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20:4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作手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0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论文吗? 在写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疑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论文吗?上学吧论文给大家整理了一份参考文章,提供一些参考,欢迎查看。
是一个匹配的过程,是以句为单位,如果一句话重复了,就很容易判定重复了。软件是中国知网CNKI学位系统TMLC/VIP。其运作模式是将论文电子版输入电子数据库,然后数据库会根据现有的所有存在的知网的或者网络上的电子数据进行匹配,软件检测到如果有13个相同的字,就认为是雷同。
开题报告中的正文,在开题过程中是不会的,但是在论文答辩之后,学校会对论文进行,这个时候,如果开题报告的正文和论文正文是一样的,那么会被的。
为了谨防论文之后没有时间进行论文修改,大家可以到上学免费论文网站采用现在国内领先的系统:知网、paperfree论文、万方、维普进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关键词】 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积累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引言
议论性散文是近些年来一直比较受高考所接受和喜爱的题材,它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真挚的感情,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议论性散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广阔的选材范围,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抒情性较强,说理的文采也很好。议论性散文在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众多题材中最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和青睐。而且,议论性散文的结构也比较程式化,运用议论性散文写出的文章也比较出彩。但是在实际的写作当中,议论性散文比较难写,写出的文章一般难以令人非常满意。因此,要想真正的写好议论性散文,必须要明白议论散文的特点,摸清议论散文的规律和掌握议论散文的写作技巧。
二、议论散文与常规议论文的不同
议论文一般是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但是,常规议论文和议论散文还是存在不同之处的。常规议论文和议论散文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议论文一般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展开议论,常规议论文论文论点一般比较鲜明,论证论据也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一般包括这几个模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议论性散文则一般是采用华丽的语言来进行议论,一般没有非常特别鲜明的论点,也没有非常明确和集中的论据。一般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抒情性、文采性。议论散文比较看重的是语言文采。常规议论文看重的是论点突出。
2.议论性散文中的论点不太明确,论据也不是很集中,并不代表议论性散文没有论点,而是议论性散文的分论点一般比较多,常常会多于常规的议论文,只是由于议论性散文论点的陈述方式不同,相比于传统常规的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论点常常被淡化处理。
3.传统的常规议论文一般使用比较完整的事实论据,议论性散文一般喜欢使用简化的论据,不会进行那么详细的分析,比较善于使用排比抒情等修辞手法。议论性散文一般采用简要的概括叙述的方式对自己的材料进行议论阐述,议论性散文议论一般讲究简洁、精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议论散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性散文具有哲理性、抒情性、文采性,因此,该如何写作才能达到议论性散文的要求呢?
首先,要善于采用修辞的手法。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起到修饰语句的作用,通过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形式以提高语言的文采。在采用的修辞手法中,比较常用的是比喻、对偶和排比等,这几个特别容易起到彰显文采的作用。例如,可以将内容、结构、语气等相关,相同或相近,连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接起来用。排比修辞使用起来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比喻修辞会显得文章句子更加优美。
其次,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型发散文章思维。
议论性散文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型来增加文章的文采,比如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对比句、转折句等。
第三,可以引用诗文、名句来增加文章的文采。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名言警句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就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较深的哲理和较高的文采。引用古人的经典话语,大展集体智慧,把贤人的成语谚语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使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更强。但是,有特别注意的是,要引用古人的名言名句,尤其是古人的诗词名句,一定要深刻理解他们其中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随意引用,显得特别牵强附会。
还要注意一点,当引用古人的诗句时,要使自己的文章的风格、语境与诗人的相一致,协调得当,才能起到以一当百的效果。而且要忠实于原文,不能随意删减和增加。
引用古人诗句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嵌入式、割裂式、展示式等。嵌入式就是要将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这个嵌入的诗句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或者由相近联想而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汇集一起。割裂式就是将要引用的一句诗分成几部分嵌入到文章的一句中的不同位置,并使其成为句子的某一成分。既可以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也可将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
第四,采用列举的方式。
列举的方式有点列举和面列举,详举一例称为“点”,略举一组事例的写法就称之为“面”。点例式一般是通过前面先详举事例,然后加上一层议论分析。有事例析因、正例反设和反例正设等三种方式。面列举的方式可以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和例证法两种。使用假设分析时,事例与假设分析可以明显分开,有时也可采用夹叙夹议形式。正反对比的方式是一般采用两个或以上的正面事例,用至少一个反面事例。例证式是用两个或以上的事例组合起来论证分论点。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写出好的议论性散文,必须拥有甚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文化底蕴可以采用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及相关的诗文字句等材料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如何采用诗文警句来增加文章文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多积累。在平时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分门别类的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虽然自己无法写出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要学会拿来主义。积累一定的素材加上合理精心的设计,写作时自然就会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写出来的句子自然是整齐,错落有致。文章自然会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
参考文献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 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 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 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 层次要清楚
5. 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6. 论据要充分
【关键词】高中语文 模块教学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3
虽然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功底,但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许多学生到了高中,语文反而成了弱势学科。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势,填补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缺失,老师必须要先从宏观上将语文这个大块头进行分割,把语文的整体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小模块,逐一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和消化。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包括字词字音及成语的辨析、语言运用题、古文及现代文的阅读及作文,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也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模块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每一模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更加明了。
一、积少成多――字词成语重在积累
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个建筑堡垒的过程,那么字词成语的学习就是构建这座堡垒的一砖一瓦,字词成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语文学习就没法达到更高的层次,基础不牢即使今后接收了更高深的知识也会因为底盘的不稳定而坍塌崩溃。高中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最后阶段,高中之后的大学,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可能就不会再接受系统的语文学习,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抓紧时间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基础的构建重在积累,再高的城堡也是一砖一瓦慢慢建起的,空中楼阁是不稳固的,所以针对字词成语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字词成语的学习。
(一)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学案教学已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教学手段,老师教学的时候都会准备教案,这样老师可以更加清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的时候会更加清晰明了的知道本节课应该干什么,同样的,为学生准备学案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学案一般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导学案,课后复习案,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的要求更好的掌握知识。利用导学案来学习字词成语的好处是因为导学案可以将知识点清晰明了的反馈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条理,学生每天完成导学案,学习成果可以得到直接的展现,这样会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并且导学案便于整理归纳,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可以根据导学案查漏补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导学案逐渐积累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感到学有所获,继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趣味激励法
日积月累的学习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就会产生疲惫心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老师要多激励学生,或者是通过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比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成语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建立成语角,每天安排同学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分享一个成语及其来源和解释,这样能够照顾每一位同学,并且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使命感,从而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积累中去。
二、循序渐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缓步提升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只能通过日积月累的过程,将量变转换成质变。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语感宽泛来说就是阅读时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能否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文章的大意及中心思想对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首先要多阅读,读的多了对各种文章的题材都有所了解后,语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大都习惯默读,但是默读很容易走神,有时候文字只是过眼不过脑,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没有思考,读完了也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如果学生出声读诵课文可以同时调动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这样大脑会更加活泛,学生在阅读时不易走神,且因为同时调动了两种感官,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出声阅读的习惯。
另外就是要多加练习,阅读看似困难,但如果掌握了答题技巧,阅读也不再是难事。平日里老师要多带领学生做阅读题不要总是在考前突击,老师可以根据阅读的不同题型给学生划分模块来进行学习。高中阶段的阅读主要包括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答题策略,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阅读能力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了。诗词也是一种文言文,有时候由于一个字的意义不清楚就会影响对通篇的理解,所以学生要多做题、多积累,增加文言文的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所处年代,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了这些对诗词的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掌握一些实词、虚词的含义,文言文中一个字往往会有许多种含义,如果学生对此不了解的话就无法通晓全文大意,阅读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日里的文言文阅读中老师要多帮助学生积累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和虚词。现代文的阅读则要多掌握答题技巧,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模块进行系统的现代文阅读指导,高中的现代文阅读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形式,记叙文和议论文出现的频率较高一些。针对记叙文主要讲三要素、写作手法及其运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答题模版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稍加改动即可。议论文同样也会涉及到这些写作手法类的题目,但作为议论文一般都有论点论据等,所以议论文的学习还要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内容以及议论文的结构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56-02
高考中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极少有自己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写出来的作文只能得到中等或中等以下档次的分数。这一现象表明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缺陷,同时也反映出议论文教学中的不足。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们进行议论文教学时,通常让学生亮论点,摆论据,了解论证方法,却很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论证。论证似乎没有论点和论据那样触目可见,容易被忽视,然而论证却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是使议论文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论证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内在联系,分析论据如何使用,分析论证方法和语言艺术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掌握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议论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用叙述代替议论或者是叙述的文字往往比议论的多,论证过程几乎不见。要让议论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精彩,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法:一是恰当选用一些论证分析的方法,如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二是使用一些美化语言的方法,包括:①运用修辞,如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②引用古诗词句子;③引用名人名言;④采用表现力强的句式,如采用对称句、反问句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论证水平。先让学生进行段落练习,在段落练习中学会使用一些论证的方法。待段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整篇作文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可以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难心理,议论文的论证水平也可以逐渐得到提高。在段落练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训练要求,尽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写作训练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尝到进步和收获的喜悦。
下面以笔者的一次作文段落训练为例。
【作文训练】请以郎朗或成龙为例,为下面的两个分论点各写一段论证文字,每段200字左右。
(1)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
(2)不甘平庸才能成功。
学生交上来的段落习作论证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从中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作为范例,以病文升格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让论证充分、精彩。
原文: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摆出论点]一至理名言说:“机遇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准备好了,才有可能抓住机遇。[阐述]1999年芝加哥夏季的一场音乐会让郎朗一举成名。当时原定表演的一位著名的钢琴大师突然生病,郎朗的经纪人得到音乐会主办方的电话,让郎朗成为第一替补来代替演出。结果表演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郎朗从来没有听过的热烈掌声。当他弹完最后一个音的时候,这个音符还没有完全消失,全体观众就已起立欢呼,而且掌声持续了大概七分钟。[叙述事例]所以,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你只要准备好了,机会就会来。[结论]
该文段论点明确,引用名言,结论简洁,但叙述文字过多,语言不够精炼,没有扣住论点进行论证,没有充分的议论。
升格一: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摆出论点]著名的钢琴家郎朗在成名前就学会了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和钢琴独奏曲,他去参加指挥大师艾森马赫的面试时,给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了改变他一生的机会,从此一举成名。[叙述事例]如果郎朗没有平日里刻苦练琴的准备,没有大量曲目的储备,那么,他就不会顺利通过面试,就不会获得大师的青睐,也就不会得到那个让他走上成功之路的机会。[论证分析]由此可见,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结论]
该文段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论点+素材+论证分析+结论,用了假设论证的分析方法,能扣住论点,议论简单,但语言平实,缺乏亮点。
升格二: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摆出论点]郎朗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了三十五首钢琴协奏曲、六套钢琴独奏会曲目。他明白,为了梦想成真,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后来,凭借充足的准备,他获得了在世纪音乐会上弹奏的机会,从此一举成名。[叙述事例]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跳跃,青春在旋律中舞动。充分的准备让他在面试时深受指挥大师的喜爱,充分的准备让他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从此扬名世界。如果没有任何准备的话,哪怕有一千个这样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不会成功。可见,一个人只有准备充分,才能铸就深厚的实力,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从而大获成功。[论证分析]我们要坚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结论]
该文段同样也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论点+素材+论证分析+结论,用了意义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进行论证,紧扣论点,议论充分。语言比较流畅,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亮点。
升格三:机遇之花,只在有准备的土壤中开放。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跳跃,青春在流畅的旋律中飞扬,舞台、灯光、钢琴、燕尾服、掌声……郎朗尽情地享受着梦圆的美好。为了实现梦想,他已经苦苦准备了十几年。不分昼夜地练习,背井离乡地求学,心力交瘁地等待,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他满怀期待的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信心满满,像点歌器似的,全力释放自己所有的储备。他用年轻的心,为古典音乐注入活力;他用澎湃的旋律,让世界倾听中国。他用钢琴书写传奇,他用自己证明真理: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你只要准备好了,机会就会来。
该文段叙议结合,紧扣论点,语言流畅、精彩,论证充分。引用名言,语句优美,有画面感,句式对称、工整,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运用材料进行论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论证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还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论证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服力,因此,论证分析必须充分且要紧紧地围绕论点。
【实战演练】
病文:不甘平庸才能成功。[摆出论点]十五六岁时的成龙,还是几十个武行中的一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跑龙套的,整天被人呼来唤去,非常受气。成龙不想一辈子都这样,于是他非常卖力地演,演死就数他演得最好,就这样他慢慢被武术指导所熟知,后来不断地被提拔。直到今天,已成为巨星的成龙还在非常卖力地做事。[叙述事例]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们,还有什么可叹气的呢?如果你不想平庸过一辈子,就努力地干吧![论证分析]只有不甘平庸的人,他的生活才会不平庸。[结论]
该文段叙述的文字较多,叙述的过程没有扣住论点。议论的文字太少,议论较浅。笔者要求学生对此段文字进行修改,要求紧扣论点,简化叙述过程,运用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充分展开议论。200字左右。
优秀改文:英国有句谚语说:“我们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成龙大哥曾经也只是一个小武行,冒寒风,浸冷水,他咬紧牙关纹丝不动;攀陡崖,跳钟楼,他毫不犹豫一鼓作气;探龙潭,闯虎穴,他勇往直前势不可当。他不甘平庸,奋斗不止,最终扬名四海,享誉国际,试想,如果成龙甘于平庸,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何来今日的梦圆银幕?所以,努力吧,奋斗吧,成功只属于不甘平庸的人。
这样的作文段落训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议论文写作是如何让论证充分和精彩起来的。操作性强的方法,能模仿和借鉴的范例,让学生对于如何提高议论文的论证水平不再感到困惑。而不同层次的改文,呈现出阶梯状,让学生找到了自己论证水平所在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训练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往上爬,逐渐提高自己的论证水平。
一、注重先秦诸子散文中精神品质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先秦诸子的高尚道德节操能给我们以指引。孔子为了改善春秋时期混沌的社会局面而周游列国。在周游途中不断受到同样可以称为“智者”的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假如孔子不是因为有着对社会巨大的道德责任感,也许早就中途放弃,打道回府了,即使他和弟子们困在陈蔡郊外,饿得几乎要死的时候,孔子仍然可以气定神闲地为弟子们弹琴、讲故事。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身上最高尚的品质莫过于为了拯救社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坚毅。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观点,一生都过着忧国忧民的生活,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处游说诸侯,屡屡碰壁也丝毫不言弃。孔孟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准则,他们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巨大的光辉,泽被后世。社会文明进步了,也应该把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宝贵一面发扬光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才能写出真诚的、能打动人的文章,而不是无病、胡编乱造、假话空话满天飞。
二、用先秦散文的艺术技巧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技能
运用先秦散文中的各种辩论技巧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1.比喻论证
诸子散文非常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能把深奥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诸子在向诸侯君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时,为了让国君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政见,常常喜欢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时就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施政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必须施行仁政。在诸子散文中,诸如此类的比喻论证方法很多,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在自己的散文中都曾大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鲜明地阐述观点。先秦诸子散文中曾大量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中,孟子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述的中心。在这篇散文中,孟子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的。
3.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诸子散文中运用很多的一种论证方法。诸子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样使得对方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如庄子的《逍遥游》:“且夫水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在这里,庄子就运用了假设论证法,先假设水不厚就无法承载大舟,风不厚就无法承载大翼,从而阐明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运用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论证结构更严密。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4.排比论证
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诸子散文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先秦散文常常运用五六组排比,气势磅礴,显示出诸子的雄辩之风。例如,孔子的《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这里,孔子为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了六重排比,使得论证气势非常强。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5.类比论证
[关键词]议论文 人情味 体现 感召力 吸引力 信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27
众所周知,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但在目前,有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中套话空话连篇、语言生硬、论述偏激;更有甚者,论述语言尖酸刻薄、危言耸听、极尽骂人之能事。大家都知道,古往今来中国乃注重人文、倡举伦理、体恤民情、抚慰民生的文明古国。所谓“厚德载物”说到底就是“宽以待人”,“以德服人、以情待人”。然而,在社会科技一日千里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在最能反映现实的议论文中却感受不到应有的“人情味”。我认为,在当今的议论文中,特别是在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中更应该多一些“人情味”。
一、恰当地融入“人情因素”可以增强议论文的吸引力
一提“人情味”,有人就误解为“儿女情长”。其实不然,所谓的“人情味”无非是指人之常情,即人与人、人与事物中本来就有的足以动人心弦的情感素质。毫不讳言,在人类的各种特性中,再也没有什么比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更能引起人类的普遍同情和兴趣的了。丝毫不可否认,“人情味”是激发议论文生命的原动力,因而也是议论文最具魅力之所在。与其他写作体裁相比,议论文恰恰更需要这种原动力量。作为论说文,议论文有时所论及的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它往往是调动抽象思维,运用抽象语言进行写作,而它的语言相对枯燥、缺乏生气。如果不在论述的表现章法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恐怕就很难引人惠顾。所以,在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倾注浓浓的“人情味”,会使你的议论文成为有血有肉的精彩华章。
譬如,一位学生在议论文习作中论述“公权私用、法外行政、非法作为”时,在表现手法上就很独到。小作者为了论述一个严肃的话题――平凉市崆峒区公安分局将法律程序踢开,弃法律规章于不顾,公权私用、法外行政、非法作为或乱作为,在文章一开始就人情化地设置了一幕喜梦惨断的悲剧:
平凉市崆峒区市民王忠义为了取得一块土地的使用权,个人出资拓宽修建了一条小路,并动员拆迁了十户居民。就在王忠义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办齐,并设计好图纸准备开工建设之时,与工地一墙之隔的崆峒区公安分局突然提出,他们要征用这块土地,还出动警力阻挡王忠义施工。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人,王忠义只有一条路可走――维权!
面对这个通过辛苦劳动换取合法利益的平凡市民所得到的结果,相信没有读者会无动于衷。小作者正是给予了这个憨厚、勤劳的劳动者以挚爱和同情,通过人情化的描述,激发读者的同情和义愤,引导读者追随自己的思维笔触,关注问题的结局。
二、“人情味”不会冲淡议论文的理论力量
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误解,情感成分的融入会冲淡议论文的理论力量,影响其深度和质量,其实并非如此。情感也是一种理性的积淀,它虽然表现为感性的形式,却蕴藏着无限的理性哲思。人的情感的宣泄和展露,并不等于浅薄。质朴的情感是人类真情的流露。议论文固然需要说理和辩驳,但说事论理是一门艺术。议论文决不能为说理而说理,它的说理是为了说服人。虽然,古圣先贤的学问渊博,理论神圣严谨,感化民众,但不如现实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和促膝谈心更能打动人。因此,议论文无论怎样高谈阔论,没有鲜活的人情流动于字里行间,也难引起读者关注。与此相反,议论文立论准确、词语贴切、情溢笔端,则会引人入胜。所以,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倾注情感,有助于议论文达到纯理论无法攀升的审美与论理境界。
譬如,一位九年级学生写的议论文是这样开头的:“做了21年的代课教师,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的教师惠志敏被辞退了。家徒四壁,无以为生已经42岁两鬓花白的他,只好走进陌生的城市打工。在工地搬石头,每天30元……”惠老师的窘境,让读者心头一酸,不仅是怜悯和同情,更多的是愧疚和不安。没有艰深、晦涩、沉闷的理论阐释,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呼号,注满情感的深情文墨便呼唤起读者的关爱之心。施文于人,而不露丝毫教导于人的痕迹。这才是寓“情”于文、寓教于“情”的真谛。
三、“人情味”可以为议论文架起信任的桥梁
如今,由于物质生活享受的纷繁干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扭曲了部分人做人的礼仪与人格。他们不老实做人,急功近利,对国家大事置若罔闻,对身边的小事更是漠不关心。我们的议论文现在该担当一些什么责任呢?议论文 “政论性”的特征决定它具有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然而生发议论,写不好最容易流于生硬的说教和令人生厌的评头论足。因此,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读者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时代赋予议论文的历史责任是:议论文要实现全部社会意义的理论价值,首先应建立起与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用真情赢得读者。而“人情味”却能担当得起“承载信任”的桥梁。因为它不仅能跨越论述者与被论述者、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论述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沟通或解除两者的心理与思想距离,而且,最能调动读者的心理因素,从而,表达他们对作者观点的赞同或认可。谁能否认充满“人情味”的情节穿插与浓情绵绵的直抒胸臆,会产生令枯燥议论所达不到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呢?
一、问在内容,把握文本,理清文脉
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当然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操。中职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和审美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教师在内容方面多做一些点拨,这自然就需要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那么如何发问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首先当然是让学生把握文脉。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是设置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仍以《前赤壁赋》为例,在疏通字词后,让学生进一步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全文哪些文字写景,哪些文字写情,哪些文字写理?二是本文一个显著特色是“主客问答”,“客”从第几节出现,哪几节文字都是写“客”的?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主客问答”这个写作特色上,引导学生从写作特色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从疏通字词读音到了解文章内容,再到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过程符合人的基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二、问在字句,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精髓藏在文字之后,想要深入感受古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对文言文的把握就必须细致到字句。想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句明察秋毫,自然少不了教师的高水平。那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又该做些什么呢?当然首先得把握段落的关键字词,其次设计相关问题。如《前赤壁赋》中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心情的变化,笔者设计问题:作者夜游赤壁时一开始心情如何?从哪一节的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说明了这一点?学生通过筛选提取信息,回答“:苏轼夜游赤壁开始时心情非常不错,从第2节的第一句话‘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可以看出,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乐’。”这样的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对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问在字词“,以文带言”,掌握文言知识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字词,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对学生来说像外语一样,还有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早已成为历史,但对理解整篇文章却又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就字词提问呢?仍以《前赤壁赋》为例,说说如何“以文带言”,把字词解释等古文知识融入到段落的分析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笔者追问学生具体是什么时候,学生对照注释可以回答“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由此顺便带出对古代干支纪年法知识的讲授,和对“望”“既望”“朔”“晦”的介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意思是“苏轼和客人在赤壁泛舟”,让学生比较古今句式的不同,从而判断出该句是倒装句。“以文带言”环节在一堂文言文课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每堂文言文教学课必须经历的环节。在字词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古文知识的分析中,既要照顾到知识点的典型性,又忌面面俱到,教师应着重帮助中职学生建构文言文知识系统。
四、问在修辞,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之美
文言文言简义丰,充满语言的魅力,有的文言文大量运用了修辞,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如《前赤壁赋》因为是赋体文,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对偶的角度去朗读分析文章,可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能更快成诵。如该文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又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利用中职学校课时安排宽松的优势,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体会,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修辞美和语言美上来,让其进一步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当然,文言文课堂究竟该“问”在何处,也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写作风格而有所不同。以上的讨论主要以《前赤壁赋》为例,因为这篇文章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算是难度最大的了。如果能够理解这篇文章,理解其他文章就不在话下了。其他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教师提问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又如《师说》《劝学》这样的议论文,则应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发问,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比喻论证。中国古代文人特别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思辨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作者:郑燕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一、论点表述
不少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习惯于在开篇确立论点,然后陈述论据,结尾回扣主题,点明主旨。其实,议论文中论点的表述不止这一种方法。
1.破立结合
“立”是指阐述正确的观点,“破”是指驳斥错误的观点。“立”和“破”是对立统一的,确立一个论点,也意味着否定、批驳与它相对立的观点;而要驳斥某个观点,也必然要确立与其相对立的论点。论点的破立结合,正反对照,打破了“一立到底”的平淡,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指出“送去”的危害,然后针锋相对,主张奉行“拿来主义”,先破后立,水到渠成,颇具说服力。
2.多层表述
论点的多层表述主要有两种,一是论点的多角度表述,即将中心论点分解成若干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独立成段,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二是论点的层进式表述,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挖掘。 多层表述的方法 , 能够使论点的表达更为全面 、 具体、深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 《踮起脚尖》,文章的论点分四层表述:一、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二、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三、踮起脚尖,成就完美的人生;四、踮起脚尖,拥抱生命的阳光。分论点从感受自然之美入笔,然后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身实际由浅入深进行阐发,使文章呈现出一种递长层高的气势美。
二、论证方法
简单罗列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难免使人感觉单调乏味。写作议论文时,如果能够恰当综合运用正反对比、中外结合、古今对照、事理结合等手法,能使文章更为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 《这也是一种力量》 中的片段:
不需要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仰天大笑出门去”,不需要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我自横刀向天笑”,也不需要“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些笑,或太狂放不羁,或太刚烈顽强,抑或充满妩媚。而我们每天最需要的,不过是浅浅的会心一笑。
…………
模仿段落结构,把片断写得有序
《庐山的云雾》一课,第二自然段先用一句话总写庐山的千姿百态,再从山头、山腰、山谷、山峰四个方面具体描绘了庐山云雾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总起分述”的写法。在研读了这段话的表达方式后,便可让学生仿照这种形式描写景物,要求先总介景物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详细叙述,学生就容易将一段话写得具体而又有条理了。
再如《珍珠鸟》描写珍珠鸟雏鸟的句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得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段话由部分到整体,写出了珍珠鸟雏儿的美丽可爱的外形特点,这是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写好动物外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应轻易放弃学生仿写的机会。
类似的还有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后总,并列式、递进式等段落构造形式,只要坚持不懈地结合这些段落,有意识地进行习作指导的渗透,让学生悟出方法,多加练笔,就一定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获得能力,从而实现行文“言之有序”。
模仿精彩句式,把片断写得具体
如何把话写得生动、形象、优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片段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再进行仿写,将一段话写得有血有肉,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教学《三顾茅庐》时,在学生充分欣赏文中描写隆中优美山色的句子后,就让学生观察景物,用“来到……只见……”的句式描写景物,进行模仿实践;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对描写荷花形态的句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进行重点朗读、赏析,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种花,效果很好。《花瓣飘香》对话生动活泼,极具特色,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有的提示语在中,有的则省去了提示语,让学生模仿这些句式写一段对话,就能避免学生描写对话时形式单一机械,缺少变化的毛病。
模仿修辞手法,把片断写得生动
《西湖》这篇优美的散文中有很多比喻句:“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西湖的意境美;然后认识比喻词,弄清比喻句的构成,体会比喻句的妙处;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比喻词练习说话,[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写景状物,就可使句子更加形象鲜明。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返璞归真 有效措施
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工作等角度,写作表达能力是学生一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与此同时,写作教学是为了能够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高中写作教学重点在于进行准确的表达,不同的写作文体等同于准确表达的不同形式。高中作文教学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表达,除去最外一层的装饰,使作文教学返回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这是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高中作文教学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说明文等。通常,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经常会忽略真实情况而凭空捏造,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而故作感慨,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是一味说空话、假话,并没有领悟到作文写作的精髓,仅仅流于表面现状,缺乏真实的作文体验,导致程式化作文盛行。
(二)事实上,很多高中学生十分抗拒语文写作,写出的作文大都敷衍了事,并没有投入精力和真实的情感,这与返璞归真的作文教学理念相违背。同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缺乏有效思考,对作文素材的选择不尽如人意,虽然文章写出来了,但文章水平并不高。
(三)现阶段的高中作文教学,学生懈怠作文写作现象的日益严重,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使得整个作文教学课堂表现出强烈的随意性特征。同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仅仅是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听讲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死板,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导致学生写作学习兴趣严重丧失。
二、促进高中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的有效措施
(一)还原作文写作规律,进行教学。立足于整个高中教学的大背景,极端功利主义占有很大成分,当然,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很多作文教师都将考试放在第一位,强调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作文教学的本真和写作规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但如果仅仅是片面追求写作技巧的教学,则显得过于功利,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想象力。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作文的写作规律,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对此,教师要不断增加阅读量,用心体会,并进行详细的思考、对比,以此选择写作素材。与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课堂相比,还原作文的写作规律显得尤其复杂,但只要教师坚持下去,勇于创新,大胆进行思考,就一定能够摆脱写作教学的功利性特征,还原真实的高中作文教学,从而深层次地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二)贴近真实生活,开展作文教学。受到高考的影响,高中教学基本都是以高考作为教学中心。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开展了相应的改革。近几年来,高中语文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一般高中作文有两种问题,即议论文和记叙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虽然这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系数基本一致,但通过实际检验,学生很难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这是由于议论文主要就是对文章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最后得出总结性的判断,这对学生实际的人生经验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换言之,学生需要牢牢把握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好议论文。高中生基本都是18岁左右,并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因此很难进行正确的议论分析,导致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并不高。因此,高中作文议论文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真实生活”这四个字开展,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写出水平更高的语文作文。
(三)回归记叙文体,提高写作水平。事实上,高中作文中的“记叙文”,是针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来讲的。换句话说,记叙文的写作需要头尾相结合,同时要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学生要想写出优质的高中作文记叙文,就必须回归记叙文体,注意文章结构、情节的完整性。对此,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生认真审题,在充分理解命题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必须围绕记叙、描写进行,不能涉及议论。因此,高中作文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以情动人,回归真实生活中的题材,最好是能够打动学生的写作材料,选择的文章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才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这样才能打动阅卷教师。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中作文教学退去表面的装饰品,返回最原始、最真实的教学中,改变一贯的教学方式,认识到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对此,可以通过还原作文写作规律、贴近真实生活、回归记叙文体等有效路径,展示高中作文教学的最真实的一面,以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为学生日后在语文作文道路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东.营造高中作文教学的绿色生态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
必须指出的是:模仿是把双刃剑,模仿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模仿得不好则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沦为违背研究基本道德的抄袭者。那么,初涉教育研究的人究竟需要模仿什么?需要怎样模仿? 此类问题也许可以从“猴子锯木板的故事”中得到有价值的暗示。
一个伐木工人想做一个小木屋,就到森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他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锯开一段以后,又把楔子,再将楔子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大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锯木板如此简单。
这人干累了,躺下打起了盹。猴子从大树上爬下来骑到那根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不仅锯的动作很像那么一回事,而且锯的效果也很不错。当他锯开一段树的时候,突然想起那人拔楔子与打楔子的动作,于是也不明就里地模仿起来。可是,当猴子刚一拔出楔子,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声大叫,把人给闹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唉!猴子忘了它是长着尾巴的。
对于初涉教育研究的人而言,自己就是那只猴子,模仿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否则猴子的惨剧就有可能在你的身上发生。如何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如何避免这样的惨剧在自己身上发生?关键在于在今后教育研究实践中,不仅要模仿其然,而且要理解其背后的所以然,更要从模仿当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究其本质而言,教育研究中的模仿实际上是“日本式”的模仿,是带有二次创新色彩的模仿。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以后,许多企业的发展都走一条模仿欧美企业之路。每当欧美相关企业有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来以后。赶紧对其产品进行彻底解剖,以发现其中的创新之处及其不足,从而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由于省却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因而价廉;又由于克服欧美产品中的不足,因而物美。由于在模仿中有创新,因此能占领广大的市场。虽然我国许多企业也模仿欧美产品,但我们在模仿中创新性不足,所以如今电视、DVD等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中,这就像猴子的尾巴,一不小心就被树夹住。可见,模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关键:不能做到原创,至少要做到二次创新。
尽管我们主张教育研究越原创越好,但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研究时不必刻意追求原创,不妨来一个“二次创新”,而且“二次创新”与原创一样精彩。所谓“二次创新”,指的是在模仿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沿着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而发展的、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研究范式,在别人基础上实现观点的创新或内容的创新。
“二次创新”实际上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简单的模仿,即按照他人的研究思路或写作思路,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其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从而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二种方式是改进型的创新,即基于第一种方式,在充分学习、积累和消化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后,逐步减少对他人思路的依赖,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第三种方式是创造型的模仿。此时,研究者自身已完全掌握研究与写作的原理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对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较重大的二次创新,最终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许多创新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模仿。模仿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模仿不一定产生创新。模仿本身是一种“再造想象”,它能够培养研究者的想象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模仿大师的长处开始的,但一味的模仿也将阻碍想象力的发展。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某些研究与写作的思路与技能,是为发展自我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打基础的。所以,对于初涉教育研究领域的小学教师来说,在模仿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身的二次创新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对此,刘知几在《史通・模拟》中认为“摸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法。朱熹也主张模仿:“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也说过:“记事记清楚了,说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象样”就是符合“规矩”,如何才能符合规矩呢?那在训练之初就得循“规”蹈“矩”,严格模仿。严格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欲方则方,欲圆则圆,既合规矩,又不拘于规矩。(详见吴澍、吴利生:《论“模仿与创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在具体的教育课题研究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研究思路来进行:
第一,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整体设计的思路。即模仿别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思考的条理和线索,用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每一项课题都有其研究思路,不妨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与你的研究课题内容相关的、做得比较好的课题进行认真分析,努力发现并仔细揣摩他人的研究思路,然后借用这一研究思路来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
第二,分析并模仿研究问题选择与取舍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发现问题、取舍研究材料的方式和方法。用以训练自己的选题能力。初涉教育研究者总是在嚷嚷“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特别是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总找不到好的相关的材料”。其实,可研究的教育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比比皆是,可利用的材料也到处都是,只是小学教师不善于辨识与查寻而已,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实践而习得的。
第三,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研究方法确定与运用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背后的心路历程,体悟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找到所选择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并将这一思考带到自己的课题研究当中,从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最为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四,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运用的思路。比如,小学教师经常做某一方面问题的教育调查研
究,常常会用相应的调查工具,如问卷及访谈等。一般而言,通过研究他人的调查研究,你会发现调查工具使用的关节点:诸如,合理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难度:注意提问的方式,力求简洁易懂,便于被调查者准确回答;对于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应当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对于同一问题,为了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多角度地了解其想法,判断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否合理。此外,对调查结果应当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如一般可采用基础分析、分类分析和相关交叉分析等方法。基础分析就是对调查情况的百分比分布的粗略概括,是对被调查者的大致说明,可以借助柱扶图或饼状图来说明。分类分析就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学历、职务、年龄)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别的人对于调查问题的不同看法。相关交叉分析就是通过多道相关问题来调查人们的真实想法。通过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来证实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
在具体的教育论文写作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往往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写作思路进行:
一是“取其旨,叙自己的事”。他人论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就可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情感体验事例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
二是“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是论文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在教育论文写作中。小学教师可以模仿他人巧妙的构思来进行自己的写作,但也一定要明白:借他人的创意,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感。
三是“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既成文体可以是叙事体裁,也可以是案例体裁,甚或是教学后的体裁,在遵循这些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是“仿其法,行自己的文”。即模仿别人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加以运用。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往往通过各种写作技法使之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我们完全可以借用他人好的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