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

时间:2022-06-17 03:55:46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

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 实验室 管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专业教育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知识,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首先要建立实验室的各项制度和机房管理工作。在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到使用的人数多,使用的频率高,学生操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的差异,要保证计算机实验室安全有序地运行,保证良好的教学服务,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依照相对应的制度,才能使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保证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正常工作,需要在每个学期初要对计算机实验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日常维护工作十分琐碎,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实验设备是常规性维护保养方法之一,也可以增加保护装置和防止计算机病毒。因此,通过灵活使用工具将多种系统维护方法结合起来,那么维护工作将变得更为简单高效。

二、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1.实习指导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岗位工作

有些人认为实习指导教师只不过每次上机前做好准备工作,课堂教学中维持秩序,课后打扫卫生等较简单的工作,要不要提高业务水平无所谓,连实习指导教师自己也觉得在实验室工作不如理论教师那样有自豪感。实际上,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实践教学的核心,必须是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应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2.学院应制定鼓励实践教学的相应政策

必须建立实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观念。可在教师晋升、晋职、进修、聘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我院规定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每个月给予一定的津贴。同等条件下,实习指导教师优先从事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政策鼓励,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这样一来,在政策上督促教师承担实习指导工作,由过去“要我”指导实习、“要我”当实习教师转变为“我要”当实习教师,使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主动加入实习教师队伍。这样不仅提高了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更淡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习教师与专职教师的界限,从机制上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分离的局面,体现了教学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些政策的激励引导下,我院具备“双师型”实习教师的人数明显增加。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建立激励机制

1.实习指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属于教辅人员,但同样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他们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十分繁杂,既要维护实验室的安全,设备的更新和维护、软件的安装,同时又要承担指导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这就要求计算机实验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实习指导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由于计算机长时间的运转使用,必然会导致出故障的几率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实习指导教师熟练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便能够随时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排除故障。由于目前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都发展迅猛,这样,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本身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计算机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习科研的机会,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会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加大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投入,然而,要让这些设备发挥它们最大价值,还得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学院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以促进实验室工作人员自身建设。

3.实习指导教师要不断进修学习

应当按照教学要求适当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的进修和深造,这是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和许多学科都有交叉。计算机实习指导教师处于实验教学的第一线,如果能够适时安排相关实习指导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给他们创造提高素质的机会,同时有计划地与其他院校进行技术交流。

4.计算机实验室工作如果任务分配不明确,往往会造成闲的闲,忙的忙。因此科学管理就非常重要。必须把计算机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工作量,灵活地确定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调动工作积极性,年终考核也可以有十分明确的依据。

四、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

1.实验室课堂的教学管理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都是基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单机辅导和交流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极不科学,又使实习指导老师负担过重。目前,我院计算机实验室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管理,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性,减轻教师负担,有效提高了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也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容易接受。

2.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是实验室教学的重要部分

首先,要了解本学期上机实验的系部、班级、人数、内容等,然后根据其课程设置、设备数量等安排上机实验的时间地点,做到统筹规划。既能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对于在实验过程中机器出现的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配合学生顺利完成上机实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更应该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使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五、定期组织考核

新设备、新软件的不断出现、更新,使得实习指导教师每年都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我院经常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学院新添的设备软件,对于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反馈意见。没有理解的内容,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或请教专家,直到大家弄通弄懂。每年年终对所学的业务知识进行年终考核,作为本年业务水平评比的一个依据。

六、参加全国组织的比赛

每年我院会组织实习,指导教师或学生进行操作比赛。为鼓励教师或学生的积极性,对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或集体,学校都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使更多的教师或学生参与该项工作中。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自己动手能力或指导学生操作水平上精益求精,每一个操作都必须规范化,准确无误。

第2篇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猛增,计算机专业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培育好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提出了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路径对策,即建立激励机制、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路径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师培育的时代背景及现状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每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可见培育工匠精神上已上升为决策层共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有所作为。目前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在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方面思考不多。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应用的深入,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众多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持续高位,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力不足凸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路径

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计算机专业教师应首先就应具有工匠精神。从二级学院层面来思考,就是要鼓励专业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书育人本领。对此,学院可以从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等方面探索激励机制和教师培育路径,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好专业技能和教书育人工匠精神培育。

三、实施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育

(1)建立激励机制。二级学院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通过走访合作企业、历届毕业学生等,开展调查研究,在学校政策范围内,结合绩效管理要求,确定基于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的保障措施,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在鼓励教师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的同时,对现有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强化教书育人技能的同时,有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前往企业培训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参与工程项目实施,完成专业技能实践;引进新教师时,优先招聘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员工,并培养其重视课堂、学会沟通、传授知识技能,提升育人本领。二是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方面,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如教师职称晋升,除完成好基本教学、研究外,强调参与工匠精神培育者优先,并纳入相关制度。(2)厚植工匠文化。以二级学院为单位,通过墙报、网络QQ群、微信群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营造、积极传播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结合专业特点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工匠精神研讨、交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其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工匠精神文化的培育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不能急于救成,需要长期积累,用制度培养工匠习惯,培育工匠文化。(3)恪尽职业操守。作为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传播正能量。一是严格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励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二是强化思想教育,督促计算机专业教师将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严谨、专注、耐心、坚持、钻研创新等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在的职业素质,践行德技双馨。(4)崇尚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持续专注。从计算机相关专业特点来看,教师拥有良好的教书育人技能,良好的软件研发、网络工程或计算机运维等能力,要从以下几点予以落实。一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才能全身心融入工作当中,在平台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在教育事业中践行工匠精神。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严谨细心的态度,无论是计算机硬件维护还是软件编程,都不能出一丝差错,比如说编写程序,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以造成整个程序的失败。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专注精神,无论教学准备、课程实施,还是平时的各项工作,每一项任务接受后都要全身心投入,以确保工作质量。要落实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每一章每一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点和难点。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学习并掌握对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改进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四、传承工匠精神,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就必须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高职院校就应该将工匠精神贯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就计算机专业教师而言,应该在教育教学、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传承工匠精神,服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此外,二级学院还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适时小结,完善培育路径、健全激励机制,形成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长效机制,为学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录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已无法满足企业提高效率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来代替手工记账。那么怎样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至今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现实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普遍要求,是中职学校本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不同于会计学科教学,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侧重于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给学生讲解会计理论方面的内容,至于计算机知识、会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等操作实践的内容是实践环节的事,从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指导严重脱节。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缺乏与具体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的衔接;要么以讲授某种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还有的以讲授程序编写或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会计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不同课程之间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差的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正确。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排等问题,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深浅程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基于这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训练。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能力本位不突出, 仍以学科为体系, 知识为本位,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系统操作水平培养不够, 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专业理论偏深, 知识陈旧, 跟不上财经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由于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跟不上, 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不够, 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部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不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缺乏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原理和会计电算化实务两部分。会计电算化原理涉及较多计算机知识,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因此,会计电算化原理讲授的内容本来就枯燥而抽象,尤其是会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部分。但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采取简单的课堂讲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原理,久之也就丧失兴趣,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而电算化实务部分目前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只是进行了较简单的分模块实验,而缺乏将系统的一整套企业会计业务结合财务软件进行综合训练,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手工处理流程与计算机处理流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如何将企业中一整套系统的会计业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

4.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软件不断的发展, 已逐步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在很多学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自然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既精通会计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在师资队伍中极其缺乏,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瓶颈。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帮助学生打好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既具有牢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财务软件的应用技能。中职校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掌握会计软件的实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培养后,应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能够对常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日常的维护,初步具备自学应用各种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换句话说,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质上是会计工作,只不过借助了计算机这种手段而已。只有具备了计算机和会计两方面知识的人员,才能适合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内容,更要包括会计内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在于怎样将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很好地衔接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程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电算化课程之前,首先把会计专业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学深、学透, 把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做到浅显易懂、牢固掌握, 同时也为今后的会计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的教学。中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术和能力为主,以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能力素质教育,因此,中职学校要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应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为一门会计专业课而不是计算机专业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教学应以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为主要内容,而计算机教学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既然中职学校已将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会计电算化实用人才,即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所需要掌握会计软件实用技能的会计人员,那么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就应该着重讲解及流程,关键是原理要讲透,而不能硬性按流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懂得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记得牢靠,也才是真正掌握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在掌握一种财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对其他财务软件也会用同样的原理去操作。

3.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应摒弃传统的“知识靠教师传授”的观念,改为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做法。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同等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在初步演示讲解完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同学分别轮换充当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完成指定的会计业务。业务处理任务完成之后,再分小组归纳总结学习心得与操作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运用比较法教学,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把一整套手工处理的会计业务资料运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优势,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部分,应尽量采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对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反映,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传统方式下难于表达的图形、事物等,借助于多媒体,立体、动感、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既避免了内容的枯燥性,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会计电算化实务教学环节,应建设专用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如果教师本人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快速、准确的答复,就会造成实训课程效率不高。

第4篇

1.1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型人才。在实验教学方面一直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以学科为依托,以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始终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计算机学院的办学特色,我们提出了“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人才教育理念。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教育基础实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的定位应该以有利于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具体地,实验教学的定位是:“创新教育、理论实践、个性指导、能力培养”,即以创新教育为根本,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注重学生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

建设目标是:以创新意识和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宗旨,建设与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

实验中心面向全校64个专业的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基础实验教学,大学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实验教学。其中包括: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物理、热能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应用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理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交通运输、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安全等等专业。目前每年接纳校内28101余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学时数12,每年总计33.7212万人时数。

五年来,中心成员共承担了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10项,出版教材9种,其中5种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国际会议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3篇。五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此外,还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2项,校教学成果奖多项。

同时为全校所有本科生提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场地,每年约有50多名学生来实验中心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完成30多项项目。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实践内容与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研成果紧密结合,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科研工作能力。2003年以来,指导学生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共有53项获准立项。学生在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竞赛中成绩斐然,共获得国际级奖项28人次,国家级奖项19人次,省部级奖项110人次,校级奖项102人次。2004级本科生王健楠同学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本中心每年还接收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实验工作。

2特色及优势

教学体系:在“创新教育、理论实践、个性指导、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下,我们建立了“四四”模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个“四”表示四个实验系列:硬件系列、软件系列、软件工程系列和网络工程系列,而第二个“四”表示四个层次: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和企业实践型实验。

四大系列是从计算机实验课程角度区分的,其中,硬件系列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和体系结构等课程,同时还包括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技术;软件系列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课程,同时包括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实用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系列主要面向软件工程专业而设的实验课程,包括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统一建模语言等;网络工程系列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Internet技术,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网络协议设计等。

四个层次是从实验的深度难度和学习知识的阶段来区分的。其中,基本型实验是基础,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综合设计型实验是关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某门和某几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一个中小型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是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企业实践型实验是将学生直接送到企业实习基地参加实际项目开发研究,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中心承担125门实验课程,512个实验项目,其中设计性、综合性项目占实验项目总数的80%以上,创新性实验项目占实验项目总数的20%以上。目前已建立了11个学生课外科技俱乐部,每年有50多名学生在实验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有近三分之一是学生自己选题,有三分之二为指导教师选题。

实验内容大量来自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软件学院强调学生的工业化实践,要求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到企业实习基地参加为期半年至一年实习锻炼。在实习基地中,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或社会实际应用问题。目前,已建立包括金山公司、中兴公司和工大首创在内的20多家企业实习基地。

结合新的2004年版实验教学大纲,我们更新了实验教材,增加了来自于科研、工程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实验内容,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和个性化实验提供方便。比如苏小红的《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习题与实验指导》、战德臣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等。

教师队伍:学院建立了由责任教师、主导教师、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师队伍。其中,责任教师有博士生导师或教学带头人组成,主导教师由教授组成,骨干教师由副教授组成,一般教师为讲师和助教。

以教学名师及教学带头人为核心组织计算机软硬件实验课程教师队伍。另外,根据我院课程实际情况,还聘请我院科研第一线教师兼职实验课程设计与指导,同时我们还实行博士生兼职实验指导工作,要求每一个博士生毕业前必须指导过实验。他们可以将科研中的最新方法,研究成果与我们的教学实验紧密结合,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每门课程由主讲教师、实验辅导和实验技术三人组成课程研究小组,研究与审定讲课内容、实验内容。对实验技术教师注重实验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与水平和团结协调等三个方面的培养。专兼职实验教师相结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重视年轻教师培养,要求年轻教师必须过实验指导关。每年按比例组织一部分实验指导教师去兄弟院校参观学习,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组织措施得当,教育理念先进,团结和谐的实验教学团队。

2008年,由中心的主要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本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批教学科研实力强的教师队伍。“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集合论与图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操作系统”、“形式语言”和“计算机图形学”、“编译原理”4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实用基础”等3门课程被评为校优秀课程,其中“形式语言”是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8本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中心人员注重实验教学研究,承担了教育部、黑龙江省和哈工大的10多项教研课题,有的课题已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教学奖,并在本校和兄弟院校获得推广应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网站面向全国开放,在全国计算机教育领域产生很大影响。

由唐朔飞教授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并与《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型计算机技术》配套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该教材于2000年7月出版,至今已印刷12次,共150000册。该教材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并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得到国内众多院校的认可和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已被国内如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37所院校作为教材使用,教材课件被国内150多所院校的教师下载使用。2006年,该教材获得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国际合作:广泛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我们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方面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003年以来举办了8次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第七届国际青年计算机学术会议(2003)、中欧集成制造网络技术国际研讨会(2003)、国际信息科学联合大会JCIS(2003、2005)、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会议(2003、2005)、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会议(2005,2006)。

在国内,我们承办了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原版教材培训研讨会(2003),首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暨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颁奖大会(2006)等多个计算机教育教学相关的会议。对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总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型人才。在实验教学方面一直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以学科为依托,以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始终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第5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最小,最大策略;工程嵌入;项目驱动;团队精神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04-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现有的一百多所师范院校普遍设立了非师范教育计算机专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做法推动了高等师范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师范院校办学的多元化。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相比于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培养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规格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行业应用背景知识匮乏、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高师院校计算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高师院校长期受办学传统的制约。由于高师院校的定位决定了高师院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这导致非师范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深受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2)高师院校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行业视野受限。随着计算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在其他领域的渗透,今后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多需要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但是师范院校开展的活动大多与教育关联度较大,学校的工科氛围缺乏,行业背景知识受限。(3)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计算机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特征,但是高师院校的背景偏重于人文与理学学科,缺乏计算机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有效管理手段与经验。此外,在师资力量方面,高师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出身师范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尽管教学对象转换为非师范计算机专业学生,但是师资本身还不具备与工程接轨的思维模式。(4)工程应用背景知识严重匮乏。由于高师院校的定位主要是教育领域,非师范专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耳濡目染的主要是教育行业知识;而综观当今的计算机学科的应用领域,可以发现军事、航空、电信、交通、金融、保险、影视、农业、娱乐等领域是计算机人才需求量极大的主要行业。但是置身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学生对上述行业知识普遍匮乏,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相对于其他工科学校,需要更长的社会适应期。(5)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较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计算机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二个条件:一是熟悉实践操作的教师:二是实验实训的设备、基地。目前真正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师范院校较少,尤其是前者。这导致高质量的工程实践课程难以开展,以致教学质量偏低。上述5点主要原因导致高师院校非师范教育的计算机毕业生培养质量与工科院校相比,在人才规格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并进一步导致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解决目前高师院校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深入分析计算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于高师院校的现实环境,采用行之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2 国内外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根据著名的IEEE-CS/ACM Computing Curricula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计算学科已经步入到一个具有融合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宽广领域,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旺盛生命力和鲜明特色。学科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什么能(有效地)自动进行?”将数学、物理、认知、生物、化学等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融入一体。总的来说,当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扩大,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

2,1国外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美国是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绝大多数的理论、算法、协议均起源于美国;国际知名的IT企业也以美国居多,如Microsoft、IBM、Intel、HP、Dell、Oracle等。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计算机教育起到引导潮流的作用。由于美国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发展历史悠久,不同学校的专业设置通常是特色鲜明,在教育理念上更注重与社会接轨,努力使学生具备最快融入社会的能力。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主修课程非常注重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其他学科的学生可以追踪到很多不同的领域,如程序设计语言、图形学、数据库、计算理论、人机交互等;加利佛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方面,主要采用项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卡内基梅隆大学十分关注计算机专业人才面向社会的应用程度。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主要通过实验室工作来检验课程中所学的概念,该课程培养学生如何领导一支团队、理解软件开发中的各种关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香港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则坚持开放性与多元化的教育策略;研究领域少而精: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一流师资、一流学生的策略;在面向社会方面,与外企合作,注重实用型专业软件人才培养。在学生高年级时,将企业已完成的一个真实项目分解成需求分析工程、设计工程和制造工程三个部分进行实战训练,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指导。这种深入而全面的校企合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荷兰蒂尔堡大学是一所非综合性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主要以信息管理专业为重点,围绕这一中心开设相关课程。美国哈佛大学Leitner等人提倡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计算机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强调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而不是单调的程序设计练习。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软件系统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加强对相应计算机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课程设计应围绕计算机科学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人机交互等)来组织。在授课的过程中,每一种应用,他们认为可从两方面讲授:一是从全局角度给出计算机学科中的概念;二是从特定细节入手,使每一个实例都和一个特定的软件系统相联。

2,2国内外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比较

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国内计算机专业设置的课程深受国际IEEE/ACM提出的CC2001及CC2004的影响,具有很大 的相似性。国内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多而深,比较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国外的教学内容则比较注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且学科分工明确,教学内容要么侧重于广度,要么侧重于深度,比较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2)辅助教学方法和工具差别很大,美国教学教辅工具完善并且功能全面,中国教学缺乏教辅工具;美国高校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辅助教学工具大部分非教师制作,而是采用比较专业、成熟的软件产品。美国的教材出版商一般除提供书本教材外,通常还有几张辅助教学光盘,其中有完整的课后练习和辅导资料,内容由浅入深,非常丰富,其中部分内容需要提交给教师,另一部分有参考答案,供学生自己检查。书本与辅助教学光盘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加深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验,体会实际操作的技术方法: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3)学生成绩考核的方式不同。从当前的社会需求来看,计算机学科更多地偏重于工程应用,因此,实践考核方面应该占据很大的比重,国外的教学模式中也充分体现这一点,而国内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考试大多以理论考试为主,尤其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离散数学等核心课程的考核。

2,3国内高师院校非师范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高师院校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主体布局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师院校的基本定位主要是师范教育。学校的行业背景奠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从毕业生的规格来看,师范性特色鲜明,而工程实践环境明显较弱。在学校的总体管理体系方面,从管理人员学习背景、管理规则以及管理内容等方面来看,管理者大多数的思维局限在师范院校的管理模式上,对学生的基本管理目标是“服从管理、中规中矩”,缺乏一定的宽容度。这种管理模式通常与计算机专业本身要求的高度创新、与时俱进是不相符的。

事实上,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充分反映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这一传统定位使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通常以人文学科为主,理工学科为辅,校园氛围更多地充满了人文气息。如何寻找突破口,使得师范院校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适应社会需求一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管理者首先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师范”的概念从一定意义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严格划分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高师院校主要面向教育行业培养人才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如自2003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取消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区别,实施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其次,应给予工程应用学科以足够的扶持。对现有的学科进行动态重组,为高师院校中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第三,应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社会需求表明,计算机领域的人才需求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下面以安徽师范大学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设有文学、教育科学、经济管理、政法、社会、外国语、音乐、美术、数学计算机、物理与电子信息、化学与材料、国土资源与旅游、体育、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国际教育等16个学院,学科种类齐全,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及至全国均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学校拥有一大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基础研究相对较强,但诸如计算机等发展迅速的工程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1)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受学校的办学性质和教师重基础轻应用的价值取向影响,非师范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沿袭着师范专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路径,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大多来源于师范院校自己培养的教师。(2)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缺失。师范院校大多以人文社会科学和传统的理学为主,工科及应用学科较少,难以形成优势局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放不开职业习惯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此外,工程开发的风险较大,需要具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因此,与其他具有优势的工科院校相比,高师院校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在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实验室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基本上处于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似,缺乏针对性。

3 高师院校中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路主要有3条,一是进一步深造,如考研、出国留学等;二是进入IT专业公司;三是进入其他行业成为信息化应用人才。如图2所示。

图2表明,在高师院校的育人环境中,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经过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分流为三个方向,具体包括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专业复合型。由于师范院校大多属于综合类院校,因此在科学研究类和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面,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计算机处理的问题主要是数值和符号类,在数值处理方面更多依赖于数学理论;而在符号处理方面主要涉及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处理,这些内容在师范院校均有很好的学科支撑。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引入新的教学元素。笔者将以安徽师范大学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实践为例,阐述我们在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综合素质培养四个方面的经验。

3,1动态分层的Min―Max课程设置体系

依据ACM/IEEE/CS的CC2005/SE2004,我们提出了一种面向高师院校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强调系统认识的、动态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从纵向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是软件基础模块,采用最小课程设置策略,涵盖工程管理、程序设计、专业理论三个方面;中间层是面向不同需求的多模块课程设置情况;最高层是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内容,试图最大化地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系统观点重新审视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工程化软件开发方法,采用的Min-Max策略,即最小核心课程最大发展空间,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动态分层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软件工程层次;二是计算机基础及模块课程层次;三是程序与算法设计课程。每一层次均具有采用Min-Max策略,从总体上来说,我们提出的课程设置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国际化的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思路。从软件工程导论入手,重新构建完整的计算概念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系统结构是一门新开发的新课程,从系统级分别认识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它以计算机的硬件为主,操作系统为辅,关注系统软件的构造技术。

(2)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课程改革思路。从计算机科学专业继承过来的重要核心课程主要有3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与设计。 改建三门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原有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通信、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课程以小型的嵌入式的操作系统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的开发能力。计算机通信课程强调网络软硬件系统的系统级认识,培养学生组网能力与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能力。数据库系统课程则强调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关系数据库设计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以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

(3)实施最大化适应社会需求的选修课程设置方案。在最小化的课程设置基础上,我们还有效地实施了最大化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模块选修课程设置方案。根据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日益体现出全方位的行业应用特点以及高师院校的学生特点,该课程体系对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进行了改革,舍弃了原有的电子电路、数字电路、普通物理等课程,同时采用了学科交叉的思想,最大化地扩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双语课程,在核心课程中将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统一建模语言和网络应用开发设置为双语授课。在综合实践性选修课程中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引入SE2004推荐的工程经济学、团队动力与沟通、软件工程职业实践等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系统工程思想和系统软件开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参照国际惯例,我们以软件工程导论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学科的专业领域。针对国内学生在编程能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城乡学生的差别,在完成软件基础模块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编程能力的不同,进行适当分流,区别对待。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此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其他专业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依据本校学科状况形成不同的知识研究领域,具体包括人文知识、工程知识、编程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创新、学科整合等。我们提出的课程设置体系一方面考虑了师范院校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着眼于培养多元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增强我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在上述课程设置体系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入工程嵌入的教学理念。

3,2工程嵌入的教学理念

从目前的高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主要采用知识传授的方式,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学生在毕业时仅仅学习了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但是工程实践的知识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工程嵌入式的教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主要是从培养高师院校的非师范计算机学生学以致用的工程应用思想,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人才是其主要目标。根据现有国内外软件人才需求来看,传统的“单兵作战”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将来大型软件开发。参照印度NIIT公司的做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工程嵌入式的教学模式,即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知识有机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早日接受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思想。我们首先是构建一支具有工科背景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每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努力追求教学创新和效率,不断引入认知科学、管理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保证教学及管理活动的时代先进性。其次,我们参照IEEE-CS/ACM CC2004课程体系和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特色,采用动态Min-Max的课程设置策略。课程体系的设置坚持基础理论与计算机专业理论相结合、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此外,我们与工程背景较好的一些院校合作(如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等),努力设计先进的、标准化的自主教材,同时密切关注国际IT知名企业的研发态势,如Microsoft、IBM、SUN、Oracle、华为等。经常对这些变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市场分析提供课程建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出了工程嵌入式的本科四年学制培养模式(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实验课程、工程训练、企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部分。

3,3项目驱动的教学设计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通常是理论传授与行业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很好,架构能力强,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工作能力,为了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学院派风格,我们一方面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教学设计方式:另一方面建立计算机软件研究与工程开发中心,实施校企合作策略。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流程上,我们主要采用图5的形式。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企业以人才储备为发展动力。只有高校和企业有效结合才能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1)校企共建技术共享平台:学校成立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企业提供实习基地;(2)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教师,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并将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实训的教学内容,定期与学校和教师交流;(3)学校与企业共同选定实训项目,并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周期长短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4)高校在创新型教师的带领下,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以达到双赢目的:(5)校企双方共同对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建立真正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调整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我们逐步引入零距离就业的实训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并优化高等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提出适合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发展的、能与企业就业岗位直接接轨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新模式。上述做法将有力地促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有助于培养出大批的复合型与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项目驱动的教学设计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产学脱节、学用脱节”这一问题。

3,4本硕博一体化的团队素质培养风范

根据彼得・圣吉的观点,一个卓有成效的学习型组织成员可以通过组建团队方式来实现团队目标。从历史上看,早期的大学助教制度(教授上课,助教讲习题课、带实验、改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团队协作教学模式。我们的做法是组织博士、硕士、本科生一体化的教学科研团队。具体实施过程是包括以下几点:(1)组建课程学习小组。课程学习偏重于理论方面,借助博士生、硕士生的科研经历使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2)组建软件项目开发小组。模拟软件企业的管理与开发过程,组建项目开发小组去完成一个教学实践课题。在角色划分方面主要是教师扮演客户,小组长扮演项目经理色,小组的其他成员则模拟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等角色。(3)结合课程内容,师生共建课题。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科研实践课题,由学生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并与课程考核相结合。(4)团队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结束时,不同的项目小组按照一定原则重组成一个临时评估小组,对于不同小组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针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和任务进行答辩。

4 结论与展望

第6篇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计算机所掌握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当今社会,对于城镇发展较快的小学来说,完全有能力按照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教学大纲,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广泛的普及。

可是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当地的学生对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如果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有很大差别,找到适合大部分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教学切入点是不容易实现的。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中的基础知识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旷课的现象。基础差的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无法全部理解,这就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不爱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敢学的现象。这样导致教学进度不能按照计划进行,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平衡

近年来,我校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技术、网络安全与社会责任、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基础。共108学时,3个学分(理论54学时、实验54学时),从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看,学过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吃不饱、吃不够,而没学过的学生上机学时明显不够,学完后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现代教学模式虽然多样化,但教学方式仍然存在陈旧现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模式,可是教学方式仍然是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原来的黑板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部分内容将黑板搬上了大屏幕,如果只是在课堂上按照屏幕上的内容照本讲授,不但枯燥,而且未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大部分班级是上完计算机的理论课后,过几天才上上机实验课,有很多的计算机理论课程内容,老师上课时讲过,只有用心的学生能记住,在实验课上大部分的内容还得重复讲。同一个问题,用很多种方法都能实现,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做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创新和发展。

(四)教师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

绝大多数教师教该课程都感到很头疼,教多一点、认真一点,某些学生不愿听;教少一点、精一点,某些学生又听不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无以适从。教师挖空心思,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感兴趣,不断改进备课环节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对计算机的学习。这样虽然满足大部分同学,而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又跟不上,由此可见分级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到目前为止,计算机课堂教学还是“填鸭式”,大部分的学生平时根本不看书、不做题,学生也把学习的精力投入在考试之前。另外,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从现在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把计算机测试考试当成应付差使,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逐渐降低,从而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变为了应试教学。

二、有关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改进措施

(一)大力加强高素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形势与任务,对所有计算机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使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效果应用到现实需要中,各大高职院校有必要将教师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进而为计算机的教学实践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了使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变化很快,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负担较重,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保证一定进修时间,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对于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课程,上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经过大量上机操作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而对于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室、微机机房进行上机操作的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可实现教师讲解重点知识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直接向学生进行操作效果,学生随时模仿教师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这就是教师在手把手指导每一位学生。

随着当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应用为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将部分课件、邮件地址、素材、上机实验内容和工具软件等信息上传到服务器上,学生即可通过本校的校园网快速下载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收取作业,这样也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在课外,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并可进行网上答疑、作业的下载、讨论问题等。总而言之,师生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考试应着重淡化理论考试,增加上机考试

考试形式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操作性较强的试题采取单人单的形式,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单人单机时由学生抽题取几个题目,然后选择一个进行操作,从学生的操作中教师能了解到学生上机的熟练程度也能了解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工作量大,但实际效果很好。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意义深远的,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计算机教学改革是一项持久而深远的工作,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将计算机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04).

第7篇

【关键词】河南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教师 计算机能力 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

(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

(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

(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

(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

(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

(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 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 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2]霍占强,耿玲玲.如何在当前阶段做好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4(12):113-114.

[3]孔娟.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9):191-192.

作者简介

王志衡(1983-),男,河南省新郑市人。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创新方法。

高昂,现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

作者单位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及应用对计算机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计算机行业每年面临着接近100万的人才缺口,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排名总体靠前,在去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中,其中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超过八成,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多层次的专业,看似选择颇多,但是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却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作为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身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有实效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缺乏专业特色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需要培养的是计算机行业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其专业定位并未与人才培养定位完全相接轨,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职业岗位非常多,每一个岗位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有着差异较大的要求,仅短期就业定位来说,文职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员要求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与计算机程序员要求掌握的知识及能力就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进入岗位后往往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难以直接进入角色,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相对于四年制本科层次,三年制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对自身层次的定位并不清晰,对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而言其所学并不仅仅是将四年的课程压缩到三年去完成,而是更多的考虑到高职的层次性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特点,准确的把握在当地的计算机行业市场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哪些领域能够形成核心的竞争力,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与饱和度,不能一味的盲目跟进,否则很容易导致供过于求,就业困难。最后,相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特殊性而言,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快,而当前计算机教育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市场变换的不确定性,很多所谓的热门岗位很快就会变成冷门岗位,因此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使其能够考虑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理念。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架构,首先从课程设置的目标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度”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部分院校强调满足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的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职业院校强调培养复兴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大多数职业院校仍是以传统的理论型技术为重。其次,课程结构体系未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多数已实现1:1,有些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甚至能够达到1:1.5,但是并不是上机课设置的越多就说明课程的实践性越强,书本的逻辑与人的工作逻辑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的,严密的教材编写重点突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少。最后,从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来看,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在教学方面,由于普通本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影响较大,多数暂时还无法直接扭转传统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职业性的培训,忽视学生系统完成一个项目的完整的工作思路的培养,另外在课程评价上,暂时还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三)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的、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体制

就高职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还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状态,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该行业对从业人员实践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适应能力差,就业对口率较低。目前就学校层次来说,校企合作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并未深层次的和企业进行合作,对企业的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缺乏敏锐的嗅觉。就企业层次来说,大多数并没有将接受实习生纳入本企业人才选择的价值链中,更多的是出于感情和人脉的考虑。在政府和学校的推动之下,校企合作的数量确有增加,但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合作效果来看,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仍以学校为校企合作的单一核心,;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宏观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形成,政府统筹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

(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教师短缺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但仍未满足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教师的迫切需求,面临的重要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速度快,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实际实施过程中,虽然高职教师的工作相对稳定,但是就计算机行业的普遍待遇来说差距非常大,教师往往来去频繁,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次,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仅使现有教师的工作量大增,超负荷运转,同时,为解决该问题又大量引进新教师,而新教师的主要来源又两种,一种是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其不仅教学经验缺乏,同时更缺少来自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实践指导及来自一线的工作经验,另外一种,则是来自于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但目前就高职教育的人事引进制度而言,无法真正的吸引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后,缺乏完善“双师”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教师职前所接受的教育与在职接受的培训并未形成一体化的过程,尤其是在职培训,还未形成相应的制度,根本无法有效开展。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一)细化专业方向,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对人才技能的掌握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必须与树立市场导向的意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紧密依托行业发展,根据岗位需求,细化专业方向,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就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来看,图形图像处理、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维护、广告媒体开发、信息安全等都属于市场急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方向划分,科学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就从业范围、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工作岗位群、核心课程设定、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毕业要求等进行详细设计,保障学生基本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岗位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零距离接轨。

(二)建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模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新旧知识的替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对于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在快速的变化之中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以及计算机领域特有的逻辑思维模式。首先,项目课程模式整合了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紧密结合,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组合学科知识,从而课程内容因工作任务的更新而更新,因工作任务的变化而重新组合,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其次,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传统课程的中心往往放在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之上,学生很容易将掌握知识作为自身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知识,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项目之上,而掌握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后,项目课程模式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以及职业意识的培养。

(三)树立校企合作新理念,构建互赢式校企合作新模式

在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是教育部门考虑问题,而企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员工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这种观念在整个行业企业中影响非常大,如果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把职业教育与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重新认识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同时,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作为企业,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教育或企业的任何一方,人才培养过程或人力资本形成过程都无法完成。从大职教观出发,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树立“政府主导,校企一体化”的新理念。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更加灵活,一方面可以采用实训室进驻企业的模式,由企业提供场地,职业院校按照建设规划投入相应的设备和实训条件,将单纯的实验室变成工作室,另一方面,可引进企业进驻院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可享受校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而企业则帮助学校构建实训课程体系,最终实现校企互赢。

(四)抓好“双师”教师培养,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符合职业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关系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性质,也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缺乏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在职教师往往承担理论课程的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承担,但是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教师队伍,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首先,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目的的派遣教师定期到企业现场参与项目环节积累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加强与实际项目工作小组的交流,加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其次,加大现有师资队伍的在职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教师对计算机行业高新技术的认知。再次,应广开渠道,制定兼职教师的引进机制,建立“双师”兼职教师库,加强实践教学比例。最后,引进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鼓励承担相关企业的员工培训。此外,还可以引入双向交流机制,企业专家进入职业院校,参与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可以指派教师协助企业完成项目工作环节,使教师加强对工作过程、工作标准的了解,从而帮助职业教育教师把握专业实践与应用。

三、结论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计算机行业的专业要求,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近年来,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高职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摆脱了以学科为主的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要求,产学研模式也进一步建立。然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有问题就有方法,专业方向的细化、项目课程的实施、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双师”队伍的构建,都是在探索过程中追求发展的脚印。归根结底,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只有源源不断的改革发展,才能改变整个职业教育,才能改变整个国家。

参考文献:

[1]秦远明.高职教学中工学结合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6期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1

[3]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5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 计算机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伴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我国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小学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课程,近些年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一些教育环节中仍然存在问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计算机课堂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小学生参与计算机课堂的积极性。本文中,笔者就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探析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 小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硬件设备陈旧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须要有与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果不能保证硬件设备,也无法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购买和更换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资金量很大,但是,学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投入却比较少。因为学校不能及时更换计算机设备,设备越来越陈旧,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的配置甚至比不上学生自己家的计算机,这就从本质上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降低,阻碍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2 授课标准不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和发展非常快,因此,并没有统一的小学计算机教材,虽然小学计算机教材的版本比较多,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来说,这已经成为阻碍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标准,教师只能参照课程大纲来选择教学的内容,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1.3 积极性有待提升

除了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承担很多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比如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修理等。这些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专心进行知识讲解。再加上计算机教师在自身专业素养比较低,有些教师是非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已经比较困难,更何况还要顾及其他工作,这从本质上降低了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

2 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与其他学科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教学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备课,不同之处在于,备课不仅要准备讲授的知识、准备整个教材的内容,清楚教材特点、重点难点、难易程度,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备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小学生的特征。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控制计算机课堂纪律十分有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硬件,计算机正常工作意味着学生可以正常接受知识,想要提升有效的课堂效率,就需要备好计算机,保证计算机能够正常工作,教师还要备多媒体课件,以保证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2.2 创新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计算机教师要抓住课堂开端,先声夺人,组织好课堂的秩序。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开始时用“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下一节课”这样的导入语,这一类导入语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想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就要利用新颖的导语。例如,在开展第一节课“认识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课堂开始我便让学生阐述人体组成,学生很好奇地讨论着,接着我用计算机的各个部分来比喻人体的各个器官,学生表示出很高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很好地控制了课堂秩序,更使计算机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我在教授学生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时候,课堂刚开始我便用计算机为学生演奏学生们喜欢的歌曲,紧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为何教室里面没有乐器、没有VCD、没有录音机,同学们却可以听到音乐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计算机在歌唱”,接着我便说“为什么计算机可以演奏出你们喜欢的歌曲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很浓厚。

2.3 教学方法要多变

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跟着老师走,很多时候需要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实践中,因此,传统的演示法、讲授法和谈话法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这便要求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都选出一名“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维持小组秩序,同时引导小组的其他同学开展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骨干作用,使计算机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中。有些时候,我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积极思考,发挥小组整体的智慧来完成布置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调、提高、启发和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自学法,自学法的效果也很好,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小学生,还要带着小学生走向教材。

2.4 开展课后延伸

教师不仅要对课堂工作负责,还要实施课后延伸,教师和学生都要开展课后延伸。首先,教师在上完课以后会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为了避免下一次授课再出现这个问题,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在课后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反思,不断完善教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会在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会在课堂上操作,因此,课后作业通常具有实践性。比如,我布置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互联网上找资料,这个作业为开展下一节课做准备工作。再比如,在教授完演示文稿的知识后,我布置学生观看海报和校刊,观察校刊和海报上所使用的艺术字和字体,区别字体和艺术字的概念,同时,学生在无意间又接受了审美教育。这样的作业不需要学生太努力,但需要学生用心。

3 结语

总之,小学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注重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还要引导小学生,使其成为小学计算机教学自主学习的主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从本质上保证计算机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小萍.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与途径[J].中小学电教,2013(01).

[2] 刘如平,许春芳,刁瑞珍,赵莉,魏孝章.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

第10篇

一、计算机的应用状况

一是在近年来,计算机发展速度较快,计算机使用已普及到每一个家庭,CPU处理速度已越来越快,硬盘的容量也越来越大,各类专业软件的功能日益强大。

二是软件的应用及网络化。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软件丰富且功能强大,能够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网络经济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三是计算机辅助设备的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摄像仪、调制解调器、数码相机、工程复印设备等的应用很普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造性的发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为教学而教学。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眼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是为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上课时教师讲解的不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去获取信息,在生活中如何利用计算机去多快好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去跟学生强调哪些是重点,哪些必须记住,哪些是近年来考试的重点。如此教学的结果,就是误导学生背记一些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

2、教师缺乏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很不系统。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刚刚起步,许多老师使用计算机的意识不强,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要熟悉计算机的硬、软件,探索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做到合理利用,需要额外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使一些教师知难而退,从而影响了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计算机辅导教学的优势大打折扣。

3、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当今社会有些地方计算机已比较普遍,而有些地方还难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也不同,而教师讲课时对所有的学生却一样看待,还是从基础的计算机发展史、二进制转换、键盘结构等讲起,这就难免使基础好、好奇心强的学生觉得教师讲的内容味同嚼蜡,缺乏新意,慢慢地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消失殆尽。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还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课从一开始就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低,所学知识陈旧的偏见。

三、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 教育 。计算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新生性、工具性、技术性、应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教师在选择、应用和创新教学方法时的主要理论依据。

1、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普遍采用集中教育管理方式,而未来计算机教育应从集中走向分散,使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到计算机,而不必非要到专门的计算机教室,使直观感性教育发挥更佳效能。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校园多媒体网络技术,目前应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优势,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2、大力开发学校综合电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投影设备、计算机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这样既利于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双向交流和单独辅导、咨询,还可以通过网络接收或转播其他院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综合效能。

3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教学活动实际上应该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开创新思路、掌握新的学习手段的过程。而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要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简略,从而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能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同时,计算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掌握好教学环节的设计,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 发展 日新月异,硬件技术不断更新,软件版本不断升级。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会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兴趣,绝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求知欲。

第11篇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3.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4.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6.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1、按照学院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政治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做好考勤、组织讨论、认真记录。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今年学院正常教学、整体搬迁、基本建设并行。我们能够坚决执行学院领导的指示,与兄弟科室加强配合,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做到志相同,心相连,力相聚,情相融,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内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怎样推动工作进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座谈,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处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学校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激发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系科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坚决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按照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上要求执行。

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1、以贯标文件规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按照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和要求,按时做好质量记录、教学资料的整理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管理内审”工作。每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实施评估过程,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及时上通下达,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每天对本部门教学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教师避免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3、认真组织考前集训和模考、统考工作,及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考试结果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召开考试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机房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度,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维修。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规模机房计算机整合,我们系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动手维修设备,保证了计算机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5、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责任到人。全年计算机机房实习安全无事故,教师学生上机无安全事故。

6、规范库房管理,对采购、入库登记、领料、维修服务、报销签字修订了书面规章制度,并多次在会上强调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采购人员要廉洁自律。做到经常讲,反复讲,采购人员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三、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1、信息工程系继去年与苏州工业园区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铭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信息工程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五项信息楼建设项目,与苏州市科达教育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教师参与了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实习,科达公司根据学生实习课题安排张峰工程师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指导,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前瞻性课程“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技术、动漫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邀请士奥动画企业来校为教师学生举办了“动画专业市场分析及课程介绍”专题讲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下,邀请了五位企业教学咨询官来校对计算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介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之贯穿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

4、我系专业班级开设了职业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了“马斯洛理论”、“霍兰德人格”和“萨帕职业阶段”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考虑。按照“宽基础、多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得到了专业班级学生的欢迎。

5、我系完成了四个百人新机房建设,完成了录音渲染演播室和动画专业拷贝室的建设,完成了二维动画实训室建设,完成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一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有锐捷网络实训室一期工程和三个百人机房工程项目。正在筹划具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和三维动画实训项目。

四、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编著修改校本教材。今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12子课题。完成专业论文12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过程化评估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网建设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素质构建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设备配置前瞻性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

2、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公开课课堂教学氛围好,教师准备充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习一体化,全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苏州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苏州轻工业技工学校、机械部苏州技校、苏州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进行专业课听课评讲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心教研组活动和苏州市计算机中心教研组活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4、信息工程系全年开展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动漫设计竞赛”、“计算机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教师学生参加了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五、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1、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数字化校园管理,本年度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配合基建办公室完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网络、校园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网络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配合工作,完成学院led显示屏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2、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信息技术公共实训,本年度能够配合培训处,举办了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举办了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举办了苏州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举办了苏州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举办了苏州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举办了江苏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

3、今年上半年每周六、周日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为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学员查阅参考资料提供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配合学生工作处完成全院07级5年制高职班和09级大班的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工作。

5、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全院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在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对学院办公室、学工处、招就处、项目研发处、公共教学系等多个部门的电脑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兄弟部门的赞扬。

六、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1、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本市职教范围内影响不大,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市不是最好,距学校领导寄希望的“计算机专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大差距。搬迁到新校区后计算机专业硬件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以规模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全市乃至全省技师学院范围内的竞争力,提高技能竞赛名次和竞赛技能水平。

2、硬件资源配置不足,信息楼面积限制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机房满负荷运行仍有部分省统考班级无法上机练习,目前5401机房的电脑设备陈旧,电脑故障反复出现影响上课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下学期更新升级。

3、近两年增加动画专业、服务外包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争做学习型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们不断在修改教学计划,设置新课程,选编新教材新讲义,可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教材、参考资料的制定编写还跟不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

七、个人主要承担工作

1.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类: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工合格率达99%;第二全院高职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参加计算机全省统考合格率99%。担任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主任,配合培训处负责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的管理工作、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的管理工作、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的管理工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的管理工作。

2.承担09科技班《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工作152课时、承担07大2班和08大10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90课时、承担08大5班、08大15班、08大16班、09大4班、09大5班、09大6班共6个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36课时。全年完成教学课时278课时。

3.担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完成合著论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8000字,独著论文《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5000字。

4.安全有效地组织安排老校10个计算机机房的搬迁和库房办公室的搬迁工作,搬迁后经整合维修,没有影响正常计算机专业教学秩序。

5.配合学院领导对新校信息楼各个机房和实训室的策划布局工作。四层楼分布“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技术专业、动画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动画拷贝实训室、二维动画实训室和录音渲染演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8个计算机标准局域网机房和4个计算机百人局域网大机房项目的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作,现正在施工建设中。三维动画实训室、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室和三百人园形大机房筹建方案正在进行中。

6.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网络编辑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网络编辑师技师职业资格。

7.编写了数据库应用软件《技师学院招生录入系统》,2010年技师学院招生时投入使用。

第12篇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教学工作量

中图分类号:TU244.5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如绩效工资与职称评定,而且关系到高校的教务安排和各级领导的工作决策等。教学工作量的统计是教学管理部门一项繁杂而又重要的工作,统计一般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大量数据,如果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核算和反馈,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借助教务管理系统能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统计和分析,使教学管理人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本文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量计算为例,结合教务管理系统阐述了统计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计算工作量的思路

根据济源职业学院绩效工资分配的暂行办法,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标准学时核算方法中共计五类:理论和课内实践教学类工作量;集中性实践环节教学类工作量;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教学类工作量;考试环节类工作量;调课类工作量。对2、3、4、5类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只是针对个别教师,按照学院的文件折合为标准学时即可,但对1类教学工作量涉及的教师范围广,面积大,用教务管理系统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本文重点介绍如何用教务管理系统计算1类教学工作量。

2 计算工作量的准备工作

在计算工作量前,要保证课表的准确无误,尤其要审核好教学任务,保证课表中的任课教师和实际授课教师的一致性,以免出现后续的麻烦,同时要把教学进程表和停课调课等通知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体现,具体的处理办法介绍如下:

2.1 对教学进程表进行处理

教学进程表就是对学院有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军训、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的班级所做的汇总表,当班级进行集中性实践时,理论性的课程要停上。以机电1007在第7-9周实习为例,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操作为:选择“课表编排子系统”,点击【附加功能】菜单中的“批量处理课表周次”,需要在处理方式中选择“按周次”,勾选“选择班级”,然后选择机电1007班。在处理时间中的周次选择“7”,然后点击“停课”按钮。以同样的方式设置第8周和9周停课。

2.2 对停课调课进行处理

根据学院的各种活动或国家法定假日的安排,需要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临时停课调课处理,在计算工作量前要在教学管理系统中进行处理。例如国庆节10月1-7日放假,需要把全院的课程停上,具体的操作步骤为:选择“课表编排子系统”,点击【附加功能】菜单中的“批量处理课表周次”,在处理方式中需要选择“按日期”,在处理时间中选择“2011-10-01”,然后点击“停课”按钮。以同样的方式来设置2-7日的停课。

3 实施步骤

3.1 教务管理系统计算工作量的操作流程为:1)设置教学工作;2)设置教学手段;3)设置工作量计算模板;4)设置工作量计算模板计算范围;5)设置教学工作量计算系数;6)设置教学工作量计算公式;7)设置计算轮次;8)设置工作量计算模板计算公式;9)计算教学工作量预处理;10)调整教学工作量计算公式和系数;11)计算教学工作量;12)调整教学工作量/录入教学工作量/录入附加教学工作量。以上12个流程,在本文中重点介绍3-8、10和12的操作步骤,其他步骤操作按照菜单设置即可。

3.2 重点操作步骤

3.2.1 设置工作量计算模板:在设置计算模板之前,先简单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手段介绍一下,我院设置的教学工作种类有讲授课程、指导上机、指导实验、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监考与命题、调课等6类,教学手段有讲授、上机、实验、体育等4种。对1类课程虽然教学工作和教学手段不同,但在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个计算模板1。

3.2.2 设置工作量计算模块计算范围:选择已设的计算模板和相应的教学工作,单击“检索”按钮,勾选上部窗口中的“课程上课班级”,点向下箭头按钮,即可完成设置。

3.2.3 设置教学工作量计算系数:先选择计算模块,然后分别设置各模块所使用的系数。根据学院文件的规定,只需要设置人数区段系数,根据授课人数和系数的关系,设置教学工作量计算系数。分别对教学工作为讲授课程、指导上机、指导实验,设置人数区段系数与人数的关系(其中E为人数系数,Q为人数):

Q

3.2.4 设置教学工作量计算公式和计算模板计算公式:根据设置好的计算系数,工作量Y和实际学时A的计算公式为Y=A*E,其中E为人数系数;选择已设模板1,分别对教学工作为讲授课程、指导上机、指导实验,设置计算公式为Y=A*E。

3.2.5 调整教学工作量计算公式和系数:如不需要零散调整,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右键菜单中,点击“加锁”,锁定公式。

3.2.6 录入附加教学工作量:对2、3、4、5类教学工作量需要作为附加教学工作量进行录入,选择【录入附加教学工作量】菜单,按教师逐个录入集中性实践、毕业设计、监考与命题和调课的工作量。

3.3 查看计算结果

进入【计算结果】菜单,点击“分院系部按教师统计教学工作量”,可显示系部教师在各类教学工作量中的数据信息,包括讲授课程、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监考与命题、调课等。

3.4 注意事项

3.4.1 在计算工作量之前一定要在“调整计算公式和系数”处为要计算的教师-课程加锁。修改前面的相关设置后,则必须先解锁,再点“批量设置公式”,然后再重新加锁。

3.4.2 设置计算量公式时,公式名称一定不要为空,否则后面会看不到公式。

4 公布教学工作量

4.1 系统管理员进入“系统管理子系统”,在【控制参数】菜单下,选择“教学考评”控制模块中的教学工作量计算结果,在设置选项中选择“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4.2 教师个人核对教学工作量

进入教务管理系统的WEB页面,教师以个人工号登陆后,在页面左侧的“网上评价”栏上点击进入教学工作量,选择相应的学期和计算轮次,检索后即可显示该轮次计算的工作量。

5 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按照计算工作量的步骤进行设置并计算后,在查看工作量的计算结果中,检索处理的数据时为空,应对的措施是:进入教务管理系统的服务器,以WINDOS身份验证进入SQL SERVER的查询分析器执行脚本语言,执行的数据库为jyvtc_jwgl1db,具体的脚本语言可与作者联系进行免费提供。

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普及,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也要有资深的管理经验,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科学,更规范。

参考文献

[1]张洪,汤青林,尹克林.Excel在统计教师教学工作量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