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12:0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学大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互联网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更改变了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由传统的政府主导提供,到政府与企业合作,再
>>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的政府伦理责任 《公共服务视野下的政府责任法治》述评 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管理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研究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背景下的政府规制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 公共服务的“政府主导”模式 网络治理视角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边界与制度安排 浅析公共服务市场化政府责任缺失 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政府责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探析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下PPP模式的建设分析 浅论服务型政府下的政府责任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于2017年2月2日访问。
④王慧峰:《共享单车的喜与忧》,人民政协报,2017年2月7日,第三版。
⑤深圳市交通\输委员会官网:,作者于2017-2-11访问.
[5]民间资本介入公共自行车遇难题政府未考虑.载于南海网,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于2017-2-2访问.
[8]王慧峰.共享单车的喜与忧.人民政协报,2017-2-7(第三版).
[9]王菲予.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论文:11.
[10]E.S.萨瓦斯,著.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田娇娇.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政府责任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业论文.
[12]丁振侠.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业论文.
作者简介:李 爽(1993-),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90-02
一、问题的提出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就是为社会、国家培养法律人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趋于完善,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与实施,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会更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社会对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会适用法律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创新创业背景下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和《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出一辙。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16条第2款又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了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理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当前,我国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仍专注于书本和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法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适于创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我国现行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了前苏联所谓的“对口教育”、“专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及其教育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专业口径过窄,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符合创新创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必须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型高校;另一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两种不同的定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呈“哑铃型”形。研究型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应用型高校实用主义过于强烈,忽略了法学理论学习。因此,以往的法学人才要么掌握大量的法学基本原理等理论,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么是对照法条,生搬硬套解决问题,但不知为什么这样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国著名普通民办通高等学校黄河科技学院的“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契合创新创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
(二)法学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高校内所学的知识都要付诸于实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学人才一般以下几种类型,培养每类人员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一是推动国家的法制建设、法学学科发展人才。这部分人才要求最高,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向前能深刻理解法学发展历史,向后能预测法学的发展方向,横向能了解国外的法制现状,发现国内法学的不足,提出新的问题。这部分人多数在高等学院或者研究机构中。二是肩负着法学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这部分人不仅要掌握法学的理论及技能,更重要的要掌握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三是用自己的法学理论知识直接服务于经济技术发展的广大司法战线一线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公安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公证人员以及其他法律服务人员。
(三)创新法学人才与创业法学人才的论述
如果把创新创业分开来看,创新法学人才应是上述的第一类,能推动国家法制建设和法学学科发展的人才,创新人才更像是律师或者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人员。但是,把两者合起来并非如此,法学的创新创业人才是要求并非是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学术大家,也不是只会生搬硬套法条的法律工人,创新创业背景需要的法学人才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在校学生,能科学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能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经济组织形式,用自己的技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在利用自己的技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法学内容或者服务方式有所改变或创新。可见,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问题和原来并无矛盾,创新创业适合于各位类型的学校。
另外,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小学到大学,我国的学生是在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很多的共性,例如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等。但是,这些大学生由于天生的性格不同,生长环境的差异还是表现出来很多个性的差异。有些孩子天生喜欢钻研,进行理论研究;有些喜欢动,实践能力强。教学方法要结合这些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通常把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分为研究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上讲,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分类并不准确。从根本上讲,不管那一类大学,培养的人才都要参加工作,把所学的法学知识付诸于实践,都要应用。不同的是工作的性质不同,有的是为了解决现实司法实务问题,有的是解决法学的理论问题,从这个角度说都是应用型的。因此基于这个角度本文把大学分为法学理论应用人才培养,法学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有高层应用型技术人才和一般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实人才没有高低之分,仅是分工不同,因此笔者把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分为理论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解决理论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
(一)法学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法学高校在学生中间通常有这种“四大天王、五大政法”之说。四大天王指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五大政法是指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如果从办学的综合实力来讲,这类院校更有可能培养法学理论应用型人才。如果从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说,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适合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法律理论问题和司法实务问题,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培养解决理论问题人才所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这类学生大学毕业后主要以继续学习,考研究生为主。
1.教师的选用。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在纵向上,具有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对于法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精通掌握,法学研究方法等都要掌握;二是在横向上不要你掌握过多的不同的部门法,但是就本部门法你要涉略群书,国内外该部门法的历史、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该部门法的不同的流派等等;三是这部分教师还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发现司法实务问题背后存在理论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教材的选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对教材要求较高,法学基础理论课的教材要具有权威性,具有深度。专业课教材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同时,要具有广泛性,能涉及不同学派的观点。可以推荐一些专著作为选修教材,如刑法学中贝卡利亚著的《犯罪与刑罚》。这本书200年前撰写的,现在该专著中的很多理论、观点仍是新颖,有些观点再过200年也不落后。
3.课程的设置。由于理论应用型人才解决理论问题,因此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时理论课时应该更多一些,实践课时相对少一些。对于这类学生应把毕业论为主要课程,严格要求。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毕业前进行总结性、研究性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综合训练。
4.教学方法。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可以讲授法为主,多加研讨。例如,新生研讨课是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法学难点、疑点经过研讨学习的更为透彻,而且在研讨中还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应用技术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法
1.教师的选用。教师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尤其是专业课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律师执业资格证。这类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对于司法实务上的诉讼或者非诉业务都要熟悉。同时,要具有一个能把法律和法律问题相结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选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应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要紧密结合国家司法部指定的司法考试用书。由于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也就是说法律学的再好,如果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是没有资格从事法律实务的。
3.课程的设置。相对于理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课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要占到30%―40%。毕业论文以设计为主,解决司法中实际问题。毕业设计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化对所学法律知识,提高其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可以借鉴美国的“法律诊所”人才培养的模式。所谓法律诊所式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顾名思义,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人理解,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这种诊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培养法学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是法律服务的一种模式,能在学习中实现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
总之,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力量配备、教材选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等着手,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促进法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更多的、适合于创新创业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周汝昌先生,当代大学者、知名的红学家、艺术大师。外面都知道他是红学家,其实,他的才学不仅仅局限在“红学”一隅,更在思想、哲学、美学以及中国文论、艺论、考据等方方面面深有研究。
而立之年,周汝昌先生即以《红楼梦新证》一著名满天下,其后六十年来,周先生“为芹辛苦”,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真正研究明白了《红楼梦》中人的心情与故事,以及周围牵扯的各个环节,他为中国的“红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有幸与周老结识多年,他是我最尊敬的大学者之一。我尊崇他的才学,他过目不忘,博学强记,提笔成文,捉笔写诗。我的《崔自默篆刻集》,即由周先生作序,里面除了褒奖之词,还有很多真知灼见,我理解,那无非是对我的启发与鼓励。早年,周先生在燕京大学读的是英文专业,大学毕业论文是英文翻译的陆机《文赋》,如果不是对中西两方面文化都透彻了解,肯定难以下手。周先生很谦虚,也有谦虚的资格,在谈到前辈大师的学养时,他说自己的水平只能算是尾巴了。谦虚,是心态平稳的基础;心态平稳,是健康的源泉。
一次,我与月照禅师同往拜访周汝昌先生。周先生翻阅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出版的《月照和尚写经集》,对内文的书法和前面的白描插页大加赞赏。周老是书法的行家,曾经出版过关于书法学问的很多专著和论文,他的书法也是独具风骨,提按自如,沉着痛快。周先生注重线条的质量,他指着月照禅师画的白描,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说是足以“比类前修,开宗立派”。讲到中国书画线条的力度,周先生滔滔不绝,阐释里面的深层次的审美欣赏问题,他说这种造型艺术的方法,很高明,不是一般外行能摸门的。
笔墨可以养生,可以寄托情怀。周老写字,是业余时间从事的,而且,多是写自己的诗词。他兴趣一来,曾经一鼓作气写了一百多首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诗,后来出版成册,成为大家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参考书。才气大,他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但只能一一拿来,坦然处之。书法,周先生只能偶尔为之,但却可以借机转移视线,颐养性灵,化为一个获取健康的契机。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王昱在《东庄论画》也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燥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大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很多从事书法的,只是爱好,当然也可以,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总是遗憾,同时,因为不懂,就兴趣不能持续下去,不能获得深层次的。对于从事艺术的,越是内行,兴趣就越大,创造力被激发,气象被蒙养,走向良性循环的大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此才能不疲。不疲,更多的意义还不在于身体上,而在于精神上;精神不疲惫,再反过来作用于身体,使之不疲惫、不衰老,就是健康。健康,是身心的合一,其中精神的因素占大部分。艺术行为,表现为精神的运动与创作,所以能陶情、养生,非为无由。
月照禅师精通禅学,所画白描释道人物是正宗的禅画一路,对于这一点,周汝昌先生给以充分肯定。谈到禅,周老别具慧心,并有自己的独到心得。静坐,是参禅;写字,也是参禅;而神思与作文,更是参禅。在自己的床上,周先生摆满了各种佛像、玉石小摆件,他侧身养神,毫无挂碍,一派自在。慎独,息心,静坐,默想,卧游,周先生可以与古今贤达对话,开始精神的逍遥之游;此时,精神与物质冥合在一起,在瞬间,实现永恒。
寄托,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寄托,需要一个寄托物,即渠道。寄托在有生命力的东西上,就容易永恒、健康、快乐,寄托在小物上、琐碎的生活细节上、不快乐的枝节上,就容易生烦恼,就难以获取活力。傲岸泉石,咀嚼文意,周老的文心,寄托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之中,他把自己的兴趣与精力,融汇到了滔滔不绝的文化脉统之中,所以可以不断焕发激情,永葆青春。
坚持,是很难的事情,但正因为难,所以才可贵。无论儒家、释家还是道家,都讲究精神的永恒性,但是究竟如何获得,虽然渠道不太一样,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在终极高度上,都是一个巅峰。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坚持、恒常、诚敬,养成好习惯。思考、写作、修心,“文果哉心,余心有寄”,周汝昌先生看似普通的日常工作方式,因为坚持,却立即显得极不普通,像所有长寿的文化大师那样,在看似枯燥的习惯之背后,隐含着一曲智慧的欢歌,那么悠扬、绵长。
今天好,明天好,后天好,坚持下去,就是健康、快慰、幸福的一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失衡;结构性失业;诚信危机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各项建设的宝贵资源,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就业、择业,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始终是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但首先应当认识到,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必然要经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配置,在这种配置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以及劳动力市场环境等都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或制约因素,因而毕业时总有一部分人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不能立即就业,或找不到与之知识、水平、能力相称的理想工作等,从而成为失业大军的一部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在我国从业人员里面,低文化层次群体并不少见,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对于我国来讲仍然是稀缺的人力资源。笔者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问题成因进行了阐述,并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表现
1.就业现状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大学毕业生相对于我国社会需求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及其吸纳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而且,毕业生就业现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同时,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以及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之间出现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
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表现
(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从学历来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而从专业方面来看,高等学校的一级学科(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具有非常不平衡的特征;从地区看,毕业生层次与高校所在地区和毕业生就业率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由于大多是在学校所在省或地市招生和就业,因此其就业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更加直接的关系。
(2)大学生因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其就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国内对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法及其效果评估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而很多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又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惑和盲目就业的重要原因。金蕾莅等曾开展“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结果显示: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甚至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或地域流向发生改变。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或地区流向发生了变化,通常表现为在大城市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东南沿海与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总的来讲,这种变化是我国国内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必然。
二、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1.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规模扩招,直接造成局部或一定时期劳动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过剩了。但事实是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
此外,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办学特色、教学水平等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供需间矛盾突出。不可否认,近年来很多高校也进行了局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但总体上看,大多数学校仍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更有某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仅仅从自身师资条件考虑,造成学校无特色、专业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不利局面。
2.用人单位与用人机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近些年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就业,特别是事业单位进行定编定员,阻断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减员增效、分流下岗,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市场规律下,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面临着破产倒闭,又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大的阻碍。如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社会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在进人、用人上普遍存在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用”的短视行为和偏见。用人单位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或放在了硕士生、博士生身上。虽然,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办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为某些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提供了理由和借口,但很多用人单位只看表面和出身,不问真才实学的进人与用人机制实在令人感到可笑、可悲。同时,近些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日益增长,对本科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就业期望值过高。从根本上讲,大学毕业生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便占到了总数的60%。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供需双方之间出现了错位和断层。
(2)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就业竞争力。从大学生能力结构来看,越来越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而当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3)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导致就业更加困难。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争得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甚至吹捧自己,常常使得失真的包装变成“伪装”,对于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来讲,就逐渐造成不守诚信的感觉。这样就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4.宏观政策方面存在不足
我国有关人事与劳动保障制度,以及户籍、档案等的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开展并逐步深入,但相对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配置需求来讲,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的不完善、不到位,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当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在进人、用人方面受到限制。如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急需高层次的专门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用人指标而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户口、编制等问题。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一些政策难以得到落实。
另外,就业渠道不畅、程序复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社会就业的软环境不够完善,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且表现多种多样,如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或政治面貌等方面的要求;很多单位用人观念陈旧,想法不切实际,盲目要求高学历、名牌大学的学生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还有的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以上种种带有偏见甚至歧视性的规定或做法,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当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将大学生就业压力归咎于高校扩招。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问题应理性地来看待,即一方面应当看到大学扩招确实带来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扩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即使不读大学,一样面临就业的问题,只不过是把就业压力前移至职高、技校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校、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走俏职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学扩招的“另类贡献”。但技校、职校终究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深层次折射的是当前经济结构以及政策问题。因此,全社会都应给予高校毕业生就业以更多的关注,同时积极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善和相关问题的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 庐岩.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2] 冯淑娟.从大学生就业模式演变看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3):56-58.
[3] 范明,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3):30-31.
[4] 钱淼.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论文,2007.
[5] 金蕾莅,杜嘉.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效果评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45-4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要勇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今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以,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突出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问题[1]69。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球消费者关注的热点,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90%的受访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开设背景与发展现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政策法规、道德诚信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其学科涉及农学、工学、营养与卫生、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其技术涉及食品加工、安全标准制定、分析检测等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政策、法规、文化和消费观念等问题[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急需一批具有现代食品安全理念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学于2002年提出申办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新专业并获批,成为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117所大学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中农科院校42所,理工科院校28所,工商大学8所,师范院校9所,医药类院校6所,综合类院校24所。河北科技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短短十年间有近120所高校增设该专业,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2]。该专业在探索中起步,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学科专业背景及优势不同,有农科、理工科、师范类及综合性院校等,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各不相同,这对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般的食品营养或是卫生问题,也不仅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须对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销售和贮藏整个产业链进行研究和控制,掌握从田间到餐桌所有环节的质量与安全性基本原理及知识。
2.课程内容尚待完善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传统的“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或“分析检测技术”,而缺少大食品安全的专业理念。部分学校由于实验条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食品风险分析与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课程未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分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分析检测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而对企业及质量检验机构普遍应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内容涉及很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存在不足,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等尚需改革与完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河北科技大学“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河北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强化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特色,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在新培养方案中,打破过去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增加个性化选修课模块适应不同特长学生的要求,在个性化教育环节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设计各种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效果良好。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制订出既彰显学校优势与特色,又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方案[1]70。河北省是农业大省、食品工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和食品工业强省,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食品工业也处于技术升级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和大型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家以及校友会的作用,共同研究制定适应食品安全学科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3]53。河北科技大学结合多年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在优化课程体系时,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出发,优化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必修课程及由类别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模块化)、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个性化教育环节,分模块设立综合实验,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优选设备先进、工业化水平高、管理规范的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及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个性化发展、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3.理顺课程之间关系,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通过理顺课程关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既继承老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又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食品安全学科最新进展补充新鲜知识,使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食品安全学科的新进展、新要求。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加强课程精品化建设,对重要的课程群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如食品工程教学团队、食品化学教学团队、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团队、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等,强化了重要课程群的教学力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目前有3门主干课被评为精品课。
4.培养方案中加强个性化教育,强化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名学生的优势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选择、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教育,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所以,我们在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时,在强基础、宽视野的原则下,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结合学生个性、特长,按卓越工程师、技能型人才、学术(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四种培养模式开设相关模块化课程,供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自主选择;增设个性化教育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有的同学爱好营销策划,就鼓励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考察,设计一套某种食品的营销方案;有的同学爱好食品科研开发工作,指导教师就联系有关企业使其全程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有的同学爱好艺术设计,指导教师会邀请艺术学院的教师合作指导学生设计某种食品的包装。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环节个性化教育,结合毕业环节的综合实践锻炼,使学生大大缩短就业适应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课堂教学一直作为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一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学中应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方针[2]40,注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加强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现场教学、引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把相关的学习文献资料、视频、复习题等发送到博客上或讨论版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
2.完善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大学成长规划完善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选聘师德高尚、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授、博士担任班级的学业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情操、兴趣、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协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和成长规划。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各学期开设学业教育,学科导论,学科进展与前沿,考研、就业与创业课程,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就业去向,教师的研究方向、特长及成果,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巩固了专业思想,树立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3.改革课程考核考试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理论课程学生成绩评定为标准化试卷考试成绩加平时课堂成绩[3-5],过于僵化,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论推导能力,缺乏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试点选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程,改革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模式,如食品营养学中增加了食品品尝课、营养食品设计论文等环节,使学生从枯燥的食品营养学基本知识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考核均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或社会调查环节,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或生活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业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三)构建渐进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更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4-5]。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特色专业任务书要求,参考国内相关院校的经验,河北科技大学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规律,设计了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即“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学科专业实践与基本技能平台”、“提高性(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前三个平台与传统的实验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与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但内容和模式有所改革,同时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突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校企结合实践环节、科技创新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
1.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该平台由基础实验实践模块和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实验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将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实验改革为基础性实验综合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并通过内涵建设实现学生基本技能、基础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性实验内容不完全依附于单一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主要解决学生在获取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大三的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查,熟悉行业。其调查内容可以是销售情况,食品安全关注度,行业技术创新与效益的关系,食品法规与标准知识等,以使学生接触行业,思考行业,从而进一步产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分别开设了“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实践”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培养其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实践性很强、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并且与食品安全形势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对学科两大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增设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食品工程综合实验中增加自主设计新型食品实验项目,教师仅给出实验项目的方向,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考察、自主设计工艺、配方、产品质量指标体系,然后准备材料,进行加工,最后由指导教师及其它同学给予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组织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同样也设计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结合目前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比如面粉增白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自主准备试剂、样品及仪器,然后进行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全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
3.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由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和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习与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改革:该模块提出校内基础工程能力培养多工厂的集中认识实习集中性导师指导的生产实习集中、定点与兼顾就业方向的毕业实习模式。校外生产与毕业实习是工科院校毕业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河北科技大学目前与河北三元乳品有限公司、河北黑马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养元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凯隆达食品公司、石家庄君乐宝乳品有限公司、河北惠康食品有限公司、石家庄米莎贝尔食品公司、河北省食品检验院、河北省检疫局、河北农林科学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石家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等16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及实习实践合作关系,做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学院已将食品工程综合实验室、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室及各教师的科研室作为开放性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经验,我们建立了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接受科研训练的机制[6-8],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学科发展信息,掌握先进技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大赛、石家庄青年科技发明大赛、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项目,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近三年来食品学科学生获得学校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2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人数达120人。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与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集中检验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情况。针对目前高校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工程创新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双导师合带毕业论文或设计,允许学生在企业做论文或设计。近三年来,有17篇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在核心期刊12篇。
5.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河北省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自项目立项以来,河北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与多家企事业单位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河北省三元乳业公司共建河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共建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与河北黑马粮油有限公司共建石家庄谷物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石家庄米莎贝尔食品公司共建焙烤食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上述平台建设,使实践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内扩展到校外,研究与工程全覆盖。通过教学设计、实验分析、课程小论文等多个环节,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科研创新计划、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和企业产品研发竞赛)等科研训练,以及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工程设计与科研论文培养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能力。此外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食品检验师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等,有力地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98%。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
[2]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 5) :118-126.
[关键词] 美术类高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其鲜明特点,美术类学科弘扬个性表达、崇尚自由发展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此类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而这些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毕业求职择业中的行为表现,逐渐形成了一种特点鲜明的大学生就业形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长,人才市场对美术类大学生的招聘需求日益趋旺,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美术类大学生表现出不急于就业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人才市场的用人要求与毕业生求职取向存在错位,同时也表现出此类大学生就业情况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或改善的问题,由于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流动性较强,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凭主观喜好和意愿进行选择,随机性较大,且学生性格中自由、散漫和不愿意受约束的群体特点,使得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尤其是就业情况核查跟踪过程中的难度较大,如何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真正使学生受益,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和日常调研,在分析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基础上,提出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1.1学生就业基础较好,但各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略有不同
美术类高校学科的专业性较强,适应我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召,近几年来,此类大学生普遍都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尤其是设计类相关专业学生,设计学科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适应用人市场近年来对设计类“能工巧匠”的招聘需求,此类学生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急需聘用的对象。造型艺术类学生虽然与市场联系不如设计类学科紧密,但由于专业性水平较高,且社会上高层次人才紧缺以及近些年来社会上对艺术类作品需求持续旺盛,这类学生有的虽不能在第一时间求职于心仪单位,但一般都能通过自主创业经营画室、合作经营工作室、或灵活就业、自由择业等形式获得不错的收入。美术教育及美术史论类学生由于受美术类高校整体氛围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出考研率较高,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工作选择的差异性较大,既有从事教师岗位的,也有从事艺术设计、自主创业、自由择业或灵活就业的。综合以上观点,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整体表现出以下特点:1、工作岗位流动性较大。不少大学生毕业离校后,换工作的频率较高;2、灵活就业或自由择业意愿较强。美术类大学生在实际工作状态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习惯于受用人单位约束,而宁愿选择灵活度较高的工作,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等。
1.2学生就业心态过于平稳,对应聘求职存有过高的期望
美术类高校由于学校教学安排和学习氛围的特点,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级(或五年级)仍有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一般都要忙于准备毕业设计(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而不同于有的高校学生在大学本科最后半年或一年能全身心投入于求职择业,另一方面,美术类学生由于受同类专业师兄师姐的影响,即使临近大学毕业的最后一年,相当部分学生仍不急于与单位签订稳定的工作合同,有的学生则对工作单位抱有过高的期待,片面追求少干多得的工作,有的学生则疏于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凭一时喜好盲目选择,学生频繁跳槽的情况屡有发生。
1.3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突出,学生对课程的专注度有待提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在校大学生校园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目前授课教师多数是院系辅导员,一方面辅导员能较好地认知和了解学生情况,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开展就业帮扶和个别指导,同时也能更好地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职业生涯督导,但院系辅导员一般都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自身业务拓展和学习的时间与精力都会比较有限,授课时难免会感觉捉襟见肘或有心无力,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没有办法较好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使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1.4学生创业的意愿较强,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和专业培训
美术类高校由于学科本身具备一定的市场附加值,能较快的获得预期市场回报,不少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主创业愿望,在校期间通过合作创业、参加社会兼职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如合作经营画室教学、自主经营工作室、微型创业等,虽一段时间内能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但创业形式仍显得比较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系统的创业辅导和专业培训,有的微型企业仍属于小本经营,不管从企业经营方式和融资模式来看,都缺乏长远的推广价值。
2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不断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层次,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
针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应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层次,发挥校、系(二级学院)两级就业指导联动机制,在系(二级学院)层面:增设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员,及时就业资讯和掌握本系(二级学院)就业动态,协助系(二级学院)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学校层面:不断建立健全和定期维护学校就业网、开通并及时更新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博、运用学校就业指导QQ群在线交流,不断建立完善用人单位QQ群和校友QQ群,并定期跟进联络交流。每年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举办3—4场大型用人单位供需见面洽谈会和几十场名企专场宣讲会,以及在学校就业网上每天不定时单位招聘资讯,并及时通过校园学工QQ群和各学生QQ群告知学生,丰富拓展网络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作用,使外界就业信息和院系就业动态及时对接传播,建立健全立体、多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
2.2开展“个性化、全天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服务,探索案例教学和职业生涯跟踪调研
美术类大学生受专业学习追求个性发展的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总希望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或总是乐于展现自身特立独行的一面,多数学生表现为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忽视文化课程和其它方面学习的一面,或者可将他们理解为重视专业学习进步,不太重视其他方面的学习和领悟,具体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业务,有相当部分大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用心去学习和领会,比如:尽管老师在课堂上或会议上多次强调,总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一知半解的状态。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一方面是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另一方面则是适应美术类高校学生的实际而进行的应对策略。在日常就业指导工作中,努力探索案例教学,积累学生的相关咨询辅导案例,并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定期进行回访和生涯跟踪调研,不断积累相关素材。
2.3健全系(二级学院)就业派遣与跟踪服务工作,及时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动态
美术类高校应努力探索建立健全系(二级学院)就业派遣和跟踪服务,使系(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人员在毕业生就业派遣过程中不断熟悉就业系统的操作环节,既提高业务水平,又能顺利解答学生相关类似问题,避免出现只有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熟悉相关业务工作,而系(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不熟悉、不知情,导致降低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影响学校整体的就业工作效率。定期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就业跟踪服务,掌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开展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跟踪调研,既是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及时跟进和掌握,同时信息反馈至教学部门更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进步。
2.4调动多方力量和发挥校友资源,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笔者观感,一定要善于调动多方力量,包括:专业教师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宝贵的顾问资源,专业教师长期耕耘在学校教学第一线,优势在于能充分了解、认识学生的学习情况,美术类高校专业教师既是课堂授课的教师,同时多数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对学生具有较深的影响力,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尽可能地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单位推荐、实习介绍和物料宣传辅导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干部队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是学生当中的旗手和生力军,是有效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纽带,能够协助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收集、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能协助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就业资讯和用人单位招聘公告,其作用十分重要。管理干部队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备资源和后勤保障。美术类高校校友资源中,不乏知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发挥校友的作用,聘请他们来学校开展相关专业的讲座、专题报告或参加学生代表座谈,丰富学生们的专业学养,提高学生们的专业认知水平。
2.5遴选拓展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拓展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并使其与院系相应学科的教学情况对接,尤其对于设计类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而言,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能够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践锻炼,并合理将实习分数列入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成绩,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使得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在二、三年级寒暑假期间的实习锻炼,使用人单位能够了解并认知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更为熟悉,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在用人单位实习期间的突出表现得到单位的认可,从而顺利在相应的单位就业。
2.6邀约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环节,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实践课程,既要立足课程理论,又要结合学习实际。在一些教学环节,应邀约专业教师参与到授课的环节中来,开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授课形式可以考虑去工作室参观、企业学习交流、专业教师访谈、学习沙龙、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发挥专业教师传帮带和对学生人格引领的作用。针对美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向较浓厚的特点,高校可合理引用创业指导课程,如SYB、KAB培训等,对学生进行创业辅导,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由省市组织的各类创业培训。
参考文献:
1. 朱宁.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8(12).
2. 池忠军、易汝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3. 程文浩,张江.基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2).
出生:这个爸爸有点儿娘
看到羊羊第一眼,我满腔的喜悦一下子就结成冰。那是个小婴儿吗?脖子溜细,红彤彤皱巴巴的小脸儿还没我的拳头大,哭起来哼哼唧唧跟蚊子叫一样,不仔细听都听不到。
我只看他一眼,就将头扭到一边,眼泪顺着眼角淌下来。
羊爸可没有我这么“势利”,在羊羊待在恒温箱的那些天里,他就已经开始坐在儿子的边上跟他唠叨了,又是挤眉又是弄眼连说带比划,听得我在一边直想睡觉。
为了给羊羊当好爸爸,那段时间里,羊爸成了标准的育儿通。家里成堆的育儿书就不必说了,见着跟羊羊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就想逗一下,见着过来人就跟人家请教。那虚心的态度,让我又感动又有点瞧不上。
我觉得他太娘,这可不是教育一个优秀儿子的好兆头。
小学:捉了蚂蚱一串串
羊羊在我们的精心爱护下,一天天长大了。7岁,羊羊开始读小学了,个子却仍旧瘦瘦小小的。体育课是没法跟同龄的孩子比的,智力上似乎也没有比别的孩子显出多少优势来,差距倒像是越来越明显了。
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家长会,当着全班五六十个家长的面,我被老师点名:“你们家羊羊,字写得差,阅读理解题基本不会写,写作这一块嘛,基本是零,回去要好好抓一下了……”我点头如捣蒜般答应着,脸早已经红得没处搁了。老师那天特意把羊羊交的日记给我看:
“今天爸爸带我到郊外,我们捉了蚂蚱一串串,我很高兴。”
“今天爸爸又带我到郊外,我们捉了蚂蚱一串串,我很高兴。”
……
没错,那些天,羊羊和爸爸每天黄昏都要到郊外小山去捉蚂蚱捉知了,我却没想到他会那样原生态地记到日记上,还交给老师当作业。20篇日记,羊羊15天在高兴地捉蚂蚱,另外5天没写捉蚂蚱,他把蚂蚱两个字换成了知了。
我气冲冲地拿着羊羊的日记本回家,直接就摔在那爷儿俩跟前。
那会儿,一大一小正埋头对着一盘棋厮杀得开心着呢。
“看看你儿子写的日记。你这个当爸的,引导得好啊!”
“呵,我觉得儿子写得很好。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嘛,教孩子说真话写真实的心情比什么都强。再说了,哪怕每天只写一句话,他也坚持下来了。能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就是一个大成就,是吧,儿子?”羊爸拿起我摔到他面前的日记本,仔细翻了几篇,抬起头冲着被我吓蒙了的羊羊乐,“儿子,你妈妈批评你,也不是没有道理。以后再写日记,咱可不可以换着点花样啊,有趣的事很多啊!”
那天晚上,羊羊写完作业,怯怯地将写好的日记交给我看。我一看题目,乐了:老妈发威,老爸救驾。除了里面我的形象有点可怕,不过也算基本属实。
随着羊羊慢慢长大,类似“日记风波”的事在家里越来越频繁地上演。我承认羊羊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有着某些先天的不足,但我同别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就算他成不了龙成了虫,我也想让他成一条大个儿点的虫。所以他粗心了,犯错了,考试考差了,我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他,撕掉他的作业本让他重写的时候也有。每每此时,那个原本充当严父的羊爸就站出来了,每次都能给儿子找到让他破涕为笑的理由:
“粗心不好,但也没什么不好。等羊羊再长大一点,粗心的毛病自然就没了。”
“我看羊羊的学习习惯很好,有了好习惯,好成绩是迟早的事。咱有的是时间呢。”
“先做人后做事,羊羊是个善良的好孩子,这是他最大的优点。”
二对一,我只好偃旗息鼓。
羊爸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多看孩子的优点,也多发掘孩子的优点,等孩子的优点占据优势,那些小毛病自然而然就改掉了。想想也是。
青春期:儿子的恋爱军师是老爸
羊羊读到小学六年级,开始了青春期的小萌动,喜欢上班里一位漂亮的小女生。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一下蒙了,继而像着火一样给羊爸打电话:“羊羊早恋了。”
“切,有什么啊,我五年级就喜欢我们院里一个小女生。男孩子喜欢女孩子是正常的。”羊爸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
不以为然也就罢了,那一次,羊爸直接把我开除出局。他说:“瞧好吧,我来收拾这小子。”
他“收拾”的办法竟然是给这小子当狗头军师,当然,这些是我在羊羊的“早恋”结束之后才知道的。
爸爸教儿子写情书,告诉他什么样的情书才能打动女孩子的心。羊羊在琢磨情书的过程里,造句水平竟然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爸爸告诉儿子,有责任心的男孩子是时下女生最看重的。在那一段时间里,一向懒散的儿子突然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对学校的集体活动有了空前高涨的热情。
爸爸还说,在学校里头,男孩子吸引女生最要命的资本就是学习成绩。把成绩提高,男孩子的脸面就有了。羊羊也真听话,一头扎进书本,像模像样学起来了。
“一个阳光健康的男生,小鹿一样飞奔在篮球场上,运球、投篮,女孩子们在场外尖叫连连,那才叫酷。”我怀疑,羊爸当年真的就曾这么去勾引那些小女生。羊羊竟也听进去了,一向讨厌体育运动的他,破天荒地加入校篮球队。
……
总之,有这么一个用心良苦又经验丰富的军师,羊羊很愉快且很安全地迎来又送走自己的第一段“早恋”。他跟自己喜欢的小女生考到了不同的中学,从此也没什么交集了。
大学:上阵父子兵
羊羊平生遇到最大的一次挫折应该是高考的意外失利。依羊羊平时的成绩,考个重点一本不成问题,可在羊羊高考的那三天,他发高烧,拉肚子,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从一场场的考试中过来的。
羊羊只考上一所三流的本科学校,那样的结果让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我也是。可我那会儿除了偷偷背着他流泪,似乎再找不出安慰他的语言。
儿子的失利,似乎没有对羊爸造成半点冲击。知道成绩时,他不过轻轻拍了拍羊羊的肩膀:“儿子,没事,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开始、在哪里开始都不重要。爸爸决定,跟你一起赌一把。”
羊爸没鼓动儿子回校复读来年再战,而是鼓励他在新的学校里努力学习,继续到更高的学府里深造。他自己则要把以前一直没能拿下来的律师资格证考下来。
“如果老爸能考下这个律师资格证,儿子你就没有什么做不来的事了。”
“好啊,那就试试吧。”羊羊看着爸爸半头白发,很不以为然。他以为老爸只是心血来潮随便一说。
4年时间里,父子两个一个在南方校园,一个在老家县城。羊羊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羊爸自学律师资格证。儿子大学毕业前夕,接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的录取通知,羊爸在那年秋天修完所有的考试课程,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拿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律师资格证。
“爸爸比我用功多了。在学校里,也有累得不想再往下走的时候,可一想到爸这么大年纪还在学习充电,我就不好意思偷懒了……”羊羊回家,无意中翻到羊爸那几年留下的厚厚一摞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时,眼圈儿就红了。毕竟年龄不饶人,羊爸的那个证书,几乎就是“抄”出来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羊爸这话对他自己尤其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