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23:0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考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鉴于职称计算机考试的规范性和对考生要求的不断提高,每次考试后,不合格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我通过研究历年本考点考生情况,发现在不合格的人群中,年龄大且没有参加过学习训练的人员比例稍大。分析其主要原因,我认为:计算机是2000年后才被大家广泛知晓并开始大规模运用的,有些人甚至到了最近才开始接触电脑。而计算机技术在短短十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称计算机考题同样日新月异,并且在应用能力和灵活性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年龄稍微偏大些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学生时代几乎就不知电脑为何物,更不用说学习计算机知识了。很多同志都是近几年通过边工作边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不足以应对范围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得职称计算机考核要求。那么如何学习备考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自我评估,制定学习备考计划
我历经每一年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备考,每一年都有学员问,怎么样地程度才能算有把握通过呢?我认为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反应能力都是有差别的,不能一概而论。给一个测试方法:职称计算机考试的每一个模块都有指定用书。书前面有职称考试大纲,书后面有一张光盘。如果你第一次看大纲,就能看懂大纲要求里所有的名词术语,第一次做随书的模拟光盘就能达到95分以上,那么恭喜你,你的基础知识或反应能力是不错的,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就应该能通过考核。那么如果不能达到上述两个要求,也不要气馁,通过至少三到四周的学习,是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的。
二、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手段自主学习
通过职称计算机考试的最好办法就是常用。计算机考核的本意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如果能够经常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各项功能,那么考级就很轻松了。但是实际情况是:参加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参加高级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往往都是单位的骨干。平时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办法抽出较长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培训,这时能够有效率的进行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推荐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学习模拟光盘进行自助式学习。所谓自助式,就是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对症下药,快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达到快速有效提高的目的。至于学习模拟的光盘,市面上有几个主流的练习光盘,至于谁更好些,我不想评判。但这些学习软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几乎都涵盖了名师讲堂、章节知识点的模拟题练习、考试环境的模拟练习以及解题指导,非常适合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做完一张光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自2005年开始,几乎每一年职称计算机考试题库都有更新,特别是去年10月份以后,试题更新量非常大,一批新题、偏题、难题充实进了国家题库,使得考试难度越来越大,灵活度越来越高。经常有学员反映,考试题几乎没有几道是和模拟题一样的。甚至有学员认认真真的做完了所有模拟练习题,仍然没有通过考试。我认为任何模拟练习软件都只是提供了一个模拟考试软件环境的平台,国家题库是不允许泄题的,而且计算机应用题目千变万化,完全猜中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这就要求大家“会”学习,不要盲目做题,而是要通过模拟题的练习,先找到弱项和差距,再结合大纲考点,总结出同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够在真实的考试环境中遇到新题不慌乱,其实很多新题就是同类题而已。
三、研究考试形式,掌握应考技巧和方法
我认为学习是需要扎扎实实的,没有捷径可取,但应对考试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要更有把握的通过职称计算机考试,还需要研究考试形式,掌握应考技巧和方法。
1、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具体形式及评分标准
职称计算机考试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方法,所有考题均是实际操作题。每个模块考试时间为50分钟,考题数40题,每题分值2.5分。各个模块的合格线均为60分。考试时间由计算机自动计时,到时自动交卷,成绩由计算机统一批改生成,每题不对即错。也就是说,每一模块的考试都要求考生在规定的50分钟内答题40道。完全做对24道题,方能合格。
2、目前考试环境的特点及应对方法
①最终结果是一张静止的图片:就目前的考试环境来说,由计算机阅卷,每题只有对或错,对则得分,错则不得分,说明没有步骤分,因此计算机比对的往往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完成的题目最终往往是一张静止的图片。那么如果你把本题做正确,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一张静止的图片,鼠标再去点一些地方,应该是没有反应的。当然也有特例,也有个别题做的结果不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这种情况少之又少,至于少到什么程度,少到在一个考场中的所有考生很少能有一个考生遇到一个这样的题。所以这种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还请注意:模拟考试题的基础题操作,每题在做完之后,都有“祝贺你,成功完成本题”,在真正的考试时不会有这样的提示。
②限制做法:很多考试题会限制题目的做法,也就是平时你可以用某种办法解决的题,在考试时不能用,只能用某种特定的做法完成,而这种做法往往会比较冷僻。比如在internet模块的考试中,光如何启动IE浏览器的方法就有五种。很多人都只会常用的一两种方法,一旦题目限定做法,就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练习要一题多解,多注意这一个题有哪几种做法,尝试着去试一试,在考试时你就可以更有胜算了。一般来讲,做一个题的方法有:菜单命令法、快捷菜单法、快捷键法、工具按钮法、鼠标的方法。我会常常建议学员在束手无策时,多试试双击鼠标、多尝试右击鼠标。
③考试环境不灵活:举例说明,如果本题考的是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对话框的使用,那么当你选择其它菜单命令时,将不会打开这一个菜单命令,所以考试时要大胆一些,看到一个题,你感觉差不多应该使用哪一个菜单命令,你就大胆地去点击,如果点错了,题目会进行不下去,那么你再去点你认为正确的菜单命令,这样你就会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当然,考试环境的这一漏洞已经开始被考核办注意,这种考试环境不灵活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善,但要全部改善需尚需时日,考试时还是可以利用环境的不灵活性提高做题速度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职称计算机培训 任务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62-01
一、 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以创设具体学习任务为主线,在执行任务时掌握要点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任务驱动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教师创设学习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该任务,这种解释有一定片面性。“任务驱动法”的真正含义应是学习任务与知识点融合,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任务需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为基础,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点,又能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不断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任务创设要以真实的教学环境为基础,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通过激励和挑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职称计算机培训的特点
职称计算机培训不同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参加学习的人大多是职工,能够利用的业余时间很有限,而培训内容较多,题量较大,经常有职工在培训中对答题的速度和节奏把握不好,不能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至于无法完成模拟考试。比如在答题中纠结于某一个题,浪费了太多r间;导致没有时间做其他题,这都会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和学习积极性。所以,优化职称计算机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率尤为重要。
三、职称计算机培训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一)创设教学情景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因此有的员工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总是认为自己不用再学习,也能够运用自如,在培训中有一定懈怠情绪。但有的员工接触计算机较少,信心不足。学员水平的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充分把握不同层次员工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以此激发学员对完成任务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越贴近实际工作,越能让学员在学习中保持热情和兴趣。
(二)分层次设计教学任务
在上文中提到,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员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而有的学员认为任务没有挑战性,都会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在充分考虑每个学员的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出知识含量较高的任务,针对不同程度的学员在知识基础上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等方面,分组创设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任务。
(三)重视学习过程
计算机是实践性、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学员的好奇心理。任务的设计要突出实践技能、贴近生活实际、重视学习过程,比如在课程开始之前,将学员分成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教师任务下达任务给每个小组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研究,各组的学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根据学员所提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以及遇到的难题及时与学员互动,并加以引导,才能够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同时学员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既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指导学员有效学习。具体来讲,为了达到最好的评价效果,教师要特别重视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反馈,将教师点评、学员自评以及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并加以合理应用,即进行多元化评价。而在职称计算机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三种不同的考核方式相结合:日常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及上机实践考核。其中日常考核是考核学员的平时课堂表现,如每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标准可以根据任务内容由学员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则主要考查学员对职称计算机考试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及各类编辑软件的应用能力;而最重要的考核则是上机实践,这不仅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考查,并且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职称计算机考试的结果。
四、结语
在进行职称计算机培训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任务,学员完成任务,不仅使学员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并且在最终的考试中灵活运用知识点,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颖.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26.
取得好成绩,因为我考试前一个星期没上学生病在家.不过妈妈对我说考试时不要紧张,要认真看题不能落题.
上午第一节课考数学,数学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第二节考英语我最害怕也是最担心的一门课程,老师发下卷子说:“广播播放听力部分的题目,”广播开始了,让我听不过来觉的有点快,接下来第三节考语文……。
总之,我决定在期末考试之前一定把听力练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四年级学生期中考试后心得体会范文总结
学生期末考试心得体会例文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心得体会
期中考试感想
公务员考试培训心得体会
计算机考试实训心得体会
数学期中考试反思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反思
我让学生写“考试分析”
期中考试的总结和反思
期中考试反思
最新入党培训的考试试卷及答案参考
期末考试前的感言
针对这一改革,依托机考模式,我校课题组成员将经过不懈努力,设计出实用性强的互动型“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课)”辅助多媒体课件,为大学英语读写课提供出可行的辅助手段,紧紧围绕“听力先行,以听、读促说,听说一体化;以听促写,写译相结合”的特点,旨在增强学生语言的实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研究理据
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并宣告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应用时代以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曾经历过三次重大演变: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盛行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从90年代初延续至今的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
从90年代初至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进入了其成熟阶段,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也逐渐被教育界学术界接受和采纳。何克抗教授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本课题组也着力于将此套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定位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运用此套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英语在听说技能上的认知和提高。
二、设计原则
(一)实时交互原则
所谓实时性是指在多媒体系统中声音及活动的视频图象是实时的,多媒体系统提供了对这些时基媒体实时处理的能力。所谓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像电视机、激光唱片等家用声象电器有所差别的关键特征,普通家用声象电器无交互性,即用户只能被动收看,而不能介入到媒体的加工和处理之中。该课件设计支持互动式教学,它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课)”内容相辅相成,并兼具实时性与交互性于一体(教师与课件交互,学生与课件交互)。
(二)操作便捷原则
该课件注重其界面的直观化,不仅在设计上力求美观得体,更力争能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另外还注重操作的简单化,使用者不需要具备大量的预备技能,仅在提示信息的指引下就能得心应手的使用。
(三)多重刺激原则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起源是外界对人的刺激,刺激越强烈,记忆就越深刻。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只靠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只靠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该课件根据多感官配合原则合理组合媒体,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媒体形式和恰当的媒体范例,将更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形成性评价原则
由于很多多媒体课件是文档式课件,不生成不可逆的可执行程序(.exe文件),这样在形成性评价中为课件改进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不断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进,逐步提高课件的质量。
三、内容简介
由于教育部机考模式加大了听写、视频等方面的分值比例,所以该课件主要围绕课堂教学中的“热身”(Warming-up Activities)这一环节进行,所选素材是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课)”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和情境。其涉猎的内容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名人演说、经典电影对白、新闻等交际性、实用性、多样性的原版语音材料;所选的媒体资料都出自VOA、BBC、CNN等国外知名节目,其语速、内容长短、语音清晰度等都经过精心筛选和分级,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一)设计形式多样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
1.主页的结构设置
在进入主页面之后,使用者不仅能听到动听的背景音乐,还能看到清晰直观的页面设置。在主页的页面中,首先课件名称及所授课程名称会以跳跃的形式出现在页面顶端,接下来页面的左侧会闪现出排列整齐醒目的主菜单,包括多项选择、听力填空、跟读复述、小组讨论、命题作文几大模块。在页面的中间是所授课程的视频或音频链接,使用者只要点击播放或暂停键就可以直接观看或收听,还能根据手型图标或箭头提示进行全屏的切换。视频的右端会有一个向右的三角形标识,点击之后就能出现其语音资料的英文全文字幕,它将随着语音资料以滚动形式同步展示出来,使用者可以将其隐藏,也可以将其与语音资料同步放映,还能进行英文字幕与中文翻译的切换。在主页面的底端设置有搜索引擎、金山词霸、蓝鸽英语在线、BBS论坛与BB教学平台以及课程目标和反馈意见表的链接,不仅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对相关资料的搜索,还能促进教师及学生对课程和课件的了解,并能及时地对课件进行评价,以便对课件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与改进。
2.主要设计环节简介
该课件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多项选择(Multiple Choice): 在此环节中,学生将观看一段时长为3至5分钟的视频文件,并根据视频回答涉及“中心思想/主题”(main idea)和“重要细节”(important details)的4至5个基本问题。
(2)“听力填空”(Listening & Dictation):在此环节中,会将视频文件中的某个段落按句播放,要求学生填写出句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同时针对素材中较难理解的句子选出1至2句进行语法分析并口头翻译(或课后进行书面翻译)。
(3)“跟读复述”(Repeating & Retelling):本环节也将模仿机考中的考核方式,在视频文件中选取出1至2句要求学生跟读,对于较长的句、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由授课教师进行语音评测及纠音,以便考察学生的复述和重述(sentence repeating/story telling)能力。
(4)“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将针对视频本身的内容细节,选择与本课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5)“命题作文”(Essay Writing):以某音频材料为基础,让学生课后完成命题作文,考核学生的总结评论能力(summary and commenting)及短文写作能力(essay writing)。
(二)主要特色鲜明化,辅助多媒体课件实用化
1.互动交流,情境交融
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主题式任务型教学为主线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中,该课件能突出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人际、人机、人与教学材料以及人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多方互动效果。
2.侧重明确,多维体验
该课件是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基准、以CBT机考模式为指导的辅大学英语读写课课件。其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达到以听说领先、读写跟进,并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的目的。
3.便捷操作,高效训练
该课件条理清晰,提示信息明确,只要操作者下拉菜单就能看到每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并能根据课件中的“back”“next”键、手型图标或箭头的提示进行子菜单的操作。这种明确直观的导航既能避免使用者需要掌握大量预备技能的困扰,又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浪费。
4.全方设计,使用广泛
该课件由具备多年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和有高深计算机技术的教师队伍来设计完成。无论是其总体框架的结构性,选择材料的合理性,整体界面的美观性,模块设计的统一性,还是课堂活动的多样性,都将在该课件中得以体现,使其不仅适用于大学英语读写课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该课件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它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令学习者的听觉通道与视觉通道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与获取,还能对教学效果起到巩固、深化作用,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另外,在CBT机考模式试行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没有任何专门以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中的听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工具。该课件能够填补此项空白,达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使用能力”的教学目的,为我国培养具有英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y: Prentice Hall,1987:119-12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13-16.
[3]姜庆.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推进教学改革[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 55-58.
[4]教育部高等教学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徐福荫,袁锐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30.
一.目的和要求
1.同学们能够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学以致用,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时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2.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大家积极备考大学英语四级和区一级计算机考试,争取一次全部通过;同时鼓励大家学习其他技能并获得认可。
二.方法和步骤
总的方面就是联合各位班团干,大家互相配合,做好班级工作,尤其是我们两个学习委员之间。同时还要和各个小组长、兄弟班汉语言的学习委员互相交流,共同搞好06中文系的班风学风建设。
认真做好常规工作,加强与老师与同学的沟通,平时就和各小组长保持联系,关注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搜集有关学习方面的信息和意见,并及时上报。同时,向辅导员反馈的信息意见及时告知全班同学。每月上交的信息意见反馈同时将上交原稿发到班级的qq群论坛,使同学同步获知反馈的意见。同时对辅导员和老师反馈下来的解决方案或办法,整理成文,发送到班级qq群论坛。积极与老师沟通,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理解。
三,时间安排
1.在第一周到第五周,集中全力抓计算机考试,动员大家并在同学中开展互帮互助。
2.每个月搞一次同学间的联谊比赛;六月是期末考试动员。
3.每周末和月末作学结,汇总经验教训。
四.几点措施
1.成立敢干敢超互帮互助学习小组。组员之间合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组员队组长负责,组长对学习委员负责,学习委员对老师负责。
2.大到以班为单位,分为一班和二班;小到以组为单位,七个六人小组,鼓励之间展开正常的学习竞赛。
3.在月末和学期末,根据各组综合表现,评定出模范小组一个和优秀小组三个,总结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借此鼓励大家积极完成专业课学习,积极回答问题,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是自己真正的迅速成长起来。
4.开展智力竞答活动,调动对知识的渴望,增进同学了解;问题研讨比赛或就大学生问题的辩论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参观风景文化名胜,了解探究神秘美好的中国文化;与越南留学生联谊聚会;向04级师兄师姐庆祝实习,并开交流会,记取学习和实习经验;继续举办名师讲座系列,促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5.根据校院班级不同的时地情况相应的开展应时活动。
附:学习小组运行计划
一.组长工作
1.收发日常作业。记录交作业情况:正常交,迟交,还是未交(正常交不扣分,迟交扣一分,不交扣2分);记录每次作业平均分。
2.记录平时上课表现,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者一人一次加一分,回答正确者一人一次再加一分,回答错误不扣分,被叫起回答正确者一人一次加一分。
3.在班级活动中,小组积极参加活动着一人一次加一分,表现优异被表扬或获得奖项者一人一次再加二分。
4.记录课余参加课外课程学习并获得证书者,一人一次加五分。
5. 每周和每月与学习委员交流学习情况,并作纪录。
二.评先评优
1.每位同学都有基础分一百分,从第二月起每月评出进步最大者,给予物质奖励,并加三分;在学期末评出学习标兵三名,给予物质奖励和班级奖状。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计算机基础 教程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学好并掌握好计算机技术对大学生人生道路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作为大学生,在面对竞争压力如此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学好计算机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更好就业。近些年,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发展,但是在信息时代的猛烈冲击下,必须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及问题关键所在
1.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力度不够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普遍包含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高职高专的要求只是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多了几个层次,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提高,总体上难度不大。学生也在中学时期不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对专业的知识的理解也不够。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得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课程重难点所在,对老师课程的教学留下难度。这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知识的诉求只停留在书本上,在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上才出现了学习的断层。可能是不同的学习环境也造成了这种局面,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信息技术教育,这就是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及其教育水平问题的真实写照。
1.2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知识掌握不灵活
在接触的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课堂作业,特别是一些生活常识,缺乏了解。高职高专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除了对知识的掌握,还应该对实际能力的把握有足够的了解,不能脱离实际的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资源较少,一个老师不能顾及全部学生,这也造成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不重视,遇见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了学生的课堂失效。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体系中,对软件的应用占了很大比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应用水平,而是在解决好问题的前提下,熟练的掌握软件的实际效用。
二、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建议
2.1更新课堂内容,实用技能培训
课堂内容一般是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理论应用。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得当,根据每年的计算机考试大纲的动态,结合本校的实际,对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有兴趣了解课堂内容。在对知识的把握的同时,运用到所学知识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培养了高职高专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2分层次,分模块进行教学
中小学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上机训练,把握好学生的打基础阶段,提升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促进教育阶段各个层次的对接。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浓度也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程度上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对待这种情况下将所学知识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来进行教学,在打基础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分模块这种方法对于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堂教学,对计算机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层分模块的学习也是比较系统理论的学习,对计算机基础的整体把握都有新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对知识进行总结,选择好模块的难易程度,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2.3完善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制度
在学生基本考核方面,一般考试都是采用纸质形式进行,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学生对于纸质考试基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不能对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提高,达不到高职高专学生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目标。学校应该结合当地学校的有效资源,听取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反馈,避免形式单一的考试制度。比如试着实施纸质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同时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具体要让计算机的考核方法在实际中摸索,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统一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也可以作为学期考评的重要参考。高职高专学生重在培养其在抓野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一种办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能取得较大影响。
三、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的专业学习中占了重要比例,在就业方面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基本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学校以及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对计算机教育的调整,让科技的成果共享在每一个人身上。加强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考试制度的管理,这样一个全方位的改革必定需要各级师生以及全体社会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徐照兴.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的素质教学[J].科技广场,2006,(12):98-99.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教风;学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R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07-02
良好的教风、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基础条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建设与发展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我们开展了“教风与学风问卷调查”,通过这次问卷的调查,为基础医学教学院如何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一、地方医学院校“教风、学风”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风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对全院正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校本科大学生,按学院、专业和年级进行分层抽样,共6个学院、10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57份,收回率为91.4%。调查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占56.13%,三年级学生占43.79%。其中男生占45.7%,女生占54.3%。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笔者通过访谈,深入学生所在学院了解情况等方式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70.2%以上的学生对基础医学院授课老师的职业道德和授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较满意。37.2%的学生喜欢活泼的教学风格。33.9%的学生提出教师在授课时散漫、随意,重点不突出等问题,29.1%的学生提出一些老师在对上课迟到、早退及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置之不理,有的教师知识不牢固。并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学风方面的调查结果。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调查内容与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经常去图书馆和教室自习的学生,选占68.6%;平均每天课余自学时间,1~2小时以上的占44.6%;2~3小时的占38.7%;不督促,能主动学习的占52.1%。对外语和计算机课程考试的认识是:38.5%的同学对待外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考试的态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13.2%的同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对以后就业的形式不是很乐观。72.1%的同学认为考试不应该作弊。有极少部分同学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的现象。
二、改进教风、学风的策略与途径
好的教风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针对学校目前教风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谈一下加强教风建设的途径。
1.加强教风建设实效性的对策。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不断地运用新科技为教学服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双语教学等途径,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三全”的育人观贯穿于授课过程中,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2)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以优良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实行班级“导师制”。聘请有科研经验的博士、副教授职称的任课教师老师担任班级导师,与各班学生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求“班导师”做到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以良好的教师形象影响学生,以精湛的科研技能带动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
(3)积极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总结优秀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基本功大赛;多媒体、微课比赛活动;优秀教案讲稿评选;教学质量优秀评选;优秀实验员评比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努力从教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教风氛围。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延伸、启发式教学”打动学生、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以“方法式教学”武装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基础课程变得生动。
2.加强学风建设实效性的对策。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体风气还是令人满意的。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的次数、每天自学时间、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参加四、六级英语及计算机考试增多的现象看,可见社会环境因素对学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学风建设与教学、管理密切相关,与教学和管理相结合,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去,只有通过学风建设才能实现教学与管理合作共赢。因此我们采取了一些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 考试 改革
考试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工具和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考试的目的、方法、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考方法,所以要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应改进考试制度。
一、改革考试观念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不仅仅是后续学习及解决问题的工具。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培养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并能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应用。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讲授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习题一味灌输,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程变得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只注重考试结果和内容,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已经没有升学压力。学生也是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或单纯追求高分。或六十分万岁。考完就再也不会去碰数学课本。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违背了设立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
二、改革考试方法
长期以来,数学考试的唯一形式是闭卷笔试,最终成绩往往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闭卷笔试占了较大比重,这种考试形式造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复习背笔记”的普遍现象,容易让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其实数学考试虽然有其特殊性,却也可以融合多种考试类型,如可以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改变考试题型,笔试与计算机考试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可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上机成绩组成。不仅有利于增强对数学的兴趣,而且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新认识数学课程的意义。
1、平时成绩可增加单元小结或论文形式。
平时成绩一般由到课率及作业情况给出,其实平时成绩还可考虑由解题的创新性、单元小结、论文等多种形式得到。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思路、新解法,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对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的学生要适当给予加分奖励,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的情况下,主动思考探究。
单元小结可在每章结束或总复习时进行,可要求学生对该章节内容做一个梳理,写出重点理论内涵,并附以相应例题,最后总结本章所有数学知识,列出本章知识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加上心得体会。
论文可以借鉴数学建模比赛形式,将学生分为几组,让其根据自身专业编写小论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存在的较简单的问题。如一般的优化问题、计算最佳值问题等,或者可由教师找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共同研究等形式解决,不过需要写明组内同学承担的任务,以便教师评分。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可通过论文写作增强起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2、期末考试可尝试开卷或开闭卷结合,题型也可多样化。
高等数学中有不少公式或定理需要记忆,比如导数的公式和积分的公式,如果按照以前的考核方式,学生势必要去记忆一大堆枯燥乏味的公式和定理。而其实公式和定理仅仅是作为一个解题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去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应用公式去解决相应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数学应用上。计算能力不是最主要的考核目的,因此建议可让学生在考试时携带计算器。
同时。一旦采取了开卷考试,对试卷内容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记忆要求降低,对应用要求加大,题型可以更灵活多变,内容也可以更深更广,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作为一门工具去解决问题的,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般考试多由填空题、选择题、证明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组成,考查基本技能特别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常规题偏多,基础知识覆盖面大。应用题、开放题、探索题偏少,缺少数学文化、数学设计、数学创新等内容,可适当增加应用题、开放题、探索题,要增加能体现学生数学素质的题型。
3、增加数学上机考试。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学软件的日益完善,可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对数学软件的介绍和应用,如可引进Mathemati-ca软件和Matlab软件等,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软件自己动手去处理诸如微积分、统计学、线性代数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课外作业和计算。在期末增加上机考试这一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去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用更多的时间去领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数学发展的现状和应用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体会。
三、改革考核内容
考试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要真实反映教学质量除了要有合适的考试方法外,还应该有合理的考试内容。
原本的考试内容较多地考查学生对定义、定理及公式的掌握情况,并没有真正、完全地和专业结合起来,更不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的内容。因此在考试中应适当增加与专业结合的题目,可增加应用题、开放题、探索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做到与时俱进。2013年9月,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已经改为Windows7和Office2010(河北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尚未变化),但是我校学生学习的依然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有操作,并且理解操作的本质,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不同操作环境下的一级等级考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讲解操作方法为重点,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操作过程。
另外,在办公软件Office2003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探寻具体的操作步骤。例如,在讲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特殊形式的课程表,教师提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使用表格菜单以及表格和边框的工具栏,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做表,这样,学生在自己创建表格和编辑表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系统地讲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传统纸质媒介考试不同,计算机考试都是上机完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每部分内容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次模拟考试,很多细小的问题就会在考试中暴露出来。模拟考试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避免在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中出现类似情况,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过级率。
2结合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探索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
C语言是计算机语言中一种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具备了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特征。因此,我校采用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是临床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内容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为主线,讲授学时为36学时。但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部分已经在授课前上过C语言学习班,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2.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正式授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授课重心由内容向思想、方法转化。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选择结构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在生活中很难做决定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处理这类事情的思想过程写下来,最后再利用C语句把学生的思维转化为计算机的思维,在转化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面对的就是新问题,学生不但因此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2.2将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的两个阶段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医学生的基础课,学生最终要通过计算机一级、二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应当整合为一门课程,可将整合后的课程命名为“计算机应用”,在大学一年级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由原来的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延长到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3月份左右(3月份进行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作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之后。这种课程设置的优势在于:
2.2.1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更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之后,马上学习计算机语言,可以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整体的感受,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先讲基础再讲应用,基础为应用做铺垫。
2.2.2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语言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学生由于急于参加等级考试,就会抽出课余时间报名参加学习班学习C语言,这样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如果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改为整合课程授课,学生在参加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而一年级第二学期剩下的时间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第二阶段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这样,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这种课程设置,既能给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基础,又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后面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3总结
关键词:网络考试;体系结构;教学过程;测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116-03
The Application of Examination System Through Network in The Course of Public TeachingApplication
WANG Chao-yong
(Yunnan School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Kunming 65021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tion on the public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network design strategy, And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system, 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network of public examination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design of a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The system was fully tested and will test som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evaluation. It has proved that the network test system can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twork test system, but also to promo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school.
Key words: network examination; architecture; teaching process; evaluation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认证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考试、银行证券考试、托福考试等都逐渐采用网上考试形式。与传统考试方式相比,网上考试具有经济、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网上考试不仅可以提高考试透明度,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使考试更加客观、公正,因此网上考试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云南省邮电学校的必修课程,本文结合软件开发和教学实践,以该课程为例介绍了网上考试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实现过程。
1 系统分析
一般的考试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出题、生成试卷、开始考试、学生答卷、考试结束、学生交卷、教师阅卷、公布成绩。对上述过程进行抽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网上考试系统具有系统维护、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生管理、参数管理、监控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评分系统、统计查询等功能[2]。经实践教学的反馈认为,为了方便学生平时练习和答疑,还应增加练习系统和咨询系统。系统层用例图如图1所示。
图1中,用户登录按角色进行管理,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登录到不同的用户界面;系统维护――设置系统的初始化信息(如:数据库、学生信息等),维护学生、教师基本信息,验证合法考生;题库管理――包括所有试题、标准答案和分值,按章节进行管理,将试题与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试卷生成――根据教师设置随机抽取试题,自动生成试卷;评分系统――试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由系统自动判分,主观题提交后可由系统自动判分也可人工评分,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判分,教师可以在考卷上写教师评语,是测评更加具体到考生答题的每个细节,是系统自动判分的有益补充;统计查询系统――通过身份验证后可查询成绩,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判分,产生Excel格式的成绩统计分析报表,可以统计各种分析数据,进而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全面反映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作参考;练习系统――用于学生平时练习,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咨询系统--方便师生间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的公共考试系统是基于三层C/S模式分布式结构应用体系的系统,该种结构体系的模型图如图2所示:
当前学校里使用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大多为B/S模式结构,B/S是Brower/Server的缩写,亦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的。C/S是Client/Server的缩写,亦即客户端和服务器结构,用户的工作界面是由专用的应用程序来实现。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这两项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对比选择,C/S结构更能符合公共课考试系统结构的要求,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1)在硬件环境上,C/S是建立在局域网基础上的,B/S是建立在广域网基础上的,公共课考试管理系统本身是建立在校园网内使用的系统,不要求外部访问功能,C/S即能满足条件。
2)在安全性能上,C/S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结构较为适宜;B/S建立在广域网之上,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面向的是不可知的用户群。公共课考试管理系统传送的考生信息和成绩信息等数据,对安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B/S结构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
3)在用户界面上,C/S使用的是专用的应用程序,能更好的体现人性化操作和良好的交互性能,而B/S受自身技术约束,很难达到C/S同等程度的用户界面和功能,或者需要付出更高的开发成本才能达到。
4)在程序架构上,C/S程序更加注重流程,可以对权限多层次校验,对系统运行速度可以较少考虑。B/S对安全以及访问速度的多重考虑,建立在需要更加优化的基础之上,比C/S有更高的要求。
5)在网络要求上,事实证明了B/S明显不适合网络情况复杂的校园网,使用IE上传、刷新和查询等主要操作经常由于网络原因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甚至连接超时无法正常使用;C/S使用空闲的网络端口,可以结合有可靠连接的TCP协议传输数据,能更好的满足用户对系统的要求。
因此,经过反复理论和实验证明,公共课考试管理系统的结构体系使用三层C/S结构能提升安全性能和满足不同系统权限用户的要求。
3 网络考试系统在公共课中的应用
3.1 应用思想
网络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将最大资源服务于教学,由此,我们对该案例的实施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思想:
1)面向教师和学生两用的学习系统,既能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还要提供各种实用资源、知识查询数据库等。
2)自主学习平台,以简明的导航菜单为主,以专题资源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以满足相关专业不同层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3)能提供庞大的动态专题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收集和检索相关学习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化学习,针对每一章节都可以利用不同的资源。
4)构建交流平台,提供同步或异步式交流工具,如网上答疑,方便师生间进行在线咨询及协商讨论,以更好地学习知识。
5)学习资源下载,可以下载教师教案,教案浏览是word格式和PPT格式,下载日常课堂教学录制的多媒体视频,编程实例等。
6)测试练习,包括章节练习、综合测试,提供每一章节的练习和整门课程的综合练习;
7)提供在线评价功能,提供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系统等,并能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网上自我评价,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8)测评功能。网络考试和作业系统中测评的内容主要是一些量化的指标,包括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和得分、考试的得分、出错的地方、答题时间等,当然也包括教师对考试进行手工批改时的一些评语。
3.2 设计思想
网络考试系统就是全面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因此其基本设计思想为:
1)方便性。系统的用户主要是学生,对学生来说,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用在对该系统的学习上,因此系统的操作应该简单明了。另外,用户界面要友好,便于输入输出。
2)全面性。系统的功能应该强大,全方位支持学生的学习,包括虚拟课堂教学、学习评价与测试,问题讨论、解答、知识查询,模拟考试等。
3)建构性。系统应能提供较好的知识建构环境,以利于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4)可操作性。系统应用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包括教师用户能对系统的知识库方便地进行各种操作,提供各种资源下载等。
5)透明性。系统对知识库的操作和推理过程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6)可交互性。系统应有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功能,学生能在线评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的得到反馈信息。
7)容错性。系统的容错能力要强,如果学生进行了误操作,系统应该给出适当的提示等信息,不应该因为操作错误或失误而死机。
8)可移植性。把系统从一种硬件配置和软件系统环境转换到另一种配置和环境时,依然能够很方便地使用。
另外,网络课程还应该在总体和功能上进行的设计,在功能实现上要考虑各种技术保障。
4 系统测试
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云南省邮电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全校共1207人,测试题型由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基于该公共课考试系统完成了相应的测试工作。
4.1 稳定性
由于其体系结构采用的是C/S结构,在全校考试中,其中最多的一场405人,没有出现试卷下载失败的情况,考试过程中出现的死机重启也都能备份数据,交卷全部能实现顺序提交。
4.2 安全性
系统安全是每个系统都要考虑的问题。在系统中除了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产品外,还在应用程序中采用了自身验证机制和数据加密技术,如登录验证、权限验证等。另外,学生在登录本系统时不能打开与考试科目无关的应用程序。自动关闭其他非活动的USB接口。
4.3 试卷生成
考试系统生成的试卷考虑的因素包括:覆盖面大、重点突出、各章节分数分布均衡、各题型分数分布合适、难度符合目的、总分总时符合要求、以及考察知识点不相重复等多项层次不同的要求,生成算法涵盖对试卷指标的评定,以及对各道试题指标的评定。另外试卷生成时还考虑了试题顺序的随机性、选择题的选项顺序的随机性,以使相邻学生不至发生抄袭行为。
4.4 统计分析
考试结束后,考试系统自动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系统可以自动地计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案选项迷惑度等种种试题统计参数,可以给教师提示最易得分和最易失分的试题。考试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给出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和成绩分布图表。
考生交卷之后,系统根据题库中存放试题的正确答案进行在线判卷,随后生成考试成绩。考生每参加一次考试,系统根据已有的标准答案很快得出其分数,再根据不同的分数段给出相异的测评。一方面与其他同科考生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各个考生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通过用户一段时期内参加同科考试的成绩来做纵向比较,用以说明其掌握该科目内容的实际程度,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分析[4]。
5 结束语
该系统基于C/S体系结构,整个系统包括管理员、教师、学生端三个模块,完整地实现了试题录入、组卷、试卷、考试、平时练习、成绩查询以及用户管理的全过程。该系统已完成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稳定、界面友好、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仅需对试题库进行更换便可胜任其它类似专业的网上考试,如本系统正测试全校大学英语的考试,因此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伟超,林国,张宏亮.新形势下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6,4(2):67-68.
[2] 奚越,徐杰.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济南大学学报,2006,(9):64-67.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内容;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50-01
一、项目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收集信息,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将现有学生依据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的不同层次,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小组的层次水平进行差别化教学,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相应层次目标的教学方法。由于中职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且每个学生自身能力差别较大,因此,采用将项目教学和分层教学法结合起来的方法,更有利于对其区别对待,分类施教,促其成才,所以,该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项目教学” 与“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一)依据计算机模块考试,进行项目编班分层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客观原因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只有在全面掌握他们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将他们进行准确的分层,从而为后期的分层教学提供可能,所以,在新生入学之后,教师应首先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分层考试,暨将一些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题按照一定的难度制作成若干计算机考试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考试,以确定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通过一个模块考试的学生,可以参加下一个高更难度的模块考试,以此类推,最终确定出每个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水平,最后,教师再根据结果实施相应的编班和班中分层。这样,对于班中学生我们可以依据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他们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然后紧扣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二)紧扣等级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手段,在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分层之后,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内容应该紧扣考试大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重难点的选择上体现出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按照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组件、Internet、PowerPoint等几个组成单元,在每个单元中再度按照“中、易、难”的标准予以进一步分层,从而细化教学目标,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传授Word、Excel知识时,根据学生层次水平,把这部分内容依据难易程度设计成四部分内容,对于层次最低的D类学生,只安排了汉字录入、插入图像、表格制作等最基础的知识;而对基础稍好的C类学生,则安排了邮件合并的操作、书签的使用、特殊效果文字制作等知识;对于基础更好的B类学生,可以安排Excel中条件格式的设置、高级筛选的操作、复杂函数的使用等较复杂的知识等;而对于全班层次最好的A类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因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合作探究编程运算、C、C++、.NET、VB、Java、Javascript、html、php语言读取,甚至可以依据他们爱好自主学习云计算、自动控制系统编程等内容,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分类指导的方法共同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效地避免了过去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而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吃不饱”的现象,使得每个学生都爱学、乐学,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项目效果评价层次化
中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实际动手操作计算机、解决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一定要保证教学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所以,做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工作也十分重要,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还要让学生通过评价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产生情绪的愉悦,使他们能够带着愉快的情绪继续进行学习。为此,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进行分层次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力求体现出每个层次学生的真实教学效果。如应该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制定出一个“优、良、中、差”标准,也可以设计计算机电子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性机制,暨对于连续多次在该层次获得“优”评的学生,评价系统采取自动升级制使这些学生能够自动进入更高的层次进行学习,反之,则自动退入到下一个层次进行学习,这样一方面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对于全班所有学生的层次实行动态管理的目的,更有助于保证分层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
总之,笔者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实行项目分层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厌学、逃学情况大量减少,达到了促进每个学生发展进步,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7.
[2]黎兴.AutoCAD教学中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实践[J].科技资讯,2008,2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测试模式;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57―02
一、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授课对象基本上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陈旧、繁杂、缺乏针对性
1.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以三亚学院为例,13个教学分院的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是一套教材一个教学大纲,而这些学院的学生却横跨理、工、文、法、体育、音乐等诸多学科。目前的教学安排很难体现出专业针对性,更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了。
(三)教学模式不适应目前教学的需求
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照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学习模式照搬到社会,从而让许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人打开书本就被各种各样的抽象概念搞糊涂了,感到计算机太难学,甚至打退堂鼓。
(四)学生计算机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存在“重理论内容、轻实践操作”“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的情况,相关计算机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一些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早已不能适应未来学生就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倦感。
(五)测试模式的负面导向问题
受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高校的计算机考试也贴近这样的模式,由于师资和设备的关系大多高校还是重视理论考试,实际操作的考核往往作为参考。这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六)师资不足,后续培训不够
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一般都比较紧张,计算机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实验任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很难得到进修的机会。而计算机是一门高速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淘汰和更新是其他科目无法比拟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实验工作没有进修和新知识的补充势必造成知识的老化和过时,难以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发展成果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大学计算机课程理念
CFC(China Fundamental-computing Curricula),即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的提法来源于2004年,正值全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开展20周年之时,全国一直坚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多年的几十位专家和教师将其20年的经验和智慧进行深入总结,由此而进行的一个课题研究项目,并将其结果进行文字总结所得出的一个重要文件,形成了最初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二)计算机基础实施分级教学和模块化教学
1.分级教学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一,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同一教材和大纲进行授课必定会使许多同学觉得难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分级教学十分必要。计算机的分级教学不同于英语等进行的分级教学,英语等课程的知识结构是线性的,即先修知识是后续知识的基础,而计算机除了文化基础之外,应用课程的知识结构是树状的或者说是网状的,分模块的,很多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因此计算机基础的分级教学应该是分模块教学,即按照不同的学生需求开设不同模块,或者组成模块包供学生选修。
2.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就是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几大功能块,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的分析和合理安排,探索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结构。一般来说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可以分解并重组为硬件模块、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基础和信息安全等模块,分成不同模块后在每个模块下还可以细分为诸多小的模块作为更具体的知识点,教师按模块分配教学任务,学生按所需要的模块进行课程选修。
3.网络在分级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作为便捷的教学手段在计算机分级教学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在大的方向上学校可以按模块进行计算机基础授课,但是大模块下的具体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为此,网络的介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支持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教师按不同模块和知识点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做成自学课件和网络实验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自己欠缺和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更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改革课堂集中学习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模式,计算机课程也不例外,教师一般先是不厌其烦地进行理论阐述,然后进行示范操作,而课堂往往无法立即给学生提供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要求老师在理论阐述这个环节能够点到为止,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课下的实践任务,学生课下完成后在教室展示给大家,然后教师做出点评,这样教师就退到一个旁观者、指导者的位置,课堂的中心留给了学生。
(四)改革计算机的测试模式
为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可实现无纸化,即上机考试和网络考试或者上交大作业等方式,着重按照学生所选择的模块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试,淡化理论知识的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必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导向,从重知识到重实践的转变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机思维能力。
(五)师资培训的探讨
民办高等院校可以和一些重点大学实行联合办学,借助这些重点大学的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本校的师资力量,如让重点大学来校开办教师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也可以选派本校的一些优秀的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使其可以及时地掌握一些最新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回来与其他教师交流,使学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等手段跟踪本专业的最新进展,经常组织本单位教师进行新技术、新进展、新教法的讲座也是一种很好的师培方法。
三、结语
三亚学院计算机公共教学部不断尝试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并探索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方法,目前的机试测试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切实让学生把实践操作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分级教学模式也在探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部分老师的赞成,但是在具体实施上遇到学生分层方式和教学师资力量分配的问题尚未能解决,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育人.高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09).
[2]孙伟.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问题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3]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03).
[4]赵海燕.关于非零起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