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审计论文

商业银行审计论文

时间:2023-02-08 15:5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审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审计论文

第1篇

(一)审查贷款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银行稳健经营原则,是否保证银行业务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有无盲目追求利润,把贷款投向高风险、高回报领域。

(二)贷款的审批是否严格按照授权,有无越权放贷,是否审贷分离。

(三)贷款的发放是否越过规模,有无一味扩大贷款规模,导致贷款风险过大。

(四)对关系人贷款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有无放宽贷款条件,有无发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

-

(五)审查贷款集中风险,看有无向一个或一组关系密切的借款人超比例发放贷款。

(六)贷款抵押、质押担保是否合法有效。(1)抵押物法定所有权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出租或共有等于第三人的产权,使用权与处置权关系。(2)抵押物是否处于被监管状态,是否为允许自由买卖的财产,是否已进行保险,风险程度如何,保险权益是否能转让给抵押权人。(3)抵押物法定缴纳税费等手续是否完备。(4)抵押物产权证明所指向的财产标的是否真实存在,其状况如何。(5)抵押物品名、数量、单价等是否与借款申请;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所反映的一致,价值评定是否合理。(6)抵押合同是否经法律公证。

(七)对不良贷款的管理是否做到部门专管、风险识别、及时处理,损失类贷款的界定、转账、核销是否合规。

(八)贷款利率是否执行国家规定,有无擅自或变相改变利率,违规竞争。

(九)贷款分类是否真实、合规、准确,有无随意调整,虚报贷款质量。

二、信贷质量审计的方法

(一)符合性测试

在全面了解银行贷款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贷款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点,把握审计方向。

1.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内控程序测试一是通过询问等方式,了解银行对贷款控制的环境及程序等的情况。二是穿行测试,即抽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信贷交易,并对其各控制点进行测试,审查其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

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审计证据,证实银行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一是设计测试,即内控制度和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发挥和控制风险。二是执行测试,即审查内控的有效性,看其运行是否连续,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是否实际发挥作用。如对贷款审批程序的评审,主要内容有:(1)贷款的审批是否按照审批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越级审批、化整为零或未经信贷调查即进行审批的情况。(2)是否体现审贷分离原则。首先,审查银行是否设置贷款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这三个不同的岗位,是否保证岗位之间的相万独立与制约;其次,审查对借款人的使用调查和贷款的审批权是否分开,是否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3)是否要求和保证信贷人员进行充分的信贷调查。(4)贷款审查是否严格。(5)贷款发放是否符合信贷政策。

2.依据测试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进行实质性测试。对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的环节,可降低抽查比例,反之则重点抽查。

(二)分析性测试

贷款质量审计要以贷款数量为基础,对贷款分类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反映贷款总体状况和结构,提示贷款内在风险,然后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同业比较和贷款投向结构分析,从贷款各要素及结构中去寻找其运动的规律并发现其中的差异,以此作为审计重点,获取证据。

1.比率分析

将银行五级分类贷款,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分别与全部贷款余额作比较,审查各类贷款的风险权重及其分布。

2.比较分析

(1)同期比较分析。审查贷款质量变化趋势,若贷款质量变化趋势与同期经济变化大体一致,则属正常;反之,要做进一步分析。

(2)同业比较分析。对同一组经营规模类似、性质相同的银行贷款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看其经营业绩差距是否过大,若差距大,则分析成因。

3.不良贷款结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揭示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区,从而发现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区域。

(1)行业投向分析,揭示不良贷款行业分布。

(2)贷款品种构成分析。如对商业贷款、建筑贷款等贷款的分析,可发现不良贷款在各类贷款中的分布,进而确定贷款的高风险区。

运用分析性测试应把握以下要点:

1.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高质量的输入,就会有高质量的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决定着审计证据质量的高低。

2.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

分析性测试的资料必须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要从贷款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中比较,发现差异,进而去捕捉有用的信息。

3.分析性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

由于分析性测试存在固有限制,对于重要项目,不宜依赖,若有必要使用,应由其他程序相佐证。如结果相互印证,则可以依赖。

(三)实质性测试

对信贷质量的实质性测试,有赖于信贷内控的健全和有效控制程度。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在于用取得的审计证据验证贷款的真实性、准确性。银行的各类交易、各个账目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联系,审计应从各要素存在的联系中去发现所需的有关贷款证据。其方法主要有:

1.编制贷款汇总表,反映贷款全貌,指引对贷款的实质性测试。

2.核对有关账目,审查贷款的真实性。

核对贷款科目总账分户账余额。检查会计总账信贷部门台账,看部门统计报表是否一致。追查借款合同、借据、会计科目,看所发生的贷款是否全部及时入账,同时,对贷款进行函证,以检查贷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3.运用判断抽样技术,确认贷款真实价值。

贷款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贷款的真实价值而运用判断抽样方法,尽可能找出所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确认其可能损失的程度,从而确定贷款的真实价值。判断抽样中要做到:

第一,样本要有—定的覆盖率。若贷款质量较好,样本可少些,反之亦然。

第二,样本要“风险优先”,即选取风险较大的贷款和金额较大的贷款,因大额贷款的质量对银行整体的信贷质量影响较大。

第2篇

一、商业银行实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标准不统一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不同,以致于绩效审计标准难以统一,绩效对象的多样性使得绩效审计标准也具备多样性,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统一,而且在不同条件及环境下对绩效的衡量标准也不一样。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及技术,较为先进的计数机技术也没有广泛应用于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中,银行的成本会计并不完善,这些因素导致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难以实现统一。绩效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由于绩效考核对象不一样,不同级别考核对象的考核标准存在的很大的差异性,以致于绩效考核体系并不完整,缺乏具备科学性及完整性的系统化绩效考核指标。在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工作中,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报酬激励。职位高的工作人员与普通工作人员的酬劳差距较大,相关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升职上,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并不利于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以职位的高低决定其酬劳使得工作人员过于注重职位升迁,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完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有效措施

1.加强绩效理念的宣传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审计大多是停留在查账阶段,以致于相关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主要不违规操作就行了,并不注重对管理阶层做出的决策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进行审查。管理人员的传统观念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绩效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提高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正确认识,需从思想方面着手,从思想观念层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对现代内部审计模式的实施。通过进一步宣传绩效观念,使银行相关审计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认识绩效考核对银行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为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

2.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银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及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银行内部审计队伍。使审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经济财务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等,同时还要培养其管理能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应从观念方面加强其对绩效审计的正确认识;其次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方法及审计技术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能力及经验;最后应培养审计人员的预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审计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对绩效审计的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绩效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3.完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制度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内部审计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绩效审计制度。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制度,从而建立并健全符合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绩效审计准则及制度,进一步明确并统一绩效评价标准,以促进绩效审计的有效进行,促进银行的发展。

4.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实施统一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以免审计人员的绩效与发生冲突,避免绩效审计工作出现不公平现象。审计方法及技术对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在传统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绩效的考核,加强对银行经济运转状况及管理决策的绩效考核,确保绩效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三、总结

绩效审计能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对银行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加强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正确认识及提高银行内部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促进银行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前提,建立并健全商业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有重要影响。商业银行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绩效审计的正确认识,发挥绩效审计对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

作者:赵红雷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商丘分行内控合规部

第3篇

一、理论背景及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一)银行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银行治理结构备受国外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生的巴林银行破产案、日本银行破产案、亚洲金融风暴等事件使人们认识到银行健康持续经营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强化银行治理结构的必要性。1999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的《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将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问题推到了从未有过的历史高度。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银行稳健经营,降低金融风险,这一点已得到全球理论界和金融界的共识。

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是建立在因分散的所有权结构而引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他问题,以实现公司价值(尤其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注:由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所决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除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之外,还应包括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与稳健)(李维安、曹廷求,2003)。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包括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治理框架符合企业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司制企业都很重要,但是和一般公司不同,银行治理结构更加强调银行内部治理,如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银行的平衡制约机制、责任机制等。原因在于:

(1)根据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原理,银行业市场结构普遍处于不完全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格局,产品市场(即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市场)的竞争机制不能起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2)商业银行独特的资本结构使得债权约束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对银行的作用甚微;

(3)银行并购成本的巨大限制了并购机制这种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4)由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及银行危机的“传染性”和巨大破坏性所决定的商业银行严格的外部监管制度,在相当时期内是一个确定的外生变量,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无法突破这种外部政策和法规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

因此,外部治理机制在商业银行治理体系中不能发挥主要作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中应更注重由内向外,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曹幸仁、赵新杰,2004)。而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这一指导性文件中,巴塞尔委员会从银行战略目标和价值理念、责权划分、董事会职责和管理者的相互关系、内控系统、薪酬制度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阐述了一个有效的银行治理结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其别指出“要认识到内部审计提供的重要的审计功能,并有效地利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SnsanS.Bies强调银行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建立内部有效的审计程序和内部控制程序,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是建立有效市场的核心。可见,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

(二)银行治理对商业银行内审工作的新要求

2003年4月29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ll)(以下简称“巴塞尔ll”)第三次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国银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在2003年7月31日前提出修改意见。中国银监会2003年5月份以第二号公告的形式,就巴塞尔ll公开征求中国银行业的意见。巴塞尔委员会的代表已表示,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基本上接近最终稿,委员会的目标仍然是在2004年第4季度完成新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巴塞尔ll,取代现行的1988年的资本充足率协定,成为指导各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核心原则。可以预见,巴塞尔ll框架的形成与实施必将对全球银行业监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巴塞尔ll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三大支柱,更加强调银行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同时对银行风险也做了重新划分。巴塞尔ll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鼓励银行改进其风险衡量和管理技术。为鼓励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程序,巴塞尔ll将提供直接的经济激励,鼓励银行采用更加精确的风险衡量技术和更为复杂的控制这些风险暴露的方法手段。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公司治理基础之上,因此在巴塞尔ll中明确强调了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这些规定包括: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其银行面临风险的性质和水平,确定银行对这些风险的可容忍程度,确保组织建立强大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并保证他们自身能够不断地、恰当地获知所承担的风险。这些规定促进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首先,巴塞尔ll对操作风险暴露提出了明确的资本要求,在确立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和整体的风险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有理由相信,如果董事会和管理人员对银行面临风险的种类和范围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那么他们就能够在企业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其次,巴塞尔ll提出了收集、分析和报告风险数据的严格的操作标准,通过提高收集和解释数据的门槛,期望改进内部报告的质量、有效性和次数。要使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正确的信息,以便于他们了解业务的性质。鉴于此,巴塞尔ll再次强调了独立评估和审计的重要性。

如上所述,巴塞尔ll的规定和精神对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新的激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内审工作应符合新时期的经济特点,通过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通过系统地、规范地评价银行的治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通过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信息,间接地为银行增加价值,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我国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实施巴塞尔ll是各成员国的应尽义务。银监会用这一标准监管国内的各类商业银行是迟早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巴塞尔资本协议变化趋势,及早针对巴塞尔ll框架采取措施,才能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监管适应国际金融业风险管理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需要。

(三)西方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及演变趋势

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及其职能,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理念,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对内部审计的阐述,反映了西方内部审计职能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向控制者转变的轨迹(见表1)。

表1英国公司治理的三大研究报告有关内部审计的主要观点

时间

报告

有关内部审计的主要观点

1992卡德伯利报告

内部审计是对外部审计的补充,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关键控制和程序进行监督是良好公司实务的组成部分,这种日常监督也是公司内部控制整体中的一部分,它有利于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代表董事会对任何有舞弊可疑性的行为执行调查,为保证其地位的独立性,应使内部审计负责人与审计委员会主席的沟通畅通无阻。

1998哈姆佩尔报告没有必要对内部审计做出严格的规定,但董事会应经常考虑,是否需要建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

1999特恩布尔报告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需要对风险和控制给出客观的保证和建议,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或独立第三方)则可以提供这种保证和建议,内部审计亦可以在诸如健康和安全、管制和法律遵守及环境等问题提供保证和建议。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证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1年8月了一份报告《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当局与审计师的关系》(以下简称“内审报告”)。该报告阐述了银行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所有银行建立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指导原则。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和有效性;审查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服务;审查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查保护资产的方法;审查银行与风险估计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审查已经建立的系统是否遵循法律和监管要求、行为准则和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测试交易和特定内部控制程序的功能;测试监管报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执行特别调查等(注:为了调查内部审计指导原则在全球银行业的认可程度和实际执行情况,巴塞尔委员会会计特别小组于2001~2002年期间,对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以及美国的银行监管当局和71家样本银行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工作中,样本国家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基本上是与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和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的要求相一致的)。

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是整个西方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最显著特点,而这又恰恰是建立在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责的准确定位基础上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和职责分工,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发挥保护性制约性作用,因而其工作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而以查错防弊为重点的内部审计既不能直接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又容易导致内审部门重视了细枝末节,忽略了主要风险,而且还代替管理层履行了其应当履行的职责。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目前很少开展诸如财务收支审计、雇员欺诈行为调查之类的制约性审计,而是将工作重点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建设性审计上(注:在安然和世通事件发生后,美国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又重新加强了对报表的关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际银行内部审计理念明显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如图1所示。

图1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演变趋势(略)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我国现有的内审工作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采用的是既受企业主要领导的管理,又接受国家审计机关指导监督的模式,是一种双重领导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审计机关往往对内审进行较多的业务管理,使商业银行内审主要代表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很少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可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正处于“财务型审计”阶段,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一种“警察”型的内审理念,认为内部审计作用就是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仅仅是一个监督部门,审计方式主要是查错找弊,纠正违规。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审计理念指导下的审计活动发挥作用的层次、领域、深度等都有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价值未能得到重视和挖掘,内部审计的地位难以真正确立。我国银行一般观念认为,审计作为服务部门并不能创造价值和利润,对于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审计在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中的价值,未能重视和发挥内审为银行“增加价值”的作用。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已经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组织机构,但总行审计部门不像国外商业银行的审计委员会那样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而只是一个职能部门,其没有直接参与监督管理应有的地位。

2.内部审计目标以查错纠弊为主,满足于真实性、遵循性等基础要求,审计职能未能全面发挥。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是经营和管理的顾问,而不是单纯的监督者。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证实各种报表、数据的真实性,检查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审计人员往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经营活动事后的检查上,而对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重视不够,内部审计对增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作用十分有限。

3.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落后单一,审计内容陈旧,审计报告缺乏参考价值。我国商业银行内审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主要采用以查错纠弊为主的真实性审计和以对照制度检查为主的合规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大多沿用传统的审计理论和模式,以账项为基础,围绕报表、账簿、凭证、规章制度开展查账、算账、找问题、提建议、写报告等,审计报告内容越来越模式化,审计建议的“含金量”不高,难以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审计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个大前提没有解决,以致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权威不高。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都在内部设置了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行内领导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所在单位有较多的依附。这样的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单位领导干预、利益关系制约和人际关系影响,致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不能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深入地开展工作,其独立性较差,缺乏权威性,所做出的内审意见和处理决定也因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虽然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近年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2.指导思想不明确,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易于进入误区。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部分内审人员对审计工作指导思想认识简单和片面,认为内审工作只是“装样子,给外审看的”,对内部各项业务审计只采取“应付”和“无所谓”的态度,造成内审工作只是务虚。一是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对政策界限把握模糊,不能真正行使保驾护航角色,而且行使查处力度不大,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未进行严肃处理;二是不具备超前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对新生事物不能及时接受,形成思想停滞的不良局面;三是不能够快速找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定位点,难以发挥内审为银行“增加价值”的作用。

3.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资源不足,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少普遍适用的专业实务标准和审计条例;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原来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会计、出纳、储蓄岗位调入,专业比较单一,其中熟悉计算机技术和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更少,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收集信息、检查、评价和交流方面的能力,不能适应银行业务活动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难以应对审计环境变化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

如前所述,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演变趋势是由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应创新,要以增值型审计为发展目标,以适应巴塞尔ll对内审的要求以及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和市场化公司治理机制、加强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实现内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增值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内审制度和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尽快与国际商业银行的惯例接轨。纵观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无不具有一个相对独立、较高权威、强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加规范也更加激烈。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欲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务必要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随着2006年我国入世承诺期结束的临近,各级商业银行为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就是要建立健全银行公司治理,而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与控制、发挥内审增值作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内部营运资金管理。风险和收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商业银行要取得高收益,就必须面对高风险,而能否承担高风险则取决于风险管理能力。巴塞尔ll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即准确地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反映了当今世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监管理念与实践,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增值型审计,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和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3.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促使银行向管理要效益。世界上先进的现代内部审计——增值型审计,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政策、规定的完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协调与调整、拓展与创新、监督与考核等多项内容,并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目的是确保利润的最大化,使商业银行的资源得到最经济和最高效使用。因此,内部增值型审计对于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内审制度和模式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

由上可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是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取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整个商业银行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向多功能、立体化方向发展,传统业务、新兴业务齐驱并进,内部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需要审计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审计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必须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其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1.通过创新内审理念,提升商业银行内审价值。应当在有关法律中对内部审计进行明确规定,使人们对公司治理的关注从治理结构上升到公司治理的实质内容,认识到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到银行应有的重视,使内部审计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内部审计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帮助银行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改善,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外部审计师一起构成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为置身银行内部的一个部门,有着外部监管和审计无法替代的优势,既可对银行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审查,又可对有关问题进行经常、连续、系统深入的了解,从而为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信息,帮助银行实现增值目标;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完善自身管理机制,更新审计手段等改革措施,提高审计质量,节减审计成本,为银行增加价值。因此,传统的银行内审理念已不能完全满足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应与时俱进,创新内审理念,树立由“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的观念,内审工作的重点应逐步由合规、真实性审计向效益、风险性审计发展,在原来财务收支审计纠错防弊的同时,应更加侧重于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由原来事后审计变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审计,将内部审计渗透到商业银行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中的评价和改进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具体来说:

(1)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银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帮助银行管理者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银行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为银行增加价值(注:如德国联邦银行监管当局明确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一旦发现风险高的业务领域时,应及时反馈给董事会;新产品在正式推向市场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由内审部门对业务流程及风险因素评估以后报董事会,并经全体董事会成员同意后方可投入市场)。

(2)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评价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向银行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银行增加价值。

(3)内部审计人员以其公认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技术,通过对银行治理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合法性等做出结论,并提请银行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和社会责任,推进银行依法管理经营,帮助银行完成各项治理目标,从而实现“增加价值”。内部审计部门还通过定期评价银行的道德氛围及其战略、战术、信息流通和为了实现期望的遵纪守法水平而采取的其他过程的有效性,披露银行内部违反道德规范、政策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的嫌疑,规避道德和法律风险,从而为银行增加价值。

2.通过创新内审体制,为银行增加价值。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地说,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有受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等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进行了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探索,应当肯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是正确的,都有利于提高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仍然是在行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并直接对行长负责,形式上处于较高地位,但实际上陷入了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究其主要原因是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个大前提没有解决。因此,必须按照良好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我国银行现有的内审体制。应当在商业银行中成立名副其实的能真正发挥其应有职能的董事会。在董事会设立之后,还应当改变内审部门的负责对象,使内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而不向总行行长负责(注:美国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和纽约银行等国际著名银行都是采取这种模式,这些银行的内审部门甚至不向行长提供内审报告)。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在董事会中设立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来代表董事会履行相关的职能。将内审部门的人事与财务管理权全部赋予董事会或它的审计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应全面上收各分支行设置内审机构的权力,将目前“金字塔”型的内审体系向“倒金字塔”型转变,总行内审机构阵容强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按业务品种或分布区域划分设立或交叉运用业务与区域两种模式设立,下设机构直接向总部内审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总行以下的分支行一律不设内审机构,采取派出制或出于成本效益因素考虑可实行“内审外包”。这种内审体制模式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全行统一垂直管理,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内审部门从全行角度恰当确定审计范围、重点、时间和频率,更有效、更合理地支配内审资源。

3.通过创新内审方法和手段,为银行增加价值。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外部监管、经营环节对银行强化风险防范,提高内控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入世后,我国的金融业将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将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就迫切要求商业银行重视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更新审计理念,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1)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领域,提升审计质量。风险审计是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发展,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领域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强内控能力,而且能够用来控制、降低审计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全面把握被审主体的风险状况,并找出高风险的领域,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率,以便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帮助和促进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做到科学决策,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

(2)全面开展增值型审计,需要更新审计手段。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迅速提高,电子银行业务也迅速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交易量逐年增加,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方面的风险控制越来越突出。因为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方面的风险是系统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全局性的影响,对一个银行的商誉和形象都将带来极大损害,所以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风险的控制,相应地,电子银行审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制定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包括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控、安全控制、法律和信誉风险三个方面。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手段要向电子化、网络化、实时化和规范化转变。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手段,替代原先传统的手工操作办法,加快内部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内部审计资料库,积极探索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途径。通过对内部审计手段的改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内部审计功效,保证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4.通过创新内审资源,为银行增加价值。

(1)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和审计条例。通过审计标准和条例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中的地位和权威。实务标准可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学会《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由中国金融稽核监督研究会等行业协会来制定;审计条例应由各银行制定。巴塞尔委员会要求,一部审计条例至少要包括:内部审计职能的目标和范围;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权力和责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审计条例应当由内部审计部门起草,定期审查。它应当得到高级管理层的同意,随后得到作为监管作用一部分的董事会的确认。在审计条例中,银行高级管理层给予内部审计部门建议权,授权其直接与任何员工进行接触和交流,检查银行的任何一项活动或一个实体,接触银行的任何记录、资料或数据,包括管理信息和所有协商和决策机构的会议记录。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已走上了职业化道路,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往往由具有职业资格的内部注册审计师来执行,这些人员既来自于组织内部,也可能来自于组织外部。在我国,近年来开始了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虽然各商业银行目前并没有把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作为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但囿于提高素质的需要和新形势的要求,无论是内部审计管理部门还是审计人员都应对这样的资格考试日益重视并积极地参与。随着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审计部门不仅需要财务会计专家,还需要大量具备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知识的专家,包括内部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公司治理专家和信息系统审计专家。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后续教育、业务培训等措施,提高银行审计整体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这样才能为公司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符合要求的监督控制资源。通过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以保证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J].金融论坛,2004,(7):57-61

[2]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42-49

[3]曹幸仁,赵新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2004,(1):3-8

[4]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国际比较审计[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523-567

[5]徐政旦,谢荣,朱荣恩,唐清亮。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99-312

[6]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36

[7]包强。内部审计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57-64

[8]周志宇,徐龙华。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趋势和启示[J].金融会计,2003,(5):17-19

[9]林朝华,陈工孟。国有商业银行内审体制剖析[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6):39-41

[10]宋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含义[J].金融论坛,2003,(3):8-12

[11]杨军,姜彦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完善银行治理结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7-52

[12]杨轲。新巴塞尔协议的创新与中国银行业的对策[J].金融会计,2004,(4):46-47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管;道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2

一、引言

当前,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改革形式的多元化以及财政金融政策的重大调整等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因此,深入研究道德风险的特点和成因,构建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内部环境,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对当前商业银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高管人员道德风险的表现

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产生,既可能是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日常经营中的风险,主要包括违规风险、职务侵占、商业贿赂。风险的爆发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导致对责任的追究不能及时有效,事后追责往往更注重对人的处罚,而已经形成的风险或造成的损失已无法弥补,制度和纪律对银行管理层的约束效应没有充分发挥,风险隐患的存在也就是必然[2]。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制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就与道德规范状况良好与否紧密相关,在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银行业高管为最大限度谋取自身利益而引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性随时存在,为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天然条件。

三、商业银行人员道德风险的根源剖析

(一)银行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1.内部审计监控体系的构造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被严重削弱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上不合理,银行分支机构层次多,链条长,很多分、支行行长既是人,也是委托人,本身承担有一定的机构管理职能。如此纵深的机构层次使一级审计体制很难与其配套。例如,工商银行目前建立的“内部审计局+内部控制合规部”体制就类似于一个两级法人制度下的内部审计组织制度[3]。对总行来讲,内部审计局势垂直独立的,归董事会领导;对一级分行来讲,内部控制合规部是垂直的,归分行行长领导。

2.职责边界严重不清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大多数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规范进行了运行操作,但仍存在缺陷。在董事会、监事会履职不到位,又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人(银行高级管理层)实际控制了银行的决策权,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得银行高管层运用银行的资产为局部和个人谋取利益基本上无需承担财产风险,最终导致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DECD公司治理原则》提出,资本不被内部人滥用或盗用是维持资本市场信用的基础。

3.高管人员准入失范

因内部人控制突出,在人格化产权主体和清晰的市场化选择标准缺乏的前提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从市场上选择人的方式存在相当困难。四大国有银行的董事长产生,不是根据市场经济中自由契约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而是按照党政干部的选拔制度,通过行政手段产生。这样一方面由于“官本位”思想容易催生银行人非商业化行为,导致关系非市场化。另一方面银行业高管人员虽然处于代表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人地位行使职权,但他们不是金融资产的所有者,没有作为私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又缺乏自主支配资产转让的实际权力。

(二)信息不对称

1.经营目标的不一致

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是全体股东,希望机构的理想经营状态应是存贷比例最优、贷款本息收回率达到100%、没有不良资产、资产拨备足以覆盖所有风险……经营目标就是让全体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最大化[4]。而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作为管理层,其收入通常与银行经营的绩效好坏密切联系,那些能够有效满足股东目标的经理人往往会获得更高的薪水,从高管人员个人来讲,管理层有强烈的经济驱动力着力于企业的成长和规模,去提高升机构的市场价值,使他们所控制的资产最大化,在实现对工作的期望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大寻租空间。

(三)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

从银监会发出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指引》来看,现有的商业银行薪酬机制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商业银行形成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问题。以四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

1.薪酬比例安排尚未达标

基本薪酬占比与《指引》要求不符。《指引》强调基木薪酬与薪酬总额的比例,规定“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其薪酬总额的35%,较高的可变薪酬可以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动力之一。但现在部分商业银行基本薪酬高于其薪酬总额的35%,最高达到60%[5]。

2.薪酬指标设计有待完善

薪酬不仅仅是员工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银行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而部分银行业机构薪酬指标设计中,“风险成本控制指标”、“社会责任指标”等相对贫乏,容易导致部分员工在业务经营上趋利性更强,降低了执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和监管部门要求的自觉性。

四、防范银行高管人员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内部治理是防范银行高管道德风险的核心

真正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安全和稳健运行的基础。巴塞尔协议曾指出,对付严重的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我国目前内控机制中存在着内部稽核形式化,问责制没有威慑力,内审部门和其他部门平行设置,造成内审权威性不强[7]。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普遍缺乏对内部欺诈异常指标和业务活动的检测,对基层第一负责人进行有效约束的制度不健全,以至于在基层滥用和放大权利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大案要案频发的首要原因。因此,急需尽快建立和完善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同时借鉴国外审计机构的经验,将外审作为内审的有利补充。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监督力度

霍姆斯特姆曾证明,任何关于人行动的额外信息,无论多么不完全,都能够使委托人和人的福利同时得到提高。因此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信息系统,将人的各种活动客观记录下来,从而其经营的绩效能够快速反应到信息系统中,使人的行为变得更易识别,可以大大减少人的道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同时,应花较大的人力物力发展相关的信息技术,通过引进或自行开发,不断完善内部的信息系统,从而能够实现从信息系统角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防范和化解员工的道德风险。

(三)改革银行业薪酬决定机制和薪酬结构

诚然银行高管违规与个人素养密不可分,但从制度上根绝违规产生的可能性,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以及改变银行高管人员选拔机制一个合理的银行高管业绩评价体系。工资是确定其短期收入水平,还可适当采取股票激励计划来促使他们更加守纪,增加银行高答人员持股,高管人员才有动力去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杨志杰.我国商业银行高管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4-07.

[2]郭敏.论银行业高管人员的道德风险及监管[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15.

[3]马巧珍.中国金融高管腐败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12

[4]卫功琦.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表现、成因与治理[J].银行家,2009(06):35-89.

[5]张京,马海琨.对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道德风险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01-10.

[6]马志娟,陈宝敏.试论商业银行高管舞弊的防范[J].上海金融,2007(8):08-15.

[7]李伟明.试论商业银行人员的道德风险防范[J].经济师,2003(06):24-41.

[8]李若山,金,祁新娥.对当前我国企业舞弊问题的实证调查[J].审计研究,2002(02):33-36.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 会计信息披露 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银行在中国香港完成上市,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这意味着银行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在此期间,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出现了一些问题:会计信息虚假,信息不全面,数据伪造,信息披露不及时等,和国际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也存在不少差距。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支柱,其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十分重要,而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更有其必要性。

目前,我国关于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书籍还较少,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和国外相比,还不够深入,尤其在与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相比,我国关于这方面的要求还不够完善,且监管措施、监管体系也需要改善。所以,本文则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概述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是商业银行为进行会计管理而搜集、加工、整理、存储、输出的各种数据资料,即商业银行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也称为财务信息。它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乃至整个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分别通过企业定期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来提供。”

在多种经济责任关系的上市商业银行,具有很高的风险,外部性强等特征的,上市商业银行的披露问题受到银行业、监管部门各方的关注,本文也是基于这一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讨论的。针对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披露的信息一般包括两类:“即财务会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一方面,财务会计信息指的是商业银行披露的,用来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所反映的信息;另一方面,非财务会计信息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出示的审计报告、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等”。在本篇论文中,在探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中,主要关注的是其财务报告方面的内容。

巴塞尔委员会十分重视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会计披露,一些关于银行监管的问题已向公众,指导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四份文件总结了信息质量特征,其体现了商业银行提高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巴塞尔会议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商业银行银行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充分的、完整的、多方面的,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人能够通过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信息;应是与监管机构相关联的相关信息也应该是及时的,提供及时的、大量有用的信息,包括其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成果,从而便于其做出决定;同时信息必须如实反映实际情况,同时,真实的信息要能够反映其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是其法律形式;在不同时期,银行要使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处理方法,并对相关项目采用统一的概念和过程;银行的财务报告要能提供或透露每个重要的项目。归纳起来,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全面性、相关性和及时性、真实性、可比性和重要性。

我国是巴塞尔协议的缔约国之一,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将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原则进行监管,在2006年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中,也同样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也应满足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真实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人员收集、整理、处理会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测试,将会计信息向相关利益者披露,这一过程即为会计行为。银广夏、郑百文、琼民源等恶性案件频繁发,一些上市商业银行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告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例如当业绩并不令人满意时,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置换和托管收益增加收入。现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就利润目标的实现,特别重视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技术性处理,这使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资本充足率被高估。在《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中,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然而目前,四大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都满足了不低于7%的要求,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核心资本率不低于7%的规定”,但现实操作中,存在着高估资本充足率的现象。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核算资本充足率时,将特定贷款损失与提取的呆账准备金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呆账准备金被包含在了附属资本当中,从而使附属资本高估,高估公式中的分子,则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结果会偏高。

高估利息收入。在实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因为相关制度不完善,导致确认利息收入的方法变化很多次。例如,商业银行按照权责发生制,根据逾期贷款,减少应收利息的期限,却不包含到期但欠息的贷款。在国外,应收未收利息假如在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没有收回来,就要终止表内计算利息,而不管借款是否已经到期。高估了利息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虚假利润。

通过测试,监管机构发现,上市银行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的被高估的资产,调整计提的百分比,较少或没有计提损失,更不用说其他未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同样是没有做到位。所以,资产的真实价值没有得到真实反映。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不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缺乏指导性文件,同时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并不适应《新巴塞尔协议》,上市商业银行根据优先披露其经营管理的成效和业绩选择内容披露,使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缺乏全面性。

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未能体现。按照我国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办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该用中文来写,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之内进行公布,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商业银行在5、6月份才公布。

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不足。一方面,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因为我国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没有完整的披露会计信息,夸大了对自身有利的信息,避免了对自身不利的信息,使投资者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影响到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有效的约束机制不够。目前与银行相关的金融监管信息披露规则是模糊的,缺乏程序性规定。法律倾向于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对特定的需求另行规定,减少了强制力的监管,影响了监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信息披露的责任直接负责人员追究制度不健全,强调个人的责任不足。

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虽然在我国颁布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中,对我国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提出了各项目的内容与列示的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银行并没有严格的跟从其格式上的要求,特别是利润表随意性更大,尤其是现金流量表。因为在《金融企业财务制度》中,没有对现金流量表格式做出规定,所以现金流量表的格式的安排则体现了其自主性,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中反映的信息缺乏可比性,同时也没有较多的反映出会计信息内容。

三、完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商业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银行内部监控制度建设。健全董事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是独立董事发挥其职能,并负责对审计及重大关联方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设计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审计委员会对银行内部财务的控制财务信息披露的检查,保证银行披露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强监事会的功能,监事会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对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检查;最后,加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层约束和激励机制的改进。

正确处理信息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关系。当前,从国际银行业的角度来看,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结合在一起,已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信息披露质量得意提高,所以,商业银行不能将两者相分离,要根据具体情况,如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需求,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来进行信息披露,有效处理两者的关系,以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加强审计制度建设

加强外部审计机构建设。外部审计机构根据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审计程序,按照银行所有者及监管者的委托,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检查,这就是所谓的上市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同时,也应让社会中介机构担负起对商业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对其真实性进行审计的责任,即要活跃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提高其规范化程度。若要切实有效的开放的社会的中介机构市场,加入审计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行列中。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的构建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和外部审计、内部会计监督的目标是不相同的。银行内部审计在早期,主要是以保护公司的资产,防止欺诈行为目的,以调查和评估企业管理状态为目标,它不仅评价了管理审查的有效性,也评价了其效率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注重提高其内部审计功能,建立以反映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审计目标,这将有利于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虽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缩短差距,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应该完善银行内部监控制度建设,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正确处理信息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关系,加强外部审计机构建设,加强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构建等等,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公平获取会计信息法人权力,逐步完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蓝文永,刘键.中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有效性分析[J].会计之友,2011,(5):91-93.

[2]张力上,黄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12,(26):19-20.

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两重含义,一则是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结构问题,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运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二则是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状况的所有主客观因素给银行的运行造成的安全隐患。

一、目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

(1)侧重业务处理功能,忽视信息化对于决策功能的影响。传统观念中的银行管理往往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视与先进技术的信息处理等同起来,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存在一定误区,因而也就导致了只注重财务信息化对于数据的处理功能,而不注重运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辅助判断和分析银行的财务决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财务管理信息化较以往的财务管理多了信息决策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这样也就使得其具备了为银行风险运作提供参考数据和信息的功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运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一功能。(2)财务管理的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般具有专门的软件专业知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懂得如何使软件的运作更加适应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需要,而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软件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操作上的困难没法及时解决,影响了系统的运行。使得研发和使用相脱节,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软件的应用功能得不到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上不去的矛盾境地。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的运作风险存在于各种不断变化的金融因素当中,所以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全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制,给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可靠依据。(2)会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落后。随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较以往相比已经更加科学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个环节的内控制度的相对独立,没有做到各项工作的结合。这样非常不利于内控信息化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举措

(1)创建行内的统一数据平台,方便行内各部门统一数据标准。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加强各方面的部门的运作时的联系,使各个部门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要搭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这样各个部门的数据可以达到无障碍的交流,不仅方便了数据的统计,也密切了各个部门的联系。(2)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逐步完善分析决策。所谓商业银行的模型库,就是对各类银行运作现象的数据模拟,所谓方法库,就是为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系统。二者虽然作用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一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形式。市场上常见的模型主要有这样几种,即商业银行经营计划系统模型以及各种市场动向预测模型。功能模型库和方法库共同为商业银行的系统信息化更好的运行服务。(3)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完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审计部门的发展状况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又离不开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与国际接轨,采用更新的更先进的审计方式。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交付给专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这样可以实现银行审计的专业化,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另外,外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外部审计可以做到将商业银行的整体情况与本行业进行对比,客观的反映银行的运作水平处于行业的层级和水准。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审计结果制定银行的财务管理方案。(4)培养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直接管理和操作银行财务工作的人员,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运作。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影响银行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上的调整。另外,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预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防止银行风险给银行的财务造成损害。要将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文化中,使得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潜意识里形成自动自觉的风险意识。(5)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所有财务活动围绕的中心。所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当然财务风险也包括在内。这种从财务管理的整体入手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新形式,可以配合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的提高,共同完成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共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制定一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6)加快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银行涉及的各项活动中有很多都关系着信用的评价和考核,这种信用和评价的考核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掌握用户信息,可以据此来指导有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信用的考核工作,并应用于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活动中,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决策方案。(7)建立财务预警监控信息化体系。所谓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综合分析财务的各项资料,结合相关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理论知识,对一些商业银行的潜在的危机和风险进行预测,以便帮助银行的各种部门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当然,预警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在金融风险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和准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它的准确性并不是百分之百,一些情况下会出现预测失误或者偏差,所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预警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尽量减少这种预测的不准确性。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分析资料和做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财务风险档案,为防止类似风险的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一是要对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记录,便于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为以后的预防做好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已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评估、总结,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不合理的状况,并将其最终方案和结果写入资料库,以备随时提取。另外,要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调险预防的方向,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新的财务风险的出现,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应根据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8)构建内部风险控制信息化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此外,还应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便于权责分明的管理。要规范财务信息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大融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商业银行的各种财务风险的原因,并找出对应的措施来防范,使其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长远的发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花峻梅.会计活动与银行风险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8(1)

[2]冉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8(3)

[3]高宇峰.试论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南方金融.2008(9)

第7篇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会计控制方法也逐步增多,如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内部控制失灵是造成最近一段时间国内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的直接原因,而隐藏在内部控制失灵现象背后的则是内部控制要素的缺失和内部控制运行体系的紊乱。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熟悉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亡羊补牢,堵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窟窿,实现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进而从根本上杜绝大案要案的发生。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控制理念还不到位

一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熟悉不全面,不完整。有些治理者仍然认为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建章建制,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是一种业务经营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的机制;有些治理者把内部会计控制等同于内部审计,忽视了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和业务部门检查监督前两道防线的作用。二是没有摆正业务发展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内控优先理念缺乏。一些分支机构没有熟悉到内部控制也是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反而把内部控制与发展业务对立起来,只追求业务扩张,忽视风险控制,以至形成大量风险,直接影响了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是人力资源政策还不够健全。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行没有建立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机制,在治理层不能恰当地配备人力资源,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的分支行没有建立不相容岗位职务说明书,轻易造成混岗作业;有的行业岗位职责不具体,该职务应承担的责任不清,造成人人负责人人不负责;未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不利于要害岗位人员的核查和监督。四是内部控制状况评价及其激励约束机制相对滞后。目前对员工和机构的考核总体上是以业务发展指标为主,而工作质量和内部控制指标居于次要地位。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逆向激励的问题。为了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各家银行均对其分支机构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不过,大多数银行推出的激励考核机制侧重于业务发展,较少考虑内控建设情况。

2、对要害岗位及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缺乏

因为要害人员往往拥有一定的人、财、物权,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重要凭证和印章,也就有更多的作案机会。鉴于此,国外银行大多都建立了针对要害岗位及人员的更为严格的监督约束,比如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专门的内部审计。但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银行在赋予要害人员非凡权力的同时,并未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方面,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尚未推行,或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存在重大缺陷,侧重于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审计,忽视对要害人员(尤其是治理人员)的审计。无论是审计频率,还是审计范围上都远不能形成对要害人员的有效威慑,从而为要害人员作案提供可能。

3、对会计治理活动的控制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核算系统条块分割和缺乏统筹,使得内部控制分散、重叠、脱节、矛盾、空白、低效;员工职责不够清楚,未细化到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权责不清;缺乏岗位职责的恰当分离,造成混岗、一人多岗和顶岗的现象普遍。二是授权授信不够完善。授权机制不够科学,授多大权、授哪些权没有适当的授权模型;对授权的制约和监督跟不上,对授权中存在的问题监督不到位,对越权行为惩处不力。

4、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与业务发展速度不匹配

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可概括为决策、建设与治理、执行与操作、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五个环节。其中,监督评价环节的作用是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发现并督促治理层纠正内部控制隐患和缺陷。现实中,这一环节的职责一般是由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的。但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显得相当薄弱。首先,有些银行尚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受行政体制干扰较多,独立性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对总行层面进行审计时,难度相当大;再次,受制于架构设置的缺陷,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强,很多部门和分支机构对其提出的整改要求重视性不高,影响内控改进的效率;第四,大多数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影响内部审计的频率和范围;最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对相关业务不熟,计算机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的电子化趋势。

三、强化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防范会计部位风险的对策

1、认识到位,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会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处理上每一环节的风险防范,培养会计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使会计人员熟悉到所在部门的风险治理水平与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要使会计人员充分熟悉内部控制的意义、作用和紧迫性。要使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清楚自己应遵循的制度和规定,明白遵守与违反的界限,并提高自我约束与对他人监督的意识,克服执行中的随意性,让每一位会计人员都熟悉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2、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深化内部控制的关系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努力开拓市场、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我们要果断予以制止。有的行为了多争一些存款,无论客户大小、远近,一律承诺上门收款,实际上潜伏着风险;有的行为了吸引客户,置账户治理制度于不顾,违规开立账户;还有的行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实行“限时服务”制度,致使柜台人员为了不被客户投诉,对票据审查不细而放过假单、假证等。这些都是以牺牲原则和制度为代价的,给银行经营带来了风险。银行搞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吸引客户,扩大业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但改革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处理好业务发展与内控的关系,要树立“内控优先”的思想。开办和处理任何业务都要以制度作保证,明确操作规则、程序和各项具体要求,实行稳健经营。

3、制度到位,整章建制,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首先,总结经验,对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整合、梳理和优化,要突出对业务风险点的防范,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订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对象、原则、手段、重点控制环节和要求,使每个会计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其次,重视内控制度的更新。对不适应业务发展以及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及时进行重新修订,对已经历过时的或已有新规定代替的制度、办法予以废止。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随时把最新的、最切合实际的内控制度传达到前台会计人员,以便各职级员工学习、查阅和利用,提高制度可执行性,避免有章难循和有章不循现象的发生。

4、建立柜面业务风险预警机制

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营业网点稽核岗要承担风险治理职责,实施有效的预警、预告职责,通过定量猜测技术和相关方法,加强日常核算和内部监督,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缺陷,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

5、监督到位,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完善会计监督手段

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正确、完整、合法;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要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已经无济于事。而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6、建立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追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由事前、事中和事后组成。外部检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一般都与执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关,为了规范会计秩序和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要建立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追究制度,凡检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追溯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责任,并具体规定违反制度的内部处罚措施,尤其是事后检查人员查出的违反制度行为更要纳入内部追究制度中。银行高级治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对由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资产损失承担责任。内部审计部门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不力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许波:基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06(10).

[2]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8).

[3]商业银行内控指引[S].

第8篇

[ 论文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经济 学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经济学背景入手,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要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这既深化和拓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也为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的

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是说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可以不遵循国际通行的基本准则。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遵循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的银行治理结构应具备的7个准则: 1.在银行内部确立清晰的战略目标和银行的价值理念;2.全行各岗位的职责界定明确并得到实施;3.确保董事会成员胜任其职能并不受来自外部或管理层的不当影响;4.确保高层管理者行使职责,实施有效监督;5.充分发挥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监控作用;6.确保薪酬制度与银行的价值理念、 经济 目标和战略以及管理环境相一致;7.保持银行治理的透明度。该准则特别强调了银行董事会对银行经营和安全负最终责任,以及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及外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制度等内容。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才刚刚开始,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之间的制衡和约束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董事会的结构性、独立性和决策 科学 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监管当局应充分发挥在信息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国外公司治理的先进经验和国际组织的原则要求,向其提供制衡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科学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无论是出于审慎监管的目的,还是出于完善治理机制的目的,监管当局都必须把加强对银行内控机制的监管作为工作重点,担负起维护 金融 体系安全稳定运行、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使命,形成对银行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并遵循巴塞尔委员会《健全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文件中的治理标准和国际清算银行有关银行公司治理评价标准,建立涵盖董事会或监事会结构、股东权益保护、投资人权益保护、广大存款人权益保护、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以及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指标的公司治理结构评估体系,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同时,由于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资产所有者和监事会很难把握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利益相关者也无法获得相关的充分信息,难以判断银行董事会和经理行为的有效性。监管当局应通过制定信息披露准则等措施,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及时、准确地披露其财务和经营状况、公司目标、主要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及其薪酬、可预见的主要风险、与职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重大事项。通过资本市场强制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增强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的透明度,对管理者形成极大的压力,促使其加强经营管理,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赢利水平。同时,要充分利用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保证信息的充分、及时、真实与透明,有效保护投资者和存款者的利益。 

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也要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目前,我国银行家的供求机制实际上是以政府为唯一主体,政府既扮演供给者的角色也充当着需求者的角色。职业银行家本应面向市场选择银行,但实际上失去了市场的主体地位。这种行政式管理机制决定了银行家不是按银行和市场的需求塑造自己,而是按上级行的需求规范自己。尽管银行是需求主体,但由于银行产权主体虚置,导致银行很难对银行家有真正意义上的需求,只能接受上级行的选派。在这种机制下不可能造就职业银行家,更不可能形成银行家市场。因此,需借鉴国际经验按照银行家选择的市场化、收入确定的市场化、评价的市场化、培养的市场化、流动的市场化建立职业银行家市场,这对于降低成本,避免内部人控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全面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更要注重债权人和银行自身利益的保护。作为金融 企业 其治理机制较一般企业复杂。由于银行的债权人是由众多的不具有信息优势、且不具备监督积极性的存款者构成,因此银行的债权人缺乏一般企业债权人所具有的对企业的监督与控制能力。当然,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和股东有利益一致的一面,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债权人的利益会与股东的利益产生冲突。例如,在银行正常业务往来过程中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时,董事会却可能决定对股东进行分红。这种现象在一般企业中是不常见的,因为一般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银行流动性的获得渠道与一般企业不同,它们通常可以通过吸收新的存款来获得流动性,其流动性很少像一般企业那样容易受到损害。除非监管机构关闭银行,通常都能够支付债务,拥有流动性并不意味着银行运行就一定稳健。流动性正常的情况之下,也可能隐藏着亏损。因此,在银行公司治理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杠杆比率、适度的风险程度、足够的资产负债清偿能力比保持流动性更为重要。如果银行倒闭破产,较低的自有资本充足率使得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利益的损失,甚至引发经济危机。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要特别强调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建立和实施相关的风险监管体系,及时监测在日常商业往来中所发生的债务是否会损害到银行的支付能力和安全,减少银行运作的高风险倾向。政府对银行的监管就是政府代表存款者对银行行使约束和控制作用,也是保护银行自身利益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不可能长期负担经济体制转轨的成本,尤其是面临外资银行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解除 历史 的包袱,才能具有真正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强调银行自身利益的保护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必须明确的问题,只有实现了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第9篇

论文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向市场上投放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使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大.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完善.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从而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尽管一些国家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但诸多经济学界的权威人士都表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其实并未结束,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适逢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不禁引发笔者诸多思考。

1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隐患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zoos年11月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未来两年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开始了高速的信贷投放进程。2008年最后两个月信贷投放额分别为4600亿元、7700亿元,2009年1 -8月各项货款就增加8. 15万亿元,同比多增5. 04万亿元。信贷的投放对于各经济主体信心的恢复和投资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投放如此天量的贷款,实体经济是否可以真正消化掉

2009年8月15日,《银行家》杂志《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该报告以2008年商业银行的基本业绩和表现为主,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该报告通过对1一6月份贷款增量结构的分析指出,由于实体经济部门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可能导致大量的信贷资金选择资本市场.从下面的数据我们可见一斑: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资本市场却一枝独秀,掀起了强劲的上涨行情.上证综数在过去6个月里涨幅超过了60%a ,1500只股票股价翻倍;同时楼市更是异常火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在1 -5月上升了22 %。我们都知道,虚拟经济是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本轮资本市场的繁荣不禁让笔者想到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就是因为信用的滥用,动摇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商业银行作为储蓄投资转化的中间一环,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主体,一旦商业银行出了问题,积聚的风险将危害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就是信贷业务,上半年的天量信贷投放必然使银行的风险随之增大.标准普尔评级服务的《中国经济政策转向,中资银行2009年喜忧参半》报告中就指出,中资银行2009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

2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欠缺,银行的风险管理又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外部宏观环境与银行内部微观环境相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完善.社会征信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增添一道防线,也能为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发放贷款之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查看申请人的信用档案,也就是信用报告,了解申请人的信用记录,作为信贷审批重要的依据,同时银行还可以根据信用记录的好坏,在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上给予贷款申请者一定的优惠,这样不仅简化贷款的审贷程序,提高审贷效率,而且也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不仅如此,银行还可以在发放贷款以后在风险防范管理中随时对该客户进行查询跟踪,以便实时监控.

其次是相关法律的完善.国家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信用法律规范,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政府、中央银行、银监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主体在防范信用风险、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以及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有效防范银行信用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不良资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隐蔽,风险管理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而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国银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足以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隐蔽而复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国际银行业提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尽管在商业银行改革中经过两次剥离,不良贷款存量和不良贷款率均有大幅度下降,但据银监会统计,至2004年三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l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699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37%。次级类贷款32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5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3%。

如此高额的不良贷款早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可发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薄弱是因,资产质量差是果。风险管理薄弱是中国商业银行的病根,资产质量不高只是病症。要扫除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未来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就应从根本上解决风险管理不善的问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我国银行业正视自己的现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外银行成熟的做法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国外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成熟做法及比较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早,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银行风险经理队伍,他们在运作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管理了本国的银行风险,而且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花旗银行

美国花旗银行实行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其风险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是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和审计部。如图l所示: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作为银行内部最高层次的风险决策部门,负责建立银行的业绩目标、信贷组和标准,并与信贷政策委员会共同决定各地区(国家)和各行业的最高额度指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副总裁直接领导,其成员包括花旗集团的上层领导。各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独立的风险经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险管理技巧,即“风险窗口”方法体系,包括内外专家对全球经济环境的评价、全行各种风险窗口的评估、调整各种风险窗口的决策和后续行动三个部分。风险经理主要依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总体决策,贯彻风险部门的风险管理计划,主要负责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审计部及其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后风险管理。风险经理的运作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是围绕着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过程制定的。以信贷政策为例:有三名信贷人员审批信贷程序和信贷交易,其中一人负责全面协调并将决策贯彻于信贷程序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花旗银行的风险经理在运作过程中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比较密切,其活动渗透到银行工作的整个过程。

(二)英国汇丰银行

英国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是董事会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不同的风险分别有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管理,而且其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事前管理,有行政管理委员会对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总体领导和协调。具体来讲,集团总管理处负责本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其职责是制定宏观信贷政策,独立审核集团大额信贷业务,控制跨国及同业风险,以组合方式管理风险分布,审查信贷批准程序等;集团行政委员会负责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利用VaR测算风险价值,计算敏感度结构,进行压力测试、返回检验等;集团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监察管理本行的利率风险以及属于本行附属公司、分行及联营公司的外币投资资产净值的外汇风险中的结构性风险,各地财资中心按核准限额管理集团各财资中心的外汇交易及集团所属商业银行业务的汇兑风险。由于英国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分属不同业务部门负责,因此其风险经理在运作中一方面贯彻本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另一方面还必须与相关业务部门协调与合作方能使风险管理的绩效最大化。审计委员会及其下属审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后风险管理,形成了明确的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其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美国花旗银行和英国汇丰银行都是市场主导型的商业银行,这种模式的商业银行以股票期权制度作为激励高级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手段,股票期权制度在高级风险管理人员的报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德国的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银行是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模式,其风险管理是在股东大会下设监事会,而董事会下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比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更具风险管理的权威性。监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和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对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组织、决策和协调。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下属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中的风险管理,监事会则对风险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程监督。德意志银行风险经理的运作,除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的总体决策外,还必须服从监事会对银行整体风险全程监督的指导。出资者主导型的商业银行通过事业性激励和物质激励对银行高级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

(四)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

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与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一样是出资者主导的商业银行模式,其风险管理是在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而董事会下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其他的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德意志银行类似。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这种出资者主导型的商业银行通过事业性激励和物质激励x寸银行高级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其组织架构3所示:

图3据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职能分工整理而来(左、右图分别反映的是东京三菱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构架)综上所述,无论是英美市场主导型商业银行还是德日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作为世界顶尖级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风险管理方法上,都代表了现阶段国际银行业的最先进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一,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相得益彰。上述四家银行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分别提炼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方法,如美国花旗银行的“风险窗口”方法;英国汇丰银行的VaR测算风险价值,计算敏感度结构,进行压力测试、返回检验等。

第二,实行授信管理与授权管理相结合。如美英银行采用信贷审批与信贷发放职能相分离、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和个人信用授权非集权决策。通过审贷分离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通过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贷款决策实现了分散化,贷款审批效率得到了提高。德日银行实行逐级授权审批制度,即各级银行具有明确的信贷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定期的资信审查,建立了债务人评级和交易评级制度,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估,信贷业务实行双人操作,相互制衡,严格执行“四眼原则”和岗位分离制约原则,有效控制银行运作的风险。

第三,实行惩戒和激励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四家银行对由于违规操作和懈怠疏忽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责任人,通过责任认定,对责任人给予惩戒,相反对依法操作和恪尽职守、防范与化解风险得力的风险管理人员给予有效的激励。如美英银行采用的股票期权和德日银行的事业型和物质型激励。惩戒型和激励型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兼顾风险管理和银行经营、防范风险与业务拓展的统一,使风险管理既有利于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又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务的稳健经营与发展,防止产生“监管悖论”现象。

第四,实行事前引导和事后督导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突出事前管理。所谓事前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对象的行为过程之前,风险管理部门对预警系统及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对策措施,反馈给风险管理对象,以避免风险的发生;事后督导管理是指在银行经营业务活动中,根据行为结果对行为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英银行和德日银行规定分别有不同的部门负责事前和事后的风险管理。突出事前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有效地预防和规避风险的发生。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这些成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在借鉴国外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银行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同客户打交道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在市场上运作可能产生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即使不同客户、资金打交道,只做内务和后勤管理工作也可能产生操作风险,用人不当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信誉风险等等,因此,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银行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每一笔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经济账能够算得过来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加强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

各商业银行自身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可聘请一些有专业水平的外部人员作为独立董事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信贷审批可采用逐级授权审批制。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保证

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是规范银行风险经理行为的规则。据此来识别、判断、分类、转移和处理风险可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银行风险经理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因此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是银行风险经理有效运作的制度保证。

(四)培育专业化人才市场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结构 债券资本结构 权益资本结构

一、引言

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是指企业筹措资金的各种来源、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包括有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从狭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即长期资本。现代财务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以及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确定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业银行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但是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受《公司法》的约束和调整,其财务目标同样是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一个能够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国际商业银行体系正在悄然兴起。这既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形成了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尤其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的缓冲期已结束,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规模迅速扩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为迎接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形成的挑战,国内的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了上市,因此,研究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于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改善银行内部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分析

银行资本结构与一般公司资本结构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债权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银行的债权资本主要包括:银行长期债务和分散的小额存款。二者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本质相同。银行,作为从事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贷放的负债经营性行业,具有资产负债率高和债权结构分散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债权资本在银行全部资本中占很高的比率,银行债权人与银行内部经理人员之间的成本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银行的债权结构较一般企业来说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大债权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与控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低银行债权成本的难度。

2.银行资本的高杠杆性

银行的自有资本相对于其负债和资产是微不足道的,其净值很低,银行主要是利用负债来形成资产并进行经营,即银行用较低低的净值撬动较高的负债,可以说银行资本具有高杠杆性。正因为银行的杠杆作用巨大,银行能否筹集到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安全性、业务种类、管理质量、与资本水平等,而不是其负债与权益的比率。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债权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1.资产负债率高,债务规模大

银行是负债经营性企业,负债是银行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务规模庞大。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负债总额是91505.16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3.78%,中国建设银行的负债总额是70878.9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3.81%;从股份制银行来看,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4920.16、12677.24、4580.39、9996.78和7042.16亿元,负债占资本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94.92%、96.82%、96.54%、94.81%和96.25%。虽然高负债比率能够获得很高的财务杠杠利益,但是它也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

2.各项存款构成银行债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都在负债资本中均占有很大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是8O.02%,工商银行是80.65%,建设银行89.96%;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中,中信银行最高,达86.58%,兴业银行最低也达65.07%。这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本结构比较单一。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权益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权益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代表着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权益资本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内部融资,即银行通过自身经营所获利润积累的资金,主要体现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项上;二是外部权益资本融资,即外部投资者投入的权益性资金。根据投资主体身份不同,权益资本又划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及外商资本金。

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表现出以下弊端:

1.资本金不足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制度。它规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限度。资本充足率指标现已作为衡量单个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重要指标,从整体来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水平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如表2所示),

大体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达到了1O%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金充足率还有差距。

2.不良贷款依然存在

虽然不良贷款的比重,2008年相比较2007、2006年下降了很多,但是它的存在依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银行资本,造成银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三、优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贷款率高已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此类缺陷,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

一般意义上讲,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金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上市银行除了一般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渠道外,应充分利用上市这一筹资的渠道,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等方式,并且严密控制这种方式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二)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

提高资产的质量,降低风险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

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可以从两方面来人手:第一,控制贷款的增长速度;第二,扩大资产证券化的份额。

2.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

要实现这一方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减少高风险资产的份额,例如,可以采用出售高风险资产的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第二,提高发放贷款的质量,不能单纯强调数量,应从源头上控制贷款质量,例如,了解贷款客户的资信、贷款的投向等等。

(三)加强监管力度

第12篇

国外的审计理论已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全面转向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和“审计保证模型”,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和检查,以保证审计质量。并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的调查和内部控制的测评,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控制保证程度系数,根据审计保证程度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然后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状况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确定和实施规范的审计程序。与风险基础审计理论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被审计商业银行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审计目标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论文百事通因而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则审计中执行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可以随之减少,但却可能产生较大的审计风险;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审计人员要执行详细审计程序和获取过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审计效率。在随后的分析性复核和实质性测试中确定抽样规模时,都会用到重要性水平,如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货币精确度(MP),根据货币精确度来确定可接受偏差和抽样间距等。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审计重要性水平一般以税后利润的5—10%确定,当税后利润很小或为负数时,则以净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二、审计程序

将商业银行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1.审计计划阶段。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非常详细,主要包括根据业务特点评价审计项目风险,选调人员组成审计组。调查的内容包括:被审计银行的经营业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面临的风险及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措施、法人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银行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活动及内部审计的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程序。获取财务信息和业务经营数据后,执行初步分析性复核,通过初步分析性复核,找出异常变动的区域,作为审计的重点。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业务循环确定关键的内控活动以及与通用计算机控制有关的内控活动,制定内部控制轮流测试计划和实质性测试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并作出评价。由于银行电子化程度非常高,在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测试中,通常由熟悉财务和精通计算机的专家对被审计商业银行的计算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及处理程序进行检查,并对计算机内部控制作出评价。执行实质性的分析性复核,执行重大项目详细检查和细节测试,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

3.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期后事项检查、获取管理人员陈述函、汇总审计结果和编制审计报告。

三、采用的审计策略与方法

1.优先采用依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银行一般都具有相对较强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健全的信息系统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综合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国外商业银行审计以风险基础审计理论为依托,优先采用依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根据银行业务经营特点,以业务循环来规范银行审计的程序,将银行主要业务活动划分为七大循环:即存款业务循环、贷款业务循环、支付与清算业务循环、资金业务循环、费用业务循环、固定资产业务循环、工薪业务循环。其中前四个是银行业特有的业务循环,后三个业务循环与别的行业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资金业务循环指融资、拆借、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头寸管理、流动性管理、利率管理、汇率管理等等,一般不以投机为目的。该循环涵盖的业务品种比较多,所涉及典型的金融工具有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可转让票据、存款证明、债券、商业票据、本票、通知存款、银行间贷款等,几乎除了存贷款之外的业务都可以归入该循环。

对每一个业务循环,指出其主要的业务活动,然后针对每一个主要业务活动,提出相关的内控目标,针对每一个内控目标,还指出关键的控制活动,如对贷款业务循环中的“新发放的贷款需经过信用评估和审批程序”这一内控目标,其关键的控制活动有:(1)信贷经理/信贷委员会确保贷款的审批符合经营限额;(2)信贷委员会或信贷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审批贷款;(3)根据业务性质和借款人状况要求提供担保;(4)承诺贷款前初步评价借款人的财务和经济状况,包括地区和行业分析;(5)评价与复杂交易相关的额外风险;(6)信贷经理/信贷委员会基于信贷评级系统或外部机构的评级审批贷款;(7)全面评价借款人的整体状况。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书面文件,对上述内控活动进行测试,最后对整个贷款业务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获取内部控制保证系数。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测试并不是笼统抽象的,而是有具体的目标、控制活动和评价标准。经内部控制评估,若其内部控制保证程度高,则可以减少贷款业务检查的工作量。2.重视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中的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在审计实施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可以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业务活动有关的证据。在银行业务存在大量的单笔金额很小的交易情况下,通过分析性复核,可以使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那些重大的和例外的交易业务,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审计的工作量。

分析性复核常用于测试商业银行的利润表项目,如根据利息收入与生息资产、利息支出与付息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设计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精确期望值,通过建立这种合理的比例关系,审计人员就能够根据生息资产的平均余额和付息负债的平均余额计算出相应的数据,与财务报告上实际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进行对比,检查两者差异的程度。分析性复核的程序如下:

(1)设计期望值。在设计期望值前,审计人员首先需要检查设计期望值所使用数据的可靠性,以便使计算出来的期望值与会计数据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2)确定可接受的偏差。可接受的偏差是指期望值与实际会计记录之间存在的不需要作出解释和进一步调查的最大差额。可接受偏差通常根据审计的重要性水平、所需的检查保证程度和分组数量来确定。

(3)计算比较期望值与实际记录之间的偏差;找出重大差异,即期望值与实际记录之间的偏差大于可接受偏差的情况。

(4)对重大差异进行调查,评价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对重大差异若查明了原因,则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的结果;若查不出原因,则执行其他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3.重大项目(金额)详查与抽样审计相结合。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对一些金额巨大的业务和高风险的业务,通常采用详细检查的方法,如在贷款业务的审计中,若前10名贷款企业的贷款额可能达到贷款总额的70—80%,则对前10名的贷款企业进行详细检查,这样就可以保证这部分贷款业务不存在审计风险,类似的业务还有投资业务、资金拆借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应收应付款及费用支出等,对其余部分,则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样本规模则根据如下公式得出:

(1)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货币精确度(一般为重要性水平的80%至90%)MP除检查保证程度系数R,得出抽样间距J;

(2)用详查后余下的部分作为总体除抽样间距J,得出抽样规模S。

样本数确定后,审计人员既可以采取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取非统计抽样方法或根据经验判断来抽取样本。

4.充分考虑计算机在银行审计中的重要性,广泛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

一是调查了解计算机运行环境。银行审计首先要了解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了解计算机运行环境和自动化控制、熟悉银行会计处理程序。由于系统的复杂性,该过程通常由计算机审计专家来完成。

二是调查了解计算机内部控制。计算机内部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包括: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计算机操作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此外,还应了解其他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连续性的控制,包括:数据和程序的制作备份;发生被盗、丢失或损坏时可使用的恢复程序;发生灾难时提供异地处理等。应用控制主要包括: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及输出控制。

三是复核计算机产生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产生信息的依赖,使审计人员必须测试和验证计算机产生电子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论审计人员是否采用依赖内控的审计策略,都需要实施这种测试,如利用客户现有的数据重新生成有关信息、或将计算机生成信息的合计数与现有数据的合计数相核对、选取客户部分数据与计算机生成的信息相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