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语阅读论文

双语阅读论文

时间:2022-04-23 23:0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语阅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双语阅读论文

第1篇

1.1需求分析

这部分教师专业英语水平较高,主要为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业教师。他们多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但口头表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有:(1)发音不够标准。主要原因是医学专业教师非英语专业出身,未接受过发音方面的专门培训,因此虽口头表达具有一定的流畅度,但仍缺乏辨识度。此外,很多英文的医学专业术语较长,发音比较困难,这也是造成发音不标准的另一原因。但是这些术语的发音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掌握。(2)语调不够自然。一些教师的英语语调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显得不够地道。(3)不熟悉课堂教学用语与套话。这些双语教师虽都有英文SCI论文撰写与发表的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但对课堂常用的口头用语并不熟悉。(4)对双语教学法的掌握有待进一步加强。

1.2培训措施

培训材料由授课团队基于需求分析编撰,可包括纸质材料与视频、音频材料。纸质材料包括常见英文医学术语的音标与发音规则,常见课堂教学用语与套话以及双语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材料。音频材料主要为医学术语的标准发音;视频材料为相关医学专业双语精品授课材料。培训内容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授课团队的讲授部分,二是教学实践部分。第一个部分涵盖语音培训,主要训练重点音素、话语节奏和语调;口语培训,主要进行交际功能、语言技能、英语交谈、公式化表达法以及课堂用语训练(其中课堂用语训练主要培训双语教师的英语授课技能,从教材阐释、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三方面进行)[5];多层次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培训[6],使双语教师把握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多层次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由于双语课程有其独特性,课堂上英语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对于第二个部分可采用科尔布[7]的思考圈(ReflectiveCycle)对高级班双语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培训。根据此反映圈,培训教师首先利用高级班双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使其能相互学习,分析现成教学手段的长处与弱点,通过观看精品授课视频进一步学习,以发现更好的教学手段,达到真正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

2初级班双语教师专业英语能力培训

2.1需求分析

这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公共英语水平(其英语水平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到六级)。但总体上讲,他们的英语水平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对于运用双语讲授专业课,他们比较缺乏信心[8]。在把他们推向讲台以前,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其专业英语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然后才是培养他们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能力。

2.2培训措施

对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培训应以“双语授课”为导向进行。在听力方面可选择双语精品授课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设计各类题型,如大意判断、细节理解、词语意义推断等题型,训练听的能力;在说的方面,给初级班双语教师拟订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小话题,如“Toillustr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toyourpartners”(请向同伴阐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在读的方面,注重英文医学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员在阅读的基础上口述论文主旨,概括论文大意;在写的方面,进一步提高学员各类英文科技文体的撰写能力。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教学目标;ACCA

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会计复合人才的一门会计学专业学生拓展需求类课程,需要在培养阅读专业文献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学习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并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学习并通晓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各种实务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读懂一般的外文专业文献。

一、西方会计教学现状

那么,在西方国家(英美),财务会计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呢?笔者在分别对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学院的会计相关课程进行了跟班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专业方向种类繁多,但彼此差别不大

以会计学学士学位为例,专业选择就分为企业金融学方向,市场营销学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经济学方向,法律方向和创业方向六个层面。其中,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为:

Napier大学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设置对比表

学位研究方向

课程

设置

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

会计学学士人力资源方向

第一学年课程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商业技能》《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市场营销学》《行为学》《创业学研究》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创业学研究》《市场营销学》《跨文化与组织管理》

第二学年课程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 选修《商务会计学》《商务》或《管理挑战》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三学年课程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公司财务》选修《税务学》《管理会计学应用》《审计》《公众财政学》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 选修《雇佣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选修《税务》《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学应用》《税收编制与财政研究》《审计》《公众财务》

第四学年课程

论文 选修《投资管理》《当代财政问题》《全球财政市场》《货币理论与政策》 选修《国际会计》《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企业社会责任》

《领导力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 选修《全球雇佣实践》《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选修《国际会计》《当代财政问题》《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公司管理》《投资管理》

由此可见,同一学位的不同方向所开基础专业课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级之后逐步细分,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范畴的差别。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会计专业,基本只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国际会计学之分,每一类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最终的论文选题没有太大的区别。

2、课程结构设置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

英美大学课程每门课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十三周,每周教学二小时(有的为一小时),教师辅导学习一或二小时。每门课只有一至二个大作业加一次考试。学生按要求应在三个学期内(每年三个学期)选学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专攻三门课程)。每周总学时(包括辅导学习)在10个学时左右。教师只给大作业一个等级分,基本不详细批改。

英美教学方式以学院为范围开设课程,课程学时数少,由学生自由选择规定数目的课程学习,这是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学而言,中国的教育学制长,学的课程多,有些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学时数非常多,每一门课程都只由一门教师完成,学生习惯于听,而非自己学习思考,学习依赖性相当严重。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每周虽然只有2个小时的课堂讲授时间,但是教学速度非常快,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一堂讲授课就涵盖了2-3个章节,一百多页的课本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理应培养契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客观需求,拓宽培养复合型会计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要求,随后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其后在2007年陆续了鼓励双语教学的举措,即辅助教学的模式。众多高校包括我们贵州财经学院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选取少量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现代会计学双语),希望能提高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语言与规范的能力。

2011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积极引进了英国公认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1MA)等办学方式,使用国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课,因而,教学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重构会计国际化教学目标,强调会计国际化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有益补充,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财务会计双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育学生熟练掌握国外会计处理基本规范,能够按照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使用管理会计知识加以分析。

三、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通过西方会计教学的跟班学习和多年双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教学目标。以财务会计双语课程为例,由教师带动学生朝会计国际化视野方向进行系统的培养,最佳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教师串讲,案例剖析,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因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财务会计双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着重于对ACCA人才的培养,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编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该教材从ACCA考试的层面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内容全面且难度适中,外语地道,语言明快流畅,学生可以领略地道的专业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不同,达到财务会计教学的目的,把握ACCA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在中文教材上,选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编著的《会计专业英语》作为辅助材料,该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学习,是学生进行会计双语学习的基础材料。

2、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西方的授课经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按授课计划进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参考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英文授课,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在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学生理论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理解难点,掌握解题的技巧。这要求双语教师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知道听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够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默默无闻”的教学。

3、动手与动脑结合,恰当安排习题和答疑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题目依旧不会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教师讲授达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习题课和答疑课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习作的成绩最终计入学期的总评成绩,以便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跟实践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 史艳红.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J].山西大学学报,2007(04).

[3] 李颖琦.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8,(1下).

第3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意义和任务;原理和质量控制;语言转换原则

何谓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目的何在?肩负着哪些重要任务?它的教学原理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中的质量控制,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等,这些问题和环节是优化双语教学的关键。

1双语教学的定义

Bilingual teaching, 根据英国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双语教学的定义是一种宏观的概念。就一个学校的某学科而言,或就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而言,即以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就一般意义而言,双语教学的核心是用第二语言进行公共学科与专业学科的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并不是像某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所谓的双语教学就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实际上,恰恰相反,根据文献检索,实行双语教学制的国家与地区鲜有提倡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混用两种语言。[1 ]

2医学双语教学的任务

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向学生传递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外语这一工具获取世界医学发展最新信息。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应努力使自己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较高要求标准: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和英语小论文,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或达到“要求”中提出的更高标准: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文献资料。总之,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专业﹢外语融为一体,学以致之用的转变;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紧跟世界前沿,与世界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利用世界大智慧,实现跨越式进步和提高。

3医学双语教学的分类

根据目前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学情,双语教学主要体现为两种授课操作模式:单语授课和混合语授课。单语授课: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使用某种外语,如英语授课。混合语授课:指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又称“混合语教学法” 。[1]此法仅是双语教学的过渡手段。鉴于国内目前双语教学师资及学生情况,实现医学专业某一学科全程英语授课有相当的难度,但完全有能力实现部分章节全程英语授课。即使用混合语授课,授课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精心筛选某些要点用英语讲授,或仅就难点部分用中文解释,逐步完成向全英教学过渡。

4 双语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4.1 信息演绎学说

任何语句都是信息传递形式,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人类信息的传递又总是从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而未知信息就是新信息,是信息的传递中心。[3]双语教学就是利用各种书面或口头语言的技巧来达到信息的演绎,这就是医学双语教学的核心。

4.2 建立语音与语义之间的思维

听说过程是双语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互感和联想的过程,是非母语介质对概念,知识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的过程,是从母语认知到非母语认知的角色替代。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双语最典型的盲点是语音与语义之间的非联动。建立双语联动是一种语言思维对另外一种语言习惯的侵蚀。双语教学促进语言觉知和语义认知,即非母语认知习惯的形成,从而建立起新的语音与语义间的思维和互换。

4.3 语言转换原理和方法

医学英语教材主要取自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教材的译作,教材是以书面语表达。因此,把原素材中复杂的书面语转化成简单的口语语言,运用自如的信息演绎和语言转换技巧就是医学双语教学成功的基础。

4.3.1 语言基础单位 — 词的转换

医学术语具有多源化,一词三式的特征,分别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希腊语(Greek)和拉丁语(Latin)。 见下表词例:[2]

转换方法:利用构词法、同义词、英语释义等。

例:endocarditis (心内膜炎):endo-within;cardia-heart; -itis-inflammation (swelling and soreness on or in the body, which is often red and hot to the touch.炎症指体表或体内肿痛、通常发红、触之有热感。) [3]

4.3.2 篇章结构转换

篇章结构的转换主要涵盖句型、语态、短语、结构乃至全段的改写。例:

No disease of the human body, belonging to the province of the surgeon, requires in its treatment a better combination of accurate, anatomical knowledge with surgical skill than hernia in all its varieties. 替换要点:(1) 简单句替换复合句No human disease like hernia requires … . (2) 简单介词短语替代复杂的现在分词短语belonging to the province of … in the field of surgical treatment ...(3) 清晰表达代替模糊表达in all its varieties in its various types (在外科手术治疗领域中,无疾病比疝更需要将精确的解剖知识与精湛的外科技术相结合)。[1]

4.3.3语言转换原则:

a) 递进原则,即用已知的熟悉的信息去获取陌生的新信息。b)简化原则,即将复杂费解的难点转换为简单、易懂的语言。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较深的英语语言功底,能够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实施教学。总之,尽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层次化,晦涩的内容清晰化。

5 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笔者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医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成功的双语教学质量控制重在三个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

5.1课前充分准备

教师对学生明确提出预习要求:与用中文讲授专业课相比,双语教学体现了专业课和语言课教学特点,同时会出现学生词汇听不懂的问题,因此教师须要求学生尽量扫清生词障碍。教师可指导学生预习主要的新医学术语,长难句及获取全文要点的阅读理解,就材料提出问题、写摘要等。。

教师课前充分准备:教师可采取整体设计与具体突破策略,压缩原文萃取其精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注意如何处理难点、重点、特殊点的有效方法,如何衔接新、老知识,如何用英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表述这些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化辅助教学。简言之,双语教学教师备课更需细致入微、备课量超大,故曰“超级备课”。

5.2授课中的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点

双语课堂教学是宏观和微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与中文母语教学相比,共性与特殊性并存。其特殊性在于“语言可释性”,“语言交流性”乃至造成语言理解困难、问题。这就要求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熟练驾驭知识载体的第二语言的能力。

5.2.1把握好课堂授课的三个重要环节:新知识的导入,讲授和总结。

a) 新知识导入时,教师可借用已知信息,相关信息导入;设计一些对新知识的设问,或利用学生较熟悉的信息,甚至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中文信息导入,建立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的关系,使信息连贯。

b) 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双语教学中的这两个方面除包括知识传递本身的难点和重点,还有语言方面的问题。如一位讲授《针灸学》的老师用英语讲到:“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depends on acuesthesia. ”此时生词“acuesthesia”就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自然也就转变成教师授课的重点。不作进一步的解释,学生就难以理解。老师解释道:“acu-” means needling and “esthesia-”,sensation. Here, “acuesthesia” refers to a needling sensation of soreness, numbness and distending feeling around the point when the needle is inserted to a certain depth.(“得气”是指针刺后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 [4]

c) 讲授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教学本身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互相依存的统一体。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可借鉴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些技巧,如快速阅读技巧:提出问题,限时阅读,得出要讲新课的内容要点,或归纳小节要点,或老师讲解要点,学生补充细节,根据内容,形式灵活多变,讲解归纳式、引导式、讨论式相结合。在实施教学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坚持“浸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自始自终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从而使他们尽快建立起新的认知、思维模式。

d) 双语教学也要遵循英语语言教学特点

实施双语教学的老师除能够熟练讲解本专业的知识外,同时还须熟练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比如,原来以中文授课时,有些礼貌用语、评价用语、鼓励用语、请求用语等使用频率并不高。然而在双语教学中则频频使用,诸如:Please;Thank you; Good; Very good; Excellent; Will you try? 此外,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必须掌握英语过渡语的使用,尤其是表示,“开始、总结、顺序、提醒、强调、转话题等方面的过渡语。

e) 借助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将文字、图像、动画等结合的辅助教学,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但教师需要把握好利用多媒体最佳时段。否则长时间观看易造成学生的视疲劳和脑疲劳。

5.3结束教学

5.3.1结束教学谓之A, B, C的原则,即accuracy, brevity and clarity 准确、简短、清晰。如总结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可用一句话: Food undergoes three types of process in the body: digestion, absorption and elimination. 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有三:消化、吸收和排泄。

5.3.2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应包括复习和预习两部分。

不仅有与知识相关的预习和复习,还应考虑布置语言能力提高性作业,如英语口语讨论、复述等,语言难点预习作业;及拓展知识作业:查询相关Internet 外文专业网站。突出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学习或互助学习的方案、材料等。

6 教学效果反馈

核查作业、或采取学生个体、群体自行评价是重要的反馈手段。通过反馈环节,了解学生的现状,发现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出对应的方法。反馈有助于教师全面控制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

7结束语

语言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决定了认知方式因语言不同而异。目前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单语环境中。让成年人在双语条件下接受新知识,用非母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认知活动是困难的。双语教学最明显的效果是语音与语义之间的递进联系和相互影响,建立新的语言,文化,和认知间的相互关联,促进了非母语思维方式的形成。如果把双语教学认知过程理解为讲授,翻译,理解的模式,将失去双语教学的基本意义。

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在整体外语教学中,仅呈现一定范围、一定内容的“模块教学”。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师资、跨学科教学的连贯性、教学测试、质量评估、反馈等教学体系均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明山主编.医学英语新教程.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301-303、311.

[2]英汉医学词汇编纂组主编.英汉医学词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45,478.

第4篇

【关键词】基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拓展平台;课外双语创新平台;“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

Construction of Expanding Platform for Bilingual Teaching

XU Lei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bilingual teaching using codes switching, setting the combination and common advancement of specialty and English knowledge as final goal, the expanding platform for bilingual teaching constructed by expanding platform in 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ve platform wa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The contents and implementing objective of the expanding platform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he tentative ideas and advises for improving and enriching the platform were also be proposed. Practice proves that the platform has expanded the ways and environments to study English, an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level and training compound talents who know either specialty or English, as well as with a spirit of innovation.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codes switching; expanding platform in class;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ve platform; “speciality+English” compound talents【中图分类号】TU3; 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0-02

1 前言

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指在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目前主要指英语)作为教学媒介,传授非语言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和外国人进行日常对话,而且要培养在具体的学术领域内能和外国人进行探讨、交流的人才,使国内的专业研究与国际接轨。要深入到专业领域,只有英语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这就提出了学科英语教学的任务。因此双语教学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学术地位,培养国际人才必不可少的。它能为学生日后进入全球科技领域,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打下基础。

因此,双语教学要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接触专业英语,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和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

大连民族学院基于本校的硬环境、软环境,师资条件、生源条件提出了基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专业课教师每节课向学生渗透一定数量的单词和短语,在没有增加教师教课、学生理解过程中双方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用法。这种方法有效的避开了解决学科难点与解决专业英语使用难点给学科教学带来的两难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尽相同,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而且,虽然课堂上学生掌握了所学的词汇和短语,但是由于缺少课外的应用渠道和语言氛围,并没有达到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理想目的。如何根据学生需要, 实行分层指导?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 营造双语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如何在推广渗透式双语教学的同时,拓展课题教学空间,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本文结合大连民族学院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所进行的教学实践,着眼于构建一个“课堂教学拓展平台+课外双语创新平台”的双语教学拓展平台,在加强课内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外实践模块,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相结合,促进其科技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立足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2 拓展课堂教学平台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汉语教学的整体出发,在课堂教学平台将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按“三步骤”逐步递进实施基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

第一步:引导法给出。 在每节课上课前给出学生本节课要渗透的重点词汇。专业词汇中的单词有些是由我们常用的词汇组合而成的,比如 “结构力学”,英文描述是“structure mechanics”,由“structure”和“mechanics”两个单词组合而成;此外,还有些词汇是我们的常用词汇,在专业英语中赋予了它特定的意义,如“member”在“结构力学”中的意思是“构件”。因此在给出的时候可采用引导法,引发学生思考:“结构”如何表述?“力学”如何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定“结构力学”这个单词你又会如何翻译?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给出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英文表述,对于表达错误的地方,通过这一过程,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第二步:反复穿插。 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渗透过的专业词汇、短语、段落、甚至文章作为教学语言穿插于整门课的教学中,比如说,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将“结点——node”这一词汇渗透给同学们,在之后该门课的学习中,遇到“结点”这一词汇,无论在板书还是语言描述中都有意识的将它用“node”进行替换。由于专业语汇在一门课程的前后章节中重复率很高,各门课程间交叉重复的现象也很普遍,学生在不同课程的不同时间段不仅在接收着新语汇,还在重复巩固着已见过面的语汇,又在不同的语境中体会着语汇应用的差异。频频的接触,反复的使用,伴着一个个鲜活而具有特殊意义的语境,同学们对这些词汇充满了亲切感,不仅能牢牢记住渗透过的词汇,短语等,而且掌握了不同语境下这些词汇的特定意义。

第三步:“考”法强化。 这一步骤是使学生将学会的词汇、短语、语句融入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思考和解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对课堂上渗透过的内容,只是“看”和“听”还不够,还要训练学生的“读”、“写”、“说”的综合能力。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考”字。课前给出的词汇和语句,专业授课过程中第一次遇到时,采用提示法,使学生第一遍回忆讲过的英文表达,之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这是一“考”;布置的课内外作业,要求学生以英语表达和解答专业题目。这是二“考”;测验和考试,部分题目要求学生用到学过的英文表达来解答,或者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英文题目,要求学生用英文和中文回答。这是三“考”。通过这三“考”,强化学生对渗透词汇、短语、语句的记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3课外双语创新平台

在推广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同时,构建课外双语教学拓展平台,包含三大实践模块:翻译模块+写作模块+论坛模块。

3.1翻译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翻译相关的学术论文,掌握专业术语,熟悉学术论文的表达方式。通过该模块的训练,学生能够较为自如地阅读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以了解国际上同专业领域的科研水平和方向,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提高了专业水平。

开展科技英语译丛活动: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由各专业的指导教师结合各自的学术方向,选择国内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对其进行翻译,既锻炼了学生的英文翻译水平,又促进了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水平和行业发展方向。将学生的成果进行整理,装订成册在校园内按期出版,几年来已形成了系列科技英语译丛。科技英语译丛的连续出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全心投入,翻译水平逐年提高。

3.2写作模块:各专业老师依托各自的研究工作室,对参加专业研究工作室的学生进行专业英语表达的熏陶,提高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包括掌握英语专业论文撰写的写作要点,熟悉行业内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发表在国外更有影响力的刊物中。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3.2.1结合工作室的学术氛围,要求学生定期写读书报告或学习报告,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3.2.2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进行的设计内容编写摘要或设计简介,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对摘要中需表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摘要撰写的要点和结构进行讲解。通过逐一的指导,严格杜绝了以往有学生利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现象。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指导他们掌握专业词汇,对较长的句子进行断句,学习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表达。该部分的训练有助于他们日后进行学术论文摘要的编写。

3.2.3 论坛模块:目前该模块以两种形式开展:

1) 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科技英语论坛活动。该活动通过模拟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和论坛的形式,要求学生将翻译的或自己撰写的科技论文在论坛上进行报告,综合其翻译、写作和讲解水平由评委进行打分,设置相应的奖项以资鼓励。

2) 以各个工作室为单位,定期针对学生的读书报告和学习报告进行讨论,要求能够用英语正确的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进行简单的学术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双语教学拓展平台实施过程中的设想和建议

在民族院校有效的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本文为了更好的实施上述双语教学拓展平台,提出以下的几点设想和建议,并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尝试,以期行之有效在本门专业课中完善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拓宽双语教学平台:

4.1引入英文网站,完善网络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链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网站,网络是目前大学生相互交流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之外的本专业方面案例和数据,增强对教材上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教材上的理论相对枯燥,如果配合相关网站上形式多样的图片、音像资料,学生在视觉、听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对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有耳目一新的认识。

此外,在网站上设定专门的展区,将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包括出版的科技论文译丛,在科技论坛上所作的学术报告,以及学生自己写的小文章等。看到身边的同学所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果,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学生从形式多样的课外模块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最终,达到最大化的吸引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各个层次的拓展模块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的目的。

4.2因材施教,设定目标。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应当因材施教,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设定一个适当高度的学习目标,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他们去实现这一目标,并将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在网站上进行展示,这将极大的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实现一个目标之后,通过逐步设定阶段性目标,持之以恒的调动每一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学生由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4.3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想结合。 多媒体教学和语码转换式教学可以形成有效的整合,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可以有选择地插播专业英语的音频、视频,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等教学效果。

5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日益重要,大连民族学院基于本校的硬环境、软环境,师资条件、生源条件提出了基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本文基于我校语码转换式教学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双提高的要求,提出了构建“课堂教学拓展平台+课外双语教学创新平台”的双语教学拓展平台,并为完善该平台提出了设想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平台中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潜移默化,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显著的扩充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速度以及网上搜索英语专业信息浏览英语专业文献的速度,专业资料英译汉﹑汉译英的水平﹑写英文论文摘要甚至整篇学术论文的水平,以及学生用英文表达自己专业观点和专业思想的能力。总之,双语教学拓展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形成长效机制,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周亚同,王宝珠,王睿,石军. 模式识别双语教学平台建设刍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1-72.

[2]李晓梅,杜元虎,蔡明德. 渗透式双语教学特点分析[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4):72-73.

[3]康淑敏. 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为例[J].外语界, 2008(6):24-70.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双语教学;MEMS技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78-03

随着中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就把双语教学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其中专业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的比例应达到5%~10%。近年来,又在全国高校相继资助建设了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要求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不断探索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从2005开始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开设《MEMS技术概论》双语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包括MEMS技术发展现状、MEMS的工作原理、MEMS设计和制造工程学、用于MEMS的材料、MEMS的加工工艺、MEMS的制造技术及MEMS的封装等。MEMS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有限的学时数和MEMS技术知识的快速海量更新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以改进。借助发达的现代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就是提高MEMS技术概论双语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网络教学资源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及批改、课外阅读、以及答疑指导等双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挥作用。网络资源的内容丰富,形式上更是多样,特别是录像及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复杂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有效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也是个不小的难题,在建设双语教学资源库时,必须考虑将网络资源与课程教学加以有机整合。下面本文以《MEMS技术概论》为例,探讨双语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库的设计。

一、网络资源库在双语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丰富双语教学内容。英文教材或讲义中的内容可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涵盖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因此丰富的网络资源就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英文原版资料,任课教师对相关的网络资源加以选择性的搜集整理,可以方便学生课余进行广泛的阅读学习,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网络资源库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介绍MEMS的概念时,双语教师大多采用英语口头介绍配以PPT文字说明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学生会对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感觉到比较陌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也较为困难。以MEMS技术课程为例,通过一段介绍从微电子技术发展到MEMS技术的英文视频解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电工电子的相关知识顺利过渡到MEMS技术,学生对此会更易理解,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选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专业知识基础相关,而且与其英语阅读及听说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讲课时一般是针对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安排授课内容和进度,这样就无法对优差两极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网络教学资源库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种不足,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一种灵活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交流,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潜能都很有益处。

二、双语课程网络资源库的栏目结构设计

设计双语课程网络资源库时应该遵循“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翔实,方便沟通交流,学生使用便捷”的原则。一个完整的网络资源库按照功能一般可分为导航系统、知识学习系统、资源分类检索系统、管理系统、交互系统、和评测系统等几大模块。根据上述要求,《MEMS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网络资源库设计了图1所示的栏目模块。

1.通知公告。该栏目包含教学过程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各种事项,如开课或调课时间、作业要求及完成截止时间和出勤公示等。

2.课程信息。该栏目包括课程的通用类信息,如课程的中英文名称、课程介绍、参考书目、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任课教师简介等。

3.课程文档。该栏目涉及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文档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课件和学习指导及相关文件等栏目。其中教学课件中放置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供学生课后复习;学习指导则是重点内容的详细分析及相关知识点的补充。相关文件中存放了随堂演示的动画、视频及网络资源链接文件。

4.实验安排。该栏目根据MEMS课程所开设的Photolithography(光刻)微加工及Scanning Tunnel Microscope(扫描隧道显微镜)操作实验,分别放置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模板等文档。

5.作业及测验。该栏目按照章节和知识点,设置了平时作业、专题论文以及在线测验三个子栏目,方便学生查看作业内容及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和进行网络自我测验等。每个子栏目下都有完成该项作业的倒计时提醒,以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和自测。该栏目既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各章节知识的学习状况,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专业术语。该栏目按照课程的章节安排,对MEMS技术专业术语加以分类归纳,每个英文专业术语的英文解释后都对照以中文解释,既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知识点学习的关键词,又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识记MEMS专业词汇。

7.参考资料。MEMS技术的新知识更多体现在科学成果和新产品开发上,相关研究机构的网站都会展示他们具有代表性的原创研究成果,而且这些介绍往往图文结合,甚至配有动态视频,对于学生理解掌握MEMS技术中涉及的材料、设计、加工和制造及封装方面的相关知识具有很大帮助。本栏目主要设置代表性的MEMS研究机构、商业公司、大学实验室、国际组织、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等内容。

8.讨论交流区。该栏目是一个开放的互动交流平台,可以通过设置调查问卷掌握学生的英语水平、先修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课程学习兴趣点等;也可以在此平台上针对课程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学习方法等发起话题讨论,最大程度的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9.大作业展示。大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为主,可以实现在线提交、展示及下载。教师可以对展示的大作业进行评估,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打分。通过该环节及可以使学生通过浏览同学的作业得到启发,收获新的知识;也可以使作业质量较高的同学受到直接的激励。

10.成绩查询。显示学生的出勤次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及测试成绩等。

三、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组织

根据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在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时可采用分层模式。以MEMS技术概论为例,我们将相关课程内容定位为了解性、理解性和应用性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在设计组织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时有所侧重。

由于MEMS技术涉及机械、电子、工程、物理、化学、材料及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本课程仅是一门概述课,因此对于本科生而言,很多知识点了解即可。对于了解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只需自主泛读相关英文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即可。例如,我们在讲解MEMS技术的发展现状时,在网络平台上了“MARV―a miniature autonomous robotic vehicle”及“Application of Biomed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等相关专题,学生通过阅读既可以扩展学习内容,又能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对于理解性的学习内容,在设计相关网络资源时需要克服教材静态文本的不足,提供生动的图片及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教学中较难理解的概念性及原理性知识。比如MEMS技术中的Microfabrication(微加工工艺),所采用的刻蚀、沉积等物理化学方法与传统的车、洗、刨、磨等机加工方法完全不同,这部分内容需要具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特别加以理解掌握。我们在此章主要采用了动画对各种微加工工艺进行了详细仿真模拟的形式。

对于应用性的学习内容,在设计网络资源时需要和实验部分加以结合。有条件开展实验的内容可以在指导实验时详细讲解原理操作,如光刻微加工工艺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作;对于没有条件开展实验的内容可以播放相关英文操作视频,如LIGA微加工工艺和MEMS器件的Packaging(封装)等内容。

四、结语

本文以《MEMS技术概论》为例,探讨了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教学实践表明,网络资源库为双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课程网络资源库建设过于庞杂,学生盲目的学习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建设使用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库的模块和内容进行优化更新,从而不断提高网络资源库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贾连群,罗莹,柳春,等.网络资源辅助生物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104-110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Z].2009.

[3]石小辉.高校大规模推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1):153-154.

[4]张志颖,李忠,余丹.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2,(3):434.

[5]叶卫华.管理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网络资源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2):77-79.

[6]沈桂兰.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网络资源的建设策略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1):41-43.

[7]曾艳,卢佳慧.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程教法,2004,(6):67-70.

[8]张聪,颜洽茂,等.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34-137.

[9]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16-21.

第6篇

英文名称:Reading for Senior Students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南教育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双语

本:32开

国际刊号:1003-2207

国内刊号:41-1036/G4

邮发代号:36-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7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78-04

0 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1],我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与教学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据武汉大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被调查的135所高校中已有132所开设了双语教学课,开课率高达97.8% [2]。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师资水平、学生水平有限的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更是成为本科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目前学术界将制约我国双语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师资、教材和学生”[3],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缺失也是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3]。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应用于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在计算机、信息类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6,7]。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及培养目的设计相关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和掌握教学要求的内容,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方法将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8]。2010年,胡静等[9]通过普通双语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课中的教学实践,对比了两届学生在同一阶段的考评结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结果显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明显优于传统双语教学法。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课“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解析。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水平为目标,对驱动任务的制定和分析、驱动任务的分解完成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依据。

1 驱动任务的制定

我国双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出发点是旨在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时展和需要。具体而言,一是从职业能力方面,改变学生“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态,使其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工作交流中,如英文工作环境以及国际会议等;二是从国际化的科研能力来说,改变过去大学生对国外文献资料零接触的状态,使其初步具备搜集阅读和理解运用国外相关文献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开拓宽广的视野,打开获得外部信息观念的通道,从而把握本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向世界先进学术研究水准看齐[10]。“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任选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聚合物的合成、加工以及结构与性能,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聚合物材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学术期刊论文、专利等科技论文格式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专业科技论文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传统的双语课教学主要采用英文课件,通过教师双语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区别,加之专业基础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同学对课件内容及老师的英文讲述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驱动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推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5个环节。其中,设计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任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本课程的驱动任务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1)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实施方法、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等;(2)专业类科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如组织学生通过英文课本、期刊、网站了解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沿;(3)文献检索平台的使用,如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4)科技论文的分类及格式要求,如区分研究型论文与综述性论文在写作方法及格式的异同,掌握专利文献的结构组成等;(5)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动画等;(6)中英文口头表述及交流互动,如“会议模式”的口头汇报及回答问题等;(7)任务分解及分工合作,即组内同学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其进行分解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8)相互学习交流,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任务不同,大家在任务完成后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分子科学技术概论”为概论型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介绍高分子的合成与制备反应)、高分子物理(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条件)、高分子材料(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性能及应用)等。因此,驱动任务的设计在综合考虑其他能力锻炼的同时,要紧紧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如针对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的讲解何种材料具有何种性能,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佳。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定的驱动任务是以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制品为例,比如安排学生找出塑料盆是什么高分子材料组成的,该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范围,制品配方设计包括哪些成分以及配方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产品的成型方法、成型条件等等。本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动力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另外,作为双语课程,更好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采集和输出信息也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因此,驱动任务也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利用英文教材、网络等途径进行专业英语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2 驱动任务的分析与分解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任务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指导。“驱动任务”的设定通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因此教师在给出驱动任务后,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要求,对驱动任务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知道此任务设定的目的,明白完成此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任务完成的效率。例如对于上述任务,其设计目标是使学生对聚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塑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任务分析过程中除了提示学生充分考虑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外,也应该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及思考。例如,塑料盆的成型加工是采用何种方法,除此之外高分子材料还有哪些常用的成型方法;每种成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高聚物类型以及产品类型、各成型加工条件的确定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驱动任务的完成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驱动任务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搜集、整理、幻灯片制作等工作。每一个驱动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因此需要多名同学共同努力完成。一般每组学生4~6人,选取组中“中坚力量”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每次课后要向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驱动任务主要靠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来完成。根据授课计划以及各组任务的难易程度,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将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小组长切实做好任务分配及协调工作,保证大家进度一致,并在汇报前将工作做完。最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采用“学术会议”的组织模式,由小组代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汇报语言要求50%以上用英语。

下面以驱动任务“列出常用塑料的回收标志并找出对应的聚合物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例介绍任务的分解及完成要求。本任务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塑料的回收标志及其对应的聚合物;(2)回收标志中的英文缩写对应的中英文全称;(3)回收标志中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及机械、物理性能;(4)针对回收标志1~7分别找出生活中5个实例并根据实际用途区别其性能差异。最后要求小组内成员将各自负责的内容整理汇总,并做好幻灯片以便课上汇报交流。由此可见,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取决于各子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成员的团结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务的完成过程除了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观察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4 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这一过程应在每一组汇报以后进行。小组汇报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同学可以针对其讲述内容提出问题,并由汇报小组成员回答。学生通过问答或者讨论的形式获得知识,并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的目的:(1)通过相互评价,加深学生对该任务的认识,将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其他同学,使“学”者的身份转换为“师”者,通过汇报内容传达教学大纲的要求;(2)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3)锻炼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辩论自己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组织和补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一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5 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兴趣成为其学习的内动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原来的课堂授课时间很大一部分被交流和评价所占据。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如果汇报小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并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另外,教师需要准备备用材料,以防止有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够全面。

2)课堂管理亟待改进。课堂的交流与评价时间应该防止部分学生“开小差”,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必要时采取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3)评价上有困难。由于任务的完成工作多在课下进行,在小组内可能会出现部分同学“偷懒”、不积极参与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和小组长做好协调和督促工作,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与小组长沟通任务进展情况。

4)如何达到“双语”这一目的。完成驱动任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采用英文这一工具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之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掌握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否则,学生面对满眼不认识的单词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利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学生面对大篇幅英文资料的信心,使课程真正达到“双语”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有待后期的研究和实践。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兴趣成为其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同时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口头表述等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针对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1-08-28)[2013-03-04]..

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半导体制造技术;CMOS工艺集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13-02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化,使得我国对双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为了培养双语复合型人才,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提出了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1]。“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 teaching”。《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W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2]。

《半导体制造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系统介绍了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工艺及工艺原理,详细描述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全过程。学生在初步掌握硅材料制备、氧化、淀积、光刻、刻蚀、离子注入、金属化、化学机械平坦化等工艺及其设备的基础上,掌握CMOS、双极集成电路的工艺集成及测试封装等。

一、《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半导体制造技术》涉及电子、机械、材料、制造、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且内容更新快,在这样的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

1.学生英语听、说、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大学本科教育,大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而少部分学生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也仅限于围绕《大学英语》课程及应试来进行,致使学生们并没有将这些技能应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没有接触过专业英语,英语专业词汇掌握得少之又少,也缺乏英语专业论文阅读的经验,专业论文的写作更无从谈起。《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多。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听、读并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点有相当的难度。

2.双语教学师资短缺。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专业英语和流利的英语口语功底。这样不仅让学生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能运用外语熟练进行专业交流,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近年来虽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但就我校的情况而言聘请的国外专家学者、海归博士等多从事经济、金融等领域,还没有从事电子科学相关领域的外聘的国外学者和海归博士。双语教学的任务主要由有过旅美经历的、有丰富的专业课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来负责。但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形成团队协作。

3.教材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半导体制造技术》国内外教材很多,各教材侧重点不同,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有的偏重于工程实践;内容各不尽相同;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受者群也各不相同。从良莠不齐的众多教材中选择合适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是要重点思考的,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读、说、写能力。

二、《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教学实践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3年夏季小学期开设《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课,授课对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此时三年级本科生已经学过了《半导体工艺》,掌握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工艺原理及流程。在此基础上开设《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教学既能巩固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能掌握专业英语的听、说、阅读能力。

1.教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课程选择的教材是英文版的《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理论、实践与模型》,作者James D.Plummer等,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写作简单明了易于理解,适于大专院校电子专业高年级学生使用。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授课时间的限制,双语教学仅选择该教材的第二章《CMOS工艺集成――CMOS反相器制造工艺流程》。辅助教材为中文版的《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第五版),作者Peter Van Zant,韩郑生等译,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双语课程采用英文教材,英文版书,中英文授课的模式。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教师对基础英语中常见的重点词汇、固定搭配、句式结构等进行适当讲述,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专业词汇及科技文献常用的表达方式。通过举例归纳总结词汇的专业性及日常应用中的差异及科技文献与通俗小说等写作手法的不同。让学生们参与教学,由学生先用英文通读一段再用中文来讲解,再由老师进行讲解总结。同时每次课都会利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播放Intel和斯坦福等多家机构联合出品的《Silicon Run》,该套视频是微电子行业的经典纪录片,其详细讲述了硅集成电路(IC)工艺制程中的各单项工艺,如晶圆的制备、氧化、光刻、淀积、离子注入、刻蚀、金属化、封装等等。让学生们生动形象地了解实际生产线上各工艺的同时,也能练习听力,课后还能跟读,一举三得。待到学生听、说、读英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模式最终会过渡到英文教材,英文版书,英语授课。

3.教学反馈。课程结束前对教学效果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3],8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对阅读专业英文论文及著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认为教学中的视频在提高听力的同时,让他们更真切地了解了实际生产线上器件、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

三、对开展《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几年的《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教学实践,针对当前的不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开展双语教学有几点建议仅供探讨。

1.在授课中意识到很多学生对英语心理上存在恐惧感,限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许多学生误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是重点,而忽略了专业英语只是教学工具,利用这个工具或媒介掌握专业知识才是根本。只有克服对英语的恐惧感,对双语教学有正确认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针对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情况,学校应依据“引进来,送出去”的原t,在大力加强外国专家学者、海归博士引进工作的同时,可在校内组织专门的培训,或者通过送到外校学习的形式提升教师讲授双语课的综合能力。如果有条件聘请国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海归博士与本校教师组成双语课教学团队不失为非常好的解决办法。

3.双语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双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防止一味硬灌和被动接受。应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应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双语的教与学中获得知识,收获快乐。

四、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虽然国内的双语教学开展了十多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介绍了《半导体制造技术之CMOS工艺集成》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便完善今后的双语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晓娟,屈健,梁亚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硅谷,2010,(1).

[2]黄海艳.大学双语教学的目标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

[3]桑应朋,李悒东,邬俊.操作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时间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Discussion 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Technology-CMOS Process Integration

LV Pina,QIU Weia,YUE Cheng-junb

(a. Physics School,Liaoning University;

b. College of Inform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第9篇

>> 研究生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索 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 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人工智能》硕士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 面向人工智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 日本巨资扶持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研究 高中人工智能教学初探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初索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 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探讨 “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美国人工智能协会)、caiac.ca/(加拿大人工智能协会)等,它们包括了学科前沿动态、讨论交流及大量的代码资源等。通过使用这些资源,学员可及时了解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交流及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2教学方法研究

研究生教学应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此,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探索。

2.1加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 是教什么(课程内容)及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的原则,由课程组集体讨论选定授课内容,补充阅读文献,根据授课对象与课程内容特点,确定课堂组织方式,采用的授课方式以研讨式教学为主,给合讲授、实验、自学等。

2.2抓好课堂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本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硕士研究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有一定的求知欲。由于学员人数较少,授课方式可灵活组织。教室有完备的多媒体设备,基本的软件实验环境,教学过程可采用灵活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授课质量。

1) 以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研究生教学应坚持学术研究为导向,发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研究生学员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自学能力,教员可以在课前给学员布置预习内容,学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整理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成为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员讲,学员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也有力于培养学员积极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2) 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人工智能原理教学一个突出矛盾是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但学时较少,因此,必须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课程组对每节课都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课堂教学中以课件为主,辅以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优点,改善教学效果;引入教学声像资料,便于学员课下学习;设计演示程序,使部分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的内容,如子句归结、搜索策略更形象直观,易于学习和掌握。

3注重培养学员学术研究能力

学术能力是指专门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思辨的方面,还包括实践及感性的敏感力等方面。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求学习的主体――研究生必须具备研究的能力[3]。论文写作是培养、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个专题学习结束后,都要提交一份格式符合期刊发表要求的总结报告,题目可自行选定,也可由教员指定;内容既可以是人工智能该专题某一算法的实现,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或者是对该专题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教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指导。

1) 选题准确。要求选题不能过于宏大,应以小题目反映大问题,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为宜。

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明确,方法恰当,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所提观点正确。

3) 论文结构。结构清晰、完整,论述严谨,表达规范。

4) 占有文献丰富。撰写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员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要求查阅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权威文献。

4加强实验环节教学

人工智能教学在进行各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应重视实践教学,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实验,让学员真正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本质、研究目标,从而提高学员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他们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激发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追求。为此,课程组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人工智能实验教学经验,编写了《人工智能原理实验指导书》,围绕问题表示、经典逻辑推理、不确定推理、搜索策略及简单专家系统实现等教学内容提供了7组实验供学员选择。

例如,在状态空间搜索一节教学过程中,先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使学员对状态空间基本概念、问题表示及求解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然后进行实验教学。由学员自主完成重排九宫问题求解的程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如图1所示,调整的规则是,每次只能将与空格(左、上、下、右)相邻的一个数字平移到空格中[4]。实验过程重点指导学员掌握状态空间进行问题求解的关键步骤:问题表示和搜索策略。问题表示就是要确定该问题的基本信息及程序实现的数据结构,基本信息有初始状态集合、操作符集合、目标检测及路径费用函数,数据结构可采用向量、链表等形式;搜索策略可分为盲目式搜索和启发式搜索,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实现盲目搜索中的广度优先及深度优先搜索,在此基础上再定义估价函数实现启发式搜索。而在启发式搜索实现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定义不同的启发函数:如某状态格局与目标节点格局不相同的牌数、不在目标位置的牌距目标位置的距离之和等加以比较,准确理解启发函数的意义。通过实验,学员加深了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熟练地将状态空间法运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可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特点,采用上机编程实验、演示程序验证、模拟平台开发、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5适度开展双语教学

研究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基本都通过了国家公共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员通过了六级考试,加之在本科阶段还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因此,在培养研究生人工智能知识的同时,我们要提高学员阅读原版英文资料、用英语进行简单科技写作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适度开展双语教学,对此,我们可采取以下基本方式。

1) 专业术语全部用英语表示。

在教学过程中用英语表达人工智能原理中的专业术语和主要概念,如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知识表示)、Depth-First Search(深度优先搜索)、Breadth- First Search(广度优先搜索)等。

2) 以英文原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

选定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for Complex Problem Solving》为参考书,该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完美补充。它既能给读者以历史的观点,又给出所有技术的实用指南[5]。”

3) 加强英文文献的阅读。

在课程论文撰写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在讨论课中,鼓励学员使用英语进行讨论。

经过课程学习,学员都能准确掌握人工智能学科专业词汇,英文运用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能较自如地阅读原版英文专业资料,为进一步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及学术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6考试与成绩评定改革

考核方式采用传统的试卷与课程论文、实践环节等三部分组成,全面考查学员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中试卷占70%,课程论文占10%,实践环节占20%。课程论文题目不作限制,由学员在课程学习阶段结合某一专题选定题目,课程论文以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参考文献及撰写规范等指标为评价依据;实验成绩采用实验过程考查、实验结果验收和实验报告评阅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这样做不但考核了学员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掌握情况,也反映了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考核结合实际教学进程,改变了单一课终总结性考核的弊端。

7结语

经过课程组近两年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生人工智能原理课程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课堂讨论环节,个别学员准备不充分、讨论不够深入;课程论文撰写选题随意,文献综述不够全面、准确,论文格式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授课中,课程组将根据授课研究生人数较少的特点,采取明确每名学员预习重点、加强课程论文交流等方式予以改进,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便利的校园网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原理”网络课程建设,购买或自主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增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永庆. 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

[2] 李志厚.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1998(1):6-10.

[3] 肖川,胡乐乐. 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5.

[4] 周金海. 人工智能学习辅导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4.

[5] George F.Luge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for Complex Problem Solving[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54.

Reform on Postgradrat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Teaching

TAN Yuehui, QI Jianfeng, WANG Hongsheng, LI Xiongw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03, China)

第10篇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 数学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 教学质量 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科技、教育、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既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又具备扎实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争夺的焦点。高校专业英语课程作为联系专业课程与英语交流的桥梁,日益受到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说,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必备素质[1]。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专业双语(英语)课程,常微分方程课程作为数学专业基础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常微分方程课程双语教学目的是使数学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以掌握国内外本课程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英语交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要学好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常微分方程学科研究前沿就要开阔眼界,阅读英文原版文献资料,参加国际数学会议,撰写英文文献,这一切都离不开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双语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双语教学的体会,略述一二,与读者探讨。

1.数学专业英语的现状和课程特点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以全国四、六级基础英语水平统考作为衡量大学英语水平的高低,因而很多数学专业的学生忽视了进一步学习数学专业英语,放弃了使用英语的交流的重要环节,造成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差的不良后果。根据我在数学院所带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诸多表现,可以看出数学专业英语仍然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对自己所带本科毕业生做毕业论文的要求是每人查阅8篇左右的专业数学英文文献,并且将毕业论文的中文摘要、关键词译成英文。但很多学生几乎不查英文文献,即使有的查了或者做了翻译也是文不对题,更有甚者直接借助于电脑翻译软件完成,导致翻译内容生硬且不符合英语语法错误连篇。导致如此结果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很多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专业性,数学专业英语涉及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成果,其内容专业性强,抽象性高;其二,公共英语的基础薄弱,数学专业英语的主动性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导致阅读数学英文文献或撰写数学类英文文章更是难上加难;其三,专业词汇量大且频繁出现;其四,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数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无统一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数学专业英语在各校开设情况存在很大差异[3]。

2.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双语教学的一些探讨

2.1明确教学要求及学习目的

常微分方程这门双语课程既不同于纯数学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结合,使学生通过数学专业外语的学习,不仅能掌握本专业常用词汇,熟悉科技英语的特点,而且还要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有质的飞跃。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增加,无论是科研机构举办学术讲座,还是企业单位进行技术引进,都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翻译的人才。但是目前由于专业翻译的缺乏,学术讲座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本学科的前沿与热点不能深入地交流与探讨。因此,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已将专业外语水平作为招聘及录用员工的标准之一。国内高校一般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数学专业英语课程,这不仅对四年级面临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所裨益,而且对他们以后的科技工作大有帮助。数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去教授或研究数学,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相关的IT行业和金融行业,而这些新兴行业需要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的理念与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查阅与翻译相关的英文资料,从而与国际接轨。因而我们在数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2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善教学效果

首先,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学习原版英文教材,可以事先开设数学专业英语选修课。让学生接触一些基本的数学术语及常用的数学语言的英文表达,为下一步开展双语教学做好铺垫。第二,精选教学内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英语教材主要应选择的经典数学理论英文文献,并充分考虑当前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对教材的内容及组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学生对常微分双语课程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并掌握科技文章的写作基础和专业中惯用的表达方式。第三,课堂类型的多样性,教师除了讲授书上基本内容的课型外,还可以增加复习课、讨论课等课型。在这类课上,可让学生采用双语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对数学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第四,经常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专业文献的翻译能力。做到翻译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的表达必须通畅且符合专业规范,其中包括词句的选用要恰当、含义要明确、句子要流畅。第五,优化教材、辅助资料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引进原版教材是实行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但国外教材的编制体系与国内教材有诸多的差异,并且原版外文教材远贵于中文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国内教材和国外教材同时启用。当然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数学教师不是特别多,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加强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提高数学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再者,明确数学专业英语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考核数学专业英语采用开卷形式翻译几篇英文文献,可以查阅字典。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在该课程专业外语考核形式方面,应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基本的专业术语及惯用表达形式采用闭卷;复杂的文献可以开卷;平时采用听、说、写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专业术语、专业词汇、专业语句的掌握程度,或者通过学生运用英语来完成数学题的解题、表达和解释的情况来考核学生理解、掌握并综合提高数学专业英语的水平。在成绩评定方面,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辅助的方式更科学、公正。另外,适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播放浅显易懂的又符合时展的专业讲座、专业文献资料,全方位地提高数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5]。

3.结束语

通过常微分方程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该课程在教育思想转变、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基本实现教学过程立体化。但课程教学立体化尚需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我院本专业的定位,顺时代潮流,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系;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计算机实现科学计算与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使我院常微分方程课程双语教学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5.

[2]M.T.Trimble,L.Trimble,K.Drobonie.English forSpecific Purpose[A]:Science and Technology[M].Portland: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Oregon StateUniversity

,1978:157-197.

[3]杜鸿.数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探索[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5):87-90.

第11篇

教材教学模式考核体系给排水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排水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双语教学也已成为很多高校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1年开设了给水排水工程方向,于2007年正式开始招生,在2011年一次性顺利通过学士学位点评估,并于2012年通过省教育厅审批成为“江苏省本科重点专业”。《水处理生物学》是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水处理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是给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根本源泉,所以,为了培养给排水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开展《水处理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教材的选编

《水处理生物学》的主体部分是微生物学,有很多权威的外文书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双语教学选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虽然原版的外文教材能给学生提供很地道的英语环境,但是外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而且外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国内专业设置的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学生通常难以适应,甚至会造成专业知识结构与重点的错乱的不良结果。因此,需要调整外文原版教材的专业知识结构,编写双语教学专用的教材,一方面,选用了很地道的、权威的英文专业术语;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适应国内的教学思路。此外,选择一些国际前沿的科技研究论文,编成课外选读教材,让学生接触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作者所在教研组以“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文版教材为基准,从众多的英文原版教材中选择相应的内容汇编成英文版的教材,并选取大量的科技类论文编成选读教材,这样实现了双语教材内容的一致性,同时也非常符合中国学生知识构建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在实践中效果很显著。

二、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英文原版教材,中文讲授”。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加上《水处理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零散,如果直接采用英语授课将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笔者所在教研组尝试将中文与英文讲授相结合,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要求学生课前同步预习中/英文教材的内容,查询相关生词;课堂上先用中文讲解中文教材的内容,然后用英文进行总结和要点的回顾;板书与多媒体以中文为主,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给出对应的英文翻译,多媒体中加入一些纯英文的图片、音频、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与联想记忆;布置选读教材上相关的翻译、思考题作为课后作业;同时,考虑到全面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课堂的复习回顾环节中通过英文提问和英文回答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查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外文文献后,用英语对某一话题进行演讲与讨论。此外,《水处理生物学》有课内实验,实验课也采用双语进行教学。通过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很好。

三、考核体系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与普通课程不一样,既要注重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同时也要综合平时的学习表现和闭卷考试的成绩。作者所在教研组开展《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复习回顾环节中的英文回答、课堂讨论中对英文的运用情况等纳入了考核体系,同时闭卷考试中加入了三分之一的英文试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四、其它辅助资源

学生应当多阅读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文献,才能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因此外文学术资源对于双语教学非常重要。作者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可以提供国内外权威书籍的纸质版和学术资料的电子版。同时学院的独立资料室可提供与专业更密切相关的文献书籍,还有可供小组讨论的场所,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双语课程的作业。学院还具有一系列鼓励教师到国内、国外著名高校调研交流的政策,有利于双语课程建设的调研与完善。

为实现高等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开展双语教学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作者所在教研组通过近几年对《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从教材的选编、教学模式、考核体系以及其它的辅助资源的角度进行了经验性的总结,可为今后其它类似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孟海玲.“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与考核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23):188.

[2]胡碧波,阳春,许晓毅.水处理类专业双语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01):109-111.

第12篇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英语;教材选择;实验教学;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02-02

土壤与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和科学施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因此,《土壤肥料学》是包括园艺学专业在内的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而园艺专业学生不管是花卉、蔬菜、果树等方向,都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园艺作物生产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而土壤与肥料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2]。因此,园艺专业学生学习《土壤肥料学》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重点要学会认土、评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肥料的性质及科学施用方法。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园艺专业本科,每年1-2个班。作为一个地方二本院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位和特色在于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园艺专业则相应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较快适应并服务园艺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园艺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外资企业也大量进入中国,这些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英语素质有较高要求。因此,双语教学是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一线园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自2010年开始,进行《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对三年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材、参考书选择和教学内容调整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源泉,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在双语教学中,一般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教材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专业词汇,充分把握专业教学思路[3]。然而,国外原版教材引进成本过高,我们选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s:An Introduction to Nutrient Management(7th Edition)影印版《土壤肥力与肥料:养分管理导论(第7版)》作为配套英语教材。该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再版,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深入浅出,英文语句也自然易懂,十分适合。同时,我们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壤肥料学通论》作为中文教材,该教材简明扼要,内容全面,使用效果良好。然而,英文教材的内容及结构编排与中文教材差异较大。英文教材重点在于土壤肥力和养分管理,中文教材出现的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等方面内容较少。就园艺专业而言,目的是让学生在园艺生产中能够更好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进行栽培管理,英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更加适用。但基于二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且差异较大,难以直接采用全英文教材。我们在征订教材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仅有34%的同学愿意购买英文教材,采用英文为主的教学。因此,我们仍以中文教材为主教学,英文教材自愿购买,教学内容也以中文教材为主。为适应园艺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我们还选择了《Plant Nutrition of Greenhouse Crops》(Springer,2009年出版),《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JOHN WILEY & SONS 出版,第8版),两本书籍供学生选读,而这两本书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得电子版,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紧扣园艺生产实际,以园艺作物替代教材中大田作物的相关案例和图表。如在植物营养学内容中,各元素的失调症举例说明时,全部以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的图片形象展示,加强学生的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内实验的双语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4]。针对园艺专业特点和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开设了土壤颗粒分析、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测定、土壤pH和电导率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有机肥消化和总氮测定共8个实验。在中文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我参考了METHODS IN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A Practical Handbook(CABI Publishing)一书,编写了英文的实验指导书供学生参考。由于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所用英文语句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接受度较高。通过中英文对照,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术语及分析测试步骤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和一些考研的学生今后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措施和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本课程在大学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开设,地方二本院校学生英语成绩良莠不齐,开课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只有25%左右,难以开展英文授课。我们在上课前进行问卷调查,只有38%的同学愿意采用英文授课为主的方式。即使在一些211重点农业院校,也是基本通过四级英语考试的学生选修双语教学课程,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在采用英文讲课和英文板书时,也发现效果不理想,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还没有达到听课的水平,只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语言[5]。而作为非农业地方院校,涉农专业少,必修《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学生人数有限,无法开展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分班。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术语,具有专业阅读、理解与交流能力[6]。因此,我们以中文授课为主,在幻灯片中将重要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解释,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图表,全部引用英文原图出现于幻灯片,配以中文分析讲解。对常用专业词汇,在授课中不断提及,以达到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负担虽然有所增加,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因英语理解能力不够而出现变为以学习英语为主,却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本末倒置的情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时重点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众多的彩色图片、数据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当前的一些生产实际和科研进展,引入大量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讲解,避免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对双语教学的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改革,考卷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直接使用英语术语,考查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其余题目仍以中文形式。对于二本地方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仍是第一位的。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我鼓励学生申请一些与土壤肥料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项目申请和参与教师科研过程中,鼓励他们阅读一些科技文献,对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进行课外一对一辅导,提升他们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网络,建立聊天群等,及时利用网络通讯工具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对学生及时答疑,共享一些电子版英文书籍和科技论文等,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而言,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土壤肥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主,双语教学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手段。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度等方面进行调研,采用循序渐进、难易适中的双语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听不懂或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节奏,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专业知识没有理解,英语水平也没有提高的局面。老师和学生都应牢记土壤肥料学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英语只是帮助更好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的工具,这样才能避免本末倒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英语专业词汇,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在涉及专业的外文资料或国际交流中应用,这样就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轶飞,韩晓日.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3]王海燕,刘玲,孙向阳,查同刚.“土壤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03):42-45.

[4]常连生,韩志卿,张电学,朱晓萍.《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04):66-69.

[5]陈效民,陈巍,潘根兴,叶民标,李辉信.土壤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及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