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作业平台调研报告

作业平台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02 12:0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作业平台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业平台调研报告

第1篇

《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和管理现象日益复杂。市场情况的瞬息万变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却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二、研究设计

1.项目导向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运作

(1)组建市场调研项目团队。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然后每3~5名学生自由结合为项目小组,并推举组长。

(2)接受市场调研任务。调研项目来源于实际问题,一是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调查项目,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项目。近几年,学生调查项目涉及到了居民消费现状及需求、企业经营现状与竞争力、大学生行为及就业能力、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近百个调查项目。

(3)确定行动领域,构建学习情境。教师对于完成市场调研项目需要开展的工作,确定行动领域,并通过案例、资料、典型成果等建构学习情境,确保课程学习处于工作场景与氛围中。

(4)分解并提出完成调研项目的阶段性学习与工作任务。教师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带领学生剖析阶段性工作过程,提炼学习与工作任务。

(5)学习与训练结合,完成项目。上课时学生按项目组集中就座,在了解课程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之后,分阶段完成小组调研项目的企划方案和调查问卷、完成200份问卷访谈、完成调查资料整理和编码录入、数据分析、调研报告撰写,实现了学习与训练的有机融合。

(6)伴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调研任务,实现了培养市场调研素质与能力的预期目标。

2.工作过程分解与技能模块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这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可细分为若干个子环节,也就是技能模块。其设计思路为:基于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过程知识、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就企业营销调研活动过程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项技能模块:

(1)方案制定技能模块。《调研方案》是对某一具体调研项目所做的安排,如《顾客满意度调研方案》。一般包括调研目的、调研对象及单位、调研项目、调研时间安排、组织实施计划等,其核心内容是调研项目的设计,它是问卷设计的基础。任何一项调研活动,无论其规模大小,都要设计一份调研方案。

(2)抽取样本技能模块。这一模块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抽样调查”知识,学会编制抽样框,按调研方案要求确定调查单位,抽取样本。

(3)问卷设计技能模块。一项调研活动的关键在问卷设计,问卷设计技能包括根据调研项目设计问句及回答方式、问卷版面设计等,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比较笼统、抽象的调研指标和项目转化为在问卷上反映、被调研者直接回答的问句,并以调研对象易于接受、便于回答的作答方式一并构成问卷格式。

(4)调研方法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是运用调研问卷获取数据资料的桥梁,不同的调研主题、调研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调研方法。调研方法包括文案调研法、访问法、观察法、网络调研法、电话调研法和实验法等,这一模块的技能训练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涵义、特点、运用条件,能根据调研对象、环境、条件等,确定适宜的调研方法。

(5)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这一模块的技能训练包括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数据资料的整理,是提高数据资料价值和调研分析报告的基础和关键,包括统计分组、设计整理表、计算汇总等,应训练学生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调研对象特点正确分组、设计整理表,并根据整理表进行归类整理;数据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掌握统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如何有针对性的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挖掘出数据的深刻内涵。这一模块的训练,还应包括学生运用Excel或SPSS分析软件上机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训练。

(6)调研报告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是整个调研活动的最终结果,一切功效都是通过调研报告体现出来的。这一模块不仅要进行调研报告撰写格式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如何用数字说话。包括如何选择最能反映所说明问题的数据;采取哪一类型的数据表达方式:如何在报告中恰当地使用图表等。

(7)市场预测模块。市场预测就是以市场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事物未来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推断。本模块重点是要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市场预测的基本原则及程序、预测的内容及方法等。

3.进程设计。教学既可以采取单项训练,也可以采取集中综合训练。单项实训,是将七个模块作为七个子项目,随各章节教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法是过去常用的方法。综合实训是一种“单独设置”的实训方式,一般集中安排1~2周,其设计原则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按照“讲做结合、以做为主,分块推进、逐步合成”的做法,采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模块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操作相结合。

4.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即按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的指导思想实施。采取“讲做结合、分步推进”思路逐步展开,指导教师应做好专业指导和进程控制,实施全过程管理。

三、结束语

本课程改革将以学院的“三大园区”为教学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教学流程,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这将极大的促进工学结合和产、学、研结合,有力的促进学院“三大园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凤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68

第2篇

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目前,经历了多年发展的各种物流竞赛,已经形成了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物流工作实际,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出方案整体设计能力的竞赛特点,成为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改善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1物流竞赛介绍

1.1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大型物流教学实践方面的竞赛活动,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中的几项专业设计大赛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的大学生物流大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一届“安得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2006~2007)全国共有22个省、市约1800多名专业课老师、22000多名学生参与了大赛活动;第二届“邯运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2008~2009)全国共有27个省、市约2800多名专业课老师、25000多名学生参与了大赛活动;第三届“顺丰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2010~2011)全国300多所高校4000多名教师指导38000多名学生参与了大赛活动;第四届“安吉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2012~2013)约4000多名专业教师、38000多名学生参与了本届大赛,经过激烈角逐,严格评审,共确定223所高校的399支参赛队取得全国设计大赛的资格,最终有60支参赛队进入决赛。比赛通过展示参赛选手对物流作业中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管理等综合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水平,检验参赛选手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现代物流设备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1.2全国物流沙盘竞赛

从2005年全国大学生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大赛由用友公司发起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在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组织下,由用友公司与全国合作高校联合发起,大赛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国院校在校学生,通过创业设计和模拟企业管理信息化经营的形式,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全面锻炼学生了解业务、掌握管理软件工具及实际动手能力。大赛开赛至今已有超过1200所院校参加比赛,近4万支参赛队伍,超过20万学生参赛,近万名教师参与,目前已成为中国经管专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赛事之一。1.3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物流管理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物流管理竞赛由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中国仓储协会主办,已在2014、2015年举办两届,今年的比赛有19个省21个学校的47支队伍进入复赛。比赛通过在企业的实地调研,针对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交调研报告。

2物流竞赛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

2.1物流竞赛促进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各种物流竞赛通过展示平台媒体宣传,加强了全社会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关注,为行业选拔优秀人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物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形式多样、分层次的物流竞赛体系,整合了物流业界和教育界的研究平台,不仅为不同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者提供了接触和磋商的机会,提供了企业物流实践的机会,又为物流业界提供了解最前沿的物流学术平台,两者互为促进。物流竞赛是高校展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水平很好的平台,技能大赛对参赛选手完成物流任务操作的熟练度有很高的要求。各院校为了在物流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得在围绕物流竞赛加大实训条件的投入,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支持。不少院校参照大赛所用的物流设备,逐步完善和更新学院物流实训室的软硬件设备,参照竞赛中各设备的摆放位置,重新布置调整实训室布局,这不仅利于实践教学的演示和操作,也提高了参赛选手使用设备的熟练度及对比赛环境的适应度。另外高校为了在方案设计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得强化校企合作,只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生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从历年来在物流方案设计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参赛队的情况来看,参赛队队员大多都是最少在企业里实习了半年以上的,设计的方案实际而且适用。

2.2物流竞赛提升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

在物流人才需求结构中,对从事操作岗位的技能型人员的需求占70%以上,物流技能大赛有利于更好地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物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源于企业实际的岗位要求,是物流企业岗位作业在比赛中的再现。竞赛的项目设计由企业人员参与和指导,模拟了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贴近实际工作中各岗位对操作技能的要求,仿真性强。同时,竞赛的项目和内容也充分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导向,有利于促使高职院校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缩短学生在用人单位上岗前的培训周期,节约企业的培训费用,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技能大赛,大大提升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逐年提高,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合作,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2.3物流竞赛提升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

2.3.1物流竞赛的目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方案申报书提到竞赛目的是“检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规范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吸引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升培养专业人才的市场匹配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展示参赛选手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例,2010年主要考查组托、储位指派、订单有效性分析,2011年新增了零散货物库区软硬件操作及配送线路优化的知识点,到了2013年又新增了重型货架散货区软硬件操作及配送线路优化软件操作等内容,从考点变迁中我们发现竞赛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围绕物流企业储备工作需要设计竞赛环节,强调综合储备方案的设计能力。要求参赛团队熟悉储备的整个工作,同时有很强的团队协作性和对方案的驾驭能力,通过实操展示设计方案的可实践性。为适应现代化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竞赛项目中为选手提供了标准的设施设备,2010年只安排了重型货架区,到2013年的硬件已经比较完备了,主要包括:“中诺思”软件、重型货架、立体库、电子标签和阁楼货架及BtoC电子标签等,要求选手熟练掌握以上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的制定由行业企业高度参与,有关参赛规则、评分标准、得分环节也同样是经过行业、企业专家的精心设计。物流行业关键岗位的作业标准,操作规范被引入细化到各得分点,清晰地传达了职业教育对从业者熟知行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要求。细化的评分标准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日常训练中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训练,从而把标准的操作规范和作业程序形成好的作业习惯带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去。职业技能大赛将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全要素纳入考评范围,既注重过程的考核,又注重结果的考核,既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进行考核。这种多元化、过程化的全方位考核真正体现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

2.3.2参与物流竞赛的素质要求各类竞赛皆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式包括现代物流知识竞赛,主要有调研报告和现场答辩形式,实践竞赛主要有现场仓储配送叉车等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另外还有更高要求的物流中心作业优化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现代物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现代物流设备设施的操控能力和在实际作业现场灵活应对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所有物流竞赛皆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依据物流岗位核心能力对竞赛选手进行职业能力测评。竞赛内容参照物流作业流程,有助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强现代物流人才高技能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尤其是学生通过物流设计类竞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职业理想,最大限度上开发学生身心智慧和潜能。比赛同时要求选手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譬如在物流理论知识考核阶段,要求选手熟练掌握储备必备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以及最后打印成册,需要选手熟练掌握办公软件(word、excel)以及打印机的操作;在指导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如出现突发问题,需要选手自行解决,要求竞赛者有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极好的心理素质。物流设计大赛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力和耐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人生经历,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训练了学生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教会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意识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学业更加充满信心;提升了学生们的形象气质,更多的还让学生们在过程中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态度决定一切,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倾心尽力,即使最后失败了,都会为以后的人生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3结束语

第3篇

一、三座智慧“桥梁”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教育研修机构要建立基于标准的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仅应该完善书面测试,而且要针对音、体、美、品德、科学实验、动手实践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分时段推出基于“绿色质量”各学科评价方案,改进教育教学。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接受主体;教学模式

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至今已经过去31个年头。31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多样化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不理想。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整体教学思路

接受即教育的实现。一般来说,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知、情、意、行同时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才可能推动个体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养成行为习惯并内化为思想品德。如果教育者孤立地从某一个环节进行教育而不兼及其他,则很难推动接受主体思想矛盾运动转化。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从某一开端入手,也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以忽视或放弃其他环节,而应使各个环节同时发挥作用。但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实践受现行评价体系等因素影响,一考定终身单一考察知识掌握的程度,较为重视“知”的环节,重结果轻过程。如此教学,最终结果只能是单一发展了接受主体的阅读、记忆、背诵等知识技能,而情、意、行等有益大学生个体心智发展并有益社会需求的环节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理念

信息时代,知识已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在《善于学习增强本领努力实现“中国梦”》中谈到:“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是接受主体获得知识的重要办法;被动接受或以考试为外驱力的鹦鹉学舌式复述也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但却难以达到教育的本真目的。作者在2014201502学期承担了二学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讲授任务,借着考试形式教师自己决定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平时成绩20分,期中期末各40分的重知识考核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考核理念,确定了过程性评价理念。即唯一标准答案的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考核形式,确定使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以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办法的终极性评价,相对来说是有缺陷的。一是不公平:有的接受主体因为记忆力强,即使不经常出勤或者出勤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考、没有任何的贡献,也可以靠着考试前的突击取得不错的成绩;二是不全面:卷面考试单一考察接受主体的知识技能,即使卷面题型中注重了主观、客观试题的比例,仍然主要侧重了“知”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相对而言,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解决“不公平、不全面”的问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接受主体的学习方式或过程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而且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考核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教学与评价如影相随,相辅相成。教学内容一旦确定,就应该考虑如何评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作者发给上课学生一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主要包括:(1)本门课程的课程计划,注明上课时间、地点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开课周次及时间;(2)作业计划,在各教学内容及开课周次下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有课堂辩论、小论文、测验、调研报告、小组展示等。接受主体在开学初已经一目了然这门课的任务,提前会有一个规划,学业压力也会分散在不同的周次;(3)评价表,对上述作业计划如何评定分数辅以相应的评价表,这些评价表格可以帮助接受主体有针对性的准备自己的课业;(4)课程分数构成,出勤10分+课堂表现20分+论文20分+小组展示调研成果20分+测验30分=100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出勤及课堂表现

关注出勤,如果不出勤,在这门课上就不可能学到什么。出勤了但没做跟这门课学习有关的事情也是徒劳无功。如何记录出勤?如何判断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者采用的方法是上课之初,要求每位学生制作自己的专属个性桌牌,唯一硬性要求是字体要足够大,以后每次上课都要摆放在自己面前。同时,上课的时候,作者不再局限于小小三尺讲台宣讲式上课,而选择拿着幻灯片翻页笔在学生中间穿梭。通过与点名相结合的方式很快就能够喊出每个人的名字,不仅考察了出勤情况,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记录学生的思考、反应、讨论、回答情况评定其课堂表现。

(二)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贴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距离接受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很近,可以根据其经验感受激起写作兴趣。因为很多接受主体写作论文的经验并不多,所以较为注重说清楚问题和论文展开的逻辑联系层面,在字数上并不过多要求。本门课程中,作者布置了几篇论文题目备选。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如何与之对接才能发挥其实效性?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群体作为切口进行探究。因为接受主体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已经较为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积累了很多感性想法,借此写作论文的机会可以较为系统地总结、梳理。在论文写作之前,作者提供了一些查阅、筛选资料的途径和办法。同时接受主体可参考在开课之初发的教学大纲里的论文写作评价表。要求在正式写作之前提交论文写作提纲,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写作顺序,在论文题目和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之间注意整体协作。通过接受主体查阅资料、构思写作提纲并最终付诸写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探究其他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基础。

(三)调研与小组展示

在讲到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主体建设、对象分析、环境建设、目标和内容时,作业计划在各要素部分都设计了接受主体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制作调查问卷,并在发放之后回收、筛选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写出调研报告并在小组展示环节展示小组成果。同样有一些题目供各小组选择,如: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格魅力塑造问题;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与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融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视野下赤峰学院建设问题;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融合••••••。这一部分中,开学之初就要求班长和学习委员按照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小组成员任务差异的异质性要求编排4-6人学习小组。提前几周选择作业计划中的感兴趣的备选题目,要求各小组尽量分散选择,做到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任务都有小组承担。设计调查问卷之前,作者给各小组发放参考样卷,引导各小组根据各自的选题重点、难点设计题目,确定调研对象和发放问卷数量及有效问卷的要求。前期工作做完之后,作者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往毕业生写作的调研报告毕业论文作为参考,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柱状图、饼图或者表格来分析问卷数据并得出结论进而辅以针对性的意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分析数据,并写作调研报告、展示调研成果,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又有精诚合作。这些事情是大多数学生以前从未经历的,小组成员在讨论、形成思路、付诸实施的过程中相互间思想、情感的碰撞,行为的协作使得接受主体们收获了友谊、知识、兴趣、合作、责任,更收获了团体攻关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测验

作业计划中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除了课堂讨论、论文、调研和小组展示的部分,其余部分作为测验范围。作者打破了以往教师出题的惯例,而是面向接受主体征集题目。要求各学习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教师出题。设计的测验题目要做到数量适中、难度适中(能够在90分钟之内做完),既要有一目了然的客观性试题(比例不能超过40%),也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主观性试题。接到任务后,各小组成员情绪高涨,纷纷翻阅笔记、教材,找出知识点,设计主客观试题。所有小组设计完试题并作出客观题答案、列出主观题思路后将成果贴在教室墙上,各小组依次参观。最后,作者在各小组设计的题目中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试题并标出出题小组作为测验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接受主体教学模式效果及反思

因为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考核办法,接受主体教学模式依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过程都是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考试仅占一小部分。所以上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每一部分的分数都靠自己努力换来,而不是过去临阵磨枪的考前狂背。学期结束时,跟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学到了除了知识之外的东西,鼓励作者今后继续采用并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一直有任务跟着整个学期都很紧张,习惯了以往的压力周期,这种模式有点不太适应,但是客观上还是认可的。尽管有了学生的支持,但是回顾起来,因为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授课,整体的驾驭能力不足,课业的设计、各部分的评价还是不完善,有待在实践教学和时间流逝中继续思考和构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参与、创造教学过程,为课堂做贡献,不再是与己无关的讲堂,而是积极主动、自主规划,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的平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开辟未来、塑造自我?教育者主导型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接受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问题体系,并把教学过程打造成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大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贡献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的教学内容,使接受主体由原有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一种主动的兴趣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爱娣.美国课堂教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64.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

一、农机服务信息现状

(一)目前农机服务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农机信息网站。用于农机政策、宣传农机工作成果、展示农机工作动态;

二是社会信息服务类网站。主要用于农机人员出售或求购二手农机、农机经销商农机销售信息,比较常见的有58同城网站、赶集网和社区论坛等;

三是农机服务手册。主要是市、县(区)农机部门为方便农机手专门印制下发的三夏或三秋农机服务资料,内容包含市、县、镇三级农机管理部门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和服务电话、农机维修网点服务电话和石化、石油公司加油点位置和服务电话;

四是以手机APP形式存在的“农机通”服务软件。通过农机通可以查询全国各地各类农机供求信息;

五是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部门以手机短信或农机快讯形式的农机工作信息;

六是少数农机从业人员通过手机QQ群、微信群方式获得部分农机政策和服务信息。

(二)农机从业人员信息需求情况

一是农机政策、文件通知和各地农机工作动态。这类信息一般可以通过各级农机部门信息网站获得,特点是权威性较高,不存在传播错误;

二是各类农机服务供求信息。目前这类信息主要可以通过农机作业服务手册获得,特点是权威性高,但在及时更新上存在问题,无法实现及时、及时更新;

三是农机人员交流信息(平台)。首先是部分生产企业有自己独立的微信群,用于下发通知、安排业务,比如福田雷沃等大型生产销售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微信群;其次是部分农机管理或者从业人员建立了用于小范围交流的QQ群和微信群;再次是少数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微信交流群。

(三)农机从业人员手机上网情况

一是手机类型。通过调研,从业人员使用非智能手机数量较少,仅占人员总数的一成左右,约九成人员在使用智能手机;

二是手机上网。根据新浪科技2015年7月9日的调查消息,新浪科技通过在湖北农村的调查显示,农村网民上网的首要工具是手机,而不是固网宽带;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则是,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使用率远高于城镇居民。据调查,机手每月话费消费水平平均在60元左右,套餐流量使用量约200-300M;

三是交流软件。调研发现手机QQ已经不再是农机从业人员首选交流工具,他们首选的交流软件是微信。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的《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30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达6.0亿,同比增长36.9%。而根据腾讯微信官方消息,截止2015年8月,微信公众账号已经超过1000万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机服务供求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及时。少数供求信息停留在服务手册层面,更多的农机服务供求信息无法及时更新,服务供求信息找不到平台,或者即使通过社会信息(58同城、赶集网)平台,也不方便农机手及时获取;

二是迫切需求一个可以随时农机服务供求信息的平台。由于农机作业的季节性特点,供需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农机作业需求、维修抢修信息等,需要随时更新和方便查询。

三、农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模式与重点菜单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服务号或者企业号)实现:

(一)作业服务手册查询,通过点击“联系手册”菜单,可以获得县区乡镇农机部门、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农机加油点的联系人、所在地点和联系电话;

(二)服务供求信息查询,通过点击“供求信息”菜单,可以获取机械信息、作业信息、维修保养、销售转让和三夏三秋最新作业进度的相关信息;

(三)服务交流信息,通过点击“联系我们”菜单,可以获得农机服务相关联系方式:一是联系到管理员,可以方便提报供求信息,通过整理后及时;二是加入到微信(或者QQ)交流群,在群里随时信息,或者寻求信息,更快捷联系各种业务;

(四)使用者通过订阅号的自动回复功能和输入数字的形式获得最新作业进度、作业信息、机械信息、抢修信息等信息。

四、几点建议

(一)微信“订阅号”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初级模式,不仅适合个人,也适合单位使用。建议农机主管部门都能建立自己的公众号,选派有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尽快熟悉并掌握使用要领,满足农机服务供求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工作的需要;

(二)结合贯彻《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农市发[2015]4号)文件精神,及时将各自农机公众号、农机交流群通过有关途径向社会公布,通过宣传,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微信群、关注公众号,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供求平台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145-03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尤其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但如今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由于物流业成为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行业之一,使得企业急需各类物流人才,出现“用工荒”的局面;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扩招,十多年来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增大,使得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又出现“就业难”的困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解决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也迫在眉睫。

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

1.1本科物流教育目标定位研究

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在欧洲87所开展物流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有54所设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美国有50多所大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国外课程着重战略类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注重学生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学者物流研究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我国学者在比较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基础上,提出要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三个方面培养物流人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1]。事实上这种理念近年来一直为国内物流教育界所推崇。同国外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我国物流专业课程开设较多的是功能类课程、系统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战略类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在物流人才的战略素质培养方面,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要求,即企业管理通用能力、物流系统规划与决策能力、物流流程管理与控制能力、物流装备与技术的应用与设计能力[2]。

1.2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我国学者提出KAQ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综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浦震寰通过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在物流专业内部可以再细分,然后按专业方向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有机结合,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3]。

1.3教学手段研究

国外教育手段方法成熟,存在多样化发展,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物流教育环境。邀请物流人士来校做报告,定期组织研讨会等形式与企业互动,使用交互式互动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将学生编组,用案例交换分析方式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效果则非常显著。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物流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个人交流技巧。

1.4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研究

国外物流专业主要设在商学院,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展开,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同时,还注意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教学环节上的运用,如仿真技术、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在纵深研究领域包括配送战略与规划、配送管理等课程。而国外物流职业教育则有针对性让学员有选择地学习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课程,课程设置更加具有实战意义。

1.5关于教材内容研究

国内学者分析了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学科特征,提出了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的特色性、教材的规范性;同时还强调要提高教学手段,必须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既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没有清晰地表述其内涵。比如综合能力、转移能力、通用能力、可雇用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等概念都曾被用来定义过个体的就业能力。从内涵上看,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就业能力联系起来,从而总结出就业能力概念;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影响个人获取就业机会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归纳出就业能力概念。现阶段大家认可度比较高的就业能力概念是由 Harvey在 2001 年提出的,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

从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的文献看,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观点都试图去清晰地表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彼得・奈特和曼滋・约克共同提出的,简称 USEM模型,该模型是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两个维度构建的。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由专业知识的理解力、通用和专业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大要素组成,这四项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内专家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概念是指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地组织人力、资金、物资与设备、技术、信息等物流资源,协调物流的包装、装卸和搬运、运输、存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指挥和控制,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继而完成物流任务的活动。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效益领先的今天,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培养方案制订得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无法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基地建设,建设教学资料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外部评价与“开放式”考核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计划+基地+资料+队伍+考核+制度”的“六位一体”建设思路。

3.1突出能力提升,构建“四层次”课程体系

(1)学校通识类课程涵盖以数理为主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2)学院平台核心课程由《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和其他类基础课程组成,旨在建立专业思维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目前,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课程,经对世界217个大学的样本研究,供应链管理在美、英和中国香港均名列第一,在对44个大学的样本研究后,得出本科层次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与供应链管理分属前三门必修课。

(3)“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程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作为其基础背景,强调在实践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

(4)“做中学”专业课与专门化方向课程则按照“在做与用过程中学习”的逻辑安排课程。学习时,学生主动自学和创新实践,教师整体策划,全程指导。

3.2完善基地实践教育环节

(1)积极开拓实践教学基地,突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积极与广西区内外的交通运输部门、保税区、港口和大型物流企业基地联系,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管理和实践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突出知识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的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形成初步调研报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负责将调研报告整理形成该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业调研报告及南宁市物流业调研报告,为各级政府部门物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突出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检验学生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通过任务分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3.3构建区域特色教学资料支持系统

(1)根据区域性特色,鼓励富有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编教材讲义,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优质教材,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规划教材,参加各类教材评奖,凡由本校教师主编、参编和独立撰写获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的教材,以及由本校教师主编或撰写的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教材给予重点奖励。

(2)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优先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的教材、“十二五国家级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重点教材和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推荐的教材,使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和主要基础课选用优秀教材率达到90%以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资助奖励多媒体课件和精品课程课件建设。

(3)构建科学的教材研究评估制度。对本校教师承担编写的教材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分析,收集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该教材的意见,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不断增强教材选择的先进性和教材使用的实际效益。

3.4强化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1)建成优质高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集成教学科研力量支持教学。对在职教师,一是采取更加优惠的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实行教师定期脱产锻炼制度,要求教师轮流脱产到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以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方式,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鼓励科研水平高的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鼓励他们将学科前沿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给长期在教学一线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专门的进修机会,支持和鼓励他们将丰富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在促进教学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

(3)优化师资,促进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性提高。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师资队伍的管理中来,促进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他们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或讲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道、授业、解惑。

3.5开放式教学质量评估,共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质量来实现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广西产业需要,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通过校园网,企业、家长、学生、教育厅、用人单位等及时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对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评价,以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另外,在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按照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式办教育的基本思路,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采用两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复合,并组建外部评价系统。

3.6开展教学信息调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1)考核遵循客观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建立以教师本人教学和科研业绩为基础,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根据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工作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全面检验师资的培养效果。

(2)建立师资管理系统,将师资考核结果纳入系统管理,形成帮扶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师资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作为教师聘任、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3)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围绕“职业基础力+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创新力”的培养目标,由“五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基地+资料+队伍+考核+制度”构建的教学指导与支持平台和“实践基地+社会物流调查+专业竞赛”构建的项目实践平台形成方案。

参考文献:

[1]胡亚娥,刘桂云.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12):158-160.

[2]王长琼,黄花叶.面向产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8(5):53-55.

第7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电子档案袋评价

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78-02

一、远程教育的形成性评价

远程教育的教学评价常常引入形成性评价,即“平时表现”占课程最终成绩的某一比例,与终结性评价一起合成为课程的最终评价等级。但形成性评价的效果与效率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务与教学部门。以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为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发的形成考核册成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其缺陷日益突显。首先,教师很难依据作业册对学习活动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监控;其次,作业册制约了教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给出个性化指导,使教学互动的范围与深度受到影响。

远程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如要成为强有力的教学评价手段,以下两方面亟待完善:一是确保考核效度;二是考核过程便捷化。前者是效果问题,后者则是效率问题。从这两个目标出发,现有远程教育的形成性考核应该改革。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

(一)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关于档案袋评价,不同时期不同的文献和著述都有所不同,一般大家比较认可和引用较多的是美国西北评价联合会的教育工作者对档案袋的定义:“档案袋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有目的的搜集,这些作品要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就。收集过程必须包括学生在内容选择、挑选准则的确定等方面的积极参与;档案袋中还要包括判断价值高低的准则和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档案袋是使评价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可被看成“深入评价”的一种形式。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定义

电子档案袋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策略、学习反省等材料,主要用于现代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评价、讨论、设计等,由学习者本人在他人(如教师、同学等)的协助下完成,档案袋的内容和标准选择应该体现学习者的参与。

电子档案评价是一种评价理念的体现、两种技术的结合。是实现对学生形成性、多元性、真实性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体现的理念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教师、学生、同学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实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评价;实现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两种技术分别是信息技术和档案评价技术。

(三)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目的

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而仅靠传统的量化分数是难以评价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运用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努力程度,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远程教育中的电子档案袋设计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包括:一是学生为成人,在年龄、素质、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个体差异较大。二是工学矛盾突出,面授课时少,教学实施过程更依赖于网络。三是教学强调过程性和实践性,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四是学生渴望结合工作岗位实际调整教学思路,渴望产生校园归属感。五是远程教育机构硬件设施的完善为远程网络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电子档案袋的内容设计

结合笔者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从事多年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认为无论是理工类课程还是文经类课程,学生电子档案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主题与目标。学习主题和目标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应了解的任务和目标。

2.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作品或报告(成果集)。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是强调操作性和动手能力,学生的知识技能主要通过大大小小的实验,以及设计、开发、施工完成的一个完整“作品”来体现,例如一个计算机应用程序、一个模具;文经类课程的教学强调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撰写所学课程知识与自己岗位相结合的过程性、专业性“报告”,例如一些行政管理调研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这些作品和报告是学习过程与成就的主要证据,是档案袋内最主要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基础和学习目标,不断地增加、修改自己的作品或报告,形成一个成果集。

3.学习心得。学习心得是一个结构性的表格,类似日志或日记,用于记录学生每次上课的点滴想法。通过这个日志似的学习心得,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化的印象,同时为教师的后续备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4.自评与互评表。自评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品或报告是否达到目标,为下节课的进一步修改奠定了基础。互评表是学生互评活动的结果,记录着其他同学对自己档案袋内容的评价和寄语。电子档案袋建立后,应进行阶段性的档案袋内容的互评,教师可开放档案袋的内容给全体学生,通过填写互评表实现学生互评的过程,最终把互评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并存在档案袋内。

5.作品或报告的评价指标。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师生应共同建立对于作品或报告成果集的评价指标,使学生尽早明确作品好坏的标准,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学生互评中,使用这个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互评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摒除网络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形成一定的校园归属感有一定帮助。

6.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在学生完成自评与互评后,教师再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或报告(成果集)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四、电子档案袋的实施

第8篇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计算机实训

一、高校计算机实训课程现状

进入信息社会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拓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今各大高校都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但是通过调查发展,大部分高校在计算机教学中都是偏重理论教学,实训课内容较少,无法系统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边讲授一般操作,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操作,但是没有形成知识整体,很容易遗忘。二是讲授完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稍微复杂的操作步骤,老师讲解完之后,学生很难全部回忆起来,造成操作上的困难。再就是实训机房中的计算机配置都很落后,实训只是流于形式,老师对课堂效果和课堂纪律没有重视。现在计算机教学都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相联系,学习和实训的目的就是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拿到证书,没有将实训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没有实用性。所以计算机实训课程必须引进新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来源于美国,主要是用一些简短的视频将学习的过程展现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需要的知识,我国的教育者也在对翻转课堂开展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尝试,开发了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老师向学生讲解,学生主要是接收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成了利用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评价,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计算机的实训教学主要是各种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将操作的步骤和理论的讲解通过录制的方式保存下来,学生可以在自己实训操作中遇到问题后进行观看,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90后,能很好的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是让他们能够专心的对着电脑学习,却并非易事。所以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法要在高校的计算机实训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还需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良。

三、构建计算机实训教学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体系

1.碎片化的知识体系

不同的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企业注重项目分析、有些企业看中设计与技术开发,所以老师首先要归纳出企业的整体氛围,探寻企业共同点,在按照共同点,将操作步骤碎化成为单个的任务处理方法,让单个的处理方法变成一个知识点。碎化后的知识点都有与其对应的教学视频作为学习资源。这种资源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碎化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的学习。

2.任务驱动式的实训体系

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意思和动手能力,所以碎片化后的知识体系还要进行系统化处理。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尽可能包含更全面的知识点,贴近企业的具体业务,在难度程度上要适中,还要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老师按照这些标准去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实训教学的开展。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目标,就会利用教学资源,学习知识点,将之间碎片化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也将知识点内化和系统化了,让学生在实训任务中都能有所收获。

3.养成学生职业能力的项目体系

在计算机实训中知识结构和技能机构是两大支撑,但是要真正实现实训目标还有很对的训练细节,学生的学习实训也是让学生之后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所以,在实训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按照现代企业的岗位的具体要求,将学生分成小组去完成工作项目,形成项目体系。模拟出特点的企业真实业务情景,让学生们完成目标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时会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过滤、组合,提取对于的知识点,完成不同的业务处理,学生在处理中还要自己判断这种处理方法是否合理、可行。学生在分组进行探究探讨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对待工作的责任心。

4.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

对于不同的知识点选用的考核方法也是不同的,通过知识点的交互练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技能方面的评价,可以用过任务的形式老完成,项目体系的测试则是通过企业的调研报告和单元测试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通过学生完成任务和作业的情况、自我测试、对项目写的调研报告、综合实训的情况,组成实训教学考核体系。

翻转课堂的微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些知识点甚至是教学内容上没有涉及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渗透在其中。只是凭借一个考试试卷上的结果是无法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实施面向过程的考核体系,能够对学生实训过程进行监控管理,这也符合翻转课堂微课程这种时空相对分离的教学模式。让最终的考核不是再是片面性的,而是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结束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水平时不同的,如果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效果就无法得到保证。而且对于枯燥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失去兴趣。在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后,老师要花费心思去绥化知识点,设计教学任务,在任务驱动的下,完成实训教学,更好的完成实训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爱红. 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61-64.

第9篇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79-04

1.概述

《教育信息化十年l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学习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教育,呼吁教育的变革。翻转课堂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任何移动设备或PC上,您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实现轻松有趣的互动教学平台,该平台实现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即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老师可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的移动设备从此变成学习工具,不再只是社交、游戏……。

2.蓝墨云班课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基础

1)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翻译过来的术语,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等,最初的教学实践来源于美国林地公园学校,基本思路是:传统教学是课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再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是把传统的教学过程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完成了针对新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交流讨论、汇报展示、拓展提升。“翻转课堂第一次用技术的力量,催促或者倒逼传统课堂发生结构性改变,解决当下教学功能性、主体陛、选择性缺失”。

翻转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成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导学案、微课),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创设情境、问题探讨、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这样,就使“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

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着老师的视频解讲,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这一进一出,教学时空结构、教学的活动流程、师生关系、学习组织及其课堂评价都改变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若没有信息技术支撑是不能完成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变化、课堂变化、课程变化、教学评价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变化等。

2)蓝墨云班课平台简介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及时反馈互动免费教学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建课程云班课,并生成邀请码,学生可使用邀请码加入老师的班课。在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计时测试等,投票问卷活动开始后,老师可及时看到反馈结果,头脑风暴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更加活跃、有趣,老师还可以点评,答疑讨论,可实现专题讨论、分组讨论和课外答疑,计时测试,可以随时开展课堂小测试,帮助老师及时掌握的学习状态,当开展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时,老师可在课前推送微课、课件、资料等学习资源,学生每一次学习或参与活动,获取经验值,实现老师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

3.蓝墨云班课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基础

蓝墨云班课平台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支持PC、移动、平板等教学设备,教师端功能包括了创建班课、资源上传(图片、视频、网页链接、PPT课件、Word文档等)、创建活动(作业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通知、创建题库等。学生端功能包括加入班课、签到、学习活动(作业提交、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

1)创建班课。登录蓝墨云班课(http:///)或手机APP,输入学校及院系、课程、数字教材、学习要求、教学进度、考试安排、班课封面等信息后完成班课创建。笔者创建班课为《网络技术》,邀请码:207161,在课堂上或通过微信、QQ等方式分发给学生,学生下载APP安装后注册自己的帐号,并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学生使用云班课的终端设备包括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课前课后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自主学习,课中使用PC机进行交流讨论、成果分享等,使用PC机可避免微信、QQ等信息的干扰,提高教学效率。在班课成员中,详细列出了班课成员人数、学习进度、成员信息、获得的经验值等信息,也可查看每个成员的学习行为记录,经验值获取的明细,如果绑定数字教材,可了解到教材学习情况、阅读时间、学习进度、观看视频、练习情况等信息,老师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班课资料。老师可推送资源给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资源包括了图片、音视频、PPT课件、Word或Excel教案、超链接等,每个资源可设置标题、分组、类型、经验值、上传方式等,资源分类有助于学生迅速找到相关的资源,经验值可激励学生完成学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获取的经验值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上传方式可选手或自动完成,上传可在手机端或PC端完成,手机端适合上传手机拍摄的图片或微信链接,PC端上传容量较大的文件,如视频、PPT课件等。笔者在NAT技术应用教学中将资源分类为NAT技术应用(Word/Excel)、NAT技术动画(Flash)、NAT技术课件(PPT)、NAT技术微课(mp4)、技术加油站(超链接)、思科Aspire虚拟仿真游戏攻略(图文)等。

3)测试。测试主要用来测试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效果,在创建测试活动前老师需要登录云班课的PC端,选择不同的课程和章节,创建测试题,试题分为单选和多选题,每题可设置不同的分值、难度系统和知识点等,题干、选项和解析的描述可以增加图片、公式或音频文件,其中的“解析”描述能在后续的测试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试题。试题库创建完成后,就可以创建测试活动了,在设置测试活动的标题、分组、经验值、测试时间、重复次数、题目顺序和查看答案方式后,在试题库中选择试题,完成测试活动创建。老师可随时开始测试活动了。笔者在NAT技术应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创建包含NAT技术的知识点的50个单选题和20个多选题,并分别创建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个测试活动。课前测试侧重NAT概念和NAT设置命令理解,课中测试侧重NAT配置及调试和NAT故障分析及排除,课后测试侧重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结合答疑讨论,梳理出学习中的难点,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使课中教学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4)答疑讨论。是一种线上面对面的答疑或讨论的互动环节,类似于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但云班课答疑讨论更适合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首先教师创建答疑讨论题,包括了标题、分组、经验值(建议不设置经验值,防止学生刷分,教师可在讨论过程中给予点赞,学生获得经验值)、允许图片语言发送等,随后可开始答疑讨论了,学生可以打字、发语言、即时拍照等,老师可随时进行解答(问题和回答可以连接在一起同时发送),参与学生的讨论,需要的内容可保存到答疑库中,当然老师随时可督促未发言的同学,答疑讨论结束后,学生可看到答疑讨论整个过程中师生的发言。笔者在课前创建了“NAT技术,N,A,T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课中创建“请你列出已排除的故障点”、课后创建“谈谈如何规划校园网内网和外网”等,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高。

5)头脑风暴。是一种线上背对背发言互动模块,该模块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言,相互之间互不干扰。首先老师创建头脑风暴,包括标题、分组、经验值、题干(可上传图片),老师根据教学需求随时开始活动,学生提交结果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加分类标签、点赞等,活动结束后,老师分享每个学生的发言。笔者在课中创建了“什么是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IPv4与IPv6的区别”、“NAT静态地址转换命令”等,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同时也让老师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针对性。

6)作业任务。可帮助老师轻松布置作业和任务,并通过小组互评减轻老师的负担,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首先老师要创建作业任务,包括了标题、分组、经验值、任务详情(文字、手机拍照或9个以内附件)、小组划分方式(不划分小组、随机划分小组、线下划分小组)、评价方式(老师评价、指定学生评价和学生互评)、设置评分点等。活动开始后,学生收到作业任务信息,加入小组后,提交完成的任务,学生可进行评分和留言评价了。笔者在课前设计了“请你们划出实现NAT技术的拓扑图”,课中设计了“搭建NAT网络”、“配置动态NAT允许公司员工访问互联网”、“配置静态NAT公司WWW服务器”、“实战PK”四个作业任务;课后设计了“设计学校NAT网络方案”。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作业任务中,完成质量较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7)投票问卷。是老师最常用的快速收集学生意见的模块,老师首先创建投票问卷,包括标题、分组、经验值、题干、选项,完成后,老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开展投票问题,开始后,系统提示所有学生参加投票问卷活动,学生提交结果,老师即时看到反馈信息,也可以提醒未参与投票问卷的学生来参与活动。笔者在课前设计了“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反馈结果,分析学情,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课中设计“评选最强实力小组”投票,活泼课堂气氛,鼓励小组合作,协作学习;课后设计“学习调查”,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达成情况(非知识与技能)。

4.蓝墨云班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

笔者以参加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NAT技术的应用》为例,浅谈蓝墨云班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内容包括了资源开发及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4.1资源开发及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过程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因此,老师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在课前学习阶段,老师需要准备学习资源,包括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专题学习网站、企业调研、测试题等。

4.1.1设计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引导的学习文本,包括了学习目标、背景/准备工作、学习引导、问题思考、调研报告等,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线索,在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的通知功能发送给学生。

4.1.2企业调研,完成问卷调查

学以致用,如果学生能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应用,可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企业调研,是学生在课前在老师的组织下,由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交流互动,通过“看、听、问、写”,完成调研任务,在蓝墨云班课的作业任务中上传调研报告,在投票问卷中完成相关的调查问卷。

4.1.3微课资源

微课是指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视频。老师在课前,需要将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蓝墨云班课上传到资源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制作了“PAT技术、动态NAT、静态NAT、NAT配置”等微课视频。但受时间、技术的限制,老师制作高质量的微课难度较大,目前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不乏好资源,如MOOCs、网易云课堂、微课网等在线学习网站,老师只需要把微课视频的“链接”上传到蓝墨云班课。

4.1.4设计测试题

课堂能不能翻转,关键是学生在n前能否完成自主学习,形成“问题”,测试是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老师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等科学设计测试题,通过学生的测试反馈,疏理问题,突出重点。测试分课前、课中和课后,蓝墨云班课中测试题分单选、多选,定时,定次数,并可实时分析答题情况,为老师提供教学依据。

4.2教学活动设计

本项目教学设计,笔者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团队合作,满足职场对人才的需求。整个教学分成课前探索、课中实践、课后拓展,其中课中实践又分“情景创设、情感体验”、“任务引领、探究体验”、“总结评价、强化体验”、“反馈评价、延伸体验”四个环节展开。课前探索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完成知识传递;课中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知识内化和迁移;课后是学生巩固拓展、学以致用的过程。

4.2.1课前探索

课前探索是影响翻转课堂能否实施的关键,包括了学与测,一是学,学生要容易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遇到问题能及时在线询问,并能自觉完成作业。二是测,老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课内教学内容和环节,否则难以实施“翻转”。

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接收老师发送的学习任务单、学习资源,通过自学微课视频完成自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答疑讨论”中留言,老师及时进行答疑。完成自学后,学生及时完成蓝墨云班课中的调查问卷、测试题、思考题和作业任务。作业任务包括绘制NAT技术应用拓扑图、IP地址分配表。

老师通过蓝墨云班课的数据统计功能了解学生的调查问卷、测试题和作业任务完成情况,老师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从而调整课堂教学。

4.2.2课中实践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应包括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实践操作、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点评与提升等环节。

1)情境创设、情感体验

活动一:蓝墨云班课上传的作业形式多样,可以是图片、文字、PPT或视频等,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企业调研(江苏林洋公司)、NAT技术应用拓扑图等自学成果,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讲解给以反馈,纠正学生理解错误,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以解答。

活动二:笔者设计了Flash拖曳游戏题,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资源库中,上课后让学生在线“玩”游戏,在“玩”中完成自学检查。老师可以对多数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讲解,针对个别学生给以个别辅导。

活动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仿真软件中验证NAT技术工作原理(n前学生已在蓝墨云班课中自学了“验证”微课视频),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展示,老师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任务。

2)任务引领、探究体验

本教学环节,引入项目教学的思路,包括了设计规划、仿真验证、实践检验三个教学内容。

任务一:“搭建”网络。根据学习任务单,学生在仿真软件中限时比赛完成NAT网络的“搭建”,截图、TP地址配置表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课堂作业一:搭建NAT网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老师组织“答疑讨论”,如C类IP地址的特点、路由器Cisco2960端口有哪些等,组织“头脑风暴”,如列举NAT网络拓扑图中不正确的内容,老师在点评、交流中渗透设计的重要性,学生也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任务二:配置NAT。包括1.动态NAT允许公司员工访问互联网;2.静态NAT公司WWW服务器,笔者设计在仿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6.0)中完成本任务,理由有四,第一,实训室无法满足人手1套设备(2台交换台,5台电脑)。第二,路由器配置端口多次拔插,易导致配置端口的损坏,不适合初学者使用。第三,真实环境中可能比较复杂,从教学上考虑,需要让学生先通过仿真一步一步地学习的要求按照真实的实验逻辑,得出实验结果。第四,本项目教学中选用思科的仿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6.0,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国内主流交换机的配置命令与思科仿真中命令基本一样。仿真软件既经济又安全、操作直观性、不受时间和实训环境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每个小组将配置命令文本、测试及验证截图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课堂作业二:配置NAT网络),并通过电子教室演示讲解验证过程。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微课、提问、同学等得到帮助。

任务三:实战PK。仿真学习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但与实践工作存在差距,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更好地迁移,为此,笔者设计了实战PK环节,让学生将仿真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检验。本任务实施引入企业岗位概念,分设了项目经理、测试员、技术员等,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培养保存文档资料的习惯,本任务要求学生将配置文件、实物图、小组合作场景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课堂作业三:实战PK)。同样,学生可以借助微课、答疑讨论、同学互助得到帮助。

3)总结领会、升华体验

活动一:技能考核。笔者在仿真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设计了排故考核内容,定项目、定时间、定考核点等,学生在线独立完成,系统自动进行评分和分析。

活动二:理论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的测试功能,当堂测试,系统自动评分和分析。

活动三:知识梳理。老师可通过提问的形式(回忆本项目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遇到问题?如何学习的?)引导学生自己梳理本次学习知识并汇报,老师展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内容(蓝墨云班课中保存答疑讨论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测试和汇报进行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反馈评价、延伸体验

活动一:完成在线学习评价。师生在蓝墨云班课的作业任务模块中,进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通过评价学生对自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活动二:“玩”Cisco网络工程师角色扮演游戏。该游戏虚拟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能训练学生的网络组建技能、排错能力和商业意识等。

4.2.3课后拓展

活动一:虚拟实训室应用。北邮网络虚拟实验室具备了“设备”多、易操作、项目多、教与学互动等特点,适合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开放实验室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活动二:参与实岗训练。与本地网络工程联系,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建设。

5.总结与反思

1)蓝墨云班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将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给学生“松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课前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视频、超链接、图文、PPT等),完成自主学习,老师利用平台中的答疑讨论、作业任务、测试、数字化教材等有效跟踪了学生的学习进度,避免“放羊式”学习,课中成为师生交流讨论、操作训练、成果展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场所,不再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满堂灌”课堂生态。

2)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时代,网络应用的把“双刃剑”,有些学习沉迷于微信、QQ、手游等,面对众多信息的诱惑,如何保证学生利用移动端进行学习是翻转课堂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蓝墨云班课中经验值、学习行为信息等可监督学生的学习,作业任务、答疑讨论等可让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监控之下完成。

第10篇

一、动漫专业共享型数字化资源库框架设计

动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行业标准,通过对动漫生产企业的调研,分析动漫企业各岗位对需求人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来制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含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拓展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设计,依据课程体系和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等,建设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资源、视频素材资源、文献资源、图片资源、电子教材等内容,并构建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包括资源的管理、用户的管理、互动交流模块等。

二、动漫专业共享型数字化资源库内容设计

根据总体设计框架,动漫专业共享型数字化资源库的内容以专业建设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为主。专业建设资源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行业背景、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安排和管理制度等内容。课程资源库内容建设要根据动漫作品的制作流程进行分解,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对应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的资源库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介绍、授课计划、教学资源、习题库、作品库等。其中,教学资源又包括教案、课件、图例、动画实例、视频素材等资源,作品库资源模块包括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课堂作品、实训作品、参赛作品等。教师通过大学城空间布置作业,学生将作品及时上传至自己的空间,教师到学生空间进行作业的检查和点评,并选取代表性作品收集到作品库中,供学习者互相学习和参考。

三、数字化资源库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1.现有资源的整合现有资源主要为近年来专业教师上课积累的案例、素材,包括现有教材上和网络上的资源,还包括国内外优秀动画片中的素材片段。这些资源相对零散、混乱,因此,可以通过校校联合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然后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资源的分类、归纳和整理,便于使用者快速查看、搜索。2.新资源的开发新资源的开发设计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可以由学校联合企业进行开发,企业开发动漫资源有自身的优势,其能够快速监测到市场对不同类型动漫人才的需求,开发出的动漫资源能更适应市场和学校的需求。同时,企业具备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动漫人才,开发的资源专业性更强。学校教师可以参与资源的开发,一方面,通过资源的开发锻炼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过程开发的动漫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动漫教学。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和有待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弥补师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的不足,资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案例具有代表性,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自由获取教学资料,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另一方面,数字化资源库的运行需要硬件的投入和网络的支持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需要进行空间建设的维护发展,及时更新资源,及时通过平台进行互动沟通,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资源库教学的辅助作用,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资源库而忽视了课堂教学。

结语

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课堂上教授完知识后,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想再次看到教师课上的教学资源比较困难。通过职教大学城空间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查看教师的教学资源,并利用空间上交作业、展示作品。教学和学习已不局限于课上45分钟,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与调整资源库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林关成.动画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6).

[2]吴丽云.“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动漫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1).

第11篇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第12篇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我想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合作”、“发展”。

我很难忘记上学期开学初的一件事。庞校长带了实验小学的部分老师来听董玉华老师的课,隔夜,袁校长嘱咐我安排好上课的班级和场地,我答应了并和往常一样打电话给王威虎老师请信息处安排观摩教室的音响。第二天早上,袁校长再次询问我此事,我满口答应.好了!意想不到的是等袁校长、庞校长带着一群实验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推开门走进我熟悉的观摩教室时,室内却是一片狼籍:乱七八糟的椅子,纸团遍布的地面,还有面板脱卸的桌子……当实小叶秀琴等老师伸出手来帮着整理桌椅时,我真的羞愧难当。后来我知道那一次庞校长是专门带低年级的老师来看我们上课常规的。庞校长没有批评我,袁校长也没有责备我一句,甚至王威虎老师还专门向我致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敢看两位校长的面孔,不敢回想这件事情。及至和谭文杰老师共事,坐在一个办公室里看着他筹划家长会关照到每一层楼面、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室里的哪怕一只饮水杯的时候,这种内疚和自责更为深刻了。谭老师用一言一行告诉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但要很好地胜任一个岗位的工作首先要“敢于负责”。“责任重于泰山”,就像他自己在述职报告中说的那样要“像南沙群岛的守岛战士一样,每时每刻向祖国母亲报告,这里平安无事。”我想,这种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德是在工作中获得尊重、信任、合作的基础,是获得人格提升的必修。身边的榜样深深教育着我,也时时提醒着我:汪校长、袁校长、庞校长等老一代人的严谨、执着、一丝不苟;陆校长、匡主任、芮主任的勤学善思;李励和殷春艳的锐意进取……他们,始终是我身边最生动的老师。

当然,堪为老师的还有我们各学科的学科主任,因为他们都是各条线上的专家,我在很多学科的进入,都是在他们热情的引领之下,但是我们更多的是相互间的合作,在陆校长的指导下我们着重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主要从作业、集体备课、学科竞赛和活动课程等诸方面勾勒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改期末的作业评比为定期的备课组自查和不定期的学科组作业抽查;改单一的关注期末考试为期中调研和期末考试并重,关注常态下的质量状况;确定和完善了备课组长,启动集体备课组长负责制,制订备课组长职责;完善了学科竞赛制度,每学期按计划正常有效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本学期配合校长室启动常规调研机制,完成调研综述。

二、搭建了较为宽广的教学研究平台

多层次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坚持正常备课组、学科组、校级、校级以上等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人人参与研讨,在研讨中内化实施理念,完善操作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两校互动研究机制:每学期坚持按计划与实小老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利用好两校优势资源,共同打造高水准的研究平台,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两次,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各一次,每学期正常活动在10次以上。同时确立了“上有观点的课”的理念,每次研究活动都有相关专题,本学期还形成了研究活动综述。

周二校长听课活动:坚持了两个学期每周二“校长听课日”活动,构筑校长与一线教师的“对话”桥梁。

学科主任专题调研:每学期学科主任就本学科的教学情况实施常规调研,并形成一定的书面材料进行交流、商讨和问题解决,促进了学科主任层面的研究,成为推进“学科主任负责制”的有效策略。

三、启动了校本化的新课程研究

当前的教学工作离不开“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背景,在庞校长的引领和帮助下,我们启动了对新课程几个增长点的校本化研究:中小学联合制订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改革指导性意见》提升课堂教学实施水平;校本课程以《星空》推动日记作文的教学,以修订两次的《赏读》推进课外阅读,本学期制订了配套现行教材的《思维训练》正在试用之中,制订了《英语口语教程》促进英语口语的训练;综合实践活动汲取了多元智能的主题教学理念进行校本化设计与实施等。当然这些都还刚刚起步,接下来还要进行多元多层的研讨促进逐步完善和改进。

罗列了这么多,只想说一句:教务处的工作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合作。合作增进了信任和理解,获得了团结与进步。可以说,我们教务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善于独立工作的个体(大家会在他们的述职报告中看到),但当我们手挽手的时候,更是一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

当然,作为教务处,我们和政教处、教科室、教师管理都有密切的合作。每当我想到自己是这样彼此相依的工作链上的一员,就会涌起心底的温暖。我知道,这是我工作不竭的动力源泉。

其实在教务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被日常烦琐的事务淹没(每个学期听课都超过80节,本学期到现在97节,所以我经常奔跑),要想“在忙碌平庸的工作中不磨损一个人的自由精神和艺术气质”、“既能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生存,又能坚守自己的精神空间”,那惟有“发展”。我感谢庞校长的引领,使肤浅而浮躁的我也能逐步走进教育研究的大门。

也感谢庞校长一路的期待、鼓励乃至鞭策,汪校长热心、无私的帮助,使我咬紧牙关走过了将近两个学期,研究工作从一开始方案都难以形成到现在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基本明晰的操作思路、确立了中心研究组、梳理了将进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在课题主页上增设了“点点滴滴”(案例反思)和“我的教育故事”两个栏目以更贴近我们日常教学的质的研究。当然,这也是刚刚起步,但参与课题研究使我以往很多模糊的感性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增强了原认知能力和工作中理性思考的含量。学会“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反思”,“让研究成为我们的工作方式,让学习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我潜意识的追求。朱小蔓博士前不久在中央教科所青年读书会上谈到自己的学习与反思时,发出这样的呼唤:“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她说:“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我们为什么需要学术中文化的力量,是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由此我想到当我们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徘徊、焦虑甚至煎熬的时候,也许我们正在逐步走近或构建或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研究给了我辛苦、忙碌、平凡的工作以无怨无悔的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