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教学

医学教学

时间:2022-03-08 17:1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教学

第1篇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特点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反映人体解剖、病理与生理的一门医学桥梁科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均有密切联系。目前已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等多种影像诊断治疗手段的综合性学科[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已从解剖成像发展到功能成像及分子成像,其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自如地选择各种影像技术和方法,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二、职业学校教学的难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却有较大难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时普遍较少,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一大难题;对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自身薄弱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要理解和掌握这门桥梁学科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进入乡镇级卫生单位或是做乡村医生,因此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视不够,兴趣不足,增加了教学难度。另外,卫生职业学校在医学影像学师资方面存在不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掌握影像学各门技术及其进展的教师较少。这些都是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调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护理专业和临床专业的影像学教学,重点应放在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不同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学会如何选择最佳影像学方法,并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而对各种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特点及发展等内容仅作了解即可。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基本完成教材目标培养的要求,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教学特点,以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点。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大要点,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授对象的实际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对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及讨论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医学影像学进行教学,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结合临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再由浅入深,逐步讲解影像学知识,同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对各种疾病产生的影像学表现从产生原理到临床表现,甚至治疗加以讲述,使学生对该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连贯、深刻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加深对影像的认识。此外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提出典型案例,指导学生从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等提出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以及在相应的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及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医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图像的具体情况,快捷方便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在单位课时内,获取较大量的图文信息,可高效率地培养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3]。总之,多媒体课件的成功运用,可使医学影像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2篇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专科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问卷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分析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结果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课程难度系数较大、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案例使用较少等。结论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1]。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致力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收效不大[2]。笔者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故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在课程结束后了解临床医学专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加以分析,以期从学生角度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预防医学的认知与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由教师集中讲解填写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为保证调查质量,控制问卷填写时间(不超过15分钟)。

1.2.2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并对数据仔细校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发放问卷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生62人,占37.8%,女生102人,占62.2%,平均年龄(19.58±0.36)岁。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及学习态度

2.2.1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有用,43.3%的学生则认为很少用或无用。对于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内容,75.0%的学生认为环境卫生内容有用,90.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

2.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学习兴趣强,14.0%的学生无兴趣。

2.2.3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55.5%的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有必要,79.9%的学生认为PPT教学有必要,95.1%的学生认为增加实验课程有必要,93.9%的学生认为增加平时作业有必要。

2.3影响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52.4%)、课程难度系数较大(50.5%)、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47.2%)、与专业联系不紧密(45.0%)、案例使用较少(33.8%)。另外,学生认为影响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还包括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课时安排偏少、课堂人数偏多等。

3讨论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内容较多,而现有学时安排较少,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负荷较重,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增加学时数十分必要。此外,本课程内容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需要和特点,筛选重要知识点,突出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另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职业与劳动卫生、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内容无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考虑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将学生认为有用的、愿意学习的内容和其他内容穿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2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或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活动,影响学习进程及学业表现[4]。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强时,学生学习动机较强,听课效率更高。根据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特点,可以从下几方面增加教学趣味性:(1)设计趣味性、生活化案例。比如学习职业与劳动卫生内容时,可搜集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播放视频。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可选择环境保护的宣传片、环境污染导致的灾难视频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动机。(3)进行动画设计。如学习卫生统计内容时,可尝试设计动画游戏以及动态图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3.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发现,支持板书教学和PPT教学的学生占比较高,表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有一定适用性,但PPT较板书更生动,故学生更倾向于此种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为加深学生感官认识,可利用PPT播放图片或影像资料;学习统计学部分内容时,由于假设检验的步骤性较强,内容重要,如用PPT讲解,播放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可用板书讲解,降低讲授速度,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综上所述,结合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以符合学生特点为宗旨,以展现课程魅力为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娟,黄月娥,陈柏锋,等.临床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99-103.

[2]秦华,李慧.双向即时教学反馈法在高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6):111-112.

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模式 临床

核医学是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因此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显像原理、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较大帮助。

然而,回顾以往教学,许多学生对核医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认为核医学作用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己发展成为具有CT,MRI,超声成像、DSA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及核医学等规模巨大的一类多分支综合学科,在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图像清晰、直观,且临床普及面广,临床医师容易接受;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侧重于功能显像,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临床医师难以理解, 因此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重要性不大的错误观念。[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互隔绝,仅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烦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习兴趣减低,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模式单一化,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较好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1 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检查及治疗方法

核医学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不仅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其中核素显像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核医学作为考察科目,课时较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才算重点内容呢?重点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是核医学相对成熟的技术。2.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3.在临床诊断、功能测定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的内容。依据以上条件我们对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功能测定、心肌灌注显像、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功能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图以及甲状腺、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不仅讲述了应用核医学的基本原理,还对显像常见的异常表现、各种显像结果的临床意义、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多个实际病例进行课上讨论。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增加了病例分析的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 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核医学的基本概念,甚至将核医学某些概念与放射学的内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显像结果时常常用到“密度”、“信号”等词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始终贯彻将放射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教学时,我们将目前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与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了对比。冠脉CTA图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脉有无狭窄、斑块及肌桥,对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是冠脉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显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出现图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损、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等表现。不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梗塞,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缺血。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的患者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同时由于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都是冠脉CTA所无法显示的,而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我们把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水渠与田地的关系,水渠就好比冠状动脉,田野就好比为心肌,水渠有问题不一定田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放射学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3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

“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主要是缺失了提问及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上单纯以教师讲授进行教学,“教” 与“学”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所讲课程的理解程度。而核医学课时短,要想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核医学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如课堂启发式、课堂讨论式、实验观察比较式和电化教学等[2]。核医学诊断主要是依据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的,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在课堂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异常影像的正确分析思路,并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核医学产生了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并可以对授课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法。

4 面向临床,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核医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近年来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分子核医学特别是其中的代谢显像取得了显著进展,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又使核医学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显示欠清晰的难题,创建了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这样有机的结合使核医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传统教材内容的更新通常无法跟上核医学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核医学的发展删除旧的、临床现已较少应用的内容,同时增加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此我们抽出部分课时专门对当前核医学热点-正电子显像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其显像原理、临床适用范围、异常影像、临床价值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运用核医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模式及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核医学是一门面向临床的课程,我们要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突出核医学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地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核医学的能力,为医学发展提供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许杰华,张勇,程木华.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核医学教学研究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9: 61-62.

第4篇

关键词 医学 教学 方法

一、引言

医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医学教学活动来教授学生医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医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更要使学生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驾驭医学知识的能力,能很好地把学生引进医学知识的大门。从整个医学教育史来看,教师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名师出高徒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一个好的教师,自然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教导学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现代医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式学习教学法

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 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PBL是西方主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致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展开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医学问题,PBL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接下来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PBL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自己查阅资料,与同学相互合作,形成最佳的观点和判断。例如,教师提出肺炎的治疗方法,学生就需要查找关于肺炎的资料:肺炎的种类,肺炎致病的原因,发病的症状,如何诊断鉴别,对症治疗的方法等。学生将这些关键资料通过分工协作整理出来,经过分析和探讨,得出最终的结论,教师最后进行指导总结。这一过程下来,学生对肺炎就会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as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简称CTTM),该教学方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和立体教学的方法。CTTM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等,通过立体呈现的方式,来讨论临床病例。CTTM实现了从二维教学向三维立体教学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

(三)直观教学法

系统直观教学法是教师按照一定规律选择和利用教学工具,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效果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它是用直观的效果来使学生加深记忆,区别于简单地堆砌和罗列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学法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和丰富,避免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时候感到枯燥和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建立医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联系,根据医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设置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讨论、演讲、游戏、竞赛、参观等方式去学习有关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重点是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新,学生通过掌握所学的医学知识加以运用,锻炼思维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以此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教师将医学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展开,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熟练的医学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医学专业而言,实验是临床实习之前的基本功课,学生不上好实验课,实习就会变得捉襟见肘。在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加要重要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医学实验。

(六)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进入职业状态,熟悉诊断治病的方法和过程,

(七)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教师在讲授医学概念和原理的时候,不将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究和发现问题。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能够培养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科学,学会发现能促进医学的发展。善于发现是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

三、结语

医学的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医学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偏爱哪一种教学方法,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交叉运用。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能活跃课堂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艳,王秀薇,孙梯业.改进临床课教学方法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92-194

[2]肖湘,贺加,赵先英,李明春.几种常见的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l5(4):612-614

第5篇

1.1临床教学

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学习的主要知识大都是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因此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对具体的临床操作技术有印象,降低失误率,而且有的病症极其临床表现和手术过程在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了解,让学生都能增长见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也可以解决自己在网络资源中的疑难问题,把网络和课堂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课后的网络背景中,学生还可以在专业的软件指导下进行模拟实践,例如可以对有些手术不拿活体做实验,而是通过模拟的场景,成本低,如果失误了,也不会承担医疗风险,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对不满意的手术可以反复操作,不会由于活体的限制而只能操作一次,能让学生提前对手术有所了解,也可以把实际的手术过程中的实例让学生观看,增加实际对手术的认识。总之,针对医学教学中的临床操作过程多可以利用网络背景让那个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知识。

1.2网络资源优越

网络资源在电脑中存放所占的内存不大,传送和接收的过程方便,操作便捷,只需要简单的电脑操作知识,而且不只是文字形式,还可以是图片和视频形式,从视觉、听觉共同感受,和其它背景相比能够更加多样的学习资源,而且资源共享方便快捷,只需要简单的沟通对话工具或者是便携的优盘就可以完成资源的共享,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

1.3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新课改的标准,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在网络背景下,医学教学就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网络上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的要求不同,而且基础也不同,在网络资源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差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2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把所以的医学知识一股脑的传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多少,教师的职责就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且课堂都已教师为主导,突出教师的“教”,就算有的高校应该多媒体技术,可是也仅限于把传统的教学板书换成课件而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的主题地位没有凸显,没有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了解,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教师对于教学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会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

3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医学教学和其它专业相比,起步较晚,这就造成了有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不会尽如人意,尽管随着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型,可是有些问题仍旧存在:

3.1学校和教师的认识程度

尽管随着时展的要求,许多高校对于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有所资金投入,可是没有端正思想,没有把在这个问题制定专门的制度去管理,而且投资都是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没有对其余的后续设施和其它服务功能的开发,而且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由于自身的网络水平限制,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应用,认为这种模式会浪费原本就不多的时间何经理,事倍功半,当然这和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3.2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

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发起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以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基础,可是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大都是对医学知识精通、临床经验丰富,可是年纪较大,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也不愿意去学,更愿意把时间用在专研医学知识上面,因此就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进行教学工作,也就没有带动起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没有一个为学生的学习做好背景建设,这种教学模式就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

4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模式创新

4.1建立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根据校园网的医学信息提供网络版的教材,也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版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录像,也有工学士操作的模拟临床系统和练习题。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可以对课堂中模棱两可的内容找出课堂录像反复学习,直至融会贯通,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自由以此,可是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可以反复观看,反复揣摩,而且对于某些棘手的问题,没有办法拿活体进行操作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模拟临床联系来操作,并且配有练习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题目难度和数量的要求,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于不太常见的医学问题和临床内容进行了解,运用了网络这个资源宝库,能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而且在这其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和教师沟通,在线提问,教师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把普遍性的问题汇总,一起答疑,而且不受外在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自己掌握时长,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4.2课堂教学的丰富

教师可以把教材和自己收集到的其他教学资源相融合,知识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完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要求,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答疑,而且教师在这种模式中的作用也是要引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说有了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就可以在电脑面前坐着等着学生质疑了,有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监督不会自觉的学习,这套系统对于他们就不会有任何作用了,而且还是上网的借口,因此,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网络教学系统是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而且专业的医学教师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职业操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还是医学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找寻,以自己的专业的视角能找到适应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学习,避免了学生在网上独立学习知识的稂莠不齐,也能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防止有的学生课后不学习,而且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效果,在折基础上对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改进,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也可以讲述自己在医学方面的新的和经验,让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是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而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通过监测结果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给学生虚拟的病例和病症,让学生自己设计手术方案,再进行操作,作为作业交上来。总之,网络教学系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但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4.3教师的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系统培训来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让教师既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拥有者,也是高计算机水平的享有者,学校加强重视程度就会让教师把网络资源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资源的应用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状,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多次观看课堂教学的视频,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也会从多角度对课堂所需要学习的直射进行了解。教师也可以把板书换成精心制作的课件,这个课件就相当于提前写好的板书,能够节省课堂的时间,学生就能多些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没有把学习固定在课堂中,而是各种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高教学效率。

4.4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的完全的接受医学知识,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就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而且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资源都很丰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而不是让那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应那么多的学生。医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让那个学生学习妆也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一切和医学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医学人才,因此就需要满足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知识的薄弱地方和想要学习的方面进行学习,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自己安排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成绩。

5结论

第6篇

关键词:医学课 教学 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医学课程的信息量大,每堂课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学生需要理解和记忆大量的内容,而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又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医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记忆速率,加深理解,对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教具,通过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对重点内容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加强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研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打好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严谨作风的养成。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深入揣摩和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科学、合理地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把握记忆要领和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1 比较与探讨式教学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医学课的授课内容往往比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从头到尾都是教师一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解,或者不停地播放教学幻灯片和课件,学生只是忙于记笔记,根本没时间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内容充实,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经验的总结与探索中前进,因此,许多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可能在实践中被否定,教材的内容也不断地更新。教师可以根据医学学科的发展特点,采取比较式与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一种主动思考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比如,在介绍一个定义或者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对照旧版本教材的概念,进行比较和探讨,讨论新定义的进步性和合理性,这样不但能够深入理解概念本身,更能对医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思维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开拓思路,既学习了知识点,又培养了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将比较探讨式教学应用到课堂实践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保证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并积极查找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2 注意教学的直观化和形象化

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和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演示就能够变得生动、形象。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教具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巧之一。如今,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医学课的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以及各种图片、模型的展示,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简便。利用电脑还可以模拟实验过程和具体的临床场景和情景,使教学和学习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于医学课的教学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熟练运用和掌握多媒体操作基本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只是把现成的课件拿来播放,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课件内容进行调整,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和归纳,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病例来分析,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索性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和技巧

医学学科的知识量和信息量都很大,大量的数据和内容都是需要学生掌握并牢记的,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和规律对提高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帮助。记忆并不是完全的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其特点,并按照自己的记忆习惯,形成一套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快速记忆方法。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做好知识点的划归和总结,并给学生渗透一些记忆方法和诀窍。这些方法可以是比较系统的,也可以是零散的、临时性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对于那些逻辑性和体系性强的知识内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以便于把零散的知识点纳入到体系中来记忆和掌握;对于一些庞杂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编一些记忆口诀或者“顺口溜”,辅助记忆。

记忆习惯的培养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来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不要在考试之前才想起来突击准备,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打好知识基础。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型的知识竞赛,通过分组提问计分的方式进行知识考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趣味性,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总之,教学技巧的探索和研究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教学中不断揣摩和总结,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探讨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以高尚的品格来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来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丽,周智,胡鹏,等.在医学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2] 赵菊梅,刘涛,周小燕,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4).

第7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临床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 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用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尊重病人的选择,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1 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

1.1 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及患者的意愿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集成后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正是循证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证据,批判吸收,持续学习,符合当代医学教育改革要求,加上当前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为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提供了条件,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1.2 循证医学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引入医学教育体系,教会学生如何查证用证,使学生由被动记忆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终生教育观。用传统经验教学培养的医学生虽然掌握基本理论较好,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在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循证医学教学法和经验医学教学法的。学习实践循证医学是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利用当达的互联网资源广泛收集信息。

2 循证医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但现实中,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尚存在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采取有效措施。

2.1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循证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及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原则、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教学方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前,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把其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外语和医学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 要能够依据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把握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2 对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够深入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某些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

2.3 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3 讨论

循证医学教学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学习,培养的医学生存在创新意识薄弱、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等弱点。循证医学注重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开设循证医学专业课程以及将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使医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找最佳的研究证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运用证据并后效评价循证实践过程,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总之,临床医学本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传播循证医学理念并结合学校或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丽芬,邓芬,陈阳美.临床实习教学中应重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J].重庆医学,2008,37(10):1124-1131.

第8篇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1-2]。PBL医学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其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式或互动式学习为主,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自主学习能力。

2PBL发展历史回顾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先把PBL引入到医学教育领域;1984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的优点,倡导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此,PBL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大规模展开。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PBL得到了大会推荐;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了PBL模式;1997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始实施,目前,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以上;日本全国80所医学院校中,已有39所院校(48%)引入了PBL教学模式,另有14所院校(18%)已决定引入。据WT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我国最先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开展的。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PBL教学的院校逐渐增多,如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PBL教学方法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

3PBL的基本要素

(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2)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3)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4)偏重小组和自主学习,较少运用讲述法的教学;(5)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6)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4PBL教学思路的设计

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5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职责

PBL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应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6PBL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第9篇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也要及时的更新和改善,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

(二)明确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

(三)调整课程结构,修订教学大纲

紧扣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临床操作的基本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时修订,全面改善。

(2)课程的宏观结构应以医学为主,德智体多结构发展。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时引入教学。

(3)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强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社科交叉融合的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五)改变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课堂讲授式、单向式、被动式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教学方法向多元化发展。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只讲授课程的核心内容。采用启发式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

(3)减少大班上课人数,适量增加小班授课,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临床技能中心,利用模拟病人开展情景式教学,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

(六)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

按照学分制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减少理论课学时,突出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素质教育的内容。

(1)重视教学基地建设

实习期对于学生特别重要。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建立与完善各个实习基地间的交流、互惠互利,促进实习质量。

(2)修订实习计划,提前进入实习期通过提前实习,可以减轻考研和就业对于实习教学的干扰,让学生专心学习,确保实习质量。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年龄比例、学历比例都要达到一个正常水平。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优势循环。增加青年教师学习的机会,使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八)教学质量评估改革

打破常规,建立以督导、学生为主体的评估体系。把学生也作为评估的一个主体,直接参与到其中,能直接反映出授课效果与授课质量。

(九)加强质量监控力度,改革学生考核方法

(l)成立督导组,形成督导听课制度。尤其对年轻教师,能尽快提高其讲课质量。

(2)加强对见习医院、实习基地的检查、督促与指

第10篇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诸要素。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3】。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为医疗机构诊疗提供检验结果数据和咨询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为此,我们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如下改革:

1.1实行“三段式”教学计划

即3年半理论教学,1年I临床实习,最后半年回到学校学习(3.5+1+0.5)。传统的教学计划是四年在校学习,一年临床实习,而实习过程中往往与找工作冲突,影响实习质量和效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重新调整培养方案,采用“三段式”教学计划,最后半年回到学校进行选修课的学习,为自主学习、执业考试辅导和就业提供了保障措施。

1.2实行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形态学、机能检验学、自动化仪器检验分析学和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如整合了分布在六门课程的仪器检验测定项目为自动化仪器检验分析学,血液细胞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整合为I临床检验形态学。这一尝试大大地压缩了课时,由原来的290学分减少到240个学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1.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PBL(Problem—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1.4实践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我们在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并增加实践课学时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严格选择实习医院,临床检验实习是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应对临床实习医院进行适度筛选,选择管理严格,具备教学、实习条件的医院安排实习。

2培养方案应以今后实际工作的实用性和执业资格考试为重心加以修订

我校检验专业办学2O多年来,已培养近1万名毕业生,他们在各级卫生机构中深受欢迎。然而,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多数检验项目已由手工操作到全面自动化。而医学检验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必须获得执业资格才能签发有效的检验报告。对此,作为教育基地,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培养方案,制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本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内容接轨。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而言,在毕业前应反复模拟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多次实战演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薄弱环节,从而在教与学过程中有目标有意识地去掌握知识点。通过执业考试,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进入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起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

2.1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应为今后就业和工作而设计,I临床检验本科生的目标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培养I临床检验技师,能熟练掌握各设备进行各类标本的检验,并能准确地发出报告和结果解释。课时和学分应倾斜专业核心课程,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体系。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等均增加课时,而一些与执业考试关系不密切的则适当减少课时。

2.2改革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清楚该章节的的重点难点,以及哪些需掌握、哪些需熟悉和理解,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2.1提炼教学大纲,强化知识点

目前所用的教学大纲知识点不突出,如微生物学检验在各章节中可以看出,基础理论教学知识点明显不足,而各论部分教学大纲知识点与考试大纲较为接近。目前如微生物及检验这门课程,每章节的大纲要求也很零乱,如果教师上课时把握不好,就会给学生造成很抽象的感觉,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安全防护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单独介绍。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也是如此,知识点明显少于考试大纲。在各章节的统计比较中可以看出,基础理论部分差异不大,而检验技术部分差异很大。另外,有些章节,如: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补体结合试验和补体测定、放射免疫分析、免疫学防治等在考试大纲中不作要求,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黏附分子的测定技术、MHC与HIA检测及应用,再如微生物学检验的细菌生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等在教学大纲中没有介绍。

2.2.2强化知识点培训

围绕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进行授课,强化知识点培训。如微生物检验的概念与分类、形态与结构、采样、涂片、镜检、快速诊断、培养、生化试验、药敏、报告、质量保证等环节作为重点传授,而变异、致病、免疫力、防治等作为熟悉;免疫学检验的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质量控制等,都是掌握内容。

3建设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模拟题库

成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为资格考试辅导小组,建设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课程考试题库,并续年更新题库内容。按临床医学检验技师标准进行医学检验课程考试和毕业考试,参照每年的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大纲、方法、内容、深度进行考试改革,并密切关注考试改革的动态与发展方向。

第11篇

1.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和生动,能够将文字、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合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和声情交融的特点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医学教学需要大量的医学图像,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能够生动逼真地演示各种医学图像,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心理学家特雷奇勒(Treicher)的著名心理实验证实:人们通过多种感观获取的信息要比单一感观所获取的信息量多。教师通过多媒体感观刺激学生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多地记住教师所说的内容。如果既能够听到又能够看到,再通过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1]多媒体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视觉和听觉并用以及交互方式,才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鲜明、不完整和不稳定性,克服了传统单一实物教学的局限性。例如,在讲授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时,传统教学采用教师讲解、板书、挂图等方式,显得呆板、枯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累,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况会截然不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授课内容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印象十分深刻,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记忆牢固。教师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增加信息容量,扩展知识视野

多媒体教学能够方便地在计算机中存储大量的教学信息,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基于因特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扩大知识面,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

1.3增强教学互动,丰富学习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特色就是具有交互性,这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主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等都是由教师确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心理上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在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学生之间能够开展更多的讨论,其创造力将得到加强,为日后走向社会进行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1.4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疾病的不断出现,药物、诊疗方法和医疗设备更新突飞猛进,使得医学教学内容更新加快,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多媒体教学为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追踪医学发展动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信息时代使得终身教育成为教育的必然。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2]1996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社会中终身教育“四大支柱”理论,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3],教育应该围绕这四种能力来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这是教育的巨大变革。而多媒体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适应信息社会潮流,因此对推进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2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2.1直接经验欠缺

尽管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代替教师。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提出视听教学方法,即“经验之塔”[4],如图1所示。他将人类学习经验来源分为三类:直接经验、替代经验和抽象经验。图中从塔底到塔顶是从直接经验到抽象经验的演变过程。多媒体属于替代经验,尽管能够弥补抽象经验的不足,但从直接经验到抽象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教育也不例外,应当使学生从直接经验入手,向抽象经验发展。特别是医学这样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更应该加强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如人体解剖学课程,必须使用人的尸体,结合学生自身及模具来学习。虽然多媒体技术能够使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尸体颜色变为接近正常,人体结构可以用三维动画方式演示出来,调动学生视觉感观和学习兴趣,但与直接接触实际标本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相比,还有质的区别。临床见习课更应该让学生去医院观看病人,让学生亲自询问病史,测量病人血压、体温,摸脉搏,听诊心肺,触摸肝脾等,因为这些课程内容实践性很强,必须接触实体,才能够产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这些经验决不是通过观看多媒体动态画面就可以获得的。

2.2情感交流减少

课堂上,师生间的语言情感交流是任何机器无法替代的。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双向交流减少,而教师的亲和力是多媒体教学所缺乏的。传统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走神。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灯光强弱、音像效果和屏幕清晰程度等,因此多媒体教学环境设置得不合理,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而传统教学时学生能够洞察教师行为背后隐藏的情感,并且作出相应的反应。教师的面部表情、声调的抑扬顿挫、手势动作及身体语言等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而这些正是多媒体教学所缺乏的。

2.3投资负担过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师只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写出教案,再适当准备一些投影片和幻灯片等,课堂上只要有粉笔、黑板、幻灯机或投影仪即可以完成规定学时的教学任务,而且这些硬件设备大多具有投资不高、可长期使用的优点。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大大增加。例如,多媒体播放设备、个人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料所需要的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以及大容量的数字存储设备等。而且,数字化设备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这样就加大了教学资金的投入。此外,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也是一笔十分巨大的投资。受我国经济状况、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目前完全实行多媒体教学条件还不成熟,至少短时期内还无法实现。

3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3.1遵循教学原则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必须在媒体选择、教学评价、思维方式和教学角色等方面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3.1.1教学内容与媒体选择相结合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合理选择,即教学内容与媒体选择相结合。

3.1.2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原则多媒体教学成功与否,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而教学效果的检验必须与多媒体教学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主要针对多媒体教学质量,包括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等的评价。

3.1.3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感性和直观,但感性和直观必须上升到理性和抽象才能到达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因此,多媒体教学中要将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1.4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相结合原则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推进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能够推动教学改革,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师生角色等方面入手。

3.2.1更新教育理念实行多媒体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等,尤其是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中,创新教育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其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终身教育是目前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3.2.2改进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和对教学的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表1比较了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差异。

3.2.3改进教学内容由于科技进步加快,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学内容应该跟上科学发展的速度,使学生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此外,还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具有生存能力。

3.2.4适应角色改变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的“主讲”变为“主导”,指导学生学习。只有将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为学生的“学”,才能使教学发生实质性变革。[5]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由传递知识变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顾问,成为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成为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2]同样,学生的角色也要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比以往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应该成为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3.3提高教师素养

多媒体教学中,提高教师素养主要是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状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教师应该了解计算机基本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存储设备、通信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特别是要了解常见的多媒体计算机硬件设备。

3.3.2熟悉计算机软件操作教师应该学会在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常用软件操作,特别是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并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3.3.3学会课件开发教师还应该学会教学课件的多媒体的开发和制作,掌握一般多媒体课件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3.3.4掌握网络工具网络时代,教师应当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应当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工具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教师应该知道如何找到信息、如何组织信息、如何利用信息使学生学习信息。[6]教师应该利用网络信息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信息。

3.4克服教学误区

目前,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误区,需要及时克服。

3.4.1代替教师,抛弃传统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选择,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3.4.2注重形式,忽略内容多媒体教学是为了辅助教学,但过多地注重形式,追求教学软件的美观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就会得不偿失。此外,过于动听的音乐和绚丽的画面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会使学生注意力停留在表面的感官刺激而忽略教学的内容和实质,从而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4.3内容繁多,无所适从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大,有着丰富的学习内容,往往会造成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掌握,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实施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出适当的规划和调整。

第12篇

1.1教学对象选取我校2012级基础和2012级临床本科两个班作为教学对象,其中2012级基础作为实验班,采用TBL教学方法;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等,按照教学环节要求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实验组39人,对照组30人。两个班的教学内容、课堂测验试题相同。

1.2TBL教学设计

1.2.1准备阶段首先,教师要设计TBL教学课程,依据教学大纲,确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掌握、熟悉、理解和了解内容),认真准备测试试题等。在授课前一周,教师告知学生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课前根据问题充分预习教材,以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准备发言PPT等方式进行学习。期间,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引导其学习方向,可指导学生讨论和发言稿的准备工作。

1.2.2实施阶段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以演讲方式讲授课程内容,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再由老师作简单小结。老师应对学生有疑虑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其一起找寻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问题和全面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要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讨论和老师总结结束后,利用预先设计好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评。测试内容是预习内容的要点,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形式来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保证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点。

1.2.3评估阶段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课堂测试试题进行评分,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两组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从而评估教学效果。

1.3统计对于学生成绩可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别。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评分结果显示,TBL组的课堂测试平均分为(9.36±0.62)分,而对照组的只有(8.05±0.83)分(总分10分)。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成绩发现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放调查问卷39份,回收39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初步的TBL教学改革,高达82.05%的学生认为他们对TBL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结合自身情况作出选择,该调查问卷对今后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结果见表1。

3讨论

预防医学是一门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容忽视。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陈旧,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融会贯通的讲授式教学,以“填鸭式”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进行讨论,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对学习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少主动思考问题,遇到问题选择自己解决或放弃。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表1可看出,70%左右的学生认识到TBL教学模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可能与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关,TBL教学法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了小组的荣誉,组内成员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课前资料查阅、预习、小组讨论、发言稿准备等方面的参与,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大致了解,课堂上更能有的放矢的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信心,提高学习能动性,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团队协作方式使学生愿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通过发挥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另外,TBL教学实践中巧妙设计讨论环节,不仅可带动课堂氛围,还能引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灵活运用知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71.79%),能促进课前预习(79.49%),促使他们查阅课外学习资源(69.23%),还能提高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58.97%),对其学习存在着积极的影响(76.92%)。TBL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可提高学生成绩16.3%。由此可看出,T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不过,TBL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TBL教学法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以团队为基础,学生在参与程度和贡献等方面不尽相同,讨论也很难保证人人参与,但成绩方面则体现不出。而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TBL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教学资料,编订教学问题,在课堂顺利引导学生讨论,对课程进行总结、补充。而对学生而言,课前预习、资料查阅、发言稿的制作等都需要学生参与。有个别学生认为TBL教学方式占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增加了学习负担。这提示我们,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中会面临教学观念上的挑战,需一定的适应过程。教师精心的课程设计和准备工作,有利于减少学生的适应时间,这也必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任何一方无法从教学观念上很好的转变,终将无法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本次TBL教学初探在创新性方面有欠缺,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另外,在教育资源的使用方面,只有1/3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模式的应用会促进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预习、资料查阅等方面都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忽略了对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这提醒我们应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应做好宣传工作,从而让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