。

6.特色文化形成优势。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首先要加强各校显性文化的研讨。学校环境布置、师资活动是学校文化的直接体现,联盟责任区各学校要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积极向上的师生活动文化,以树立良好的学校外显形象,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的交流。联盟责任区各校要不定期加强对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与干部队伍建设、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文化内涵与特色建设、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文化内涵与特色建设、师生评价与激励等管理制度的专题交流与研讨,分析制度的造成环境,明晰制度的约束性、激励性和时效性,以此推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科学和完善;再次要注重精神文化的构建。精神文化是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联盟责任区内各校要不定期开展精神文化构建研讨。在构建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从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经验的积累中汲取丰厚的内蕴,培养独特个性的精神文化。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组建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是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县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意义,切实制订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互补、教育教学联动互助、师资配置交流互通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取得实效,不断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组建领导机构。县教育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县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育督导室主任肖占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教研室主任马秀萍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建立局领导班子成员包挂教育联盟责任区制度。每位局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联系一个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参与指导计划制定、重要活动开展、绩效评价与督查,每学期至少听取一次专题工作汇报,研究协调有关重大问题。

3.构建运行机制。联盟责任区工作头绪多、运行操作需要探索和总结,因此各项工作必须立足精细化管理、注重统筹协调,讲求实用性、有效性。各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要根据教育局总体要求,2013年9月25日前由责任校校长牵头召开责任区校长会议,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与包挂局领导衔接报批实施方案,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运行。逐步建立、完善联盟责任区内的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分管校长和教导主任例会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质量监测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以及校本培训、校际交流、人员互动等各项制度,各项制度与实施方案形成书面文件,于2013年10月25日前由联盟责任区责任学校印发各联盟学校落实,并报教育局教研室备案。

第6篇

加大“顶岗实习”工作的数量和工作力度,解决师资匮乏的难题。把需要接受锻炼的大学生送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岗位上,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教学管理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有的学生分到实习单位去就是“流于形式”,报道后并不安排实际工作量,真正需要人才的学校师生们眼巴巴的等候。呼吁相关部门把此项工作放在解决国家民生问题的高度上来,并且当作其为考核在校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标纳入其是否具有可以获得学位证的资格。

二、建议政策调控的对策导向调整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足够支持和重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

2.艺术师资的涵盖内容

传统意义上讲,艺术教育课涉及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朗诵和手抄报板报等尚未包含在内。农村学校缺乏的不仅是艺术师资。语文课程内的诵读,课本剧编导,硬笔书写艺术性,手抄报等平面设计等包含艺术成分的教学同样也是很难实施。

三、在职学习,提高专职艺术教师的素质

艺术教师师资培养应具有针对性。对在职教师和后备师资力量这两个群体的培养各有体系,针对在职教师培养应重在课堂施教,课外活动组织法、不同形式的艺术课程施教经验交流等。从艺术教育实践结合紧密的角度与范畴,有以下实施方法:集中培训、城乡学校送课交流、示范课、引路课、公开课等,网络研修也是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之一。缩小差距的方法还有城乡师资交流、轮岗从教。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交通发展,使城乡师资及时交流成为可能。对后备师资的培养则应该注重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综合培养。这对后备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基层医院更需要全科大夫一样,农村学校对艺术师资的需求更多成分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文艺师资。从民生的角度来探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应该拓展到农村学校各科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当然这更是需要过程及各级教育机构的足够认识。教师参与教改仅凭直觉与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教师只有增强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科学地总结出经验。为此,学校应多为艺术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如加强教师学习的书库和阅览室建设,增加藏书量;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鼓励教师进行高学历进修等。

四、运用各种方法培训兼职艺术教师

农村教师缺编,特别是艺术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所以农村学校就必须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让具有一定艺术基础或艺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术教师,同时要对兼职艺术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专职艺术教师对兼职的艺术教师进行培训,注重发挥专职艺术教师或艺术素质教育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教师通过“自学提高,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要在全体教师中强化艺术教育的目的、意义、功能等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校园中营造一种重视艺术教育的浓浓氛围。培养出一批跨学科、能胜任小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教学的综合型教师及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较好地结合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

五、建立“城乡学校友好互助站”

帮助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要合理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城镇学校艺术教师、中青年艺术教师和骨干艺术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可采取“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环境、师资、设备、教学方法、学生的家庭教育等都逊色于城市小学,起点不是很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多途径提高我们艺术教师自身的素质,我们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在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特有的优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结语

第7篇

Key words: sub post;rotation;account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217-02

0 引言

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19号),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改变传统会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局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接轨,起到将课堂内容与企业实务“零距离”对接的作用,从而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能,顺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发展进程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专业中被广泛推行。

1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训主要还是针对出纳、成本、税务等单项实训,并没有将各个岗位涉及的业务综合起来,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则是一人完成一整套所有岗位的经济业务,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会计、会电、财管专业加起来每年有600多名毕业生,顶岗实习环节无论是联系企业还是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指导难度都非常大。因此,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尝试通过单项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希望他们在踏入职场后能尽快胜任会计工作。然而,就毕业生反馈回来的意见是,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都用不到,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在学校学习中没有碰到的情况[1],也就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训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和实务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具体地说,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缺乏对会计相关岗位的角色认知

在实务中,会计工作的内部组织机构是按国家财政部的要求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来确定工作岗位的,按岗位开展会计工作,处理会计业务。因此,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需要,设置如出纳、成本核算、资金往来核算、薪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等岗位。而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大一新生刚入门接触的《会计职业基础》,还是紧接着开设的《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中级会计实务》等课程,任课老师在讲解时往往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导致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足。在实训过程中,单项实训的知识点相对独立,而且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足以消化整个内容;综合实训中,仿真模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业务核算的时候,往往一个学生包揽从建账到日常核算再到期末结账编制报表等全部业务,所以,目前“个人全能”似的仿真综合模拟实训缺乏角色模拟,在实训中学生无法掌握分清每个岗位的职责,没有了解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和相互协作,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那么毕业后在实务工作中对接触的岗位还需自行梳理与该岗位相关的业务内容。

1.2 缺乏对各种不同主体经济关系的认知

实务中,会计主体之间随着经济业务的产生而相互联系,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可能会涉及到企业、银行、税务以及供应商等多个会计主体,不同的原始单据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传递,同时亦会有增加或减少,最终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判断业务内容从而登记入账。但模拟实训中,会计资料原始凭证是现成的,事先给定的,不需要学生判断经济业务产生的过程和来源,也不需要考虑经济业务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流向问题。这样学生就不知道企业与各个外部主体的关系,不清楚如何去银行办理各种结算业务,票据之间的如何进行传递,怎么去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业务这些在实务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业务[2]。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几个税种的纳税申报表,而忽略了实际办理流程,这使得学生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 缺乏对原始凭证认知的强化教学

认知并能准确处理各种原始凭证是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目前,在实际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业务资料虽然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呈现的,但教师往往只是强调从记账凭证到账簿,从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环节,而忽略了详细介绍原始凭证的填制、传递和审核的环节,使得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了实训与实务的脱节。

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讲就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和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改变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方式方法,推进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向会计分岗轮岗实训的转变。

2 《会计综合实训》分岗轮岗操作的构建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会计综合实训于大三第一个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共计48课时。如果采用分岗轮岗模式进行实训的话最好集中开设,时间可以设置为15天左右,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和各成员之间配合。

2.1 分岗实训――6天

通过厦门网中网提供的实训平台,结合系统中针对技能大赛会计手工赛项训练的原始资料,抽取其中的三套作为综合实训的内容,将参与实训的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设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个岗位[3]。

三套资料中的第一套主要是让学生适应这种分岗的实训模式,在明确了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后,任课老师可以以边讨论边分析的方式推进实训的进行,因为一整套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那么就不能求快,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要尽量少讲而让学生多讲,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知识点才扎实。而第二套、第三套账重点在让他们巩固相应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的职责,锻炼团队之间的配合。

通过分岗实训,每个小组已经顺利完成了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任务,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日记账和各明细账和总账核对无误并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等。分岗实训,既强化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但是在分岗实训中,每位学生对其他三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仅限于眼看和讨论过而并没有亲自动手做,其中的感受和体会不深,因此除了分岗实训还需要轮岗实训。

2.2 轮岗实训――9天

每组学生轮岗实训,通过3天一轮,共轮换三个轮次,计9天。以甲、乙、丙、丁四名学生组成的实训小组为例,具体分岗和轮岗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轮岗实训,每位学生对企业中每个岗位都亲身体验了一番,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职业判断和团队沟通的能力。

2.3 期末评价

会计分岗轮岗综合实训评价分两个方面(见表2):一是过程考核,二是结果考核,各占50%。

实训过程考评注重实训小组的组织管理、全部工作过程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在分岗和轮岗实训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切忌为了赶进度,不按照岗位操作程序和会计业务流程的要求,一人完成多个角色的内容,这样就达不到岗位实践的目的。

实训结果考评主要看提交的实验资料和实验报告。全部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就形成了一套实践成果,要求提交全部实验资料并写出一份针对此次综合实训总结的实验报告。

目前,连续五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会计手工赛项都采取了分岗这种竞赛模式,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也经常进行轮岗,根据学生的反映,分岗轮岗这种模式能更好地与企业实务相联系,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真正达到实训的目的。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13-2015年每年均有四位同学组成一队,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赛项,均获得一等奖,同时2014年和2015年两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赛项,均获得二等奖。

第8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师资配置 均衡 有效对策

注:该文系衡水市社科联2011年度社科研究课题《衡水市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21B)研究成果。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然而,我国教师区域内分布极为不均衡,在师资数量、质量、待遇方面有较大差距,客观上造成了基础教育师资分布的“高原”和“洼地”现象。这不仅给基础教育和谐发展设置了障碍,而且还引发了“择校”等社会问题,已成为阻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如何从师资配置入手,以均衡化的师资配置促进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有效对策做一探讨。

一、推进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一方面,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实际,确定统一的中小学办学标准。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能有效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为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提供保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并不等于教育“平均发展”,不能一味强调公平、均等而造成义务教育丧失效率,学校缺乏了多样性,规范化的同时要注重办学特色。

二、缩小区域内教师待遇差距, 为师资均衡配置奠定物质基础

(1)制定区域内教师福利待遇的统一标准, 实现区域内教师工资福利一体化, 力争使区域内同等级别学校的教师收入保持“零距离”,为师资均衡配置奠定物质基础。

(2)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岗位津贴和待遇优惠政策,并规定教师调出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后,该项津贴随之撤销。以此缩小区域内教师待遇差距,并激发教师向弱势地区、薄弱学校流动的意愿,为教师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创造条件。

三、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促进师资配置均衡化

倡导区域内教师定期流动,切实改变目前区域内教师流动的失衡性和无序性现状,为教师合理、良性流动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促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推行这项制度,我们不妨借鉴日本和沈阳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反思,逐步完善操作方案和各项配套政策,最终建立适合区域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流动制度。

可根据区域实际,尝试在区域内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教师编制可以互补余缺,打破校际之间教师资源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区域内共享,并为教师资源在区域内无障碍循环流动创造条件;另外要针对流动教师对象、流动程序、流动的待遇、流动期间的考核等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切实保证教师定期流动收到实效。

四、建立教师交流制度,优化人才流动机制

(1)教师定期轮岗。安排优秀学校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去轮岗,为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 实行学校间对等交换, 即校间进出人数、学科和期限相同。这种流动方式使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一举两得,既引进来骨干带动了整体优化, 又走出去培养了青年教师。

(2)毕业生下乡锻炼制度。规定凡应届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 须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3~5年。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年轻活力,带动学校的发展。

(3)挂职锻炼。选派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中青年领导、骨干教师到优秀学校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素质

(1)要建立以校本培训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校本培训促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由拥有优秀师资的学校牵头,组织、带动片内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3)制定倾斜进修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参加各种脱产或在职培训,接受继续教育。(4)利用网络培训等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建设好区域教育信息网及各专项教育网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和信息。

六、推进教师聘任制,完善编制管理

第9篇

钟祥市是由湖北省荆门市代管的县级市。全市有义务教育学校 113 所,其中初中 27 所,小学 75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0 所,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另有教学点 50 个。这些学校中,有80%以上的分布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如果不能实现有效提升,均衡目标肯定无法实现。对此,钟祥市以“资源均衡,特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行均衡教育,全面实施“典型带动、扶持拉动、区域联动”均衡发展模式,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典型带动,重点培植

2011年8月,钟祥市政府明确提出“学校布局合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四大工作目标。通过科学编制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装备达标升级整体规划,将发展条件好的乡镇作为培植重点;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推进、适当集中”的原则,科学制定重点培植乡镇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将东桥中学和钟祥二中作为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基地,每年分批组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及部分副校长进驻两校进行实地封闭考察培训,尤其是新任校长必须参加,现场学习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民主决策、校务公开等内部管理经验,提高校长管理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扶持拉动,结对帮带

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上,钟祥市坚持把资金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扶持他们硬件装备达标升级,从而改善校园环境和配套设施;组建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团队,挖掘本地文化底蕴,帮助没有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乡镇学校,总结提炼和规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同时,以钟祥市教育局名义制订了《建立教育发展协作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和《钟祥市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将城区 9 所义务教育学校分别与 1 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建立口帮扶关系,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帮扶。比如:在张集小学校园改造时,市机关幼儿园不仅捐赠了部分幼儿床铺,还定期开展帮扶支教;应白沙小学的要求,新堤小学安排部分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邀请白沙小学教师到校观摩“生命课堂”课改活动。此外,钟祥市教育局还确立了10个特色教研试点学校,并对钟祥五中、柴湖小学等教研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学校各奖励5万元特色发展帮扶资金,有力推动了特色教研活动;还接连召开全市特色学校现场会,先后推广钟祥一中集体备课、五中微点作文、柴湖小学艺术教育、实验小学“三性三成”教学模式、新堤小学生命教育等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特色教研工作深入开展。

区域联动,统筹管理

对于硬件装备配置不均衡的乡镇,钟祥市采取区域联动升级的办法,坚持资金集中投放原则,确保投放一处,改变一处、合格一处、均衡一处,使各学校教育装备实现了均衡升级。针对农村学校特别是部分村级小学师资不足的实际,在双河、文集、胡集、九里等10多个乡镇安排镇直中小学优秀教师到村级小学“走教”,促进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6个区域协作体,各协作体由一个乡镇办事处或市直学校牵头,学进度,统一调配师资,统一评估质量。乡镇学校干部在本镇内实行轮岗交流任职,教育局实行局党组成员包片蹲点负责制,不定期带队深入学校进行检查,调阅轮岗交流干部工作日志,对发现的正反典型及时通报,并纳入其年度考核和绩效分配,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013年9月,钟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了目标责任制、市长办公会定期议事决策制、工作问责制、各级政府向同级党委人大报告制等四项工作制度,创新实施了“典型带动、扶持拉动、区域联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县域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必然要求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作为。2016年,《深化联合办学或托管办学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动”模式》等4个教育改革项目获荆门市“十佳创新项目”,钟祥市还荣膺“筑梦‘十三五’2016全国教育百强城市”。

第10篇

临漳县张村集乡黄开河小学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临漳县教育局有关中小学教职工县管校聘》的文件精神,根据《张村学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于2020年9月1日顺利完成了我校“县管校聘”工作。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聘任范围及方式

县管校聘人员范围为黄开河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及代课教师。县管校聘交流轮岗方式主要包括校内直聘、校内聘用、校内竞聘等,聘任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

二、聘任要求

竞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直聘,第二阶段为校内竞聘。

(一)校内直聘

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符合上级文件要求的参加第一阶段的校内直聘。

(二)校内竞聘

学校在编教师及代课教师除直聘外的均参加校内竞聘。

三、实施办法和程序

(一)按需设岗。学校要充分考虑学校机构变革、分层教学、课程开发、特色创建等教改因素,结合省定中小学教师标准课时量,充实一线教学力量,配齐配强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关键岗位。严格控制管理人员比例。学校设岗情况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建议,经民主程序确认后组织实施。

(二)制定方案

学校制定切合实际的岗位设置方案,同时报张村学区备案。

(三) 组织实施竞聘

我校在放暑假前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讲解“县管校聘”工作的意义,学校成立以校长申风江为组长的“县管校聘”领导小组。通过教师推选和本人能力及意愿:张凤梅同志任学校副校长,贺艳艳同志任学校幼儿园园长,成为“县管校聘”成员。

7月15日,我校对中层领导进行聘任:王璐为学校教导主任,吕静静为学校文卫、思政主任,冯志立为电教信息主任,申宇为幼儿园教导主任。上报学区备案聘任。

7月20日我校再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宣读《临漳县张村集乡黄开河小学县管校聘方案》,广泛征集全体教师意见并且决定7月28日对学校班主任进行聘任。然后让全体教师根据学校岗位设置,班级情况和自己教学状况进行选择自己的教学岗位。

8月9日,学校对所有教学岗位进行了岗位聘任对接,让所有教师都选择自己合适的岗位,有个别教师担心自己能力怕耽误学生经过校领导谈心做工作,我校全体教师都有了自己合适的教学岗位。

第11篇

福州市仓山区深化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创建多元文化,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并出台系列保障政策,有力促进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学校文化;教育公平

福州市仓山区位于市区南部,总面积142平方公里。1996年之前,仓山区的区划仅限烟台山周边,不到4平方公里。目前,全区辖有8个街道、5个镇,共有87个社区居委会和102个行政村。由于地势平坦,又处在城乡结合部,仓山区的房地产业、工业发展迅猛,新区开发、经济发展也使得近年来人口激增。根据2010年福州市人口普查,仓山区常住人口762746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常住人口的10.72%。根据福州市2013年12月27日的全市(含五区八县)流动人口情况统计,仓山区省外流动人口180290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省外流动人口总数的21.49%,是福州市省外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省内流入仓山区的有98333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省内流动人口总数的20.92%。仓山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计达到1041369人,真正有户籍的人口仅有484489人。自从1996年区划调整之后,区属中学增加到12所,小学从原来的13所骤增到78所,后因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原因,撤并和新建了一批小学,调整至65所。幼儿园从58所增加到183所。这些新增加进来的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生源复杂,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形成很大的差距。仓山区教育局管理的摊子大,承载的任务重,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仓山区建立了由区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财政、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相继出台了《仓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仓山区2011-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规划》《仓山区关于开展区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仓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仓山区教育局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和师生幸福教育为目标,突出“抓均衡促公平、抓质量创特色、抓队伍树形象、抓稳定促和谐”的教育发展主线,致力改革创新,致力优化管理,致力内涵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均衡、优质、高效地发展。

一、坚持“优先发展”理念,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实现办学条件大改善

仓山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薄弱校点多面广,八成以上的学校都面临着加固、修缮、拆除、重建。对此,仓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把教育发展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仓山区共投入教育经费10.3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49.7%,

“十二五”期间,仅2011年至2013年财政的教育支出就达13.5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5%;投入教育建设的资金将近3亿元,学校建设项目列入“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得到大力推进。

1.学校布局更加优化合理。2000年以来,随着福州市“沿江向海、东扩南进”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落地仓山区,教育配套建设也不断完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配建的学校有19所。近三年,仓山区还完成金山七期、江南水都杰座等配套小学建设,投入资金达2.74亿,竣工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增加学位近7000个,有效缓解金山等片区激增的生源压力。针对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2011年仓山区政府将学前教育工作列入区长办公会议专题进行研究,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从选址、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公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也已经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短短三年增办12所公办园,新增学位近3000个,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11年的95.78%提高到2013年的98.78%,基本实现镇街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的目标。

2.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2009年启动校安工程以来,截止2013年底,仓山区共投入建设资金2.23亿元,完成了仓山小学教学楼、胪雷小学一期工程等29个拆除重建及改造修缮项目,重建面积5.63万平方米;完成了城门中学初中部教学楼、仓山实验小学1号教学楼等46个加固项目,加固面积7.12万平方米。全区的校安工程加固项目已全面完成,提前并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仓山区的五年校舍安全工程考核任务。

3.加大中小学教学仪器标准化配备。2011年以来,仓山区投入中小学配备电脑、图书、学科器材实验仪器及班班通设备等项目的经费近2800万元,全区中小学的教学仪器配备生均比大大超过省颁标准。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已从3年前的28%提高至94.6%,农村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达7.69:1和10.08:1;农村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36.64册和22.38册。全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改善,所有中小学都已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评估验收,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的目标,即将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实现齐头并进大跨跃

仓山区委、区政府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策略,不断积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1.提高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仓山区的学前教育在量的扩充基础上不断实现质的提升。近几年来,积极探索“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邻近”的幼教片区管理模式,将全区幼儿园划分成四大片区,形成了以片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协作共进的良性管理机制。积极创建示范园,并设立区级示范园奖补资金,激励创先争优,2011年以来新增各级各类示范园24所,省市区示范园覆盖率从6.7%提升至22%,在示范园就读的幼儿数达到30%,公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得到突破性 发展。

2.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在2011年实施小片区管理的基础上,2012年《仓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颁发了《关于深化小片区管理试行工作的意见》。全区以优质校、乡镇中心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村完小形成15个交流片区,片区龙头校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三风建设、班级管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等方面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源平台与一般校共享,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福建省名校麦顶小学与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朝阳小学组成小片区教研共同体,坚持每周一次的学科教学教研,探索灵活多样的“同研一节课”“一课多轮”等教研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麦顶小学还派出了5名业务娴熟的骨干教师深入到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和朝阳小学进行教学交流,为片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引领示范作用。福建省名校仓山小学与南台实验小学、施埕小学组成小片区,并把建新镇的凤岗小学办成分校,这三所挂钩校互派教师8名,两年轮岗一次。平时,小片区之间频繁开展公开课交流和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挂钩学校的教学质量。坐落于国际会展中心之南东部新城区的潘墩中心小学,长期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先后为仓山区输送多位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出许多学科教学骨干。作为大片区的龙头校,潘墩中心小学把所辖的7所完小中相对邻近的学校,再划分为几个教学小片区,通过校级研训、小片区研训、大片区研训的三级教研网络,层层选拔和认定一批称之为“双十双五”骨干教师,即选拔认定十个语文、十个数学、五个英语、五个综合科的骨干教师,定期开展片区开放日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大片区、小片区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仓山区还同时将民办中小学也逐步纳入片区管理试点,有效提升各类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目前,全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0.5%之内,初中毕业和升学率分别达100%、96.7%。城门中学、盖山中学等一批薄弱中学经过提升,已评上福州市初中素质教育目标考评优胜学校,全区中小学全部提前通过“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的考核评估。

3.大力发展普高与中职教育。区属2所高中先后通过省二级、省三级达标校评估,第四十中省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已通过中期评估,还总结推广了中青年教师论坛微格教学课题研究成果;城门中学在强化名师培养、提升课堂效益、帮扶贫困学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以“观鸟陶情操,爱鸟育人品”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学校特色、区域多样”的普高发展格局,在区属高中生源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实现高考95%上线率。同时,区管辖的2所中职学校(环保职专、跨洋职专)作为省级、市级重点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中餐烹饪专业和环保园林专业改革试点,并长期与高等院校、企业密切协作,不断拓展办学途径,增办6个五年专专业,并充分利用众多企业办实训基地和建立广泛的就业推荐网络,使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得到强化,中职校学生毕业率已达94.5%,并实现就业率100%。

4.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仓山区加快对民办学校教师、师范毕业生及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有效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对无证办学进行清理整顿,加大规范办学的扶持鼓励力度。针对民办幼儿园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现状,建立民办园准入及年审制度,修订出台《仓山区民办幼儿园年审审核标准》,严格年审及分类定级评估,逐步规范民办园办学行为。足额拨付民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并将民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费、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校方责任险等纳入区级财政年初预算,有力保障了民办教育的正常运转,实现公民办教育互补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全区正规民办教育机构已达245所,其中,幼儿园155所、中小学4所、培训机构86所。

三、坚持“人才为先”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师资队伍素质大提升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是基础,教师队伍是关键。仓山区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立师德考评管理机制。仓山区教育局建立教师师德考评与绩效考核,与职称技术岗位聘任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师德考评纳入一票否决制。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树立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区教育纪工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省教育厅《关于重申严禁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通知》,要求广大教师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加强督促检查,将严禁教师有偿补课纳入教师评优评先制度,并存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档案。各校也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如,坐落在南江滨的金山实验小学,招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70%以上,学校开展以“敬业”为主题,师德与师能两手抓的教学管理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不畏惧生源的差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坐落在福州新区金山的仓山第六中心小学(麦顶融信小学),坚持“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每个孩子都能发挥作用,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的办学理念,推崇爱心、细心、恒心、童心、责任心的“五心”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呵护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潘墩中心小学创建师德建设三步走的措施:一是再现形象,即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自我形象评价活动;二是树立偶像,即利用道德讲坛为平台,寻找身边的优秀教师,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推动自身师德再提高;三是完善形象,即以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根本,开展“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欣慰地送走每一个学生”的师德建设活动。郭宅中心小学凝练“郭小教师团队主流文化”,教师乐观豁达,积极有为,践行“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思想,倡导 “敬业、尚德、合作”的教风,彰显学校教师独特的精神气质。

仓山区还大力宣传无私奉献、爱生乐教的师德典范,举行师德之星、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优秀教师、最美农村教师等一系列评先评优活动,传达正能量;2012年以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有50多人荣获省市级各类先进称号,400多人被评为区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2.建立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机制。仓山区全面实施城乡教师在工资待遇、编制标准、岗位比例、招考评聘以及退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六统一”政策,同时设立农村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专项补贴,并向边远学校的教师倾斜。率先在全市实行“新招收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或乡镇中心校跟班学习一年再回到农村校任教”的做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同时,创新性地采取“联校走教、联片教研”举措,有效解决农村完小无编制配备所有学科教师的问题。仓山区还长期坚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不同层面的教师进行交流,尤其是骨干教师要达到一定比例。自2005年实施城乡师资交流的帮扶措施以来,已有上千名教师参加了支教轮岗,极大盘活了城乡师资资源。尤其2011年以来推行的小片区内师资校际交流措施,两年时间近400名教师参加了校际交流。

3.建立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2013年仓山区出台了《仓山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专项设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经费和岗位津贴,从基层遴选出来55位师德高尚、专业素养优良、发展潜能强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及校长,依托福建教育学院名校长培训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用三年时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观摩考察、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途径,对首批名师名校长人选进行全面培养和打造。区里还设立7个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常性的送教下乡、示范观摩课、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辐射带动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仓山区教育系统已经认定和参加培训的国家级和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人数已达882人,骨干教师比率达28.2%。

4.健全教师全员培训机制。仓山区依托省市区教研机构大力加强各类岗位培训,2012年以来,受训教师达4000多人次,为全体教师轮训了一遍。广泛开展了技能大练兵、教学比武和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技术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及学历达标率均达100%。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进修得到保障,小学专任教师大专率达到9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75%以上、高中(职教)教师本科率达到90%。

5.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仓山小学把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经验概括为:用人,尽其所能;阅读,提升自我;搭台,亮出自我;亮剑,成就自我;表彰,认识自我等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走向成功,享受教育教学成功带来的教师幸福感。仓山区实验小学的前身为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2000年9月,新建迁址到仓山区先锋路10号,2000年就依托高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训练了一批年轻的教师,其中一批骨干教师已经走上了校长的岗位。学校骨干教师全区最多,教师资源竞赛、课例评选全区获奖最多,学校代表仓山区参加福州市教师技能大赛,占据竞赛的近一半科目。40多节课作为基础教育示范课,由中央电教馆发行使用。2013年,教师积极参加福建教育学院举办的省社科分论坛《教育梦想与教师专业成长》征文比赛,获奖论文达到4篇。先进的办学理念,过硬的师资队伍,使得仓山区实验小学成为福建教育学院小学校长、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实验基地和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创办于2006年的江南水都小学,教师平均年龄28岁,70%是近4年入门的新教师。学校从五个方面加强新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①集中培训,请专家、本校骨干教师和名校一线教师开专题讲座;②技能比武,从教案编写到片段教学再到专家提高三个阶段,按照年度、按照学科进行,依次评奖公布;③七项基本功测评,测评三笔字、朗诵、口语、简笔画、教具制作等,每学期进行测评,常抓不懈;④师带徒,签订师徒协议,一带三年,见习期满,跟踪两年,师徒双边进行年度考核。⑤建立教师博客,成为师生交流探讨的平台。近三年教师各类获奖达到60多人次。⑥设立水都名师,将优秀教师的事迹进行展示。仓山第六中心小学(麦顶融信小学)属于金山新区新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学校的口号是“学校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要奋斗;学校因为没有历史,所以我们要创造历史。”学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培养的三大工程:一是青苗工程,针对刚参加工作1-2年的新教师,配备一位较年轻的“老教师”进行师带徒,以保证教学常规落实,教学问题有地方请教。学校要求新教师做好三件事:①“说”的分析,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不断发现问题,修正目标;②教师个人资源分析,要求教师拓宽学习视野,要善于摄取、吸收自己家属、学生家长或者周边朋友的知识经验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③设立新师讲坛,每周三下午教师大会结束之后,结合自己的特长,新教师要给全校教师开20分钟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二是希望工程,主要针对发展到胜任阶段、熟练阶段的教师,教龄3-5年,有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更高一级的教师,能承担送教下乡的任务。三是校内名师工程,选送优秀教师到市级名师工作室学习,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到校外听课,支持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训。新教师快速成长,促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

四、坚持“特色教育”理念,创建多元的学校文化,实现内涵发展大加强

第12篇

药剂学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课程内容;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课程内容。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从讲授理论到实践操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讲授与专业操作同步进行。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呆板的课堂模式,也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传统二元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固实践操作的规范和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药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每个剂型为一个项目,通过预习,学生补充完成项目材料,以达到熟悉整个项目过程以及了解学习目标的效果,并利用班级群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在班级内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每个项目中均包含了理论学习、模拟演练、仿真练习与考核、实践操作等环节。项目具体过程如下:

环节一: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校企合作药店,给学生创设药品销售的场景,分角色模拟演练药品销售。最后再由教师对该剂型的类别、特点、适应人群等进行总结。

环节二: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教室,讲授产品生产相关设备以及生产流程的理论内容,借助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中的三维动画以及操作录像,将这一抽象的难点生动地讲解。

环节三: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药剂实验室,基础操作的练习,例如粉碎、混合、过筛、制软材、制粒、填充胶囊板等。这些操作虽然都已机械化,但是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真正领会该操作的要领以及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正如自动化设备预设参数进行传统药物煎煮、熬制的效果永远没有办法取代人工熬制一样。

环节四: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仿真实训机房,学生通过游戏式的反复练习,熟练地掌握真实制备环境的设备操作流程以及要求。仿真实训软件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重复练习,也能避免机器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环节五: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药剂实训室,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车间进行重点设备的轮岗操作练习,例如生产人员、QA人员、QC人员等。操作内容包括物料的准备、设备的检查和操作、清场的过程、过程的记录与监督以及产品的检验等,结束后进行多维点评。

环节六:所有项目结束后,组织班级学生前往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轮岗实习。

三、对我校开展药剂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1.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我校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善了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了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反思

我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时应关注以下问题:

(1)“理实一体化”模式过程中不能忽视理论教学。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药剂学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不能过度削减理论课,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理论知识不重要的错觉,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层次和脉络,相关知识点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2)“理实一体化”模式依然需要融入多种教学手段。由于企业GMP管理的要求,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每一个生产车间,播放真实药厂车间录像、带动学生对相关岗位行为进行讨论和辨析、制作设备三维动画、课程导入采用新媒体互动方式等方式可以弥补缺陷和不足。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应当紧扣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药物制剂专业中职生以药品零售企业(药店)和药品生产为主,尤其是我校药剂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每年都在90%以上,药店药品零售岗位成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集中的岗位。因此,在进行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制剂生产为实践的重点,而剂型特点在药品销售过程中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除此以外,在实施过程中,要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恰当高效地运用到药剂学的教学中,以下问题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去解决的:

1.如何管控学生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下的课堂纪律,并确保学生的听课效率。

2.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不负责的教学,是不合格的教学。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优越性,但一样需要必要的质量保证体系来护航。学校如何建立适合的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