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时间:2023-01-31 21:1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馆度意识形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第1篇

1)道德。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人类善恶荣辱、正义非正义理念及行为规规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仰和习俗力量逐渐形成。道德受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时代所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特点。

2)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时,对社会整体应尽的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即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职业道德和一般道德一样,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具有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形成上的具体多样性,它对调整职业内部及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相互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使从职人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3)图书馆职业道德及内涵。图书馆从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对象,一是文献信息载体,二是社会读者,馆员对文献载体的收藏、加工、整序、借阅等一切服务都是为了社会人群,因而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读者工作方面,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一样,是图书馆职业在图书馆从业工作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渐渐约定俗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馆员和读者相互有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在总结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规定了图书馆履行承担社会职责的行业自律规范,从中可以概括新世纪图情报工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图书馆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包括馆员的政治品质(爱国、爱社会、爱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工作)、道德品质(馆员具有一定责任感、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去规范日常工作和行为,正确处理图书馆与社会国家、馆员与读者、馆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想品质(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公正处理事务)二个方面;其二是图书馆员的职业信念(具体包括责任心、事业心、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事业心,热爱图书情报事业,爱馆如家、爱护图书、关心读者、全身心为读者服务)。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规律的统一体。所谓职业规律,是指图书馆职业现象和职业实践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只有职业实践中认识并遵循它,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图书馆职业道德一方面反映社会道德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它既要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作为自己的参照,又要反映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反映图书馆职业行为的道德调节方向。例如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协作,这既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此外图书馆职业道德还直接把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作为重要的道德要求,这要求图书馆员要精通图书情报科学和其他专业知识来满足社会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需求。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既是图书馆员从职的起码的前提条件,又是合格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修养。第二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个人利益和图书馆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的整合体。图书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员个人和图书馆事业的关系上、表现在馆员与读者关系上。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的无限满足追求最高价值目标,而置国家和图书馆事业于不顾,这是与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置图书馆员个人利益于不顾,片面强调空洞虚幻的图书馆集体利益,用图书馆集体利益来对抗、否定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同样是与职业道德相背离的。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就是其物质利益及其参与管理、个人全面发展等权利,集体利益就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而图书馆现代化的最关键之一就是图书馆员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参与管理的切实实行,个性的多样发展等。尊重图书馆员应有的权利是要求图书馆员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图书馆集体、社会为图书馆员做的就是创造满足图书馆员个人需要、发挥个性的多样机会。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性特征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图书馆员要遵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服务读者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动力,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以提供服务为目的。这就要求图书馆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仅要拥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超前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感觉能力,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育人先育己。只有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专业队伍的的整体素质,改变“开门守摊”“简单借还”。从而在读者心中真正改变图书馆员的知识形象。从而使社会效益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中。

(三)网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一般道德在图书馆员职业生活领域中具体化和内化,自然也有个继承性的问题。图书馆职业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使职业道德中的精华能世代继承下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看作是文献服务的关系,读者能从图书馆员处学到一些优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品质,这些品质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而得以继承并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批判和继承是互为表里的,但批判和继承的立足点是现实。它必须以现实的职业生活实践为参照,离开现实就无所谓继承,继承的价值赖与现实的需要,这是我们在继承职业道德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每当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图书馆职业道德由于受着科学、文化、政治、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随着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收藏典籍、传播知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增强了社会教育和文化中心作用,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并非完全消极被动,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社会认识作用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认识作用。具体表现在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馆员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等各种关系,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馆员道德行为的特定要求,借助网上评论“善、恶、利、害、美、丑、得、失、正当与失当”、问卷调查等等来表达馆员对读者、读者对馆员、读者对读者、馆员对图书馆、图书馆对馆员、馆员对社会、社会对馆员多角度网络认识评价作用。这种认识功能不仅向馆员提供了新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职业规范职业约束知识,展示图书馆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而且能够预测图书馆社会前景、图书馆社会作用前景,以及图书馆在社会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冲突,给馆员在网络环境下服务工作的选择行为提高帮助,从实践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社交平台以读者对馆员职业道德上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感受去帮助馆员认清自身在社会中地位、服务工作价值、人生价值、对社会的责任等确立职业道德理想并以此指导馆员完善自我和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作用

教育功能是调节功能得到发挥的思想基础,图书馆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功能是馆员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手段以馆员为客体,馆员通过以理想人格或社会公德、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从社会现实的道德状况、矛盾冲突中接受道德信息流并受其影响,形成馆员个人道德品质进而在工作中激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图书馆员的心灵之术、行为之方,对培养新一代图书馆员的有着现实教育作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的现实催生着新一代图书馆馆员。网络时代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关键是现代馆员队伍的建设,这是传承图书馆使命接力赛的结果。新技术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是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知识财富,能不能及时、准确、全面获取所需知识的问题,这对新时代馆员的职业道德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对新一代图书馆员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新一代的图书馆员可以从图书馆职业工作中表现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吸取是非善恶观念。

(三)图书馆职业道德激励图书馆员无私奉献,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

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和谐社会;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我们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广义的文化含义,而狭义的文化含义,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也有先进的文化和落后愚昧的文化,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进步,就要看他们的先进文化的导向。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间地位的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先进文化的深层支撑。另外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还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层发展,各种信息和网络媒体的日新月异,我们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是这一主流意识形态领取得以良性循环和高效发展,就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公共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优势,大众化的服务,面向社会将各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和信息收集整理,再根据文献信息资料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以开发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性宣传着科学求真务实的真理,宣传着我们党的最新的方针和政策,宣传着我们国家最为基本的法律法规。公共图书馆最大的特点有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性、教育性和开放性,她发挥着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最为基本的文化建设教育。因此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的这些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世界化和全球化是世界各种文明发展的目标,世界的各种文明交流发展的舞台和融合共生的舞台就是公共图书馆,她作为现代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已经在人民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随着世界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快速发展,他们的发展,不会受到民族的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和经济发展的不同诸如此类因素的不同而受到制约。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千差万别,公共图书馆又表现出了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博大精深。优秀的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神州大地的肥沃的土地上,彰显着的独有的魅力,显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公共图书馆身上,公共图书馆以自身独有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掘着民族传统文化、阐述着民族传统文化、转化着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着民族传统文化和发扬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永远保持着先进性。公共图书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在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的导引下,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传播得更快,传播得更好。

(二)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是知识信息集散与传播的枢纽公共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宝库,通过对网上信息收集整序、筛选储存,并利用相应的检索手段以提供特定的专题知识信息产品,为用户指点迷津。公共图书馆通过建立导航工具,实现学科知识与数据库链接,使原来无序的知识信息有序化,非系统状态的知识信息系统化,原来隐含的知识信息数字化。人们通过利用图书馆建立的检索平台,不但迅速查找到所需知识信息,而且节省了时间,加速了知识信息的流动,实现了知识增值。同时图书馆也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普及了网络利用技术,提高了人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信息集散与传播的枢纽。

二、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公民终身学习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人民大众和谐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得好,环境可以造就人。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人类创造了环境,同时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创造着我们人类。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准也逐渐提高,因此的建设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人性化。我们走进公共图书馆阅读可以享受到和谐静谧的、情趣盎然、恬淡舒适的氛围。再加上公共图书馆内各种馆内文化的布置,真是人民阅读、休闲的好去处。在这样的公共图书馆阅读会给自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陶冶。另外,公共图书馆的各类工作人员必须举止文雅,语言谈吐文明,仪容仪表大方而庄重,服务态度热情而又耐心,这样的和谐舒适的公共图书馆中阅读,人民群众阅读的积极性会更高,阅读的兴趣会更高,阅读的效率会更高。

(二)公共图书馆是人民大众平等享用图书馆资源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立足点在于免费提供人们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机会。从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队学习这四个方面看,学校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更多的学习是在学校之外完成的。公共图书馆坚持“平等服务”的原则,无偿地、公平地为社会成员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没有特定的限制和范围,也不存在教育年限的问题。公共图书馆根据和谐社会人们的需求,肩负起为人们提供教育、终身教育的资源、场所和现代化学习手段的重任。同时设法运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让人们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图书馆资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凸显了文献利用的公平性。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步伐的向前迈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好的工作,人们总是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时间不断给自己充电,而公共图书馆则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和提升自我素养的首选,在公共图书馆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人文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文化生活的支持,文化生活的安慰。人们可以在公共图书馆中进行休闲娱乐,进行精神调节,显而易见,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昂温G,昂温P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3]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第3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 供给侧改革 问题意识 光明网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2.009

Abstract Guangming Net is “one of a few keys”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its “theory” and “academic” column is a sample of the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is column, 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needs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the supply side reform boosters the ascension of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quality.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Problem consciousness. Guangming Net.

0 引言

“光明网”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一样,都是中国社会科学主流媒体中的“关键”媒体,其中,备受中国人文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学界也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两个专栏“理论”与“学术”具有三大特点:①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是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坚强的思想阵地。②具有强大的学术力量,代表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高的学术水平。③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依托“母媒体”强大的技术力量。所以,它们可作为考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优质样本[1]。这两个专栏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研究起着学术“标杆”“旗帜”与“灯塔”的作用。

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时代,“光明网的精神”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的精神,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光明网”创新理论文章的阅读分析、比对以及数据处理,我们认为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领会“关键”媒体的精神,即图书馆学“领头羊”要有供给侧改革的学术思想准备与实践:图书馆学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2)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诸如制度建设、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宣传、研究课题动向的把握与评价体系的跟进,将大有作为,并给图书馆学界的“把关人”“关键少数”以及一般的理论研究者提出“精准”的要求,不会给太多试错机会,否则,必定带来社会争议,如“试座惹争议”[2]。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面临着公众的监督,不能给以太多“试水”,要有“精准”设计。(3)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最大的“刺激”是:问题意识的品质必须提升。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进行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的之一。问题意识品质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形上概念”。图书馆学界应抓住这个机会,真正起到引领“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关键作用。

1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理论创新只能保持一定范围与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张力”,但不能大范围或长期处在“无序”“自由”钐。任何“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术争鸣”“学术试错”要基于一定的限度与原则。在这个限度与原则下,任何一个学科很难弃绝它的传统,很难抛弃固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包含着宝贵的文化传统,也隐含着束缚人民心智手脚的陈规陋习。

当今的图书馆人处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格局,面对着“不确定的世界”,面对着社会群体对图书馆学界提出的“精准”要求,当今的图书馆学界在时代的洪流下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也必然是时代的选择,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当前图书馆学需要更加灵活,更加紧扣时代主题,更能反映社会需求,在学术经营上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学不可以“按兵不动”或沿袭以前的习惯与传统。如果当今的图书馆学界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论述诸如“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上,在供给侧方面不作为,图书馆学界仍将在“黑暗中徘徊”,仍将守持着陈规陋习。如果图书馆学不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几代图书馆学人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将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科只能停留于“自生与自灭”的状态,甚至停留在“落后”的状态,或者走向“反方向”。

2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学术追求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占领图书馆学的“制高点”,抓准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学供给侧不改革,图书馆学科将付出沉重的“机会成本”。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本中,图书馆学利益诉求这一“机会成本”是图书馆学发展最大的成本。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图书馆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我们需要论证的是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阐述在网络时代、社会转型期,社会更需要图书馆学这把“交椅”。在理论创新研究中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学合法性的进一步证明包括图书馆学在“互联网+”“大数据”“社会转型期”“业务外包”时代的逻辑支撑、发展价值、新境界开拓等的问题探讨、逻辑与实践证明。在当下或未来,中国图书馆学界需要把图书馆学的“责任田”耕好,需要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危害,并坚决与“去图书馆学”作斗争。

(2)在社会转型期,增强图书馆学的合法性资源。我们需要探讨在大学教育、期刊建设、理论实践等方面增强图书馆学资源的必要性,大力培养理论创新性人才和图书馆网络管理人才,从“做大做强”图书馆事业的角度出发,增强图书馆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探讨。

(3)增强图书馆学的社会性作用,以得到社会认同。图书馆学界要厚植于中国国情,汇聚磅礴的力量,重视图书馆学在社会各界的学术话语权,增强公信力,加大学术关注度,让全社会认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学界要事半功倍地讲好图书馆故事”,把图书馆事业这个“蛋糕”做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尝到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甜头”,增强图书馆学创新理论指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成就感,这样才能在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让普通公民增强汲取文化的获得感。

当前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攻坚点在于:(1)不断推动本学科的理论创新,完善理论创新体系。(2)结合时代背景,加强图书馆学科的专业特色建设。(3)推动理论话语权到传播话语权以及教材话语权到课堂话语权的转化。这三个方面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剑指”。图书馆学界并非无事可做,相反任重道远。要从理论到实践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行不通,在社会转型期中探讨图书馆学存在意义、学术资源丰富以及如何提高公信力、话语权等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反方向”最大的危害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发展机会,其中最大损失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机会,俗称“找不着北”。

3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过程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要坚决反对意识形态的泛化与过度化现象再度发生。在图书馆学中,有的专业领域与意识形态存在直接关系。有的离技术较近,渴望汲取西方优秀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精髓。虽然西方的人文学与社会学成果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做好甄别、批判与消化工作。事实证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比如公共图书馆学理论、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等。但这些成绩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超越、发展,尤其要在人文学与社会学主体领域多下功夫。

但作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混合体”的图书馆学理论,其主体实质上是社会科学,不存在绝对自由。理论创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不存在“要不要把握政治方向问题”,存在的只是“政治方向是否正确问题”[3]。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今状况可以用“命运共同体”进行概括,是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真实与客观的写照(见表一)。所有社会科学在“命运共同体”中都要“一荣俱荣”,中国图书馆学人难以逃脱这一“宿命”。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通常把科研队伍分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三类。从学科性质角度看,中国图书馆学的主体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问题集”。本文着重探讨图书馆学界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问题。在这里和其它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一样也必须探讨生存与发展问题,比如学科是这样[4],经济学、历史学、史学也是这样。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类问题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不可能与其它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脱轨”,比如图书馆学不能与政治学、经济学“脱轨”。我们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科学大环境中去考察。

4 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注定要消亡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压舱石”,是图书馆学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这一“压舱石”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它的灵魂就是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等等[5]。

首先,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注定要做“时尚的囚徒”。从总的趋势与发展来看,中国图书馆学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存在阶段性问题,甚至存在很严重的极端性问题。“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这句话从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来看是对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个时期,图书馆学如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出现了“信马难,行马更难”的阶段性现象。在某个时段,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有更多机会进行“渗透”。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形容当今图书馆学某个时段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比如,在整理图书馆学中的学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学中的学派重大成果较少[1]。基于光明网“理论专栏”与“学术专栏”的阅读分析,笔者认为,从学术研究行为角度来看,靠“粘贴”“嵌入”“偷运”的模式发展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必然走向末路。这些错误的思想包括:不认为是图书馆学理论学派的指导思想;否认图书馆学理论思维的价值。

其次,没有创新的图书馆学没有前途可言,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注定要消亡,就容易做“时尚的囚徒”。这些时尚的“囚徒”包括:(1)西方人文主义的“囚徒”。例如,有的学者做了库恩“世界三”的囚徒,认为“世界三可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思想”,妄想用“信息”概念的“奇异性”与“歧义性”来对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x;有的学者做了西方“人权”“女权”“平等”学术思想的奴隶,用这些概念来诠释与指导当今图书馆事业,“创新”出“自由图书馆学”。这些时髦的学说在某些时段很有市场。有的学者“中毒”西方人文思想太深,对中国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持“悲观论”。(2)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囚徒”。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图书馆学所有的问题。作为过程的技术很有必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如果不顾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精确”“数字化”“量化”,过一段时间,那些靠“记忆”与“师傅带徒弟”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将因学术体制问题而面临着消亡,比如古籍整理专业。(3)的“囚徒”。我们不能用“电子阅览室的消亡”来否定电子阅览室的历史功绩。(4)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囚徒”。这些理论看似时髦,但往往因为“割裂”与“孤立”的看问题,注定包含着不为图书馆事业的实践所接受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网络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公共体中”,仍将是图书馆学的“压舱石”,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6 供给侧改革能够助推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供给侧思维”,“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思维和理论。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仅仅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方法论的创新。“供给侧改革”为图书馆学方法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综述上文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的主流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基于这样的认知,那么,可以认为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要达到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贯彻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主流学术思想灵魂,并具有时代意识、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意识;二是丰富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发展的学术流变史,并全面提升学术思想层面的品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高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创新水平,强化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瑜.《新华文摘》关注的图书馆学学派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6):98-108.

[ 2 ] 李攀.南京大学图书馆“试水”微信预约选座惹争议[N].中国青年报,2016-04-17(2).

[ 3 ] 高校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校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3)》摘要[N].光明日报,2014-12-08(11).

第4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 创新 方法手段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39-01

一 目前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机构来对图书馆事业和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习惯于分散型管理形式,使得缺乏宏观规划、管理、调控的能力;在微观上,实行的却是严格的行政监控,图书馆缺乏必要的管理自,造成图书馆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继而束缚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手脚,也压抑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致使图书馆管理模式僵化。

第二,对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我国对图书馆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根本谈不上网络化。

第三,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图书馆专业人员呈下降趋势。在信息服务中,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人才,更谈不上高层次创新服务。

二 图书管理的改革创新

第一,意识理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本质上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变革,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根本。没有创新的理念,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观念创新就是树立现代管理意识,解放思想,改变落后藏书格局,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对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和文献资源体系进行创新,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思路进行变革,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图书馆信息传递和知识开发的职能不断得以强化,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动全社会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中介和桥梁。

第二,管理体制的创新。信息网络化为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要加强网络资源部门的工作力度,必须进行自动化环境下的机制重组。从机构设置到各种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奖惩措施都要逐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图书馆管理有章可循。

改革图书馆的用人制度,竞争上岗,末位淘汰,鼓励馆员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爱馆敬业,使工作人员把智力、精力投入到更加灵活、更具智力内涵、更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图书馆工作中。强化图书馆的凝聚力,形成图书馆的一套激励和约束相统一、权利和责任相一致、动力和压力相平衡的运行机制,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师生,体制创新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扬人本精神,建立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应开放一切时间和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在开放馆藏资源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延长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保证开馆时间的完整性或连续性。

图书馆应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建立服务型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学生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的场所。在当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中,既要重视馆员的人本管理,注重馆员的开发以及馆员的需求和发展,注重图书馆的环境文化建设,全面实现和增强图书馆各项功能,又要把各项工作统一到“以读者为本”这个中心上来。

第三,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其一,营造图书馆人才引进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它实行的许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会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学校对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使他们明白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二,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需要一大批具有职业道德、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其三,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图书馆处于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工作自动化、标准化变得简单,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帮助读者迅速而准确地从文献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适应读者结构和藏书结构,图书馆进入了以读者服务为主的信息化、自动化时代。

第四,加强与读者交流,营造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虽然珍藏诸多典籍,但对读者而言,可能仍有些方面无法满足读者要求。只有加强同读者的交流,才能以读者要求为导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图书管理工作。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图书馆馆员应和读者平等地交流与沟通,拉近馆员和读者的距离,在亲切自然的交流环境中注入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理念。

第五,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由于某些高校专业性较强,其图书馆的书籍也会有一些侧重。为了使师生可以博览群书,补充各类知识,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可采取图书馆校际合作的模式,还可凭借阅证互相借阅图书,分享资源,还可开展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是数字化、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5篇

一、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进步的驱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其对各个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及时的转变管理意识,变革管理制度,这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同样十分重要。首先,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面对新形势,图书馆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工作中不断探究,创新出更加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其次,创新管理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外在需要,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就打破了过去图书馆一馆独大的局面,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要想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对以往僵化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

二、创新图书馆管理体系的途径

1.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都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都是按照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去寻找图书资源,这种服务模式的存在导致了工作效率的降低,很难满足当今读者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我们要想图书馆能够得到长远有效的发展,首先应该对图书馆服务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创建一个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以此来满足时展对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服务模式所带来的缺陷,正在改革服务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比较有效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种是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建立了图书馆图书资源检索模式,一种是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远程资源共享模式,最后一种就是在积极的建立数字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的数字化。通过创建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也极大点的提高了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工作效率。

2.在规章制度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观。高校图书馆要从传统的以“物”或以“书”为主体,向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和服务理念。确立读者的主体地位,维护和实现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实行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倡读者主动参与精神,鼓励师生和图书馆员工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师生们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与决策中。强调平等和爱心,将师生视为朋友,热情地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这样不仅加强了图书馆与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改进了工作方式同时也增进了相互理解,提高了工作效率。

3.转变观念,开拓创新

思想意识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会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高校图书馆一是可以尝试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管理为手段,只在图书馆的主出入口设立一个用以对读者实行管理和出、入馆手续办理借阅手续的所。由此可见,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中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忱,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完善人的个性,充分体现人的劳动价值,实现人的预定目标。思想意识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换回的将是开拓创新的思维和实实在在的具体举动。正是有了思想意识的解放、观念的转变,才有了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要有热情的服务态度,才有了图书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不断加强,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培育人,激发人的激情,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合理要求的夙愿。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文化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01-01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管理实践形成的精神产品,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员工集体智慧和能力创造的精神财富所在。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它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所认可的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价值观、信念等。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其他管理特征的集合,包括自己的形象、企业形象、公众形象。通俗点就是信息的能力表现,是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在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实际行为上的行为准则。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1.培育人才。高校图书馆文化是精神层面上的集中,能够激励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尊重、爱、关怀是充分肯定员工,鼓励每个员工发挥个人价值和智慧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能够让员工自主地实现自我完善,提高工作质量,从而创造高质量的劳动成果。事实上,在整个工作中管理理念锻造了一个个优秀的员工。

2.加强凝聚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激励员工树立“服务教育,管理教育,文化统一”的“导航”。这些精神可以促进形成一些概念,如主动服务、有效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思想的表现、互助等概念,实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想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图书馆文化能够激励员工关注读者的需求,促使他们形成主动服务的理念,这种理念有助于员工之间的团结与尊重,能够形成一种主动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勇气。

3.促进规范化管理。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需要建立和不断发展的。人是管理活动中的关键,图书馆和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存在,相互尊重、彼此关怀,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使人们形成自觉的习惯,逐步改善书籍博物馆群体意识和行为,逐步形成了图书馆条例、法规和规章,员工自愿维持图书馆的规定,是图书馆实现履行社会职能的目标。

4.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人创造的高质量的信息化,它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要内容,优秀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充分肯定实践者的能力和智慧,鼓励员工与时俱进,激励员工终身学习,为读者服务,鼓励员工,让员工在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优秀的文化会提高员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

(一)从环境入手,推动人文理念的发展与深化

高校图书馆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充分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具体来说,将设备、管理、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保证,先进的技术为手段,以满足读者的合理诉求作为工作目标。建立“左藏右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相当标准的人文理念,形成“书院内必有花圃池塘”的读书环境。

(二)构建服务文化

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将反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服务必须依靠资源服务,图书馆资源是人力资源、图书馆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在使用资源提供的服务中,要反映技术进步的能力、创新的服务理念,形成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优质的服务文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氛机制和心理契约,可以降低沟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文化是路标,为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服务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服务人员可以统一的价值观;服务文化允许员工能量补充,使员工主动创新、快乐服务,把服务当做自愿乐趣和事业。

(三)参与校园精神产品的共建共赢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依据校园内各个部门教学需要的事实而进行运作的,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即提供学习和信息的服务,可提高教学质量。大学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有三个基本的任务要去完成:1.了解科室工作情况的不同动态和信息需求;2.对服务满意度调查进行核查;3.“推动服务”。这三项工作应该是一致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满意度,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努力方向,抓住问题所在,扩展优质服务,参与教育工作。适当的服务创新,如为英语角提供场所,为员工提供文化讲座的地方,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也将成为大学图书馆文化的一大特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图书馆 课外指导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而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的印刷型馆藏资源相比表现为网络资源数量庞杂、类型多、范围广;信息分散、无序,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需要认真辨别等。特别是对于分辨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课外指导更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阅读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突出表现为阅读兴趣问题。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图、文、声、像、影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他们很容易成为少儿兴趣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阅读兴趣是对阅读活动的主动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对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

1.培养习惯,激发兴趣

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敦促他们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首先,要引导学生快乐阅读。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其次,要引导学生有意阅读。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显著优于无意阅读。最后,要引导学生专注阅读。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即使受了干扰,也要抵制诱惑、纯净大脑,专注于“别问我是谁,请让我面对”的书香世界。

2.根据课文内容激发兴趣

课文内容虽丰富多彩,但容量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如学习《海上日出》,就应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介绍作者巴金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引导学生寻找有关历史背景的材料来阅读;学习《桂林山水》,引导学生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学习《赤壁之战》,引导学生寻找原著来阅读。应教给学生查寻阅读材料的途径:上网、去图书馆、读相关书籍。这样,由点带面,可以丰富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物传奇、风景名胜、自然科技等知识有更多的了解,阅读兴趣有了进一步强化,自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循序渐进,培养兴趣

教师的阅读指导得以展开的前提是取得与下一代的对话权。从某些方面来说,人类知识的传递的确出现了如某些未来学家所预言的“后喻文化”的特点,即年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在“流行”与“时尚”方面,这一点便很明显。在对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现状、阅读热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千万不可居高临下,指手划脚,否则只能进一步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而深入学生,躬身下问,读一些学生中阅读面最广的书籍,是取得说话权的第一步。其次不妨大胆拿来,从畅销书切入,审慎地、有选择性地将这些书籍纳人到阅读指导之中,师生共同解剖一两只“麻雀”,鉴别、判断、分析、阐释,对大众文化时尚读物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在此基础上方可考虑落实新课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及相关的推荐书目,因为它毕竟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大众文化为精英文化提供了比较价值,可以将畅销书与经典著作互为参照,从生成机制、文化特征、文本内涵、读者反应等各个层面比较二者的巨大反差,最终达到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消解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网络“阅读”

只要研究网络,有针对地进行网络引导,才会有效提高课外指导的效果。图书馆应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就不仅仅是采访部门的事,参考咨询人员要参与信息资源的收集,传统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同时要注重少儿信息素养的培养。开展少儿教育,培养少儿信息意识,使少儿具备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重要的知识宝库和学习场所,图书馆要充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设专题讲座,提供OPAC查询等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少儿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尤其是培养少儿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技能,将为其终身学习进程及开展教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是图书馆(室)的重要地位得以真正体现的保证,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能使学生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使之得到思想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图书馆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和开设讲座,为开展读书活动打下基础。通过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后,对学生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要十分关注。为了及时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把写得好的心得体会、专题评论分期、分批地在图书馆的宣传栏或宣传报中刊出,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自己办小报,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收获或心得体会刊登在小报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载,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就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等等。读书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展示了他们的读书才华,参加各种读书活动又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做好新书宣传活动。可以举办“新书介绍”、“新书陈列”、“新书目录”,用文字或实物形式向读者通报进馆的新书。这种方法简单直观,效果显著。在馆内和馆外设专栏墙报,配合学校活动、主题班会、重大节日、形势教育等进行图片、报刊剪辑的宣传教育工作。平时,还可以组办书评、读书札记、图书馆与读者等栏目。编写各种目录、索引、文摘,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丁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导读工作简述.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2).

第8篇

智能化图书馆的管理

图书馆智能化是一个质的改革和飞越,当一个图书馆符合智能化的条件即有先进的建设布局、智能化的系统运行环境等等的时候,就需要有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来对这一庞大的智能系统进行管理和运行"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管理系统1.资源管理智能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可以在采用最新的广泛使用的科技手段的同时,借鉴其它领域的高新技术改革来进行实践和尝试"目前,我国在文献借阅管理方面,较多采用最新的RFID系统"它由电子标签、读写器、管理系统等组成"此系统即给每个文献、光盘等附上无线射频识别码,该识别码具有全球唯一ID内码,这样就优化了加工、典藏、排架、检索、流通等各项措施,充分体现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RFID系统的应用只是图书馆智能化的表现,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新技术会随着读者不断提高的意识形态来促使图书馆不断的向前发展和不断的尝试"进人全数字化虚拟图书馆时代,读者可以通过自身独有的电子标签进人图书馆,整个智能管理系统将会自动为读者实现个性化借阅和下载等等"2.综合管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是全数字化/无纸图书馆0,但目前还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就智能化图书馆的综合管理,将逐渐由现在的人工操作向全智能处理方向发展"智能化图书馆包括许多的业务类型,但都可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由各个工作站反馈到处理中心,即中心机房,中心机房处理之后,再下传至各工作站进行处理"只有在机器发生故障时,再由人工处理,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安全、便捷,同时还省去了人工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和延时"总之,图书馆管理系统必须依托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从复合型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蜕变"。(二)馆员队伍建设发展智能化图书馆,就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管理人才,更要求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建试首先,智能化处理中心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整个图书馆的结构和管理系统,在发生机械故障或处理方式异常时,要求馆员立即对事故地点做出应对措施进行排除"例如,安排一个工作组会议,要由馆员设置自动升降相应座席和演示台,并设定会议全程的运行方案,这样才能体现其智能化"其次,由于智能化图书馆要求馆员在提供服务时更加体现学科化,除熟练掌握图书馆学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图书馆的所有馆员全部是学科带头人,那么,这个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必然体现各学科领域的最高端研究,汇集所有科研信息,那么,这个馆必然成为顶级的图书馆"最后,管理者要有足够的远见,能够对以后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预见性,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管理层的决策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潜力,从建筑设计到设备采购,从人才引进到整体运营,每一步都要为将来更高的发展做好预算,保留足够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稳定和长足地发展图书馆"。(三)体制管理智能化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不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千万不可循规蹈矩、墨守陈规,要更多地突出其智能化"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是基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改革和创新,都要给予鼓励和支待"因各地区的人文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只有区域性图书馆才最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实践"同时,系统运行的环境一定要严格做好规范化管理制度"因为智能化图书馆更多地依赖于电子技术,这就要求设备的定期维护和及时更新"因此,智能化图书馆的体制管理既要体现严格的规范化,还要灵活地体现智能化、个性化"。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与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与管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项新课题,它不论从建筑、系统、管理的整体改革,还是到RFID、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研发,都需要一个不断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有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图书馆做为特殊的机构也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体系,以先进馆为主导,为整个行业内部构建一个提供技术支持、软件研发、经验交流等等的平台"群策群力,共同迈向智能化进程"其次,进一步解决好涉及的相关内容"比如:提高核心技术、压低成本、提高信息安全等等"图书馆行业内部也应该成立一个专业的机构,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将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只有实现了技术及整体朴境的安全前提,才能进一步实施智能化建设"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与管理是二个由传统向现代逐步改进的过程,只有从感知技术、知识构建等多方面努力,才能使图书馆的智能化进程稳步发展"。

本文作者:春生工作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品牌;智能化管理

高职院校图书馆品牌是指图书馆通过自己的某种独特性,使自己在信息服务领域在高职院校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师生的赞誉和认同,从而建立起与众不同、个性独特的形象并在高职院校中形成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就是图书馆品牌。图书馆品牌表现为有形的产品品牌和无形的服务品牌,无论品牌的具体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图书馆对读者所做的承诺。图书馆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它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组合,是外表现象和文化内涵的综合体。

被誉为“大学的心脏”的高校图书馆,除依托高校文化作为背景,它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人、图书馆环境、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制度等一系列文化所形成的特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心理气势、知识体系及外存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打造图书馆品牌,为读者营造健康向上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图书馆文化品位,推动图书馆工作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全球的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也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使信息获取变得简单和丰富,这一变化冲击着资源优势十分丰富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在强调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由简单的、被动的、单纯的、浅层次的、封闭的、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向更加丰富的、主动的、多维性的、开放的、高层次的、个性化的、品牌化的服务发展。这是图书馆实行个性化、品牌化服务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提高图书馆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提高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知名度。由于图书馆长期不善于宣传、推销自己,众多师生对图书馆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有些教师上课基本不去图书馆,完全依赖于教材或网络信息。这样教师对于图书馆的认可度低,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于我校图书馆的认知度。这种现象长期发展无疑造成了图书馆只是一个虚设,造成学校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2.提高馆员自身素质。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创建离不开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在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方式、内容、对象越来越多样化,这对馆员来说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使馆员在具有图书情报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馆员素质从而得到提高,为创建服务品牌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我院图书馆有些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是聘用人员或非专业人员,在图书馆专业知识上缺乏,这样会间接影响到我院图书馆对于师生的服务质量。

3.目前我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欠缺,完全不能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目前我校的图书馆的管理以及信息查询基本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库,师生的查询,基本还是依托人工进行查询,这样直接影响到师生对于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人为图书馆的流程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打造图书馆品牌的策略

品牌服务是在一般大众的基础上,突出服务特色和特性,建立独树一帜的服务品牌。通过特色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特”的服务境界,是图书馆打造品牌服务,提高院校地位的必有之路。

1.让教师以及学生去认识图书馆,合理利用图书馆去服务教学和自我学习。首先图书馆要理清所有学科藏书,分门别类的去做好统计工作。再到每个院系去了解各个院系开设的专业课程,这样结合专业课程就能根据图书馆里面的专业书籍做个详尽的一一对应工作。比如说:教师上字体设计课程:图书馆能在教师上字体课程前就能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图书馆有哪些是与教师上字体设计有关的书籍,并及时提供给教师,甚至是课前提供给教师,这样让教师在课前就能及时补充到以前和现在新的字体设计书籍作教学参考,那么图书馆的这些书籍就能真正的被教师利用和认识,接下来,和字体设计相关的藏书有多少,也告知教师以及学生,那么加强对教师的宣传的同时,教师也会把这个信息有效的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的去图书馆找到自己要的书籍。这样整体的利用率就会高很多。我想我这门字体课程就能增加学生和教师去图书馆,如果学校所有专业都能按照这种方式去操作的话,那么图书馆的利用率会增加很多。这也体现了图书馆的有效服务。

第10篇

1、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及本院所设各专业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权威性专著,反映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新兴学科的诞生及整‘个科学进展的书刊,以及这些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的传记、文集及文选等著作‘加强这方面建设,形成和保证藏书的专业特色。

2、地方文献。在藏书特色中突出地方性,因为地方文献所记载和反映的是当地各方面情况的知识和资料它对发展地方的各种事业都具有重要价值。对子地方文献的搜集和积累,可使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能紧密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并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但地方文献范围较广,应主要搜集本地编修的方志和专志,本地历代著名人物和著作及当代作者的著作,本地的地方出版物,特别是社会科学各学会、政府机关的出版物,古今中外论述本地的著作和文章等。重视地方文献,促成藏书的地方特色。

3、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采购人员的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首先,藏书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任务的完成,因此要求采购人员对本职工作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也就是说,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当今社会,新情况、新间题、新思潮的涌现如浪如潮,“知识革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采购人员必须从整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二浪理解图书采构工作的意义和任务,另一方面,知识革命进程中,科学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社会对科学理论的广泛而迫切的需求,要求采购人员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明确意识,,充分发挥图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促使薪思想、新知坦狡快地在科学研究工作者之间沟通,以利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间题的,它与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联系。社会科学图书包括有各种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为了在采购工作中能正确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购人员必须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明确自已的工作任务,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第三、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离尚情操。采购工作不仅是知识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比较复杂、萦索、细致的工作。如许多具体工作城报订单、跑书店、搞统计等等,要求采购人员对订单的处理,帐目的掌握等做到准确无误,所以,采钩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态度上必须谦虚谨慎,勤勤恳恳,作风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同时,在工作中要有主动、忘我精神。没有这种忘我的精神,在业务上也是不能胜任的。

2、知识结构

就一般来说,采购人员应当具备综合型三元知识结构.

A:专业知识,要有一个到几个专亚学科知识作基础,就是说具备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较专的知识,围绕这门专业,同时具有较广阔的跨学科的知识视野要“博”中求“专”。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选书质童。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

B: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因为科学研究早已打破了国界,科学研究已成为全人类的事业,要使社科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还藉要参阅国际学术成果。

C:图书馆业务:要具备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情报学等知识,熟练掌握采购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三、采购工作的质量评价

1、专业性:指藏书的内容与结构是否最大限度的接近本图书馆读者的真正需求。使馆藏具有特色,使图书馆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已的工作服从于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2、系统性:看是否能就每一个特色性的专题为所有需用的读者提供一批相对完整的出版物,使其能用来对该问题做最充分的研究。

3、完整性:看有关某一种图书收集是否齐全。

4、时效性:是否及时地为读者提供了某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转贴于

5、预测性:是否能预测未来,注意到读者的潜在需求。

6、针对性:是否有的放矢,针对科研急需的间题。

四、如何提高采购工作质量

1、畅通采购渠道,掌握出版发行信息,避免漏购。除通过新华书店订购、邮购外出采纳(参加全国大型书展)父制等四种方式,并以新华书店订购为主。还必须做到:①对于尚未联系的省区和高校出版社,要努力打通渠道,想方设法取将联系。②对于已有联系的出版部门和收到的征订目录要保持系统性。③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出版价仁,正式出版物的订单的收集工作。④经常和本地出版单位、地方志、党史办等单位保持联系,注意收集地方出版物。注意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出版信息等。⑥妥善保管征订目录。征订目录是图书馆的公文,必须严格管理。征订目录或订单到馆后要及时圈选,并妥善保存。总之,只有掌握了出版发行信息,使采购渠道畅通,才能做到对科研需要的图书不缺不漏,使馆藏保持相对的系统、完整。

2、建立采购目录,严格,避免重购。可先建立:①连续性出版物目录,②影印线装目录,③港台出版物目录,④涉款较巨新书目录,⑤邮购书目录,⑥缺藏待购目录,主要包括漏购书目,科研人员推荐书目,多卷书配套目录等。

3、力口强选书工作的,组织建设。在具有多专业的社科院图书馆,采购人员不可能门门通晓,选书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选聘热心的科研人员组成选书小组,协助选书工作。既在馆里统一领导下,通过选书小组把馆内外的力量组织起来,讨论和审查藏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难题,使藏书体系共有本院特色。

第11篇

关键词 演讲 朗诵 艺术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涵义

图书馆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图书馆管理学者作为一种新兴管理哲学率先提出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它是图书馆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馆员所公认和共同遵循的工作目标和宗旨、价值标准、基本信念、理想和行为规范等。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是其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构建其核心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馆员凝聚力、促进读者成才、提升图书馆竞争力、推动图书馆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处于重要地位,图书馆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研究,根据学校的定位准确把握图书馆文化建设定位,从适应并引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服务并促进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角度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全球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图书馆面临空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图书馆如何解决其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及如何建设优秀文化以促进创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里的全方位体现,多方位体现着学校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反映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文化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并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从总体上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从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独特的文化环境优势等方面来说,又应高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倡导和引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通过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发挥文化教育导向功能、提供娱乐休闲服务和吸收勤工俭学学生参加图书馆工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在大学生的文化学习、性情陶冶、文明修养、社会实践乃至技能训练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校园文化活动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以“以人为本”,注意尊重和满足作为教育和服务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同时要注意调动图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作为图书馆工作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可以分为4个重要组成部分:

1、服务文化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和重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始终是围绕着“服务”这一条主线的。为谁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干部的管理服务,为文献的价值实现服务,为知识传播、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图书馆是服务型的学术性组织,也是服务型的教育性组织。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对于图书馆服务,不少同行也提出了要树立品牌意识、文化理念、奉献精神、管理创新等主张,我们应该学习和进一步细化。如何真正体现和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文化,服务味道最浓厚的酒店服务的要求与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酒店服务体现在"SERVICE"(本意也是服务),即7个方面:S-Smile(微笑服务)、E-Excellent(出色服务)、R-Ready(随时准备好服务)、V-Viewing(看待、评价与不不断改进服务)、I-Inviting(邀请、吸引并热情欢迎宾客的主动服务)、C-Creating(创造)、E-Eye(眼光:察言观色的细节服务)。

2、智慧文化

图书馆服务不仅仅是提供各类文献资源,更重要的是用智慧来服务读者、学校和社会。图书馆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智慧文化”。图书馆充满智慧,读者通过图书馆增长智慧,图书馆人应该具有智慧――这也是最关键的。

智慧以知识为基础。图书馆馆员是有限知识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具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本知识、人文社科与科技知识、时政信息知识等显然是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图书馆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图书馆功能调整,与读者沟通,文献挖掘与保护,网络咨询,数字图书馆浪潮等,不少问题都摆在图书馆人的面前。对信息的敏感、准确认知和判断问题的性质、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有效表达与善于沟通,都是有智慧的图书馆人的特点。

3、和谐文化

图书馆和谐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行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谐文化,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图书馆人用智慧之泉浇灌服务之花结出的甘甜之果。

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其主要的理念有:读者满意与否是评价图书馆服务的首要标准,一切为了读者满意是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管理模式,是构建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关键因素。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设计,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思想,要让读者理解和感受到他们实际上是这些制度的受益者,同时要通过制度协调图书馆与读者、馆员与读者、管理者与馆员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图书馆管理中,既要尊重科学、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手段的运用,又要讲究管理艺术、体现人文关怀,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观念和情感的作用。图书馆应关心和尊重员工,设法满足员工的社交、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图书馆整体目标的一致。同时,要使员工对图书馆的服务目标、服务观念、规章制度产生认同感,并自觉地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践行。图书馆馆员之间也必须是和谐合作的互动关系。图书馆的服务不是单个岗位的馆员能够完成的,馆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真心理解、及时帮助是和谐的条件。

4、组织文化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组织文化能起到粘合剂的作用,能够为馆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标准,把整个图书馆组织聚合起来;同时,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馆员的态度和行为。图书馆组织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几个层次。表层的组织文化,指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也称物质文化,包括图书馆的设备、资金、环境布局以及图书馆内部的培训等;深层的组织文化,是指积淀于组织及其员工心灵中的意识形态,或叫理念文化,如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中层的组织文化,是间于表层、深层之间的那部分文化,又称制度文化,它是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上述层次中,最为重要的是深层文化,它支配组织及其员工的行为趋向,决定中层文化、表层文化的内核所在。自然,表层文化、中层文化的状况如何也会反作用于组织的深层文化,影响组织的凝聚力。理念文化是组织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是连接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的桥梁。

第12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 图书馆 基础工作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55-02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学校科研资料信息中心,它承载着为教育服务,为科研铺路的重要作用。[1]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来临,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师生群众,探索出一条创新、简洁、高效的危机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一、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类型和基础工作的内涵

在现有图书馆危机管理工作相关文献的研究中,很多研究人员都是把危机管理的过程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把图书馆危机的预判用一个时间顺序进行定位,即危机前管理、危机中管理和危机后管理。目前图书馆危机管理工作的这种按时间段顺序划分的研究方法和管理级别,全部都是借鉴了罗伯特・西斯提出的4R,这对今后的图书馆危机管理实施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4R的研究模式鲜明易懂,更容易找出复杂多样的危机类型中普遍存在的共同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一种成效显著的研究方法。但是图书馆危机管理不仅仅是针对危机突发事件的解决,从这个层面上看,4R也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工作是由危机基础、日常危机管理和危机突发管理三部分组成的。按照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一书中提到的说法,危机管理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进行日常的危机管理阶段,就是组织在日常管理中,针对即将可能会发生的危机采取相应的管理行动,本阶段主要是预防;其次是指在图书馆危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对已经出现的危机进行的有效管理工作。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无论是在日常危机管理中,还是在危机事件管理中都要进行,比如组建危机管理协作网络、搭建媒体管理系统、建立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营造图书馆危机管理文化、沟通管理等。我们将这些管理行为称为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基础工作的现存缺点和创新策略

(一)现存缺点

1.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上,规划和计划与本校实际不相符。笔者先后走访了数十所高校图书馆,每个图书馆在多方面都有开展建设项目,如:管理制度的建设、资料统计数据建设等。我们还为了检测这些建设项目做了多种工作体验,但是结果却不是十分满意。我们应对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在旧的管理模式中图书馆的职能是发挥了,但它的发展规划却被忽略了。

2.服务设施、方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人数增多,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于服务设施和服务方式与时展严重脱轨,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应以图书借阅、购买收藏与教学科研的结合为切点,以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为实质内容对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升级。我们的服务要满足师生的需求,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完善专业知识体系,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3.服务制度中没有融合人性化的观念。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需要有章可循。在大多数的图书管理过程中,对于书籍丢失、甚至是盗窃的处理方式中,处罚是最常见的。某所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盗窃图书馆书籍者,处XX元罚款,全校通报,并在学生档案中记录,情况严重者,送交公安机关处理。虽然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图书馆的损失,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将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学生可能因此不会再去图书馆,甚至厌学、辍学。然而,有些图书馆实行和谐管理,对于出现此类状况不是依据处罚规章,而是选择私下提醒。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和前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顺应现当代提倡和谐社会的趋势,使管理制度变得人性化。

(二)创新策略

1.建立健全部门服务规划及发展规划。作为图书馆的一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按照死的规章制度来做事,更应该维护好教师、学生与图书馆的关系,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要将学校的发展以及培养读者的素质与图书馆发展密切关联起来,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2.服务模式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想要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服务,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图书馆的软件、硬件设施。前者对应的是效能,而后者对应的是效率。管理人员应在效能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2],这样才能两者兼顾。在很多图书馆,技术、资源等硬性缺陷并不是他们的服务质量上不去的首要原因,服务质量上不去的首要原因是馆内缺乏职业化的员工队伍。

3.提高图书馆应以读者为本的意识。图书馆工作的展开要以读者为基础,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要放在读者身上,工作中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及行为方式,努力提高图书馆的软环境,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图书馆这个大环境中,汲取知识。另需及时根据需要修改规章制度,尽量延长开放时间。此外,馆内布局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布置,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馆内资源需定期更新,并尽量引进优质数字化阅览系统,以实现信息现代化。

4.开阔服务领域,以便更好地服务群众,面向社会。其实,高校图书馆只单纯地向本校师生开放是一个弊端,因为仅仅把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私有资源,确实有些浪费。高校图书馆可以拓展一些有偿服务,比如向社会开放的同时收取一些报酬,这是双羸的局面。在让不同的人群接受知识的同时,图书馆本身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并且可以用所得的资金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这既服务了大众,又增加了自身收益。

(三)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基础工作的管理措施

1.要有正确的管理方法。想要有效的将图书馆运营起来,我们要将企业管理理念和学校教育理念相结合,要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工作效率理念,同时提高图书馆信息库的运行速度,及时做好总结与分析工作。要时常倾听师生的意见,并收集反馈信息,站在读者的角度,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工作不断进步,满足读者需求。

2.图书馆危机管理协作网络的组建。图书馆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危机管理组织之外,还应把图书馆危机管理社会化,组建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危机管理协作网络。[3]高校图书馆在对自身危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但只是依靠单个图书馆的力量做到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的调控,很难在高度不利环境境中作出正确的危机管理决策。综合以上原因,图书馆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还要调集各种可用的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从而组建一个共同的危机应对网络。

3.构建沟通管理机制。沟通在任何部门、任何时候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没有了良好的沟通,群体结构就不能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容易造成信息交流的迟滞和闭锁,从而影响管理者的工作,导致管理者不能及时对新情况和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做出一个良好的反应。再有,在危机发生之时,团体与外界及时进行策略沟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危机的基础保证。

4.图书馆危机管理文化的营造。在上述危机管理基础工作以外,图书馆管理工作还应注重在组织内部深化危机管理意识,将组织文化营造成对危机管理的重视。文化作为一个组织的灵魂,是当中每个成员信仰的体现,是一种组织成员对组织认同的一种表现。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能为员工塑造一个良好的态度并引导其做出真确的行为。图书馆危机管理文化作为图书馆管理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图书馆危机管理制度文化和图书馆危机管理精神文化。

本文针对当今校园图书馆管理方式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图书馆管理者能力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业务素质,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映芳.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分析[J].科技导刊(上旬刊),2011(8).

[2] 韩双梅,于丽君.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效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2):141-144.