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

时间:2022-02-12 17:4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校毕业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

第1篇

一、成功之处:

1、没有学生提前辞工,全部学生都坚持到了最后

2、全体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23:00之前回到宿舍

3、寒冷的天气中没有热水冲凉都能坚持

4、这一个多月之中,多数学生能够坚持不回家

5、学生对于上夜班没有什么怨言

二、不足之处:

1、中介传达的用工信息与厂方实际要求存在误差,为安抚学生安心实习增加工作难度

2、学生普遍表现一定的娇气,不够吃苦耐劳,对于加班埋怨较多

3、实习过程中学生请假、旷工现象出现不少,特别是女生的旷工较多(由于加班太多,休息时间太少,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都不能保证,所以她们就旷工休息)

4、多数学生个人生活费花销计划不周,向老师借钱现象普遍

5、天气寒冷,学生生病感冒现象较多

三、经验和心得:

1、实习最好是学校与工厂直接联系,传递信息更准确,沟通更通畅。

2、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那么实习过程之中的问题也会更少。

3、实习活动之前,学校最好能派老师实地考察一下工厂的具体情况及用工要求

4、实习工厂最好有相当的规模,厂区内的各种生活设施完善,住宿及管理规范

5、实习最好实行整班编制集中实习,班主任随同管理

6、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充分做好如下方面:

1)充分思想动员,让学生带着吃苦的心走入工厂

2)充分思想动员,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工厂的行为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

3)制定并学习《实习纪律要求》,例如不能迟到、旷工,有关请假手续,每天晚上回宿舍的时间要求,指定宿舍舍长负责本宿舍的卫生及纪律管理、学生个人行为规范要求等

4)制定实习奖惩方案(迟到和旷工可罚款,全勤和优秀可奖励)

5)学生签署实习承诺保证书

6)充分开展实习安全教育(工作、财物、人身)

7)充分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自己实习的目标

8)登记全体实习学生的电话号码(个人、父母、家庭)及QQ号

9)事先对学生详细、准确地说明实习工厂的工作、生活、工资等情况

7、驻厂管理老师最好是班主任,并且男女老师都有,方便对男生和女生的宿舍进行管理

8、驻厂管理老师每天至少进车间巡视学生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

9、驻厂管理老师每天晚上在学生该就寝时间巡视宿舍,清查缺席情况

10、实习之初,驻厂管理老师巡查工厂四周环境,了解学生未来可能去的地方,以及四周的治安安全情况等

11、学校领导抽空视察实习学生,可以为学生实习鼓劲加油。

四、个人思考

1、职校学生的实习是该学生自愿申请还是强制要求全部必须参加?

我觉得作为职校的学生都应该参加实习,毕竟职校培养的就是未来生产一线的工人。顽劣的学生需要工厂劳动的磨练,消除他们不学无术的霸气,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实习消除他们身上的“娇气”,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九江职校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参加实习,并且规定每学期实习一个月,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做到按班为单位整班实习。当然他们这么做之前必然需要做通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

2、职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生命,对于我们职校来说,什么是生命?或许目前生源是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但是生源该如何逐步扩大?

第一,学校需要宣传,让更多想读职校的学生知道有我职校这所学校。

第二,打造学校的品牌,吸引学生来我校就读。

第三,严把毕业学生的质量关,不让不合格的“产品”在校外败坏学校的名声。

所以我觉得我们职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培养成“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他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劳动者,然后才是合格的专业毕业生。学校应该严把产品质量关,不让不合格的“产品”轻易出厂。例如,考察不合格的学生可否不发毕业证,而是仅仅只发结业证?或者学业不合格的学生毕业后再回校补考,补考合格再发给他毕业证?

3、学生实习过程中随意迟到、请假、旷工,极大影响学校声誉,学校有什么应对措施?

让学生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1)现金罚款。学校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以上现象进行现金处罚,(工厂扣工资是工厂的事情)迟到1小时内罚款5元,迟到1-2小时及以上罚款10元,超过2小时的迟到以旷工计算。一天之内旷工20元/次。用这些违纪罚款来奖励守纪的优秀实习学生。

2)取消该生以后参加学校组织实习的资格。在一个月的实习之中,迟到5次、请假6次、旷工3次(或旷工超过3天),只要达到以上三种情况之中任何一种的违纪者,取消该生参加以后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全班实习时,该生的实习由自己家长自行安排,未达到实习规定时间量,不予以毕业。

4、学生读中职三年之中的实习时间该怎么安排?

1)第2学期每班安排5人见习,时间为2个星期。5人见习完之后再安排另外5人接替见习,让见习岗位继续保持使用。

2)第3、4学期,每学期实习1个月,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实习,班主任驻厂管理(学生年龄必须达到16岁,如果个别未达到16岁的学生,则继续留校学习,部里可以考虑集中各班留校学生集中上课)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4-0014-02

问:今年11月将举办首届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能否介绍一下大赛的基本情况。

答:2011年―2014年,省职教学会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组织了4次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但比赛项目单一,就是商业计划书比赛,规模小,影响不大。2015年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是经省教育厅同意并发文,由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省职教学会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协办,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本次大赛在内容、形式上全面创新,包括中、高职组学生分别参加的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毕业生优秀创业成果评选和教师参加的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竞赛。除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竞赛外,其他三个项目个人或团体均可参加。今年大赛组织化程度更高、覆盖面更广,通过校级初赛、市级复赛、省级决赛三级组织形式,全面动员、层层选拔。初步打算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总结、展示我省各地各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成果,加大宣传,广泛发动全省职业学校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全面推进职校生创业实践。

问: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今年初全国两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写入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引擎的高度。举办创业大赛、深化创业教育,是江苏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形势、响应国家号召的积极举措。可否具体谈谈相关情况?

答:可以这么理解,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教育在江苏职业学校已开展多年,在全国职业教育界形成了品牌。江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祥地,也是创业创新创优的热土。早在20多年前,在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稽裘先生的领导和倡议下,江苏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创业教育的积极探索。1998年,经教育部同意,江苏把“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40学时)纳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2000年,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时任副省长王珉到会讲话。2006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的意见》,将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以知识为主进一步向以实践为主转化推进。泰州市教育局、常州市教育局先后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引进美国NFTE创业教育课程,行政推动,全面部署,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门成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此后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联合,每年在全省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定期举办职业学校商业计划书比赛,召开创业教育工作研讨会(现场会),征集职业学校创业典型等。2008年至2015年,江苏职业教育共培养创业教育师资816人次。其中获得美国创业指导基金会和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共同颁发的高级创业认证教师资格证书(高级CET)6人、获得创业认证教师资格证书(CET)204人、获得实习创业认证教师资格证书(实习CET)502人。2008年、2010年、2012年我省先后有泰州机电高职校的纪建伟同学、常州卫生高职校的董坪鑫同学、淮安生物工程高职校的刘婷同学荣获全球创业精神大奖并到美国参加颁奖典礼。根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班级1080个,参与学生42747人。

问:据了解,这几年江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都稳定在95%以上,有的学校、有些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订一空。在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还不错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面向所有职业学校、职校生开展创业教育?目前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有没有自主创业的必要呢?

答: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一类教育,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年面上统计的中职校毕业生就业率确实不低。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创业教育,我个人理解:首先,创业可以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创业是高层次、高境界的就业,它与被动就业的区别在于个体的创造性,就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岗位和事业,创业成功后还为他人创造岗位和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形形、百花齐放的创业可以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不断填补现代服务领域出现的空白。其次,创业可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创业者不仅要具备创业的意识和勇气,还要有战略眼光和胆识,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把握的能力、对创业环境和政策的深入了解以及创业的能力和技巧,要接触了解法律、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场所经营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如此,创业并不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专利。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创业的浙江温州人遍布全国各地。被称为“淘宝第一村”的浙江义乌青岩刘村,有淘宝网店超过2000家,年成交额达数十亿元。从青岩刘村起步的淘宝店主,很多是普通村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资产千万的大网商。创业是一个人眼界、能力和境界不断拓宽、提高的过程,是积极面对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第三,创业教育可以培养职校生的积极人生观、主动学习观和创造价值观。实践证明,我们很多职业学校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和创业项目,把专业学习与学生关心的现实、关注的未来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境变化、社会需求,实现了“做人”与“做事”、“会学习”与“会做事”的协调统一。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财富,更是为了实现个体的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创业理想、创业道德和创业实践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勇于开拓、无私奉献、自尊自信等优秀品质,创业教育也是职业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问:下一步,江苏职业教育全面深化创业教育有哪些打算呢?

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应对时代变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江苏职业教育都必须继续深化和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目前,我们正着手调研制订“十三五”职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的意见。主要考虑,一是加大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进一步充实、健全省、市、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二是总结各地各校创业教育经验,进一步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编写具有江苏特色的创业教育教材。三是继续大力推进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结合专业,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让学生参与到生产、销售、经营和管理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创业能力。四是建立职业学校创业大赛制度,定期举办全省职业学校创业能力大赛,不断完善大赛组织与运行机制,将大赛作为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宣传创业教育的广阔平台。五是加强创业教育成果的总结宣传,省、市、校及时总结、广泛宣传职业学校创业典型个人和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创业课程和教学模式,还可以全面渗透和影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引导职业学校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创业创新创优的新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校;职业指导;精细化服务;高质量

目前,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代替,调查表明,截至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正以平均每年超过50万人的速度快速发展,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其中,高职学生招生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另外,每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职业岗位的增加额度,这就使高职院校职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据有关高职校的麦可思年度报告相关数据表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职业定位不合理,职业选择有误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职业期望过于理想;自我评价过高;他们只想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适应相对较艰苦的环境等等,以上诸多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职业发展和就业,同时也显示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不够重视,尚未建立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部分高职院校对不够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提高。虽然有的学校有专门设立职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有专门的职业指导师从事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然而最终会因为重视的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未建贯穿全程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工作方法缺乏创新,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遵循传统

有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工作形式单一、采用传统方法,缺乏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进行职业方面的积极主动有效沟通;在职业指导的内容方面也只注重理论的讲授,不联系实践,同时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指导和服务水平有限,没有相关的职业匹配量表测试及数据说明,实效性比较差。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只是通过举办职业指导讲座等传统的方法进行职业指导,缺乏创新精神。

(三)职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

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有职业指导教师,但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却未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整体专业水平不高。职业指导工作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但实际上很多教师知识结构有限、能力水平较低、专业素质没达到要求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指导。

二、做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职业前瞻性教育

做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构建一个关于职业的教育体系对学生每个阶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学生的不合理职业期待。比如,高职校一年级的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二年级的职业认知教育和三年级的职业指导等都会对学生的职业期待或职业规划起重要影响。

(二)提高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

学校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关职业、行业特点入手,深入了解职业及岗位需求,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此外,进一步提高师生交流程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有效性评价。

(三)创新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在传统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创新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指导师要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帮助咨询者理性分析职业发展形势,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职业问题。其次,要上好职业指导的课程。职业指导师要根据市场变化需求,随时完善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第三,要定期开展与职业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多种宣传媒介的作用,如校园网站、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其职业能力水平。第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和职业资格培训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模拟招聘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现场面试应变能力和面试技巧,还可以组织技能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等。第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职业指导部门要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时展要求职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向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这是做好高职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一,加大职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学生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第二,提高职业指导师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学校要加大对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与专业培训,注重实践总结使职业指导教师及时掌握职业知识,了解相关职业政策,紧跟职业发展形势,有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倡导“精细化”服务理念,构建全方位服务格局

职业指导工作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以“提高职业满意度和就业率”为工作目标,树立“精细化”服务意识,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关注求职者个人职业的发展,针对个人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试采用专业的量表进行测试匹配,为对职业生涯发展有困惑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在了解学生的特性和职业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学生更加明确的找准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

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我们更要强调跟踪服务和过程服务以此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落实教职工全员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全面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坚持教育教学为就业质量服务,全方位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实现就业教育为职业发展服务,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就业指导。通过职业指导师开展一系列专业、规范的职业指导工作,深入了解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及时、专业地为求职者制定合适的、个性化的就业方案,帮助他们积极、有效地就业,这正是“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恰好体现了“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理念。

职业指导是一个各环节紧密联系的整体系统,职业指导要不断的适应新的变化,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对高职校学生做到思想上及时开导、理论上耐心指导、经验上细心传授、方向上准确引导的全方位职业指导服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达到职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俊勇. 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警官教育论坛,2013年第00期;

[2]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60-61.

第4篇

关键词:民办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意义探析

作者简介:鲍高峰(1973-),男,浙江安吉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吉分院、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立项课题“民办职业学校在校企文化互动背景下培养国际商务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R30042),主持人:鲍高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42-03

职业院校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历了迅速发展时期,如今步入转型升级时期――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校企文化互动已成为民办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一种新趋向,同时也开拓了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路径。通常,“校企文化互动”的定义是这样的:以文化育人为中心,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为基础,使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达到二者融合的目的,从而对民办职业学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改造,这对于提高民办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解决当前存在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难求和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低下两大社会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基本内涵

“校企文化”从其称谓上说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称,但并非是两种文化的简单相加。21世纪以来,在建设特色职业校园文化的研究上提出了新要求:指出校园文化要走向企业文化,二者之间要进行有效的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校企文化的理论开始传播。其中校园文化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校园学习中形成的以校园为空间范围、以育人理念为目标导向、以环境文化及各种制度文化的构建为主要内涵、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质的一种特定的群体性文化。校园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内容是一种特定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包含了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髓,是学校自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互动性、渗透性和前后继承性等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共同愿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总和。企业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约定俗成的、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并能体现企业员工共同愿景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是对员工群体具有引导、制约等功能,其目的是用一种隐形的文化力量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化,使其增强集体归属感、荣誉感,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努力[1]。

校企文化其基本内涵就是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环境,其着眼点是关注学生实践技能、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

校企文化互动不同于“一加一等于二”,即并非是两种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纯的用企业文化来代替学校文化,或者用后者代替前者。它主要指职业学校响应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号召,总结自身教育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利用,从而产生有效的互动,进而促进职业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合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输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二者真正实现接轨[3]。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依据

校企文化互动的课程教学设计是设立和秉承一种“人文熏陶”的理念,坚持以校园文化的崇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来培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重视企业文化对学生培养目标所具有的导向、激励和塑造作用。因此,校企文化互动所营造的教育环境关注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相对自由轻松的校园活动氛围,全面关心学生校园里的生活诉求和学业知识诉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规划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既要创造外部环境教会学生生存的基本技能,使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基本能力,诸如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人和睦友好相处的能力、拼搏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使其进入社会后,满足用人企业单位的需要,不仅培养了最基本生存的能力,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在转型升级中应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为了输送更多满足企业需要较高专业知识水平、高技能人才,必须做到“量体裁衣”,知道企业所急需人才标准,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即提高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企业文化环境的基本职业素养,例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敬业奉献等职业道德精神。

以上各项基本素质的“塑造性培养”不是简单地依赖对书本内容学习所能获取的,需要通过在校企文化互动背景下良好人文氛围的耳濡目染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历程,还能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邀请企业单位一线优秀人员进行授课及开展讲座,可以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岗位的职业要求;学校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或创设某一项目方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专注和研究精神等等。

因此,在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技术才能,又有对企业文化环境良好的适应性,同时具备个体自由发展的竞争力和转岗能力,他们不仅能成为企业需要的紧俏人才,而且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校企文化互动教育模式既校正了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偏颇之处,又防止了“模式化”、“机械化”的错误倾向,能够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4]。

三、校企文化互动模式对民办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以校企文化互动融合为契机,努力提高民办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民办职业学校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新途径,对缓解当前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和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压力等两大社会难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校企文化互动融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及感受企业文化,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企业之间、企业所需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现状,面对日益残酷的“职场”竞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而且还能汲取企业经营理念中开拓进取和竞争的精髓,真切感受到要想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站稳脚,就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而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与学习密不可分的。在体验了职业竞争压力与具备了职业道德素养后,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必须具备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残酷的人才竞争中立足。由此自觉产生职业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二)有利于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对企业环境的生存适应能力

实证调查研究表明,专业知识不扎实、技能水平不高和对企业文化环境的不适应是当前用人单位对民办职业学校毕业生不满意的重要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许多单位在招聘时就将职业学校毕业生拒之门外,学历与技能竞争使民办职业学校的就业处于劣势地位,然而通过校企文化互动,逐步缩小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性,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生活的适应能力,也增加了职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选择的自。

众所周之,环境具有塑造功能,对职校学生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受到校企文化互相融合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不仅对企业的岗位知识有了更加全面和真实的认识,明确了企业发展需要何种人才,而且还知道应该具有何种素质与技术专长。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来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对学生来说,自己所学是否“适销对路”将成为决定其将来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对企业而言,所用之人最好务实、精干,用人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益实现最大化,因而各企业单位都希望学生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按时高效地完成工作目标。而目前的职校毕业生往往存在无法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存在自我定位偏高、进而对薪酬要求也过高,以及拈轻怕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民办职校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文化环境。职校毕业生刚到企业入职时,对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不太熟悉,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不太恰当,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也有所欠缺。从环境对人影响的角度出发,校企文化互动融合塑造的全新教育环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作用于学生身上,文化的教育功能就会在学生身上打上企业外在所要求的深深烙印,例如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体协作和开拓进取等职业要求便会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塑造出优良的职业道德,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吸收和融入先进的企业文化之中,尽量减少这一心理的“适应期”和“过渡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调整心态以备进入工作状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改变自己过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较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正式员工”的转变。而且在工作中会变得更加踏实、勤恳,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机会。

(三)有利于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企业不仅要求民办职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求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办事风格、工作方法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正所谓“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思路正确了才可能更好地指引自己的行动,才能更便捷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优秀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课堂学习是不可能养成的,必须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充分利用好文化的规范功能,约束、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校企文化互动融合塑造的人文环境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都蕴含于校园文化当中,使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增强,清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对自己做过的事勇于承担责任。在文化的规范下,学生学会了如何在所在的群体中养成好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自己优秀的职业素养。以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逐步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以前坚持个人主义至上,现在习惯了协作互助;以前没有爱岗敬业的概念,现在受到校企文化互动的影响,习惯了爱校和爱大家庭,自然而然就爱岗敬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决定性格,同样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也决定着其素质的高低。良好的习惯(例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都是社会和用人单位所欢迎并乐于接受的,而不好的习惯则是社会和用人单位深恶痛绝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校企文化互动正是通过其特定的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并且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这是一种无形的、隐形的约束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四)有利于民办职业学校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就业为市场导向的,即是说它是以毕业生的直接上岗就业为主要目的和任务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当前民办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就业率的高低将对民办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很多民办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提出了让其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完全与企业吻合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毕业生的价值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无缝链接,即要让学生入职后融入到企业良好的文化及价值理念中去。因此,民办职业学校创建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的校企文化,就能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就能感受特定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把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合作与创新等优良品质和素养的、深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我国民办高校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需要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提升管理水平,具备一定的社会满意度,支撑其可持续发展[5]。在校企文化互动合力作用下,对民办职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可谓益处多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对企业环境的适应力,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其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和就业率提升有重要的意义,校企文化互动促使职校向企业输送更多、更实用的高技能人才,是解决目前高技能人才缺口和民办职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大举措,这也成为目前解决两大问题的“双赢”法宝。

参考文献:

[1]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34-35.

[2]盛于兰.浅谈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互动及意义[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9-52.

[3]林凌斌.“校企文化互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10):5-6.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学困生;策略

职业学校学生英语相对基础薄弱,兴趣不高,造成职校英语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一大批英语学习困难生。因此,如何改进这些学困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使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就成了摆在我们职校英语教师面前的课题。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业学校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提升策略,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职校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看,职校英语学困生的形成首先与学生英语基础密切相关。由于招生体制与社会观念的影响,职校生招生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前的择优录取到如今的凭初中毕业证注册录取,可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因此学生也往往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倾向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无热情,甚至厌烦。

而从深层次看,职校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则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关。职校生求学目的主要是学一门技能,找一份工作。因此普遍自觉地重视实训课,轻视文化课。从学生的心理而言,英语对他们找工作并无太大的影响。定位如此,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自然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英语学困生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二、职校英语学困生英语提升策略

有句英语格言叫做“Easier said than done”,职校英语学困生的帮扶提升同样如此。由于校园整体氛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职校英语学困生的提升远非理论上那么轻松,但职校英语学困生的提升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英语教学即是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需求,也是我们英语教师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只能迎难而上,不断摸索与总结,帮助学生顺利到达“远方”。如上所言,职校英语学困生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采取的策略也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考量,针对性实施,有效突破。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做法与体会:

(一) 准确定位目标,服务职业发展

不少英语教师习惯沿用旧的教学理念,将英语教学定位为基础学科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教学内容,以应付等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显然是一个误区,既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也不符合职校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也是造成大批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积极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职校英语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为应用。江苏新版职校英语教材(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教材编写思想中指出:要尽量淡化英语“学科本位”,遵循中职英语教学客观规律。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按照“环境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按照教学导入、听说、读写教学和语言应用链接过程设计教学。这里更明确了职校英语教学的定位。由此可见,职校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科教学,它是为职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服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当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以此决定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教学。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首先要将所教内容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与拓展。比如笔者在讲授单元话题Horse时,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时地添加了房地产销售的相关英语表达,比如:卖主:seller,买主:buyer ,要价 ask price ,给价offer price,以及 Our property’s gross area is about 100 square meters. There are one living room, one dinning rom and two bedrooms. Our total price is 1 million yuan.(我们的地产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有一个客厅、一个餐厅和两间卧室,我们的总价是一百万元。)向学生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房产销售与外国人打交道越来越常见,学习这样一些简单的英语表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纷纷参与进来。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其次要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应用性。笔者所教几届学生,基本都能在一学期结束后写出基本的自荐信或者简历,两学期后能够写出有一定文采的自荐信或者简历。因为这些都是很实用的东西,对学生将来求职或者职场提升都能直接加分,所以能够吸引绝大部分同学的兴趣,觉得英语跟实训课一样有价值。另外,在讲授这些实用性知识时,我特别注意分层次进行,不冷落学困生,让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进来,从模仿到输出,体验收获的乐趣。

(二)分析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事实上,大部分英Z学困生并无升学愿望(少数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往往以综合高中的形式独立编班独立教学,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也无多少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欲望,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对他们毫无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分析他们的身心特点与接受习惯,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职校学困生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很强的自尊心,遇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界的很多约束反感或者排斥。同时他们又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非常害怕出错丢脸而不愿参与到课堂中。因此,传统的居高临下的讲授法是他们特别不喜欢的,效果可想而知,由此恶性循环,将自己绑在学困生的位置上。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固步自封的局面,采用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困生们愿意参与,喜欢参与,从而有效完成我们的英语教学。

青春期孩子们往往具有好动性,喜欢在群体中露脸,刷存在感。针对这个特征,我常常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群体参与的活动。比如Role-play(角色扮演)。在课堂布置一定的任务,在任务中设置不同角色,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Sorcerer(魔法师)、Doctor(博士)、Assistant(助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难度不同的任务,领悟到学习方法。因为角色有层次性,所以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从而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目的。

青春期的学生又热衷时尚话题,证明自己不落伍。所以,我会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流行音乐或者视频。比如美国男歌手Akon演唱的Right Now、美国天后级歌手Beyoncé的crazy in love等等。一方面增加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又提升了他们整体素养。久而久之,英语课堂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成了引导学生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学困生们从讨厌英语课堂到喜欢英语课堂,甚至期盼英语课堂的到来。

在讲授 Traffic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深圳快递人员电动车被扣的热点事件,然后让学生指出现有的交通方式有哪些(means of traffic),在学生中哪种方式最流行(popular),接下来询问学生深圳禁电动车是否会严重影响到快递行业发展(badly affect)以及对交通带来的好的影响(have good effect on)……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本单元重点词汇means、popular、affect等一下子串联起来,学生们在兴致盎然中就记住了这些生词。

(三)把握学习心理,巧用peer pressure效应。

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是指同辈人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一个同辈人团体对个人施加影响,影响到你的态度、行为、观念或者决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使其遵守团体准则。通俗的理解即一种从众心理。正如事物都是有两面性,peer pressure效应也是一样的。peer pressure有时会带来负面效应,例如你不学我也不学,大家都不学,能学也不学。而如果合理引导,peer pressure又可以产生正能量。比如,看到其他同学英语课积极参与,表现突出,那么自己如果不参与,就会被边缘化,于是也会调动自己的因素,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这样慢慢地自己英语也提高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到更多的人,形成peer pressure的积极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达到不断减少英语学困生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全班通过合理搭配,分解成多个小规模的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助理、学习小组长的培养、选拔、引领,通过学习助理到讲台展讲、小组成员聚首讨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点带面,促进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同时适时发挥peer pressure效应,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时进行肯定性评价与褒奖,形成各个小组间的比学赶帮超,从而让大部分学生得到参与提高,有效减少学困生情况的出现。

三、 结束语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职业学校英语学困生现象。职业学校英语学困生的英语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任重道远。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策略,既需要我们当下的思考总结,也需要我们今后的继续探索实践。

■ 编辑/赵卓然 职业学校学生英语相对基础薄弱,兴趣不高,造成职校英语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一大批英语学习困难生。因此,如何改进这些学困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使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就成了摆在我们职校英语教师面前的课题。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业学校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提升策略,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职校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看,职校英语学困生的形成首先与学生英语基础密切相关。由于招生体制与社会观念的影响,职校生招生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前的择优录取到如今的凭初中毕业证注册录取,可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因此学生也往往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倾向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无热情,甚至厌烦。

而从深层次看,职校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则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关。职校生求学目的主要是学一门技能,找一份工作。因此普遍自觉地重视实训课,轻视文化课。从学生的心理而言,英语对他们找工作并无太大的影响。定位如此,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自然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英语学困生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二、职校英语学困生英语提升策略

有句英语格言叫做“Easier said than done”,职校英语学困生的帮扶提升同样如此。由于校园整体氛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职校英语学困生的提升远非理论上那么轻松,但职校英语学困生的提升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英语教学即是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需求,也是我们英语教师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只能迎难而上,不断摸索与总结,帮助学生顺利到达“远方”。如上所言,职校英语学困生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采取的策略也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考量,针对性实施,有效突破。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做法与体会:

(一) 准确定位目标,服务职业发展

不少英语教师习惯沿用旧的教学理念,将英语教学定位为基础学科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教学内容,以应付等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显然是一个误区,既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也不符合职校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也是造成大批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注重培B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积极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职校英语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为应用。江苏新版职校英语教材(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教材编写思想中指出:要尽量淡化英语“学科本位”,遵循中职英语教学客观规律。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按照“环境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按照教学导入、听说、读写教学和语言应用链接过程设计教学。这里更明确了职校英语教学的定位。由此可见,职校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科教学,它是为职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服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当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以此决定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教学。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首先要将所教内容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与拓展。比如笔者在讲授单元话题Horse时,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时地添加了房地产销售的相关英语表达,比如:卖主:seller,买主:buyer ,要价 ask price ,给价offer price,以及 Our property’s gross area is about 100 square meters. There are one living room, one dinning rom and two bedrooms. Our total price is 1 million yuan.(我们的地产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有一个客厅、一个餐厅和两间卧室,我们的总价是一百万元。)向学生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房产销售与外国人打交道越来越常见,学习这样一些简单的英语表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纷纷参与进来。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其次要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应用性。笔者所教几届学生,基本都能在一学期结束后写出基本的自荐信或者简历,两学期后能够写出有一定文采的自荐信或者简历。因为这些都是很实用的东西,对学生将来求职或者职场提升都能直接加分,所以能够吸引绝大部分同学的兴趣,觉得英语跟实训课一样有价值。另外,在讲授这些实用性知识时,我特别注意分层次进行,不冷落学困生,让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进来,从模仿到输出,体验收获的乐趣。

(二)分析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事实上,大部分英语学困生并无升学愿望(少数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往往以综合高中的形式独立编班独立教学,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也无多少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欲望,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对他们毫无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分析他们的身心特点与接受习惯,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职校学困生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很强的自尊心,遇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界的很多约束反感或者排斥。同时他们又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非常害怕出错丢脸而不愿参与到课堂中。因此,传统的居高临下的讲授法是他们特别不喜欢的,效果可想而知,由此恶性循环,将自己绑在学困生的位置上。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固步自封的局面,采用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困生们愿意参与,喜欢参与,从而有效完成我们的英语教学。

青春期孩子们往往具有好动性,喜欢在群体中露脸,刷存在感。针对这个特征,我常常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群体参与的活动。比如Role-play(角色扮演)。在课堂布置一定的任务,在任务中设置不同角色,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Sorcerer(魔法师)、Doctor(博士)、Assistant(助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y度不同的任务,领悟到学习方法。因为角色有层次性,所以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从而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目的。

青春期的学生又热衷时尚话题,证明自己不落伍。所以,我会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流行音乐或者视频。比如美国男歌手Akon演唱的Right Now、美国天后级歌手Beyoncé的crazy in love等等。一方面增加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又提升了他们整体素养。久而久之,英语课堂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成了引导学生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学困生们从讨厌英语课堂到喜欢英语课堂,甚至期盼英语课堂的到来。

在讲授 Traffic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深圳快递人员电动车被扣的热点事件,然后让学生指出现有的交通方式有哪些(means of traffic),在学生中哪种方式最流行(popular),接下来询问学生深圳禁电动车是否会严重影响到快递行业发展(badly affect)以及对交通带来的好的影响(have good effect on)……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本单元重点词汇means、popular、affect等一下子串联起来,学生们在兴致盎然中就记住了这些生词。

(三)把握学习心理,巧用peer pressure效应。

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是指同辈人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一个同辈人团体对个人施加影响,影响到你的态度、行为、观念或者决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使其遵守团体准则。通俗的理解即一种从众心理。正如事物都是有两面性,peer pressure效应也是一样的。peer pressure有时会带来负面效应,例如你不学我也不学,大家都不学,能学也不学。而如果合理引导,peer pressure又可以产生正能量。比如,看到其他同学英语课积极参与,表现突出,那么自己如果不参与,就会被边缘化,于是也会调动自己的因素,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这样慢慢地自己英语也提高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到更多的人,形成peer pressure的积极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达到不断减少英语学困生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全班通过合理搭配,分解成多个小规模的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助理、学习小组长的培养、选拔、引领,通过学习助理到讲台展讲、小组成员聚首讨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点带面,促进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同时适时发挥peer pressure效应,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时进行肯定性评价与褒奖,形成各个小组间的比学赶帮超,从而让大部分学生得到参与提高,有效减少学困生情况的出现。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不仅仅是要实现高职学生个个有能力,人人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遵循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培养素质、技能、思想道德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十后,我国职教界人士又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最大使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只懂高深理论、高端技能的“专才”。近来频发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让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变得尤为重要,那种着重于培养学生单一就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较好的职业变更的适应能力。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低的原因分析

职业素养高低是关乎高职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职业素养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有关职业素养低下的现象屡屡发生,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高职生职业素养不高。

(一)生源质量不高

自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高职学校存在生源不足、实际到校率低的现象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普通本科扩招规模越大,高职学校的招生就越难。据某校一位招生老师介绍,学校新生一次性报到率不足50%。为此,许多高职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分补录,由此造成第一批报到新生与最后一次补录学生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分数差,他们的文化与个人素质方面差别也很大。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分批择优录取的政策,第一批录取的新生都是一些“211”、“985”的名牌高校,接下来依次是省属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按此政策,轮到高职学校招生之时,几乎没有挑选余地,都是一些“残羹冷炙”。

高职生源质量偏低,起点普遍低,导致一些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很难进行,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教学,这样极易挫伤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

(二)学校轻德育,重技能教育

社会上有一种普遍观念:上职校的学生都是一些混混,不会学习的。职校生社会地位偏低,因此,大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就从“就业率”上下功夫,他们大多关注职校生的专业技能,希望培养具有精湛技术的人才。而高职生自身素质不高,而学校却没有给予极大的关注,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容易出现心理、生理等种种问题,等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很多都难以很快适应环境,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很多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被流于边缘化状态。虽然当前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开始有侧重的加以培养,但是他们的教育多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为基本出发点,如“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等,但我们不难发现,这是非常不现实且表面的,就如我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类,往往是很大、很空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职校毕业生都是技术型的,初入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且往往工资待遇都不是很好,对这类工作产生热爱,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和空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学校、用人单位、家庭没有形成合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在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里,大多都认为职业素养是学生自身在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潜移默化的自我改变,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职业生活中,通过与人沟通交往,慢慢就会习得。实际上,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课堂,不能忽视社会、家庭的影响。学校的主要责任是根据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初步具有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用人单位、学校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一般职业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多方共同管理,职业素养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四)学生考评指标片面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于毕业学生在学校期间所习得的职业素养没有一个合适的衡量体系。学校德育工作者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生,即通过应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考察与学校对学生的考察的侧重点不同,职业素养也是一个很抽象的内容,因而学校教师就容易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有目的的培养,忽视各科教师的综合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就导致现行的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导致学校的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往往出现学生在校表现优秀,但在社会上品质恶劣、道德败坏,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对策分析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分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出色的完成任务,也就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用人单位里面集中了一批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职工,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热爱企业,具有集体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节省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分析,职工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经过认真分析,从生源质量、企业、学校三方面对此提出了建议。

(一)提高高职生源质量,拓展生源市场

生源质量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环节,起点高才可以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多方努力,必须切实把好高职院校的“入口关”。制定一个弹性的入学标准,但是分数线不能屈服于招生指标,一降再降;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层次,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可以进行新生入学考试,对于文化素质或者个人品行太差者,劝其退学。

高职院校要积极从被动中寻求主动,力争招收优质生源入学,受我国应试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高职学校的招生仅盯着每年夏季高考招生之后的那些“落榜生”,而没有去积极寻找其他生源市场,其实我国的高职还有很大的生源空间,除通过高考录取大部分生源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录取新生,比如从中职类职业院校直接进行考试升学,把权限下放给地方,院校自主命题,这样试题往往针对性就比较强,能够招到一些优质生源,因为这些中职学生都有一定基础;也可以与相关行业合作,直接吸收相关行业生源:在职函授、脱产学习、远程教育、转岗培训等等,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根据国家高职优惠政策,政府扶持,可以到农村,吸收农村优质青年,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进行择业培训,提高其职业能力。这样多方招生,提高高职生源质量,为高职学校培养优质拔尖型人才奠定基础。

不过,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学校本身质量和特色是高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建设与管理,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包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开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批适销对路的具有高职业素养的高级技术人才[7]。这样也可以提高高职学校办学实力,对拉动生源市场,吸引优质生源就读高职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重点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绝不是通过书本和理论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必然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氛围。比如创设与企业完全相似的实践实训情境:进入实践实训环境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有规范的操作规则,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在各种活动中创设组织、沟通、团结合作的人际互动情境。 高职校园和大部分普通教育一样,也有许多的学生团体,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提出明确的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如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有职业特色的活动,组织活动前要有详细的策划书,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内容、目标设置、所需经费、所需场地等,如何应变突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会有潜移默化的明显的提高。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两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兼顾。高职校园文化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为高职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搭桥牵线,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为步入社会奠定重要的心理基础。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职校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最终的实验基地是企业,职业素养的高低,只有在企业工作中才能得以验证,所以它的获得仅仅依靠理论是不行的,必须有实际训练。因此,“校企合作”在职业素养培养方中就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校企合作,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培训的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并配备专业的实训人员,广泛开展工学交替、见习、实习等多种学习培养方式,在校期间学生就具备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缩短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使其毕业后能够快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推动了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提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锻炼中,把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见习感受工作氛围,在岗位上锻炼了职业综合能力,并潜移默化的内化为职业素养,以适应将来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考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否养成,不能只依靠教师的只言片语,要综合各科教师、学校管理者、实习单位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其次,不能只注重总结性评价,那样得到的评价信息不够全面。学校要实现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要更加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合他评,这样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根本上改进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技术工人素质的高低关乎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加强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学校、企业、学生自身形成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职学生培养模式,对于全方位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受企业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巍,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

[2]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 育.2009(19):48-51

第7篇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性;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1.1 文化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生活习惯不规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中职生的身心发展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但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也是中职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2 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占大部分。由于农村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父母一代本身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更多的将精力用于经营生活,缺乏对孩子的管教,更缺乏科学的、有征对性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1.3 生性活泼,个性特点较鲜明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也渴望取得进步。

1.4 对待生活学习比较消极

思想消极,引起关注的方式比较极端。通常通过负面的行为方式获得关注。比较容易接受负面思想,对生存环境负面评价较多。过多关注负面的信息。对待事物不能客观评价。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比较另类。

2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职校教师绝大数属非师范类院校毕业

教师心理知识的溃乏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滋养的需求矛盾尤为明显。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严重不协调。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又在心理方面急需引导。

2.2 学校注重操作技能训练的培养,人个素养提高投入较少

课时分配集中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个性修养,良性心理的缺失在家庭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要进位补上。不良的思想认知指导出格的行为方式。致使不会和谐相处,不能客观看待事物。负面情绪、负面思想严重。

3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与方法

3.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增强自信心,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树立心理健康自助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引导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净化心灵世界,优化心理状态,提升精神境界,建设健康和谐的心理世界;引导学生把握完善心理素质的途径,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开发智力潜能;引导学生自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2 重视发展性心理健康的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心理问题及时的预防、疏导和矫治。健康的心理对美有特殊的感悟力,对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负面新闻如给熊泼硫酸、给宿友水里下毒,这些都是优秀的技术人才,即使学富五车也无法弥补心理严重扭曲所造成的伤害。

3.3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适时转借心理问题学生

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不健康心理的危害,常见人格障碍及心理疾病的疏导与预防,如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正确面对挫折等,从而唤起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处理往往是损坏学校形象,对校园环境产生极坏影响的情况开除了之。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转借。即个别心理问题某心理咨询师无法解决的,可以将受疗者转到征对性强的心理咨询处。有征对性的辅导学生。这部分学生即可单独享受“加餐”服务。

3.4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交流会。快乐在于分享

交流、沟通、总结、完善和提高对个性心理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就像谈论某个人、某件事,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思维方式不同,导致所下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行为方式也不同。

3.5 养成记“流水账”的习惯

专业知识须温故知新。心理成长同样须要温故知新。学生将一天的生活、学习、玩乐全部记下,反观一天的收益。记“流水账”的过程即是自醒的过程,也是静心的过程。静能生慧。知不足即是成长的开始。

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来说,职业教育应该是充满希望而富有生命力的。对职校生要以一种理解接纳和理性宽容的心态对待。当今社会对于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市场化运作,将职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实现有效的对接,中国职业教育便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职校生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努力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周向华,孙淑华.试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与发展策略[J].

第8篇

关键词: 职校班主任 德育工作 全面发展

一所学校的校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班的班风,各班的班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班主任的工作质量。因此,班主任不但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还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在系部、班级、学生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一、职校学生的特性分析

职校学生给社会的印象是不爱学习,成绩差,旷课,与课任教师发生顶撞,上网,谈恋爱,打群架等违纪现象屡有发生,并且比例成上升趋势。职校学生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属于班级的后进生。这给职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然而,只要我们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根源,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一个特殊群体还是完全可以步入“正轨”,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职校班主任工作如何开展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因此,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班主任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潮流下,许多教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因为爱孩子也不是为了奉献,仅仅是为了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手段,选择班主任这一工作也仅仅是因为领导的安排。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这份职业,若是想将这份工作做好,我认为都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可以提升。

1.平心静气。

班主任要静下心来研究每一个学生,分析职校学生与普校学生的异同,备好每一节班会课,组织好每一次的主题班会,静下心来观察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职校班主任工作,多读几本书,总结班主任的工作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静下来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平了,生活和工作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致。

2.成为学生的领导者。

职校学生在入学时多是初中毕业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定型阶段,因此在职业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一位好的引导者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不可否认,职校学生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没有普通学校学生高,在文明素养上也略低一筹,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注意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要做学生的领导者,成为学生成长的风向标,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既是班级的领导者,更是学生的样板,一言一行对班集体、对学生个人都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处事公正、公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以自身良好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3.善待学生,善待家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长最大的愿望,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最了解他们的也是他们的家长。多数职校学生到学校来就读仅仅是为了打发日子,拿到文凭。要想帮助学生扭转思想,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只有真心地爱护学生,关心呵护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的真心,才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沟通,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析不足与长处,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只有这样班级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善待家长,多与家长联系,关心学生的生活,家长才能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放心地将学生交给学校,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针对性地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发展,保证教育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4.培养最优班委会。

班主任的工作牵头万绪,职校教师除了要担任班主任工作之外,还担任着教学、技能比赛等工作任务,因此培养出最优班委会,将班级事务交给班委会去解决会很好地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重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管自己。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朝专业方向发展。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训直接跟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具备高涨的求知欲望。班主任应当最大化地点燃和巩固学生成才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生活和学习,经常召开有关“专业方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工作的关系。针对专业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特点出发,向学生说明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专业技能。

三、结语

职业教育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并有偏重理论教学的倾向,这对于职业教育是不利的。在同一时空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有助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技能性的人才。然而职校教育有其特殊性,职校的学生在学业的道路上遭受的挫折感较大,负面心理因素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在职校学生管理中有着创新性启发性的重要意义,有助于职校生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创新思维,树立职业理想。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职校学生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极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职校学生;德育管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职校教育中,环境的开放性、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频繁性都对广大职教的学生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职校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如何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如何激励他们正面情绪,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优良的品质、较高的职业素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积极心理学的简介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表现为人本身可以自行自我调适、自我管理,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能够让人产生幸福感,乐观情绪从而促进机体的健康。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为心理学的研究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觉,因此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职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意义重大。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可以帮助人们对于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和反应,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从而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积极性格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成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职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首先,学业方面的困惑。职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体系中的“失败者”,这种身份定位给他们带来很较大的消极影响。职校的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努力学习课本知识,但由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另一种是没有努力过,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积重难返,无法跟上学习步骤,最后成为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对象。不管属于以上哪一种类型,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的心态,长期以来没有成功的心理体验以及被尊重的满足感。这些不满足往往给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情绪。其次,心理方面的困惑。职校的学生多数情况下生理年龄是成熟了,心理年龄仍然幼小。他们对于教师的赞扬和欣赏充满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由于多年学习生涯中得到的负面评价,他们已经习惯了对表扬绝缘,习惯于批评,产生了无所谓的消极心态;另一方面,他们对难得的赞赏表现出犹如小学生般的热情和渴求。所以形成了他们对于赞扬的敏感,一方面需要称赞,另一方面又对苍白的形式化的称赞又不屑一顾,甚至有时把善意的表扬也理解为是讽刺和挖苦。同时,由于长期的负面评价使他们对批评和责骂产生了积极心理学中所说的“习得性无助”的效应,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学困生,对于老师的善意的批评和赞扬都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因此,积极心理学中对学生恰当的鼓励与正面的引导,认识学生的心理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挖掘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是我们职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3积极心理学对职校学生管理的启发研究

3.1积极心理学帮助职校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精神。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研究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从而逐渐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心理学启发我们要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克服不良心理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面对挑战打击。教育者更需要使用互助式、自助式心理辅导,遵循正面引导、成功式引导、评价多元化等原则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适时恰当地表扬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要掌握表扬的技巧,使表扬真诚到位,不至于流于形式和刻意表扬;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积极的心理体验。

3.2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培养职校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是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一个人的人格优势,会对其生命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合格的职校学生,不但要具有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更需具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个别职校学生迷失了方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歪曲的价值观侵蚀了他们的思想,导致了错误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心理学倡导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因此,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正面事实以及积极态度来慢慢影响学生,坚定社会中的正能量并发扬光大,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并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培养积极的情感。教育工作者更要通过环境的营造、人际关系的协调、人生目标的设定积极引导学生正义感的培养,通过辅导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的认可,促进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3.3积极心理学有助于职校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与人生目标

就像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本•沙哈尔所说的那样:“目标赋予生命一种意义,一种选择,朝目标迈进的每一步都会感受到幸福。”引导职校学生进行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且这项工作应该在入学之初就开始运作,对于职校的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校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近期的和远期的、实际的和可行的,从而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目标的设定才能有前行的动力。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进行。入学初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介绍、职业前景预测、专业优秀学员示范、专业导师讲座等介绍性的课程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树立学习信心。在基础学习阶段过渡到专业学习阶段的过程中,可以安排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了解专业的社会发展现状,或者成立相应的学校专业社团,定期邀请行业成功人士、企业负责人来校向本专业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情况和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以便学生明确自身今后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在毕业前期更可安排就业指导、成功校友讲座、企业招聘、优秀学员推荐、顶岗实习等与就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在职业学习的每个阶段,设立起短期、中期、长期的人生规划。著名作家卡洛琳•米勒和心理学家迈克尔•弗里奇博士在其著作《人生目标清单》中指出目标设定的科学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帮助人们设定并实现目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根据职校的特点为学生设定科学的人生目标,制定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职校德育工作从源头上本质上解决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坚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消极学习转化为积极学习的重要方式。

4总结

积极心理学为职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认知,优化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缓解和宣泄不良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乃至职业目标,增强学习目的性和提高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对于提升职校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职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培养职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学会正确把握自己。这样职校学生才能学会用积极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取得长足发展,成就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朱颖.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12,(23).

[2]梁涛.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1,(2).

[3]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4]张莹.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激发小学生道德学习内驱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4,(7).

[5]苗元江,王蓓,白苏妤.江西省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调查[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第10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评价体系;职校英语;多元评价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具有一定英语应用水平的新型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国先后掀起了几次重大的课程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诸多因素,我国的英语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的评价体系跟不上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2008年在《改造我们的考试》一书中指出:“当前我们提升教育质量、改造考试的重点是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考试的跃升,这既是考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具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而考试只是一种系统化的、正式的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方法,是选拔人才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戴家干在武汉教育考试高峰论坛上曾指出:“目前,整个社会在考试与评价的关系上认识不清,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是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缺失的表现,其直接后果是以应试方法代替教育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评价学习效果为目的,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另一种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多年来以标准化考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社会和教师过于注重考试的检测、选拔、评价功能,教师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出现了以考试代替教学评价的现象。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行为,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语法知识及语言点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无法应用到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再加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体系缺乏公证性、科学性,主要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统考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依据,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合格证作为就业的门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语法知识和语言点,出现了“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的现象,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是“聋哑英语”,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在英语考试中分数很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却几乎无法运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综上所述,为了改变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必须对现行的英语考试与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新型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以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二、多元评价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多元评价是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教育者应该运用多种策略为每一种智能的发展提供真实的、主动的学习机会。多元评价是指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方法,其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就,以提供改进教学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元评价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纯地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其“多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方式多元化,提倡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2)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学业内容评价与非学业内容评价;(3)评价主体多元化,倡导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为辅的评价模式;(4)评价标准多元化,既包含标准化评价,又包含个性化评价。

三、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英语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其特殊性,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劳动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以下简称职校)毕业的学生大都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生产、服务行业相关的工作,职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有其特殊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场景中能用英语进行相关的行业工作。

职校的学生不用参加全国性的英语统考,受我国考试体系的影响较小,在教学评价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但由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校的许多教师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注意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评价上大都借鉴中学或大学的评价体系,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形式,评价主体及评价标准单一,注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这种落后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职校当前英语教学的需要,本文根据职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就多元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如下探讨与实践:

1.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原则,采用分单元、分模块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最后根据多次评价的结果来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分。与形成性评价相比,终结性评价在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教师应定期采用标准化考试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英语统考,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C),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教学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能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及相应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从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与模拟场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职业和生活场景,把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交给学生一定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场景中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访谈、问答、做记录等方式对学生的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2.除笔试外,还应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英语是一种语言,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在一定场景下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学生的成绩应该由口语、听力、笔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虽然在标准化的英语考试中,听力的比重逐年上升,但现行的英语考试仍然以笔试为主要形式,忽略了学生听力、口语水平的评价。而英语是一种有声语言,口语测试能全面体现出学生的语音、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反应能力、交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意识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口语测试应该作为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口语、听力、笔试各项成绩的比重。例如旅游及饭店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注重其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及听力成绩各占40%,笔试成绩仅占20%。而计算机及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因注重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这类学生可适当降低口语及听力方面的要求,口语、听力成绩各占20%,笔试成绩占60%。

3.采用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除了标准化的笔试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出评价外,在口语测试和其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短文朗诵、对话表演、回答问题、访谈、话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评价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由过去被动的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根据评价的过程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促进自身的提高。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行分层评价、因材评价。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角度和深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合作精神、自主能力进行实行分层评价、因材评价。

经过中考、高考筛选淘汰下来的职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了能让不同起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就感,教师不应该以同一种评价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纵向比较,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1993.

[2] Bellanca.J.&Chapman,C & Swartz,E.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

――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戴家干.改造我们的考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第11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今年8月7日到20日,笔者随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修”团一行24人,对德国进行了为期十四天的研修考察。我们从位于德国西部美丽的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开始,经莱比锡,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再折返法兰克福,返回国内。十四天的学习考察中,先后参观了吉森大学、中黑森州科技应用大学、BuFin联邦金融监管局、莱茵美茵应用科技大学、黑森州行政学院、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宝马公司、柏林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十多个院校、公司及政府部门。可谓行程满满,收获多多。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产生背景

众所周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社会的全面重创,自上世纪40年代,德国企业界劳动力缺失状况就普遍存在,尤其是缺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不得已,德国只能从土耳其等其他邻国大量引进外籍劳工。此举虽解一时燃眉但非长久之计,也容易诱发众多社会问题。如何稳定地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成了摆在德国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也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职业学校学生身份和企业学徒身份,他们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学习,并由学校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

(三)德国的学制结构

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综合型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校;普通中学主要为职校输送生源。

一般到九年以后,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进入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通过毕业考试,根据个人成绩和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据了解,德国的中学生中大约有70%选择职业教育,而其中的85%的学生接受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政府重视。

在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大多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建设。中职学生每年培养经费约1.5万欧元,而普通中学生每年的培养经费不到5千欧元。政府鼓励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2.企业主体。

“双元制”的核心在于对职业教育学生负责的主要责任方是企业,学校则是协助方,学校只是配合企业并记载学业。德国的中学生毕业后,先要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才被派往职业学校学习,其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另一表现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好处是培养目标具体明确,针对性强,减少了不必要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并与学生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在培训时间分配上,企业每周3~4天,职业学校每周1~2天。

3.终身学习。

在德国,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学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同样,在高等院校如果学习遇到了困难,或被淘汰了,也可以再回到职业学校来重新学习技术。另外,在职业学校学到了技术,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暂不就业,选择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4.创新引领。

创新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之一。多数学校采用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的选择与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对技术工人的实际能力需求密切联系,学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基本上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确保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严格统一的结业考试是德国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有力保障。进入各类学校,都有较高的淘汰率。学生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生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认可,毕业前要进行多项技能操作考核。德国职业学校的结业考试在全国统一的时间内进行。考试由行业自治机构,如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委员会主持,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如果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6.师资准入。

德国有严格的师资准入制度,从事任何层次的教师职业,都必须首先取得教师资格证。职业学校的教师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稳定,但对职业教师的要求有严格规定。要想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正规的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实习资格,再经过不少于18个月的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也是如此。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类型比较多,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内的理论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技术教师,以及企业的实训教师等。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一)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在德国,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是无奈选择,而是他们的主动追求。在从事职教管理和教学的人员中,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大多数也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背景。国家创设的教育体制,适合各种个性特长、学识水平的学生选择分流,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成长链。企业注重职业教育,遵守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规定,积极主动地给予职业教育大量的投入,使得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的后劲。学生和家长也比较实际和理性,对选择怎样的教育,完全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情况,不盲目随流。而在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人们对职业教育持有鄙视态度,很多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只有读本科没戏了才会读职校,学生和家长把读职业院校当作无奈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关注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德国,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教师是公务员,职业院校只负责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他方面比如职业院校的招生、实习、与企业联合等方面都是政府负责进行的。由政府主导,调控力度大,效果好,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持续不断地发展。反观我国,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力度不够。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由学校和家长负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要面临着比本科学生更难的尴尬局面。

(三)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虽有外部压力,但更多的是内在动力。外部是因为有法律规定要求,而内在动力则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根源于企业经济利益的需要,二者是统一的。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企业投入约占整个费用的85%,其余15%由州政府拨给学校。在他们看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对企业具有增值的意义。反观我国,很多企业无长远眼光,不愿在职业教育上花更多的钱。如何让企业主动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能偿到回报和甜头。

(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并不容易。职校教师除了有学历、资历上的要求外,还必须经过二年以上的企业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还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由于职业院校对于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严,因此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的教学能力都很强,有的技术学院要求教师每年定期去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生产情况,因此教师熟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在我国,职校教师主要毕业于师范院校,大部分实习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只会讲授空泛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职业院校必须投入更多经费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再学习,尽快弥补职业教育中师资技能缺失的短板。

(五)学习德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是在企业内部或“生产车间”式的教室中进行的。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验证所学理论,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前就基本胜任将要从事的工作,而且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由学校转向社会的过渡期。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在教室中完成的,理论与岗位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还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解决职业教育中人才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

(六)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院校采用的教材普遍偏深、偏难,内容上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实践应用的比重较小。这些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实践应用和动手指导的内容较少。德国职教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训课内容服务。反观我国,则恰恰相反。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实训课也是为专业课服务。我们要借鉴德国成功经验,以就业为向导,努力探索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以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三、结束语

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背景有差异,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关键是要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造就出大批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数学是林业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该文分析了林业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状况、心理基本特征及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从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和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动力的时策。

林业职业学校主要担负培养林业职业人才的任务。林业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目标是:(1)义务教育后数学教育的继续;(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3)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基础;(4)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实用技术课打好数学基础。

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具体功能包括:一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二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研究数学学习动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要实现数学教学的“两服务”功能,首先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及其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以便提出动力因素研究的相应对策。

一、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

(一)数学课在职业学校的地位

数学课在林业职业学校是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相比,其地位明显薄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数学教学在林业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明确、不科学。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大纲中要求数学教学“达到相当于普高的水平”,求全、求高、求难;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数学仅仅是一种运算工具。随着林业职业学校加强实习实训,数学教学出现了课时少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的学风普遍较差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笔者对我校三个园林班的135位学生(其中122位男生,13位女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学习的调查。调查显示,80%的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其中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浓、程度较好的有41人,占30.37%;兴趣、程度都一般的有47人,占34.81%;没兴趣、程度差的有47人,占34.82%。这些学生中,在小学阶段就不喜欢数学的占27.5%,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没兴趣的占72.5%。在课堂教学中,说话、打手机、睡觉、看小说等情况时有发生。几乎所有的中职数学教学都存在数学考试成绩差的现状。

(三)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

大多数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对就读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模糊、大概的层面,教师对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缺乏诊断。这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数学知识与专业课所需知识的脱节。

二、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初中刚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第二部分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第三部分是在社会上已工作了几年、想来学校学习两年得到一个稳定工作的,第四部分是在职职工。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乐趣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70%初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30%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而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的学生只有10%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准备继续上林业技术学院,这类学生一般与老师相处得较融洽,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实用型

这部分学生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园林实用技术。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职职工属于这种类型,“既能学好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这对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三)焦虑型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在数学学习中,这部分学生由于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所以常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产生焦虑的情绪。

(四)厌倦型

林业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进校就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这也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

(五)畏惧型

这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屡考屡败”,丧失信心,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六)自卑型

自卑型的学生主要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类学生中,90%以上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质,但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使他们在沮丧、消沉中选择了放弃。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

(七)自闭型

自闭型的学生从外部表现来看与自卑型的学生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为沉默。但是从内部动机来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自闭型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潜在的动力,只是这一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被数学的传统逻辑所束缚,学习缺乏热情和灵性,拘谨保守。他们在学习中大都表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缺乏自学、讨论交流的学习能力。

(八)自满型

自满型的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数学学习上有自满型心态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多。自满型的学生会给人一种心理健康、乐观开朗的错觉,但他们的这种心态却影响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态,对数学学习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林业职校都面临着生源少、生源不足这样一个问题,从而造成了林业职校学生基础差、质量低的先天性不足。从初中教育进入林业职业教育,学生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增多和程度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化学、物理等,这些课程中的理论 大多数为学生体验过、感知过,学生或多或少有点兴趣。而林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如园林专业的“园林测量”、“园林设计基础”、“园林机械”,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基础原理”,食品专业的“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制图”等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面对这样的挑战,职校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慢慢减弱。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是由学生的“我要学”所引发的。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有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林业职校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消极对待学习。就读职校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习氛围,不良的学习氛围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林业职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学习的惰性大、依赖性强。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总是想方设法作弊;实践操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职校后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在林业职校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涨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等先进有效的学习方式无法在他们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实现。

(四)学生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造成学生在行为上不能自律、情绪上不能自控、学习上不能自觉。林业职校学生的不良心态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体验过学习的快乐,上了初中刚开始也很有兴趣,可后来他们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林业职校学生在自我认知中,认为自己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这类学生都与教师存在情感问题,这也成为学习的主要障碍。

(五)学校自身存在一些管理问题

林业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造成职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毕业分配无视或忽视学生在校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合作精神。这些不公平造成了学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学习有什么用”的想法。这给任课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在品德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价、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增强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1.明确中职教育多层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的目标

我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出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即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实施课程改革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设置应围绕社会的需要,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应重组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从2005年起,我校根据职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对基础课的具体要求,对数学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等项目进行改革,优化数学教学内容。笔者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将专业课与数学建模”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我校园林班试用,受到好评。

3.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

我校在教学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例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学科成绩和个性指标,采取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打通课程之间、课堂与社会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在中职学校要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教学阵地,盘活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数学建模课外小组”活动。

数学建模的很多问题需要做社会调查,需要到各大园林公司、花卉市场及周边市、县等园林绿化公司和酒厂、食品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可以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4.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建立和完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改变“以一纸定成绩”的考查手段,用多种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例如增加课堂表现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考勤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等。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淡化期末考核。在考试形式上,视专业不同可灵活采用开卷、闭卷等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视专业不同可减少定义、定理的考查,加大与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5.贯彻“素质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同志提出,将就业的实现从开发岗位转到提高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上。具体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经过培养培训以后,能够具备根据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而自主实施创业、岗位转换的核心职业能力。林业职业学校倡导将“素质就业”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

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结合林业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寻求数学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由、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

2.拓宽原有的知识体系,寻求数学与专业的自然接轨

林业职业学校的课程专业性较强,数学教师应打破数学与专业学科的界限,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数学教材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接轨,关键在于找准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近几年,我们通过数学建模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的交叉点,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利用率,使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互相促进,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辅助数学教学,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引导学生抓住变化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采取“谈话法”、开设“心理学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形式,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了解心理知识。要注重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成就感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修正心理误区,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和发展潜力,理性地评价自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树立“素质就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