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信息化培训

教师信息化培训

时间:2022-05-06 06:4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信息化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信息化培训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87-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 年起用 5 年到 10 年的时间,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对象。教育行业信息化培训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以来,已经走了十几年的历程,对我国教育行业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通过专门的信息化培训,既可以高效地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集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从长远来看,信息化培训将推动教师提升信息素养,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化环境对教学的影响

1.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明显提高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会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自己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包含了网上备课、网上寻找资料、网上教研,信息化环境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作用是对传统教学的积极改造,经过十几年的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发展,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虽然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已经趋向成熟。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学校实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知识预习、课后知识扩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信息化的学习模式已经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得了更加海量的知识,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要比学生更加深入地进入到拥有海量知识的信息化环境中去吸取更多的养分。

3.教学资源开发空间得到拓展

在网络化环境基本具备的地区,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教学内容,甚至编写教材,都已经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信息化环境下造就了拥有海量知识、海量信息的网络,这个网络世界是我们教学的资源宝库,检索信息方便,反馈系统灵活,教师可以尽情遨游其中,获取教学知识的养分,获取即时的各类信息,并即时将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网络强有力的潜在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达到表现方式多样、呈现生动的目标效果,使教师教学设计能巧妙地将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与网络信息教育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培训是一个具有相应阶段性的过程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适应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从90年代后期,教师从当初的接触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不甚了解,到如今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它是一个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而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也正是必然的要遵循这个阶段性发展规律去进行。这些年的信息化培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方面,如初始阶段最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工具使用培训;或者是中期,在信息化基础培训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结合教学大纲与内容集中开展面对面的短期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渗透各种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等;又或者是在后期,信息化培训工作已然进入成熟期,这时我们的培训讲师走进具体的课堂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长期跟踪教师在将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时遇到的问题并与教师一起解决。从这些模式中我们看出每个项目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流程的设计上都有阶段性的特征,我们需要综合这些项目各自的阶段性特征,形成完整的阶段体系,帮助教师系统地完善自己并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自我提升。

信息化培训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接触期,实现最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工具使用培训;适应期,在信息化基础培训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结合教学大纲与内容集中开展面对面的短期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渗透各种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等;成熟应用期,信息化培训工作已然进入成熟期,这时我们的培训讲师将走进具体的课堂,开展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关注点不在教师某项信息技能的培养,而在教师熟练掌握基本信息技能的基础上,如何将信息化与教学完全融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全融合。

在网络化发展了几十年的今天,其实信息化培训的第一阶段——接触期在很多发达地区已经不需要了。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成熟的信息化环境下,已经完成了对信息技术较为完整的接触。现在的信息化培训主要集中在后面两个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能基础上,熟练掌握教学所需的各类软硬件及检索信息的能力,并在后期不断地磨练、探索,将自身的教学融入到信息化环境中,在信息化环境中促进自身的教学能力,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系统地掌握信息化技术,并熟练地应用于教学中,成为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这两个阶段既是必须经历的,同时也是我们系统掌握信息化技术提升专业能力所必须考虑的自我培训思路。

三、在信息化环境中通过信息化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信息化环境已经较为成熟,教师掌握课程信息化设计的理念、策略、方式和方法,提高课程改革的意识与能力也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要求与基本趋势。通过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深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引导师生实践信息化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已然在实现的目标。

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提升了受众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在改变着教育。信息化环境已经是一个社会大环境,绝大多数教师都期望依托网络,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来支持、改变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1.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

远程教育方式可以为教师营造高效的培训环境,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的视频点播、电子图书系统和精品导读栏目推荐的内容,或自主搜集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可以根据研修计划,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也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自选相关知识模块进行学习。如进行教学科研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技术理论等方面的学习。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中,直接激励他们提高自身对网络的利用能力、对技术的驾驭能力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信息化促生了一个资源可以不断再生不断重复使用的环境,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让所有的教师共享。通过资源共享、扩大视角,信息的收集渠道就会被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就相应拓宽了,在这个海量教学资源库中,教师通过不断查阅、汲取经验,从而使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

2.信息化培训的适应期阶段是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时期

“信息技术不能自发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仍然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应然与实然的转化者,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教育技术的培训不只是在信息化一个方面的培训,但是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关于信息化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无疑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在较发达地区,大部分教师已经经历了接触期的阶段,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所以,我们的培训工作也要跟着形势发展而调整,可以在信息化培训中直接进入适应期阶段。在信息化基础培训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结合教学大纲与内容集中开展面对面的短期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各种教育技术进行强化培训。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信息化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和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逐渐缩小教师之间因为年龄差异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使大部分教师都拥有简单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提高资源共享能力,从而整体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并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闭。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

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网。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g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G434

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扶持,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国家也通过各种网络研修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但是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与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中小学信息化现状

(一)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矛盾

由于灾后重建等原因,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的中小学和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有“等待论”、“多事论”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信息化的设备没有到位,那么先等待设备基本完善后,再全面开展信息化也不晚;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给我们“找事”,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本来就忙了还要鼓捣新的信息化,这么多年没用信息化也教出了不少的人才,对信息化很有抵触情绪,相对于设备的可快速补充和发展,信息化师资的缺乏和培养乏力更是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

(二)信息化与传统教法的矛盾

传统教法是以“教师授课”为核心,教师倾囊而出,将毕生所学“传功”给学生,是私塾式的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起着“引导”的作用,更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

(三)信息化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的矛盾

由于学历层次和年龄的原因,更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较多为高学历或年轻教师,他们更能吸收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思维更开阔。但是农村中小学大多远离城市,这部分教师的因为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流动性很大,使得信息化的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产生较大的矛盾。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出现某个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核心骨干流失,信息化教学中途搁浅的情况。

(四)课堂教学“中心”的矛盾

关于课堂教学“中心”的争论已经展开了很多年,教师和学生,谁是中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的“两主一线”教学原则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放任自流的现象。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较多农村学生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学习能力,还会出现差生放任自流,不参与的情况出现。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加强注重主体,加强协作学习,重视课堂拓展和教育的全员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与培养

(一)继续加强信息化硬件的持续投入,避免“无源之水”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由于农村的财力有限,信息化投入自主筹资能力较弱,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系统建成后往往因为“一锤子买卖”导致维护跟不上而造成闲置。如何保证信息化硬件的可持续是需要各个层面思考的问题。

(二)推进教学资源库形成网络,避免“各占一城”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网络化,使信息与知识共享。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近些年来的教育硬件建设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力量和标准,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1. 学习资源繁杂,通用性较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是这些资源没有通用的标准,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组织,普通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或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资源。

2. 教育资源库制作水平较低,更新缓慢。

目前的教育资源库形式一般为各种题库或者课件的集合,大多数为课本的电子化,表现形式为简单网页或者直接上传PPT,形式简单,缺乏交互。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数字化的资源不仅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在开发后不再更新,缺乏后续的改善和服务。

3. 资源库的管理亟待加

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库来源途径一般包含“自建库”和“商业库”,“自建库”一般由学校或者教研机构开发,商业库来自于商业机构的开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自建库还是商业库,都只注重资源数量,不重视质量,资源库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三)继续加强信息化师资培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信息化师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要改革培训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四)加强中小学师资可持续发展,增强合理“流动性”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突出的问题,如何保证师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1.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及师资结构,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教师。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3.探索建立中小学城乡教育“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模式,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教师交流和调配,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在交流与沟通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为基础和攻坚的部分,通过解决现有矛盾,加强信息化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我们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崔燕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奚天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第4篇

山东省青岛市财经职业学校是一所拥有57年历史的公立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现开设有会计电算化、国际商务、计算机和电气运行与控制等专业。

学校有双师型教师45名,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特级教师1名、青岛市特级教师2名、市优秀教师5名、学科带头人2名、教学能手12名,约30人次在全国、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优越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智慧校园建设打下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始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先后筹建了网络中心、班班通、校园网站以及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大数据下的教师评价系统也于今年投入使用。

学校先后对教学与办公信息化、网络中心、机房设备升级,建设了30多间多媒体教室、1间录播室,每间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结合专业特点,学校建设了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实训室20间,每间教室均配备了台式机和笔记本,方便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共拥有计算机1000余台,生机比达1.5:1,师机比达1:1。

2.优秀的现代型教师队伍,为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

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每名教师均能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并服务于教学。学校不断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多媒体操作能力和电子白板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3.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与学生学习无缝衔接

学校构建了以录播室为基础的视频采集、制作、应用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建设了精品网络课程在线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点播服务;教师创建了学习型空间,利用博客进行网络化学习、信息化教学和个人知识管理。学校利用多媒体辅助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等,使用多媒体将照片、实物等传统展出方式与纪录片、微视频等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 数字化学习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69-0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指出,信息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几乎遍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在逐步走向数字化。当然,数字化的技术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从而出现了一种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学习方式,即数字化学习(e-Learning)。

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技术改变了教学传统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其中教师要面对的挑战不仅要从新技术运用中获取新的技能和素养,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工具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这些挑战与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同时出现,给职业学校学生、教师、学校都带来了大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1 数字化学习以及数字化学习的要素

1.1 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承载教学内容的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转化为一种数字信号,存储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中,容易对其进行处理和纠错。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便于学生的使用和查询。

1.2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起源于美国企业培训,按照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的定义,e-Learning是指由网络电子技术支撑或主导实施的教学内容或学习体验。数字化学习借助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革,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通俗地说,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就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1.3 数字化学习的要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数字化学习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随着3G、4G网络的兴起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数字化学习还可以用移动设备进行开展。

2 目前职业学校数字化学习的使用的现状(以我校为例)

2.1 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投入

我校有专门的网络信息中心,引入安全认证、负载均衡等的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了100~1000M之间,出口带宽为200M。

我校的计算机资源比较充沛,计算机工程系电脑实验室12个,其中供教学使用的网络机房5个,机电工程系电脑实验室2个,植物工程系电脑实验2个,经济贸易系会计电算化实验实1个,共有电脑实验室17个,教学岗位的教师每人配置笔记本电脑,配置的软、硬件均能满足教学使用,其中去年改建的多媒体演示教室数目共82个,配置有投影仪、投影屏幕、录放机、音响、话筒等,可供教学过程中多种媒体的播放、演示等要求。

另外,我校建立了独立网站(外网),并实现版本的定期升级和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中提供通过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系统实现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后勤管理。能实现网上资料查找、精品课程学习、在线考试、在线互动咨询;建有校园广播系统,视频直播系统等。总的来说,就目前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投入较大,在同类学校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学校也正在迎创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2.2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数字化的使用

我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数字化的使用较为普遍,学籍管理和成绩登录都已经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完成,学校的各类教务通知、行政通知都在校园网中公布,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管理也建立数字档案。

在日常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使用率高,专业课教师比基础课教师使用率高,其中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对信息化处理的熟悉度和学科之间的差异。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的主要应用有:自制图形文本、自制幻灯片、自制Flash课件、自制学科网站、仿真软件、在线考试等。

在自制教学资源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幻灯片是多数人唯一能够熟练使用的制作软件方法,单调的课件类型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很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科网站更不能凭一人之力完成,学校购买的现成多媒体教学光盘总体数量较少;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把各种类型、各种学科的教学资源联系在一起,有效的利用就能减轻教师们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学的质量,但学校暂时在这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实施。

3 迎接数字化学习,抓住机遇,走在行业前端

在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中针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对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研制和引进,骨干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主要实训项目)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利用及成效;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声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职业学校要想在这次变革浪潮中脱颖而出,走在行业前端,就应该抓住这次教育改革的机遇,做好迎接准备。

3.1 学校要加大“数字化校园”的投入,更要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投入中,除了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外,不能忽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在教学资源的创建中应该拿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建设学校自己的资源库。

要想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提高优质、丰富、实用的数字化资源,学校应该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来优秀资源,充分开拓资源的获取渠道,进而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开发;其次,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外来资源,例如:通过购买优秀的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等学习资源来扩充优化本校的资源结构;通过与其他学校实现共享来获取更多的资源等。多方面结合,将这些资源放入学校的资源库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巨大的资源库,教师之间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人力、财力、精力的浪费。

总之,建立适合本校优质的、实用的、丰富的和开放的数字化资源,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师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普及和应用。

3.2 学校要重视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对于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的现状,很多教师感觉到力不从心,不论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学科教师都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培训。教师是数字化资源的主要建设者,是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他们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化培训机会,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是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只有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真正把数字化学习落到实处。

3.3 职校教师在数字化学习变革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为主的教育机构,数字化学习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因为数字化的应用普及得还不够深入,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效果仍然只停留在作为辅助手段的层面上,还没有对资源更深远的作用进行挖掘。由于教师对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效果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由此影响了教师使用资源的频率及效率。因此,面对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的引领者。

3.4 在数字化学习变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人们必备的一种能力。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同样要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要懂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何去选择这些资源,怎样去运用资源以及使用之后对资源的评价,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使用率,进而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在数字化环境中,只有培养学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才能够把握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促进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

数字化学习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它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学习还将给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便利条件,从而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让职业教育在这次变革中脱颖而出,以此推动职业教育更加蓬勃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会迅速拓展农村教育的时空界限,可以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意识到位

学校努力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意识,通过学习、参观、培训让教师充分感受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着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2、认真组织、精心安排

为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组长,以及其他任课教师为组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3、经费投入有保障

本学年来,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到位。学校还保证信息化软件的投入,每年用于购置软件、教师信息化培训、教育教研等方面的经费逐年递增。

4、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为了使远程教育项目工作常规化,从起步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校依据县教体局及学区安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如: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资源使用登记制度、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管理、收集制度及网络的维护等。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把教师的年终评比、平时的考核与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结合起来,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备若干节课的电子教案,上若干节多媒体课。

二、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硬件设备的保障。因此,学校加大对信息化设备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教室的更新之后,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学习操作计算机提供了硬件保证。这一系列措施都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为远程教育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三、加强软件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开发信息技术课程

(1)学科课程

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开设活动课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如文字编辑、电脑绘画等,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让学生上网获取信息,使学生养成上网搜集资料的习惯,自发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后,学校的资源十分丰富,有教学教育光盘,《师资培训》、《学科教学》等;有卫星数字、视频资源:即空中课堂电视节目、优秀案例、课件制作等;由远教ip接收系统接收的资源。

四、注重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远程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专门召开了远程教育动员会,从思想上让广大教师了解远程教育,重视远程教育,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必要性、现实性及长远性,在使用中体会远程教育实际意义,逐步达到人人爱远程教育、管远程教育,在教育教育工作中离不开远程教育。

我校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以校本培训为主要途径,落实培训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学校组织多次大规模的培训,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培训内容尽量选择一些短、平、快的实用技术,让大家尽快进入角色,尽快适应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在应用中精练、在回味中反思。培训内容如计算机基础应用、课件制作、internet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数字校园使用等,从而不断提高全员素质。目前,我校所有老师均能运用远教资源辅助教学,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和编制课件的能力。

第7篇

一、            从实际出发,电教设备、设施进一步得以完善。

本学期,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教育实际出发,本着“节约为本,合理投入”的原则,排查现有电教设备、设施,维修、添置了部分电教软件、硬件,使我校电教设备、设施进一步得以完善,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校各科“教研周”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使电教室、电脑室成为教师、学生学习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            实施网络安全措施,加强校园网运用研究。

1、加强师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网络安全措施,确保学校网络安全畅通,校园网主页由专人负责维护审核,无不良信息侵入。

2、扩充校园网版块内容,增加师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并为学校管理工作服务。

四、            完善常规工作,规范管理

1、做好电教课网上登记工作。

2、规范电教代办费的收缴工作,做好电教资料征订工作。

3、各室有详尽的管理制度,管理落实到人。

五、            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展示活动。

1、制作“青少年德育教育展板”参加区展示活动。

 

2、加强电视台节目的制作研究,参加区电视节目制作培训班。成立学校宣传片制作领导小组,制作了名为《和谐发展 畅享成长》的新课改主题宣传片参加区级比赛。

3、选派教师参加了区第五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4、配合各级各类课堂研究、展示活动做好电教服务工作。

六、            继续做好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育博客”日志全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利用网络撰写教学日志的方法。

七、            完成学校“无锡教育应急通讯系统”学生信息的登记工作。

 

 

 

第8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

从技术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

2012年9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专章列出,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表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立足长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三通二平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繁昌、南陵二县的在线课堂建设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被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省份(目前,全国只有两个省级试点省份)。近日,安徽省又以省政府的名义颁布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他们做好准备了吗?

二、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1.信息素养概念

信息素养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

2.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取了信息化手段――利用问卷星制作网络问卷,在全省中职教师QQ群里发放问卷地址链接,邀请匿名填写问卷。主要从校园的信息技术环境、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设计问卷。

3.调查结果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大部分教师(83.71%)都是了解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绝大多数(70%以上)都能关注到“提高课堂效率”(占85.7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占80%)、“教学重难点”(占74.29%)和“师生教学互动”(71.45%)。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学内容”,有这种理解认识的教师占91%,可见大家依然将信息技术当做技术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突破。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指的是搜集、加工、传递、吸收和利用信息的一种潜在能力。调查显示能熟练安装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的不到一半,结果显示一线教师的计算机水应用平还有待提高。

(3)环境基础。环境基础指是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为教师创造了什么样的硬、软件环境。有近一半的学校(58.23%)硬件设备不齐全,有待政府加大投入。软件方面,60%的学校教学资源库内容不丰富,有待各校组织教师开发各个专业教学与实训数字化资源。

(4)学习培训意愿。调查显示,有一半学校没有真正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而教师的培训愿意却非常强烈(达85.71%)。

三、提升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部门一要加大经费投入,引导社会投资,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和条件;二要多建立一些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开设相关培训课程,解决师资培训的顶层设计问题。

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要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注意培训内容和方法,分期分批地组织在岗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同时,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

3.学校

对于学校来说,一要加大投入,配置硬件,丰富软件,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环境建设。二要开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三要领导带头,建设并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四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4.教师

从教师个人来说,一要培养信息意识、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教研活动,二要积极行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探索。

第9篇

一、光怪陆离的数字时代――教师专业成长之困惑

(一)当成长的步伐过于沉重――遗憾的集体无意识

数字时代的到来并未实现我们所翘首期待的“轻松”和“解放”,教师的工作压力并未减轻,反而需要疲于应付做不完的PPT和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科技的进步必须有教师素质的同步提升来匹配,否则再深的科学内涵、再高的科技含金量也是繁荣的假象。当职业教育也开始被对口单招升学率、专转本录取率、各类大赛奖牌数等数据所捆绑,可量化的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的生命线的时候,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给教师带来的不是理想中的“专业成长”,而是可怕的“专业萎缩”。

(二)当“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可怕的职业倦怠

很多教师也曾经胸怀激情,辛苦打拼,在积累了自认为丰硕的资历后,便开始缺乏新的憧憬和前进的动力,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故步自封、踟蹰不前。他们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面对鲜活的数字化教学变革表现出陌生和茫然、麻木和敷衍。如何激活陷入沉睡的追求和意志,引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次“革命”成了克服职业倦怠的一大命题。

(三)当信息化培训成为“一头热”――尴尬的“被成长”

信息化培训在职业学校里遭遇“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丰富而密集的培训试图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安上助推器,结果却费时费力不讨好。原因在于一个“被成长”,只有外部力量,缺乏内部动因,无法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和生命潜能,反而成了沉甸甸的“额外负担”,使教师心生反感。“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只有将“被成长”演变为“主动成长”,教师才能产生足够强大的内心力量抵御功利主义职业心态的侵蚀。

(四)当雾霾迷茫了前行的方向――无奈的专业迷失

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畅通、资源广博的极大便利,同时也让很多教师被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时尚所困扰。海量的信息资源该如何甄别,专家不遗余力推销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取舍,教师需要生就一双慧眼,择优存精,在繁芜丛杂的数字化海洋里找准专业成长的方向,才不至于陷入“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迷阵。

二、拨开云雾见月明――教师专业成长之落点

数字时代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技术平台,只有以倾情付出的职业态度投入教育工作,才能掌舵自己的专业命运。

(一)在培训学习中积淀底蕴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大变革中,作为参与和推动变革的主体,教师必须实现自身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发展观等的转变,达成这些转变的首选途径就是培训学习。当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数字时代生活的各个角落时,我们要“善假于物”,通过在职培训、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学习等各类网络资源了解新动态、掌握新情况、吸收新知识、锤炼新技能、凝聚新智慧,也就是时下所倡导的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数字时代,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目标。我们不能把教育工作仅仅当成“饭碗”简单地对待,而应该以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的自觉面对教学,真正把学习看成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在学习中吸纳丰富营养,积淀专业底蕴,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二)在实践探索中彰显个性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数字时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教师在享用各类资源的同时,也有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的困惑。如果过于依赖网络资源,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便有可能成为程序化的奴隶,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将被数字时代无情地淘汰。因为数字化的机器不会尊重数字化了的“人”。所以在这个专家群起、“理论泛滥”的时代里,教师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汲取他人的教育精髓,要博览、会鉴别、有取舍。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修改、完善,化外力为己用,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形成独特个性,方能解决好知识更新与个性创造之间的矛盾,“不畏浮云遮望眼”,最终实现“数字化生存”。

(三)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共赢

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合作学习、同伴互助。传统的合作学习受限于时空,难以突破大范围、实时互助学习的瓶颈。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教师之间提供了分享数字化资源的途径,有效地解决了此问题。QQ群、博客等社会性软件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平等的交流学习环境,教师只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可构建和应用此类合作学习和共同发展的平台,课堂教学、课程进度、课件制作、课改趋势都可以是其中的热聊话题。比如当前流行的教育博客,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教师可以记录教育故事、教后反思等和教育界同仁进行交流,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一起构建探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人文网络环境,形成卓有成效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还可以共同搭建各类教育资源网站,以专业成长生态体、实践知识共享体和团队学习职能体的形式为合作学习建立更开放的沟通渠道,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

(四)在师生交流中融合鸿沟

在数字时代,只会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师已经“out”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途径不再局限于上课点名提问、下课促膝谈心。我们过多渲染了信息技术导致人际情感交流的匮乏,却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超越时空的隐流功能。师生之间非直接的、非面对面的情感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会更真实、更自如、更有价值。远离网络的教师无法理解职校生对上网的痴迷,听到学生之间流行的网络用语常常如同坠入云雾里,更无法体会学生们QQ聊天带来的交流上的满足。面对这一数字化鸿沟,教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跃过来,要么掉下去。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师生真诚交流融合这一心理天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E-mail、QQ、MSN、BBS、Blog、Internet Phone等网络技术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引导学生汲取网络文化正能量,如设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学习信息、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课程自主学习等等。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无障碍互动。

(五)在教学变革中华丽转身

第10篇

硬件建设适度超前,城乡同步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10年间,环翠区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用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先后完成了“微机达标”“校校通”“班班通”“远程教学观摩评估系统”等四个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5660万元,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校校通”工程的完成,标志着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从单机时代步入网络时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的飞跃,环翠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从辅助办公到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历史性跨越。远程教学评估中心的建成,使全区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观摩学习校外同行的课堂教学,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且方便了教研员听常态课,及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即时教学研讨培训。

建设网上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

环翠区坚持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体,以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为补充,由教研培训中心负责研究制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学科教研员负责制。通过建立审核机制、制定奖励政策、加强专业培训、明确分工合作、实施动态管理等有效措施,让城乡教师在参与本地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增进业务交流,提高资源开发能力,熟练运用网上资源。

目前,“网上教育资源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自主开发资源共有1.3万个。同时,进一步加强网上学习资源建设,以网络课件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复习巩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学习情况,借助电子作品展示学习成果,使得课堂不再是问题的终结地,而是问题的发源地,而课后网上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延伸。网上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搭建起一个崭新平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都有可供教师参考利用的资源,这一资源又是在优中选优的基础上产生的,让所有教师都能向优秀教师看齐,从而实现了高起点的备课、上课。资源共享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参考,具有方便、快捷、针对性强等优点,彻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从低层次、低效率的备课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教学设计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网络化优势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环翠区充分落实“教、研、训”一体化理念,切实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构筑信息化培训网络,立足课堂,借助网络,以常态课为载体,形成了一种集校内观摩、城乡交流、学科教研、教师培训于一体的常态化培训形式,解决互动少、成本高、效率低、工学矛盾等现实问题,使教师培训跨越时空、无处不在。

全自动互动录播教室建成后,城乡学生能在不同教室同上一节课、城乡教师能在不同地点同研一节课,学区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工作实现了根本性变革。教师不仅能够观看和反思自己的录像课,同时学习和观摩其他教师的常态课;学校每周精选部分优秀视频课例,经学科教研员审核后纳入教育资源库,实现全区共享;教研中心规定网络听评课研训制度,教研员听评课在网上即时进行;区教育局建立互动交流中心,与各学校的录播教室构成一个覆盖全区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不仅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研、网络培训及视频会议,而且为深化学区、片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为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一体化的学区、片区工作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教学提高城乡教学质量

近年来,环翠区不断总结、推广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重点进行网络课程、学科软件、电子白板等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举行课件评选、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大赛等活动,整理课例资料,形成了电子出版物,为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开辟了快车道。加强信息化环境下课题研究力度,先后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课题研究,促进教与学行为方式的变革。为进一步完善网络化管理应用,环翠区不断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先后开发了教师成长档案管理系统、学区管理系统、科研课题网上管理系统、网上教研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作品展示平台等,并建立有效的应用评价机制,丰富了教育管理的模式。

第11篇

1.理论探索:探索新形势下多样化办学体系、生本化课程体系、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以价值引导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以制度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体系、培育自主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实践应用:将自主教育理念下的三大平台十二个模块切实有效的开发及应用起来。

二、预期效果

1.远程培训,自主学习。远程培训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于采用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师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同的课程和内容,根据需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

2.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专家团队。课程专家将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管理,进行点对点的实时交互辅导和异步离线答疑。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方对话,开展多边交流和专题研讨。

3.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秉承“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4.学校管理,勤俭并举。将教师专业成长管理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数字化,进行自动管理,有效督促教师高效、智慧地工作,勤俭治校。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息化专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教育局信息化办领导、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给予专业指导。

2.经费保障:一是学校自筹部分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数字化校园所需硬件。二是争取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试点项目广泛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

3.技术保障: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抓好教学信息化培训,把教育信息化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4.制度保障:建立各部门合作机制、联动机制及科学评估的长效机制;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四、进度安排

1.完善网络平台(2012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的精神和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及时、高质量完成所需网络建设。

2.设计开发软件平台(2013年3月-2014年3月):根据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开发相应软件平台,导入基础数据,为测试做准备。

3.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试运行(2014年3月—2014年8月):根据预期效果检测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及时改进。

4.迎接中期评估(2014年8月-10月):认真总结2012年专项试点工作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撰写《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中期报告》,迎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检查,组织“长春六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赴兄弟院校进行专项考察。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和兄弟院校先进经验调整实施方案。

5.继续试点项目(2014年8月-12月):根据调整后的实施方案改进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并完成测试工作。

6.接受项目验收(2015年10月-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撰写和整理《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终期报告》,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组织试点工作的内部验收;根据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申请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验收。

第12篇

入选理由 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依托海量亿级用户平台,积极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类学校提供一体化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亮 点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此大背景下,腾讯积极推动实施智慧校园战略,这一战略是基于公司16年所积累的海量亿级用户,通过QQ公众号体系、腾讯课堂、v讯云等多种产品在应用场景的支持,连接校园的行政、教学、校园生活等方面,最终构建网络学习、校务治理、社团文化、校园生活、就业指导等智慧校园管理环境。公司高度重视对全国职业院校的服务,腾讯智慧校园全国职业教育产品研发中心专门研发了职教版产品。2016年4月《腾讯智慧校园职业教育合作白皮书》,计划招募30家合作伙伴,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解决方案优化、产品创新和合作共赢,服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并在3年内遴选500所左右职业院校进行智慧校园试点建设。2016年6月,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瑞森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校企桥、泰克网络实验室、赛领资本、大连爱丁数码产品有限公司、北京慧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锐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园控股有限公司、小柚科技等企业成为腾讯智慧校园职业教育首批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将与腾讯共同合作,为全国百余所职业院校提供包括AR立体(可视化)教材、VR仿真实训类资源、职教魔方云平台、校园业务管理系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的优秀产品和服务,助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企业简介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之一。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QQ的月活跃帐户数达到8.99亿,最高同时在线帐户数达到2.47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达8.06亿。腾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