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信息化培训

教师信息化培训

时间:2022-05-06 06:44:19

教师信息化培训

第1篇

一、教师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及其分析

1.教师信息化培训需求不明确

大多培训者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倾听教师的对培训需求的声音,正如专家所说“专家报告式的专题培训就好像是帕瓦罗蒂的歌声,高昂悠扬但是曲高和寡,难贴老师的经验形成共鸣.教研员的讲座式培训好像周杰伦的唱腔,智慧且个性可以直接指导实践但张力欠缺.”以上摘自论坛《在线研讨“实话实说 教师培训”》,目前教师迫切需求的是将“专家报告式的专题培训”与“教研员的讲座式的培训”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结合点.

2.教师培训层次不同

教师知识层次与学习需求层次不同;教师知识层次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年龄层次的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同(新教师、老教师);(2)学段的不同导致知识表现不同(如小学、初中、高中);(3)学科性质的不同导致学科层次不同(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4)地区的差异导致区域知识区域层次的不同(如苏南、苏中、苏北);

3.技术培训是教师信息化培训本质

在培训中大多采用的是“技术层面”的培训,培训教师的软硬件的使用,使其教师能够会使用计算机及其多媒体相关的软硬件知识,而不注重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培训,教师仅学会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等是不可以熟练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较多出现的是将“黑板”搬到了“屏幕”,将“鼠标”替换了“粉笔”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培训的理念是重中之重,教师学习的兴趣是引导,教师培训的设计是主体,教师培训的需求是关键, 教师培训的方法是途径;结合我校的教师培训实际情况,提出了“理念培训为主导,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模式.

二、“理念培训为主导,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发现自己设想的培训与现实的培训不符,不断进行反思培训,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及时的修改完善,实行边培训边反思边修改,最终形成此培训模式,只是自己一些经验和不成熟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1.理念培训贯穿始终

以全国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为契机,贯穿教育技术的理念,注重培训教师的获取信息的意识;坚持以信息素养培养为宗旨,注重培训教师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意识;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在学生学习中迁移到教师培训中,注重培训教师信息化的能力,即注重何时使用合理,展示内容多少合理,课件中何时使用动画、音频、视频合理,使用什么样的方式适合自己等.

2.技术培训为主体

采用总分总的培训模式,它是根据我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实施了“总分总”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采取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培训贯穿始终,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全员化培训、专题培训和等级培训以及网络培训的模式.

(1)“总”培训中主要是全员化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根据教师和教学的需要,分期分批举办不同专题的培训班和不同等级的培训班.由专职教师对学科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Windows 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应用.

(2)“分层集中培训”与“游戏培训”结合的培训方式,我校教师培训为了解决培训者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难统一问题,采取每周的年级例会后进行公共基础内容的培训,为了解决了层次不同的问题,在教研组会议后进行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采用“学习游戏”培训方式:这类游戏着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试图做到“寓教于乐”,主要包括:观察、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判断、创新等.但是建议时间不要太长,以免使教师感到厌烦,适得其反.

第2篇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过长清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讲座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为依托,校本研修为基础平台,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2010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教师;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78-03

近几年来,“云”空间、智慧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笔者以本院教师为例开展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和实践。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为了分析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笔者对学院2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得知,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校刃畔⑾低场⒍嗝教褰萄设备、数字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教师基本能掌握常用办公软件操作,能熟练应用网络搜索、下载资源,使用交互工具进行交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太积极,大多数教师不能结合个人教学熟练应用。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整合和利用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才能适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师具有基本素材媒体操作能力,但素材采集和集成的能力并不如意,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及应用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而这方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教师创设和利用媒体素材资源的能力,不利于开展丰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2015年7月,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工作专门委员会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并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现在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运用、课堂教学与管理、学习与专业发展,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的差别,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科、年龄呈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上要依据各自特点进行设置。

1.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满足教师对技术的培训需求,在借鉴《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基础上,结合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设计了适合我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框架。

培训内容设计为“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教学新技术”6个知识能力模块,19个专题。其中“教学新技术”侧重教学理念转变与提升,“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侧重信息技术技能提升,“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模块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应用。这些模块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求的表述,也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块的具体说明。通过制定该框架,深入探索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总结各种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内容框架设计特点及实施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使用的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诸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处理的过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降低学习的技术入门难度,又要满足提高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应减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减少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转向于侧重技术在高职教学、工作中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新技术发展为教学带来的理念培训内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校本培训内容框架的制定,为提升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明确框架。

为了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参与开展了校本培训实施。共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21人参加,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以青年教师为主。在实施中,因为参训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共同特征,培训过程也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实施。教师可自由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方式,按照自身知识能力、工作时间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模块进行学习。按照模块化的培训模式,不同模块之间只有内容涉及领域的不同,没有层次高低之分,通过模块化考核,全方位衡量和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灵活的模块化选择,实现了某一内容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背景知识、能力水平上尽量接近,从而达到便于开展的目的。针对不同职级水平的教师,只是在内容选学多少上进行限定,如要求初级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20学时,副高级以上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30学时,以对应不同层次的考核证书。经过两轮实施,校本培训对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要切实有成效,笔者在实践中得出几点经验和启示。

1.利用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开展校本培训效果会更好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让教师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深刻体验信息技术对教学培训带来的便利,让教师在情景化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具体参照。例如在我院的校本培训实施中,以传统培训加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培训。培训有在线学习、辅导,集中面授多种形式。在集中培训时,可以总结参训教师在线自主学习情况,又可以对在线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顺利推动校本培训的学习进程。另外培训还利用了“翻转课堂”的方法,让面授使得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密切、更通畅,同时加强了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另外,在培训中,利用在线培训网站丰富的信息化培训资源,详细的信息化学习引导,为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和内容,自我控制进度,自主学习提高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2.分层培训,多样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各类教师能力提升

由于高职教师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因而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要把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网上单独辅导结合起来,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培训,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学科需求,以及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层、分模块选修培训。在培训目标设置上也为选择同一模块内容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并开展多样化的评价,使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同时,评价时避免传统的考试评价,以任务、作品作为参评资料,促进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教师为了“拿证”、“凑学分”而单一应试学习。

3.以实际问题切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培训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习完后用来指导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因此在培训中应将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协作交流,将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相结合。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校本培训,引导不同专业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享,找出可借鉴学习之处,充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校本培训在线网站上,提供大量与各专业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索引为教师学习提供支架,教师在学习中搜索资源,利用资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逐步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应结合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模块选修,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源,以案例观摩,网上研讨等方式,加强培训沟通交流,制定多种考核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效果。另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只关注了校本培训内容的建立和实施。今后,尚待继续探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巩固校本培训效果,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指导手册[C].

[2]茹宏丽,汤文学,吕寨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参与式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8):64-66.

第4篇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绩效是全国能力提升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本文立足本地区开

>>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改进四措施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澧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集中培训回顾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发展策略研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攀枝花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初探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思考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北京市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2―11.

[2]徐恩芹,邱秀伟.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转化: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2-64.

[3]刘永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45-51.

[4]申瑞杰.强化训后管理是促进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的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6):40-42.

(辑:王晓明)

第5篇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意义

实现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过程就是教师信息素养各个方面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的实践者、实施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所以,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必须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措施。全面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可以促进广大农村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培训目标不明确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目前,很多学校在培训过程中,仅限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使用先进媒体,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关注度不够。在培训效果上,仅以教师考试是否合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否会制作课件为评价标准。显然,这样的培训目标对受训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方面是有缺失的。

培训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

当前,一些培训一般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年龄,全部集中起来,在同一时间全部培训相同的内容,理想化地认为所有受训教师在同一起点上,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这种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操作范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培训授课方式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或以“机灌”代替“人灌”的方式,这使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大多会流于形式,既不能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不能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

目前,教师的培训工作基本是由校外师训机构承担,由于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了解不够,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连结,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缺少可资借鉴的实际案例,对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效果不够理想。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之一是是否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培训中应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缺乏有效措施和发展环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要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创造培训后的专业发展环境,包括软硬件建设、校本培训开展的模式和策略、效果评价和管理制度等。然而,有的学校资金短缺,硬件建设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教学活动需要,出现了理论培训与实践应用“两层皮”现象。另外,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也没有进行跟踪指导,或对受训教师的实际应用情况缺乏监督。

提高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种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途径。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教师观念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教育主题。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采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授课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师在备课、授课、对学生评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注意做好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掌握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从而使受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由被动接受的培训转变为教师主动学习。

培训目标明确化

提高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追求目标。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认知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等三个层面的内涵,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教师,其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因此,信息素养应成为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目标。

培训形式多样化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决不能采取“一刀切”“一锅煮”,要采取分步推进、层层深入、按需培训的方法,将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要,以保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课程不同可采取讲座、自学与研讨、观摩与案例探究、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典型示范等方式,把面授学习、自觉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学科学习利用特定工作时间,通过相关活动,完成实践课的教学。另外,在培训中,构建协作学习小组,让受训教师把自己的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继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在协作中进一步抬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变革趋向; 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文君(1979—),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E-mail:。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方面关系中游戏规则突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信息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能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就不会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世界各国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质环节。

一、变革的诉求

1. 变革的脉络——形成能力标准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国都加强了教师相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及培养力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话题,各国为此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国家能力标准。

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1996年初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中,就提出未来的教师要具备将技术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技能。199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启动了针对职前教师教学中运用技术的大型资助项目——“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简称PT3)。在1993 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就已经制定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NETS.T),到目前的2008年的版本,历经四次修订,反映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时展要求。1993年ISTE第一版提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13项能力指标,1997年的NETS.T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扩充为3大能力、18项指标,2000年ISTE提出的NETS.T又发展为6大能力、23项指标,2008年新版的NETS.T,包括5大能力、20项指标。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与国家层面推行实施的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是分不开的。1997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一期规划(The first 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简称MP1)(1997—2002);2002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简称MP2)(2003—2008);2008年,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三期规划(简称MP3)(2009—2014)。MP1是新加坡政府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将信息技术结合到教育中去的规划,重点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使用。MP2则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采取了通盘考虑、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更加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新的教学体系,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学的有力手段,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途径等。MP3通盘考虑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的应用,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00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CST),该标准由思科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共同开发完成,并面向10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主要确定了教师教学中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技能,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决策和相关课程设置提供帮助。该标准框架以人类能力发展教育改革的三种办法为基础(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与教育体制的六个组成部分相结合(政策、课程和评估、教学法、信息和传播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师职业发展),三种办法和六个组成部分交叉组合成了一个矩阵,从而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CST)项目的框架。

2. 变革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世界各主要国家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项目中,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分析见表1。

世界各国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面,基本都指向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为目标,如美国《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的第一大能力维度要求是“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具体指标则是“促进、支持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和发现,并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的工具和资源探究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生使用协作性的工具来思考,以揭示和澄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思考、规划以及创造性的过程”,“树立同学生、同事以及其他人在面对面或虚拟环境的学习中协同建构知识的榜样”;新加坡的MP项目中,MP1侧重IT技能、MP2侧重IT有效课堂教学应用、MP3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有关知识创造层次在教学法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教师的作用是公开模拟各种学习进程,构筑各种情形让学生应用这些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

二、变革的视角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传统社会中的教师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权威维系的重要功能。传统社会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教育信息来源,因此,教师教学能力也彰显了教师的权威。通过与传统教师教学能力比较,可以看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的转变,见表2。

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来源已明显多元化,传统教师的教学能力已被互联网解构,传统教师教学能力受到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既不能对信息技术清高保守,也不能对信息技术不加批判地接受、盲目崇拜。信息技术是无法替代教师工作的,而是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由“单一性能力作用”向“多元化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学信息的来源相对单一,教学能力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的来源已多元化,形成了能力作用的多元化格局,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格局变化,向多元化教学信息来源中的核心作用挑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地位的维系,信息化社会中“程门”更需“立雪”。

2. 由“个体性能力作用”向“群体性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仅仅是在本班级、本学校教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可以是本学校教师,也可以他班级、他学校,甚至可以是完全陌生、并未谋面的网络任何一个角落的教师。

3. 由学校教学中形成能力向社区、网络扩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将从学校蔓延到社区,扩散到网络虚拟空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完全可以在网络在线中形成。

4. 由“直接性能力发挥”向“间接性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是直接的、封闭的、面对面的作用,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作用,也可以完全是间接的、开放的、在线的作用。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教学能力可以很好地实现学习资源的公平共享,体现了教育的机会均等。

5. 由“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既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于不同学生的不同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变化。

三、变革的趋向

1. 项目行动的国家化支持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关键环节。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既是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更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成立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专门机构,并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

早在1996年,美国联邦教育部了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作好准备:面向技术素养的挑战》,要求“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支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要让10万名教师培训考试后获得国家资格证书,使教师胜任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任务的新要求。全美家长和教师协会、教师联合会等机构努力保证全美教师能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轻松地使用计算机;使50万以上的教师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总统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应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并建议每年将教育信息化投资中的30%(约40亿美元)用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英国政府投巨资实施ICT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署是专门针对教师的机构,新机会(NOF)基金是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自1999年以来,英国政府通过NOF投巨资开展教师培训。用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面的资金,仅在当初1998年,就投入1.01亿英镑,1999年投入1.05亿英镑,2000年投入2.3亿英镑。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等机构同时制定了《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提供统一评价标准。

2. 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导向

世界各国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强化教学实践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为导向,从职前教师培养到职后教师培训,实现从IT技能到IT整体能力提升的一体化,从IT技术到方法的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如韩国职前教师的ICT素养主要是对预备教师(或称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完成的,培训主要偏重于ICT技术方面,培训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和ICT教学应用的必备技能等,在职教师的ICT素养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职务进修,培训主要偏重于ICT方法方面,培训利用ICT有效开展教学的相关实践技能等。英国教师培训实现了从技术向教学法的转变,从注重工具向资源的转变。美国的PT3项目对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参与式培养,同时强化了未来教师在中小学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既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也重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培训从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接合。

3. 培训参与的多元化合作

培训对象多元化。如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对相关教师基本都开展全员培训,但培训对象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负责人员等。如美国PT3项目在培训未来教师时,同时也有大学教师和中小学的学科教师参与;英国教师的ICT培训面向的是所有新教师、全体在职教师和学校领导;韩国教师的ICT素养项目培训的对象不仅有在职教师,还包括校长和副校长、专业教师、ICT专家、优秀教师等;新加坡MP3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全体学科教师、校长、副校长、部主任、管理人员等。

培训参与人员多元化。参与教师培训人员的构成,有技术专家、大学教师、骨干教师等,也有中小学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的培训。如美国PT3项目执行中的组成人员,都有具体明确的分工,从不同角度为培训提供支持。技术顾问负责教师培训人员的技术指导与支持,大学教师负责具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科专家主要是某一学科领域富有经验的专家或优秀的一线教师,还有为保证培训顺利进行的相关管理人员等。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体系则由项目专家、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成。项目专家负责培训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担任主讲讲师开展学科教师培训。

培训参与机构多元化。培训参与机构,有负责教师培训的政府相关机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机构、综合大学、相关学术团体等,甚至还有企业参与,如英特尔R公司等。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合作、互动参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形成了培训机构合作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4. 培训需求的灵活性选择

就培训的形式而言,从培训的级别看,主要有国家级、市(州/地区)级、校内级(校本培训)等。从培训的方式看,主要有面对面的培训、参与式培训、网络在线培训等。世界各国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形式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培训项目有统一目标,二是培训需求有自由选择,三是培训方式实现了面对面与网络在线培训有机结合。如英国的ICT培训,在职教师可根据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需要的相关培训机构培训,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信息技术培训需求。相应的培训机构也有自己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路径与培训方法,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如面对面的培训、网络在线培训或校本培训等。美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充分考虑了教师的不同个性、不同信息技术能力差别,以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也充分体现了美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平等性。

5. 能力评价的标准化推动

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考核评价体现出了重过程、重能力、重实践的特点,也都相继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考核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一般实施国家层面的考核或认证。如美国的PT3项目,有统一考核标准,以技能考核和应用考核为主。新加坡的MP项目,主要实施国家层面的技术认证。英国教师的ICT培训,也十分关注ICT的培训质量,并监督和考察培训效果。韩国的ICT素养培训,则把ICT能力作为教师聘用、选拔、晋升的依据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2):70~74.

[4] 教育部.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陈俊珂,等.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 张寅.美国PT3计划及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8,(10):12~14.

[7] 李中国.美国PT3项目特点与借鉴[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7,(2):76~78.

[8] 王晓平.英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8,(8):30~33.

[9] 张舒予,等.英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B/OL].省略

[10] 李志涛,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战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47~50.

[11] 崔英玉,等.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7,(1):37~41.

[12] 朴成日.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述评[J].信息技术教育,2006,(9):29~32.

[13] 胡根林.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之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6,(6):92~96.

[14] 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3):70~71.

[15] Third 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Masterplan III)[DB/OL].moe.gov.sg.

[16]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teachers'' use of ICT[DB/OL].省略.uk.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制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5-02

1 建立培养制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必定是支配和操纵社会的杠杆。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社会各领域渗透,随之带来社会各方面游戏规则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化发展变革之快:由“单一能力作用”向“多元化能力作用”转变,由“个体能力作用”向“群体能力作用”转变,由学校教学中形成能力向社区网络扩散,由“直接能力发挥”向“间接能力作用”转变,由“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转变[1],乃至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向多元化推进。

职业学院是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基地,承担着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要造就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求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教师。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大学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更要求培养的人才也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2]。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必将给人类生存、生活及学习方式带来影响。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核心能力和素养的标志。因此,职业学院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1月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指出了一条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新的教学法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3]。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偏远地区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淡、低、差、慢)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实际,笔者在吸取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制度的制定提出几点见解。

2 培训制度要体现相对稳定性和实效性

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制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有指向的[4]。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制度是必要的。比如,教师上岗前都必须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在岗教师必须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合格证;教师培训的固定时间可以安排在寒暑假;每个学期要举行教师信息化课件比赛和信息化教学比武;每年度或者每学期需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每年度或者每个学期都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赴外地、外校求学取经;每月按学科群举行若干次信息化教学整合研讨;等等。尤其考虑到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汉语水平较低的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特殊的规则。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应当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灵活机动,优势互补[5],摸索出适合该地区该校实际情况的、相对稳定的制度细则。制度的活力在于执行。

分层培训 按年龄段、技术能力等级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年龄偏大、信息化教学知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的教师,可以编入初级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能力;对于那些有信息化教学基础、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可编入中层班,进行开放性训练,使他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并给他们构建多媒体教学的舞台,使之拥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那些已具有中级水平并能如实进行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师,应编入高层次的研修班,以便开发其资质潜能,使他们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迁移能力、融合能力、交往能力、评价能力、协作能力、监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动手与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分类研发,或按项目专题(如最佳课件设计、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单一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模式、多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模式、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课题项目研究等)分期探究,使其生发出独到别致的、合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培训内容要及时更新 笔者考察了近年来的培训情况并访问了一些曾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发现培训注重于理论讲授,偏废了实践动手;有些培训课题内容重复;有些培训内容缺乏前沿思想、操作性较差。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会给信息化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因为学科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知识的融合产生的是一种新的、特殊的、动态式的教学法,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知识要求与教师核心能力素养的标志。因此,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学科及其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前提,以信息化教学前沿理论和最新信息技术为依据,不断地更新培训内容。

3 培训制度要引进激励性和竞争性

建立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本着激励的原则,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热情和探索的科学态度。在适度照顾少数民族教师和年龄偏大教师的前提下,把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作为教师鼓励、奖励的指标之一,把取得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作为教师入职、进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常规管理要把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实绩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联系起来。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动态考核,对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与教学效果综合考虑[6]。具体操作起来,不妨从某一学科入手,鼓励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探索网络课程、构建教学网页,从而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7]。参加培训的职业学院教师往往很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要极力开展探究式、研讨式学习活动,促使教师把所学得的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采取传、帮、带的办法或点面结合的途径,或按学科群体分类,使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课题项目研究中,以奖励为原则,使教师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培训制度要有可靠性和可信性

建立专家制度保障机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培训不仅需要制度完善,而且需要培训专家到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专家应该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理论素养,还有实践经验。此培训专家一般可从外校和本土信息化教学的“领头羊”中产生,“领头羊”是在长期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及系统的教师考评中锻炼成长的。这就是说,要让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精通各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以及通透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师充当信息化教学培训的专家。只有这样的专家能心领神会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懂得什么、缺少什么,课件应该怎样设计;同时,这样的专家懂得进行教师培训时应站在哪个角度,用何种思维方式、何种思想方法及何种教学方法讲课。

设立保证机构 学科内容和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往复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必定会遇到技术方面的应用困难,仅仅依靠在培训时得到专家的指点、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的外部条件支持。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中,学校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支持、资源的准备、培训的参与、教学的交流等方面[8]。比如,学校必须成立信息化教学指导中心和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为教师的日常信息化教学排忧解难。

完善信息化网络设备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备条件是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整合,这为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环境保障。当前,信息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应用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的教学,应软硬件齐抓,尤其注重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逐步建立资源库。这就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通过下载、制作、收集、网上订购等途径,建立分门别类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条件。目前,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正拟建设“网上学科在线”,构建自主学习资源库,以此协助教师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信息化能力发展,力求构成师生喜闻乐见的网上互动交流学习栏目,如资源共享平台、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在线测评、互动辅导、教学参考、手脑并用、网上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2]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6-109.

[3]赵健,郭绍青.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2011(1):85-89.

[4]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5]王涛,吴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青年作家,2011(6):90-92.

[6]李友彪,程同舟,宋瑞,等.提高偏远地区高职学院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初探[J].科技信息,2006(12).

第8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教师 信息素养 分析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分析研究》批准号GS[2014]GHB115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2-02

为了深入了解我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我校《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分析研究》课题组对全县13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对我县13所小学发放调查问卷243份,回收有效226份。调查对象为我县各级各类小学教师和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一、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85%的教师意识到信息对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仅有15%表示一般;当下学习信息技术操作必要性,95%认为“必要”,只有5%的认为“一般”。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教师上网的主要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关联很高,已经养成了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工具捕捉获取信息、分析鉴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调查显示,能否熟练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较熟练”和“非常熟练”的只占17%,“不熟练”的占43%;能否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有20%的表示为“不熟练”,有27%为“较熟练”,“非常熟练”的只占5%,49%的为“一般”,这表明教师在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上还有较大的障碍,迫切需要拓宽途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

(三)教师专业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信息素养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调查表明,96%的教师觉得教育信息化对课堂的作用很明显,这表明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对教育教学的优势已经进入视野、深入头脑;在调查中显示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专业软件的掌握及教学资源的获取、制作、管理、使用上显示仅仅只有5%至15%为“熟练”,“不熟练”的达到25%,大多教师为“一般”,这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显著不高,而且能给予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渠道较少。

(四)教师信息素养归因分析

调查显示,有52%的教师觉得主管部门和领导对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不重视”,表明上级部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54%的教师觉得学校“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表明部分学校信息软、硬件设施和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投入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调查显示,有32%的教师五年内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80%的教师希望参加信息技术培训,79%希望培训后“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上数据表明,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仍是当前培训工作中的“短板”。教师的培训需求非常强烈;在回答“适合本人的培训方式”时,29%选“脱产学习”,27%选“在职学习”,8%“自学”,35%“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说明在学习过程中指导者角色的缺乏。

二、结论与建议

(一)信息意识教育作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

对教师来说,信息意识比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更为重要,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虽然教师的信息意识已明显加强,但应仍然是信息素养培训工作中的重点,主要工作以引导教师向信息资源设备使用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注重加强教师信息知识的培训

在以前的培训中没有重视信息知识的培训,急需进一步强化提高,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在学校至少一名信息技术专家教师,开展有实效的校本信息技术培训,对在学习中的困难的教师进行指导,并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

(三)引领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化发展

培养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让教师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认识到信息资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去。准确、高效地解读和分析评价信息,并能有效地获取和传递信息,培养将相关信息和所教学科的整合能力,利用相关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 建议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要赢得未来,必须先赢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而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抓培训,先抓观念转变与兴趣培养

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培训是关键,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兴趣培养又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

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过时,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充电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如此,现代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时展的脉搏,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应该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听专家讲座等接触新的观点、看法,使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被动的,是出于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竞赛不得不用,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使教师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激发教师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创设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请专家来学校讲课,观看成功使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录像等方式,使教师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电脑备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或网页制作大赛等,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让参加的教师有成就感,并通过成功作品展示来感染、熏陶其他教师,使广大教师从不会到愿意参与。

二、抓培训,要优化培训模式

从以往培训来看,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陈旧,不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实际实效的模式方法来实施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方式,很少有学员的参与,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使培训的组织更加灵活。比如,在讲到某一问题时,如果有哪位学员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可以让他来和大家共享资源。他所讲到的例子对于其他学员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生在身边的教学案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为学员们提供相互传授经验的机会。老教师可以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又可以把计算机技术教给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三、抓培训,要重点突出“整合”培训

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完全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并没有教学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所学会的信息技术操作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继续教育中要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仅为了获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因此,培训的重点不应在“操作”,而应在“应用”。要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最好是以案例为主要内容,讲授不同的内容时选择恰当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应学科教材为基础。

四、抓培训,要重视评价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目前教师培训的评价只是在培训结束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应从下面三点予以加强:

1、评价要贯穿培训始终。从培训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时时穿插着对学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入到学员的发展进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也就有可能对学员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2、评价的涵盖要全面。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多方面,有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仅仅使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这样只能了解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而不能检测到其他方面的水平。因此必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全面的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培训效果。对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可以使用现有的评价方式即通过上机考核的方式,而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可以要求学员设计有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案,也可以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水平。

3、评价要实行追踪。对受训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合”能力、教学实际效果,要建立档案,实行追踪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的信息技术培训提供决策依据。

第10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

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目前所处阶段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从“九五”期间就已开始,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操作式培训阶段、案例式培训阶段、项目式培训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阶段,如图1所示。2014年5月27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依据该标准,教育部同时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给出了方向性指导。

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关指导意见,各省市搭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平台,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如广州市于2015年1月29日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搭建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题介绍平台,并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

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主要方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时间上划分,一般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系统学习、专题研讨等。培训主要以集中面授培训与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面授培训指在各省市相关机构的组织下,采取集中面授的形式对符合遴选条件的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培训活动包括主题讲座、线下协作活动等。例如,《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天河试点区实施方案》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用远程辅导教师集中面授培训与全员远程培训的方式。

网络远程培训指在各省、市相关管理机构的组织下,采取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组织教师收看培训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利用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方式进行培训,一般对教师学习时长、学习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项目中级培训全程采用远程培训方式进行。学员需按时、独立学习网络课程中各模块学习内容,每期学习时间40天。晋江市教育局开展201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采用集中面授与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时间为1天,由项目专家担任主讲;远程培训时间为35天,主要依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海西教育网)和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网络培训。

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内容和培训步调统一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组织者往往采用统一的培训内容和统一的培训步调,没有考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个体差异,而且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特殊岗位之间需求的差异,针对性不强。受训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单位部门、不同的年龄等,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学习能力,他们面对统一的培训内容反应各异,有的感觉学习重复,有的学习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感觉内容太浅薄。因此,设置统一的培训内容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化学习。目前的培训基本上都是任务式的正式学习,要求受培训的教师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或者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达到固定的学时要求。这种学习方式不够灵活,无法适应教师的个别学习需求,受培训的教师往往会想出各种方法应付学习,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没有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

2. 培训时间集中且时间较长

传统的集中面授式培训,一般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大多会选择在受培训教师的假期时间安排培训活动。这种形式便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交流,遇到学习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同伴或者培训教师的帮助指导。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集中培训的形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作为成人,角色具有多面性,工作具有多样性,自身工作安排、家庭等原因使得教师很难保证在集中培训期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网络远程培训也需要受培训教师在工作时间以外安排时间进行远程学习。而且,一些网络培训课程时间较长,无法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培训非但不能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反而增加了额外的学习负担。教师不愿意在休息时间花很长时间进行相关的网络学习,经常会出现为了应付学习课时而弄虚作假的现象。比如,统一时间用多台电脑播放教学视频,或者找机构或软件代替学习。

3. 培训设备不便捷

目前传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小学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在电脑和网络环境中进行。中小学教师任务繁多,可用于集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时间少,但其零碎时间多,利用空间广,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由于电脑的移动性有限,教师想学习时并不一定有可用的电脑,这容易对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由于电脑不便于携带,教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浪费较多可利用的学习时间。

4. 培训交互方式单一

不论是集中面授还是远程网络培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交互方式单一的问题。集中面授过程中,培训教师基本采用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受培训的教师更多是聆听,信息传递为单方向的灌输方式。远程网络培训中,接受培训的教师利用远程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但目前教师远程学习平台功能有限,加之培训组织管理不足,使远程培训平台不能实现良好的在线交互或线下互动。

5. 培训环境和教学应用情境分离

教师的工作实践性很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很多培训只关注了培训期间知识的短期内化过程,一个项目学习下来,短期内对教师触动较大,当回到学校真实教学环境中,曾经的项目培训所得便逐步衰减。这样的培训忽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特征,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提高的需要。很多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在回到实际工作环境后,未能像预期的那样应用培训所学改善教学行为,甚至过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培训前的状态。培训和工作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受训教师面对情境的变化,很难将培训所学顺利地迁移至工作情境中。因此,项目式的培训课程不能支持教师的常态化学习,难以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因此,如何实现教师培训学习和教育应用一体化,是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运用移动学习解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学习者提供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通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它强调“及时学习”,因为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另外,它是对正式学习的补充,因此具有改变教育和培训方式的巨大潜力,正成为一种能够解决传统教育所面临挑战的新模式。

将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合理应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能较好地弥补目前培训存在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大量优质的微型化资源;移动学习设备的移动性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良好交互;培训环境与教学应用情境相关,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移动学习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图2表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移动学习对策。

图2 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移动学习对策

1. 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移动学习的一大特点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习者可以灵活支配时间,把握时空,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取知识信息,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工作、生活或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或地点进行学习。这一特点就弥补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培训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这一缺点。教师可以比较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地点,避免了因“培训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对培训效果带来的消极影响。

2. 为教师提供大量优质的微型化资源

移动学习另一大特点是“学习资源片段化”。移动学习资源一般是实用短小的知识点,移动学习强调在有限的、较短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的、松散连接且设计良好的知识内容或模块。这一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学习时间过长”这一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在空闲时间进行短暂的学习。

移动学习更多地强调非正式学习场合下的学习。这一理念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过程中的使用会丰富教师的学习方式,将整个学习任务细分,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轻教师学习负担,起到“积少成多”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培训任务。

3. 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移动学习的学习形式是移动的,借助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在没有时间、地点的制约下任意开展的学习活动。这一特点弥补了传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设备单一”的缺点。教师不再受设备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设备进行学习。

4. 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良好交互

移动学习环境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丰富的交互方式和良好的交互体验。

第一,丰富的交互方式。移动学习终端除了最常用的触屏交互方式之外,还可以实现拍照、录像、声音输入输出、GPS定位、重力感应、肢体动作感应等多种交互方式,实现多方式的信息输入输出,与具有同样功能的设备相比,功能的集成性更强,使用更加便捷。移动学习的这一特点保证了移动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交互性的实现,使中小学教师能更好地与移动终端、学习同伴、培训专家等培训要素进行交互,提高培训效果。

第二,良好的交互体验。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的交互操作较为简单、及时且顺畅。良好的交互体验保证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多方向的有效传递与及时反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将移动学习引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其良好的交互体验能够保证且有效提高教师的学习效果。

5. 培训环境与教学应用情境相关,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

移动学习活动是情境相关的。移动学习将学习者置身于可信的、适当的使用情境,依据学习者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设备,无论走到哪里都可实现移动学习,并使教与学真正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发生在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由于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实际教学情境就是学习情境,且这种学习方式方便快捷,缩短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将所学知识有效迁移。

6.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当思考如何把终身教育的思想融入培训过程当中。传统的培训由于培训设备、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的限制,无法很好地在培训中融入终身教育的思想,若将移动学习应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因其非正式学习的特征,培训将融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能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这种方式去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创造出对其整个一生都获得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机会和可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结 论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移动学习的解决方案,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同时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将移动学习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相结合,探索移动学习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新模式,将有助于改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培训 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培训方式单一?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中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中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中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学教师,研究中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