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14:1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扶贫就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
1.精准扶贫的背景与意义.顾文思意,精准扶贫就是粗放扶贫的对立意思。精准扶贫通过优化整合资源,一改以前政府的“漫灌”式的扶贫工作机制,地方优化扶贫整合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上。从国务院的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提到:“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旨在对不同的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真正达到精?史銎丁>?准扶贫能做到正对性强,通过有效合理的办法将扶贫的物资精准送达扶贫对象的手中。
2.以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为例,实现精准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主要是以贫困地区的企业为基地,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会计实训,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对有条件的基地,可以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方面进行培养,对于没有条件的学生,以手工计算为主,比如在点钞,装订凭证、珠算、假钞鉴别等。这个实训培训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首先,让贫困地区的企业的提供实训基地,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能获得一定的劳动力,学生也获得了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表现优异,就可以留在企业任职,这样贫困地区的企业能够解决人才短缺的大问题,还可以解决当地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员工,企业也不用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讲,通过会计实训对贫困地区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扶贫,这样的实训还能够节省国家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国家在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成长,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的技能。比起一般的精准扶贫,这样的教育扶贫方式更有意义。
二、教育扶贫的意义
1.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计划中重要的一项计划。常言道“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因此,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鼓励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种导向是非常成功的。从本质上看待问题,“教育好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教育扶贫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决策,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民生工程。近些年来,随着很多高校的扩招,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这也导致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农村的群众也更加坚定读书无用论。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毕业也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学生也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失去了原有的判断。通过教育扶贫,首先就要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扶贫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学生能够上大学,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拥有一技之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
2.通过教育扶贫提供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岗位。就目前而言,很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没有接受过,或者是很少接受过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低,导致他们没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因此,如果能通过教育扶贫,让这些贫困地区的群众有一技之长,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教育扶贫通过给每个人提供取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并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劳动技能,技术水平,为他们取得一个较好的竞争岗位的起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措施能为他们增加一生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能让孩子们精神上受到熏陶,有更多的见识,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了希望和梦想,在对抗贫困的道路上有精神支柱。
三、会计实训对接精准扶贫的措施
1.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目的。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工作的理论总结,但理论最终要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工作。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训过程,提高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种技能。会计综合实训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基本目的:首先,通过基础的会计实训,能够让学生了解会计主体为主的经济业务,能够掌握基本的经济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的种类、格式,并且能够对这些原始凭证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其次,还要通过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实际操作,了解原始凭证的一般性传递程序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熟悉建账的方法,掌握现金日记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也尤为重要。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快速系统地学习和完善会计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通过在贫困地区的企业实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经系统学过的《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一名会计师,基本的职业素养也非常关键。通过基础会计实训,要培养作为一名会计师应有的风险意识,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和自我释放压力的能力。
2.实训内容与贫困地区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最基础的会计实训内容,应该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日记账的登记、账目的汇总与处理程序。即使是相应教育扶贫的会计实训课程,也要力求实训的内容完整性。在实训之前,就要跟管理实训的教师传达好实训的内容和意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课程是每个进入工作岗位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这为学生的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经过学生的切身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出课堂,投身实践”的必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的认识片面化,让学生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积极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规划,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尽可能完善会计实训室,一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标准的电算化实训实验室应配有一定数量的电脑,有相关的最新计算机系统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多媒体会计仿真模拟软件会计电算化模拟练习软件等,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正在逐步取代手工记账,应该尽可能的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电算化方面的培训。
3.?e极完善实训考核机制。实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实训的考核结果来评价,因此,在实训结束后应该由当地的企业和管理实训的教师一起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将学生的工作热情也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爱岗才能敬业”,只有热爱岗位的职员才能够真正的完成岗位的工作。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岗位热情,让学生懂得珍惜,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对这份工作真正做到“懂、会、做。”并且,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
关键词:扶贫攻坚 职业培训 精准扶贫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与职教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X064)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的71个县(区、市)范围中,湖南省被纳入规划就有37个县(区、市),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新的起点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并于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笔者学校利用其拥有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基地”教育平台,结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湘组发[2007]12号)文件、州劳动局的"阳光工程"精神、州移民局“移民培训计划”和州民政局“退伍军人培训计划”等渠道,为我州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二、职业培训
学院培训工作在国务院、省、州扶贫办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湘西州扶贫攻坚战略,把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大学生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高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员关怀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培训等,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培训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更具特色,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和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工作,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该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目前共有“一村一大”学员1280名,其中在籍942名,已毕业338名,学员中有党员618名,各大村主要干部540名,先后有12名学员考上国家公务员,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为了农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基层管理骨干,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增强了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学院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真正发挥了其职能示范作用,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三、工作总结
回顾过来的培训工作,学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模式走新路
在多年的培训中,不断摸索培训方法,使学院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格局的培训模式:
(1)开展中长期的技能培训,采取2~3年制的学历教育扶贫长训,如“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农村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校企联合定向委培(如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合作的幼师培训)等。这类培训对象主要为“9+2”模式的学员和一部分五年制大专的学员。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为了保证他们多学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保证就业,学院采取经费筹措“四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家长负担一点,学生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其中农村孤儿办,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全免学费、生活费),毕业生颁发中专或大专文凭。这样,学员既有了学习的压力,也有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保证,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稳定实现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的目的。这类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2)开展短期的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等等,譬如:我们联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为扶贫示范点200多名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返乡后,他们在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中,社会反响非常好。
2.示范带动促发展
学院一直以“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轴心,在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形成了培训工作大格局。学院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库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院校、省总工会重点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湘西州农村系统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湘西州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培训基地挂牌八个,培训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了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切切实实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把握政策抓落实
培训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之一,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关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工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尤为关注。只有很好地落实党的各项惠民培训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训者的命运。湘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扶贫培训的投入,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学院党委更是高度重视,把扶贫培训工作作为学院的一项大事来抓,紧贴国家政策,狠抓各项培训的落实。抓培训,出效果,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获得一技之长,不断增强就业与再就业能力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下岗职工顺利转岗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有效转移、在职农民素质得到提高、退役士兵得以很好安置,真正做到了“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9.1%上升到2005年的21%,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7年达到495万,2008年将达到559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社会对毕业生需要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因此变得更不平坦。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体现
目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直接经济困难。根据初步调查,由于经济困难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比较普遍的缺乏差旅费,不能赴外地求职和参加面试;部分贫困大学生因购置不起一套求职面试的正装,不能自信地参加面试;部分贫困大学生支付不起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部分最为困难的大学生甚至没有钱打印简历和求职信。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除了直接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其表现在:一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弱势,由于经济困难造成很多贫困大学生不自信,就业期望值偏高,心理压力过大;二是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三是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不够,贫困生专注于书本学习,应对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能力不够;此外,贫困大学生还往往缺乏求职的面试应对能力。如何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阴影、化压力为进取的动力,培养其综合能力成为扶持贫困生发展、解决就业困难最重要的任务。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还表现在,其自主创业资源稀少。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劳动带动就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在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和潮流。但是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主要用功于书本学习,没有经费和心思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他们的家庭更没有条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极少有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提出自主创业计划。目前条件下,他们即使具有创业能力并提出创业计划,也很难取得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和经费支持。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的途径
1.要加强指导,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组建一支由就业指导师为骨干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包括:(1)帮助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2)介绍本行业本专业就业现状及其趋势,帮助大学生挑选辅修课,填补个人能力的缺陷和不足。(3)讲就业前的学习准备、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解除就业困惑,增加就业自信心。(4)开展求职方法、技术、技巧的培训以及求职资料书写、面试语言等训练,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应变能力。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想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要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不妨一试身手。“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加大高校教学改革力度。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一方面,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另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实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鼓励“一专多证”,增强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4.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我校已经开展了“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了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学校应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增加更多的社会资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优先,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
飞出去的农村娃硕士毕业又“回巢”
3年前,研究生毕业的姚银邦,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边是可以选择留在海南,找到一个专业对口、收入稳定的工作;一边是选择更具挑战性,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实现自己建设家乡梦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和妻子付海燕放弃了留在海南工作的机会,毅然一起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投身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他所任职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187人,其中五保户13户15人,低保户21户57人,一般贫困户51户115人。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姚银邦到村以后思考最多的问题。
几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份经历了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干部,再到“农场主”,最后到新兴职业农民的变化。他的职位也经历了从村书记助理,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再到乡长助理兼扶贫专干的变化。随着身份和职位的改变、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逐步摆脱了刚到村时的稚嫩,逐渐历练成长。
不当检察官服务基层志坚定
受过高等教育的姚银邦,看到发展好的地方都有一个领头雁,自己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常常萦绕在脑海,家乡怎么才能发展,他时刻惦记在心里。常想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他毕业后曾考入海南某检察院工作,通过慎重选择之后,决定放弃检察官不干,扎根农村当村干部。为了解村情尽快开展工作,姚银邦通过查阅整理村里的档案资料来了解村情,查阅村里的党员、低保贫困户材料等;通过进村入户摸清村情,积极协助村干部开展新农合筹资、新农保征收、脱贫攻坚等工作,加深与党员群众之间的了解;通过工作深层次了解具体情况,比如整理低保材料、整理党风廉政资料等,积极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农村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尽快掌握本村的实际情况,融入农村,融入群众。
在基层只有多参与,才能真融入。村里的事情繁琐复杂,可谓“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村干部的工作是“上管天文,下管地理,中间管空气,左管生儿育女,右管油盐醋!”。作为一名刚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只有带着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胜任所在的岗位。从初到村时的迷茫与无措,到主动选择参与村里的事务,协助村干部做好力所能及的村务工作。他逐步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尤其是参与村里的脱贫工作中,姚银邦深刻地认识到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以及党如何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示范引领带领村民快速脱贫致富
到村任职以后,随着对农村的了解的深入,姚银邦对当前农民致富增收愿望迫切和农村土地效益低下,尤其是当前如何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对市委于书记关于农业“规模、结构、合作、转化”的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也深感自己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在分析自身的实际和任职村的现状之后,姚银邦和付海燕夫妻二人决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租地创业,努力探索一条引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姚银邦夫妻二人注册成立了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富邦家庭场。
2013-2014年,在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办等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先期在欧庙村带头示范流转土地600多亩,前期示范种植麒麟(8424品种)西瓜、北京“龙族九号”红薯、蔬菜等。2014年农场不仅注册了“仙草河”商标,申请了有机西瓜等蔬菜认证,也带动了农场周边的15户村民加入了有机大棚西瓜种植,直接带动就业岗位200多个。2015年,农场再次扩大规模,与农场周边20户村民共同经营的400多亩大棚西瓜,销售额达到每亩1万元,远销到武汉、南京、杭州等地。2016年,富邦家庭农场前期在欧庙村流转的土地全部用于村级扶贫产业开发工作,又在贫困村皮楼村流转土地350亩进行西瓜种植,并且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到农场干活,每天40-80元不等工资,一个年度下来,农场可以解决30户100人左右的脱贫问题,就地就近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严峻的情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而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解决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基层。虽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这个工作平台,但是在我们看来能够到基层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升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也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本文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剖析
我们通过对大连本地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务实心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整体来说仍然缺乏积极性。
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观念较为薄弱,急需拓宽就业视野。应届毕业生相对在校大学生,对基层就业了解较多,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就业态度更为务实。但是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较窄,87%以上都是通过学校、父母或熟人介绍而被动得知。而且即使是基层就业,还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希望去到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这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大学生仍然缺乏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的心理。有62%的毕业生把到基层就业作为自己刚刚毕业的一个过渡点,不会把基层就业作为自己长期的就业目标。这就说明了当前的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还是缺乏吸引力的。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
基层的就业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各种福利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而且少有激励、优惠人才的措施,这些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对基层不够热情,另谋他职。基层就业单位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人才政策、发展空间和工作情况。
2、高等教育导向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于城市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城市里才有用武之地,基层可能就会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方面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3、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虽然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严峻。然而,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珍惜大学时光,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导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从大学生自身归纳影响其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就业观念、情感认同和能力素质。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在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就业这个问题上,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到基层,服务于基层。各级政府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依法加大对用人单位在签订合同,兑现劳动薪资和缴纳“五险一金”的监督和检查。能确保及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基层的配套设施也应大幅度的提高,增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全社会也要唱响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和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模范事迹和先进典型,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进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
2、高等院校方面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大学生是新一代有知识有见解的青年,应当看清目前城市相较于基层人才已饱和,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到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勇于到基层去奉献我们的力量。而基层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是权宜之计。高校毕业生可以在进入基层后,积极工作,尽快成长,培养更多的能力来为基层服务。高等院校应熟知志愿到基层工作、参与“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情况,以便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即时的信息。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对基层就业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对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认知和意愿。在高校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高校毕业生志愿投身基层的人数定会有所增长。
3、大学生自身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仍然相对陈旧。尽管调查结果显示,在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下,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示可以放弃对高职高薪的追求,对于就业单位的追求也逐渐从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企逐步发展到民营企业,然而他们内心仍然对基层单位有抵触情绪。城市出身的大学生对于下基层后能否再回到城市表示担忧,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成本等;而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对回到家乡工作也不是很热衷,除了自身原因,他们的家人也都期盼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家和高校的引导,还需要为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加需要大学生自身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首先应当了解自我并正确为自己定位;同时要相信,在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得到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基层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我们广大有志青年学生去精心雕琢和大胆创造。当基层状况改善的时候,也正是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观念,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并以此为契机响应党和国家到基层去的号召,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抱负。
【参考文献】
[1] 梁梅,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01)31-33.
[2] 吴彦宁,刘营军.对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3] 彭小孟,肖池平.大学生面向基层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128-129.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工作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一年级――就业探索期。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辅导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倾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制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从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二年级――就业准备期。目前很多企业招聘时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这一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当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向社会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必需的协作、沟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心理,学会就业心理自我疏导,帮助学生分析所学专业今后的去向,鼓励学生广泛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和活动,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大学三年级――就业强化期。这一时期,学生进入专业课的系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了自身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自身专业核心能力学习、深化加强的重要阶段,高校辅导员一定要让大学生好好珍惜,把握好宝贵的学习时间,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可以不定期开展就业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提前让学生体会就业现场氛围,利用班会,进行就业法律知识的宣传。
大学四年级――就业实践期。面临真正的就业,辅导员主要是给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包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简历的制作、求职信的书写、历年就业形势分析、面试中注意事项,通过校友反馈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实就业情况,找出不足和差距并弥补,在找工作前做好一切准备。
2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
就业形势愈演愈烈,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极其脆弱,面对就业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自己,眼高手低的现象,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大产生的自卑心理,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矛盾的迷茫心理等。因此,需要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找准每个人的就业期望,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心理辅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合理择业,顺利就业。
3搜集并就业信息
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层出不穷,高校辅导员可利用各种有效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并,如:班级QQ群、邮件、微信、微博等,确保就业信息及时、准确地被学生掌握。当然,就业信息之前要在学校层面对招聘信息进行审查,严格把关,杜绝一切皮包公司虚假、不良的招聘信息。
4宣传落实就业相关政策,扩大就业面
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出台和实施了多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和项目。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就业困难学生补助”,“农村义务教师”,“应届毕业生直招士官”,鼓励“大众创新,万民创业”等。辅导员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引导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详细了解、解读相关政策,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投身其中。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要对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思考、总结、交流和创新,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业目标,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及时掌握毕业生面试、签订协议、工作状态等情况,掌握动态变化,做到全程指导。同时,耐心周到地做好毕业生户口、档案转递等服务性工作,努力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晋光.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2] 徐礼生.高校辅导员对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
一是举办专项行动援助就业。盛夏之约”籍高校毕业生园区行”就业服务周”人才服务百日行动”年冬季综合性人才招聘会等专场专项活动,先后举办了创业之园”人才招聘会、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年市公益性人才交流会。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信息对接平台,促进其快速走上工作岗位。
二是拓宽见习基地促进就业。今年新批准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等10家单位为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全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共达81家,其中国家级就业见习基地1家(洋河集团)省级基地12家,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市级基地68家,年提供见习岗位1500个,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就业技能的提升。
三是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三支一扶”计划,配合组织部门完成了600名“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全市共招募200名大学生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工作,招募数位居全省首位。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建立大学生QQ群、成立“三支一扶”志愿者之家、组织联谊活动、建立导师帮带模式、开展创业培训和服务等举措,引导大学生融入基层、投身创业,不断提高他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的本领。
四是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据省人社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持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通知》精神,为切实帮助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购买了476个公益性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劳动保障协理员,此举既解决了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又充实了基层服务服务工作力量。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就业创业。鼓励企业积极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对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出台了关于做好市直企业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财政补贴工作的通知》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录用一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2000元补贴。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较大的可提高至10万元。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扶上马再送一程。
关键词:“一人一策”;职教精准扶贫;实践与成效
1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一人一策”制度的内涵
扶贫对象要精准,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建立“一人一策”制度。个别学生在生源地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档立卡,其家庭贫困程度可能比建档立卡的学生还要高,这类学生也应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资金使用要精准,要将资助金及时发放到学生账户。可结合学校情况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将社会捐助的扶贫物资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意愿帮助其完成就业或创业,隔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2“一人一策”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探索实践与成效
2.1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学生情况。新生入学后,要建立精准扶贫学生特别关注对象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及其身体健康情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入学学业情况、学生特长及爱好、报考学校的原因、未来打算等。精准扶贫的学生大部分有自卑心理,可通过谈心谈话、入学心理测试、舍友访谈等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基本情况,以便下一步进行更精准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贫困生适应社会。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在培养精准扶贫学生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学生家里,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聆听家长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精准扶贫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成员大病、单亲家庭、孤儿、残疾人家庭。结合精准扶贫学生致贫的原因和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家校双方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修正“一人一策”方案,增强精准扶贫学生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2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施策。将精准扶贫学生安排在班长或团支书宿舍,先让其融入到宿舍和班级群体中去,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长和团支书也能及时发现精准扶贫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积极向辅导员或系里反映。辅导员应定期与精准扶贫对象进行谈心谈话,根据其生活、学习、活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一人一策”方案。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引导精准扶贫学生加入专业社团,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设有科技创新协会,下设15部,其中专业部13个,要鼓励精准扶贫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可通过国家奖学金报告会、励志奖学金报告会、身边励志故事来不断激励精准扶贫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家教等活动。每一名精准扶贫学生和本专业的党员教师结成爱心帮扶对子,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文化知识学习和毕业就业等角度来实行一对一帮扶。教师要针对帮扶对象的思想品德和个性表现作出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心助学工作。要积极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数据分析、班级同学评议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可以组织精准扶贫学生观看励志感恩视频,参加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对其进行励志感恩教育。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金融进校园活动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诚信和金融常识教育[1]。应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学生工作研讨会,让班级辅导员列出“一人一策”的落实情况、方案调整情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将分类整理提交给党总支委员会,会有专人负责解决落实。要将精准扶贫学生“一人一策”落实情况和效果纳入辅导员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对于工作突出的辅导员应给予绩效奖励和评优评先优先推荐。要实行精准扶贫毕业生跟踪机制,辅导员应定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已毕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在企业的表现,重点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一人一策”方案。2.3精准扶贫成效。精准扶贫学生经过“一人一策”的培养能够树立信心,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融入班集体,性格开朗,阳光向上,70%以上的精准扶贫学生曾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业,掌握专业技能。近年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精准扶贫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赛二等奖1项,行业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赛项中获得一等奖10余项。经“一人一策”的精准扶贫培养,学生相继到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鸿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就业。学生可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到离家相对较近的企业就业,我系在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方面都为精准扶贫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了精准扶贫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目标,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采用的“一人一策”精准扶贫模式较为成功,培养效果突出,为同类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学生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职业院校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贫困地区结成对子,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产业技术工人[1],企业也可为当地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招生环节,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招生政策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数量[2],招生方式应灵活多样。要通过“一人一策”让更多的贫困生学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在职业发展中呈现出向好态势,实现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谢传会,赵伟峰.推进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6):114.
实施网络扶贫,要树立系统思维,从网络O施、移动终端、信息内容、电商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系统部署、同步推进,打出一套组合拳,形成工作闭环。
比如,工信部、财政部牵头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落实提速降费工作,推动贫困地区网络覆盖取得显著成效;农业部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极大提高了农民懂网、用网能力;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等部门推进电商扶贫工程,设立电商扶贫实验基地,有效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信息惠民,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坚持“两袋理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网络扶贫,不仅要丰富口袋,更要丰富脑袋。摆脱贫困的根本在于教育,在于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意识和技能,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克服交通闭塞等困难,及时将正能量传递给贫困户,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扶贫工作“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实施网络扶贫,就是要通过网络教育、网络文化、互联网医疗,帮助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有效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打开孩子通过网络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网络就业创业改变命运的通道,显著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摘帽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五大工程”
网络覆盖工程是通道。要想富,先修路。要推动网络设施延伸到贫困地区的每个角落,为贫困人口打开连接外面世界的窗口;
农村电商工程是动力。拔掉贫根、穷根,关键是要靠产业扶贫。要发挥“互联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网络扶智工程是核心。扶贫先治愚,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教育。要通过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加强干部群众培训工作、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业创新等举措,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信息服务工程是支撑。要通过建立全国大集中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现扶贫对象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实现扶贫开发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
网络公益工程是保障。要通过网络营造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让全社会重视扶贫、参与扶贫、网上网下缔结同心圆,开展N个网民帮助一个贫困人口的“N+1”网络公益扶贫活动,让网信企业和广大网民成为网络公益扶贫的参与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建立“七个一”的信息服务体系
网络扶贫要整合各类资源和服务,建立起“一省一中心、一县一平台、一乡(镇)一节点、一村一带头人、一户一终端、一人一档案、一支队伍”的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一省一中心”是建立省级扶贫大数据平台,支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县一平台”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
“一乡(镇)一节点”是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点,开展结对帮扶;
“一村一带头人”是发挥村支部书记及“两委”成员的作用,带领村民应用网络技术,提高信息技能,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一户一终端”是为贫困家庭提供扶贫定制终端,帮助农民获取信息和服务;
“一人一档案”是建立贫困户数字化档案,动态掌握贫困状况、贫困原因、脱贫情况;
“一支队伍”是形成一支网络扶贫队伍,确保行动计划落地实施。
营造“N+1”人人参与的扶贫开发大格局
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网民力量,通过组织开展由若干个网民帮扶一个贫困户的“N+1”网络公益扶贫活动,将线下的结对帮扶工作搬到网上,把网络优势转化为扶贫脱贫优势。
我们要加大网络宣传,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到边疆、传递到基层、传递到每一个群众,凝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指出:“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就越高。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这一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继续发扬光大。”网络公益扶贫联盟、网络扶贫“双百”项目、网信企业和国家级贫困县结对帮扶,这些都是网信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支持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
链接
网络公益扶贫联盟
2016年11月29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召开的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京东等15家网信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网络公益扶贫联盟。
1、三支一扶是毕业生基层落实政策,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的政策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
2、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3、2019年3月19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2019年全国将招募2.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水利)、支医和扶贫等服务。
4、2020年6月21日消息,2020年是国家启动“三支一扶”计划的第十五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部署,今年又将有3.2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现阶段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辅导
贫困生在现实就业竞争中存在不少劣势,对于部分高校而言,他们就好像“烫手的山芋”急于被“抛售”,这样的思想忽视了贫困生的成长需求,过于看重学校的就业率。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贫困生的第一任务是找到一份工作,其他都是次要的,将职业生涯辅导排除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之外。
2、就业指导时间滞后且集中
目前,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作为学生临近毕业时才进行的一个阶段性工作,并且就业指导时间安排明显滞后,一般到大三或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样的安排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且充分地展开。因此,有人戏称此类就业指导为“季节性蔬菜”、“就业快餐”。[1]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工程,面对这一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而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贫困生的劣势,对他们的就业指导也被当作短期事务,常常应付了事,所以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对贫困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3、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老师缺乏专业性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不管是在机构的硬件配备上,还是在工作人员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经验上,其整体水平还处在中等偏下的一个阶段。首先,大学生就业机构体制不健全与设施欠缺,多种职能集于一身,导致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无法开展。其次,专职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较少。最后,很多大学都是由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的就业辅导员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他们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专业知识急需充实,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很少涉及到该生的专业领域,对其指导不深入,根本不能很好地胜任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采取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贫困生职业综合素质
《中庸》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学生就业同样如此。当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时,很多贫困生感到茫然失措,不知何去何从。其主要原因是在大学期间缺乏对未来生活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或者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规划与准备[2]。职业生涯规划是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使贫困生获得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意识,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最终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到“四重点”工作,即“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通过重点扶持,准确地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与创业观。[3]
高校应把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目标,引导贫困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学校还要安排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对贫困生开展专业性的全程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
2、创设扶贫平台,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
贫困生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那些地方教育资源十分匾乏,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同学都比较差。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及日常管理中应该多多关注这一特殊现象,为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说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改变现有的助学金资助模式,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设扶贫平台,建立贫困生实习基地,全面地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勤工助学是高校里一个能让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的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曾说: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要把握3个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明白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对两部分事实相联系的准确认识。[4]通过勤工助学,让贫困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3、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方案
高校应设置独立的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中心,制定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等全面规划,以便更好地统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美国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5]所以,在贫困生就业指导过程中一定要配备专业的全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在就业心理、求职技巧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
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提高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统一的就业指导不具针对性,通常导致以偏概全,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就业指导老师有必要对贫困生建立个人档案,从贫困毕业生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性格类型、社会活动、社交能力、求职观念、就业期望值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实施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指导。
一、总体思路
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和第一民生工程,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确保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销号”,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二、目标任务
按照提前全省三年、提前两年的要求,确保2016年实现全处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办事处精准脱贫计划一览表附后)。全处共两个贫困村(坳口村、白龙村),贫困人口1581人。2015年,360人脱贫;2016年,两个贫困村“出列”,1581人脱贫。所有贫困户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即建立档案卡的扶贫户通过扶贫开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
(一)产业扶贫带动。因村、因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帮助发展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至少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消除产业空白村组户。按照“龙头带动、一村一品”的思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发展,重点支持发展柑橘、蔬菜、畜牧、水产、花卉苗木、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
(二)基础设施提升。通过整合资金、向上争取、指标倾斜和农民筹资筹劳,重点解决贫困群众出行、用水、用电三大难题。到2016年,在路基改造达标基础上,实现组组通砂石路,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和群聚地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客车、村村通快递。深入实施“安全饮水惠农家”行动,继续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统筹解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灌溉用水。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加大贫困地区配电网建设力度,实现生产生活用电户户通。
(三)住房改善安居。结合新农村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因灾倒房等项目资金,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步伐。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争取专项资金,对整栋危房(D级)全部拆除重建,对局部危险(C级)的破旧土坯房实施结构加固。出台补助贫困家庭生活必需品的具体政策,在农村集镇设立“阳光超市”,整合慈善资金和社会资金,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捐资捐赠,为贫困家庭配齐“件”(餐桌、木椅、床、棉被、衣柜、电视机、电扇、电饭煲),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四)保障救助兜底。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实行动态条件下应保尽保,逐步实现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继续实施“情暖特殊苦难群众行”活动,实施常规救助政策之后,对生活上仍然存在各种困难的特殊困难群众实施“保上加保”,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床睡、有电用、有安全水喝、有安全房住、有法定监护人”的基本目标。继续实施农村福利院“星光工程”,完善集中供养设施。多种渠道筹资设立大病关爱基金,提高贫困户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遏制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五)教育培训扶智。制定贫困户子女教育优惠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行贫困户子女学费全免,基本生活费全免,落实普通高中和中职国家助学金及困难大学生扶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学生救助体系,确保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整合“希望工程”、“金秋助学”、“金凤工程”等资源,支持民营企业设立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户大学生缴纳瘦脸学费。整合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量,完善农技服务入户制度,加大对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培训力度,教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技能农民工,让每个有劳动力的困难家庭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四、时间安排
全处扶贫攻坚行动从2015年8月中旬开始,至2016年底结束,分3个阶段开展。
(一)宣传发动(8月中旬至9月上旬)
8月中旬,安排部署,召开动员会议。9月上旬,完成入户精准识别。
(二)精准脱贫(9月中旬至2016年底)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基础上,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脱贫工作,认真制定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销号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全处按期整体脱贫。
(三)检查验收(2017年1月上旬)
迎接省、市、市检查考核、验收。
五、组织保障
(一)落实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村支部、村民委员会主体责任,建立处、村两级领导责任制。成立全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部署全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各项工作。确保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相关处直部门、各村要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制定配套方案。由相关处直责任部门制定特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危房改造扶贫、医疗卫生扶贫、教育扶贫、低保五保救助及养老扶贫、培训与就业保障扶贫、文化事业扶贫、网格化管理扶贫等十二个配套实施方案。
(三)组建工作队伍。由市、处两级领导连带村、包户的工作机制。按照整合资源、强弱搭配的原则,从党政机关组建12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对明年“出列”的两个贫困村,由市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帮助工作,并协调安排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贫困村。
(四)强化投入保障。坚持以对上争取为基础,以本级财政投入为重点,以社会资金为辅助,以村自筹为补充,积极整合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作用。大力引导社会扶贫,动员全社会通过捐资捐物扶项目等方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五)培优基层组织。加大从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干部的力度,发挥村组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作用。深化农村集体股份合作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造血功能。
(六)严肃考核问责。建立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有考核的考核问责机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2016年进行考核总结评比表彰的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全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