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19:4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企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世纪中,乡镇企业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剩余劳力的转移、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受到和将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和挑战,这其中包括国际的、国内的、自身的,研究和探讨新世纪中乡镇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大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大跨国公司技术水平高,资金力量雄厚、项目规模较大。其投资方向和规模往往服从于其公司的全球战略,目的是要占领中国市场。外商的投资和进入不仅加快了一些行业的集中度,使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已经控制了某些市场的份额和某些国内空白行业的“制高点”。如在饮料、洗涤剂、啤酒行业。外资进入后,市《石家庄经济》4/2001·46·探索之光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与之合资或不合资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工艺,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经不住优胜劣汰之考验而败下阵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同国内一些老企业合资往往成了其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他们选择一些我国同行业中的名列前几名的骨干企业进行合资,这前几名骨干企业中乡镇企业恐怕不多或者就没有。长此以往,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但多,而且强,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抢占不了“制高点”,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加入WTO也会对乡镇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有人说WTO是一只狼,因此惊呼“狼来了”,我们要认清,加入WTO不是一只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那么加入WTO到底对乡镇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对乡镇企业中技术落后的弱势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像我国的农业,由于乡镇企业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会使农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因为农业本身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科技含量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不好,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一些国家高筑“技术壁垒”,必然会给我国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的影响。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2000年全市取缔了99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41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科技进步,“对于生产能力的投入,收获的是产能的增长;对于科技开发的投入,收获的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而不能发挥,而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却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科技进步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一个成果能带活一个企业,一项战略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市场功能定位,这是科技进步给乡镇企业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科研院所通过乡镇企业这个“试验平台”,加快了科技新产品向市场商品的属性转移,提高科技新产品社会化生产,产业化制造的适应力。与此同时,企业也感受到了科技产业化的信息辐射,找到了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双方收益、各得其所。
乡镇企业是在挤不垮,压不弯的历程中发展壮大的,虽然现在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乡镇企业要辩证的分析别人,也要辩证的分析自己,要审视度势,从战略上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论文提要: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向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减。
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相互促进
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如浙江嵘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都是这样的产业集群。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乡镇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是乡镇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为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
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了制度变革之后,还有两个大的瓶颈制约:一是物质技术生产力过于低下;二是人的素质不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既有利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实现物质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社会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现代化人。
五、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由于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生产经营分散,形不成适度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这需要各种条件,而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厂化,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技术装备,把大批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广泛采用优良品种,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与质量,使农业朝着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推进耕地集约化经营,使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工业经济源于乡镇企业的崛起,我国2,400余万家乡镇企业,70%左右分布在村一级地域,其中规模较大的多集中于小城镇,但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尚未走出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以粗放经营和外延式增长为主的阶段,并以高投入、高耗费、低产出、低质量、低劳动生产率实现其发展;还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耕地等负面效应,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小城镇为载体,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有效机制,吸引乡企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缺陷和弊端,又能相应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为乡镇企业和新建企业提供合适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市场、服务等环境,推动乡镇工业和新建企业良性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小城镇对实现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六、小城镇建设是发展乡镇第三产业的载体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也会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镇第三产业,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应着力营造乡镇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打造乡镇第三产业服务体系和产业链条,建设信用担保体系、行业专业协会、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体系,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努力开创新型现代服务业。
七、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小城镇建设是可以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体现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构筑多种形式的以城带乡平台,扩大就业容量。一是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范畴,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构筑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做强非农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构筑文化融合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要采取“文化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德林,徐灵.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
[2]张常明.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2006.8.
论文摘要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文章介绍了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的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提出了5点具体意见。
1山西农村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主的基础,而我省发展农业面临着土地减少、水资源贫乏、人口增加等诸多制约因素。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使我省5年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农村达小康目标,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加速沟通科技部门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联系,加速农业和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商品形态、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缩短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科技兴农。
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一直较好,特别是国家科委于1992年确定洪洞县、襄汾县为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县后,我省农村技术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市场先进县和乡,如朔州城区、夏县、侯马市、寿阳县、大同市小南头乡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技术市场管理薄弱,大多数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缺乏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普遍没有实行技术合同,现有的技术市场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四是技术信息少、资金少,难以转化技术成果;……。
目前,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就必须逐步解决农村技术市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同时要加强和开发农村技术市场的服务功能,扎扎实实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办一件或几件实事,转化一项或几项技术,推销一个或几个新产品,逐步把农民及乡镇企业吸引到技术市场上来,靠技术市场求生存、找出路、谋发展。
2关于发展山西农村技术市场的几点意见
(1)紧紧围绕山西省科教兴农的5大重点工程吸收、应用、推广新技术。
种子工程、节约灌水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程、人才开发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点工程的科技成果,应及时汇报、积极吸引、认真推广。其中:种子工程:应抓选育,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有条件的县,应逐步形成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生产一条龙服务。节约灌水工程:应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可引进高效节水技术设备。旱作农业工程:应抓改土和保墒新技术和设备。农畜产品加工工程:应抓农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技术和设备。
人才开发工程:应抓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宣传普及实用技术,培育农民科技人才。
(2)积极为省科委确定的龙头企业服务。
山西省科委为了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搞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约100个以科技为先导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农村技术市场应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现状、农户要求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尽快研究掌握龙头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工作,引进科技成果,帮助技术改造等,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协助龙头企业引进人才和资金,促进龙头企业攀登新高峰;四是发现和培育各行各业的新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五是不断总结农村技术市场为“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服务的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究。
(3)建立农村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
农村技术市场受县域和地(市)域的影响,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较困难,因此建立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十分必要。
交流情报。即要求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科技部门各指定一名技术市场管理人员负责搜集农村技术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级传递,每传递一次,接受部门应整理、过滤一次,对本地区能够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传递。反之,仍应向上传递,一直传递到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省市场办对下边传递的供求信息应认真对待,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并尽快将供求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然后将供求衔接情况逐级或直接反馈回去。开展联销。联销是技术市场服务的一种形式,负责农村技术市场技术信息供求的人员可兼任联销员。联销员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技术成果和新产品的销售。联销方法同情报交流。联销侧重推销县“龙头”企业产品、各种优良品种、各种新肥料、新的农作方法以及适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成果。
(4)开展技术市场“结对”活动。
技术市场“结对”是指省、地(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协、高新技术企业等具有新技术开发能力或拥有大量技术信息以及能够开展技术咨询或服务的单位与县结成一对,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1996年,太原市科技咨询中心与平遥县结对,该中心到平遥县技术信息,平遥县到太原市考察技术,彼此建立了感情,取得了信任。“结对”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农村技术市场并肩发展。今后应把技术市场“结对”活动列入各级科委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1997年年底,各地市均应建立一个技术市场“结对”试点。“结对”的对象可以自已找,各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亦可牵线搭桥。根据情况,1998年将召开一次技术市场“结对”经验交流会。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在农村实行之后,一些原有的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政策被削弱,但新的保障制度却又未建立,农村老年人不得不面临着严峻的生活风险。由此可见,滞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危害。因此,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的趋势下,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和至关重要。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分析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上,农民可支配的收入十分有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而且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般是在一个县的统筹范围内进行的,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也很大,再加上农民手头可支配的钱少,造成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少,而且缴纳的保费很低,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需求。湖南省邵东县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该县有人口113万,其中农民有一百零几万,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仅为5万,占农民总数的5%,且大多数农民选择的都是养老保险中层次最低的一次性缴纳200元的投保档次。如果按照20年投保期计算,每月只能领取几十元的养老保险金,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养老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设计有偏差,范围笼统。且有碍社会发展
现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由于设有具体规定集体缴纳养老保险调剂金的义务,并且对国家的责任也设有具体规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以个人缴纳为主”变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如山东省《平阴县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就规定:保险费“集体确无力补助的,由个人全部缴纳”。这已经连社区保障的性质都不具备了,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自我保障。而且农民的个人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形式上与个人银行储蓄账户相同,但实际上不如银行的储蓄账户,因为养老保险账户不可以随时支取,必须在退休年龄后才能支取。农民要承担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费用开支,以及保险基金被违法挤占、挪用的风险。这样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减轻农民负担相违背,导致农民无力接受和农村养老保险并未落到实处。同时,现行《方案》将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全部纳入保险对象,这就将实际上脱离农业生产的务工、经商人员再次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以前的户籍制度与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固定化,也最终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受阻碍,社会结构的转型速度大大减缓。由此可见,只有对农村社会的保障对象进行科学的划分,为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建立适合自己的保障体系,割断他们与土地的联系,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国家投入不足,社会保险退化为商业保险。而且基金保值增值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的原则。这项政策扶持对乡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具有益处,集体补助部分可由乡镇企业税前支出。而现实中大部分农村务农人员享受不到这一待遇。当前,乡村两级负债严重,可以利用资金非常有限;尽管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组,其养老金积累在收人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集体补助为辅就成了空话。实际上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成了纯个人储蓄积累保险,社会保险退化为商业保险。而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与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样的投资运营问题。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采取存银行、买定期国债,非常有限的投资渠道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极难以度过承诺较高的养老金的支付风险。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策思考
1.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和低。因此,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然而我国的经济又不够发达,再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按照现卖情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障。.
2.合理划分类别
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村人口按照其实际生活和工作情况可以划分为四类人:第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全部家庭收人的大部分是农业收人,这些人是最为标准的农业人口;第二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移的农村人口,农忙时节回乡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荷,而且农闲时进城从事流动性较强的工作。第三类是生活在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其非农业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乡镇企业职工和乡镇个体经营者是这部分农村人口的典型代表。第四类是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他们的工作相对稳定,而且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生活习惯实际上已经城市化的农村人口。因此,我们不能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混为一谈,并且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要消除一切不和谐的因素,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所以要区分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入相对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3,建立正式、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养老保障的经验来看,一个社会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30一40年是以储备积累方式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最佳时期,时间越短暂越被动。我国农村如果现在不抓紧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因此,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正式、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二类人应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类人应选择加入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变现行《方案))斗铳乓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做法。一方面,积极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把小城镇作为发展之地,减少向大中城市的盲目流动,而且可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与城市的相区别,因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参照系的标准高、项目全,然而,、城镇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按照这一标准实行。所以要做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不能减损缴纳保险成本增加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采取乡镇企业职工个人缴费与乡镇企业缴费相结合的基金筹集方式,建立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只有构建相对独立的,合理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体现乡镇企业在我国的独特作用,促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第四类人应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现行《方案》将第四类人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做法,不仅不能够减弱农民流向城市的热度,反而增强了他们的流动盲目性。对于有相对稳定经济来源的进城农民,他们已在城市居住多年,而且有能力加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但对于进城时间短,且求职不易的农民来说,支出这笔养老保险费用有利于限制他们的盲目进城。因此,将第四类人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拓宽城市保险金的筹集渠道,而且打开了为中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进城农民踏人城市社会保障的大门,割断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4.政府应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
社会保障原则上要求国家出面组织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在社会保障这项工作中,国家不但是非营利的,而且应该保证此项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应从群众所缴纳的保险金中提取,否则就难保证社会保险的给付率高于商于保险。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国家补贴的方法,通过调整现行政策的目标,把现在主要用于粮食流通环节的大量低效财政补贴,以对实行产品换保障计划的农产品进行定额补贴的方式,逐步转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承担起建立农民养老制度的财政责任,达到加快建立农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目的。国家财政提供的支持额度和农民缴纳农产品的一定比例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不仅可以保证财政开支的可控性,而且可以使农民直接感到国家的财政扶持,进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样政府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也可以成功地构建。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关系
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40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和扶持,农村居民收入不断上涨,收入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农村的教育程度、城镇化建设的水平等。另外,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随着金融改革的大力推进,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条件日渐宽松,各种创新型的农村金融形式层出不穷。但是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导致尽管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迅速的态势,但相对于城市来说依旧落后,且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作用有限。当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1金融组织形式单一,数量有限
虽然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日渐增多,但是总体看形式单一、数量有限。当下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为农业银行、农商行以及正在探索试点阶段的村镇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农村地区难觅踪迹。即便是以上提到的三种银行,在农村地区也仅存在于村镇上,网点设置少之又少。因网点路途较远,增加了农民利用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对银行的利用率。
1.2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滞后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例如信用、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的金融业同城市的金融业相比显现先天不足,不但业务发展滞后、职能弱化,而且连基本的金融机构都较为缺乏,无法完全覆盖,因此导致信贷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村剩余资金大量外流。
2农村金融发展同农民收入的关系
农村人口占比重非常大,因此其收入的增加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放开,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同期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由此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村经济发展相比城市速度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明显,以致形成目前较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
2.1农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农民收入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最主要的组成要素是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二者构成绝大多数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
2.2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途径
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发挥影响主要是通过信贷来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农民通过在乡镇企业的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来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其次,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使通过向农民提供家庭贷款,以帮助农民发展经营性农业投资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再次,农村金融通过向农村居民提供储蓄利息等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收入的转移性收入部分依赖于国家政策,属于转移支付范畴,跟农村金融基本无关。
2.3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具体影响
由于农村金融作用发挥比较滞后,农民由于没有充足的抵押等原因无法充分大量获得农业贷款,导致农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程度有限。由于农民扩大经营主要是中低端的种植、养殖业,附加值低,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无法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生产周期长,且受自然灾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贷款风险高,农村金融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作用不明显,部分贷款甚至成为农民的债务,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被企业或个人雇佣,为雇佣者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如外出务工、在乡镇企业中务工的所得。随着当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中小城镇的建设,农民更多地参与第二或者第三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因为农村金融通过加大对乡镇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促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更多务工机会;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金融贷款的支持下,一方面会吸收大量农民来务工;另一方面,会促进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的产业化以及农村产业的规模化,从而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有助于农产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向高附加值及高收入的工业、服务业等转移,增加了农民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和工资水平,增加了其工资性收入。
我国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小,同时各地区由于发展程度、财产状况的不同,二者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不同。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为主,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数量少,为农民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有限。主要集中于存取款、贷款,极少有投资、理财、保险等财产保值增值服务。农民由于知识有限又缺乏投资渠道,因此更愿意将钱存放于金融机构获得微薄的利息收入,无法获得证券、基金等投资理财带来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承担代政府发放涉农补贴、救济金等政策性资金,因此金融机构本身对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有促进作用的,主要通过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来实现。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金融本身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因此要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立香.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
关键词:农村,就业,剩余劳动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70%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沿海的大中城市都成为了国际的大都市。但是从客观上讲,中国的农村还很贫困,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而农民收入低的核心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由于我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时展过来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是在这个阶段逐渐发育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分割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这已成为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同时也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目前来看,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劳动力市场的两方,需求方和供给方就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1. 劳动力需求
1.1农业内部转移
由于农业人口基数大,以及我国现在各地的发展状况,是无法一下子把所有的剩余劳动力转出农业部门,流向非农部门的。同时,我国的农业产业科技含量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可以大力挖掘农业产业的潜力,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但可以大大缓减伪装失业,还可以吸纳一部分返乡的劳动力。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
1.1.1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我国的农业还属于传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在国外,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已占到60%-80%,而我们现在还不到40%。因此我们应该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如农村大棚技术的应用,反季节蔬菜等,使农民一年四季在土地上都可以有所收获,既能够提高收入,又能够安置更多的劳动力,使农业部门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应该开垦宜农荒地及其他资源,对目前尚待开垦的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坡等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建设,可吸收大量农业劳动力,并且提高复种指数。我国目前的耕地复种指数为 152%, 如能提高到159%, 可增加耕种面积 0.104 亿公顷, 可多使用劳动力 1000多万人。
1.1.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第二、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使农业各个环节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解决农业长期存在的分散经营的问题,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打通农业各个再生产环节的联系,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可以积极发展种苗培育,加工运输等专业化部门,实现农业向产中深化和向产前、产后延伸,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1.1.3 加大农业投资,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扩大劳动力需求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和水利建设,如利用农闲季节,加强以防汛抗旱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和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的农田建设,可以缓解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同时针对我国环境破坏的现状,应加大国土整治力度,积极推进退耕还林,防风固沙的战略,而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又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既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各种大中型批发市场,提供交通便利,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1.2 向外转移
如果说农业内部转移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而增加就业,那么向外转移就是促使劳动力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主动转移流动。主要表现为向小城镇转移,向大、中发达城市转移以及向国外输出劳务。
1.2.1 大力发展小城镇,扶持乡镇企业,促进城市化进程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迫使农民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因而造就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减弱,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的同构性导致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弱势,另一方面一部分乡镇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快了技术进步,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还要继续发展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1.2.2 向大中型城市转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中型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因此许多农民选择流往大中型发达城市,希望能够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城市中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需求大,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历史条件的因素,实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严格地限制了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虽然从2000年以后国家政策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促进劳动力的公平流动,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制度的惯性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需要,仍然存在着许多对农民进城和进城后的各种歧视现象。。如户籍障碍,社会保障歧视,教育和就业制度歧视等方面,因此在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解决这些阻碍劳动力顺利流动的因素。一方面,应深化制度革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各种制度上的歧视,促进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另一方面,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创造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1.2.3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积极向国外输出劳务
向国外输出劳务,也是转移剩余劳动力比较有效的手段,同时可以缓解国内的就业问题,将问题外移。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劳动力短缺并且劳动力成本高,因此国外对于廉价劳动力有着十分旺盛的需求。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力资源是世界劳动力资源的20%,而劳务输出仅占世界劳务输出总量的3%左右,两者极不相称。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东地区有上千亿美元的巨大劳务市场,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也需要从国外输入几百万劳动力。因此,向国际市场输出劳动力的潜力是相当大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放宽政策,开辟多种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2. 劳动力供给
2.1 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降低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的过度增长。而这主要是农民生育观念落后和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所致。因此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尽快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措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管理,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从根本上缓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2.2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素质。
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成为了他们流向高生产率部门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经济变化的能力,是农村劳动力长期持续就业的关键。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增加劳动力价值,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的能力。。一方面,保证农村劳动力的义务教育年限,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减少无效供给。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各种类型的非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开拓教育市场,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各种类型的非义务教育,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化。
3. 劳动力市场
除了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方入手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我国还必须重视作为配置劳动力的市场的完善,加速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3.1 要大力发展劳动服务中介组织,并成立受政府保护的维护城市农民工的民间组织,作为沟通、衔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桥梁,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获得充分及时的信息,降低寻访成本和流动的盲目性,提高劳动力流动的效率。同时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3.2 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与管理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转。并且能够切实地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全面地发展。
4.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农民作为中国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却无法很好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收益,反而被城市所排斥。对比城市的繁华,乡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和在城市的车流中盲目穿梭的农民工仍然只是与富裕无缘。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面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问题,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如何保持转移的渠道畅通无阻。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情况下,不仅要通过提升农业部门的竞争力来吸纳剩余劳动力,还要积极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在强调市场调节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减少市场失灵,两者顺畅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张隽.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 山东劳动保障, 2003,(5).
2、李炀.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西南大学民族学报(人文社科版)[J],2003,(8).
3、周元福.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J],2003,(3).
4、刘甲朋、尹兴宽、杨兵杰.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 人口与经济[J],2004,(1).
5、杨辉、罗素清. 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原因及出路.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3(8).
6、 中国农村年鉴[M],(2006).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 失地农民 农民工 农村民营企业职工
论文内容提要农村人口群体划分为失地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职工及纯农民。对他们的养老保障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养老保障方面面临的困境,并以这四类群体为基础,设计和构建了以促进就业及提高农民自保能力为核心、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托底”的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肩负的责任。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构建。目前我国仍有近6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发展相对滞缓的农村经济及相对脆弱的养老能力预示着:今后我国社会养老的重点和难点均应在农村。目前农村老年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实际在于“养”,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关乎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乎农村社会的安定。目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仍主要靠家庭,然而,在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受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等影响,这一传统养老方式正面临功能弱化及农村年轻一代赡养比持续增高的挑战。在此,结合我国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要求,探讨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一、我国农村人口的群体划分及其养老保障状况
相对于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的迅速增长而言,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及转移机制不完善,导致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和农业部门大量存在。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方式主要有“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两种。“离土不离乡”模式因转移成本低而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流动管理的逐渐“解冻”及户籍制度的松动,“离土又离乡”转移模式开始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量农村耕地被征用,使农村社会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一新兴群体。失地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从业者和纯农民是目前我国农村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劳动者群体。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及城乡居民在社会福利方面享有的不同待遇,使农民长期被搁置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m。土地是我国多数农民的唯一收人来源,是其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生存之本,特别是对已进人或接近老年的农民来讲,土地是其生存权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失地农民,因就业和收人发生变化,家庭保障随之也变得脆弱。在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尽管得到了一定补偿,然而因数额有限且不具长期供给性,随着土地补偿费消费殆尽,其生活也慢慢陷于窘境。对失地农民来说,最可怕的是心理和心态失衡,是一种在失去土地这一基本保障而又无法找到其他相对稳定的收人来源时逐渐滋生的不稳定情绪。针对失地农民的境况,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但目前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大体包括“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和“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两部分。后者又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已“城市化”了的农民工,他们有着长期的劳动关系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有着相对固定的居所,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一部分;第二类是季节性农民工,他们只在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返回农村;第三类是处于不断流动中的农民工,他们居无定所,工作岗位经常变换。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技术技能相对落后而又难以得到及时更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可能陷人“无工作、无收人、无保障”的“三无”境地。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民工境况、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制度陆续颁布实施,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境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因目前国家仍未将农民工纳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仍然是局部的和低水平的,他们仍然面临老年后无养老保障的困境。
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连接着农村与城市、农民与非农民.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从业者则是被置于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外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国家对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无统一政策规定,各地、各部门只是结合自身情况,对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做了一些简单规定,但不规范,使企业无所适从。就乡镇企业来讲,近年来通过拍卖、股份合作和股份制等产权改革,明晰了产权,然而,却给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带来了新的困难;就农村民营企业而言,因大多数民营企业把企业主利益置于首位,为了赚取利润、降低成本,大都不愿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化进程持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也逐渐进人了不断优化组合和升级换代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无疑成为一个需要尽快考虑并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这一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纯农民”的养老保障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核心部分。纯农民一般指居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土地产出为主要收人来源的劳动者,即纯粹意义上的农民。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加之农民收人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经济中,农民的养老保障能力相对较差。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提高其自养能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除农民子女的教育费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自保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然而,因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加之这些年来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关联的农用物资、水电等的价格持续走高,大多数农民家庭背负的负担依然较重,他们不愿或难以拿出余钱投保于养老保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加之土地耕作成本持续走高以及经营、销售的相对粗放,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仍突出。就农民而言,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收人较难过上大病无忧、养老无虑的日子,因此,一些农民宁愿抛荒或者无偿转让耕地也要外出务工,以获取更好的生活境况。
二、建立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生活状况差、经济收人低使得广大农村居民始终把改善生活状境况作为家庭和个人追求的目标,相比之下,对个人养老保障的重视相对不够。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异质化程度增大,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由此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在充分考虑不同人口群体特征的条件下分层次进行阴。同时还要考虑农村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未来衔接问题,并力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各人口群体均能实现有所积累;二是无论最终养老地在何处,都能实现老有所养。按照上述要求,构建图一所示的以就业自保为核心、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政府财政为“托底”的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构架。
第一,通过建立就业促进机制、改善就业质量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进而建立起以受保人自我保障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实现可持续就业,既是提高劳动者自我保障能力、实现劳动者自我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良性发展的前提。面对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态势及我国相对薄弱的社会养老保障能力,要在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较好地体现社会保障的“普惠性”原则,就不能按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来设计农村或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否则,中长期内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将陷人发展困境。当然,要使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必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下确保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应走以受保人自我保障为主、以政府财政支持为辅的道路。即是说,在促进农民就业的同时,通过建立带有一定强制性和激励性的农民养老保障缴费、政府财政按农民缴费额对等配比的制度,来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强化农民的养老保障意识。在此思路下,对失地农民、农民工、在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从业的农民以及纯农民,分类设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对失地农民,国家应从保障其合法权益着手,通过建立经济补偿与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机制,助推失地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从
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养老保障问题,必须把就业作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和就业服务等就业促进和保障机制,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非农化就业。同时,还应给予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城镇居民身份,纳人城镇居民管理体系,享有城镇居民的一切权利。对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则应尊重其意愿,或者纳人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在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享受城镇居民的一切待遇和权利后,应以土地流转或权属转让形式交出其拥有的剩余土地,并获得相应的土地出让金),或者在给予其合理经济补偿前提下,纳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保证养老金的积累性,应将土地出让收益(包括红利)中的一定比例注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账户。
对于农民工,可以设计两种以上方案,供有稳定岗位(有较长期的劳动雇佣关系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无稳定岗位的农民工(处于经常的流动状态)自主选择。在设计此类制度时,政府可结合农民工就业情况进行适当分类:
一是对签订较长期劳动合同、有较稳定劳动雇佣关系、工作岗位较稳定的农民工,政府应给予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的资格,并纳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是对流动性较大、未签订较长期劳动合同、未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农民工,国家可设计并出台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尤其要建立能在全国通行、通兑的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系统,个人账户所形成的养老金积累额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委托银行管理,所得收益归农民工个人所有,并允许中途断保的农民工续保,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流动性大、不能连续缴费的问题。
对具有农民身份、长期从业于乡镇企业或农村民营企业的劳动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在综合考虑企业和从业者经济承受能力及土地使用权是否收回等问题情况下,设计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障方案: 转贴于 一是对那些参加基本养老保障时间较短的乡镇和农村民营企业职工,如果参保人仍处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其土地使用权回收与否可由参保人自己决定。
二是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障时间较长的乡镇和农村民营企业的农村劳动者,可在自愿原则下将其纳人城镇养老保障体系之中,享受与城镇居民等同的一切待遇。对纳入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的乡镇和农村民营企业职工,其原有土地应予收回,并将回收土地的部分经济收益补充到受保人养老基金账户之中。
三是对“村中城”企业(指城市在农村投资建厂的企业),应按照“谁征地,谁负责”原则,为那些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及合适的就业岗位,并在自愿原则下视情况纳人城镇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归口统一管理。
对于纯农民,可通过以下两种办法来实现其养老保障:
一是采取以劳务换保障办法。随着农村社区的不断发展,农村社区养老社会服务问题已经或正在提上议事日程,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农民在农村服务行业就业开辟了新的道路。特别是高龄老人和生活自理能力退化或基本丧失的农村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有无和优劣,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家庭关系的和谐,由此也为纯农民提供了获取额外收人的机会。通过将他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所得,部分地转化为其个人养老保障金。同时国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既能激发他们参与农村老年人照料的积极性,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人缺乏照料的问题,并保障纯农民养老保险账户的及时积累,促进农村养老保障良性运行。
二是采取农产品换保障的办法。粮食等农产品是农民的最基本产出,在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条件下,通过直接以粮食等农产品来抵缴养老保障费,有助于将农产品这一潜在社会保障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保障资源,以满足农民对现金和社会保障的双重渴求.同时也是对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的一种有效保护与支持。因此,通过以粮食等农产品换保障的方法来建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符合纯农民的特点和需要。
第二,以土地流转为媒介,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为方向,以促进非农就业为接点,建构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在我国,国家和农民集体对土地的绝对占有权是确保土地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土地有效流转、保证以土地收益来换取必要养老保障的重要法律基础,而土地使用权和收益获取权的部分乃至全部流转,则是农民身份转变及实现农村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有效衔接的纽带。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劳动力与不同类别生产资料的长期配置与牢固结合造就了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者群体,农民工及乡镇企业或农村民营企业的农村劳动者则因其劳动力与耕地等生产资料发生了部分或全部分离而成为不同于纯农民的劳动者群体。他们的生产方式及获取经济收人的途径发生了变化,经营耕地已不再是其主要或唯一谋生手段,耕地对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功能已经弱化甚至消失,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非农化和城市化特征。因此,在构建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时应特别注意不同群体的特征及其与土地关系的上述变化。
在构建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应重视两方面:
一是如何将农村劳动者的非农就业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非农就业对农村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的连接或纽带作用。
二是如何将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障与土地及其权属变更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借助土地权属变更或流转将农村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有效衔接起来。
科学、合理地引导和帮助农民特别是处于冗余或闲置状态的农村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及推进城市化的需要,也可帮助他们逐渐摆脱对耕地的过分依赖,改善其收人来源过分单一问题,既有助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自我保障意识的转变,也有助于耕地的有效整合与集中连片开发,促进耕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及其经营效率。在此过程中,对于非农化程度较高、依靠非农业收人既可维持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农村劳动者及其家庭,可通过以土地换权益、换保障的办法,一方面将其纳人城镇居民管理体系,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回收其土地主要是耕地使用权和收益获取权的同时,通过将土地按类别、等级及近期用途(一般应限定在5年内)进行动态评估和科学作价(动态评价时限应限定在20-30年间),实现土地权属的货币化转移,并将土地收益的一部分直接补充到土地出让者养老和医疗账户中去,以弥补个人养老保障缴费的亏欠和不足。对非农化程度不高、依靠非农业收人尚难维持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农村劳动者及其家庭,国家应本着自愿和利民的原则,或者归口于城镇居民,纳人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或者归口于农村居民,纳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于纯农民,则应以耕地及其农产品以及他们所提供的集体和社会性劳务为基础,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将农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作价来换保障的方式充实其养老基金账户,在激发农民对自有耕地加强经营与管理的同时,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障。
第三,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托底”作用。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涉及制度安排、保障基金供给和养老社会服务供给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建设、管理、维护、支撑并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有效运作的主导力量。就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中的责任而言,政府不仅应肩负起引导和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就业、以达成自保目标的责任,而且还应肩负起通过制度、政策以及财政支持来保障农民生存和基本生活权利的责任。有必要尽快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以社会捐助等其他筹资形式为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网,以配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立应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家确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前提下,由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来设计适合本地区农村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地方保障标准不能低于国家保障标准)。
第四,从适应各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着眼,建立基于国家社会养老保障框架的、适合各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养老保障缴费标准和保障标准。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时,应允许各地区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框架内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合本地区的养老保障缴费标准和保障标准冈,以体现社会养老保障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征。
【关键词】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环保机构
0.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水污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呈现出迅速恶化的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宜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衡水当地一家权威医院的医生介绍,该医院收治的白血病病人70%来自农村水污染地区。因此,保护农村水环境,研究农村水污染防治尤为重要。
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建设部在2007年的全国部分村庄的调查报告中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池塘,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这与作者走访看到的现象十分吻合。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或农村家庭作坊排污、工业和生活污水废弃物、养殖业、农业生产等都直接污染地下水,形成时间长、范围广,由于不像河流等地表水污染一样可以看到,是看不到的污染水源,可以说,地下水污染是衡水农村水污染最大的隐患。
2.目前农村水污染问题主要的防治措施
目前农村水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防治措施,一是政策法规及教育措施,包括规范乡镇企业排污制度,加强对畜禽排泄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加快小城镇基础设计建设,建立简易集中处理污水设施,防治结合,对各类资源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生态环境监督,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科研和设施建设。二是技术措施,包括农村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农村水污染防治技术。就上述政策法规教育以及技术措施对农村水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农村水污染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呈现发展趋势,尤其是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农村水污染问题,农村废弃物和排泄物的随意乱堆乱放问题,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问题,乡镇企业的随意排放污水等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3.造成衡水农村水污染的原因
3.1从民众的层面有以下三方面
3.1.1乡镇企业和家庭作坊偷排偷放
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农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活跃,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统模式――种地。很多农民在农闲时候去乡镇企业上班,按日结算,还有些富裕的农民自己买设备,开启了家庭作坊。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让他们忽略了自己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衡水地区一些乡镇企业比较集中,比如化工,皮毛、乐器等,成为当地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为了逃避缴纳污水处理费,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向河沟,农田,甚至是径直把污水排入深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威胁。
3.1.2养殖场和畜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随着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的不断增大,在衡水的一些农村,农民开始扩大养殖规模,致使很多的屠宰废物,废水和牲畜的粪便都得不到必要的处理,直接堆放到场房附近,或丢弃到田地或河沟里。导致当地村庄的河流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作者亲眼看到,一些河流,由于扔入了牲畜的内脏或死尸,变得臭气熏天,蚊蝇孳生,病毒更不在话下了。
3.1.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农村水污染
据作者了解,目前农村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已经很少有人施以农家肥,而是使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农药和地膜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这种种植的方式不仅使土壤的酸化、板结更为严重,而且更为恶略的是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或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2从政府的层面有如下三方面
3.2.1农村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加强和改善农村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而如果这些资金全部由企业承担,势必会降低他们的企业利润或造成负利润。很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愿意进行污水处理,但又负担不起,希望政府能够出资,帮助他们整顿污水污染问题。他们愿意在承受范围内进行配合。
3.2.2农村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不足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乡镇的硬件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是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没能跟上,大部分地方只重视建了多少新建筑,而忽略了与环境相配套的防治水污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3.2.3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落后
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适合于治理农村环境水污染的技术作为支撑。如果一味的套用治理城市污染的方法去解决农村的污染问题。只能是事倍功半,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3.3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与建议
3.3.1设立县级及以下的污水处理机构
目前污水处理厂只建到市级,建议设立县级及以下的污水处理机构,并且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镇)垂直管理。当地政府无权干涉所辖地区环保部门所做的处理决定。
3.3.2赋予环保机构强制执法手段,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
新《水污染防治法》增强了强制执行手段,环保部门应当及时拓展思路,合理运用法律法规制定行而有效的方法手段,并积极与当地执法部门及时沟通与联系,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既要抑制环境污染的行为,又要搞好和民众的关系。
3.3.3环境保护工作与当地政府官员的业绩相挂钩
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建立相应的环保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绿色GDP,落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内。
3.3.4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以此带动家庭、社会;在各乡镇开展环保知识下乡、环保标语上墙活动,采取悬挂警示挂图、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教授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的环保知识、技术和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所要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多利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污染案件以案说法,多使用通俗化的语言,以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3.3.5建立严格保密的投诉机制
在各级环保机构中,设置专门接待环境投诉的科室或部门,接受各种形式的投诉,比如电话,邮件,信件等。对于投诉人要严格保密,如有泄密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对所投诉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投诉人进行合理的奖励。
衡水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是水污染问题。农村水污染的日益恶化,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衡水市广大地区的人居环境,城市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有效治理水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科]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变量选取说明以及数据来源1、指标选择考虑到相关统计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学者研究文献的已有研究成果,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农村金融规模指标和农村金融支农程度指标。农村金融的规模通过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x1)及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x2)来衡量。农村金融支农程度通过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x3)和农村信用社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x4)来衡量;根据论文分析需要,鉴于环比增长率数据时效性强,可以真实反映当年变动情况的特点,本文选取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环比增长率(x0)来反映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动。2、数据来源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历年数据来自于《河北经济年鉴》和《河北农村经济年鉴》;河北省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历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和《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历年数据来自于《河北农村经济年鉴》,数据区间为2003-2011年。(二)方法说明灰色关联分析以现有的信息为前提,以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间的距离为基础,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对需要研究的比较序列进行分析,判断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从距离中找出各序列的差异性和接近性,确定比较序列对参考系列的贡献测度。由于灰色关联分析具有动态性、系统性、联系性的优良特点,所以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分支的各个领域,在研究解决系统分析、结构优化、项目决策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1)选择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记为x00(t)={x00(1),x00(2),……x00(k)},比较序列记为x0i(t)={x0i(1),x0i(2),……x0i(k)};(2)建立比较序列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初值化处理;经数据变换后的参考序列为x10(t)={x10(1),x10(2),……x10(k)},比较序列为x1i(t)={x1i(1),x1i(2),……x1i(k)};(3)计算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值;计算公式i=(三)灰色关联度计算本文力图通过灰色关联方法来客观分析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具体细分指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关联程度大小,以便客观了解河北农村金融发展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2、计算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对应时刻的绝对值差值,同时从绝对值差值序列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01中,min=0,max=0.10;在02中,min=0,max=0.33;在03中,min=0,max=0.49;在04中,min=0,max=4.21;4、最后根据以上计算出来的关联系数,进行汇总平均计算,得到河北省农村金融具体发展指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及排名,
实证分析
分析表明河北省农村金融部门所吸收的存款是否用于发放乡镇企业贷款以及农业贷款发放比例的大小是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农村农信社增加对乡镇企业发放贷款后,乡镇企业会扩大规模进行投资生产建设,积极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增加农业贷款规模和水平,极大地满足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降低了信贷资金使用的交易成本,缓解了改革之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大量流入城市的不利局面,间接的提高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所占比重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关联程度较低,说明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大型金融机构显现出来的服务高效、产品多样、功能完善、结算便利的诸多优点,已经开始大量吸收农民群体的闲散资金存款,进而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户资金的规模水平;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所占比重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关联程度最低,说明农村信用社对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直接贷款规模总体水平严重不足,信贷资金转化为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生产的有效投资仍然十分有限,以至于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较快增长。
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农村金融规模指标一定程度制约了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结合上面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一)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三农”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其运营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河北地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首先,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地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观念,具体的扶持措施应该严格遵循国家在财政补贴方面、税收优惠方面、资金扶持方面和利率调整方面的配套措施政策;其次,各级农村信用社应该因地制宜,明确市场服务定位,确保投放当地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保持合理的数额和比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的主平台,真正成为为河北省“三农”工作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最后,积极吸纳引进优秀金融业务人才,提升农信社人力资源质量,河北省各级农信社应该招聘大量学历较高、能力出众的金融和计算机等专业高素质人才,并定期对招募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指导,提高其信贷业务工作能力,进而为河北省农村地区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保障。(二)大力构建多元农村金融体系,拓宽服务“三农”领域河北省在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应该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形成功能齐全、竞争有序和服务多样的农村金融组织,初步构建起涵盖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框架。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具有风险较高、收益较低、周期较长、流动性较差的显著特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分行应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信贷资金投入,扩大政策性支农业务范围,不断完善支农功能定位和深化改革支农运作机制;农业银行河北分行应该牢牢把握国家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稳定和发展县域支农业务范围,真正发挥起加快河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作用;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开办针对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中小企业的小额信贷业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业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将提供信贷资金服务对象扩大至个体种养农户、农村种粮大户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以便满足它们各自的资金信贷需求;试点建立相应的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组织,更多的丰富和提升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作者:张俊忠 张润清
关键词:土地整理,措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化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垢可持续利用。”这是十分正确的论断。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我认为,主要应从搞好土地整理来实现。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加大宣传力度
土地整理是近几年来国内理论界提出解决土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新途径。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论文大全。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整理不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主要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鉴于当前的社会对土地整理观念淡薄,特别是县乡一级党政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的现状。当前应主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的宣传。不但土地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并且农业、水利、城建以及新闻宣传单位、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使之造就一种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二是对领导的宣传,特别是对县乡一级领导的宣传。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座谈会,或讲座等,进行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从而认真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2、周密规划,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措施,确保工程设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根据先进地区的经验,在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时,应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山地整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对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②村镇土地整理。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原制定的村镇规划进行修订,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绘制材庄和乡镇驻地规划图。逐步做到三个集中。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③改造中低产田。改善耕作层,移土回填,使瘦田变良田,低产变高产。④旧城改造。清查“荒”、“废”、“闲”,挖掘城镇存量潜力,控制城镇外延,解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通过土地整理,使农村成为规模经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城市成为容积率适中的现代化城市。
3.科学组织
土地整理是政府行为,从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都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机构。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解。目前国家已成立土地整理中心。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专管土地整理事宜。二是搞好协调。土地整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等很多部门。论文大全。要使这些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积极参与,形成强有力的土地整理的合力。论文大全。三是抓好示范。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抓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类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防止一哄而起。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将土地整理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对完成土地整理任务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黄牌警告。评选先进时要实行“一票否决”。
4.开拓筹资渠道
土地整理是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资金的落实是土地整理能否在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土地整理资金保障体系,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目前筹稳集资金的渠道可从四个方面解决:一是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这些基金应包括:①新《土地管理法》关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规定,作为中央和地方土地管理专项基金。②新《土地管理法》规定,用地单位没有条件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的开垦费,以及占用基本农田缴纳的造地费和耕地占用税,都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二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三是利用国内金融部门贷款,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可根据土地抵押债权较具可靠性,偿还周期长的特点,申请土地抵押货款。四是积极引用外资、如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性投资。
5.完善法制体系
土地整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政策来保证。当前各地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等法规外,还应尽快出台《土地整理条例》或《土地整理办法》、《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同时各地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出发,制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限制城镇外延扩张,耕地“占补”平衡等具体的,易于操佬的规定和政策,使土地整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6.搞好优质服务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作为土地管理部门,必须竭尽全力搞好服务。这些服务包括:①技术服务。为土地整理提供准确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措施;为乡、村培训土地整理技术骨干,自始至终做好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保障土地整理的高质量。②法规咨询服务。为土地整理制定和提供配套性的政策、法规,使土地整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③信息服务。经常通报本地土地整理的情况和外地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使土地整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④权属服务。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前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变更登记,防止引发权属纠纷。当出现权属纠纷时,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调处,切实保护土地经营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陈伟;土地整理管理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D];天津大学;2004
[2]高向军;;论土地整理项目的科学管理[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3]刘春燕;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陈薇;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
目前受东亚金融危机、特大洪涝灾害和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同时,我国改革任务非常繁重,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这种情况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顺利启动经济,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便成为当前政府各项工作的核心。
为达到以上目标,我国采取了扩张性贷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银行于98年12月6日再次降息(这已是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后央行第六次降息),财政则发行1000亿元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刺激内需。虽然在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控中,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比较有效,但我就国目前情况,仅依靠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控力度仍显薄弱。这是因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很高。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讲,人为推动贷款增加量不能过大;而财政也是连年赤字,债务规模不断膨胀,扩大支出的余地非常有限。更为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控工具,调控效果如何很大上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居民对市场信号反映的灵敏程度。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大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条条幅框,它们一方面限制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也为通过制度创新刺激经济活力提供了巨大潜力。因此刺激经济不能仅仅靠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得靠抓好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来理顺经济循环中不适应市场机制、不符合我国长远发展目标的制度扭曲以便为财政、贷币政策资金高效使用创造良好环境,使财政、银行资金的少量投入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当然,实施各项政策不能一哄而上,而应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要求,围绕调动居民的消费热情和企业投资激情来进行,以使它们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来说各项政策协调应该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在决定人们支出倾向的诸因素中,财富存量和未来收入预期是两个比较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财富存量)巳攀升到5万亿元,具备了不小的购买能力,但人们仍持币不购,其原因主要还是对未来收人预期不佳。从城镇居民来看,大部分居民未来收入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预期支出增加,因而使预期收人相对贬值。所以要刺激城镇消费品市场、恢复人们的消费信也关健是要逐步改变人们对未来的支出预期。这就要求政府明确界定它在帮助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大向题应负担的资任与义务,如组建“住房基金”(以城镇土地级差收入和对高级住宅征收的消费税为收人来源)为每一位购买住房在标推以下的进行补贴、尽快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完全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杜绝乱收费)等。
对农村居民来说种植收入是其收入主要来源,稳定农民种植收入预期对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得以贯彻之后。影响种植收入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农田水利和粮价波动。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建于五、六十年代,到现在许多都已年久失修,近二十年来农产品产量虽然持续稳定增长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大问题。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降低农作物种植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会提高农业种植效率,从而极大稳定农民收入预期。种植收入还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前几年我国放开了农产品价格,但实践证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收入风险对单个农户来说,难以承受因而政府设立最低保护价,建立大型粮仓,对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全力收购,保证农民多收多得是维护农民利益、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所以刺激农村消贷应在农田水利和粮食流通体制及粮仓建设上下功夫。
2、改善人们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渠道。我国目前出现的消费无热点、经济缺少增长点的现象,—方面是由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在从千元级向数万元级商品过渡时出现消费断层;另一方面则是由城镇居民适宜的消费渠道被人为堵塞、面农村消费环境又过于恶劣造成的。在城镇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在基本衣、食、用需要满足之后,其消费应向住、行升级。鉴于住房、汽车价高且配套服务不完善。轻骑和摩托车便成为城市人提高生活质量助理想选择;并且从国际上看,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巴西、墨西哥等国在轿车进人家庭之前也都经历了一个轻便车消费热潮,但我国对摩托车消费却持消极态度,许多大城市明文规定,摩托车不得进入市区,即便在市外对摩托车消费也存在诸多限制,实行这些限制,除出于动富济贫的公平收入分配目的外,主要是从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目的考虑的。其实,解决这些问题,不一定非得限制消费,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如规定最高废气排放置(减少污染)、发动机最大功率(限制时速)及噪音污染标准等来解决。政府可以按以上标准对生产厂家进行认证,只有符合认证标准企业生产的特定型号的产品。政府才允许其进入市区,对其它产品则区别对待。这样,改变对摩托车消费的一刀切政策既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也有利于推动我国轻骑、摩托车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机动车辆的设计、制造能力。并为以后汽车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从农村居民来看,四年其年均收入3000元,正处于千元级电器消费的收入区间。据测算,如果未来10年内全国2.3亿农户家电普及率达到1996年城市居民水平,就会沼费我国10年的彩电产量、14年的电冰箱产量和16年的洗衣机产量(按1996年产量计算)。但农村电力供应不足、电视信号不佳、用水不便等恶劣的消费环境却极大限制了其消费活动;许多地区农村电费价格大大高于城市,农民购买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较普遍。这种消费状况与我国日前电器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局面极不协调,并且我国电力供需矛盾随着几座大型电站的投入运行不仅已大为缓解甚至出现过剩,因此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民记费环境,对启动农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3、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供给是需求的前提,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我国刺激经济也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推动企业发展上。纵观我,14年的城市改革历程。推动经济发展的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各种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各种非国有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来说有两个优势后发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技术落后)和机制优势(非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是面向市场的。机制优势决定了非国有企业可以向国有企业学习,使后发优势得以实现。但随着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间技术差距不断缩小,乡镇企业发展步入缓慢调整期。在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以前,为填补乡镇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带来的企业发展空缺,必须得从其他方面开辟企业发展新领域、发掘新动力。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领域在于私人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对设立公司有较严格的规定不仅审批手续繁杂并且还有不小的注册资金要求,这种规定加大了私人创建企业的成本,极大限制了私人的创业活动,废除有关设立公司的种种限制规定,则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提高人们自我奋斗、自强自立的意识。使私人企业承想起部分原乡镇企业承担的动力责任,对现存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经营水平较高、盈利状况较好的企业来说。金融部门的贷款歧视是限制他们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部门愿意把资金贷给大中型国有企业而不愿贷给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原因是后者贷款风险大、成本高。这样做固然体现T我国93年以来加强金融监官、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但也说明我国金融改革力度还远远不够,现有金融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因此,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提高其风险评估水平,建立切实可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为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刺激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改变其对未来发展的不良预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这一点通过银行的区域经营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等措施打破目前少数几家银行垄断的格局,增强现有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竞争非常必要。
4、强化我国轻、重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我国从建国到78年改革,经济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立了—整套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为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摆脱对其它国家的依赖创造了条件。但在过去20年1I我国轻工业的发屁却逐渐说离了这个基础;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6P生产厂象话相进口机械设备,使我国轻工业与外国重工业结成完整的生物链条,带动了外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而本国的重工业却道遗弃。如我国数控机床市场份额的95%、轻纺机械的70——80%、石化产品一半以及几乎全部移动通讯设备和电视发射设备市场都被国外占领。由于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相脱节,所LJ我国技术吸收创新能力弱,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滞后,生产能力明显不足。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完成经济的重工业化,重塑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依存关联是非常必要的,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应杜绝轻工业甩机械设备的乱进口,即使对我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轻工项目,其适用设备也必须协同机械制造企业联合进口,在机械制造企业负担部分进口签用的前提下,二者共同组织科研攻关。以提高我国高技术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同时,改革生产型增值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所负税收予以抵扣,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投资需求,缓解机械制造部门需求不足的问题。另外,针对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财政也应投资抵免的方式予以鼓励。
论文在线·耿姗姗 赵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