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时间:2023-02-04 00:1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师德师风 职业道德 价值

现代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建制、有价值选择的活动,本身蕴藏了伦理道德选择。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种道德化的工具性控制力量,其价值理性如果受到遮蔽则必然会引发伦理的失衡和人的异化。要实现教育活动理性合理的发展就得接受社会道德价值的定向和约束,从而自觉追求教育活动的伦理价值。目前,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师德师风建设的可持续性为前提,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关键在于要有明确的师德师风建设措施。研究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状况,契合了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道德诉求,这种契合也为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一、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师德师风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基础,明确教师的道德伦理态度,可以为当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解决提供思路。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方式和实地访谈方式,以问卷作为资料收集的来源展开了经验研究。以黄石职业技术学院为个例,围绕黄石地区高校当前师德师风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态度。倡导在教育活动中介入道德价值的维度,确立教育活动的价值规范,从而有效规避和治理教育活动中的一些负面问题。

(一)研究框架与方法

结合研究目的,调查主要通过问卷研究方式,经过单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多变量的数据分析说明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的状况,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现了教师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内隐的行为倾向和态度。教师因各种社会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差异,会形成不同方向、不同强度以及从核心到边缘地位不同的教育态度。越是核心的教育态度,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就越显著。认知论将这种态度看作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问卷主要根据学生对高校师德师风现状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等四个方面的态度进行操作化,以探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是以黄石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问卷调查有效样本为978个,分布在该高校的各个专业和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调查人群来源分布广泛,有党员、预备党员、团员、群众。专业领域从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到电子电气不等。被调查人群的分布广,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通过SPSS软件运算,本调查的可靠性alpha值为0.955。充分说明受调查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状况的态度。

二、调查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热爱民族教育事业,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积极钻研教育教学方法,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老师在为人师表、教学态度和关爱学生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太好,甚至个别方面的整体表现在持续下滑。高校学生普遍对师风师德建设的内容认识模糊,不明确教师的道德价值取向。

从高校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学生日常接触老师较多,但接收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和机制的信息则相对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师德师风建设,却并不了解师德师风建设具体内容和措施,很少有学生能对师德师风和社会公德的内在联系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正因为相关理论和宣传的缺乏导致部分学生缺失了解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渠道。其次,高校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之间的关系认识还是十分模糊,教育主客体的伦理关系以及权利义务关系并没得到普遍了解。问卷统计数据反应高校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大力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师德师风的评价机制,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最后,调查结果还显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正确反映学生的根本利益和统筹兼顾高校师生的多元需求,遵循教育、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规避教育活动中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高等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需要社会道德的配合和制约,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探讨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状况是为高等教育的和谐有序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和要求出发,着重研究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发现规律性的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的终极价值应该是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老师和教育事业的协同统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旨趣。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来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最终目标。

总之,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切实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努力把高校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教育离不开师风师德建设的护航,师风师德建设的调节和保障功能,既可以引导教育发展始终沿着为学生和社会造福的正确道路前进,也可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和理顺各种社会关系提供强大的动力,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海婴,汪雅霜.三大职能考量下的我国大学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0,(03).

第2篇

校长在师德师风动员会讲话范文各位老师:

今年是我县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开始之年。今天我们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此项活动。下面就这次活动的开展,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为什么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一是形式发展的需要。xx《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总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努力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的去践行师德规范,自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学生爱戴的教师。

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师德师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师德和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众望所归。我们一定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增强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抓紧抓好,要发扬“团结进取、务实创新、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红中精神,高质量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创和谐平安校园”的办学目标,为学校创品牌之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创造厚实的文化积淀。

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名校是因为有名师,名师造就了名校。名师不但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师德师风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简而言之,能否建成一流的农村初中,与学校的师德师风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校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和衷共济、敬业奉献,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以,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多年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辛勤耕耘、前赴后继、无私奉献,才铸就了我校优良的教育教学艺术风格和高尚的师德师风,也拥有了我校历年来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为我国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师德师风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良好发展的必要措施。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教学的发展所需,也是建设优秀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建设,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1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是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师德师风是衡量高职教师素质水平的标准,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促进高职院校良好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其对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二,可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主体,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对其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魅力,才能有效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提高教学成效;第三,能增强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师德师风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优秀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高职院校,其口碑会比其他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要好,吸引的生源也会更多,有效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重视教书而轻视育人,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时比较偏重于向学生教授知识和技能,轻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认为对学生的身心培养和素质教育是辅导员及班主任的责任,与自身关系不大,倾向于“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模式[1]。其次是缺少爱岗敬业的精神,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缺乏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仅将教师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强烈的职业情感。最后是服务意识不强,思想认识滞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教学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服务意识,造成教育服务不到位,思想意识滞后。

3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教师的修养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教师的良好修养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为人师表、躬亲示范,将丰富的学识传授给学生,其个人修养和品味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教师的修养和品味可以通过内化自律的机制来实现,积极履行自我道德准则,努力达到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

3.2加强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

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取向来源于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以及思想行为好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要以这样的文化价值作为导向,加强其职业行为规范,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积极培养和提高其爱岗敬业的精神[2]。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3.3完善教师的组织及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应该将师德师风的建设纳入其中,为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设立专门的机构、提供稳定的从业人员,有效完善师德师风管理工作的体系。在师资管理体系中纳入师德师风培训的内容,教师通过师德师风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其教学或者是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定量、定性的考察和测评,加强对教师的监督,有效促使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4结语

师德师风的建设属于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和伟大的现实意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其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学生及社会的面前展示教师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加强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志平.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量[J].教育与职业,2016,12(06):73-75.

[2]丁化.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18(03):60-63.

[3]张惠贞.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05).

第4篇

师德师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鲜明特征,它要求高校教师无论是在教书育人还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要积极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形成“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然而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状况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薄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与公立高校不同,民办高校大多采用合同制聘请教师,没有事业编制对教师的吸引力大。办学资金的不足导致师资力量欠缺,兼职和外聘教师队伍比重较大,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较多,教师总体质量不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形成科学的教学梯队。另外,当前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职称评定困难,舆论压力大,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教师只是把民办高校作为自己进入公立大学的垫脚石和培训基地,进来培训好之后就选择离开,造成教师队伍流动范围较大,师资力量匮乏,使得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在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往往忽略师德因素。教师队伍不稳定和高素质教师的补充困难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二)民办高校教师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价值和利益,以合同雇佣关系为由仅仅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一份谋生职业,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和爱校护校的集体荣誉感。部分老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谋求校外副业,无心钻研教学业务,终日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教学态度,上课期间自由散漫,举止粗俗,口吐脏话,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教师师德观念薄弱、行为不端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功利性较强,学术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很多科技创新和学术成果都来自高校。民办高校教师除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进行学术研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从事学术研究的道德是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缺乏科学精神,存在浮躁心理,难以潜心研究学术。一项关于“我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的调查显示,近3/4的教师将晋升职称作为科研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某些教师不仅抄袭他人思想甚至不惜剽窃他人成果,这不仅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而且败坏了教师道德,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在意识形态领域新旧观念也在不断更替,多元化价值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加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前提。

所谓“教书育人德为先”,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队伍,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往往重于个人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引导教师专心教学,潜心研究,进一步增强他们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使学生既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师作为高校学生的教育者及管理者,担负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水平、治学态度、道德风范和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德品质,才能培养出品行优秀的学生。

(三)师德师风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保证。

学校是大规模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基地。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更低,在招生就业方面都存在劣势,这是许多考生及家长宁可报公办高校的专科也不愿意报民办高校本科的原因。民办高校竞争力弱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此背景下,如果民办高校不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肯在其培养人才的环境上下工夫,就会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师德师风的有效对策

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需要,而且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从注重教师发展需求、确立师德量化评价体系、树立优秀师德楷模等方面,规范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师德师风。

(一)重视教师发展需求,倾注更多人文关怀。

物质上的清贫一直是教师的真实写照,教师待遇的提高一直比较缓慢。因此,国家在加大政策扶持民办高校的同时,还应加大教育经费对民办教育的保障。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及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只有真正解决了教师的生活之忧及其对自己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进取要求,认真解决教师关心的住房、社保、医保和晋升等重大问题,才能够使教师队伍稳定团结,使师德师风建设深入人心,得到教师队伍的支持和拥护。民办院校竞争力相对于公立院校更弱,因此更要从教师的感受出发,加强对教师的关怀照顾,满足其情感需求,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真正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管理留人”。

(二)强化师德教育,建立师德建设培训机制。

民办高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教师招聘、入职到走向成熟等各个阶段,都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通过价值观引导不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将道德考核作为选拔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把好教师招聘的道德关。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阶段应注重其职业道德的培养,逐步培养其热爱学校、服务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晋升时应注重其学术道德的考核,加强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此外,民办高校还应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制度,尤其是对学校班主任、负责人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

(三)营造师德建设氛围,树立优秀师德楷模。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师德典型比较模糊,缺乏对师德师风的具体认知,需要发挥榜样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民办高校应积极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评选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活动评比过程。此外,新时期的民办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功能,弘扬先进师德。通过多种渠道大力表彰先进、树立优秀师德楷模,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弘扬读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风尚,争做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师生中和社会上有良好声誉的先进分子,真正成为师德的楷模和学生的表率。

(四)确立师德量化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科学有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民办高校要因地制宜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不断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要把师德状况纳入岗位聘任、职级评定、业绩考核、奖惩管理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中。对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加强批评教育对极个别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教师要依法惩处,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侵害学生的行为零容忍。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字: 师德师风 高校教师 艺术修养

一、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1],也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师风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习惯[2]。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帮助广大教师在事关国家大局、教育事业、学术活动、为人师表等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并使之保持稳定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加强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谓艺术修养,就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在当代,艺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性已越来越多地注入现代物质生产流程,艺术自身也逐渐由沙龙艺术、象牙塔艺术转向大众艺术,转向工艺设计和实用工艺。与此同时,艺术也随着各类高科技电器产品走进了每一个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艺术修养一方面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与政治的关系,较高的艺术修养显然是每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2.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其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能力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人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限制其人生境界的提升,不利于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个人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艺术修养的缺乏对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更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调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较高的艺术修养”。黄济先生在《美育二三事》(载《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一般教师也要有一种艺术爱好和专长,要有组织学生文娱活动的能力,做学生文娱活动的带头人,而这些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很显然,没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些工作的。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3]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对美的现象产生感受,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对美好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鉴赏力高的人,在欣赏时会表现出高雅、纯正的趣味,而鉴赏力低的人,则会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准的高校教师,虽然不能人人成为艺术家,但是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及舞蹈、戏剧、电影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深刻、全面地感受美,自觉学会把握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使自己成为懂得美、能够欣赏美的人,才能用美的尺度去规范自我以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

3.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师德师风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抑,生活中很容易因小事而使得矛盾激化,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受到伤害。因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智对教师尤其重要。提高艺术修养可以改变和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不同作曲家、画家、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艺术欣赏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化解矛盾,而且可以娱乐身心、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

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的提高,有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的关键。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品质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自身的艺术修养不高。

普通教师的艺术素质存在很大问题。经调查发现,我国的高校教师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和普通民众一样主要在中小学,而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而多数教师的艺术素质普遍不高。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2.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现阶段高校教师对艺术修养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是教育管理者和众多高校教师艺术能力的缺失和整体审美观念的相对滞后造成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但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反而使应试教育泛滥到严重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和思想、校际间的盲目竞争,还有就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3.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大幅度扩大,但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比较还相对滞后,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实际付出还不成比例,付出得多,回报得少,导致很多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再加上管理水平没有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教师缺乏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内在动力和客观条件,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相对滞后。

三、提高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缺失的现状,为了切实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艺术修养,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现有高校教师的艺术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以身作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待教育改革,大力弘扬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情趣。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在学校营造一种很好的艺术氛围。加强和提高自身人文、科学素质,提高文化品位鼓励教师,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价值观的培养。

2.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提高领导及其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

高校管理干部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提高教师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抓好。各基层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政负责人要共同承担起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授学科,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艺术修养,切实履行各自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职责。另外,各级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教师在提升艺术修养方面的新经验,探索师德师风建设规律,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改善条件是基础。

要加强校园硬软件建设,提高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提高教师、干部、职工素质,使三支队伍共同发挥特长,呈现整体优势。加快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学校发展了,层次提高了,效益上去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发展自我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发展也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最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如果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则不仅有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将有助于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秋烨.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N].广西日报,2007,1,4:(8).

第6篇

一、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不应该忽视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独立学院师德师风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独立学院办学主体的趋利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不仅要履行教书育人这一职能,还要注重办学利益的最大化。独立学院应该为企业办学,为企业输送人才,这导致部分领导忽视教师教育,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长期以来,独立学院领导只重视生源、师资队伍的学历与职称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关乎学院发展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有人甚至认为师德教育可有可无,只要教学水平过硬、科研水平够强就够了。正是这种原因致使很多独立学院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和规范都流于形式,没真正落到实处。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一般呈现出年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多、外聘教师多,自有教师少、中年骨干教师少、教师流动性大等特点。据实地调研显示,由于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一般较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年轻,经验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偏少;高等学历和职称的教师偏少,部分老教师都是退休返聘回学校任职的,这就造成了当前独立学院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问题,青年教师的岗位责任感问题,青年教师的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等等。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加强和促进独立学院的师德师风建设。

3.部分教师个人修养不足

现在社会对独立学院教师师德师风并不认可,认为他们仅仅把教育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过分强调工作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是真正视其为自己崇高的理想事业。除了上课之外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那些在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需要关注的学生,对学生缺乏关心和爱心;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些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对学生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更是视而不见,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批评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他们只教书不育人。

二、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普遍被怀疑甚至被否定,原有的社会共有的约束力和引领能力逐渐衰弱,而新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准绳却没有真正形成,导致了社会失范现象的产生。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的随意性增强,自由度扩大,使得部分教师的个体行为不受控,这个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甚至比教师知道得还要多、还要新,这就使得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青年教师的知识优越感瞬间消失,因此,教必须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来扩展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见识,从而让部分教师产生了重学术教研、轻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物质财富空前丰富,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但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在现实利益的冲击下,只有不断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对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才可能不被市场所淘汰。“大学教师在大学的主要生活与生存方式,并非治学与治世的结合,而是学术达尔文主义支配下的‘不出版,即死亡’的铁的律令。”虽然育人功能一度被社会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的本质,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功能被逐渐忽略,甚至是弱化,教育日趋经济化,师德师风建设无形中就被不断搁置。

2.独立学院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

当前有多数独立学院在教师的考核方面搞形式主义,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内容不完整。如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只注重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师德师风的评价。一般而言对独立学院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和教学成果等,考核成绩,主要根据教师的业务成绩进行评定,而对师德师风的状况评价缺失。独立学院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加大师德师风考核的比重,量化考核指标。

(2)考核结果的运用形式化。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独立学院教师的考核是促进教师自身进步的一种方式。考核的结果应该长期加以利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让教师有忧患意识。现在很多独立学院对考核的结果不够重视,不利于学校师德师风的建设。

3.独立学院教师监管的责任不明确

在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时期,在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校园监督环境。目前独立学院师德师风的建设监管存在着两个方面问题。

(1)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监管的主体不明确。在目前独立学院的建设体制中,只有教务处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管。其手段仅仅是教务人员查课,督导教学人员听课、检查教师听课记录、期中教学检查和组织教师进行讲课比赛等,根本没有涉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影响。

(2)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信息反馈的渠道不通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一些不良行为听之任之,认为是教师的一种个性,不能及时地反馈给管理者。只有渠道畅通,才会疏而不堵。独立学院只有形成了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才能使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得到有效的修正和完善,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51-03

目前,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十召开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那就是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切实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工作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师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然而,我们却听到这样一种关于教师的言论:曾经有一位分配到普通高校、刚刚站到讲台上的青年教师,面对新进校门、充满求知欲望的上百名大学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曾经有一些学生站在班车站牌旁,望着教师奔向车门、蜂拥而上发出“这就是我们的老师”的感慨。

新形势下,教育的根本任务被明确为立德树人,原先这些老师看来的“小事”,在大学生的眼中,却是教师形象的体现。没有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师如何诲人不倦、桃李天下呢?

一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淀的共同的心理定式、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良好的校风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师风和学风。师风是教学风气、学术风气、管理风气和服务风气的体现。学风的核心是学习风气,主体是学生。师风如何对学风有极大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师风,很难形成优良的学风,更谈不上健康向上的校风。而师风与师德又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师德是良好的师风形成的前提条件。什么是师德?师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模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背景或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教育事业兴旺发展,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无数师德标兵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高校师德的良知,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然而,现实校园中,依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够,治学不严谨、轻浮,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甚至有些教师疏于自律,走上违法犯纪的道路。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2)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教师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3)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执行。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现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埋下了众多隐患,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

二 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两个主体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灵魂。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思想教育是民族凝聚力的灵魂。一个学生缺少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受害的可能是一个人;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健康的人格,贻害的可能是一群人;新一代如果没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民族凝聚力将无从体现,受到损害的将是民族的未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传授知识可以使人受用一时,而人格的培育却能使人受用终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教育的作用,而且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表现任何时候都和在课堂上一样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对社会风气有影响,因此,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能长期起作用。很多对人类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大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无不谈及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大学生正处在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复杂和成熟的时期,对人际关系的承受力也日益增强和深化。潜藏在教师言行之中的人格形象,就是一部教科书,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春雨润物,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是看着老师的身影成长的。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教师拥有的知识,还要看教师在知识释放过程中所展示的自身的人格,是否为学生认可和拥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师德”,所展示的“师魂”,都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行为和目标选择,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引导。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风格、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乃至衣着发式,就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习惯和偏好。每个学生的眸子,都是教师的镜子,折射着教师的心灵之光。为此,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思想上,积极上进,表里如一;工作上,爱生敬业,严谨治学;为人上,胸怀坦荡,诚实守信。

“又红又专”对于当代的高校教师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自觉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对祖国、对民族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作满腔热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人格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形象,树立良好的师风。

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大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学校的教育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格。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崇尚真理、刻苦钻研、富于开拓、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上养成敬重师长、诚恳礼貌、遵纪守规、举止典雅、乐于奉献的风气。

三 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金钱物质的诱惑,道德信仰缺失、物欲横流,很容易让一个人偏离道德的航线。因此,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1.高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所讲的内容和观点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服。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有了令人信服的为人,其思想和观点才能在学生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第二,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要注重和加强师德的培养与提高,努力促进自身的素质提高。通过部门会议或报告等形式,时时强调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第三,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包括专业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能。使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并形成制度或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和自修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老带新、统一备课、相互听课、相互促进的方法发挥集体优势,共同攻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要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多样化。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领人,是学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建立者和维护者。高校在对新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应把师德教育作为重点,为青年教师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对每一位在岗教师来说,应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个首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积极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宣讲会、育人经验交流会和师德楷模报告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理论学习

第一,要加强心态调整,确保身心健康。作为教师,首先要调整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当今社会,每个行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教师行业更是如此。工作业绩、人际关系、培训晋级、家庭经济等问题常困扰教师。如果不调整心态,正确面对,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产生焦虑情绪、厌弃社会的思想,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学生时期特别是在寄宿制学校,人际交往中学生面对最多的就是教师。可以说,教师就犹如学生的天空一样,如果天空碧蓝如洗明媚灿烂,学生就能心情愉悦、健康茁壮成长;如果天空总是苦雨凄风、阴云密布,动不动电闪雷鸣,那学生的心灵自然也会布满阴云、精神萎靡。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群体,就没有健康茁壮成长的新一代。可以说,教师自身的精神健康状况,比他所传授的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其次是要常反思自己,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虚心向优秀的人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健康阳光的教师。

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确保先进思想。要提高师德修养,也必须经常加强师德学习。学习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是教师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准则规范,也可以是相关的专著名著,也可以是报刊文章、电视节目等。学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统一培训学习、听报告等。学习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把它内化为教师的修养,这就必须要深入学习。学习后要举行相关的深入消化活动。如教师师风建设演讲竞赛、学习心得竞赛活动等,让教师在活动中巩固学习内容,深化自身修养。

3.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要指导学校创建有力的师德建设的学习环境。它能使教师积极和富有建设性地获得新的师德建设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主动交流和合作提供充足的机会。此外,这种环境应激发教师确立自己的教育生涯目标,指导他们为自己的学习活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如积极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其重要职能之一。

第二,要统一制定师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有效推行师德建设评价反馈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是检验制度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奖惩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先前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量化和细化师德考核的指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等都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切实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探索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并合理、有效地利用考核结果,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师风是高校的灵魂,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敦促大学生成长成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只有把师德、师风建设踏踏实实做好做足,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只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第8篇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教书育人,坚守道德底线,维护师道尊严,精心育人,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辛勤耕耘着。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社会的深层次变革与转型,我国传统文化价值遭受巨大冲击,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如同社会道德风气一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德风意识弱化、自我意识强化,工具理性热宠、道德理性趋冷,价值取向多元、利益诉求放大,制度机制缺失、建设手段乏力等特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理念偏差

少数教师忽视政治学习,片面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就能做好课堂理论教学和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就可以胜任高职教师这一岗位。同时,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教师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导致一些教师对政治学习没有兴趣,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意识淡薄,个别甚至出现一些脱离国情的政治诉求和不切实际的极端主张,在学生中乃至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2.价值取向功利,敬业精神弱化

随着思想观念多元化、开放化,一些教师的人身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没有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神圣事业,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具体表现为:治学态度不严谨,不关心教学质量。有的教师热衷于第二职业和一些商业活动,直接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在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有的教师一切向钱看,把赚多少钱作为成功标准,极大地误导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文明形象不佳,示范作用不强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得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但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不注意言论的导向,以至于在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难以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个别教师甚至丧失人格,丧失底线,搞学术交易,搞钱权交易,玷污高校这座教育殿堂。

4.重视授业解惑,忽视传道育人

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教导他们学会做人,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当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从而加以引导,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学工处、辅导员的职责,认为与己无关。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规范约束、环境改善、制度创新等方面予以加强,也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道德的自审自律,真正成为学生尊敬的师长和社会风尚的楷模。

1.坚持核心引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道德素质

党的十报告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要对教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教师队伍中开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和核心。坚持核心引领,重点突出道德建设,指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必须通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等各种相关的专题教育来实现。

2.坚持价值导向,完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能、雅型的人才,即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能,思想行为雅,这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要以这样的文化价值为导向,根据国家教育法、教师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完善符合高职院校特征的教师职业规范。要以培养人才的价值需求和授体对象的群体特征为基础,提出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个性化要求。比较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在应试教育中大多并不属于强者,其自信、自尊可能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伤害。

3.坚持示范,形成正面激励机制

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却涌现出许多德才兼备的教师。他们不仅科研教学业务能力强,而且十分热爱教育事业,把教师当作一门事业来对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诸如“校园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形式在学校内树立师德的典型形象,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从而推动师德建设。注意形成正面的激励机制,把个人修养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科研实践、进修学习等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主动加强个人职业能力,自觉提高师德水平。

4.坚持体制创新,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岗位职务考核和年度考核体系中加入师德评价考核内容及其比重,完善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把业务水平、学术能力与师德评价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师德出现问题,等同于发生教学事故或违反教学纪律,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或纪律处分。

5.坚持自我教育,加强教师自律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我校教师从教行为,根据当教〔2017〕3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2017年马桥初中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暂行办法》,等相关教育法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精神,进一步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二、治理内容

开展“恪守职业道德,争做‘四有’好教师”专题教育,杜绝个别教师有偿补课、侵害中学生利益、借教书育人谋取私利、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三观”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影响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严禁中小学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贯彻落实《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市教育局《严格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若干规定》、《当涂县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考核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师德建设目标,把师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队伍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职业素养。

(三)开展主题活动,落实建设具体措施

积极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优良,学生家长满意”的师德主题教育和“师爱进万家”的专题活动,让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使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四)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

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区”良好气氛,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目前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小心理症状出现率。

(五)完善考核办法,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

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当涂县教育局关于转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办法的通知》。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部署阶段(2017年4月20日至5月31月)

1.学校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4月21日召开教师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规范言行,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的自觉性。

2.要结合实际,通过板报、广播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结合实际,拟定和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

4.开展“恪守职业道德,争做‘四有’好教师”主题教育月。

(二)自查自纠阶段(2017年6月1日至30日)

1.组织教职工从思想和行为上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对照通知中的标准进行深刻剖析,写出自纠自查报告。

2.通过开展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和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本校的师德师风情况,以可在教师中开展无记名问卷互评,定期收集意见和建议,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告知教职工,并督促其认真整改。

3.及时上报《当涂县师德师风专项治理月报表》。

(三)重点检查阶段(2017年7月1日至9月30日)

积极开展“三评”活动。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家长评学校。让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自觉接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监督,评议结果公开。教师及时开展自评总结和分析,认真总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就,用典型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力量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是师德水平有大幅提升。

(四)建章立制阶段(2017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

学校将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择优上岗、晋级、评聘职称、评先推优、绩效考核相挂钩,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对违反从教行为和职业道德缺失的,将进行严肃处理。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成立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郭荣虎

副组长:石配才

第10篇

本文作者:雷继元 屈少华 余芳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人事处

本次评价活动由学校人事处统一组织,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讲解评价意义和要求,每名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本班级的每名任课老师作一次评价,现场发评价表,现场填答,现场回收。参与评价的学生10423人,回收有效评价表9986份,有效回收率95.8%。采集有效记录104883条,平均每名学生评价了10多名教师。4.评价对象2010年度给普通班上课的在编教师(4年级的任课教师和极少数只上了公选课的教师未被评价),共581人。其中有6名教师被12~25名学生评价,164名教师被26~99名学生评价,411名教师被100名以上的学生评价。5.分析方法应用SPSS17.0建立评价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将每名学生对每名教师在5个维度上打分的和记为该学生对相应教师师德的“综合评分”;学生对每名教师综合评分的平均数记为该教师师德的“得分”。经描述统计,全体学生对所有教师综合评分的平均数为90.14分,此即为581名教师师德的平均分,表明学生对教师师德表现整体评价较高。这也说明,近几年该校党委通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81名教师在5个维度上得分的均值分别为18.56分、26.81分、17.77分、13.54分、13.50分,折算为百分制后,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是维度1、维度4、维度5、维度2、维度3,这意味学生评价较高的是教师在政治立场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表现,评价较低的是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的表现。维度3的评价结果,反映出了学生希望能与老师多沟通交流,更多地得到老师帮助指导的愿望,同时也提醒学校管理者及所有教师在今后的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更加重视“关爱学生”。

将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4个二分变量赋予0和1两个值后视为定距变量,并把学生年级、教师职称、教师学位3个定序变量适当赋值后也视为定距变量。[2]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综合评分与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教师职称、教师学位、教师年龄、评价人数等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及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P。综合评分与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教师职称六个变量显著相关,与教师学位和教师年龄两个变量无显著相关。同时,经双变量相关分析,还易知教师师德得分与评价人数之间也无显著相关(r=0.063,P=0.127)。表明学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因教师性别、教师职称、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的不同以及教师是否属于本学院而有所差别,与教师学位、教师年龄以及评价人数的多少无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评价教师师德的差异情况,笔者对此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综合评分在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显著。进而进行两两配对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级与二、三年级学生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一年级学生的评价分别高于二、三年级1.82分和1.25分,虽然二、三年级学生的评价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百分制的情况下,不足一分的差距算不上明显的差异,因此并不认为差异是实际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心理和对大学教师的崇拜心理,同时由于所学课程大多为基础课程,许多内容与高中课程衔接,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自我感觉较好,因此给教师的评价普遍偏高。而高年级学生思想更为成熟,对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因而评价分数较低。这也反映出,大学生随着对大学教育的了解和思想的成熟,更渴望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综合评分在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差异显著,出现了教师的职称越高,学生对其评价越高的趋势。进而进行两两配对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教授与讲师和助教的综合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教授的综合评分分别高于讲师1.52分、助教2.02分;副教授与助教的综合评分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副教授的综合评分高于助教1.15分;虽然其他不同职称教师的综合评分差异也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也由于均值差距不足一分,不认为差异是实际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职称反映了专业知识及学术水平的高低,一般地高职称教师对该领域的知识储备充足,能够比其他教师带给学生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学生对高职称教师的崇拜心理。表2的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讲师和助教的师德师风不满意。由于该校近六成的讲师和助教在35岁以下,并且35岁以下教师的综合评分在各年龄组中是最低的,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仍将是该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点。1)综合评分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差异显著,文科学生的评价高于理工科学生1.66分。

为了深入认识这种差异,笔者对专业类别与学生年级进行了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评分上专业类别与学生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55.129,P<0.001),并且一、二、三年级文科学生的评价分别高于相应年级理工科学生0.55分、1.84分、2.04分。由此可见,综合评分在专业类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二年级与三年级,而在一年级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致。从课程设置来看,一年级特别是刚进校的第一学期主要是通识教育课,文理科差别不大,到了二、三年级,随着专业课比例的增加,文理科的学科性质差异增大,从而学科思维特点及感受性差异增大,导致对教师师德评价的差异增大。另外,相比较而言,讲授文科课程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能够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因而比讲授理科课程容易得到更好的评价。Langbein则更进一步认为,定量学科一般比较难教难学,因此评价结果低于定性学科。[3](2)综合评分在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显著,女生的评价高于男生1.21分。其原因可能为男生比女生对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一些,也可能为女生的学业成绩普遍高于男生,她们更乐于给教师高分。(3)虽然综合评分在男教师与女教师之间、教师是否属于本学院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并且学生对女教师的评价高于男教师0.73分,对本学院教师的评价高于外学院教师0.75分,但也由于均值差距不足一分,不认为差异是实际显著。通过对该校学生评师德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教师师德表现整体评价较高,但对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的评价和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较低;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教师职称等因素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而教师性别、教师年龄、教师学位、评价人数、教师是否属于本学院等因素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并没有显著影响。本次评师德活动,一方面,由于所采用的评价维度及指标经过反复论证和试评,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组织过程严密,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是恰当的;另一方面,由于评价每名教师的学生人数较多,从统计学意义上说,评价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针对上述评价结果,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p#分页标题#e#

第一,完善评价机制。笔者曾在对该校师德师风状况调查研究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效用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评价机制的举措,[4]现在补充四点:一是师德评价要结合教学评价进行。在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背景下单独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从评价的长效机制来看,应把师德评价纳入“本科教学工程”体系,融入教学评价,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评价的标准,又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效益。二是根据现行岗位设置要求,针对“教学为主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和“科研为主型教师”设置三种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配文科与理工科、基础课与实验课或术科的评价标准,以减小专业和课程等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三是在对学生评价结果排序时,最好将公共课和专业课分开,并按高级职称和非高级职称分别进行排序,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四是加强对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从宏观角度给出全校的和每个学院的教学诊断以及师德师风诊断,给管理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第二,加强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关爱学生的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学生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和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高尚师德影响学生,用精湛师能感染学生,用温暖情怀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1]第三,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把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以传帮带为基本途径,以师德实践为锻炼平台,创新岗前培训和职后师德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深化对教师职业专业化内涵的完整理解,把立德树人的素质及其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和灵魂。[5]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和自身发展,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在人文关怀中提升师德实践能力,开拓师德发展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综述

1引言

新时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建设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要求,如何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研究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高校师德建设”为主题词都能检索到论文百余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师德相关领域的专著:浦卫忠和周编的《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安云凤主编的《高校师德论》,钱焕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等。以上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师德构建研究的重要性所在,也反映了目前学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师德概念及内涵:大部分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伦理”,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普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上看,例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向出发,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战略工作的高度加以重视,还从微观上具体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机制上和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的对策,如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对高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变性,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尽善尽美,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对象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将教师作为共性群体来普遍性对教师群体师德构建进行一般性的无差别研究,这种一般性研究忽视了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诸多差异,搞“一刀切”研究,很难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与时代脱节严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密集型和思维密集型群体,具有极其敏锐的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因此最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地带来的影响并发生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模式就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于此类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但从总体说来说大多数研究提出的对策都是有交叉和重复的,而且在现实中的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今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和关注的方面,也是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1研究目的

厘清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时代特征、专门针对40周岁以下高校教师队伍、可操作性强的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修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4.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有利于结合时代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有利于为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正确的师德建设路径、建立全面的师德培养模式。(2)实践意义。首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对于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觉悟高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长效机制。师德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应着力关注这支队伍,应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第三,有助于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宏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影响因子及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2]虞文娟.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第12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和挖掘学生将来驰骋职场的能力、素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以满足不同岗位的要求,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但承载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体现和实践着职教的道德性,只有具备高尚师德师风,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以致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和精神,不能用世界眼光看问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危机意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

2.理论学习风气不浓,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意识,有的教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不能较好地关心学校发展,对学校目前存在的暂时困难有着失望情绪。

3.教学、科研和学术态度不够严谨,心态浮躁,存在一些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应付教学工作、追求学术功利化倾向。

4.有的教职工精神境界和文明修养不是很高,存在语言不洁、衣装不整、行为不雅等现象,有的教师还存在收受学生礼品、考试送人情分等现象,不能很好地为人师表。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首先,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中职教师干事创业的需要。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在倾洒心血、汗水和智慧,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享受职业荣耀,收获精神追求,体现人生价值。

2.其次,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接受着思想和道德、情感和意志、知识和技能、启迪和教化。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能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3.边教、边学、边研、边育,提升自身业务。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职教教师更应如此。如今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已打破了学科体系,课程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出身的教师如何顺应课改的洪流,如何转变观念,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各类专业培训是激励教师前进的外在因素,树立自我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才能真正立足于本职岗位,更好的引导学生不断发展。

4.博学广识,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新时代的职教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知识点拓展到时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经常阅读经典,可以令自己不停地思考;经常阅读报刊,可以令自己对世界始终保持新鲜感;经常浏览网页,可以令自己的思维不落后于他人,并能提升分析判断能力,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中职教师可以从世界的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增进学生的亲切感,通过自我品位、人格魄力的提升来影响学生。

5.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通过制订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使师德建设进一步落实到实处。师德评价是推动师德规范贯彻落实的“杠杆”,要把师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统一进行。在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中,应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规定。对师德问题较多的教师,也应该在职务职称晋升、评选先进、发放津贴补助等方面,视同违反教学纪律、发生教学事故的责任一样,予以追究并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奖勤罚懒、奖优抑劣的效果。

6.关心和爱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